运动中、切磋比划中,身体会生病了可以运动吗吗?

大军师司马懿之军师联盟_百度百科
正在收听 :
第41集 曹丕下令处斩曹洪
  司马懿真切地承诺,此生此世没背叛曹丕之心,永生永世也不会有。曹丕闻言恸然相驳,此生此世都已经荒废,谈何永生永世。司马懿肯定与颂扬了曹丕的功业,表示自己虽死无憾。气急而笑的曹丕下令把司马懿押入大理寺,等待明正典刑。司马懿长拜三叩,淡然领罪。等司马懿离去后,曹丕恍惚间回忆起了昔年的景象,想起了父王曹操的种种叮嘱,一时间感慨万端。悲怆之下,曹丕再次咳血,随即下令放出被关押的内监施淳。 入夜,司马府。张春华焦急地一筹莫展,在得到了柏灵筠带来的消息后,张春华毅然地表示司马懿坐牢,自己便做饭,大不了来日替其收尸。张春华甚于大丈夫的胆识和气度折服了柏灵筠,令其钦佩不已。为了救出司马懿,柏灵筠打算冒险会见钟会与邓艾,婢女小沅表示自己愿意一直追随。 西屋,钟会与邓艾匆匆赶到。柏灵筠叮嘱其二人,只能让钟繇与陈群前去求情,并务必要提醒皇帝曹丕,没有了司马懿,宗亲便不可抵挡。邓艾与钟会表示明白,随即告辞离去。 大牢里,曹植披头散发,遍体鳞伤。曹丕再次探望曹植,隔着监牢栅栏,冷酷地表示再给曹植一次机会,让他从由塌到门的七八步距离间做诗一首陈述自己的清白。曹植怀着求生的欲望,踉跄着踽踽独行,七步成诗。字字泣血的《七步诗》使得曹丕也泪如雨下,感伤之末,曹丕取过甄宓遗留玉枕,里面有这些年曹植写给甄宓的所有情诗。就是靠着这些诗句,甄宓熬过了幽冷皇宫里这么多年的凄清。曹丕自己也想不到,这世间竟有如此清白的相知相惜。曹植知晓了甄宓自尽的噩耗,绝望痛哭。最终,曹丕放了曹植,令其离开京城,兄弟二人死生不复相见。 曹真处,宗亲们饮酒庆贺,开心不已。唯独与司马懿结成儿女亲家的夏侯尚眉头紧锁,所思甚多。 朝殿之上,陈群与老臣钟繇屡屡苦劝曹丕,为司马懿求情求饶。钟繇在这时适时地进言,表示此时处置了司马懿,恐再无人压制宗亲,宗亲们会更加地肆无忌惮。大臣们的求情,是的曹丕对于司马懿的人望愈发忌惮。随即,曹丕下令,让尚书台准备立皇后的诏书。 翌日,朝殿。当着文物百官的面,钟会宣读皇帝圣旨,立郭贵嫔郭照为皇后,封皇长子齐国公曹叡为平原王。诏令一下,宗亲们顿时面面相觑,眉头紧蹙。这时,郎中栈浅站出来,上谏曹丕谨慎立皇后,并在言语之中充满了对郭照的轻蔑,一口一个贱人抱贵。此言正合宗亲之意。然而,曹丕闻其居然敢凌辱国母皇后,盛怒之下下令将栈浅拖出去重罚。杀鸡儆猴之后,曹丕一字一顿地威慑重臣,不得再次多嘴。赫赫天威之下,殿下群臣一时间噤若寒蝉。 祭台上,郭照一袭华服凤仪,与曹丕祭天成后,母仪天下。祭台下,幼小的平原王曹叡紧张地观望着一切。 大理寺死牢,钟会奉曹丕之命拜访探望老师司马懿,并带来了皇帝口谕圣旨。一切的一切,都如司马懿所愿。另外,探子来报,蜀国刘备兴兵七十万伐吴,给关羽报仇。司马懿闻言欣然,但是,对于朝中趁机起兵伐吴的论调,司马懿不能赞同。眼下之际,司马懿认为这是发展新政的最佳时机。钟会临行前,司马懿令起转告皇帝曹丕,忧能伤身,忧能伤人,君子当善护千金之躯。 曹洪府上,曹洪对着曹真暴怒不已。眼下邓艾受曹丕撑腰,对其追赃,这让他万难忍受。曹真借机挑拨,激将怂恿曹洪犯颜直谏,起兵伐吴。 尚书台,曹洪耀武扬威地来到屯田令邓艾面前,言语神态之间飞扬跋扈,嚣张至极。然而,曹洪没有想到的是,邓艾早已安排人将曹洪进门开始的所有跋扈言语一一记录在册。等到曹洪发觉醒悟,已然来不及了。恼羞成怒的曹洪大闹官府,被侍卫拿下。 曹洪的言语文册全部被送呈曹丕,曹丕观后龙颜大怒,下令处斩曹洪。 得知曹洪即将被处斩,夏侯尚火急火燎地来找曹真,寻找解救办法。曹真却已然将曹洪当做一枚弃子,借其来挑起宗亲愤怒,预谋起兵谋反。
第42集 郭照设计救司马懿
  夏侯尚察觉出了不对劲,质问曹真道曹洪出事和他有没有关系,曹真矢口否认。 司马府,邓艾向张春华保证,一定狠狠处置曹洪,再联合大臣保举司马懿出狱。张春华有些担忧。就在这时,柏灵筠走出,直斥邓艾糊涂。在她看来,此时此刻邓艾若是杀了于先帝有救命之恩的曹洪,势必会点燃整个宗亲阶层的怒火,届时非但司马懿保不住性命,就连军队也会按捺不住。这一切,都是曹真一手策划乐于见到的。在邓艾与张春华的劝说和提点下,邓艾幡然醒悟。就在这时,钟会怒气冲冲地闯入,愤怒地掌掴了邓艾,直斥他此举会害死司马懿。为今之计,想救司马懿就只有先救曹洪,可是皇帝曹丕刻薄多疑,众人一筹莫展。正当事情陷入僵局时,柏灵筠想到了借助郭皇后的力量。 魏宫,司马夫人夏侯徽奉张春华嘱托,进宫面见郭皇后。大殿内,郭皇后拉着夏侯徽的手,对这个外甥媳妇满意不已,赠其玉佩玉环为礼。在支开了所有宫人后,夏侯徽这才跪下道明了来意,请郭照帮助张春华劝说皇帝曹丕。 大殿之上,邓艾跪求曹丕饶过曹洪。为了能救出司马懿,邓艾口不择言,分析大魏形势以及司马懿安危,引起了曹丕的猜疑和反感。曹丕帝王之心骤起,质问邓艾在其心里,自己与他的老师司马懿孰轻孰重。 太后宫殿,卞太后罚郭照跪着,并招来曹丕,以废后相要挟,责令曹丕放了曹洪。面对母后疾风骤雨般的责骂,郭照哭泣着自求退位,以及卞后的下跪逼求,曹丕无可奈何,只得答应饶了曹洪一命。处罚曹洪一事,就此不了了之。 带郭照离去后,曹丕对她说,别以为自己看不出来,她分明是想借此救出司马懿。郭照大惊招认,请曹丕降罪。然而,曹丕却没有怪罪郭照。 大殿之上,曹洪一把鼻涕一把泪,哭求曹丕饶命。曹真假惺惺地替曹洪求情,实则期望看到曹丕处死曹洪,激化矛盾。不料,曹丕居然做了顺水人情,借新封皇后之机,大赦天下,释放与减等罪犯。一时间,曹洪感激涕零,而曹真脸色难看至极。至于释放司马懿,曹真只得无奈地吃了这个哑巴亏。 尚书台,司马懿被从大牢放出,罢官归乡。临行前,司马懿嘱托陈群新政后续工作。对于学生们想要替司马懿请求复官的想法,司马懿劝住了他们,教导学生们以利害关系为重。自此,司马懿一袭布衣,出门远去。 司马府,张春华已经筹备好了搬迁事宜。对于自己经历的这一切,司马懿细细回忆起来,感慨万端,不甚唏嘘。 深夜,西屋。司马懿来探望柏灵筠,对于即将搬家回乡,司马懿对于有名无实的柏灵筠心怀歉疚。他字字恳切地聊表衷肠,柏灵筠感动不已,随即表示自己要为了司马懿留在洛阳,使得司马懿能有机会复官。柏灵筠的一番话,使得司马懿重拾雄心。两人深夜的相谈,彼此都解开了心中芥蒂,就此彻底坦诚相待。 司马懿回到主屋,不想张春华锁了房门,不让司马懿进屋。司马懿辗转思考不得计,端坐台阶上细想片刻后,回身再次来到了西屋。尽管知道张春华这是在默许自己与柏灵筠圆房,司马懿还是有些局促和不自在。最终,司马懿对柏灵筠吐露心意,两人历经坎坷,终于有了夫妻之实。 洛阳围场,曹丕带着群臣狩猎,教导曹叡射箭。心善的曹叡不忍心射杀幼鹿,惹得曹丕发怒。 温县,田间。司马懿带着儿子媳妇们垦荒耕种。对于父亲一心一意种田的模样,司马昭评价其这是“身在田间,心系庙堂”。1976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赞同 6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发现信息价值
真正的中国武术在民间
09:57 转贴发表在
这些都是近年来看到的一些中肯,真实的武术评论和普及文章不同的人 不同的利益阶层 对同一件事发出的声音肯定不样 评判一件事情 是只接收一方面的信息 得出的结论更准确 还是听听 各方面的声音得出的结论更准确呢 我想大家都知道答案对中国武术负面的评论 大家也看多了 今天码一些 正面一些的 供大家参考(很早以前看到的文章 ,有的实在找不到出去,请原文作者见谅)危急:中华传统武术正在流失 (转)在国内散打比赛开展得红红火火的同时,作为国粹的传统中华武术却正在逐步流失……中国功夫花拳绣腿?即使是在几次“中国功夫VS美国拳击”均由中方取胜之后,包括拳王霍利菲尔德在内的很多外国拳击界人士依然说:中国的“功夫”是花拳绣腿,只适合于表演。国内的知情人士也说,美国派出的所谓一流拳击队只不过是一支由三流拳击手组成的队伍,其中实力最强的就数路易斯·伍德,而伍德在WBO的排名也不过是第十位,而中方派出的的确是散打界的最强阵容,但在日,他们在客场对泰拳一战中以1:4败北。中国功夫“真谛在民间”通常大众对“中国功夫”或者是“武功”的印象基本来自四种途径:其一是武侠小说;其二是武打电影和电视;其三是表演和健身武术;最后就是一直冠以“中国功夫”之名的散打比赛,但实际上这四种途径的“中国功夫”都不能代表真正的中国武功。什么才是真正的武功?或者说,现实生活中真正的“功夫”究竟应该是怎么样的?“以最快的速度、最有效的方式将对方击倒,在瞬间瓦解对方的战斗力,这就是实战武功所追求的境界。这也是一种艺术。”陈式太极拳嫡派传人马来旺老师认为这就是武功的真谛。“同时,在为人的境界上,习文、习武殊途同归。那些武功修养很高的人,为人往往恬淡,不会争强斗狠。”在近20年中,冯、马师徒与国外技击界进行了广泛交流,会过自由搏击、空手道、柔道、相扑、泰拳、跆拳道诸派选手,用马来旺的师傅冯先生的话说,就是“都让他们满意了”,实际上也就是都轻而易举地把他们打败了。长春的一位民间高手何松吉老师,受邀赴日交流,在日本与合气道、空手道等高手切磋,数年不遇对手。武林式微?1995年,马来旺老师走访少林寺,与寺中武僧切磋时,痛感“少林无人”,因为马来旺老师已经难以找到一个与自己平等交流的对手了。由于马老师的授业恩师林青山是少林前辈高僧,马老师如同看到了“娘家”的衰落。表面上看起来,少林寺上下一片兴旺。各种冠以“少林”之名的武校林立,“三拳打死一头猪”的广告做到了杂志封面上。少林僧还走上了舞台,远赴海外进行表演。少林寺最穷的和尚都已有十来万的身价,他们怎么能继承少林武功?人们无论如何也难以将舞台上翻跟头、弄枪棒的小和尚跟“高僧”这一称谓联系在一起。马老师后来还去了武当山,拜访有“剑仙”之称的掌门人钟云龙,并与钟云龙的一个得意弟子过招。但一招之间,马老师的长剑就架到了对方的脖子之上。高手如云的武当上大约也已经成为永远的历史了。其实就是在陈式太极拳本派,情况也不容乐观。20世纪80年代,冯先生还数次亲赴称家沟授拳。少林、武当、陈家沟武技的衰落绝非偶然。随着冷兵器时代的结束,武功的实际用途似乎越来越小,习武的目的往健身和表演的方向发展似乎成为了必然。精研武功以求达到某一境界的人越来越少,而浮躁的社会与习武所必须的清净环境又格格不入,这就很容易使各门各派出现人才凋零的现象。如果一个门派某一代人没有出现极具天分的杰出人才,就很容易造成武技断代。历经几千年时间发展而来的武技一旦断代,就很难重新得到恢复。国技光大无门?在日本,相扑、空手道、合气道、柔道都被视作国技,政府大力扶持以不使其衰退。而传统武术作为中国的国技,至今还处在自生自灭的状态。马老师认为,商业行为并不能拯救国术。通过短期的培训来创造武术继承人显然不现实,武术商业化还更容易让人“藏私”,并进一步增大门户偏见。各种武校、武术院和武馆都难以培养出真正的传人。师徒相传,必须几十年如一日,亦步亦趋地跟随、揣摩、演练,然后才能继承。也正因如此,中国武术才逐渐形成了一种文化,并且高手难觅,这样才有它独特的魅力。“自古‘师徒如父子’形式的代代相传,依然是传统武术最好的流传方式。但现在我们缺乏的,还有一个良好的习武环境。现在社会节奏太快,在喧嚣的城市里要找一块清净地确实很难。”马老师说。真正实用的武功往往比较凶狠残忍,这也是许多功法失传的原因之一。找不到良材美质来承接衣钵是武功流失的另一大因素。习练武功,尤其是学练内家拳,其境界和最后所能达到的高度同练习者的天赋悟性关系很大。千里马常有,但骈死于槽枥间者多。有武林前辈说,李连杰的武术天赋是极高的,但非常可惜,他没有成为继承中国武术精髓的真正传人,个中原因,恐怕也是“俗务缠身”吧。经济也是个问题,没有稳定的经济支持使得民间武术很难产业化。冯先生一直在北京电机厂工作,直到退休后,才得以依靠退休金作支持,进行武术的推广工作。马来旺老师至今还在地铁工作以维持生计,他每周抽时间去北大、法源寺及中科院物理所传授太极拳。但像他这样坚持义务授拳的人,在北京已为数不多。散打和表演式武术的表面繁荣可能还会加速传统武功的流失,因为它给大家造成了错觉,分散了大家的注意力。“即使武术作为比赛项目进入奥运会,也未必有助于作为中华民族文化象征之一的传统武功的发扬光大,因为我们,包括民众和政府,都还没有真正把它作为国技国粹来扶持和培养。”马来旺老师说。[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 23:12:46编辑过]
有启发就赞赏一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文章很赞,分享给好友
加载下一页跟帖
大家都在看
斑马的其他帖文
更多好看内容
不过瘾?!打开凯迪看更多精彩内容李和生老师 内功解秘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_老六路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可签7级以上的吧50个
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735贴子:
李和生老师 内功解秘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视频来自:李和生杨氏老六路大师姐示范,感受一下龙潭湖的强大气场
松功是修炼太极拳内劲的重要一环,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对此,无论在理论认识上,还是在练功实践中,都存在着不少的错误认识和误区。从古至今,尚没有一本著述把这个“瓶颈”问题阐述清楚,在实践中真正练出功夫的人更是很少。所以前人曾说:“真正能松通者,一代人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可谓凤毛麟角。”正因为如此,不少的太极拳爱好者,乃至专业太极拳工作者,在“松功”面前产生困惑,甚至遗憾终生——到头来竟仍没有跨入太极门。本人通过六十余年练拳的积累和先辈们的教导,并依据太极拳古典论著的思想,对“松功”进行了较深入、较系统的探索,对此有所领悟。我认为围绕“松功”应着重研究以下几个问胚:
1.何为“太极松功”?修炼“太极松功’’的意义是什么?
2.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哪些错误认识或误区?
3.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一、“太极松功一的内涵及修炼“太极松功”的意义
(一)¨太极松功”的内涵
太极拳作为区别于外家拳种的内功太极拳,它之所以被人们称为国之瑰宝,不仅是因为它与几千年的中华文明、中华文化相联系,还在于它独特的修炼方法及其所产生的超乎寻常的能量或称功力,即“四两拨千斤竹的神功丽誉满全球。正因为此,人们才送给它“国粹”、“瑰宝”、“奇葩”之称。
太极拳的修炼方式或者称之方向,与其他拳种是截然不同的。它不主张一开始就去练劲,更不是通过刚性锻炼,增强肌肉的韧劲而壮力,恰恰相反,它要求修炼者全不用力,而是在“用意不用力”的行功走架中,找大松、大软的感受,找虚无的气势,找神明的感应,找莫测的变化。
从一定意义上讲,这就是“太极松功”。
杨澄甫说:“要松、要松、要松净,全身心松开,不松就是挨打的架子。”
少侯说:太极拳“就是因为松松软软的,打出的劲才非常大呢”!
杨澄甫说:“一个松字,最为难能,如果真能松净,余者末事耳!”又说:“松,要全身筋骨松开,不可有丝毫紧张,所谓柔腰百折若无骨,只有筋耳,筋能松开,其余尚有不松之理乎!”
所以,太极拳的“松功”应包括以下几点内涵:
1.要在思想意识上,神意内含以存静养,劲道始有收藏。拳一动不忘松净,灵慧才能生长。
2.在思想意识的引导下,形体上逐步达到最大限度的松柔。日日以松沉之心意去灌输,久之自能达到真正的放松。
3.在松的标准上,要求不仅从精神、肉体、关节、筋络等内外俱要松净、松透,而且要松得一丝都不能承受外力,即“…羽不能加,蚊虫不能落”;松到没有一丝杂念,盘拳如梦游一般。
(二)修炼“松功”的意义
周身松开,上下完整是太极拳必需的条件。如动作不整,整而不松,或光肩松而腰、胯、筋、背不知如何松或肘、腕、指节等不知如何松,此皆非正规传授也。
可见,松对于练好太极拳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松软是太极拳的宝贝,是它的灵魂。懂得什么是真正松软,练拳和推手才会进步。非松软纯净内劲不生,如不松软,反不如不练内功。极松软,然后极坚刚。
其次,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基本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口”可见,”一分松,一分功,松到一无所有是真功”。
再次,松是练习内功的基础。要彻底放松,不然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确实不易,全身放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一心想松,久之身势自能放松,动以心气为主,四肢跟随自然会调整,呼吸纯任自然,内外自能合一,拳意才臼能上手。
总之,太极拳练到老,不外一个松字,如有一点不松,一节不松,到老仍是不通。
一、在修炼“太极松功”中应注意的几个错误认识或误区
从古典拳谱来看,“太极松功”不应带来练拳中的偏差或谬误,而目前实践中出现较多误区。查其原因,并非简单,而是由多种原因造成的,概括起来不外乎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由于《拳谱》中对“太极松功”没有专门论述,虽然有“专气致柔”、“稍一用力即落旁门”、“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但终没有明白地提出大松大软、松净松透的要求。尤其有的“宗师”们,在解释“古拳谱”时,加进了自己的体会,把不用力解释为“不用多余的力”,但还是用力;或提“松紧适度”之说,还是有“紧”;或倡导“快慢相间”还是有“快”。诸如此类,不能不说,这些在拳理拳法上就有误导。
第二,不得明师指导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解放以后由于政府对太极拳宣传和推广上的重视,出现了太极拳热,特别是***同志题词“太极拳好!”以来,推动了太极拳在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发展。相形之下,能真正传播太极拳的大师较少,尤其全国各城镇中的展练活动,更是缺乏明师指导。故而,不可避免地出现“外行”教导“外行”的现象,形成晨练中的“太极操”现象。
第三,在太极豢的推广上,由于注意外形上的审美、划一、规范的要求(主要是新改编的各式拳种比赛套路),无论是编导的理论阐释,还是在训练和评判词上的规章,忽视了太极拳的本质要求——松、软、柔、韧,而突出了踢得高,拍得响,下式深等外在动作。从而给教拳和学拳的人造成误导,以为这就是太极拳。
第四,真正体现太极拳内功的太极推手比赛,基本上处于谡区状态。从有史以来的推手、散手比赛活动,主要表现为较力,是拼体力的“旁门”、“左道”,当然也就不可能给太极拳的群众活动提供榜样、典范。相反,则是误导。
第五,由于极少数的“名家”、“大师”本身就是一身硬劲,甚至公开地向“大松大软”挑战,在《武当》、《武魂》等武术刊物上,有的把“松柔”与“疲沓”混为一谈,找不到真正的“太极松功”的影子。尤其是从学过外家拳过来的一些拳师,在心里就不服太极拳的“松软”功夫。用外家的理念,改造了太极拳。
当然,不仅仅是这几条,还有其他原因,如身强体壮,“好战心”引起的“争斗心”等等,也是造成走“僵硬劲”的原因之一。
(接上楼) 三、怎样修炼“太极松功”
太极拳在行功走架中,要遵循“先在心,后在身”的原则,即“意气君来,骨肉臣”,练“太极松功”也如此.放松先松心,心松则一松百松。也就是整体的松,是通过思想意念的作用,达到最大限度的放松。盘拳练推手都是如此。尽量从心意开始松,随着心意开始松,神才能松,体也随之而松。
具体包括以下几点:
(一)骨节松
用意念把全身的骨节都对拉拔长,是用意念使它慢慢舒展开。上肢,先从手指一节节地松,一节节舒展,然后再松手腕,把腕关节松开后,松肘关节、肩关节,最后意念想两个肩井穴放松,此时肩关节以下至手指就全放松了。下肢从脚趾开始放松,先把两只脚的脚趾放松,舒展开,再把膝关节放松,舒展开,松膝关节时要注意,是使膝盖微屈,不屈不成,屈大了也不成,然后再松胯关节。最后把头顶虚领起来,颈下大椎用意念固定,然后脊椎骨一节节的往下松,脊柱松完了,下颚微微内收,颈椎也松开了,此时意念放松会阴穴(在档下大小便之间).会阴穴一松,全身就都松了。骨骼的舒展,使全身有膨胀感,使身体内潜在的功能量得以充分发挥,此能量属身体内部能量,它没有动感,它不会体现出动作来,这种潜在的能量,只能形成在自己的感觉上,外边人看不出来,对太极拳有一定素养者来说,由于体内各关节都舒展开,达到松通,在发劲时即符合了太极的要求:“跟松催,中通顺,梢发透。”
(二)肌肉松
全身的肌肉都不要用力,精神不支持它,但要注意松不是弱,也不是疲沓,而要求肌肉永远保持松柔,由于长期有意识地令肌肉放松,肌肉反而能形成膨胀,肌肉膨胀骨节松开,身体内的浊气、病气就能不断地由身体内散发出来,浊气散出一点,体内的元气就古据一点,因此练习太极拳,每天都在不断地放松舒展,这对于保健养生、身心健康非常有益。特别是练内功太极拳,从练第一乘功夫开始,就应该注意演练全套内功太极拳的过程,自始至终都要保持全身的松静,因为第一乘要练“腰功”,身体外形每一动都需要用腰来支配,“腰功”歌诀要求:“太极腰功岂可无,缺腰何必费T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肌肉紧张练不了内功太极拳,因为它影响内气的发放,紧张的肌肉憋住了内气,内气的僵滞,不但散不出去,而且还影响了健康。
(三)五脏六腑松
五脏包括心、肝、脾、肺、肾,一般运动只能运动心、肺,各种运动及跑步,只能使肺活量加大,心脏耐受力增强,而肾脏基本活动不着。肾脏在身体内是生命的根源,称之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命门”,义叫“肾阳”或“元阳”,而这一动力基础叫做“精”,因此有“肾藏糟”的说法。二是对身体内的水液代谢平衡起着主要作用。肾藏精,精是人体生命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二:一是后天之精,是指由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着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如精、血、津液)。这种精气,来源子饮食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根本,即所谓的“先天之本”。二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和女子的胞官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和排泄也是由肾主管。
在腰部两肾之间是“命门”。命门是肾脏生理功能的动力,即人体热能的发源地,又叫“元气”或“真火”。肾所藏之精无论是先天之精还是后天之精,都需要有一定的温度,才能发挥其滋养全身各部组织器官和衍生后代的作用。这两种精气中的温度和动力,就是命门之火的表现,如果命门之火衰,一方面男子可以出现阳痿或精冷无子,女子可m现胞官虚寒(胞宫,即子宫、卵巢、输卵管的总称)、带下多或不孕等。另一方面也可以出现脾胃消化功能低下,而造成泄泻。
在水液代谢方面,三焦气化功能,也是依靠命门火的作用。如果命门火衰,就会引起水肿或小便失禁等病。
脏腑是内气的发源地,因此用意念去放松脏腑,令内气慢慢地扩散舒展到全身。只有放松脏腑才能使内气在体内鼓荡,体内的内气越多,向四肢扩散舒展的也越多,从而在体外形成一个强大的气场。五脏之中只有肾脏放松时有形态的表现,因为它在腰肌的上方,我们所练习的“腰功”,即肾脏上边的两块肌肉,训练有素者它玎以上下画圆,左右阃网。它可以统领着手和脚,在盘拳和推手中做出各种各样的动作口
六腑包括胆、胃、小肠、大肠、膀胱、三焦,前五种在放松时无形态表现,只有置焦分为上、中、下三个部分。
中焦相当中脘(胃脘)部位,包括脾胃。中脘以上至胸腔部位(包括心肺)为上焦。中脘以下至小腹部位(包括肝肾等诸器官)为下焦。“焦”就是热的意思,这种热能的表现叫做“气”,所以三焦总的功能是主持诸气,疏通水道,但上、中、下三部的功能又各有特长。上焦的主要功能是宣发积于胸中的“宗气”,将其输送到全身,供给体内各组织器官的机能活动。中焦的主要功能是消化和传输食物,蒸化精液,把营养物质通过肺脉的传化作用,以化生营气。下焦的主要功能,是把人体内消化后的残余物质加以分别,食物的残渣通过大肠排出体外,代谢的剩余水分通过膀胱排出体外。
综上所述,三焦总的生理功能,是身体内几个脏腑在食物消化、吸收、营养和排泄等功能方面的总和。而这一总的作用,又是元气(命门)、中气(脾胃之气)、宗气三者相辅相成的集合体。
六腑的放松,使五脏在体内好像悬浮起来,由此而产生一种虚灵顶劲。
(四)精神松
精神松是放松的关键,精神是松灵,精神如果紧张,全身就都紧张了。练拳时在“松、稳、慢、匀”的基础上,根据内功太极拳的要求,逐步学会运用内气,达到松散通空。要顺其自然求自然,从精神、骨节到肌肉都要放松。
推手时,精神更要保持松,对方进攻时,身手都不要动,特别是接触点要松柔,对方来力过猛时,我们把内气向左或右后画圆,对方即坠深渊。对方来力触及我身体任何部位,我意念一想该部位,即为意之双重,对方来力我不反抗,接触部位不动,意念随其来势微微后撤,对方即落空。如果想发放对方,随彼之后撤,我用心意轻轻跟随即可,也即是发,对方必跌出丈外。内功云:“发劲意何解,有如敬宾朋,用手轻相扶,所指绝无空。”总之,练内功太极拳,在精神上不要一味地追求功夫,精神自始至终要保持松,即所谓_顺其自然,求自然”。
松,是练习内功太极拳的最基本要求。内功太极拳要求“一举手,一投足,稍一用力即落旁门”。所以说:“一分松,一分功,松刘一无所有是真功。”有人谈到呼吸放松,我们不谈它,囡为你吃饭时是呼是吸?此时你如搞错,食物能由鼻子里出来。睡觉时足呼是吸?所以我们对呼吸完全顺其自然。
松,是练习内气的基础,若不能彻底放松,内气在体内永远也形成不了,真正松透实不容易,全身放松非下一定功夫不可,要明白放松的重要性,自己也能短暂地放松,但是一接触对方的强力,马上即僵,自己不知不觉地进人对方强力的范畴,必败无疑。有的人强调对方力大,我们要从自己身上找毛病,你自己不用力,你怎么知道对方用力或力大呢?也有的人对方一进攻,他就往后撤,实际他不是松,是弱,形成兵败如山倒,自己呈现被动的态势。太极拳是圆运动,自己应该始终保持圆,在被动时被对方击中,说明已不是圆,违反了太极拳圆运动的基本要求。在发劲时,自己的内劲发不出,说明自己没松透,从中有堵截的地方,也因为违反了发劲的原则即“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在中级功,以从劲源发劲时就应注意松和通的要求。歌诀云:“劲源跟着身手走,手松净劲自出。”松,除了要下工夫练外,还必须要悟,有的人在练中悟又在悟中练,这样就能有一定收获。也有的人永不开悟,前人曾说:“真正能松通者,一代出不了几个人,能出者可谓风毛麟角。”
在太极推手时,松就更为重要,首先手故松就特别难,因为人一生下来,于什么都离不开手,你活多大岁数,手就为你工作了多少年。推手时,瞬只手首先就会自发地开始工作,对方进攻时,手首先会挡在前面,这就犯了太极的“顶”病。对方力大你顶不住,就往后撤、或退,又犯了“扁”病。对方往回撤手,你跟不上就犯了“丢”病。对方用力你也用力,犯了“抗”病。
太极内功要求:有手似无手,推手时要“以静制动,以柔制刚,无中生有,有若无,实若虚,逆来顺受,不丢不顶”。
简而言之,自始至终要注意“内外相合”,对方推你,你身上的接触点不要动,要求不躲也不顶,内劲带领肢体后撤,接触部位是劲端,内劲是劲源,你劲端没有反应,劲源带领后撤,对方必落空,如坠深渊。对方摸不着你,他想撤回找机会再进攻,你与对方接触部位不要动,用内劲跟严了对方,即是发放,对方感觉被一股极强的弹簧力击中要害,此时反抗及躲闪都无济于事了。
说起来容易,真要做到也很难,要把人的躯体比作一只橡皮船,内气好比船内的动力马达,上去几个人虽然触动了船,船本身没什么反应,但是它自身就有一种松绷劲,要前进、或后退都由马达来操纵。如果对方攻击我们身体,他就好像上了我们的船了,只要我们身体不动,前进、后退就由我们的内劲说了算数,他想反抗恐怕也不容易了。
太极掌要求松,但不是弱,也不是疲沓。对肌肉神经宋说,实际是要求保持松弛状态。对骨节来讲,则要求松开,即我们通常所说,骨节要对拉拔长。通过练气,以气层为介质,自然就能做到如同球样的六面松绷劲。
太极拳要求不用力,即不用拙力,特别应避免用局部拙力。拙力必滞,滞则堵,堵则散,散必为人所制。太极拳之内劲,是神、意、气的化合,而不是神、意、气的集中。神意气化合后,形成一股能量流,通过较长时间锻炼,意念指到哪里,能量流就冲向哪里。用手轻轻一指,能量即可随手指方向,将对方击出很远。
王宗岳的《拳论》说:“发劲如百炼钢,无坚不摧。”如果说太极拳之柔可比作水的话,那么它之刚,也可比作钢铁之坚。何以能求之?正如&拳经》所说:“力由均匀百炼而得。"我们知道,任何物质组织均匀后,强度极度增大。例如生铁经过锻炼,使其组织均匀,即町成为纯钢,它的强度可增大几百倍。食盐冷却到绝对零度,使它组织均匀后,它的强度也像钢铁。万物一理,人之肉体凡胎,经长期均匀而深沉的太极拳锻炼后,就会练就金刚之躯。
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不练腰功白费力,数年十载也糊涂。
腰功是杨式内功太极拳“三步功法”中的第一步功,它同道家炼丹筑基过程一样,是“炼精化气”、“以身变手”,把“腰”炼好了,第一步的筑基功算是成功。“腰功”的重要性,在古代经典论著中有很多论述,至今仍是太极拳修炼者修炼“腰功”的指导思想。所以,在探索和学习练“腰功”时,必须认真学习这些古训,默识揣摩,心领神会。
一、太极腰功的传统论断
1.在王宗岳的《十i势歌》中有如下记载:“十i总势莫轻视,命意源头在腰隙;刻刻留意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
2.武禹襄在《十三势说略》中说:“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
3.亦畲存《走势打手行功要言》说:“劲起于脚跟,变化在腿,含蓄在胸,运动在两肩,主宰于腰。”此外,还有‘‘气如车轮,腰似车轴”等。
以上论述说明,“腰功竹在太极内功中的重要性。通过几十年的练功和授拳实践,使我深切地体会到,如果不把“腰功”练好,所谓的太极内功就没有根基,当然也就不可能步人太极拳的巅峰。
一、为什么先练腰功?怎样才能练好腰功?
(一)为什么先练腰功
纵观近代一些太极拳著作和大师仍的教学过程,也都或多或少地谈到了腰功的重要性,但遗憾的是很少有人把“腰功”作为修炼太极功夫的独立功夫来研究,更很少有人提出如何练好“腰功’’。老拳谱中有关如何传授拳技时曾说:“进门引路须口授,功夫无息法自修。¨这里就提出了一个课题,即口授什么?除了从身形步法上口授外,主要是口授“腰功”,把腰练出来。然后才谈得上什么功和劲的ru]题。如果离开或者说绕过“腰功”这步筑基功的训练,就不可能有沾、粘、连、随的值劲功,当然也就更谈不上其他什么太极内功了。这就是我想论及的为什么先练“腰功”的根本原因所在。弄清为什么先练“腰功”以后,才能去研究怎样才能练好“腰功”。
(二)练好腰功的基本理念
道家的“练精化气’’是采气炼丹。第一步是筑基丹功,过去讲“百日筑基”,经三年而初步丹成,感觉小腹内暖融融,有一种异乎寻常的感觉,即是初步筑基功成。
杨式内功太极拳的第一步功法是:“以身变手”,也就是要练“腰功”,它也是练精化气,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从而强化肾脏功能
俗话常有肾藏精之说,是指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它的主要功能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的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门”,义叫“肾阳”或“元阳”,而这一作用的物质基础叫做“精”,又叫“肾阴”或“元阴”。精是身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意有二:一个是后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津液,这些精气来源于食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t命、滋养人体各部组纹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义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物质根源,所谓“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富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与排泄也是由肾主管。楠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但具有生殖和生长发育的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盛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辅助、相互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营养,才能维持其活动能力,后天之精也必须靠先天之精蒸化。两者共处在一个共同体中,一方强或衰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功能,所以说它们是“存则共存,亡则都r:’’。
(三)结合盘拳练“腰功”
老六路所练之“腰”,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可扩展丹田气势。
两个腰子的常态是处在同一水平线上,对方来力攻击到两个腰子中间时,腰当即受制,构成了双重之病。王宗岳&太极拳论》云:“每见数年纯功,不能运
化者,率皆自为人制,双重之病未悟耳。’’现在可以讨论一下,“腰功’’究竟应该
怎么练。假设对方来袭,如果腰左右平转,极难避开双重之病。腰往后撤也是
弱,而且进攻者如果奋力前进,撤腰就会造成兵败如山倒的局面。同样情况下,
如将受力大的一侧腰子,走上弧形向后撤,另一侧放松应付对方,从外形上看,
身体动得很小,彼之来力将被走上弧的腰子引进落空,失中或跌出,吾之腰子是
一个虚,一个实,动者为虚,静者为实。同时,腰部的虚实与腿部的虚实也是一
致的。以此为生发点盘拳,即为“练腰”口
我们要求第一年把腰子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且可以前后动。前人们把上述阴阳互相之变换比作一个圆的太极球,使之成为内含阴阳哲理,动之则分,分阴阳、分虚实、分动静的变化机制。
在练拳时,左手的动必须在左侧的腰子支配下,右手的动要在右腰子的支配下,腰子支配多少,手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成。刚开始练拳时,一趟拳架里,腰能带手走几个式子就可以,然后逐渐增多,至全套拳均由“腰功”带领完成,达到内运外动的太极拳运动的要求。
(四)结合推手练“腰功”
有人提出“彼不动,己不动,筱微动,己先动”,其实这就是一种后发先制的“腰功”在推手中的具体应用。
下面举个例子。彼伸右手进击我身体之左侧部分,不管是真进击,假迸击,都要把他比作刚。要注意身体和手臂都不要动,只需将左边的腰子走上弧向后微微…转,这时左边的腰子虚了,左手和左腿也变成虚。彼如为实手真进攻,当即落空,彼之力火其中则背矣。如彼假进攻,由实变虚,彼接触我一刹那,我手脚都不动,左边腰子由后向上向前走上弧,我即变实。但须注意,自己的肩、肘一定要放松,用左手向彼身后一指,即可使彼跌出很远。此虚实全视来者之意而定,彼虚我实,彼实我虚,实者腰一转忽变而为虚,虚者腰一动而又忽变而为实,彼不知我,我能知彼,则无不胜矣。
这样也最符合发劲原则,即“根松催,中通顺,梢发透”D根指腰,发劲时要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拙力,肩和肘为中,要通顺。手为梢,是指方向的,要发透,要完整一气。
推手用腰功很符合力学原理,推手的力学分析可分为:刚体力学、弹性力学、场力学。一般推手最常碰到的力学现象有:杠杆力、三角力、网切线力。后两种力另文t't论。本文就以杠杆力为例来剖析一下推手的力学现象。例如,彼右弓步.用两手推我,彼腰部作为霞心,右腿为支点,两手臂为杠杆(图3 -1)
此时我如采取顺乎自然而避开彼之手,也去攻击彼之身体,即为舍近求远矣.,太极推手,以静制动,不白作主张,而是处处从人:、彼任何动作都有·力‘向,我随其动之方向,用腰功向其手轻轻,.击,彼之手正是杠杆之远端,彼必落空或跌t-P(图3-2
同理,如我进攻彼(见图3 -3),彼假如为一重物,彼之前腿为一支点,吾之手臂为杠杆之臂,此时用手使,J就违背厂杠杆受力分析的情况,形成以力相抗.如我手轻使彼不觉.用“腰功”在远端发力则符合杠杆原理,彼必失中跌出(见图3 -4),所以在体用中欲达到随心所欲的程度,只有真正练好“腰功”才行,.一旦缘到腰能变幻无穷像一个太极球一样,做到网转自如,支撑六面,一然就会领会“腰功”的奥妙和威力厂。
道理虽是这样讲,但实际运用就不那么简单了,而是需要下一番工夫的。对于一个死东西,可以依据杠杆原理,用棍撬,不用着急从容对付。但对于一个变幻不定的对象,他在不停地运动,甚至可能还在不停地攻击你,这时要在某一瞬间构成一个杠杆力学结构,就会产生一定难度。但只要把“腰功”练纯熟以后,即真正避免双重,解决虚实问题;而虚实变化的标准就是不丢不顶。彼虚我实,彼实我虚。看似舍己从人,实是主宰于我,人不知我,我独知人。我的重心时时叫人难以捉摸,彼的重心时时运动却在我掌握之中,待到得机得势,一发即去
三、“腰功¨的科学探讨
传统的经典论述,都是从体用实践中总结出来的精辟论断,这些至理名言为我国的太极拳运动的发展和研究做出了决定性的贡献。而在这些论断中,对腰的论述似乎有它的特殊重要性。为此,我们除了将传统的腰功实践谈了一些粗浅的体会外,下面还想用现代科学的观点来谈一点我们不成熟的看法。
(一)信息
信息在控制论中是一个最基本的概念。它是指什么呢?它实际上是向人们提供关于现实世界新的事实的认识,这是一种广义上的提法,具体到太极拳体用实践中,所谓信息就是人体通过听觉、视觉、触觉所感受到的一切反皮。这些从外部获取到的信息就可存在人体大脑中来作为控制过程的主要因素,因为人体大脑具有巨大的信息容量和信息密度。据文献记载,人脑记载信息之容量可达到10的15次幂bit(信息量之单位)。这相当干7.7亿册信息量为6×10的6次幂bit的图书,这比当前最大计算机容量还要大上千万倍。人脑这一巨大的存储容量,使人体町随时存储内外部所获得的信息。除此之外,人脑还可存储由遗传而固有的大量信息,这些内部和外部获得的信息存人人脑后,通过信息的交换、传递来实现信息的价值。另外,通过对信息的筛选、累积来提高信息的质量。
人体主要是靠感觉器官从外界来获取信息,并沿神经纤维来传输。当神经未梢受到某种刺激到~定阈值时,沿神经就会以脉冲调频编码形式来传送生物电流。例如,存太极推手中,“听劲”所获得之信息就是这样传输的,只不过一个训练有素的太极练习者,受刺激之阈值会比一般人要灵敏得多(俗称懂劲),也就是拳论所讲能有“一羽不能加,蝇虫不能落”之灵敏程度。正因为这样灵敏的阈值(推手磨炼中所获得之存储信息)、“听劲”值,就可完成推手之中的高度灵敏之控制过程。
(二)反馈
反馈是控制论的主要概念,因为反馈可使控制更为精确和稳定u在人体中反馈存在于肌肉和视觉、嗅觉、听觉、触觉等系统。总之,不论是单细胞活动,还是人类群体活动(下意识的活动).都存在着反馈。在人体中诈是因为存在着形形色色的各种反馈,所以可使得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协调的、统一的整体。圜此,反馈既保证了体内环境的稳定性,又保证了人体与周围环境的协调和平衡。我们练太极拳的人在体用实践中,实际上就是通过信息的获取和传输来控制本身的整体的平衡性(内、外部的平衡)。
人体中的反馈调节主要依靠神经系统,因为神经系统传递信息的速度快,而且自动采用调频编码传输,因而可使传递之信息可靠而准确。比如,我们在推手中,通过触觉获得信息后马上就通过神经系统(即意念)反馈来调节和控制“腰功”,从而做出正确的反应D
在人体内部的控制系统中,有两种反馈形式:在一般情况下,人体为了保持体内和体外的整体平衡,都是以负反馈的形式来进行控制。例如,在推手中,对方来攻击我,应把对方的攻击视为刚(阳),我只有以柔(阴)相接才能起到巾和平衡作用,这一瞬间显然是一个负反馈。如果不是这样.“即为双重”即是剐对刚。在比较中.必有一方失掉平衡,但是在推手全部过程中,往往都是正负反馈交错m现的。例如,在以上对抗中,先是以负反馈来控制自身平衡,进而通过引进落空的方式可使对方处于正反馈形式而顺势跌出。所以说,人体之正负反馈形式,一般是以某种目的终结,即调节控制之目的为表现特征的。一旦达到,反馈郎自行结束,因此我们称这种正反馈为开环的控制过程。
而负反馈总是通过控制平衡来循环,所以它是一种闭环的控制系统。如果我们能够练成一个真正的太极球,就可达到一个理想的控制系统。因为反馈过程是一个运动的过程。因此,在推手中,控制的执行过程都是以“腰功”来完成的。
(三)控制
人体是一个极其复杂而义高级有序的自适应的控制系统。生命的产生,意味着自然界最初的自我调节系统的出现。而自我调节是生命体赖以生存的基础,在人体中自我控制是自觉和不自觉的,这是长期进化的结果。有的是通过遗传,有的是由后天环境的影响和训练形成的。
例如,我们盘拳和推手都能获得某种处理过程的能力。人体内准确而有效地控制是在对存在大脑中大量信息的筛选、处理、累积的基础上,进而通过准确、有力地反馈来实现的。因此,控制、信息和反馈是相互联系的统一体,控制的关键在于“决断”G因为,每个系统必须有一个负责决断的指挥系统,人体系统的指挥系统就是大脑,在太极拳运动中就是所谓的意念。人类之大脑大约由一百亿个神经细胞所组成,当某些神经细胞受到刺激时,产生动作电脉冲,这个脉冲能迅即传到脑神经的轴突,从而引起轴突末梢的兴奋并释放出某种化学物质。而后越过两神经细胞间的突触,在另一神经的树突上产生电反应,这样使刺激得到了响应和处理。这种由神经细胞所组成的系统,就起到了保证身体控制的作用。一般的控制过程是:环境的这种信息由感觉器官收集起来(例如推于听劲),然后沿神经纤维传输到周围之神经系统。例如,太极拳和推手中之意念活动,再传到中枢神经系统的适当部位,所传到的信息与存储在大脑中之信息进行比较,使信息得以鉴定和加丁。如果有必要就把信息存储起来形成相应之命令,并把命令再沿神经纤维传输到运动器官(例如推手中之“腰”).起到预期的作用。这里应着重指出,所谓信息比较,就是把获得之信息(例如推手中听到一种劲别)与大脑中已存在经过一定训练而练就的功夫信息来进行比较,做出决断。根据这种分析,可以肯定地说,如果平时没有这方面的训练,当然也就不会形成一种存储信息来进行比较。所以说“功夫无息法自修”,就是要在大脑中存储下久经训练的不断修改的正确比较信息。另外,以上所述形成命令后,输给运动器官。这在推手中,实际上就是指腰这个运动器官,以及“腰功”所执行的命令。
上面我们就传统论述和现代科学观点对太极拳推手中之“腰功”做了一些分析和探讨,我们深信,随着科学和太极拳运动的不断发展,生命科学、生物控制论以及计算机科学不断进步,人们一定会把传统的古朴的太极拳体用过程用现代科学的手段描述出来。就像中医诊病软件和其他系统工程一样,今后太极拳传授一定会以科学化、规范化的教授方法使太极拳运动者得到如期之收获,从而达到一定水平。
太极桩功——无极桩
一、无极桩功诀阐秘
(一)姿势规范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F垂,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指尖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抵L腭,两眼平视,下腭微收。体重平均在两脚,摒除杂念,有虚、静、松、空之感(地图4-l、阁4-2)。圈4 -1
无极乃太极之始,练好无极桩可使身体内外加速放松,可培养先天浩然之气。练好无极桩内气增强了,可以疏通经络,扶助正气,调节阴阳,增强人体健康。
(二)虚静守一
1.意念放松调节。神经、肌肉放松,骨节对拉拔开,气通备节,节节贯穿。次序为:
上肢:手指关节一腕关节一肘关节一肩关节。
下肢:脚趾关节一踝关节一膝关节一胯关节。
躯干:胸椎一节一节拉开一腰椎松开一尾椎松开。
头部:玉枕、百会、下腭微收、颈椎·节,.节松开。
调息:吸气意念至命门,呼气意念趸肚脐。此为·息,共做三息。
自然呼吸:任肌肉自然反搏,任内气在体内自然流动,气畅经络自通,自上下通,自左右通,百会通天,涌泉通地,Ⅱj法自然,百病清除,身体健康。
2.功诀:骨节一松气自通,周天一转暖融融。人言我呆我即呆,缚虎擒龙我为公。
3.行功经义:放松意念调整后,静息三分钟;默念功诀,接受宇宙大智慧人子信息,定中自然,一心不乱;天之“百会”,地之“涌泉’’,人之“璇玑”,三才合一,功进速矣。
4.行功禁忌:首先,思想上忌“贪、嗔、痴”;其次,饮食上禁用辛辣食物:其三,时间以太阳初升为宜,其他则为功力辅助;其四,对父母当孝心恒持,使祖上信息扶持。
(三)无极桩意念导引的医疗作用
无极桩针对具体病情、意念或内视有关穴位,进行体内阴阳调配。循阴阳,遵五行,蹈八卦,衍生克之理,使人体生理之机制达于优化,从而治痛强身——尤极桩的观想法,有病治病,无病长功。
十八丹田观想法(感应神通法)
人体有十八丹田,意守或观视某一丹田,并观想放松,将治疗与之相关区域的病症。观想部位,有一光亮,或日、或月、或一能量团,放射光芒。
初步功能:凡近距离的人和物,我默然之中明之,其信息的变化,他不知我,我已知他。如:对方肝病,一接近我,我之身体有关部位马上会自然产生反应。
意守各丹田,接近内分泌腺部位,可以加强内分泌腺的血液、氧气、营养精微物质的输送,增强其调节作用。
会阴观想法:可滋阴壮阳增强性生殖功能。
膻中意守法:可贯通阴阳,接连上下治疗心肌炎、肺炎、咽喉炎、气管炎等。
肩井观想法:增强气血对上肢部位的作用,加强上肢生理功能,主治露肩风、肩周炎、肩痛及肩关节骨质增生等。
百会观想法:增强大脑生理功能,使大脑处于相对的抑制状态,促进大脑气血之供应,提高记忆思维之功能。
印堂观想法:小周天之关键,增强视力,对青光眼、假性近视、白内障有良好疗效。意守印堂要观想放松,否则易引起头晕。
丹田观想法:相当于胃幽门和肠腺的部位,守此丹田可促使胃肠蠕动,使胃液和肠液分泌增多。气沉丹田疏通百脉,对肝、胰、胆、肠、胃之功能的康复和提高很有益处。
涌泉观想法:守此穴可使人进入松弛反应状态,可排出体内病气,增强气血的上下通畅,对于治疗高血压、肾虚有明显疗效。
太阳观想法:可促使大脑气血循环,调整大脑的生理机制,治疗头痛、偏头痛、头晕、头昏等症。
劳官观想法:改善上肢躯干的生理机制,促使手指的各种功能,十指连心,对心脏疾病、头痛等症有一定治疗作用。
气海观想法:培植正气,对大小肠、膀胱等部位的病症有良好的治疗作用。
命门观想法:相当肾上腺部位,守此部位可以使体温上升,静中生动。
委中观想法:促进下肢的气血锸环,主治抽筋、关节炎、防治下肢瘫痪。
夹脊观想法:促进脊神经功能,疏通督脉,主治心脏、肺脏、腰背诸病症。
玉枕观想法:促进小周天运动,增加丘脑脑垂体的分泌,主治后脑痛。
曲池观想法:疏通手阳明大肠经,主治半身不遂、瘫痪、上肢麻痹、手臂肿痛、肘关节炎、皮肤病、月经不调等。
冲门观想法:主治疝气、小便不利,疏通足太阴脾经a
章门观想法:主治腹泻、消化不良、腰背疼痛、疏通足厥阴肝经。
风门观想法:主治头痛、鼻出血、咽喉肿痛、中风不语、癫狂等症。
一、静力桩
(一)太极抱球桩
姿势规范:两脚歼立,与肩同宽,两臂内然下垂,两手上抬,手心向内,十指相对,但小接触,对正小腹(见图4-3)j两手在小腹处如抱着一个球。
调整呼吸,使呼吸闩然通畅。意念观注两手,手心与小腹部成抱一圆球状。
(二)虚引手
两脚开立,与肩同宽,两臂自然下垂,两掌心贴近股骨外侧,手中指指尖贴风市穴,,头顶正直,舌抵上腭,两眼平视,下腭微收二体重平均在两脚,排除杂念,存墟、静、松、空之感。
冉脚慢慢提起,向前迈出一步,前脚掌着地,身体微蹲,重心在左脚。右手向前伸fI{.市掌,掌心朝前F'方.,肘微沉,白手到肩成下弧形,fi掌放松,意念观注右手掌指,每次最少站15分钟(见网4-4、罔4 -5)。
三、动力桩——狮子抱球桩
曲脚外讧,与肩同宽,两乒抱球于胸前,两手指微崩成莲花掌,手心棚对,两手在内气引导下左右滚动,从正前方滚动开始,滚动60次;再向左转体,两掌在左侧冉滚动60次;然后再向有转体,两掌在钉侧再滚动60次。
两掌除左右滚动外,还要上F滚动,前后滚动,不论任何方向,每滚动都要60次,而且要在内气带动F滚动。,练初级腰功时,要用腰带动;中级练内气时,用内£_c带动;高级练意念时,爱用意念带动,绝对不要只练两臂外形,必须注意“内外相合”(见图4 -6、图4-7、图4-8)
太极拳对身法的要求
一、杨澄甫太极拳练习谈
中国之拳术,派别繁多,历来古人穷毕生之精力,而不能尽其玄妙者,比比皆是,然学者苦费一日之功力,即得有一口之功效,日积月累,方水到渠成。
太极拳,乃柔中寓刚,绵里藏针之艺术,于技术上、生理上、力学t,有相当之哲理存焉。故研究此道者,须经过一定之程序与相当之时日,虽然良师之指导,好友之切磋,故不可少,而最紧要者,是在逐日自身之修炼。否则谈论终日,思慕经年,一朝交手,空洞无物,依然是门外汉者,未有逐日功夫。古人所谓“终思无益,不如学也”即是此理。若能晨昏无间,寒暑不易,一经动念,即举摹练,无论老幼男女,及其成功则一也。
近来研究太极拳者,由北而南,同志日增,不禁为武术前途喜。然同志中,专心苦练,诚心向学,将来不可限量者,故不乏人,但通常不免人于两途,一则才华既具,年力又强,举一反二,颖悟出群,惜乎稍有小成,便即满足,遽尔中辍,未能大受;其次急求速效,忽略而成,未经一载,拳、剑、刀、枪皆已学全,虽能依样葫芦,而实际未得此中三昧,一经考究,上下内外,皆未合度,如欲改正,则式式皆须修改,且朝经改正,而夕已忘却。故常闻人曰:习拳容易改拳难。此语之来,皆由速成而致也。如此辈者,以误传误,必致自误误人。最为技术前途忧者也c
太极拳开始,先练拳架。所谓拳架者,即照拳谱上各式名称,一式一式由师指教,学者悉心静气。默识揣摩,而照行之,谓之练架子。此时学者应注意内外上下;属于内者,即所谓用意不用力,下则气沉丹田,上则虚灵顶劲:属于外者,周身轻灵,节节贯串。由脚而腿而腰,沉肩曲肘等是也。初学之时,先此数句,朝夕揣摩,而体会之。一式一手总须仔细推求,举动练习,务求正确。习练既纯,再求二式,于是逐渐而至于习完。如是则勿事改正,日久也不致更变要领也。
习练运行时,周身骨节,均须松开自然。其一,口腹不可闭气;其二,四肢腰腿,不叮起强劲。此二句,学内家拳者,类能道之,但一举动,一转身,或踢腿摆腰,其气喘矣,其身摇矣,其病皆由闭气起强劲也。
第一,摹练时头部不口丁偏侧与俯仰,所谓要“顶头悬”,若有物顶于头上之意,切忌硬直,所谓悬字意义也c目光虽然向前平视,有时当随身法币转移,其视线虽属空虚,亦为变化巾·紧要之动作,而补身手法之不足也。其口似开非开,似闭非闭,口呼鼻吸,任其自然,如舌下生津,当随时咽人,勿吐弃之。
第二,身躯中正而不倚,脊梁与尾闻,宜垂直而不偏;但遇开合变化时,有含胸拔背,沉肩转腰之活动,初学时节,须加以注意,否则日久难改,必流于板滞,功夫虽深,难以得益致用矣。
第三,两臂骨节均须松开,肩应下垂,肘应下曲,掌宜微伸,手尖微曲,以意运臂,以气贯指,日积月累,内劲通灵,其微妙自生矣。
第四,两腿宜分虚实,起落如似猫行。体重移于左者,则左实,而右脚谓之虚;移于右者,则右实,而左脚谓之虚。所谓虚者,非空,其势仍未断,而留有伸缩变化之余意存焉。所谓实者,确实而已,非用劲过分,用力过猛之谓。故腿曲至垂直为准,过此谓之过劲,身驱前扑,即失中正姿势。
第五,脚掌应分踢腿(谱上左右分脚或写左右踢脚)与蹬脚=式,踢脚时宜注意脚尖,蹬脚时则注意全掌,意到而气到,气到而劲自到,但腿节均须松开平稳HJ之。此时最易强劲,身躯波折而不稳,发腿也无力矣。
太极拳之程序,先练拳架(属于徒手)如太极拳,太极长拳;其次单手推挽、原地推手、活步推手、大招、散手;再次则器械,如太极剑、太极刀、太极枪(十三枪)等是也。
练习时间,每日起床后两遍,若晨起无暇,则睡前两遍。一日之中,应练七八次,至少晨昏各一遍。但醉后,饱食后,皆宜避忌。练习地点,宜庭园与厅堂,能通空气。多光线者为相宜。忌直射之烈风与有阴湿霉气之场所,因身体一经运动,呼吸定然深长,烈风与霉气易深入腹中,有害于肺脏,易致疫病矣。练习之服装,以宽大之中服短装与阔头之布鞋为相宜。习练经时,如欲出汗,切忌脱衣裸体。或行冷水擦抹,否则未有不罹疫病也。
一、太极拳十要
(一)虚灵顶劲
顶劲者,头容正直,神贯于顶也。不可用力,用力则顶强,气血不能流通,须有虚灵自然之意。非有虚灵顶劲,则精神不能提起也。
(二)含胸拔背
含胸者,胸略内含,使气沉丹田也。胸忌挺出,挺出则气拥胸际,上重下轻,脚跟易于浮起.,拔背者,气贴于背也。能含胸则自能拔背,能拔背则能力由脊发,所向无敌也。
(三)松腰
腰为一身之宰,能松腰则两足有力,下盘稳健;虚实变化皆由腰转动,故曰:“命意原头在腰隙u”有不得力处,必由腰腿求之也。
(四)分虚实
太极拳以分虚实为第一义,如全身皆坐在右腿,则右腿为实,左腿为监;全身皆坐在左腿,则左腿为实,右腿为虚。虚实能分,而后转动轻灵,毫不费力;如不能分,则迈步重滞,自立不稳,而易为人所牵动。
(五)沉肩坠肘
沉肩者,肩松开下垂也。若不能下垂,两肩端起,则气也随之而上,全身皆不得力矣。坠肘者,肘往下松坠之意,肘若悬起,则肩不能沉,发人不远,近于外家断劲矣。
(六)用意不用力
《太极拳论&云:此会是用意不用力D练太极拳全身松开,不使有分毫之拙劲,以流滞于筋骨血脉之间以自束缚,然后能轻灵变化,圆转自如。或疑不用力何以能长力?盖人身之有经络,如地之有沟渠,沟渠不塞而水行,经络不闭则气通。如周身僵劲充满经络,气m停滞,转动不灵,牵一发而全身动矣D若不用力而用意,意之所茌,气即至焉,如是气血流注,日日贯输,周流全身,无时停滞,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功,即太极拳中所云“极柔软,然后极坚刚”也。太极拳功夫纯熟之人,臂膀如棉裹铁,分量极沉;练外家拳者,用力则显有力,不用力时则甚轻浮,可见其力乃外劲浮面之劲也D不用意而用力,最易引动,不足尚也。
(七)上下相随
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跟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也D
(八)内外相合
太极拳所练在神,故云“神为主帅,身为驱使’’。精神能提得起,自然举动
轻灵。架子不外虚实开合。所谓开者,不但手足开,心意亦随之俱开;所谓合
者,不但手足合,心意亦随之俱合,能内外合成一气,则浑然无间也。
(九)粘连不断
外家拳术,其劲乃后天之拙劲,故有起有止,不续有断,旧力已尽,新力未生,此时最易为人所乘。太极拳用意不用力。自始至终绵绵不断,周而复始,循环无穷。原论所谓“如长江大河,滔滔不绝”,又曰“运劲如抽丝”,皆言其贯串一气也。
(十)动中求静
外家拳术,以跳踯为能,用尽气力,故练习之后,无有不喘气者。太极拳技以静御动,虽动犹静,故练架子愈慢愈好,慢则呼吸深长,气沉丹田,自无血脉喷张之弊。学者细心体会,方可得其意焉.
太极内功一
老六路的三乘功法
一、为什么杨式太极拳要练内功
太极拳自先贤杨露禅宗师到北京开展以来,也就是一百多年0 1799年到1872年,那时杨露禅练的是绵拳(小架),从他逝世至今相隔约130年。杨露禅内功深厚,但是他在贝勒府当总教习很不容易,因为当时王府养着很多保镖护院,这些都是当世有名的武师。杨露禅体格不魁伟,文质彬彬,貌不惊人。当时王府有一位摔跤师大德子,身材魁梧,膀大腰网。一天清早他见露禅坐在走廊上抽旱烟,他走到跟前趁露禅不备,突然一手抓住旱烟杆,一手拉着露禅一支胳膊,大喝一声“下来呗!”使足劲往走廊下一拽,只见露禅手轻轻一挥,大德子遽跌出丈外。
露禅在王府时与八卦掌名家董海川非常友好,董海川武技精绝,一天俩人在德胜门散步,有鸟从他们头顶上低飞而过,海川一跃,随手扑之,然后交给露掸,露禅伸手接过,鸟在露惮掌上展翅而不能起飞,由此可见露禅内功拳掌上的功夫,后来被誉为¨神拳杨无敌”。露禅有三子,长子日琦,早亡;次子曰钰(班侯),三子日鉴(健侯),都能继承父业,享名当世。
杨班侯生于1837年,殁于1892年,人皆呼为“二先生’’,自幼随父习练绵拳,终口孜孜苦练,继承了力父农钵,武功卓绝。班侯性情刚躁,好打不平,善用散手,年尚未满二十,已经是名满全城。尤其是拳击雄县刘武师和北京西四牌楼与万斤大力士比武较技两件轶事,至今人们尚津津乐道。
杨健侯生于1839年,殁于1917年,人称为“t先生”。幼时即随父练功,其刻苦之情形一般人皆不能忍受,武功精绝,其拳刚柔相济,实臻化境,健侯周身皆能发人,接手即有触电感,而发劲辄在一笑一哈之间,集武术家之精要而大成。在杨健侯先哲之年代,有识之士赋予“太极拳”之美称,因此,太极拳命名至今也只有一百年左右。健侯为清朝神武营教练,健侯有三子,长子兆熊,次子兆元(早亡),三子兆清。
杨兆熊,字梦祥(晚字少侯).人称为“大先生’’,生于1862年,殁于1930年。白幼习太极拳术,性格刚勇急躁,喜发人,善用散手,动作快而沉,掌架小而刚,他对太极拳的借劲、冷劲、截劲、凌空劲有很深的造诣。他教学生练,出手劲太重,学习者害怕,不敢轻易听其发劲,跟他学者甚少,故知之者也不多。
畅兆清,字澄甫,生于1883年,殁于1936年,其人近代被称为杨式太极拳之宗师。其人性情温和,其拳外软如绵而内坚如刚,引入发人均臻上乘,其拳架舒展大方,气势雄伟,流传至今,现今习杨式太极拳者多为澄甫所传大架,其技精深誉满全国。澄甫门徒遍布天下,名徒辈出,佼佼者如陈微明、武汇川等,北京有崔毅十、汪永泉等,上海有傅钟文等,四川有李雅轩,台湾有郑曼清,香港有董英杰等
先师朱怀元是澄甫先生的再传弟子,太极拳的技艺精深,武功精绝,其传授的“老六路”太极拳刚柔并济,实臻化境。他教太极推手时,只见一引一发人即腾空而起,数米外两脚才能着地,用先师的话说是“搭手人翻三丈六”,使观者拍手称奇,先师不轻易与人较最,故有“隐世奇人”之称。
杨式太极拳的传承过程,杨露禅练的是小架式,后又改编成中架式传给杨班侯、杨健侯、杨少侯。杨健候后又改编成大架式传给杨澄甫,杨澄甫传世的是他已简化了的杨式太极拳。
有幸我师门能完整地保存下全部记录,至于我辈功夫能否练出,能练出多少,那要因人因时而异了。
由上所述,杨式太极拳所练出的深厚功夫,完全符合拳道学的要求,由内及外,用内气供给外形动作,也即用内气气势支配外形的招式,与拳道暗合,其所修炼方式以道家学说为主导,参考阴阳学之易理,集各家武术之精要而大成。
一、杨式老六路为什么要练内功
中华太极拳奔腾向前,连绵不断,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就是因为它具有优秀文化的传承性,具有代代创新发展的开放性。先哲告诉我们,以意导霖,以暴运身,内外相合。
师叔高占魁告诉我们意念训练是“意念指胯肘,劲源自上手”,与“内部出虚线,意念领着贯”。我把它当作方法练习,收效极微。先师朱怀元教导说,“老六路”是健侯宗师教家里人练的内功拳,它完全按照拳道学的总则——阴、阳修炼,阴指内功的修炼,阳指外形的呈现,故分为形式与气势两种;人的内气是先天俱有的,人们因为后天的劳动取代了先天的内气使用,人在生活过程中后天的劳动有其需要的作用,先天的内气因此而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的内气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未能有效地增长壮大。一旦练习者能够掌握正确的方法去修炼,这一潜在的高能量就会又被激发出来D
在恩师的谆谆教导下,我默默地十年盘一拳,十年练一功,始得太极内功绝学而顿悟,从重新认识别掌握,从掌握到修炼成功。这正确的方法正是今天我们提倡和推广的拳道学理论内外兼修之法。
要想追求拳道学的高境界,首先要具备一定的条件,就是要有独立思维,就太极拳而言,能得到杨家真传的人实在不多。当今教授太极拳的老师确实不少,尽管所知所练的只不过是太极拳外形的皮毛,却都把自己装扮成绝无仅有的一代传人。若在这种老师教导下,只能越练越糊涂,练得越熟离拳道学越远。
三、什么是内功
内功是指人身体内的功夫,它包括神、意、气,三者相互化合,形成~种气势。在这里应当排除一种误解,即不能认为三者最后的结合是落实在力上,这样容易形成拙力,失去了太极拳的真谛,发挥不了内功的作月。
太极豢的运动方式是内运外动,内运运行的是气,外动动的是形体,而且必须是内运在先,外动在后。内气的运动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因此内气的动称为“静中之动”,像水的流动一样,需要灵活的,随机应变的,用时才能显得汹涌澎湃。在锻炼时必须要全身放松,圆而不懈,不能有~点刚强的表现,身上某一处用力,对内气气势都会有阻截作用。
现代人们在物质供应充足之下,都希望身体健康,有更长的寿命去享受。在保健养生的锻炼当中,练内功才是一种有奇效的锻炼途径,也就是说只有内气得到培养,才能更有益于保健养生。看到那些内功锻炼者,容颜焕发,他(她)们比实际年龄都显得年轻,七八十岁仍显得肌肤润滑,身体健康,真是让人羡慕。内功的锻炼,人的五脏六腑得到按摩与锻炼,人虽老但精力充沛,促使神意气与躯体得到中和,关节、经络因有内气的灌注,得以圆活运转,从而身、心、腿、脚灵活,肌肤得到内气的滋润,因此常能保持皮肤光滑,容颜青春,人体内气充沛,凶此而能延年益寿。
四、内功怎么练
现在有很多书,都谈到内功,究竟内功怎么练,没有一个说清楚的。太极拳是道家功夫,道家有“练精化气”、“练气化神”、“练神还虚”等三乘功法。
太极拳也有“以身变手”、“以气交手”、“以意变手”的三乘练法。我们提出内功分i步练法。当把拳架练熟以后,即开始练一年“腰”、练一年内暴、练一年意念即神经。此三步总的都是为启动、强化内气势。
过去常言:太极十年不出门。而今我们提出三年一小成,五年一大成。我们提ILI1的i步练法是修炼“拳道”的入门阶梯。
为什么先练“腰”呢?腰功的重要性,在第i章已有论述。老六路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所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边的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又可扩展丹田气势。
我们要求第一年把腰子要练活了,使两个腰子不但可以上下动、左右动,而且可以前后动。
在练拳时,左手动必须在左侧的腰子支配下,右手动要在右腰子的支配下,腰子支配多少手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是。才开始练拳时,一趟拳架里,腰能带手走几个式子就可以,逐渐增多,至全套拳均由“腰功”带领完成,达到内运外动的太极拳运动要求。
歌诀日:“太极腰功不可无,缺腰何必费功夫,腰功毕生研不尽,身手轻灵腰劲出,不练腰功白费力,苦练十载亦糊涂。”
第二年,用内功丹田的气势,带动肢体的形式锻炼一年。此时腰要放松,不可再用腰,在放松的基础上,腰会自动地与两脚合上。此时要进..步放松,使内功气势带动肢体外形运劭,即可体现出由脚而腿而腰的完整一气。
第’二i年,用意念、神经促使内气的气势更进一步地扩展,用意念和气势带动形体运动。内气的气势越练越大,在内形成一股强大的“能量流”,扩充到身体外,即“生物场”
先辈有道:练内功首先必修轻灵,能轻灵必须能懂劲,懂劲并知道方法为上乘功夫,懂劲不知道方法为中乘功夫,不懂劲为下乘功夫。学习拳道功夫,能否学好决定于你找的老师,懂劲必须要得到明白拳理的老师教授,绝对没有不懂劲的老师教出能懂劲的学生的例子。学习过程最主要原则是不能用力。不能光学很多招式,招式没有攻防的实际意义,招式只能用来导引内气的活动和运动。有些人明知使力是错误,偏要任意进行,继续使用力量,到年老力衰才蹉跎不已。
中华拳道高层次功夫并不神秘,首要是要有明师指导,手把手地传授,不断纠正偏差,再有学习者,不但要认真地学,还要不断地悟。拳道要用心灵去教,而学者也要用心灵去悟,光练不悟是难以得道的。
五、内功在养生、保健方面有什么好处
杨式内功“老六路”拳,初级练法是:“以身变手”就是要练“腰功”,是练精化气,所练之“腰”,不是裤腰带勒之处,而是要求练腰肌上部两个肾脏外面的两块肌肉,通过肾脏外面两块肌肉的锻炼,强化肾脏功能。
俗话常有肾藏精之说。肾是人体生命的根源,所以称之为“先天之本”e它的主要功能:一是有促进人体生长发育作用,推动这一作用的动力叫做“命门”,命门是人体唯一能产生热量和发送热量的动力。而这~动力的物质基础叫做“精”,精是人体活动的物质基础。肾藏精的含义有二:一个是后天之精,是五脏六腑化生出来的精气,它包括能够滋养脏腑、肢体、五官等各部组织的精微物质,包括精、血、滓液,这些精气来源于食物里的精华部分,是维持人的生命,营养人体各部组织器官并促进其生长发育的基本物质。二是先天之精,它义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指人体生命活动,在生长发育过程巾的物质根源,即所谓的“先天之本”。另一部分是指人类生育繁殖的基本物质(与男子的精室、女子的胞富有关),这部分精的生成、储藏与排泄也是由肾主管。精是有生命力的,它不但有生长发育能力,并能抵抗不良因素的刺激,而免于疾病。因此精的瘟衰是人体生、老、病、死最基本的内在根源。
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是互相辅助,互相为用的,先天之精需要后天之精的营养,才能维持其活动能力,后天之精也必须靠先天之精蒸化,两者共处在一个共同体中,一方强或衰,必然影响另一方的功能。所以说,它们是“存则共存.亡则都亡”
总之,太极拳第一部内功要求必修练好“腰功”。通过腰功的锻炼,有极大好处。练好肾脏对其他内脏也有好处。人的生命活动,就是靠内脏间的密切联系所构成的人体生理功能的整体性。这些内脏虽然各有其不同的生理作用,但彼此之间又是互相联系、互相依存、互相制约、相互促进的。
肾和心之间有一定关系。一是阴和阳的关系,又称“水与火”互济;二是精与神的互根。心居上焦其性主动,故以阳“火”为主;肾居下焦其性主静,故以阴“水”为主,心阳下降温暖肾阴,肾阴上济,滋养心阳,上下相交,动静相合,始终使人体保持在~个绝对的平衡状态,这种现象叫“水火既济”、“心肾相交”。如果肾水不足,不能上济心火,心火独亢,会出现失眠、健忘、多梦、遗精等现象,这就是心肾不交等病症。
肾与肝有肾肝同源之说,如果肾阴不足,肝失柔养,就会导致肝阳偏亢,而出现眩晕、头痛、急躁易怒等病症
肾与肺之间也有一定关系,肺的呼吸功能要靠肾的纳气,所以有“肺主呼吸,肾主纳气”之说,若肾虚不能纳气,就会造成呼吸浅表的病态,一些慢性气喘病,往往与肾不纳气有关
肾和脾当中,肾为先天之本,脾为后天之本。脾的运化功能,必须得到命门火的温煦蒸化才能完成,反之,命门火又有赖于后天之精气滋养。因此两者之间是相互依存的。肾与脾在水液代谢上,也是互相协调的。若脾虚失运,导致水湿停蓄,影响肾的气化,就会出现水肿等症。
这些年,很多人通过老六路锻炼,特别是“腰功”锻炼,使很多慢性病得到明显的好转。有位患脯干梗阻、左侧偏瘫的病人,经过几个月的“腰功”锻炼,肢体恢复正常。很多慢性病人通过“腰功”锻炼,慢性病痊愈了,身体强壮了。可以说练习“腰功”有病去病,无病保健强身。
太极拳的中乘内功是“以气变手”。它主要练体内“元气”,拳架中手的各种活动都要在“元气”的支配下运动,元气支配多少,四肢活动多少,过与不及都不是。要多练多体会,只要把“元气练足了”,身体自会强壮起来。
从现代物理学观点看,气是一种带有能量的物质,它实际就是一种生物电场。人体气是有一定规律的,到一定年龄就会发现气虚、气矩、气滞,最终气绝。在中医看来气比血更加重要,因为万物生于气.并不生于血,人生病,大多为气的阻滞、不畅所致。中医治病,首先要调整气运和疏导气路,气通畅了,疾病自会痊愈。
太极誊运动可以改善、优化内气功能,囚此也优化了肺脏呼吸功能,使人不断地向健康状况发展。
六、内功在推手、技击方面有什么作用
太极拳的第三乘功夫“以意变手”就是训练神经和意念,太极拳讲究用意不用力,其目的是抑制后天的习惯性用力,使身体各部分都要练得虚灵、松静,让先天的无意之意即“元神”发挥作用,把这种潜在的功能激发出来后,太极拳就不仅仅是不用力了,而是由神、意、气化合生成一种新的物质,我们管它叫“能量流”的整体劲,这是股绝对压倒优势的内劲,发劲时,如迅雷不及掩耳,一发即收,令对方惊心动魄,不知所措。
“能最流”是体内神、意、气化合的结果,它以先天神、意、气为主,经过长期修炼而生。神意气充足,体内五脏六腑、体外四肢百骸活动正常,精神、意识、知觉就旺盛。“能量流”的巨大能量,在意念的指导下,“无中生有¨,使对方在不知不觉中,在推手中被击中重心。正确地发挥内功“能最流”的作用,它正像近代所采用的定点、定向人工爆破作业一样,叫它什么时候倒,往什么方向倒,全在我们掌握之中。
从技击的角度看,与对方接手,只要双方一有手的接触,必须让对方感到摸不着,感到空,此时在“无中生有”中,手要轻轻地将自己的内气灌人对方身体,一有攻意,对方怦然而出,手并不会触及对方身胸,也不会使对方受伤,对方也不会有被冲撞疼痛的感觉,内功发人是靠神意驱使的一种气势,并不是用手去推或顶撞之类,意念一想就到,对方既没有准备时间,也没有躲闪时间,更没有还手时间,内气发放直透人的内脏,使人心惊胆战。
要想不用力,而用神、意、气摧毁对方重心,就要做到松、静自如,以静制动。让对方摸不着,有劲使不出来,对方两手只能在圆体球皮上活动。而且我们要“逆来顺受”、“舍己从人”,让对方攻进来,我们要松而不懈,沾粘连随,劲发一点,就像来复枪膛里射出来的子弹,点点透其中心的功夫D
歌日:“形体圆球转,周身是弧线,内气后支援,碰上如触电。”
身躯和四肢是外形,是第一系统。神、意、气宅虽然无形无象,但它是人体的第二系统,我们所练内功,就是要充分调动第二系统的能量。第一系统的能量是有限的,第二系统的能量是无限的。我们的身体第一系统,它的能量和速度,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消退,男士60岁、女士50岁以后,他(她)们的力量和速度都在自然减弱。例如一个举重运动员,当他举到一定重量后,再让他增加少量也很困难,他的能量不但随着年龄增长而消退,而且只要他停止锻炼,力量和速度都日渐减弱。第二系统通过内功锻炼与激发,它不受性别和年龄的限制,活到八九十,你只要坚持锻炼,它的能量仍然不断的增长。王宗岳《拳论》云:“察四两拨千斤之旬,显非力胜,观耄耋能御众之形,快何能为。¨他说明不是力胜,也不是快,是什么呢?是内气!是内功,是人体第二系统激发l叶J来的巨大能量。这也说明内功增长是无极限的,要想达至极限,可以说: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内功锻炼不会自然消退,假设你练到百分之三十,你休息几年再练,不用从零开始,仍从百分之三十起。通过内功的锻炼,人的内气是与生俱有的,但是因为人们后天的长期劳动取代了先天内气的使用,先天内气因此而变成潜在的能量。由于先天内气在大多数人身上,长时间未被调动利用,所以没有有效她增长壮大。一旦人们能够掌握了正确的方法来修炼,这一潜能便会被激发出来。内气这第二系统,是可以无限制地培养壮大,第二系统的开发是永无止境的,因为它没有极限。自古至今,准也不可能知道第二系统的极限。先辈将内气修炼的极限,用“神明”二字作为终结。
内功太极拳,要求练拳与推手,都用第二系统的神、意、气的气势,支配身体的形式运动,实际在推手时,我们实际用语叫“有手似无手”,彼摸到我手时,他第一感觉是松软,没法使力。随即感觉自己的身形、腰、腿脚被一种无形的能量控制住。此时如果想调整自己,手上稍一用力,即会被弹射出去。用第二系统攻击人,对方跌出很远,而且不知其原因!第一不知哪里打的;第二不知道如何躲闪;第乏不知道什么时候打,没法反抗c
若是把第二系统正确地开发出来,它比第一系统肢体的能量要大数十倍,甚至无极限。
杨式太极拳(老六路)
形体动作第一路预备式(无极式)1.起式2.揽雀尾3.单鞭4.提手上式5.白鹤亮翅6.左右搂膝拗步7.手挥琵琶8.左搂膝拗步9.上步搬拦捶10、如封似闭11、十字手第二路12.抱虎归山13.上步揽雀尾14.斜单鞭15.肘底看捶16.倒撵猴17.斜飞式1 8.提手上式19.向鹤亮翅20.左搂膝拗步21.海底针22.崩通背23.翻身撇身捶24.进步搬拦捶25.上步揽雀尾26.单鞭第三路27.云手28.单鞭29.高探马30.右分脚31.左分脚32.转身左蹬脚33.左右搂膝拗步34.进步栽捶35.翻身撤身捶36.进步搬拦捶37.小七星捶38.右蹬脚39.左打虎式40.右打虎式41.右蹬脚42.双风贯耳43.左蹬脚44.转身右蹬脚45.进步搬拦捶46.如封似闭47.十字手第四路48.抱虎归山49.上步揽雀尾50.斜单鞭51.野码分鬃52.上步揽雀尾53.单鞭54.玉女穿梭55.上步揽雀尾56.单鞭第五路57.云手58.单鞭59.下式60.左右金鸡独立61.倒撵猴62.斜飞式63.提手上式64,白鹤亮翅65.左搂膝拗步66.海底针67.扇通背68.翻身撇身捶69.进步搬拦捶70.上步揽雀尾71.单鞭第六路72.云手73.单鞭74.高探马75.白蛇吐信76.转身单摆莲77.进步指裆捶78.上步揽雀尾79.单鞭80.下式81.上步七星82.退步跨虎83.转身双摆莲84.弯弓射虎85.进步搬拦捶86.如封似闭87.十字手88.合太极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介绍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全套演示01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全套演示02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全套演示03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全套演示04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一路教学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二路教学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三路教学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四路教学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五路教学
视频来自:李和生老师 杨氏太极拳老六路 第六路教学
受教育啦,支持下
谢谢很受益
谢谢吧主,正学老六路,学习了,是钱利民吗
李和生老六路不是汪脉系 真正的老六路看{杨式太极拳术述真}
很好,谢谢老师分享
贴吧热议榜
使用签名档&&
保存至快速回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运动过度的十大征兆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