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事要肯下笨功夫夫》这篇文章,作者要表达的观点是什么?作者的行文思路是什么

成大事者,都下笨功夫!
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聪明的人从来不会想着一朝翻身、一夜暴富,而都是在不断积累弱小优势、细小进步,他们知道所有的大胜都是细小优势的持续迭代形成的。试问比你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你还看不上笨功夫吗?
1.百分之五十一就够了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韩国棋手李昌镐,他16岁就夺得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
妙手是指围棋中精妙的下法,有时候,一着妙手或解开困境,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一子制胜。
《天龙八部》里虚竹随手破解珍珑棋局,就是一个妙手,帮他扭转人生,成为武林中内力最深厚之人。
厉害如李昌镐,为什么没有妙手?
一名记者曾问他这个问题,他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
“为什么?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
“每手棋,我只求51%的效率。”
记者愣住了,只求51%的效率?众所周知,棋子效率越高越占优势,高效行棋,自古以来就是棋手追求的目标。
李昌镐又说:“我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记者再追问,他沉默了。
为什么世界第一的棋手,每子只追求51%的效率?
职业围棋选手之间,即使有段位之差,胜负也只是在二三目之间。一般的围棋有200—300手,每手51%的效率,即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150手51%的效率累积到最后也会稳拿胜券。
李昌镐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恰恰就是 “半目胜”,一局棋几百手,最后清盘——赢半目。
那妙手不是更好吗?
不。思考下:
到底是下出51%的稳定发挥概率高,还是下出100%妙手的概率高?
妙手很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陷阱。
人追求一击致命的时候,正是自己最不冷静的时候,成功了不免沾沾自喜,失败了心神摇晃,下一步最容易一脚踩空。全力之后,必有松懈;大明之后,必有大暗。
反倒是51%,每次都稳稳当当,日拱一卒,最后准赢。
2.聪明没有护城河
妙手有个重大缺陷:不能迭代,无法刻意练习。
因为每一次环节都不同,所以每次妙手都是心电一闪的灵感,这样你永远无法打磨手艺,只能 “等灵感来”,哪一天灵感用完,生涯也就走完了。
灵感没法刻意练习,没法打磨手艺。灵感没有护城河。
有人问郭德纲:您这讲相声,万一有一天江郎才尽怎么办?
郭德纲说:我们讲相声,学的是技术,练的是手艺啊。这和炸油条一样,一个炸油条的会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吗?把相声当手艺,不当才气,才气会尽,手艺只会越来越精进。
许多作者第一本书写得好,之后就再无佳作;有些乐队的第一张专辑惊为天人,后来却每况愈下。还有很多艺术家要借助毒品寻找灵感,他们总觉得自己缺乏灵感,其实是缺少能打磨的一门手艺。
反观李宗盛、周杰伦这种词曲创作出身的歌手,因为原来就需要大量生产音乐,没法靠灵感,反而得以持续出新,歌坛长青。
我们总热爱讨论谁 “灵气十足”,有 “机灵劲儿”。长久看下来,这类型的人最容易生涯发展跳崖——要警惕啊,这些词其实是用来骂你的。
因为聪明没有护城河。
李昌镐的 “围棋十诀” 中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
玩德州扑克的人——据说德州扑克是最接近真实人生的一种博弈游戏——常有这种体验。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钱押在中等的牌上,最后总是比别人差一点,几次下来就输光了。老手要是没有好牌就一直喊过,一旦遇到机会全部押进。
“不得贪胜” 也是一个被极度低估的道理。各行各业高手一次次地重复,但还是因为太普通,没有获得应得的注意力——新手都谋求一把翻盘,但是高手都玩持续迭代。
因为新手看胜负,高手看概率。高手知道,所有的大胜都是细小优势的持续迭代形成的。
3.结硬寨,打呆仗
李昌镐的绝招是 51% 哲学,而晚清名臣曾国藩称这种战略为 “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一生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文人生涯,从6岁读书到27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第二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13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第三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留学培训行业可不拜关公,而拜曾国藩)。
前后两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曾国藩打仗的心法就是 “守拙”,不取巧,不搞四两拨千斤。他不懂兵法,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 “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 “结硬寨”?
比如说今天一个湘军首领接到任务:“命尔领军十万,速速拿下南京城!”
这个首领跑到南京城下,不进攻,先扎营:
勘探地形,最好是背山靠水。之后无论寒雨,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内完成。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筑成。壕沟深一尺,以防步兵,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防止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高五尺,其中两尺埋入土中,花篱有两层或三层,用来防马队。
看,这还没有进攻呢,三防都做好了。这就是 “结硬寨”,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命令,但他们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结硬寨” 的打法搞得太平军很痛苦。说实话,太平军算是清末骁勇能战的部队了,但是碰到这种打法,一点儿招都没有。
你这里一腔热血,王者荣耀,希望跟湘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你我大战三百回合,一决生死!
一看人家湘军,埋着头呼哧呼哧挖坑呢,勤劳的小汗珠挂一脸,根本不准备和你一决生死。一旦进攻过来,就一轮火枪给你打退下去。一看你不进攻了,继续挖坑。
扎一天营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
所以湘军攻打一个城市,不是诸葛亮那种一天两天智取豪夺,而是用一年两年,不停地挖沟。一道加一道,圆圈套圆圈,一直到城市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这种打法就是微小优势的持续迭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打武昌,胡林翼挖了一年沟;打安庆,曾国荃挖了五个月。要看哪个城市是湘军打下来的特容易,整个城外地貌都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13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3000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的后三字:打呆仗。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和李昌镐的 51% 哲学异曲同工。
4. 成为卓越者的“基因”是什么?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选择卓越》里,思考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卓越公司,这些公司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以2002年为基点,柯林斯往前回溯了30年,在20400家样本中最终选出了7家公司。这7家公司连续15年市值增长是同行业的10倍,有的甚至超过百倍。这本书分析了很多 “10 倍速”公司的基因。
柯林斯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 “日行20英里”。
由于北极点在1909年被美国人拿下,1911年10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
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当年12月15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斯科特探险队的五名成员在探险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你愿意做阿蒙森,还是斯科特?
两者有很多差异,但是柯林斯专门提到一个: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免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15—20英里(约24—32公里)。
另外一队则完全相反,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而在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
为什么 “日行 20英里” 如此重要?
柯林斯的总结是:
1)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3)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好天气带来的 “暴利” 破坏的不仅是你的自制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预期,带着这样的侥幸心理进入严酷的南极雪地,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
要充分意识到,妙手是成为高手的最大障碍,迭代的手艺才是正途。
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的平凡一子。
一个看清楚自己在迭代什么的人,就找到了自己的护城河。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用时间打磨一门手艺,就会有自己的护城河。
“石佛” 李昌镐,大学士曾国藩,探险家阿蒙森,肯定都理解这个道理——选定头部以后,就专注地死磕。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除非自己出昏招儿,或者内部瓦解,没有力量能让你离开头部。
他们理解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安静等待那半目输赢。
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全文完)
ID:mayun233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世界上最可怕的事,比你聪明的人,都在下笨功夫
晚清名臣曾国藩并不懂兵法,但他用最笨的“打呆仗”的办法 ,将大清从太平军手里拉回来续了命。
围棋世界冠军李昌镐几乎没有妙手,记者问他为什么?他说:我只求 51% 的效率,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为什么他们都不追求妙手和绝招?这篇文章值得你花时间阅读和思考。
100% 难道不好?
为什么只求 51% 就够了
下围棋的人都知道韩国棋手李昌镐,他 16 岁就夺得世界冠军,被认为是当代仅次于吴清源的棋手,巅峰时期横扫中日韩三国棋手,号称 “石佛”,是围棋界一等一高手。
李昌镐下棋的最大特点,就是——很少有妙手。
妙手是指围棋中精妙的下法,有时候,一着妙手或解开困境,或扭转败局,甚至可一子制胜。
《天龙八部》里虚竹随手破解珍珑棋局,就是一个妙手,帮他扭转人生,成为武林中内力最深厚之人。
厉害如李昌镐,为什么没有妙手?
一名记者曾问他这个问题,他憋了很久说:“我从不追求妙手。”
“为什么?妙手可是最高效率的棋啊!”
“每手棋,我只求 51% 的效率。”
记者愣住了,只求 51% 的效率?众所周知,棋子效率越高越占优势,高效行棋,自古以来就是棋手追求的目标。
李昌镐又说:“我从来不想一举击溃对手。”
记者再追问,他沉默了。
为什么世界第一的棋手,每子只追求 51% 的效率?
职业围棋选手之间,即使有段位之差,胜负也只是在二三目之间。一般的围棋有 200—300 手,每手 51% 的效率,即有一半以上的成功率,150 手 51% 的效率累积到最后也会稳拿胜券。
李昌镐最使对手们头痛的恰恰就是 “半目胜”,一局棋几百手,最后清盘——赢半目。
那妙手不是更好吗?
不。思考下:
到底是下出 51% 的稳定发挥概率高,还是下出 100% 妙手的概率高?
妙手很美,从另一个角度看则是陷阱。人追求一击致命的时候,正是自己最不冷静的时候,成功了不免沾沾自喜,失败了心神摇晃,下一步最容易一脚踩空。全力之后,必有松懈;大明之后,必有大暗。
反倒是 51%,每次都稳稳当当,日拱一卒,最后准赢。
靠聪明迟早江郎才尽
靠手艺才能持续精进
妙手有个重大缺陷:不能迭代,无法刻意练习。
因为每一次环节都不同,所以每次妙手都是心电一闪的灵感,这样你永远无法打磨手艺,只能 “等灵感来”,哪一天灵感用完,生涯也就走完了。
灵感没法刻意练习,没法打磨手艺。灵感没有护城河。
有人问郭德纲:您这讲相声,万一有一天江郎才尽怎么办?
郭德纲说:我们讲相声,学的是技术,练的是手艺啊。这和炸油条一样,一个炸油条的会担心自己江郎才尽吗?把相声当手艺,不当才气,才气会尽,手艺只会越来越精进。
许多作者第一本书写得好,之后就再无佳作;有些乐队的第一张专辑惊为天人,后来却每况愈下。还有很多艺术家要借助毒品寻找灵感,他们总觉得自己缺乏灵感,其实是缺少能打磨的一门手艺。
反观李宗盛、周杰伦这种词曲创作出身的歌手,因为原来就需要大量生产音乐,没法靠灵感,反而得以持续出新,歌坛长青。
我们总热爱讨论谁 “灵气十足”,有 “机灵劲儿”。长久看下来,这类型的人最容易生涯发展跳崖——要警惕啊,这些词其实是用来骂你的。
因为聪明没有护城河。
李昌镐的 “围棋十诀” 中第一条就是,不得贪胜。
玩德州扑克的人——据说德州扑克是最接近真实人生的一种博弈游戏——常有这种体验。
新手最常犯的错误就是把钱押在中等的牌上,最后总是比别人差一点,几次下来就输光了。老手要是没有好牌就一直喊过,一旦遇到机会全部押进。
“不得贪胜” 也是一个被极度低估的道理。各行各业高手一次次地重复,但还是因为太普通,没有获得应得的注意力——新手都谋求一把翻盘,但是高手都玩持续迭代。
因为新手看胜负,高手看概率。高手知道,所有的大胜都是细小优势的持续迭代形成的。
曾国藩的笨办法
让敌人头疼至极
李昌镐的绝招是 51% 哲学,而晚清名臣曾国藩称这种战略为 “结硬寨,打呆仗”。
曾国藩一生分为三段:
第一段是文人生涯,从 6 岁读书到 27 岁中进士,一直做到大学士,是当时的学术领袖;
第二段是军人生涯,太平天国运动中,自己组建湘军,缠斗 13 年,愣是把悬崖边上的大清王朝拉了回来续了命;
第三段是引入西方科学文化。他组织建造了中国第一艘轮船,建立了第一所兵工学堂,引入第一批西方书籍,送出去第一批留美学生(留学培训行业可不拜关公,而拜曾国藩)。
前后两段都是文人的事,但一介书生怎么战胜当时战斗力爆裂的太平军,这是个有趣的战略研究。
曾国藩打仗的心法就是 “守拙”,不取巧,不搞四两拨千斤。他不懂兵法,于是就用最笨的办法“结硬寨,打呆仗”。
什么叫 “结硬寨”?
比如说今天一个湘军首领接到任务:“命尔领军十万,速速拿下南京城!”
这个首领跑到南京城下,不进攻,先扎营:
勘探地形,最好是背山靠水。之后无论寒雨,立即修墙挖壕,且限一个时辰内完成。墙高八尺厚一尺,用草坯土块筑成。壕沟深一尺,以防步兵,壕沟挖出来的土必须要搬到两丈以外,防止敌人用挖出来的土回填。壕沟外是花篱,花篱要高五尺,其中两尺埋入土中,花篱有两层或三层,用来防马队。
看,这还没有进攻呢,三防都做好了。这就是 “结硬寨”,湘军本来执行的是进攻命令,但他们把进攻转变成了防守。
“结硬寨” 的打法搞得太平军很痛苦。说实话,太平军算是清末骁勇能战的部队了,但是碰到这种打法,一点儿招都没有。
你这里一腔热血,王者荣耀,希望跟湘军来一场酣畅淋漓的大战——你我大战三百回合,一决生死!
一看人家湘军,埋着头呼哧呼哧挖坑呢,勤劳的小汗珠挂一脸,根本不准备和你一决生死。一旦进攻过来,就一轮火枪给你打退下去。一看你不进攻了,继续挖坑。
扎一天营就挖一天的坑,慢慢往前拱。
所以湘军攻打一个城市,不是诸葛亮那种一天两天智取豪夺,而是用一年两年,不停地挖沟。一道加一道,圆圈套圆圈,一直到城市弹尽粮绝,然后轻松克之。
这种打法就是微小优势的持续迭代,用时髦的话说,就是做时间的朋友。
打武昌,胡林翼挖了一年沟;打安庆,曾国荃挖了五个月。要看哪个城市是湘军打下来的特容易,整个城外地貌都变了。
湘军与太平军纠斗 13 年,除了攻武昌等少数几次有超过 3000 人的伤亡,其他时候,几乎都是以极小的伤亡,获得战争胜利,这就靠曾国藩六字战法的后三字:打呆仗。
《孙子兵法》中说:“先为不可胜,以待敌之可胜。” 所谓 “结硬寨,打呆仗”,简而言之,就是先占据不败之地,然后慢慢获得细小优势,和李昌镐的 51% 哲学异曲同工。
成为卓越者的
“基因” 是什么?
斯坦福大学商学院教授柯林斯在其著作《选择卓越》里,思考了一个问题:
什么是卓越公司,这些公司的基因有什么不同?
以 2002 年为基点,柯林斯往前回溯了 30 年,在 20400 家样本中最终选出了 7 家公司。这 7 家公司连续 15 年市值增长是同行业的 10 倍,有的甚至超过百倍。这本书分析了很多 “10 倍速” 公司的基因。
柯林斯讲了很多故事,其中我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日行 20 英里”。
由于北极点在 1909 年被美国人拿下,1911年10 月,有两位探险家同时瞄准了南极点这个处女地。
一位是挪威的阿蒙森,一位是俄罗斯的斯科特。他们同时分两路出发,竞争第一个到达南极点的荣誉。当年12 月 15 日,阿蒙森成功地把挪威国旗插在了南极点,而斯科特探险队的五名成员在探险途中不幸全部遇难。
你愿意做阿蒙森,还是斯科特?
两者有很多差异,但是柯林斯专门提到一个:
在整个探险过程中,阿蒙森一直坚持持续推进的原则。在天气好时绝不会走得太远,以免筋疲力尽;在遭遇恶劣天气时,也坚持前进,保持进度。他把探险队每日的行程控制在 15—20 英里(约 24—32 公里)。
另外一队则完全相反,在天气好时,斯科特让队员们全力以赴,而在天气不好时,则躲在帐篷里抱怨鬼天气。
为什么 “日行 20 英里” 如此重要?
柯林斯的总结是:
1)在逆境中,让你对自己的能力保持信心;
2)在遭遇破坏性打击时,让你减少灾难发生的可能;
3)在失控的环境中,让你保持自制力。
好天气带来的 “暴利” 破坏的不仅是你的自制力,更重要的是你的心态和预期,带着这样的侥幸心理进入严酷的南极雪地,根本没有生存的余地。
要充分意识到,妙手是成为高手的最大障碍,迭代的手艺才是正途。
极品的妙手,就是看破妙手的诱惑后,落下的平凡一子。
一个看清楚自己在迭代什么的人,就找到了自己的护城河。在当今社会,只要你愿意用时间打磨一门手艺,就会有自己的护城河。
“石佛” 李昌镐,大学士曾国藩,探险家阿蒙森,肯定都理解这个道理——选定头部以后,就专注地死磕。专注让你无敌,迭代让你精进。除非自己出昏招儿,或者内部瓦解,没有力量能让你离开头部。
他们理解弱小优势持续迭代而产生的强大力量——安静等待那半目输赢。
好的成功,是聪明人花的笨功夫。
古典古少侠(ID:gudian515)。本文摘自新书《跃迁:成为高手的技术》,中信出版社授权发布。
1.原创:作品本身并无与其他媒体、平台或个人的版权问题;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哪有什么人生开挂,只不过是厚积薄发!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
什么叫价值?
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
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
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回答说:
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
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
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一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
这就叫竹子定律!
来源:王阳明心学
※ 你可曾做企业做到身心疲惫、沮丧纠结、失去了继续下去的动力……
※ 你可曾觉得人真是难搞,人性真是难测,总有一些关系障碍你的成功,在同一个问题上重复跌倒……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原来这就叫“竹子定律”!
竹子用了4年的时间,仅仅长了3cm。
从第五年开始,以每天30cm的速度疯狂地生长,仅仅用了六周的时间,就长到了15米。
其实,在前面的四年,竹子将根在土壤里延伸了数百平米。
做人做事亦是如此。不要担心你此时此刻的付出得不到回报,因为这些付出都是为了扎根。
人生需要储备,有多少人,没能熬过那三厘米?
什么叫价值?
同是两根竹子,一支做成了笛子,一支做成了晾衣杠。
晾衣杠不服气的问笛子:
我们都是同一片山上的竹子,凭什么我天天日晒雨淋,不值一文。而你却价值千金呢?
笛子回答说:
因为你只挨了一刀,而我却经历了千刀万剐,精雕细做,晾衣杠此时沉默了。
人生亦是如此,经得起打磨,耐得起寂寞,扛得起责任,肩负起使命,人生才会有价值。
看见别人辉煌的时候,不要嫉妒,因为别人付出的比你多。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
胡适也说:“这个世界聪明人太多,肯下笨功夫的人太少,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人。”
说起钱钟书的满腹经纶,人们往往归功于他的天分高,记忆力强。其实,钱钟书学问博大精深,更多来自后天手不释卷的苦功。
钱钟书大学同窗许振德这样描述:
在校时,以一周读中文经典,一周阅欧美名著,交互行之,四年如一日。每赴图书馆借书还书,必怀抱五六巨册,且奔且驰。且阅毕一册,必作札记......
代表他学术成就的《管锥编》,引述4000多位名家的上万种著作中的数万条书证,汪洋恣肆,博大精深。
有些人可能不知道,他进入清华后,目标是“横扫清华图书馆”。
他的治学心得是:“越是聪明人,越要懂得下笨功夫。”
“心在一艺,其艺必工,一心在一职,其职必举”。
成长不是一蹴而就的,哪有什么人生开挂,只不过是厚积薄发。
这就叫竹子定律!
来源丨诗词天地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下载作业帮安装包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国学大师钱穆说:“古往今来有大成就者,诀窍无他,都是能人肯下笨劲。”胡适也说:“聪明人很多,但肯下笨功夫的人不多,所以成功者只是少数。”这说明我们要获得成功,必须要(  )A. 先天聪明B.
一劳永逸C.
艰苦奋斗D.
作业帮用户
扫二维码下载作业帮
3亿+用户的选择
依据课本知识分析题干内容国学大师钱穆和胡适的话可知,体现了艰苦奋斗的重要性,有利于事业的成功,肯下笨功夫的人容易成为成功者,启示我们要培养艰苦奋斗精神,增强社会责任感,勇担民族复兴历史重任,排除不符合题意的选项ABD.故选C.
为您推荐:
扫描下载二维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肯下笨功夫阅读答案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