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乒乓球反手拉球用途

《好看》依托百度技术,精准推荐优质短视频内容,懂你所好,量身打造最适合你的短视频客户端!原创 | 直板教学:拉球 “三角形顶点原理”:拉弧圈球的必学技巧
我的图书馆
原创 | 直板教学:拉球 “三角形顶点原理”:拉弧圈球的必学技巧
特备鸣谢:搏鸣乒乓球俱乐部地址:海淀区万柳星标家园北门东侧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实况足球2016各种技巧操作方法介绍 各种踢球技巧怎么操作
&&实况足球2016各种技巧操作方法介绍 各种踢球技巧怎么操作
实况足球2016各种技巧操作方法介绍 各种踢球技巧怎么操作
11:38:08来源:编辑:
2016游戏中,相信很多玩家都不知道各种球技怎么操作吧,今天小编就来给大家讲解一下各种技巧操作方法,希望可以帮到不知道怎么操作的玩家。
授权:免费软件大小:4.9GB语言:简体中文
实况足球2016是实况系列的最新大作,这款实况足球2016中文版融合了最新的实况足球2016中文补丁及完善的汉化界面,中国玩家们可以直接进行轻...
实况足球2016各种技巧操作方法介绍:
身体假动作
右摇杆↑(↓)→松开,转向后立刻推左摇杆
环绕奔跑/穿裆
RB键×2+左摇杆朝向对方球员
剪刀脚假动作
右摇杆↑(↓)→松开,转向后立刻推左摇杆
插花(普通话是踩单车)
右摇杆↑(↓)→松开,转向后立刻推左摇杆
连续剪刀脚假动作
右摇杆↑(↓)→松开,转向后立刻推左摇杆
高速剪刀脚假动作
*前提技巧:剪刀脚假动作,右摇杆↑(↓)→松开,转向后立刻推左摇杆
向后拉球后向斜向前方(与触球脚同侧)传球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或↘或→
向后拉球后向斜向前方(向非触球脚一侧)传球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或↗
*前提技巧:精确触球,按住右摇杆←+左摇杆↓或↘或→
牛尾巴(内)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
牛尾巴(外)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
施丹转身(齐达内转身)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或↘或↓(→或↗或↑)
向外施丹转身(向外齐达内转身)
*前提技巧:施丹转身,按住右摇杆→+左摇杆↓(↑)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
按住右摇杆→+左摇杆↑或↗或↖(↓或↘或↙)
*当球呗挑起或在离开地面时,摁住右摇杆+左摇杆
新月式转身
*当球呗挑起或在离开地面时,*前提技巧:海底捞月,摁下右摇杆+左摇杆,让球员在尝试海底捞月时可以控制高球
背身人球分过
*前提技巧:海底捞月,朝着对方球员摁住右摇杆+左摇杆
彩虹式后脚跟挑球
连续摁吓两次右摇杆
X键或B键→在球员踢球前按A键
假踢(使用站立叫的脚掌)
*前提技巧:精准触球,X键或B键→在球员踢球前按A键+左摇杆↑或↗或↖或←(↓或↘或↙)
进攻能力/朝向→踢球时
左摇杆或十字键
RT键+左摇杆
RB键+左摇杆
RB键×2+左摇杆
*只有当静止不动时,推左摇杆马上松开→按住RT键
*只有当静止不动时,按RT键+右摇杆→or↑或↗或↖或↘或↓或↙
放开左摇杆+RB
敲球并随后面对对方球门
放开左摇杆+RT键
对抗盯防球员
在对手即将对你肩部衡撞时把右摇杆推向他
假摔(插水)
左右摇杆一同摁下+LB键+LT键
RT键,当球员停球时
当球员前去停球时,摁下左摇杆
挡住球并随后面对对方球门
推左摇杆并松开→在球员挡住球前按住RT键
直传假动作
左摇杆放开→停球前按RB键
按住RT键然后按B键
地面直传球
高空直传球
横传球(底线斩中/底线传中)
地面横传球(底线斩中/底线传中)
高空横传球(底线斩中/底线传中)
LB键+任何类型的横穿
近距离传球
当球员即将触球前,按X键射门
当球员头球或射球前按Y键
GK控制(持球时)
左摇杆+RB键
将球放下/捡球
放开左摇杆→RB键
大脚开出门球
掷球假动作
任何传球按钮→当球员掷球或踢球时按A键
直传球(进阶)
*和常规直传球使用相同的按钮。使用左摇杆和力度计进行传球。
射门(进阶)
*使用和常规射门相同按钮,使用左摇杆和力量槽进行瞄准。左摇杆↖,瞄准左下角;左摇杆↗,瞄准左上角;左摇杆↙,瞄准右下角;左摇杆↘瞄准右上角
手动传球/手动射门
LT键+左摇杆+先挂按钮进行射门/传
组合型策略
LB键+A键→挡住球前释放左摇杆→Y键orLB键+Y键
强力二过一
LB键+A键→朝着你想让球员奔跑的方向按住LB键+右摇杆
传球和移动
任何类型的传球→在球员踢球前按RT键
队友控制(主攻)
LB键+右摇杆→释放右摇杆,玩家最后所作操作的方向的球员将向前喷跑
队友控制(手动)
LB键+右摇杆→松开右摇杆,朝着你希望球员奔跑的方向按LB键+右摇杆
LT键×2,当活动时(会显示示意图)
仅限“设定游标”控制
按两下RT键
指挥“仅当游标固定在守门员身上时可使用”
选择接球队员
LB键+右摇杆→松开右摇杆
变更接球队员
选择接球队员时按LB键
当选择接球队员时想着队友的方向推动右摇杆→松开右摇杆
短传操作指南
空中传球/横穿操作指南
直传球操作指南
射门操作指南
结尾操作指南
*仅当球在玩家的半场时,按X键
防守能力/朝向→踢球时
当施压持球的对方球员时,对着自己的球门推左摇杆
按住RB键+A键
对着对手持球时按B键
追击对手,然后在你们都将使出身体接触式把右摇杆推向他
预先盘对传球、射门或尝试过你的对方球员,向着所希望的方向推左摇杆
GK控制(仅在“设定游标”设定上)(只有当游标在守门员身上时可用)
按住A键,使用左摇杆以微调位置
让守门员走出
按住RB键+A键
B键。画质所选方向以将角度封死
守门员身体救球
拦球(不是用手抓住球)
当球员拦住球时摁下右摇杆
数次要求施压
按两次X键,再按住X键,2~3名球员会合围对手并施压
让守门员走出
将防线前移,十字键→;将防线后撤,十字键←
十字键→×2,在一段时间让防线前移
移动游标至守门员
LB键+摁下右摇杆
关键词: 各种技巧
实况足球2016攻略
实况足球2016怎么玩
热门游戏开服表正手攻球“三角形”
攻球“三角形”是个形象的说法。正确的攻球动作起始于引拍。引拍应是以腰控臂:大臂不后拉而直接将引拍手向身体右侧(以右手为例)横摆;然后在重心的移动中转腰向前——顺势收前臂击球,即可在身前形成一个三角形(即从击球者上方俯视:以身体之中轴线为一点,执拍手从引拍击球之起始点为一点,到挥拍至额前为一点,在这三点之间画连线,应该是一个较规范的三角形)。而错误的击球方式往往不是以腰控臂,而是“后拉手式击球”——俗称“跑步式击球”——当然就不会有所谓身前“三角形”的问题了。
  凡无三角形的攻球动作,其基本功是永远练不好的。因为动作定型永远也达不到了。后拉手式击球的顽固动作,会使人击球的结果不可预测:左一下右一下飘忽不定;自己打球会打到对方台子的什么地方连打球者本人也不知道。
  后拉手式击球为何会造成击球不稳甚至带侧旋,解释如下:
  后拉手式击球使击球动作人为地复杂化了。一旦后拉手引拍,那么在迎击来球的过程中,首先必然是以肩为轴、大臂发力——你想想,后拉手时迎球,怎么可能收小臂?直接收小臂的话必然收拍碰到你右胸上(以右手为例)!如果说先动大臂待执拍手挥到右前方时再收前臂,这就使一个连续完整的动作分成极难控制的两截,哪个天才能把握好?动作不变形才怪!!!你可注意一下,凡后拉手的球友打球,基本上大、小臂间的夹角不变而肩关节在大动!而这正是正手击球的大忌!这样子攻球,球不稳不说,还总是带侧旋的,永远不会体会到撞击的发力是怎么回事。而正手攻球没学到家,拉球也学不好!要知道,拉球的正确动作只能是在正确攻球的动作上发展演变来的。不好好下功夫体会就会走弯路。
  “正确的攻球动作起始于引拍。”引拍对头了,正确的攻球动作其实就学会了一大半。此话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要知道,人是天生就习惯于后拉手的。因为引拍拉肘,是一种习惯动作,受先天生理性的条件反射模式的支配。而正确的正手攻球动作则是一种非生活习惯性的动作,是人的创造,须经后天长期的刻苦学习和磨练才能养成“习惯性的”条件反射,从而成为人的第二天性、第二本能。
  使许多乒乓球爱好者深感困惑的是,按前述“身前三角形”的理解练攻球发不出力来。这是因为已用惯了大臂,一旦要改就会觉得使不上劲儿——问题在于他们不会利用重心的移动击球,只会原地收缩地甩臂(这当然就没有多少击球的空间了)。而用重心引拍和击球必须懂得重心移动。向前迎球时要有重心从右腿往左腿的转移(即重心平动,忌上下起伏),移动的同时向击球方向转腰。请留意:此时即使不特意收前臂,执拍手的空间移动已获得一定的摆幅;在此基础上,只须顺势收前臂即可获得击球的动能。这时的前臂发力,已不是孤立的、具有或然性的局部收甩,而是从属于整体动作的一个必然的组成部分;在大肌肉群的参予下,击球动作具有质量大、惯性也大的特点,所以击球就稳定和准确。
  关于后拉手式击球造成手臂脱离整体运动乱晃悠而造成攻、拉球不稳和带侧旋的问题,我还想多说两句。
  李晓东教练在谈到击球协调性的6个关键词中的“重心”一词时,曾指出过:“重心与手基本是一体的,而绝不是分离的。所以,在不夹臂的前提下,我觉得手如果能离身体近一些,就能比较好地利用重心的力量,两者的结合会稍微容易一点,动作也会更协调。对于重心帮助发力,大家都比较好理解,但其实重心的作用远不止于此,无论正反手衔接、发球、搓球……重心的影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我们应该认识到:脱离重心运动的手臂动作,除了会造成击球不稳等情况外,它还白白做了完全没有必要的“无用功”。李晓东曾这样谈到“以重心带动手臂还原”的问题:
  “假设还原只以手臂为主,手臂攻球时前进的幅度可能是两尺多或三尺,如果还原还是这么大的距离,每打一板球,手就需要工作六尺,几板快速来回之后,由于频率太高,手就已经僵硬了,没感觉了。如果你能用重心帮助还原,在快速连续中几乎不用明显引拍就可以还击,因此能给手以更大的自由,利用节省下来的这段时间,你的手可以放松,可以比较从容地去找击球点、去取位……好处无穷。”
  手臂的还原与引拍是有连带关系的,其实也完全可以作为一个问题来讨论。李晓东所说的“还原只以手臂为主”的情况,当然未必就一定是后拉手,但后拉手的情况居多。所谓“用重心帮助还原”或用重心引拍,只需懂得在重心向右脚转移的同时腰部向右侧压转即可完成(就是说在身体的垂直轴上略有转动的同时还要在身体的矢向轴上有向体右方的压转);在此过程中,几乎没肩关节和大臂什么事!即使是拉弧圈球,引拍时手臂的右后引也要与脊柱成一顺,即所谓“沉肩坠肘”是也。——附带说一句,要判断一个人还原或引拍是否正确,可以站在击球者的侧面来观察;如果他还原或引拍时可明显看到肘尖突出于其脊柱线以外(蚂蚱腿就是这么蹶出来的),则是跑步式后拉手引拍。如还原或引拍时整条手臂的走向与脊柱的走向大体一致,看上去顺溜舒服,则大体没错。而一旦养成了后拉手式引拍或还原的坏毛病,击球动作就不可能合理了——要知道,驱使火车头轮子转动的机械臂也就是这么“咣当咣当”地夸张运动的!
此同名帖在小鱼儿乒乓网上发表后,也被加为精华帖。后有一叫“lingbin”的网友跟帖谈了不同看法。因为对深入思考问题有益,现特将他的跟帖及我的回复转录如下:
  lingbin:这是近台快攻的理论和实践。肩关节是最灵活的一个关节,大臂比小臂有力,怎么能因小失大呢?我是业余的,理论不多,但总觉得利用肩关节,解放大臂是值得一试的路子,自我感觉不错,可惜没有惊人的战绩来证明,来说服人。
  云中客回复:
  近台攻技术是一切进攻技术的基础,就像盖楼的道理一样。不从最基本的“常识”讲起,先讲最高一层,在业余学球的人中不是引人误入歧途么!“利用肩关节,解放大臂”一般指的是中远台时的情形,而且不用考虑快速还原的问题(我这里就有两个中老年球友,打球纯为健身:退位中远台抡臂撩,一来一往优哉游哉为尽兴出汗;可总这么打球,又有多少技术含量?)。在乒乓球技术中,衔接才是最难练就的功夫——如今的乒坛,速度越来越快;你不问是什么情况、有没有机会,逢球便以为该倡导抡圆了“解放”的大臂猛干如何能行?——照此理解,李晓东教练所谈近台快速相持时提倡的“手在台面上;手在身体的前面;手在肘的前面”也是有问题的了?请仔细读读李晓东:《环环相扣 流畅自如》一文中的“正三角VS反三角”一节吧!注意“截击”的概念,那才是“先进技术”!李主张:除非不得已,否则不要“马上退下去,手拉后了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要去跟人家打相持”。
  在我看来,近台攻的小框架你都弄不好,“解放大臂”只不过是胡抡而已!——看看周围大多数球友稀松散乱的怪异动作就很清楚了!
  再说了,我这篇文章主要是从引拍谈起,不知你是否注意到了? ——引拍时是该以腰控臂向身右(后)侧自自然然落放,还是“灵活”肩关节向后拉手,我以为不该成为争论的话题。——不瞒你说,在中远台拉球,我也是用大臂的;但这与跑步式引拍击球完全是两回事!而且中远台拉球的大动作结构框架也应该是从最基本的攻球的结构框架中衍生出来的(参见我的《学会用腰,请自近台快攻始!》一帖)!
环环相扣 流畅自如
&&&&&&&&&&&&&&&&&&&&&&&&&&&&&&&&&&&&&&&&&&&&&&&&
——李晓东眼中的衔接
衔接VS 转换
&&&&对于衔接的概念,我个人的理解,就是一板球与下一板球之间的关系,它可能是同性球的连接,也可能是不同球的连接。衔接包含的范围比较大,节奏有衔接,力量也有衔接,头一板我方发力打得很重,第二板对方回球很快,如果我仍然倾尽全力去打,球的组合可能就不太合理,不如用一板中等力量,只要出手集中,回球的效果也很好,衔接也很成功,或者头一板重,再用轻力量拉一板加转的球,也叫衔接。
&&&&转换的概念其实与衔接有相通之处,只不过衔接更宏观,而转换,我个人理解就是两项不同技术的连续运用,其范畴存在一定局限性。但从内容来说,转换的难度要高于衔接,比如大家说得最多的是攻防转换,从字面上看是先攻后防,但人们更多追求的其实是先防后攻,这两者都不简单,甚至先攻后防更具挑战性,因为已经“发动”了以后由进攻转成防守,两者的意识有别——进攻发力多,防守借力多;进攻时人的重心靠前,而防守时重心靠后;进攻时引拍的幅度相对较大,防守时幅度较小;进攻时容易出手集中,防守时容易“抬”、“架”……这其中都涉及到转换的问题。
以速度为核心
&&&&衔接(转换)概念的提出,与世界乒乓球技战术日趋凶狠、快速的发展趋势有关。其中,速度依然是核心,力量也是通过一定的速度来体现,因此,只要谈到衔接(转换),就会强调对速度的追求。
&&&&个人感觉,衔接(转换)集中体现在前几板球,也就是三、五板和四、六板(或二、四、六板)的关系中,一来其使用频率最高,二来变化比较多。待进入中近台相持后,或许连续两三板球的速度、力量都不会有太明显的差异了,只是不同打法的攻防转换手段有所区别。
&&&&刚到女队工作时,我曾提出“先发动、先下手、抢时空”,其实无非就是用于衔接。先发动,就是先发力,或者先变线,或者先控制;先下手,就是我方要有主动的意识;通过先下手、先发动来抢时空,可上手也可不上手的时候我上,可发力也可不发力的球我发力,可变线也可不变线的球我变线,而且击球节奏始终要比对方稍快一步。
王励勤 关键在转换
&&&&如果衔接处理得好,其价值不菲,对于选手整个打法风格的成形也能起到催化剂的作用。以王励勤为例,我承认,他打球的悟性和意识,由于打法侧重点的不同,相对来说比刘国梁、马林有一定差距,但我个人并不认为是心理问题令他发挥不稳定。其实王励勤处理关键球的能力,包括临场的意志和自信,是强于常人的,我觉得能打到世界冠军这一级的人,在某些方面肯定有过人之处,心理素质也不会太差。他的关键问题,实际上在于转换。
&&&&他的整个打法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的,身高1.86m,动作幅度必然较大,挥拍的距离会长于一般人,加之又是在快速来回中击球,所以他实现快速还原发力和把握对方节奏的难度相应地比其他人大些,通俗地说,就是1.86m的人干1.7m甚至1.6m的人的活,亦即转换难度大。
&&&&我带他时正是考虑到这个问题,所以把转换放到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上。他个子高,跑得快,照顾范围大,因而正反手的出台球相对比较容易,尤其打出台上旋球的能力超强,但处理台内球的悟性不可能达到刘国梁、马林的程度,因为侧重点不一样,那是以凶狠、变化取胜,这是以力量、速度、实力为主。因此,训练的重点就是要把前台的球与下一板的球融为一体,这个环节的稳定性越高,王励勤就越能发挥自己的优势。当时加班练得最多的也是台内球和转换球,台内有机会时就挑打,没机会就撇一下,或是摆一下、劈一下,目的还是为了下一板球。当然,不同的球难度不一,从套路上讲,挑打之后自己下一板的衔接容易些,因为处于主动状态,相反,摆短之后就要面临对方的挑打或快劈,劈长之后我方第一板的防御要过关,这些既也可以说是衔接也可以说是转换。为什么有人说,一旦让王励勤发挥出来,让他“对上了点”,想赢他一个球都比较困难?答案就是转换,只要他的转换能稳定在比较高的水平上,他的打法就既先进又凶狠。他是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个子高,打法又以中近台为主,从理论上说,如果不具备相应的技术条件和身体条件,这种打法是比较难设计的,但正是由于他具备了这种条件,所以我们的训练还是围绕这个去做。
机枪VS大炮
&&&&于力量不足、以速度变化为主的选手,衔接可能更显重要。像金择洙、佩尔森的绝对力量很大,我把他们形容为大炮——迫击炮或者榴弹炮,进攻时“咣咣”一两炮就得分了,而我们自己是机枪——轻机枪或者重机枪,利用自身的爆发力,不给对方喘息机会,你一两板就得手,我连续三四板照样能得分,压得你没有还手之力。当然,“机枪”的力量不能低于必要的限度,这样遇到机会时才能得分。
&&&&1995年43届世乒赛时,就有人提出:中国队的要求是“积极主动、特长突出、无明显漏洞”,没有特点的打法会被认为难成大气,但是孔令辉力量平平、旋转一般、杀伤力也不太突出,只是速度还可以。今天回顾起来,孔令辉之所以能成功,从技术角度看就是由于板与板之间的衔接速度快。用速度辅以旋转作为主要衔接手段并能得分,孔令辉应该是最早的,走在了反胶选手的前列。
&&&&又如谭瑞午,作为男选手,他的身高仅有1.6m左右,体重仅90斤。尽管他比较灵活,但毕竟照顾范围有限,当时在二队里实力并不算强,但是看中了他比较聪明、胆量比较大,于是选上了一队。我带他的九个月,最重要的就是强化了衔接,考虑到他的特点,为他设计了以速度变化为主的打法——“轻机枪”:加快衔接的速度,增加衔接的爆发力,要求他接完发球之后进入相持时,或搓球之后台内挑打时,每次的第一板球都要注重突然性,击球时间比最高点稍早。在最高点击球,对力量比较大的人而言效果还可以,但在选手状态最好的时候,你会发现,主动进攻中(机会球除外),以及快速相持中、控制与反控制中,最佳击球时间都是比最高点稍早,即上升晚期。我就是力争在这个点上,充分挖掘谭瑞午的突然性、灵气和变化,让他用反手开路为正手创造机会,其世界排名也升到了二十多位,遗憾的是,最终他由于非技术方面的原因没有继续打下去。
转换板型 交换重心
&&&&横板:有的人顾反手不顾正手,站位也是右脚前一点,反手发力不错,但正手回球时不调节板型,一来容易造成“身后击球”,二来很可能勾着手腕去打球,像大炒勺似的。相反,有些选手,比如说原来南方的队伍重正手,他们正手击球的板型有些外撇,比较容易发力,但到了这个年代,由于弧圈球被广泛运用,板型外撇太多了就“包”不住球,不易控制弧线,而且若是反手击球时不交换板型,手背、手腕的力量就用不上,反手会显得“站不住”。
&&&&直板:正手攻球时应拇指用力,反手推挡应食指用力。如果正手击球仍然食指用力,就容易抬肘;反手击球仍是拇指用力,则手腕调节用力的方向时,只能向上、向侧,不能向下。
&&&&个人感觉,无论直板、横板,手指、手腕应在正反手转换的每个球中发挥作用,比如横板由正手回反手容易些,食指往下压一点就回来了,而直板的手指动作稍微小一点儿。手指、手腕辅助转换这门功夫要勤练,因其幅度小,产生的抗力也小,有利于加快速度,而且不一定要上台练,随时随地都能练。也有人拿铁拍子练,我觉得,只要注意放松,这也是很好的方法。如果你练得非常熟了,再加上预判,实战中转换时就不会有太大压力。
&&&&但强调手指手腕辅助转换,并不是就不讲究重心了,当来球速度特别快时,只要能保证重心的交换,即使来不及回出高质量的球,也能保证相对理想的击球效果,如果重心不交换,正手可能就会变成“大炒勺”。其实,如果交换得好,就可以少交换,比如,以正手抢攻为主的选手,发完球后转为正手进攻时交换得好,就可以继续正手板型打下去而不必反复交换。
&&&&在我看来,这属于基本功的范畴,但一些年轻选手对此可能不太重视。交换肯定比不交换难,打上升点晚期肯定比打最高点和下降点早期难,但不能因为难,因为你觉得麻烦就不去做,好的东西肯定是更难的,否则就没有公平可言了。在符合自身打法需要的前提下,要力求规范,从小追求最好的东西,难是肯定的,但如果从理论上推敲,你认为它是先进的、是可行的、是你的能力可以承受的,你就去做,一旦你做了,你就会走在别人的前面。
正三角VS反三角
&&&&从台内球转入相持,很多人马上退下去,手拉后了一副张牙舞爪的样子要去跟人家打相持,其实,往往因为对方来球速度比较快、前冲力比较强,造成来球把你“顶”在后面,形成“身后击球”,十分被动。所以,训练中我有一个提法:手在台面上、手在身体前面、手在肘前面,这样我的击球位置和击球距离是比较舒服的。
&&&&对于这种快速来回中的衔接(转换),也可以用“截击”的概念来解释。把人与来球组成一个三角,比较正确的方式,人的身体应是三角的中心,由中心向左、右的前上方挥拍,这样我就在“截击”,需要照顾的范围小,又能保证身前击球,无论发力、借力都容易。如果变成球是三角的中心,以球为起点向两旁延伸,打成一个反三角,左右两边无限制扩展以后,回球难度就大了。
力量合理 出手集中
&&&&我来国家队之前,在北京男队工作了十几年,师傅是岑淮光教练,他对相持有一定研究。有人说,北京队实力强,是不是练习回合特别多?其实,我们训练中并没有刻意追求摆速要多少板,而是当时对力的研究比较多,把力量分成几份。比如:十成力,也就是“发死力”了,我们不太赞成;出了机会,八九成力够了;主动进攻六七成,相持四五分劲,防御三四分或者两三分。我们提倡中等力量和借力中发力,提倡在上升晚期击球,在这个点上,来球的旋转没有完全出来,又同最高点一样是发力的良好时机,而且速度快、隐蔽性强,如果等到最高点再出手,速度慢下来了,手拉大了,击球意图也暴露地比较明显。只要做到力量合理,回合自然不就多了吗?再者,出手要集中,这样既保证了突然性又可以充分体现爆发力。我可以退得不是太后,不至于狼狈招架,你打不动我,我两成劲借上你的八九成劲,回过去威力一样不小,从场面上看也不是下风。找好位置,找好距离,创造一个比较舒服的击球条件,这在转换中是比较有用的。
手段全面 突出特长
&&&&衔接手段还是要精练。比如弧圈球相持或者防守中的转攻,当你站位近台时,如果来球的弧线比较高、旋转比较强、节奏比较慢,用反撕处理就比较难,不妨用一板反手弹打——这个球是瓦尔德内尔发明的,后来马文革、孔令辉用得比较多,如果弧线比较低、旋转比较正常,可能用一板快带、快拉(术语叫反撕)来转攻效果更好。
&&&&反手,尤其是反胶选手的反手,到底用什么衔接手段好?今天的乒乓球,不仅需要特点突出,也强调技术全面,反手在相持、攻防转换中仅有反撕或弹打都是不够的,对旋转很强、弧线很低的还可能采用平挡,因球制宜。当然,三、四种手段不能平均分配,还是要形成自己的特长:如果反撕能力强,反撕的比重要大一点,如果这球可挡可撕,你可以反撕,可敲可摩擦时你可能采用摩擦多些,反之亦然,撞击能力强的人,撞击比例就多一点。从趋势来看,现在是速度加旋转的时代,我个人认为加旋转的球威胁更大些。举例来说,刘国梁开创了直板横打的先河,原来反手不能拉下旋,他能拉,原来反手相持都是平挡,他可以敲打,但由于时代和打法的关系,他反手摩擦的能力相对来说稍弱,而王皓、马林、阎森现在只是在慢节奏中敲一板,相持中则不太敲,都是采用旋转与速度相结合的方式,比如对方拉弧圈后我们可以反撕,对方平挡后我们快拉或是快撕。
取长补短 世界大同
&&&&我有一个观点——“世界大同”,就是说各国打法都在追求理想的境界,而且追求的结合点可以说越来越集中,无非就是积极主动、凶狠变化。就好比我们都去北京,我的方法可能好点,算是从上海走,我先到,他从海南走,尽管慢点,但也是在走,最终的目的地还是比较一致的。大家都在取长补短,为什么说瓦尔德内尔对世界乒坛有比较大的贡献,是因为他的发球抢攻、反手弹打弧圈、接发球晃撇等等都被广为采用了,同样,中国选手的许多东西也在为欧洲选手所借鉴。
&&&&譬如萨姆索诺夫,也是个子高,整体实力较强,就我个人的观察,他同样在解决衔接的问题。他采用的方式,首先是多用长球开路,争取在上旋中的衔接(转换),尽量避免近与远、台内与出台这种前后距离的转换,这样在原位置挑打、撇,然后形成长球上旋对攻就比较容易,这与王励勤类似;其次,萨姆索诺夫比较注重每板球的技术质量,比如劈长时砍得很深、出手速度很快、旋转比较强,或者相持中令对方感觉球非常“顶”,这有他自身发力的原因,另外我也听说他用的海绵比一般人厚一些,球拍弹性更大。当然,正反手的转换相对而言较易解决,但中间仍是他比较明显的一处软肋,这对重心、移位都有很高的要求,对个子高的人来说难于解决。
&&&&我原来做过一个粗略的统计,个子较高的选手,女子身高超过1.7m,男子超过1.8m的,普遍被认为比较软、比较慢。但是王励勤仍然保留了平常身高的优势,所以,基础较好、有发展潜能的选手,在年轻时一定要加强对体能的训练,现在你可能觉着自己的体能够用,将来却未必能保持下去,特别是女孩子发育之后,身体胖了,如果胆量再小点,马上就会觉得体能力不从心了。换句话说,在小的时候,即使当时的体能够用,还要再加强到超前些,因为以后要打点折扣。
学会用腰,请自近台快攻始!
学会用腰,请自近台快攻始!
  凡是练近台对攻时自感协调性差甚至找不到舒适的“内在”感觉的球友,都是不会用腰者。这种人你一旦要求和他打对攻,他就犯愁;他宁肯退台“拉球”也不愿意受这个罪。要他对攻他感觉别扭死了,全因身体各段落不能协调一致,自感受限制、不自由。我注意到,你与这种球友练对攻时,他大多只能做正手平挡或平推,或干脆叫做“杵球”、“捅球”,胳膊根本发不出力使不上劲儿,完不成动作,是在“委屈求全”地配合你——难怪他会难受了!其实这正是一个警告:你的动作还存在很大的问题!是在此阶段多琢磨、多体会,找感觉,打牢基础补好课,还是匆忙跃入下一阶段:学拉球,就决定了一个人在学球的路上到底能走多远和是否具有大的可塑性。
  退台拉球则不同,不会用腰的缺陷被掩盖了:距离远,
反应从容,可以以肩为轴大动!别提多尽兴了!说他如蚂蚱腿用力也好,说他如火车头部分驱动轮子转动的机械杆发力也罢,
总之还是没腰!——而不会用腰,行之不远也!
  我对近台快攻有点体会和感受是缘于自己的经历。
  业余玩球没有专业教练给你喂球,一般也没有条件练多球,那么想要动作尽快定型就得练球的两个人能互相给对方供球才行;而后还要练各项组合技术等等。这就需要双方都练就一手扎实规范的近台对攻技术:能指哪儿打哪儿,击球稳定。不能打到哪儿算哪儿,手上没准儿。能指哪儿打哪儿,击球稳定,只有身体充分协调、会用腰才有可能。可一般球迷要想达到这一境界谈何容易!大多数人连快攻都打不好就猫爪子抓心似的撒丫子开始学拉球,相当于坯子没塑好就进窑烧瓷,后果不可挽回。当你周围这种歪七扭八、动作完全不成型的人多了,你会失望地发现,连对攻都打不起来了!要是打球打不到要求的点儿上——瞎打,你也就没法儿长球了!
  这很糟糕!看到仅有的几个球友被轻易毁掉,就像看到珍稀物种的消亡。形影相吊之下,不禁悲从中来;所以我才不厌其烦地从基本功谈起。业余球迷一般意识都过于“超前”,每每痴迷于什么“爆冲”、“外弧”之类的东西,谁还在意这种谈最基本的东西呢?可业余的里面,有几个打下了扎实标准的动作框架?——这我见得多了!古人云: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还是老老实实走出第一步吧!
  以在下之见,打好基础,是重中之重。正确动作未能定型之前万不可急功近利搞什么鸟“大跃进”并迷乱于比赛,以偶胜而沾沾自喜——因为模子浇灌坏了才是要命之事!
  在我看来,要想体会到如何用腰,就必须在近台快攻这一关中解决,这是基础的基础;打好了基础,广义的攻球的框架(其中就包括了拉球)就建立起来了。还调理不好攻球时你就冒进到下一阶段,且拉了个一塌糊涂,错误动作千锤百炼定了型——说不吉利些,也就封了你前面的进阶之路(或者不如说死无回头之路)!你迟早会发现技术上没什么上升的余地了。——这是后话,此处且不多谈。
  我曾观察过一个专业教练教小孩子打球(用多球训练),抽其空闲时和她(教练是女的)聊过自己对攻球动作的理解。她听了我对攻球的理解后说:“我跟小孩不谈这些,他们也没这个理解力。我只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动作。准备姿势:执拍手就摆放在这个位置等着。先不要用那么大的力气,能打到球就成。”——这个女教练说的正确的攻球动作,就是近台正手攻球的站位,手握拍插入台面(即球台右角那个区域上面)等着迎球,而非在球台端线后面(让初学者一开始就没法养成退台及后拉手的坏毛病)。这其实就是逼你慢慢领会如何使用腰和腿的力量。要把板子打透,更要习惯台内击球。不从这里开始发掘腰腿潜力谈何容易学会!固定了你的起板位置,不让你后拉手,还要台内击球,你不会用腰腿的劲儿就彻底玩儿完!你不信、不服气?!那就请试试看!你要有有劲儿使不出来的感觉,就充分说明你还不会用腰及腿!而这正是正确学球的起点!这其中的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可这头一步走对了,正确发力以后根本不是问题!
  你看经过正规训练的小孩子,攻球拉球都很劲爆——是他们有比成人更发达的胳膊肌肉么,非也,只是会充分运用腰腿力量而已!这一步没体会,则对以后的影响可就大了。谁意识不到这一点谁吃大亏!等到你有朝一日悟到了进步受限时再来补这一课,不觉得有些太迟了么!烧过的砖再想重塑,下辈子再说吧!所以说有志学球者,必先过攻球关,否则一辈子用腰都会有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横在那里!误过了的,最好还是补上——别小瞧这一功夫,兴冲冲地“超越”过这一关的人,想回头补上并不容易,费你几个月时间也未必能得其所哉!
  攻球真的是绕不过去的技术;一旦你绕过去了,可能就别想再补上(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攻球攻不好的人,拉球动作绝对是有毛病的。而攻球过关了的人,学好拉球其实并不难。反过来说,不少“会”拉的人,却总也打不好攻球(你和他练练对攻就知道他的本事了);也许是永远也打不好了!因为在快速来回中掌握用腰的微妙协调的机会已经永远失去了。
  在我看来,以腰控臂来引拍、在重心的移动中体会以腰来掌控和规范手臂的动作击球,这些问题是“应该”在学攻球阶段就得到解决的;攻球阶段也是学习发力的最佳阶段。所有这些,是不能指望放到所谓的拉球阶段再有所领悟的。那样的话,将走许多弯路,而弯路难以回头。
  我和一些球友练对攻时,还发现他们中有人总是“挂”球磨擦,来球总是拱桥形,无力且带侧旋。这与他们没过攻球关有关。实际上,攻球练习中体会不到撞击,对你日后拉球的发力也是有影响的。
  先学攻后学拉,早已是普及乒乓球运动的“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识;底子不打好,先天不足,你拉弧圈就能十分合理?那是坐井观天,沾沾自喜耳!学球的规律是先易后难,学动作的过程也是先小后大;连攻球你都做不到收放自如,谈什么弧圈绝技!只有打好基础,才能事半功倍。只是在业余领域,对此未必能保持清醒的头脑。——我的观点说透了无非如此。
  为了引起乒乓爱好者的重视,我在这里转引经历了“专业训练”的blue9557网友新近发表的对练好“最基本的近台正手攻球练习”的一段体会:
  “我记得很清楚,刚接触这个动作时我是很惊讶的。……竟要求起板位置就在台内,还原也要到这里,终止位置是虎口正对眉心处,这是说真正的手臂击球挥动距离只有一尺左右,这能发力吗?球会快吗?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乒乓球运动的基础。这个动作比常人想象的要小;动作小,击球和还原的速度就快,这正是近台快攻!同时,它也是正手拉弧圈和冲球的最后发力动作(收小臂、转腕)。练好这个动作,更有助于习惯击球的正确发力(即球拍速度=击球力量):身体放松,肌肉如拉开的弹簧般舒展开来,突然收缩肌肉,使球拍快速挥动(速度越快,球拍具有的动能越大),通过转腰和重心的移动使力量集中于球拍之上。所以,在两人进行的单球对攻练习中,应该发力练习,而不是软绵绵、慢吞吞地只讲求成功率。”(引自blue9557:《我的训练之路》,载《小鱼儿乒乓网》技术版)  其实,“规范的”正手攻球练到一定程度和境界,再稍微去琢磨一下拉球的要领,感觉就会突然出现质的飞跃。这其中的奥妙喜人之处,实不足与外人道也!我个人的经历和体会就是如此。在攻球阶段多盘桓一些时日,会一步步感受到悟球的境界在徐徐打开的喜悦。这时再学拉球,会有事半功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是一个水到渠成的自然过程。
  要知道,基本功的概念,所指其一就是近台攻球技术,拉球技术是不算在基本功概念里的。在我看来,攻球的动作框架是进攻技术中的最基本的动作框架,拉球的动作就是从此框架中衍生出来的,二者有非常紧密的逻辑关系!所谓拉球好而打不好攻球的现象,只能证明你动作用的完全是两套互不相干的模具!
。。。。。
常常跟一些朋友提及转腰发力击球的重要性, 但是大都无法立刻让他们能够马上体会.想了很久终于想出一套比较简单的方法
来让初学者轻易就能体会转腰动作.避免初学者 手后拉引拍,
挥大臂击球的恶习出现.&&&&
各位如还没能体会转腰发力要领的, 也可以试试看. (在此先假设重心转移已经有了不错的基础)
1. 引拍时期 --
当拍子要往后引的时候 除了重心右移, 请注意 右边肩膀位置(本文以右撇子为例) , 用眼睛盯着 拍子跟肩膀,
让肩膀带着大臂紧跟着拍子往后 引.&&
注意: 如果只是拍子往后引而肩膀没跟上, 代表手臂往后 "拉动" 了 --- 大臂动了,
腰没转.&&(此时大臂 只能是放松挂着
动也不动, 肩膀靠转腰移动而不是甩动肩膀)
2. 运拍时期 --
当拍子要往前迎时, (重心开始往左移转)
用眼睛盯着拍子跟肩膀.&&让右肩跟着拍子一起往前迎.
如果拍子往前挥拍 而 肩膀没跟上往前迎, 肩膀位置离拍子的距离拉大 代表 大臂动了,
转腰不确实.&&(注意:肩膀 大臂
小臂在这阶段 都还是放松的只有腿腰可以用力) -- 田径比赛的 丢铁饼动作 就是用转腰来带动手臂
3. 击球时期 --
当拍子快接触球之前,
腰已经转正转腰动作结束,&&肩膀停止移动,&&接下来只有收缩小臂的动作.
(敬礼动作)&&
最好是利用
多球练习来实验. 每一球都注意肩膀位置的变化.
也许是中文的问题吧呵呵 . 转腰 转腰 , 其实 只是 用腰力来
转动两肩.&&也许转动 肩膀 会比
更容易让初学者了解.&&&&&&&&"转腰"
的术语 对初学者可能比较抽象些..
补充一:用腰力来转动肩膀 并非肩膀用力, 肩膀跟大臂一定要放松
补充二:转腰带动肩膀引拍时,配合重心右移落在右脚.
注意此时的左脚"脚跟"可稍微离地,两脚"脚指"稍微朝右转.&&击球时,转腰配合重心左移,此时的右脚往左蹬,小臂收缩同时左脚"脚跟"出力踩地并且把脚指往左转回正向,
击球完毕 腿
腰都恢复成原来的姿势.&&如果两脚都踩死在地上不动,
很难感受腿腰发力的效果.&&转腰击球不可太过,要"收腰",也就是击球完毕的姿势必须是
人的正面朝前. 如击球完毕整个人往左甩 下盘不稳 那就错了.
补充三:刚开始练习时,请不要太出力,由慢而快.先把自己"放空",避免因为一开始就乱发力产生多余累赘的姿势,或者,多年恶习挥之不去.
纯粹个人想法,
如有疏失请见谅 指正. 谢谢
另外补充, 在练习快速拉球动作中 各位可以尝试
专注两肩(上半身)的转动 你会发现 想用力快速转动两肩 腰就会发力 --
腰想发力,&&腿就会自然发力
(产生抓地的反作用力)
一般初学者在想像转腰动作 把注意力放在腰 但是一开始腰是没什么知觉的 很难体会. 专注在两肩的移动,
也许会更容易些.
拉球的分工如下:
重心移动+转腰:身体带动大臂前迎击球,&&来让球产生前冲力量
小臂+手腕 :
控制咬球(吃球) 摩擦球来控制 旋转度 .
。。。。。
球友的训练经历
我单位的老板特喜欢打球,买了好几张球台,有一张甚至是“大彩虹”,还买了发球机。有了好的场地和器材之后,还常常请一些好手来切磋,有业余的好手,也有曾经在专业队打球的退役高手。一开始跟着瞎闹,正经开始练球是去年的3月,常来单位上打球的人中,有人愿意教我,于是,就有了乒乓球教练,开始真正的用身体和汗水去认识乒乓球。
从正手攻球开始,多球训练真的苦,很单调,不过两个花样,正手位正手攻球和侧身位正手攻球(不跑动),就练了两个多月,主要是固定起板位置和终止位置,还有板型,以及腰腿的配合,力量上要求要把板子打透,更要习惯台内击球。每天中午一个多小时的训练,刚开始时真的吃不消,左手从腕到左背,没有不疼的,累得不想吃饭。慢慢的,体力才上来,开始长肌肉了,饭量也突飞猛进。
接着的一个月就加上1/2台正手攻球,开始基本的步伐训练,还有直板横打(攻球)。练了这些,正手攻球才算有了基本的基础(还不算完呢)。
6月开始每天训练时在练了正手攻球,正手跑动攻球和直板横打之后,开始学习拉弧圈球,同样是分正手位、反手位拉球和直板横拉,但不跑动。只是要求近台拉下降期,学会如何摩擦球。而在学拉球的同时,正手攻球练习中喂的球速度、频率加快了,弧线也更低。这样又是3个月。
在9月份,开始练近台冲球(不跑动),这是最难也是最累的。你要有快速的反应和较大的力量才能冲到喂过来的弧圈球。而正手攻球已练了半年,要求也变了,讲究用腰的转动来控制球的落点,击球也要更稳定。拉球开始要跑动了,并有了快拉和慢拉、出台和不出台的区别,还有了拉一球攻一板(一来回)或攻两板(两来回)的组合。
还是3个月,现在冲球也要跑动了。正手攻球开始讲究小臂的动作,动作要小,速度要快,频率也要快。这一要求也推广到拉球和冲球上,也就是说,你所有的动作都要加快了。攻球、拉球和冲球间的各种组合更是花样百出,跑动更大(全台),来回更多。(还有一些如推档、挑、中远台的攻球冲球、搓球等就略了)
练球9个月,打坏了一张“大巴”,拍子也从斯地卡纯木换成蝴蝶大力神。而教练只是说:正手有了不到四成功力,反手两成而已。。。。。
但感触真的很多。首先,练球就像练武功,从学会一种技术动作,到稳定而快速的重复,在跑动中运用,再到和另一种或几种技术组合使用是一种层次,同一种技术的使用中用身体的不同部位来控制又是一种层次。你得一步一步的来,没有捷径可走。第二,单项技术、单项技术间的组合是完成战术的基础。技术不稳定,衔接不好是完成不了战术要求的,只讲战术或以赛代练也不会有根本性的改变的。第三,技术动作基本的要求是一样的,但因个人的身体条件不同和技术层次的不同而略有不同,最要紧是能稳定的击球,快速的重复,再逐步的加强力量、速度、旋转上的要求(这就要求对动作进行不断的调整)。第四,技术决定器材,器材影响技术。拍子和胶皮,总是好控制的速度慢,速度快的不好控制,什么是控制,就是你的技术动作。动作完成准确,快而且干净利落,就能用脱板快的拍子控制住球。
这是非常好的一个实在帖子!业余爱好者能有如此条件的不多;岂止不多,是几乎没有!但这才是学球的正路!一般没条件的球迷朋友,真心爱乒乓球的,也应该多少具备点儿这种练习的常识才行,要为自己创造条件,至少两个人先得练好近台攻球的功夫,把架子搭好;投机取巧地随意瞎打是没指望有大的进步的。绝大多数球迷最要命的就是连正手近台攻都学不好就五迷三道地开始学拉弧圈球,把身架子都学坏了!——好好看看此帖描述的扎实的学球顺序和要求,也算是受点启蒙教育!
。。。。。
blue9557说,他的练球教程始自正手攻球,头两个月“主要是固定起板位置和终止位置,还有板型,以及腰腿的配合,力量上要求要把板子打透,更要习惯台内击球。”
  这是极有道理的。我曾观察过一个专业教练教小孩子打球(用多球训练),抽其空闲时和她(教练是女的)聊过自己对攻球动作的理解。她听了我对攻球的理解后说:“我跟小孩不谈这些,他们也没这个理解力。我只是教给他们正确的动作。准备姿势:执拍手就摆放在这个位置等着。先不要用那么大的力气,能打到球就成。”——我还不会画示意图;这个女教练说的正确的攻球动作,就是近台正手攻球的站位,手握拍插入台面(即球台右角那个区域上面等着迎球,这个位置即上文提到的“起板位置”),而非在球台端线后面(让初学者一开始就没法养成退台及后拉手的坏毛病)。这其实就是逼你慢慢领会如何使用腰和腿的力量。“要把板子打透,更要习惯台内击球”,不从这里开始发掘腰腿潜力谈何容易学会!固定了你的起板位置,不让你后拉手,还要台内击球,你不会用腰腿的劲儿就彻底玩儿完!你不信、不服气?!那就请试试看!你要有有劲儿使不出来的感觉,就充分说明你还不会用腰及腿!而这正是正确学球的起点!这其中的道理有多少人知道?可这头一步走对了,正确发力以后根本不是问题!
  你看经过正规训练的小孩子,攻球拉球都很劲爆——是他们有比成人更发达的胳膊肌肉么,非也,只是会充分运用腰腿力量而已!这一步没体会,则对以后的影响可就大了。谁意识不到这一点谁吃大亏!等到你有朝一日悟到了进步受限时再来补这一课,不觉得有些太迟了么!烧过的砖再想重塑,下辈子再说吧!所以说有志学球者,必先过此关,否则一辈子用腰都会有难以彻底解决的问题横在那里!误过了的,最好还是补上——别小瞧这一功夫,兴冲冲地“超越”过这一关的人,想回头补上并不容易,费你几个月时间也未必能得其所哉!
。。。。。
谢谢大家的支持和鼓励。我知道的,专业队的训练方式也不过就是这样,只是强度更大,要求更严,每个单项技术的练习时间更长,所以,用我教练的话说这是半专业的速成版。在这里和大伙分享的,是我用汗水甚至是鲜血(不好意思,拉台内球手指受过伤)得到的体会,希望会对大家平时练球有所帮助。
&&&&上个星期,已经要求每晚加练600个高抛发球了,四个点,两个远角两个近角,要在球台两条边上白线附近。这两天,教练新教了如何冲台内加转下旋球。感觉和冲上旋球差不多,只是发力要更主动更集中,自然更累人。这是教练教的最后一项单项技术了,到底教了多少单项技术呢?我给大家罗列一下:
近、中、远台正手攻球;近、中台正手拉弧圈球(快拉、慢拉、出台球、台内球、高调、前冲);近、中、远台正手冲球(下旋球、上旋弧圈球);
直板横打技术同上。
挑(下旋球、上旋球);搓(搓转、搓不转);推档(推下旋、减力档);
反手拱、弹、刮侧旋、切;正手拱;转板。
&&&&这些技术已足够在比赛中使用的,只是要用好它们还需要艰苦的努力。
&&&&再回来说一下最基本的近台正手攻球练习。我记得很清楚,刚接触这个动作时我是很惊讶的。虽然可以理解转腰、移重心是发力的要求,还且不说打开大臂是多么别扭,竟要求起板位置就在台内,还原也要到这里,终止位置是虎口正对眉心处,这是说真正的手臂击球挥动距离只有一尺左右,这能发力吗?球会快吗?而事实证明,这正是乒乓球运动的基础。这个动作比常人想象的要小,动作小,击球和还原的速度就快,这正是近台快攻,同时,它也是正手拉弧圈和冲球的最后发力动作(收小臂、转腕)。练好这个动作,更有助于习惯击球的正确发力(即球拍速度=击球力量):身体放松,肌肉如拉开的弹簧般舒展开来,突然收缩肌肉,使球拍快速挥动(速度越快,球拍具有的动能越大),通过转腰和重心的移动使力量集中于球拍之上。所以,在两人进行的单球对攻练习中,应该发力练习,而不是软绵绵慢吞吞的只讲求成功率。
。。。。。
作为专业训练的标志,就是进行多球训练。练了很久之后,我才明白多球训练的好处。
第一,快速的固定动作习惯。乒乓球运动本来就是一种潜意识带动身体的运动,多球训练中大量快速的重复一个动作,就是为了培养对某一类来球正确的潜意识动作。
第二,对习惯性动作进行有针对性修改和提高。一旦对某一类来球有了潜意识动作,慢慢的击出的球就会变得稳定和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进行控制。但随着来球质量的提高(一般是更低、更快、更转),曾经稳定的动作又会不稳定起来,这是因为动作习惯没有达到控制来球所需要达到的要求。如击球点太靠后、还原太慢、小臂挥拍过度、拍型太亮等等,这些问题在有质量的多球训练中会一个一个的暴露出来,促使你在多球训练中一个一个的解决。解决后的结果就是击球更稳定,反应更迅速,回球质量更高。
第三,球的旋转程度和速度除了由何种动作决定以外,也由你的挥拍速度决定。大量的重复一种动作,就是在锻炼你做这一动作所需要用到的肌肉,一旦肌肉开始生长,不用说,你的挥拍速度和力度一定会提高。而在掌握了某个动作要领之后,挥拍速度和力度往往决定了这种动作可以适用的来球。比如:许多球迷将拉球和冲球搞混,事实上,拉球是后拉手,球拍向下引至身后,冲球引板与身体平,于肩平。冲球是最难练的进攻技术,基本上,可以冲到任何来球,冲上旋球还可以借力,冲下旋球只能是自己主动发力,所以是难中之难。在掌握动作要领之后,肌肉的力量将决定你能否冲到下旋球和能冲到何种下旋球。
第四,通过多球模拟比赛中的不同来球,形成回合,来快速提高跑动能力和多种技术的衔接能力。
虽然许多人无法进行多球训练,但可以通过两个人的单球训练来达到目的,只是需要更长的时间。
。。。。。
我的多球训练是从发力开始的,学习发力到提高速度到追求稳定。事实上虽然我学会了不少技术动作,动作迅速凶猛敢于发力,但是在比赛中往往不是一剑封喉就是自己跳崖。半专业的速成版本嘛稳定性还是差很远还需要继续苦练。
若两人进行单球对攻练习,则是从稳定到发力到速度。只是两人练习若无高手则需要两人实力相当,一起进步才行,效果来得较慢。但对比赛来说两人练习更接近真实,效果却更好。
说过了正手攻球的重要性,要注意什么呢?
第一,发力。发力不是整个手臂都在用力,而是肌肉放松后突然收缩,使球拍快速挥动。击球成功率很大一部分取决于你挥拍的速度。略带摩擦的击球,摩擦来自于手腕的转动(也要迅速),击球力量要打透球拍。
第二,台内击球。不管来球有多快、多猛、多顶,不要退台,迎前击球。击球点和球速慢时一样只是动作要快,要更干脆。
第三,还原。挥拍到终止位置后,应立即自挥拍线路还原。不要挥拍线路在上,还原线路在下的画弧。更不要去看回球的落点和效果。
第四,扭腰。挥拍的起、止位置固定后,就要用腰来控制球的落点了。腰部肌肉的扭动多少决定球落在哪里。形成肌肉记忆后,对方的半台基本上已印在你的心里不用去看也可想打那里就打那里。
。。。。。
横打的练习和正手基本一样。也是台内击球,近台,手臂不要放到台面下或白线后。我的握拍方式和正手一致,来回方便。曲腰,重心放低,迎前击球,小臂带动大臂,要充分展开,手腕略转,使球略带摩擦。
21:47&| &|
19:37&| &|
乒乓术语英汉对照
First& 第一
Second& 第二&
Third& 第三&
Fourth& 第四&
Fifth& 第五&
Let 重发球&
Fault 犯规&
Side 侧面&
Time 时间到&
挑边(掷挑边器)&
What is your name?&
你叫什么名字?&
Which is your choice?&
你选择什么?&
Yes,you are right.&
No,you are wrong.&
Who will receive first?&
谁先接发球?&
Who will serve first?&
谁先发球?&
Serve& 发球&
Receive& 接发球&
Ends& 方位&
Practice& 练习&
Begin playing&
Ready-Serve&
准备---发球&
Change service&
Change ends&
Change receiver&
交换接发球员&
Point& 得分&
Good service&
Good return&
Outside& 出界&
Volley& 拦击&
       
Obstruct         &
Double hit&
Double bounce&
Moved playing surface&
Free hand on table&
不执拍手扶台&
Touched net assembly&
触及球网装置&
Stamp foot&
Wrong order&
Edge ball&
Broken ball&
Expedite system&
轮换发球法&
Table& 球台&
End line& 端线&
Side line&
Centre line&
Right half-court&
Playing surface&
Net& 球网&
Post& 支柱&
Support& 支架&
Too high(low)&
Select& 选择&
Recket& 球拍&
Blade& 拍身,底板&
Handle& 拍柄&
Pimpled rubber&
Sandwich rubber&
Too thick&
Playing hall&
Surrounds&
Floor& 地板&
Score indicator&
Towel& 毛巾&
Dark-coloured&
Matt& 无高度光泽&
一致,均匀&
Height& 高度&
Right& 右&
Best of 3 games&
Best of 5 games&
Deciding game&
Match& 场&
Strick& 击球&
Recket hand&
Free hand&
Upwards& 向上&
Near vertically&
Palm of the hand&
Stationary&
Above& 之上&
Below& 之下&
Behind& 之后&
Without spin&
Over or around&
越过或绕过&
Continue& 继续&
Server& 发球员&
Winner& 胜者&
Loser& 败者&
Visible& 看得见&
一对(双打运动员)&
Player& 运动员&
Captain& 队长&
Coach& 教练员&
Referee& 裁判长&
Umpire& 裁判员&
Deputy umpire&
Report to referee&
报告裁判长&
Men's singles&
Women's singles&
Men's doubles&
Women's doubles&
Mixed doubles&
Men's team&
Women's team&
topspin& 上旋球&
backspin、underspin&
loop& 弧圈球&
push& 搓球&
chop& 削球&
lob& 放高球&
Edge ball&
block& 封挡&
drive counter counterdrive smash
快攻,打回头,扣杀&
drop shot&
junk& 防弧圈胶皮&
rubber& 胶皮&
spin& 旋转&
twiddle 、twirl& 倒板
20:12&| &|
知名品牌简介:
一、成品球拍:
所谓成品球拍,就是把底板胶皮海绵粘贴好然后成套出售的球拍,一般为初学者选用较多。推荐品牌为天津友谊公司的729系列成品拍,其性价比在成品拍中算是相当高的,价格一般为几十元,性能对于初学者来说是足够使用了。初学者因为技术风格还没有成型,可以先购买一块729的成品球拍,专心练技术。等到达到一定水平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要DIY一块专业底板,这是比较经济实惠的器材路线。
&729成品拍比较有特色的是国粹系列,使用京剧脸谱作为拍柄的拼花,整体看上去很漂亮,性能也不错。此外还有专门为儿童设计的儿童球拍等等。
此外,一些进口品牌,比如日本蝴蝶和瑞典STIGA等等也都制作了一些成品球拍,这些球拍的价格一般也是几十元,但是性价比较729系列还是差了一些。红双喜曾经推出狂飙系列高档成品拍,用狂飙系列专业底板配上狂飙系列套胶成套出售,价格一般在三四百元,性价比很低,而且整体的搭配也并不算合理,不推荐购买。
二、底板篇:
1、进口品牌:
(斯蒂卡)——瑞典品牌。STIGA具有世界上一流的粘合技术,所制造出来的底板以底劲充足著称,在国家队占有相当大的使用比例。STIGA还首创了拍柄中空的WRB技术和CR技术等,是研发能力最强的厂家之一。代表作品主要有:Clipper
Wood系列(刘国梁曾用)、OC系列(王励勤曾用)、Tube系列、白钻、红黑碳王等,新近上市的“水晶”等新材质底板呼声也异常响亮。
YASAKA(亚萨卡)——瑞典品牌,以制作弧圈板著称。代表作如YASAKA EXTRA(盖亭、马琳、王皓等先后使用)、YASAKA
OFFENSIVE(李静曾用)等。近来以YCA为代表的软碳作品也相当热卖,掀起了一股碳素软板的热潮。
AVOLOX(阿瓦拉)——瑞典品牌。在上一代专业队员中占有绝对市场,传闻为中国国家队设计,请瑞典STIGA代工制作,以手感柔和著称,比较符合中国运动员的习惯。代表作品如P500(王楠曾用)、P700(王涛曾用)。近年AVOLOX品牌渐有凋零之势,其产品质量很不稳定。经日本乒协检测过的AVOLOX底板同时被烙上NITTAKU烙印,成为Nittaku-Avolox,据说其品质比一般的AVOLOX好一些,价格也贵一些。
TIBHAR(挺拔)——德国品牌。以做工精美,性能均衡著称,价格也较贵。代表作如萨姆碳皇、四门重炮系列、轰炸机系列等等。
DONIC(多尼克)——德国品牌。价格比TIBHAR稍低,也保持了德系产品做工精良的优点。代表作Powerplay、Ultra
JOOLA(尤拉)——德国品牌。以外型设计新颖著称。代表作品如K系列、PANTHER(黑豹)等。
SUNFLEX(阳光)——德国品牌。
BUTTERFLY(蝴蝶)——日本品牌。以产品丰富著称,市场占有率在各大品牌中数一数二,国际上著名运动员使用蝴蝶的比例也相当大。蝴蝶的底板型号极其繁多,覆盖了各个打法的需要。蝴蝶还是最早开发出碳素球拍的厂家。代表作如CLEARFIELD(陈静用)、ADOLESCEN(李菊、张怡宁曾用)、普碳(普里莫拉茨用)、孔芳碳(孔令辉用)、金泽洙、CYPRESS等。蝴蝶喜欢使用知名运动员为球拍命名,以加强其宣传力度。但业余球友对于此不可迷信,例如新出的格林卡碳素和柳承敏单桧,其口碑很杂,好评并不太多。
DAKER(达卡)、KOKUTAKU(尾洲)——日本品牌。以制作单桧球拍著称,特别推出了横板单桧和中直单桧,以满足不同打法的选手需要。代表作如DAKER70、DAKER90、KKT3008等。
NITTAKU(尼塔古)——日本品牌。代表作品如曼彻斯特(瓦尔德内尔曾用)、瓦碳等。
2、国产品牌:
红双喜(DHS)——国内最早的乒乓器材生产厂家之一。曾经生产出老顺风、老08、老032等经典产品。近年在底板方面表现较为一般。口碑较好的产品如天罡系列、狂飙系列等。新出的狂飙王底板据传正为王励勤和王皓使用。
银河(GALAXY)——目前国产底板口碑最好的品牌之一。以仿制著名品牌的产品著称。银河仿制了许多经典底板的结构,仿制出来的作品应该说是很成功的,基本上复现了原作的风格。在暴力程度上通常略逊于原作,而在手感上却更为亲切。此类作品著名的例如T系列、K系列等等。银河也有很多不错的原创作品,例如用单层AYOUS制作的单板巨无霸系列,以较低的价位成为桧木单板的替代品;H系列以厚实著称,适合单面打法等等。银河也是提供个性化定做和球拍修复改装服务的国产厂家之一。银河的底板外形设计朴素大方,做工在国产球拍中首屈一指,属于中低价位中的王者。
世奥得(SWORD)——国产底板三大品牌之一,与银河,拍里奥并称。世奥得有比较雄厚的研发力量,以自主设计新型材料底板著称。世奥得独立设计的剑中王系列、剑中狂系列、RG超凡系列底板都获得了很大的成功。在专业队员盲打试验中曾有超出进口底板的性能评价,就质量而言可以说是国产球拍的顶峰作品。世奥得也提供球拍个性化定做和球拍修复改装等等服务。
拍里奥(PALIO)——国内最早针对40mm大球设计底板的厂家。所生产的球拍外形较常规球拍稍长,一定程度上融入了日式球拍的优点,抽杀力量更大。外形设计较为鲜亮。拍里奥早年请瑞典代工的R5、R7底板已经成为难觅的经典之作。近年较为成功的作品如LGL(仿刘国梁所用球拍)、V系列、S系列等。大部分产品以物美价廉著称。
郗恩庭(XIENTING)——国内较早单独出售底板的厂家之一。曾经在业余界占有绝对市场。早年郗恩庭出产的纯木底板品质相当不错,而且产品型号丰富,性价比也很高。近年来郗恩庭主要进军中低价位市场,其推出的碳素、陶瓷材料球拍性价比还是很不错的。郗恩庭采用了激光雕塑技术,所制作出来的底板有相当精美的装饰工艺。
三、套胶篇:
狭义上讲,套胶就是把胶皮和海绵粘贴好成套出售的套装;广义上讲,DIY的海绵和胶皮粘贴在一起也常常被称为套胶。通常国外品牌以生产套胶居多,国内的厂家则既生产套胶,也有单独出售的胶皮和海绵。
1、正胶篇:正胶的胶皮是决定其性能最重要的部分。按照胶皮特性进行分类,常见的有如下几个系列:
友谊RITC802系列——天津729公司生产。该系列胶皮包括RITC802、RITC802-1、RITC802-40三种。其中802和802-1为小颗粒正胶,802性能比较全面均衡,速度和旋转都不错,是业余选手选用最多的一款正胶;802-1则更多强调了速度,相对来说更接近传统正胶的风格,速度快,攻球下沉,拉球比较贼,但是旋转能力稍弱。这两款胶皮都同时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较为经济。802-40是大颗粒正胶,符合弧圈化正胶的要求,综合性能出色,专业选手使用较多,刘国梁后期也曾经使用。802-40有很强的制造旋转的能力,攻球力量比802和802-1都大,但下沉性不是很明显,球路较正。802-40很难买到单胶皮,一般以套胶形式出售,价格稍高。套胶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的快攻性能稍强,速度更快;德国海绵版的吃球比较深,力量更大,更易于发挥小弧圈球的威力。
红双喜系列——红双喜曾经是早年专业队的唯一选择。其经典正胶作品如651和652,80年代之前的老版本651、652及稍后的PF4-651和PF4-652是传统正胶的代表,胶粒硫化程度高,颗粒很小,花纹比较细。这两款正胶出球速度快,攻球下沉,旋转能力较弱,拉球比较贼,是很典型的中国式正胶,可惜现在已经难觅芳踪。新版本的651和652性能大不如前,喜欢打怪球的球友也可以尝试一下。红双喜近年着重推出的两款正胶为雷电和龙影,都是套胶。雷电基本上秉承了652的特性,然而在性能上也未能赶上前者;龙影则适应弧圈化倾向,加大了颗粒,增强了摩擦特性,在颗粒的胶性上仍留有652的些许影子,可以认为是652的大球版本,喜欢拉小弧圈的选手可以考虑选用它。此外,红双喜的运海12#海绵多年以来一直是正胶快攻的经典海绵,可惜产量不高,主要供给专业队,市面上不大容易见到。
大维388B系列——复古风格的正胶,分为388B和388B-1两款,都分别有单胶皮和套胶出售,价格经济。388B是小颗粒正胶,颗粒比802小,接近651,性能中上,速度和旋转都还不错。388-1是大颗粒正胶,颗粒大小与802-40相仿,胶粒含胶量较高,比较偏向生胶,速度极快,旋转能力也不错。是非常出色的快攻正胶,突击球非常干脆,正胶味比较足,就性能特点而言,一定程度上可以作为652的替代品。是一块综合性能较为出色的正胶。
悍马(HAMMER)系列——爱博公司开发出的一款正胶,外形上与802-40胶皮很类似,性能也较为接近。速度快,旋转好,是一款不错的正胶。悍马有单胶皮出售,一定程度上可作为802-40的替代品。套胶主要种类有三种,一种配置日本炸弹的霹雳-4快攻海绵,价格较低。另外两种分别为内能I代和内能II代套胶,是爱博推出的免灌胶内能系列中的成员。也有日本海绵和德国海绵两种版本,其中日本海绵版快攻性能稍强,德国海绵版吃球更好,力量更大。
889系列——环球889,刘国梁和陈龙灿早年都曾经使用过。旋转性能不错,攻球速度比802慢,但出球怪,下沉性明显,喜欢打怪球的球友可以选择它。另有许绍发889正胶,与环球889类似,也是走的怪球路线。
TSP系列——有TSP Spinpips MD和TSP TYRANNO两块较为著名。
Spinpips是刘国梁使用时间最长的一块正胶,速度快,旋转能力强。后来被禁用了,TSP重新出产了TSP Spinpips
MD作为其替代品,旋转强,速度相对慢了许多。这块套胶球路正,比较能够体现选手打实力球的功夫,迄今为止仍然是专业队员最喜欢选用的正胶之一。TYRANNO是TSP新近出品的一块内能正胶,速度快,发力攻球下沉,旋转也较强。但是价格较贵。
STIGA系列——著名的正胶有Clippa和Radical。前者曾经是与Clipper
Wood底板搭配出售的系列产品,刘国梁曾经试用。Clippa含胶量较高,略偏向半生胶,旋转比较强,速度也较快,攻球下沉性明显。Radical是新近出品的内能正胶,胶粒较硬,控制稍差,但是攻球下沉性较强。
BTY蝴蝶系列——蝴蝶的正胶可认为代表了绝大多数进口正胶的特点——对于正胶和生胶没有严格区分,都偏向半生半正胶。其中被广泛用作正胶的主要有Challenger(高军使用)、Speedy
.P.O、IMPARTIAL、REIN(陈静用)等。其中前两块快攻性能比较突出,后两者出球较怪,也常被当作生胶用。RAYSTORM是蝴蝶近期推出的内能正胶,性能与TYRANNO等较为类似。
底板配置——顺便提一下正胶快攻打法常用的底板配置,正胶打法一般选用较硬的七层纯木底板或者加入了碳素纤维的硬板。较为常用的配置有:STIGA
Clipper Wood(刘国梁)、BTY Clearfield(陈静)、BTY SK7、AVOLOX P700、BTY
Shamada、BTY Chinese Real、红双喜老08、032、世奥得剑中王等。
海绵配置——除了使用套胶之外,也可以用单胶皮和单海绵DIY正胶套胶。一般选择厚度2.1mm左右、硬度在35度左右的海绵就可以了。常用与配置正胶的海绵有:红双喜12#海绵、日本GP3海绵、炸弹破坏王—4海绵、炸弹霹雳—4海绵、TIBHAR雷劈—3海绵、DONIC海绵、德国ESN正胶海绵等。
2、反胶篇:进口反胶绝大多数都是套胶(简称为外套),大部分外套的特点都是海绵较软,容易透板,胶皮较薄稍硬,不是很粘但发涩,出球速度比较快,吃球好,拉球比较冲,比较适合打摩式弧圈球。国产套胶则正相反,海绵较硬,弹性中上,胶皮较厚偏软,比较粘,能够以很薄的摩擦制造很强的旋转,适合摩擦较薄的打法。
友谊RITC729系列——最为普及的国产反胶之一,产品型号很多,总的来说都有粘性好,速度快的特点。RITC729是比较全面的反胶,基本上能够满足各种打法的需要;729-2则突出了速度,出球速度快,适合快攻和快弧打法;729-3比较少见,是主要针对外国市场的套胶;729FX胶皮比较轻薄,粘性好,适合用在反手;729CREAM称为精品729,胶皮柔和,粘性好,更能够发挥弧圈球的威力;729-40是精品套胶,用精品729胶皮配上德国或日本的海绵,生产出性能优越的套胶(王楠曾经选用)。此外还有729-SST等产品。729生产的HRS高弹海绵价格便宜,弹性好,是一款性价比很好的低价位海绵。
999系列——有环球999和三九牌的999两个系列。粘性很好,但是速度比较慢,适合摩擦较薄的弧圈打法,马琳选用。
红双喜系列——红双喜的狂飙系列是国产反胶最为畅销的品牌之一。分为狂飙、狂飙II、狂飙III三种,狂飙为早期作品,现在已经不多见,后两者是现在的主流。狂飙系列旋转好,速度快,非常适合中国队员的手感和习惯,在弧圈球方面性能优越,为众多的专业队员选用。其中狂飙II为快弧打法设计,王励勤使用;狂飙III为弧快打法设计,刘国正、郭跃等众多队员都在使用它。狂飙系列有单胶皮出售,也有套胶。套胶还分为传说中的国字号狂飙、省队狂飙和市售版狂飙,前两者是向国家队和省队专供的非卖品,有时能够通过某些渠道流入市场,价格较贵,后者就是市场上能够买得到的量产版套胶。红双喜的运海系列海绵也很畅销,其中运海20号海绵配置狂飙III,运海22号海绵配置狂飙II,都有桔黄色和蓝色两种。除狂飙系列之外,红双喜还推出了G666(王皓用)、TNT等反胶套胶,口碑也都很不错。
Palio系列——Palio是新兴厂家在套胶上较为成功的一家,在海绵配置上比较偏向进口海绵的特点,轻巧,柔弹,透板。Palio请德国代工的Macro套胶性能优越,兼顾了国产胶皮和进口海绵的优点。CJ8000系列价廉物美,在国产反胶中是最轻的,在低价位市场上已能与729分一杯羹。此外,Palio近年着力合作研发了一系列的内能套胶,比较著名的有:AK47、HK1997、HADOU(霸道)等,性能出色,价位适中。在国产内能套胶市场上占主流地位。Palio的SP系列海绵价廉物美,也是很不错的国产海绵,性能上比较接近日系海绵的特性。
爱博系列——北京爱博体育与日本炸弹联合推出了多款日本海绵国产胶皮的内能套胶。反胶主要有:威龙、雷霆、魔法等。爱博海绵的内能技术较为出众,然而在与胶皮的搭配性能上略逊,所以内能套胶的总体性能仍旧无法企及国外产品。在国内市场上口碑比Palio的内能产品也略逊一筹。
STIGA系列——STIGA的反胶最著名的有两款,一是刘国梁长期用作反手的STIGA
MENDO,比较适合直拍横打,撞击球比较干脆,也很嗜胶(需要灌胶);另一款是号称最轻的反胶INNOVA,一般也被用在反手居多。Carbo是一款加入了碳素的套胶,口碑也很好。
YASAKA系列——最著名的套胶就是Mark V,曾经被盖亭、马琳等超一流选手选用。Mark
V套胶重量轻,吃球好,相比日系套胶来说更柔和易控,更适合中国选手的手感。Mark V2是Mark
V的内能版本。此外,YASAKA还推出了两款中低价位的套胶,ERA和ZAP,可以作为反手的入门级外套。
FORMULA系列——有F1、F2、F3三款,都是内能套胶,海绵硬度递减。F系列套胶打球富有金属声,易于透板,借力好,是很典型的内能套胶。F系列的胶皮很脆,比较容易破,属于易耗品。DONIC有单独的海绵出售,性能很不错。
TIBHAR系列——同底板一样,价格都比较贵。较为常见的有:鱼雷套胶、雷劈套胶、无极套胶等。TIBHAR的雷劈海绵也有单张出售的,性能不错。
蝴蝶系列——市场占有率最高的进口套胶,只有套胶,不提供单海绵。产品很多以暴力著称。著名的如内能系列的Bryce系列、Catapult系列、Sriver
G2系列等,非内能的Sriver系列等。蝴蝶套胶的海绵通常较软,很柔韧,弹性好;胶皮通常比较硬,粘性不强却比较涩,出球速度快。但也有胶皮较粘的产品,如Tackifire系列和Flextra等。
NITTAKU系列——以Moristo
2000最为著名,很成功的内能套胶。海绵富有活性,拉球爆,可与蝴蝶相媲美。
德系单海绵——目前的海绵市场基本上是中日德三足鼎立,国产海绵主要以红双喜为代表,前面已经零星介绍。德系海绵的特点是外表摸上去有一种粉滑的感觉,较为厚重,韧性非常好,吃球比较深。相对日系海绵而言,德系海绵不是很暴力,却更加扎实,更能发挥选手自身的力量。代表作品有:TIBHAR的雷劈系列、DONIC系列单海绵、ESN猎豹系列海绵、德国无字海绵等。市面上还常常能见到一种德国Tension的内能海绵,价位适中,性价比不错。
日系单海绵——日本海绵的特点是轻巧,暴力,属于软弹一类的海绵。代表作品主要有:炸弹系列,包括破坏王系列(该系列吃球较好)、霹雳系列、碳素粒子系列等;樱花系列,以不同颜色来区分海绵的硬度;郁金香系列等等。金棕榈公司引进日本技术推出的GP系列海绵也具有日系海绵的特点,价格较低,是常见的低端配置。
3、生胶篇:生胶的型号相对较少,许多进口生胶都具有半生半正的特点,既能当作正胶也可以当作生胶,兼具两者的特点。
友谊系列—729公司出产的两种生胶较为著名,一是563系列,有小颗粒的RITC563和大颗粒的563-1两种,该系列生胶味最足,胶粒半透明,较柔软,底皮薄,延展性极好。563系列击球回弹快,回球下沉性强,搓球的反旋转也较为明显,是非常经典的生胶。另一款是799系列,是一款半生半正胶,生胶味不如563足,但是通常也当作生胶使用。799回球下沉性也较明显,制造旋转的能力比563强,适合较为稳健一点的打法。
TSP系列——最著名的当属TSP
SPECTOL,王涛反手使用。海绵配置较厚,弹击比较稳健;颗粒粗短,出球速度很快;制造旋转的能力较强,甚至好过许多国产正胶。是专业队员使用较多的一款生胶。
其他——蝴蝶系列的许多半生半正胶,例如REIN,既可以作为正胶用,也有人拿来当生胶打;Stiga的Clippa、TSP的暴龙也都具有较为明显的生胶特性;大维的388C和388C-1也是很不错的生胶;DONIC
YANG颗粒较为细长,比较柔软,有“小长胶”之称,反旋转和弹击的下沉性能都比较明显;XuShaofa988也是一款较为著名的生胶,性能也以怪异著称;配置了内能海绵的生胶里面,则以爱博的鲲鹏生胶比较著名;红双喜近期则主要推出了闪灵生胶。
4、长胶篇:长胶可以贴上薄海绵使用,也可以不贴海绵。近期许多国外厂家推出了内能海绵的长胶,个人对此持保守态度。
友谊系列——友谊的长胶,比较著名的有755和837两款。其中755颗粒比较硬,进攻好一些,755Faster是邓亚萍反手所使用的长胶。837颗粒较软较细,控制球相对好一点,用来削球比较稳健。
大维系列——有388D和388D-1两款。后者近期被评为综合性能最好的国产长胶之一,进攻和防守都很出色,值得尝试。
红双喜系列——红双喜早期的C7、C8都被冠以“超长胶”的名号,颗粒细长柔软,反旋转特性很好,削球旋转强。新出的C7和C8颗粒变的粗短了一些,硬了一些,借转能力不错,个人觉得控制也比较好,算是红双喜翻新系列中比较说得过去的一款。红双喜近期的长胶作品主要是云雾和云雾III,颗粒长而软,底皮极薄,评价还不错。
其他长胶——例如TSP的CURL(朱世赫用)、TIBHAR的GRASS、JOOLA的POKER等,价格较贵,性价比不高。国产系列中还有XuShaofa的989和爱博的天狼长胶,口碑也较为不错。天津三九出品的979是一款中长胶,进攻较好,控制容易,适合初学者选用。
5、防弧胶:使用防弧胶的选手可以说是最少的,最著名的就是当年的蔡振华。防弧胶型号很少,目前所知的也只有友谊的804和爱博的妖狐这两款。
关于乒乓球拍的一些常识:
我们通常使用的乒乓球拍主要由底板,海绵和胶皮三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有不同的种类,品牌和型号可供选择。下面我们简单介绍一下乒乓球拍各个组成部分的基本知识。
一、底板:
底板是球拍最重要的一个部分,对球拍的性能有着决定性的影响。底板通常由一层或多层木材重叠粘合而成,在木层之间可以加入一定成分的粘合剂和纤维材料。底板按照形状来分,可以分为中式直板,日式直板,横板和异型球拍。按照适合的打法来分可以分为进攻型,全面型和防守型等。按照材质区分,可以分为纯木球拍和新型材料球拍。国际乒联对球拍的形状和重量没有规定,但应做到平整、坚硬。底板的厚度至少应有85%的天然木料,木料层之间的粘合层和纤维材料不得超过总厚度的7.5%或0.35毫米。
底板的性能参数简单说来主要包括如下三项:即硬度,弹性和底劲。
  硬度是反映球拍吃球能力的一个参数,底板在球的撞击下产生不同的“变形深度与范围”会给人不同的“触球面积差别感”。触球面积感较小就会感觉底板较硬,反之则较软。较硬的球拍具有较快的脱板速度,即球在球拍上停留的时间较为短促,适合撞击为主的技术的发挥,较软的球拍能够长时间的吃球,适合以摩擦为主的技术的发挥。
  弹性反映球拍恢复形变后产生的速度,可分为坚挺弹性和柔和弹性。坚挺弹性大指底板击球变形感小,恢复速度较快,感觉球脱板速度快;柔和弹性大指底板变形感大,恢复速度较快,感觉球拍鞭打感明显。
底劲反映击球力量通过球板作用于球,转化为飞行速度或旋转速度的效率。底劲好的底板,击球力量在传递过程中损耗小,感觉用力集中。否则就感觉底板“空”“散”。通常以中远台技术为主的打法要求底板具有较好的底劲,以保证回球有足够的速度和旋转。
针对自己的打法选择一块合适的底板对于技术的发挥,扬长避短有很重要的作用。通常近台快攻选手更多地使用撞击球技术,要求回球有较高的速度,适合选择硬球感和较高弹性的底板;以弧圈球为主要进攻手段的选手需要更多的摩擦球,适合选用软球感与高弹性的底板;削球选手更多的运用旋转变化,需要更多的控球时间,适合选用拍面较大、软球感与较低弹性的球拍。在中远台活动较多的选手还应该注意选择底劲较好的底板,以保证力量的发挥和回球质量。
当然,这些选择思想也并不是一成不变的。随着打磨弧圈球的兴起,许多凶猛型选手也开始选用硬球感高弹性的纤维底板,以便发挥爆冲弧圈球的技术。而随着快攻技术的弧圈化倾向,许多快攻器材也开始兼顾摩擦性能,同时对球拍底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应该说如何选择合适的底板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而要根据个人的打法,习惯,喜好等等灵活的进行选择。并且选手和球拍之间有一个互相适应的过程,首先是选择一块大体上适合自己的球拍,然后就要人去适应拍,在各个细节上磨合。
为了击球时底板能敏锐的传递力量,引起肌肉明显的用力差别感。通常使用的球拍都在七层以下,同等材质层数越多,感觉底板越硬,所以快攻选手通常选用七层的硬木板,弧圈选手则常常选用五层带有大芯结构的软底板。随着新型材料的引入,新材质的底板在性能上有了较大的改观。碳素纤维底板重量轻,形变小而弹性大,恢复时间短,回球速度快,能够打出高速低弧线的球,杀伤力强;芳纶纤维受撞击时形变大而恢复时间短,称为高粘弹性,同时具有减震的作用。加入了芳基的球拍有较强的弹性,同时又保持了柔和的特点,底劲充足;芳基和碳素纤维混和编织的球拍则兼顾了两者的特性,具有较快的脱板速度,又有柔和的手感和充足的底劲;高强玻璃纤维柔和且弹性好,加入了玻纤的底板有最接近纯木的手感和超出纯木的弹性速度,适合现代鞭打式击球的需要。此外还有在底板夹层中加入金属材料、竹纤维以及微管填充材料等技术。
另有一种独木球拍值得介绍,这种球拍整体就是一块完整的木材。最典型的就是桧木单板,以做成日直形状的居多。桧单板有夹板无法比拟的雄厚底劲,适合中远台对拉弧圈技术的发挥。另外也有用AYOUS木和松木等等制作的单板。选择单板一般要选择厚一点的,质量主要看木纹的好坏。
二、胶皮和海绵:
胶皮是覆盖在底板外面的一层橡胶,不同种类的胶皮有不同的性能,适合不同的打法。总的来说,胶皮分为颗粒胶和反贴胶两大类,颗粒胶又分为正胶、生胶和长胶;反贴胶分为反胶和防弧胶。海绵是贴在底板和胶皮之间的一层发泡橡胶,主要作用是增加吃球时间,增加球拍的弹性和摩擦球的能力。国际乒联规定,颗粒胶可以与海绵搭配使用,也可以不贴海绵直接贴在底板上使用;反贴胶必须与海绵搭配使用。并且任一种胶皮与所配套的海绵总厚度不得超过0.4mm,贴在球拍两面的胶皮或分色纸,护板绵等必须一面为红色,另一面为黑色。
胶皮于海绵的配置能够很大程度上影响底板性能的发挥,使球拍的整体性能显现出不同的特点。所以选定了底板之后,还可以通过胶皮海绵的配置来调节其性能,达到最佳状态。
正胶是硫化程度较高,颗粒较大,高度在0.8—1.0mm之间的一种颗粒胶。正胶的颗粒较硬,缺乏粘性,通常搭配偏软的海绵使用。为了增加正胶制造旋转的能力,各个品牌都在正胶颗粒的顶端制作了细小的花纹。正胶回球速度快,能制造一定的旋转,适合近台快攻选手使用。直板正胶近台快攻打法更是我国的传统打法。
生胶是硫化程度较低的一种正胶,通常颗粒较小,高度在0.8—1.0mm之间。生胶颗粒胶软,制造旋转的能力差,通常搭配稍薄的海绵使用。生胶击球速度快,回球下沉,能够产生一定的“反旋转”效果。常常被快攻结合弧圈打法或削球打法的选手用在反手。
长胶是颗粒胶软,高度在1.5—1.7mm之间的一种颗粒胶。长胶回球速度较慢,但是能产生与常规胶皮完全相反的旋转,在削弧圈球的时候能借对方力量和旋转产生非常转的回球。通常为怪球手选用,或者用作削球手的反手胶皮。
反胶是最常用的一种胶皮,通常搭配较硬较厚的海绵使用。反胶击球力量大,旋转强。各种打法类型都有选手选用它。
防弧胶是一种厚而硬,弹性小,有些发涩的反胶皮,通常搭配一块结构松弹的海绵使用。具有较强的缓冲作用,能够有效地减弱强旋转球的作用。常用于控制对方的弧圈球,但是回球的力量和旋转都不强。
海绵的性能参数主要有厚度、硬度和弹性等。在改大球之后,正胶通常配置2.0—2.2mm,35—40度的海绵,反胶通常配置2.1—2.3mm,40—50度的海绵,生胶通常配置厚度在0.8—1.8mm之间,40—45度的海绵。长胶通常配置0.8mm以下的薄海绵或者不使用海绵。
海绵有高弹和低弹两种不同的类型,高弹海绵弹性大,回球旋转和速度都较强。低弹性海绵控球稳健,容易控制球,击球需要更多的发挥自身的力量。通常弧圈选手适用高弹海绵,近台快攻选手则可以选择弹性稍低的海绵。
值得一提的是,标称海绵硬度的度数有两种不同的单位。一般的厂家都采用了球形探头的硬度计测量海绵硬度,而红双喜的海绵则保留了橡胶工业的习惯,使用尖头的硬度计,这样测量出来的硬度称为邵氏硬度。相同数值的邵氏硬度所标称的海绵比普通硬度的海绵要硬。
三、快速胶水:
为了把底板与套胶粘贴起来,选手们普遍使用胶水。胶水主要是橡胶精溶解在有机溶剂里制成的,把胶水刷到底板和海绵上之后,有机溶剂逐渐挥发,剩下的橡胶成分留在底板和海绵上起到粘合作用。除了粘合之外,胶水还有一个重要作用——灌胶。所谓灌胶,就是在使用球拍前,在海绵上多次刷胶水,使有机溶剂挥发出的气体进入海绵,在海绵内部形成小小的气泡。这些气泡能够使海绵膨胀,整体变软,变得更有弹性和活性,容易透板,因此手感也更加清晰。八十年代末期欧洲人开始普遍使用快速胶水,这使得他们在器材上占尽了优势,拉出来的弧圈球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现在灌胶已经成为专业运动员普遍的习惯。业余的球友也有不少人迷恋灌胶后的美妙手感,并且充分发挥群众的创造性,发明了所谓的“俄罗斯灌胶法”和“盒式灌胶法”。所谓俄罗斯灌胶法,就是在海绵上饱刷一层胶水后,用玻璃纸等不透气的材料覆盖在上面,使有机溶剂挥发出的气体不能发散到空气中,绝大多数都进入海绵内部;而所谓盒式灌胶法就是在海绵上刷上厚厚的一层胶水后,找一个扁平的盒子——容积不大并且能放得下套胶即可——把套胶放进去盖紧盖子,过一段时间后取出使用。这两种灌胶法的优点是耗胶水量很少,而灌胶效果非常好,并且海绵上残留的胶渍少,非常经济实用。
然而有机溶剂气体对人体终归是有害的,为了健康考虑,国际乒联对快速胶水作了严格的规定。只有通过了检测,认为基本无毒的胶水才能够在国际赛事中使用,第43届世乒赛上,韩国选手金泽洙就因为胶水检测超标而被取消比赛成绩。近年来国际乒联意欲加大对快速胶水的限制力度,正在商讨逐渐取消有机胶水,改用压力感应胶纸或无机胶水取代之。为了适应这一规则,并且尽可能保留运动员们已经习惯的灌胶后的手感,无机胶水的研制正在积极展开。同时,各个厂家都在尝试开发免灌胶的内能技术,在不需要多次刷胶的情况下尽可能保证海面的活性,由此推出了许多的内能产品,包括德国和日本的内能I代和内能II代技术、Tension系列,大维张紧系列等。
&——以上参考岑怀光、王吉生、赵颖编著的《怎样打好乒乓球》一书整理而成
中外名品底板的结构大解剖
银河(Galaxy)
2006#=金影+云杉+AYOUS大芯+云杉+金影;
T1——厚度7.4±0.2mm,重量86±3克,快攻弧圈型。仿蝴蝶施碳结构。
T2——厚度6.4±0.2mm,重量76±3克,快攻弧圈型。仿蝴蝶普碳结构。
K1——厚度5.8mm,重量88—92克,快攻弧圈型。仿蝴蝶COFFERLAIT(大力神)结构。
K2——厚度6.0mm,重量86—90克,弧圈快攻型。仿蝴蝶孔令辉芳碳结构。
K3——厚度6.0mm,重量86—92克,弧圈快攻型。=AYOUS+芳碳+AYOUS+芳碳+AYOUS&&
K4——厚度5.4mm,重量84—90克,快攻弧圈型。仿蝴蝶波尔芳碳结构。
K5——厚度7.0mm,重量84—90克,快攻弧圈型。仿蝴蝶Taksim(蝴蝶王)结构。
红双喜(DHS)
老08=椴木七层(血胶压合);
老16=六层AYOUS木压合
老032=椴木+红柳桉+椴木+红柳桉+椴木
老顺风——传说使用东南亚进口的水果包装箱制作,一般为6层。
BUTTERFLY(蝴蝶)
波尔()=koto+芳碳+ayous+桐大芯+ayous+芳碳+koto
孔令辉()=koto+云杉+ayous大芯+云杉+koto(5层);
孔芳碳=桧木+芳碳+桐木大芯+芳碳+桧木& (3+2层)
陈静()= koto+黄柳桉+三层ayous+黄柳桉+koto
Kobel()=limba+云杉+ayous大芯+云杉+limba
COFFERLAIT()=前部:桧木+芳碳+桧木+芳碳+桧木&&&&
&&&&&&&&&&&&&&&&&&&&&&&&&
柄部:桧木+芳碳+3层桧木+芳碳+桧木& (5+2层)
TAKSIM(20060)=ayous+芳碳+ayous+桐大芯+ayous+芳碳+ayous&&&&&
(5+2层);
Shamada(20200)=椴木+花梨+桐大芯+花梨+椴木& (5层)
2#= koto+胡桃+桐大芯+胡桃+koto(5层)
普碳()=桧木+碳素+桐木大芯+碳素+桧木(3+2层)(施碳为普碳加强版,厚度普碳7.1mm,施碳7.4mm)
勒古(30994)=koto染色+云杉+ayous大芯+云杉+koto染色 (5层)
Nittaku(尼它古)
王励勤=limba染色+柳桉+ayous大芯+柳桉+ limba染色(5层)
王楠=koto+云杉+ayous大芯+云杉+ koto(5层)
瓦尔德内尔=limba+云杉+ayous大芯+云杉+limba(5层)
AVALOX(阿瓦拉)
BT555=limba+云杉+ayous大芯+云杉+limba(5层)
P500=koto+云杉+ayous大芯+云杉+koto(5层)
P700=limba+黄柳桉+ayous+ayous+ayous+黄柳桉+limba&
YASAKA(亚萨卡)
YE=安哥利+limba+ayous大芯+limba+安哥利& (5层)
YE2=胡桃+云杉+ayous大芯+云杉+胡桃& (5层)
YE-3D=等同于YE,但有3道刻痕
STIGA(斯迪卡)
OC=koto染色+云杉+ayous大芯+云杉+koto染色(5层)
CLipper Wood=limba+5层ayous+limba&
AC= limba+ayous+ayous大芯+ayous+limba
AE= limba+ayous染色+ayous大芯+ayous染色+limba
JOOLA(优拉)
K1= koto染红+ ayous+ayous大芯+ayous+koto染红 (5层)
PANTHER(黑豹)=limba染黑+玻纤+ayous大芯+玻纤+limba染黑 (5层)
K3=ayous黑复合木+碳素+ayous染灰+ayous大芯+ ayous染灰+碳素+ayous黑复合木(5+2层)
K4=ayous染灰+limba(黄柳桉)+ayous大芯+limba(黄柳桉)+ayous染灰(5层)
K5=ayous染黄+limba(黄柳桉)+ayous大芯+limba(黄柳桉)+ayous染黄(5层)
21:41&| &|
业余乒乓选手打球目的、和职业选手不同
应该是以打好球为主、不以输赢为主
当然球打好啦、自然就容易赢。。。。。嘻嘻
但是输赢不是目的、关键是要不断总结每一次比赛的各个技术环节
发球/接发球、(下旋类)摆/减力削/劈/撇/慢搓
(上旋类)挑/快带/拨/弹/快撕/横拉/格-切/侧拧
是近台正手快攻、就要充分撞击(象竹板炒豆一样清脆、山涧清泉一样清澈)
是正反手拉冲、就要充分打磨
要观察对方位置/重心移动、要注意预估、步法、时刻保持良好的位置/姿态。。。。等
变化-节奏-控制/速度-力量/旋转、是乒乓球三个要素
乒乓球不是纯力量、而是速度-力量型的运动、发力更多是以高速鞭打/甩动等为主
而不是硬碰硬砸蛮干
要时刻注意放松/瞬时发力/再放松的的切换
头脑要时刻保持清醒、身体要保持放松状态
要集中注意力于如何打好球、如果过多地关注输赢
就会容易紧张/僵硬/动作慢、有时甚至为啦赢球而临时改变动作/打法、就不足取啦
反正乒乓球是很好玩的运动。。。。。嘻嘻
尽管中国女乒在亚锦赛败给韩国,但一姐张怡宁没有去,只要她去,两分稳拿,也不用牛剑锋那般费力。
  2005年国际乒联巡回赛正在中国福州如火如荼地进行,持外卡参赛的张怡宁以三个4比0秋风扫落叶将德国沃西克和施特鲁泽以及韩国的文炫晶斩于马下,率先进入决赛。张怡宁之所以继王楠成为中国女乒的领军人物,在于她全面的技术,左右攻防技术非常全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反手拉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