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肉伤有半月板损伤积液怎么治,半月板损伤积液怎么治没有了几天能正苫

【图片】崴脚三个月,骨头也没事,核磁共振有积液,_崴脚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4,766贴子:
崴脚三个月,骨头也没事,核磁共振有积液,收藏
4月15号在华山崴脚,当时当时没有处理好,没有冷敷,因为没有水和冰。[大哭]第二天在陕西省中医院看了以后。医生说没有骨折,回家休息一段时间就好了。第三天坐飞机回家。然后没有去打石膏。在家休息了一两个月。但是没有严格的躺在床上制动。中间又上了几天班。两个月的时候去做核磁共振。里面有积液。现在已经三个月了。每天都打车上班。上下楼梯和下蹲都不可以。晚上回家脚踝就肿了。上周去拔了罐。出出来很多血和水。但是白天走路了,晚上还是会肿。感觉就是老样子,没什么效果。现在该怎么后续治疗呢
还是有淤血,放血治疗还是很有效的,肿胀明显下去了。
我也是这样
腱鞘炎 有点积液
医生就让我自己做康复
说没事 想哭一直不好
去康复科做护理,或者自备理疗灯自己护理,出门戴护踝,肯拄拐一段时间的话对你更有好处,别害羞,拄拐效果比护踝好得多
楼主,我的崴脚快一个月了,和你第一张图片差不多,拔罐可以拔出来血吗
我四个月了,一走路脚踝也有点肿,拍了核磁,有积液还有跟腱炎,医生开了些药,让自己恢复,现在上班中,脚疼不想走路,也不知道有啥好办法能好的快一些
现在能正常走路了么?能正常蹲下么?
这个骨头有事,骨挫伤了算比较严重的,建议拄拐一段时间。
我的已经半个多月了,淤血快没了,可就是一按脚面和小腿那,感觉筋疼得很
好没有?求方法!
好好养脚筋,不要把消肿当做恢复的标准
我的和你情况一样?要怎么治疗,附近没有康复机构。现在能稍微走点路,但是走一会筋还是痛,不能跑跳。有拔罐器和理疗仪。要怎么弄才能赶快恢复。还有10几天实习了
楼主:你的脚好了吗?
距骨挫伤 可能伤到了软骨 反复肿就是有炎症
你后来多久好的,我也40多天了一直肿,疼,都不知道怎么办啊。
你后来多久好的,我也40多天了一直肿,疼,都不知道怎么办啊。
拔罐有用吗
拔罐 放淤血会不会有副作用
登录百度帐号文件内容 - 中国医疗行业信息门户网(原中国医学培训网|中国医学教育信息网管理中心|中国中医中药针灸推拿正骨整脊网|美容减肥整形手法网|中国医学信息网|中医培训网)中国医学教育信息门户网
《道家脏腑点穴推拿导引法》讲义第一章 &脏腑点穴疗法的概述第一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起源推拿是中国古老的一种疗法它与中药、针灸并称三大医诊,早在远古时代被广泛的应用,为人类的健康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脏腑点穴疗法》以前并无传统版书,此法原去自于道家,道家的先辈们用来防病、保健、养生、治病的一种手法,它的主要作用是以调气为目的,通过调节人体的血脉、精脉气脉,而达到人体正常的河车运转,它的治病疗法不同于一般的按摩疗法,不用叩、打、抓、拿、滚、摇、牵而是旋转推按,它也不限制时间,而是气通即-止。其手法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脊柱、点通督任二脉及十二经脉,达到疏通经络,行气活血,调和营卫使人体五脏六腑恢复自我治疗和修复功能的一套点穴疗法。它以中医的平衡理论为原则,把人体的六经为川、脾胃为海作为指导思想,通过调整人体六经之气和太阴脾经所主的升降之枢,来达到治疗各种疾病的神奇效果。在给病人治疗时,不用详细诊断是何种病因&或疾病&,只要分清是否为本法适应症和禁忌症,即可按照先调整脊柱,然后再点通督任二脉,最后将三阴三阳放通的顺序进行操作施治。疾病的表现虽然十分复杂,但造成这些复杂的表现的原因并不复杂,人一生病,该病症就是果,治病就是要从果上寻求因,从因上论治,所谓因就是六气:“风、寒、暑、湿、燥、火”。治疗时就在于通过果去看因,因的治疗方法就是“寒就用热、热就用寒、虚就用补、实就用泻”的方法调理。《脏腑点穴疗法》就是从因上进行治疗,所以只要辨清虚实、记住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的原则,即可进行施治,本法格式固定,容易学习和掌握,需因病症而施治,灵活运用,而且不需要很高的医学基础知识,只要手法熟练操作认真细致,;临床用之“沉病奇疾、应手而愈、虽精于医者、咸目瞠心,以为神助、愈后尚疑非此法之功,莫明其所以然”。第二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特点《脏腑点穴疗法》从推出以来,在中医界里便有了治疗内脏病一绝和保健一绝的美誉。在治疗内脏病时之所以称其一绝的说法,这与在治疗时振兴人体的阳气和调节气机,恢复脾胃功能,是分不开的。人体之所以健康就首先要阴阳平衡,阴阳平衡其实就是升降自然的问题。若乾阳太过,则升而不降,若坤阴太沉,则降而不升,此时人就会生病。而这个升降的枢纽就在心下,即脾胃所居之地。如果脾胃出现毛病了,其结果就会导致阴阳不能相交,升降一旦失常,疾病就因此而产生。人体的五脏六腑、四肢百骸、血管神经都是由肌肉、经脉而组成,脾属阴土,主一身之肌肉,主统血,血者水也,胃属阳土,土虽有水的滋润、但只有在阳气充足的前提下,方能生化,可变化万物,蕴藏万物,万物才能得以生存,人体的身体内部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完善的自我调整和自治的系统,道家称之为河车,但这个河车能正常运转,也需要通过调整阴阳来完成。《脏腑点穴疗法》就是通过调整人体的脾胃,振兴人体的阳气,调整十二经脉的气血和点通督任二脉,使人体的精、气神得以正常运转,升降自然,阴阳平衡,保证河车的正常运转,恢复人体的自治能力,达到使百病自愈的目的。本法重点调整脾胃来论治其余脏腑病症,尤其对危重之症,病至元气虚衰、正气不足为矛盾时,更显示出它的优越性,如高血压、冠心病、眩晕、失眠、肾炎、胆囊炎、胃炎、肝炎、肝硬化腹水、妇科病等。中医最讲究胃气恢复,百病自消,在中医界里所以说有胃气者生、无胃气者死之说法。第三节 &治疗中应注意的几个问题1、在操作时,用力的轻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用力均须徐徐由轻到重,重中有轻,切忌粗暴、强揉硬推,以免伤害皮肤及组织器官,在手法的运用上,一般先用揉法,病人适应后,在使用旋转推按或其他手法,手法要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以达到渗透的目的,最后再以轻手法予以缓解。2、治疗的顺序一般按照先调整脊柱,然后再点通、督、任二脉,最后再做四肢分筋或点通三阴三阳,对老年或不能俯卧的患者,可直接从点通任脉入手。3、长期不思饮食或虚弱的患者,经点穴治疗后,往往觉得身体支撑不住,像散了架似的,这是胃气不足的表现,可立即令其进食,以续胃气。一般患者点完以后,最好让其睡一觉,以恢复气血的运行。4、医师治疗结束后,其他人不要模仿医师给病人点穴,因为人之疾病均为气血错乱所改,本法就是通过调点穴位使气血归经,他人再施以点按之法,容易再使气血错乱,这一点须特别注意。5、对一些危及生命的重症,须配合药物治疗,一些病程较长的重症患者,皆因药物无效才来救治,在临床中发现一些吃药不见效的慢性病人,并非全部是因为药不对症,主要因为病久造成的脾胃功能虚弱,无力运化,不能载药到病症处,用本点穴法,增强脾胃运化,旺盛胃气,直达病处,助药力抗邪。6、在治疗一些不是很严重的内出血疾病时,手法易轻柔,切忌使用重手法,同时手法的幅度不可过大。7、在患者过饥、过饱、酒醉或高度疲劳的情况下,均不易使用此法。第四节 &绝症的判断方法医生在操作前,要学会对一些危及生命的疾病患者进行判断是关健的。所谓绝相,是指经络之气血阻塞,不能放通,气不通,则经络气血很难恢复正常,所以,使用此法治疗必须首先明白绝相的症状。1、病重呈面黑如煤者,不治。2、目光暗淡、牙齿变黑的,不治。3、病重,口合不拢的,不治。4、眼眶凹陷,神情恍惚的,不治。5、嘴唇向外翻,人中饱满的,不治。6、嘴唇肿,牙齿焦黑的,不治。7、汗水就如同油一样,不向下流,舌发黑的,不治。8、得病后,头发和眉毛向上竖起来的,不治。9、指甲变青,变白的,不治。10、得病后,手掌肿起来,看不清手纹的,不治。11、患者身上发出恶臭的,不治。12、腹部板硬如石、如木,敲之作响,用指按其穴,无丝毫变化者,不治。13、腹部内有硬块如石,或长或圆形状不同,亦有硬块按之则无,指起则现者,不治。14、腹内有块状物软而实,推之则动,似有弹力而顶指者,不治。15、臌症腹部未见青筋者,虽胀易治,青筋暴露且腹部膨胀者,难治。16、腹部塌陷,软如棉,不能托指者,或按之如烂泥,推按数分钟,指下仍无感觉者,不治。17、肚脐翻突于腹外者不治,或肚脐、口腔、肛门三个部分,均开花腐烂,光舌无苔者,不治。18、眼皮下垂无力抬起,建里穴板滞不开为脾绝,不治。。19、头部大汗不止,而汗不过颈者,不治。20、服用倒痰药剂未治愈的精神病患者,不治。第五节 &脏腑点穴疗法的适应症和禁忌症适应症:对神经衰弱,失眠、偏头痛,鼻窦炎,胃下垂、胃窦梗塞,气串病、浅表性胃窦、肾炎、呃逆、咳嗽、气管炎、哮喘、腹水、水肿、偏瘫、糖尿病、尿毒症、红斑狼疮、肝炎、冠心病、中耳炎、便秘、腹胀、腹泻、疲劳综合症、肌肉萎缩、植物神经紊乱、肌无力、精神病、痫症、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颈椎病、肩周炎、强直性脊椎炎、腰椎间盘突出、坐骨神经痛、骨质增生、盆腔炎、附件炎、痛经、闭经、宫颈炎、小儿疳积、消化不良等疾病疗效神奇。禁忌症:急性病、热性病及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溃疡性皮肤病、严重心脏病、高血压、肺结核,容易引起出血的疾病,如血友病、血小板减少性紫癫等,严重的皮肤病,孕妇诸症等。第二章 &简述脏腑辩证中医脏腑辨证,是根据内在的脏、腑各有隶属,外在的经脉各有循行路线,各脏名:腑的病证各有突出不同的症状表现作辨证分析。各脏腑的病变虽然复杂,但根据病因结合病症,细心分辨,自能得出诊断结果。 (一)肝脏、附中风偏废病理分析肝藏血,血舍魂,肝主筋,开窍于目,其荣在爪,与胆相表里。在体为筋,在色为青,在声为呼,在变动为握,在味为酸,在液为泪,在志为怒,怒伤肝,肝恶风,悲怒气逆则伤肝。酸走筋,筋病勿多食酸。肝欲散、急食辛以散之,用辛补之,酸泻之。肝苦急,急食甘以缓之这以上归纳不完全的“内经引言”以便在临床中归类分析病机病因,才能按五脏、六腑各有不同的生理特征及病症表现,而给予辨证施治。经云:“诸风掉眩,皆属于肝”肝脏主筋、属风木,凡出现头目昏眩与筋脉抽搐动风,应考虑为肝经的病证。入矛盾”章上,其论述的头、手、足三部之三阴三阳经脉的“机能伸,缩活动”,其头部的升、降屈伸机能以颈为界限,而形成在上的“天部。手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上半身的肘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中的“人部”:足部的三阴三阳经脉之出,入屈伸机能,以下半身的膝部为界限,而形成在下的“地部”。例如现代医学定名为“颜面神经麻痹”的口眼歪斜病症,为邪风侵入了一侧面的“天部”,故症状以颈为界。如果中风偏废,即是邪风侵入了人体一个侧面的天、地、人三部,所以症状表现则半侧偏废。《灵枢。九宫八风篇》云:“其有三虚而偏中于邪风,则为击仆偏枯矣。”说明是人体一个侧面之上、中、下三部的经气共虚、才导致成中风偏废疾病。由于人体的任脉与督脉,曾在“奇经八脉”章上说明,其任,督二脉都是左、右两条经脉相合并的,所以中风偏废的症状,即以任、督二脉的中线分界,其患侧废而健侧好。(二)月旦腑胆腑实证:常有头昏目眩,甚则耳聋,两肋间疼痛气逆连背,并可导致胃气上冒而呕吐苦水,小便黄赤,或表现有寒热。人迎脉当弦而有力,治宜疏肝泻胆。胆虚证:两目视物昏暗不明,胆虚易惊,常感畏惧自恐,头昏少寐,脉弦细无力。宜养肝以利胆。经言:“徇蒙招尢,目瞑耳聋,下实上虚,过在足少阳厥阴,甚则入肝。”(三)心脏心藏脉:脉舍神,心主血,开窍于舌,其荣在面色,与小肠相表里。在体为脉,在色为赤,在声为笑,在变动为忧,在味为苦,在液为汗,在志为喜,喜伤心,心恶热,忧愁思虑则伤心。咸走血,血病勿多食咸。心欲软,急食咸以软之,用咸补之,甘泻之。心苦缓,急食酸以收之。心脏如产生精神失常的疾病,则神志错乱,狂燥妄动,哭笑悲怒,语无伦次而行动反常。经言:“心气虚则悲,实则笑不休。”这说明临床诊疗神经疾病,既要诊候阴、阳脉象的虚实现象,又要观察患者的情志表现以确诊属实属虚。对治疗神经性的疾病用针灸治最宜。心脏主血,其血液的循环能通达脏腑内外上下周身无所不至,故心脏患病除精神疾病外,多为在血液运动上所造成病因。心火盛实证:多为心脏的血液运动过速而产生心火过甚,症现心烦不安,面赤脉数,小便赤涩,口渴不欲多饮,或产生吐衄及外渗出血等症。宜泻心火凉血。寒证:若血分有寒则血-液运行不畅,脉象弦紧而涩,或迟涩,面色青,心胸疼痛或腹痛头痛,妇女则行经不畅而痛经,饮食喜热畏凉。治宜温经行气血。血瘀:心血运行瘀阻在内,常见面色晦暗,脉象沉涩,口唇爪甲青紫,舌紫红有瘀斑,心胸憋闷刺痛,痛引肩背内臂,时发时止,如血液循环瘀塞在体外,则发生痈疽疮疡,脉象滑数,或伴有发热,畏寒等症状。经言:“诸痛痒疮,皆属于心。”即是言心脏血液瘀阻于外的痈疽之病,前’者,宜活血行瘀理气。后者,宜清热凉血解毒行瘀。心血虚损:为血液量少则循环运行不足,心悸短气,面色无华,健忘失眠,精神疲乏,情志好悲伤,脉象虚弱无力。治宜培补气血,经言:“心病者,胸中痛胁支满,胁下痛,膺背肩胛间痛,两臂内痛。虚则胸腹大,胁下与腰相引而痛。(四)小肠腑小肠为受盛之府,主转化饮食糟粕并吸收营养,是食物分别清,浊的界限。小肠实热:则头痛心烦,少腹胀痛,小便黄赤不利,或耳前面发热口舌糜烂。宜清热利湿,小肠虚寒:小腹隐痛时痛时止:喜温热按则痛缓,或少腹痛时牵连腰背睾丸而小便频数。宜理脾温气散寒。经曰:“心烦头痛,病在膈中,过在手巨阳少阴。”(五)脾脏脾藏营,营舍意,脾主肌肉,开窍于口,其荣在唇,与胃相表里,在体为肉,在色为黄,在声为歌,在变动为哕,在味为甘,在液为涎,在志为思,思伤脾,脾恶湿,饮食大饱则伤脾。甘走肉,肉病勿多食甘。脾欲缓,急食甘以缓之,用甘补之,苦泻之。脾苦湿,急食苦以燥之。脾与胃,主中央土,中土运化木、火、金、水四方。胃土为水谷之海,脾土转输水谷以散精气而营养全身为生长后天之本,故从古达今的良医对治疗五脏六腑之病,无不注重脾胃和联系脾胃用药立方,主要由于中土是木、火、金、水的中枢核心。如《素问。太阴阳明篇》云“脾者土也,治中央,常以四时长四脏,各十八日寄治(於三、六、九、腊的辰、戌、丑、未之月各取十八日,而每一昼夜亦有辰、戌、丑、未之时亦属中土时辰)所以脾与胃、是人体后天的生化本源之核心。脾胃不调:多为饮食不节所伤,引起中脘食积痞满,嗳气呃逆甚则呕吐,腹痛绵绵不思饮食,宜健脾消食和胃。脾胃中气下陷:为左肝右脾气机下陷,两脉口在正运之时而两寸部动脉特别显象虚而无力,肠鸣腹泄,气往下堕,呼吸短气懒言,饮食减少,四肢倦怠乏力,宜补益中气。脾胃湿热:由湿热蕴郁中焦,脘腹胀满,身重体困,面目暗黄,大便溏,小便黄而不利,或发热口渴。宜清热利湿。脾肾两虚:形体畏寒,四肢清冷,腰酸腹痛虚满时轻时重,大便稀薄,脉象沉小,或下肢浮肿。宜温肾健脾化水气。经言:“诸湿肿满,皆属于脾。”又言:脾气虚则四肢不用,实则腹胀。(六)胃腑胃是容纳五谷之府,人以胃气为本,胃消化五谷以养人,故胃是人体最根本的生命资源。胃寒:脘腹疼痛绵绵喜按摩,口常吐白沫清诞,舌苦白腻,喜热饮食嗜好香燥。治宜理中温胃。胃热:口渴喜凉饮,胃脘嘈杂,多食善饥,或反胃呕吐,舌红苔黄少津,治宜清胃泻火。胃虚:脘腹虚满时胀时消,消化不良,饮食减量,大便泄,舌质淡苔薄白。治宜补脾健胃。胃实:口臭舌干,脘腹疼痛胀满按之痛增,大便干数日一便。脉象:两脉口的尺部沉而有力:两人迎的以动脉浮沉有力。治宜消导。经言:“腹满膜胀,支鬲肱胁,下厥上冒;过在足太阴阳明。(七)肺脏肺藏气,气舍魄,肺主皮,开窍于鼻,其荣在毛,与大肠相表里。在体为皮毛,在色为白,在声为哭,在变动为咳,在味为辛,在液为涕,在志为忧,忧伤肺,肺恶寒,形寒饮冷则伤肺。辛走气,气病无多食辛。肺欲收,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补之,辛泻之。肺苦上气,急食苦以泻之。肺脏主气,为诸脉朝会之所,司行呼吸节奏开阅上、中、下三焦的气机?以肃清内外通调周身而推陈致新,故肺脏喻为相傅制节的称号。肺脏若失去正常的气机生理,即产生疾病,病症表现多为呼吸道以及表皮的反映。经言:“邪在肺,则病皮肤痛,寒热上气喘汗出,咳动肩背。”肺寒:肺如受到风寒外束,周身可发生肌肤疼痛,鼻塞无汗,呼吸气粗,咳嗽喘促,吐出清痰,脉当浮紧,治宜发汗解表。肺热:若邪气入侵蕴肺多日化火,以致温邪内炽,咳嗽气喘,胸痛引背,咽喉肿痛,口干舌燥,甚则咳唾脓血有腥臭气味,脉当滑数。治宜泻肺清热清痰。肺气虚证:肺气虚弱则生理功能减退,呼吸气短,咳嗽无力,痰液稀清白沫,畏寒怕冷,倦怠无力。或因肺气久虚导致心火移肺刑金而成肺痿,干咳短息,虚烦盗汗,手足心热、午后低烧,甚则痰中带血,声音嘶哑。前者、右脉口的寸部脉当不及。治宜培土益气化痰饮;后者,左脉口当浮数无力,右脉口沉数无力。宜滋阴降火益脾肺。经言:“肺气虚则鼻塞不利少气,实则喘喝胸盈仰息。(八)大肠腑大肠为传导转输之府,由于饮食入胃,下转小肠,又由小肠转入大肠,再由大肠降食物渣滓排出体外。虚寒证:大肠受寒则腹痛肠鸣。大便清稀,好温热饮食,不能久立,喜曲腿侧卧。治宜温中散寒理气。湿热证:大肠感染湿热秽浊之气,起病陡然腹痛,里急后重,大便频数,暴注下迫,或泄痢脓血,脉当滑数。治宜清热理气解毒。经言:“咳嗽上气,厥在胸中,过在手阳明太阴。(九)肾脏肾藏精,精舍志,肾主骨,开窍于耳,其荣在发,与膀胱相表里。在体为骨,在色为黑,在声为呻,在变动为栗,在味为咸,在液为唾,在志为恐,恐伤肾。肾恶燥。强力举重则伤肾。苦走骨,骨病勿多食苦。肾欲坚,急食苫以坚之。用苦补之,咸泻之。肾苦燥,急食辛以润之。肾处下焦为先天之本,主骨髓藏精液,内藏真水真火,左肾属真水,右肾属真火,若真火真水不亏,人体即十分健康,如二者有损即导致疾病。肾阳虚:形寒肢冷,精神无力,面色淡白,头昏耳鸣,腰脊酸软或痛,或阳萎早泄遗精尿频,妇女则宫寒不孕,脉当沉小无力。宜温补肾阳填精。肾阴虚:肾阴亏损虚阳上浮,舌干口燥,头昏耳鸣,潮热盗汗,虚烦难眠,小便色黄,大便秘结,脉当阴阳俱浮寸旺于尺。治宜滋阴以降浮阳。肾不纳气:劳伤久病肾气摄纳失调致使气不归元,咳逆短气汗出,动则喘促尤甚,腰以下寒。治宜摄纳固肾。肾虚土衰,腰酸腹痛虚满按之痛减,食少四肢无力,常在早晨滑泻大便,完谷不化大便稀溏。右脉口当沉弱无力。治宜温肾补脾。肾水凌心:心中悸动不宁,多唾吐嗜睡,四肢厥冷,面色鲜明有水气,甚则四肢振振而动。脉当左脉口脉浮而迟,右脉口脉沉而迟。治宜宁心温肾化水气。(十)膀胱腑膀胱为洲渚水府之官,化气则能出矣。由于膀胱主行津液化水气,病症表现多在于小便。膀胱实证:膀脏内湿热蕴结,导致小便淋漓不利,则尿急、尿频、尿痛、尿白淋浊等病,甚则尿血,日久可酿成结晶如砂石而引起腰痛,或小腹痛,大致疗法宜清热除湿利小便。膀胱虚证:形体畏寒怕冷,腰膝酸软,小便多而频数,或遗尿尿精,脉当沉迟,宜温摄补肾壮阳以温蒸水气。经言:“是以头痛巅疾,下虚—亡实,过在足少阴巨阳。”(十一)三焦腑人体六腑之中的“三焦腑”生理特殊,其胃、胆、大肠、小肠、膀胱等五腑,都是有形有质的腑器,唯独手少阳三焦腑,在上肢上有经脉路线,但在胸腹之内却没有“腑器”的形质。亦类似无形的“十二经脉”结构一样:在人体之内有它的实际功能但没有实体,根据三焦腑的独特生理而综合归纳其认识如下:1.《灵枢o本脏篇》云:“肾合三焦膀胱,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故手少阳三焦经,虽然在上焦与手心主相协调表里阴阳的运动,但与下焦的肾脏和膀胱还有联络功用。故经云:“少阳属肾,(是指手少阳三焦经而言)肾上连肺”这充分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实隶属于下焦的肾脏,并又牵连着上焦的肺脏,因“肺脏主皮毛”故以上经云:“三焦膀胱者,腠理毫毛其应。”这以上证明,手少阳“三焦经”与“上焦”和“下焦”都有联系,但—虽然未言及中焦而中焦亦包括在内,所以称之为“三焦经”。2.按三焦腑病的症:伏《灵枢o邪气脏腑病形篇》曰:“三焦病者,腹气满,小腹尤坚,不得小便,窘急、溢则水留为胀:候在足太阳之大络”,故手少阳三焦经的合穴“委阳”与足太阳膀胱经相联系。3.手少阳三焦经与足厥阴肝经的“上巅顶之脉”和督脉的“百会穴”都有联系。如《灵枢o经别篇》云:“手少阳之正,指天,别于巅,入缺盆,下走三焦。”根据以上对三焦经特别的喻名为“指天”尊称,就足以说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体施行功用而与其它的五腑大有不同。4.《素向e灵兰秘典论篇》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因肾属北方为“水脏”,与膀胱经相表里以施行化气行水利水道,如果没有心火下济于肾,肾脏即缺乏化气行水的蒸腾能量。其三焦经与手心主相表里,主相火,并且其“手少阳属肾”,所以手少阳三焦经能使心君之火,向下转移入肾,以协助北方肾脏化气,行水、利水道,因此手少阳三焦经,实是协助肾脏、膀胱之强有力的“化气行水之腑。”5.由于手少阳三焦经,在人的体内生理功能特别,故而给它以特别的“孤府”之称号。关于这“孤府”的称号认为有两义:一是其它的五脏、五腑皆有脏、腑配偶,唯独“三焦腑”无正当的配偶之脏,而重配偶于“手心主心包络”。二是三焦腑所施行功用与众不同而称它为“孤府”,因古代的帝王,才称孤道寡,故认为古圣人对“三焦腑”书以“孤府”的称号,是形容“手少阳三焦经”有统率人体周身上、中、下三焦之运输水道的特别功能,因人的生存,全依赖阴、阳、水、火转输以维持生命。按三焦经的病证表现。《灵枢。经脉篇》云:“是动则病手心热,臂肘挛急,腋肿,甚则胸胁支满,心中儋儋大动,面赤,日黄,喜笑不休。是主脉所生病者,烦心、心痛,掌中热。如用针法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当根据脉、症的虚实给予合理的调治。若用药物治疗三焦经的疾病,如果调平了“脉口、人迎”的寸、关、尺脉象,即是调治了“三焦经”疾病,因为手少阳三焦经、与上、中、下各阴阳系统都有联系。十五、玉脏六腑混元统一论笔者在前面对五脏六腑分别作了简略的辨证,根据“十二经脉”是混元统一的阴阳正负机能运动的道理,并结合人体的生理结构,特概述对五脏六腑的混元统一理论认识。“现代医学解剖证明,隶属南方的:心脏”有左右心房和心室,并形成四个运行血液的器官。笔者认为,北方的肾脏,有左右肾脏两枚和左右正副睾丸两枚(妇女有左右卵巢)亦是形成四个以精化气的运行器官,就形成南、北两极遥相对应的人体两极磁场,故人体之内有生物电和磁力场。心为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运行血液以循环周身;肾为北极的枢机,其作用在于以精化气而运行周身。心与肾是南、北方位的直经,肾主冬,心主夏,是子、午方位相对立的。但是,心、肾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相互为用的。,经言:“苦味入心;咸味入肾”,其入心之苦味能走骨;入肾之咸味能走血,故可证明它们是心肾水火相交的。肝脏属东方木,肺脏属西方金,虽然肝与肺表现有青、白的颜色不相同,但肝脏与肺脏的外型是同形状的。盱主藏血,肺主藏气,各司运行阳气东升西降以及阴气西升东降的气血周流循环。肝与肺,是东、西方位的横纬。肝主春,肺主秋,是卯、酉方位相对立的。但是,肝、肺二脏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是习;目互为用的。经言:“酸味入肝;辛味入肺”。其入肝之酸味能敛肺,又能补肺;入肺之辛味能疏肝。又能补肝,故能证明它们是肝肺金木合并的。(水、火、金、木、达到正常的生理就相合;反常的变态即相克)。诸如以上所论述的东、西、南、北遥遥相隔而能取得四方共济,全依赖于中宫之脾、胃的转输才能取得四方共济,例如我们玄门阴阳八卦的核心是以中土五数为“太极”,故道祖太上老君著《道德经》云:“多言数穷,不如守中。”即言中土的五数“太极”,有协调木、火、金、水的养身功效。这虽然是恬儋虚无修身养性的教导,但为医者,也应当了解这混元一体的捷径道理而诊疗疾病,定能取到良效。关于暑、湿、燥、火伤人致病,虽然各有各自的病证现象不同,其表里的症状表现都不出三焦、六经的范围。(一)风风,在春季风木当令,气温上升,人若感染风邪,属温病为多,前贤言:“夏至日前为病温,夏至日后为病暑。”《温病条辨》云:“太阴之为病,脉不缓不紧而动数,或两寸独大,尺肤热,头痛,—微恶风寒,身热自汗,口渴,或不渴,而咳,午后热甚者,名曰温病。风温热邪,易损伤人体的阴液,治疗风温病初期宜用辛凉法解表,若病邪减退改用辛凉轻剂清理或佐以甘寒法继后治疗。如果温邪进入营分宜用清营等法,从血分理邪外出。但风温之邪深入营分利用现代医术“静脉输液法’’疗效亦佳。由于液体之内配合以甘、咸、寒凉之品,恰好由血脉中熄灭温牙口。如温邪传入中焦化成温燥,宜用清热,增液等育阴法缓解;若温热邪燥甚而便结者,当用消导法除邪。若已患病多日阴分已伤而温邪深入—下焦者,宜采用滋养下焦的阴液为治;如下焦出现滑泄虚脱者,兼用收摄法以固之。经言:“冬不藏精,春必病温”。《素问o金匮真言论篇》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说明患温病之人阴精必定先已损伤,所以《温病条辨》中的一切治疗药方(除患湿性病证采用“温燥法”治疗外) 多以育阴养液法为治疗宗旨。关于治疗温病的诊疗法则,当参考《温病条辨》,恕不赘言。(二)寒寒、严冬季节冰、雪、寒霜,寒风凛冽,悚骨清冷。如风寒犯人先侵入足太阳经,症状头痛项强,腰脊皆痛,发热恶寒,骨节疼痛,无汗脉浮紧,为伤寒:若头痛发热,汗出恶风,脉象浮缓,为伤风。经云:“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嗌干。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仲景医圣。根据《素问》中的六经传变规律,通过潜心的研究归纳,开创了对阴阳六经诊、疗的辨证论治,拟定出对六经的正治方药,和经过误治的解救方药。张仲景医圣的《伤寒论》药方,与《金匮要略》药方,皆受到历来医家一致公认为“众法之宗,群方之祖。”可称用药物治病的“万世师表”。关于对伤寒病初期病邪在太阳绎的治疗:伤寒、身痛脉浮紧无汗者,宜用发汗驱邪。酸肾上腺素”1mg与“硫酸阿托品”0.5mg混合。用5号针头,选取三个穴位注射,每个穴位,各注入“三分之一”药量。先取左、右“阴陵泉”针入五分深注射:后取“气海穴”针入三分注射。采用此法,救人甚多。回阳救急,收效迅速。经用药物穴位上注射治疗后,.一般十分钟左右即获捷效。最适合治疗突然脱阳“直中阴经”的阴寒之急证,因患者的体内气血未损,一得药物挥发回阳:病即全愈。若是患病多日由伤寒六经的传变而传入足三阴致厥致泄者,其身体的元阳已经受损还当选用“四逆”回阳等方处治,或兼用温灸法亦可。“伤寒六经”的辨证和处方,不仅只为了治伤寒病而用,若研究“六经”的理法,方药,还可借鉴启发另化裁出治》宁其它疾病的立方立法。例如《温病条辨》的诊,疗法则,就是借鉴《伤寒论》道理,再以“寒、温”两性相对立的观点而化裁出来的治病方法。关于“伤寒传六经”的详细诊疗内容,当参考《伤寒论》。(三)暑暑:盛夏季节天气炎热,暑气酷热熏蒸。人如在烈日之下劳动,或在高温场所工作,或在路途久行,都能导致“中暑”。常见症状:全身壮热,头痛心烦,口渴喜凉饮,身体蒸蒸发热汗出:甚则昏倒失知不省。人事。治宜辛凉甘润。亦有因元气素虚,又感染暑热湿气而发病:症状:恶寒发热,短气自汗出,头痛四肢酸软无力。脉当正运不及,宜益气理湿清暑。(四)湿湿:长夏季主湿:湿为阴邪,湿性粘腻重浊。湿邪侵表症状:全身发热困重,四肢关节疼痛酸软,鼻息塞滞不利,语声重浊不清。宜用温燥法散表理湿。脾土喜燥恶湿,内湿素盛之人脾受湿侵而导致湿由内生,或由思虑过多伤脾而引起脾失健运湿由内生。内湿症状:四肢疲乏,饮食减退消化不良,脘腹气机虚满不舒时轻时重,大便常稀,或小便不利甚则水肿。右脉口当沉涩,湿邪在里治宜健脾利湿。(五)燥燥,秋金主令季节,空气比较干燥,如果秋季久旱不雨,而燥气更甚。其阴虚的体质,易感染燥气生病。症状表现:头痛身热心焦燥:鼻干口渴,咽痛干咳。甚则大便秘结,小便短少,舌干齿槁无津。宜用滋阴润燥少佐辛凉处治:若无表证兼用酸甘化阴法治疗。(六)火火:盛夏季节的米气属火,夏季为阳气旺盛至极,阳气炳明主升,火性上炎导致各类炎症。经云:“诸逆冲上,皆属于火,诸躁狂越,皆属于火,诸热瞀瘛,皆属于火。”凡表现向上冲逆之病,热极昏瞀瘛疚之病,神志浮躁狂乱之病,皆属于“火”之为病。由于火之为病甚多,涉及各类病疾,应区别几类“火”的性质,属阴虚火浮者,宜滋阴纳阳o以熄火;属实火亢盛者,宜用苦寒直折以灭火,属表,里之郁火者,用疏散,通利以散火,属微火者,用清凉运化以降火。一手按穴,另一手拨另一—穴的筋,在两手间求其感应使通达。临床常用的上下、左右、前后对穴如下:一是肩并与百劳并用(或与哑门、风门、肺俞并用),有升清降浊之效。两手食、中指同按肩并穴,再以两拇指共按百劳穴。二是脉门与腋下相通,取通络定痛之功。一手握腕按脉门,另一手分拨腋下之筋,俟脉门感到跳动时止。三是气门与幽门相通,取降气利湿之功。一手分点两气户,另一手压拨两幽门穴。四是或中与上阴陵泉并用,有开通气机之效。一手分扣两或中穴,另一手先由巨阙向阑门直推三次,后按拨左右阴陵泉(膝上内侧二寸)。五是带脉与三阴交并用,可使浊气下降。左拇指扣住右带脉往里搬,食、中指按住阑门穴;另一手分拨三阴交部位的筋,待阑门有流水音可闻。六是肾俞与太溪、昆仑并治,有补肾壮水之功。一肘压按肾俞穴,另一手拿拨昆仑、太溪部位的筋。七是百劳与气海呼应,可使诸气下顺。左手按压百劳穴,右手施治气海,两相呼应。八是膏盲与任脉穴同治,有平气定喘之效。左手扣按背部膏肓穴,右手按拨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九是脾俞与任脉建里同治,可疗脾胃骤然气滞。左手扣住脾俞,右手按拨任脉穴道(着重建里穴)。第四章 &脏腑六经点穴法的练习方法按摩医师用两手连续不断地操作在病人身上,手指必须运用有力,柔中有刚;手腕必须灵活,扭转自如:臂、肘亦须有耐久的力量,以支持两手的持久的技术操作。例如按摩腹胀如鼓,胸腹坚如石,或四肢强直,弯屈,角弓反长等症状的病人,如指、腕、肘、臂没有力量,或力量弱,而不能持久,就不可能达到预期的治疗目的。因此指、腕、,肘、臂的力量锻炼,是基础功夫。有了基础功夫的锻炼,然后再练胸、腹、背、头面、四肢等部位的各种手法。1、练手腕力法(1)穿腕:以左右手上下如交叉状,手指若攫物状,上边手顺下边手食指边向下转,下边手随即翻上来,往下转,互相如穿梭状,分叉穿换。这样反复练习,可使指、腕、肘臂的力量增强,运转灵活。穿腕生力的练习,和武术家的穿手式的练习法相类似。所不同的,穿手式是四肢的联合动作:穿腕式仅是上肢与指腕、肘臂的联合动作。(1)拷腕: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两手相交,弯曲食、小指,互扣腕后外侧,互相较劲。这样反复练习,可以增臂腕各部的力量。(2)拧棍:两人面向内对立,互相伸出左手或右手。用圆滑的木棍(棍长1尺多,直径1寸)1条,各握木棍的一端,握紧握牢;两人同时用力向内往下拧转。这样反复练习,可以增臂腕各部的力量。以上三式,都是增生力量的方法,是基础功夫的锻炼,要长时间地练习,持之有恒。穿腕是单人练习法,可随时随地练习。拷腕式、拧棍式是双人互相练习法,必须合作。双方慢慢地用力,慢慢地增力;不要突然用猛力,以防止对方的筋被挫伤。双方力量,不可能平衡。力量大的,应照顾力量小的。长期锻炼,力量小的,可以逐渐增生力量;力量大的,也能达到锻炼的目的。2、练手指力法将自己的右手食、中指和无名指,按在自己大腿的肌肉肥厚处,向左旋转,力量均匀,不要忽轻忽重。每日练习若干次,不可间断。初练时不要用力;手指有酸痛感,仍继续锻炼,坚持练习日久,手指酸痛现象,即可减轻;所按部位,亦不移动;手指亦逐渐灵活。这是第一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一步锻炼的基础上,仍如前法练习:向左旋转数十分钟后,即向右旋转。俟熟练灵活后,即进行手指往还、旋送、柔推(如手法中的调式)的练习。这是第二步的基础锻炼。在第二步锻炼的基础上,进行腹部推按的练习。腹部推按的练习,应用开中气法练习之。以两人交换推按为宜。手法:用调、泻,暂不用补(补恐气寒,气寒则堵闷)。初练时,指、腕、肘、臂有酸疼痛感;所按穴位,不能固定不移;指下亦无显著移动。这时,即具备了对病人施治的基本条件。至于头面部,背部、四肢的推按分拨手法练习,可在临床实践中揣摩,仍以两人互相练习,领会较快。 第五章 &脏腑点穴疗法脏腑六经点穴法取中医的整体平衡论作为指导思想,以调整六经之气和太阴脾所主的升降之枢为基础。以调正经络气血恢复人体自我修复功能为治疗原则。因为人体疾病均为气分错乱、经络阻滞所致。气血是人体生命活动的动力和源泉,经络是运行营卫气血的道路。当人体发生疾病时,则邪正相搏,阴阳失调。经络之气也随之逆乱而营卫气血的运行被阻,阻于内则脏腑郁闷疼痛,阻于外则痿痹不适,百病丛生。本法通过通其瘀阻、疏通经络、振奋阳气、行气活血,则百病自愈。本法在操作时,用力的轻重非常重要,一般来说用力均须徐徐由轻到重,重中有轻,切忌粗暴,强揉硬推,以免伤害皮肤及组织器官。在手法的运用上,一般先用‘揉法,在病人适应后,再使用旋转推按或其他手法。手法要均匀有力,持久柔和,以达到渗透的目的。第一节 &整体疗法准备动作:先将病人的面部、手心、足心、前胸后背、腰腹、膝肘关节按摩至热。1、温通四肢法第一式:医师以拇指放在锁骨上面的凹部,向下向后压住跳动的锁骨下动脉,稍停而后放,可使腋窝、肩部和上肢有热气流注。第二式;让病人双手抱头,医师双手拇指按其腋下腋窝横纹内侧两筋间有动脉应手处的极泉穴。压而后放,可使热气通臂。第三式:医师一手抓住病人脉门,一手按住病人的青灵穴,直下不再摸到腕部脉搏跳动时急行放开,上臂部可有温热感觉。第四式:同第三式手法,压放曲泽穴,使前臂血运改善。第五式:让病人仰卧,手外开,医师双手中指压放病人的大包穴,久压而后放,可使气至体侧及双腿部。第六式:用手的大鱼际或小鱼际按压在腹股沟的动脉点处的气冲穴上1分钟左右,令被按下肢有一种酸麻感,然后突然松手,会有一股热流直达脚下,如果热流不能直达脚下,就要考虑下肢血脉的问题。膝关节痛的人,热流往往只能达到膝部,很难达到脚上。第七式:医师用双手大拇指按压病人的足三里穴,使麻胀感直达脚上。第八式:医师双手拇指拨病人解溪穴处的筋,使麻胀感循足背下传。以上三式同用可降胃中浊气。2、推按背部法本法可用为病人整脊的方法代替,因为经络中的督脉恰好位于从颈椎到尾椎的脊椎正中线上。全身的阳经均交会于督脉,督脉通,则全身的阳经经气通畅,发挥其正常的生理功能。如果脊椎不正,椎体小关节错位,督脉则脉道不畅、经气不利,从而影响全身的经络,使气血流通不畅而导致脏腑的病变。另外,足太阳膀胱经循行在脊椎两旁,脊椎不正,椎体小关节错位,致使足太阳膀胱经运输气血的功能受影响,它所联系的脏腑和肢体的功能则发生障碍,甚至发生病变。第一式:病人俯卧,医师右手食指和中指叉开,沿华佗夹脊穴由胸一椎开始,两指同时逐节下点脊椎棘突间隙,(相当于脊神经根部),每穴点约三至五秒钟,点时力度不够,可用左手的小鱼际辅助右手按压。此式具有疏通督脉,促进督脉及脊椎、脊髓的气血运行,强化脊椎与调整脊椎的变异,恢复与提高脊神经功能和作用。第二式:用两拇指尖肚由脊椎旁开1、5寸膀胱经线,从大杼穴开始,依次点至膀胱俞穴,每点一穴约停3——5秒钟,不可用指肚压按,更不可以点掐。要以拇指尖的透力下点。 第三式:用两拇指尖肚由椎旁开3寸膀胱经线,即从肩胛骨内缘开始直线向下,循经点穴,过至室穴后,一直点到骶骨上缘为止。第四式:医师一手按在病人背部,另一手的拇指与掌心夹着对方的腰带用力左右摇动,使其腰部和臀部左右摇摆。以通病人的督脉和调节内分泌。脊柱是人体的控制器,出现障碍,大脑与机体神经传导就会出现异常。脊柱与周围组织和内脏有着复杂的联系,并保持着动态的平衡。一旦这种平衡被打破,就会出现疾病。第五式:以掌根用循经的方法在督脉、膀胱经进行推按,推至皮肤发热、潮红为度。以调节病人背后俞穴,达到调节脏腑功能的作用。3、点通任脉法第一式:病人仰卧,解开腰带,两手顺胸腹两侧自然平伸,肌肉放松,不要说话,呼吸自然,医师站在病人右侧,一手压另一手背双手重叠于病人神阙穴,用力以病人舒适为度,顺时针按揉36圈,逆时针按揉36圈。第二式:医师面向患者足部,双拇指合力点病人神阙穴,随患者呼吸下压逐步深压1.5寸,再轻轻提起,此式做一次。第三式:同第二式要领,双拇指合点左盲俞穴,做二次。点右肓俞一次,双拇指合点气海穴一次。然后双拇指分开同时点左、右天枢,并同时朝斜向里挤一次,做三遍。肠以蠕动为能,以疏通为用。肠分大、小二肠。天枢穴与大肠相系,肓俞穴与小肠互联。脐为先天之道,总关腹肠之功。一至三式做两遍为一‘组,休息一分钟后做第二组,根据患者不同的病情可做一至三组。第四式:用左手大指迎住巨阙穴部位,右手中指按住阑门穴,旋转推按,以通大小肠之气,待指下感到气通为止。中焦是沟通上焦和下焦的纽带。以部位而言,中焦指膈下至脐以上部位,包括脾胃等脏腑。脾主运化,胃主纳食。脾为后天之基,其功用在于摩擦胃部,助胃化食。脾之功能正常,积滞自消。建里穴位于脾脏部位,为健脾开气主要穴。阑门穴在大、小肠交会处,为食物由小肠转入大肠暂停之所,无论虚实各证,必须首先开通此穴,以克服“关门杀贼”之敝。在点阑门穴或腹部及任脉各穴时,均以放通为主,经络是人体气血运行的轨道,气行则血亦行。但无论点何穴,如果指下感觉有气分凝聚不通,用调、泄、压、拨手法,都不能通时,均不可用猛力,以免发生危险,可先将与此穴有关的其他穴位放通,再点此穴,自然放通。点阑门调、泄不通时,可用压、拨的方法放通,仍不通,缓泄之,再不通则绝,第五式: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用右手中指按住建里穴,旋转推按,气通为止。以开通胃气。达到升清降浊,理气宽中,健脾和胃的目的。建里是脾经的主穴,使脾经之气活动。点此穴时如僵硬凝滞,用调、泄、压、拨法都不能放通,可等治毕,治背部及督脉时,升其脾俞,再点建里,则建里自然放通,如果仍放通不了则脾绝。脾绝多数病人可见其肚脐突出。第六式:用左手大指迎住右石关部位,食指和中指迎住左梁门部位,右手中指按住气海穴,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气海穴不可久治,气通即止,不可过。气海为生气之海,清气由此上升,为丹田呼吸之中枢,如果气凝聚中焦而不能下降下焦之气虽通,其气也不能上接,所以继阑门、建里,气机疏通之后,乘气下降之际,再点此穴,才能使气机畅通。浊气才能下降。如果病人身体虚弱或虚症,气海穴用补或调;如果病人身体强壮,属实症则用泄或调。在点穴治疗时,凡点肚脐以下和与肚脐相平的穴位,左手均按左梁门右石石关(或右梁门)部位。以防浊气进入胃囊。横木为梁,梁门以破横亘之粱、开通澈之门而得名。石关穴专主血上冲及坚满充实之证。梁门属足阻明胃经。中医认为,血液流行发于左而回于右。左升右降。胃宣降,肾宜升,故取左粱门、右石关,止浊气上冲,易于取效。肚脐以上各穴,均按巨阙部位,点巨阙部位时,左手必须同时按住以上三穴。以防气逆上冲。体弱者加点关元、中极穴。关元与气海同为下丹田之门户,具有与气海同样重要的作用。关元是小肠的募穴,与小肠直接相通。故在治疗小肠疾病,促进小肠功能、运化、消耗停滞的脂肪(肥胖病)等方面具有特殊的功效。中极位于耻骨与关元连线的中心,与关元同属人体的强壮穴,具有促进人体:健康的作用。此外,该穴还是膀胱的募穴,故对膀胱疾患,肾虚引起的腰痛具有很好的治疗作用。气海、关元、中极三穴还是治疗妇科疾病(如月经失调、痛经、带下、子宫、卵巢疾患及不孕症等)和男性生殖系统疾病(如阳痿、早泄、精冷等)的有效穴位。第七式:用左手食指、中指和右手大指,同时按住阑门、水分两穴及两穴之间,同时左手大指、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腹部两侧面带脉,往里拢拨,以阑门穴感到跳动为止。带脉与十四经相联,为活动周身气血之主穴。拢拨时,右手食指和中指,微微有向里斜托之意;但扣住的部位不能移动,然后慢慢放开。放两带脉前,先点阑门、建里、气海,以复脾土运化之功,带脉才可得以约束。妇科各病,如痛经等尤重此式。第八式:在中下焦及带脉之气机疏通之后,再施治章门穴,章门为脾之募穴,脏的会穴,位在肝经,为气机升降之道,失眠、心脏病、哮喘、胸胁痛等必须重治此穴,章门属小肠,作用可通畅小肠之气,小肠之气通畅则胃中浊气即能下降。点通此穴的方法是左手大指迎仕巨阙部位,右手大指按住阑门穴,中指点按左章门部位,旋转准按,气通为止;点此穴不通时,可点阑门穴,章门自通,推按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拧拨一至三次。再由章门往下偏右斜推至少腹,最多三次。章门穴的补泻原则与气海相同。只是推按时间比气海穴长一点。第九式:左手大指迎住巨阙部位,右手中指按住左梁门穴。此穴属足阳明胃经,在胃部,胃为水谷之海,五脏六腑赖水谷精微以为营养,治此穴能增强胃的功能。右手大指筵住右石关穴,同时旋转推按,气通为止。推按毕,大指和中指仍按以上两穴,拧拨一至三次,多至五次,此式可使胃中浊气下降,浊气下降清气即能上升。胃为水谷蒸发提炼之所,各脏腑均赖此水谷精微以资养。如胃中气分错乱,消化力必弱,疾病亦因之而生。无论虚实各症,均可用此两穴治之。施术时,必先将大、小肠之气放通,否则浊气不能下降。如梁门、石关不通,可再点章门穴,如停水作响,须用放水法,点章门仍不通,可斟酌情形,加用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或用放腋下法,即通。第十式:左手无名指扣天突穴,中指按璇玑穴,食指按华盖穴,以挡荏逆气,不使上冲,因食道距喉甚近,食道气满,忽然用手推按,恐气上攻,发生厥逆变症,按住三穴,则食道之浊气易于下降。以保安全,右手中指按住巨阙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点巨阙不通,可再点梁门、石关,放通两穴,巨阙即通。点天突、璇玑、华盖,可迫使食道浊气下降。人之胸腔喻天,腹腔喻地。天突位于胸腔最上,犹胸腔之囱口。璇玑是浑天仪上的枢轴。胸腔如浑天仪之轮廓,喉骨环圆转动如璇玑。肺者,脏之盖,养生家喻之为华盖;人身之气运行至此,为阳之极也。治巨阙时,浊气易上冲胸及喉咙,故用左手食指、中指及无名指按天突、璇玑、华盖三穴以迎之。点按巨阙,可防止腹气逆。巨阙穴在胸骨剑突下,内应腹膜,上应膈肌,为胸腹之交关,分别清浊之格界又为食道及动静脉上下通行之关隘。凡属清浊相干、不得宁静者,均可取本穴治之,其效犹仗剑立朝,戡定变乱。凡治上腹各穴(如阑门、水分、建里等)均应先按此穴,以防气逆。因其有拦截浊气上冲之功,故俗名“拦门”。 第十一式:用右手中指按住左幽门部位,旋转推按;同时左手中指反扣左腋靠近胸部的筋,使气不能上冲咽喉。右手指下感到幽门的气稍平。随即用右手大指按住巨阙,食指和中指的指端,扣扳倒数第三、.四肋间,使气不能上冲胸胁部,气通即止。点幽门不通,即用压拨法,此穴用调泄即可,无须用补,虚证时慎用,幽门是通畅大便的要穴。第十二式:左手中指和食指,迎住巨阙穴。右手食指按上脘穴,中指按中脘穴,无名指按建里穴,同时旋转推按,感到中脘、建里部位气通即止。此式可使脾胃之气和畅。点三穴时,必须将阑门等穴放通后,方可运用,否则不易通顺。第十三式:用治阑门穴法,点阑门一次,气通即止,如有腹胀、泄泻、五更泄、水肿等,必须同治阑门、水分两穴。即—食指按阑门,中指按水分,同时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水分是分水之道,食水由此分开,水入肾经,食渣转入荷包肠。如小便不利,加点关元穴。第十四式:左手大指迎住石关穴,食指按住左梁门。右手大指按住右天枢部位,中指按住左天枢部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推按毕,右手大、中指仍按以上两穴同时拧拨一至三次。天枢在大肠部位,如大肠动能紊乱,则浊气易于上逆,即能影响肺胃。天枢用泄,可使大肠之气下降。第十五式:方法同第六式,点气海一次,气通即止。第十六式:方法同第四式,点阑门一次,气通即止。第十七式:压三把,再舒大肠之气。方法为右手中指仍按气海,无名指和小指卷起,靠住病人少腹。自右少腹右侧缓缓压推至正面;中指和食指卷起,翻压少腹,自左少腹左侧缓缓推至正面为第二把,用手背缓缓下压推至关元部位为第三把。一次次为止,此式可活动大肠之气。4、引气归原法:分引气法和归原法。引即为引导,引导诸气使之相合,以患者感到呼吸舒畅为准。凡治完任脉各穴后,必用此式操作一次为宜。其法为:两手先以拢法由胁肋侧后向腹中捧迎三五次;再由大小腹之上下向中捧绰三五次;后以一手捏住建里部位,另一手捏住气海部位,同时提起。此时,病人自会觉得呼吸舒畅。归元,元乃本原,端始,至大至初。人:身之关元穴为先天之气海,系人身阴阳元气交关之处,也为;养生家聚气凝神之所。方法为:医师用手摩患者少腹,先由内向外旋摩36圈,再由外向内摩24圈。男先从左向右转,后从右向左转;女先从右向左转,后从左向右转。最后按在关元部位稍停。5、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第一式:病人仰卧,医者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彧中穴,先用右手食指和中指,由巨阙部位向下直推,至阑门穴,连续三次,仍用右手大指,将左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再将右阴陵泉部位的筋按住,拨开。这时,病人可能有胸部轻松的感觉。第二式:左手大指和中指仍扣住两或中,右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住或中以下两旁肋骨缝间,自或中穴下方,一手一手地按至腹部肋边的尽处。连续操作三、五次。第三式:再用左手掌侧,按右石关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托背后左肋下,与幽门、梁门相对处,同时动作。左掌向右旋转,托送至左幽门、梁门部位:右手食指和中指顶托向前,推送至章门部位,恰与左手同时相交。遂即两手向下,同推至气海部位为止。彧中与阴陵泉齐放法能使胸部开爽:有调和胃肠气分的作用。6、带脉与三阴交齐放法病人仰卧,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边的带脉,往里搬;食指和中指按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拨右腿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左边带脉往里搬;大指扣住阑门往下按:同时右手大指端,分拨左三阴交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感觉阑门部位跳动,或指下如有流水感即止。7、放腋下法第一式:病人仰卧,先用左手握病人的手腕,右手大指端分拨合谷穴部位的筋。放左腋下,拨左手合谷,放右腋下,拨右手合谷穴。第二式:放右腋下法: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握住病人右手脉门,将右臂扬起。用右手大指按住腋下的筋,拨按。待左手食指和中指感到脉门跳动为止。第三式:放左腋下法:与放右腋下法同。用左手反握病人左手脉门,右手按拨左腋下的筋。8、华盖、膻中、气海、关元压放法医师以掌按于患者的华盖——膻中、气海——关元,随息压放,并令患者不时咽津。9、调治督脉法背部督脉与腹部任脉相连,背脊两条大筋是人身的总筋,与各筋相连系。督脉起于会阴,经长强贯脊,循脊里上行至风府,入脑中,历百会,循额中至鼻柱,经人中至上唇兑端。治背部及督脉时,须先将腹部及任脉的气分调理通顺后,才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为使脏腑气分通畅,除百劳穴可使气分自上至下一直贯通外,其他各穴均须节节放通。背部及督脉各穴与脏腑相通处,大都由骨缝及骨骼小孔中的经络相沟通。按其穴以平各脏之气,无论虚、实各症,必须使用之穴。还有应加应忌之穴,和须与任脉并治之法。第一式:病人坐正,医者以两手按在患者两鬓处,再以两手拇指由患者的眉心交替上推十余次,再由眉上两眉棱骨上方,分向两鬓旁推,经两耳上际达到头部枕骨下风池穴。上推时两指尖指上,同时动作,推数次:旁推到两鬓处,两拇指指尖相对朝里,向上推至两头角经头维穴向后,推数次再由发际中线,两拇指侧面相合,指尖朝上,或指尖着于皮肤,一齐上压随压随移位置,直至百会,压数次。太阳穴善于治疗头痛、头晕及眼科疾病,也是治疗面神经炎的主要穴位之一。太阳、头维、风池三穴配合应用,几乎对各种头痛、眩晕均有卓效,尤其对美尼尔氏症的治疗,一次治愈的机率很高。头维—是胃经、三焦经、胆经等上交于额角的穴位。该穴对头痛、眩晕等疾病具有特殊的治疗效果。此外,还是支配手与上肢的神经中枢途经之处,故又可用于治疗上肢麻痹、半身不遂等症。风池穴为胆经穴位,常与风府、头维等穴配用治疗头痛、眩晕、失眠、目疾、半身不遂及高血压、低血压、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更年期综合症等多种疾病,疗效显著。第二式:用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两肩井穴,以一个拇指或两个拇指交换推按风府、哑门十余次,风府散风,哑门通心气,此二穴并用,有补损散风平心气的作用。风府为督脉循行于脑的穴位,刺激该穴可以促进督脉之气源源流入脑内,使脑内元气充足,脑细胞的活性得到增加,从而保持大脑的正常功能,调整、维持全身的平衡。风府穴用于治疗多种脑部疾病,具有显著的效果。然后从风府穴推至大椎穴十余次,再从风池穴推至肩井穴十余次。第三式:坐气行痰: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住两肩井,用右手大指按住百劳穴,左手大指加按右大指上两手食指和中指往里扣,大指往下按,至病人有感觉时为止。百劳使诸气下顺,有行痰及加速血液流通的作用。此穴放通,使气分贯通丹田,是补五劳七损之要穴,不可分离。无论虚、实各症均须用之。第四式:两手食指和中指仍扣两肩井,两手大指捺住两风门穴缓缓顶按,此穴为散各脏腑之风邪,为散风之主穴。第五式:两手中指和食指,扣住两肩井穴的筋,用两手大指端扣拨两膏肓穴的大筋,往里合按,然后再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第六式:用两手大指扣住两肩井,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住两腋前面的筋,分拨数次,有开胸顺气的作用。第七式:医者牵拉病人中指,后逆手捏拿总筋、一窝风,总筋穴位于掌后腕横纹中、大陵穴下5分处,为诸经之祖,与一窝风正对。捏之从经皆动,百病皆效。捏完两穴后随手分推大横纹。先左臂后右臂。顺回后,以两手握拳按挤背两大筋两次气再以横向推法,先左侧、后右侧揉荡二至三遍;把握按压两侧大筋各两遍。此式可使周身气血流通:各脏腑气分舒畅。第八式:左手大指按住大椎穴,食中指扣两肩井穴,右手中食指顺脊椎两侧下推压至肾俞穴。暂停几秒钟,如此做七次。第九式:青龙探爪: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按住不动,右手大指及食、中指扣住两风门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往里拨弄至两膏盲扣住不动,随即用左手大指和中指扣住两脾俞穴的大筋,右手仍扣住两膏盲穴的大筋,顺其筋脉向下缓缓推至两脾俞穴为止。第十式:左手按住大椎穴,右手中指和食指点按肺俞穴,再按脾俞穴、胃俞穴、肾俞穴。脾胃为后天基础,脾俞与脾脏相通,为升脾阳之主穴,再治肾俞,肾为先天之根本,与后天有连环之作用,水火交融,阴阳调和,再由百劳顺脊椎下推至尾闾,以调川页督脉之气。第十一式:右手中指按住大椎穴部位,用左手大指、食指和中指扣按住肾俞穴部位,往里合按不动,病人双目轻松为止,肾俞能补肾纳气,与大椎穴同时并治,才能使浊气下降,与肾俞直接相应使任督两脉气机通畅。第十二式:开胸理气:用两手食中指扣两肋,两大指扣住两膏盲穴的筋,两手均如半圆形,顺其肋缝缓缓左右往下分推至两肾俞穴。如泄泻,不可推至大肠俞。第十三式:以左手食指和中指寸口住左肩井,右手掌按住大稚向下推至尾闾部位,随后用右掌从左肩起向下推至左肾俞三次,再从右肩起推至右肾俞三至五次。第二节 &治任脉督脉各穴要点1、治胸腹部、任脉要点:任脉起于会阴,经阴器上行腹部,经咽喉上达下唇至承浆。凡各穴称之曰门,为气分或水谷出入主处,中焦是沟通上下焦的关键,施治必先开中焦之门,中焦气通,上下两焦之气必动,再开下焦之门。下焦气通,中下两焦气通,即放带脉,使周身表里气通,再开上焦之门,上焦气通,气分即能下达于丹田,三焦气血才能和畅。如先开上焦,因气分已错乱于中焦,上焦气降,势必愈砸愈塞。如先开下焦,因中焦气分错乱凝结,虽将下焦放通,但中焦气结未开,上焦浊气,仍不能下达,气亦易脱。故以先开中焦为第一要义。2、治腰背部、督脉要点:背部及督脉诸穴,大都在骨缝之处,全以筋络通于脏腑,点穴时,不能以指直接推按其脏腑部位。故施术者指之感觉,远不如治腹部及任脉各穴灵敏,在施治时,须问病人所感觉的气分行动如何,才知其通畅效果如何。此与治腹部任脉“指下气通”之感觉则不相同。阅者请注意。用法系按、扣、推、拨,四种手法,比治腹部,任脉诸穴之手法较重,但亦不须用猛力。按,则实而不虚,扣则紧而不懈,推则实而送之,拨则有扣挑之意,此为手法之准则。至于施治时用力之大小,须按病人情况而用之。治背部及督脉诸穴,以舒其脏腑之气者,其手法,与治腹部及任脉诸穴时不同,治腹部及任脉渚穴,系直接按其脏腑部位,须先开中焦,引导其气分,治背部及督脉渚穴则由上而下,节节放通之。为扣、按各穴的筋络,以通其脏腑之气。腹部,及任脉诸穴之总枢纽在阑门,故先开阑门。背部,及督脉诸穴之总枢纽在百劳,故先治百劳。治腰背部、督脉时,若实症,手法亦重。若虚症,手法宜实而轻。按背部及督脉各穴,必须扣住其筋。扣住即实而不浮,其气通则有效。如仅按其穴而不扣住其筋,即浮而不实,气不能通达。伤风,加捏风池穴。风池专通鼻窍。感冒发烧,加按风门、肺俞两穴。风门为散风之主穴,肺俞为开肺气和血止烧之要穴。肺病及吐血、咯血等症,加按肺俞、心俞、膈俞等穴。心跳、颠狂及一切心脏症,加按心俞穴。各种胃病,加按胃俞穴。大便便腻、干燥、便结等症,须加按大肠俞。如遇虚损、虚弱等症,大肠俞切不可动。因此穴专降大肠之气,恐其气脱。须待其气分渐渐恢复后,方能用之,此点必须注意。尿血、疝气,须加治小肠俞。肝气不舒、气串作痛等症,须按肝俞。如遍身作痛甚剧,肝俞不可动。肝俞虽是平肝主穴,因肝木过旺,骤按此穴,不但不能平肝,反易发生危险。肝木之贼,激之则变,必须慎之。升肾水法须待肾气恢复后方能用之。方法是一手捺百劳,使浊气下降,一手将两肾俞穴同时扣住捏按。以激动肾脏,肾脏被激动,清气上升,水的精华被气推动,顺肾脏向上的经络达于两目,以养眼睛。胸闷须用补损开胸法,即两手食指和中指扣两肋部,两大指按膏盲,单治膏盲,不能将胸部气分开通。然后向下缓缓分推。可使脾肾气分通顺。任督二脉并用之法,及须注意之点,说明于下:如遇喘症发作,病人不能仰卧,必须用腹、背及任、督二脉并治之法,以定喘。以左手扣按背部膏盲穴。使胸部气分通畅,右手同时治腹部及任脉穴道(阑门、建里、气海、梁门、石关、巨阙)以相呼应,其喘易定,病人即能仰卧,再依序治腹部,及任脉各穴。如脾胃气滞堵闷,治腹部及任脉后,浊气仍不能下降时,亦须用腹、背并治之法。用左手扣住脾俞,将脾阳升起,同时右手治腹部及任脉诸穴,但须注重建里。凡用此法治病,均为突然气滞于脾胃。单治腹部任脉诸穴或背部督脉诸穴难于奏效者,必须用并治之法,其气易舒,堵闷顿消。第三节 &分筋法人体骨骼,皆系唧接,以筋穿连而成。头、臂、背、腿皆然。人之动作灵活,与力之大小,皆在筋之弹力。筋依气血保养,气血足,筋之弹力大,动作亦灵活。如气血亏,筋不得养,往往发现抖颤、拘挛、麻木不仁等等不同的病状,此等病于施治时,无论臂、腿,均须用分筋法治之。分筋法,分为腿部、臂部两种,其治法手式不同,而作用之理则一。因腿、臂的形状不同,筋的部位粗细均不同,其法式亦不同。无论何式何法,皆为分拨其筋,使气血循环无阻,动作即灵敏。人身之总筋有两条,自后脑交叉,由项通背,顺腿直到足跟。其枝脉分布,臂部的筋,为其枝脉,为绕穿骨骼,自背至肩,由臂到肘,过腕达指,其筋比背、腿两部的筋较细。背后的两条大筋,拢脊骨自脑后直下,其枝脉左右分布如带,至肾俞处,即分两大枝脉,绕穿骨骼,经两环跳部位,顺腿至膝而下,直达足跟。因腿部的筋较粗,其枝脉分布,顺腿部骨骼,绕穿至足直达于足趾,其筋均粗于臂部的筋。头部筋细,如丝,如线,由后脑绕穿面部的各个部位。人周身之部位,无论何处,其部位的筋,均相连接,各脏腑经络,与筋相通,故头、面、背、臂、腿、手、足部位的穴道,能平补各脏腑的气。筋皆为两条,分大筋、子筋,以通气血。如遇外因,将筋拧措,气血即不能顺利通过,则局部作痛,为有余之症,将其筋舒通,气血不为所阻,其痛即止。如迁延日久,因局部障碍,往往串及全局,则变为不足之症。例如手部的筋,拧背作痛,甚则串至手腕,影响到肘、臂、肩、项、背、腰、腿等等部位,因气血被阻,筋不得养,必然拘缩,弹力必减,动作不灵。此为由外因而造成的筋拘,则只用分筋法治之。将筋络渐渐分开,气血渐渐通畅,筋得气血保养,渐渐舒开,筋拘自愈。此等症,皆系因拧措摧闪而得,与内脏无关,不须治腹部及任脉。如系内部气分错乱,而影响及筋络,往往发现不同钓疾病。如气串、气滞、偏枯、痿症及作抽、抖颤、拘挛等症,或因气分错乱,串及筋络,冲击不同的部位,忽上、忽下,或如针刺,或如乌啄等等不同作痛,此为气串。气串不限于臂、腿、腰、背等部位的筋。其气凝聚错乱而作痛者,为气滞。亦有气分错乱于内,因内脏之气分尚足,其病尚不能发作,但潜伏不正之气,又不能消灭,遂蕴结于旁侧,一旦遇有外因,如气恼、暴怒,或感冒风邪,即突然发作,血被不正之气所阻。其循环即受影响,则半身的血液循环,即迟慢或不通,则半身由头至臂、背、腿部的筋,得不到气血的保养,其作用失,轻则麻木,重则不仁,筋之弹力,或减或无此等病,重者,大都皆系猝然而发,其锋不可遏。如其气阻于左,则左半身即失去作用,阻于右侧右半身亦失去作用,此为偏枯症。有因气分错乱于内,脏腑之气尚强,不为所阻但错乱之气,亦不能舒开,则串及周身筋络,血液之循环,受其影响,速度渐缓,筋即不得保养,则气凝聚于全部,轻则遍身作痛,重,则肢体拘挛,渐渐正气愈亏,浊气愈旺,则气血渐亏,筋因之更不得血之保养,渐渐由拘转抽,各脏腑之气,渐渐败坏,则成痨。亦有因肾气亏损,影响筋络,肾脏为腰、腿枢纽,因背部的筋,至此处,即分两大枝脉,下达于两腿,如肾脏气分错乱,首先影响到腰、腿部位的血液循环,筋即不得养,轻则两腿的弹力减弱,动作不灵,重则即成痿症。此等不同的病情与症状,皆系内发之症,因气分错乱,影响血液循环受阻,筋不得气血的保养所致。如单用分筋法,舒其筋络,内部的气分不能调顺,亦不能奏效,必须同时将腹任背督,施治通j顷,表里兼治,方能收效。分筋法,用现代医学的解释就是脊神经的节段性分布的治疗体现。因为每一对脊神经都分布于身体的一定皮区,叫节段性分布,节段性分布以躯干最明显。图中表示脊神经的分布概况,但必须注意,每根脊神经除了分布到图上所标出的皮区之外,还分布到相邻的皮区里,所以相邻的脊神经的分布是互相重迭的,一般是1个皮区由3根脊神经共同分布,例如第8胸神经分布的皮区,同时有第7胸神经和第9胸神经的分支分布。因此,一根脊神经损伤时,往往不出现感觉丧失。(如图示)一、臂部分筋法1、左臂分筋法:病人坐起。医师站在病人的左外侧,握起病人的手腕,按以下各式施治。第一式:用右手四指捏住病人左腕,大指扣住病人手腕背面,食、中指反扣病人手腕正面,用左手将病人的左手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握住,向里往复合转数次;同时用捏病人手腕的右手大指,分拨病人左腕骨背面的筋。往复合转其手腕部位的筋。此部的筋,上通于肘、臂,下达于五指,将此部的筋拨动,则全臂的筋均动。第二式:病人左臂拳起,手向上扬,用右手将病人左臂肘扣住,以大指扣曲池部位的筋,食、中指扣住肘后的筋,用左手大指合住病人左手腕背面,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左手腕,向里往下合拨,用大指向下压,食指和中指同时趁势向上挑,使病人手掌向上仰。第三式:右手位置,同第二式不变,随即往外仰拨,用左手仍捏住病人腕骨,大指顶住病人手背的中指掌骨往里压,食、中指扣住脉门,使病人的手勾起往外仰拨。照此二、三两式,仰、合、里、外、上、下分拨三至五次。第四式:病人左臂成曲平伸,用左手握住人左手腕,手心对病人腕背,大指扣住病人的虎口,食指和中指扣住病人的脉门,用右手食、中指捺住病人左肩头,用右手大指扣住腋下前面的筋,分拨三至五次。此部的筋,上通肩胸,下达于肘内侧,拨动此部的筋,使胸、肩、臂部的筋均动。第五式:左手仍照第四式握住病人的左手腕,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肩头,食指和中指将腋下后面的筋扣住分拨,循肱骨外侧面的筋,一手一手地往下分拨至肘端止,如是三至五次.一手仍握腕,一手拨动腋部后面的筋,随即一手接一手,顺其筋势,循臂外侧拨至肘端。此部的筋,上通于肩、背,下达于臂、肘,拨动此部的筋,则肩、背、臂、肘的筋均动。第六式:左手仍握住病人左手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肘下外侧面(离肘端约寸间)的筋,同时食指和中指扣住肘下面与大指相对处,大指向下扣拨,食指和中指向上仰拨,顺其筋脉,一手一手的向前仰合分拨,大指至列缺部位止,同时食指和中指与大指相刑处止。分拨时,病人五指均有感觉摇动。因所拨的筋,均与五指相通。一手握腕,一手用大指将肘下外侧部位的筋,一手接一手地分拨。此部的筋,上通于臂,下达于指,分拨此部的筋,则各指均动。第七式:病人左臂反仰平伸。用右手大指顶住病人左手掌背面中指的骨节,食指和中指合住病人手掌及腕骨右侧面。用左手大指往里推,食指和中指往外合,使病人的手掌成为向上往里仰勾,与肩头相对。同时用左手的大指,推住病人左肩井上通项的大筋,食指和中指扣住背后靠扇子骨处。同时用右手将病人的左手往外抻,左手扣住病人左肩的筋往后推,使病人左臂反仰,将其手臂筋抻开。一手合腕,以大指顶手背,一手按肩井部位通项之大筋,使其臂反仰、平伸,而抌技之。此式为枕校其臂全部的筋。第八式:右手仍照第七式顶住病人左腕骨(位置不变),随即将病人左手翻过,使病人手往下垂,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病人左肩头,以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用右手将病人的左臂向前后往来摆动。同时左手大指分拨病人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手翻过,一手用大指按住肩头骨节处的筋,握腕之手,将其臂前后往来游动。按肩头骨节处的大指、并按拨其肩与臂相连的筋。如抌技肩部,必须游动其筋,方能活动,易于分拨。第九式:右手仍扣住病人左手腕骨(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并部位,用右手仍扣住病人手腕,交其臂向后反措二三次,以病人的左臂能反措到右面软肋下为止。但不可勉强,如遇臂有病不能曲伸,或半身不遂者,以能反措到何处,即到何处止,渐渐筋脉舒开即反捎到软肋下。一手仍握腕如前式,一手大指插于腋下,食、中指扣肩并部位,将其前面的筋扣住,握腕之手,将其臂向后反措一至三次,以枕校其臂部,与腋前通胸部之筋。第十式:病人的左臂成直平抻,再照四、五、六式重作一遍,即用右手捏住病人左腕,用左手的食指及大指,将病人的大指、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顺次拈拨;同时用右手大指,亦川页次拨弄左手腕背面与指相连的筋。一手握腕,一手拈拨其指,由大指起,顺序至小指止。拈其指,使其腕肘之筋均动。第十一式:用右手握住病人的左手无名指和小指,左手握住病人的食指和中指,以两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手掌背面,颠抖病人的左臂,舒其筋络。两手分握其四指颤抖之,以活动其全臂及胸、肩、背的筋。第十二式:用右手反捏住病人左手腕,用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面的筋。用右手将病人左臂向后反背过腰,以能措过至右边软肋为止,如是三至五次。但切不可勉强,遇手臂不能屈伸,或半身不遂,以能反捎到何处,即止于何处,渐渐筋脉舒开即能反措到软肋下。一手反握其腕,一手叉开,托住其腋下全部的筋,握腕之手,将其手反背,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第九式与第十二式的手法虽似相同,但实际上手法姿势迥异。第九式左手大指扣住病人左腋下前面的筋,食、中指扣住肩井部位,系由上往下之势。故曰“扣住”。第十二式“左手大指托住病人左臂腋下前面的筋,以虎口、食指和中指托住左腋下全部及后面的筋”,系由下往上之势,故曰:“托住”。望读者注意。第十三式:左手握住病人左腕,用右手大指扣住病人的左肩井部位通项的大筋,食、中指拨按住病人的肩子骨,将扇子骨向上扳起。同时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将病人左臂卷起使手掌微仰,拎起,从胸前循右上方,即将病人的手掌往外翻,向外绕转,循左下方徐徐转至肋下间,随即顺其势,经胸前,向右上方复绕转作环形,如是二三次。一手将其扇子骨升起,一手握腕,将其臂绕转,以抌技其臂、肩及胸、背等部的筋。第十四式:仍用左手握住病人左腕,向右下方扬起,用右手掌按住病人脊骨第一椎旁左边的大筋,慢慢往下推按,至第十四椎旁左肾俞为止,一次或三次均可。仍用一手握腕,将其臂向前方扬起,此系将臂全部的筋技起,再用一手手掌,按住脊骨第一椎旁的大筋,向下缓缓推按,至肾俞部位止。第十五式:用右手扣住病人左肩头,左手托捏腋际的筋,命病人将左臂扬起,由头顶摸右耳(如左臂上举不能正常者,加用此法,否则不必用)一手叉开,合扣住肩部的筋,一手叉开,托捏其腋下的筋,命其扬臂,由头顶往下,用手自摸其耳。此式必须将其臂根合住,方能上扬,以抌技臂部的筋。此为手臂不能上举者必需之治法。1、右臂分筋法:与左臂分筋法的手式相同。病人仍为坐式,医者立在病人的右外侧,握起病人的右手腕。依照左臂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参阅左臂分筋法的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以上为臂部分筋法全部手式及其说明。因其部位较小,筋络较细,故施治时,合转其手腕,则全臂之筋均动。再按式分拨,拨筋则筋动,筋动则气通,气通则血活。血活则筋得养,再抌技之,以舒其筋络,筋络舒开,气血和畅,筋得气血保养,其筋即渐渐舒长,弹力即能回复。其施治手法,宜按其手式之次序用之。如其臂作痛,不能上举,而其筋不拘者,可用第十五式。如其筋已拘,是式暂不可用,待其筋舒血活,方能用之。2、腿部分筋法:凡治腿部时,病人仰卧,必须将其腿戳起,足趾里合,其腿部的筋,自然技劲。方能施治。第一式:用两手大指,扣住右腿膝盖上虎膝部位,两手食、中指及无名指,扣入右膝后两边的筋,向左侧面缓缓扳下,缓按三五次。用两手扣住膝后两侧面的筋,缓缓扳下。此部的筋,上通腰背,下达于足,用此式以抌技其腿的全部及腰间的筋。第二式:仍将右腿戳起,用右手大指捺拿膝盖—上,中指和无名指扣阴陵泉部位。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膝上面大筋,大指扣住膝后,食指和中指拨膝上面的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腿腋止。一手将膝上面部位的筋按住,顺筋势分拨至腿腋止。此部的筋,上穿绕骨盆,通于腰部,下达于膝部。第三式:右手掌仍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左手大指扣住右膝后外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至环跳部位止。一手将膝后外侧部位的筋按住,顺其筋势,分拨至环跳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间,下达于足部。第四式:左手掌按膝上,用右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膝面,大指扣住右膝后内侧大筋,缓缓向前拨动三五次。一手将膝后内侧部位的筋分拨,此部的筋,上通腰部,下达足部。第五式:病人右腿戳起,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腿弯里侧阴陵泉部位的大筋,大指扣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扣住右膝下迎面骨上端,食指和中指扣委中部位的筋,向下缓缓拨动,揉送至承山部位止,如是三五次。一手将膝下后面委中部位的筋拨动:顺其筋势,拨至承山部位。此部的筋,上通于腰,下达足跟。第六式:左手扣住腿腕,用右手食指和中指按右膝下内侧,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顺其筋势,向下缓缓拨送,至悬钟部位止(即外踝上2寸)。病人的足趾及腿背,均有感觉,如是三五次。一手将膝下外侧三里部位的筋拨动,至悬钟部位的筋止此部的筋,下通足趾,拨动时,其足趾必有感应。第七式:病人右腿仍戳起,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足三里部位的筋,食指和中指扣住后面:同时左手食指和中指扣住右是跟踺。大指分拨脚腕的筋。自右足内踝起,经解溪部位至外踝止,将其筋络往后拨动,如是三五次。一手大指,往复分拨其足腕部位的筋,此式系活动其各足趾的筋。第八式:右手仍如前式,位置不变,用左手大指拨动脚背前面的筋,自右足大趾起,至小趾跟止的筋,往复拨动,如是三五次。一手大指,将足大趾跟至小趾跟的筋,往复抚拨,以动各足趾的筋。第九式:医师用大指从患者的足跟部向脚心部搓、掐直到足趾尖端。接着再用大指指甲切菜式掐患者脚掌部,连续掐数遍。然后用大指甲掐患者脚趾及脚尖部数遍。最后用手指或手掌弹拨、揉搓患者脚面。并用手指掐其脚趾四缝处数遍。第十式:病人右腿戳起,右脚外侧压在左膝上,用左手中指和无名指扣住右膝后内侧阴陵泉部位的筋,左手大指扣住膝上,用右手大指指端,分拨左三阴交穴的筋。一腿蜷起,其腿压于另一腿之膝盖上部。一手将膝上阴陵泉部位的筋用大指扣住,食、中指按住膝部向下捺,以抗技其腿部的筋。同时另一手的大指端扣按住三阴交穴,分拨其筋,以通任督二脉之气。第十一式:左手中指和无名指仍扣住右阴陵泉的筋(与上式同),右手握住右足内外跺,曲伸抌技三五次。一手扣按住阴陵泉部位的筋,一手握住足跟。将其屈伸枕技,以活动其腿的全部筋络。第十二式:再将右腿戳起,足跟靠住股间,足趾微往里合。用右手大指扣住右膝外侧大筋,食指和中指按住膝上,用左手大指按住右足两解溪部位,食指和中指按住足外踝及足跟。用右手掌按右膝上,向左侧面缓缓下按三五次。将其腿仍戳起,用一手按足腕部位,一手用大指或食、中指,扣住膝后外侧的筋,将手掌按膝部,缓缓向里合捺,以抌技腰间及全腿的筋。第十三式:右手仍不动,位置不变,但向左侧面压按至左腿上。用左手叉开,在右环跳部位揉推三五次后,即顺胯后推至肾俞穴,左手即改成钳形,将两肾俞穴扣住,拨一二次为止。一手将膝后外侧的筋扣住,手掌按膝,往里合压,将其腰腿两部的筋,抌技舒开。一手叉开,揉推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治右腿时,揉推环跳,即顺其筋势,推到肾俞部位,即扣按肾俞穴两旁的大筋,以升其肾气。此部位为两腿的筋络发源之所在,扣按此部的筋,则两腿的气血均活,一次即可。因治右腿手势较顺,故用之。如治左腿,推按至环跳即止。第十四式:手法与第一式同。4、左腿分筋法: 与右腿分筋法的手式基本相同,病人仍为仰卧式。右腿平伸,足心向下,足趾往里靠合,足跟与股相对:医者站在病人左侧。依照或腿分筋法的手式,进行操作。右腿分筋法第十二式,“加治肾俞一次”,左腿分筋法不必加治此穴。其法参阅右腿分筋法各式及附图,不再赘述。5、两腿合治:病人仰卧,两腿戳起,施术者与病人对面坐,并将右腿蜷起,压住病人两腿腕解溪部位,用右手捺住左腿膝上,左手捺住右腿膝上,向前及左右摇摆扳技三五次。两手指交叉,再将病人两腿往怀里扳技一次为止。以上为腿部分筋法的说明。因腿的部位比较大,筋亦较粗,故施治时,必须将其腿戳起,使筋校起,以便拨动。入手时,先将膝部上面的筋拨动,此为腿部之总筋。拨此部的筋,气血能活动。再将膝下部位的筋,按式分别拨动,使其膝部及足部的筋均动,然后再将腿蜷起下压,以抌技其筋。分拨其三阴交穴,以通其任督两脉之气,活其气血。再屈伸抌技其腿,使其全部之筋活动。再将其腿部之筋压捺,以抌技之,揉推其环跳部位的筋,以活其气血,扣按肾俞,以升其肾气,肾气足,则腿部的血液循环,即可恢复正常。筋能得其保养,痛即可止。拘挛枯痿者,即能行动,弹力回复,行动即可灵活。且人之行动,皆靠两腿之力分担,若一腿发生障碍,其好腿必增加负担,久之必过力,即气血亦因之不足,渐渐好腿亦动作不灵。故施治时,两腿均治,以为预防之计。至于两腿并治之法,其作用亦为抌技两腿及腰间的筋,使筋舒血活。临症时,如遇痿、拘、抽、枯等症,可斟酌灵活运用。腿部施治时,其手用力较大,但亦不须用猛力,力猛则被摧。临症时应用手法,须细察病的情况,及其内部的气分盈亏,因人因病而施,用力不可猛,须缓品之。细心钻研,方能领悟此法之用。第四节 &点通三阴三阳法阴阳顺接主要是在辰戌丑未这四个点上进行,辰戌丑未属土,属四肢,手足四肢其实就是人体阴阳气顺接的重要场所。因此,如果阴阳气的交接不能顺利地进行,那么,无疑首先就要从手足四肢表现出来。四肢又是诸阳之本,所以治疗的时候,四肢的操作必不可少。1、点通足三阴三阳法:第一式:病人俯卧,医者左手按住大椎穴,右手中指和食指夹脊椎两侧下送至肾俞穴三至五次,然后治肺俞、膏盲、脾俞、胃俞、肾俞各一遍。第二式:左手大指和食指扣住肾俞穴,右手拨开委中穴、承山穴、昆仑穴的筋,并旋转推按,觉左手气通为止。第三式:按经络走向先拨通左腿的筋,一手一手缓缓而下,然后再拨右腿,治毕,再点环跳穴。如治妇科,加点八醪穴。2、点通手三阴三阳法:第一式:病人坐起,面对医者,先伸右臂,医者左手扣住肩并穴部位及肩头的筋,右手握住病人手腕。然后弯病人肘部,点拨曲池部位的筋。依次再点开合谷穴的筋,也是旋转推按,气通即止。第二式:按经络走向,拨通手三阳和手三阴经脉,由上而下三至五次。第三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右手大指拨通右腕病散穴,以散全身病气。第四式:医者两手握住病人右手,用两手大指拨病人手背的筋。分拨三至五次,然后捏住病人大指,从指根捏至指梢,由大指一个接一个地捏至小指。然后再治左手,先拨手背的筋,再从小指开始,一个一个捏至大指结束。传统医学认为,捏大拇指可以治疗肝脏的疾病,捏食指可以治疗肺脏的疾病,捏中指可以治疗心脏的疾病,捏无名指可以治疗脾脏的疾病,捏小指可以治疗肾脏的疾病。第五节 &机动组穴点穴法1、升津法:病人口干、舌燥、食不下咽,系胃中津液不能上达于口。须升其津液。病人仰卧,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穴位往下按;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插向背后左侧的倒数第二、三肋骨间,托住、往上搬托。病人感觉舌根微有凉意,津液即能上达。2、放水法:即放胃内停水法。胃中气分错乱,气、水凝聚而停于胃下口。其症状多为食后即吐,见食作恶,转食等症。须用放水法。第一式:病人仰卧,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按住左梁门。第二式:同时右手食指和中指顺左肋骨边,插入背后软肋尽头三尖骨的空隙处(与左手食指和中指所按处,上下相对),向上顶抖三五次。这时,如系停水,胃中即作水响。第三式:接上式,顶抖毕,右手各指由背后肋骨边,顺势往前斜推,送至少腹为止。这样反复操作,不超过三次。但用此式时,必须先将阑门、章门、左梁门、右石关放通。气分理顺,才能使用。否则,往往有呕吐现象。如暴饮暴食,胃中食物积滞,胀饱不能忍,放阑门等穴亦不能导下时,可用第二式顶抖法催吐(不可用第三式斜推法)。3、放腋下法:如遇喉咙作痛,水谷及水液不能下咽,或气串、气滞、岔气、两肋及胸部作痛等症,照放腋下法放之,痛可立止。痛偏于左,放左腋下;痛偏于右,放右边腋下;两边均痛,左右均放之。气通与不通,均在左手食、中指的感觉:用左手食、中指扣病人脉门,脉门跳动,其气必通,其痛必止。脉门不跳动,痛即不能止,须缓治之。4、治痰厥气闭法:病人盘膝坐,用右手大指端着穴,指肚向外,指甲贴颈用力向下点之(不可向里),一点一起,且用指端向下向外挠动,令其杜塞之痰活动,兼可令其喉以助其发痒作嗽。如此几分钟,即咳嗽呕吐。俟将痰吐出,即愈。如拨弄1分钟,病人的头不摆动,可能气已断绝。至2分钟,仍不见头部摆动,可判定气已断绝,不能挽救。5、涌泉穴治法:病人仰卧,医师对面立,将病人的的腿托起,用左手食指和中指托住脚跟,右手食指和中指抚按脚面,大指端顶住涌泉(左右两足同)。旋转推按、扣拨,它是治癫痫、癔病、精神病的重要穴位。6、大敦、公孙、金门、足三里四穴治法:病人的姿势,或坐、或卧,或屈膝或将腿戳起不拘,均可按穴位施治。罗氏传统中医正骨推拿手法》讲义罗氏正骨法简介“罗氏中医正骨法”,是古老园林中的一朵奇葩,也是现代中医领域中的一块瑰宝。因其手法独特,治愈率高,深受国内外医生和患者的欢迎,传承至今已有300余年的历史。罗氏中医正骨以手法治疗复位扶正、接骨、续筋、固定和用药的独到之处,与西方医学骨科相比有很多超越性的优势,是中国传统医药学骨伤科方面的典型代表,其本身就是中医悠久历史的文化载体,和亿万人民生活息息相关,具有很高的历史认识和医学研究价值。加强对它的保护和传承工作对弘扬民族传统文化,促进传统中医骨伤科发展有极其重要的作用。罗有明老太太作为罗氏正骨法的重要传人和杰出代表,她乐善好施,救死扶伤,不求名利的高尚医德也同高超的医术一样得到了世人的广泛认可,皆称之为“双桥老太太”,誉为“接骨圣手”、“骨伤科圣手”、“仁心圣手”、“良医仁心”,更得到了国家领导人的赞誉。罗有明这个响亮的名字就是周恩来总理1971年接见她时慕名而起的。1985年7月,遵照周总理生前对有关部门所作的“一定要把罗有明的本事学到手”的指示,由原国家主席邓小平、李先念及卫生部亲自支持,按照国建民办的方式,隶属于朝阳区卫生局,非营利性的惟一一家以个人名字命名的“罗有明中医骨伤科医院”正式开业,同时指定罗有明担任院长。罗氏三百年来的医学光辉史,为了人类的健康、生存,相续而延续至今。经罗氏中医学族代代的努力和不懈的拼搏,现已发展为系统的、业已成熟的罗氏正骨法。罗有明行医70余年来,治好了数以万计的骨科科患者,惠及国内、外及港、澳、台等20几个国家和地区。她在几十年的临床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的正骨经验。50年代就名扬京都,被人称为“中华一绝”、“正骨神医”。从罗氏中医家族史的第六代、第七代传人总结的先祖传统医学精华部分证明,不论是骨折、骨关节脱臼或软组织损伤,只有掌握稳、准、轻、快和两轻一重三定点的诊疗手法,也就是轻而巧妙熟练的手法,才能使患者痛苦小,疗效好。罗氏正骨法的总特点:手法诊断,手法治疗。通过触诊检查,很快能确定损伤情况。始终能贯穿在治疗手法之中,所以患者能得到较快的恢复。在治疗上,要视损伤部位的不同,选用不同的治疗三要素、用药原则等,罗氏37个基本治疗手法,能贯穿在不同的治疗方法之中。在一法多用,多发共用的基础上,继以循环用之,便可产生好的疗效。用手:轻轻触摸检查损伤的情况用耳听或用指力的敏感度:觉察筋、骨、肌肉损伤的声音观察:病人的精神状况及疾病的症状,然后才可对症治疗。力图做到“三兼治”:正 &骨 ---- 矫正断骨;正 &筋 ---- 拔正或复贴游离、浮起、扭转、出槽的筋腱;正肌肉 ---- 并拢损伤后分离、肿胀浮起的肌肉。 “三兼治”三者同时治疗,能缩短愈合日期和避免后遗症的发生。罗氏正骨的原则包括:手法整复;包扎固定;正骨用药;功能锻炼。正确地运用“轻—重—轻”手法的顺序,就能使患者疾患解除而不易留后遗症。罗氏正骨法“正骨、正筋、正肌肉”三项同步的三兼治治疗,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缺一不可;在骨折治疗时运用“三兼治”方法,分筋、理筋、顺筋、复贴肌肉等手法是必不可少的。罗氏正骨法的功效:由于这一方法将正骨、正筋、正肌肉三项同步进行,它既治疗了骨折,又同时治疗了筋腱、肌肉,疏通了气血,从而缩短了骨折的愈合期,功能恢复较快,同时也避免了后遗症的发生,是一套可行而完善的治疗手法。第一章 & & 罗氏正骨手法经验证明,无论是骨折、骨关节脱臼或软组织损伤,在诊疗整复时,都要掌握稳、准、轻、快和两轻一重、三定点的手法。稳,就是要求正确进行检查,以识别损伤的类型、程度,以及有否合病症的发生,以免误诊。准,是在稳的基础上对症治疗或辨证施治。轻和快,是用巧妙熟练的手法调整人体各种伤患生理机能的不平衡因素。两轻一重手法,就是开始要轻,但一重也不是强行,而是在一两次轻度手法达不到治疗目的时,再采取重一些的手法。因此,只要在稳、准、轻、快诊疗手法的基础上,继以循环用之,就可达到患者痛苦小,治疗效果好的目的。一、诊疗要诀凡正骨者必察其行,询其源,触其位,闻其声,施其法,观其志意与其疾能,方可疗以筋骨之患。言正骨不可治者,未得其术也。恶于正骨者,不可于言志德之巧。伤不许治者,伤必不治,治之功则微矣。上是讲在用手法之前,必须先看看损伤部位的轻重,有否畸形,问问病人的损伤原因。勉强给病人治疗,也不能得到预期的疗效。二、五言三十七字令摸接端提拉,扳拨按摩压。顶挤蹬揉捏,松解点穴“法”。捧拢复贴“用”,旋转“与”推拿。摇摆挂牵引,分离叩击打。“诊疗则选手”,“患者幸福家”。以上去掉带引号的字,共三十七个基本手法,在诊疗中,只有根据不同病情,灵活掌握和运用这些手法,才能获得好的疗效。三、手法治疗三要素三要素是:力点、量、角度。手法治愈率高的因素即是:力点、量和角度上的融汇。四、正骨法则五要素断而续则固、固而须则适、绀而须则祛、僵而须则软、节不利而活之。五、三兼治正骨:矫正断骨、错位合拢还原位。正筋:拨正或复贴游离、浮起、扭转、出槽的筋腱。正肌肉:并拢损伤后分离、肿胀浮起的肌肉。三兼治,在治疗上完善了手法的作用。在三者之间的关系上,如还纳组织的归位,对愈后的确保功能,创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伤口积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