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我的力量可以为什么如此强大?

品牌宗教力量为何如此强大
冲突就是机会
近30年来,叶茂中策划机构帮助企业家洞察消费者冲突,发现市场机会,理清营销思路,提炼出有爆破力的品牌诉求和产品卖点,用创意迅速提升企业的品牌与销量。
1954年9月,一个叫玛丽安的家庭主妇在美国的一份报纸上宣称,在过去的一年多里,她一直接受到一个叫克拉利昂行星上的生物发来的消息,消息里说在1954年12月21日,整个北半球将被一场大洪水淹没,到时外星飞船会降落在地球,解救少数有坚定信仰的人,剩下其他的人都会被淹死。
随后玛丽安夫人笼络了一批人,定期聚会,举行各种虔诚的活动,并等待飞船的来临。
一个邪教!
故事一开始是朝着正常的方式运行的:到了12月21日,洪水没来,飞船也没来。但是随后的发展,却完全跑偏了,按理说这帮教徒应该怒不可遏,愤怒地把玛丽安揍一顿解恨,最后抬到派出所门口拉个横幅,还我血汗钱,诸如此类。
可事实上,那些教徒不仅没有产生怀疑,反而更加坚定虔诚,死心塌地,他们相信:正是因为自己之前不懈的努力和祈祷,才改变了北半球的命运,拯救了世界。
有一位叫费斯汀格的社会心理学家冷静地旁观了这一切,并在随后出版了一本叫《当预言落空时》的书,在书中他提出,信徒为某种信念付出巨大努力之后,却发现现实并非如此,在这时两者产生了巨大的冲突。当自己的行动无法挽回之时,他们为了挽救自己摇摇欲坠的信念,只能编织新的信念(自己的信念感动了上帝),才能使其与自己的行动保持一致性,完成自我欺骗,完成自我拯救。
这就是20世纪最具影响力的社会心理学理论之一——“认知失调”理论。
认知失调,是指一个人的行为与自己先前一贯的态度产生冲突后,产生的心理不适感。在一般情况下,认知与行为的一致性会让人感到舒适,所谓知行合一。有了一致性,我们才能以轻松,高效的方式来面对生活,更可以让人避免思考(是的,人就是懒),因为一旦开始思考,就可能出现违背自己意愿的情况发生。
所以当认知和行为产生冲突时,我们会想方设法去解决自己的不适感,保持一致性,而很多时候这种举动往往是下意识的。赌徒下注前都会犹豫不决,选择困难,而下注之后,瞬间变得信心满满,坐等赢钱。
那么如何保持一致性,如何解决行为与认知的冲突?
简单来说要么放弃行为,保持与认知的一致性;要么在无法改变行为的情况下,改变既往的认知。
戒烟是个最典型的例子。理论上任何一个抽烟的人,都知道这样一个残酷的事实——吸烟有害健康,于是这种认知与自己抽烟的事实就产生了严重的认知失调,产生了严重的冲突。
那么你就有以下几种应对的方式:
立刻戒烟。这样就保持了行为(不抽烟)与认知(抽烟有害健康,是错误的行为)的一致性。
继续抽烟。但改变认知,比如——我就是喜欢抽烟,抽烟没什么不好的,说抽烟有害的都是骗人的,所以我得抽烟。
继续抽烟。但增加一致性,找到合理理由,比如——抽烟让人放松,抽烟让我快乐,抽烟能够替身,所以我得抽烟。
继续抽烟。但降低不一致的冲突部分。比如——我知道抽烟会致癌,但那毕竟还早,我想活在当下,所以我得抽烟。
继续抽烟。但将原因归结于外力所致。比如——周围的同事们都抽烟,领导也抽烟,我不能不合群,所以我得抽烟。
发现了吗?理论上你的确有两种选择,戒烟,或者继续抽,但是事实上大多数人明知道抽烟的危害,依然舍身取义,真正勇于戒烟的人永远是少数,除非认知严重到一定程度(生重病,必须戒烟)。这就是认知失调作用的体现,在认知(抽烟有害健康)和行为(抽烟)产生冲突时,人们都纷纷选择了改变自己的认知,以适应行为,而不是改变行为,来适应认知。
这很好理解,是改变行为困难,还是改变自己脑中小小念头,自我麻醉一下来的简单?
这和尼古丁的成瘾性没什么关系,在生活的诸多情景下,认知失调都在潜意识的改变我们,你可能也有这样的体验,比如买股票,跌到家里都不认识,忍心割肉的永远都是少数,反而会买入更多,一边买一边劝慰自己,拉低了平均购入成本,很明智,这波不亏;比如一到世界杯,就会有很多只认识C罗梅西的伪球迷出现,虽然根本不知道足球的乐趣在哪,但想到第二天和朋友有话可聊,就觉得足球也挺刺激好玩,这波不亏;比如刚买个东西,过两天就发现其他地方在打折,就会劝慰自己,我早买早用早享受,这波不亏...
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当行为发生时,认知和态度大部分情况下会屈从于行为,而认知的强度,一般与为行为付出的努力成正比。
世界上最令人悲伤的事无非两件:得不到和已失去,往往越花费心思,最后才终于到手的东西,最后放弃的可能性也就越低,也就越会陷进认知失调的陷阱。
可口可乐刚进中国时,人人趋之若鹜,费尽周折终于买到一瓶,喝完却感觉像咳嗽药水时,也不会怪这玩意难喝,只能感慨自己没有国际口感。提前一个月订了家米其林,吃完觉得不过如此时,只能感慨第一次都这样,多吃几次就好了,错的是我不是餐厅。同样地,种草很久的化妆品,终于吃土两个月剁手买进,海淘完过了两个月终于拿到,却发现和自己肤质不符时,你会默默忍受还是转手丢掉?排长队的餐厅一般食客饭后评价都不低,很明显,他们必须对得起自己等待的漫长时间,否则是自抽耳光(当然,也很有可能是饿过头了,吃嘛嘛香)。
在邪教那个案例里,玛丽安夫人7个礼拜里开了60多次会议,这些会议短的也要一小时,长的则要12小时,巨量的付出,将“等待飞船”这件荒诞不经的事变的异常无法放弃。
第一个启示:为某件行为付出的越多,其坚固性就越强,解决认知和行为的冲突时,改变行为的可能性就越小。
这里的付出包括时间,包括金钱,也包括稀缺性,仪式感,甚至是一些轻微的痛苦。
接下来需要讨论的问题是,为某件行为付出的尺度应该如何衡量?是不是简单的“越多越好”?
《当预言落空时》的作者费斯汀格,在1959年完成了另一个极为经典,影响巨大的实验:
在这个实验中,参加实验的学生们被要求进行烦琐且无意义的工作,包括把书翻转四分之一圈,以及把汤匙放在盘子上,清空盘子,再把盘子放满汤匙,转动记分板上的48个木钉,每根都顺时针转动90度,再转动90度...等等。总之就是各种无意义并且无聊的重复性动作。
毫无疑问,学生们表现的十分消极。在实验结束之后,费斯汀格向学生们提出了一个请求,就是要他们去说服另一个要接受实验的人,向另一个人表示这项工作其实是有趣且吸引人的,而在说服之前,费斯汀格将会提供给这些学生一定补偿。其中有些学生拿到了20美元,有些学生拿到了1美元。
谁会吆喝的更起劲些?是那些拿了20美元的学生吗?他们会因为报酬更高就拼命卖货吗?
并不。在活动结束后研究者让所有学生填写了一张问卷,写下自己对活动的有趣程度的评价,1美元报酬组的评价显著高于20美元报酬组(0.35和-0.05),只拿了1美元的学生觉得这活动还不错,而拿了20美元的学生们觉得这活动还是枯燥无聊。
为什么?因为拿到20美元的学生有充足了理由说服自己,我是为了20美元,才选择告诉别人这活动有趣,事实上我心理并不这么觉得,我只是为钱而撒谎。而那些拿了1美元的学生则陷入了挣扎,1美元就出卖了我的灵魂?不值当啊... 为了缓解认知失调,为了解决态度和行为的冲突,他们选择改变了自己的认知,也就是自我麻痹,去承认这活动还不错,以维持一致性。
费斯汀格对此的解释是:“用于引发个体行为的压力越小(1美元),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大;压力越大(20美元),态度改变的可能性越小。”某种意义上,最少的理由反而能产生最大的效果,因为我们别无借口,只能使认知和行为一致。而当外力强大时,反弹的可能也越大,比如要生小孩时你可能会戒烟,但生完小孩之后呢?
那么当认知失调发生时,去判断其诱因就变得十分重要,到底是来自外界的压力,还是自我积极的主观能动性?
这似乎也可以解释很多品牌陷入的困局:一打折促销销量就提升,一不做活动销量就跳水。其中的原因之一就是,消费者只是为了“20美元”而去暂时改变了自己的行为,其对品牌本身的印象和观感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其态度和认知没有发生任何改变,反而一次次的促销,只能加深消费者“不打折我才不买”的认知。
第二个启示:通过外力也许能短时间内改变行为,但并不能真正改变认知,也不能真正解决认知和行为的冲突。
真正能改变认知的,往往是一些漫不经心的小行为,或者对方感知不到的小行为,在润物细无声中,潜移默化地改变认知。
行为能改变认知,而认知同样也能改变行为,同样,某一个小举动,就能改变你脑子里认知与行为的天平。
举个例子,希望别人捐钱总是件费劲的事,尤其在电话募捐更是如此,而美国的很多电话募捐人员就采取了这样的办法:在他们打通电话后,总是先问问对方身体怎样,近况如何,比如“今天心情如何?”一般人总会客套下,还不错,挺好,还行,诸如此类。然后募捐人员就坡下驴,“很高兴听你说你过的不错,那么我想问问你愿意捐点钱给那些不幸的人吗?”
为了让自己表示“过的不错”的认知和态度与接下来的行为一致,所以很多人会下意识地接受募捐的请求,毕竟谁都不想自己展现出冷酷无情的心理,更重要的是,这能维持我们认知与行为的一致,解决了冲突。
因为你做了一个小承诺,而这将会影响我们将来的大行为。
销售人员应该会深谙此道,生意往往从一笔小订单开始,利润不是关键,甚至有时还会赔钱,但建立联系之后,为保持一致性,订单会变得越来越持久。厂家很多时候不更换供应商的原因只有一个,习惯了。而另一个经常被提到的案例是,抽奖中了个鼠标垫,最后不知不觉买了台电脑,同样是因为一致性在作祟。
第三个启示:一个细微的改变认知的举动,也许就能制造认知与行为的冲突,去撬动别人极大地改变自己的行为。
王阳明的“知行合一”谁都听说过,但做起来简直难于登天。因为每个人在生活中,都时时刻刻遇到认知与行为的冲突,完全没法时刻统一自己的“知”与“行”。
还好,我们总会一次次地欺骗自己,来强行纠正,让认知和行为回到统一的轨道上。要么在做出选择之后坚信自己做的没错,要么让自己死硬的态度指挥自己的行为,即使行为大有问题。
在认知与行为的冲突产生之后,在认知与行为的模式统一之前,这种认知失调的过程,就是一座满含机会,满含价值的金矿。因为只有产生认知失调,产生了冲突,消费者才有改变认知或者改变行为的可能,而在消费者改变的过程中,毫无疑问会花费更多的时间和金钱。
找到那些不一致的,就找到了冲突,就找到了机会,找到了建立品牌信仰的可能。
从这个角度上讲,可口可乐、香烟、乃至于苹果、跑步、王者荣耀... 都和亲爱的玛丽安女士创立的小邪教没什么不同,都拥有异乎强大的力量。
难道不是吗?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 这么强大的力量 败了_百度知道
为什么 这么强大的力量 败了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你是说灭霸六颗原石被雷神一把斧头给打败了吗?这也是我很疑惑的一个地方,应该是漫威的BUG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以色列的军事力量为什么那么强大,美国有没有在背后支持? - 知乎31被浏览<strong class="NumberBoard-itemValue" title="3分享邀请回答14添加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81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美国军事力量如此强大 为什么还整天叫着不安全?求解答_百度知道
美国军事力量如此强大 为什么还整天叫着不安全?求解答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美国是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每年军费开支几乎占到了世界的一半,以往甚至占到了世界军费的75%,其装备水平也是首屈一指。军队人数130多万,这其中并不包括80多万的文职人员和80多万的预备役。如果把文职人员加上其军队人数在世界上也是数一数二的。美国拥有如此强大的力量为什么还觉得不安全,为什么还炒作中国军事威胁论?(本文为网友上传,不代表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仅供参考学习之用)
采纳率:69%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全部标记为已读
您暂未收到新消息哦~
扫我下载闲看视频APP
更快更超清,下客户端吧
【猪猪侠之竞球小英雄】只不过是一场热身赛,要不要这么夸张啊
小林解说牛顿的眼泪:迈凯伦P1从最高的云梯摔下来结果会爆炸吗
【回家的路有多远】第32集预告-闫学晶展现母爱光辉 给女儿收拾
黄褐斑高发于哪个年龄段?怎样治疗效果好?
一下偷了70多万吓坏小偷 悄悄退回去还多加了2000
梦幻西游:抗揍称他为天启第一狮驼岭,单挑吊死鬼鹰击一刀一个怪
男子因再婚去办理去死妻子手续时发现 “去世妻子”竟已结婚生子
美女去医院看病,结果病没看好,还白白被“医生”占了便宜!
合金弹头3 虽然损失了不少激光但是实在是没有办法了
遇上这个8岁小女孩 宋小宝都被怼到怀疑人生
开始探索美美星球吧!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贫穷限制了我的力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