练太极拳时手抖尾闾是怎么动的

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键部位:尾闾太极拳内功修炼的关键部位:尾闾
保健小常识01-26 08:56
打开网易新闻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尾闾即尾巴尖儿,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所以看它体积虽小,却是人体气机,即气的机关。“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具体练法:⑴在行拳过程中注意保持尾闾前翻。意想打滑梯的感觉。尾闾向前向下溜,也就是溜臀。也可以将尾闾想象成犁,动作转换时如犁地。⑵在进退顾盼动作转换时,用尾闾找脚后跟。如进步时,用尾闾找前脚跟,退步时用尾闾找后脚跟。
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背。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
当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意撑大腿内侧,有时尾闾会响动,自己会吓一跳,说明尾闾已经开。特别声明:本文为网易自媒体平台“网易号”作者上传并发布,仅代表该作者观点。网易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大家都在看分享成功热门推荐太极拳尾闾命门的作用_中华文本库
(5)强壮命门肾气,有利精气转化。 (6)培养太极十三....com (3)会阴内吸的同时,微微用意提肛、提尾闾。...wuxue.iguocui.com 作用 (1)培养和充实丹田混元气...
小周天在太极拳起势和收势中有明显的 运用和作用。...然后,松胯,命门外撑,鼓胀后腰、后背,将气送到两腿...能否冲过尾闾关,取决于丹田内气是 否充分,丹田内...
这都说明腰在太极拳肢体运动中起着做主 儿的作用。...我们细细分析其焦点是腰脊命门处前冲,从而增 大了...尾闾自然前敛,小腹甚觉充实,而两股、两 膝却出现...
这样达到开 活两胯的作用.如果练拳时真的松开胯,尾闾就如一个钟锤,向左偏...六,合胯 合胯是指组成胯关节的各部分向命门穴至会阴穴之间聚合,与腰和腿 ...
此时要保持胯的水平脊柱的不偏不倚及体会尾闾在迈步 收步时的作用。 尾闾托...慢练法的基础上简 化步骤重点以内气带动腰胯练时丹田气宜鼓荡命门穴比慢练法...
“尾闾中正”等等,概括性地涉及到了 太极拳的本质...中医学说中 的“命门”一词最早见于《内经》,是指...所以,说太极拳“功效奇”是毫不为过的。 《武当...
学习太极拳基础知识_教学反思/汇报_教学研究_教育...“练拳离不了松肩坠肘,气沉丹田,尾闾中正,虚灵顶...一、 身弓: 是以腰为弓把(或弓背), 腰脊命门...
周身一家,发劲是否劲起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杨式太极拳外形动作运行较缓慢,这样运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缓慢中“用空”。既在...
发劲是否劲起于脚,劲由尾闾腰脊命门而臂而 手,能否直达对方双足而使跳起。...杨式太极拳外形动作运行较缓慢,这样运行作用有二:一是在缓慢 中“用空”。既...
练太极拳要时刻注意发挥命门穴的枢纽作用,命门穴是全身重心之所在,执中达四旁,...气在体前下降,过会阴,气在身后上升,最后依次冲过尾闾、夹脊、玉枕三关,复归...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微信扫一扫,快速登录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松腰,开胯,垂尾闾
查看: 7590|
摘要: 腰部是练功的关键部位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 ...
腰部是练功的关键部位& & & 一、要求&& & & &腰部要放松,松腰、腰椎及其韧带,腰两侧肌肉等都放松,逐步改变腰部的自然弯曲状态。达到站立时腰部伸直乃至后突;坐时腰部伸直乃至前塌。伸直时不要硬挺,而是上下牵拉,好似各脊椎骨轻轻重叠在一起,古谓“形如九曲球”,就指放松的脊椎而言。& & & &二、具体作法&& & & &一般练功者,可先将腰自然伸直,而后微耸两肩,使后背圆直,再将两肩轻轻下放即可,同时头脑中应有腰部放松的意念引导。但此种方法收效甚微,故需专门锻炼。现介绍最简易的方法供选用。&& & & (一)站庄松腰法&& & & &全身松静站立,两脚踩气分开,呈后八字;两膝微屈下蹲,膝不过足尖;髋后收,使大腿根之鼠蹊部成空虚之三角;腰部命门穴向后突,尾闾下垂呈似坐非坐状;尾闾尖指向两脚跟连线之等边三角形之中点,同是调裆提会阴。全身身形按前述要求,松膝微内扣,踝放松,足平铺,手抱球或合十,置腹前、胸前均可。要采用腹式呼吸,吸气时意念收向命门,吸满气,微微向下一坐,同时腰放松,可反复进行3~5个呼吸。每次站半小时。此法不仅能松腰胯,亦为松尾闾之捷法。&& & & &(二)转胯松腰法&& & & & 周身中正站立,两脚平行分开,略宽于肩,两手叉腰,适度下蹲,躯干与大腿成钝角,膝不过足尖。髋关节放松,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髋部划圆。以此活动腰部之关节、肌肉、韧带等。习练久久,腰胯不仅能平转划圆,而且要能立转划圆即转“立圈”,甚至能转平、立相合之“混旋圈”。&& & & &(三)面壁蹲墙松腰法&& & & & 面壁而立,全身放松,周身中正,两脚并拢,脚尖顶墙根,两肩前扣,含胸收腹,鼻尖贴墙,腰后突下蹲,头不可倾斜,如此反复。初练者脚尖顶墙下蹲有困难,可以稍离寸许,两脚分开平行站立下蹲。每次下蹲 30为一组,每日蹲一组以上。待熟练后,鼻尖可离墙下蹲;再进一步可将腿蹲平后耗时间。此法不仅可以松腰,而且可以治疗练气功出偏造成的多种不适,为古不传之秘法。&& & & & 作用&& & & & 腰为肾之外府,肾中藏有元阴、元阳化生元气,注于气海以滋养全身。又腰为支撑人体的重要支柱。故练功家特别重视之。松腰可使腰部灵活,不仅要能转平圈,而且要能转“立圈”与“混旋圈”。这一方面可增强肾的功能,使人元气充足,此即古人谓“命意源头在腰隙”之意。另一方面,腰部放松,可使气血流通,从而保证主宰一身活动的职能,古人说“力发于足,主宰于腰,形于四肢”,又说“力由脊发”,腰部不能放松,是达不到此境界的。&&& & & & 腰部如不能放松,弊病甚多:&& & & & (一)腰部前塌(尤其体弱丹田气不足者前塌更甚),一方面影响丹田蓄气,另一方面阻滞背部河车运转与气机上升,轻则背部酸痛,背部呆滞、头晕、眉间闷胀、腹满、腹胀等,重则气机走窜,甚至发展到不能自控(这是气不能纳入河车大路,而别出少阳、太阳之故。若能予以调整腰部身形,与引气归经,则气自顺矣)。&& & & & (二)影响命门火对水液的蒸腾,男人可现遗精,白浊,甚至癃淋;女人则白带增多,月经不调,小便频数等。&& & & & (三)练动功者(尤其往复转身频繁者),易使阴阳升降失衡,浮阳上腾于面,多呈满面红光而欠涵蓄,甚至中风半身不遂。&&&胯部&&& & & & 一、要求&& & & & 松胯。松胯有两层含义,其一是髋关节放松;其二是骶髂关节放松(旧称泛臀)。&& & & & 松胯的专门练法有松前、后胯之分。&& & & & 松前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略宽于肩,脚尖外撇成一字;手可叉腰,胸前合十或左右平举;曲膝、曲髋下蹲,大腿、手、两膝尽量向外后开张。&& & & & 松后胯:第一个动作是松静站立,两脚分开,脚尖内扣成一字,上身微前倾,两腿向后绷直,泛臀塌腰,两臂前伸环抱,掌与额平,含胸向两侧外展,颏内含,头上顶;第二个动作是两膝微曲下蹲,臀部外翻,收小腹,两手同时向上前方划弧分开,掌心向上如托物,头后仰观天。&& & & & 作用&& & & & &髋关节放松则下肢运用自如。另外骶髂关节在常人是一不能活动的假关节,唯妇女怀孕晚期,此关节方能松张。练功者通过泛臀锻炼及丹田气充足时,可冲开这一关节。此关节冲开后,丹田域界也可扩充,元气之蓄积也可加大,为全身关节的通关奠定基础。&尾闾& & & & &一、要求&& & & & &第一步:下垂;第二步:前扣;第三步:尾闾转动。&&& & & & & 二、具体作法&& & & & & 继松胯、臀部下蹲后,意念中尾闾部似连着一根棍子,柱于地上,如此久久行之,尾闾则可下垂。初练垂尾闾要注意提肛相合,否则一味下垂易招致脱肛、疝气等气下陷的疾病。&& & & & &专门松尾闾之方法,则有“垂、泛、扣、转”四步功诀,现分述如下:&& & & & &第一步,垂尾闾。见站庄松腰法。注意初练功者,由于下蹲的程度小,尾闾与指地点的连线为一向后的斜线,随下蹲程度的加大,其线渐趋垂直,待成垂直直线后即可转入第二步。&& & & & &第二步,泛臀。接上式,上身不动,髋关节部之两股骨头向外后撑,膝微内扣内收,大腿根内侧放松向后收,臀向后面凸出(勿上翘),以此抻开腰骶关节,松开臀后面的骶髂关节,从而使臀向后、外泛(翻)张,使骶髂关节松动。&& & & & &第三步,扣尾闾。随着泛臀与下蹲程度的增加,尾闾逐渐移到指地点的后面,尾闾从下垂状变成前扣,指地点则可从等边三角形中点逐渐前移至两足连线中点,同时身体继续下蹲至大腿呈水平状。&& & & & &第四步,转尾闾(尾闾划圈)。接上式,两足尖稍向外撇,尾闾做前后划弧摆动,做左右划弧摆动,最后尾闾做转圈动作。此法与前述转胯松腰法之转腰涮胯动作似同实异。转胯松腰虽也要求以尾闾骨为动点带动骨盆转动,但主要是力催形动。此是丹田气动,转动仅在尾闾。古人把尾闾转动喻为钟锤、钟摆。一是表明其重视程度;二是为了保密。须知这是腰胯全松以后之事:尾闾灵动自如,气机圆活无滞,已达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与开始即以意念为用而调动一些膜络混元气不可混语也。& & & & &上述松尾闾的四步练法,由于各家功法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因而有所侧重。一般练太极、形意等内家拳,要求垂尾闾;练少林拳要求泛臀,即松后胯;练八卦掌则要求缩臀靠胯。为什么要求不同?因尾闾在不同的形式下有不同的作用。尾闾下垂,使气机容易收归丹田,向外发力时,从丹田叫力较易,对初学者也容易做到。太极拳讲太极推手,尾闾下垂就不易被推动,因此要求尾闾下垂。在尾闾下垂后丹田气充足了,就要冲开后胯,使骶髂关节能够活动,做法就是泛臀。& & & & &骨盆后的骶髂关节是假关节,一般不会动。练气功就要把此处练活,使骨盆、骶髂关节能活动,如果把耻骨连合处练松开,把臀泛开,活动范围就更大,丹田气就会更加充足,如果发力打人,力气会更大。因此,少林拳练功强调泛臀。八卦掌讲究轻灵,只泛臀不行,尾闾要向前扣。尾闾向前扣,不仅封住海底以炼精化气,而且能把气调起来,使动作轻灵。因此八卦掌练功要求尾闾前扣,即缩臀靠胯。&& & & & &太极拳、少林拳、八卦掌等不同功法看起来对尾闾的要求不同,实际上也是练习松尾闾不同阶段的要求,从垂尾闾、泛臀、扣尾闾到转尾闾,直到尾闾能划圈了,灵动自如,气机就达到圆活无滞,能随自己指挥,也就达到周身一家、意气合一的境界了。但在练功时,须从垂尾闾练起,循序渐进,欲速则不达。如果把某一阶段的要求局限化,当作整体或当作唯一正确的姿势,则属以偏概全。&& & & & & 另外有所谓“尾闾如钟锤”,“尾闾如钟摆”的说法。实际就是第四步的尾闾会动、会摆、会转。会转以后就能调动周身的气机,尾闾往那儿动,气就往那儿冲,象一口大钟,它不会自动响,怎样才能响呢?一拉钟锤,撞到钟上就响了。尾闾就象钟锤,尾闾往那边一靠,气马上就往那儿去。使丹田发气,用尾闾扣激,把气发到周身各个地方。但这仍是初级的调气发功,功夫高时则“周身处处是丹田”,不需要再从丹田去调。& & & & &作用&& & & & &尾骨上与骶骨相接,前扣之骶骨与后翘之尾骨相接处有微隙可活动,有穴名腰俞(即腰部气血转输之处),尾闾处非常重要。动功与内家拳都注重松腰胯,但罕有谈及松尾闾者,然而尾闾之活动,关系到周身阳气的发生和发动。&& & & & &尾闾能运动周身之阳气,尾闾不松则气难以灵动。龟、鹿长寿,其尾闾均能灵活转动。尾闾松动后则气机易于流通,故古有“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之说。需知这只是尾闾松动后的初级效用罢了。
刚表态过的朋友 ()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3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说说太极拳的尾闾和命门
我的图书馆
说说太极拳的尾闾和命门
说说太极拳的尾闾和命门
说说尾闾,尾闾犹如古钟中间的钟锤,是练功的根本。尾闾所在的部位恰人体的上下的中点。人体身高约相当于七个半头部的长度。下巴到膻中为一个头部,膻中到肚脐为一个头部。直立时,膝到地面为两个头部。从肚脐到大腿中部约一个半头部。人体上下的中点约在耻骨联合处,即尾巴尖儿那个地方。松腰松胯跟尾闾有密切联系。要松腰,就得松胯,胯不松,腰也不好往后突,要松腰松胯就必须伴随垂尾闾。尾骨有四节,连到一起成一个整的了,但它又不是直的。你得慢慢让它直着下垂。尾闾这一关非常关键。看它体积虽小,却气机尚存。“尾闾中正神贯顶,气透三关入泥丸”。尾骨与骶骨相接之处有骶管裂孔,外面被韧带封住了。脊柱管里面的脑脊液直接跟脑子连着,尾骨一转动,就把骶管裂孔的韧带动了,使得椎管里面的液体受到振动,一直传到脑子里。这里面是通过共振作用传上去的。尾闾一动弹,从椎管振动到脑脊液,一下子也可以到脑子里面去了。尾闾牵着骶椎韧带,振动椎管里面的脑脊液,还有马尾神经。马尾神经从椎管里面下来有好多,到最后只—根下来,它非常敏感,一动弹整个地都传上去了。尾闾要中正,不能歪着;体形歪,尾闾也要正,直着往下垂。,好像下面有一根绳子垂着,而你坐在上面,似坐非坐。运劲时尾闾中正往下垂,发力时,尾闾就是那板机,一撮谷道,等于扣动了板机,尾闾一前兜,力量就走了脊了。敛臀是为了通小周天,是初学者必须做的,泛臀是为通大周天,发劲时用的,泛臀与松开尾闾也有很大的关系。泛臀就是臀部往外泛。泛臀有开后胯的意思。脚尖往里扣,膝盖往里拧,胯关节往外翻,一翻一拧,把后面撑开,臀就往外翻出去了。陈氏小架尤为是这样。所说的后裆劲就是这样,确实很多人不理解。因为他影响外形的美观。当你站桩时,气机下行,大腿根部有热舒的感觉,意撑大腿内侧,只是尾闾就会响动。自己有时会吓一跳,说明尾闾已经开说说命门,命门穴位于两肾之间,属督脉,有生命之门,先天之根本的含义。命门穴与任脉的神厥穴(肚脐)又前后对称,与腰的带脉又缠绕一周。带脉的循行路线较为简单,起于季脉肋下方,横绕腰腹周围,前平脐,后平十四椎。带脉的“带”字,含有腰带的意思,因其横行于腰腹之间,统束全身直行的经脉。足部的阴阳经脉都受带脉的约束,带脉与冲、任、督三脉的关系极为密切,腰腹部是三脉脉气所发之处,又为下丹田真气之所在。下丹田在脐内一寸,一般位于脐和命门三七开,位于大椎和会阴穴也三七开,符合黄金分割线0.618的优选关键数字,顺应先天自然之规律。因此,只有气沉丹田,意守丹田,命门穴后撑等练功身法,就能通过神厥穴深部的经络网,使丹田生发之气遍走全身,起着整体功能的调节作用。第一天老师教你基本功,就是站桩。会用手去摸摸你的命门穴,那是老师看看你的命门的坑是什么情况,正常人命门那都有个坑,站桩就是一个填坑的过程,这样你的身弓才能练出来,才能形成上下的整劲。有坑的,一定不是高手。呼吸,从丹田呼吸转入命门呼吸,退阴符,绕阳符。右转36圈,从丹田到命门为一圈,左转24圈。这样才有鼓荡劲,站桩有的呼吸,呼气从丹田达涌泉学,吸气从涌泉穴达命门。&&&&“腰为第一主宰”,说明了太极拳主弓的重要性。主弓弓把“命门”是带动四肢弓的纲,通过主弓节节贯穿及上下肢的调节协调,也就是“命门”调节上行与大椎、肩、肘、腕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同时,“命门”调节下行与胯、膝、足跟贯穿,对拉拔长,相系相吸,周身身法处处联系起来,方能做到“一动无有不动”的完整协调境界。具体操作上,用意把“命门”后撑,先取得前足蹬回的反作用力,与后足蹬力成为力偶,故“命门”向后撑实,即前足从地面反作用力而来。后坐时则反之,“命门”注后拉,是从后足前弓取得地面反作用力与前足反作用力成为力偶而来,后足蹬力主动催迫前足的反作用力而成为力偶,向前退后都成为左旋右转的力偶,立身中正不偏,四面转换,八方支撑,无不顺遂。如果单纯只考虑抽胯,只能从股关节的力偶转动,不能与上体协调解决周身一家。“命门”则能为上下统领的总关要,掌握主弓的整体调作活动,照应上下肢四弓的协调活动,发挥主弓为中心点的弹力作用,在推手时能化能发,能粘能走,变化无穷。除了“命门”后撑之外,还必须注意“命门”向左右旋转或前后位移。拳论十三势歌中指明:“命意源头在腰际,变换虚实需留意。……刻刻留心在腰间,腹内松静气腾然”。这高度概括了腰腹部意气变换调节,以命门穴作为调节全身平衡的轴心。在推手时,从接触点感知对方来劲之后,根据对方的劲路首先进行命门的内换,然后调整身体的各部分和各关节,一动无有不动。&&&& 一动全动并不是单纯接触点的移动,如果不首先从命门变换虚实,而单纯上肢的移动,马上由手作出反应,这就会犯了“梢动”的毛病。解决“梢动”的毛病,“劲先由里边变换,才能知己知彼,达到人不知我,我独知人的懂劲功夫”。命门穴里边变换,包括命门穴向左右及前后的位移,命门穴的转动,其位移及转动量的大小根据对方的劲路决定,命门的位移及转动带动身体四肢各关节作出调整反应,为化劲和发劲作好准备,使对方感觉不到我方内劲的变换,而实际我方巳把对方的力引上球面的切点抛出。所谓“四两拨千斤”,也就是这个道理。在推手时,意贯命门,注意命门后撑位移及虚实变换转动,通过命门穴调节上下肢十二个关节贯串,螺旋型缠绕绞转,把对方引上立体圆面切点,五把弓合一集中发劲,如箭直线发射,可见命门穴在练功和推手时都起着重要的枢纽作用,这是外型动作难于觉察到,只能在练功和推手的过程中自我感知。凝神是命门开始向上到最上第一节脊柱关节拉直状态下,使头骨形成上顶趋势。由于第一节脊柱向后顶,使用头部状态形成向上,下颚内收。状态形成为,第一脊椎位置原先靠近头骨的位置手摸上去是内含在,现在是有一根筋外凸,同 时下巴内扣。感觉是头向上顶,眉心有内含感觉,基本上此状态下10秒左右,精神可以凝聚专注。所以称呼为凝神。也就是虚领顶劲,前顶后顶不失。这种间架定型后,才可训练推手和格斗,两人对拆拳架。一旦间架定型后,技术定型上身合格,终生不用再训练此项目。也就是入门的先决条件,最后配合意气和呼吸。就具备初级的格斗状态,既然是拳,就必须能格斗。太极拳是比较高深的,因为它不仅是惟一的一个注重以柔克刚、以小力胜大力的拳种,而且又是惟一的一个以养生为主的拳种。它的作用,古人描绘得神乎其神,信不信悉听尊便。信没什么坏处,不信也没有什么好处。至于今人那更是怎么评论的都有,怎么练习的都有,是冷是热都是自己的感受,没有必要统一思想,也没有争论的必要。理论和方法都是在不断变换,人的思想和感受也都在变换,这就是生活。练拳也是生活。【摘自】
TA的最新馆藏[转]&[转]&[转]&[转]&[转]&[转]&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谈尾闾在太极拳行拳中的作用和习练方法
编辑 | 鹿鸣
尾闾在太极拳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我们经常看到,有些人在习练太极拳时,经常出现弯腰、翘臀、起伏或重心转换时用脚蹬地或拖地的现象。这主要是不了解尾闾的作用或不会应用的原因造成的。
身体如何保持中正离不开尾闾的作用。尾闾就是所说的尾巴根。它的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保持立身中正。太极拳首先必须做到立身中正。要做到立身中正应该是百汇上领,尾闾前翻。从而保持脊骨正直,达到立身中正的要求。
2. 在进退顾盼中保持平稳。太极拳要求在进退顾盼动作转换的过程中一方面保持立身中正,一方面要保持平稳。当你进行动作转换时,注意以尾闾的移动,才能保证平稳、中正。同时使重心转移灵活,不出现弯腰翘臀、起伏蹬地的现象。
3. 尾闾前翻是太极丹功的法门,在练内丹时必须掌握的要领。对于增进元气,提高身体健康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如果不讲尾闾前翻的拳,肯定不是太极拳。)
练习方法:
1.在行拳过程中注意保持尾闾前翻。意想打滑梯的感觉。尾闾向前向下溜,也就是溜臀。也可以将尾闾想象成犁,动作转换时如犁地。
2.在进退顾盼动作转换时,用尾闾找脚后跟。如进步时,用尾闾找前脚跟,退步时用尾闾找后脚跟。
温馨提示:《太极》微信公众号部分内容文章通过网络整理,如有侵权请您联系我们会在第一时间处理或删除;贵在分享,感恩支持!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练太极拳的时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