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球时代,颗粒乒乓球正胶打法的特点会不会变得比40时代更

红双喜编号40几的比较好用?_百度知道
红双喜编号40几的比较好用?
我有更好的答案
细说红双喜“狂飚”套胶  (根据网上资料整理而成)90年代中后期的小球时代,红双喜虽然拥有国内最好的海绵,但是反胶的速度系数却一直不如天津的产品。津派胶皮729和999系列一统中国市场。红双喜虽然拥有国内最好的海绵,如12#、30#、20#、22#海绵(分别用于快攻、反手、正手、正手)但是其反胶的速度系数却一直不如天津的产品。专业选手总是喜欢在红双喜海绵上贴天津的反胶(现役国手马琳、孔令辉还是使用红双喜的海绵+天津999胶皮),海绵虽然能带来可观的经济效益,但是从战略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球拍让人看了自然无法对红双喜品牌产生进一步的联想。市场高手虽然不甘寂寞,却又苦于没有适当的切入点,直到九十年代末机会终于来了,世界冠军王涛偶尔表示:他需要的反胶可以减点速度,但应该加点旋转。这一要求正好符合红双喜的实际情况,于是经过一系列的充分准备,红双喜G888反贴海绵套胶隆重上市。他们一改国内行业中将反胶与海绵分别销售的传统,一律以套胶的形式面世,这样既保证了反胶皮与海绵粘合工艺对性能稳定性的影响,同时又利用其海绵的性能优势突现了红双喜品牌的地位。成功的市场运作和高质量的产品结合,不仅为国手提供了犀利的新武器,而且卖了个国内同类产品中最令人羡慕的价格。一大批国手,如王励勤、阎森等率先使用此款套胶,省队的和体校的专业选手等试用后反响不错,于是红双喜一炮打响,夺回了半壁江山之后,期间,红双喜还在研制G系列的其他套胶,如G222(最终未见上市,只在圈内流传),G666(G666是1999年已经研制出来的,一直在给国家队试用,到现在03年9月才面市,本人在2003年7月有幸得到一块专业G666,此款套胶估计在月份才上市,目前国内有直拍横打的王浩在使用),G555(2002上市,转为直拍横打反手设计,本人试打后感觉弹性太好,难以控制),G777(狂飚3)的前身,价格为狂飚的一半,适合业余弧圈打法选手,2002年上市)。然而小球时代终于一去不返,40mm大球时代来临。2000年2月,国际乒联决定在10月1日起采用40毫米大球,国内的其他几家公司还没有准备开发40mm的器材时,红双喜未雨绸缪,在经过第二次企业改型后花费几百万元引进全套进口生产线,加紧对打球器材的研究, 如40mm大球的研制和狂飚系列的开发,着手进行适应大球的套胶研究,狂飙2和3号的研制也由此开始。狂飙2在设计上与G888其实相同,因为G888在ITTF检测时发现胶皮表面光洁度超标;而G777在研发中,交付运动队试打,结果被流传到国外,现代表某国的前中国国手,参加国际公开赛时,被裁判发现禁止了比赛,引起ITTF的注意,结果红双喜受到指责,后以狂飙系列代替了G系列,所以最早出现的狂飙II的胶皮上写着代G888,狂飙III上写着代G777,而现在的狂飙取代G555。悉尼奥运会上,王励勤和阎森使用狂飙2号勇夺男双桂冠;而使用狂飙3号的刘国正,则在第46届世乒赛上演绎出一场惊心动魄的经典之战。王励勤还获得46届世乒赛男子单打冠军。一时间,神州大地,不管是专业的还是业余的,所寻找的正手的第一武器就是红双喜的狂飚套胶。狂飚刚上市后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大自然狂飚(狂飚1),但是由于狂飚2、3的成功,人们似乎更加喜欢国手使用的狂飚品牌,大自然狂飚就自然地被淘汰了。  看到身边众多的高手使用狂飚,心中不禁痒痒,也想买一块“与时俱进”。可是当时用的郗恩庭底板才60元,而一张狂飙要98元,感觉这破底板可能发挥不了狂飚的性能,于是砸锅卖铁省下350元买了一块蝴蝶底板(butterfly 20271,科贝尔)正手贴上狂飚3,反手贴上狂飚2。那时候狂飚2、3才刚刚上市,品质极其不稳定。正手的狂飚3性能和品质均比较好,符合我当时的打法(正手弧圈为主,结合直拍横打)。反手因为狂飚2速度较快,当时我的直拍横打以反手快带、快撕、弹拨为主,于是这套配置使我的技术在短短的两个月内飞速进步。  于是,经过我第一个吃螃蟹,我们大学里用狂飙的人也越来越多,一年内使用狂飚有十多人,且使用者水平有大幅提高。狂飚与其说是提高技术质量,不如说是带动了我们大学乒乓球的发展,如今由于使用大球,使得原本在小球时代赫赫有名的G888、729系列、999系列黯然失色,在46届世乒赛上刘国正和金哲洙的那场激动人心的世纪之战,以及男单决赛王励勤与孔令辉的冠军之争,最后的胜利都属于狂飚的使用者。狂飚,英文名为Hurrican,意为飓风,所拉出的球,出速快,旋转强,弧线易于控制,落台后第二速度令所有的其他进口名牌套胶黯然失色。狂飚带给使用者的并不仅仅是优良的性能,还有绝对的自信和藐视对手的霸气。狂飚套胶对使用者的技术十分挑剔,也就是说使用者必须下定决心练好发力,且必须为弧圈球打法。如果自身发力不好,感觉就像赵云耍关公的大刀一样,使不上劲,反而感到难以控制。对狂飚的使用者来说,只有一种结果:打得对方满地找球(拉出的弧圈冲得对方满地找球;或是拉球失误频频,对方只得满地捡球)。狂飚就像一把双刃剑,有时杀敌一千,自伤八百,所以使用者必须扎扎实实练好基本功,控制技术和拉球技术。等一段时间的练习后,才发现自己的水平提高如此之快,达到一种“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境界。目前市场上可购买到的狂飚套胶分为狂飚2和狂飚3狂飚3:现在这是专业和业余弧圈打法选手的首选正手位配置。现在那些专业选手和业余高手的正手位几乎一律 2.2mm,40度的狂飚3。如今,红双喜公司出的狂飚3号的品质和稳定比性比以前进步了很多,特别是胶皮的硫化处理技术和海绵的切割技术。以前的狂飚2、3胶皮既不稳定,有可能用了几天就会出现胶皮老化的迹象。现在的狂飚套胶的胶皮是中国最好的胶皮,品质也是当今世界上最好的。狂飚套胶的寿命基本上在8个月(指平时经常刷胶水的业余选手)-2年(不刷胶水的业余选手)。狂飚3配置的海绵是运海20#,这是目前公认的拉弧圈球最好的海绵,是几乎所有的弧圈型高手配置正手位海绵的首选。海绵颜色:橙色。除了红双喜的运海20#海绵品质出众外,她的胶水残渍比较好处理。只要用手指轻轻地搓海绵的边缘,这样可以把整个胶水残渍完全揭下来。海绵又完好如新了,我自己的感觉这么做完了再刷胶水,打球的感觉更好。而且任何一种国外套胶都不能做到这点!一般国外的套胶胶水刷多了残渍很厚就很不好用,最后只好丢掉。而红双喜的海绵在这点上比较出色。每次处理完了都和用新的一样。市面上的业余狂飚3的海绵硬度从39-41度,厚度为2.15-2.2mm,初学者可选用厚度为2.15mm,硬度为39度的,拉球和控制都不错,有一定基础的可选用2.2mm,40-41度。狂飚2:同样配置20#海绵。只是狂飚2的胶皮粘性比狂飚3稍差,但是拉球时弧线更低,速度更快,业余初学者不易掌握。适合暴冲型弧圈球打法,目前国手王励勤、阎森等一大批国手使用的是狂飙2套胶。业余选手一般选用厚度为2.15mm,39-41度的狂飚2。市场价:90-98元如今,无论是直拍打法还是横拍打法,弧圈结合快攻亦是快攻结合弧圈的专业和业余选手,正手几乎是清一色的狂飚套胶,其中以狂飚3的使用者居多。狂飚3优越的性能,成为使用高档底板的专业和业余爱好者的首选。 狂飚2的特点,速度快,弧线低,前冲力强,旋转强。胶皮略厚,胶粒短粗,粘性好。需自身发力好的人用。 狂飚3的特点,易控制,中台易发力,弧线高,相持好。胶皮略薄,胶粒细一些,弹性好。
速度比较 拉球: 狂2&狂3 冲、攻:狂2&狂3 力量比较 拉球: 狂2高于狂3 冲、攻:狂2低于狂3 旋转比较 拉、冲:狂2低于狂3 控制、搓、切、摆等: 狂2高于狂3 易控性比较 近台: 狂2好于狂3 中远台:狂2差于狂3 相持性比较 狂2好于狂3 弹性比较 狂2小于狂3
使用时注意:狂2拉球时略往上一些,否则易碰网,拉、冲球需甩大臂发力;狂3搓球时往下切一些,否则球会高,拉球时多用小臂发力,摩擦要厚一些。 狂2适合配硬底板,狂3适合配较软一些的底板。  狂飙2号 狂飙3号 主要特性 速度(近台) 控制、旋转、第二速度(中远台)出色 适用人群特征 自我发力为主,力量型选手,中远台技术要求高。 控制技术见长,技术全面选手,也适合技术成长阶段的爱好者。 代表运动员 王励勤 刘国正 常规硬度(邵式) 41-43 39-41 常规厚度(mm) 2.15/2.20 2.15/2.20 (胶皮)粘性 低(相对) 中高(相对) (胶皮)颗粒高度 低(相对) 中高(相对) (胶皮)长径比 小(相对) 大(相对) 匹配海绵 20#/22#,试验匹配海绵为22#,实际匹配两种均可。 20#/22#,试验匹配海绵为20#,实际匹配两种均可。 反光度 中 中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红双喜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加载中...
查看: 3040|回复: 4
选购七夹乒乓球底板必读:七夹40+时代的江湖
阅读权限90
注册乒乓网,名师1对1指导!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
& & 国内球迷对于七夹板的萌芽,还要回到刀光剑影的快攻时代,七夹板多在颗粒高手中熠熠生辉:刘国梁的金标Clipper Wood、王涛的棕柄P700、邓亚萍的红双喜老08等。在乒器江湖中,似乎七夹从未成为主流,却也有悉数型号成功登顶五环之巅。
05530.jpg (79.38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早年的七夹较为厚重,在弧圈与快攻纵横交错的年代,便有“弧圈五夹、快攻七夹”之说。
& & 然而,当时代不断变迁,彼时众多重炮纤维板,如今看来似乎也平静宜人,七夹也随着规则的变化不断进化、演变,曾经“快攻板”的代名词,俨然已经成为一名“多面手”。
& & 曾经有人说:玩七夹基本上都是冲着练球去的。背后的含义,是七夹突出的稳定性,然而更深层次的含义,则略带嘲讽:七夹相比五夹以及纤维板,在可玩性方面稍显逊色。
& & 然而,玩归玩,球板最终还是要用来打的。七夹或许不好玩,但是却很好打。
& & 何谓“七夹”
& & 七夹板(七层板),说的通俗点就是七层木头,比五层多两层。但是由于结构不同,七夹板在手感上与五夹板的差异可不仅仅只是加了两层木头和两层胶水那么简单:五层板的木材结构为纵+横+纵+横+纵(纵横比例3:2),纵向材料偏多,而且多为大芯结构,手感多为柔韧。而七层板则为纵+横+纵+横+纵+横+纵(纵横比例4:3),提供刚性特质的横向材料偏多,因此七夹板往往要比五夹板更硬,出球更快,在无机40+的今天,七夹板通常要比传统五夹板更具实战价值。
& & 七夹之巅
& & 七夹纯木板的发明者,一定为亚特兰大奥运会男单逐鹿的结果而骄傲:冠军刘国梁使用斯帝卡,亚军王涛使用,罗斯科夫使用——七夹纯木板雄霸了三个领奖台。
& & 不过,高潮即顶点,此后的世界大赛中,无论男女单手中,七夹板都未能再现如此盛景。类似的一幕,也反复在乒乓球发烧友的成长路上演出,从最初的“钢板”跨至柔韧的软五夹,当发现自己用五夹不仅在练技术更在练体能时,许多人开始把目光投向七夹板,甚至崇尚“七夹不硬、五夹不软”的中庸之道。
& & 然而,对于有“追求”的人,七夹不会是其最终归宿,最终,暴力党会转向更快速的复合纤维板,手感党会回归更通透的纯木五夹,并且,由于内能套胶的前赴后继,五夹的脱板速度可以经由套胶得到极大弥补。因此,我们看到蝴蝶不仅ALC当道,还有王牌Zylon纤维,STIGA用纳米工艺、VPS技术来复活经典五夹,甚至不少两面异质的选手都放弃了七夹,在顶尖领域,七夹的地位已经有些尴尬。
& & 5+2≠7
& & 在数学中,5+2=7完全成立,然而在乒乓球板中,这却是两种概念:常见的5+2,多指5木加2层纤维结构的纤维板,而并非7层纯木板,因此“5+2”与“7”是独立存在的两种结构。另外,由于5+2结构的木板(五夹)多为纵芯,因此在性能上也要有别于七夹,往往5+2会呈现出一种整体感,属于5层加强型手感,并不等同于传统意义上层层递进的七夹板手感。
& & 或许正因为如此,七夹板才拥有如此众多拥簇。
& & 向传统致敬
& & 斯帝卡 Clipper Wood & 阿瓦拉 P700
& & P700与CL尽管性能细节有所差别,但同为瑞典生产的硬七夹经典,几乎是国人对于进口七夹板的最早认知。CL是两面林巴(Limba)面材加中间五层阿尤斯(Ayous),P700的区别在于次表层是柳桉。两支球板的核心三层较厚且几乎等厚,次表层稍薄,面材最薄,CL又将三、五层做了染色处理,被许多球迷称为经典的“二道杠”。
03510.jpg (354.47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老款的P700与CL都是硬而通透的,手感传递非常清晰,前者整体刚性更强。两支球板弹性的差别,在于表现出极小阈值内的硬弹与软弹,但都完全不是纯木五夹那种大级别、整体形变的软弹,CL的表现往往是硬中带着一丝酥脆,而P700手感更实,更有韧劲儿。老CL与老P700的暴力程度完全可以和当今的纤维板相媲美,不过,近100g的重量与7mm左右的厚度,搭配两面反胶如今却难有用武之地,尤其是直板横打双反配置,更有“断腕”之忧。但P700与CL奠定了纯木七夹板的经典结构,一直被模仿,却从未被超越。
& & 蝴蝶 Clearfield & SK 7
& & 日系的七夹,是有别于欧系硬厚七夹的手感,其对近台速度的追求远远要略高于中远台的力量。蝴蝶Clearfield,又名“陈静”,寇头(Koto)面材,作为1988年女单奥运冠军陈静(反手生胶)的兵器,可以说是又硬又重。由于蝴蝶公司早早将陈静停产,想一睹这支球板的风采如今只能在二手区碰碰运气,相比已经变迁的CL,陈静更有硬朗老七夹的风范。
20130.jpg (313.46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然而,毕竟更是快攻技术的归属,较低的天花板难以招架势大力沉的弧圈,因此较为柔软的、更适合弧圈技术的接过了蝴蝶七夹板的销量王位,SK7虽然也采用相似的传统结构,但面材已经更换为林巴,不仅保持了七夹劲爆的要素,却适当以速度换底劲,均衡性稍好。如今SK7系列已经衍生出众多成员,SK7-α、SK7-Light以及SK7-Korbel都已经算是老面孔了。今年蝴蝶还专门为SK7系列推出了SK7 Classic与SK7Carbon,SK7在蝴蝶球板领域中的地位可见一斑。
& & 亚萨卡 Maxwood
& & ,也俨然一派厚重的“老七”范儿,但手感更有层次,稍显吃球。老款YM的林巴(Limba)面材之下,是染成紫色的科技木,新款则染成蓝色,手柄拼花也作了改变。由于厚度与重量都不算夸张,又属瑞典名门亚萨卡旗下,是直板反胶左推右攻的暴力佳选。
48919.jpg (365.78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如今CL依旧活跃在一线,而同为欧系七夹的P700却已经渐渐淡出人们的视野,YM有点老CL和老P700“中和”的味道,脆中带着一丝韧劲,并极大程度保留了亚氏细腻的小球手感,在“老七”中堪称全能战士。
& & 七夹的演变之路:向五夹看齐
& & 随着弧圈技术的深入,硬邦邦的七夹板需要更强的形变,似乎形变是五夹的强项,想要向五夹靠拢,需要先“瘦身”。
& & 若论均衡,奥恰洛夫一定榜上有名,虽然没有哪一个单项指标令人过手不忘,但其进攻、控制、周旋、暴力,都流畅自如,加上欧洲弧圈板的手感与亲民的售价,追随者众多自然也在情理之中。
51631.jpg (198.89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奥恰的结构与前辈PPP(Persson Power Play)相近,但面材为胡桃木、次表层寇头,提高表面硬度是无机时代的常用方法,只要搭配得当,就不会造成手感的内外软硬脱节。在无机伊始,众多国手都曾长期使用奥恰洛夫作为主板征战各大赛事,能够征服国手们的性能,相信其实力已经毋庸置疑。
& & 尼塔谷
& & Ludeak & Ludeak Power Ludeak学名“雨燕”,国人将其亲昵的称为“”,而Ludeak Power则为“大鸟”尼塔谷的几代“鸟系”虽然发烧友间流传的版本甚多,总体评价还是很高的。这款需要自身发力的七夹板,已经完全颠覆了传统七夹的概念,易吃球、好控制,已经无限接近于五夹板的弧圈效果。
03769.jpg (259.28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与传统七夹相比,鸟系七夹稍微敛起速度的锋芒,更注重旋转与控制加厚实力,给足了选手自身发力的空间,类传统的结构也可以调试出许多不同的效果。将七夹板向五夹风格靠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已经有了不少成功的例证。其实与其说是向五夹,不如说是向新时代弧圈球的需求靠拢。
& & 倘若预算不多,却又想感受薄七夹弧圈的魅力,银河U2是一个不错的选择。在银河的球板中,U2起到一个承上启下的作用,五夹曾经在有机时代无限风光,而U2则勇敢的在无机时代扛起了银河“全民”球板的大旗。
58768.jpg (312.74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虽然厚度不足6.5mm,但是U2的支撑力已经完全够用,球板的手感传递以及整体形变效果在国产七夹中已算翘楚,足以让人眼前一亮。U2在性能上将撞击与摩擦较好的兼容在了一起,拉打皆宜。球板手柄的拼花非常个性,与异形标牌风格很搭,整体效果很耐看。堪称国产高性价比七夹的一个里程碑之作。
& & SK7的均衡表现也是一柄“双刃剑”:虽然有着较高的上台率,但是弧圈以及撞击的表现都不够令人叫爽,Hadraw SK虽然仅有“SK”的名号,却有软化版SK7的意思。
17612.jpg (259.37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Hadraw系列是蝴蝶针对40+推出的新系列,Hadraw SK的设计理念在于用较软的板身创造极好的形变效果以延长持球的时间,以此抵消40+造成的旋转上的损失。虽然是日本制造,但Hadraw SK的手感却有一些“瑞典味”,通透而酥脆,利于摩擦,80g出头的重量堪称摆速神器,同时球板较为百搭,深棕色中置标牌的手柄复古味十足,市场反响也相当不错。
& & 七夹的演变之路:改变,让一切成为可能
& & “瘦身”的七夹更像是在维持手感的基础上增加杀伤力,属于传统七夹的减法调教,然而对于追求质量的人来说,减法显然不够劲爆。
& & 既然如此,那就去改变传统,用另一种思路,便是不一样的七夹。
& & “加硬一层”
& & 玫瑰7与玫瑰5上市时间一致,而国手们有偏爱五夹的传统,曾经有众多男线国手都选用玫瑰5作为自己的主板,而玫瑰7却稍显冷清。
02354.jpg (309.52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实际上,玫瑰7是斯帝卡早期硬木系列七夹中(黑檀系列、玫瑰系列、枫木系列)结构最为接近传统七夹的一支球板:它似乎就是一个换了玫瑰面材的“老七”。因此在手感上,玫瑰7继承了许多传统七夹的优势:具备丰富的层次感以及坚实的支撑力,而玫瑰面材的加入无疑加快了球板在近台的脱板速度,小力量不形变的效果也让球板在处理小球方面得心应手。不过玫瑰7的专属标签更偏向暴力,并且重量较大,95g以上的重量并不鲜见,倘若对重量较为敏感,便只能感叹关公大刀并非人人皆能舞了。
& & 七夹亦有“芯
& & 对于大芯七夹,亚萨卡确实具有前瞻性,早在盖亭时代,便有大芯七夹YE7问世,早期的盖亭版YE7具有高于6.5mm的厚度,在弧圈横行的年代,软而弹的盖亭版YE红到发紫,而硬厚的YE7却很少有人提及。
50324.jpg (312.39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后期亚萨卡对YE7的结构有所调整,将整体厚度缩减到了6.0mm以内,如此一来,有效削减了球板之前过强的刚性,极大地挖掘了弧圈性能。改版后的YE7甚至可以直接看做是大芯横置,再把次表层乘以2的YE,手感极好,直横通吃,大芯作用明显,击球伴有美妙的喷射感。
& & 而Destroy则是亚萨卡近年来针对40+而推出的大芯七夹板,它在新版YE7的基础上进一步强化了球板大芯的作用,超厚的大芯提供了超强的支撑力,并且版面大小改为了155*150mm(YE7为159*150mm),因此球板甜区更为集中,球板强硬的球风也正如其名,好似一名“破坏者”,只要发上力,便可施行“碾压式”输出。
& & 尼塔谷的鸟羽系列稍显极端:红鸟羽堪称温柔典范,而黑鸟羽则是典型的狂热暴徒,两层胡桃木面材夹五层阿尤斯的结构,硬度自然不在话下,一板暴击质量堪比90年代的“老七”。
34927.jpg (330.82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不过,黑鸟羽最难能可贵的地方在于它在暴力的同时依旧保持着典型的“尼塔谷”手感——反馈精准、柔和可控,虽然相比红鸟羽略显模糊,但已完全够用。正所谓尺有所短、寸有所长,黑鸟羽在近台的凶悍,必然会牺牲一定的形变效果,退台后能明显感觉到球板的“天花板”,远台与相持均非黑鸟羽所长,狠下心来打快攻更能发挥黑鸟羽的特长。当然,如果动作够规范,发力够集中,黑鸟羽拉出的球犹如电光火石,爆猛非常。若能将黑鸟羽挥舞得拉打自如,必是高手无疑。
& & 红双喜 506系列
& & 作为国产装备的龙头大哥,红双喜一直有为国家队贴身服务的传统,会提供多种性能的球板给队员,为了便于区分和信息跟踪,并不会为每款试打板起名字,只用数字编号作为标记,而506的本身并无特殊含义。
& & 11年,马龙使用并创造佳绩。506侧面双红线染色效果醒目,突破了传统纯木七夹中间三层几近等厚的结构,成为有大芯的七夹,增加了中心层的支撑作用,相当于球板有了“核”动力。七层底劲、五层通透,这就是506的设计初衷。如今,506系列已经衍生出众多产品:入门级有劲极7、进阶级有天极506、国手级有狂飚龙2、龙3,毋庸置疑,506系列显然已经站在了国产七夹之巅。
& & 冲破“传统”:
& & 作为斯帝卡硬木系列的第一代产品,黑檀7一出场就万众瞩目。材质、结构都是全新的,奇数层木材硬且薄,支撑作用明显,偶数三层等厚的阿尤斯,使横向纤维所占比重极大,对于刚性的益处不言而喻。
21766.jpg (326.89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黑檀七的击球感不同于以往任何一支七夹,也没有黑檀5那样面材偏硬的突兀,乍一接触平淡无奇,像纳米碳王一般,越用才越有味道。挺实的板身和较硬的面材本不会有多少形变,但持球与旋转却不成问题。6.2mm的厚度,给与合理的胶皮配重,直板黑檀七也不失为一支多面手。黑檀7结构中夹住较厚阿尤斯的木材硬且薄,受到来球的撞击后会产生接触面积大、但幅度有限的“内陷”,主要借助阿尤斯优异的形变能力来实现持球和底劲,与通常意义上七夹利用软材质产生的局部形变不同,典型的发力上瘾球球板,越发力越痛快。
& & 骄猛终极煞
& & 骄猛品牌从来不缺乏创意,而终极煞便是一款极具创意的七夹板:传统七夹木材纤维摆放为纵横纵横纵横纵,而终极煞的最内芯并未进行横置,中心三层的木材均为纵向排布,似乎这是一款“伪七夹”:它更像是一款大芯被分成了三层的五夹。
& & 然而,终极煞可不仅仅只是大芯一分为三那么简单,毕竟多了两层粘合剂,球板的手感会有别于传统五夹、七夹。终极煞的手感较硬,脱板速度甚至能够超越“老七”和一些软质纤维板,击球声音脆响有力,一板重击鲜有回头,只是,这种奇妙的手感可能需要一段时间来适应,因为它是一种有别于普通夹板的独特手感,倘若能够驾驭娴熟,终极煞一定是一支能够大杀四方的利器。
& & 桧木球板一直以来都是达克的特长,然而达克不仅仅只局限于开发单桧,7P-2A系列的桧夹板也十分具有特色,7P-2A.7t便是一支耐人寻味的桧木七夹板。
18223.jpg (283.65 KB, 下载次数: 0)
10:46 AM 上传
& & 从木材角度来说,桧木十分适合用于球板材质:柔和且喷劲十足的性能表现,能让暴徒们欲罢不能,然而桧木本身较为松软,需要有一定的厚度才能拥有较好的支撑力,因此常见单桧多为8.0mm以上厚度。桧夹可以有效降低球板整体厚度,却也有门槛限制:市面上不少桧夹会显得软而无力,因此夹层之间的粘合剂就显得尤为重要。7P-2A.7t采用了七层厚度较为近似的桧木,在特殊粘合工艺的处理下,最大程度维持了桧木本身的暴力色彩。不过,7P-2A.7t的厚度可不薄,6.5mm以上的厚度用于直板横打显然有些勉为其难,作为横板把玩自然最适合不过了。
& & TSP Swat系列
& & Swat是一款让TSP感到自豪的球板:它曾常年占据日本之名电商的销量排行版前三。能够在公认“挑剔”的日本市场获此殊荣,Swat除了亲民的售价,更多还是靠谱的性能。&/p& &p&  Swat是一款使用了炭烧技术的纯木七夹板,球板本身厚度不足6.5mm,从侧面看,球板的表层、次层以及内芯层都有炭烧工艺,如此一来不仅强化了球板的支撑力,更有效的减轻了球板的重量,薄七夹的弧圈功底自然不用说,较轻的重量也让Swat成为了一支摆速利器。
& & 如今Swat已经衍生了众多新款,在七夹方面分别更新了Swat Speed和Swat Power两款球板,两支新款球板相比老款的炭烧层有所减少,仅林巴面材经历了炭烧工艺的加工,内里均为传统七夹结构,Swat Speed厚度约6.5mm左右,而Swat Power厚度已经接近7mm,不过整体风格依旧是均衡路线——亮点不多,但是颇为实用。
& & 在纤维球板时代,手持七剑,是否会有一种不随波逐流的快感?或许,从未有过某种结构一统江湖,世界也正因不同而精彩。
学习了,送上浮云以表感谢!
写的不错!
上一篇:下一篇: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不知道是不是转载,不过总结的很全面了,已经收藏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学习了 很全面. 我有一个U2.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详实,全面。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阅读权限90
技术变革了
本楼回复(<span id="dp_count_)
打赏鼓励一下!
Powered by生胶有什么特点,要怎样才能打好_百度知道
生胶有什么特点,要怎样才能打好
我有更好的答案
生胶胶皮和普通的正贴胶皮在规格上相似,但是胶体的含胶量比正贴胶皮要大,因此颗粒比较软,弹性相对也较大。与正胶相比,生胶的主要特点是出球速度明显加快,适合运动员自己主动发力。击球时,在重打的情况下,控制球的能力较好,且击出去的球略下沉。生胶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摩擦力小,不容易制造旋转。在轻打的情况下,稳定性不如正胶,往往出现击球打滑下网或使球产生漂浮的现象,在对攻中缺少回旋的余地。 进攻 从器材本身的特点和现有打法形成的过程来看,生胶打法的主要特长是积极主动进攻,尤以积极的攻打发力见长。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转的法宝。而这种特长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险性,同时要求运动员具有攻打各种来球饿扎实基本功。 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点要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离身体近一点;击球时间以高点期最佳,错过这一时间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硬打就会增加无谓失误;击球部位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中后部作适当的调节,如果来球上旋很强,击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较强,击打球中后部,使作用力尽量通过球心,充分发挥生胶的击打效果,产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动;击球弧线在保证球能过网的弧线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胶打出距离长的特点,给对手造成强有力的威胁,这样还可以减少来回板数,使连续攻打中的失误降到最低点。 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生胶本身缺少制造弧线的能力在攻打过程中要注意收紧腰部和腹部,协助手臂控制斜线,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 防守 防守是生胶打法的薄弱环节,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变上旋时的加转弧圈球的难度最大。主要原因是生胶的胶皮较硬,颗粒对球的摩擦较小,球在板上的支撑力不够,造成“打滑”而失误,无法进行攻防转换。这一致命问题,也是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以加转弧球为主要得分手段时期,生胶打法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生胶防守的弱点时,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生胶在接发球上的难度。由于相对正胶和反胶,生胶的反弹速度较快,造成稳定性较差,接发球容易影响手上对球旋转速度的感觉,使本体感觉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使用搓、撇、摆短等要求相对精细的接发球手段时,难度较大,造成许多人难以过接发球关而放弃使用生胶。 要摆脱生胶胶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难,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攻防转换中力争主动的胆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时,除了挡、带等相对保守的技术外,必须具备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实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转,这是生胶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术条件。接发球时,要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其次,在生胶胶皮与海绵匹配时,要适当控制海绵的硬度,最好用稍软一点的海绵,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过厚,以免由于球的冲力到不了拍上,影响手上感觉。挑选底版时,最好稍硬一些,这样,当球的冲力透过较软和较薄的海绵时,球拍不会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发力增强对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经进入了大球时代。大球在旋转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减弱。爱实践中,人们感到大球从对方台面弹起后,第二弧线的旋转减弱更为明显,运动员防守第一板加转湖圈球的难度普遍减小,这无疑给生胶打法解决防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生胶打法的未来的生存空间更为宽松一些。
生胶胶皮和普通的正贴胶皮在规格上相似,但是胶体的含胶量比正贴胶皮要大,因此颗粒比较软,弹性相对也较大。与正胶相比,生胶的主要特点是出球速度明显加快,适合运动员自己主动发力。击球时,在重打的情况下,控制球的能力较好,且击出去的球略下沉。乒乓板分为直板和横板。板由底板、两面胶面、两张海绵构成。胶面分为反胶(平胶,适合初学者用)、生胶(表面颗粒直径大于颗粒距胶面高度。快攻用,不怕旋球)、正胶(表面颗粒直径等于颗粒距胶面高度。削球、搓球用,适合快攻)、长胶(表面颗粒直径小于颗粒距胶面高度。由我国1960年代发明,有着可以打出奇幻莫测的旋球的作用,但不适合初学者用,长胶不怕旋,但打出的球无法控制,若换上长胶,请慎重考虑)。削、搓球选手建议使用一面反胶,一面正胶。快弧选手建议使用一面反胶,一面长胶(生胶,这里更推荐用生胶)。弧快打发——拉弧圈球选手建议使用双面反胶。(初学者建议使用双面反胶……动作未成形)
生胶胶皮和普通的正贴胶皮在规格上相似,但是胶体的含胶量比正贴胶皮要大,因此颗粒比较软,弹性相对也较大。与正胶相比,生胶的主要特点是出球速度明显加快,适合运动员自己主动发力。击球时,在重打的情况下,控制球的能力较好,且击出去的球略下沉。生胶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摩擦力小,不容易制造旋转。在轻打的情况下,稳定性不如正胶,往往出现击球打滑下网或使球产生漂浮的现象,在对攻中缺少回旋的余地。 进攻 从器材本身的特点和现有打法形成的过程来看,生胶打法的主要特长是积极主动进攻,尤以积极的攻打发力见长。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转的法宝。而这种特长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险性,同时要求运动员具有攻打各种来球饿扎实基本功。 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点要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离身体近一点;击球时间以高点期最佳,错过这一时间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硬打就会增加无谓失误;击球部位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中后部作适当的调节,如果来球上旋很强,击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较强,击打球中后部,使作用力尽量通过球心,充分发挥生胶的击打效果,产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动;击球弧线在保证球能过网的弧线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胶打出距离长的特点,给对手造成强有力的威胁,这样还可以减少来回板数,使连续攻打中的失误降到最低点。 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生胶本身缺少制造弧线的能力在攻打过程中要注意收紧腰部和腹部,协助手臂控制斜线,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 防守 防守是生胶打法的薄弱环节,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变上旋时的加转弧圈球的难度最大。主要原因是生胶的胶皮较硬,颗粒对球的摩擦较小,球在板上的支撑力不够,造成“打滑”而失误,无法进行攻防转换。这一致命问题,也是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以加转弧球为主要得分手段时期,生胶打法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生胶防守的弱点时,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生胶在接发球上的难度。由于相对正胶和反胶,生胶的反弹速度较快,造成稳定性较差,接发球容易影响手上对球旋转速度的感觉,使本体感觉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使用搓、撇、摆短等要求相对精细的接发球手段时,难度较大,造成许多人难以过接发球关而放弃使用生胶。 要摆脱生胶胶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难,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攻防转换中力争主动的胆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时,除了挡、带等相对保守的技术外,必须具备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实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转,这是生胶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术条件。接发球时,要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其次,在生胶胶皮与海绵匹配时,要适当控制海绵的硬度,最好用稍软一点的海绵,厚度控制在1.5-2.0毫米即可,不宜过厚,以免由于球的冲力到不了拍上,影响手上感觉。挑选底版时,最好稍硬一些,这样,当球的冲力透过较软和较薄的海绵时,球拍不会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发力增强对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经进入了大球时代。大球在旋转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减弱。爱实践中,人们感到大球从对方台面弹起后,第二弧线的旋转减弱更为明显,运动员防守第一板加转湖圈球的难度普遍减小,这无疑给生胶打法解决防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生胶打法的未来的生存空间更为宽松一些。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生胶胶皮和普通的正贴胶皮在规格上相似,与正胶相比,生胶的主要特点是出球速度明显加快,适合运动员自己主动发力。击球时,在重打的情况下,控制球的能力较好,且击出去的球略下沉。生胶的主要不足之处是摩擦力小,不容易制造旋转。在轻打的情况下,稳定性不如正胶,往往出现击球打滑下网或使球产生漂浮的现象。。打法:
从器材本身的特点和现有打法形成的过程来看,生胶打法的主要特长是积极主动进攻,尤以积极的攻打发力见长。快速的出手速度和进攻的突然性常是克制旋转的法宝。而这种特长无疑具有非常大的冒险性,同时要求运动员具有攻打各种来球饿扎实基本功。
为了保证攻打的准确性,击球点要在能够发力的基础上,离身体近一点;击球时间以高点期最佳,错过这一时间就要进行适当的调整,硬打就会增加无谓失误;击球部位要根据来球的情况,在中后部作适当的调节,如果来球上旋很强,击打球的中上部,如果下旋较强,击打球中后部,使作用力尽量通过球心,充分发挥生胶的击打效果,产生一定的力量,克服球在球拍上的摩擦滑动;击球弧线在保证球能过网的弧线高度的基础上,充分发挥生胶打出距离长的特点,给对手造成强有力的威胁,这样还可以减少来回板数,使连续攻打中的失误降到最低点。
要特别注意的是,由于生胶本身缺少制造弧线的能力在攻打过程中要注意收紧腰部和腹部,协助手臂控制斜线,以增加击球的准确性。2.防守 防守是生胶打法的薄弱环节,尤其以防守第一板由下旋变上旋时的加转弧圈球的难度最大。主要原因是生胶的胶皮较硬,颗粒对球的摩擦较小,球在板上的支撑力不够,造成“打滑”而失误,无法进行攻防转换。这一致命问题,也是导致70年代到80年代初以匈牙利、南斯拉夫为代表的欧洲球队,以加转弧球为主要得分手段时期,生胶打法难有作为的重要原因。
在谈到生胶防守的弱点时,我们不能不说一下生胶在接发球上的难度。由于相对正胶和反胶,生胶的反弹速度较快,造成稳定性较差,接发球容易影响手上对球旋转速度的感觉,使本体感觉处于一种失控的状态。在使用搓、撇、摆短等要求相对精细的接发球手段时,难度较大,造成许多人难以过接发球关而放弃使用生胶。
要摆脱生胶胶皮本身的特性造成的以上困难,在防守中首先要建立积极主动的意识和攻防转换中力争主动的胆量。在防守第一板加转弧圈球时,除了挡、带等相对保守的技术外,必须具备攻打的能力和信心,切实作到用力量克服旋转,这是生胶打法要攀登高峰的前提技术条件。接发球时,要适当增加挑打的使用比率,减少搓摆的运用数量,这样,一方面可以增加接发球的主动性,同时可以更好地发挥生胶的性能特点。其次,在生胶胶皮与海绵匹配时,要适当控制海绵的硬度,最好用稍软一点的海绵,厚度控制在1.5-1.8毫米即可,不宜过厚,以免由于球的冲力到不了拍上,影响手上感觉。挑选底版时,最好稍硬一些,这样,当球的冲力透过较软和较薄的海绵时,球拍不会震手,可以充分依靠自己发力增强对球的控制。
乒乓球已经进入了大球时代。大球在旋转和速度上均比小球有所减弱。实践中,人们感到大球从对方台面弹起后,第二弧线的旋转减弱更为明显,运动员防守第一板加转湖圈球的难度普遍减小,这无疑给生胶打法解决防守问题创造了客观条件,使生胶打法的未来的生存空间更为宽松一些。3.借力意识/在实战中如何使用生胶借力发力借力意识是在自己不想或不便发力时,利用对方来球的力量和速度,以自己稳定的拍型,将来球迅速回弹到预定的位置,破坏对方击球的节奏,从而谋求变被动为主动的战术意识。借力时可以不发力,也可以减力或加力。在实战中使用生胶借力,须看准来球的落点,及时跟拍快带,并根据来球的旋转调整拍形。若要在借力中发力(加力),就更须看清来球速度,算准合力时机,快速挥动球拍,击发瞬间,手指顶住底板,击球完毕,顺势放松还原。但在借力中发力是有难度的,所要求的计算精度较高,对业余选手来讲,与其追求单一的高难技术,不如充分应用基本技术,变化落点或调整节奏,在轻与重、快与慢的变化中寻求主动,获取进攻的机会。
正胶 也叫短颗粒胶皮,特点是弹性好、速度快、击球稳、不吃转,适合近台快攻,尤其是左推右攻型打法,是直板快攻型选手最常用的胶皮类型之一,过去庄则栋、李富荣、江嘉良、谢赛克等一大批世界冠军都采用正胶海绵直拍。当今世界冠军刘国梁也是采用这种类型胶皮。如果你觉得自己手腕动作灵活,而大臂和腰腹力量不够,那最好正面选择以速度制胜的正胶球拍。 目前国际市场上还有一种介于短颗粒与长颗粒之间的一种中颗粒胶皮,有不旋攻击的奇特效果,对手攻来的强烈抽球或下旋球,这种胶皮压根儿就不怕,回过去都是不旋球,而且飘忽,让对手使不上劲。它被人称作“魔性胶皮”。 反胶 其特点是击球旋转力强、击球稳定、易控制,适合弧圈型或弧圈结合快攻型打法。由于击球稳定,控制球好,因此也是初学者首选的类型。对于专业选手而言,又有多种不同性能的反胶海绵拍供选择,如胶皮粘性强、配套的海绵软而厚,因而有很好的“咬”球及“裹”球特性。反胶海绵胶皮是直、横拍选手目前最常用的胶皮,几乎100%的欧洲选手均采用此种胶皮,亚洲选手也有近80%选手使用。因为这种胶皮比较好地兼顾了速度与旋转的要求。 目前国际超一流选手中,绝大部份都使用反胶胶皮。如弧圈结合快攻打法的瓦尔德内尔、佩尔森、塞弗、马文革、王楠等,快攻结合弧圈打法的盖亭、王涛、孔令辉、邓亚萍、李菊等,直握拍的马琳、阎森、冯哲等,他们都是清一色的是正面或二面均为反胶胶皮。 打反胶的选手都希望胶皮有高裹力,即胶皮面要粘,这样才能有高的摩擦系数。除了专业运动员有条件打比赛即换胶皮外,业余爱好者恐怕就没有这个条件了,所以要懂得保护胶皮的粘性。最简单的办法是每次练习以后,用软泡沫海绵沾清水清洗干净,市面上也有专用的清洁剂出售,使用效果会更好。清洁后用聚脂薄膜复盖上,这样既可防尘又可防氧化。 长胶 这是一种胶粘细而长的胶皮覆盖在一薄海绵上面而胶皮海绵,是我国在六十年代发明的。当年张燮林用这种胶皮削出变幻莫测的球,被称为乒坛魔术师。这是因为这种胶皮球在拍面会产生反常的旋转现象,典型的变化是:对方搓来的下旋球,己方用长胶对搓时,将以上旋飞回;对方攻来的上旋球,己方用长胶推挡后以下旋飞回;用削球回击对方拉来的弧圈球时球会更旋,而回削一般拉球时回球则不旋。这些反常的变化常令对方失误或回出高球,对付不熟悉长胶性能的人打这种球常可轻易取胜。但用这种胶皮打球,不但对方失误多,己方也不易掌握,大大降低了乒乓球的观赏性和娱乐性。1998年5月,国际乒联在南非德班市召开理事会,以19票对18票,作出关于禁用使用长胶的决定,并对正胶作出高度与直径之比不得大于1:1的规定。少年运动员千万不要用长胶,一方面长胶难掌握,另一方面稍有不慎很容易造成错误的定型。中国乒协早已明文规定少年比赛一律不得使用长胶。 ●防弧胶皮 专门对付弧圈球的还有一种叫“防弧胶皮”的反胶海绵胶皮,这种胶皮拍面无粘性,表面较光滑且轻微发涩,击出球运行牲速度较慢、弧线较短,着台后下沉飘忽,令对手难以按常规判断,对付弧圈球尤为奏效。如前述当年蔡振华反面贴的就是这种胶皮。 上述各种乒乓球拍面覆盖物中除了注意胶皮特性的选择外,还应注意海绵的选择,即注意海绵的厚与薄、硬与软。一般来说,厚海绵吃球较深,咬球时间较长,击出的球后劲较足,在拉球时特点更明显;相反薄海绵吃球时间短,击球快、控球好,但球的后劲不足,不易把对手打死。至于硬海绵则有咬球时间短、球速快的特点,适合快攻的打法;而软海绵则球速逊色些,但控制球较佳,一般人打起来比较顺手,也打得比较稳。 除了海绵与胶皮外,用于粘合海绵胶皮的胶水,在当今高科技时代也具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一种专用的无臭快速胶水,比赛前粘贴能大大发挥“药效”(据说能提高胶皮弹性20%-30%),如同给球拍吃了兴奋剂。这种奇妙的特性是由匈牙利选手KLAMPER偶然发现的,当时他比赛输了一局之后,觉得正手的胶皮没粘好,于是重贴,竟然想不到这半干的胶皮少球使球速提高了不少。如今快速胶己不是什么秘密,但有些人却变得过于迷信它的作用了。 现在不但要求海绵胶皮应符合国际乒联(英文简称ITIF)的规定,如包括粘合剂总厚度不得厚于4毫米,胶皮的二面必须一面为鲜红色,一面为深黑色等,参加重大比赛还必须选用国际乒联已批准使用的胶皮及粘贴胶皮用的胶水。目前,国内有多种品种获得批准,其边缘1年前 - 检举
其他3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生胶的相关知识
&#xe675;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xe6b9;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乒乓球正胶打法口诀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