班上有个基本不运动的打胶女同学的运动鞋,但为什么体训跑1000多米都不张嘴喘气,鼻翼也基本没什么变化?

一个人体运动有哪些器官参与了运动_百度知道
一个人体运动有哪些器官参与了运动
我有更好的答案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与原则 一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理 体育应该是一个确有实效,而又能不断提高的实践活动;体育锻炼则应是人们所进行的、有效的、合理的身体活动。而要使这种身体活动有效和合理,就必须遵循一定的依据,这种依据就是所谓的体育锻炼的原理。因此可以说,体育锻炼原理并没有概念上的意义,它只是从体育锻炼实践中产生出来的具有原则意义的理论。这种理论是多方面的,以下主要的几点做一简要的介绍。 (一)
刺激与适应性的改变和增强 体育锻炼实际上就是对身体施加的一种运动刺激。在运动的刺激下,引起了机体的多种反应,并随着刺激次数的增加与时间的延续、负荷量与强度的增长,使人体在形态、机能、素质、体能等方面,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和增强。原则上讲,有了这种刺激,人体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没有这种刺激,人体就不可能产生这些变化。 (二)
运动疲劳与疲劳恢复 体育锻炼的过程就是:运动——疲劳——休息——恢复。有人讲逗没有疲劳,就没有锻炼地,这话是有一定科学道理的。运动中只有出现疲劳,才可能通过休息,使体力得以恢复,并进而提高身体对疲劳的耐受力。例如,在长跑锻炼中,一个人在开始的一段时间里跑一千多米就感到体力不支,而他通过一个时期的锻炼,能跑两三千米仍不感到十分疲劳。可见,人的体力及各种运动能力,必须通过运动所产生的疲劳锻炼才能得以增强和提高。所以,我们不应害怕疲劳,担心自己的体力会用完。我们应该明白,这种现象在运动生理学中叫做逗超量恢复地。所谓超量恢复,是指人体通过一定量与强度的运动刺激,使机体出现疲劳,而在休息之后,机体的代谢能力与体力状况,可以恢复到比运动前更高的水平之上。人的各种运动素质与体能,就是在这种逗超量恢复地的多次出现与重复中提高起来的。在体育锻炼中,我们应有意识地运动这一规律,以增强锻炼的效果。 (三)
能量消耗与营养补充 运动必然要消耗体内更多的能量物质。因此,运动后就必须注意营养物质的补充。这样才能使体内的机能代谢逐步提高到新的水平上。这不仅能够加强人体对营养物质的吸收和利用,而且可使体质的增强得到充分的物质保障。 (四)
用进废退 人的各种运动能力,人体各组织、器官、系统的生理机能,无一不遵循着逗用进废退地的自然法则。就拿我们大、中、小学体育教材中都有的逗前滚翻地动作来说,其实这是还不会走路的幼儿在床上很容易做出的动作。然而,在大学的体育课上,却有学生做不出这一简单动作,而有的学生却能很快地学会头手翻、前手翻,甚至更为复杂的动作。这不能不使我们吃惊地看到,人的各种原本就有的运动能力,是能够在不使用、不锻炼中渐渐消退的;而这些能力又能在经常的锻炼中得到惊人的提高和发展。这就是游泳运动员的肺活量为什么会比一般人大得多、球类运动员的反应比一般人快得多,体操运动员又能做出令人叹为观止的难新动作的最基本道理。人们常讲:逗生命在于运动地,这句话是颇有哲理性和科学性的。 二 、 体育锻炼的基本原则 体育锻炼的原则主要是体育锻炼客观规律的反映,是体育练习者从事体育锻炼实践,达到理想效果所必须遵循的基本原则。在体育锻炼的过程中,只要正确地理解和运用体育锻炼的原理,才能使体育锻炼获得最佳效果。 (一)
自觉性原则 自觉性的原则是体育锻炼者应有明确的锻炼目的,要有逗善其身者无过于体育地的思想认识,自觉积极地进行体育锻炼。毛泽东同志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指出:逗欲图体育之有效,非动其主观、促其对于体育之自觉不可地。也就是说,要想收到体育锻炼的预期效果,必须以主动积极的态度,自觉地坚持锻炼才行。 贯彻自觉性的原则,应注意以下几点: 1、要做到自觉锻炼,首先必须明确锻炼目的。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学生都应遵照逗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地和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把自己锻炼成为一个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人,将来更好地为四个现代化和人类的进步事业多做贡献。一个人只有树立起这一远大目标,才能使体育锻炼更具有长久的动力和自觉性。另外,参加体育锻炼更多的是带有直接目的和动机的。例如:为了丰富文化生活、调节情绪、活泼身心、陶冶情操、锻炼意志等,或是为增进健康,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和造就一个健美的形体,以及防病治病等。不管带着哪种目的和需求,主要是有目的地去锻炼,这种锻炼就更具主动性和自觉性。 2、应充分认识体育锻炼的特点和作用。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是多种多样的,每个人都可以选择自己较喜爱的运动项目和形式,并有意识地培养锻炼的兴趣。当一个人对体育锻炼产生兴趣之后,他进行锻炼的情绪才是高涨的,感受才是积极的。但是,仅仅停留在兴趣阶段是不够的,而是应从兴趣入门,逐渐形成一种自觉行动和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 3、要使锻炼更具自觉性,还应经常检验锻炼的效果。如定期测试一下身体素质、形态,某些生理机能指标和运动成绩等方面的增长、变化及提高情况,也可用饮食、睡眠、精神状态以及学习时的注意力等情况的对比来检验锻炼的效果。这样不仅可以检查锻炼方法是否得当有效,而且,还可以看到锻炼的成效,从而使体育锻炼的兴趣与信心进一步增强,自觉性更加提高。 (二)
循序渐进原则 循序渐进原则是指体育锻炼的内容、方法和运动负荷等,必须根据人对事物的认识规律、动作技能形成规律和生理机能的负荷规律,由小到大、由易到难、由简到繁、由低级到高级地逐步进行。在体育锻炼中,最忌急于求成,想逗一口吃个胖子地,只能事与愿违,甚至还会造成伤害事故或给身体带来某些生理损伤。因此,进行体育锻炼时,学习动作要由易到难,运动量由小到大,运动强度(刺激强度)应由弱到强。同时,还应根据年龄、性别、身体素质水平,因人而异地安排练习的内容,这样才能受到良好的效果。 (三)
全面性原则 全面性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应全面发展身体的各个部位、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各种身体素质和活动能力,追求身心的和谐发展。 体育锻炼,不仅应包括不同身体部位的活动,更重要的是应该包括多种项目和不同性质的活动,进行全面锻炼。身体各系统都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的,身体某一方面的发展必然会影响到其他方面的发展,而全面发展,就能相互促进,共同提高。目前,大学生年龄多处在17~23岁之间,为身体发育逐渐成熟的阶段,具有一定的可塑性。因此,在体育锻炼中贯彻全面性原则尤为重要。 从体育项目对人体锻炼的作用来看,也是有所侧重的。如短跑主要是发展速度。投掷、举重主要是发展力量,长跑则侧重于发展耐力,球类则以发展灵敏性协调性为主。所以进行全面锻炼就能使身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使其能更快地掌握运动技术和技能,增强体质。 (四)
经常性原则 经常性的原则是指身体锻炼必须持之以恒,使之成为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内容。 我们做什么事情都要有恒心,体育锻炼也是这样。运动技术的形成和提高,人体各组织系统机能的改善,是肌肉活动反复多次强化的结果。锻炼不经常,后一次锻炼时,前次锻炼的痕迹已经消失,失去了累积性的影响作用,因此效果也就很小,甚至不起作用。同时,运动技能的形成,人体结构、机能的改善,身体素质提高,都受着生物界逗用进废退地规律的制约。不经常锻炼,对已取得的效果也会逐渐消退。俗话说,逗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所提示的就是这个道理。 上述锻炼身体应遵循的几项原则,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只有科学地、有目的地、全面地贯彻这些原则,才能不断增强体质,取得预期效果。第二节
体育锻炼的内容及其选择一 、体育锻炼的内容与形式 体育锻炼的内容极为丰富,形式也多种多样。在学校,我们可将内容分为:推行《国家体育锻炼标准》与实施《大学生体育合格标准》;体育竞技(如篮球、排球、足球、乒乓球、羽毛球、网球等);传统保健体育(如武术、气功等)和娱乐体育(如登山、郊游、、垂钓等)以及各种健身操、健美、体育舞蹈等。体育锻炼的组织形式有:早操、课间操、课外体育活动和运动竞赛等。 二 、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 科学地选择体育锻炼的内容,是获得体育锻炼良好效果的重要环节。 (一)
体育锻炼内容的选择应根据个人的身体特点、兴趣及需要 人的个体差异很大,在选择锻炼内容时要考虑年龄、性别、身体条件、运动基础、健康状况和自己的兴趣爱好以及需求等情况。确定锻炼的目的是为健身健美还是提高运动水平;是为了娱乐、医疗还是促进身体的正常发育;然后选择那些适合于自己的运动项目与形式进行锻炼。 (二)
体育锻炼的内容应实用方便 进行体育锻炼自然要考虑锻炼的全面性,通过锻炼力求使身体的各个部位(上下肢、躯干)、内脏器官、身体素质获得全面发展。同时,也应考虑实际条件,因时、因地进行一些实效性强而又简便易行的锻炼内容与形式。所谓因时制宜,就是要根据季节气候的变化,合理安排些适宜的运动项目;所谓因地制宜,就是要从实际出发,充分利用现有的场地、设备、器材等。第三节
体育锻炼的方法与锻炼计划一 、体育锻炼的方法 体育锻炼的方法很多,这里仅将常用的几种方法介绍如下: (一)
发展身体素质的方法 它是最基本和常用的练习方法。运用这种方法能有效地发展身体素质,提高基本活动能力,促进内脏器官的功能,增强体质。 身体素质练习包括:力量、速度、耐力、柔韧和灵敏性的练习。其中力量、速度、耐力尤为重要,现做简要介绍: 1.
发展力量的因素及发展力量的方法 (1)负荷。实践证明,开始练习时以身体最大负荷的60%~70%进行练习,增长力量效果最好,随着练习水平的提高,负荷量应不断增加。 (2)动作速度。在力量练习中,动作速度不同,练习效果也不同。如投掷需要爆发力,短跑需要快速力量,它取决于肌肉收缩的力量与速度。这就宜采用较少的负荷做快速的运动。 (3)训练间隔。开始训练时以隔日训练为好。实践证明,隔日训练的力量增长为77%,而每日进行力量训练增长只有47%。每次练习间隔以3~5分钟为宜。 发展力量的内容(手段)很多,常见的有投掷重物、举重、引体向上、双臂屈伸、俯卧撑、跳跃、负重下蹲、负重跳等。 2.
发展速度的方法 (1)
提高步频。主要是通过加快运动中枢兴奋和抑制的转换速度来提高的。 (2)
增加髋关节柔韧性和腿部力量的训练来加大步幅。 其练习内容有高抬腿跑、小步跑、加速跑、跨步跑、后踢跑、折返跑、斜坡跑等。 3.
发展耐力的方法 进行耐力练习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 (1)心、血管的负荷量。为了提高耐力,使身体处于较长时间的运动状态下而不产生疲劳,首先应提高心、血管的机能,赋予心、血管系统一定的负荷和持续时间。在体育锻炼中应使负荷量达到心、血管系统最大功能的70%,并要求至少持续5分钟。 (2)运动时应有一定的间隔时间。每次负荷之间的间歇时间,一般是以脉搏频率恢复到120~130次/分,再进行下次负荷练习为宜(通常需要3~4分钟)。 (3)动作速率,即跑的速度。一般说进行中速运动或者是匀速跑步而脉搏保持在150次/分的训练对耐力的增长较为有效。 其练习内容有定时跑、折返跑、中长距离跑、马拉松跑、越野跑和爬山等。 4.
发展灵敏的方法 (1)提高神经系统的功能。即通过信号刺激的训练提高大脑皮层的反应能力。 (2)增加力量素质。肌肉力量强大可使动作迅速、灵敏。 (3)熟练地掌握运动技能。消除动作的紧张和僵硬,达到动作灵敏而协调、精确、省力。 发展灵敏素质应采用多种方法练习。常言道:逗熟能生巧地。动作技能掌握得愈多、愈熟练、就愈灵敏。体操、技巧、各种球类活动、游戏以及一些专门性辅助练习,都是发展灵敏素质的有效手段。 (二)
民族形式的锻炼方法 民族形式体育是指具有民族传统和民族特点的体育项目,如我国的武术、气功等。 1.武术。武术运动不受场地、器材、条件等因素的限制,运动量可大可小,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的优秀文化遗产。它动作结构、技术要求、运动风格和套路特色各有不同,有较大的锻炼价值,适合不同年龄、性别和体质的人进行锻炼,深受群众喜爱。 初学武术,应从基本功入手,学会一些简单的套路,边学套路边练基本功,经过一段时间练习后再学较复杂的套路和器械,然后再学些对练。这样就能培养自己的兴趣、爱好,并逐步提高和巩固武术的运动技术水平。 2.太极拳。太极拳是一种合乎生理规律的柔和、缓慢而轻灵的拳术,它不仅在我国流传甚广,在国外也广为传播。现已成为人们增进健康、防病、治病的医疗体育之一。 太极拳动作圆活协调,连绵不断,前后贯通,上下相连,虚实分明,重心稳定,意识引导动作,呼吸自然。久练之后,全身血液畅通,身心舒畅,精神焕发,所以特别适合老年人、体弱和患有慢性疾病者锻炼。 3.气功。气功是我国医学宝库的珍贵遗产,是具有民族特色的一种医疗保健体育。 气功是通过练习者发挥主观能动作用,对身体进行自我锻炼的一种良好方法,是一种有效的逗生理学预防疾病地的措施。任何一种气功的锻炼方法,都是从调身(调整身体形态)、调息(呼吸)、调心(神经状态)入手。长期坚持气功的练习,可以促进大脑皮质抑制的保护作用和低代谢生理状态的保护作用,提高调整身体的异常反应,改善生理机能的自我控制能力,增加对腹腔的逗按摩地作用。 (三)
利用自然因素锻炼身体的方法 人们赖以生存的自然界是千变万化的。人们为了生活和生存,对自然界的适应能力也是很强的。同时,自然界也包括着许多对人体健康十分有益的因素。也就是说,人体不仅要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而且还应该利用各种自然条件进行锻炼,以进一步提高对外界的适应能力,增进健康和增强体质。 1.
日光、空气、水对锻炼身体的作用 日光、空气、水等自然条件,对身体健康具有重要意义。如日光,对机体的作用是多方面的,其中紫外线具有杀菌、抗佝偻病等作用,又能提高皮肤抵抗力和关节的活动性。红外线能起温热作用,提高新陈代谢、改善组织营养等。又如气温、湿度、气流对皮肤的刺激,特别是低温的刺激,通过神经的发射作用,改善体温调节系统,促进血液循环。特别是空气中的阴离子,对人体神经系统、血液循环、呼吸及内分泌活动等,都能产生良好的刺激作用。因为机体对外界环境具有巨大的适应性,变化了的环境条件作用于机体,大脑皮层立刻进行调节,使机体适应变化了的外界环境,保持机体与环境在新的条件下的平衡。新的刺激,又形成新的反射,从而进一步提高机体的适应能力。 日光、空气、水在我们生活中接触机会很多,由于城市中阳离子含量高,阴离子含量少,加之逗三废地的污染,不利于人体健康,因此应该多组织一些野外活动。 水浴,主要是利用水的温度、机械力和化学作用来锻炼身体。水浴可以分为冷水浴、温水浴和热水浴。温水浴能起降低神经的兴奋性、减弱肌肉张力、扩张皮层血管等作用,能加速消除疲劳。尤其是热水浴效果会更加明显。冷水浴对健康更为有益,特别是对增强心脏血管系统和呼吸系统效果显著,还有促进消化系统的功能和改善体温调节的机能。另外冷水浴不仅能提高新陈代谢机能、洁健皮肤、增强体质,而且,能提高抵抗疾病的能力和锻炼意志,为适应低温严寒的自然环境创造了十分有利的条件。 2.
冷水浴锻炼方法 冷水浴锻炼应从夏天开始,每周至少练习两次以上,时间以早晨为好,坚持经常锻炼如下: (1)冷水洗脸与洗足。初练冷水浴,可以从冷水洗脸与洗脚开始,特别是洗脚,应泡在水中一至数分钟,用以提高对冷刺激的适应能力。每天最好晨起用冷水洗脸,睡前用冷水洗脚,洗后擦干。 (2)冷水擦身。冷水擦身伴随按摩动作,对初练者更为适宜。在擦身过程中,要不断地把毛巾在冷水中浸泡拧干再擦,擦身可作为淋浴、浸浴、冬泳的过渡。也可单练擦浴,每天最好睡前进行。 (3)淋浴与冲洗。淋浴冲的水温,开始不要过低,在锻炼过程中可逐步降低,最后用冷水冲洗。冲洗前先用冷水拍打胸部,再淋上肢,然后从头向全身冲淋,时间不要超过一分钟。经过一段时间锻炼后,再逐步延长时间,每天早晚均可进行。从夏秋开始,浴后用干毛巾擦遍全身。 (4)浸浴。浸浴在室内外均可进行。浸浴前先用冷水拍胸,浸水后用毛巾不断摩擦全身,特别是胸腹部要用力擦。浸泡时间根据个人情况而定,以不出现寒颤为度。浴后用干毛巾擦腰、肩、膝关节部位,擦到发热为止。 (5)冬泳。冬泳在天然水域进行。是日光、空气、水的综合利用,也是冷水浴锻炼的最好形式。下水后不能停止活动,可以进行一定强度的游泳活动,然后再在水中擦摩全身。冬泳的时间应根据个人锻炼的基础而定,以不出现寒颤为标准。由于冬泳能量消耗大,每天进行时间不宜过长,并适当控制运动量。出水后应迅速擦干擦热全身,并立即穿衣。 3.冷水浴注意事项 (1)浴前要充分做好准备活动,使身体发热;浴后要适当做整理活动,以使尽快恢复温暖感觉。 (2)各种形式的冷水浴,都应从温暖季节开始,一经开始就要坚持,以免减弱效果。淋浴、浸浴、冬泳如因故中断,重新开始时,最好经过一个时期的擦浴后再继续进行。 (3)饭前饭后1小时内,不宜进行冷水浴,否则,将会影响消化。 (4)剧烈运动和劳动后,体温较高,不宜立刻进行冷水浴,要适当休息后再进行。 (5)冷水浴虽然对某些慢性病有治疗作用,但必须征求医生意见。如有发烧、急性或亚急性疾病,严重的心脏病,严重的肺结核等病症,都不宜进行冷水浴。 (四) 跑步健身法 1.跑步对正在成长的青少年学生来讲,是发展速度、耐力、灵敏、协调等身体素质,促进运动器官和内脏机能的发展,增强体质的有效手段。对中老年人来说,跑步也是增强各器官系统的机能、延年益寿、强身祛病的最好方法。 跑步可以锻炼心脏,保护心脏,预防冠心病。据观察,长期练习跑步的人,心肌的代谢比较正常,能保证有足够的血液供给心肌,不易发生缺血性心脏病。 跑步可以活血去淤,改善循环,防止下肢静脉淤血和盆腔腹腔淤血,从而预防痔疮和血栓性静脉炎。 跑步还能促进代谢,控制体重,预防肥胖症。 2.跑步的方法 开始练习跑步的体弱者,可先进行短距离慢跑。从50米开始,逐渐增至100米、200米以至更多。速度一般为30~40秒钟跑100米。体力稍好的可进行长跑,距离从1000米开始,适应后再逐步增加距离,一般可增至3000~~~5000米,速度为6~~8分钟跑完1000米。 跑步最好早晨进行。运动量要根据跑时每分钟最高脉搏数来掌握。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人初入1000米,3000米,4000米的高原的不同反应_百度知道
人初入1000米,3000米,4000米的高原的不同反应
我有更好的答案
海拔1000一般人都不会出现高原反应,除非有疾病。正常人在海拔2000米左右开始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海拔3000左右很多人出现高原反应,一部分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海拔4000米大多人出现高原反应有些。简介:我国是世界上最早认识急性高原病的国家。远在328年汉成帝大将军杜钦向当时的丞相王风上书,建议不派专使去克什米尔及阿富汗等地。因为去这些地方要穿过皮山山脉的大头痛山和小头痛山,会引起剧烈的头痛、头晕及呕吐。这些症状同现代急性高原病的表现一致,足见当时已对高原病有了认识。症状:常见的症状有头痛,失眠,食欲减退,疲倦,呼吸困难等,但各作者所报告的急性高原病的症状发生率各有差异。病理病因:急性高原病的发病率与上山速度、海拔高度、居住时间以及体质等有关。一般来讲,平原人快速进入海拔3000m以上高原时大约50%~75%的人出现急性高原病,但经3~10天的习服后症状逐渐消失。多数作者认为,本病的发生老年人低于青年人,女性低于男性;急性高原病的发生率与男性的体重指数(体重/身高2)呈正相关(p<0.05),与女性的体重指数无关,说明肥胖男性易感性大。
采纳率:100%
海拔1000一般人都不会出现高原反应,除非有疾病。正常人在海拔2000米左右开始出现轻微的高原反应,海拔3000左右很多人出现高原反应,一部分人出现严重的高原反应,海拔4000米大多人出现高原反应有些,海拔5000米所有人多多少少都会出现高原反应,当然西藏人除外。要到海拔再高的地方任何人都需要经过训练。抗高原反应你可以用优易,效果好没有副作用。
本回答被网友采纳
一般人到3000米海拔会有高原反应的感觉,反应的大小和个体差异有关,到4000米,大部分人的反应都会比较大。所以上高原要服用携氧片,速效抗高反的产品。这样就能适应高原环境。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1000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青藏高原(亚洲内陆高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亚洲内陆高原
[qīng zàng gāo yuán]
(亚洲内陆高原)
青藏高原(Qinghai-Tibet Plateau)是中国最大、世界海拔最高的高原,被称为“”、“”,南起南缘,北至、和北缘,西部为和,东及东北部与西段和相接,介于北纬26°00′~39°47′,东经73°19′~104°47′之间。
青藏高原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地形上可分为、、、祁连山地、和川藏高山峡谷区等6个部分,包括中国全部和、、、、的部分以及、、、、、、的部分或全部。
青藏高原的自然历史发育极其年轻,受多种因素共同影响,形成了全世界最高、最年轻而水平地带性和垂直地带性紧密结合的自然。高原腹地年平均温度在0℃以下,大片地区最暖月平均温度也不足10℃。
青藏高原一般海拔在米之间,平均海拔4000米以上,为东亚、东南亚和南亚许多大河流发源地;高原上湖泊众多,有、等。
青藏高原光照和地热资源充足,矿产资源主要有铬、铜、铅、锌、水晶等等。高原上广布,植被多为天然草原。青藏高原也是的源头地之一和的发详地之一,在华夏文明史上流传的、、烈山氏、共工氏、四岳氏、金田氏和夏禹等都是高原。青藏高原上的居民以为主,形成了以藏族文化为主的高原文化体系。
青藏高原形成演化
青藏高原有确切证据的地质历史可以追溯到距今4-5亿年
前的,其后地区各部分曾有过不同资料的地壳升降,或为海水淹没,或为陆地。到2.8亿年前(地质年代的早二叠世),今青藏高原是波涛汹涌的辽阔海洋。这片海域横贯现在的南部地区,与、、和的海域沟通,称为“”、或“”,当时特提斯海地区的气候温暖,成为海洋动、植物发育繁盛的地域。其南北两侧是已被分裂开的原始古陆(也称泛大陆),南边称冈瓦纳大陆,包括今、、、和南亚次大陆;北边的大陆称为欧亚大陆,也称劳亚大陆,包括今、和。
青藏高原是世界上最年轻的一个高原。2.4亿年前,由于,分离出来的以较快的速度开始向北向亚洲板块移动、挤压,其北部发生了强烈的褶皱断裂和抬升,促使昆仑山和地区隆生为陆地。随着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插入古洋壳下,并推动着洋壳不断发生断裂,约在2.1亿年前,特提斯海北部再次进入构造活跃期,北羌塘地区、喀喇昆仑山、唐古拉山、横断山脉脱离了海浸。
到了距今8000万前,印度板块继续向北漂移,又一次引起了强烈的。、念青唐古拉山地区急剧上升,藏北地区和部分藏南地区也脱离海洋成为陆地。整个地势宽展舒缓,河流纵横,湖泊密布,其间有广阔的平原,气候湿润,丛林茂盛。高原的地貌格局基本形成。地质学上把这段高原崛起的构造运动称为。
随着印度板块不断向北推进,并不断向亚洲板块下插入,青藏高原在对此上升阶段中形成。青藏高原的形成并不是一次就完成的,其抬升过程不是一次性的猛增,也不是匀速的运动,而是经历了几个不同的上升阶段。每次抬升都使高原地貌得以演进。其上升速度曾几度达到停止,但有时也非常迅速。距今一万年前,高原抬升速度更快,曾达到每年7厘米,使之成为当今地球上的“”。今天的青藏高原中部以为主,而边缘仍在不断上升。
青藏高原全貌图
青藏高原地质地貌
青藏高原地质环境
●地质构造
青藏高原由北向南包括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冈底斯、喜马拉雅、羌塘-昌都等6个构造带,各构造带之间为蛇绿混杂岩所代表的缝合带隔开,大致以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为界。
高原北面的祁连-柴达木、昆仑、巴颜喀拉构造带等属于欧亚古陆南缘的构造带,在早中元古代结晶基底上,发育了早古生代优地槽,加里东运动使地槽回返,形成基底,晚古生代转化为稳定的盖层。
高原南面的冈底斯、喜马拉雅构造带,在中晚元古代结晶基底上整合递变,从早古生代开始发育了地台盖层,海相沉积一直延续到始新世,其中晚石炭世-早二叠世广泛发育了冈瓦纳相冰海杂砾岩和冷水型生物群,是冈瓦纳古陆北缘的微陆块。
●地层结构
青藏高原被若干条板块缝合带分为7个地层区:
祁连地层区:主体由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组成的结晶基底和由下古生界变质基性、中基性火山岩夹变质碎屑岩组成的褶皱基底构成。
柴达木地层区:被厚达米的新生代碎屑岩所覆盖,基底岩系包括中下元古界结晶片岩和下古生界巨厚的中酸性火山-沉积变质绿片岩系。
昆仑地层区:由下中元古界片岩、片麻岩、下古生界绿片岩和上古生界-中生界沉积盖层组成。
巴颜喀拉地层区:在东昆仑-西秦岭以南,龙门山以西与金沙江之间,以广泛出露三叠系复理石砂板岩为特征。
羌塘-昌都地层区:介于龙木错-金沙江缝合带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
冈底斯地层区:介于班公错-怒江缝合带与雅鲁藏布江缝合带之间的广大地区,中上元古界结晶岩系零星出露,叫念青唐古拉群和南迦巴瓦群。
喜马拉雅地层区:中上元古界结晶片岩沿高喜马拉雅出露,称珠穆朗玛群和聂拉木群。
●地壳结构
青藏高原地壳、上地幔介质在纵向与横向上均呈现出明显的不均一。岩石圈存在着清楚的块-层结构:纵向分层,横向分块。岩石圈厚度约140~170公里,地壳平均厚度70公里左右。地壳厚度在东西方向上较均匀,变化不大,而南北方向上变化较大,在几个主要断裂带上,均发生错断。例如,雅鲁藏布江断裂带北侧,莫霍面比南侧抬升了8公里。同周围的地块相比,青藏高原地壳厚度要大一倍。
●岩浆地带
1.祁连构造岩浆带 
祁连构造岩浆带除早古生代有巨厚中基性火山喷溢外,沿中祁连隆起带还发育了两条花岗岩带,以、片麻状花岗岩、为主,形成巨大岩基。
2.柴达木构造岩浆带 
柴达木构造岩浆带的岩浆活动主要见于盆地边缘,下古生代堆积了巨厚的中酸性熔岩及其凝灰岩,成为褶皱基底的主体。
3.金沙江构造岩浆带 
金沙江构造岩浆带有两条花岗岩带与金沙江蛇绿混杂岩及三叠纪巴塘群中基性火山岩带相伴。主要为石英闪长岩和花岗闪长岩,具同熔型特征。
4.唐古拉构造岩浆带 
唐古拉构造岩浆带与班公错-怒江蛇绿岩带相伴,在其南侧以花岗闪长岩、黑云母花岗岩为主,形成岩基;在其北侧,以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主,呈小岩株,侵入于侏罗系中。
5.冈底斯构造岩浆带
冈底斯构造岩浆带由钙碱性中酸性-酸性侵入杂岩组成巨大岩基,南北宽50~100公里,沿冈底斯山东西绵延千余公里,向西与拉达克花岗岩相连。
6.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
拉格岗日构造岩浆带沿喜马拉雅低分水岭,东起康马,向西经拉格岗日,至马拉山,展布着一个穹隆带。穹隆核部为花岗岩。
●地震活动
青藏高原地区是世界上发生大陆内地震的主要地区,不但地震强度大、频次高、而且活动规律性强。青藏高原十分强烈的地震活动,是现代构造活动的表现,高原四周都是逆冲事件,内部散布着拉张性的地震活动,这一地震活动规律表明,高原的隆生是现今青藏地区地质构造活动的主要形式和地震活动的背景。此外,青藏高原南部位于板块碰撞边界,但近代地震活动并不强烈。而高原西缘的逆冲性
青藏高原地质带
地震活动非常强烈。
青藏高原及周边地区的总体地震活动总体呈现4大特点:
一是分布面广,并伴有少量火山活动;
二是地震活动强度高,截至2013年的近50年间,青藏高原7级以上地震多达40余个,历史最高震级达8.5级(1950年);
三是地震密集发生在青藏高原和天山两大特殊构造区,壳内强震活动基本位于地壳厚度大于35千米的地区;
四是有两个中深源的地震活动中心,分别是帕米尔一兴都库什地区和缅甸地区,最大震源深度383千米。
青藏高原地貌特征
青藏高原高山大川密布,地势险峻多变,地形复杂,其平均海拔
青藏高原地貌图
远远超过同纬度周边地区。青藏高原各处高山参差不齐,落差极大,海拔4000米以上的地区占青海全省面积的60.93%,占西藏全区面积的86.1%。区内有世界第一高峰(8844.43米),也有海拔仅1503米的金沙江;喜马拉雅山平均海拔在6000米左右,而河谷平原仅有3000米。总体来说,青藏高原地势呈西高东低的特点。相对于高原边缘区的起伏不平,高原内部反而存在一个起伏度较低的区域。
青藏高原是一个巨大的体系,其由和高原面组成。由于高原在形成过程中受到重力和外有引力的影响,所以高原面发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形,使整个高原的地势呈现出由西北一东南的倾斜的趋势。高原面的边缘被强烈切割形成青藏高原的低海拔地区,山、谷及河流相间,地形破碎。
青藏高原边缘区存在一个巨大的高山山脉系列,根据走向可分为东西向和南北向。东西向山脉占据了青藏高原的大部分地区,是主要的山脉类型(从走向划分);南北向山脉主要分布在高原的东南部及附近,这两组山脉组成了地貌骨架,控制着高原地貌的基本格局东北向的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普遍偏高,除祁连山山顶海拔高度为4500米-5500米之外,昆仑山、巴颜喀拉山、喀喇昆仑山等的山顶海拔均在6000米以上。许多次一级的山脉也间杂其中。两组山脉之间有平行峡谷地貌,还分布有数量广泛的、和。
青藏高原分布着世界中低纬地区面积最大、范围最广的多年区,占中国冻土面积的70%。其中青南一藏北冻土区又是整个高原分布最为广泛的,约占青藏高原冻土区总面积的57.1%。除去多年冻土之外,青藏高原在海拔较低区域内还分布有季节性冻土,即冻土随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冻结、融化交替出现,呈现出一系列融冻地貌类型。另外,青藏高原上冰川及其雕塑的冰川地貌也广泛分布。
青藏高原区域范围
青藏高原位置境域
青藏高原介于北纬26°~39°,东经73°~104°之间,西起,东到,北界为、和祁连山,南抵,东西长约2800千米,南北宽约300~1500千米,总面积约250万平方千米,除西南边缘部分分属印度、巴基斯坦、尼泊尔,锡金、不丹及缅甸等国外,绝大部分位于中国境内。
青藏高原区域划分
根据青藏高原不同地区的地形地貌特点,可将其分为6个亚(高原)区。
名称简介藏北高原位于西藏自治区北部,冈底斯山、昆仑山和唐古拉山之间。海拔一般在4500米左右,是青藏高原的核心部分。地面起伏不大,分布着一系列海拔很高的山脉,但它们的相对高度不大。很多山峰终年积雪,冰川广布。
藏南谷地又称藏南山地。在西藏自治区南部,喜马拉雅山同冈底斯山间。为雅鲁藏布江等河上游河谷地。东西长约1200千米,南北宽约300~500千米。海拔米。河谷沿岸多局部平原。
柴达木盆地地处东经90°16′~99°10′、北纬35°20′~39°25′之间,是青海省内最大的高原盆地。东西长800公里,南北最阔处400公里,总面积约27万平方公里。属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辖区。
地祁连山地位于青海省东北部,北与东同甘肃省河西走廊为邻,南靠柴达木盆地,由断块山脉与谷地组成。东西长1200千米,南北宽250~400千米,面积约10万平方千米。山间盆地和谷地海拔一般在米之间,海拔5000米以上的山峰很多,西段地势高,平行岭谷紧密相间。
青海高原为青藏高原东北部分。在今青海省中、南部。北起布尔汗布达山、祁连山,南至四川西北边境,东到西倾山,西南抵唐古拉山。高原海拔4000米左右,最高点为昆仑山的布喀达坂峰,海拔6860米,最低点在民和县下川口村,海拔1650米。
区川藏高山峡谷区在四川省西部、西藏自治区东部和云南省西北部。为青藏高原东南部,山河相间。自东向西,有九顶山、岷江、邛崃山、大渡河、大雪山、雅砻江、沙鲁里山、金沙江、宁静山、澜沧江、怒山、怒江等。海拔米。
青藏高原气候特征
青藏高原总体特点
青藏高原气候总体特点:辐射强烈,日照多,气温低,积温少,气温随高度和纬度的升高而降低,气温日较差大;干湿分明,多夜雨;冬季干冷漫长,大风多;夏季温凉多雨,冰雹多。
青藏高原年平均气温由东南的20℃,向西北递减至-6℃以下。由于南部海洋暖湿气流受多重高山阻留,年降水量也相应由2000毫米递减至50毫米以下。喜马拉雅山脉北翼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而南翼为亚热带及热带北缘山地森林气候,最热月平均气温18~25℃,年降水量毫米。而昆仑山中西段南翼属高寒半荒漠和荒漠气候,最暖月平均气温4~6℃,年降水量20~100毫米。日照充足,年太阳辐射总量140~180千卡/平方厘米,年日照总时数小时。冰雹日最多,如那曲年冰雹日20~30天以上。
青藏高原气候分区
青藏高原可分为南翼热带山地湿润气候地区、喜马拉雅山
南翼亚热带湿润气候地区、藏东南温带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雅鲁藏布江中游(即三江河谷、喜马拉雅山南翼部分地区)温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藏南温带半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那曲亚寒带半湿润高原季风气候地区、羌塘亚寒带半干旱高原气候地区、阿里温带干旱高原季风气候地区、阿里亚寒带干旱气候地区及昆仑寒带干旱高原气候地区等10个气候区。
青藏高原产生影响
青藏高原是气候变化的启张器和调节器。该区的气候变化不仅直接驱动中国东部和西南部气候的变化,而且对北半球具有巨大的影响,甚至对全球的气候变化,也具有明显的敏感性、超前性和调节性。
青藏高原水系状况
青藏高原概况
青藏高原的河流分布主要受到气候和自身地形地势的影响。除东南部降水丰富外,内陆区的河流补给,主要依靠冰川或积雪的融化。区域内祁连山一巴颜喀拉山一念青唐古拉山和一冈底斯山是内外水系分界线。这条内外水系的分界线将青藏高原的河流分为外流区与内流区两部分。外流区主要位于高原东部及东南部,如注入太平洋的黄河、长江,以及注入印度洋的西南水系如雅鲁藏布江、怒江等;内流水系大多位于高原西北部,主要指的是羌塘高原和柴达木盆地及局部小块的封闭湖盆。大多数内流河的河水会注入这些洼地中,形成为数众多的咸水湖。
内流区由于受到高大山脉的阻挡,使得暖湿空气难以到达,降水稀少;而日照充足,又使蒸发量相对较大,因此内流河大都径流量较小且流程较短;内流河大多以冰雪融水为主要补给水源,因此季节性变化明显,夏季为汛期,冬季普遍结冰,常发生现象,也就是说间歇性河流多;因内流河大多注入盆地或,因此形成了数量众多的咸水湖泊,如著名的青海湖、纳木错等。
外流区可分为黄河水系、长江水系和西南水系长江和黄河均注入太平洋,属于太平洋水系;西南水系有4个分支,包括澜沧江、怒江、恒河一雅鲁藏布江和印度河(起源于藏西南边缘),均注入印度洋,属于印度洋水系。在外流河水系中,黄河、长江、雅鲁藏布江支流众多,流域宽广,是青藏高原最重要的外流水系类型。由于外流水系大多起源于藏东南或东部,所以其补给的主要方式是雨水补给。因此与内流河相比,外流河水量巨大,流程也长,其流经地的两岸,常因为侵蚀、堆积而形成大小不一的冲击平原或台地。
青藏高原主要河流
青藏高原是中国众多河流的发源地,南部与东部的边缘山区河网密集,较大的外流河有属于印度洋水系的雅鲁藏布江(大支流有拉萨河、年楚河、尼洋曲与帕隆藏布等)、怒江、朋曲及属于太平洋水系的长江、黄河与澜沧江等大河的上游段。
重要河流名称简介图片长江源于世界屋脊的唐古拉山主峰格拉丹冬南侧的冰川。海拔6621米,是唐古拉山脉最大的冰川分布中心。
黄河发源于巴颜喀拉山北麓的各姿各雅山(海拔4980米),以卡日曲为正源,向东北和玛曲、扎曲汇合后,东流注入扎陵湖、鄂陵湖。
澜沧江是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源出青海省唐古拉山、纵贯西藏东部和南西部,在云南西双版纳傣族自治州南部流出中国国境。
雅鲁藏布江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的高原大河之一,流贯在青藏高原南部、喜马拉雅山脉和冈底斯山脉之间。
雅鲁藏布江
怒江又名潞江,古称黑水、泸水,为中国西南地区大河之一。它发源于青藏边境唐古拉山中段南麓,向南流经西藏东部和云南西部。
青藏高原主要湖泊
青藏高原湖区共有大小湖泊1500多个,其中,面积1平方公里以上的湖泊1091个,面积44993.3平方公里,大于10平方公里湖泊有346个,总面积为42816.10平方公里,约占全国湖泊总面积的49.5%。该区湖泊以咸水湖和盐湖为主,较著名的湖泊有纳木错、青海湖、察尔汗盐湖、鄂陵湖等。
重要湖泊名称简介图片青海湖古称西海。蒙古语称“库库诺尔”,意为“青色的湖”。在青海省东北部大通山、日月山、青海南山间。系断层陷落所成。是中国最大的内陆咸水湖。
色林湖湖面高度4530米,湖水面积1640平方公里,湖水矿化度18.27700毫克/升。是中国第三大咸水湖。扎加藏布河注入此湖。
纳木错位于念青唐古拉山的北面,当雄和班戈县境内,海拔47l8米,面积1940平方公里,全名为纳木错秋莫多古贡扎玛,是中国第二大咸水湖。
班公湖是青藏高原西部与克什米尔地区交界的国际性湖泊,东西走向,长约155公里,南北宽约15公里,面积约2300平方公里,湖面海拔4242米。
青藏高原主要山脉
名称简介图片西起新疆境内帕米尔高原,东至青海西部及四川西北的山脉,总称为昆仑山系,是亚洲中部巨大山系。长2500公里,包括帕米尔高原、昆仑山脉、喀喇昆仑山、阿尔金山及藏北的可可西里山等。
在中国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西南部及巴基斯坦东北部,东延至中国西藏自治区北部,全长约400公里。平均海拔高度在6,000米以上。多雪峰和巨大冰川。
横卧青藏高原中部,西接喀喇昆仑山,东南延伸接横断山脉怒山,是西藏自治区与青海省的界山。它北起小唐古拉山,南至西藏安多一线,南北宽达160公里。唐古拉山的主体部分海拔都在6000米以上,但相对高度多在500米左右。
位于四川、云南两省西部及西藏东部呈南北走向山脉的总称,海拔米。北部山岭多雪峰冰川,河谷深切,地形险峻,海拔在米,最高峰贡嘎山达7590米。
西起阿里地区狮泉河,南界印度河上源噶尔藏布及雅鲁藏布江上游谷地,为藏北与后藏的分界线。长1040公里,南北平均约80公里,山岭平均海拔米。
在中国、巴基斯坦、印度、尼泊尔、锡金、不丹边境地带,东段进入中国境内。地处西藏高原和南亚次大陆之间。山系西起克什米尔的喃咖帕尔巴特峰(海拔8126米),东至雅鲁藏布江大拐弯处的南迦巴瓦峰(7756米),略呈向南突出的弧形,长约2450千米;南北宽200—350千米;总面积594400平方千米。
位于西藏自治区中东部。近东西走向。西侧冈底斯山脉,东侧横断山脉。全长1400公里,平均宽80公里。平均海拔米。
青藏高原资源概况
青藏高原水资源
青藏高原的水资源以河流、湖泊、冰川、地下水等多种水体形式存在,并以河川径流为主体。外流水系流域面积占高原总面积的53.56%。青藏高原南部和东南部河网密集,为亚洲许多著名大河发源地,如长江、黄河、怒江、澜沧江、雅鲁藏布江、、等。青藏高原地表水以河川径流为代表,年均总资源量为6383亿立方米。高原冰川总面积4.9万平方千米,多年平均融水量约为350亿立方米。高原湖泊总面积36889平方千米。青藏高原地表水和地下水总量6386.6亿立方米,其中地下水占28.35%。水资源总量占中国的22.71%。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
青藏高原土地资源地域分布明显,数量构成极不平衡。宜牧土地占总土地面积的53.9%,宜林土地占10.7%,宜农土地占0.9%,暂不宜利用的土地面积占34.5%。宜农土地资源主要集中于高原南部雅鲁藏布江中游干支流谷地,东南部怒江、澜沧江、金沙江等干支流谷地,东北部黄河及湟水谷地,北部柴达木盆地周围。按气候、水利、土质、坡度等限制因素划分耕地资源,一等土地占17.7%,二等土地占27.6%,三等土地占53.1%,其余1.5%等外地属退耕土地。宜牧土地资源分布在人口稀少的高寒无林地域,草地生态环境不一,宜牧的性能差别也很大。宜林土地中有95%集中于南部喜马拉雅山地和东南部横断山区,在高原东北部的祁连山、东昆仑——西秦岭及河湟谷地也有零星分布。
青藏高原动物资源
低等动物方面,仅西藏有水生原生动物458种,轮虫208种,
甲壳动物的鳃足类59种;昆虫20目、173科、1160属、2340种。脊椎动物方面,在整个青藏高原有鱼类3目、5科、45属、152种;陆栖脊椎动物共有3生3属、1047种,占中国该类动物总数的43.7%。在己列出的中国濒危及受威胁的1009种高等植物中,青藏高原有170种以上,高原上濒危及受威胁的陆栖脊椎动物已知有95种(中国现列出301种)。
青藏高原植物资源
青藏高原有1500属、12000种以上,约占中国维管束植物总属数的50%以上、总种数的34.3%。
青藏高原是中国重要的牧区,全区天然草地类型归结为高山草甸草地类、高山灌丛草甸草地类、亚高山疏林灌木草甸草地类、高山草原草地类、高山山地荒漠草地类、高寒沼泽草地类、山地灌丛草地类和高山稀疏及垫状草地类八类。高山高寒草地是分布最广、面积最大的草地类型。
青藏高原地区是中国重要的林区,还是中国少有的原始林区,常见的树种有、、、,、和等,其森林类型主要有亚高山暗针叶林带、松林、亚热带长绿阔叶林、低山热带森林、落叶阔叶林和落叶松林等。青藏高原虽然森林类型多样、树种繁多,但森林覆盖率低,而且分布不均匀;森林面积也较小,但其森林蓄积量和单位面积蓄积量较高,特别是西藏,森林蓄积量达到22.66亿立方米。
●经济作物
藏语称为“乃”,也称,米大麦。青稞产于、、和等藏区,是藏民的重要食物之一。青稞在藏区栽培的历史悠久,种植面积大,最多可达到80%以上。青稞属大麦类,分为白色和黑色两种,生长期约四个月,具耐寒、耐旱的特性,所以适宜生长在寒冷、干旱、无霜期短的青藏高原地区。
青藏高原矿产资源
青藏高原地域广阔,有着漫长而复杂的地质历史,有形成于各种环境下的丰富物质。已发现的100多种矿产资源中,已探明部分储量的有近70种,其中、、、、、、、水热矿产储量较大;、、、元素、稀土元素矿产储量也比较可观。
青藏高原的铜矿分布广泛,规模和储量都较大,矿床类型多,伴生矿种多,常常是与铅、锌、钻、银等矿共生的复合型多金属矿床。最典型的铜矿是藏东的玉龙铜矿,初步探明铜金属资源储量达650万吨。
青藏高原光照资源
青藏高原光照资源丰富。年太阳总辐射量为兆/平方米,多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上,只有东南部和东部少数地区在6500兆焦耳/平方米以下。年日照时数除东部、南部少数地区少于2500小时外,大多数地区为小时。光资源不仅丰富,而且季节分配较均匀,有利于农业和太阳能资源开发利用。
青藏高原地热资源
青藏高原的地热资源特点是热田多、分布广、热储量高。青藏
高原的温泉多达600多处,其中许多都是高温沸泉,温度超过了当地的沸点,特别是藏南沿雅鲁藏布江及其两侧,大量的高温沸泉、间歇泉和喷气孔广泛分布。羊八井地热田成为中国较早开发的一个地热田,被用来发电、取暖和温室灌溉等。
青藏高原环境问题
青藏高原冰川消融
同其它冰原地区相比,青藏高原显得更为脆弱,积雪融化速度快得惊
人。截至2010年的一个世纪时间里,青藏高原地区平均温度升高了2.6,为全球升温速度的2倍。在部分地区,升温速度甚至更快。同时,青藏高原的冰川大都处于高海拔低纬度地区,这就意味着这些冰川对于气候变化尤为敏感,因此融化速度会进一步加快。
年的约30年间,青藏高原及其相邻地区的冰川面积由5.3万平方公里缩减至4.5万平方公里,退缩了15%。中国有46000多条冰川,主要分布在青藏高原。冰川消融短期内会造成江河流水量增加,长此以往,一旦部分冰川消亡或冰川面积减小,其下游径流就会逐渐减少。
青藏高原土地沙化
青藏高原处于对流层中上部,大气活动剧烈频繁,为沙尘进入大气并进行远距离传输提供了足够的动力。此外,青藏高原存在的大片流动沙丘和荒漠化土地又为沙尘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充足的物源。如雅鲁藏布江及其支流河谷、黄河、长江源地区都有大片
活动沙丘。此外,高原的沙漠化面积也在剧增。
中国沙尘暴的主要发生区域在青藏高原和北方干旱半干旱地区。其中,每年的12月到翌年3月,沙尘暴发生中心集中在青藏高原上,并随时间推移中心向北推移。相对于其他沙尘暴发生区,高原更容易将沙尘等细粒粉尘物质扬升到5500米高空,而此高度的西风急流正是亚洲粉尘远程传输的主要动力,甚至可以将沙尘传往遥远的北太平洋地区。
青藏高原水土流失
据2006年的调查数据显示,新中国成立以来,青藏高原上青海省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8.2万平方公里,占青海省国土面积的49.1%,并且每年还在以3600平方公里的速度在扩大。黄河、长江、澜沧江流域在青海境内的水土流失面积,分别占39.5%、31.6%和22.5%,成为水土流失的重灾区。
水土流失(长江源)
青藏高原人文历史
青藏高原原始社会
青藏高原是中华民族的摇篮--黄河、长江的发源地,辽阔的高原是整个中华民族文化发祥地之一。但是,由于高原地理环境和其它因素的限制,考古工作者仅在20世纪的前半期,于甘、青接壤的黄河两岸,曾有一些采集和发现;进入50年代以后,才在整个高原开展了考古调查发掘。
的遗物,曾在西部阿里地区,东部横断山,北部昆
仑山,南部喜马拉雅山区,采集到打制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经初步鉴定有申扎、聂拉木两处。新石器时代的遗迹,几乎遍布西藏自治区及毗邻地区,分别有石器和其它器物发现。
迄今已发现的不同时代的石器,其器形及加工,都具有黄河流域的石器特征,又带有一定的地方特点。细石器的年代尚待鉴定,但亦与中国北部、西部的细石器同属一种类型。
青藏高原商周至唐
青藏高原自古以来居住着以游牧为主的诸族部。商代泛称“羌方”;周代称西部边民为,南部边民为蛮人;、之际,始称诸族部为亚羌人;后汉王朝曾与甘、青地区的先零、烧当诸羌部有往来,诸羌又与西藏地方的唐托、发羌诸部有联系。
4世纪初,吐谷浑部从辽东沿阴山西迁至甘、青地区,建立地方政权,与青海的西海诸族部和西藏的蕃域诸族部的西羌人,有了直接往来。隋代统一中国,势力远及青海湖以西,除与吐谷浑部交往,还与、、、、、西南诸蛮等诸羌部也有通好往来,并通过诸羌部接触到白兰、嘉良、悉补野等部。
悉补野部是善域诸族部的一支,世居雅隆河流域,到6世纪与7世纪之交的隋开皇年间,逐渐成为蕃域诸族部联盟的首领,势力遍及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广阔地区。在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古西羌150余族部兼并融合,组成了几个地方政权。
公元7世纪初期,代隋而兴。约略与此同时,雅隆河谷匹播城的悉补野部首领,先后征服波堡、娘堡、工堡、达堡以及珞域、门域、小羊同(象雄)等十余地区诸部族,定都逻姿(逻些),建立了吐蕃王朝。
吐蕃赞普(王)于本部设置乌如、要如、叶如、如拉等四大军政区域,并西据羊同、北入苏毗(孙波)、东抵尔多弥,先后占领白兰、党项(弥药),西山诸国、吐谷浑(阿柴)、于阗(李域),勃律诸属国,长期与唐朝争夺西域四镇,到8世纪后期,与唐朝的朔方、河西、陇右、剑甫诸道节度对峙,武力远及南沼(绦域)、泥婆罗、天竺(印度)、以及大食、突厥等国,设置了于阗(李域)、沙州、
凉州、多弥、武胜军、东道等重镇驻军,雄霸祖国西睡,为青藏高原的开拓和发展,作出了卓越光辉的贡献。
9世纪中叶,赞普遇弑,吐蕃王朝灭亡。吐蕃本土王族分裂内哄,长期交争不已,吐蕃辖地诸部族纷纷自立,甘、肃、瓜、沙等州为唐朝规附。不久,整个青藏高原上进发了奴隶和属民大暴动,吐蕃在各地的建制被彻底摧毁,荡然无存。
青藏高原五代两宋
公元10世纪初至13世纪后期,中原地区历经梁、唐、、汉、和、的政权更迭,实力转弱,无暇西顾;自宋初以大渡河划界,更与吐蕃诸部往来阻隔。仅只有西凉(六谷)、邈川等地方首领,曾接受过朝廷的封赠。以党项(弥药)人为主体的西夏王朝,构成宋代北部威胁,而青海唃厮罗(宗喀)政权,则是宋朝屏辅。
在吐蕃王朝故土,分为乌思(前藏)、藏(后藏)、纳里速三个地方,除磨榆(拉达克)、古格、布让三处政权传世较长;其余如亚泽、逻娑、武三咩、雅隆等地方政权均始终未能得到发展;在桑噶、达堡、工堡、波堡等地及藏曲河流域仍然处在彼此不相统属的分裂割据状态。从11世纪以后,逐渐形成了若干政教合一封建制度的地方政权。在吐蕃王朝,旧日辖地,门域、珞域和喀木、脱思麻等处,更加分散成为众多的游牧群落;而吐蕃王朝极盛时期,曾抵达过的大理、于阗(李域)、加湿弥罗,则逐渐与当地诸部族交错杂处。
青藏高原元朝时期
进入13世纪后期,统一全中国,由在甘肃、陕西、云南等地设置行省的同时,开始“郡县吐蕃之地”正式在青藏高原各地建政设治。元朝以青藏高原为吐蕃王朝故地,遂统称其地为“吐蕃”;于中央特设宣政院(初名释教总制院),直辖其地。遇事则设行宣政院,并派官兵前往。
宣改院直辖吐著宣慰使司三处:一、在脱思麻地方;二、在喀木地方;三、为: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等三路宣慰使司,在原吐蕃王朝本土。置府于萨斯迦,任命乌思藏地方长官兼宣慰使。在纳里速古鲁孙,是沿袭吐蕃王朝灭亡以后当地所建磨域(拉达克)、古格、布让三个地方政权旧制,于纳里速(列城)置元帅府。在乌思(前藏)、藏(后藏),则是以当时佛教各派与地方酋豪紧密结合的政教首领、各置六个万户、并于两地方之间置一个万户,合为十三万户。
青藏高原明朝时期
统一中国以后,裁撤了&宣政院&建置,摒弃了&吐蕃&这一过时的称谓,改建两个都指挥使司和一个军民元帅府,直接受命于朝廷。朵甘都指挥使司:在答思麻及喀木地方,大体上相当于元代吐蕃等处和吐蕃等路两宣慰使司故地。乌思藏都指挥使司;最初辖治十三万户;不久即以诸王受封而逐渐取代。
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即纳里速古鲁孙旧辖拉达克、古格、布让三个
地方政权。治所在俄力思(列城)。明朝在乌思藏以及与其接壤的的朵甘地区,对于其中五个实力强盛的政教领袖,先后分封王爵,而以列伍栋的怕木竹万户受封阐化王之后势力最强。此外,明朝还封过各教派领袖为若干法王,但法王不能世袭,亦无封地,徒具虚名。仅有大宝、大乘、大慈三法王,在民间有一定的声望和影响。明朝对高原部族亦泛称为“西藩人”。
青藏高原清朝时期
清朝设(清末改理藩部),与六部同等,处理少数民族事务。满族、蒙古族人总称藏族为“唐古特人”;称西藏人为“图伯特人”;因而称青藏高原为“唐古特”,称西藏则为“图伯特”(西藏英文为Tibet由此而来)。清初废止明朝朵甘和乌思藏都指挥使司及俄力思军民元帅府建制,停止对诸王的分封,任命各地厄鲁特诸部蒙古汗王及土司,土官等管理地方事务。清朝独崇黄教格鲁派,先后册封了达赖喇嘛和班禅额尔德尼。康熙朝时,分卫(前
青藏高原荒漠区
藏)、藏(后藏)和阿里,定名西藏,并派钦差驻藏办事。废除当地蒙古汗王职权。雍正朝时,置青海办事大臣,驻西宁,管理安多地方事务。又置西藏办事大臣及帮办大臣,驻拉萨会同达赖、班禅,督导噶厦政府管理西藏地方事务。至于喀木康地方,一部分由驻藏大臣管理至澜沧江之东;一部分则由川陕总督管理至金沙江之西,旋归四川总督管理。直至清末,始在喀木专设川滇边务大臣一职,会同四川总督及驻藏大臣,管理地方事务。
青藏高原中华民国
,各省起义成功,帝制废除,由政府批准设置甘肃、四川等省建制,设青海蒙番宣慰使,划川边为特区。民国十八年(1929年)建青海省,驻西宁;民国二十八年(1939)建西康省,驻康定。民国初年中央设置管理西藏、蒙古事务机构(民国二十九年起,称蒙藏委员会),西藏地方推翻驻藏大臣后,未能建成共和体制;中央曾恢复第十三世达赖喇嘛名号,并任命驻藏办事长官,由于英国离间和各种原因未能赴任。英国曾策划将青藏高原划作内藏、外藏,并企图吞并门隅、珞瑜、下察隅地区,但始终被历届中央政府和达赖所拒绝。达赖迫使班禅离藏旅居内地,卫(前藏)、藏(后藏)和阿里地区遂由达赖督导噶厦地方政府管理,分设阿里、藏、卫、珞喀、羌塘、达工以及多麦(康)等专区,下辖若干宗、豀(县、区)。
民国十八年(1929年)九世班禅在南京设立办事处,民国二十年(1931年)十三世达赖在南京设立办事处。民国二十二年(1933年)十三世达赖圆寂,国民政府应西藏地方请求,派员前往处理,后设立蒙藏委员会驻藏办事处于拉萨。
青藏高原——拉萨
青藏高原现代发展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的交通面貌有了改善,陆续实现“通汽车、通飞机和通火车”的目标:日,青藏、川藏两条公路正式通车;日,北京至拉萨的航线试航成功;日,建成通车。
新中国成立后,青藏高原一、二、三产业全面发展,为发展特色经济奠定了一定的基础。青藏高原特色经济体现在农牧业、工业、第三产业的各个产业部门和经济过程。特色农牧业有高原牧业、种植业;特色工业有清洁能源地热、风能、水电等产业、优势矿业、民族特需品工业、绿色食品加工业等;第三产业有旅游业、文化产业等。但高原总体经济发展水平相对比较低下。
青藏高原高原文化
青藏高原象雄文化
象雄,是青藏高原在吐蕃还未崛起之前的名称,它分为里、中、外象雄三部分,分别为以今天西藏阿里地区扎达县穹隆银城、那曲地区尼玛县当惹琼宗、昌都市琼波孜珠山为中心的历史疆域。象雄文化以阿里冈底斯山一带冈仁波齐为中心而发端,从初期敬畏宇宙自然,开始对神山、圣湖、神灵等原始崇拜,列为原始的“本”的意识形态,然后逐渐形成了象雄
象雄文化遗址
文化中各个有所仪式或内容区别的“本教”,例如笃本、恰本等等,比较混乱的存在在象雄文化中。就是属于象雄文化中本教早期的一类教派,以杀生祭祀、巫术、占卜等为主要的仪轨。
包括医学、建筑学、声明学、因明学、佛学、哲学,以及天文学等体系,经过数千年的沉淀积累,成为青藏高原祖先文明智慧的结晶。
青藏高原生活习惯
在藏族集镇与农村,男女上身都以藏袍为主,男子下身穿长裤,妇女
下身穿长裙。大多以氆氇(以牦牛织成的布)、毛料或呢料制成,颜色多为黑、褐或深灰,大襟宽腰,领口袖口镶有花边,因袍长过人,穿时将腰部提起系上腰带。
是由牦牛奶或羊奶提炼出来的,营养价值很高。将牦牛奶或羊奶稍微加温,然后倒入“雪董桶”中,搅拌至表面浮上一层脂肪,把脂肪舀起装入袋中,冷却后即成酥油。酥油可制酥油茶,或加入糍粑中食用。
2.酥油茶 
是藏族最普通的饮料。制作方法是,先将茶砖熬煮成浓稠的茶汁,然后与酥油、佐料一起倒入酥油茶桶中,搅至水乳交融后煮开饮用。青藏高原气候干燥,缺少蔬菜,而藏民多以肉食为主,所以清热败火的酥油茶是他们日常必不可少的饮料。
青稞属于的一种,耐寒、耐旱,生长期短,是青藏高原最主要的粮食作物。将青稞晒干、炒熟、磨成粉状,加入酥油撮捏成团,成为“”,是藏民的主食。
以青稞酿成,酒精成分在10度左右,味道酸甜,似内地的米酒,更象是一带的。青稞酒是藏民喜庆宴会不可缺少的饮料,内地入藏的游人,即使不会喝酒的,也能痛快地喝上几大碗。 藏族传统的食品还有“包子”(藏式饺子)、酸奶酪及风干的牛羊肉等。
等大城市一般常见的住宅形式为2-3层的石砌碉楼,人住上层,一楼为仓库或圈养牲口家畜。墙壁粉刷成白色,阳台、窗前种植花草,在高原晴空万里的衬托下显现出一种迷人的油画般的绚丽色彩。
农村的建筑多为木石结构的平房,屋顶以夯土打实抹平,堆放牦牛粪及木材等燃料,屋角还插有五颜六色的经旗,在风中飘扬。
3.游牧区 
帐篷是藏民夏天游牧期间的居所,为了便于游牧的搬迁,帐篷设计简单、拆迁容易,中央以木杆支撑,周围以毛绳拉开钉在地上即可。帐篷内的空间大约在10-15平方米,内有以石头围成的灶台,可作简单炊煮。帐篷以氆氇缝制而成,质地粗厚坚韧,相当保暖。
●传统娱乐  
1.藏族歌舞
传统民歌是藏族民间文学的结晶,运用比喻、联想、拟人等手法,
描写藏民的生活、风俗、男女感情或历史故事。一般分“跳果谐”、“跳弦子”、“卓”和“热巴”等几种。
藏戏,藏语叫“阿吉拉姆”,起源于8世纪藏族的宗教艺术,被誉为藏文化的“活化石”。17世纪时,藏戏从寺院宗教仪式中分离出来,逐渐形成以唱为主,唱、诵、舞、表、白和技等基本程式相结合的生活化表演。
青藏高原文化节庆
藏族的节庆中,以藏历过年最隆重。从藏历12月初,藏人就陆续开始过年的准备,培养青稞苗,准备“卡赛”(以酥油炸制的面粉点心)、“鲁过”(以酥油花雕塑而成的羊头)、“切玛”等供品,以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雪顿”汉意为“奶酪宴会”,又称藏戏节,西藏自治区藏族传统节日,每年藏历七月一日开始举行,节期五至七天不等。
藏族传统节日。藏语称“嘎玛日吉”,意为洗澡。流行于西藏自治区。节期是每年藏历七月六日至十二日,为期7天,故又称“沐浴周”。
●跑马射箭盛会
跑马射箭相传起源于十五世纪,原本只是宗教性质的祭祀活动,后来加入跑马、骑射角力、负重等娱乐活动,而演变成跑马射箭盛会。
青藏高原旅游景点
青藏高原布达拉宫
耸立在西藏拉萨市红山之上,是中国中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布达拉宫海拔3700多米,占地总面积36万余平方米,建筑总面积13万余平方米,主楼高117米,共13层,其中宫殿、灵塔殿、佛殿、经堂、僧舍、庭院等一应俱全,是当今世上海拔最高、规模最大的宫堡式建筑群。
青藏高原大昭寺
在西藏自治区拉萨市旧城八角街中心。始建于7世纪中
叶,现存建筑为11世纪以后陆续建成的。寺坐东朝西,总建筑面积二万五千多平方米。分前庭、主殿和拉章(活佛公署)三部分。主殿居中,厅堂环绕。寺院建筑风格为汉藏合璧,浑然一体。
青藏高原罗布林卡
位于拉萨市西郊,意为宝贝园林,由七世达赖喇嘛格桑
嘉措命名。初为达赖喇嘛的夏宫,从七世达赖喇嘛开始,历辈达赖喇嘛夏天都要从冬宫布达拉宫移居于此,在此处理政务。现已作为公园,对外开放。整个公园由建筑和园林两部分组成,占地约36万平方米。
青藏高原塔尔寺
坐落在青海湟中县鲁沙尔镇莲花山坳及溪水之旁。始建于
明嘉靖三十九年(1560年)。寺内主要建筑有大金瓦寺、小金瓦寺、小花寺、大经堂、大厨房、九间殿、大拉浪、如意宝塔、太平塔、菩堤塔、过门塔等。整个寺院的建筑风格和装饰手法,融会了汉藏两种庙宇的建筑传统。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贾文毓,李引.中国地名辞源:华夏出版社,2005-08
张镱锂; 李炳元; 郑度;论青藏高原范围与面积,地理研究 , Geographical Research,2002年01期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王嘉良,张继定.新编文史地辞典:浙江人民出版社,2001-07
周存忠;程式.地震词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91-12
许力以,周谊.百科知识数据辞典:青岛出版社,2008-01
王杰,王保畲,罗正齐.长江大辞典:武汉出版社,1997-06
李民;王星光,杨静琦,张诚等.黄河文化百科全书:四川辞书出版社,2000-02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用日期]
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张炳善,陈潮,陈根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中: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时鉴,王胜运,.共产党员知识辞典:红旗出版社,1991-06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中国地质博物馆[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今日头条新闻网[引用日期]
肖序常等.喜马拉雅岩石圈构造演化·总论.北京:地质出版社,1988
黄汲清、陈炳蔚.中国及邻区特提斯海的演化.北京:地质出版社,1987
艾印双; 郑天愉;青藏高原地震活动及其构造背景,地球物理学进展( PROGRESS IN GEOPHYSICS),1997年02期
陈立军,青藏高原的地震构造与地震活动,地 震 研 究,2013年1月第36卷第1期
王艺霖,青藏高原现代雪线及其影响因素分析,兰州大学,2010年5月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国土开发与地区经济研究所.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 综合卷:中国计划出版社,2003-07
张洪.中学教师实用地理辞典: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1989-07
封吉昌.国土资源实用词典: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2011-11
雪犁;李恺,钱伯泉.中国丝绸之路辞典:新疆人民出版社,1994-10
张伟.中国西部开发信息百科 青海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青海人民出版社,2003-10
周伟洲,丁景泰;王子义,王欣.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04
戴均良,刘保全,邹逸麟等;张炳善,陈潮,陈根良等.中国古今地名大词典 上:上海辞书出版社,2010-08
.中国数字科技馆 [引用日期]
.西藏在线[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熊武一;唐西清,柳才久,傅光明.当代军人辞典 A Dictionary for Modern Armymen:新华出版社,1988-12
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总编辑委员会地理卷编辑委员会.中国小学教学百科全书 地理卷:沈阳出版社,1993-06
.中国西藏新闻网[引用日期]
.国家林业局[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冯志文,吐尔迪·纳斯尔,李春华,贺灵,石晓奇等.西域地名词典:新疆人民出版社 ,2002-10
黄心川;葛维钧,涂厚善,袁传伟等.南亚大辞典:四川人民出版社,1998-02
贺中,庄严.西藏旅游探险手册 Tibet Tour,Exploration and Pilgrimage Handbook:西藏人民出版社,2001-05
熊武一,周家法;卓名信,厉新光,徐继昌等.军事大辞海 下:长城出版社,2000-05
周伟洲,丁景泰;王子义,王欣.丝绸之路大辞典:陕西人民出版社,2006-04
单树模 主编.外国名山大川辞典.济南:山东教育出版社.1995.第177-180页.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中国数字科技馆[引用日期]
陈蓉,青藏高原生态旅游开发研究,青海师范大学,2009年4月
付伟,青藏高原地区资源可持续利用初步研究,兰州大学,2014年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网易[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新浪网[引用日期]
.腾讯网[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中国科普博览[引用日期]
.新华网[引用日期]
高新才,杨维军,论青藏高原特色经济发展,西北第二民族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The Second Northwest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Philosophy and Social Science),2007年01期
.人民网[引用日期]
.亚太日报[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中国西藏网[引用日期]
.中国新闻网[引用日期]
.中国科学院科学传播局[引用日期]
:莫福山;吴宝良,吴雅芝.中国民间节日文化辞典:职工教育出版社,1990-05
史仲文,胡晓林;祁庆富,何长华,张才彬等.中华文化习俗辞典 文化习俗: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1998-01
.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引用日期]
刘乾先,董莲池,张玉春等;沈薇薇,金玲,郝继东.中华文明实录: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2-01
王尧,陈庆英.西藏历史文化辞典:西藏人民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1998-06
张作耀.中国历史便览:人民出版社,1990-12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闻女同学的运动后袜子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