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过兵器看内家拳的部分含义,看看可否启发练习咏春

暂无话题描述关注话题分享阅读全文7.4K45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5.3K39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
阅读全文4.9K492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
阅读全文3.2K61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阅读全文3.1K74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4,001221被浏览187,474分享邀请回答8855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087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感谢赞赏!给好友秀一下吧
内容棒,扫码分享给好友
我所认识的太极很能打,而且不输咏春
华记冰室(kimocji)授权转载,《》过去一周的朋友圈里,无论是空口无凭的文盲,还是引经据典的武盲,各路群众都在喋喋不休,议论那一场太极拳对阵MMA(mixed martial arts,综合格斗)秒败的视频。大家口诛笔伐的重点无非是这场比赛将传统武术拉下神坛,恨不得将武术批判为一无是处的封建愚昧。讲真,从那群传统武术反对者的身上,我仿佛看到了当初反中医者们的天真可爱。先下结论,太极能打,非常能打。首先,雷公太极耍的并非是太极,他个人也并不能代表太极拳,更不能代表传统武术。传统武术虽没有武侠小说里所描绘的飞檐走壁、隔山打牛的奇效,其实战性是经受住历史的考验,其训练方式也有相当的科学依据。只是,普通人很难接触到真正意义上(具有技击性、曾作为杀人技)的武术。所以前提错了,说传统武术“辣鸡”的结论自然是无稽之谈。太极什么是太极拳?尽管太极传人均奉张三丰为祖师爷,得益于清末杨露禅的推广(不断地授徒、踢馆与被踢馆),太极拳才成为一个知名拳种。当初,杨露禅从温县陈家沟(陈式太极的发源地)学到的拳术并没有名字,后人觉得此拳软绵绵,就称之为“绵拳”、“十三式”。后来,杨露禅在北京成名,有人就称之为“太极拳”,杨家人练的拳也被称为杨氏太极。魏雷在创立“雷公太极”之前,学的正是杨氏太极。而大学期间,我也有幸接触到正宗的杨氏太极。同班同学自小跟随杨氏嫡传弟子习武,我也就厚着脸皮,跟着一块练。只可惜,练了不到一年,大伙就面临着毕业,各奔东西,我也遗憾地中断练习。就从这仅有的练习,我深刻认识到:太极并不是看上去的简单柔和,本质上它是一套刚猛凌厉的功夫。RTHK纪录片《功夫传奇:实战太极》 截图所谓“练武不练功,到老一场空”,练功指的就是练习站桩、步法与基本套路。套路,就是字面意思的套路,是表面之事物。不像其他拳种有进阶的套路(如咏春在“小念头”之后还有“标指”,陈氏太极练完一路还有二路炮捶),杨氏太极来来去去只有名为85式的基本套路。其中,关于技击即打人的招式有八个:掤、捋、挤、按、踩、挒、肘、靠。85 式(局部)这些动作如拆开来看,或笨拙或潇洒,你说是花拳绣腿也不为过。但每个动作背后都糅合了攻防意识,也就是技击格斗的基因。例如斜飞式练的是川字步。所谓川字步,即左脚踩在“川”字左下的一撇,右脚踩在右边的一竖,身体居于中线的一竖。如果你连这么别扭的动作都能坚持下来,拿到重心平衡。那么,在实战中,其实你就不容易因进退失据而摔倒。练习套路的意义在于,让初学者从这些基本动作中掌握拳法的力学原理——发劲。传统武术易学难精,太极更是出了名的难成,从套路到发劲,没有上十载的练习,轻易不出功夫。只有学会发劲,才算是大“功”告成。本质上,发劲是一种借力或或卸力的技巧,而不是胡吹乱造无中生有的内力。一旦练成,再借助套路的一些动作技巧,一个瘦削老人也能轻易把两百斤的胖子放倒。RTHK纪录片《功夫传奇:实战太极》 截图传统武术和现代竞技为什么雷公太极会输那么惨?显然他的功夫还没练到家。虽然他自称7岁开始入门学武,中途练过散打,后又拜入杨氏太极的五、六、七代传人门下学习,“学有所成”迅速自立门户,开班授课,还被央视报道。这看似是一个武林宗师的成长之路。但在恪守师承的传统武术界,同门授业的只能一人。雷公这种情况,就好比先找研究生研习,接着找本科生学习,最后找高三学生,最后的最后,他觉得出师没问题了,自封为“初中补习第一人”。天知道他跟徐晓东比武时,打的是什么拳。至少他把步法练好,也不至于输那么狼狈。可笑的是,他居然还将被击倒的原因归结为地滑摔倒,斜飞式真是白学了。换句话说,太极练到家了就能干翻MMA?也不尽然。此前也有太极的辩护者表示,MMA有比赛规则,但太极没有。两者并不在同一个竞技体系,故并没有可比性。这话说对了一半,太极其实有比赛规则,是类似体操的演武规则。事实上,太极作为竞技的部分,早已被官方所阉割。有好事者翻出1953年吴陈比武的视频(太极吴公仪对阵白鹤派陈克夫,感兴趣的同学可到youtube,收看香港电视某节目对这场比武的回顾),类比这次MMA对太极。其中一方也是甫交手即挂彩,双方以不胜不负不和结局,毫无现代格斗的剧烈对抗与观赏性可言,甚至看上去有点儿戏。这都是传统武术并没有适应现代竞技体育而导致的结果。例如杨氏太极基本上是站立技,比武试手只在腰上的区域发生,一旦比武双方缠斗在一块或者摔倒了,该如何应对,可以锁关节吗,比赛还要进行下去吗?事实上,直到吴陈比武的前一天,各大门派的掌门都在擂台上研究,到底该如何界定输或赢。保守估计,世界范围内,太极拳的习练者超过一亿人。但严格来讲,绝大多数人练的不是太极拳,而是太极操。曾任广州精武体育会太极拳总教练、广州体育学院武术系教授的阮纪正认为,关于太极拳没有杀伤力的误解,一是由于太极固有的养生功能,很多人摒弃了它的技击功能。另外,太极拳的技巧太精细了,很多人究其一生也无法掌握发劲的诀窍——也就是所谓的“以柔克刚”、“借力打力”。武术的现况每当我跟别人介绍“我来自佛山”,旁人很自然会补一句,“那你岂不会功夫?”但是对不起,那个习武成风的佛山,早在叶问离家出走便不复存在。实际上,传统武术早就远离寻常百姓家。即便是名气最大的咏春,建国后很长一段时间,在广州和佛山也是不能公开教授。“因当时公安学擒拿,但咏春有反擒拿的招式,所以严禁,我只能关起门学。”从佛山移居香港的咏春师傅张勇如是说。最后回过头来说说,传统武术的现况。“南拳北腿”是影视作品对传统武术最通俗的表现手法。这虽然并不准确,但也有一定的事实依据。“南拳”的主流拳种有咏春、蔡李佛、洪拳等,它们大多是外家拳,手法丰富、腿法较少,且套路精悍刚猛,强调由外至内,最终达到刚柔并济。至于“北腿”,其实指的是以太极、八卦掌、形意为主的内家拳。比起南派,北派功夫更强调整体的协调,尤其注重身法、步法紧密结合,以发出整劲,动作风格有种大开大合的豪迈。不少北派拳法都有专门的步法,如八卦的“趟泥步”、七星螳螂的“灵猴步”。新华山论剑bbs曾经有一个老帖(貌似已经被删),追溯中华武术的渊源,早期武术成形于军队,作为冷兵器的辅助,是一种注重效率的杀人术。历史上,北方长期处于动乱状态,河北、山东等地习武成风不是没有道理。故北方拳种保留了诸多军队练武的成分,例如形意拳的三体式(一种出拳姿势),其实就脱胎于手持长枪的姿势。南派拳种则成熟于清末民初的乱世,这时的武术,主要成了保甲安民、帮派斗殴的手段。甚至还有一种传言,被认为是南拳代表的洪拳,是清代南方民间秘密结社洪门假托少林所传习、发展社员的一种拳术。陈式太极的缠丝劲、形意拳的崩劲、咏春的寸劲、七星螳螂的车轮劲......无论南派北派,由内到外还是由外至内,对于武道的追求是殊途同归。只是时局的变迁,不可避免地影响着武术的传承。截图自RTHK纪录片《功夫传奇:南北螳螂》实战太极之所以式微,阮教授其实还有一点没说透,那就是DG对于民间习武的忌讳,有意引导武术往强身健体的国术方向走,弱化传统武术很能打人的一点。《逝去的武林》(口述:李仲轩,整理:徐皓峰)记载了武痴薛颠的一段经历,他是清末形意拳大师李存义的高足,曾接掌天津国术会。但在新中国成立后,他却被当局逮捕,以“拳霸”的名义枪毙,成了被专政的对象。秦皇政一统之后,好歹还懂得资源回收再利用,收天下铁器铸十二金人。本朝可好啦,直接将老师傅们打为“封建遗老”、“拳匪拳霸”,赶尽杀绝,一劳永逸。大规模地开武馆授业,已无可能。武术只能以演武的形式,尤其是少林寺这种大型群体表演,存于公众之间。太极养生的概念也是在上世纪50年代逐渐兴起。大多数的传统武术以家传的形式残喘下来。改革开放之后,看到咏春在海外开枝散叶的盛况,不少师傅也萌生到国外授课的念头。有且愿意教授真功夫的师傅本来就少。如今,能够出国享福的都出国享福了。那你说,留下来的还有谁?那些各种走穴上节目的武林宗师么?40多年前,正当国内的传统武术犹步履不前,Bruce Lee就博采众长世界各家的武术,在新片《龙争虎斗》展示一种无限制的格斗形态,这也被许多人奉为MMA的雏形。电影《龙争虎斗》 (1973)截图可别忘了,他的武术启蒙是叶问,是咏春,是传统武术。说实话,个人上还是蛮支持徐晓冬的高调“打假”,将武术这件事儿重新带到公众视野,激发众人对武术的热议,客观上起到去伪存真的作用。但基于上述的分析,传统武术早已失去当年孕育它的时代环境。在可见的未来中, 也只会以阉割的形式继续延续下去,改革谈何容易。必须强调,拳无高低之分。甄子丹与泰森打个难分难解,那是电影桥段。再厉害的功夫,也禁不住“一力降十巧”,体重与抗打能力才是现代搏击的根本。奉劝那些质疑武术的朋友莫要嘴炮,亲身尝一下形意的“半步崩拳”或咏春的“日字冲拳”,你就不会对武术的实战性有任何的疑惑。Ps:文中一些截图是来自香港电台拍摄的一组纪录片《功夫传奇》。片子讲述的是一群年轻武者拜访各派武术的掌门宗师,甚至还与泰拳、合气道、桑博等国外武术进行比武交手。里面所展示的功夫与习武者的心境变化实在令我大开眼界,强烈安利。华记冰室(kimocji)授权转载
*文章为作者独立观点,不代表虎嗅网立场
授权 虎嗅网 发表,并经虎嗅网编辑。转载此文章须经作者同意,并请附上出处()及本页链接。原文链接https://www.huxiu.com/article/193275.html
未来面前,你我还都是孩子,还不去下载 猛嗅创新!
后参与评论咏春派一门不传绝学,化指为器,强攻狠辣!
天下冷兵器
标指这门功夫是咏春派中的高级套路,除了拳肘之外指尖也是攻击部位,强调以攻为守,招招致命,一直被视为咏春拳术中的不传之秘。相传,咏春拳术系五枚师太在山中观看蛇鹤相斗悟出的功夫,标指则可以视为蛇头和鹤啄的代表。另一个关于咏春流派的传闻则是说咏春源自于福建永春县的武术,该地区有练习白鹤咏春拳的传统,西传云贵后传播到广东。无论咏春起源如何,标指都是各咏春支派极为重视的高级套路。一般外家功夫凡用到指爪攻击,都需要额外的功力修炼。例如少林寺的一指禅和虎爪功,需要练习者以插铁砂抓坛子等方法增加力量和手指硬度,甚至每次练功后用中药熬制的特殊药水洗手。咏春标指也有手指攻击,却并不需要额外练习手指的外功。练习者只要练习咏春套路,配合呼吸和肾气归元功等内功练习法,标指的指功就自然而然的生成。这点与形意、太极等内家拳非常类似。打木人桩属于外家拳练法,而标指可以不用练外功,咏春因而走入内家拳术事实上,武术界对于咏春的内外家拳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咏春通过击打木人桩提高功力属于外家拳的练法。而肾气归元功和正逆呼吸法,则属于内家的范畴,而不用通过外门练习就能以手指伤人的标指,也被视为内家拳的特征。标指之所以如此被历代咏春高手珍视,全因这种功夫实际上是咏春门人从外家走入内家拳术的分野。 (编者按:中国武功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体系。外家主刚,内家主柔。形意、太极、八卦被称为内家三大拳。)至于标指之间的格斗,不仅电影中很少得见,现实中也是极为罕见。除了因为掌握标指技术的咏春门人极少之外,标指强攻狠辣的特性导致门人切磋时必须慎重。当然叶问系列电影已经走到了第三部,且出现了张晋这种挑战叶问的同门角色,如果还是此前的打斗场面未免有些糊弄观众,所以在第三部中出现了咏春标指的精彩对决。
Ctrl+D&将本页面保存为书签,全面了解最新资讯,方便快捷。咏春传人告诉你《叶问3》里的咏春值多少斤两
[摘要]叶问徒孙、专栏作家朱江明先生应邀评点、介绍《叶问3》中的咏春动作场面。腾讯娱乐专稿(文/明 编辑/端梧)作者简介:朱,叶问徒孙,形意拳修习者,香港武术国际武术大奖赛组委会大会主持,专栏作家。关于咏春的,近年来已取代“鸿系列”和“霍元甲系列”,成为功夫片的主流题材。尤其在的电影之后,叶问更加成为了咏春拳术的代表。由于电影的反复刻画,如雨点般的连环冲拳和用来练习木人桩,成为咏春的标志。 电影《一代宗师》和前两季的《叶问》( )系列作品,都浓墨重笔地对这两种咏春标志功法进行了阐释。此前峰的作品《师父》则描写了咏春兵器八斩刀,给人一种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另一种咏春的标志性兵器,六点半棍,则更是很少见于大银幕。尽管在和《师父》中,都出现了主角手持长竹竿退敌的场景,却只是作为点缀情节一晃而过。至于咏春门中被视为不传之秘的套路标指,则更是从未见于银幕。那么为什么这些咏春拳术中的高级套路很少被表现出来,叶问系列的第三部在动作设计方面又有什么样的突破呢?《叶问3》海报中的六点半棍六点半棍六点半棍是咏春拳中的中高级技术也是第一套兵器套路,一般弟子在学习了入门两套拳法“小念头”和“寻桥”之后,开始系统学习木人桩,师傅如果认为孺子可教则会同时传授六点半棍。有意思的是,功夫巨星在叶问门下并未学到六点半棍,李小龙在叶问门下学完寻桥之后,就前往美国留学。木人桩李小龙曾经见过师傅和师兄练习,自己并未练过。李小龙成名之后,以香港九套房产为代价,希望叶问传授木人桩并且用摄像机拍摄下来,但是叶问并未答应。这个情景曾在主演的电影《叶问:终极一战》中出现过。近距离的缠斗动作和接桥后格斗,你都能从李小龙系列电影中找到咏春的影子,六点半棍这种长兵器却从未出现过。六点半棍在咏春派内是非常独特的功法,咏春派承认五枚师太是共同的祖师。小念头、寻桥、木人桩、黏手、标指、八斩刀(注:此套路存疑,后面章节展开介绍)都是五枚师太所创,唯独六点半棍是被确认人后世弟子梁二姊所创。根据记载梁二姊是严咏春丈夫俦的再传弟子,他本人拜师前曾经练过少林棍法。尽管有少林棍法的根源,但是六点半棍法其实已经和少林棍很不一样了。实际上,六点半棍法是梁根据咏春的运劲方式来以撑船长杆为兵器,再加上少林棍法的一些基本动作合成的。咏春门内所有的武术套路的马步均为二字钳羊马,马步框架短窄是二字钳羊马的特色。唯独六点半棍的下盘基础是典型的四平马,也是南少林拳的基本马步,洪拳也是以此马步为基础的。在传统武术中,马步(内家拳称桩)是根基所在,六点半棍的根基与其它套路完全不一样,所以也成为门内一套极为特别的武术。六点半棍法另一个特别之处在于,棍长2.4-2.7米,比其它武术的齐眉棍(1.5米左右)长得多。一般的棍术强手在前(一般为右手),这么做的好处是能够加强劈打的攻击力,一般棍术以劈扫打为杀伤。六点半棍因为实在太长,因此强手(一般为右手)在后,这么做的好处是在前的弱手仅作为控制长棍运动方向的支点,后手控制进退和攻击,主要以点、刺、挑杀为主。这是传统武术中长枪的典型用法,所以实际上六点半棍并非棍法而是枪法。徐浩峰的《师父》中,用长竹竿退敌可以想象梁二姊作为船工,使用的撑船长杆不仅长度长,而且往往在前端装有铁钎来增加长杆的使用强度。这种长可达2.75米的长兵器,实际是步兵用的长枪,尤其在水上使用更是可以远程攻击其它船上的对手,这是其它门派所没有的一种需求。由于咏春派创立初期,以秘密传播的反清思想为己任,因此传人主要的威胁是从陆地来偷袭的清廷鹰犬。梁将自己的棍法留给后世弟子,实际上是希望其作为日常防身的兵器。有趣的是,后来咏春派基本都上岸了,因此没有在船上防守的需求,六点半棍实在太长几乎不可能日常携带使用。这种兵器开始慢慢变为没有实战意义的套路,尤其在城市环境中你几乎不可能找到用六点半棍跟人对打的场地。之所以后来的咏春师父没有放弃这种兵器,并非念旧而是在于六点半棍本身可以作为练功的道具。一根实木做的六点半棍重可达7斤半,使用中要力透棍尖,需要练习者具有极强的劲道。在形意和太极门就有利用长白蜡杆练内劲的传统,六点半棍也正好起到了同样的作用。大部分六点半棍的练习者并未经过对打的训练,自然也就无法以棍来格斗。六点半棍在影视中很少出现除了因为很少人会用之外,也与其本身太长有关。两个持棍者对打则至少需要一个直径达10米的圆圈场地才能容纳,从视觉上来看未免过于空旷。同时由于六点半棍主要以点戳刺为主,如果实战往往一下挡开对手兵器,就直接刺中对方,向来有“棍无双响”的。咏春棍法非常简单只有六招半所以得名六点半,这样的棍法对打当然也不会有何令人眼花缭乱的结果,从视觉上来看可观性也不强。《叶问3》中也用长竿退敌,但真正展示六点半棍是在结尾与的对决中《叶问》系列第三集中就首次在大银幕出现了六点半棍对打的场景,算是第一次通过大银幕展现了这门罕见的武术,也是咏春系列电影中的一项突破。在片中,张晋饰演的咏春武师张天志在香港开宗立派,挑战已经成为香港武林领袖的宗师叶问。最后一幕两人对决中,选择在拥有回廊的武馆大厅中,两人比武争夺咏春正宗。其中六点半棍的打斗就颇为有趣,两人同时从兵器架上拿起长棍之后,共同摆出了预备起棍的棍法起手式。这个招数在实战中格斗意义并不大,主要是为了训练持棍者的劲力和与棍本身的配合。刚刚开始练习六点半棍的时候,一天做上千次起棍直到双手无法举起,都是非常寻常的事情。两根六点半棍的交锋,核心不在于杀招刺棍,而是在于弹棍。所谓弹棍就是用棍者,以自身的劲道带动长棍自身的弹性,与对方的兵器接触之后直接将其弹飞。所谓棍无双响,是指弹棍一下将对方兵器弹飞后直接攻击身体。因此六点半棍的弹棍是最核心的技术,也是最难练习的。在甄子丹和张晋的对打中,就出现了多次弹棍的表现。当然,真正的格斗很少会出现不断对打却毫无收获的情形,尤其是兵器格斗往往瞬间就能分出胜负。只是影片为了表现打斗的细节,放大了这个过程。《叶问3》张晋手持八斩刀八斩刀八斩刀在徐浩峰的电影《师父》中才第一次在大银幕上全面亮相。然而该片的主题是北上天津传功的情节,实际上是以北方武林的视角来描述咏春拳。根据题材需要,徐将八斩刀的形制和用法做了一定程度的调整,《师父》中八斩刀被改得更纤细短小,更接近一把大号匕首的尺寸,以方便主角藏在袖中携带。为了凸显打斗效果刀法也做了一些改良,比如八斩刀中所没有的反手持刀的动作在影片中却大量出现。传说八斩刀是五枚师太所创,然而根据后人考证五枚师太主要在福建和西南云贵地区活动,这些地区根本没有这种形制的武器。反倒是电影《师父》中主角陈识所用的日月乾坤刀系西南武师的兵器。徐浩峰的《师父》中八斩刀被改小八斩刀所用的双刀是清朝广东一带常见的一种兵器,尤其是清兵水师喜欢装备这种武器做登船格斗之用。而且八斩刀并非一种兵器的名称,而是咏春刀法的称谓,这种双刀的正式名称是“蝴蝶双刀”。笔者认为,八斩刀更可能是红船时代,咏春派前辈与其它门派交流时学到的。当然咏春八斩刀的形制还是有些特点,比一般南派武术中使用的蝴蝶双刀轻一些,仅在刀中部到刀尖的位置开刃,且以刺、挑、削、划为主。八斩刀在咏春门中属于高级的套路,只有入室弟子才会获得传授。什么是入室弟子呢?师傅在武馆大厅或者空场中教的是普通弟子,入室弟子是师父请进内室传授功夫的徒弟。入室所传的武功,从一开始就要求必须发誓不得传授其它师兄弟。叶问宗师在香港开馆收徒时,传授八斩刀法和标指两套高级套路的时候,都是请进室内传授的。八斩刀之所以很少传授,是因为这套刀法非常厉害号称“刀无双发”。据说对战临敌一出刀即可决胜负,如果弟子品行不好为人冲动则可能杀伤无辜,给师父带来巨大的麻烦。大部分弟子从未学过八斩刀,所以是否会用八斩刀其实是衡量你是否是咏春核心弟子的标准之一。《叶问》第三部中,张晋初见甄子丹饰演的叶问,问了这样一句话“听说你师父陈华顺擅长拳棍”,而甄子丹则回答“每位师父都有每位师父的特长“。别看两人问答过程和颜悦色,其实里边夹棍带刀的味道相当重,张晋说陈华顺擅长拳棍其实就是暗讽陈不是正宗,未得到八斩刀真传。从历史上来看叶问师父陈华顺40岁后才投师学拳,因此虽然年龄在同门中最大却并非大弟子。叶问后来之所以在咏春拳上成就非凡,一般认为是其在香港求学期间遇到师祖梁赞的亲生儿子粱碧,这位嫡传师叔又调教了叶问一番的结果。电影中,甄子丹客气回答,是表示自己不想多生争端。在之后的剧情推进中,确实出现了咏春正宗与否之争,也算是咏春系列电影中一个颇为意思的情节。当然,八斩刀对打场面确实不好设计,和六点半棍法一样八斩刀招式非常简单。咏春派在兵器的招数设计上采取了极端的化繁为简策略,因为本门高手认为一旦动用了兵器就是你死我活的生死斗了,所以必须以最快的速度解决对手,招式不宜过多和太过复杂。在影片《叶问3》中就出现了甄子丹和张晋以八斩刀对决的场景,也是咏春系列电影第一次出现同门刀战的场景。在影片中双方四把刀交错攻击,尤其是各自用刀蹭着对方刀刃进攻,在画面中擦出一道火花的情景令人印象深刻。这个对打实际上是为了展现八斩刀法,驱动咏春追型不追手的心法,双方利用双刀贴对方兵器而进,同时破坏对方重心和劲力方向,以迫使对方露出空门破绽以资利用。这和长棍的弹棍虽然用劲方法不同,拳理却是相同。尽管咏春有着刀无双发的传统,然而刀战的镜头毕竟不是影片的结局部分,所以并未如《师父》那样出现刀刀见血的场面。张晋与甄子丹对决标指标指这门功夫是咏春派中的高级套路,除了拳肘之外指尖也是攻击部位,强调以攻为守,招招致命,一直被视为咏春拳术中的不传之秘。相传,咏春拳术系五枚师太在山中观看蛇鹤相斗悟出的功夫,标指则可以视为蛇头和鹤啄的代表。另一个关于咏春流派的传闻则是说咏春源自于福建永春县的武术,该地区有练习白鹤咏春拳的传统,西传云贵后传播到广东。无论咏春起源如何,标指都是各咏春支派极为重视的高级套路。一般外家功夫凡用到指爪攻击,都需要额外的功力修炼。例如少林寺的一指禅和虎爪功,需要练习者以插铁砂抓坛子等方法增加力量和手指硬度,甚至每次练功后用中药熬制的特殊药水洗手。咏春标指也有手指攻击,却并不需要额外练习手指的外功。练习者只要练习咏春套路,配合呼吸和肾气归元功等内功练习法,标指的指功就自然而然的生成。这点与形意、太极等内家拳非常类似。打木人桩属于外家拳练法,而标指被认为有内家拳特征事实上,武术界对于咏春的内外家拳归属一直存在争议,一般认为咏春通过击打木人桩提高功力属于外家拳的练法。而肾气归元功和正逆呼吸法,则属于内家的范畴,而不用通过外门练习就能以手指伤人的标指,也被视为内家拳的特征。标指之所以如此被历代咏春高手珍视,全因这种功夫实际上是咏春门人从外家走入内家拳术的分野。 (编者按:中国武功有“内家拳”和“外家拳”两大体系。外家主刚,内家主柔。形意、太极、八卦被称为内家三大拳。)至于标指之间的格斗,不仅电影中很少得见,现实中也是极为罕见。除了因为掌握标指技术的咏春门人极少之外,标指强攻狠辣的特性导致门人切磋时必须慎重。当然叶问系列电影已经走到了第三部,且出现了张晋这种挑战叶问的同门角色,如果还是此前的打斗场面未免有些糊弄观众,所以在第三部中出现了咏春标指的精彩对决。影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之处在于,张晋和甄子丹的标指对打中,在手指成刀刺击不中的情况下,中途变式刺转为横切。这是典型的咏春寸劲的高段位表现,能够在极短的距离继续发力伤人。同时从影片最后这段对打可以看出,双方都是在以攻为守的不断转换手法中攻击对方,这也符合标指这个套路的基本特征。当然,标指套路除了手刀的应用之外,其他攻击动作在其他咏春套路中也有出现,所以要判断对方是否在使用标指,外行人并不容易。只有通过双方对打的节奏,和一些细微的手法变化才能看出端倪。无论如何,在大银幕上出现标指对决,都是非常罕见的事情。如果仅从武术技术上来看,恐怕叶问系列已经无法再有动作上的突破性表演了。毕竟咏春门派中最核心的技术,已经完全在这一部中被呈现出来了。也许需要担心的问题在于,在下一部《叶问》中还能表现什么样的动作场面?
正在加载...
版权声明:本文系腾讯娱乐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正文已结束,您可以按alt+4进行评论
责任编辑:duanwuzhong
扫一扫,用手机看新闻!
用微信扫描还可以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娱乐最深度
最新娱乐资讯
Copyright & 1998 - 2018 Tencent. All Rights Reserved

我要回帖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