板疼,主要是脚后跟疼和前脚底板疼是怎么回事事

→ 我的脚底板和脚后跟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
我的脚底板和脚后跟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
女 | 0个月
健康咨询描述:
我的脚底板和脚后跟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
其他类似问题
医生回复区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指导意见:&&&&&&你好,这脚疼可能是运动不当、骨刺、风湿、痛风、鞋子瘦小等原因,一般可通过按摩、针灸等理疗的方法治疗,还可吃些芬必得胶囊和美洛昔康片。注意休息也是很重要的。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指导意见:&&&&&&你好考虑是肌肉疼痛或骨质增生造成的,可以服用芬必得治疗观察看看,必要时到医院做进一步检查与治疗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指导意见:&&&&&&首先一定注意休息.首先注意鞋不合适也可能导致这个症状的。一定注意鞋要合适。一定不能穿高跟鞋,建议穿平底柔软的鞋试试。另外建议检查是否是骨质增生的可能.应该拍片看看。 &&&&&&以上是对“我的脚底板和脚后跟经常疼痛是什么原因”这个问题的建议,希望对您有帮助,祝您健康!
微信扫一扫,随时问医生
&&&&&&指导意见:&&&&&&足跟痛是足跟一侧或两侧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
参考价格:25
参考价格:25
您可能关注的问题
用药指导/吃什么药好
本品用于湿热瘀滞所致的带下病。...
参考价格:¥28
本品用于跌打损伤,跖骨、趾骨骨折,瘀血肿痛,吐血...
参考价格:¥17.5
您好,虽然我们的工作人员都在竭尽所能的改善网站,让大家能够非常方便的使用网站,但是其中难免有所疏漏,对您造成非常不必要的麻烦。在此,有问必答网向您表示深深的歉意,如果您遇到的麻烦还没有解决,您可以通过以下方式联系我们,我们会优先特殊解决您的问题。
请选择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提问
非医学类咨询
违背伦理道德
其他投诉理由
涉嫌广告宣传
无意义回复
违背伦理道德
复制粘贴内容
常识性错误
其他投诉理由
如遇紧急情况,请致电400-副主任医师
本站已经通过实名认证,所有内容由郭永昌大夫本人发表
当前位置:
&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
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解析
足跟痛属于临床最常见病和多发病之一,本文根据2014年AAOS上的《Plantar and Medial Heel Pain:Diagnosis and Management》原文并结合其余几篇文献,共同分析易致足跟痛的5种常见疾病。
足跟一侧或两侧出现疼痛,不红不肿,行走不便,又称脚跟痛。是由于足跟的骨质、关节、滑囊、筋膜等处病变引起的疾病。常见的为跖筋膜炎,往往发生在久立或行走工作者,长期、慢性轻伤引起,表现为跖筋膜纤维断裂及修复过程,在跟骨下方偏内侧的筋膜附丽处骨质增生及压痛 。
侧位X射线片显示跟骨骨刺。但是有骨刺不一定有足跟痛,跖筋膜炎不一定有骨刺。
五种足跟痛的痛点及定位图1示:
五种足跟痛的压痛点和位置:①足跟垫萎缩 ②足底筋膜炎 ③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④跟骨压缩性骨折 ⑤踝管综合症
1丨足底筋膜炎
原因:足底筋膜起于跟骨底内侧,与远端趾骨相连并分裂为五束,这些纤维同时与周围的真皮、横向的跖韧带以及屈肌腱等紧密相连。尤其在第一跖趾关节,背屈运动能够增强足底筋膜的张力与足底纵弓结构,但其本身缺乏弹性,仅能延长4%左右。也有许多人称之“足底筋膜退变”。
跟腱或腓肠肌紧张而导致踝关节的屈曲角度减少,与足底筋膜炎的发展也有相关性。肥胖、过度负重以及其他独立的危险因素包括:年龄、不合适的鞋和鞋垫、过度训练、距下关节活动度降低等。尤其,高足弓与扁平足更是诱发足底筋膜炎的主要原因。
临床表现:病人经常感受到起始疼痛,即晨起或者长时间休息后迈出第一步更加明显,行走数步后疼痛有所缓解,但随步行时间的增长或站立时间的增加,疼痛会加剧。疼痛呈锐性疼痛而无放射性。
体格检查:多出现于跟骨结节周围且局部压痛明显,沿筋膜走行触及压痛,足底筋膜紧张时更加明显(如图 2),例如踝关节背伸状态中。
图 2 第一趾的背伸可以导致足底筋膜的牵拉,造成疼痛。示指所示:紧张的足底筋膜。图片引自:David D Dyck.Clin J Sport Med.2004
诊断:负重的足部X片是必要的,用于发现骨刺及钙化,但尸检表明:骨刺多集中于趾短屈肌起始部而不是在传统认为的足底筋膜疼痛部。
治疗:对于所有病例均应采取保守治疗为主,休息和功能性治疗,自行拉伸训练,脚后跟垫,矫正鞋,冰敷,NSAID,减肥。定制的矫正鞋和鞋垫有助于减少第一跖趾关节背屈,有助于减少足底筋膜的最大张力。8周时与跟腱拉伸作用相比,足底筋膜拉伸的效果更好。
手术治疗:局限于筋膜切开而非去除骨刺。过去几十年内窥镜由于其康复时间短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有效率可达 76%。对于腓肠肌萎缩的病人可以采用腓肠肌松解,81% 的患者疼痛减轻。
2丨足跟垫萎缩
原因:足跟垫为跟骨下方,富含脂肪的一块组织。本病好发生于50岁以上,由于水分、胶原以及弹性的丢失,造成足跟垫的萎缩。
临床表现:疼痛多呈深部痛,无放射性,集中于跟骨结节中央承重部位。易被误诊为足底筋膜炎,赤足行走或走在坚硬的表面易诱发,少走路则减轻。跟骨结节足底侧易出现压痛,与肿胀程度相关。疼痛通常与踝关节、足趾活动度及结节压迫无关。
诊断:跟骨侧位片可用于测量足跟垫的厚度(图3),而MRI也不是必需的,但是其可以说明足跟垫的肿胀与萎缩。
图 3 跟骨侧位像:AB 代表皮肤水平,CD 代表跟骨结节水平,EF 为二者之间连线,其长度代表跟骨垫的厚度,本图引自 Somchal Prichasuk.JBJS.1994
治疗:NSAIDs, 定制的矫正鞋和矫正鞋垫为最佳。由于本病多由机械原因引起,减少挤压及负重是有效的方法。皮质类固醇局部注射应该避免,因为其容易造成远期进一步的萎缩。手术方法也不推荐,尚无有效的方法处置或者更换为新的足跟垫。反而容易造成皮肤坏死等其它并发症。
3丨巴克斯特神经卡压综合症
外侧足底神经的第一分支,唯一一支位于拇展肌与趾短屈肌下,同时在方肌上的神经。支配方肌,趾短屈肌,小指外展肌,以及足底外侧皮肤、跟骨骨膜、沿足底韧带的感觉。
易发生卡压的地方(图 4):1、在拇展肌的下方 2、神经通过内侧跟骨结节处。
图 4 巴克斯特神经易受卡压的两点:1、拇展肌(Abductor halluces)、趾短屈肌(Flexor digitorum brevis)与足底方肌(Quadratus plantae)之间。2、神经绕过内侧跟骨结节(Medial calcaneal tuberosity)前时
临床表现:疼痛多位于跟骨前4-5cm,或在跟骨结节远端,疼痛多为炽热痛,沿外侧足底放射。其多与足底筋膜炎并存。
体格检查包括:腓肠肌比目鱼肌是否萎缩以及足后部的力线。足后部由于胫后肌腱力量不足所致的外翻与马蹄足所致的内翻可以加重症状。
治疗:早期包括:休息,冰敖,NSAIDs,足后部力线异常的矫形,局部的理疗。如果保守治疗无效且症状持续 3 月,可以考虑手术减压。包括:松解覆盖在神经表面的拇展肌的深、浅筋膜。而对于是否消除跟骨前骨赘,目前意见不一。但对于开放手术而言,89% 的患者满意率较高。
4丨跟骨应力性骨折
原因:全身最大的跗骨,跟骨的压缩骨折(图 5)并不常见,其发生率仅位于跖骨之后。好发于运动员,军人,以及骨质疏松的老年人。多由于反复的负荷过重以及骨吸收与成骨不一致引起。
跟骨压缩骨折: 跟骨侧位片箭头所示
临床表现:疼痛多剧烈,弥散沿着跟骨内外侧分布。活动及负重时加重,休息时也不见得减轻。沿跟骨外侧有压痛,跟骨挤压实验阳性。
诊断:跟骨侧位片在症状产生 2-8 周后可以显示跟骨骨小梁的破坏,尽管这些图片在疾病的早期多被认为正常。与正常骨小梁垂直的硬化骨线预示着压缩骨折的愈合。当疼痛持续而平片没有证据时,MRI 或者骨扫描有助地诊断。
治疗:包含积极的处理,短腿石膏固定 4-8 周。还包括补充 VD 以及进行骨密度检测。经过固定后,正常活动可以恢复。预后是良好的,极少需要手术。严重的错位与力线异常不常见,不愈合的可能低。
5丨踝管综合征
原因:胫后神经血管神经束在踝管内受挤压而产生的症状。本症相对不常见,易被过度诊治。平足最易导致踝管综合征,是由于后足外翻及前足外展易致神经受压。其余的原因还包括: 骨折,踝管空间狭窄,腱鞘炎。全身系统炎症性关节病,糖尿病,类风湿等。
临床表现及体格检查:患者主观感觉模糊且定位困难,然而疼痛与麻木多发生于踝关节与跟部内后方,多放射于足底。久站及活动时加剧。感觉迟钝影响睡眠。特别卡压明显时导致肌力减弱,首先表现趾外展肌进而影响小趾外展肌力。沿踝管产生的 TINEL 症与沿胫神经分布导致的不可修复的感觉减退,是最重要的症状。其余刺激方法,例如背伸运动,拉伸胫神经,也容易诱发病变。
诊断:MRI 对于诊断踝管解剖异常及占位导致的胫神经受压具有重要作用。神经传导速度及肌电图有助于确诊。然而却具有假阴性。
治疗:非手术方法包含 NSAIDs,与固定。对于扁平足的患者应穿戴专门的矫形鞋。对于局部注射皮质类固醇需慎重,有导致肌腱断裂与注入血管内的风险。而手术适用于那些非手术治疗无效且明显占位的患者,包括仔细去除屈肌支持带,还有的建议将外展肌下膈膜去除彻底松解内侧足底神经。
图 6 上述三图均提示踝管腱鞘囊肿占位(星标),压近内侧足底神经(红箭头)与外侧足底神经(蓝箭头)
1、青少年跟骨骨骺炎多数由于跟骨外伤,长期跑跳引起,因而在此期患者,跟骨骨骺正在发育阶段应避免跑跳,尤其是高处跳下,在症状早期应注意此点;
2、老年性足跟痛多由于劳损,跖腱膜炎,跟骨结节滑囊炎,脂肪垫变性引起。此期应避免长期站立,长期行走,抬高足跟可以减轻足跟负荷。穿定制的矫正鞋垫,这样使全身重心前移,减少足跟部受压,减肥治疗;
3、平足症引起足跟痛是由于足弓减少或消失,足跟骨向前倾倒,则在长期行走时疼痛出现,故应使用特殊定制的矫正鞋,配合足弓支撑的矫正鞋垫,改善足底异常的生物力学状态;
4、类风湿性跟骨炎,应先用药控制类风湿后,并在鞋内垫软垫;
5、外伤性跟骨痛多由于石膏固定不当,在制做石膏时足底应用力将湿石膏向足心挤压,以免因长时固定石膏做成平底,而引起足弓消失。同时尽可能减少卧床时间,尽早下地步行锻炼。避免脂肪垫萎缩。
一、尽量避免穿着软的薄底布鞋;
二、在足跟部应用厚的软垫保护,也可以应用中空的跟痛垫来空置骨刺部位,以减轻局部摩擦、损伤;
三、经常做脚底蹬踏动作,增强跖腱膜的张力,加强其抗劳损的能力,减轻局部炎症;
四、温水泡脚,有条件时辅以理疗,可以减轻局部炎症,缓解疼痛;
五、当有持续性疼痛时,应该口服一些非甾体类抗炎镇痛药物治疗;
六、如果疼痛剧烈,严重影响行走时,局部封闭治疗是疗效最快的治疗方法;
七、使用定制的矫正鞋和矫正鞋垫。
关于上文所述矫正鞋和矫正鞋垫的说明:矫正鞋和矫正鞋垫是根据足部数据(包括长度、宽度和深度),并结合足部症状的评估结果以及3D模型的采集而专门定制,合适的矫正鞋和矫正鞋垫对于上述症状具有很好的改善效果,FooTek足下至上?矫正鞋和矫正鞋垫是我们推荐的治疗上述症状的最好产品,关注本公众号右下角链接即有矫正鞋和鞋垫的商品说明。
与医生电话交流
网上免费问医生
发表于: 21:37
郭永昌大夫的信息
郭永昌大夫电话咨询
郭永昌大夫已经开通电话咨询服务直接与大夫本人通话,方便!快捷!
网上咨询郭永昌大夫
在此简单描述病情,向郭永昌大夫提问
郭永昌的咨询范围:
颈肩腰背腿痛;腱鞘炎、跟痛症;颈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 退行性骨关节病;骨折治疗;骨肿瘤;人工髋膝关节置换;股骨头坏死;
郭永昌主治疾病知识介绍
骨科好评科室
骨科分类问答【脚底后跟痛】_(图解) - 大众养生网
当前位置: >>
脚底后跟痛
  脚底后跟痛
  好端端的怎么会脚底后跟痛呢?很多人都曾有过脚底后跟痛的经历,有的人在意了,到医院去检查和治疗了,而有的人却毫不在意,拖延到了一定的时期,脚底后跟痛也就演变为了其他的疾病,导致严重的后果。因此,发现脚底后跟痛后,大家不要粗心大意,不要以为不是什么病就不用管了,下面我们就来分析一下脚底后跟痛是怎么个情况。
  脚底后跟痛是病吗?
  很多人出现脚底后跟痛时都不太在意,以为没有什么大毛病,痛几天自己就好了,其实,脚底后跟痛往往不能忽视,如果疼痛反复不断,则有可能是得了"跟痛症",需要进行科学的治疗,而造成"跟痛症"的原因有很多,下面来看看详情。
  由于跟痛症不是一种严重的疾病,往往容易被人忽视,有些老年人认为这是人体逐渐的一种副产品,因此无须治疗,其实并非如此。对于跟痛症的人来说,一般休息、理疗、封闭、消炎镇痛药等均有助于改善症状,提高生活质量。也有学者认为:对于无外伤史的老年患者,跟痛症可能是其疏松的警示,因为骨质疏松可以最早在跟骨表现出来。
  总之,避免外伤、注意劳逸结合可以减少跟痛症的发病几率。预防骨质疏松也有利于跟痛症的预防和缓解。老年人一旦出现脚后跟痛应到医院检查、咨询。
  脚底后跟痛者当心犯"跟痛症"
  坐久了站起来时脚后跟痛,站久了走起来脚后跟痛,没有拉伤也没有扭伤,没有肿也没有破,为何脚后跟如此痛?不少中老年妇女在骨科门诊中或疼痛科门诊中常常会这样描述自己的困扰?倘若接受X光片照射,可以看到足跟部位出现了骨质增生,其余一切正常。其实,这是一种。学名叫"跟痛症"。
  跟痛症是指多种足跟部疼痛综合症,主要指足跟底面疼痛,目前认为有跖腱膜炎、脂肪垫劳损、神经卡压等均可造成足跟痛,其中跟骨结节周围由慢性劳损所引起的以疼痛及行走困难为主的病症,主要是跖腱膜或跟腱附着处的慢性炎症。
  跟骨是人体负重的主要部分,人体在站立时有50%以上的是由跟骨与距骨来承担的,中老年人,由于跟骨后内侧的骨质增生、跟骨脂肪垫的萎缩、跖腱膜的弹性减弱,加上骨质疏松,当长时间站立、行走时易诱发此病。跟痛症主要为足跟底部钝痛且持续,跟腱附着处也可肿胀、压痛。
  脚底后跟痛当心韧带发炎
  绝大多数的脚后跟疼痛都是由于韧带发炎引起的。人的脚后跟由33个关节和100多块肌腱和韧带组成,脚底的韧带紧连着跟骨的底端,当人行走时,巨大的牵拉力集中在跟骨下面韧带上一个狭窄的区域内,反复的牵拉摩擦容易导致韧带和骨骼结合部位发炎,造成疼痛。同时,体重也和后跟疼痛有一定关系,一般来说,较胖的人更容易患后跟疼痛。
  鞋子是引起后跟疼痛的主要原因之一。脚部的骨骼、肌肉和韧带承受着人的整个体重,这就要求鞋子充分地支持足弓,使脚掌受力均匀,使韧带得到适当的放松。但是,有的制造商为降低成本,在鞋子的内部结构上偷工减料,导致鞋内的构造不能有效地支撑足弓,力量集中于脚掌的某一部分,这样会加大韧带的压力,使韧带更容易发炎。
  运动后慎防跟腱炎
  跟腱炎是影响踝关节的一个常见疾病。跟腱是位于踝关节后方的一条大的肌腱,连接着小腿后方的肌肉群到跟骨,行走、奔跑、攀登等运动都依仗它。
  超负荷的运动、频繁在硬性地面如公路上奔跑、等运动造成跟腱过度使用,均容易导致跟腱内的纤维发生慢性损伤,从而引起跟腱炎。在临床工作中,我们遇到的患者中大约有11%的人是因跑步之类的运动损伤引发跟腱炎,跟腱由于血供不充分因而愈合缓慢。
  跟腱炎的典型症状是足跟部上方的疼痛,活动后加剧。急性期患者在走路、跑步等运动时出现跟腱疼痛、肿胀,皮肤发红发烫。慢性期患者则会在清晨起床下地时感觉跟腱处疼痛或僵硬,走路(尤其是爬山、上楼时)感觉跟腱处疼痛。
  在治疗上,急性期患者应注意休息并采用局部冷敷,垫高鞋跟减少跟腱张力,以及局部外敷药物和口服消炎镇痛药物促进局部炎症消退。此外,患者还可以配合局部超声疗法及电刺激疗法等物理治疗。症状严重者可通过局部封闭治疗缓解疼痛,但注意避免反复封闭引起跟腱断裂。保守治疗6月以上症状仍未减轻的患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切除止点部炎性组织、滑囊和退变的跟腱及增生的跟骨后上结节。
  一般来说,大多数患者通常能够完全恢复,但需要很长时间,因为跟腱在每一步的行走中都会受到牵拉。因此,跟腱炎的预防和保养尤为重要,市民应注意提高小腿和踝关节处的肌肉、肌腱和韧带的力量,养成良好的运动习惯,如做到运动前热身、运动后适当放松。此外,我们平时穿鞋大小要合适,避免跟腱部的反复磨擦引发跟腱炎。
  可见,脚底后跟痛可能是某些疾病的征兆,所以大家要提高警惕,一旦出现脚底后跟痛,或是其他都身体部位疼痛等症状,要引起重视,及时去医院做个检查,看看要不要紧,如果是疾病引起,要及时进行对症治疗,以免引起更大的危害。
4844阅读3111阅读4871阅读4477阅读4991阅读3197阅读4549阅读
3809阅读3185阅读4339阅读4650阅读4193阅读4695阅读3801阅读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微信扫一扫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脚底板疼是怎么回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