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原的马在雪地里跑为什么怎样滑不倒倒

香港(中国):+852-
境外:+86-21-
&&&最佳旅游城市最佳旅游景区&热门城市&热门城市&&游记正文
天数:7 天
和谁:和朋友
作者去了这些地方:
作者推荐住宿
展开更多酒店
2006年的新疆一行,让我对新疆有了深深的热爱!回来之后相继推出了我的游记《新疆行记》系列和《东线马帮探奇游》系列,得到了大家的厚爱、关注和支持!
因为的行程比较特殊,在《2006全疆自助游攻略》中没有做详细的说明,没想到的是这段行程却特别引起朋友们的兴趣,有许多朋友留言问我详细行程和费用情况,在我一一作答的同时,也萌生了整理一篇详细又实用的攻略的想法,我想对于从未去过,而又想骑马进入腹地旅行的朋友来说,有所帮助吧。特将这一段行程在游记的基础上再稍做整理。D1、乌鲁木齐----布尔津 从乌鲁木齐的碾子沟的长途客运站出发乘了10个多小时的长途汽车,当我们傍晚时分到达布尔津长途客运站时,杨勇已经在车站等了我们许久。杨勇是当地比较有名的杨家马帮的向导,黑黑的皮肤,很幽默,我们此次行程就由他带队。
这就是杨勇 他安排我们住山庄,一路土坡之下,拐进大铁门,一排原色的不加任何修饰的水泥平房便是我们下榻的“山庄”了,房间还算干净,床位30元/天,简易的浴室只是用橡皮管拉起的三个龙头一字排开,然后用帆布围住四周和顶部就是。厕所就更不必形容,好在离“山庄”不远就是一家加油站,提供了大家免费而干净的如厕环境。 行李安置妥当便直接去布尔津出名的河堤夜市晚餐,烤鱼很贵,蛰罗鲑要100元/条,小小的狗鱼也要25元/条,真想念乌鲁木齐的烤鱼!不过,布尔津的鱼都是湖的野生冷水鱼,味道非常鲜美,还是值得一尝的。当日费用:长途汽车票130元/人,山庄住宿30元/人其他住宿推荐:1、小白鹿家庭馆,生意好,需提前预定,驴友很多,3人间80-100元。床位50元左右。 2、依人别墅,在小白鹿家庭馆后面,设施更好些,床位50元左右。D2、布尔津—贾登峪—禾木村 在山庄附近吃了早餐,听杨勇的建议买了十个馕带上,可别不已为然,山里的路不好说,真找不到落脚吃饭的地方,这馕就派上了大用场! 从布尔津到贾登峪,有小夏利带我们上山,每人20元的费用,路上行程2个半小时左右。马帮的营地就在贾登峪,我们去的时候因为是旺季,马帮自己的马匹都在营运的旅途当中,于是安排我们在当地牧民的马群中选择,大家选了各自的坐骑,托行李的马是一头比较强壮的大黑马,因为后腿看上去有些罗圈,走起来很滑稽,大家就叫它“罗圈”。加上杨勇和马工小李,一行6人7匹马,也算是浩浩荡荡了。从营地出发时已经是下午一点,一路是上山的土路,平缓冗长的山坡将营地的蒙古包渐渐抛入身后的山谷,路逐渐变成狭长蜿蜒的马道,一行马队在小李厚重而铿锵的赶马的吆喝声中,穿入密林之中,我们开始向腹地进发了。
过布勒那汗大桥,便到了禾木的地界,桥面很宽,粗壮原木的桥墩桥面经长年的风蚀雨侵早已残破朽败,可谓千疮百孔,为安全起见,必须下马牵马而行。桥虽然破败却与周围的山水密林达成一种浑然的和谐,很有味道。这也是进入禾木的地标,门票60元/人。
过桥不久便到了马蹄形大拐弯处,碧绿的河水掩映在葱郁的山林之间,异常的秀美!
山里的气候多变,没走多远,雨点便砸了下来。杨勇挥着马鞭,抬头望天,喊着,“云是往侧面去的,来,大家跑起来,跑出这片云就晴了!”大家都提起精神,讯子一马当前先窜了出去,罗的小马一路都懒洋洋的,杨勇用马鞭在马屁股上恨恨抽了一下,马总算发力跑起来,其他的马也都跟着发力,小李断后,他特有的吆喝声再次响起,整个马队拉开百米的距离,一路烟尘,马蹄和吆喝声在山谷中回荡开,别有一番气势。起先是为避雨,可是跑着跑着便变成了一种追逐的比赛,跑上一阵,突然天边两道彩虹成270度横在右前方的山林之间,我赶紧勒紧马缰绳带住马头,用手指着彩虹兴奋地叫着大家停下来看,又是杨勇的声音在耳边,“千万别用手指点,大自然的美景是只能用眼睛看的!”
因为出发的时间较晚,天黑之前要赶到禾木,大家一路也是快马加鞭,傍晚时分经过一处当地人的木屋,人马都有些乏力,杨勇招呼着大家下马休息。木屋的主人是好客的哈萨克人,为大家准备了奶茶,奶疙瘩和囊,闻着茶香确实感觉有些饥肠辘辘了。喝当地人的奶茶一定要拌上一些酥油,看油花漂浮在奶茶上渐渐散开,吹开油花喝上一口真是浓醇香郁。这家人家的长者是一位慈祥的哈萨克老奶奶,老人的儿子热情地带我们参观了他家的作坊,告诉我们如何制作奶疙瘩和酥油,边说边从裤兜里掏出两个奶疙瘩让我们品尝,一种黄土色的不规则块状物体,硬硬的象洗衣服用的那种固本肥皂。
这户人家是贾登峪通往禾木的必经之路,几乎所有的马队都会在此落脚休整,也培养了当地牧民的经商意识,茶水和点心费共付了20元,外加了10元的摄影费。(为这家人拍照可不是想拍就拍的哦。) 太阳下山的时候,我们终于踏上了进入禾木村的木桥,忘了问木桥的名称,与布勒那汗木桥一样的陈旧,同样要下马牵马而行,禾木河的河水湍流而过,桥上居然还有垂钓者,我看着湍急的河水很好奇,“这么急的河水里能钓到鱼吗?”垂钓者专注着他的鱼竿,并不回答,但是身边的桥板上两条手指长的小鱼已是证明了。(前几天打电话给杨勇,杨勇说禾木村的木桥已经改建成钢架桥了,不漂亮了!有些遗憾啊!) 当晚住梅花客栈,听说杨家马帮的另一对向导带了四个广东女孩也刚刚到,一人一碗方便面吃完倒头就睡了。等我们吃饱睡下已经半夜2点钟。
当日费用:1)住宿:禾木的梅花客栈,小木屋,四人间,40元/人,住宿条件尚可,公共简易卫生间,晚上实在不敢去,公共的浴室却是全木制结构,像桑拿房,水很大也很热,千万不能错过。2)、贾登峪午餐,拌面10元/碗,量足;中途休整茶水点心费用共20元。3)、禾木村的食物贵得吓人,动辄上百,最便宜的拌面也要15元/份,本想就点拌面吃,可是被告知没面了。后杨勇帮忙讨价还价,4人共点了一份大盘肉和菜汤加米饭,共80元。4)、禾木门票60元/人。5)、从布尔津到贾登峪的交通费20元/人。注:2007年再去,禾木的住宿已涨到50-60元/人。从布尔津到贾登峪的交通费涨到50元/人(夏利,桑塔娜或是金杯面包车)D3、禾木村— 本想早起看日出,却是个阴天。也好,可以多睡会儿懒觉。好久没有这么高强度的锻炼了,第一天全程骑马下来足足十个小时,到早上了才感觉到腰酸背痛的。禾木的早晨,空气格外的清冷,山脚和村庄之间拉起长长如哈达一般的晨雾,晶莹的露水象是凝固在枝叶上的熟睡的精灵,一切都笼罩在静逸之中。
因为发生了“丢马事件”(在游记中有详细记载),等人马都准备妥当,已经十点多钟,今天与杨家马帮的另一队广东女孩是同路,于是结伴同行,十几匹马浩浩荡荡再过木桥出村时,又有进村的游客聚集在桥的两边,人,马,车交织在一起,整个村庄不再安宁,如赶集的热闹集市一般。 出禾木村上山再次欣赏禾木全景,我们向进发。这是跟旅行团走绝对看不到的美景,因为藏匿于大山之间,没有公路抵达至此,而且还要经过一片沼泽,翻山的路陡峭难行,碎石嶙峋。有些路段,杨勇下马走在队伍的最前面,拉开一段距离,看到马道上有松动较大的碎石便亲手搬开,几次都差点摔倒,这样做,一方面可以减少马蹄的伤害,另一方面防止马踩到碎石拌倒而危及游客的安全,可谓是周到,也可见一个好的向导的责任心。这一路是累马不累人,我们只管在马背上坐稳,注意牵紧缰绳,万一马失前蹄时不至于坠马。
在这段路程上,杨勇还带我们领略了夏日里的冰雪世界,在我的游记里有详细叙述。 游游走走一路,下午两点多找到一处牧民的毡包休息,吃饭。因为一路马匹比较劳累,杨勇决定休息2个小时,让马好好轻松一下,大家也可以在毡包中睡个午觉。
这家牧民的毡包分两种,一种是自己家人用的,结构比较简单,从外观上看就是一个小圆椎体,羊毛毡的门帘,生火做饭和睡觉都在一起,里面的陈设也很简陋,灶台上一铁皮根烟囱从毡包的斜顶伸出,一直炊烟不断。另一种是专供来往客人使用的大毡包,羊毛毡的门帘换成两扇木门,包内没有灶台,比较干净,架空的木塌上铺着厚厚的花毯和窄长的垫褥,进毡包就脱鞋上床塌,床塌的边缘放一长方木桌,可围坐十人左右喝茶聊天。毡包的内壁也悬挂着一圈厚厚的毛毯,既美观又起到挡风的作用,周边是叠得高高的被褥,累了拉下一床被子便可小睡一会儿。
大家吃完热腾腾的揪片子(一种带汤的面食)和自己带着的囊,便都横七竖八地睡下。这一觉真是舒服,醒来时天暗沉沉的,以为一觉睡到了晚上,一看表才下午五点多,外面下起了小雨,气温很低。山里的气候就是如此,来时艳阳高照,穿衬衫都嫌热,可是这一会,穿上军用棉大衣,寒气还直往骨子里逼。毡包的主人是一个四十岁上下的中年牧民,正跟杨勇说着话,“这雨是过不去的,你看怎么办?”杨勇看看天,“等会雨小一点我们就走,接下去路不远了。”这时候,杨勇已经听说边的毡包已经由一个40人的团队住满,便临时决定住在山下的毡包中,过去也就两个小时的路程,雨小一些便决定起程,我和孟哥,讯子都带了雨衣雨裤,全副武装起来,罗只有防雨风衣,也将就了。仅有的四件军大衣都让四个广东女孩穿上。佩服那几个向导和马工,出来时不带任何行李和衣物,只有衬衣和单薄的外套,风里来雨里去。
沿途所见牧民的小毡包,毡包左面为太阳能发电设备。 顺利到达下榻的毡包,女主人赶紧冲了奶茶为我们驱寒,我的茶碗里竟然喝出了三条小毛鱼,原来当地人的饮用水也就是毡包旁流趟而过的山涧水,“看来我又赚了!纯天然还高蛋白呢!”说着一饮而尽,心想在这样的环境和气候之下,能有这样香醇的奶茶喝,已是幸福了!因为人多,决定我和四个广东女孩睡一个毡包,其他三个男生与四个向导和马工睡一个毡包,杨勇提出他不睡毡包,因为卸下的马鞍堆放在一个半封闭的毡棚之中,杨勇不放心,决定裹件军大衣就与马鞍睡一起,将就一晚。 当时的气温只有5度左右。在牧区,住毡包的牧民都用太阳能发电,可是一路的阴雨天,电力不够,饭还没吃完就停电了。草草的喝了些热汤,掰了几口囊就赶紧睡下,一铺褥子才发觉整条褥子都是潮湿的,幸好是带了睡袋,卷缩进去,感觉寒气一直延伸到膝盖以上。以前有在藏区睡毡包的经验,于是招呼几个女孩不要靠边,尽量往中间靠,我睡在最外面,离边缘也有一个人的距离。可是半夜还是让雨水打醒,密密的雨点打在裸露的脸上,冷冷的,枕头也是一片湿漉,只听外面狂风大作。身体想往里靠靠,可是实在挤不进去,只好作罢,拉上睡袋蒙上头,还能感觉到雨点打在睡袋上那种轻微的撞击。好容易捱到天蒙蒙亮,钻出睡袋就是一个哆嗦,手往枕头边一撑,整个手掌竟然浸泡在水里,原来是褥子凹陷的地方已经积满了雨水。
当晚,我与广东来的那四个女孩就挤在右面的这个毡包中,左面的是男生宿舍,比我们更惨,竟然挤进了七个大男人。当日费用:1)、住宿:牧民毡包,20元/人2)、午餐:揪片子6元/人,毡包主人提供奶茶酥油,所有人共付10元。3)、晚餐:大盆热菜汤8元,4人吃馕就着菜汤了事。注:2007年,黑湖的毡包住宿为60元/人。D4、—村
走出毡包,一夜的暴风雪将周围的山峦染成了素白。天空仍旧阴沉沉的,已经无雨。一打听才知道,杨勇也是实在受不料骤降的寒流,后半夜终于从毡棚逃进了毡包,和大家一起挤着睡了几个小时,可他还是放心不下马鞍,早早的起来,遇到从山上逃下山的一对牧民夫妇,说是半夜雨雪夹着大风把他们栖身的毡包整个吹飞了,两人只能顶着风雪连夜从山上逃下来,人都冻僵了,烤了一夜的火取暖。我们看到这对牧民时,他们还在灶台边烤着潮湿的靴子,紫黑的脸色,没有任何表情,看到我们拿着的摄象机对他们拍摄时,男子用力挥动着粗糙的大手,叽里咕噜说着听不懂的话,眼中似有敌意,直到罗给了他一包雪茄烟,连说带比划着告诉他能抽,其中一人才露出些许的笑容,大概是出于回报,他直起身将身下坐着的一截木桩让给我们坐,自己便一屁股坐回到地上,继续烤他的毡毛靴子。 一夜的暴风雪也让山涧变得湍急了许多,女主人说这样的水因为夹带了上游太多的泥沙,有污染不能饮用了。而主人家自己食用的羊汤又太少,不够大家喝的,大家只能忍受着空腹和寒冷,在毡包外跺着脚聊天,看女主人挤牛奶。这时候讯子从起炉灶的毡包中出来捧着他的军用茶缸,竟然有半缸热腾腾的羊汤,不知道他是用怎样的花言巧语所得,大家是如获至宝,虽然一人也就分到一两口,可是羊汤下肚,人一下子就暖和起来。一会儿,杨勇又搞了一只羊腿肉出来,“刘姐,给你的,香的很那!”
这应该是我记忆中吃到的最香的羊肉了,不需任何烹饪技巧的原汁原味!至今想起来还回味无穷!途经,湖水真的成黑青色,湖面不大,但在雪山和大片广阔草场的衬托下别有一番神韵。据说不同的季节,湖水的颜色会有所变化,更增添了些许的神秘。
因为昨夜的大雨,山路异常的泥泞,过沼泽地时,杨勇一马当先,吆喝着大家注意,保持队形。路上偶尔能看到牛羊的残骨,杨勇说有些就是因误入沼泽而死去的。不知过了多少沼泽,淌过多少山涧,上了一处山坡,杨勇终于招呼着大家可以下马休息了。 这是一处平坡,远处是连绵的雪山,非常壮阔,面前是广阔的草场,并不平坦,有起伏的小山坡和低矮的灌木。大家刚刚歇下,用马鞭做着指点江山状拍照,杨勇和小李便同时招呼着大家赶紧上马,原来前面又有黑云压顶而来,“这片云来势汹汹啊,看来有大雨啦!赶紧上马!”小杨和黑子又一阵手忙脚乱地扶四个女孩上马,小李断后,杨勇跑在队伍的当中,告诉我们前进的方向,“过了前面那个山坡就能看见毡包了,我们在远处第二个毡包里休息,你们赶紧跑,雨马上就下来了!”杨勇话音未落,就已经有雨点砸下,仔细一看并非雨点而是冰雹,冰雹由小变大,由疏变密,打在脸上生疼。前面是上坡的路又顶着冰雹下砸的方向,马跑得非常吃力。我也是尽量将脸埋低,想用帽檐挡住冰雹,可是帽檐太软,一下就让大风吹起,只能一手抓着缰绳,一手扶着帽檐,口中不断学着小李的吆喝发出短促而有力的音节,给予马匹奔跑的信号,眼前已经是雨雾茫茫。(其间发生了孟哥的“人头马事件”,在游记中有记载) 我们四人和杨勇赶到毡包时,浑身上下已经湿透,我还没下马就大声喊着,“赶紧生火啊!”当时只觉得浑身冰冷,帽檐往下淌着水,雨衣的凹褶中还存着未化的冰雹粒子。这次的毡包原本就有灶台,正生着火煮茶,女主人见我们赶到,忙在灶堂中又添了两把柴火,火立刻旺起来,等后面的人马陆续赶到,整个毡包已经暖暖的没有一丝寒意了。只是,可怜的那四个广东女孩,因为不会骑马,有三个女孩骑了很久才赶到毡包,虽然穿着军大衣,可是没有保护好自己,里外的衣服特别是牛仔裤都是湿漉漉的,进了毡包已经面无人色,据小李说扶她们下马时,胳膊都已经僵硬。我赶紧让她们先围坐在炉边烤火。
再看小李,单衣单裤全是水淋淋的,往灶台边一站,浑身上下蒸腾着白雾,另两个马工也是如此,尽管这样他们仍旧谈笑自如,真是佩服他们的适应能力。不知是谁叫了一声“下雪了!”大家拉开木门朝外看,果然外面已是白茫茫的一片,我们再次雀跃起来,纷纷穿上鞋跑出毡包,这可是我们在南方难得一见的大雪啊,又想起杨勇爱说的话“你们又赚了!”大家都异常的兴奋!
吃饱饭,杨勇建议大家都尝尝主人家自己泡的冬虫夏草酒,驱寒健体,会喝不会喝的都尝了一点,酒足饭饱之后,大家又都横七竖八的倒下便睡。一个时辰之后,大家继续赶路。(这其间发生了“杨勇醉酒驯马事件”,让我们大开眼界,在游记中有记载)
过了,穿过一片树林,便是一处开阔的草场,据说电影《天地英雄》在此实地拍摄,每个人都策马在草场上来回跑了几圈,倾斜的山坡,排列整齐的笔直的松柏,放开马从坡上冲下,还真有些许天地英雄的豪情。
再往前又进入一段密林,碎石铺路,朽木横陈,如古战场一般,林中寂静无声,听着自己的马蹄踩踏碎石的声响,体会一路的苍凉。穿出密林,眼前开阔,远远的一汪碧绿掩映在群山之间,终于见到湖了。 进村当晚住图瓦人家的小木屋。
当日费用:1)、住宿:图瓦人小木屋,四人间,50元/人,干净,没有洗浴。后找到一收费浴室,15元/人,只是在卫生间内接了一个淋浴管子而已,比较简陋,庆幸的是水挺热的。2)、午餐,奶茶,酒:4人共40元。3)、晚餐:抓饭和拌面,4人共25元。4)、村门票:180元/人。(原价210元/人,因骑马,减去区内小巴费30元)注:2007年,村的住宿普遍上涨10-20元/人。D5、村— 早上正酣睡之际,听到咚咚的敲门声,“起来了!很美的晨雾啊!”是杨勇在屋外喊我们。我赶紧披上衣服出来,好冷啊,整个图瓦人的村落被一层薄薄的雾气笼罩着,太阳已经出来,将村侧面的山坡染成金黄,天空蓝得清透,一轮圆月仍旧挂在两山的谷底不肯离去。杨勇指着村后的山坡说,“都起来晚了,太阳已经快将雾气驱散了,爬到那座山坡或许还能看到林子中的浓雾。”他给我递上军大衣,我撒腿就跑上上山的小路。到了坡顶,几个“大炮筒”已开始陆续下山,看来真的是来晚了。然而,眼前的景色还是让我赞叹不已,金色的山峦,衬托着山脚下笔直葱翠的红松和云杉林,雾气象是故意躲避着太阳的光芒,悄无声息地在林间穿行,缠绕在枝叶之间,将葱翠的绿色演绎成浓淡各异的色调,一直延伸到视力的极限之外,实在是太美了!
图片中红木屋是小学
遗憾的是,为了开发的旅游,相关的职能部门在几年前将村的原驻民迁移到村外大山下的一小片平原居住,而将他们原有的错落有致的小木屋都改成了砖木结构的别墅,而且排列整齐,有新修的水泥马路贯穿其间,就跟城市中的别墅群没什么区别,大大破坏了原生态特有的和谐。而目前为了弥补当初决策的失误,据说又将恢复村改造以前的原始风貌,可是,真的能恢复吗?逝去的便是永远的失去了。
出发前的合影,在图瓦人小木屋前 今天的目的地是村,真正的蒙古图瓦人的村落。有人说图瓦人是成吉思汗的后裔,也有人说他们的祖先是俄罗斯的某个部落,而他们的生活又是鲜为人知,听说湖边的所谓图瓦人家基本上是哈萨克人装扮的,哈萨克人天生是商业好手,他们用图瓦人家吸引着南来北往的游客,可见图瓦人这个奇特人种的魅力。 去须在的边防派出所办理边防通行证,边防通行证是中文和维文双语的,值得收藏哦。
我们的马队又浩浩荡荡的出发了,因为送走了四个广东女孩,她们留下的军用大衣都分别绑在每个人的马鞍上,累的时候往后一靠,腰里软软的很舒服,我们都称这为“VIP坐椅”。不知道杨勇从哪里弄来的马鞭,发给我们人手一根还有富裕。在这之前都是将长长的马缰绳收起来后用细绳扎在马背的一侧,然后留出一截攥在手里,需要马跑的时候,用这一截抽一下马屁股就行。可是,因为缰绳比较轻,又软,通常对马起不到震慑的作用。有了马鞭就不同了,鞭子都是用牛皮编做而成,很有韧度和力度,只需轻轻落下,甩到马的身体上,再配合腿脚的信号,马就会在主人的授意之下行动起来,而马的天性就是害怕细长的东西,所以有时候只要扬一下鞭子就能达到目的了。说实话,这极大地满足了我的操控欲,让马能听自己的话也是很有成就感啊。 出村的路有很长一段是沿着公路的方向,我们在路基之下的土路上缓缓地前进,悠闲地看着面前我们将要翻越的山峦和纯净的蓝天白云,太阳撒在身上暖暖的,很惬意!有成群的羊从身边经过,发觉一群当中,羊的品种还真多,有纯白的,有毛色黝黑发亮的,有黑头白身的,还有花斑的。羊角也各不相同,但都很可爱。最喜欢那种全黑毛色的,在阳光下泛着亮光,脸也是黑的,表情象是总在微笑着。有些黑羊身上还夹杂着些许的棕色,看上去一丝丝的,很象城市女孩挑染的长发。看来在羊的身上也能找到天然的时尚元素呢。 不断有旅游车从身边驶过,都是上观鱼亭的,时常会有车内的游客对我们指指点点,还有对着我们拍照的,看来我们这一队在看风景的人马也成了别人眼中的一道风景呢。沿着山涧走了一阵,便渐渐脱离了公路,开始上山了。在这里能看到的原驻民的聚集区,听说这里的居民大多是图瓦人,于是起名“图瓦新村”,还真有些讽刺的意味。
一路在阿尔泰山脉中穿行,雄伟壮丽的雪峰,葱翠的云杉,笔直挺拔的红松,广阔的原野……当你陶醉于他的壮阔苍茫之时,却见袅袅炊烟升起,是掩映在林中的哈萨克人或是图瓦人的毡包,清澈的小溪从毡包前流过泛着蓝莹莹的波光,一切又都显得如此宁静而悠远。
从地域进入以一排木栅栏为界,当中横跨两根一人多长的粗壮木头,可以搬动,便是门户。
杨勇下马,将横跨的木头搬开,打开一个缺口,我们鱼贯而入,眼前是一片广阔的平坦草场,马和人都有些兴奋,想驰骋的欲望陡然而生,又是讯子的马先窜了出去,大家一阵吆喝,所有的马都奔跑起来,包括行李马也撒开了蹄子狂奔起来,草原上浮起一路的烟尘。当时的情绪可以说达到了极致。
高山载雪,大地苍茫,天地间,任我驰骋!后来,回忆起跑马的感觉,就想这应该是释放心灵最好的方式了,只遗憾自己为什么是生长在城市中而不是广阔的草原。(其间发生“杨勇徒步事件”,很有意思,在游记中有记载)这一路除了一段下山的乱石路比较难走之外,大多是起伏的草原,也有几处哈萨克人的毡包,可是都不提供饭菜,大家饥肠辘辘,已经是下午三点多,才找到一处蒙古包休整。永远忘不了那大盘的拌面。
在蒙古包前休整的马匹到了蒙古包正赶上主人家宰羊,这也是我们第一次亲眼目睹宰羊的全过程,也见识了宰羊的工具,一把自制的小刀,用牛骨做的刀柄,看起来很不起眼却是锋利无比。简单的说,先捆住蹄子,然后割喉,放血,剥皮,开膛,掏出内脏另行处理,最后将肉大卸八块,整个过程干净利落,十分钟之内便完成了。可是,想想一个弱小的生命在几分钟之内便迅速地消亡,还是感觉有些残忍和血腥。在蒙古包休整一番,大家继续赶路,已经能看到通往的公路了,下了山坡村就在眼前的山谷间,错落有致的一幢幢炊烟袅袅的木屋,构成极富特色的画卷。
这个小村落一直保有着几百年来固有的原始风貌,居住着哈萨克人和图瓦人,所有的建筑都由原木建筑而成,屋顶外用木板钉成人字形尖顶,可以防雨防雪。还有一些做成蒙古包的式样,我们也正巧遇到正在建的房屋,得以一见房屋的内部结构,是同样以原木为材料,将两头锯成斜面,然后木与木层层叠叠交织成六角形的圆锥屋顶,并不封顶,留有直径一米左右的透气口,起到窗户的作用,下面用八到十根原木做支撑。后来,才知道这种类型的房屋多数是哈萨克人的房屋。而方正的人字形木楞屋顶的房屋才是图瓦人房屋的特色。
我们投宿在一个叫肯杰的图瓦青年家中,肯杰的家是我们这一路所见过的传统与时尚,原始与现代结合得最和谐的一处。两幢木屋相对而立,用原木的栅栏围合起来,我们的马匹就栓在栅栏内,一溜排开,木屋的侧面和后面是牲口棚,也是用木栅栏围住不等的范围,最后面是一个简易的小木屋,便是茅房。
我们住在左手边的木屋中,当中算是厅堂,沙发和餐桌,陈设比较简单。左手边的卧室是浓郁的蒙古包风格,传统的木塌,占据屋子一半的空间,色彩鲜艳的羊毛床毯,地毯,挂毯浑然一体,原木的墙面上挂着以成吉思汗为代表的蒙古历代可汗的头像,一张足有两米长的弯弓斜靠在床塌之上,墙角挂着几件蒙古族的民族服装,房间内整体感觉原始的粗旷却也不乏温馨。右手的房屋算是客厅了,四周贴上了护墙板,组合沙发,茶几,电视机,电脑一应俱全,肯杰爱好音乐,自己写歌,墙上贴着他喜爱的男子音乐组合的海报,墙角是他搞创作的电子琴,一个装满书的书橱和他去北京在天安门前的照片。要不是亲眼所见,很难想象这样的房屋摆设会在这样的一个原始村落中出现。这也反映了年轻一代的图瓦人的物质和精神的追求。
放下行李,小李陪着我们开始在村中闲逛,初秋季节,白桦树叶还没有开始变黄,树梢的枝叶在落日余辉的照耀下闪着亮光,透着灵性,而苍翠的松树则显得成熟而稳重。
沿村中主干道行走,有回家的牛羊悠闲的迎面而来,没有主人的引领,却纷纷拐进自家的栅栏门。想往村外的山上走,经过一所全木制校舍的学校—蒙校,有八荣八耻的木制标语牌。据说,图瓦人至今仍保留着自己的语言,因为融入了蒙古族的生活,在多数情况下还是使用蒙古文字交流。学校应该是放假了,校门上了锁,透过栅栏能看到茂密笔直的林荫道和掩映在桦树林中的校舍。
走上山坡,夕阳将山谷中的村庄染成了金黄色,有葱翠的白桦和松树随意的点缀其间,炊烟萦绕,一派祥和宁静的和谐气氛,心想这才是最适合人类生活的地方啊!
沿着山坡向上,小李指着面前的山峦,“那座山就在我们的边境线之外了,是哈萨克斯坦。”这才意识到我们已经来到了中国最西北的边陲,想想从东海之滨的上海来到这里,真的是横穿了整个中国呢。而从大都市的喧嚣走进此时世外桃源般的恬静让人感觉仿佛穿越了时光隧道。一小片乌云在山坡上投下漂浮的阴影,脸上能感觉有冷冷的细雨浮过,空气格外的清新,入秋时节,坡上仍有小野花盛开着,两只蜜蜂停留在一颗花朵上采着蜜,连忙将相机凑近,想来一个特写,却惊走了一只蜜蜂,还真有些过意不去,是我惊扰了这样的安宁。
收起相机再看山谷中的村落,此时的村又笼罩在一层薄薄的雾气之下,人字形的木楞屋顶泛着光亮,一辆载满牧草的拖拉机缓缓地沿着土路向村内驶去,高高的草垛上坐着三四个打草归来的少年。他们的背后就是阿尔泰连绵的山峦和雪峰。一幅充满生机的田园画面,实在是太美了!
天暗下来,我们又回到了肯杰家,才知道今天断电了,听说边防站的士兵在挖土的时候弄断了电缆,也好,享受烛光晚餐吧。在村断电是常有的事,所以家家都准备着大量的蜡烛。吃完晚饭已经是将近11点,杨勇建议我们去看看村的酒吧,是肯杰自己开的,就是肯杰姐姐家的木屋,没有醒目的招牌,在门口就听见了音乐的声音,是缓慢的流行歌曲,有三三两两的青年进进出出。院中竖着一根木桩,挂着带铜制龙头的白皮铅桶,装满水,供洗手之用。杨勇说这是村里年轻人每天聚集的场所,可以说是唯一的娱乐了,因为村里经常断电,电视电脑并不普及,每天农忙或放牧之后便都聚集在这里放松身心,听说也有从哈巴河慕名而来的青年,骑马或是骑摩托而来。(关于酒吧的描写,在游记中有记载) 从酒吧出来,硕大的一轮圆月出奇的明亮,把整个村笼罩在一片朦胧神秘的光影之中,呼吸着清冷的空气,听着身后渐渐远去的音乐,村--西北第一村,原始的神秘图瓦人的村落,我似乎对他又有了新的认识。当日费用:1)、住宿:肯杰的家20元/人2)、午餐:大盘拌面8元/人3)、晚餐:杨勇请客,请我们吃大盘鸡,据说是80元。4)、在村买了十几瓶矿泉水带上,加上点心,共30元。注:2007年,肯杰家已改成“成吉思汗客栈”,房屋装修一新,供电已不成问题,住宿费用和餐费都有所提高。D6、—村
一早起来吃过肯杰家为我们准备的奶茶和“布尔萨克”(一种面粉做的点心,听上去象“巴尔扎克”的名字便记住了),大家就准备着去边防站参观中国5号界碑。上界碑不能骑马,我们将马留在肯杰家,借了一辆北京吉普,给了50元的汽油钱,帮我们走个来回。
界碑在一个山坡的顶部,山下隔着铁丝网能看到静静的哈巴河,碧蓝的河水很美,消无声息地穿入葱郁的桦林深处,对面就是哈萨克斯坦了。高耸的山峰横亘在眼前,没办法极目远眺,连绵的山峦一片苍茫。
在界碑的不远处是一个高高耸立的哨所,坚实的钢架支撑着一个六角形的建筑,窗户很小,是封闭的反光玻璃,看不清里面的状况,但是,里面的士兵对我们的一举一动一定是一目了然。
从界碑回来,我们又要出发回了,这一路基本是昨天的重复路线,路程较短,又比较熟悉了,便不刻意赶路,一路信马由缰,有时甚至是架起一条腿躺在马背上晒晒太阳,非常惬意。路上经过一个蒙古人的墓冢,很特别,是用粗短的原木搭起的一个长方体,另一边已经有几段原木坍塌下来,在广阔草原的背景之下显得突兀和孤单。
昨天下山的一段乱石路,今天是上山的路了,有溪流从乱石间流过,这样的路对马蹄的伤害最大,这几天一路下来,我们的七匹马,已经有好几匹的马蹄铁掉在了路上,我的白龙马也只剩下一只完好的马蹄铁了。上到半山腰,听小白喘着粗气,深一脚浅一脚的艰难上行,心里突然有些不忍,跳下马来,拍拍小白的脖子,“宝贝儿,累了吧?咱们一起走吧。”于是,拉着马缰绳,带马上山。我把缰绳放得很松,可是不论是走快走慢,小白的马头总是在我的右肩膀的位置,他的鼻息和我自己越来越沉重的呼吸交织在一起,回头看他,他便微微的扬一下头,有时我会撸一撸他的棕毛,看他微睁的眼睛,“你真漂亮!” 走过艰难的乱石路,穿出林子,眼前一片开阔,杨勇指指右前方的一片树林,“我们在前面休息一下吧。”这时候正是正午的阳光,晒在人身上已经不是暖洋洋的惬意了,裸露的皮肤是火辣辣的灼热,可是,一进入林子,茂密的枝叶阻隔了大量的阳光,又是一片凉爽,大家纷纷倚靠着横倒的枯树干,真的是以地为床,以树为枕,看马儿悠闲地在树林内吃草,好一派祥和安宁。
之后的行程相对比较平淡,只是罗的痔疮突然发作,已经没办法坐在马背上,只能是歇歇停停,快到的时候,杨勇赶紧打电话给村的朋友开摩托车等在山下,我们一下山就可以先把罗接走,送到村的卫生所买药。自打罗一被接走,罗的坐骑小棕马就异常的欢快,总是跑在队伍的最前面。整个马队里,小棕马的个头最小却偏偏驮着块头最大的罗,按照罗的理论,个头小的马安全,这可累苦了小棕马。大家看小棕马重又恢复了活力,都笑,“看来,小棕马这一路没少受委屈啊,瞧它现在那个高兴劲儿,终于脱离苦海啦!” 马队大概也是受了小棕马的感染,整个都兴奋起来,一路小跑着进入村,开阔的地方还要你追我赶一番,引起一些游客的欢呼,我们这一队人马于是又成了游人眼中一道独特的风景。 当晚仍旧住来时的图瓦人小木屋。
这间屋子在我们下榻房间的隔壁,很漂亮!好象是400元/晚。当日费用:1)、住宿:图瓦人小木屋:50元/人(2007年普遍上涨10-20元/人) 2)、早餐:肯杰家奶茶和“布尔萨克”共20元
3)、午餐没找到提供食品的蒙古包,吃自带的馕就矿泉水解决。4)、晚餐:拌面共25元。5)、借北京吉普:50元。6)、应该有的门票60元/人,杨勇跟收费处大了交道之后竟然没收我们的费用。D7、村—贾登峪 今天是我们整个行程的最后一天了,早上好好地睡了个懒觉,推开门,太阳已经露出山头。马工们正在栅栏的另一头给马上马鞍,太阳的光线把地上有些泛黄的野草照得有些透明的质感,一片金色,正好是逆光,一群马匹在太阳斜射的光线中变得有些虚幻,每匹马都让光线勾勒出一个耀眼的轮廓,气温还是比较低,马匹呼出的气体象蒸腾起来的一缕缕的雾气,使眼前的画面更加朦胧起来…… 临出发前,大家还是想去湖边走走,杨勇留下来备马,让小李与我们同行。在图瓦小屋的边上就有景区的巴士,车行十几分钟就到了湖边。游艇码头上人群排起了长龙,到处是熙熙攘攘的人群,在这样的环境中,大家也实在没兴致欣赏湖光山色,隐约看山下密林掩映当中有一条木栈道,还算幽静,于是避开人群进入山林之中,群林环抱中的湖就在身旁,天是蓝得清透,湖水则是绿得纯净,只可惜远处游艇码头那长长的铁桥架一直伸入到湖面当中阻断了水天一色的整体意境。栈道顺着湖水蜿蜒而行,转过几个湾,游艇码头在眼前彻底消失了,湖面也变得开阔起来,偶尔能见到一两只灰色的野鸭在湖面上游弋,悠闲自得。
在湖边耽搁的时间太久,回到图瓦小屋已经是下午将近2点钟了。这可急坏了杨勇,原本计划轻松的行程,让我们在湖边的耽搁,变得紧张起来,杨勇不得已改变了行走路线,“带你冒险走条捷径吧!”原来,这是只有杨勇才知道的一条捷径,要穿过一大片密林,直接翻山而过,根本没有马道,很容易迷路。杨勇曾经探过路,在树上作了记号。这条路如果顺利的话比常规路线至少缩短了1/3的路程。原本以为枯燥的行程突然变成了探险之旅,大家立刻兴奋起来!赶紧收拾行囊,准备出发。罗的身体还没完全康复,为安全起见,他还是决定留在图瓦小屋,等待下午直接回贾登峪的班车。这样,我们一行5人7匹马上路了。杨勇一马当先带路,我和孟哥,讯子尾随,小李赶2匹马断后。 这一路走来,,,都尽收眼底,景色非常迷人。
然而要欣赏美景是要付出代价的,这一段的山势非常陡峭,怪石嶙峋,马道完全是贴着左面山体突兀的岩石辗转而行,右侧便是深谷,马道上也全是碎石,马蹄时常将石子扫向身后的山坡,好在马道的边缘生长出结实的灌木,至少在视觉上形成了隔绝深谷的屏障,让人有了些许的安全感。 走这样的山路,人与马之间是需要相互配合和沟通的。我与小白的默契便是在这几天的朝夕相处之中形成的。遇到有些爬坡或是阻挡,小白总会有些犹豫,这时候就要给他坚定的信号,带紧缰绳夹紧马腹,发出短促的音节,马自然会奋力攀登,等到了稍平缓的路段,我总是习惯拍拍小白的脖子,撸撸他的棕毛,放松缰绳,让他自己调整步伐。
可是,马儿也不是每次都听话,只有与主人之间建立了绝对的信任才能驾御自如。记得,前几天在从出发后不久,我们的马队必须要过一条河流,因为经历了一夜的暴风雪,原本宁静清澈的河水变得非常湍急和浑浊,用眼睛无法目测水深。我们的马队到了湖边,所有的马都拒绝下河。原来,马匹同样无法测定水的深度,便条件反射地对河流产生了畏惧。 杨勇根据经验找了一处水较浅的区域,招呼着大家排好队准备过河。讯子算是我们这支队伍里骑术最好的队员了,他一马当先要带队,可是无论是怎样的鞭策,他的枣红就是死死地撑开四蹄定在河边,那架势象是在说,“打死我也不下河!”我突然也想尝试一下,于是带紧小白的缰绳,将小白带离河岸一段距离,然后突然发力,心想小白在奔跑的过程中也许会减少对河流的恐惧,可是,奔跑的小白一到河边突然就是一个急停,同样死活不肯下河! 最后,只能由杨勇带队了,并没见他运用什么特殊的技能,只是口里吆喝着,马儿就乖乖地跟他下了河,才知道河水并不深,只到脚蹬的位置,其他马匹见状都不再拒绝前进,纷纷踏水而过,整个河道溅起一片白白的水花,甚是好看!后来请教杨勇,他说这就是信任。其实他的马同样怀有对不可测河流的恐惧,可是当马完完全全信任主人的时候,它便有了克服恐惧的力量!而这样的相互信任可不是一朝一夕能建立的哦! (其间发生了“马惊事件”,让大家都有些后怕,但也让我们见识了马惊人的奔跑速度!游记中有详细记载。) 转过一个碎石坡,又见,终于走上此次行程最后一座原始古朴的木桥,带住缰绳驻足片刻,听着脚下湍急的流水,看群山环绕间的谷,我们的行程也即将结束。在贾登峪营地用过餐之后,仍旧是小夏利将我们带回布尔津。
当日费用:1)、住宿:布尔津20元/人。(2007年住宿上涨到30元/人)2)、早餐:4人共20元。3)、到贾登峪吃大盘鸡,又是杨勇提出请客,80元。除了以上列出的相关费用之外,其他费用如下:1、租马的费用为150元/匹/天,如果行李不多,一人一匹马就可以,但行李多的情况下,需要租用行李马。当然,向导和马工的马匹也要算在自己头上的哦。比如,我们4人,加上向导和马工,再加一匹行李马,我们就要承担7匹马的费用。2、向导费:50元/天3、如果在旅游旺季,马费和向导费将相应提高。这短短七天的行程,给我留下了太多美好的回忆和牵挂! 此后,杨勇说他们又开发了新的旅游点,是“冲乎尔”和“石林”,如果感觉七天行程还不过瘾的朋友,也可以选择10-12天的路线:D1、从布尔津出发,驱车到冲乎尔,住冲乎尔。D2-3、冲乎尔--石林D4-5、石林--禾木D6、禾木--黑湖D7、黑湖--D8、--那仁牧场D9、那仁牧场--D10、--。可以选择在坐车回贾登峪,骑马行程结束。如果还想骑下去,可以选择:D11、--贾登峪D12、贾登峪--黑流滩—布尔津。2007年秋再去,看牧民转场,走西线,我称之为“游牧线路”:(具体行程,请看游记《游牧》系列:http://www.17u.com/blog/904615/cata/6751)D1、布尔津--包拉提检查站D2、包拉提检查站--黑流滩--阿克布拉克村D3、阿克布拉克村--铁热克提D4、铁热克提--村D5、村--村D6、村--黑湖D7、黑湖--禾木村D8、禾木村--贾登峪特别提醒:1、骑马想着浪漫,但还是挺艰苦的。平时从不骑马或不擅长骑马的,一下子骑这么多天,一定要有思想准备,小心屁股磨破哦!可以准备一些缓解肌肉酸痛的喷剂和药片。2、山里气候多变,常会遇到下雨、冰雹,甚至下雪天,一定要准备厚衣服,还有雨衣雨裤,多带些袜子。要知道,这几天里不是每天都能洗澡的,万一淋湿,也只能用火烤干了事。3、走这条线就是去体验原生态的,在野外的几天,不要抱怨卫生问题,很多地方是没有卫生间的,通常找块岩石或树木解决问题。有可能的话,带把遮阳伞,特别是女孩子,不为遮阳,可以在方便的时候遮体。4、头灯或电筒也很需要。5、能买到折叠面盆的话,最好能带上。因为骑一天马,腿脚是最累的,遇到没有洗澡的地方可以用热水泡泡脚,会舒服得多。而且山里晚上很冷,用热水泡泡也能睡得舒服些。6、无需自己准备帐篷,沿途都有当地牧民的毡包可以投宿,但必须带上睡袋。7、我们去的时候是准备了翻毛牛皮做的绑腿,在照片中可以看到的,这样可以减少小腿与马肚之间的摩擦,以保护小腿。8、最好还要带上手套,我带的手套到第四天的时候就已经磨破了,特别是一直带住缰绳的手指部位磨损厉害,最好准备手指部位加厚的那种骑马专用手套。9、当然,出门在外还是记得要买意外险!
请输入评论内容!
【新疆记忆】马背上的喀纳斯(攻略篇)
你还可以输入 1000
我们正在为你喜爱的游记制作PDF中,
需要几分钟时间,请耐心等待。
官方从优质游记作者中择优授予
完成昵称/头像的设置
发表任意一条游记/点评/回答
发表10条优质景点点评(60字以上并配3张图),系统自动授予
1条点评被设置为精华
喀纳斯旅游攻略指南? 携程攻略社区! 靠谱的旅游攻略平台,最佳的喀纳斯自助游、自由行、自驾游、跟团旅线路,海量喀纳斯旅游景点图片、游记、交通、美食、购物、住宿、娱乐、行程、指南等旅游攻略信息,了解更多喀纳斯旅游信息就来携程旅游攻略。 新疆旅游攻略导航:喀纳斯移动端旅游快速入口: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All rights reserved.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高冷竹马扑不倒微盘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