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判断乒乓球逆旋转发球发球的落点,旋转和速度《精华》

乒乓球球友级别分类标准
设为首页 |
浙江民间乒乓球俱乐部主办
乒乓球球友级别分类标准
乒乓球球友级别分类标准
1.0 刚开始打乒乓球,初学者。
1.5 很有限的打球经验,主要练习能够打到球,只能打和平球。
2.0 需要打球经验,有明显的击球弱点,能打一些和平球,发一些和平球,能打两三个回合,打球经常失误。
2.5 开始学习判断球的旋转,对球的控制能力弱,会攻球、推挡、扣球了,能打几个回合具有一些速度、力量一般的球。
3.0 能协调地回击中速球,能简单的使用搓、推、挡、攻等各种击球方法, 会拉球,但缺乏较好方向性、力度和旋转的控制,能发一些有力度和旋转球。
3.5 对来球的旋转性和方向性有一定的判断, 球的控制能力有提高, 能较熟练的使用搓、推、挡、攻等各种击球方法,会拉弧圈球了,发球有一些落点、旋转、速度的变化。
4.0 正反手击球较稳定,方向感较好.基本掌握前冲弧圈球、高吊弧圈球的区别,对不同打法有一定的了解,熟练掌握3套以上的发球方法,接发球判断较好。
4.5 熟练运用击球力量、速度、旋转的变化,开始注意步法, 了解反胶、长胶、生胶、正胶的不同特点。 针对不同的对手采用不同的战术打法,回球落点好.能连续进攻,已经形成自己的打法特点。利用发球为自己创造进攻机会或直接得分。(在对手不易判断、用近乎相同的发球动作发出上下旋变化的球)
5.0 有很好的球感、手感和判断力,经常能在比赛中打出精彩的对攻回合球来.经常使用摆、晃、切、挑、挤、弹、抹、快带等技术,能迅速洞悉对手的弱点,及时调整战术,发挥自己的特长和优势。
5.5 形成了以速度、技巧、力量和顽强作风作为取胜法宝的风格.在比赛中变化不同的战术,在有压力的情况下仍能稳定地发挥水平,曾接受过一定专业训练,参加过省级水平的比赛。
6.0 经过专业强化训练,参加国家级水平的比赛,并有国家定义的运动员级别,相当于省队水平。
6.5 参加规模较小的世界范围内的锦标赛,有合适的机会便会跃升到7.0,国家二队水平。
7.0 世界级选手,经常参加国际级的比赛,主要收入来自于比赛的奖金,国家队水平。
相关新闻 & & &当前位置: >>
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发球预期判断的眼动特征与反应时研究
首都体育学院 硕士学位论文 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发球预期判断的眼动特征与反应时 研究 姓名:刘小芹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应用心理学 指导教师:李京诚 2011-05 摘要运动决策是指在复杂的竞赛情景中,在争胜目标指导下、预见运动结果并选择运 动行为的认知过程。而预期是建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 是被试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来预测未来的事件, 这样的信息加工明显具有间接性 的特点。乒乓球运动作为典型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项目,比赛中在接发球阶段对 旋转、落点的判断,对运动员得分起重要作用。本研究被试来自首都体育学院与北京 体育大学,共计 35 人(其中专项组 17 人,非专项组 18 人)。研究综合应用行为反 应与眼动捕获手段技术, 探讨了乒乓球专项与非专项运动员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 时的眼动特征,及对发球不同时间截取段视频的反应时与正确率,探讨被试接发球的 视觉搜索模式与选择判断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 探讨这一问题有助于了解乒乓球运动 员对发球类型变化选择判断的反应特点, 尤其是对不同时段预期与选择判断反应的特 征有更准确地认识; 同时可为乒乓球接发球选择判断决策理论的发展积累相关研究的 数据。 研究结果表明: (1)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中在不同的动作环节时注视点、 注视时间有显著差异,专项组被试集中于与发球技术特征直接相关的部位信息。专项 组被试更多关注持拍手手腕部位。 (2)专项组与非专项组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中在各环节注视轨迹有显著差 异,专项组的视轨迹对信息提取更有效,专项组被试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头、 持拍手手腕、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球拍、头、持拍手手腕、球拍到球。 (3)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对发球旋转的预期判断不受视频截取时间点的影响,而 对发球落点的预期判断受视频截取时间点的影响, 对发球旋转正确的决策判断需要长 期专项训练,专项组被试在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前 40 毫秒、做好发球准备到球拍击 球瞬间、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毫秒、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90 毫秒、做好发球准 备到击球后 140 毫秒五个时间截取段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专项组被试、 正确率显著高 于非专项组被试。关键词:运动决策,预期,眼动特征,反应时,正确率ii AbstractSport decision-making is cognitive processes that in a complex sport competitio n scenario,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competitiveness in the target, predictable spor ts results and select the exercise behavior. While anticipation is built on the backgr ound knowledge ,expected to be the basis of events that may occur within the impl icit expectations ,which participants predict future events by according to the inform ation that currently being processed, so it clearly have indirect information processi ng characteristics. Table tennis skills as a typical class of every net event led proje ct. To decide spin’s nature, spin’s strength, fight path of the ball and placement o f the serve, need to use a variety of data to be analyzed。To judge the spin and fi ght path of the ba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while the ball in sport competition at t he service reception stage for athletes to get scores . A total of 35 participants (there were 17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s and 18 n on-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s)which come from Capital institute of physical educat ion and Beijing Sport University. This research integrated to applied behavioral resp onse and eye-tracking technology, to explore the eye movement characteristics of sp 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and non-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s anticipation in decis ion-making about serving’s spin and fight path of the ball, the reaction time and v eracity for video segment at different time interception period. to explore the correl ation between visual search mode and selective reaction . This will help to understand the selective reaction characteristics of Table Tenn is athletes about the different service type, particularly have a more accurate unders tanding for the different timealso to accumulate relative research data for the development of decision-making theory about serve of table tennis . The results show that: 1、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has different fixation point, fixation duration of t he anticipatory judgement for serving’s spin and fight path of the ball in different stage than non-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The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focused on the position of competitor’s wrist ,which clapped the racket. 2、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has different visual trajectory of the anticipatory judgement for serving’s spin and fight path of the ball in different stage than non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 ,The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s visual trajectory is friii om trunk, head, wrist, left hand, outside the trunk, wrist of clapped the racket, ball, racket, head, wrist of clapped the racket, racket to ball. 3、The speciality group interception point in time has no impacts on the antici patory judgement for serving’s spin. The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nt’s reaction time is shorter and the veracity is higher significant than non- speciality group participa nt in the Subjects were preparing to hit the ball well the first 40 milliseconds, to t the racket hit the ball well serve for an instant, ready to hit the ball well after ser ving milliseconds to hit the ball well, after serving for 90 ms, well ready to serve five hours after hitting the interception of section 140 ms five time interception per iods.Key words: eye- veracityiv 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发球预期判断的 眼动特征与反应时研究1 前言1.1 选题依据乒乓球运动中接发球预期判断,直接影响接发球结果。而判断发球的旋转性质、 旋转强度及来球线路、落点,需要利用各种信息来进行综合分析。比赛都是从发球和 接发球开始的,如果接发球出问题,直接导致丢分,丢分过多,会造成心理压力,过 大的压力会影响发挥,最终会导致比赛失利。因此,接发球的预期决策判断在乒乓球 比赛中起着关键作用。 作为典型的技能主导类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程勇民,2005),乒乓球运动有其 独特的特点。在乒乓球专项理论中,发球技术的要素有五个,分别是速度、旋转、力 量、弧线和落点(蔡赓等,2001),其中速度、旋转和落点是将乒乓球运动同其它一 些项目区别开来的主要因素。首先,乒乓球是一项短兵相接的运动。其次,乒乓球与 同一项群内的其它项目,如网球、羽毛球等相比,其旋转种类更多、变化更为复杂。 乒乓球有三种基本旋转,即上/下旋、左/右侧旋和顺/逆旋。这几种旋转经过相互间 的组合,又可衍生出 26 种旋转(董扬等,2003)。但是人们注意到,专业的乒乓球 运动员并没有因乒乓球运动的以上特点而在比赛过程中显得不知所措。 绝大多数情况 下,他们能非常从容的应对。因此可以推测:专业乒乓球运动员具备较之业余运动员 更精确、快速的判断和决策能力,否则无法在如此短暂的时间内和复杂的情境中完成 高难度的运动动作。 Grossman(1959)很早就提出了球类比赛中决策的重要性,Gilovich(1984)认 为运动领域更适于进行决策研究。 首都体育学院李京诚教授及其指导的研究生 (张森, 2007;段宇P,2008;张帆,2009)借助眼动仪对棒球击球、乒乓球攻球、羽毛球杀 球时,运动员决策的认知行为特征进行了实证研究。正是基于对运动决策在对抗性运 动中重要作用的认识,所以,把选题的目光锁定在球类运动决策领域。乒乓球是一个 高策略的开放性运动项目,对决策能力要求较高。此外,乒乓球比赛过程中大部分球 的飞行时间短于 800 毫秒(Sergio T. & Joan N. 2002),决策的时间压力大,常常 需要在信息不充分的情况下就进行决策。Carole S,Jacques S, Jacques T, Marc D (2002),Markus R , Rich S.W. Masters , Jonathan P. Maxwell(2007)的研究 指出乒乓球训练中决策训练是与技术训练同等重要的。 通过大量国内外的文献分析得 出:乒乓球比赛中在接发球阶段对旋转、落点的判断,对运动员得分起重要作用;而 此判断过程显然属运动心理学中认知的研究范畴。1 至此, 本课题找到了认知技能研究和乒乓球运动的一个结合点――发球特征预期 判断。1.2 研究目的通过实验, 测量乒乓球专项与非专项运动员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时的眼动特 征,及对发球不同时间段的截取视频 (以下正文中简称“不同时段”)的反应时与正 确率,探讨被试接发球的视觉搜索模式与选择判断反应之间的相关关系。1.3 选题意义预期判断直接考证的方法之一是进行眼动特征的测量。 本研究对体育学院乒乓球 专项运动员判断发球落点与旋转时的注视位置、注视时间、注视轨迹进行测量,探讨 接发球的视觉搜索模式,可为认识乒乓球接发球预期判断的规律特点提供研究依据。 判断的反应时及反应正确率是正确反应的基础。 本研究对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运 动员判断发球两种旋转(左侧上旋、右侧下旋)、三种落点(左近台、左远台、中近 台)六种组合类型的五个不同时段的反应时、反应正确率进行测量,有助于了解乒乓 球运动员对发球类型变化选择判断的反应特点, 尤其是对不同时段预期与选择判断反 应的特征有更准确地认识。 研究预期判断的眼动与反应特征的关系,即实施眼动与反应测量,将眼睛搜索行 为与选择判断反应相结合,并进行分析。可为乒乓球接发球选择判断决策理论的发展 积累相关研究的数据。1.4 文献综述本研究以乒乓球专项为基础,以运动决策的预期与视觉搜索规律为核心,借鉴认 知心理学的实验方法,探讨运动决策的认知规律。以下通过对运动决策预期的相关文 献综述与分析,引出本研究致力于考察的具体问题和研究思路。 1.4.1 运动决策 心理学对决策的定义是,对行动目标与手段的探索、判断、评价,直至最后选择 的全过程(刘爱伦,2002)。依据这一定义,可以把运动决策定义为:在复杂的竞赛 情景中,在争胜目标指导下、预见运动结果并选择运动行为的认知过程。Ripoll(1 991)在总结了实验室和现场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个复杂运动情境中信息加工的 一般模型(见图 1-1)。Ripoll 指出,在运动中有两种不同的视机能。一种是语义视 机能,其作用是去识别和解释情境;一种是感觉运动视机能,其作用是去执行反应。 运动的过程即平时所说的“知―动”过程。如果运动员着重于理解运动情境,关心语2 义信息,(运动情境的线索是什么、在哪里、何时出现)他们就会以准确性为主,偏 向于做出正确的决策, 这种决策是相对安全的。 如果运动员着重于把握感觉运动信息, 关心如何去做,他们就会以速度为主,迅速决策,相应的这种决策就会带有一定的风 险。而运动员面临的问题是,要在允许的时间和需要的时间之间寻求平衡,这迫使运 动员要不断调整其“速度――准确性”相平衡的决策标准。图 1-1 开放式运动中领会――行动平衡图式 1.4.1.1 运动决策中的预期 Poulton 在 1957 年提出了知觉预测(perceptive prediction)的概念,他认为在 某些情况下,运动成绩将取决于对不完整信息(partial information)或先行信息(ad vance cues)的加工过程。例如,为了使自己的动作能防住飞来的冰球,冰球守门员必 须对攻方运动员的位置进行估计和判断,他必须依靠不完整的信息进行判断,甚至利 用统计推断来估计和判断射门的可能性。国内学者倾向于认为预期是思维。预期是建 立在背景知识基础上,对可能发生事件的内隐期望,是被试根据当前正在加工的信息 来预测未来的事件,这样的信息加工明显具有间接性的特点。北京体育大学梁承谋教 授指导下的研究生们对此进行了系列实证研究,证明:比赛情景中的预期是直觉性运 动思维。他们对直觉性运动思维的操作性定义是:在 2 秒内对来球做出的加工多于 1 比特信息量的复杂判断活动, 其判断结果的正确率明显高于随机判断概率或普通人的 基线判断概率。韩晨、王斌的研究回答了“预期是什么”的问题,为正确认识预期的 作用机制迈出了第一步,然而,他们的研究在实验技术上没有分离预期反应时和动作 选择反应时,也无法回答预期的作用机制问题(韩晨,2000;王斌 2002)。而程勇民 的研究通过精确把握羽毛球比赛录像的图像定格的时机, 区分出了羽毛球项目的预期 反应时与动作选择反应时。依据思维与知觉差异的理论分析,预期反应时的定格时机 应在球拍击球之前或击球的瞬间,不是在击球之后;而动作选择反应时的定格时机应 在球拍击球之后的某个时间。 并且预期对运动水平的作用机制主要依赖于预期的正确 率(程勇民,2005)。3 1.4.1.2 运动决策与视觉搜索 对抗性运动中决策所面临的一个显著特点是:时间压力大,对抗性比赛要求运动 员在最短的时间内完成或达到既定的目标, 因此绝大多数运动项目要求运动员在极短 的时间内进行决策。运动决策是以一定的信息为基础的,而运动情境中的信息多为视 觉信息,因此要研究运动决策,首先要研究视觉信息的获取方式。 视觉搜索策略是指在 搜索相关的信息时眼睛的移动方式。Bard,Guezennec & Papin 等(1980)对击剑运动 员的视觉搜索策略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专家和新手的注视交换矩阵集中在护手盘处, 多数眼跳也集中在附近的区域。 Bard 和 Fleury(1976)在一项关于篮球的试验研究中, 用幻灯机呈现典型的篮球比赛中的一个进攻场景。 结果发现:专家比新手注视次数少, 决策反应时短;视觉搜索并不是穷尽赛场上的所有刺激,而是倾向于选择特定的信息, 一旦自己认为获得了足够的信息,就马上做出反映。专家反复成对地注视进攻――防 守队员,新手则不注视防守队员,而只注视自己的同伴队员; 专家对持球者和球篮之间 的空当注视较多,而新手则忽略这一特殊线索。Jones 在 1978 年用电影定格的方法考 察了优秀网球运动员和初学者预测发球落点的能力,结果显示在击球后 1/8 s 时定格 的条件下,优秀运动员预测发球落点的成绩比初学者好。 Goulet, Bard 和 Fleury 在 1 992 年设计了一个双重任务试验,主要任务是判断网球的发球方式,次任务是对一个 声音刺激作手动反应。 结果表明在主任务上专家优于新手,在次任务上没有差异,并且 发现在任务的开始阶段需更多的注意。 Rose 和 Christina(1990)在手枪射击研究中也 得到了相似的结论。Bard 等(1994)还对边缘视觉对运动中信息加工的影响做了归纳, 得出单凭边缘视觉的信息加工不足以解释运动情境中的表现。 但不能排除边缘视觉对 全视觉的支持作用。Robin C. Jackson, Simon Warren , Bruce Abernethy(2006) 对橄榄球运动员的研究得出,专家比新手具有更敏感的视觉搜索方式。Pascal M. G ygax, Pascal Wagner-Egger1, Ben Parris, Roland Seiler(2008)对足球运动员 的实验研究得出,优秀运动员具有更有效的视觉搜索能力。以上研究通过对不同运动 领域的研究都表明专家与新手相比, 专家都表现出能更有效地利用视觉信息来进行预 期决策判断。 1.4.2 运动决策的研究方法 关于运动决策的研究主要采用“专家――新手”的研究范式,所涉及的研究方法 有:口语报告法、错误检验法、回忆法、再认法、信号检测法、图像定格法、心理时 间测定法、眼动记录法(Singer,2001)。其中图像定格法、回忆或再认法、眼动记 录法、口语报告法是最常用的方法。本研究重点介绍眼动记录法。 眼动记录法:运用眼动仪考察专家与新手之间在注视次数、注视持续时间和扫描 轨迹等眼动指标之间的差异。 近年来在以快速球类项目运动员为被试进行的认知研究4 中,使用眼动注视仪和视频阻断技术两种方法得到了运动心理学家的格外青睐。使用 眼动注视仪能探索运动员在特定场景中的视觉搜索模式。 1.4.2.1 眼动的基本模式 人的眼球运动有三种基本的类型:注视(fixation)、眼跳(Saccades)和追随运动 (pursuit movement)。注视是指将眼睛的中央窝对准某一物体的时间超过 100 毫 秒,此时被注视的物体成像在中央窝上,获得更充分的加工而形成清晰的像。但注 视不等于眼球的静止,注视中常常伴随着三种极细微的眼动形式:震颤(tremor)、慢 速漂移 (slow shifts)和微小的不随意眼跳 (involuntary micro-saccades)。眼跳: 是注视点或注视方位的突然改变, 这种改变往往是个体意识不到的。 眼跳的速度很快, 最高可达每秒 450 度,眼跳的幅度则可以从 2 分度到 20 度。眼跳过程中可以获取刺 激的时空信息,但几乎不能形成刺激的清晰像,所以眼跳可以实现对视野的快速搜索 和对刺激信息的选择。追随运动:当被观察物体与眼睛存在相对运动时,为了保证眼 睛总是注视这个物体,眼球会追随物体移动。追随运动常常伴随较大的眼跳和微跳, 它是“由运动目标的速度信息输人到中枢神经系统,眼睛为了追随这个目标而引起的 一种连续反馈的伺服运动。 上述三种眼动方式经常交错在一起,目的在于选择信息、将要注意的刺激物成像 于中央窝区域,以形成清晰的像。眼动可以反映视觉信息的选择模式,对于揭示认知 加工的心理机制具有重要意义。研究发现,双眼的每次跳动几乎完全一致,这为眼动 研究提供了诸多便利。 1.4.2.2 眼动实验方法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 在一项对抗性运动中,存在着瞬息变化的比赛局面,运动员应该能够不断迅速地 搜寻到有用的视觉信息同时做出相应的动作反应(Williams A.M. Davids 洁等,2004)。 快速、准确的观察、判断和反应,是很多体育运动项目,尤其是直接对抗性运动 项目对运动员的要求(李京诚等,2006)。因此使用眼动实验方法能获得运动员在运 动过程中的每一时刻的视觉信息,这是其它研究方法所不能获得的。 当前多数的体育运动眼动研究都采用专家――新手范式, 来比较运动选手在眼动 特征方面的差异。专家―新手比较法是研究专家系统的一种最基本的研究方法范式。 典型的专家―新手范式是将某一领域里的一个或多个专家在某行为样本或心理特质 上的表现与这一领域的新手的表现进行比较,从而得出有关的研究结论。如: Bard(1 981),和张运亮(2004)的实验结果都显示,在篮球运动中,专家运动员注视重要的空 当较多,而新手只注视自己的同伴队员。Werner Helsen & JanPauwe1S(1993)对于足 球运动员在运动中的认知策略的研究结果显示, 在传球前专家组更多的是注视将要接 球的队员、自由后卫和空当,而新手组则更多的是注视进攻队员、球门和球。 Geer t(2002)等人考察不同水平足球运动员在预测罚球方向和视觉搜索行为上的差异,结5K.1993&1999)。运动员在比赛中的视觉搜索及注视情况,可以通过眼动仪来进行研究(席 果显示:专家守门员使用了更有效的搜索策略同时预测罚球方向时更准确。 Elizab eth Petrakis(1993)对网球项目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性的研究说明, 在观看正手击球 和发球时,专家组对运动员的身体中间部位注视较多,新手组对运动员身体偏上的部 位注视较多。Paul Ward, A Mark Williams(2002)等人检验了专家网球运动员和新 手网球运动员在预期一个地面击球时在视觉搜索上的眼动特征。 张忠秋对自行车运动 员专项认知水平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发现, 两组被试在专项信息加工特征上有显著差 异,专家组在对专项内容的注视时间、注视频率、注视部位、注视顺序等专项信息加 工方面都有显著表现。研究认为,具有生态学效度的眼动记录法对深入探索运动员专 项认知水平的发展具有很好的应用价值(张忠秋,2001)。Stephen G Martell(200 4)对冰球运动员在防御战术中的注视特点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专家组中早期注 视和追踪的时间显著短于后期注视和追踪的时间,并且相对于普通组来说,在成功的 比赛中,专家组在寻找最佳位置时更迅速。在蔡赓等(2001)人对女子跳马运动评分 过程中裁判员的眼动研究中, 不同等级裁判员在每次评分时的平均注视次数和注视时 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张森 (2007) 对青少年棒球击球手进行了眼动研究, 结果显示: 专业组运动员与非专业组运动员相比更多地注视“球出手附近”,且两组运动员注视 顺序、在各位置上的注视时间也有差异。段宇P(2008)对乒乓球运动员攻球线路预 期判断进行了眼动研究, 研究表明: 专家组被试对攻球线路的判断准确率高于新手组, 同时专家组被试更专注与攻球动作直接相关的位置信息。张帆(2009)对羽毛球杀球 线路的选择判断进行了眼动研究,结果表明:专业组比非专业组被试能够搜索到更多 的有效信息,且对杀球线路判断的准确率明显高于非专业组被试。这些研究表明专家 与新手在注视部位、注视时间、注视顺序眼动指标上有显著差异。 然而也有一些研究并没有发现专家与新手在注视次数、 注视频率等方面有显著性 差异。Werner Helsen & Jan Pauwels(1993)的研究结果显示,专家组与新手组在注 视持续时间上没有显著性差异。McLeod & Jenkins(1991)的研究表明,板球运动专 家和普通人在反应时上并没有很大的差异;Ward & Williams(2003)对足球专家与 新手的视觉功能进行了测查。结果发现专家与新手在静态视敏度,动态视敏度,立体 深度感觉和边缘觉察等指标上并没有明显的差异。 Elizabeth Petrakis(1993)对网 球项目运动员的视觉搜索特性的研究说明,专家与新手在观看正手击球和发球过程 中,在注视次数和注视持续时间上并没有显著性差异,而只是在视觉搜索类型上发现 了显著性差异。 已有体育领域的眼动研究中的观测指标主要有两个: 一是被试注视运动情境时的 眼动特征,包括视觉注视的位置、时间、次数、眼动的轨迹、眼跳的距离和度数,通 过对这些特征的记录和分析,可归纳出运动员、教练员或裁判员的视觉搜索模式;二 是被试注视运动情境时的决策反应指标,包括反应时、信息加工效率和动作反应等。 前一类是眼动反应的直接指标,后一类是认知活动状况的指标。目前,体育运动眼动6 研究中,单纯运用一个或一类指标的研究居多,综合多个指标进行研究的较少(李京 诚等,2006)。1.5 当前研究中存在的问题1.5.1 没有区分预期与选择反应 一个完整的运动决策过程包括两个心理过程,预期过程和动作选择过程。传统眼 动研究中基本都是以探索性研究的方式, 在球拍击球之前和之后各选取几个点作为定 格时机,而所得反应时统称为预期反应时。正因为如此,传统研究既不可能分离预期 反应时和动作选择反应时,也不可能正确认识预期视觉搜索模式,并使实验所得预期 的生态学效度具有极大的不稳定性,这可能是预期训练迁移效果分歧大的症结所在。 此外,为了保证直觉性决策所面临的问题是“复杂问题”,呈现材料的难易程度是要 有控制的,即对呈现材料进行难度区分。传统研究多数也没有重视这一问题。 1.5.2 在对眼动数据进行分析时没有以动作不同环节为单位进行分析 对眼动数据分析时不是以一个动作的不同环节为单位在专家与新手之间进行差 异比较,而是笼统的对专家组与新手组被试在的注视点、注视时间等眼动指标上具有 差异进行比较分析,进而无法对运动员的视觉搜索模式进行分析,也无法对其运动训 练进行更有效的指导。 通过文献分析,本研究以从被试实际水平为视角拍摄的发球视频为实验材料,综 合运用眼动与选择反应研究方法, 对判断乒乓球发球特征时的眼动与选择反应行为进 行实验研究。2 研究方法2.1 专家访谈法实验前向乒乓球领域专家请教乒乓球发球特征组合的选择、发球的注意事项、发 球动作环节划分;向认知心理学领域的专家请教与咨询有关实验设计及可行性的问 题、反应时的测量;向眼动研究领域专家请教有关数据处理注意事项与眼动注视位置 的确定。7 2.2 实验法2.2.1 实验假设 假设一: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预期判断乒乓球发球旋转与落点时在动作不同环 节的注视点、注视位置视觉特征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专项组更专注与发球动作直接相 关的位置信息。 假设二: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预期判断乒乓球发球旋转与落点时在不同动作环节 注视轨迹具有差异,专项组的注视轨迹对信息捕获更有效。 假设三:专项组对乒乓球发球特征的预期判断反应时短于非专项组,判断正确率 高于非专项组。 2.2.2 实验设计 本研究采用专家-新手研究范式,单因素的组间实验设计:两组被试分别为专项 组与非专项组。专项组被试是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乒乓球专项班大学生,非专项组被 试是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非乒乓球专项但选修过乒乓球课程的大学生。 通过记录被试 在预期判断发球的注视时间、注视位置、视觉搜索模式眼动特征以及被试预期判断的 反应时与正确率进行比较,探索专项组被试的视觉搜索模式。 2.2.2.1 实验被试 选取首都体育学院与北京体育大学运动系乒乓球专项班本科生 17 名作为专项组 被试,其中男生 9 名、女生 8 名,每名被试的乒乓球运动等级都达到国家二级水平, 平均训练年限为 7 年以上。选取首都体育学院运动训练系非乒乓球专项班本科生 18 名作为非专项组被试,其中男生 9 名、女生 9 名。所有被试的双眼视力或矫正视力正 常,色觉正常。 表 2-1 被试(者)平均年龄、训练年限、运动等级统计表被试组别 性别 训练年限(年) 运动等级 人数 平均年龄 (M±SD, 单位:年) 专 项 组 专 项 组 非专项组 非专项组 男 女 男 女 8 7 0 0 二级 二级 无 无 9 8 9 9 22.89±1.69 21.00±1.51 21.22±0.83 20.89±1.162.2.2.2 实验材料 ◆ 实验材料特征组合的选择 在运动情景的选择上,首先征求了首都体育学院乒乓球教研室几位老师的意见。 得到以下具有建设性的建议:8 ①选用的运动情景所包含的技术成份不能太简单, 因为可能会影响运动等级区分 度。 ②所呈现运动情景的发球手最好与专项组被试技术水平相一致, 同时尽量让测试 过程模拟成一种比赛过程,即假设被试是运动情景中防守的一方。 参照专家意见,选择乒乓球发球特征中的旋转与落点而控制乒乓球的速度、力量 与弧线。对照专项班大学生的实际技术水平,选取在比赛场景中应用最多的两种旋转 变化:左侧上旋球、右侧下旋球;三种落点变化:左近台、左远台、中近台。 ◆ 实验材料拍摄 将乒乓球比赛情境中发球手右手发球时的动作完整的表现出来。 要求发球手在发 球时,尽量使球的速度、弧线和力量保持恒定。发球手发球时身体与球台成 60 度左 右,左侧身体朝向球台,身体离球台约为 40 厘米,左手持球,右手持拍,身体左肩 略下沉,右肩上翘,两肩与水平面成角大约 15 度到 30 度,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 膝微曲,重心压在左脚上。 选取已达到乒乓球国家二级水平的专项班大学生两人(1 男 1 女)来发球,发球 手为右利手, 且与本研究中所选的专项组被试专业水平相当。 在拍摄时还多找两名 (1 男 1 女)专项班大学生来发球,这两名大学生的录像作为实验前的练习录像。 拍摄地点是专用的乒乓球比赛场地, 拍摄时摆放位置为乒乓球台有一对角与场地 的墙壁成 60 度角,使拍摄出的视频是比较真实地模拟比赛情景下双方运动员的站立 位置。拍摄时摄像机放在发球手正对面,与发球手的距离为 520 厘米、摄相机机高 1 30 厘米。摄相机镜头对着球台和发球手,而发球手身后是白色墙壁,要求没有人员 走动及其它杂物。 在发球运动员两侧应用了两盏三基色暖光源灯对拍摄现场的光线进 行补偿。视频是高清拍摄,其速度为 100 张/秒,能清楚捕获球与球拍接触那一瞬间 的画面。 拍摄仪器:星高钛 HS 高速录像采集系统。 拍摄人员:北京体科所刘道满老师与助手吴方雷 拍摄以下 6 种类型镜头(见表 2-2)30 组: 表 2-2 发球特征组合类型旋转 左侧上旋 左近台 落点 左远台 中近台 1 2 3 右侧下旋 4 5 6◆实验材料评定与视频定格时机设定依据 请 3 名乒乓球专项教师对拍摄好的视频进行发球特征组合的一致性评定。 专家访谈:访谈乒乓球专项班教师,得到的结果是达国家二级水平的乒乓球专项 大学生最有可能产生预期的时间点是球与球拍接触的瞬间。9 理论基础 乒乓球青年运动员发球时, 球从离开球拍到落到对方台面这个过程的速度可达每 秒 17-20 米, 球落台后, 从对手击球开始到本方运动员挥拍击球, 运动员大约只有 0. 8―1.2 秒的时间。(杜利军,1998) 通过以上分析,最后将实验材料定格时机设定为对手击球前 40 毫秒、球拍击球 瞬间、对手击球后 40 毫秒、对手击球后 90 毫秒、对手击球后 140 毫秒五个时间截取 点。 ◆ 实验材料编辑 拍摄出的 6 种实验材料,其中每种发球动作作为一个视频片断,两名运动员共有 12 种视频片断(片断持续时间约为 2 秒), 每种视频片断重复 2 遍共计 24 个视频片断。 先用 Ulead_GIF_Animator5.0 动画软件定位球触球拍瞬间那一帧,然后用 Virtual D ub 软件进行视频剪切。每个视频片断分别取:从对手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前 40 毫秒 (A)、对手做好发球准备到球拍击球瞬间(B)、对手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40 毫 秒(C)、对手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90 毫秒(D)、对手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14 0 毫秒(E)五个时间段的视频。 编辑时按照完全随机法排序,实验前告知被试发球动作类型顺序已打乱,是随机 呈现的。 ◆ 实验刺激材料的呈现 用 IBM T-61 便携式计算机播放乒乓球发球的视频片段,外接 SONY.VPL-PX41 投 影仪为被试呈现发球视频。 放映出来的发球手的身高与被试和大屏幕之间的距离相比 应该等于发球手实际身高与 274 厘米(现实情境中发球手与对手之间的距离)之比。 根据这一公式和实验之前在大屏幕上放映出来的发球手的身高, 可以计算出实验时被 试与大屏幕之间的距离。 2.2.2.3 实验器材 眼动测量设备:实验采用德国 SMI 公司研制的 I View X HED(The Head mounted Eye tracking Device)型头盔式眼动追踪系统和一台 Pentium 计算机,用于呈现实 验材料和测量被试的注视时间、注视位置及注视次数(如图 2-1 所示)。被试者头戴头 盔,头盔上装有半反半透镜和红外线摄像头。被测者目光透过眼前的半反半透镜注视 物体图像,一部分光线反射到摄像头被记录下来从而确定眼珠和瞳孔的位置,计算出 眼珠的水平和垂直运动的时间、距离、速度及瞳孔直径。另一个摄像头摄取被测者注 视的物体图像并确定注视位置。 摄像机追踪虹膜和瞳孔上的角膜反射对头部相对运动 进行补偿。摄像机每秒采集 50―60 帧图像。 发球视频播放、呈现与编辑器材:用 IBM T-61 笔记本电脑播放乒乓球发球的视 频片段,外接 SONY.VPL-PX41 投影仪为被试呈现发球视频。使用心理学刺激编辑专业 软件 E-prime2.0 编辑实验刺激。10 图 2-1 I View X HED 型头盔式眼动追踪系统 2.2.2.4 实验程序 实验分为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测量视觉简单反应时阶段,第二阶段为测量乒乓球 发球视频的旋转与落点的选择判断阶段。实验为个别施测,在专门的实验室完成。实 验室具有隔光、恒温功能,从而保证被试在安静、舒适的环境中完成实验。 ◆所有被试先进行视觉简单反应时测试。 简单反应时是指一个刺激出现,被试从感知刺激到做出反应所持续的时间间隔。 简单反应时也叫 A 反应时或基线反应时。 复杂的信息加工过程是基线时间和其他的认 知加工过程所需要的时间合成的。本实验采用的是唐德斯关于反应时的理论,通过计 算机呈现视觉实验材料,测定视觉简单反应时 实验目的: 测定被试的视觉简单反应时。 实验仪器:IBM T-61 型计算机一台、 E-prime2.0 软件、SONY.VPL-PX41 投影仪 实验材料:不同颜色的圆形。 ◆应用 E-prime2.0 编辑好视觉简单反应时呈现程序。 ◆视觉简单反应时实验分两个程序进行:被试双手食指轻轻放在“F”与“J”键上, 看到实验刺激时马上进行按键反应。第一个程序为看见红色圆圈按“F”键;第二个 程序看见绿色圆圈按 “J”键。 ◆正式实验。选择运行 E-prime2.0 编辑好的程序,输入被试的编号,出现如下指导 语:下面是一个反应速度的实验,请你注意屏幕的中央,实验开始时,屏幕中央会出 现一个“+”,接着在同一地方会出现一种颜色的圆,要求你看到红色的圆后立即按 电脑键盘上的“F”键,确定是红色的圆后反应越快越好,但是不可以在圆没有呈现 时抢先按反应键, 否则实验结果无效。 如果按错键了, 应立即纠正。 这样要做很多次。 明白上述指导后开始实验。另一程序除看到绿色的圆立即按“J”键外,其他指导语 与上述一致。被试阅读完指导语之后,先练习 3-6 次,然后开始正式实验,每个程序 实验次数为 20 次,其中有两次侦察实验。 被试按照实验指导语的要求,对红色与绿色的圆依次进行反应。在进行视觉简单 反应时测试时不为被试配戴眼动仪头盔。 每一名被试进行简单反应时的测试后, 进入判断乒乓球发球旋转与落点的眼动测 试阶段。为被试配戴眼动仪头盔并进行校准。11 定标(采用五点式定标)。在被试前方 274 厘米处的屏幕上的中间、左上角、右 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分别设置“+”图标,然后开始定标。 在电脑上打开程序, 通过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给被试呈现事先拍摄好的且是所有 被试都未曾见过的发球的场景视频,大屏幕与被试的距离为 274 厘米。被试坐于电脑 前,左手与右手的食指分别放置在电脑键盘的“F”、“J”按键上,首先以视频的形 式呈现刺激,当屏幕中发球手的视频停止时,要求被试以尽可能快地判断球的旋转, 在电脑键盘的相应位置上做出反应(“F”键表示左侧上旋球;“J”键表示右侧下旋 球),要既快又准,不可有任何停顿、犹豫。判断完旋转之后电脑将进入一个选择判 断落点的呈现界面,让被试口头报告选择判断发球的落点。测试前所有被试必须经过 5-10 次练习,多则不限。成绩比较稳定后,进入正式测试。由电脑记录下被试的反 应时间与反应正确率。同时进行视频记录(由眼动仪内置的录像软件系统完成)以及 由电脑记录被试判断反应时与动作类型的正确率。视频呈现完毕,停止记录。 2.2.2.5 实验控制 发球人 由两人(男 1 人,女 1 人)发球,且与本研究中的专项组专业 技术水平一致。 发球质量 在拍摄现场请一名专项班老师对发球旋转的质量进行监督, 一 名实验助手对发球落点的质量进行监督, 拍摄后请三名专业班 教练进行评定。 实验材料拍摄 拍摄地点是专用的乒乓球比赛场地, 拍摄时乒乓球台摆放位置 为有一对角与场地的墙壁成 60 度角,使拍摄出的视频是比较 真实地模拟比赛情景下双方运动员的站立位置。 拍摄时摄像机 放在发球手正对面, 与发球手的距离为 520 厘米、 摄相机机高 130 厘米。摄相机镜头对着球台和发球手,而发球手身后是白 色墙壁, 要求没有人员走动及其它杂物。 在发球运动员两侧应 用了两盏三基色暖光源灯对拍摄现场的光线进行补偿。 视频是 高清拍摄,其速度为 100 张/秒,能清楚捕获球与球拍接触那 一瞬间的画面。 实验材料编辑 完全随机法排序 实验材料播放 在电脑上打开程序, 通过投影仪放大到屏幕上给被试呈现事先 拍摄好的且是所有被试都未曾见过的发球的场景视频, 大屏幕 与被试的距离为 274 厘米。 实验主试 对 35 名被试进行实验的主试为同一人以及一名协助人员,且 都具有相应实验操作经验。 这两名发球手的录像作为 被试的反应方 在拍摄时还多找两名发球手来发球, 法、练习、判 实验前的练习录像。测试前所有被试必须经过 5-10 次练习, 多则不限。成绩比较稳定后,进入正式测试。 断熟悉度 数据的读取 被试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由电脑装配的 E-prime 2.0 软件自动在电脑内记录。 判断发球落点的正确率由实验助 理手动记录。 眼动数据由眼动仪自动记录, 每名被试实验后系 统会生成一个数据文件和一个 MPEG 格式的录像文件。 数据处理 被试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及其眼动特征数据由 SPSS 16.0 数据 处理软件进行处理。 2.2.2.6 实验步骤12 步骤 1 正常运行。 步骤 2 步骤 3 步骤 4 步骤 5实验主试提前 10 分钟进入实验室,安装仪器并检验所有实验仪器能否 被试进入实验室,先让被试休息 5 分钟,记录室内光线及明暗度。向被 被试坐在屏幕前的 274 厘米处,先进行简单反应时的测试,测试完后为 进行定标(采用五点式定标)。在被试前方 2.74 米处的屏幕上的中间、 在投影屏幕上给被试呈现事先拍摄好的且是所有被试都未曾见过的发试讲解实验的要求与实验指导语。 被试佩戴眼动仪的头盔并进行校准。 左上角、右上角、左下角、右下角分别设置“+”图标,然后开始定标。 球视频,被试坐于电脑前,双手两个食指分别置于键盘“F”“J”按键上,当屏幕中 发球运动员停止动作即刻,要被试判断球的旋转,要求既快又准,不可有任何停顿、 犹豫。测试前被试必须经过 3~5 次练习,多则不限。成绩比较稳定后,进入正式测 试。同时进行视频记录(由眼动仪内置的录像软件系统完成),电脑装配 E-prime2. 0 软件自动在电脑内记录被试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与正确率。实验助理记录被试判 断发球落点在的正确率。 2.2.3 实验数据提取与处理 2.2.3.1 实验数据提取 ◆眼动数据的提取 眼动数据由眼动仪自动记录,每名被试实验后系统会生成一个数据文件和一个 M PEG 格式的录像文件。实验完全结束后,使用 SMI 眼动仪数据分析系统进行数据的整 理分析,再用 Microsoft Excel 进行筛选分析。 ▲ 注视位置的选取 通过对实验数据的分析, 确定出被试在观看实验刺激材料时注视的位置主要有以 下几个:体外,躯干,头, 左手,持拍手手腕,球拍,球,眨眼 ①被试的注视点在发球手的体外位置,以下正文中称之“体外”; ②被试的注视点在发球手的躯干部位置,以下正文中称之“躯干”; ③被试的注视点在发球手的左手部位置,以下正文中称之“左手”; ④被试的注视点在发球手的头部位置,以下正文中称之“头”; ⑤被试的注视点在发球手的右侧手腕与球拍把把头位置,以下正文中称之“持拍 手手腕”; ⑥被试的注视点是发球手手中握的球拍拍面,以下正文中称之“球拍”; ⑦被试的注视点是乒乓球,以下正文中称之“球”; ⑧被试眨眼的过程,以下正文中称之“眨眼”。 ▲发球动作环节的划分:13 站位 身体在左半台,左脚在前。 引拍 当持球手将球抛起时,持拍手迅速向后上方引拍 挥拍击球 持拍手向前挥拍,球拍从一侧摩擦击球 还原 击球后,身体动作还原 本研究中探讨的是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对乒乓球发球旋转与落点的预期 决策判断,因而研究中实验材料是被截取后不完整的发球视频片段,对实验材料的眼 动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球动作中的还原这一环节无需分析。 ◆反应时及准确率数据的提取 被试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由 E-prime 软件自动记录,实验完全结束 后,软件将生成一个表格文件,可导入 Microsoft 2.2.3.2 实验数据的处理 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包对数据进行分析处理。 统计方法运用独立样本 t 检验 考察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对于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时的各种眼动指标方面、 反应时 和正确率的差异。先对其中一些数据作相应的描述统计,即,采用均值和方差比较来 显示两组被试在反应时与准确率上的差异, 此外分别列出了两组被试观看并判断不同 时间截取片段视频时其在反应时与准确率的差异。 应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计算两 组被试判断五种不同时间片段类型视频时在反应时与准确率的差异。采用独立样本 t 检验的方法计算两组被试判断所有发球旋转与落点时对于不同部位注视时间的差异。 另对不同组在发球不同环节的注视部位进行独立样本 t 检验差异比较分析。 Excel 进行整理。发球落点判断 的反应时不予记录,正确率由实验助手以表格形式手动录入。3 研究结果实验数据采用 SPSS 16.0 统计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 分析的指标为眼动指标以及 反应时与反应正确率。眼动指标包括注视部位、注视时间和注视轨迹。本研究通过这 些指标的分析,探讨接发球的视觉搜索模式,因而对眨眼这一眼动数据不进行比较分 析。 由于 3 名被试在实验过程中多次出现重新定标、眼跳频繁以及眼睛流眼泪等情 况,1 名被试实验过程中投影仪的焦距没有调整好,导致视频画面不清楚,1 名被试 眼睛较小、单眼皮且睫毛垂直向下长,无法获取其眼动信息。因此这 5 名被试的数据 被剔除,余下的有效被试是专项组 15 人(男 8 人,女 7 人),非专项组 15 人(男 7 人,女 8 人)。14 3.1 两组眼动数据结果差异比较3.1.1 两组被试在发球环节的注视差异 本文 2.2.3.1 部分已经对研究中注视位置的界定与发球动作环节的划分进行了 详细解释。下文就两组被试对不同注视部位与注视时间进行差异比较。 表 3-1 中的均值是指不同组被试观看一个所有发球视频片断不同动作环节时在 不同部位注视时间的均值,实验中每名被试观看 120 个发球视频片断,专项组与非专 项组分别有 15 名有效被试数据参与分析。 表 3-1 两组在发球环节的注视差异统计表动作环节 部位 专项组 体外 非专项组 专项组 躯干 非专项组 专项组 头 非专项组 专项组 左手 非专项组 持拍手 手腕 专项组 非专项组 专项组 球拍 非专项组 专项组 球 非专项组 专项组 眨眼 非专项组 79 416 0 495 1 71 786.5 109 281.5 8 .3 1
147.3 308.3 .3 160 284.3 48.5 30 851.8 .8 397.8 34.5 332.8 21.5 86
825.5 544.5 291.3 58.3
727 18.8 254.3 351.8 1.3 311
241.5 17.5
站位 946.5 引拍 481.5 挥拍击球 112.8 总计 1540.8注:除眨眼的单位为(次)外,其它各单元单位为毫秒。由表 3-1 可以得出专项组被试在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过程中, 在发球动作不同环 节时对发球手的不同部位注视时间不同,从表中得出:站位环节注视时间上呈现:头15 1099 毫秒 &体外 946.5 毫秒&躯干 311 毫秒&持拍手手腕 284.3 毫秒&球拍 30 毫秒&左 手 21 毫秒&球 1 毫秒;引拍环节注视时间呈现:持拍手手腕 4037.5 毫秒&头 727 毫秒 &左手 544.5 毫秒&球 523 毫秒&体外 481.5 毫秒&球拍 397.8&躯干 57.5 毫秒;挥拍击 球环节注视时间呈现:持拍手手腕 332.8 毫秒&球 308.3 毫秒&头 254.3 毫秒&体外 11 2.8 毫秒&球拍 86 毫秒&左手 58.3 毫秒&躯干 17.5 毫秒。 从表 3-1 中可得出非专项组被试站位环节注视时间上呈现: 体外 1601.3 毫秒& 头 1086.3 毫秒&球拍 265.3 毫秒&躯干 177.8 毫秒&左手 160 毫秒&持拍手手腕 48.5 毫秒&球 1 毫秒;在引拍环节注视时间呈现:球拍 1930.3 毫秒&体外 1618 毫秒&持拍 手手腕 959.8 毫秒&左手 851.8 毫秒&头 825.5 毫秒&球 786.5 毫秒&躯干 155.3 毫秒; 挥拍击球环节注视时间呈现:头 291.3 毫秒&球 281.5 毫秒&体外 241.5 毫秒&球拍 14 7.3 毫秒&左手 34.5 毫秒&持拍手手腕 21.5 毫秒&躯干 18.8 毫秒。从简单地排序上可 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发球不同环节时的注视时间有些不同。 两组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过程中对不同部位注视时间独立样本 t 检验分 析结果: 表 3-2 两组在站位环节各部位注视时间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表 方差齐性检验 注视部位 F体外 躯干 头 左手 持拍手手腕 球拍 球 317.25 176.97 1.30 161.24 468.61 390.09 3.99tSig.0.00 0.00 0.25 0.00 0.00 0.00 0.04 -12.92~~ 7.00~~ 2.79~~ -6.21~~ 11.54~~-9.77~~ 0.99~~注:~~,P&0.01。由表 3-2 可以看出,在体外、躯干、头、左手、持拍手手腕、球拍注视部位上专 项组与非专项组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1,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在 发球动作站位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注视部位球上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5,从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 在发球动作站位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5 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由表 3-3 可以看出,在体外、躯干、左手、持拍手手腕、球拍与球注视部位上专 项组与非专项组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1,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在 发球动作引拍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注视部位头上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5,从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 在发球动作引拍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5 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16 表 3-3 两组在引拍环节各部位注视时间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表 注视部位体外 躯干 头 左手 持拍手手腕 球拍 球方差齐性检验 F45.89 945.11 0.76 115.54 328.08 .35Sig.0.00 0.00 0.38 0.00 0.00 0.00 0.00t-3.43~~ -15.73~~ -0.17 -4.23~~ 40.31~~ -19.49~~ -3.63~~注:~~,P&0.01。由下表 3-4 可以看出,在体外、头、持拍手手腕、球拍注视部位上专项组与非专 项组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1,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在发球动作挥 拍击球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左手注视部位上专项组 与非专项组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5,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在发球 动作挥拍击球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5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在注视部位躯干 与球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注视时间指标上 P&0.05,从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 组之间在发球动作挥拍击球环节这些部位的组间在 0.05 水平上没有显著性差异。 表 3-4 两组在挥拍击球环节各部位注视时间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表 注视部位体外 躯干 头 左手 持拍手手腕 球拍 球方差齐性检验 F340.92 2.14 33.06 15.16 512.76 69.71 2.25Sig.0.00 0.14 0.00 0.00 0.00 0.00 0.13t-9.24~~ -0.70 -2.71~~ 1.97~ 17.73~~ -4.77~~ -0.01注:~~,P&0.01; ~,P&0.05。3.1.2 两组被试在单个发球动作不同环节注视轨迹比较 图 3-2 为不同组被试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时在动作不同环节的注视轨迹, 阿拉伯 数字序号代表被试注视顺序。由图可以看出:在发球动作不同环节专项组与非专项组 被试的注视轨迹不同, 站位环节上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 头到手腕; 而非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头到球拍。在引拍环节上专项组被试的 注视轨迹是由持拍手手腕至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球拍到头;而非专项组被 试的注视轨迹是由球拍至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到头。在挥拍击球环节上专项17 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头至持拍手手腕、球拍到球;而非专项组被试主要的注视轨迹 是由头至体外、球到球拍。图 3-2 两组被试单个发球动作不同环节的注视轨迹图3.2 两组被试选择反应数据结果差异比较本研究中不同组被试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与正确率由 E-prime 软件在电脑中 自动记录,发球落点判断的反应时不予以记录,正确率由实验助手记录。因此在分析 行为数据时,只对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正确率以及发球落点的正确率进行统计分 析,而发球落点的反应时不进行统计分析。18 3.2.1 两组被试反应时及判断正确率的差异比较 3.2.1.1 反应时与判断正确率描述性结果和组间差异比较 表 3-5 两组简单反应时、发球旋转辨别反应时(M±SD,单位:ms)组别 专项组 非专项组 视频个数
简单反应时 237.68±48.28 236.98±60.73 辨别反应时 0.95 4.81表 3-5 中的“视频个数”指每组被试需要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的视频片段个数总 和(120 个×15),由表 3-5 可以看出,在简单反应时指标上专项组被试的平均反应 时为 237.68 毫秒大于非专项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 236.98 毫秒, 而专项被试的标准 差为 48.287 小于非专项组被试的标准差 60.739。在辨别反应时指标上专项组被试的 平均反应时为 1788.82 毫秒小于非专项组被试的平均反应时为 1890.97 毫秒, 而专项 被试的标准差为 510.952 小于非专项组被试的标准差 844.815,在判断反应时间指标 上专项组被试的标准差小于非专项组。变异数越高,表明分数间的差别大,变异数越 低,表明分数间越近似,标准差就是变异数的一种(张厚粲,1993),这说明专项组 被试之间在反应时间指标上的变异性小于非专项组被试。 表 3-6 两组发球旋转与落点正确率组别 专项组 非专项组 视频个数
旋转 87% 54% 落点 59.8% 40.1%表中视频个数同上。由表 3-6 可以看出,在判断发球旋转指标上专项组被试的平 均正确率为 87%大于非专项组被试的平均正确率 54%。在判断发球落点指标上专项组 被试的平均正确率为 59.8%大于非专项组被试的平均正确率 40.1%。 表 3-7 两组发球旋转反应时与正确率的独立样本 t 检验 指标反应时 正确率方差齐性检验 F208.81 292.54Sig.0.000 0.000t-7.26~~ 25.89~~注:~~,P&0.01。由表 3-7 可以看出,在对发球旋转判断的反应时检验指标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 P &0.01,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在 0.01 水平上 具有显著性差异。在对发球旋转判断的正确率检验指标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 P&0.01, 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判断发球旋转的正确率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 著性差异。19 表 3-8 两组发球落点正确率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表 指标正确率方差齐性检验 F572.22Sig.0.00t12.25~~注:~~,P&0.01。由上表 3-8 可以看出, 在对发球落点判断的正确率检验指标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 P&0.01,因而,可以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在 0.01 水平 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总之, 专项组被试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时的平均反应时与非专项组被试的平均反 应时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且专项组被试与非专项组被试判断发球旋转与 落点的正确率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3.2.1.2 不同时段反应时与正确率描述性结果和组间差异比较 表 3- 9 两组不同时段发球旋转的反应时统计表(M±SD,单位:ms)片段 A B C D E 视频个数 360 360 360 360 360 专项组 9.05 6.04 9.17 6.43 3.42 非专项组 1.02 2.85 9.41 5.53 6.67注: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前 40 毫秒 A,做好发球准备到球拍击球瞬间 B,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40 毫秒 C, 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90 毫秒 D,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140 毫秒 E(下同)。表中视频数个指每一时段内的视频总个数。表 3-10 不同组被试在不同时段判断 发球旋转的反应时详细描述统计表。由表中数据看出,五个时间段的视频中专项组被 试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都短于非专项组被试。 专项组在不同时间截取视频片段的反 应时为:E1636.74 毫秒<D1735.47 毫秒<B1752.29 毫秒<C1764.65 毫秒<A 毫秒;而非专项组被试在不同时间截取段的反应时为 E1779.76 毫秒<D1851.52 毫 秒< B1893.59 毫秒<C1891.86 毫秒<A1921.86 毫秒。 表 3-10 两组不同时段发球旋转与落点的正确率统计表片段 A B C D E N 旋转() 360 360 360 360 360 84 85 87 89 90 专项组 落点() 54 60 62 65 68 非专项组 旋转() 50 51 53 57 58 落点() 38 39 40 41 44此表为不同组被试在不同时段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的正确率详细描述统计表。 由 表中数据看出, 五个时间段的视频中专项组被试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都高于非专项组 被试。专项组在不同时视频片段判断发球旋转的正确率为:E90>D89>C87>B20 85>A84;判断发球落点的正确率为:E68>D65>C2>B60>A54。非 专项组在不同时间截取视频片段判断发球旋转的正确率为: E58>D57>C53> B51>A50;判断发球落点的正确率为:E44>D41>C40>B39>A38。表 3-11 两在不同时段发球旋转反应时与正确率的 t 检验统计表 时段A反应时 A正确率 B反应时 B正确率 C反应时 C正确率 D反应时 D正确率 E反应时 E正确率方差齐性检验 F0.26 476.56 0.24 403.40 0.02 321.02 0.47 626.46 0.53 717.40Sig.0.60 0.00 0.62 0.00 0.88 0.00 0.49 0.00 0.46 0.00t4.29~~ 12.24~~ 2.89~~ 11.63~~ 2.47~ 10.78~~ 2.79~~ 13.82~~ 3.12~~ 13.67~~注:~~,P&0.01; ~,P&0.05。由上表 3-11 可以看出,五个时间段的视频中,发球旋转判断的反应时检验指标 上,C 时断反应时检验指标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的比值 P&0.05,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 组之间 C 时段时间截取视频片段判断发球旋转的反应时在 0.05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 异。其余各时间段在比值为 P&0.01,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其他时段判断发球 旋转的反应时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发球旋转判断的正确率检验指标上专 项组与非专项组 P&0.01,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不同时间截取视频片段判断发 球旋转的正确率在 0.0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 表 3-12 两组不同时段发球落点正确率的独立样本 t 检验统计表 时段A B C D E方差齐性检验 F121.18 143.48 3.41 104.01 0.22Sig.0.00 0.00 0.06 0.00 0.63t14.18 6.10 0.92~~~~ ~~5.12 -0.23注:~~,P&0.01。由上表 3-12 可以看出,五个时间段的视频中,发球落点判断的正确率检验指标 上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在 A、B 与 C 三个时间段上的 P&0.01, D 与 E 两个时间段上的 P >0.05,得出专项组与非专项组之间在 A、B 与 C 时段判断发球落点的正确率在 0.0121 水平上具有显著性差异;D 与 E 时段判断发球落点的正确率在 0.05 水平上没有显著 性差异。4 分析与讨论4.1 两组被试眼动特征指标分析4.1.1 两组被试在各发球环节各注视部位差异比较分析 认知心理学在整体上强调人的心理活动的主动性, 并将注意看作是信息加工的重 要机制(王d,1992)。通常会产生两种常见类型的注意:选择性注意与分配性注意。 选择性注意的主要任务是要求主体关注有关的刺激或对有关的刺激做出反应, 而忽视 无关刺激;分配性注意的任务是,测量在不降低效率的情况下,同时对不同活动进行 操作的程度(R.赖丁,S 雷纳,2003)。 任何涉及对多种刺激加以辨别的任务都需要选择性注意。乒乓球运动是复杂的、 开放的隔网对抗性运动项目,攻守决策的依据是建立在对对手的观察基础上的。对手 传递的信息是多元的、复杂的、变化的甚至是虚假的。因而运动员选择观察哪些部位 信息,如何观察是运动员做出决策首先要面对的问题。客观记录运动员的眼动轨迹是 反映运动员收集信息的过程。 研究结果表明:在站位环节专项组被试对于躯干、头与持拍手手腕部位的注视时 间长于非专项组被试;而对于体外、左手、球拍部位的注视时间短于非专项组被试。 在引拍环节专项组被试对于持拍手手腕部位的注视时间长于非专项组被试; 而对于体 外、躯干、头、左手、球拍与球部位的注视时间短于非专项组被试。在挥拍击球环节 专项组被试在左手、持拍手手腕与球部位的注视时间长于非专项组被试;而在体外、 躯干、头与球拍部位的注视时间短于非专项组被试。这一结果说明乒乓球专项运动员 在训练到一定年限后,专项运动员在接发球过程中能只注意提取有效信息的部位,而 忽视无关部位,从而提高对来球特征判断的准确性。同时,专项运动员为保证有较充 裕的时间做接球准备会在站位环节就更多注意对方的持拍手手腕部位以判断来球旋 转特征、而关注躯干与头部位是根据对方身体转动的力量以判断来球的力量、落点。 教研究前期对乒乓球专业教练 “关于专项组被试在带着预测发球特征任务情况下 观察对手发球时会注意手方哪些部位信息”进行访谈时。教练表述为:“专项组被试 在观察对手发球时, 注意力会更多的关注发球手的持拍手手腕部位以及球拍触球那一 瞬间切入角度”。练的陈述与本研究结果基本一致,即在观察对手发球时专项组较非 专项组更关注对手持拍手对发球旋转特征起主要用力作用的手腕部位, 对球的旋转方 向起主要作用的球拍切球角度。 Stephen G. Martell & Joan N. Vickers(2004)对冰22 球运动员攻球时专家与新手搜索部位的差异研究一致。也与 E. Fruchart s E. Mullet(2010)对篮球与手球运动员信息搜索部位的研究一致。P. Paque乒乓球比赛中,对手身体上的具体信息不能完全真实表示对方进攻意图,往往需 要分析与判断这些信息的真假和对手的意图。 因而选择注意的信息对决策的正确性的 意义就显得非常重要,专项运动员通常会选择适量的并且是有价值的信息,需要耗费 的心理资源比较少,为专项运动提供了选择信息与后期加工信息的时间,专项运动员 能进行较非专项运动员更充分的准备,致使决策的正确性更高;非专项运动员所注意 的信息多是对方动作幅度比较大,变化比较明显的等,信息量大但质量不高,进而对 决策的正确性产生负面影响。这提示在乒乓球训练中,加强对判断来球特征有用信息 的搜索是运动员向高水平迈进的首先需要提升的技能。 4.1.2 两组被试注视轨迹差异比较分析 在视觉信息探索方式上,早期的眼动研究证实了专家与新手的显著差异,专家倾 向于视觉搜索的时间更少,而在决策速度与准确性上,专家较新手表现出明显更高的 效能。A. Mark Williams, Paul Ward, John M. Knowles, and Nicholas J. Smeet on(2002)对网球运动员的研究结果在判断对方发球方向时专家比新手视觉搜索行为 更有效相一致。在运用电影定格技术(Goulet et al.,1989)和掩蔽技术(Fleury, Bard, &Carriére,1982)的研究中,专家良好的预测能力得以科学证实。在边缘视觉 上专家并未表现出明显的优势。那问题是:究竟是什么使专家在信息加工和决策过程 中表现的更好呢?Miller 在 1974 年提出假说:专家的表现是运动专长使需加工的信 息结构化和序列化的结果。Anderson(1982)和 Wall 等(1986)提出,专家发展了复 杂的关于运动的陈述性和程序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更有效地获得有价值的信息。 本研究结果显示:在发球站位环节上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头 到手腕;而非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头到球拍。在引拍环节上专项 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持拍手手腕至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球拍到头;而非 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球拍至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到头。在挥拍击球环 节上专项组被试的注视轨迹是由头至持拍手手腕、球拍到球;而非专项组被试主要的 注视轨迹是由头至体外、球到球拍。 实验后专项组被试在访谈中被问及“你在准备接对手来球时,观察对手的哪些信 息,有先后顺序吗?”时,专项组一名被试的回答最具典型性――“通常情况下,在 对手准备阶段我会关注他的身体、主要是背的弯曲度;出球前,我会集中观察对方持 拍手相关部位信息,看看他手腕如何转动用力,接下来就是注意看球拍是如何切球 的。”他所说的反映了专项运动员在捕获信息时的整体性特征。相比之下,专项运动 员的视觉搜索模式整体性更强。 视觉搜索模式的差异可以解释不同运动水平运动员之23 间在信息选择过程上的差异。由前文的讨论可以看出,非专项组与专项组的视觉搜索 差异在这一过程就明显表现出来。 运动决策过程的重要阶段是信息的捕获。 只有先获得有价值的信息才有可能作出 正确的决策。专项组运动员的优势可能在信息捕获阶段就显现出来,决策水平上优于 非专项运动员的部分原因可能也在于此。 专项组采取的注视轨迹可能可以捕获更多信 息,或者是某些信息加工步骤对于专项组来说是不需要的,因而专项组信息搜索轨迹 与非专项组差异显著。4.2 两组被试发球旋转的反应时、正确率与判断落点的正确率指标分析研究结果得出:专项组对所有发球视频片段判断其旋转的反应时、判断旋转的正 确率显著高于非专项组。这与本研究“假设三”相一致,即“专项组对乒乓球发球特 征的预期判断反应时短于非专项组,判断正确率高于非专项组”。与 Shuji Mori,Y oshio Ohtani, Kuniyasu Imanaka 在 2002 的研究结果相一致。也与 A. Mark Willi ams, Paul Ward, John M. Knowles, and Nicholas J. Smeeton(2002)对网球运动 员的研究结果专家比新手对发球方向判断时间更短相一致。 这些指标具有非常重要的 意义,提示向专项运动员努力的关键之一在于提高决策速度。运动员需要在捕获信息 后,有相对较充足的时间对信息进行有效加工,从而能更好地判断来球的特征,进而 做出正确的接球准备。 那么不同水平运动员的不同决策结果是否由两者不同的知识表 征而导致的差异呢?漆昌柱(2001)采用口语报告法对羽毛球运动员做了研究,得出: 专家较新手概念总数较多;具有更多的针对对手的目标概念和“基于内部信息”的条 件概念,具有更多样,更复杂的行动概念。 认知心理学中, 以符号为取向观点认为, 心理表征的形式包括概念、 特征、 命题、 脚本、图式、表象、心理模型、生产式规则等等。陈述性知识是按概念、命题、图式、 表象、心理模型表征的。程序性知识(关于动作技能与认知技能的知识)是按规则表 征的。 生产式规则的一般形式是: 假如是这样的情况或条件, 那么就执行那样的行为。 按照安德森(Anderson,1980)的观点,每种技能都是用生产式规则表征的。乒乓球 运动员在每一次接发球决策中都要运用脑海中已储存的知识, 这些知识在头脑中储存 的形式,或者说是在头脑中呈现的方式,称为知识的心理表征。 乒乓球项目的运动情境中决策最大特点是问题的空间性,时间压力和不确定性。 运动员只有将运动知识和经验表征为图式、表象或者某种心理模型才能短时间地、高 效地完成信息的识别和调用。然后,通过生产式规则将程序性知识与实际运动情境中 的决策反应联系在一起。因此,运动决策过程中专项运动员心理表征形式的数量应该 显著多于非专项运动员,这也是专项运动员决策正确性高于非专项运动员的重要因 素。即专项运动员在记忆系统中储存了大量的图式和表象信息,这些图式与表象结合 在一起形成了若干个与运动情境有关的心理模型, 这些模型就是专项运动员在访谈中24 自己所表述的“球感”,反映了运动员自身与对手及球台周围环境的空间关系。这些 心理模型的运用极大地缩短了信息提取时间。 “对方只要是发××××球,我就怎么 接”。由此可以判断:专项运动员较非专项运动员的优异表现,可能是因为他们在长 期的训练过程中形成了更多的心理图式、 表象与模型, 他们掌握了更佳的生产式规则, 并能进行的实际有效的构成。 这表明被试的观察时间对判断发球旋转特征的准确性没有显著影响, 即只有通过 专项动作技能训练的运动员对发球旋转特征的判断具有较高的鉴别力, 可以作为运动 员选材与运动运动决策能力训练的参照指标之一。 而发球落点判断的正确率检验指标上专项组被试只有在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前 40 毫秒、做好发球准备到球拍击球瞬间、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40 毫秒三个时间段 显著高于非专项组,在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90 毫秒与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140 毫秒两个时间段上没有显著差异。由此可知,发球视频时间短的片段,客观信息传递 较少,难度就大;反之,难度就小。乒乓球发球特征预期结果表明,信息量是影响决 策准确性的因素,少量信息情况下,专项组与非专项组运动员对发球落点判断的正确 率有显著差异,当信息量达到一定程度时,两者没有显著差异。可以看出,在判断乒 乓球发球特征中,对落点的判断不需要专业的专项技能,不需要调用运动员内化的专 项技能心理模式,当信息量足够大时,非专项组运动员的判断也能有较高准确率。5 结论与建议5.1 结论结论一: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中在不同的动作环节时注视 点、注视时间有显著差异,专项组被试集中于与发球技术特征直接相关的部位信息。 专项组被试更多关注对手持拍手手腕部位。 结论二: 专项组与非专项组预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中在各环节注视轨迹有显著 差异, 专项组的视轨迹对信息提取更有效, 专项组被试注视轨迹是由体外至躯干、 头、 持拍手手腕、左手、体外、持拍手手腕、球、球拍、头、持拍手手腕、球拍到球。 结论三:专项组与非专项组对发球旋转的预期判断不受视频截取时间点的影响, 而对发球落点的预期判断受视频截取时间点的影响, 对发球旋转正确的决策判断需要 长期专项训练,专项组被试在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前 40 毫秒、做好发球准备到球拍 击球瞬间、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毫秒、做好发球准备到击球后 90 毫秒、做好发球 准备到击球后 140 毫秒五个时间截取段的反应时显著短于非专项组被试、 正确率显著 高于非专项组被试。25 5.2 建议建议一:本研究研究被试来自首都体育学院与对北京体育大学的在校大学生,取 样范围不够广泛。同时,本研究只对 30 名被试数据进行对比较分析,样本量较小。 建议二:由于实验室仪器硬件设施及眼动仪录像采样频率不够高等因素的限制, 在对眼动指标进行分析时只能采用手动逐帧的方法, 这对研究结果的客观性产生了一 定的影响。致谢当我写完毕业论文的最后一个字符,涌上心头的不是长途跋涉后抵达终点的欣 喜,而是源自心底的诚挚谢意。 首先我要感谢我的导师李京诚教授。三年来,李老师对我的论文的构思以及内容 不厌其烦的指导和悉心指点,使我在完成论文的同时也深受启发和教育。同时李老师 渊博的知识、深刻的思想、敏锐的视角、严谨的科学态度与高尚的品格不仅使我在专 业上受益匪浅, 更使我学会了做人和做学问的道理。 这种影响是无声的, 也是深刻的; 是潜移默化的,也将是终身的。 在本文的研究过程中,还得到了首都体育学院乒乓球教研室全体老师;北京体育 科学研究所刘道满研究员、师玉涛助理研究员、心理教研室的刘淑慧老师、殷小川老 师、佟立纯老师、韩桂凤老师、付全老师、将长好老师、徐守森老师、李四化老师、 燕凌老师等专家的大力协助与支持,他们丰厚的知识积累和敬业精神给予我很多教 益,在此表示真挚的感谢。 感谢和我三年朝夕相处的同学们,一起上课一起讨论问题中建立的深厚情谊,第 一时间分享快乐与喜悦我会感怀在心。感谢付全老师、李四化老师、将长好老师、张 敬敬、师妹高觉书与李达为我实验过程中提供的帮助。 感谢研究生部的领导、老师三年来对我的关心与支持。 最后,我要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爱人王润文。三年的学习与研究,他们时刻 关注着我,他们从精神上、物质上给予我大量的、无私的支持。论文也凝集了他们的 关爱、支持和期盼。唯有继续努力,做得更好,才是最好的报答。 庆幸我选择了攻读硕士,庆幸我选择这所学校,庆幸我有这么多好朋友!再次感 谢我的老师,感谢我的家人,感谢我的同学们,感谢我的师姐与师妹们,感谢你们。26 主要参考文献程勇民.知识表征、运动水平及其年龄阶段对羽毛球竞赛情景中直觉性运动决策的影 响.北京体育大学博士论文,2005. 蔡赓,诸俣公宏,季浏.女子跳马运动评分过程中裁判员的眼动研究.山东体育学院学 报,第 17 卷总第 52 期 2001 年第 4 期:45-46. 杜利军.国外行家谈人体运动能力的极限问题.田径,1998,8. 董扬,徐伟,刘雅玲.11 分赛制中我国乒乓球主力队员技战术分析.中国体育教练员, . 邓铸.眼动心理学的理论、技术及应用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95 付全.信息量与认知风格对击剑运动员决策速度、 准确性和稳定性的影响.博士学位论 文.北京体育大学,2004. 国家体育总局乒乓球羽毛球运动管理中心.勇于创新,科学训练,继续保持中国乒乓球 运动的竞技优势.成都体育学院学报,):74-78. 韩晨.问题情境及技术等级对运动员直觉性思维的影响――球判断准确性和时间的实 验.硕士学位论文.北京体育大学,2000. 何琼, 张雨.第 27 届奥运会男子优秀乒乓球运动员发球技术分析.体育学刊,). 李今亮,杨辉,赵霞.中国乒乓球男队主要竞争对手技术剖析及应对策略.北京体育大 学学报,-833. 李京诚,徐守森,张森.体育运动心理领域的眼动研究综述.首都体育学院学报,-6. 刘奕涛.乒乓球运动员的智力研究.体育学刊,3-115. 刘伟,袁修干.人的视觉一眼动系统的研究.人类工效学,-44 彭聃龄主编.普通心理学.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乒乓长盛考》课题组.乒乓长盛的训练学探索.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邱仁宗.科学方法和科学动力学―现代科学哲学概述.上海:知识出版社,1984. 丘钟惠,庄家富等.现代乒乓球技术的研究.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2. 漆昌柱.羽毛球专家一新手在模拟比赛情境中的问题表征与运动思维特征.北京体育 大学博士论文,2001. 苏丕仁.20 世纪乒坛技术创新分析.南都学坛(自然科学版),):92-95. 王d,汪安圣.认知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2. 王斌.手球运动情境中直觉决策的实验研究与运动直觉理论的初步构建.博士学位论 文.北京体育大学,2002. 王樱桃.世界乒乓球优秀直拍反胶男子选手发球技术的量化研究―以第 49 届世乒赛 男单为例.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02-107. 吴建喜,林祖明,刘永红.乒乓球比赛胜负因素分析.湖北体育科技,-22. 席洁,王巧玲,阎国利.眼动分析法与运动心理学研究.心理与行为研究,): 555 一 560. 阎国利,白学军.眼动记录法在国外运动心理学研究中的应用.心理学动态,): 44-48. 张晓蓬, 吴焕群.对中国乒乓球队发球旋转及其应用的研究.乒坛竞技科学诊断,1999.27 张惠钦.乒乓球的旋转.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1981:87. 张运亮,李宗浩,孙延林,杨晓晨,阎困利.专家与新手篮球后卫运动员的眼动研究.心 理与行为研究,):534-538. 张忠秋,阎国利,吉承恕.自行车运动员专项认知水平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中国体 育科技,-8. 张玲,丁玲玲.各时期我国乒乓球运动员发球特征分析及新规则下青少年发球技术训 练趋势研究 .南京体育学报,):115-120. 张辉.乒乓球比赛的数学模拟竞技诊断.上海体育学院学报,):68-72. 张森,李京诚,徐守森等.眼动仪的开发现状及其在运动心理学中的应用.第 8 届全国 运动心理学学术会议论文集,2006. 张森.对青少年棒球击球手眼动特征的实验研究.首都体育学院硕士论文,2007. A. Mark Williams, Paul Ward, John M. K, and Nicholas J. S. Anticipation Skill in a Real-World Task: Measurement, Training, and Transfer in Tenni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Copyright 2002 by the 2002, Vol. 8, No. 4, 259C270. Antje Nuthmann and Tim J. S,Ralf E. CRISP: A Computational Model of Fixation Durations in Scene Viewing. Psychological Review 2010, Vol. 117,No.2,382 C405. Chantal Bard, Michelle F, and Claude G. Relationship Between PerceptualStrategies and Response Adequacy in Sport Situation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Sport Psychology,6-281. Carole Sève, Jacques Saury,Serge Leblanc,Marc Durand. Course-of-action theory in table tennis: a qualitative analysis of the knowledge used by three elite players during matches. Revue européenne de psychologie appliquée 55 (5. E. Fruchart, P. Paques, E.Mullet. Decision-making in basketball and handball games:A developmental perspective. Revue européenne de psychologie appliquée 60 (. Geert et al. Visual search anticipation and expertise in soccer goalkeeper.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87. J.M. Poolton, R.S.W. Masters, J.P. Maxwell. The influence of analogy learning on decision-making in table tennis: Evidence from behavioural data. Psychology of Sport and Exercise 7 (8 Jones, C. M.& Miles, T.R..Use of advance cues in predicting the flight of a lawn tennis ball.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tudies,-235 Markus Raab , Rich S.W. Masters, Jonathan P. Maxwell. Improving the “how” and “what” decisions of elite table tennis players Marku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4 (4. Markus Raab,Joseph G. Johnson. Expertise-Based Differences in Search and Option-Generation Strategie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2007, Vol. 13, No. 3, 158C170. Paul W. Willams M. Simon J B. Visual search and biological motion perception intenni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Sport ,7-113.28 Pascal M. Gygax, Pascal Wagner-Egger, Ben Parris, Roland Seiler,and Claude-Alain Hauert. A Psycholinguistic Investigation of Football Players’ Mental Representations of Game Situations: Does Expertise Count? . Swiss Journal of Psychology 67 (2), . Poulton, E. C. On prediction skilled movement. Psychological Bulletin,7-478. Rose, D.J.&Christina, R.W. Attention demands of precision pistol-shooting as a function of skill level. Research Quarterly,. Robin C.Jackson, Simon Warren,Bruce Abernethy. Anticipation skill and susceptibility to deceptive movement. Acta Psychologica 123 ( C371. Seve C. Elite athletes, sensitivity to context: the case of a change in scoring system in table tennis .Percept Motor Skills. 2004 D
2):. Seve C, Saury J, Ria L, Durand M.Structure of expert players, activity during competitive interaction in table tenni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 Sport, ):71-83. Starkes,J.L.Skill in field hockey: The nature of the cognitive advantage.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60. Singer,R.N. & Janelle,C.M.Determining sport expertise: from genes to supreme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50. Singer,R.N.Cauraugh,J.H.Chen,D.,Steinberg,G.M.,Frehlich,S.G.&Wan,L.Traini ng mental quickness in beginning/intermediate tennis players. The sport psychologist, -318. Starkes, J.L. & Allard, F. Perception in volleyball: the effects of competitive stress. Journal of Sport Psychology, -160. Sergio T.Rodrigues ,Joann.Vickers and A. Mark Williams.Head, eye and arm coordination in table tennis.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200. Stephen G.Martell,Joan N.VickersGaze Characteristics of elite and near-elite athletes in ice hockey defensive tactics . Journal of human movement science, 9-712. Shuji Mori, Yoshio Ohtani, Kuniyasu Imanak. Reaction times and anticipatory skills of karate athletes. Human Movement Science 21 (0. Sian L.Beilock and Thomas H.C,C M and Janet L.S. When Paying Attention Becomes Counterproductive: Impact of Divided Versus Skill-Focused Attention on Novice and Experienced Performance of Sensorimotor Skills. Journal of Experimental Psychology: Applied Copyright 2002 by the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Inc.2002,Vol.8,No.1,6C16. Terry Mcmorris. Cognitive Development and the Acquisition ofDecision-making Skills.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port Psyehology,-172 Tom Ziemke,Carole Se`vea, Jacques Saury, Jacques Theureau, Marc Durand. A ctivity organization and knowledge construction during competitive29 interaction in table tennis. Cognitive Systems Research 3 (2. WilliamsA .M. Davidsk. BvurwitzL.etal. Visual seareh and sports Performanee. Australian Journal of Science and Medicine Port,-56. Williams ,A. M, Davids, K. Burwitz, L.& Williams,J.G.(1994).Visual search strategies of experienced and in experienced soccer players. Research quarterly for exercise and sport,65,127-135. Williams A. M. Davidsk & Williams J.G. Visua1PereeptionandAetion in Sport, London: E & Fnspon,1999. Williams A.M.Visual search behaviors in sport. Journal of Sport Science,2002,20.30 附录 附录一: 拍摄乒乓球发球视频脚本 一.拍摄视频目的 拍摄完整的乒乓球发球动作视频, 作为测量乒乓球专项大学生与非专项大学生预 期判断发球旋转与落点的眼动特征, 及对发球不同时段视频截取画面的反应时与准确 率, 探讨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接发球的视觉搜索模式与预期判断之间的相关关 系的实验材料。 二.预期达到的目标 1、发球动作准确,即拍摄到的乒乓球发球的视频动作分别为:①左侧上旋左近 台球,②左侧上旋左远台球,③左侧上旋中近台球,④右侧下旋左近台球,⑤右侧下 旋左远台球,⑥右侧下旋中近台球。 2、视频画面清晰,拍摄出来的视频动作要清晰,能清晰得看到发球手的每部分 身体动作与乒乓球的运行轨迹。 3、视频画面真实,拍摄的乒乓球发球视频尽量模拟真实比赛场景的要求,在给 实验被试呈现的实验材料要求达到被试是在接球一样的真实视频画面。 4、动作捕捉精确,即拍摄到的视频要能捕捉到发球过程中球与球拍接触的那一 瞬间的画面。 三.拍摄任务背景 1、拍摄任务为拍摄完整的乒乓球发球动作。 2、拍摄现场主要工作人员:实验主试、实验助理、视频拍摄员、发球手、副发 球手与发球质量监督员。 其中实验主试与助理是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学生发球预期判 断的眼动特征与反应时这一研究的实验主试与助理;视频拍摄员为专业摄影师;发球 手、副发球手为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大学生,都达国家二级运动员水平,发球质量监 督员为体育学院乒乓球专项班老师一位与一名实验助手。 3、采用高速摄相机(摄相机的型号待定)。配套器材:入射式测光表、三角架、 布光灯;拍摄速度达 100 张/秒。 4、在专业的乒乓球比赛场地进行拍摄,发球手身后是白色墙壁,要求没有人员 走动及其它杂物。为符合实验需要,发球手穿着彩色的运动服,注意拍摄对象衣服和 背景之间的色彩关系。确保主体的色彩互补而不是混作一团。避免衣服和背景颜色雷 同。31 5、光线选择,为拍摄出符合实验要求的视频材料,光线控制非常重要。因此, 为确保拍摄现场的光线能达到能清晰拍摄出乒乓球与球拍接触一瞬间的视频画面的 要求,要求视频拍摄员用入射式测光表对现场的光线进行测量,保证足够的暴光度。 如果光线不够则加布光灯补光,以利于拍摄过程的曝光补偿。 四.第一阶段 视频拍摄准备阶段1、所有拍摄现场的工作人员集合,由实验主试分配任务,要求各自明白自己的 工作范围与职责。 2、视频拍摄员调试摄相机。摄相机放在发球手斜对角线位置,镜头对着整个球 台和发球手,即摄相机放在发球手的正对面;摄相机的开角为 2.52 米。 3、实验主试向发球手讲解发球特征的要求,说明本次所需拍摄的乒乓球发球特 征组合类型,使发球手明确具体要完成哪些发球动作。即要求发球手按以下类型组合 (见表 1)发球,发球顺序为:①左侧上旋左近台球,②左侧上旋左远台球,③左侧 上旋中近台球,④右侧下旋左近台球,⑤右侧下旋左远台球,⑥右侧下旋中近台球。 每一种球按要求连续发三组。 并指导发球手将乒乓球比赛情境中发球手右手发球时的 动作完整的表现出来。 要求发球手在发球时, 尽量使球的速度、 弧线和力量保持恒定。 发球手发球时身体与球台成 60 度左右,左侧身体朝向球台,身体离球台约为 40CM, 左手持球,右手持拍,身体左肩略下沉,右肩上翘,两肩与水平面成角大约 15 度到 30 度,左脚在前,右脚在后,左膝微曲,重心压在左脚上。 表 1 发球特征组合类型 发球旋转 左侧上旋球 发球 落点 左近台 左远台 中近台 1 2 3 右侧下旋球 4 5 64、副发球手发球要求、发球顺序以及发球特征组合类型都与发球手一致,不同 的是副发球手每一种发球动作只要求发一组。 这六组发球的视频录像作为实验前的练 习录像。 5、实验主试向发球质量监督员讲解具体工作要求,发球质量监督员在拍摄过程 中的任务主要是:认真观看发球手在发球时是否发出了表 1 的发球组合类型,对明显 不符合要求的发球要进行记录。随后与主试进行沟通,以保证拍摄出来的视频符合预 期要求。32 6、实验主试向实验助理说明她的具体负责工作,实验助理在拍摄过程中要注意 记录发球手的身心表现状态,特别注意他是否出现不良反应。同时关注拍摄现场的动 态,及时排除一些对拍摄产生影响的因素。 7、实验主试与实验助理、视频拍摄人员、发球手以及发球质量监督员一起梳理 问题,理清各自任务,准备开始拍摄。 8、第一阶段预计用时 30 分钟。 五.第二阶段 拍摄阶段 1、拍摄任务:拍摄完成符合表 1 中的特征组合类型的乒乓球发球视频 18 组。 2、视频拍摄员调适完成摄相机后,由他宣布拍摄工作开始,所有人员进入拍摄 的状态。拍摄时按照主试在第一阶段要求的顺序进行拍摄,先拍三组左侧上旋左近台 球,每一组发球作为一个视频文件保存,以利于后期实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乒乓球发球技术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