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文历史上有过德国对西班牙或者西班牙的球员吗

我看德国——读《德国史》
——读史蒂文·奥茨门特《德国史》,中国出版集团,2009年9月第一版
——看了一本书,自然而然知道了很多东西,这就是自己的收获了吗?或者说,自己思考了什么?
——全球存在指数可作为分析全球趋势变化(多极化和两极化的转变、某些大国和地区的衰落与崛起、"软实力"与"硬实力的力量对比"等)和检验全球各国外交政策的工具。
2011年"全球存在指数"显示美国仍保留世界第一位(是德国的2.6倍,中国的3.4倍——补充),德国第二,英国第三,法国第四,中国第五,日本第六,俄罗斯第七,荷兰第八,加拿大第九,意大利第十。
《衰落的没有倒下,新兴的没有崛起》
西班牙皇家埃尔卡诺研究所网站7月20日报道
这个学期里学习了《英语国家概况》已经了解了英国、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这几个国家,还有新西兰、爱尔兰这两个比较小的国家,这6个国家都是发达的民主国家。英国是君主宪政国家,国王/女王是名义上的国家元首,总理才是权力中心;英国王/女王还是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西兰的宪法上的国家最高统治者(只是名义和形式上的),总督是英国君主在所在国的代表(因为这个君主常驻在英国,故总督作为君主的全权代表,在法理上拥有很大的权利;君主不拒绝所在国总督的任命),行驶国家元首的职权,总督不干涉行政,并按照总理的建议行使权利,是象征性的元首;总理才是权利的中心,掌握最高决策权。
但每个国家又有不同,加拿大是英语和法语的二元社会,新西兰的议会是一院制的,且新西兰和英国一样,都没有完整的宪法文件;美国和爱尔兰都是非君主国家,美国叫联邦,而爱尔兰叫共和国。
本着了解一个非英语国家的目的,我选择了德国。在《大国崛起》系列片中已经了解了拿破仑到俾斯麦时代的德国了,起自上而下的改革使其迅速统一了德国,使德国成为了欧洲最强大的国家,并且存在着浓郁的封建和军国主义。另外,在我印象中,德国出了很多优秀的人物,宗教改革的马丁·路德,大音乐家贝多芬,《少年维特之烦恼》的歌德,哲学家康德、超人学说的尼采,心理学的弗洛伊德,共产主义的祖师爷马克思、恩格斯,大科学家爱恩斯坦(虽然他最后是美国国籍,但始终是德国制造)……,大众、奥迪、奔驰、宝马、西门子都是德国人优秀产品的代表,但另一方面,德国也是两次世界大战的发动者,令人困惑不已。德国是一个矛盾的德国,让人充满了神秘感。所以也就看了《德国史》这本书,但这是一本中国人翻译的英文版原著的德国历史书籍,并非是原汁原味的德国史。
世界大国面积、人口、GDP比较表
GDP/亿美元
人均GDP/美元
290,342,554
1,286,975,468
127,214,499
82,398,326
60,180,529
182,032,604
60,094,648
57,998,353
17,075,400
144,526,278
1,049,700,118
32,207,113
19,731,984
40,217,413
104,907,991
48,289,037
综上表格,毫无疑问德国是欧洲大陆上人口最多,经济总量最高的国家,其人均GDP在欧洲大国中也是最高的。
——现在说一说我看了这本书的感受了。
德国人致力于自我约束和良好的秩序,拥有完美的技术技巧,并且对自己的历史和文化引以为豪,不过,他们的这种执着、技巧和自豪却近乎固执、苛刻和令人吃惊的傲慢。
在19世纪,德国工业、经济和社会所取得进步的高大形象无法与其保守的政治社会组织相容。
德国近代史以年法国大败奥地利和普鲁士,占领德意志的莱茵兰为开端,而不是以希特勒为德国总理开始,因为它几乎无法给德国历史提供线索。
德国历史从公元一世纪谢鲁斯克人的首领阿尔米纽斯即德国人众所周知的赫尔曼讲起,他率领日耳曼军团于公元9年单独打败了3个罗马军团。
历史的经验让德国人害怕混乱甚于害怕暴政,如果为了得到良好的秩序而要限制自己时,他们倾向于约束自己。他们一直小心谨慎地通过一种强制性的信仰保持着这一点,这种信仰并非自由,而是纪律。而这一点也保持了人民的自由。
德国人历史是从公元一世纪开始的,而德国作为国家的历史是在919年才开始的(第一帝国,萨克森王朝),而近代史是从拿破仑入侵德国而被迫开始的。
作者把近代德国的社会归结为中产阶级的软弱无能、神职人员所宣扬的尊崇统治者的教育、德国位于欧洲中部。
第一篇:从早期部落到第一帝国
第一章:错综复杂的蛮族:古代罗马人与日耳曼人的关系
公元4世纪,大多数生活在罗马边界内和边界上的日耳曼与非日耳曼满足都选择了服从而非挑战。
阿尔米纽斯是日耳曼人的"解放者",他的胜利标志着的德意志历史的开端。
阿尔米纽斯已经获得罗马公民团和罗马骑士的身份,统治着一个日耳曼军团,为什么会去攻打3个罗马军团,作者认为这是他不满足于现状,看到自己的未来只是寄人篱下,几代人在效忠部落还是效忠罗马的问题上,到了他这一代终于反叛了,而他的行为不仅遭到部落成员的举报,还有在罗马军团进攻阿尔米纽斯的时候,别的部落还提供了协助。最后他还是被部落里更好战的亲戚刺杀了。"他的这些亲属尽管乐意与罗马人战斗,也愿意和蛮族战斗,却不能在自己的部落里容忍一个暴君,即使他是部落里的英雄"。
我觉得也可以这样想:他们只是想战斗而已。
日耳曼人:伦巴第人、汪达尔人、弗里西人或者哥特人
尽管现代的历史学家将罗马灭亡的时间确定在476年,但是帝国的命运早在4世纪进入5世纪时的世纪之交就已经确定了。
尽管罗马在军事上失败了,但在文化上却取得了对蛮族的胜利。
许多取代罗马帝国的部落王国如同拜倒在罗马帝国脚下的那样拜倒在了罗马教会的脚下。
这种顺从使得基督教的信仰和罗马语言、法律和管理与日耳曼和平共处,在新的西欧文明里,甚至前者取代了后者。
篡夺皇位:西尔瓦努斯、阿博加斯特
以他们自己的选择方式加冕一位皇帝:阿塔鲁斯
通过强迫婚姻介入帝国王朝:阿陶尔夫
6世纪的蛮族以充满自信的平等来推动中世纪早期的世界向前发展
阿尔米纽斯的反抗还是公元1世纪的事情,而罗马帝国是在4世纪末才开始堕落的,最后在5世纪末才灭亡,只能说阿尔米纽斯的
反抗太早了,而一个政权没有过错的话,人们是不会去推翻他们的。
一开始,罗马人通过占领和诱惑分化(不仅是分化部落统治者和部落成员,还分化不同部落之间的关系)管理着蛮族,另一方面,蛮族也从罗马人身上学习到了先进的东西;随着罗马帝国的发展,蛮族人逐渐参与到罗马人的活动中,而不仅仅是旁观者和被奴役者,至少他们要去战斗,而罗马人与蛮族的界限也在逐渐地消失,蛮族的优势也在逐渐地超越了罗马人,并试图取代罗马人,最后罗马帝国瓦解了。
第二章:从墨洛温王朝到霍亨斯陶芬王朝:中世纪日耳曼的统治
尽管法国人和德国人双方努力将法兰克人与条顿人加以区分,二者却有一个共同的法兰克蛮族祖先,而任何编出来的神话都无法抹杀这一点。
墨洛温王朝
他采用了大量的罗马人充当世俗和教会的顾问,采用了幸存下来的治理之道。
尽管他是事实上的皇帝,但他接纳了罗马皇帝从未采用过的地方势力和贵族,依赖地方伯爵和公爵来统治帝国的顾问。
加洛林诸王
查理曼完成了法兰克文化的罗马化,但他依然是一个不折不扣的蛮族统治者,身穿的是部落服装而非罗马服装。
他将帝国分成众多的"伯爵领地",由"伯爵"以国王的名义加以统治,伯爵的主要成分是地方贵族。
法兰克王室的习俗是将平等的或物质的遗产传给每一位男性继承人。
为什么家庭财产可以平均分配,而土地或者说是权力,却不能平均分配,中国古代的分封诸侯国也是不可以的(周朝的春秋战国还有汉朝的郡国),会导致纷争的出现?财产甚至是地主的土地可以平均分配是因为这些是没有保障了,一场革命就可以把你没收了,或者说"富不过三代"可以让你自生自灭了,兄弟间的纷争仅仅是财产的竞争。但是如果把土地或者权力平均分配出去,争斗的代价可是血火相拼,不留余地的。
843年《凡尔登条约》:现代欧洲大陆的基本格局
从法兰克帝国到德意志诸邦
法兰尼克亚、萨克森、图林根、图瓦本、巴伐利亚&5个公国
萨克森王朝:德意志第一帝国(919年),"捕鸟者"萨克森亨利一世
萨利安王朝
就像在加洛林王朝已经出现的那样,构成萨克森官僚体制的伯爵、高级教士和王室成员已经牢固地确立起自己的地位。自谋其利。
最终,(诸侯)与教会联手,采取了一种聪明的阻碍方式:他们变成了数以百计的新基督教修道院地产的独立拥护者,也就是说修道院财产的奠基者和保护着。
霍亨斯陶芬王朝()德意志人丧失了对教皇和诸侯们的信心
红胡子弗里德里希一世:进军意大利
进军意大利是为了使德国有个安稳的后方,但这是对意大利人的侵略和教皇势力的侵犯,尽管意大利人和教皇之间也是存在着深重的矛盾。
西西里人的皇帝:弗里德里希二世
霍亨斯陶芬家族有向德意志诸侯贩卖无限制的政治权力的习惯。
弗里德里希二世是一世的儿子,不过一直在意大利长大,由教皇抚养,教皇希望弗里德里希二世能报维护教皇在意大利的统治。可惜的是,弗里德里希二世始终是希望能够统治意大利,甚至放弃自己在德国的统治(你妈是意大利,可是你爸是德国人啊,你是德国的皇帝啊),所以你就无所谓德国诸侯的要求了,只是为了得到他们的支持,所以政治权力也就无所谓了。弗里德里希二世对德国诸侯开了个坏头。
对于意大利人来说,你就是侵略者,所以最终还是失败了(历史上的侵略者一般都是失败的)。
诸侯得益于王权的疏忽而加强了自身力量,教皇则通过与皇权的对抗加强了自身的力量。
1257年,诸侯们召开了非正式的德意志诸侯选帝侯团会议,挑选德意志的君主,并禁止其拥有世袭的权利。
诸侯们甚至可以把皇帝的位置让给外国的君主,主要他们能够给予他们好处或者承诺。
当然,诸侯们获得的好处是短暂的,他们越强大,德国就越弱小,越不能抵御外国的影响(例如拿破仑)。
1356年,选帝侯团有了更强大的选举和政治操作能力,并且得到帝国法律的承认。
接下来的6个世纪中,诸侯领土国家将凌驾于德意志国家之上。
皇帝本身就是一个诸侯,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只要你实力强大到可以无视别的诸侯,你就可以要求(或者说是软硬兼施)他们为你服务,当然,其他诸侯也可以不执行你的命令,只要他们能够承受皇帝对他的报复,或者在皇帝需要帮助的时候隔岸观火甚至是倒戈一击。
之前以为这个时代的德国就是我国的春秋战国时代,但现在看来,是不正确的:德意志的皇帝是无法世袭的,虽然说你可以施加影响力;还有皇帝也是一个诸侯,不是天子。
第二篇: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
第三章:人与神: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时期的德国
诸侯的胜利:
(金玺诏书)7个选帝侯: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侯爵、波西米亚国王、莱茵行宫伯爵以及美因茨大主教、特里尔大主教和科伦大主教
路德教派的《圣经》教义肠道基督教社区的自我管理,不受外国教皇的影响和剥削
首位新教选帝侯(萨克森,智者弗里德里希,1517起)
维滕贝格宫廷
路德的捍卫者,并且允许宗教改革与之前兴起的德意志民主运动相融合。
卖赎罪券,不仅激怒了路德,也冒犯了弗里德里希,这不仅是宗教上的错误之举,更是一种政治性的侵扰。
1522年,弗里德里希在其冬衣的袖子上镌绣着新的座右铭的首写字母:上帝的世界是永恒的。那一年,他完全理解了路德的教义,深思其精髓并以此作为判断的尺度。
人文主义者、萨克森宫廷,力推改革的人们以及服从于他们的艺术家们对宗教改革的宣传与成功作出了贡献。
新神学体系
自我超越和自我谦卑的名言警句在德国的文学和艺术、哲学和神学以及政治小册子和各种演说中随时可见。
尽管新教与基督教方式有所不同,但两种信仰在面对未来时都认同死后复活的耶稣等待末日宣判。
而在新教神学体系中,只有正义才能使人们从末日宣判中生存下来,而这种正义就是具象的、受难复活、升天的上帝之子耶稣基督。路德教的方案直接抛弃了中世纪由爱或行善堆砌起来的信仰方式,路德信仰方面的圆满时刻比作新郎和新娘的"幸福交流"。
新的市民社会
路德教会慢慢变成了更具合法性的国家教会,通过创办新学校、实施福利制度和家庭安排等把大量的宗教因素融入了市民生活之中。
中小学校和大学:
男人能够统治国家与人民,妇女能够正确地照料家务、照看孩子、做好服务
培养通宵德国历史的合格人才
救济贫困:
新的路德教会把慈善福利作为一种道德与市民的责任,而不是精神上的义务
把道德救济的本地穷人与外国人,由劳动能力的乞讨者以及游方的行乞修道士区别开来,后者都被赶出了城市
福利被视为一种恢复性的手段而非一种长久之计。
这样的福利是有偿的,即是获得救济的农民要向福利机构偿还他们获得的救济,从今天的角度来说,这并不能说是福利。
婚姻和家庭生活:
恢复了《圣经》中的第一层姻亲关系和第二层血缘关系的原则,允许超过第一代血缘关系的远方表亲结婚。
限制对某些失败的或无用的婚姻进行解除婚约判决是否符合《圣经》原则的
科普一下:与中国在古代所实行的一夫一妻多妾制不同,由于基督教的影响,在欧洲实行严格的一夫一妻制。当然,那些国王们也有很多情妇,但其所生的私生子没有继承王位的资格。因此,欧洲很多国家之间的争端和战争都起源于王位继承问题,因为一夫一妻制很难保证香火不断。另一个因素就是王室之间的联姻;在平时这倒是一个绝好的外交手段,可是一旦出现了继承危机,很多人都来竞争王位。(《千载争斗积怨深》英国与法国的争斗达到了千年的历史,从诺曼底公爵就开始了,相比之下,德国与法国四百年的争斗就不算什么了。http://wu-xinyan.hxwk.org//千载争斗积怨深/
宗教改革和犹太人
他希望,作为基督教徒善待犹太人的结果,能够多把犹太人融入基督教社会,最终使"某些"犹太人甚至是"许多"犹太人皈依基督教。
尽管人们怀疑犹太人皈依基督教并无诚意,但这主要是态度与意志而非种族与血统造成了这种差异。
想说的是,当这种想法进一步发展的时候(尽管路德不是这样想的,甚至反对这样想,但他阻止不了后人向这个方向想),人们就可以把犹太人跟种族和血统联系起来。
犹太人不受欢迎就是应为他们的成就与他们在德国人口中的比例不相称,即他们1%的人口却获得了10%以上的成就,因此遭到了德意志人的妒忌吧,加入他们只有0.1%的成就又有谁会把矛盾指向他们呢。说句不好听的,就是德意志人妒忌犹太人的成就。
基督教本身就是从犹太教发展而来的,基督耶稣本人就是犹太人。
现代批判视野中的宗教改革
德国宗教改革中的伟大史诗在于专制的德国领土国家的"无限制的扩张"。
路德对农民战争的反应促使现代学者和权威发出强烈质疑,即支持宗教改革的人们是否为后来的德国人种下了社会和政治的恶果。
在1525年以后,路德的政治哲学将德国提升到了新政治权威与权力的水平之上,那么,这也只是诸多提升政治权威和权力过程中的最近的一环。若是这种政治权力的提升至宗教改革给诸侯带来的唯一好处,宗教改革就难以更多地获得诸侯的支持。
德国信奉的宗教有天主教、新教(新教是路德改革以来许多新教派的统称,这些教派都是与天主教和东正教并列的)(一家之言,百度百科了一下:最早期的基督教只有一个教会,但在基督教的历史进程中却分化为许多派别,主要有天主教(中文也可译为公教、罗马公教)、东正教、新教(中文又常称为基督教)三大派别,以及其他一些影响较小的派别。),在德国境内的新教有:路德教、加尔文教,甚至是狂热的波西米亚教派,觉得还有很多别的教派的。
天主教与新教关于教堂财产的争夺德国的矛盾,因为改变信仰的主教可以把教堂财产也转到新教名下可是一个很重要的问题。
外国可不像我们中国,"中国有10%的人信教,外国可只有10%的人不信教",西游记里面的玉皇大帝是道教的,如来佛祖却是佛教的,甚至有三教并立(儒家与儒教的区别?)的说法,当我们上政治课的时候我们又摇身一变成为无神论者,所以说虽然中国境内宗教很多,但信仰的人可不多。
第四章:饱经蹂躏的欧洲大地:三十年战争时期的德国
哈布斯堡(奥地利)
德国不自觉地成了各军事强权之间解决冲突、攫取财富的战场。尽管是德国的诸侯们首开战端,但战争一旦爆发,无论是遭受巨大痛苦和牺牲的德国人还是他们的那些引狼入室的领导者,都无法控制战争的进程,也难以预知战争最终结束的代价。
1618年,捷克和德国的贵族发起了反对新任波西米亚国王、施提利亚大公斐迪南(有优秀的军事领导人)的起义
英国(新教)、西班牙(天主教)、法国(天主教)
丹麦:荷尔施泰因公爵,丹麦国王克里斯蒂安四世
瑞典人:国王古斯坦夫·阿道夫想掠夺德国的财产
诸侯越强大,德国就越弱小,越不能抵御外国的影响。就是这个意思了。斐迪南(天主教)的对手有萨克森(路德教)、帕拉蒂纳特(加尔文教),国外的还有英国(新教)、西班牙(天主教)、法国(天主教)还有丹麦和瑞典。
为什么要强调宗教呢?因为当英国通过政治联姻向西班牙寻求对德意志皇帝的进攻时,西班牙皇室要求英国公主改变新教信仰,当法国赤裸裸地进攻德国时,他要考虑国内天主教徒的反对(德意志皇帝也是天主教的)。当然,最后的结果是宗教输给了政治,法国人直接占领了德国人的阿尔萨斯和洛林。
丹麦和瑞典人的后台是英法,英法通过代理人战争来影响德国的政治,丹麦国王是两个德国诸侯国的兼任国王,瑞典直接想获得波罗的海南边的港口,这些都是侵略。
1635年《布拉格条约》:萨克森、勃兰登、奥地利
1637年斐迪南去世
1648年《威斯特伐利亚和约》:
德国境内的德国诸侯是其领土的君主,在这种情况下,他们可以和外国自由结盟,前提是后者不得对皇帝造成威胁,反过来,合约只是重申了帝国皇帝的历史角色。
皇帝已经下降到只和一个大的德意志诸侯大体相当的地位。
在1624.1之前已经存在少数派别的地方将依法继续存在,在此之后,天主教对于土地和财产的管辖权也将继续存在。
加尔文教成为帝国境内的第三种合法宗教。
和约由《奥斯纳布吕克条约》和《明斯特和约》组成,涉及欧洲领土变更、神圣罗马帝国宗教关系和政治制度等问题。主要内容是:①法国获得整个阿尔萨斯(斯特拉斯堡除外),并确认1552年法国占据的洛林公国的图勒、梅斯和凡尔登3个主教区为其所有(见《卡托—康布雷齐和约》);瑞典获得整个西波美拉尼亚和东波美拉尼亚一部分、维斯马城和不来梅、费尔登两个主教区,并得到500万塔里尔的赔款;瑞士和荷兰独立并退出帝国;帝国境内勃兰登堡、萨克森、巴伐利亚等邦诸侯的领地大体恢复到战前状况。②重申1552年的《帕骚条约》和1555年的《奥格斯堡宗教和约》继续有效,确认新教与天主教地位平等,各诸侯国有权决定本国的宗教信仰和内外政策,有权宣战和缔结和约;未经诸侯同意,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无权宣战、媾和、课税和征兵;法国和瑞典作为条约的保证国有权干预帝国内部事务。
该和约削弱了哈布斯堡王朝的统治,加深了德意志政治上的分裂,改变了欧洲政治力量对比。法国实力大增,为后来称霸欧洲打下基础;瑞典获得波罗的海和北海沿岸重要港口,成为北欧强国。此外,该和约创立了以国际会议解决国际争端的先例,确定了国际关系中应遵守的国家主权、国家领土与国家独立等原则,对近代国际法的发展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荷兰和瑞士成为独立国家。
德意志皇帝赢得了战争,却在政治上输了,他没能把德国变成一个中央集权的国家。
德国人摆脱外国势力而重获自由的新生完全取决于他们自身内部的纪律。
第五章:帝国之敌:专制主义与普鲁士的崛起
授予各邦主权:小割据状态,政治和宪法的畸形怪物→
奥地利、巴伐利亚、勃兰登堡-普鲁士、萨克森、符腾堡
奥地利失去了对各种变化中的德意志帝国的控制,组建了自己的直辖帝国:匈牙利、波希米亚
勃兰登堡-普鲁士
普鲁士:霍亨索伦家族历代国王寿命都比较长,都具备举世罕有的治国人才
腓特烈一世
腓特烈一世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购得了勃兰登堡地区,同时也被确立为勃兰登堡的选帝侯
腓特烈二世
又向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购买了劳奇兹地区(Lusatia),同时又从条顿骑士(TeutonicKnight)手里购得了纽玛克(NewMark)。
发展和建设了柏林
艾伯特-阿基里斯
确立了选侯国的法律体系,并从法律上确定了霍亨索伦统治的正当性和不可剥夺性。
约翰-西塞罗
约阿西姆一世
在位期间,其采取了很严厉的宗教政策,镇压境内的新教徒。同时开始引进罗马法系改造司法体系。
约阿西姆二世
开始支持马丁-路德针对天主教发起的宗教改革。并在1557年正式成为了路德教派的信徒。
约翰-格利戈
在位期间继续发扬支持新教活动的政策。
约阿西姆-腓特烈
约翰-西杰斯蒙德
改信了新教的另一个教派—卡尔文宗。
不过同时他也并没有对路德宗采取什么压制政策。
在1614年兼并了克拉夫斯(Cleves),马科(Mark)和瑞温堡(Ravensburg)
在1618年取得了对普鲁士公国(Prussia)的继承权。
三十年战争
勃兰登堡大选侯腓特烈·威廉
开始创建了国家正式的军队体制,日后被称为"普鲁士军队之父"
在1657由于为了感谢霍亨索伦家族支持波兰对瑞典的战争,波兰正式同意普鲁士公国脱离波兰独立
萨克森的哈勒大学
腓特烈一世,在普鲁士的国王
1701年前,霍亨索伦家族的领土分为勃兰登堡和普鲁士两部分,勃兰登堡是神圣罗马帝国的一个选侯国,普鲁士是波兰的一个公国。
腓特烈一世为了实现封王的愿望,建立了庞大而精良的军队和宫廷机构。
柏林创建了哈雷大学(1694年)﹑艺术学校(1696年)和柏林科学院基金会(1701年)等机构。普鲁士的经济文化得到长足进步,逐步摆脱神圣罗马帝国的影响。
被他称为世界第八奇观的琥珀屋(送给俄国彼得大帝了)
虔诚派:人们必须同时生活在并行着的宗教和世俗的世界中
腓特烈·威廉(一世),普鲁士"里的"国王、勃兰登堡选侯,士兵国王
腓特烈二世(大帝),普鲁士国王
统治时期普鲁士军事大规模发展,领土扩张,文化艺术得到赞助,使普鲁士在德意志取得霸权。腓特烈二世是欧洲历史上最伟大的名将之一,而且在政治、经济、哲学、法律、甚至音乐诸多方面都颇有建树。
同性恋?汉斯·赫尔曼·冯·卡特被父亲处决
大帝的第一本哲学著作《反对马基雅维利》,批判了马基雅维利的政治哲学,他称赞那些为臣民服务并为之作出牺牲的国王,不赞成国王欺骗和操纵臣民。但是,在西里西亚战争中,这种充满活力的理想主义牺牲了。
大帝就曾描述伏尔泰既是一位值得钦敬的天才又是一个卑鄙的胆小鬼。
向中产阶级开放国家公职人员职位和制定了普鲁士法典(1794《普遍国家法令》)
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获得西里西亚,德意志最为富庶的省份之一
1756七年战争,腓特烈大帝遇挫愈强,以惊人的毅力和顽强以普鲁士一个小国之力,独抗法、俄、奥三大强国,普鲁士成为欧洲五巨头(奥法英俄普)之一
1772第一次瓜分波兰,兼并了西普鲁士
腓特烈二世在他的准则"国王是国家的第一公仆"下竭力避免封建制度的流弊。
奉行"人人平等"的原则,这是他当政时期的特色。同时他对移民和小宗教信徒(胡格诺教徒,天主教徒)宽容开放,也是他内政的特色之一。但是对犹太人的歧视,却是一字不漏的继承了前任的政策。
他希望彻底废除农奴制,但在普鲁士地主的强烈反对下失败。但在国王的属地上却能逐步实行,腓特烈二世在新开辟的地区里建立小镇和农村,让有自由身份的农民入住。
在腓特烈二世统治时期,普鲁士兴建了数以百计的学校。
腓特烈就是大战术的创始人,德国人口中的"大战术",就是现代军事科学中的战役学。
从长远来看,普鲁士人流的血和损失的财富并没有白白浪费。普鲁士已经成了欧洲强国并将保持其欧洲大国的地位。弗里德里希身上的专制和自由主义理念之间的冲突,折射出了18世纪政治观念的演变和发展。
腓特烈·威廉二世,大帝的(无子嗣)侄子
他曾是音乐家莫扎特、贝多芬的赞助人。
刚上任:减轻了人民的负担、改革沉重的法国式的征税制度、通过减少缴纳关税来鼓励贸易、修建道路和水渠,还对教育进行改革
1787:入侵联省共和国
1790:参与俄奥对抗土耳其的战争并获得胜利,识普鲁士放弃了腓特烈二世以来的反奥传统
1792:与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利奥波德二世缔结第一次反法同盟
1793:第二次瓜分波兰
1795:第三次瓜分波兰,波兰灭亡
腓特烈·威廉二世在位期间,普鲁士的国土面积由30万平方公里增加到87万平方公里。但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政府无能,财政一片混乱,国债高达4800万塔勒;军队老化。日腓特烈·威廉二世在波茨坦去世,留下一个近乎破产的国家
腓特烈·威廉三世
成为国王后的腓特烈·威廉三世在第二次反法同盟中保持中立,普鲁士在欧洲的威望下降。
1807年6月弗里德兰战役后,法军占领整个普鲁士领土。7月9日普法签订提尔西特和约,普鲁士王国只剩下了"旧普鲁士"、勃兰登堡、波美拉尼亚和西里西亚四个省
在次年拿破仑百日复辟后,各国结成第七次反法同盟。布吕歇尔与英军统帅威灵顿公爵阿瑟·韦尔斯利在滑铁卢战役中将拿破仑彻底打败。
维也纳会议:  使普鲁士重新得到拿破仑战争失去的领土,但在瓜分萨克森时,与其他列强发生分歧,几乎与英、法、奥发生战争,后来达成了妥协。普鲁士得到了三分之二的萨克森领土和莱茵河沿岸的土地,而将波兰让给俄罗斯。普鲁士成为德意志邦联内德语居民占优势的唯一强国,以及欧洲列强之一。
政治改革:让公民参与政治以唤醒其民族主义情感;释放农奴;实行地方自治;改组中央政府机构等。
教育改革:让所有阶层的子女都有相同的机会接受教育;建立了柏林洪堡大学。此后,布累斯劳大学、波恩大学陆续建立。
拿破仑战争后,腓特烈·威廉三世的统治变得保守,奥地利外交部长克莱门斯·梅特涅对他有一定影响。他不仅没有实现给普鲁士一部宪法的诺言,还强烈制止立宪运动。作为神圣同盟的一员,普鲁士出兵镇压了西班牙、意大利、波兰等地的革命。他在位的最后25年里,普鲁士国势渐弱。
腓特烈·威廉四世
1848年3月,1848年革命爆发。这位国王想以军队镇压革命,但在3月19日就决定撤军,并自任政府元首。他马上投入德国统一的事业,组成了一个自由主义政府,并召开国民议会和下令草拟普鲁士王国宪法。但是,腓特烈·威廉在后来确定自己的地位稳固后,就马上命令军队包围柏林并在12月解散议会。
他始终成立了一个新的宪法,设置两会制的议会,由贵族代表上议院、下议院则由民选产生。下议院由所有纳税人选出,但选举资格则基于缴税额,所以不能实现普选。宪法容许国王任命部长的权力,并重建了保守的地方议会与州份议会,也保证国王能操纵军队与官僚。这种制度比以前更为自由,但始终是一种保守制度,让国王、贵族与军队阶层掌握大权。
1857年,腓特烈·威廉被中风影响,身体局部瘫痪并患上精神病。所以,从1858年开始,他的弟弟威廉出任摄政王,直到兄长在1861年去世。
威廉一世,腓特烈·威廉四世弟弟
他任命保守派的奥托·冯·俾斯麦为首相。根据普鲁士宪法,首相只需对听从国王,并不需要搭理议会。虽然俾斯麦说他和威廉的工作关系是一个臣子对他的长官尽忠,实际上俾斯麦拿着管理内政和外交的实权。数次与威廉不同意见,俾斯麦扬言辞职,威廉只好同意俾斯麦的做法。
普军在普法战争取胜,日,威廉在巴黎凡尔赛宫称帝,亦即德意志皇帝。仪式过后,北德意志邦联()转改为德意志帝国(Kaiserreich,年)。这帝国是一个封建国家;皇帝是封建君主们的国家元首和总统。新领地包括巴伐利亚、符腾堡与萨克森国王;巴登和黑森大公;汉堡、吕贝克和不来梅参议院。
在第二帝国,皇帝下面还有别的国王的,他们随着1918的政变而失去合法性。
日,叛乱者MaxH&del在柏林企图行刺威廉一世,但失败。同年6月2日,KarlNobiling试图行刺,伤了威廉之后自尽。这成为清除社会主义法于日设立的原因。法例由俾斯麦的政府提出,并受到国会的大力支持。法例目的是打击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行动,并剥夺了德国社会民主党的合法地位。它禁止所有党组织、工人大众组织、社会主义者和工人阶级的刊物,并可用以裁决或充公社会主义者的文学作品,但又给予社会民主主义者赔偿。法例每二、三年扩大一次。虽然惩罚严重,社会民主党影响继续扩大。基于大量工人阶级行动的压力,法例于日被废除。
腓特烈三世(百日皇帝)
由于长期在英国逗留,他受到开明派、立宪派以及中产阶级思想的影响,具有强烈的自由主义思想。他并不赞成首相俾斯麦的铁血政策,俾斯麦也从未喜欢过他。
他继承了一个欧洲最强大的帝国,有着旺盛的精力和聪明的头脑,当其盛时,一言一行都足以震动寰球,在声势显赫日丽中天的统治三十年后,却被总参谋部架空,被人民抛弃,最后凄凄惨惨的躲到外国苟延残喘的渡过余生
虽然威廉在未当皇帝前,曾很仰慕俾斯麦,但他登位后,就马上与这位铁血宰相发生冲突。其实,这位少年皇帝是不甘受制于人,想掌握统治帝国的最高权力。于是,他在1890年迫使俾斯麦去职。
威廉二世实行帝国主义,以显示德国蒸蒸日上的国力。"世界政策"的核心是称霸世界,德国开始和英国首先争雄。
第一次世界大战:略
腓特烈即弗里德里希。
德意志的霍亨索伦家族500年间历史(从选帝侯到诸侯国再到第二帝国)只有20位皇帝,平均一个皇帝25年的执政时间,而且都是高素质的皇帝。怀疑中外皇室的教育有什么区别?中国封建时代以来的王朝没有达到300时间的,当然,中国的都是直接朝代的,德意志的第二帝国的时间也只有的47年时间,可以说500年的家族历史只为了50年不到的帝国光辉。
音乐家约翰-塞巴斯蒂安·巴赫(在莱比锡城):其音乐重申了现实的辨证特征以及人们心灵深处的两极性,其中的任何一种都极其神秘和复杂,超越了整个人类的智慧。
第三篇:启蒙运动反对革命德意志新时代
第六章:特洛伊木马:从法国革命到德意志革命
卢梭的思想为法国启蒙运动和法国大革命铺平了道路,镌刻着时代的光辉,就其原创性的思想对于法国启蒙运动以及大革命的影响而言,同时代的思想大家无人能出其右。
对德国人而言,个体的启蒙(理性和自由)和主观的真理(更高的权威并服从于它)是恰到好处的共有方式,这也是德国社会的道德伦理信念使然。
德国的启蒙运动不是法国人倡导的"自由、平等、博爱"式的革命启蒙运动。其教育的目的在于使公民在政府的管理下渐趋成熟,使个人囿于社会并支持既有的社会。
即便法国的启蒙运动震撼了德国人的思想意识,一场法国式的革命也不可能在德国社会出现。
如果说法国占领军在给德意志人进行启蒙培育,整合他们的土地,催生了整套的政治制度,刺激了工业发展,他们却也横征暴敛,为所欲为,强征德意志人入伍为法军效力。
法国人尽管给德国人带来了启蒙运动的成果,但他们始终还是侵略者,不能说他们忘恩负义。
德意志联盟:35个邦、4个主要的自制市(不莱梅、法兰克福、汉堡和吕贝克)
毕德迈耶尔:不关心政治、注重内心世界、崇尚微不足道的中产阶级生活,以及远离贫瘠的土地和喧嚣的工业世界的生活理念的代名词。
一方面,人们依然固守基于个人的出身和特权获得固定社会等级的理念;另一方面,时代也向社会的精英阶层和创业阶层敞开了怀抱。
1817年瓦特堡:新教改革300年纪;新近成立的全德大学生协会运动→沙文主义;击败拿破仑的莱比锡战役4周年纪
1830年法国七月革命:不管从合法的还是不合法的层面来看,人民大众都具有巨大的力量。
青年德意志运动要求为所有的德国人民,包括妇女和犹太人,争取权利和自由。
年革命:移民北美海岸、1846年农业危机和经济危机,争取权利的自由。
尽管物质科技的进步很大,但仍然遮挡不了政治的落后,在今天的中国大陆也有参考意义吧。
我们一直标榜着与众不同,可是看到的却是还是在走别人走过的路,这路,当然是不可能能一样的,但却有别人的影子。
1860——1879年间,德国科学家有70项新的医学发现,而世界其他国家总和也只有55项而已。但与此同时,德国向美国、南美、加拿大和澳大利亚来的移民却日益增多。1850——1870间,即德意志政治反动和国内民主运动失败后的半个世纪,出于对政府的社会歧视和宗教迫害的不断增长的恐惧,有170万德意志人移居到了美国。同样作为后起国家,美国和德国却是不一样的结果,两个国家的人民都很优秀,但笑到最后的是美国人,这是个没有个人天赋和能力比与生俱来的特权更为重要。既没有诸侯,也没有所谓"王权神授"的腐败宫廷。
法兰克福全德国民议会()宣称代表全体德意志人,其政治权威性高于其他任何成员邦。
德意志许多邦国的首脑都认为,法兰克福议会是一座巴别塔,而非能唤醒国家意识的号角。
《基本权利法案》通过加强对自由的教育来寻求建立一个开明先进的社会,那就是,通过扩大平等、增加机会,让尽可能多的德国人进入中等阶层。然而,这个明智之举却激怒了国王和公众舆论。
如果说在以后的岁月中,贵族势力依旧强大,那么德国中产阶级的势力则更加强大,并因此而成为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他们对机会和安全的渴望也在与日俱增。
年的历史对德意志未竟的民主事业而言并不是一个悲伤的故事,却像是浮士德博士两个灵魂之剑一长串的冲突的故事,那是德意志人心灵深处的自我冲突。
【作为的一支化身的质朴诚实的德意志人米歇尔。1848年,一个自由团结的德意志民族崛起,反抗欧洲那些分裂和压榨德意志的势力:法国人被打倒在地,俄国人屈膝求饶,英国人慌张逃跑,教皇撤退了,自私的德国贵族也躲到了一边。】
德国人是矛盾的,是自我冲突的。一方面希望自由,另一方面,却在封建诸侯的拥护下前进。
也许德国缺少的是英国皇室的玫瑰战争吧,红玫瑰与白玫瑰的斗争死了一大片贵族,让中产阶级有机会发展自己。但是诸侯国之间的战争不也死了一大片贵族吗?英国的玫瑰战争是没有外国人干扰的吧,只能这样说了,德国诸侯的背后是一个又一个的外国势力。
德国人的严谨跟德国诸侯的封建统治之间有某种关系吗?
德国人不能像法国人那样提出天赋人权,提出权力制衡(,他们发展不出法国式的大革命),所以他们只能在哲学上发展,在这种对内心的探索中德国人一步步地发展到尼采的超人学说。
第七章:绝对之精神与绝对之人民:19世纪德国知识分子的洪流
这一章太复杂了,看了两天了,还是只看明白的这句话的意思,他们的思想当然是不明白的了,现在过了二十天,也把原来看明白的给忘记了。
一、从康德到尼采
无论自由派还是保守派人士都不希望法国式的自由快速传导至德国社会各阶层。
以相对谨慎的伊曼努尔·康德为开端:有关理性的划分。
作为德意志二元论传统中一位辨证思想家,康德把知识限定在严格的科学性上——他称之为"纯粹理性"——通过展示先验的精神道德的一面,把他置于崇高的地位,或称为"实践理性"。康德把人类的天性崇拜为上帝的主旨,并把它简化为内省的良知,以此批评个性,而非批判社会和政治。
二元论,看到德意志人是一个矛盾的民族,但是他们确实是存在的。
在纯粹理性或科学的理性马上碰壁的情况下,理性在它的广泛区域里却有意志和判断能力来超越经验实证。康德于是设定了"实践理性",一种在精神和先验世界里无法证明的状态之下的道德智慧达到崇高地位的境界。这种知识的起点在纯粹理性之后,而实践理性能"直观"这一世界。纯粹理性认识事物较少但更确切,而实践理性理解更多事物但不够确切。当实践理性面临着道德困境时,康德相信内心的行为准则会经常进行敲击,提醒人类对更高层次准则负责,能够自由地选择善或是人人随心所欲地选择恶。
内心的行为准则:则成为超越纯理性认识范围的充满活力的精神的基础:上帝、林混、自由和永恒。
德国革命和1871年德国统一的这些年中,自由派思想家竭力煽动政治变革的活化,而保守派人士则高筑防火墙,以阻挡政治变革的火花点燃德国的历史。
约翰·艾特利普·费希特:重新统一了理性,重建理性的广义范畴,通过宣布人类意识的终极实在的行为,重新确立了理性能触及的范围。人类被定为绝对了解其周围的世界。
德奥尔格·威廉·弗里德里希·黑格尔:
绝对精神是万物背后的终极力量和意义。
合理的就是现实的,现实的就是合理的。
黑格尔和歌德所见证的潜行于19世纪的无神论和虚无主义,是与传统的经院哲学相呼应的(没有对上帝的认识,就没有上帝;而没有上帝,就没有人类的未来)。因此,只有现时的新一代哲学家才能将它们看成是人类解放的机会。后启蒙运动时代的思想家解释了康德学派严格限制理性的原因,他们相信,他们所面对的世界并没有超越个人意识的先验或真理。他们否认人类心智之外存在任何了解和评价世界的客观标准,世界本身只能像心智所认为的那样真实和善良。在黑格尔看来,这些结论不仅充满了认识论的危险,也充满了存在主义论和政治上的危险,面对这些问题,他通过验证其哲学上的存在,即通过理性批评而竭力挽救神的超然存在。
康德和黑格尔对基督教进行理性的教化和道德的感化。与他们不同的,左翼黑格尔派认为基督教是神话的虚构,甚至是有害的。
大卫·弗里德里希·施特劳斯:否认了耶稣的历史真实性,并且将古代基督教信条描绘成了与世界其他国家并无二致的历史神话。
路德维希·费尔巴哈:信仰,被认为是人心观念投之影,它创造出上帝。
作为黑格尔的一名学生,费尔巴哈从黑格尔那里学会了理性不是有限的,也不是个体的,而是普遍的和社会的(这是黑格尔与康德思想最大的不同)。
费尔巴哈建立了人本学唯物主义来与神学和黑格尔唯心主义相对立。他指出,上帝的观念是人的本质的异化,上帝是人的观念的投影,天国不过是人间未能实现的幻象的反映,宗教不过是人把希望寄托在来世的幻想。黑格尔的绝对精神不过是以精神的形式表现出的上帝。
卡尔·马克思:私有财产是富足者和贫穷者之间分歧的根源,而私有财产在没有基督教个人主义诞生的情况下是绝无可能产生的。因此,人类的生存就与社会团体或民众以及个人的复兴紧密相连,而这只能以消除个人宗教和政治自由为条件,也即在上帝以及自由民主死亡之后才可能发生。
1848年,他与弗里德里希·恩格斯在布鲁塞尔成立了共产党并正式发表了《共产党宣言》。
黑格尔和费尔巴哈在理论上赋予了人以力量,马克色则将这些抽象的概念运用到现实的对抗之中,鼓励大批的穷苦工人阶级投身于政治,以求通过无产阶级"铁和血"来演绎改变历史的壮举。
人们肯定认为这是奇思幻想,因为在19世纪,大多数德意志人都不相信历史的含义能以宣言的形式得到彻底的显现,当然更不可能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加以诠释。
无产阶级革命成功所承诺的普世道德价值要求实行新的集体规则,让普通群众和有识之士产生共鸣,对现存的社会和政治进行彻底改造。
以弗里德里希·尼采为其顶峰:世界是深沉的,以白昼所想的还要深沉。
永恒复归:超然的上帝所创造和救赎的虔诚的基督教徒已不复存在,新人类由其自身开始也以其自身为终结,而这一过程中的一切都没有过错、怀疑或者后悔。
永恒复归:能量不灭原理需要永恒重现。世界为一封闭整体,世界历程所采取的形式,必是重复循环,一切皆在重现过程中。
如果说查拉图斯特拉和狄奥尼索斯犹如新的福音,驱使士兵进入战壕,并且给他们在战壕中提供安慰,那么。这却无助于他们离开战壕。对于1914年这一代人而言,德国的现代文化和军事力量一样,完全归于失败。那一代人,无法忘记失败与投降、赔偿与剥夺的恐惧,因此即刻就会采取超人的复仇。
二、纯洁的民族
1813年拿破仑大败,这极大地满足了德意志人因为法国人占领和破坏其领土而形成的企盼已久的复仇,也激发了德国沙文主义的大众文化(维也纳会议)。这种沙文主义文化旨在促进德意志的统一,使德意志成为欧洲的强国。
沙俄的沙就是指沙文主义的,就是一个民族残酷地统治另一个民族。
提到原始的"德意志属性",威廉·海因里希·里尔深信所有的德意志人都共享这一原始属性。他以"德意志属性"淡化了等级和阶级差异是社会冲突或政治分歧的基础这一事实。于是,他就将"长期不安分的人",包括贫困的人、移民工人和新闻工作者等都排除在具有天赋的德意志人群之外,说他们拒绝同化。
如果说这种寻找(永恒的民族种族之根源)激发了烂漫主义者迪德里希斯和人种史学者博古米尔·戈尔茨世界公民"的意识,同时却也催生了偏执者的努力。这些偏执者试图将世界各民族从文化和生物学的角度划分等类,19世纪的歧视性种族批判就是由此造成的众多不幸结果之一。
就像神学之于费尔巴哈一样,对于康德而言,地理学就是人类学:不同的地区造就不同的民族,不同的冬季和行为
约瑟夫·阿瑟-德·戈平瑙伯爵:种族越纯洁,就越能经久不衰,优于混杂和衰败的种族。
休斯顿·斯图尔特·张伯伦:德意志犹太人是雅利安人保持其纯洁性的主要敌人。德意志犹太人对待法律近乎虔诚的信奉使这个民族极具威力。
达尔文主义用在生物学是可以的,但用在社会学却是种族主义的了,说能说哪个民族要被哪个民族统治,而民族的淘汰可以视为屠杀。
所谓纯洁的民族目的就是为了转移矛盾吧。解决不了诸侯与中产阶级甚至民众的矛盾就把人民的目光转到别的民族身上,甚至提出自己是优秀的。
同样是种族歧视,有一个有趣的故事是:一个移民美国的古巴白人,同当地白人一样,歧视这这里的黑人,却认为古巴的黑人不是他歧视的对象,"古巴的黑人是我的伙伴"。美国生产的黑人和古巴生产的黑人会有本质的不一样吗?
面对"新时代"对德意志过去主流思潮的狂热追捧,19世纪的德国并不缺乏实力强劲的背道而驰者,有两位认识,他们都置身于革命的烈火之中,以此来提醒他们同时代的人们,曾经的德意志人是何等英雄人物。
1.启蒙运动乌托邦之间:路德维希·冯·贝多芬
贝多芬与巴赫相似,他用音乐保留了处于尝试阶段的18世纪德意志的二元主义传统。
和拿破仑一样,他的思想还逐渐从启蒙意识演进到了对新时代的自我感知的意识。
(自我神话的宣言)
不管是短暂的统一感觉或是完美幻想,这种信念能长久存在于日常生活中,这种永恒是虚无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前奏。
2.现实的无知者:约翰·沃尔夫冈·冯·歌德
没有一个德国人能比歌德更好地告知乌托邦和现实的区别以及预测自己置身于乌托邦是现实之中所产生的结果。
《浮士德》中世纪意识的现代化,是为已经忘记德国历史和传统留下深刻的现代观众进行的德意志二元传统的重奏。
一方面受到道德上处于危险之中人类的压力,而另一方面又渴望通过有价值的行为来达到神的高度,《浮士德》描写的这种无止境的斗争就是人类的生存状况。
最后,浮士德发现,人类真正的和平时刻既不是个人融入无限之中,也不是迷失自己成为"一个伟大的人物",也不存在于其他任何永恒流传的事物之中。他发现他所追求的和平却是在世俗道德行为的无私时刻。
第八章:革命的保守主义:俾斯麦时代(1862——1890)
他随身携带着路德注解的《圣经》原文,也经常用格言来阐释路德教虔诚派的信仰,这种信仰认为,只有通过自我否定式的宗教信仰才可能实现为同胞的服务。这种传统也促使反对以理性为力量完善人格的启蒙运动思想,这是他与歌德共有的另一个古典的德意志信条。
俾斯麦出任首相挽救了国王,他成了国王和他在议会中的敌人之间的绝妙的木楔子。双方都对俾斯麦有所顾忌。自由党人畏怕他,是因为他们认为俾斯麦代表着过去的阴魂,具有重要的影响力;国王担心他,是因为他明白,在当前局势下,俾斯麦作为首相会拥有更大的权力。
随着普鲁士对丹麦、奥地利和法国的胜利,德意志民族主义在19世纪70年代如火如荼,北德意志联邦在普鲁士的领导下(符腾堡和巴伐利亚迅速加入进来)得到发展。曾经令欧洲列强最害怕的事情似乎正在发生:德国已经统一起来,并且相当强大,足以将自己的意志强加于整个欧洲。
反观他的历史哲学,他以为领导者和国家只是更为强大的神意下的人类集体力量的工具,因此,他认为这个新的帝国是由包括议会中的自由党议员在内的人民创造出来的,而非只是一个国王或是首相的杰作。
对于民族自由党而言,教皇的宣称和指责对羽翼仍未丰满的民主运动不啻为迎头一击,而俾斯麦则认为,教皇的宣传和指责暴露了天主教教廷如同另一个掠夺成性的国家。
虽然类似于俾斯麦对德国基督教的残害在1930s之前都没有再出现过,但是在对宗教信徒和公民贯彻国家法律意识方面,德国政府已经取得了更强有力的地位,然而,这样的做法导致了国家凝聚力的严重削弱和信任的巨大丧失,很多德国人离开故乡前往美国或者其他自由的国度。
考虑到时代的要求,俾斯麦游走在新德国和旧德国之间进行调和的方式虽然充满争议,却也不失为一种值得肯定的选择,他将一个内部纷繁复杂的年轻国家聚集在了一起,这种聚合却也伴随着剧烈的成长的阵痛。
柏林会议(1818年夏天):俄国成为巴尔干地区的主导者
奥地利、法国、英国、俄国、德国
每一个成员国都应该约束对他国的行为,每一个成员国在世界舞台上追逐自身利益时,不得践踏另一国的核心利益。
欧洲社会对俾斯麦在外交上的成就无比崇敬,铭记在心。
威廉二世:皇帝的理想主义观念和缺乏经验使其在面对危险时表现得无所畏惧,而在推行国内政策时则缺乏自信。面对俾斯麦的呐喊,威廉二世的反应就是缴俾斯麦的械。他对俾斯麦在伤害之外再加侮辱,完全继承了俾斯麦的信心和对抗方式。
俾斯麦担任宰相时期的一个基本缺陷是,他对自由派、中产阶级和议会制完全不信任。
俾斯麦认为,他这种具有超常权力的宰相统治下的国家,如果处于这种僵化的政府的治理之下,不可能长治久安。在德国的竞争敌手可能联合的情况下,并维护民族的统一和安全,德国需要一种极权政治,即灵活而规范的君主政体和官僚制度。
是他把德国带入了现代世界,但又尽一切可能阻止国家的前进。
就现实目标而言,面对历史的不可预知的转折,哲学家和革命者的完美的梦想无法对抗以血和铁的方式来行事的原始激情和原始冲动力。在俾斯麦的有生之年,德意志变成了一个强大的帝国,这并非因为伏尔泰或康德的教导,也觉得是1789年和1848年革命的影响所致,而是因为德国人民在应对敌人强加于他们的诸多苦难时,作出了开创性的反应。
第四篇:现代德国
第九章:最后的帝国:从威廉二世时期到魏玛共和国
一、倒退和过渡
世纪之交的德国人还对与他们一样的古老历史的品质引以为豪,那就是良好的秩序。
如果说德国算不上欧洲信教最虔诚的国家,那么它也是自宗教改革以来神学领域参与度最高的地区。由于这样一种文化水平,或者说尽管有了这样一种文化水平,越来越多的德国人放弃了传统的宗教庇护,转而接受启蒙理性、经验科学或者后启蒙时代的各种非主流运动。在这个转变的背后隐藏着让人十分熟悉的数个世纪以来遍及全欧洲的对主流宗教的疏远。在德国,这种推进力量来自于它的生机勃勃和引以自豪的理想主义,这个年轻的有成功决心的国家似乎正处于他的"零点时刻"上,也即处于它的新的历史起点上。
二、卷入世界大战
帝国新宰相莱奥·冯·卡普里维所依赖的外交部门的最终误判对德国外交政策的影响要大得多。
正是德国自己沙沙作响的军刀以及它的冒险,使它成为了列强关注的中心。
老气横秋、缺乏生机的三国同盟:德意志、奥地利、意大利
奥地利皇储斐迪南德大公遇刺
战胜使德国有了建立德国人控制之下的中欧地区新市场的机遇
陆军元帅阿尔弗雷德·冯·施里芬早在1905年就制定了先发制人的打击战略。两大强国对德国夹击的漏洞和不知情的闪击战的基础:法国→俄国
三、战争的代价
在战前,许多德国人过着优裕的生活。现在对他们而言,由于商业萎缩、通货膨胀、"萝卜冬天"和虚弱的体质等突然带来的苦难给他们造成了无法忘怀的羞辱和怨恨。
四、魏玛共和国()(十一月革命推翻了君主制)
将军们早就决定,要让新的国民政府而非军方承担战败的责任,最后,他们既受益于伍德罗·威尔逊总统所提出的帮助,也受到了这些要求的阻挠。威尔逊要求由战争期间独立于军政机器之外的各政党来签署和平协议。
尽管艾伯特的上台不符合官方宪法,不过,作为一种政治交易的工具,他提供了德国人一次全新的民主制度体验,并有着成功的最佳机遇。
艾伯特的自由主义和兴登堡的保守主义都没有能力将德国人从黑暗的日子里解脱出来。
《凡尔赛条约》:这个新政府和新的国际联盟一样,不是外国掠夺者而是协约国设计用来履约的傀儡而已。
他们被迫单独承担战争的责任,在谈判停火协定和签订条约时,德国人外圈被排除在外,他们除了屈服别无所获。而且他们被禁止参加国际联盟长达7年之久。这一切都是对德国的屈辱。
启蒙运动的乌托邦梦想的顶峰,即确保社会最大多数的人的最大的利益。
对战争失败的无法忘怀继续引发人们对于政府的怀疑和不信任,许多人认为政府就是同谋。尽管德国已经有了一个新的民主政治框架,但魏玛共和国的对这种新的民主政治框架的贯彻又是常识性的理论性的。德国人急需得到有报酬的工作,需要家庭保障和战后的重建,但新的议会似乎只专注于宪法问题和各类立法,远离各种最迫切的日常生活。
魏玛共和国的建立就是为了解决国家冲突,但它没有体现这一点,最终也未能阻止派系间的政治战争逐步升级为法西斯分子的民粹民主制和建立民族社会主义国家。
经济、政治、社会文化三条战线
第十章:野蛮君主:民族社会主义的兴衰(1933——1945)
在1920s,德国的合法政府保持着中间偏左的立场,然而民众政治却从中间转向右倾,给人以不祥之感。在这10年的开端和结束阶段,社会民主党联盟(马克思主义的)执政优势明显。到了三十年代初期,作为新的极右翼政党的民主社会主义者和他的那位具有暴发户色彩的法西斯领导人阿道夫·希特勒巧妙地接管了操劳过度而疲劳不堪的德国政府。无论从法西斯攫取政权来看,还是就由此产生的后果来看,都是与德国的政治和文化传统前所未有的大决裂。
民族社会主义VS自由主义和共产主义
民族社会主义工人党:希特勒,该党的语言大师
恩斯特·罗姆:冲锋队,政策的执行者,国防军的劲敌
法国的占领、德国人的苦难与民族社会主义者的成功紧密相关
慕尼黑暴动(-9)
《我的奋斗》第二卷的主旨是基于尼采的高级人种和低级人种理论之上的种族主义和社会达尔文主义。
1925年保罗·冯·兴登堡:第二人总统,德国政府的政治倾向开始由左转向中间偏右
当诺特海姆的选民投票给纳粹时,他们并不是要支持第三帝国所带来的那些东西,而只是支持纳粹曾答应的事情,即结束现存的政治和经济危机。
近代以前的帝国使者们不得不去依靠变幻无常的地方武装来执行相关的命令,而希特勒的地方长官们则不然。他们直接受到当地的冲锋队、党卫军和钢盔团的支持,在遇到紧急情况时还有国防军。
邪恶的根源:犹太人、基督徒和布尔什维克分子
战争的原始动机完全是自我为中心的,而不是以犹太人为中心的或反犹主义为中心。对于那些被迫赔付的苛刻赔款和一战以来所忍受的可怕的苦难
在国会纵火案的前后,希特勒的政党更害怕共产党的政变,而非任何正在迫近的犹太人的危害。
他把民主、资本主义、自由主义、国际主义,甚至现代主义艺术等东西纠结在一起,都视为"犹太人的创造物"。他相信,这些都是样式各异但又相近的"无中生有"的把戏。
希特勒成长的维也纳就充满了反犹主义的宣传。
相对于传统的基督教,启蒙运动中自由主义新教神学和左翼的黑格尔派要脆弱得多,更容易被民族社会主义所吸纳。
他担心集体性不高的德意志帝国议会会成为犹太教-基督教-布尔什维克这种不可抗拒的力量的下一个牺牲品。
他们对民族社会主义的支持是对日后似乎可信的经济救济、政治改革和国家安全方案的积极回应。
它邀请所有的德国人成为平等的参与者"形成一种民粹的民族主义",这种大范围的接近既欢迎贵族团体也欢迎中等阶级,并且既信奉沙文主义又包含社会意识。
如果说希特勒是古老的、极权主义的德国的顶峰和进行集体革新的德国一个穿着杂色服装的流浪艺人,那么他也是20世纪第一位从核心意义上接受了摆脱现有价值观的19世纪社会文化革命的政治领袖。
民族主义从来都是被利用的,只是用对了和同错了的区别,消耗的都是民众的冲动,但一直都在重复地去犯错。
有人会这样想吗?他爸当初就应该把他射在墙上。
第十一章:复合的德国人:二战后的德国
在所有的4个占领区里,德国人都极不情愿地改变信仰,他们中的绝大多数希望能走民主社会主义的"第三条道路"。这一条道路会使德国保持统一,而且是所有德国人可以接受的。
在反省了《凡尔赛条约》的后果和他们选择了复兴和重建而非惩罚和掠夺的政策。
实际上,在占领的前几年法国人和苏联人都在各自的占领区中掠夺了大量的生产工具,用于国内的建设。但受益于复兴欧洲的马歇尔计划,西德迅速恢复过来。
盟国在非纳粹化和再教育方面付出了巨大的努力,同时,却让西占区内的德国人处于旁观者的地位。
战后的德国人能找到接纳这些数量巨大的公民的办法,那么德国人是否有能力养活这些人并且维持德国文化的统一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尚未回答的问题。
战后的仍然是在两大阵营的影响下分裂的两个国家,德国人还不能说是一个独立国家,在两个统一之后,德国也终于再次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但对于生活在德国的人们,尤其是东德人,他们又怎么看待这个问题呢?
1990年德国大选时,当时的西德总理科尔承诺,在3-5年内把东部建设成一片"花团锦簇的风景"。2005年,德国统一15年后,时任总理施罗德将德国东部比作"没有黑手党的意大利南部",许多地方只能让人想到荒凉。2010年3月,德国现任总理默克尔直言,20年来,德国"并没有实现真正的统一"。路透社报道说,柏林墙倒塌后,东德人一度对自由市场经济充满期待,但20年过去后,他们发现并没有等来科尔承诺的"繁荣景象"。
两德的所谓"和平统一"给原东德人民带来的并不是如德国宪法所规定的那样享受经济同等繁荣,而是经济增长乏力,人才大量流失,失业率居高不下,社会问题层出不穷,人民实际生活水平大幅下降,幸福感越来越低,付出的沉重代价远远超出事先的想象。
两德统一前东德曾经是苏联式经济模式中最富有的国家,有最高的人均GDP和最高的生活标准。整个20世纪70年代,东德的经济一直保持稳定的3%-5%的年增长速度。在80年代,保持了平均4%的增长,跃居世界工业强国的第10位。两德统一后德国对东部地区经济进行改造,主要是对其国有企业进行私有化改造,将其纳入原西德的经济秩序,向以私有制为基础的社会市场经济转轨。德国政府接管了信托集团,负责原东德工业企业的私有化。信托集团承揽了8000个原东德企业的资产和债务。其口号是"不惜一切代价搞私有化"。至1994年,信托集团解散时,它已经对14000多个企业进行了私有化。在这个过程中,很多大的国有企业在私有化的过程中被完全关闭、倒闭,有的甚至是完全被铲平了。1995年,原东德国有财产的85%都变成了原西德人的私有财产,10%被国外资本所收购,只有5%才真正回到原东德人民手上。
在柏林围墙倒下那年,十岁的贝格和父母搬到西德,从国小一路读到高中,随后又出国上大学,今天,30岁的他看起来比西德人更西德,不但有高薪工作,英法文都讲得很地道,动辄大把消费或旅行渡假,但他却肯定表示,「我不觉得统一后的生活有什么好」,他反而认为,前东德的生活内容丰富又实在。
贝格认为,以前东德虽是极权统治,统一后的德国也一样,由金钱这种新极权统治,而大家所诟病的东德秘密警察制度,今天的德国也有萧伯乐(内政部长),对移民及犯罪的监控不比过去东德松多少。按照贝格的说法,极权与自由其实是相去不远,端视你怎么感受。
何况,经济萧条,前东德人失业率又高,许多前东德人虽然有了新护照,但没钱旅行,「一样也是不自由」。很多人认为,以前东德是过水深火热的日子,还好后来统一了,要感谢西德人把东德人解救出来,贝格说这是他最不能同意的想法。
统一后的东德因为私有化,属于东德的财产被西德收购了,不仅东德的失业率比西德高得更加多,而且大量的劳动力流失到西德去,东德经济与西德经济的差距变得更加大,想提出的一个疑问是,德国是一个联邦制的国家,下属的每个州有选择自己发展方式的权利,为什么要这样实施闪电式的经济私有化呢?
另外,尽管西德总外长同意不对东德政治人士实施清算,但是还是有很多东德的领导人被免除了职务,被提前退休,被送进监狱,另外还有很多的教师、科研人员等人因为不能通过一系列考核(必须检查他们是否受到以前制度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污染"),通过了考核和使用期才能重新成为公务人员,大量的精英不能参与到社会的发展中来,当然,马克思列宁主义系的老师和研究者铁定是失业者了。
统一前东德科研人员的比例高于西德,有14万人,分布于2913个实验室或研究所。其中53%同产业有密切联系,通常隶属于大企业或工业联合体。有大约2万人属于东德科学院。通过评估裁员,截至1991年底,原东德科研人员数目减少了一半。
西德的教育部部长要求改组科学院,强调必须"清除支配着研究方向的马克思列宁主义意识形态的影响,进行人员和研究计划的重大结构改革"。西德负责组建评估委员会,其科学委员会主席强调说:
评估对于东德的科研人员来说,关系到他们的生死存亡问题。委员会的建议分为两种:一些研究所立即解散;一些研究所拆散重组,但即使得到完全肯定的评估,也
得不到任何保障来维持其机构正常运转。科学评估活动如在经济方面一样,是西德把自己的规范和模式推行到东德。当时的德国总统魏茨泽克坦承管理机构中的几乎
所有职位由以'西方方式'思考的西部人占据着。(前东德)五个州的德国人不得不一天天适应这个统一化的过程。许多研究机构没有经过审查就被解散了。据说理
由是它们的干部中有许多"仍然太固执己见的人,以及德国统一社会党的正统派分子。"
同德国人不能参与到二战后成立的国家中的决策一样,东德人也失去了参与建设统一后的国家的权利,因为他们是被统一的吧。东德人也85%的热情回到了西德的怀抱中,这不会是假的,今天对于统一后的不满也不会是假的,想回到过去那是不可能的了,借用过去只是为了反抗现在。
人们常喜欢回忆美好,不喜欢回忆痛苦。不过,以前东德的生活是否真的那么不美好,看来也令人深思。
最后,拭目以待朝鲜跟韩国的统一,估计也是韩国统一朝鲜了,但两国的经济差距也太大了。
东德教会已经成为国家福利体制运作中不可缺少的部分,它更乐意"在社会主义中工作,而不是对抗或与之并列而行"。因此这种一致性达到了与国家实现互利的宗教和政治目标。
当德国统一社会党的官方通过对德国历史的发掘来支持正在垮掉的政治制度时,许多东德人却点数着失去的自由而抓住每一个机会逃往西德。他们相信,在西德,对于个人和民族的认同的回答更中肯和恰当。
在文化战争的民族统一的10年间,戈尔茨的相关著作从德国的历史角色入手,即在欧洲作为希腊、罗马、犹太-基督教文化的承载着,推断了德意志人的认同。他将那些导致德意志人超越欧洲的点点滴滴联系起来,发现了一个世界主义的民族,这一民族对自己有太多的了解,同时又知之甚少。
对于许多人来说,德国仍然是一个政治和道德发展较晚但也许会长久引人关注的国家。它在政治和道德发展方面并非一个值得仿效的世界民族,而是一个世界必须时常关注的特殊群体。
与今天的民主相比,德国的民主政体则可能是一个更严格的民主制。在德国人的历史长河里,他们赞赏权威和秩序,也要享有自由和平等,他们确信,最好的整体需要这两者,也要保护这两者。
在这些本民族的批评之中,人们要求费尔巴哈,马克思和尼采的孩子们不要再紧跟德国的历史传统,而要能够寻找一个全新的开始。这一目标并没有重振和修复衰落的祖国,而是创造了一个在全世界面前尽力赎罪和表示屈服的新德国形象。将德国的过去狭隘地理解为原始法西斯主义,也不能给现代世界以启示,那么这种尝试不如说是埋葬了德国的历史。
科尔作出了必要的努力,以再次向世界保证不必害怕德国的力量。他宣布,德国首先认同自己是欧洲人和世界公民。然而,德国拥有一个民族国家所无法根除的历史和命运,如果他要成为一个正常的国家,那么他必须接受和承认他的光荣和耻辱。
为了统一,科尔还想出了用"承担红军撤军费用"的方式来安抚苏联领导人戈尔巴乔夫。
奥地利:海德尔事件→新纳粹主义
对于德国人来说,美国的经济模式在某种程度也是一种可怕的妖怪。
因此在大半个世纪后,大多数的实际罪犯也已经死去好久的情况下,那些压根就没有参与的政府和新生代们却还过着罪犯的生活,出于对正常的德意志国家的渴望,被迫当着替罪羊。
德国就一直默默地援助新生国家以色列。
战后的德国以巨大的真诚来欢迎世界各地的人,尤其是受政治压迫的人,给予他们安全与保护,但好像没怎么看到有人去德国寻求政治庇护的?
1990年德国统一后,涌入德国的难民达46万,1991年虽有所减少,但仍达25.6万。今年(1993年)头8个月又有14万余人进入德国申请政治避难,预计全年可达50万,相当于去年全年总数的两倍。
德国人浮士德式的转变
种种迹象表明,德国战后福利国家对本国人非常慷慨,对外国人也是 一样大方。
如今,令好多德国人无法释怀的不是战争罪行和负罪感,而是他们战后的慷慨大度和对公平社会的追求。
战后建立起来的兼顾权威、秩序和民主、自由的德国民主制度要比无节制的美国式民主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
德国人也和其他发达国家一样,面对着着来自发展中国家的寻找工作的人的巨大压力。
最后要说的一个是德国与他的邻国的和解: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得罪了一大堆国家,第一次世界大战对苏俄的胜利让列宁成为了贩卖国家领土的人,入侵永久中立的比利时让它被世界鄙视了(在二战中德国就没有入侵瑞士了,但代价是瑞士人屈服了希特勒的压力——助纣为虐,德国也利用瑞士的中立地位获得了大量的外汇,瑞士银行也吞并了大量犹太人的财产,就是说瑞士是有违反永久中立的行为的;瑞士人口中有64%属于德意志民族,希特勒的演讲也鼓动了瑞士境内的法西斯势力),入侵荷兰、丹麦、瑞典等国家,对法国英国美国的战争让它遭受到了恶性的报复,除了奥地利,德国把它的枪口对准了他的所有邻国。
德国的报纸在战后也曾批评过瑞士的所谓"中立"。德国《周报》指出,瑞士的"中立"只差没有同第三帝国正式合作而已。
(.cn/b/7890523.html。)
考虑到意识形态的因素,德国主要是跟西欧国家和解的,而最重要的是和法国的和解。德国跟法国争夺欧洲大陆霸主地位和两国疆界问题是两个的主要矛盾,三十年战争中法国夺去了德国的阿尔萨斯和洛林(1635年),这是德国西部最富裕的地方,德法矛盾因此而起。
1796年法国拿破仑大笔了奥地利军队,这时候的奥地利还是德国的一部分,后来更直接横扫了神圣罗马帝国,这个数以百计的主权国家的联合体。
1871年,普法战争中俾斯麦打败了法国,法国被迫割让了阿尔萨斯和洛林。
一战和二战中两国更多次交锋。
总而言之,法国人和德国人的斗争达到了400年的历史。
但是两个国家却在欧共体的成立过程中化解了世代的仇恨,法德的关系比英法的关系还要亲密,可能是法国人恨了英国人已经一千年了吧。
从整体上来讲:首先是欧洲人观念发生了变化,在观念上形成了欧洲新意识,即走欧洲共同联合、共同发展之路,从前的分派别道路并不能给欧洲带来进步,反而把欧洲摧毁了,一战就让美国后来居上,而二战则把欧洲化为一片灰土,欧洲人至少用了两次世界大战来说明这样的路是走不下去的路;其次是解决德国,这个后起之秀融入欧洲,实现稳定的和平的问题,以和解与合作化化解矛盾,达到共赢;然后冷战是促使西欧走向联合的大背景,法国和德国再也不能靠挤压对手来谋求自身的发展了;。
从经济上讲,洛林是法国重要的钢铁工业基地,却缺煤,鲁尔区是德国的产煤区,却其铁矿不大,这种对各自资源的需要既可以使两个国家爆发战争,也可以是两国共同享有两国边境的煤铁资源的机会(德国总理阿登纳提出,用牺牲一部分主权的方式来获得两国的共同发展);从政治上讲,法国总统戴高乐走的是独立于美国的"戴高乐主义"外交路线(所以法国在1950s就跟中国建立的外交关系,比美国等国家早了不少于20年),想使法国恢复大国地位,并使联合的欧洲成为独立于美苏的力量,这必须取得德国的谅解和支持。这样,两个国家领导人多次的通信与会晤达成了《德法友好条约》(1963年),德法的友好是欧洲一体化的中心,在金融危机的今天,可以看到德国总理默多克"不惜一切"地挽救欧元,这里面是有以前的政策的影子的吧。
1950年法国外长舒曼提出了建立欧洲煤钢共同体的计划,此计划也符合阿登纳的欧洲工业一体化的思想,阿尔萨斯的洛林地区的煤钢资源置于德法共同参与与管理的联合机构之下,1951年4月法国、西德、意大利、荷兰、比利时和卢森堡六国签订《煤钢联营集团条约》。日欧洲煤钢共同体正式成立、
日在《罗马条约》的作用下,欧洲经济共同体和欧洲原子能共同体正式组建,并开始了欧洲一体化进程。
可以说没有德法的和解(不能说仅仅因为德法是欧洲经济最大的两个国家),就没有欧盟的今天(英国的三环外交政策中欧洲是最弱的一环)
今天的德国民主不是德国人自己开花的结果,而是在外国人的协助下的民主,尽管德国人讨厌外国人的支配,但德国本身就是世界的一部分,所以由别国引导德国走上一条真正民主的道路是可以理解的。
看完了一本历史的书,感觉历史就是一系列事件的蝴蝶效应,当初的一个点子到了后人那里,可以发展到了跟原来的样子完全不一样。
另外,有没有绝对的对与错?当然,是没有的。
&2012年世界各国GDP排名(截止到日)
世界各国人口排名
世界各国和地区面积、人口、首都(或首府)一览表
&哈布斯堡王朝
&《统一廿年了…….东德人缅怀往日时光》
《主题:反思两德统一
东德人胸闷》
&《历史和解:德国与法国》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06西班牙vs德国历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