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战中的对峙铁幕对峙,有没有直接影响到欧洲足坛

冷战对峙的实质及影响是什么?
冷战对峙的实质及影响是什么?
09-02-15 &
冷战实质是:美苏双方以及东西方之间在政治、军事、经济、外交、文化、意识形态诸方面除诉诸武力之外的紧张对峙和对抗。其影响是:1在冷战的大环境下,美苏双方势均力敌,在近半个世纪里避免了新的世界大战的爆发。2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在长期共存中都程度不同地从对方身上借鉴了经验,吸取了教训,并用于内部调整和改革,推动了世界的整体发展。3面对两极格局对峙局面,亚、非、拉发展中国家组成不结盟运动,逐步发展壮大,第三世界由此崛起。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苏联、中国和英国等国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结成世界反法西斯联盟。二战结束不久,美国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推行冷战政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提出同美国平起平坐、实现美苏合作、共同主宰世界的基本战略。随着苏联经济、军事实力进一步增强,从50年代后期起,美苏争霸的格局逐渐形成。美苏争霸分为三个阶段。 50年代中期至6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一阶段。这一时期的特点是既有缓和又有争夺。 在缓和方面:1955年,苏联主动与西方国家合作,签订了对奥和约,解决了二次大战的一大遗留问题。同年,苏联同联邦德国建立外交关系。1959年赫鲁晓夫访问美国,美苏首脑戴维营会议是苏联推行美苏合作外交战略的重大行动,美国实际上承认苏联是超级大国这一事实。 在紧张方面:1961年苏联修筑“柏林墙”,封锁了东西柏林边界,使美苏关系更加紧张。1962年古巴导弹危机,表明苏联开始走上同美国进行全球争夺的道路,同时也表明当时的战略优势仍然在美国方面。 这一时期,苏联还对中国推行霸权主义,企图控制中国,使得中苏关系恶化。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末,是美苏争霸的第二阶段。其特点是苏联处于攻势,美国转攻为守。 1964年勃列日涅夫上台至70年代,苏联的经济实力同美国的差距大为缩短,1975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上升,相当于美国的80%。苏联在军备方面赶上了美国,苏联的战略导弹至1975年已达2402枚,超过美国40%,1979年苏联在战略核力量上的开支几乎为美国的3倍。苏联大力增强常规军事力量。1978年,美军210万人,苏军440万人,美军拥有坦克10500辆,苏军拥有坦克50000辆。这一时期苏联推行与美国争夺世界霸权的积极进攻战略。美苏争霸的重点在欧洲,美苏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峙的僵持状态。苏联一方面对欧洲以“缓和”战略麻痹西方,另一方面加紧在欧洲以外的地区扩张。1979年入侵阿富汗,标志着苏联霸权主义政策发展到了顶点。 这一时期的美国,由于受经济危机的冲击,经济增长趋于缓慢,侵越战争受到严重挫折,军事力量被苏联赶上,美国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1969年后的尼克松主义,调整全球军事部署,收缩亚洲兵力,1973年从越南撤军,1979年同中国建交。 80年代末90年代初,是美苏争霸的第三阶段。1981年,里根出任美国总统以后,开始对苏联采取强硬态度,遏制苏联在全球的扩张势力。在核战略和核军备方面,美国提出了“星球大战”计划,通过以高技术为核心的新一轮军备竞赛,从而拖垮经济力量相对落后的苏联。在争夺第三世界方面,美国立足于在军事上打小规模的局部战争,打击亲苏政权。 苏联由于国内经济发展缓慢,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背上了沉重的包袱。1985年戈尔巴乔夫上台执政后,开始放弃争夺军事优势的作法,转为裁减军备,从对外扩张转向全面收缩。1991年12月底,苏联解体,美苏冷战争霸的局面结束。 (一)美苏从冷战到争霸 1.日,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胜利,日,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美国直到1933年才承认苏联。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1942年元旦,美、苏、中、英等26个国家共同签署《联合国家宣言》,建立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共同作战,取得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这说明,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两种不同社会制度的国家,为了反对共同的敌人,能够结成联盟。但是,战争结束后,美苏联盟破裂,转变为冷战和争霸。 2.二战结束以后,美国成为世界经济军事实力最强的国家,推行全球扩张政策。1947年3月,杜鲁门主义的提出,既是美国在全世界扩张势力的宣言书,也是对苏联等社会主义国家发动全面冷战的宣言书,又是冷战全面开始的标志。美苏冷战,使美苏由盟友变成了敌人。美苏冷战,在意识形态上尖锐对立;在经济上互相封锁;在军事上,1949年以美国为首的北大西洋公约组织的建立,1955年以苏联为首的华沙条约组织的建立,使美苏在冷战中形成两大军事政治集团的对峙局面。美苏两极格局形成。 3.50年代中期,美苏两国和国际关系发生了一系列重大事件。日,斯大林逝世。赫鲁晓夫上台以后,开始对苏联的内外政策进行调整。1956年召开了苏共二十大,赫鲁晓夫把“和平共处”、“和平竞赛”、“和平过渡”的三和路线作为苏联对外政策的基本策略,以缓和美苏紧张关系,寻求美苏共处合作,平起平坐,共同来主宰世界事务。美苏经济军事实力差距缩小,社会主义阵营的发展和世界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都使美苏关系发生了有利于苏联的变化,有利于苏联推行霸权主义。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军事和科技强国,美国推行称霸世界的战略使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斗争愈演愈烈。50年代后期,美苏争夺世界霸权的格局逐渐形成。 4.美苏冷战是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产阶级阵营的对抗;美苏争霸是争夺世界霸权的冲突,它超过了两种社会制度之间的矛盾。美苏冷战是除战争以外的敌对和对抗行动;美苏争霸则是既有和平方式的对抗,也有局部战争,如美军侵略越南和苏军入侵阿富汗的战争。美苏冷战和争霸在形式上有相同之处。在实质和结果上是一致的。 (二)美苏争霸的特点和实质 美苏争霸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历史的原因,更有意识形态、社会制度、经济竞争、军备竞赛、控制盟国和战略要地等方面的矛盾因素。 1.在意识形态领域和社会制度方面,苏联要把社会主义的意识形态,把苏联模式的社会主义制度推广到全世界。美国要把资产阶级的民主自由,把美国式的资本主义制度推行到全世界。美苏双方都宣称要最终消灭对方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实现本国坚持的思想意识和社会制度。这是典型的冷战思维方式,完全违背人类社会形态多样型存在与共同发展的规律。 2.经济实力的竞争。战后,美国由战时经济转向和平经济,对欧洲实行马歇尔计划,复兴欧洲经济,并企图控制西欧。战后从50年代初到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利用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新成果,推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促使经济进入一个相对稳定和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但是,资本主义固有的基本矛盾并没有解决,到70年代后期,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相继陷入“滞胀”状态,美国由世界上最大的债权国变成最大的债务国。1948年,美国工业生产总值占资本主义的54.6%,到1970年只占37.8%。但是,美国仍然是世界头号经济强国。 苏联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国家和人民的财产约有30%被破坏,损失惨重。从1946年起,苏联开始实行第四个五年计划,在短短的时间内取得了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的巨大成就。但是,苏联也存在不少问题,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的弊端日益显著,阻碍了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现代社会的竞争,是综合国力的较量,经济实力的竞争起决定作用,苏联在综合经济实力与总体科技能力方面落后于美国,这是苏联在美苏争霸中失败的根本原因。 3.军备竞赛方面,战后,美国拥有世界上武器装备最先进的强大军队,并且垄断原子弹。到70年代,苏联在常规军备和核军备,特别是战略核武器的数量方面赶上并超过美国,这使苏联在与美国的争霸中转入战略攻势,迫使美国从战略进攻转为战略防御。 美苏争霸的重点是欧洲,双方在欧洲都集结了重兵,处于两军对垒的僵持状态。但是,美苏双方都没有在欧洲发动战争。美苏还在全球争夺战略要地和海洋霸权,控制盟国,打击对方的盟国。美苏企图控制世界各国,但是,第三世界的崛起,打破了美苏争霸的局面。各国人民是世界的主人,美苏争霸既损害了本国人民的利益,又违背了世界和平与进步的潮流。 80年代初,美国为了遏制苏联全球性进攻的势头,既打击亲苏势力,更提出“战略防御计划”,实际上是实施战略进攻,以“星球大战”提高美国的核威慑力量,在一定程度上遏制了苏联的战略攻势。 从70年代中期起,苏联的国民经济,发展速度明显下降和陷于停滞。1987年,苏联的国民生产总值落后于日本,与美国的差距实际上拉开了。苏联强大的军事力量缺乏雄厚的经济实力,被迫放弃对美国的战略进攻,转向全面收缩,放松了对东欧等地区的控制,并最终退出。苏联在军备竞赛中最终败于美国的根本原因是经济、科技实力落后于美国。 4.美苏争霸,在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各方面都发生冲突。美苏争霸的实质,是苏联推行霸权主义政策同美国要称霸世界。美苏争夺世界霸权,推行强权政治。美苏冷战争霸,违背社会发展趋势,反其道而行之,必然被历史发展的潮流所抛弃。 (三)中国与美苏冷战争霸的关系 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苏联和欧亚各人民民主国家先后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并在各方面开展了广泛的合作,地跨欧亚的社会主义阵营形成。当时,以美国和苏联为首的两个阵营对峙,形势严峻,进行着针锋相对的斗争。美国不甘心在中国的失败,拒不承认新中国,在政治上孤立中国,在经济上封锁中国,在军事上威胁中国。面对这种情况,中国采取了向苏联“一边倒”’的方针。日,《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确立了中苏之间的同盟关系。50年代初期中苏友好关系的基础是两国在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方面存在共同点,同时,两国在国际上有共同的对手美国。 50年代中期以来,苏联逐渐推行霸权主义政策,企图把中国纳入与美国争霸的轨道,控制中国的内政外交。如1958年苏联要求在中国建立长波电台和联合舰队;1960年,苏联片面撤走在华的全部专家,撕毁了243个合同书,废除科技合作项目257个,给中国经济建设造成巨大损失。同年,苏联在新疆挑起边境冲突事件,中苏关系恶化。1969年,苏军挑起珍宝岛武装冲突。苏联在中国边境增兵百万,威胁中国的安全。中国开始把苏联称为“社会帝国主义”国家,并且把苏联做为头号敌人,与苏联霸权主义进行斗争。 这一时期,美苏两个超级大国都同中国处于敌对状态。中国在国际关系上经受了严峻的考验。 70年代初,美国在同苏联的争霸中转入战略防御。为了扭转同苏联争霸的不利局面,美国提出了“尼克松主义”,转而同中国改善关系。中国为了抵抗苏联的压力,也需改善同美国的关系。1972年2月,美国总统尼克松访华,中美发表《上海公报》,两国关系开始正常化。1979年元旦,中美建交。 80年代,苏联在美苏争霸中从战略进攻转入战略防御,进行全面收缩。在这种情况下,中苏关系开始缓和。1989年5月,戈尔巴乔夫访华,中苏关系实现正常化。 中、苏、美三国关系随着美苏争霸局势的变化而变化,中、美、苏关系恶化时,给三国都带来了损害。中国与美国和苏联的关系,从美苏方面来说,都是在战略进攻时要控制或颠覆中国政权,而在战略防御时又打“中国牌”。中国坚持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进行反对霸权主义的斗争,随着中国综合国力的增强,中国在国际舞台上越来越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国的国际地位进一步提高。 (四)美苏争霸的历史思考 美苏冷战争霸四十多年,对战后国际关系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有多方面的历史教训值得我们思考。 1.人类社会必须坚决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战后,美国推行称霸全球的政策;苏联推行霸权主义和实行大国沙文主义。美苏争霸是世界不得安宁的根源,美苏争霸的历史教训沉痛;世界人民必须永远坚持反对任何形式的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 2.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必然是损人又害己。美苏争霸,进行军备竞赛,投入巨额军费开支。1970年,苏联军费的绝对额首次赶上美国。1977年,苏朕军费的绝对额为1300亿美元,同年美国是113O亿美元。美苏巨额军费开支,不利于内经济的发展。1980年,美国国债高达2600亿美元;苏联经济形势的恶化是其解体的主要原因之一。 3.美苏争霸,使人类处于核大战的威胁之下。1962年的古巴导弹危机,几乎导致了美苏核大战。美苏两国的核武器能把人类毁灭数十次。但是,另一方面,美苏冷战争霸,两极格局对峙近半个世纪,并没有爆发世界大战和核大战,这最主要的原因是高科技显示出的巨大威力,特别是在当代高科技条件下如果发生核大战,不可能有胜利者,只有交战的双方甚至整个人类的毁灭。这使美苏双方都不敢轻意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只能实行核威慑。世界人民,包括美苏两国人民都热爱和平,反对战争,也使美苏不可能发动世界大战和核大战。 4.美苏争霸,都企图把自己国家的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及其价值观念强加到别国社会之上,并要推广到全世界。这是以错误的思维方式和方法来处理国家国际间的关系。我们必须认识并承认世界社会的多样性,统一性,尊重各国人民根据国情来选择自己的发展道路。 90年代初,美苏争霸的局面结束,世界格局出现了多极化趋势。正在形成的多极化世界格局,是开放型的世界战略格局,较之美苏争霸的格局,是历史的进步,它有利于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冷战(英语:Cold War,俄语:Холодная Война)是指美国和苏联及他们的盟友在1945年至1990年代间在政治和外交上的对抗、冲突和竞争。由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刚结束,在这段时期,虽然分歧和冲突严重,但对抗双方都尽力避免导致世界范围的大规模战争(世界大战)爆发,其对抗通常通过局部代理人战争、科技和军备竞赛、外交竞争等“冷”方式进行,即“相互遏制,却又不诉诸武力”,因此称之为“冷战”。美国的主要盟友是西欧、加拿大、日本,而苏联的主要盟友是东欧国家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直到中苏分裂)。这个词起源于日伯纳德o巴鲁克在南卡罗来纳州哥伦比亚的一次演说。此外,1946年丘吉尔访问美国,在这次访问中他发表了著名的铁幕演说:“从波罗的海边的什切青到亚得里亚海边的的里雅斯特,一幅横贯欧洲大陆的铁幕已经拉下”。间接表示冷战的开始。恐怖平衡这场全面的“东方对西方”的战争并未真正爆发,最大的原因是由于双方都拥有大量的核子武器,一旦直接冲突可能导致全人类毁灭,因此双方都尽力避免发生全面的 “热”战(请见相互保证毁灭),实际上只是在经济、哲学、文化、社会和政治立场方面产生严重对立:西方指责东方不民主、极权主义、极权铁幕和共产专制,企图将民主国家纳入极权专制的统治,而东方则批评西方是中产阶级资本主义、帝国主义、剥削劳工。冷战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开始,随着八十年代苏联的经济危机,和戈尔巴乔夫(戈巴卓夫)的民主改革,促成共产国家倒台,到1990年代初苏联解体冷战正式结束。中国国共内战、朝鲜战争、中东战争、越南战争、阿富汗战争(1979年)和两伊战争是几个东西方国家发生区域冲突的例子,但是大多数时候只是双方代理人之间的冲突,在这些冲突中,主要强国只是通过资金和武器援助各自支持的国家或组织。这么做就减少了两大阵营冲突的紧张性。美国与苏联竞争的一个主要领域就是科学技术,此外还包括了十分隐蔽的间谍战,和双方的政治宣传战。虽然双方的谍报系统经常采取秘密的暗杀行动,但是由于核武器的威慑,两阵营一直没有发生全面冲突。当然在当时,人们并不清楚,一个地区性的小规模冲突是否有可能引发核战争,有鉴于此,每一次的冲突都会引发人们极高的关注。这种紧张态势几乎像真正的战争那样改变了全世界所有人的生活。德国可以算是冷战中最主要的争端焦点,特别是柏林。柏林墙很可能是冷战最生动的标志。这堵墙分隔了东柏林(属于东德)与西柏林(属于西德),使西柏林孤立于东德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红旗下的足球:铁幕年代的冷暖记忆 - 欧洲杯政治地理(四):东欧足球 - 十五言
是不是发现(三)不见了?因为是一篇前面文章的改编文,就不放在这里了。具体可以查看,和。
波兰前队长库巴·布拉什奇科夫斯基的点球被帕特里西奥扑出的那一刻,他知道,他的最后一届欧洲杯已经接近尾声了。最后一支东欧球队,也倒在了四强门外。东欧球队在你心目中是什么样子?波兰、捷克、斯洛伐克、匈牙利,乃至乌克兰、俄罗斯……或许老一些的球迷,还记得内德维德“黄金一代”的潇洒奔逸,来自圣彼得堡的“沙皇”阿尔沙文手刃荷兰的惊心动魄,乌克兰“核弹头”舍甫琴科的英勇……而这届杯赛上,我们见到的是更多悲情的诀别:“小将”罗西基带伤拼搏到最后一秒,留下捷克黄金时代最后一道身影;匈牙利41岁的老门将基拉利不敌比利时青年军;星光黯淡的乌克兰和俄罗斯更是乏善可陈、早早出局。
罗西基与切赫。图片来源:
新球迷、或者伪球迷,可能对东欧足球印象稀薄,唯有的记忆也只是个别闪亮的孤星,从足球的世界划过。但在之间那个特殊的时代,东欧足球,却承载了比足球多得多的东西。 红旗下的匈牙利二战结束,铁幕降下,欧陆、乃至整个世界都被划成了两半。从什切青到的里亚斯特,区分世界的,除了民族、语言和宗教之外,头一次有了“阵营”二字。一边是“先进的自由世界”,一边则是“社会主义的天堂”。没有什么东西能够逃脱社会制度的影响,足球也一样。
匈牙利——祖先是在草原上游牧的马扎尔人,说着和西欧各国完全不同的乌拉尔语系语言,而在那时,属于社会主义阵营的一部分。上个世纪50年代,拥有普什卡茨等上古大神的匈牙利队,“伟大的马扎尔人”(Might Magyars),其实是比现在的德国、意大利和巴西都要厉害的夺冠大热门,早在那时候,他们就开始了最初的“全攻全守”(虽然这个词因为后来的荷兰而被人所知)战术。在1950-56年六年间,他们只输过一场大赛——那就是1954年的世界杯决赛,西德的“伯尔尼奇迹”。
足球甚至是匈牙利国家政策和宣传的重要一部分。在苏联于1945年将匈牙利划进东方阵营之后,“社会主义”成为了核心价值,最靠近西方的匈牙利,毫无疑问是“社会主义的窗口”。足球,自然也带有“工人阶级”的性质——所有匈牙利的球员,都不是名义上的职业球员,而是千千万万工人们的同僚。国家队的球员,都在体育局有“挂职”。但在意识形态和苏联的影响下,任何与“民族”相关的概念都受到了打压。唯有在足球场上闪耀的时刻,匈牙利人才敢从心底喊出“马扎尔”人的口号,而匈牙利政府也能够光明正大地宣传属于国家和民族的辉煌成就。也丝毫不奇怪,这一切在1956年之后戛然而止。苏联不满匈牙利的自主改革脚步,入侵布达佩斯。在政治的重新整肃中,带领匈牙利队创造辉煌的古斯塔沃·西贝斯被炒掉。在国家的动荡中,许多球员逃离祖国。一代球队的辉煌,竟然因此而谢幕,也是让人唏嘘。苏联:一面共产主义旗帜“老大哥”在足球上也是不遑多让的。苏联将体育的政治意义拔高到了和外交一个程度,早在1952年,斯大林就邀请阿森纳来莫斯科与莫斯科迪纳摩打比赛,来彰显“英苏人民友好”;1955年,苏联邀请西德来打友谊赛,在8万名观众、包括3000名来自东西德的客人面前赢了下来,其间的政治话语甚至不用揣摩。1960年的第一届欧洲杯,同样是在法国举行,而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法兰西笑到最后的,却是挥舞着红旗的苏联队。这届大赛最有名的一场,应该是南斯拉夫在法国主场神奇逆转,与苏联会师决赛的那场。很有趣的是,四支球队中有三支都来自社会主义阵营——尽管那时候,铁托的南斯拉夫已经不跟苏联混了。
图片来源:
大约也是因为这个原因,相比起苏联乐意展示自己实力的热情,西方媒体对于1960年第一届欧洲杯的报道可谓寥寥,英国《泰晤士报》只在星期天的版面留了一个小豆腐块。1950-60年代的确是苏联足球的黄金年代,除了1960年欧洲杯,1956年他们在墨尔本奥运会上夺冠,1966年也打进了世界杯四强。唯一一个获得金球奖的守门员,现代门将的鼻祖雅辛,也来自那一支苏联。足球是苏联的形象工程,红色球衣前的CCCP大字十分醒目,也得到了真·“红军”的称号。同样的,他们的球员也都各有“挂职”,和两千万各类体育俱乐部(例如各类厂队、社区队伍等等)注册会员一样——所以他们才能在奥运会上靠这些所谓的“业余球员”夺冠。
雅辛正在扑救。图片来源:
当时响彻赛场的国歌“牢不可破的联盟”(也是笔者心中最好听的国歌之一),其实曲子和现在的俄罗斯国歌是一样的,不过词却有另一层涵义——15个加盟共和国,共同构成了团结的苏联。纵观苏联足球几十年的历史,加盟共和国对苏联足球贡献不少,特别是高加索地区(现在格鲁吉亚、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和乌克兰,而在苏联1991年解体之后,本应承袭苏联衣钵的俄罗斯,因为“四分五裂的联盟”,足球水平不振了很长时间。冷战世界背后的冲突与和平将目光扩大到整个世界,充斥着冷战年代的,虽有各种各样的分分合合、冷冷热热,但总的却是世界撕裂的尴尬无情。尤其是从柏林封锁,到猪湾事件,再到柏林墙立起来的这十几年(1940年代末-60年代)间,更让人看清世界之墙冷冰冰的现实。
图片来源:wikipedia
足球,成为了为数不多的、能够将两个阵营绑在一起的东西。欧足联一开始的成员,就包括了东西欧的国家。在那个年代,两个社会制度不同、阵营敌对的国家,能够好好踢上一场比赛,就已经是不容易的事儿了。隔阂乃至警惕,在那时候十分稀松平常。1960年西班牙弗朗哥政权拒绝让西班牙队赴苏联打欧洲杯预选赛,主动弃权让苏联晋级。体育竞技,在那时候也让位给了从西班牙内战和国际纵队那里攒来的新仇旧恨。东德的球员去西方世界比赛(特别是与西德队的比赛),都会有数量不少的斯塔西特务们负责监视,防止任何“叛国”行为。这些一直到柏林墙倒塌之前,都一直是最高机密——最后,人们惊讶于自己曾生活在什么样的天网中。政治紧张,比赛依旧挣扎着继续。在一个充满了冲突和敌对的年代,这是一场政治和足球之间的长期角力。但也能给人们带来属于整个国家和集体的记忆,即使与政治无关,也在不知不觉中被紧紧捆绑。还是匈牙利。当时,匈牙利国家队的不少球员,包括普什卡茨,都效力于布达佩斯汉维德(Honved)。当1956年苏联武力干涉布达佩斯时,普什卡茨冒着极大的风险,站出来支持自己国家的革命者们。作为曾经的“民族英雄”,普什卡茨和他的汉维德队,却宣布不再隶属匈牙利足协,与这个国家的傀儡政治切割。接下来两年的时间,这支汉维德队在整个欧洲展开了巡回,辗转意大利、西班牙和葡萄牙,与西欧的俱乐部打友谊赛,甚至和皇马、巴萨过招。
普什卡茨。图片来源:
这支“流亡”的汉维德队,终究无法长久。FIFA宣布他们的地位不再合法,一些匈牙利球员回到了国内,而在等到自己的妻子和女儿逃出匈牙利之后,普什卡茨选择远走西班牙,接受了皇马主席伯纳乌的邀请(以及接过了在匈牙利国内不敢想的支票本)。此时,他的黄金岁月已经过去了。在当时,这支来自共产主义世界的队伍,所到之处收到的欢迎,让人意外又动容。足球就是这样,能用纯粹与热情,摆脱隔阂与枷锁,在那个年代,能够做到这些是何其不易。布拉格,柏林墙,与千万个你我60年代后半期的美苏关系有所缓和,赫鲁晓夫和尼克松一时的谈笑风生,仿佛给僵硬的世界带来一些松弛的迹象。但1968年,东西方世界同时起了风,巴黎和布拉格的年轻人们不约而同走上了街头。杜布切克的“布拉格之春”,在苏联的坦克前轰然垮塌,阵营内部一度摇摇欲坠。一时间,掺杂着关于敌、友与自我的复杂情感,在球场上找到了宣泄的出口。1976年欧洲杯预选赛,捷克斯洛伐克终于有机会与苏联过招,并且2:0赢下了比赛。那是捷克斯洛伐克足球最黄金的年代,那支队伍一路过关斩将拿到了欧洲杯,全民举国欢腾。他们回到首都布拉格的时候,受到了民众自发的热情款待。获胜功臣帕年卡(Panenka)回忆到,“这么多人,我之前只在欢迎共产主义国家领导人的时候见到过”。
图片来源:
他们喊出的是那些平日里不敢喊出的、属于自己民族的声音,打破的是那些碍于“社会主义国家之间友谊”而必须遵守的秩序(比如对东德、对“社会主义老大哥”)。一场胜利,一个冠军,对于这个国家的意义非比寻常。它能渗透到每个人的情感与生活中,每个经历的人都难以逃脱。类似的还有阿尔巴尼亚与德国,这场1967年的预选赛,一场0-0的平局让德国人尴尬,甚至被称为“提亚拉之耻”(Disgrace of Tirana)。但在阿尔巴尼亚看来,这场比赛却是一场光荣而顽强的抵抗。当时,阿尔巴尼亚被包括共产主义和资本主义的全世界孤立(仿佛只与中国还有联系),却在足球上找到了一丝宽慰。这些记忆,又何尝不是冷战中仅有的温暖呢?故事讲到这里就快完了。
马提亚斯·萨默尔,东德最后一支国家队成员。来源:bbc.co.uk
1990 年2月,东德与西德在1992年的欧洲杯预选赛中被抽到了一组。那时候,象征着东西世界割裂的柏林墙已经崩塌,时代的洪流再一次席卷了这个世界。东德即将与西德合并,而东德队也将不复存在。原本对比利时的预选赛,变成了友谊赛。最终,包括萨默尔和罗斯勒在内的14个球员,代表最后的东德,打了最后一场国际比赛。唯一的遗憾,可能就是那场原本该是预选赛的、东德vs西德的友谊赛(也是一场为了庆祝统一的比赛),因为安全问题被取消了。那个时代悄悄地走向尾声,但那些掺杂了太多情感与纠葛的冷与暖,刻在足球的轨迹里,不曾消失。
【本文为“别处elsewhere”(微信号:elseworld)特邀稿,禁止转载】
收录了本文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阅读下一篇
看了《军师联盟》与《虎啸龙吟》之后,我对司马懿有何认识!
点击微信右上角,可发送给朋友,或分享到朋友圈。
收录到我的主题
大家都在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冷战中的对峙ppt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