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练陈氏太极拳太极拳,是用“心”练拳,还是用“身”练

| |龙8国际注册 | | | |拳馆|
| 收藏本站
当前位置:
&& 内容正文
怎么练习太极拳的腿部功夫最快?耐心看一看有妙招!
现代社会是一个浮躁的社会,现在的人也普遍过着比较快节奏的生活,路上行人车流无不来往匆匆,在这样的风气下一份宁静显得愈加重要。晨钟暮鼓,翠鸟竹林俨然成了向往的生活,此时来学习一下让自己的心归于平静。如何练习拳的腿上功夫初学太极拳就一定要改掉日常生活中急功冒进的坏习惯,切不可来去匆匆,首要就是把自己的心境放平淡,用身心去体悟自然。心静是练习太极拳必要的前提,做到了这一点才算真正的开始接触太极拳。心静这一点也许很多人都能轻易的做到,但这只是学习太极拳对心境最低限度的要求,心静了就要开始练习身法,身法练习才是太极拳的支柱,下面我们就重点谈一谈太极拳身法练习的切入点在哪。众所周知,腿和脚是人体重要的组成部分,太极拳之所以能延年益寿,强身健体,就是因为太极拳对腿部的锻炼作用。练习太极拳就必须要保证腿有劲,够稳够扎实,不能站在那里像是一阵风就能吹倒一样,这是练不好太极拳的。拳术里说,要做到落地生根,那么究竟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要想落地生根,就必须练习站桩。初学太极拳必须要练好基础,手、腰、腿的练习都是基本功,扎实了以后还要进行手眼身法步的配合练习,但是最基础的功夫还是在腿上。练习腿功还是要站桩,万变不离其宗,不论你如何去锻炼站桩都必不可少,为什么说站桩必不可少呢?站桩的时候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拔背,气沉丹田,这三点要求正是锻炼腿功扎实度的重要因素,桩站稳了腿部力量也就训练的差不多了。练习站桩切不可时间过长,最好保持在20分钟左右最好,还有站桩最好站活桩,在站桩的过程中让中心不断的移动,前移成弓步,后移成虚部,反复循环,不断练习。可以让你的腿部力量得到不断地提升,增强步法的稳定性,后面练拳也能更加稳固。2.感受大地的力什么叫大地的力?在练功时双脚稳扎地面就给了大地一个作用力,同时地面也会传回来相同的反作用力,若不是大地的反作用力,人们也不能在地面站立行走。这个力通过脚底经脉传至全身各处,这个力是根源的力,慢慢的体会其走向,舒缓,跟随这个力感受其在体内各处的变化,引流溯源,反馈到腿部,这样双腿会更加的自然协调且稳健。3.随心所欲前面我们说了锻炼腿功要稳要有力,为何现在又说随心所欲呢?看似冲突其实不然,稳是锻炼腿功的根本,但为何要稳?稳就是为了保证你每迈出一步就要保证这一步扎扎实实稳稳当当。但太极拳讲究的是一个道法自然,不能僵硬板滞。随心所欲就要求在保证腿部稳且扎实的同时要放松身心,腿部肌肉敦厚却不紧绷,你要退步就退步,你要前移就前移,绝不拖泥带水。
相关章节视频
进入www龙8国际娱乐常识怎么练好太极拳_百度知道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怎么练好太极拳
中级太极拳的练法
内功太极拳,有三个学练步骤:第一步骤,学练过程中反复体察神意气和形的关系,由开始的不能相融进入到阴阳互孕;第二步骤,通过着熟,懂劲,阶及神明来感悟;第三步骤,感受含三为一,使套路招式、内功心法、太极思维融合一起。一开始不好融合,但到最后,必须融合到一起。  从水性太极拳的角度来看,亦有三个学练阶段:第一阶段,初级,小乘着熟阶段,即太极拳的有为法,世间法(智),强调为拳日益,一法生万法,明了太极拳的名和相——学架子、入架子。第二阶段,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二、中级,太极拳中乘懂劲阶段,即太极拳无为法,属于出世间法(智)。强调为道日损,万法归一法——悟架子,出架子。第三阶段,太极拳大乘神明阶段,明了流体、无力、无为、无根、无量、无形、无相、无住等太极思维——进入了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阶段。  综合起来,可勉强划分出为以下七个进步阶梯。  第一个进步阶梯:  打基础  开始学练内功太极拳的时候,全日制学练时,最初的10多天最为困惑,许多人都感觉自己特别笨。其实,并不是大家笨,而是因为太极拳内功心法的术语及用意不用力的要求,对于人们已建立的知识参照系来说,是一个全新的理念和体验——也可能这方面本身就是一张白纸,连个参照物都没有。但是,这是培养、激发内功的重要途径,这个途径必须从一开始就树立起来,否则光顾得尽快学会动作,然后去追求动作的规范与否,就会与秘传内功太极拳神意作主宰的要求越来越远。这样学练太极拳几年、十几年,只能练太极拳套路——只相当于天天练体操,可取得活动筋骨的效用,而太极拳丰富的内涵之滋味就无从品尝。所以,学太极拳的第一阶段,关键的关键就是解决如何学拳,如何练拳的问题。  这个阶段的重点是学会动作要领,粗通神意气的内涵,并能一点点融进行拳走架的过程中。  第二个进步阶梯:  内外相合  著名学者南怀瑾在《易经杂说》一书中指出:“中国道家讲修道,欲修成神仙,必须打通任督二脉。所谓任督二脉打通,就要‘黄中通理’,这个‘黄中’,抽象的是天地之中,具体的是人的内部肠胃一切都好,黄就是中央的颜色,‘理’不是道理的理,是中国医学上的‘腠理’,就是皮肤毛孔。工夫做到了,修养够了的人,内部通了,外部亦通了,每个毛孔都通了,这个时候所谓天人合一的境界到达身体来了,面上都有光彩。这时真美,充满了四肢,都全身畅通了,那么,‘内圣外王’,内在有了这样高的修养,如果有机会发到外面,发于事业,就内外合一、天人合一,美丽极了。”这段话所说的内涵,可以通过太极拳的修炼来实现。如何实现,关键就是要做到内外相合。  内外相合是指自身与大自然相互融合、彼此贯通。内外并非指身体之内部与肌肤之表层在人体构造层面的划分,而是练拳者由神意气形所构成的功夫,在与外界大自然之气的交流、融合、混化、贯通的过程中不断地吐故纳新、充盈壮大。原北京市武协副主席汪永泉先生所传的太极拳中,修炼内外相合最畅达的途径就是三道气圈。三道气圈由身中发出,弥散在肩、腰、胯的外围,其中以腰气圈为主,上支配肩气圈,下支配胯气圈,由此形成一个内气与外气合和充盈的整体,从而形成 “其大无外,其小无内”的天人合一之境界。这个境界养生益寿的效果突出,补充体内精力的效益明显。  第三个进步阶梯:  上下相随  一般来说,三道气圈有了基础后,在行拳走架的过程中就要多体会上下相随了。关于上下相随,杨式太极拳第三代传人杨澄甫先生曾说过:“上下相随者,即太极拳论中所云:其根在脚,发于腿,主宰于腰,形于手指,由脚而腿而腰,总须完整一气也。手动、腰动、足动,眼神亦随之动,如是方可谓之上下相随。有一不动,即散乱也。”这是有关上下相随重要性的论述,这是拳理。但是,上下相随,不仅仅是“上面的手如何动,下肢的足也如何动。”在内功太极拳秘传的方法中,还有特殊的练法,那就是三道气圈平行散出之后,肩气圈主引领两臂的运行;胯气圈主引领两腿的起落与移动;腰气圈是肩、胯气圈的主导与媒介。此外,为了避免在行拳走架过程心意和躯体散乱,从而使平行的三道气圈能协调一致地运行,一定要在三道气圈的中心垂直降下一条身中垂直线(想象的思维线),这时,身形向前、向后、向左、向右移动,全凭这条身中垂直线的引领与操纵,由此就可求达在内外相合的基础上做到上下相随。  修炼丹道之功或藏密之法有修中脉之说,其实,在太极拳修炼的过程中也有与此说法相类似的身中垂直线修炼的内容。在上下相随的进展阶梯阶段,此是一个长期修炼的过程。衡量身中垂直线的修养水平标准有三:第一,垂直线软而活,自然而灵动;第二,把身中垂直线与钟锤融为一体,可上提下落自由旋转;第三,让身中垂直线粗而且膨胀力强,任何外界的干扰都不能使之混乱。以上三个标志不是传授出来招式方法,而是内功修为的自然体现。  第四个进步阶梯:  融进内功  许多人仅仅满足于演练拳架子套路,以为一门心思的天天演练就可以功夫上身;岂不知太极拳还必须经历修拳阶段的身心锤炼,这个阶段重要的内容就是拆开揉碎了,让每个动作姿势的运行与转换,都融入内功之术。  流行的太极拳主要是把每个式子的应用法作为此阶段的内容,比如,白鹤亮翅、高探马、扇通背等等是对付什么招式的;而内功太极拳此阶段的重点,必须放在每个分解动作都依赖相应的内功心法的催发下自动运行。虽然学内功太极拳之始就必须内功心法和拳架套路一起学练,但一般人并不容易出来内功,所以,此阶段一定要纠正并逐渐杜绝只运动形体的空架子现象。只有意识到太极拳必须使术与招相融合才能达到知行合一,逐渐达到“招中有术,术由招出”,到此境界,便可体会与感悟太极拳架阴阳相合的奥妙,为下一步进入揉手的应用打下实实在在的基础。  如何做到融进内功呢?关键是把每个拳架都拆开来默识揣摩,从而能从心所欲地把这个式子去僵硬而柔韧,去招法而内功劲法,去刻意烦琐而简洁明了。  第五个进步阶梯:  内在充实  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云手、下势、抱虎归山、肘底锤、十字手等等特定姿势的漂亮与否,练习者往往将之看得很重,也因此,在练习的过程中,思维关注姿势的弊病始终改不了,浑身僵硬也就很不容易去掉,进而形成自身神意气对形体动作过分依赖;有的人甚至会因之出现血压升高等病理现象。所以,必须从“松散通空”进入到“松空圆满”。  盘练太极拳架时,梢节的松开、松散、通空尤为重要。松开就是松开身体的各大关节,使之形成流体、弹簧状态。松与散能使手部内气在自身气势的外缘与大自然的外气自然交融;也便于实现佛家所说的“色即是空”的境界。如何实现与外界之气的交融使之与身体形成一团混元气呢?关键的关键就是在太极拳的修炼过程中,心中、眼中、感觉中逐渐淡化手的存在,直至最终忘却双手,达到周身一家、“手非手”的境界。一般来说,此阶段训练要重点体会左右搂膝拗步、手挥琵琶、单鞭等动作。特别是单鞭中“一身背五弓”,关于“空四梢”的内在的训练等要反复进行。  “松散”之后必须要伴“通空”,“通空”之后必然要进入“松空圆满”——松沉、松净、松柔、松化,内在里像是充满内气的气球,充实饱满;好象旋转门、跷跷板,动作之间的转化、自然轻松,不露痕迹;继而周身内外成为混元整体,从而神意灵敏、元气充沛、延年益寿之实效自然展现。答案补充 第六个进步阶梯:  过河扔船  社会上练学太极拳,很多人往往越学越多。学会24式,学42式、48式、88式等等。结果,每天早晨练拳为了不忘记套路,则要把这些套路都打一遍。但是,这样学练的结果,往往精力付出得很大,效果却不理想。  还有一种情况,就是许多太极拳爱好者拳架研习熟练后,往往抱着拳法套路不放,一辈子在拳套上下工夫,其实,拳架只是帮助理解太极拳真谛的一个渡河之舟,目的是抵达太极功夫的彼岸。过了河,船是要扔掉的。  为学日益,初学的时候要尽可能多学学,多练练,到了一定阶段,则必须“损之又损”,动作招法越来越自然随意,内功心法简洁明了,不复杂烦琐——脱离太极拳门派的特性和原有拳架子的束缚,进入改架子→创架子→无架子的阶段了。这个阶段,如人饮水,冷暖自知——到了这个境界就能自然实现了。答案补充 第七个进步阶梯:  自然无为  传说杨式太极拳内功传承体系中,有一描述杨家祖孙功夫进阶的图画——“全图共十三层台阶,最高处绘着一座南天门,第八层台阶标志着师祖杨禄禅的名字,健侯公排在第六层台阶上,班侯公排在第五层,少侯公排在第四层……”这图画中第一层的意思为懂劲,第二层是能用劲……,到第十三层才能达到出神入化之境。”这个是出神入化的境界,就是自然无为,全体透空,空中起妙有的境界。这和道家粉碎虚空和佛家“四大皆空”的境界是一致的。由此可见,自然无为的境界是一种难以用语言表述的境界。如果表述的话,我们可以这样来形容:此时,太极拳拳架中每一招、每一势、每一种内劲走法都已经没有了,太极拳的独特思维——“无根之根,无力之力,无中之中,无向之向”,已成为自觉意识,一身舒适、无我无为、无形无相、万法自通、圆融无碍的境界已经呈现。
极拳是一项博大精深,要想练好太极,除了勤于练习,自然而然就会练好,再一点就是建议你找一个水平高点的教练指导一下,身心齐修的武术项目,或找一个同伴对练,经常交流,还要用心去悟其中道理,不断的体会太极的微妙之处
练拳不练功,到老一场空;太极不推手,到死都没有。站桩是练基本功的好方法,推手是体会的好途径,大道至简,没有太复杂的东西,不要考虑太多,反而思多伤脾,相信阁下也是了结了不少太极的信息,不要盲从,从基础开始,送你一句话:武术的世界里没有天才,所谓的天才只是重复次数最多的人。
多练缠丝和云手,没有强健的基础是练不好太极拳的,要做一动全身皆动,一静百般皆静
其他2条回答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太极拳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太极练习需用心 才算是真正的练习太极
来源:互联网
编辑:莫晴
导 语太极拳的思想告诉我们,无论在做任何事,用心都是很重要的,只有用心去做才能达到想要的效果,才能把事情做好。
  思想说,拳的主要的修为在心,也就是说我们修炼任何东西都要用心,如果不用心那么修炼不了,也就违背了道家的思想。因此,练拳要靠悟性还是要用心。太极练习需用心  何谓心?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既不是指人体之器官,即人的心肝肺的那个心,也不完全等同于人们日常生活中进行思考或进行认知活动的那个心。其所言之心,是使人无欲无私、勿忘勿助、清净空明,如老子所说:“虚其心,实其腹”的那个心;又如孟子所主张的“存心养性”以“养吾浩然之气”的那个心;也是禅宗告诫人们顿悟而明心见性、即心即佛的那个心。假如朋友问:如果真有这个心,这个心应如何定义,或如何定名?我不知道心的准确定义,也无法用我们的语言对心进行定位;但我知道,无论老子还是孟子,无论道学、儒学还是释迦所言之心,都是要在抽象与具体中,在理性与感性中,在推理与妙想中,在正向与逆向中,在明确与模糊中,在实有与虚无中,超越其对立,追寻同一、归一、统一,而达至圆满的内心世界。如果非要给心定名,似乎可以称之为精神世界,或者干脆就将心称之为道;心即道,道即心。太极学子更可以理解为:心即太极,太极即心。  何谓心法?修为就要有法,修心之法即为心法;太极心法就是遵太极拳道而修养自心之法。这里所言心法有两层含义。其一为方法;其二为法则。我个人认为,就太极心法而言,其法似乎重点应该是指法则。因为太极拳道之心法,其特点是心无常心,法无定法,非心非法,故有则即法。正如拳论所言:功夫无息法自修。太极拳心法是统领太极拳修为的根本大法,是不容随意更改的法则,或许可以称之为太极拳王国的宪法。而方法是个性化的范畴,每个修炼者都可以、也必须找到适合自己的具体方法。当今有些太极名家把行拳走架时,如何配合形体动作的心中所思、意念所注,称之为心法,我个人认为似乎不妥。不论是手擎小气球也好,或是意想把小气球按潜到水下也罢,这些所念所想,只是修为当中的一些具体的小的技巧和方法,不应该是太极拳道所言之心法。因为太极心法是由道而生的最根本、最本质、最深刻的法则,而不是表面的、现象的、个性的、具体的想法、念法或做法。太极心法其大无外,其小无内;它统领并体现在太极拳领域的各个门派,因此超越杨式、陈式、吴式等各个派别,更不属于哪个人。它或许只从属于太极拳道。
在线养生专家
擅长:增肌、减肥操、拳击
擅长:擅长:增肌,减脂,体能训练,营养配餐,康复,动感单车,武术,足球,健身舞蹈。
太极拳有很多不同的流派,每个流派的招式都是不同的,85式太极拳是杨式太极拳中的一个重要流派。下面为大家介绍85式太极拳背向演练带口令教学视频,希望可以加深大家对太极拳的了解。
科室:肾病科
电话:025-
科室:麻醉科
科室:肾病科
科室:针灸科
很多油性皮肤的朋友脸是特别爱出油的,脸出油就会导致别人看上去油光满面很难看,那么脸出油怎么保养呢?
夏季气温高,糖尿病患者机体抵抗力差,有些患者还存在神经或血管病变,体温和水盐调节能力较差,容易脱水、失盐。所以,夏季生活中糖友在日常生活的“衣、食、住、行”中要做好充分的防护措施。
老宗医养生在线官网微信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张志明 ——中国武术在线 太极拳的论坛
太极拳的论坛
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张志明
练太极拳要不要用力?这是每个练拳人都必须自思、自问、自答,谁都绕不开的问题。虽然回答各有说词,但归纳起来不外两种声音:一种说&要用力&,一种说&不用力&。如果是涉拳不深的人随便说说也就罢了,令人难解的是,对太极拳深入研练几十年,在全国有影响的一些专家们都有两种截然不同的回答。这令广大练习者无所是从。对这个长期如乱麻一团的问题,本人最近才理出了一些头绪,似乎明白了一些道理。现与大家共同探讨,不妥之处请给予指正。
一、&用力&的&用&字的两种不同解读
第一种解读:&用&是需要、使用、运用的意思。行拳用力,就像绘画用颜料,饿了用饭、喝水用杯、写字用笔用纸一样的用法。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运动也不可能例外。虽说用重量不用力量,但还是要从重量中释放出力量;虽说用地心引力不用自身体力,但地心引力也是力呀!总之,练拳是需要力的推动的,无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如果这样解释练拳&用力&,我看没人反对。可惜的是,常人对&用力&一词的理解完全不是这个意思,他们说:&用力&时不可能联想到用自身重量和地心引力之类的概念。练拳实践也证明,一说用力就是用体力,用筋骨之力,就一身紧张。所以,主张练拳不用力者不问用什么力,一听到&用力&二字就警惕,就拒绝,也就在情理之中了。
第二种解读:&用&是加强,加多、加大的意思,就像&用功&指多努力,&用功夫&指多花时间、多费精力,&用劲&指再加一把劲似的。按《现代汉语词典》的解释:用力就是&用力气,使劲&,例如&用力喊叫,用力把门推了一下&。暗指原来用的力气、使的劲不够,需要加大力气,多使一把劲。所举之例也是说,小声叫不行,必须加大声音使劲喊叫;轻推门不行,必须加大力量推一下。这也是常人对&用力&的理解。按照这样的理解&用&力练拳,就必须绷紧胸腹、鼓动筋肌。这就与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自我修养和以柔克刚的特点相违背了。我看不只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即使主张练拳要用力的朋友也未必完全同意。
二、肢体运行的三种动力
第一种是无加力意识的人体力。即不能用&用力&一词形容的人力,包括:
1、呼吸鼓荡力。呼吸本是不随意肌收放推动的,但因呼吸会牵动两肋、胸背、肩胛、横膈、腰腹及身体重心,与随意肌有一定的互动关系,所以应把呼吸作为肢体运动的一种动力来研究。
2、静态支撑力。如站着、坐着、蹲着等保持一定姿势所需的支撑力。
3、轻松运动力。如端杯喝水、使筷吃饭、饭后散步等轻松自然或悠闲自在的运行动力。
第二种是有加力意识的人体力。是应以&用力&一词形容的力,是对&用力&词中的&用&字作为第二种解读所&用&的力。这种力有三个特点:一是简单,几乎不需学,人人都会,甚至连动物都会;二是依靠增加心力合体力消耗而增加力度,比较笨拙;三是因体内各部分相互牵扯而内部自耗大,所以功效低。主张练拳不用力者反对练拳使用这种力。
第三种是无体力、自然力。主要是指人体像山体泥石流滑坡、水流冲击、物体坠落等运动现象的推动力,就是自身重量所释放出来的力。重量是重力的量化,重力就是地心引力。用重量,用重力,用地心引力都行,都是一个意思。这样说可能不太科学,但因为有因果关系,也算是约定俗成吧。除自身重量这个最方便、最经济、最主要的行拳动力之外,自然力还包括惯性力、反作用力、杠杆力等一些辅助性、传导性的力。
综上所述,因为&用力&中的&用&字常被作第二种解读,&力&字常被认为就是第二种力,如果说练太极拳&要用力&,就混淆了内家拳与外家拳的界限,会将练太极拳者导入旁门,所以,练太极拳还是说&不用力&好,说&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好,这样表达是非分明,一看就懂,能保持太极拳的纯正性。
三、两种不同的思维方式
第一种是主张练拳要用力者的现代思维方式。他们首先从逻辑推理的角度认为,凡是运动都是力的推动,太极拳是运动,当然也是力的推动,是力的推动就要用力,不用力就没有力,就不可能产生运动。这种说法的错误有二:一是把&是力的推动&等同于&要用力&;二是把主观上不用力等同于客观上没有力。他们不知道还有不用力的力&&地心引力。其次,他们从物理学定量分析的角度说,假如有一个合适的测力仪测量,每个微小的动作都是可以测出力学数据来的。再次,他们从生理解剖的角度说,人体每个动作都可以分析出是哪些肌肉收缩牵拉什么骨骼生出来的力。所以他们理直气壮地批评主张练拳不用力者说,明明用了力,又说没用力,不承认事实,不尊重科学。批评者无视主观用力与客观有力的区别,不顾肌体力与自然力的不同,简单地认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只要动了就是用了力。这不是太极拳应有的思维方式,倒像西方直指目标的思维方式。
第二种是主张练拳不用力者的传统思维方式。他们置身于祖国传统文化的大环境中,站在阴阳哲理的高度,用辩证的、逆反的思维方式去分析问题,就不会得出&有就是有,无就是无&那么绝对的结论。所以,他们反对&只有用力才能有力,只有用力才能练力&的说法。主张&有就是无,无就是有&,认为主观故意用出来的肌体之力,不但不是太极拳所需之力,而且还会堵塞太极之力的通道,一辈子也练不出真正的太极劲来。此乃&有就是无&的道理。相反,真正的&武学内劲从虚无中来&(孙禄堂语),&用意不用力,&&久久练习,则得真正内劲&(杨澄甫语)。此乃&无就是有&的道理。他们还从太极拳的特点出发认为,太极拳重内轻外、重意轻力、重在以柔克刚的特点,包含了国人含蓄内敛的性格,重视自我修养的品格,以及&上善若水&、中正和谐的处世之道,是一种有很深文化渊源的本质属性,是中国特色,不容改变,而&用意不用力&的练法,正是维护太极拳天姿国色特点所必须的手段。这是定性分析的思维方式。再从练拳的心理过程分析,他们认为:我练拳一无用力的心理动机,二无用力的心理体验,凭什么说我用了力!如果非要从力学的角度去分析,那就连端杯喝水、使筷吃饭、站着观景、眼皮眨动都是力的推动,那就要说用力喝水、用力吃饭、用力观景、甩力眨眼了。这岂不荒唐?
我们是讨论具有祖国传统文化名片作用的太极拳,只能按照我国民大众的认识习惯去解释&用力&一词,按照传统的思维方式和太极拳的本质特征去&用意不用力&地研练。而不能用现代思维否定传统思维,不能用科学理念批评哲学思辨,不能把其他武术的练法搬到太极拳中来。如果像西医批评中医不科学那样,用现代的思维方式批评传统太极拳的&用意不用力&,批评者自己就用错了定律,就先不科学了。要明白&用意不用力&是太极拳区别于外家拳的重要标志之一。丢了&用意不用力&,就是丢了太极拳的特色。
四、戒毒一样戒力
练太极拳,&用力&是万恶之源,&不用力&是效益之本。所以,王壮弘先生告诫我们:&练太极拳要养成戒&力&的习惯,像戒毒一样地戒,不能说不戒就不戒了。要始终提醒自己戒&力&!&&人们说不用力不能打拳,我恰恰说不用力才能打拳。你用力,就不能像流体,不能像风,不能像水,不能像气体膨胀,能量就出不来。&
&能量是哪里来的?如果用你自己的力量肯定不对。世界上最大的能量就是地心引力。&
&膨胀也是靠地心引力,掺杂其他的力就不好了。&
&用重量不用力量。&
王芗斋先生也说:&身心不可用力,否则稍有注血便失松和,不松则气滞而力板,意停而神断,全体皆非矣。&
冯志强先生说:&柔练为养,刚练为伤;&&练意为养,练力为伤。&
其他许多太极拳家也有不少要求练拳不用力的论述。
不要怕松过头会懈,从而想松紧结合着练;只要精神领起、周身贯通,就只有松不够,没有松过头的问题。不要怕柔过头会软,想刚柔相济着练,结果如李雅轩先生说的:&吾辈练拳,以全心全意地去想松而尚不能将身势松得干净,如在练功时,心中先存一个刚柔相济的思想,哪里还能将身势松得干净,而没有一点拘滞别扭之力呢?如这样的刚柔相济的练法,我相信一辈子也难以将身体松纯净了。&要长期坚持,须知练拳戒力就像长河之水行舟,不进则退,所以必须时时、处处提醒自己戒力、放松,伸手出脚对称松,进退顾盼如滑冰,落如浑水泥沙降,起如风筝向上升。
五、用&偏沉则随&的智慧开发自身重量
这是&用意不用力&、&用重量不用力量&练拳,把动作&松&出来的方法。放松是有方向性的,可以向上、下、左、右、前、后等各个方向&放&松。在向各个方向的放松之中,向下松是第一重要的。向下松的反作用力就是向上松;向下松就像将提着的半塑料袋水放在地上,水就会产生向周围的扩张力、膨胀力,这就是向四面八方松。只要掌握好了向下松,向其他各个方向的松也就同时产生了。向下松,就是凭着自身重量,顺着地心引力向下走,就是&用重量不用力量&。向下松,体内意气就像水中泥沙向下沉。因此,向下松也叫松沉,简称沉。沉,也不是全身各处没有区别地一起沉,而是有的部位沉,有的部位不沉;有的部位先沉,有的部位后沉;有的部位显沉,有的部位隐沉。沉的部位或是偏上、或是偏下、或是偏前、或是偏后、或是偏左、或是偏右,总之是偏于一边,这叫&偏沉&。与&偏沉&相对称的部位因反作用力或杠杆力作用关系必然偏轻。偏沉处为实,偏轻处为虚。虽然处处都有偏沉、偏轻的区别,但不同部位偏沉对全身的影响是不一样的。
在全身各个部位的偏沉中,胯,特别是实胯的偏沉是最重要的,对全身的引动效果最明显。因为胯是骨盘的主要构件,是腰身的底座、根节,又是下肢的根节是拳论所说的&腰腿间&的中心,兼具腰的主宰作用和腿的发动作用,兼具腰的中轴作用和腿的支撑作用,同样是命意源头和动作开关。所以实胯一偏沉,全身就像通了电、通了水,就活动了,就随之动起来了。实胯偏沉,犹如开渠引水水自流,&这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这边流,那边偏沉一点点,它就往那边流。偏沉,一点点起来了;偏沉,一点点下去了。&(王壮弘语)偏沉,动作就一点点自己走出来了。每个有重心偏移的动作,都应从原实胯偏沉开始,到新实胯偏沉结束,要细细地走过两胯及其之间的每一个点,体会一路所经每一个偏沉点的感受,两胯偏沉依次走,意气如水贴地流。在两胯交替偏沉的带动下,全身一处自有一处沉轻变化,处处都随偏沉、偏轻而动作。凡需向下走的部位,应凭借自身的重量顺偏沉之势向下走;凡需向上升的部位,应借着其对称部位偏沉的反作用力或杠杆力往上走;凡欲向前移重心时则偏沉前边;凡欲向后移重心时则偏沉后边;若欲左转身则偏沉右胯右膝;若欲右转身则偏沉左胯左膝;欲出步则偏沉实胯;欲出手则偏沉肩胛等等。任何动作都可以通过偏沉的方法松出来,千万不要上抬下压、前推后拽、左搬右扯地&用力&做出来。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8式太极拳学与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