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孝明:同样都是哪些人不宜练太极拳拳的为什么寿命相差那么大

打与不打之间 文/王孝明
我的图书馆
打与不打之间 文/王孝明
打与不打之间文/王孝明&  传统武术各流派,其核心部分都有一些基本训练套路,譬如查拳的十路弹腿、八卦掌的老八掌、形意拳的五行拳、陈式太极拳的一路大架等。就是这些基本训练方式,构成了该武术流派的风格。  武术也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格斗,因为其中普遍蕴涵着一些格斗技术,以理性思维把这些格斗技术,从感性的非技术状态中提取出来,加以去粗存精、系统地整理,就是武术的技击术。技击术是用以在格斗中战胜对手的战术方法,我们可以把这种技击术称之为“打”。为了训练的方便,把这些无绪的单式技击手法,按一定的主观愿望有节奏地编排起来,便形成了武术训练的基本套路。单练武术套路是没有格斗对手的打,没有对手的打是“不打”。所以说,传统武术的技击术是打;基本训练套路是打与不打之间;表演套路发展了基本套路训练的不打。&  打与不打,都需要有一个载体,这个载体就是“形”,也就是拳架。传统武术拳架的形,有“打与不打之间”的二重性,形蕴涵有打之意和不打之意。形的打意即为技击;形的不打意仅为一造型。如果在训练拳架时注重其打意,就是武术的技击;如果注重其不打意,就是武术的造型表演。所以说传统武术的基本套路训练,是技击与表演一而二、二而一者。这种情况,各武术流派表现也不大一样,譬如现在流传广泛的杨式大架太极拳,仅此一套,练技击的功夫用它,表演时也用它。而体系内容非常丰富的查拳,除基本训练的10路弹腿外,其表演形式还有多个拳术器械套路,以及二人甚至多人徒手的器械的对演项目。传统武术还有一些用意的概念,譬如心意六合拳的意、形意拳的意、重意不重形的意、“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的意等等。心意六合拳讲究内三合、外三合,所谓内三合即“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既然心与意合,心和意即是两个不同的概念范畴,这个意即是拳架中蕴涵的打意。心是主导思维者,内三合可以说是思维范畴,主导打意范畴。思维与打意结合,打意与呼吸结合,呼吸与发劲结合,三者一而三、三而一者,此即为内三合。有人把意理解为意念,如果这个意念是打意,也是不错的。如果把意理解为别的意念,则是不对的。形意拳的形和意,也是这个意思,它是寓打意于形之中。传统武术通过练有形的架子,这称之为有法之法,直到练出无形的打意,这是无法之法,是一个由武术的复杂性,到武术的单纯性之过程。说“形无形,意无意,无意之中是真意”,也是从有形到无形的过程,到了这个阶段,也可以说是“得意忘形”的阶段。其实传统武术也不光是重意不重形,譬如心意六合拳的外三合,讲究“手与足合,肘与膝合,肩与胯合”,强调的不就是形吗?如果没有形体,意又以谁为载体呢?心之意志靠谁来表现呢?所以说前人强调重意不重形,不是不重形,而是重打意不重造型。如果真的不重形,“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人的认识本能有两种,一是靠感官感知外界的事物;二是靠理性对于感知的材料加以思考。这样就存在着两种情况,有可感不可思者;有可思不可感者,二者界限俨然。譬如,方东西必有方东西的理,如方桌,靠五官可以感觉到它的存在。方的理靠五官则不能感觉到它的存在,它只能存在于人的思中。思有抽象性,想有形象性,把感觉与思考结合起来,就是思想。譬如人们通过对方的物的感知,思考出了方之理。数学家可以依方的理,画出可感的方之图形;木工可以依方之理,制造出可感的方桌。这是人可思的理性认识,对可感的感性认识反过来的指导。文字虽然可以把人的理性认识之所思,譬如,方之理一类的成果记录下来,但记录的依然是人的思而不是人的感。前人弄不清楚这一点,常常是思、感二者不分。形意拳之前身叫心意六合拳,心意二字俨然是两个不同的观念范畴。意即打意,是可感的。可感的意通过形,把不可感的心的思维意志表达出来,即是心与意的结合。如果不是这样,形还是形,心还是心,没有意在其中,心和形就会脱节,形、意、心三者即不能自圆其说,就会自相矛盾。前人常出现这样自相矛盾的地方,《形意拳理论研究》一书有这样一段话:“心与意之间,并没有一个绝对的界线,拳经中也云:‘拳以意名者,以意为诸拳之母,凡百运动皆源于此也。夫心者,人之主宰也,心之发运动曰意。’心理活动是大脑皮层的功能,意念和思维仍是心理活动的更高形式和产物。”这段话虽然承认了前人心意不分这一事实,当作者引用“拳经”一段话,以试图说清楚二者之间的共性时,仍然是掉进了前人思维的圈套,无法自圆其说。  人生的需要可包括两方面:一是生存的,二是生活的。这两种需要就像一首二重奏乐曲,贯穿在人生以社会为舞台的表演之中。武术起源于人与人之间的格斗,这是生存安全的需要;在表演拳架时,突出了拳架的不打之意,这又满足了生活感情的需要。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出现了像传统武术这种打与不打之间的拳架,是一个非常富有哲学趣味的现象。就像旧时的中国人红白喜事时,和尚与道士在同一个场所作道场,也是一个非常富有哲学趣味的幽默现象。&  武术兴盛于封建社会,封建制度是不完美的社会制度,人们练武更多的是出于生存安全感的需要,所以那时人们练武重意不重形,就是注重拳架的打意,不大注重拳架的造型。所谓重意,也并不是像有些人把拳架理解为具体的技击术,而是通过盘架子练出功力来,像传统太极拳家每年盘架子上万遍,就是这个作用。古时候武术有“五不传”的清规戒律:1、不传心险者;2、不传好斗者;3、不传狂酒者;4、不传轻露者;5、不传骨柔质纯者。仔细分析一下这五不传,其中有四条是充满了不安全的心理。“不传骨柔质纯者”恰又说明了武术运动在那个时代,不是为了健身与陶冶性情。武风反映了民风,民风反映了社会风气,正是那时候人们社会生活中,内心充满了惊恐与不安的心理,使武术的主要功效,是为了满足人们安全感的需要,才产生了千姿百态的武术运动。至今民间不少拳家仍抱有此种心理,是思想感情仍生活在传统之中。  社会制度进步,当人们安全感得到了充分满足时,虽仍可以重意不重形地按传统要求练拳,或者根本不再练拳架直接练习散打,武术运动打的一面,已不在是为了满足人们的安全感需要而去打。在现代社会里,武术的打与不打都是为了满足感情的需要,所谓言之不足歌之,歌之不足舞之,舞之不足蹈之,都是人类精神情趣的多种反映。武术运动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共同产物,其性质与面貌取决于中华民族的气质特征、地理环境和时代精神。武术运动是中华民族自己的体育运动,就像篮球运动是美国民族的运动一样,也取决于他们民族的种族、环境、时代三大因素一样,各有各自的价值,不能也不必相互取代。现代社会制度的日趋完善,发展武术运动不打一面的抒情性,使武术套路重形不重意便成为理所当然。以太极拳竞赛套路为例,参加比赛必须遵照统一的太极拳竞赛规则的要求,按规定基本运动功架分值占60%,比赛中运动员任何一个动作失误都要扣分。所谓动作只是一个弓步、虚步、仆步等步型,以及拳、掌、钩等手型的造型。套路中原来所蕴含的打的攻防含意,在比赛时完全不作为打分的依据,所以说现代武术竞赛套路,发展了传统武术不打的一面。  传统武术拳架打的一面,在历史上具有军事体育等社会的实用性价值;不打的一面又有“进乎于技矣”,或近于道的抒情性价值。这两种价值统一于武术一种运动形式里面,是传统文化中有为的儒家入世思想,与无为的道家出世思想相结合的精神产品。打与不打之间,像一个无名的形体符号,各个时代的人都以自己不同的时代精神,进行了不同形式的解释和发展。传统武术的传统性,有其自身的表现形式;现代武术受现代东西方文化大融合的影响,也产生了有别于传统形态的表现形式;武术运动通过各种媒体的传播,众多爱好者也有不同的价值趋向。把这三种情况合而言之,武术运动就有三类九品之分:&  一、使武术运动超越于技的范围而近乎于道者,不但具有神明的技击功夫,而且使武术具有超越格斗残杀为能事者,其必亦有出神入化的艺术表演效果。这两方面的表现皆来自于思想与精神境界的极高明,此为一品;虽没有很高的精神境界,但技击功夫与表演水平兼擅者为二品;仅长于技击者为三品。  二、传统武术运动,理论修养与技术实践需要统一于一人之身,现代武术运动则分工明晰,这是东方文化汲取西方文化之进步现象。现代武术必有现代武术之理,为现代武术运动立说者为一品;将现代武术之说付诸实践者为二品;指出实践之得失者为三品。  三、有不少武术业余爱好者,把武术作为陶冶性情者为一品;用于健身长寿者为二品;用于疗病者为三品。  民间评品传统武术时说:“光说不练是嘴把式;光练不说是傻把式;又练又说是好把式。”这是老百性对于传统武术表演时上中下三品的品评标准,以上中下三品说,传统武术和业余武术爱好者,可有上中下三品之意。现代武术由于分工不同,需要傻把式,也需要好把式,更需要嘴把式,三品则不分上中下。&&
馆藏&37902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拒绝访问 | www.cnkungfu.org | 百度云加速
请打开cookies.
此网站 (www.cnkungfu.org) 的管理员禁止了您的访问。原因是您的访问包含了非浏览器特征(3f6c8de417f83a94-ua98).
重新安装浏览器,或使用别的浏览器王孝明:同样都是练太极拳的为什么寿命相差那么大_百度知道
王孝明:同样都是练太极拳的为什么寿命相差那么大
我有更好的答案
筋骨的拉伸个人觉得,太极是能调节五脏的平衡,心神的安宁,是需要长期正确使用才能见效的,所以个人建议还是除了练拳,但不是神药
采纳率:76%
为您推荐: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后使用快捷导航没有帐号?
【太极拳理论】浅谈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
查看: 2310|
评论: 0|原作者: 陈雄
摘要: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杨式太极拳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 ...
& & 由于诸多原因,现在很多太极拳爱好者只知道唯有慢练的传统拳架,不知道还有快练的传统拳架。“慢”好像是杨式太极拳的代名词,以至忽视了慢的实质和快的一面,甚至有人提出“如把太极拳练快,别人就不相信你练的是太极拳了”,否定了快的重要性,盲目为了“慢”而慢练,最终将喜欢技击的太极拳练习者引入“枉费功夫贻叹息”的误区。殊不知慢是为了给快打基础,慢是练功的手段方法,而不是目的,正如拳谚“慢如抽丝,疾如电挚”。只有在慢练的过程中,才能细心对照自己的动作是否合乎太极拳的要领要求,精神和体力亦容易协调统一。不慢则不能松到位,不慢则找不到细致和完整,不慢则不好找运动规律,必须先慢练,在稳静的状态中,周身松开,节节贯串,处处动作找圆圈,理顺内在气息,调整虚实开合的变化。& & 互联网上有版本不同的杨式太极拳快架视频,我看了的感觉是,这些快架视频多是慢架快打,没有把杨式太极拳快架的特点、风格、结构和气势、劲道打出来。所谓慢架快打,就是在慢架的结构上,或者改编了一些动作,把盘拳速度由慢变快地练习,基本东西是慢架的。什么是传统快架的特点与风格呢?让我们看看太极拳名师对快架的介绍。& & 有位太极前辈说:“快练拳架也是杨家太极拳的传统套路之一,过去杨少侯、杨澄甫等人也都打快架。虽然名称和次序多数相同,但快架不是慢架快打,快架的风格、整式作用与打法要点都与慢架不同。比如,慢架的五字诀是静,轻、慢、切,恒,而快架的五字诀是静,轻,灵、切,恒,一字之差就不好练。”& & 吴文翰先生在《杨派太极拳支系繁衍情况概述》一文中说:杨派太极拳的技击快架,是“节奏明快,轻巧紧凑、发劲刚脆、姿态优美的小式”,与慢架不同之处“一是进步必跟,退步必撤,开合相生、进退影随”,“二是定式时,时断时续的震足坐腕、肩臂弹抖,以及发劲时不由自主地哼哈声响”,“练法仅需5~10分钟,是一趟难度极大以快为主,又快慢相间、刚柔相济的太极快拳”。行架中,“时而行云流水,时而狂飚骤雨,轻巧如捕鼠之猫,迅捷如离弦之箭”。& & 张汉文先生在《杨式太极技击架没有失传》一文中说:“杨式太极拳的技击拳架只传给自家子弟和部分门徒。这种技击架子就是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现在世称杨式太极快拳。”& & 王孝明先生在《杨氏快拳世袭传》一文中说:“马岳梁先生亲眼看见杨澄甫打杨氏快拳,当杨氏早年在北平体育研究社授拳时期,杨氏体态尚未发胖,甚至可以说是英俊潇洒,打杨氏快拳应该是非常轻松的。”“当年杨氏太极拳传人杨少侯、杨澄甫和吴氏太极拳传人吴鉴泉在北京体育研究社教授太极拳时,都有发劲、跳跃的动作,有这种发劲、跳跃动作的就称为太极快拳。杨澄甫和吴鉴泉两人为了使太极拳更适合一般人练习,后来教人时把发劲、跳跃的动作去掉。”& & 浦汉健先生在《有感于我的太极拳观》一文中说:“‘杨无敌’当时打的太极拳是不是现在流行的慢架子呢?不是。现在的慢架子主要是传统太极拳中练内功的一种方法,是教给初学者或非入室弟子的。传统太极拳还有一套快拳,包括低架、散手、劲法等,除个别入室弟子,一般不对外传。杨式太极传人董英杰在香港就传授过快拳并有著作出版。吴式太极也有快拳,也于上个世纪80年代由马岳梁大师公开,并有多种版本出版。”还说:“太极拳是以快拳而成名,以慢拳普及。近百年来,文人们千方百计试图用慢架子的练法解决技击上克敌制胜的做法是徒劳的。”& & 庞大明先生在《杨式太极拳阐秘》一文中说:“快架是在中架、提腿架、大架具有相当基础之时,为增加武功而深入练习上盘,中盘、下盘综合运用提高的拳架。此架一直秘不外传,仅传入门弟子。其特点是速度快、姿势低、步子比中架要大。全套要在三分钟内一气呵成,故称快架。”还说:“因架势既低又快,姿势与中架、提腿架、大架有明显的区别,它可以在实战中用任何一势封住对方上中下三盘的进攻;同时可以用任何一势击打对方上中下三盘。在演练速度上,除整体动作较快之外,很多动作定势要带发劲。据说,杨班侯在打四玉捶时,四捶听起来是一个声音,使人目不暇接。此架难度较大,长功较快,实用性强。”& & 2008年10月下旬,我在邯郸市第十一届国际太极拳运动大会中认识了现在的北京市武协杨式太极拳研究会会长钱锋先生,这位拳兄与我聊到杨式太极拳技击快架时说:“师爷张虎臣先生所练的杨式太极小快式,有人称之为‘快拳’或‘快式’,是在加手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更高层次的拳架,内容更加丰富。它的特点是动作幅度小,势架低,运动速度快,步法灵活,招式多变,圆转自如,时缓时疾。发劲冷弹脆快,刚柔忽隐忽现,神意细微独特,非常精彩,实用性很强。整个套路二百多个式子要在十分钟内完成。”& & 我学练的杨式太极拳108式小快架是北京的一位恩师传授的,他老人家在世时说,他师父(我的师爷)的太极拳是跟前辈杨少侯先生学的,这套快架的口诀与以前的叫法有少许差别,师爷说改点俚语叫法(比如“簸箕式”“辘轳势”“反穿枝”等)主要是为了有利于记忆和理解拳架口诀。少部分拳式的动作结构和练法依师爷对太极拳技击功夫的理解和体悟有所变化。重要拳势的劲道还是保留了杨少侯先生当年所教的东西。这套小快架的技术内涵仍然离不开“松沉”“虚实转换”“腰胯带动四肢”“上下相随”“内外相合”。108式小快架的口诀是:1起势、2太极旋转、3揽雀尾、4单鞭、5踩脚提手上势、6踢脚白鹤亮翅、7左搂膝拗步、8左手挥琵琶、9左搂膝拗步、10右搂膝拗步,11右手挥琵琶,12右搂膝拗步掌,13震脚搬拦捶、14进步如封似闭、15十字手,16抱虎推山、17斜揽雀尾、18斜单鞭、19蹿步肘底捶、20右倒撵猴、21左倒撵猴、22右倒撵猴、23右斜飞势、24进步踩脚提手上势、25踢脚白鹤亮翅、26左搂膝拗步、27海底针、28山通背、29翻身撇身捶、30卸步震脚搬拦捶,31挒手分击掌、32上步揽雀尾、33单鞭、34开合云手、35单鞭、36右高探马、37右飞踢、38转身左蹬脚、39左搂膝拗步、40右搂膝拗步、41进步搂膝栽捶、42翻身撇身捶,43卸步震脚搬拦捶、44右蹬脚、45左披身打虎、46转身右手挥琵琶、47右披身打虎、48挑采右蹬脚、49双峰贯耳、披身左踢脚、51回身右蹬脚、52落步震脚搬拦捶、53进步如封似闭、54十字手、55抱虎推山、56斜揽雀尾、57斜单鞭、58右野马分鬃、59左野马分鬃、60右野马分鬃、61太极旋转、62揽雀尾、63单鞭、64左玉女穿梭、65右玉女穿梭、66左玉女穿梭、67右玉女穿梭、68太极旋转、69揽雀尾、70单鞭、71开合云手、72单鞭、73蛇身下势、74左金鸡独立、75震脚右金鸡独立、76右倒撵猴、77左倒撵猴、78右倒撵猴、79右斜飞势、80进步踩脚提手上势、81踢脚白鹤亮翅、82左搂膝拗步、83海底针、84山通背、85翻身肘击撇身掌、86卸步震脚搬拦捶、87挒手分击掌、88上步揽雀尾、89单鞭、90开合云手、91单鞭、92左高探马、93白蛇吐信、94转身右蹬脚、95捋采指裆捶、96挒手分击掌、97上步揽雀尾、98单鞭、99蛇身下势、100上步踢脚七星捶、101退步跨虎、102回身左斜飞势,103右摆莲脚、104左右弯弓射虎,105捋进震脚搬拦捶、106进步如封似闭、107十字手、108收势合太极。
上一篇:下一篇:
扫码关注太极网微信平台 千万太极人的选择!太极网微信平台:官方认证“太极拳”订阅号(cntaijiwang)最权威的太极拳微信公众平台!太极粉40万+,领域第一!太极拳理论、视频、资讯每日免费看!
123456789101112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88式太极拳学与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