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在了解半永久行业,想问下2017麦克韦尔行业排名·潘和大卫·埃是什么关系?

288被浏览69,526分享邀请回答11514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176 条评论分享收藏感谢收起大卫·休谟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大卫·休谟
大卫·休谟(David Hume,公元日—公元日),苏格兰家、经济学家、历史学家,被视为是以及西方哲学历史中最重要的人物之一。虽然现代学者对于休谟的著作研究仅聚焦于其哲学思想上,但是他最先是以历史学家的身份成名,他所著的《英格兰史》一书在当时成为历史学界的基础著作长达60至70年。历史学家们一般将休谟的哲学归类为彻底的,但一些人主张也是休谟的中心思想之一。研究休谟的学者经常将其分为那些强调怀疑成分的(例如),以及那些强调自然主义成分的人。休谟的哲学受到者和的深刻影响,也受到一些法国作家的影响,他也吸收了各种英格兰知识分子如、、等人的理论。
大卫·休谟人物生平
大卫·休谟早年
大卫·休姆(David Home)(后来改名为休谟/Hume)在日()生于的一座公寓里,父亲是在宁威尔区(Ninewells)担任律师的约瑟夫·休姆、母亲是法尔科内夫人。休谟在长大后偶尔也会回到宁威尔区的老家居住,他在1734年将名字从休姆改为休谟,因为英国人很难以苏格兰的方言正确念出休姆这个名字。休谟在年仅12岁时就被家里送到就读(当时正常的入学年龄是14岁)。最初休谟打算从事法律职业,但不久后他发现自己有了“一种对于学习哲学和知识以外所有事物的极度厌烦感,当我的家人想像我正在阅读屋埃特和维尼阿斯(两位当时著名的法学家)时,我实际上却是在阅读和的著作。”休谟对于大学里的教授都不抱好感,他曾在1735年告诉一名朋友说:“你根本不能从教授身上学到任何东西,那些东西在书里都有了。”
在那个时代,一个贫穷的苏格兰人能选择的生涯途径相当少,休谟面对的是成为家庭教师或是成为商人的职员这两个选项,他最后选择了后者。
大卫·休谟《人性论》
1734年,在于经商数个月之后,休谟前往了法国的拉弗莱舍(La Flèche)旅游,在那里休谟经常与来自Prytanée军事学校的学生进行哲学讨论,也是这所学校的毕业生。在那里定居的四年中休谟替自己订下了生涯计划,决心要“过着极其简朴的生活以应付我那有限的财
休谟 《人性论》
产,以此确保我的独立自主性,并且不用考虑任何除了增进我的文学天分以外的事物。”在法国定居时休谟也完成了《》(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一书,当时他年仅26岁。虽然现代的学者们大多将《人性论》一书视为是休谟最重要的一本著作、也是哲学历史上最重要的著作之一,但此书刚出版时并没有获得多少重视。休谟从英格兰、法国及德国的学术刊物看到了书评,有些甚至很长,但是基本上持否定态度。休谟为此写了一篇回复:《一部新近出版的著作之摘要;书名,人性论;该书的主要论点在此得到进一步的阐发与解释》(An Abstract of a Book lately P Entitule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c. Wherein The Chief Argument of that Book is farther Illustrated and Explained)。1740年,这篇摘要以不具名的小册子的形式得到出版。
休谟在记载到当时自己缺乏大众重视时这样写道:“媒体对这本书的反应是一片死寂,甚至连对那些狂热的读者群都没有半点交代。不过我本来就养成乐观而开朗的个性,很快就从这样的挫折里站了起来,并继续在乡下努力的进行研究。”他继续写下了《人性论摘要》一书,但没有写出自己的名字,他试着缩短并精简他之前的冗长著作以吸引更多读者,但即使经过这样的努力,他依然没有成功使《人性论》一书重获重视。撰写《人性论》的艰辛过程使得年轻的休谟近乎精神错乱,为了回复正常的思考能力,休谟决定暂时返回平凡生活。
大卫·休谟《大不列颠史》
在1744年出版《道德和政治论文集》(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一书后,休谟申请担任的“伦理学和精神哲学”系所的教授,但被大学拒绝。在1745年叛变的时期中,休谟成为当时被官方形容为“疯子”的安那代尔侯爵()的家庭教师,这份工作只维持了一年左右便结束。不过,也是在这段时间,休谟开始撰写他的历史巨作《大不列颠史》(The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一书,这本书的写作持续了15年,写成时已超过了一百万字,最后从年间分成六册发行。在这段期间休谟参加了由詹姆斯·伯尼特(James Burnett)创办的教规门讲会(Canongate Theatre),借此也认识了其他许多当时在爱丁堡的哲学家。从1748年开始他担任了圣克莱尔将军的秘书长达三年,同时一边撰写他的《人类理解论》一书(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然而和前几本书一样,这本书在当时出版时也没有获得重视。
这时休谟遭到教会指控为,休谟的一名年轻朋友以教士身份挺身替他辩护,主张休谟身为者是属于教会管辖的范围之外。尽管后来休谟被判无罪,仍然拒绝了休谟担任哲学教授的申请,这可能也是因为另一名正大力批评休谟形而上学的哲学家Thomas Reid刻意阻挠所造成的。依据休谟的自传,要直到他在1752年回到爱丁堡后“爱丁堡大学才让我成为他们的图书馆馆长,担任这个职位只能获得很少的薪水,但却让我有机会接触一个这样庞大的图书馆。”爱丁堡大学图书馆的丰富资源使休谟得以继续他在《大不列颠史》上的研究。
休谟最终以一个评论家和历史学家的身份闻名,他庞大的《大不列颠史》一书叙述了从撒克逊王国到的历史,这本书一出版便成为畅销书。在这本书里休谟将政治体制下的人民形塑为一种文化习俗的产物,这些人传统上倾向于服从既有的政府,只有在面对无法确定的情况时才会寻求改变。从这个观点来看,只有宗教的差异才能使人偏离他们的日常生活、开始关注政治的事务。
大卫·休谟宗教观
休谟早期写下的论文“论迷信与宗教”就已经立下了几乎所有他之后有关宗教历史的著作根基。在休谟那个年代,想批评宗教信仰的人仍然必须抱持谨慎的态度,举例而言仅在休谟出生的15年前,一名18岁的大学生Thomas Aikenhead只因为评论基督教是“胡说八道”便被教会起诉,最后还被定罪以罪名处以绞刑。因此休谟也是只以转弯抹角的方式表达他的理论,大多是以虚构的角色在对话录中呈现。休谟一直没有承认自己是《人性论》一书的作者,直到1776年他去世的那年为止。他的论文《论自杀》和《论灵魂不朽》,以及他的《自然宗教对话录》(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一书都是在他死后才出版(分别在年出版),这些著作也都没有注明休谟或是出版商的名字。休谟为了掩藏自己作者身份而做出的这些安排也使得今天学者们对于休谟究竟是者或是者仍有极大的争议。不管如何,在当时有关休谟是无神论者的传言的确使得休谟求职时四处碰壁和受阻。
休谟曾向朋友提及一次他在偶然间被“转化”为基督徒的过程:当他前往监督自己新居建筑工地的途中跨过爱丁堡市中心一片刚干枯的湖泊时,他不小心滑入了泥沼中,由于身型肥胖而爬不出来被困在了那里。这时一些卖鱼妇人刚好路过,看到了休谟的窘境,但她们很快便认出他是那位知名的无神论者,于是拒绝救援他,直到休谟答应要成为一名基督徒、并且被迫在泥沼中朗读和之后,这些壮硕的卖鱼妇才将他拉起。休谟事后向朋友开玩笑道这些卖鱼妇是“他所遇过最聪明的神学家了”。
大卫·休谟晚年
从1763年至1765年间休谟担任巴黎的哈特福伯爵的秘书,在那里他受到了的钦佩并且被捧为巴黎社交圈的名人。同时他也认识了,两人最初成为要好的朋友,但最后因理念不合而分散。休谟这样描写他的巴黎生活道:“我真的时常想回归爱丁堡那平凡而粗糙的扑克牌俱乐部…以矫正并缓和这段时间以来那么多的感官刺激。”在1768年休谟回到爱丁堡定居。到了1770年左右,随着德国哲学家夸赞是休谟让他从“教条式的噩梦”中觉醒,休谟的哲学著作开始获得大众的注意,也是在那之后他才获得了他一辈子都没有获得的声誉。
在休谟去世的前一周拜访了他,休谟向包斯威尔透露他坚定的将人在死后还会有来生的理论视为“最不合理的迷信”。休谟替自己写的墓志铭是:“生于1711,死于[……]—空白部分就让后代子孙来填上吧。”休谟在1776年去世后被埋葬在他生前所安排的“简单的罗马式墓地”,地点位在爱丁堡卡尔顿山丘(Calton Hill)的东侧,俯瞰山坡下他位于城内的老家。
休谟之墓。
大卫·休谟人物思想
虽然休谟属于18世纪的哲学家,他的著作中讨论到的题材大多与现代哲学界的主要争论有密切关系,这与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相较是相当罕见的。一些休谟最具影响力的哲学思想可以归类为以下几点:
大卫·休谟因果问题
休谟不赞同大多数人都相信的只要一件事物伴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两件事物之间必然存在着一种关联,使得后者伴随前者出现(post hoc ergo propter hoc—它在那之后而来,故必然是从此而来)的思想观点。
大卫·休谟
休谟在《》以及后来的《》中反驳了‘因果关系’具有真实性和必然性的理论,他指出虽然我们能观察到一件事物随着另一件事物而来,我们并不能观察到任何两件事物之间的关联。而依据他的,我们只能够相信那些依据我们观察所得到的知识。休谟主张我们对于因果的概念只不过是我们期待一件事物伴随另一件事物而来的想法罢了。“我们无从得知因果之间的关系,只能得知某些事物总是会连结在一起,而这些事物在过去的经验里又是从不曾分开过的。我们并不能看透连结这些事物背后的理性为何,我们只能观察到这些事物的本身,并且发现这些事物总是透过一种经常的连结而被我们在想像中归类。”(Hume, 1740: 93)也因此我们不能说一件事物造就了另一件事物,我们所知道的只是一件事物跟另一件事物可能有所关连。
休谟在这里提出了“经常连结”(constant conjunction)这个词,经常连结代表当我们看到某件事物总是“造成”另一事物时,我们所看到的其实是一件事物总是与另一件事物“经常连结”。因此,我们并没有理由相信一件事物的确造成另一件事物,两件事物在未来也不一定会一直“互相连结”(Popkin & Stroll, )。我们之所以相信因果关系并非因为因果关系是自然的本质,而是因为我们所养成的心理习惯和人性所造成的(Popkin & Stroll, )。
休谟提出的这个说法有力驳斥了因果关系理论,在休谟之后的一些哲学家如还完全抛弃了因果关系的概念,只将其视为一种迷信。但从这里也产生了因果的问题——我们对于因果连结的认知是从何而来的?而我们又能认知到怎么样的连结?这个问题后来引起德国哲学家康德的论辩。
大卫·休谟
休谟主张人类(以及其他动物)都有一种信赖因果关系的本能,这种本能则是来自我们神经系统中所养成的习惯,长期下来我们便无法移除这种习惯,但我们并没有任何论点、也不能以演绎或归纳来证明这种习惯是正确的,就好像我们对于世界以外的地方一无所知一样。
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常连结”的理论一般被认为是休谟所提出的,可能有其他哲学家早在休谟之前便已提出类似的概念。
中世纪哲学家(Moses Maimonides)的著作中便举出了几名同样不相信“因果关系”的哲学家,他在《迷途指津》(Guide for the Perplexed)一书里这样写道:“简而言之:我们不应该说‘这个’是造成‘那个’的原因。”从这些伊斯兰哲学家的角度来看,造物主所创造出的任何东西都是独立而不相连的,因此这些事物间并没有一定的连结。
大卫·休谟归纳问题
在《》一书中,休谟主张所有人类的思考活动都可以分为两种:追求“观念的连结”(Relation of Ideas)与“实际的真相”(Matters of Fact)。前者牵涉到的是抽象的逻辑概念与数学,并且以直觉和逻辑演绎为主;后者则是以研究现实世界的情况为主。而为了避免被任何我们所不知道的实际真相或在我们过去经验中不曾察觉的事实的影响,我们必须使用归纳思考。
归纳思考的原则在于假设我们过去的行动可以作为未来行动的可靠指导(这有时又被称为自然划一原则—uniformity of nature),举例而言,如果依据过去的经验太阳总是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那么归纳推理就会告诉我们太阳在未来可能还是会从东边升起而从西方落下。但我们又要怎么解释我们有能力做出这样的推论呢?休谟主张我们不可能将我们的思考能力解释为理性的产物,因为理性只有可能是从两种方式得来,而这两者都不可能作为我们推理思考的根基:
论证的或直觉的:这样的思考在基本上是先验的,我们不能以先验的知识证明未来就会和过去一致,因为(在逻辑上)可以思考而出的明显事实是世界早已不是一致的了。休谟在这里并没有清楚分出整体上的自然划一原则与某个“特定的”划一原则的差异。一个哲学家或许可以主张(或许就是那一派)在事实上我们的确很难想像世界竟不是以“某种”形式一致运作;然而休谟在这里所提出的关键是,即使是自然运作中任何“特定的”划一原则,也都有可能在未来停止运作。因此我们不能将归纳思考根基在先验的知识基础上。
归纳的:我们也不可能诉诸于在过去使用归纳推理的成功经验来证明归纳推理的可靠性,因为这将会构成循环论证。
休谟接着总结道我们的思考能力并没有一个理性的基础,因为没有任何形式的理性可以证实这样的能力。在这里要注意的是休谟并不是在主张以下几点:他并不是主张因为归纳法不属于演绎法,所以那并不理性(休谟并不是所谓的“演绎主义者”)。
大卫·休谟
如同休谟在一段名为“论怀疑主义与理性”的章节中所讲到的,他主张的是如果理性没有任何的依据就能够构成我们的思想、如果思想是从头到尾都是由理性所构成的,那么我们根本不可能会相信任何东西,包括了直觉或演绎得出的任何真相在内。
除此之外,休谟并不是主张归纳法并不可行、也并不是认为归纳法就无法达成可靠的结论,相反的,休谟主张的是这种归纳思考在事实上并不是由理性所构成的。休谟理论中的另一个重点在于:虽然休谟对于归纳法属于理性思考的可能性抱持悲观态度,他仍认为归纳推理带有相当值得注意的、也是相当神奇的预见未来的能力。为了解决我们在了解归纳推理上面对的问题,休谟提出“自然”作为解决问题的答案。自然决定了要我们期待未来的事物中会有比较多与过去类似,而“这种思考方式让我们得以透过相同的原因推断出可能的结果,反之亦然。这种思考方式是所有人类生存于世所不可或缺的条件。但我们不能信赖我们的理性所做出的错误演绎,这种理性不但思考缓慢,而且打从我们出生下来在一生中都非常容易犯下错误”(《人类理解论》,5.2.22)。休谟的这个说法或许是在那个时代(前达尔文时代)对于人类归纳思考能力所做出最接近进化论的理论了,休谟在这里也突显了自己与所有无神论思想家的主要差异,完全呈现了他身为自然主义思想家的一面。
大卫·休谟自我理论
休谟指出我们通常会假设现在的我们就和五年前的我们没有两样,虽然我们在许多方面都有了改变,呈现在五年前的我们和现在的我们都是同一个人。我们也会思考时光究竟可以在不改变一个人自身的情况下,改变一个人内在到什么程度。不过休谟否认那神秘的自我与一个人所带有的各式各样人格之间是有所区分的。当我们开始自省时我们会发现:“除非依靠一种特定的感觉,我们从来不可能有任何的意识;人只不过是由许多不同的感觉累积而成的一个集合或一个包裹,这些感觉永远处在一种快到无法想像的流动速度中互相交替汰换。”
很明显的是在我们思考的过程中我们的各种思想永远都在改变,我们的想像力可以轻易的从一个想法转换到另一个类似的想法,而想法本身的特质便足以形成一个连结和联想。同样的,我们的感觉也必然会不断的改变,改变了的感觉也会类似于之前的感觉。想像力必然是经过长时间的习惯所培养下来的思考方式,随着空间和时间的改变而不断想出更新的想法[15]。
值得注意的是,从休谟的角度来看,这些感觉并不属于任何事物。相反的,休谟将人的灵魂比喻为一个共和国,这个共和国并非依靠着什么恒久的核心思想,而是靠着各种不同的、不断改变、而却又互相连结的思想才保持了其本体。也因此个人的本体是只不过由一个人的各种个人经验所构成的松散连结。
简而言之,对休谟而言“本体”是否存在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各种感觉之间的因果关系、串连,以及彼此之间的类似。
大卫·休谟实践理性
大多数人都会认为一些行为比其他一些行为要来的“合理”。举例而言,吞食铝箔片在大多数人来看是一种很奇怪的举动。然而休谟否认那种理性在驱动或排斥特定行为上扮演了任何重要的角色,毕竟理性只是一种对于概念和经验的计算罢了。
在休谟来看,真正重要的是在于我们如何感觉这些行为。休谟的这个理论在现代被视为是工具主义(Instrumentalism)的基本原则,主张一个行为的合理与否应该是取决于这个行为能否达成其预定的目标和欲望,无论这些目标欲望为何。理性只是扮演着一种媒介和工具的身份,用于告诉我们怎么样的行为才能达成我们的目标和欲望,但理性本身永远不能反过来指挥我们应该选择怎样的目标和欲望。
也因此,如果一个人想要吞食铝箔片,理性可以告诉那个人他应该去哪里寻找铝箔片,“吃铝箔片”或是“想要吃铝箔片”本身并没有任何不理性的地方(当然,除非一个人有强烈的健康欲望或是感觉能力,理性才会告诉他不应该这样做)。不过在今天,许多人认为休谟在这里其实已经到达的境界,并且指出了一个人其实可以故意的阻挠他自己的目标与欲望而不会违反理性原则(“我想要吃铝箔片,让我把我的嘴巴捆起来”)。这样的行为必然会显得相当不正常,但是既然理性并没有扮演任何角色、也不能用以评量行为,这样的行为也就不会违反理性了。
大卫·休谟人物评价
(1936)在发表他知名的时这样说道:“我在这篇论文里提出的观点是源自从和休谟的衍生出的逻辑结论。”
(1946)和Leszek Ko?akowski(1968)都将休谟视为是实证主义者,认为知识只有可能是从对于事件的观察上衍生而出—从“对感官的印象”或是“感觉的数据库”里得出,同时其它任何不是透过观察经验而得的知识都是“毫无意义的”。
(1915)写到当他在构思狭义时便是受到了休谟的启发。
(1970)指出虽然休谟思想中的理想主义在他看来是对于“常识的”(common sense realism)的有力反驳,而且他也认为常识的现实主义是个错误,然而他后来发现休谟在本质上其实也是一个常识的现实主义者—这个发现还让他无法置信了好一阵子。
(1970)认为休谟的著作中表现出现象学的特色,因为休谟证明了一些感觉是与其他的感觉有所关联或是互相连结而形成的,这些感觉集合起来便成为一个在心灵以外的世界。
Barry Stroud(1977)主张休谟是一名“”者,因为休谟将人类生命中的各层面都视为是与自然相连结。他将人类放在一个有智慧的自然世界中,而不只是把人视为是一种与外界不相连的思想灵魂。
Terence Penelhum(1993)则认为休谟是追随了、,以及学派传统,因为休谟主张我们应该追随自然以避免思想的焦虑。就如同那希腊化时代的哲学家一样,休谟认为我们应该先了解我们自己所处的自然本质,而不是贸然进行任何哲学思考的冒险。
James A. Harris(2015)认为,休谟既不是名声与金钱的追猎者,也不可能有一个统一而系统的研究计划。休谟的一生,对文学的热爱始终是他主要的志趣。在休谟那个时代,“文学”是一个很宽泛的概念,它涵盖了学问的整个世界,包括历史、神学、哲学和宗教等等。休谟一直以”学者”自居,所谓的学者就是学习的人,但是他所学的是一般性的东西,不是学术性的专业研究,也不是狭隘而好卖弄的绅士的博学。所以休谟在各个学科之间往来穿梭,自由翱翔。当他的家人以为他在读法律教科书时,实际上,他不仅读着西塞罗,也在读维吉尔。他为所有一般性、原理性或根源性的问题激动着,始终地为自己的文字风格而着恼,寻找着最能够准确表达自己又能够被大众所轻松理解的表达方式。
大卫·休谟著作
A Kind of History of My Life (1734)
写给一名匿名医师的信,请求提供能够治愈他身上“好学的疾病”的疗法。信中休谟自承在他18岁时“似乎发现了一个新的思考领域……”并且使他下定决心“抛弃其他所有快乐和事业,完全奉献在这个领域上。”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人性论》 (1739–40)
休谟打算观察这本书是否能获得好评,如果是的话他会继续写下有关政治和回应批评的部分。然而这本书并没有获得任何注意(如同休谟自己所说的:“媒体对这本书的反应是一片死寂,甚至连对那些狂热的读者群都没有半点交代”),也因此休谟没有继续进行后半段的写作计划。
An Abstract of a Book lately Published: Entitled A Treatise of Human Nature etc. (1740)
原本一直被误认为是所著,直到最近才发现是休谟为了推广他的《人性论》而写的小册子。
Essays Moral and Political—《道德和政治论文集》 (first ed. 1741–2)
收集了休谟多年累积的一系列论文,并在休谟去世前不久被集合为一册出版。论文显得相当杂乱而缺乏头绪,即使是当中讨论的话题也相当模糊。这些论文讨论的范围从美学鉴赏到英国政府的本质、恋爱、婚姻和一夫多妻制都有,甚至还包含古希腊和古罗马的人口统计资料。不过,有一些重要的题材和话题曾重复出现,尤其是在讨论有关什么是“高雅”的品味、风格、和道德上。休谟的论文显然模仿了的《闲谈者》杂志的风格,休谟在年轻时相当喜欢阅读这份杂志。
A Letter from a Gentleman to His Friend in Edinburgh. 爱丁堡 (1745)
An Enquiry concerning Human Understanding—《人类理解研究》 (1748)
包含了针对《人性论》一书中的几点扩充,增添了有关自由意志、神迹,以及设计论的讨论。
Of Miracles—论神迹
《人类理解论》一书的第X节,通常分开出版
An Enquiry Concerning the Principles of Morals—《道德原理研究》 (1751)
另一本改写自《人性论》以企图获得更多读者青睐的书。休谟认为这是他所有哲学著作中最好的一本,无论是在哲学思想和文学风格上皆然。
Political Discourses 爱丁堡 (1752).
包含在Essays and Treatises on Several Subjects(1753-6)的1758-77年第二版中
Four Dissertations 伦敦 (1757).
包含在上述的Essays and Treatises on Several Subjects第二版中
The History of England (原先的标题The History of Great Britain)—《大不列颠史》 (1754–62) 可以在自由图书馆阅读全文
比较像是一套丛书而不只是一本书。休谟讨论的历史范围“包含了从凯萨大帝入侵到1688年的革命”,这套书后来再版了超过100个版本。许多人将其视为是英格兰历史学的标准著作,直到Thomas Macaulay的History of England一书出现为止。
The Natural History of Religion (1757)
My Own Life (1776)
在四月开始撰写,不久后休谟就去世了。这本书原先打算包含在新版的Essays and Treatises on Several Subjects里出版。这本书后来由出版,斯密称这本书的出版使他招惹了“比我对英格兰贸易体制的严苛批评还要激烈十倍的负面回应”。
Dialogues concerning Natural Religion—《自然宗教对话录》 (1779)
死后由他的外甥出版。书中借由三个虚构角色讨论上帝是否存在,尤其是有关设计论的问题。尽管有着不少争议,大多数学者同意书中的Philo—三个人中最抱持怀疑主义立场的人,最接近休谟本人的观点。
解读词条背后的知识
Don Garrett.Hume.New York:Routledge ,2015:18
Hume, D. 1777 My Own Life: The Life of David Hume, Esq, Written by Himself, London ,1777
Maitland Club, Caldwell Papers II, p.177n.
Flew, A. (1986). David Hume: Philosopher of Moral Science, Basil Blackwell, Oxford.
James A. Harris.Hume:An Intellectual Biography.New York: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15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麦克·潘有哪些卓越的事迹?_百度知道
麦克·潘有哪些卓越的事迹?
我有更好的答案
麦克先生一直坚持卓越创新精神
采纳率:50%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1)什么是经济学  先说个笑话:  问:数学和经济学有什么区别?  答:数学难以理解,经济学则莫名其妙。  提起经济学,你会想到什么?  教人投资理财?  怎么买卖股票,投机钻营?  教人怎么赚钱发财?  搞贸易、做生意?  还是,那些说得头头是道,却让人一知半解的财经节目?  经济“砖家”们惊世骇俗的“高见”?  研究怎么发展经济的?研究失业、通货膨胀、汇率?  ……  以上你想到的,包括你没想到的,都可能是经济学研究的内容,它比你想象的要广泛得多。  ——这个以后有机会的话我们会看到的。  经济学就是研究经济的学科。  ——好吧,这句话跟“我母亲就是我妈”差不多,说了等于没说。  那先让我们来了解一下“经济”这个词吧。  “经济”这个词在古代的意思不是指经济,它是“经世济民”、或者“经邦”、“经国”和“济世”、“济民”等词的任意组合的简化,跟“治国平天下”差不多的意思。  这个词最早出现在晋朝,例如在《晋书·殷浩传》里有“足下沉识淹长,思综通练,起而明之,足以经济。”一句。又有唐朝的袁郊《甘泽谣·陶岘》:“岘之文学,可以经济;自谓疏脱,不谋宦游。”,还有宋朝梅尧臣的《汴渠》:“我实山野人,不识经济宜。”  又引申为治国平天下的才干,例如清朝的《睢阳袁氏(袁可立)家谱序》里有:“与参由明经高第为沁源令,吏治明敏,清节著闻,秩满擢新宁守,才品经济尤为世重。”,又例如同是清朝的沈涛的《交翠轩笔记》第一卷里有:“﹝施彦士﹞所著有《海运刍言》,论海运始末利害甚悉,儒生之有真实经济者。”还有“文章西汉双司马,经济南阳一卧龙”一对名联,夸诸葛亮先生治国平天下的才能的。  那后来,“经济”怎样变成现在的意思呢?原来当年小日本搞明治维新,刻苦学习欧美的先进知识,在学习西方经济学的时候,就把经济的英文单词“economy”翻译成“经济”了。在清末的时候,咱又搞洋务运动,派些留学生到小日本那里学习,就把“经济”这个词带了回来。  ——顺便提一下,“哲学”这个词也是小日本首先翻译使用的,咱古代管哲学不叫“哲学”,叫“慧学”。  “economy”这个单词,源于希腊语的“oikonomos”,最先使用这个词的是古希腊思想家色诺芬,意思是家庭管理,看表面意思像是大妈如何用好家庭收入,让一家人吃好穿好,过上好日子,当时他的意思是奴隶主如何组织和管理自家奴隶的生产活动。  ——想不到吧?一个是天下社稷,一个是鸡毛蒜皮。这也反映了东西方的思维差异:西方人嘛,总是先从个人、自己说起,最后才不得不牵涉到整个社会或者国家;东方传统嘛,一定是先有国,后有家,最后才是自己。后面我们还会看到这种思维差别的。  如果大家上思想政治课还记得的话,“经济”的标准的教科书解释应该是这样的:  “经济指的是整个社会的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包括物质资料的直接生产过程以及由它决定的交换、分配和消费过程。经济是人类社会的物质基础,是构建人类社会并维系人类社会运行的必要条件。其内容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两个方面,但主要是指生产力。”  “经济是指社会生产关系的总和,指人们在物质资料生产过程中结成的,与一定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或社会经济制度,是政治、法律、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上层建筑赖依建立起来的基础。”  又或者是这样的:  “经济是指一个国家国民经济的总称,包括一国全部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和部分非物质资料生产部门及其活动。”  ——又是活动,又是关系什么的,说得挺玄乎,这里我们理解为经济是指一个社会为了维持生存和生活而进行的活动好了。  “经济学就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  ——以上是我们的“政治经济学”这门课程对“经济学”的定义。这里说说“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来历。  最早的时候,是法国重商主义者A.蒙克莱田在他1615年出版的《献给国王和王后的政治经济学》一书中首先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的,意思是我现在讨论的“经济学”不再是一个家庭的经济学,而是整个国家的经济学啦,必须得跟“政治”挂钩,于是就创造了“政治经济学”这个词。后来,卢梭在编辑《百科全书》的时候,撰写了“政治经济学”这个条目,正式把政治经济学和家庭经济学区分开来。当然啦,家庭经济学后来也不叫“家庭经济学”,你可以认为它已经融入了现在的微观经济学里面。  又到了后来,英国经济学家W.S.杰文斯在他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9年第二版的序言中,明确提出应当用“经济学”代替“政治经济学”。他认为“经济学”比“政治经济学”来得更简单、更准确,没必要加上“政治”这个词。然后,在1890年,著名经济学家A.马歇尔出版了他的《经济学原理》这本书,从书名上宣告改用“经济学”这个词作为这个学科的名称——在他之前,很多经济学家一直使用类似“政治经济学原理”这样的名称命名他们类似的著作。逐渐地,在西方国家,“经济学”就代替了“政治经济学”。  现在,在我国,我们仍使用“政治经济学”这个词,以区别于西方经济学。大家知道,咱们国家是信奉马克思主义的,马克思(为简便,以下称“老马”)搞经济学研究的时候,经济学还叫“政治经济学”这个名字。(老马在1848年发表《共产党宣言》,1879年才开始说要改名字,这里拿个时间点做一下对比。)然后,因为我们信奉老马那一套,就把“政治经济学”这个词沿用了下来。  有趣的是,你偶尔会看到,有些政治经济学教程会把西方经济学自老马之后的那部分叫做“庸俗经济学”。估计是老马指责当时的主流经济学(边际学派)竭力为资本家辩护,跟自己不是一路的,不科学,庸俗。懒得叫你什么学派了,就叫“庸俗经济学”吧!——老马是学霸啊,有木有?  现在我们很多经济学家都不好意思这么喊人家了,所以“政治经济学”一般指老马的经济学,还包括我们现在所谓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内容,其他的叫做“西方经济学”。  经济学详细一点的发展历史,咱后面再说。  好了,回到正题,之前说到,咱传统的经济学定义是“研究一定社会生产、交换、分配、消费等经济活动中的经济关系和经济规律的科学。”,我觉得这个定义很准确,放在哪里、什么时候都合适,是吧?  那么,人家西方是怎么定义经济学的呢?  以西方的经典教材、20世纪难得一见的经济学全才——保罗·萨缪尔森老师(为简便,以下称“老萨”)的《经济学》为例,他把经济学定义为:  “研究一个社会怎样利用稀缺的资源生产有价值的商品,并将它们在不同的人中间进行分配。”  简单说,就是研究怎样利用有限的资源有效地生产尽量多的产品。  这个定义跟我们之前说的那个不一样哦,它的着眼点完全在效率方面。那它对吗?这个要看情况,虽然它偏向了效率方面,没有真正揭示经济学的本质和一般意义,但它提示了我们:无论是谁、任何时候,即使是奴隶社会的奴隶主、封建社会的地主,都应该将手中掌握的有限资源有效地利用,尽量多生产一些产品,毕竟我们还没到共产主义社会,社会消费品还没有极大丰富到可以按需分配的程度。所以,这是它的偏颇,也是它的优点,它指出了经济学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研究社会怎样才能有效率地进行生产。  正如老萨所说的,如果我们每一个人的需求都得到了满足,拥有了想要拥有的一切,那么我们就没有了产品够不够花、政府应该收多少税,收入分配公不公平、污染严不严重这些问题了,也没有阶级利益冲突,也没必要研究什么经济学了。  但是随着经济学的发展,这个定义好像不对了,因为实际的经济活动也存在没有效率的情况,这个部分我们也要去研究啊!所以啊,张维迎先生就在他的《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里说到,他认为经济学是研究人的行为的。当然,这里的行为应该指人的经济行为,以区别于心理学等学科。古时候的经济学家马歇尔老师在他那边《经济学原理》里也说到:经济学是一门研究财富的学问,同时也是一门研究人的学问。  比较常见的经济学定义还有一种说法,例如咱中国人民的老朋友——斯蒂格利茨在他的《经济学》教材说道,经济学是研究社会的个体和单位怎样进行选择,这些选择又是怎样决定了资源如何被利用的。其实嘛,跟老萨是同一个意思,因为对掌握资源的人们来说,选择好了、选择对了才能有效率地使用资源进行生产啊!  如果你还不明白,后面我们会慢慢说明白的。  而我自己认为呢,经济学就是教人怎样更好地追求幸福的。它不仅是一门学科,它还是一种生活理念,一种生活哲学。下面请允许我引用老萨在《经济学》的一段内容结束本节:  经济学的最终目的是改善人们的生活水平。……较高的收入意味着可口的食物、温暖的房子、24小时的热水、干净安全的饮用水,还有可以长期预防疾病的接种疫苗。……较高的收入,……可以让政府开办更多的学校,让年轻人更多时间学习文化,掌握技能;还可以加大科研投入,发展农业技术、有效疫苗等等;人们有更多时间从事诗歌、音乐等艺术事业,有更多闲暇时间读书、听音乐或者自己亲自演奏。  ——多么美好的图景啊!这不是这几十年来正在我们身边发生着的事情吗?  (补充一下:以上资料来自正规的经济学教材和著作,以及度娘,必要时候我会一一列出。)
楼主发言:257次 发图: | 更多
  (2)为什么学经济学  我学经济学是为了不受经济学家的骗  ——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罗宾逊夫人  学经济学的第一个理由是,任何一个想要在事业上,或者说是在财富上有所成功的人,都应该学点经济学,至少是基础知识。  在社会中,没有人能单凭一己之力完成所有事情,必须借助外界的力量。就如玩游戏,要想胜出,首先得熟悉游戏规则。想要出人头地,也首先得了解我们身处的社会正在运行着什么样的规则。一个基本事实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市场经济社会,至少在很大程度上是。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是,谁能善于满足市场的需求,谁就容易成功,跟智商、能力、学历无关。当然,如果你有这些东西,一般会提高你满足市场需求的能力。  例如,早几年,有一条关于北大毕业生卖猪肉的新闻。老谭了解一下,发现这位才子是读古文字专业,研究什么古梵文、甲骨文的。因为市场不需要他的这种技能,他就找不到工作——很典型的成功与学历、智商无关的例子。当然,这位仁兄如果能利用他的聪明才智,学点其他的,例如学写软件,就有机会去甲骨文软件公司工作啦——当然不是研究甲骨文,是写软件,或者其他的。  又例如,现在网络上很多人说春节怕同学聚会,为什么?原来是很多当年成绩比自己差的同学混得都比自己好,看见他们在自己面前炫富,心里不平衡,看不下去,就不想去啦。  当然,这其中不排除很多是拼爹致富的,但不能不承认其中也有靠自己双手打拼闯出来的。老谭就有这样的朋友,有一个只是中专学历,毕业后做点小生意,经过几年打拼,现在比咱这些大学毕业出来在公司、单位打工的收入要高……得多。  学习能力不等于赚钱能力,选择比努力重要。如果想要事业有成,必须学点市场经济、经营管理的知识,培养观察市场、识别机会的能力,才能抓住机会、发挥才能,一举成功!  当然,你可能会说:人各有志,我就爱打工,安安稳稳,图个安逸。但是你了解你行业的发展情况和前景吗?你知道你掌握的技能以后会不会被社会淘汰吗?可不要有一天突然被下岗,还蒙了,瞪着眼、张着嘴,不知道咋回事哦?  想当年国企改革,有多少人下了岗,被迫自谋生计,去干一些曾经被自己唾弃、看不起的工作,例如捡破烂、擦皮鞋。要知道当年能进国企,那是高人一等、风光无限哦。日子过久了,安逸惯了,就不知道怎么干活,也失去了谋生的技能啦。当然,现在能进国企也很牛叉,但谁知道什么时候再来一轮国企改革,重蹈当年的覆辙呢,你说是吧?  又例如安稳如公务员,今年中央一收紧,有多少公务员跳出来喊:没法活啦,养不了家啦……。要知道,在这之前,大家对公务员这个行当还趋之若鹜哦。  学经济学的第二个理由是,它可以使我们的观念更明智,决策更理智。  前面在讨论什么是经济学的时候已经说过,经济学是一门关于如何选择、追求幸福的学问。它教你怎么更理智地决策,为自己带来更大的效用,实现最大的满足。  很多年前,我曾经看过这样的故事:一位在机关当差的领导,平时上班很清闲,早九晚五的,唯一的兴趣是书法,下班回家没事就写写字。后来由于嫌机关太清闲,闷得慌,选择下海。收入是高了,但是呢,工作变得太忙了,连写书法的时间都没有,身体还变差了。  你说这是好是坏呢?经济学会告诉我们,这要看他现在的工作是不是他喜欢的,还有他多赚的钱能不能为他带来更大的满足,他愿意花多少钱来换回花在兴趣的时间和健康的身体?做着自己不喜欢的工作,没有时间做自己喜欢做的事情,还丢掉了健康的身体,多赚的钱换不回来这些,很可能是得不偿失。不要以为经济学只是教人怎样多赚钱的哦,赚了钱没处花、没时间花也没用。最后提示一下,如果那位领导利用业余时间好好地培养自己的兴趣,练好书法,卖点墨宝,赚点润笔费,可能对他来说,日子过得更好哦。如果写出了名气,成为大书法家,作品的价格直线上涨,那时候就是“人生的赢家”啦,不是比当初下海更好吗?  对咱普通人家来说,也有诸如大学毕业之后选择继续深造还是先工作啦、每个月储蓄多少以备日后养老啦、买不买房子啦等等问题。虽然经济学不能给你一个明确的答案,但至少能帮助你计算、衡量成本,不会做出“肠子都悔青了”的蠢事。  经济学不仅是一门学问,还可以是一种指导生活的哲学。  第三个学经济学的理由是,经济学是一门很有趣的学问。它会告诉你很多常见的经济现象背后的真正原因,例如为什么大型烟花表演只能由政府来搞,没有私企或个人来搞?为什么有的游乐园只收门票然后可以免费玩所有游乐项目,而另一些游乐园则免收门票,但每个游乐项目都要收费?为什么都是差不多的服务,飞机商务舱比经济舱贵那么多?  如果别无所求,只是多了解一些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事情,那么学经济学也是一种乐趣啊!  还有一个就是如开篇引用的罗宾逊夫人所说的,学经济学还可以防忽悠哦。现在时不时就有些所谓的经济专家、学者跳出来说些惊世骇俗的雷语,秀脑残无下限,雷死人不负责。学点经济学,不一定能反驳他们,至少能知道他们说得对不对,错在哪里,不那么容易上当受骗嘛,你说是吧?
  (3)经济学发展简史  笑话一则:  一位经济学博士临毕业前请教他的老师如何成为一名出色的经济学家,他的老师回答说:“紧紧抓住那些显而易见的常识,把它们说得复杂并且深奥。”  在开始讲经济学的内容之前,我们先来了解一下经济学的发展简史。  废话不多说,先上图。    上面是老萨《经济学》里的一张简要说明经济学发展脉络的图。从上面我们可以看出,西方经济学算是源远流长啊,可追溯到古希腊古罗马时代和《圣经》时代。好,让我们从那个远古时代说起。  (一)古代经济学发展史  大家知道《圣经》是讲神话故事的啊,怎么讲起经济学来了呢?老马常教导我们,物质资料的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尤其在那个温饱还没解决的年代,生产活动就成为人们主要的活动。《圣经》作为一本宗教入门教科书,阐述宗教伦理和教义,必定涉及到经济生活的伦理,例如:劳动是财富的源泉,大家都来辛勤劳动;财富都是上帝赐予的,拥有私有财产可耻;为服务群众,方便大家生活,做些买卖是应该滴,但只为了赚钱就不对了;做买卖要厚道,不要坐地起价、囤积居奇等等。  《圣经》里的经济学观点都是碎片式的,不是完整的理论,顶多算是作为宗教伦理一部分的经济伦理,毕竟人家写《圣经》的目的是为了拉人入教,不是教人赚钱嘛。  西方经济学的第二个源头是古希腊的那些先哲们,按时间顺序有:苏格拉底、德谟克利特、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  同样地,这些先哲们的关于经济学的理论也是碎片式的,因为他们首先是思想家、哲学家,而不是经济学家。那时候,人类知道的知识有限,他们什么科目都修,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左知政治,右知历史,什么都懂,人类的知识就存在他们深深的脑海里。  但是,经济学不是他们的主修科目。例如,柏拉图在他的主要著作《理想国》里,一开始就论说分工的好处和原因,国家之所以出现是人类的经济利益需要云云,然后话题一转,开始说:国家啊,应该分一、二、三等人,各司其职,才能和谐,然后就开始构建他的“理想国”来。  古希腊的思想家们主要探讨了商品、货币、贸易和生息资本,他们的观点成为西方经济学的发端。他们关于经济学方面的理论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个是,为奴隶制度辩护。不要说我老套,事实确实如此。就以第一个使用“经济”这个词的色诺芬为例,他使用“经济”这个词的时候意思是家庭管理。你以为是把奴隶作为家庭的一分子,奴隶主和奴隶一家亲么?错了,他只是把奴隶视作“会说话的工具”,讨论怎样管理这些奴才才能增加奴隶主庄园的收成。  第二个特点是,重农贬商。那个时候,大家普遍认识到,吃的穿的都是地上长出来,最多需要再加工一下就可以使用,所以重视农业生产是自然而然的。但是他们没有认识到商业在社会产品流通中的作用,只是觉得做生意就是贱买贵卖、不劳而获。  第三个特点是较表面地探讨了用于交换的商品、货币的一些性质和规律。例如认识到物品必须首先对人有用才能用于交换,他们的价格受供求状况影响;货币具有价值尺度、流通手段、贮藏手段等作用。  第四个特点是反对高利贷。后来古希腊的先哲们认识到小商业的作用——就像你家附近的小卖部或便利店,没有他们,咱们的生活真的不方便,但是他们反对高利贷,纯粹为了增加货币的活动对社会无益,违反“自然秩序”——类似于咱传统文化的“天道”,也仍然反对以赚钱为目的的大商业、大买卖。  说完古希腊,再来说古罗马。古希腊盛产思想家,古罗马盛产什么家?答案是政治家、军事家,例如凯撒啊、安东尼啊、屋大维啊。平时有看欧美剧或欧美大片的人对此应该不会陌生,古罗马擅长政治和军事斗争,他们的故事适合拍大片。所以,他们对后世的贡献是法制观念和契约意识——这些对维护市场秩序是非常重要的。他们还讨论了“公平价格”、农场管理等话题。  西方古代经济思想集大成者就是后来的阿奎那同志,他的主要著作是《神学大全》——没错,仍然不是经济学专著,集大成的主要是古希腊哲学和《圣经》神学,顺带把其中的经济思想也集成一下。  托马斯?阿奎那(Thomas Aquinas,),出生于那不勒斯王国(现属意大利)的贵族家庭,是中世纪经院哲学的神学家、哲学家,被誉为最伟大的神学家。1879年,教会宣布阿奎那的神学是天主教的最高哲学权威。  大家知道,西方的封建社会跟咱不同,他们的教会势力非常强大,能与以皇帝为中心的所谓的世俗权力并驾齐驱。为了“一统天下,千秋万代”,他们打击、压制其他异端邪说——烧死坚持日心说的布鲁诺就是典型历史案例,努力整理、修改和发展完整的神学逻辑和哲学体系,形成所谓的经院哲学。  阿奎那就是研究和发展神学的佼佼者,他的《神学大全》努力将古希腊的亚里士多德等人的哲学思想和西方宗教的教义、学说综合调和起来,形成逻辑一致、兼容并包的百科全书式的神学著作。  阿奎那勾勒出的基本社会制度是,以私有制为基础,实现普遍的商品交换;考虑到可能的财富和收入不公,国家应该在这方面有所作为,实行扶贫济困。这个基本上就是基本的现代市场经济制度框架了。——思想比较超前,赞一个!  阿奎那的经济学成就主要是对“公平价格”的讨论。这里的公平价格按字面意思理解就行,就是公平的、合理的价格。  他的公平价格论杂糅了好几个学派的观点。例如,他继承他的老师马格努的观点,认为公平价格是与劳动耗费量相符合的价格,这就是劳动价值论的雏形了;但是他又认为公平价格取决于人们从物品上得到的利益以及对物品的效用的评价,这又是效用论的观点。他还认为价格因为供求变动而变动也是公平的,看出了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最后,他又认为价格应该与卖主的社会等级地位相符,能使卖主维持他的等级地位的生活条件,这有点像是生产要素报酬论的萌芽——虽然明显这里的价格是不公平的。  他对货币的观点是:货币的作用首先是交换媒介,货币本身没有效用,它只是衡量效用的尺度,它是人为的财富,所以其价值可由政府和法律来决定。  他有些观点是相互矛盾的,例如他认为放债收息是罪恶的,但同时又认为放贷承受失去本金的风险,因此收息是合理的;他一方面同意以前教会认为赚钱是一种罪恶,商业是卑劣的行业的观点,另一方面又认为商业利润是商人的“劳动报酬”,如果商人用这些利润来维持家庭生计和帮助穷人,就不应该受到谴责。  说完了西方,再来说说东方。咱泱泱中华大国,古时候有经济学理论吗?嗯……也有,跟古代西方一样,就是一些零碎的观点,说不上是完整的成体系的理论。例如,司马迁的《史记》有《货殖列传》一章,表达了他主张发展工商业,放任民间经济自由发展的观点。又例如阐述古代政治家管仲及其追随者的言行和观点的《管子》一书,把社会从业人员分为工、商、农、士四民,其本身又是古代“治国平天下”的大经大典,与柏拉图的《理想国》有异曲同工之妙。  中国封建社会传统思想深受儒家影响,经济思想主要是义利思想,例如“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还有重农富民思想,例如“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奢俭思想,例如“生于忧患,死于安乐”等。不过,影响最大的莫过于重农抑商的本末论,基本抑杀了中国古代的资本主义萌芽。  我国古代经历了几千年的封建社会,在土地制度、税收、货币发行和流通方面积累了丰富经验,但由于封建社会毕竟是自然经济占决定性地位,缺乏实践基础和理论需求,决定了不可能出现较完整、成体系的经济理论,在这一点上,中外莫不如是。  有意思的是,中外有些学者论证了西方近代的重农学派,如魁奈、杜尔哥等人,甚至包括现代经济学的开山鼻祖亚当?斯密,也受了中国古代经济思想的影响。以西方传教士为媒介的中外文化交流,为这些西方学者带去了一些关于这个东方古国的知识。
  (4)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一)  笑话一则: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二)西方第一个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  回归正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欧洲大陆的历史车轮来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约在15世纪,在文艺复兴、发现新大陆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各国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外贸易活动,开辟了世界市场,贸易规模爆炸式增长。大家争先恐后地在世界各地抢地盘、抓壮丁。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为国家的财富增长和势力扩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力量越来越重。虽然一些传统的土地贵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可鄙的”,但更多的贵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始插足商业,也做起生意来,商业不再被认为是“卑劣的行业”,一些贵族甚至允许后代与商人联姻,绑定巨大的商业财富和利益,开启了无耻的官商勾结模式。  由于原始资本积累以及商业和贸易发展的需要,商人需要大量的货币资本。与此同时,封建地主早已经拒绝领地上的农民交实物作为地租,要求交货币地租,好方便他们直接购买更多奢侈品。而国家的掌权者们,无论是应付财政支出,还是打算扩充国家势力范围,都想增加货币财富,于是全国上下,在理论上、实践上都不知不觉而又自觉地奉行重商主义,当时整个欧洲大陆都弥漫着重商主义的气息。  重商主义,英文mercantilism,也叫商业本位。重商主义的主要内容是:  *财富就是货币,更多的财富就是更多的货币,增加财富就是尽量得到更多的金银贵金属。  *单靠挖矿是不行滴,还要想办法把人家手里的金和银抢过来。办法就是通过对外贸易。只要出口大于进口,就有贸易盈余,结算时就能得到多一些金和银了。  *为了实现出口大于进口,国家必须对贸易和国内经济活动进行干预,奖励出口,限制进口,对进口商品设立高关税。  *同一时间不可能所有国家都是出口大于进口滴,所以要建设强大的海军和商业舰队,这样才能占领更多的殖民地,打赢战争,干过别人,主动贸易规则,什么事都是我说了算。  *为了实现我们的出口品价廉物美,必须保持低工资,还有,要更多人去工作。小孩子长到四岁能跑能跳了,可以去做适合他们的工作了!游手好闲的都给我抓起来!小偷、强盗不要关在监狱里,可以劳动改造嘛!  重商主义的观点基本就是这样。好,现在开始批判它。  首先,我们的财富应该以能享受到的产品和服务为衡量标准,货币不过是交换的媒介,将货币当做财富的唯一形式是不对的。这个道理,古希腊的人都懂。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当时工业革命还没到来,生产效率没有得到飞跃提升;而由于世界市场的开拓,从事贸易的商业资本家比产业资本家首先发起来了。在他们眼中,赚钱就是低买高卖,财富在货币--商品--货币的循环流转过程中不断累积和增加,货币资本对他们来说至关重要。而且面对世界市场,只要有金银货币就能买到任何东西,根本不用关心它们怎样被生产出来。  第二,当各国都奉行重商主义,对进口品设立高关税的时候,大家就树立起了坚厚的贸易壁垒,最终受损的是每一方。这个道理,重商主义者也懂,所以他们准备了飞机大炮……,重商主义背后是强权政治和霸权主义啊!  第三,为了保证出口创收目标的实现,他们要求政府深度干预经济,例如管制食品价格,增加劳动人口,因为他们认为这样能维持低工资,从而保证出口品的生产成本低,有助出口。他们不认为劳动人民的财富是国家财富的组成,那是指国王,以及商人的财富,只要给他们够吃的就行。他们还要求限制用于制造出口品的原材料出口,而自己不能生产的原材料则免征关税。例如英国禁止出口活绵羊和羊毛,违者没收财产、一年监禁和砍掉左手,再犯直接处死!恐怖吧?  从这里我们看到,重商主义政策的背后是以对劳动人民的剥削,以及对某些行业的损害为代价,最终必定损害国民福利,注定不能长久。等到工业革命的到来,亚当·斯密见识了大工场手工业的高效率后,就开始把枪口对准重商主义了。  “重商主义”这个名字其实是后来的亚当·斯密在他那本著名的《国富论》第一次提出来作为批判对象。重商主义本身是一种松散的理论体系,没有一个集大成者,但可怕的是,欧洲大陆到处都有重商主义者。重商主义的代表人物有英国的托马斯·曼(Thomas Mun)、杰拉德·马利尼斯(Gerard Malynesz)、查尔斯·戴维南特(Charles Davenant),还有法国的柯尔培尔(Jean Baptiste Colbert),除英国、法国外,意大利、西班牙、德国、奥地利等也有一大批重商主义者,甚至连古典经济学先驱威廉·配第也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  重商主义更可怕的是它对政策的影响,基本所有欧洲大国都奉为国策了。不过,它之所以有这样的影响力,应该是因为它确实迎合了货币资本积累的需要。无论是商业规模的快速增长,还是国家的税收和支出,都需要大量的货币。
  说到鼓励出口,限制进口,很容易让人想起自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我国的对外贸易政策。而在斯坦利·布鲁(Stanley L Blue)的《经济思想史》中也有关于中国巨额贸易盈余的讨论。  必须承认,在改革开放初期,我国非常渴望大量外汇。足够数量的外汇储备有利于保障我国在国际中的政治、经济地位。毕竟是人家欠了自己钱,吵起来也有所顾忌是吧?而且增加出口有助于增加就业,释放剩余劳动力。  但重商主义并不是我国改革开放的政策。因为现在已经一般不用金银贵金属作为国际结算手段了。像我们赚了美元,没处花,只能买老美的国债,不能要求老美换成黄金。事实上,我国外汇储备是在2002年加入WTO才开始暴增的,主要原因是中国商品的贸易壁垒被拆除了。  但过多的贸易盈余毕竟不好。衡量真实财富的最终是实物。不断增长的外汇储备,只能说明我们自己制造出来的产品一直给别人享用,而且他们付的钱我们不能用,还放在他们那里存着。正常的经济体应该是贸易平衡,出口跟进口差不多。近年来,受汇率逐步市场化、放宽进口限制、欧美经济疲软导致出口增长下滑等因素影响,我国的贸易差额基本走向平衡了。
  重农学派  说完重商主义,再来说说重农学派。  重农学派是以重商主义的反对者的面目出现的。大家知道,重商主义主张政府干预经济,例如连每英寸的布有多少根线都有规定。这么做,短期来说,可能有利于保证产品质量,但非常不利于产品创新,而且保护了首先生产这些产品的企业的垄断地位,阻碍了产业发展。而且各地关税林立,不利于商品流通;各个行业的行会把持制定产品规格的权力,极力维护既得利益者。  保护了一批资本家,意味着伤害了另一批资本家;给了这个资本家垄断特权,意味着对那个资本家的打击。  在这种情况下,重农学派兴起了。它的主要观点是:  *自然世界有它的客观规律,人类社会有客观规律,经济活动也有客观规律,政府你就不要插把手进来,瞎掺和了。  *除了保障公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和自由,政府不能对经济活动施加任何干预,让人民做爱做的事情,支持工商业自由发展,贸易自由化。  *工业、商业、贸易什么的对社会都有用,但咱吃的穿的还是土地长出来的啊,你一味追求货币,不生产有用吗?还是把注意力放在农业生产上,想想怎样提高农业产量吧!  *你设这么高的关税,收不了几个钱。真正的土豪是地主,地上长出来的都被他们收了,不收他们税,收谁啊?  重农学派的观点也不是全对,它认为工商贸易不是生产性行业就是很大的错误,但它作为重商主义的反对者,有拨乱反正的作用。  重农学派的代表人物是魁奈(Quesnay)和杜尔阁(Turgot)。魁奈的《经济表》开始探讨社会产品的循环和再生产,是现代西方经济学的基本图形——循环流向图的先驱。而杜尔阁曾官至法国财政部长,是重农学派理论的重要实践者。  把重商主义和重农学派在这里一并说了,是想把他们做个对比。在时间上,他们一前一后出现。重商主义支持政府干预,重农学派反对政府干预,前者反对后者,后者否定前者,经济学以后的发展轨迹基本沿着这种模式,在支持和反对政府干预中摇摆和反复。当代的西方经济学虽然学派众多,但基本可以按照是否支持政府干预分为两个阵营,就像咱开头那个笑话说的,对每个经济学家而言,都存在另一个跟他实力相当,而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而且他们都不是全对的!
  写得不错,楼猪写连载吗?主题是什么?经济发展史?好像跟标题不是很恰当哦
  @xh_haoran 6楼
21:05:35  写得不错,楼猪写连载吗?主题是什么?经济发展史?好像跟标题不是很恰当哦  -----------------------------  我想写一本适合中国人看的经济学基础,或者说是经济学入门书。  现在这方面的书,外国人写的,思维跟我们不一样,看起来比较拗,不容易懂;咱自己写的,又不很全面,让人看了一知半解。  我还打算加入自己对经济学的理解。当然,不一定对,所以我取名《我所理解的经济学》  先用较长篇幅简要介绍一下经济学的历史,让大家对经济学有个大概的整体认识,然后才开始进入经济学的实质内容。
  (5)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二)  惯例,笑话一则:  上大学第一堂课,哲学系的老师对他的学生说:“你们不要跟隔壁学经济的打架,因为他们都有一只看不见的手。”  (三)古典政治经济学  在经济学的发展历史上,有两个关键节点你必须知道,一个是亚当·斯密,另一个是约翰·梅纳德·凯恩斯,他们分别是经济学的两个核心分支——微观经济学(microeconomics)和宏观经济学(macroeconomics)的开山祖师爷。今天咱先讲亚当·斯密,凯恩斯放到后面再讲,因为他开创的宏观经济学要到20世纪30年代才出现。  亚当·斯密在今天之所以被奉为现代经济学的鼻祖,皆因他写了一本书,叫《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英文: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s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简称《国富论》(英文:the Wealth of Nations),正是这本书奠定了他在当时的学术界,还有今天的历史界的地位。就我所知,国内某大学的经济学专业研究生入学考试复试,很喜欢让考生朗诵或翻译一段《国富论》,该书在教授们心中的地位可见一斑——太经典了啊!  亚当·斯密(Adam Smith),生于1723年,逝于1790年。老家是苏格兰的港口和工业重镇克尔科迪(Kirkcaldy),估计老亚小时候有参观过老家的工场,因为在他的《国富论》里开篇就大谈特谈工场手工业的劳动分工。  老亚的父亲是一名海关审计员,也叫亚当·斯密——没什么奇怪的,因为他老爸在他出生之前就去世了,起个同样的名字是为了纪念,这是老外的传统。然后,老亚就跟老妈一起生活,终生未娶!  先爆一下老亚的照:    这是侧面,看上去挺帅的,好挺的鼻子。    这是正面照,幻灭了没?  如果老亚泉下有知,觉得自己最牛bi的事情莫过于自己的大头照印在了纸币上。人生如此,夫复何求啊!    老亚的人生轨迹大体是这样的:14岁入读格拉斯哥大学——不是天才也是勤奋好学的学霸啊,然后辗转几间大学读书,28岁的时候当上了格拉斯哥大学教授,先后任逻辑学、道德哲学教授。干了12年后辞职,去当了一名官二代的家庭老师,一直干到退休。期间,去法国两年,结识了重农学派的魁奈和杜尔阁;期间,写了《国富论》,令他名声大噪。  退休后回到苏格兰,又被任命为海关专员。和老妈,还有阿姨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其实,老亚还有一本书值得提一下——《道德情操论》,这本书比《国富论》早17年面世,同样是老亚的心血结晶,书名就是主题,探讨的是社会道德问题,被誉为西方的《论语》哦!  当然,在学术界,《道德情操论》比不上《国富论》。其实,亚当·斯密并不是单凭一己之力建立古典经济学的全部理论,但是他的《国富论》比较系统、全面、综合地表达了古典经济学的理论,体现了当时经济学的最新成就,于是,大家就把他作为古典经济学的代表了。  他在《国富论》里那只被他用来说明个人追求私利同时也增进社会福祉的“看不见的手”,日后被反反复复地拿出来说事,都快烂大街了。如果不知道这只“看不见的手”是什么东西,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经济学的书。这里,我们也不能免俗:  “每个人必然竭尽全力使社会的年收入总量增大。确实,他通常既不打算促进公共的利益,也不知道他自己是在什么程度上促进那种利益。他宁愿投资支持国内产业而不支持国外产业,盘算的只是他自己的安全;他管理产业的方式是为使其生产物的价值能达到最大限度,他所盘算的也只是他自己的利益。在这种场合,像在其他许多场合一样,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达到的目的。也并不因为事情不是出于本意,就对社会有害。他追求自己的利益,往往使他能比在真正出于本意的情况下更有效地促进社会的利益。”  读起来有点拗口,大概意思是:人们的一举一动都是在盘算和追求着自己的利益,但就在他这样做的时候,却在不知不觉中促进了社会的福利。这种结果不是他故意的,但比他故意去做的效果还要好。  ——这不是很好么?赚了钱,还对社会有益,比你专业做慈善还好,做什么慈善啊,专心赚钱啊!老板们没有心理负担了,不用怕被责骂剥削工人血汗了,放心赚钱发财了!其中的道理我们后面慢慢说。  《国富论》还说了很多其他事情,这里就不再啰嗦了,有兴趣的童鞋请自行阅读。
  说起古典学派,其实很难以单个经济学家划分和断代了,例如威廉·配第,即被认为是重商主义者,又被认为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而重商主义和古典经济学的核心观点是相悖的。又如最后一位古典经济学家约翰·斯图亚特·穆勒被认为有些观点已经偏离古典经济学了,这说明经济学的发展是连续的过程。各种学说和理论互相碰撞和融合,已经模糊了边界,理论学派的划分只能以观点的差异为依据。  古典经济学起于重商主义者威廉·配第,但核心观点更接近重农学派,开路先锋有达德利·诺思爵士、理查德·康替龙、大卫·休谟,奠基于亚当·斯密,其中又有马尔萨斯剑走偏锋,偏离主流;之后大卫·李嘉图把古典经济学再向前推进,又有边沁、萨伊、西尼尔等人补充完善,同时也渐渐偏离古典经济学,向新古典经济学的方向发展。说到这里,老马(卡尔·马克思)出场了,他承于大卫·李嘉图的劳动价值论,单凭一己之力,开辟了经济学另一条发展道路,其后世追随者和影响力无人能比。关于新古典经济学和老马的事后面接着再说。  古典经济学区别之前的经济理论的地方,是受到当时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牛顿已经发现了他的三大物理定律,又有培根等人发展了现代的科学逻辑理论。古典经济学家自觉吸收自然科学的研究方法和逻辑思维,应用于经济学研究,使经济学得到极大发展,逐渐成为一门理论完备、自成体系的学科。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社会生产率大幅度提高,工场手工业得到充分发展,已经成为主流产业,为古典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实践基础,更提出了理论需求。  古典经济学的主要理论有:  1,经济自由主义,提倡自由放任的经济发展,最低限度的政府干预。就像物理定律的简单和谐,市场也有自己的定律,也一样简单和谐。市场自己能搞定一切,政府管得越少越好,只要保护私人产权、提供国防和公共教育就行,其他的别管。  2,自利行为与和谐利益。假定自利是人类的天性,市场所有参与者的行为都是出于自利。生产者和商人办厂、做生意是为了赚取最大利润、工人工作是为了得到工资收入维持生活、消费者购买商品是为了满足自身的需求。每个人都务求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但并没有损害其他人的利益,相反,还使其他人获得更多的利益了。互利共赢,你好,我好。大家好才是真的好!  3,所有的经济资源和经济行为都重要。重商主义者认为财富来源于商业,重农学派认为财富来源于农业,而古典经济学则认为所有的经济资源——土地、劳动、资本、企业家才能等,以及所有的经济活动——农业、商业、生产、国际贸易等都能产生财富。  4,探索总结一些经济规律。例如比较优势原理、边际收益递减原理、人口理论、地租理论、货币数量论、劳动价值论等。  在推进经济学发展的同时,古典经济学家们也努力发展经济伦理学说,力图为经济学提供一个坚实的哲学基础。例如前面说的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以及自利行为假设,还有他的《道德情操论》可以认为是资产阶级的社会道德精神的表述。大卫·休谟写有《人性论》;边沁发展出功利主义或叫最大幸福原则。之前网络上很火的哈佛公开课《正义:该怎么做才好?》有介绍边沁和他的思想,有兴趣的童鞋可以去看看。
  天才的世界你永远不懂  边沁死后,遵照他的意愿,遗体被用做科学解剖,所有财产都捐赠给伦敦的大学学院,以上是背景,亮点是学院董事局每次开会都要展示他的遗体!更奇葩的是他的遗骸被打扮一番之后放在玻璃箱子里公开展览。他的遗骸坐在椅子上,手上戴着手套拿着拐杖。遗体上的头是蜡制的,而真正的头,摆放在他的遗骸两脚之间的一个盘子上,而且是以南美洲猎取人头的蛮人风格保存。  ——有兴趣的童鞋可以找度娘,能搜到这个图片。不过,画面可能令人不安,敬请注意!  亚当·斯密临死前吩咐全部烧掉他的手稿。——没有为什么。  穆勒3岁开始学希腊语、12岁已经掌握了代数和初等几何,开始学习微积分、15~18岁编辑出版边沁的5卷手稿、19岁开始发论文,这些全部都是在父亲的强迫下进行。然后到了20岁,得了神经衰弱。在24岁那年,遇到了泰勒夫人。他们建立了热情和深厚的友谊,甚至一起旅游度假。20年后,泰勒夫人的丈夫去世,然后,穆勒娶了她,两人琴瑟和鸣,恩爱一辈子——有点毁三观啊!
  回复第3楼,@老生常常谭  (4)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一)   笑话一则:   经济学家第一定律:对任何一位经济学家而言,一定存在着一位实力旗鼓相当的同时观点又针锋相对的经济学家。   经济学家第二定律:他们都是错的。   (二)西方第一个经济学理论——重商主义   回归正题。时光飞逝,转眼间,欧洲大陆的历史车轮来到了封建社会末期。大约在15世纪,在文艺复兴、发现新大陆等重要历史事件的推动下,欧洲各国的商品经济快速发展,封建制度开始瓦解,资本主义萌芽茁壮成长。   随着新大陆被发现,欧洲各国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对外贸易活动,开辟了世界市场,贸易规模爆炸式增长。大家争先恐后地在世界各地抢地盘、抓壮丁。在这个过程中,商人为国家的财富增长和势力扩张建立了不可磨灭的功勋,他们在国家和社会中的力量越来越重。虽然一些传统的土地贵族仍然认为他们是“可鄙的”,但更多的贵族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始插足商业...  --------------------------  。  
  mark  
  @来看散人888 11楼
23:58:31  l  -----------------------------  谢谢顶楼!
  (6)经济学发展简史(续三)  (四)马克思主义经济学  原文再续,书接上一回。上回说到,古典经济学家极力论证市场能搞定一切,政府最好少插手。他们说,老板出钱,工人出力,劳有所得,本有其利,大家欢喜,社会和谐、安定有序。  然而,真实情况却是血汗工厂遍地,工人兄弟生活在水深火热当中。每天干活12个小时算少啦,普遍是16、17个小时,老板业务好,忙起来还可能每天干活将近20个小时哦,吃饭睡觉加起来才4个小时!  太好了,这么长的工作时间,已经实现了社会财富极大丰富,工人兄弟按需分配了吧?工人兄弟回答道:No,不知道咋回事,俺每天工作那么长时间,工资只够一家吃的穿的。不跟你说了,手脚慢一点,工资都不够一家过活了,俺老板可是计件按量给工资的。  哦,别忘了还有那些处于花季雨季的少男少女们。他们的花季就是在工厂里每天累得头晕眼花,他们的雨季就是在工厂里挥汗如雨。大家都忙着赚钱,不去读书啦?不,是没有多余的钱去读书,还有弟妹要养呢!  老板还特讲义气,产品卖不出去、业绩不好的时候,还停发工资,让工人兄弟一起跟他共度难关、挨饿挨穷。  工资低不要紧,够吃够喝,平平安安一辈子也就算了。老板说:这个基本很难实现。你看啊,咱工厂条件有点简陋恶劣,身体出点毛病是难免的。事业要紧,轻伤不下火线,是吧?兄弟们,你们先撑着,我有点受不了这气味,要出去吐一会。哦,还有,你们小心点机器,不要被剁了手剁了脚,没给你们买工伤,医药费自付哦。  虽然环境有点危险,有点恶劣,有份工作在工厂里干活算幸福啦,努力活到儿女长大,人生就算功德圆满啦。那些被地主收了土地才叫惨呢!农户说:说好的让我一辈子种田呢?说不种就不种,改种草皮养绵羊,俺只会种田,干别的不会,叫俺去哪营生啊?猎人说:我跟你差不多,本来这山头随我跑、随我钻,逮到老鼠吃老鼠,逮到老虎吃老虎,现在忽然圈起来,说是私人领地不让进,抓条鱼都要没收了去,叫人怎么活啊?  两位老兄,别灰心,去城里找找吧。还有比你们更惨的,好歹你们四肢健全,那些断手缺腿的,想工作都不行啊!还没有低保,生活基本靠乞讨,讨到什么吃什么,活到什么时候全看老天爷赏脸。  面对这种情况,古典经济学家怎么说的呢?他们说:这就对了!你们想啊,那些大老粗有点钱就会生孩子,一直生啊,生啊,生到什么时候是个尽头啊?生到工资仅够一家吃穿用住,再多生一个就养不起、一家活不下去才会停下来,所以工人过最低水平的生活是正常的,恰恰证明了我们理论的正确性啊!  ——古典经济学家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基本就是这个意思,后面有机会我们再说说他的理论。  这么荒谬的理论,难道他们脑子进水了吗?嗯……也不能全怪他们。那个时候,有闲情搞学术研究的都是什么人啊?都是资产阶级,不愁生活的人,他们从来就不知道什么是饥饿、苦难,站在他们自己的角度说话,维护他们的利益也就不足为奇了。  但是有良心的学者就不会这样。路见不平一声吼啊,他们振聋发聩,批判当时社会制度的丑恶、资本家的贪婪,呼吁建立没有剥削、财产共有、人人平等的社会。这个时候,各种社会主义学说和思潮就起来了。其中,最牛bi的是老马和他的学说。  在老马之前和之后,出现了各种各样的社会主义学说。在介绍老马和他的学说之前,先简单介绍一下这些学说。  1,空想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有亨利·圣西门、沙利·傅里叶、罗伯特·欧文。这种学说的基本内容是批评市场制度造成的社会不公,设想出具体的社会主义制度,然后等着资本家出钱资助他们来实施。这是“与虎谋皮”啊,对得起“空想”的称号!  2,国家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路易·布朗。基本内容是国家掌控所有的经济部门,实行计划经济,致力实现整个社会的福利目标,例子有前苏联。  3,基督教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查尔斯·金斯利。基本内容是:资本家、工人都和气点,大家有话好好说,不要搞斗争,按《圣经》办事。上面说好了的,大家要互相关爱和协作。老板的财富不要藏着掖着,拿出来晒一晒,在大家的监督下使用。大家一起来搞好环境卫生、搞好教育,共同建设美好世界。  4,无政府主义,代表人物是约瑟夫·普鲁东。基本内容是:政府是不应该有的,因为任何的政府都是代表富裕阶级的利益,欺凌贫穷阶级的。但是生产者的集体联合组织可以有,因为他们是善良的,大家可以互相理解、忍让、合作,他们掌握着各个行业的生产知识,能管理好各自的行业,自然会形成良好的社会秩序,不需要什么政府来管理国家。  5,修正主义,这是老马之后的流派,代表人物是伯恩斯坦。他们不赞成阶级斗争,主张参与议会竞选,努力赢得政府的控制力来实现社会目标,主张政府要管制垄断,基础公共设施要收归国有,改善工作条件。  6,工团主义,代表人物是乔治·索雷尔。基本内容是:反对修正主义,反对工人阶级参与政治运动和议会选举。工人们要联合起来,组成大工会,一起罢工,推翻政府。每个行业建立由工人管理的自治团体,这些团体再联合起来成立一个管理中心来管理整个社会。——这个主张跟无政府主义类似。  7,行会社会主义,代表人物是牛津大学经济学教授科尔。也是主张由生产者组成自治团体管理行业,但是不主张消灭政府。政府的角色是代表消费者的利益,制定经济政策,引导生产者的行为,实现消费者的利益。国家不是资本家和工人两个阵营,而是生产者和消费者两个阵营,但绝大多数人既是生产者,也是消费者,所以社会是和谐的。  以上可以看出,这些社会主义学说流派,与其说是经济理论,不如说是政治主张。那老马的学说跟他们有什么不一样呢?准确来说,老马的学说主要地不是关于社会主义的学说,而是关于资本主义的学说。它的威力在于它是一套严密的逻辑理论体系,演绎推理出资本主义自身克服的先天内在缺陷和社会矛盾,所以实行社会主义制度就是顺理成章的事了。  大家知道,古典经济学家认为资本、劳动、土地、管理才能等对财富的生产都有贡献,所以都应该取得报酬,但是同时又认为价格应该以产品包含的劳动数量为依据。  老马赞成后面部分,但不赞成前面部分。你说机器能生产财富,但我不用,它就是一堆废铁。它之所以看起来能生产财富,还不是因为工人使用了它,而制造它又花费了工人的劳动,所以,最终的最终,还是劳动创造了价值,创造了财富。资本家啥活也不干,就拿走了大部分财富,那是对工人的剥削。然后开始推理,推理,最后推到了发现这样的可能后果:资本家一味地剥削工人,积累资本,扩大生产,而工人却变得越来越贫困,最后生产出来的产品,社会根本消费不了,生产就没法继续了,经济危机就爆发了。改变这种情况,只有实现社会主义。  在老马之前,大家都觉得共产主义只是一种政治理想,而现在老马却像数学家证明了数学定理一样,向大家证明,共产主义不只是理想,还是必然会到来的社会制度,它是人类社会的未来。这就吸引了很多追随者,更重要的是,它成为了工人兄弟进行阶级斗争的理论基础。现在咱工人兄弟造反有“理”啦,革命无罪啦!就这样,老马的学说不仅为他造就了大批大批的追随者,而且也发挥出巨大的社会影响力。多少仁人志士为了实现他的学说而赴汤蹈火、前赴后继、至死不渝!  前面我们知道,古典经济学说的建立不是一人之力,有很多位学者都做出部分贡献,就像建一栋高楼,每个人都往那里添个砖、加个瓦,合力把这高楼建起来。而老马却几乎单凭一人之力,把建楼的全部工作都做了!虽然这栋高楼不是完美无瑕,也还有往上建的可能,但绝对是金碧辉煌、恢弘壮丽,使人惊叹和神往!  是不是觉得老马很牛bi?老马自己也这么觉得。好,让我们来了解一下这位大牛。
  老马的全名是卡尔·海恩里希·马克思(Karl Heinrich Marx),日生于普鲁士莱茵省一个中产家庭。祖父是犹太人法学家,世代学法律,他自己也先后在波恩、柏林、耶拿等大学读法律,对哲学、历史更感兴趣。好,高大上的话先说到这里。作为一名家境优裕的公子哥儿,在大学里,喝酒、打架、泡妞的事情,老马也没少干。老马的老爸——老老马一看这样不行,马上给他换大学,安排他去学风良好的柏林大学读书,这样他才踏实下来,开始认真读书。那个耶拿大学,其实只是他提交博士论文的大学。  来,我们爆一下老马年轻时候的照。    那时,老马还是风流倜傥的小马,整一个文艺小青年的范儿哦。  虽然拿到了博士学位,但由于思想观点过于激进,毕业后没能留在大学当老师,选择给报纸当撰稿人,针砭时弊,粪土当时万户侯。奈何老马实在火力十足,德国政府招架不住,把他赶出德国。老马来到巴黎,后来遇到了一生的好基友恩格斯同学。  后来老马又被驱逐出法国,来到伦敦,然后长期居住下来。平时大部分时间老马都呆在大英博物馆里读书搞研究。由于一心一意搞学问,老马收入微薄,又加上三个孩子夭折,晚年甚是潦倒凄凉,但他仍坚持搞研究、写作,还有领导工人运动。  老马的一生是纯粹的一生,除了搞研究,别无追求;老马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为了实现人生理想和工人兄弟的福祉,一直工作到离开人世。  老马之后,他的最伟大的追随者列宁同学领导俄国的工人兄弟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的胜利,开始实践老马的伟大设想。然后,社会主义运动如星火燎原,如火如荼地发展壮大起来了,最后跟资本主义平分天下。各个社会主义国家的领导者开始把老马的学说本地化,建立了某某思想,这里略去不表。  上世纪90年代前后,东欧剧变、苏联解体标志社会主义运动遭受重大挫折。苏联解体是因为没有很好地解决以下问题:  一个社会如何建立公平的收入分配制度的同时,能保持人民的生产积极性,维持有效的激励机制以不断促进经济发展?  如果收入是由政府来分配的,怎么保证里面的官员是公正的,而不是利用手中的权力来谋取私利、奖励对自己忠诚的,而惩罚有异议的?  怎么能像市场那样有效地分配稀缺的资源?生产什么、生产多少、分别生产多少消费品和投资品,利用多少以及哪些资源来生产,这些问题是否能由少数的计划制定者来决定?  如果工厂里生产出来的都是次品,不符合消费者的需求,那么消费者的这种心声和诉求怎样反映到政府制定的整个社会的生产计划当中?  如果政府的生产计划确保了产品的数量,谁来保证产品的质量?谁来负责符合消费者需求的新产品的研究和新技术的研发?  无论如何,老马的经济学说已经非常深远地影响了整个世界,包括我们每一个中国人。而他在理论方面的影响,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个是,注重国家对经济的调控,以及国家对社会财产的所有权。当今社会,即使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也有国有经济。老萨在他的《经济学》中认为他们不是纯粹的市场经济,而是混合经济。政府对市场有很强的干预力量。  第二,很多社会主义者主张的制度,例如社会保障、失业补偿、八小时工作制和休假制度、最低工资、职业卫生和安全等已经成为现实。甚至在一些国家,有标榜社会主义的政党参与政治活动。  第三,马克思主义的经济学说,让西方开始重视经济周期、垄断力量、收入分配等方面的研究。西方国家,普遍有反垄断法,防止力量过于强大的企业的出现;也有转移支付等收入分配的制度。  从某个意义上说,老马的学说并没有消灭资本主义,反而延缓了资本主义灭亡的到来。但是,我们必须看到,这是资本主义主动学习和采取社会主义者的政策主张的结果。在取得对社会主义的压倒性胜利之后,西方国家并没有禁止马克思主义的公开研究,马克思主义学说在西方继续得到演化和发展。今天,我们坚持自己选择的道路,是否也应该学习对手的长处,正视自身的问题,扬长补短,分析他们的理论,尝试他们的制度?或者这就是所谓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  天才的世界你永远不懂(二)  空想社会主义者圣西门在法国大革命期间成为一名大投机商。后来,他放弃了他的这份事业,搞社会研究去了。他不计成本地款待、资助当时年轻的科学家、艺术家和学者,很快就变得一贫如洗。他还放弃了家族财产的继承权。后来在一次财务危机中,他绝望地向自己的脑袋开了7枪,居然没死……没死!只是瞎了一只眼睛。  老马年轻外出求学的时候,有给父母和恋人燕妮写信。不过在信中,他跟燕妮谈理想,跟老爸谈爱情,把对燕妮的话全对老爸说了。老爸看不过眼,回信教训了他一顿。不过,这可能也是他的聪明之处,燕妮不乏追求者,情话可能听多了,但跟她谈“我要拯救人类”的理想,她会觉得你非常不简单。对全人类都这么负责,还会对自己负心吗?头脑里整天想着这些东西,就不会想其他女人啦。事实上,出身富裕家庭的燕妮是老马的忠实伴侣,一直不离不弃。——想想老马后来那颠仆流离、朝不保夕的日子啊!  至于老马与女仆有私生子的问题,无法证实或证伪。  至于老马天天泡大英博物馆,结果在地板上磨出鞋脚印来,有人实地调查过。看看馆长怎么说:这不科学!我们是铺地毯的,而且三两天就换,别说地板,毯子也没法踏出脚印。  有些人说是列宁是德国间谍,收了德国政府的经费回老家搞革命。其实这只是政敌的污蔑,老列只是借道德国回国而已。  有人说老列死于梅毒。这同样是无法证实和证伪的问题。不过,在国外搞革命期间,他曾经跟一个女革命者建立过秘密情人关系——当时他已婚。  好吧,其实老谭不怎么喜欢求证这些名人轶事。对待伟大人物,我们总是吹毛求疵,容不得他们道德上的半点瑕疵。我不是为他们辩护,相反,我们应该承认他们也是凡人,也有七情六欲,也会犯错误。不要认为他们天生就是伟人,以过高的标准要求他们。事实上,如果我们能把他们放在跟我们相同的标准上,再看看他们做了什么,才能真正认识到他们做了哪些普通人不能做到的事,这才是他们的伟大之处。我们能做到这点,也许就没有那么多的个人崇拜,也许我们也能成为一个伟大人物。
  (7)经济学发展简史(续四)  (五)德国历史学派  上回说到,老马一个人——啊,差点忘了他的好基友恩格斯同学——以及在老恩同学的帮助下,穷毕生之力砌砖,建起了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大厦。虽然还没有封顶,但足够宏伟,赢得了不少粉丝,也吸引后来的学霸、大牛蠢蠢欲试,要么实践他的设想,要么完成他的理论。  老马对西方经济学的颠覆是根本性的,相当于另辟蹊径,走自己的路。除了老马,古典经济学派还有一个对手——德国历史学派,也是老马老家的人。  这个学派大约兴起于19世纪40年底,终于20世纪20年代,代表人物有弗里德里希·李斯特、威廉·罗舍尔、古斯塔夫·施莫勒、马克斯·韦伯。这些人,并不是纯粹的经济学家,他们还是政治学家、社会学家、历史学家,像韦伯,社会学、管理学等专业的同学对他肯定不会陌生,他的官僚制理论是管理学的古典理论。  这个学派批评古典经济学派的静止、抽象、演绎的研究方法,他们的理论是脱离实际的,与当时的经济现象不符。他们认为经济是社会各种现象的其中之一,应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考察社会制度的变迁,统计分析历史数据,才能找到正确的经济“发展规律”。  他们不认为存在不变的经济规律,只能找到经济的发展模式,即他们说的“发展规律”,所以一个时期的经济理论可能就不适合于另一个时期,适合这个国家的经济理论不一定适合那个国家。  之所以如此,是因为他们都博学多才,旁征博引,把研究历史、社会那一套按在经济学上,所以古典经济学家跟他们论战的时候,曾经高呼:不要让他们把我们的经济学变成历史学啦,守住我们的阵地!  另外,他们还支持政府干预。古典经济学派认为通过看不见的手,个人利益可以跟社会利益达到一致,历史学派则不这么认为,有很多事情个人是做不了滴,还得政府来做。只有政府才能修桥补路、改善工人的工作条件和福利待遇,提升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  德国历史学派的这个信条是由德国的社会意识传统决定的。大家知道,工业革命前的德国还是四分五裂的农业社会,许多社会学者、仁人志士呼喊一个强人勇敢站出来统一德意志。后来普鲁士铁血宰相俾斯麦统一了德国,并强力推动完成工业革命。所以,德国社会的民族主义、家长作风是比较浓厚的。到后来,两次世界大战,德国都有参与发动,民族主义升级到军国主义。有些历史学派的作风也很家长式,他们在教育部、大学里担任行政职务,大搞“顺我者昌逆我者亡”,观点不合他们口味的老师都被逼走。  虽然这样,历史学派还是有其贡献的。他们的历史研究方法促进了经济学的实证研究。今天的经济学家提出新理论,都要搜集、分析历史数据,证明自己言之有理,不是放空炮。  到后来,历史学派与古典学派的论战就慢慢地消停了,因为大家到最后发现,双方都有道理。
  (六)边际主义  先来个笑话:  一位经济学家去博物馆参观。站在一只恐龙化石的面前,他对身边的游客说:“这只恐龙的岁数足足有20亿年零10个月。”游客和他的小伙伴都惊呆了,恭敬地问道:“您怎么知道得这么准确?”经济学家自豪地回答说:“10个月前我来参观时,讲解员告诉我这只恐龙已经有20亿年了。”  亚当·斯密曾经考虑过这样一个问题:水对我们很重要,却不值一钱;钻石没什么用,却价值连城。这就是所谓的“价值悖论”。  后来的经济学家更巧妙地表达这个悖论:是因为人们潜入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卡兰.麦克奥利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