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场和篮球全场和半场的区别;暂不符合条件这是为什么

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_凤凰科技
罗胖发明的这个概念,可以解释整个互联网的下半场了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2016 年,有几个不同的大咖,同时提出了几个类似的概念和结论。
互联网的下半场2016年,有几个不同的大咖,同时提出了几个类似的概念和结论。比如峰瑞资本的创始人李丰讲,移动互联网的增长将趋近平缓,国内创业者将从互联网的增量时代步入存量时代。罗振宇在9月份《势能创造》深圳站的演讲中,说到了他对互联网的六个认知,第一个认知就提到:互联网已经进入了下半场,观点与李丰类似。而罗胖在第五个认知中提到:时间才是真正的战场。消费升级,本质上是从空间消费转移到时间消费。现在的新兴中产阶级,其实已经买不动东西了,在未来你给人送个礼物,如果这个东西要占据对方的家庭空间,其实对他来说都有可能是个负担。所以,未来的战场,消费升级中很重要的一个领域,是从消费有形产品到消费无形产品。比如各种服务、娱乐、旅游等等,在这里领域里,空间不再起作用,时间变成了唯一刚性的资源。后来,罗振宇在一期节目中又将这个看法,完整地简化为一个重要的新概念:国民总时间。如果我们参考国民总收入GNP(Gross National Product,简称GNP),可以给国民总时间一个简称:GNT(Gross National Time)。1.互联网的边界我们以前一直以为,互联网是无远弗界的,它在空间上可以无限大,当然这个认知是正确的。第一代互联网的代表google、亚马逊、youtube 等等,正是基于互联网的空间、内容无限多的假设建立的,谷歌的英文名本身就表示1 后面100 个0,谷歌创始人希望,能给用户提供无限的搜索能力。亚马逊的商业逻辑,也是建立在互联网的空间无限基础之上,他们提出的概念所谓&比特VS 原子&,推倒货架,让商品展示的空间有无限多,甚至著名的长尾理论观察的基础就是亚马逊。当然我们不能说这个假设错了,理论上互联网依然空间无限、内容无限的世界。但是我们从另一个角度看,一个无限大的空间和内容,是需要使用者与其互动才会产生价值的。我们可以认为宇宙是无限大的(当然它实际上也有边界),但是这个无限大的空间对于地球人来说,其实没有啥用,因为以目前的理论来说,你旅行的速度最高也就是光速,你永远都不可能利用这无限的空间。2.消失的人口红利有了上面这个比喻,我们现在可以理解,为什么无限内容的互联网会受到另一个条件的限制,这个条件就是互联网的可用时间。说到这里,我们以中国为例,因为它已经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从事互联网行业的人都知道,中国是世界上互联网创业最容易的国家,因为它巨大的网民基数,使得你随便做一个商业模式,使用人数都可能超过澳大利亚的人口总和。所以,中国互联网是一直享受人口红利的。以前,我们的互联网还在普及过程中,网民数是一直在增长的,所以大家感受不到获取用户或者获得用户使用时长有多难。但是从去年开始,各个互联网公司都感受到了获取用户和促进DAU(日活)增长的困难。2012年,一个APP 用户的获取成本平均也就是一毛钱,而现在,垂直类APP激活用户的获取成本已经是几十块钱了。2014年一条创办的时候,就用广点通大量投放广告,据说当时粉丝的获取成本是几毛钱。而现在,公众号粉丝的获取成本大概不会低于5 块钱。2016年,几乎所有互联网公司都感受到了流量的压力,不管是视频、电商、游戏、工具,还是直播、社交、新闻,流量都在下降。现在很多公号、APP的量其实都在靠水军的辛勤工作,才保持了数据的增长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很简单,用户不再增长了,而创业公司却在增长,当然最直观的感受就是,每一家的流量都在下降。这就像以前的电视台,电视总用户不变,但是有线电视的频道从10 个增加到了200个,自然每一家的收视率都会下降嘛。3.停滞的总使用时间其实互联网用户增长停滞,在很多年前就出现了,只不过移动互联网的出现,让这个增长延续了下去。事实是,从2010年起中国互联网的网民总数增长已经不大了,实际增长的,是网民的互联网使用时间。传统互联网时代,受制于硬件和网络,人每天的上网时间受到限制,而移动互联网和wifi、4G 的出现,彻底释放了网民的网络使用时长,这个时候,理论上来说每个网民可以24 小时在线。移动互联网这几年的大发展,是建立在移动互联网网民人数增长和使用时长增加的基础上的。但是,这个也是有界限的。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代替)的乘积。理论上来说,一个网民每天的上网时间上限是24小时,但我们都知道这个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要去掉他的睡眠时间,假设网民平均睡眠时间是7小时,那么他的每日最高在线时间就是17 小时,但这也不可能,除非在未来我们能发明一醒来就可以跟我们的大脑进行互动的互联网工具和技术。这个T目前看,主观猜测应该不会超过5 小时,下图是2015年12月的人均单日使用手机时长。4.国民总时间我们刚才说过,目前互联网有一个界限,这个界限就是网民总数(用W 代替)和网民最高日均上网时间(用T 代替)的乘积,我们称之为国民总时间GNT,而日均的GNT=W*T,年度GNT=W*T*365,而日GNT 是可以略有波动的。不要小看这个概念,它可以决定和解释互联网下半场的各种商业逻辑。在未来,中国的网民总数上涨空间不大,日均上网时间也不会有太大变化了(除非技术有革命性突破),那么日GNT 就是一个可以假定为恒定大小的水池,这个水池每天会换上差不多的容量的新水,所有互联网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只要需要耗费用户时间,就要每天过来从这个水池里取水。比如说,一到周末,由于户外活动、睡眠时间、商场购物、朋友聚会、娱乐休闲等,挤占了用户上网时间,所以当日的GNT 就急剧减小,所以所有公号阅读量在周六日都会下降一半以上,而娱乐类的视频、游戏则会在周六日使用时间上升,大众点评也会迎来使用高峰。随着越来越多的竞争者跑过来取水,水就变成了稀缺资源,由此,就可以推演出未来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变化趋势。5.以碎片化时间为基础的商业模式越来越有利日均GNT 是个恒定大小的水池,日GNT 则略有波动,人均GNT 也就是基本不变,那么既然人均网络使用时间是有限的,过去那些大量占用用户时间的商业模式在未来的机会不大,或者说,在未来消费升级的浪潮中属于被淘汰的一类商业模式。比如像魔兽这一类的大型游戏,需要人的大块时间,我们可以猜测它在未来会逐渐萎缩(这个未来时间,可能是几年或者十几年),最后消失或者成为职业玩家掌握的一种技能。而利用碎片时间娱乐的手游则获得更强大的生命力。再比如,探索了好多年的在线教育、知识内容,一直没有大行其道,可能就与GNT 的使用有关系。比如慕课,一门课要教一个学期,需要200 个学时,每个学时50 分钟,这就不符合碎片化的需求。未来的在线教育或者知识内容最大量的应该是可以在15 分钟左右就能完成一次学习的内容形式。所以我们可以看到,GNT总量不变的情况下,视频形式从长视频向短视频进化,从《万万没想到》、《屌丝男士》到《PAPI酱》的时长越来越短。但是现在有一个反例,就是直播,我们知道,直播是大量消耗用户时间的典型模式,为什么还会大行其道呢?我们来看看映客用户分布:从这里我们就知道,直播这种陪伴类的服务,需要大量消耗互联网用户时间,最多的用户来自东三省,而上海排在最后一位。这说明,它不是为消费升级服务的,如果未来它产品形态不变,按照GNT 的概念,我们不看好它的前途。6.未来好的产品是节省用户时间而不是消耗用户时间在过去内容有限而用户有余的互联网模式下,谁能大量消耗用户时间,谁就是赢家。但是在未来,用户时间越来越宝贵,要应付的工作和内容越来越多,一个省时间的产品设计,将更容易获得成功。从理论上来说,节省用户时间有两种方式:1、形式上节省;2、内容上节省;我在之前的一篇文章《互联网2016:流量都去哪儿了》里,曾经写过,节省时间有两种,一种是从内容上节省时间,比如得到的说书,可以让你30分钟知道一本书的主要内容;一种是从形式上节省时间,比如视频就不如音频节省时间,因为看视频的时候你几乎不能做任何事情,听音频的时候你却可以开车、洗澡、吃饭、蹲厕所都可以。其他的,比如网络订餐,就是可以节省用户外出吃饭的在途时间,网络地图可以节省用户的行车和寻找道路的时间,今日头条可以节省你搜索新闻的时间。当然微信是一个例外,因为微信正在走向基础平台的样子,也就是说,未来你几乎所有的网络使用都会基于微信。7.传统互联网的存在的意义基础正在崩塌过去,我们觉得互联网的优势在于几个方面:1、内容海量;2、免费;3、认知盈余。但是这几个基础在国民时间GNT 的面前,正在崩塌。比如说容量无限,同传统媒体相比,这是当时互联网的优势所在。但是现在,我们面临的问题,不是信息不足,而是信息过剩。我们每天要在数千条朋友圈的转发内容中决定要不要点开一个文章标题,要在像国家图书馆一样的图书列表中选择明天看什么书,要在无数个待读公号文章中决定读哪一篇。我们没有时间全部都读,因为人均日GNT 是有限的。第二个免费,也是由互联网发扬光大的一个名词,这种模式的基础假设是,用户的时间无限,所以他们乐于花时间接受免费的内容或者娱乐。但是,一旦认识到用户的时间是有限的,那免费并不能成为制胜的武器。现在,你要么需要在免费的基础上再通过优秀的产品设计、用户体验等争夺用户时间;要么,你干脆就直接用收费模式,通过你自己的工作,为用户节省时间。比如优酷的会员内容,罗辑思维的新产品得到上的付费订阅内容,知乎和分答上的付费问答等等。其实,付费反倒成为一个为用户节省时间的方式,也越来越为用户所接受。举个例子,一个用户过去为了看一部最新的电影,比如《魔兽》,他可能用电驴或者找别的资源下载,然后还要找字幕,才能看一部电影,但是这样的寻找成本(主要是时间)太高了,所以现在他可以直接购买视频网站的会员,来直接收看。比如得到最新推出刘润的《五分钟商学院》,每天用五分钟讲一个管理学或者营销学的概念或者理论,《李翔商业内参》每天精选10条左右商业新闻或者内容呈现给订阅者。这其实是用头部的内容生产者为用户在节省时间。第三个,认知盈余。维基百科其实是典型的认知盈余产物,它通过亿万网民的参与来编辑内容。但是这种内容只解决了互联网的内容丰富性问题,却无法解决权威性和正确性问题。以前草根创造知识的局面,可能会过度到专业人士上去。毕竟,一个专业人士制造知识内容的效率和收益,随着互联网的发展,也有了极大的提升。这就是从百度知道到知乎,从知乎到live和分答的趋势。这几个互联网的基础,自然会依然存在,但是由于遇到了国民总时间GNT 的限制,使得大家开始寻求改变。8.从占用空间到消费时间我们说,国民总时间的提出,与这次消费升级密切相关,其实我们也能够发现,消费升级的趋势,其实就是从节省空间和时间两个维度进行的。因为以前我们的假设,是消费者的空间的时间都没有被填满,所以你需要更大的电视,更多东西。但是,一旦空间被占满,消耗空间的商品就会被冷落。比如我的一位朋友创办的&花点时间&,基本的商业模式就是每周给你送一束鲜花。为什么这是一个趋势?因为鲜花是不会消耗你过多的空间的,它最终将被抛弃,它不会占满你的空间,却可以不断购买,这就是一个很好的商品设计。为什么UBER 会风行,因为北京的有钱人为了不被限号,会买两台车,但是现在,既然这么方便,我是不是可以不买另一台车了?因为在北京停下一台车,其实还是很困难的。为什么现在送礼越来越困难了,因为大家有的东西太多了,你送朋友一套紫砂壶,他还需要找个地方把它摆起来,其实是别人的一个负担。占用空间的礼物,今后越来越不适宜了。然后,占用别人时间的行为和产品,也将在未来受到鄙视。比如你发一段语音到群里,就特别不合适,因为别人不知道你说了啥,不知道跟自己有没有关系,所以群里几十个人的几十秒时间就被你浪费了。如果你用文字,别人可能一秒钟就就知道这事跟我有没有关系。至于产品方面,前面已经讲了很多,这边不再多说了。说了这么多,就是想提醒大家,过去的经验可能成为未来的负担。国民总时间GNT这个概念,让我们用一个新的视角看待未来的互联网。GNT是一个新经济概念,不仅可以解释互联网现象,还可以解释很多其他商业现象,当然它刚刚被提出,还有很多没考虑到的方面,也欢迎各位一起讨论。
[责任编辑:白杨 PT017]
责任编辑:白杨 PT017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凤凰科技官方微信
播放数:497040
播放数:1867809
播放数:1443931
播放数:5808920下半场追大球就是这么稳!你不服?
下半场追大球就是这么稳!你不服?
足球走地大小球中场盘常常会碰到1.75盘(减去上半场进球数),这个盘的特殊性在于要打穿收全下半场需要进3球。而且会有比赛中场能开1.5低水,狗庄硬是开了1.75满水。这种比赛大多数是进球预期比较大的,其实我们不需要管这个盘开的大小,只用静静等待下半场进2球,然后我们的有2追3法则就可以派上用场了,即中场1.75盘的比赛,等到下半场进了2球以后再去追第3球。当然事情无绝对,这种盘也不是100%能打出3球的。注意下面这些问题准确率就可以提高很多:1、盘口和水位。bet365中场1.75盘水位1.75-2.0(低水到满水),最后降到0.5盘(减去之前进的球)的时间相应的一般在75分钟左右(1.75大概在77分钟,2.0大概73分钟)。如果70前或者80后降到0.5盘的打出第3球的可能性会大大降低。2、初盘。可以看到大多数情况下1.75盘是在大小球初盘3.25球到3.75球的比赛,这种盘如果上半场就打穿初盘,下半场有可能会打铁,所以最好挑选上半场进球少的比赛,当然我们说的是有2再去追3,等待时机再出动,稳坐钓鱼台。再有,如果2.75球的初盘中场敢开1.75盘,这种中场盘明显开大了,阻盘的可能性比较大,下半场进了2球,再进第3球的期望会相当高,其实这个时候可以无脑买大。3、下半场头2球进球的时间。据我的观察第2球在全场降到0.5盘之前进最好,如果我们的第2球到80多分钟了才进,这时候第3球有的话很可能是绝杀了,追的时候需要谨慎,因为下半场就2球也是可能的。这个时候要追绝杀的话要结合初盘,还可以观察下大小球的水位,很多大湿曾提到过绝杀水位,即88分钟的时候小球1.2的水位。4、反向思维。中场1.75盘给人的直观是好大的盘,应该有球吧?如果下半场迟迟没有进球,而降到0.5盘的时间符合我们的预期,这个时候打穿中场盘的可能性很小了,但是进1球的几率比较大。其实像0比0平局、初盘深盘大比分领先的比赛,结合下初盘,最后搏一个大球的也是可以选择的。我们看一下最近几天中场1.75盘的比赛,下半场进了2球的比赛大部分都有第三球,而且追到手的第3球很有可能是绝杀。这场大小球初盘2.75,中场盘出人意料的开出了1.75盘,是阻大还是诱大?不好判断那就就喝杯茶等等,60分钟前就进了2球,中场盘的意图就很明显了,果断出击追第3球。下半场的第2球来的有点晚啊,但是88分钟小球还有1.23水,高水绝杀也值得一搏。杯赛虽然打出了,但是还是少追为妙。这两场都是标准的有2追3盘。这场下半场迟迟没有进球,进一球或者不进球,中场1.75盘都是输盘。最后75分钟降到0.5盘,时间合理,追一手大也是可以选择的。(当然你结合初盘、中场让球盘口、此时大球的水位,也应该考虑到还有一球可能性大)这场上半场就破了大小球初盘,中场开着1.75盘。下半场比较早进了一球,还是前面说的,静静的等第2球的到来。。。结果等到了长长的绿化带。和上面的类似,上半场狂日,下半场打铁。下半场没有第2球,坚决不出手。这场各项条件都符合,90分钟硬是吹掉了一球。。看既往史:两支球队最近两场交锋都打平,主队上一场也是平,难道这场追胜负的人太多,把这场买死了?所以不可抗拒的东西太多。。。大家可以复盘看看这种方法怎么样。最后:还有一种浅盘模式可以在下半场追大,有机会也给大家分享。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国内首家足彩技术媒体平台
作者最新文章  很多同志半场准啊,运球牛啊,为什么全场比赛只能做个防守苦力,自己想想吧……首先在对方全力防守下运球不自信,原因是不熟练,不能人球兼顾低头运球,抬头被断。二是全场机会少包括出手机会,全是人,而且要求能出机会必须好好把握。三是体能要充沛。所以别把宝贵的时间消磨在半场了,没事自己沿着公路跑步运球吧,把两只手都练的很熟练才行。抬头,转身,背后,人球结合。最后一句话:别自以为是很厉害,你还差很远,its sure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同意,半场是打不出水平的。  
可是平时野球很难组全场
大家都来打半场的
就算组了全场 大部分家伙几下就没劲了
剩下两三个人有体力在跑 就无趣了
要么就沦为不断的长传
我们方言叫大甩
一点意思也没了
在下属于速度快 的
打半场感觉也挺无聊了
大部分人身体素质太差了   
  要练配合,练跑位,练意识,练联防,练技术,当然是打大场最佳。但是,想娱乐,还是3V3半场最好。  要是10个人,可以打全场,但是野队,大家都不认识,配合生疏,有些人可能球都没摸到就攻击结束了,光在折返跑了。  打半场的话,可以组3个队,还有个替补,万一有人接个电话,上个厕所,比赛还能打。最关键的是,3V3情况下,每个人都可以摸下球,让更多人参与进来。
  全场不容易,而且对体力 技术要求高!半场激烈,要求低,而且可以组队比较有趣  
  @wubike23
01:04:11  同意 可是平时野球很难组全场 大家都来打半场的 就算组了全场 大部分家伙几下就没劲了 剩下两三个人有体力在跑 就无趣了 要么就沦为不断的长传 我们方言叫大甩 一点意思也没了 在下属于速度快 的 步伐大 打半场感觉也挺无聊了 大部分人身体素质太差了  ———————————————  
  很多时候全场虽然沦为站桩 倒是一下从8个人变为10个人非常拥挤
这时候有空挡也进步了了
因为离篮筐远了啊!哈哈
业务屌丝们 野球场上有中投的
还是太少啦 那些半场nb 的突破手去哪里啦 其实也没怎么防守
就是没空间
再怎么喊 叫队友拉开也没鸟用啦 10个人 拉哪里去哦
  半场和全场是完全不同的,很多半场牛的打全场就傻眼了,当然全场打得好的半场肯定差不了。野球还是半场好,有全场意识的球迷还是占少数。  
  @ilovelover2011
09:03:00  全场不容易,而且对体力 技术要求高!半场激烈,要求低,而且可以组队比较有趣   —————————————————  现实就是如此  
  运球多体力问题。还有半场和全场的防守强度根本不一样。  
  打个野球还整那么多,直接报名NBA算了。  
  全场打过,半场33 44也打过  
  全场还没打就有人爬下了!变得还不如半场对抗,打过全场的应该知道半场根本就是投篮游戏!  
  前年酷夏,在某个大专学校。  我们队已经跑了俩小时全场,有俩还出现了抽筋现象。没办法我叫边上看的学生一起打,凑个数。结果他们竟然不敢上,说我们体力太好,他们跑不动!  现在的孩子怎么耐力越来越差了?  
  哪来那么多打全场的机会?都不是打半场
  半场发球出来就在三分线左右,有些大神可能抬手就进了,根本不用运球;全场的话,考虑的东西要多得多,本人八年前181cm/63kg,跟欧洲人跑全场司职小前锋,基本都在跑位穿插很少有落位也很少有站桩,人动球动。现在185cm/88kg,斯普利特型内线。前不久跟几个野球场上队友跑了一回全场已经不怎么适应了,总结一下就是:极难落位;跑出位置球传不到手里;有XJBT的队友;防守时一个失位对队友伤害极大;没有团队配合的时候内线就是练习折返跑(甚至十个回合不触球)。  总之,如果说打着玩半场无可厚非,但如果想要打那种纯篮球的话,还是要全场。
  同意楼主所说········  半场练不出来什么的
  打全场对人员素质要求太高了,首先你得凑齐几个会打全场的队友,还要有能打全场的对手。安心的打半场吧!
  你想练出来什么,你能练出来什么,你身高有没有190,没有的话别听楼猪瞎忽悠,业余篮球就是娱乐身心,半场足矣。  
  你想打职业?不懂,业余篮球就是娱乐身心,何以在乎半场还是全场,费劲
  全场确实和半场完全不一样  只打半场确实对打全场作用有限  但是话又说回来  如果你去打半场,那你那些全场技能很多都没有用了  说白了,全场和半场的差别巨大,导致不同的能力条件作用不同而已  没有必要把哪个放到更高贵的地位上去
  @titancaesar 20楼
20:36:50  全场确实和半场完全不一样  只打半场确实对打全场作用有限  但是话又说回来  如果你去打半场,那你那些全场技能很多都没有用了  说白了,全场和半场的差别巨大,导致不同的能力条件作用不同而已  没有必要把哪个放到更高贵的地位上去  -----------------------------  确实。  本人喜欢快打旋风,喜欢跨场长传,打半场就不可能出现这样的机会。
  昨天就打了全场,看他们一个有一个的失误,运球过全场都难,完全没有了半场时的威风,到了最后,哥们这个平日里打中锋的打起了控卫,而最让我不能接受的居然是我这个临时客串的居然是表现最好的,一群只知道闷头冲不知道控制节奏的家伙,几个回合下来就全部喘了
  半场靠个人能力多一点,全场靠团队配合多一点。其实没有什么高下之分。  你看3对3的冠军,都有一个大中锋,因为内线只要有优势,基本就完虐对手了。  但是打全场,高中锋的作用就没那么大了,因为有包夹,有协防。一群小个子球员用跑轰把你打趴下那是经常的事。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工行融e借不符合条件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