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胡江河水水是不是在永不停息做无规则运动?

96胶体化学_牛宝宝文章网96胶体化学专题:胶体化学胶体化学主要研究对象是多相分散系统分散系统:一种或几种物质分散在另一种物质之中所构成的系统 分散相:被分散的物质分散介质:另一种连续分布的物质 根据分散相粒子的大小,分散系统可分为:真溶液 d & 1胶体分散系统 1 & d &1000粗分散系统 d &1000nm 胶体是物质存在的一种特殊状态,而不是一种特殊物质,不是物质的本性。 胶体化学研究对象是溶胶(也称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也称亲液溶胶)。 气溶胶:云雾,青烟、高空灰尘液溶胶:泡沫,乳状液,金溶胶、墨汁、牙膏固溶胶:泡沫塑料、沸石、冰淇淋,珍珠、水凝胶、红宝石、合金 例1.胶体溶液是 ( )A.真溶液,故称为胶体溶液 B.分散相能通过滤纸,不能通过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C.分散相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 D.分散相不能通过滤纸及半透膜的分散体系2.. 溶胶的基本特性之一是 ( )A.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于稳定体系 B.热力学上和动力学上皆属不稳定体系 C.热力学上不稳定而动力学上稳定体系 D.热力学上稳定而动力学上不稳定体系3.. 雾属于分散体系,其分散介质是 ( ) A. 液体 B. 气体 C. 固体 D. 气体或固体4. 将高分子溶液作为胶体体系来研究,因为它 ( )A.是多相体系 B.热力学不稳定体系 C.对电解质很敏感 D.粒子大小在胶体范围内5. 溶胶与大分子溶液的区别主要在于 ( )A.粒子大小不同 B.渗透压不同 C.丁达尔效应的强弱不同 D.相状态和热力学稳定性不同6. 下列物系中,不属于胶体的是 ( ) A.云雾 B.烟 C.珍珠 D.空气7. 对于胶体与大分子溶液 ( )A.都属于同类的分散体系 B.两者的分散相质点均能通过滤纸,因此都属于均相混和物 C.胶体属于介稳体系,大分子溶液属于稳定体系 D.粘度都大1.溶胶的制备与净化1).溶胶制备的一般条件:(1)分散相在介质中的溶解度必须极小(2)必须有稳定剂存在 2).胶体的制备方法:(1)凝聚法: ①蒸气凝聚法,②过饱和法(2)分散法: ①胶体磨, ②气流粉碎机(又称喷射磨)③电弧法—用于制备贵金属的水溶胶2.溶胶的光学性质 1).光散射(1)丁达尔效应:以一束强光射入溶胶后,在入射光的垂直方向可以看到一道明亮的光带,被称为丁达尔效应光本质是电磁波,当光波作用到介质中小于光波波长的粒子上时,粒子中的电子被迫振动(其振动频率与入射光波的频率相同),成为二次波源,向各个方向发射电磁波,这就是散射光波也就是我们看到的散射光。 丁达尔效应可以认为是胶粒对光的散射作用的宏观表现。 (2)Rayleigh散射定律为单位体积中质点数,v为单个粒子的体积(其线性大小应远小于入射光波长),?为入射光波长,n1、n2分别为分散介质和分散相的折射率①散射光强度与入射光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入射光波长愈短,散射愈显著。所以可见光中,蓝、紫色光散射作用强。②分散相与分散介质的折射率相差愈显著,则散射作用亦愈显著。若n1=n2 则无散射现象 ③散射光强度与单位体积中的粒子数成正比。④散射光强度与粒子体积的平方成正比。在低分子溶液中,散射光极弱,因此利用丁道尔现象可以鉴别溶胶和真溶液。 例1. 区别溶胶与真溶液和悬浮液最简单最灵敏的方法是 ( )A.乳光计测定粒子浓度 B.观察丁达尔效应 C.超显微镜测定粒子大小 D.观察ζ电位 2. 有关超显微镜的下列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可以观察粒子的布朗运动 B.可以配合电泳仪,测定粒子的电泳速度 C.观察到的粒子仅是粒子对光散射闪烁的光点 D.可以直接看到粒子的形状与大小3. 工业上为了将不同蛋白质分子分离,通常采用的方法是利用溶胶性质中的 ( ) A. 电泳 B. 电渗 C. 沉降 D. 扩散4. 大分子溶液和普通小分子非电解质溶液的主要区分是大分子溶液的 ( ) A.渗透压大 B.丁达尔效应显著 C.不能透过半透膜 D.对电解质敏感 5. 以下说法中正确的是 ( )A.通过超显微镜也不能看到胶体粒子的形状和大小 B.溶胶在热力学和动力学上都是稳定系统 C.溶胶与真溶液一样是均相系统 D.能产生丁达尔效应的分散系统是溶胶 3.溶胶的动力学性质1).扩散:过程为自发过程dmdc??DAdtdx,此为Fick第一扩散定律,式中dm/dt表示单位时间通过截面A扩散的物质数量,D为扩散系数,单位为m2/s,D越大,质点的扩散能力越大浓度梯度越大,质点扩散越快;就质点而言,半径越小,扩散能力越强,扩散速度越快。 2).布朗运动:本质是分子的热运动现象:分子处于不停的无规则运动中分散介质分子无规则的热运动,撞击溶胶粒子,当瞬间合力不为零时,表现为布朗运动 ——布朗运动是分子热运动的必然结果3).沉降溶胶是高度分散体系,胶粒一方面受到重力吸引而下降,另一方面由于布朗运动促使浓度趋于均一。当这两种效应相反的力相等时,粒子的分布达到平衡,粒子的浓度随高度不同有一定的梯度,如图所示。这种平衡称为沉降平衡。4.溶胶的电学性质 1).电动现象及其应用(1)电泳:胶粒颗粒带电,在外电场的作用下,向正极移动,后来发现,任何溶胶中的胶粒都有这样的现象,带负电的胶粒向正极移动,带负电的胶粒向负极移动,这种现象被称为电泳。(2)电渗析:水在外加电场的作用下,通过黏土颗粒间的毛细通道向负极移动的现象称为电渗析。(3)沉降电势,在无外加电场作用下,若使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迅速沉降时,使底层与表面层的粒子浓度悬殊,从而产生电势差,这就是沉降电势。这种现象是电泳的逆过程。 贮油罐中的油内常会有水滴,水滴的沉降会形成很高的电势差,有时会引发事故。通常在油中加入有机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降低沉降电势。(4)流动电势若用压力将液体挤过毛细管网或由粉末压成的多孔塞,则在毛细管网或多孔塞的两端会产生电位差,此之谓流动电位,此现象为电渗析的逆过程。在用泵输送原油或易燃化工原料时,要使管道接地或加入油溶性电解质,增加介质电导,防止流动电势可能引发的事故。1. 下列各性质中,哪一个不属于溶胶的动力学性质?( )A.布朗运动 B.电泳 C.扩散 D.沉降平衡2. 下列性质中既不属于溶胶动力学性质又不属于电动性质的是 ( ) A.沉降平衡 B.布朗运动 C. 沉降电势 D. 电导 3. 溶胶中胶粒的布朗运动是属于 ( ) A.溶胶热力学稳定性的因素 B.溶胶动力学稳定性的因素 C.溶胶聚结稳定性的因素 D.是降低胶体表面自由能的因素4. 对由各种方法制备的溶胶进行半透膜渗析或电渗析的目的是 ( )A.除去杂质,提高纯度 B.除去小胶粒,提高均匀性 C.除去过多的电解质离子,提高稳定性 D.除去过多的溶剂,提高浓度 5. 有关电泳的阐述,正确的是 ( )A.电泳和电解没有本质区别 B. 外加电解质对电泳影响很小 C.胶粒电泳速度与温度无关 D.两性电解质电泳速度与pH值无关 5.扩散双电层理论 1).溶胶粒子带电原因(1)电离:对于可能发生电离的大分子的溶胶而言,则胶粒带电主要是其本身发生电离引起的。蛋白质分子,当它的羧基或胺基在水中解离时,整个大分子就带负电或正电荷。当介质的pH较低时,蛋白质分子带正电,pH较高时,则带负电荷。当蛋白质分子所带的净电荷为零时,这时介质的pH称为蛋白质的等电点。在等电点时蛋白质分子的移动已不受电场影响,它不稳定且易发生凝聚。(2溶胶的制备过程中,如果AgNO3过量,则胶核优先吸附Ag+带正电;如果KI过量,则优先吸附I -离子,胶粒带负电。 2) 扩散双电层理论 (1) Helmholtz模型1879容器那样的双电层: 正负离子整齐地排列于界面层的两侧 缺点:1)不能解释表面电势 ?0 与? 电势的区别: 表面电势?0:带电质点表面与液体的电势差 ? 电势: 固液两相发生相对运动的边界处与液体内部的电势差2)不能解释电解质对? 电势的影响 (2)Gouy—Chapman模型1910年,古依和查普曼提出了扩散双电层理论 静电力:使反离子趋向表面热运动:使反离子均匀分布 总结果 : 反离子呈扩散状态分布 (3)Stern模型1924年斯特恩提出扩散双电层: 离子有一定的大小;部分反离子被牢固吸附,形成固定吸附层或斯特恩层 三个面: 固体面Stern面: Stern层中反离子电性中心所形成的假想面滑动面: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界面三个电势: 热力学电势?0:固体面—溶液本体96胶体化学_胶体化学Stern电势??: Stern面—溶液本体?电势: 滑动面—溶液本体Stern 模型:固定层+扩散层三个面、三个电势? 电势的大小,反映了胶粒带电的程度电解质的影响:溶液中电解质浓度增加时,介质中反离子的浓度加大,将压缩扩散层使其变薄,把更多的反离子挤进滑动面以内,使? 电势在数值上变小直至为0? = 0 时,为等电点,胶粒间无静电斥力,溶胶极易聚沉6.胶团结构:法扬斯—帕尼思(Fajans—Pancth)规则:胶核(常有晶体结构)优先吸附能与组成固体表面的离子生成难溶物或电离度很小化合物的离子胶团结构:胶核、吸附层、胶粒、扩散层、胶团胶核吸附离子是有选择性的,首先吸附与胶核中相同的某种离子,用同离子效应使胶核不易溶解,若无相同离子,则首先吸附水化能力较弱的负离子,所以自然界中的胶粒大多带负电,如泥浆水、豆浆等都是负溶胶。胶粒 = 胶核 +被吸附离子 + 紧密层反离子胶团 = 胶粒 + 扩散层反离子当KI过量做稳定剂,[(AgI)m nI–(n-x)K+]x–xK+当AgNO3过量作稳定剂,[(AgI)mnAg+(n-x)NO3–]x+x NO3–胶团结构表示:+3-例:AgNO3过量时,吸附 Ag带正电,NO为反离子例1. 由过量KBr与AgNO3溶液混合可制得溶胶,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 )A.电位离子是Ag+ B.反号离子是NO3- C.胶粒带正电 D.它是负溶胶2. 在AgNO3溶液中加入稍过量KI溶液,得到溶胶的胶团结构可表示为 ( )A.[(AgI)m·nI-·(n-x)·K+]x-·xK+ B.[(AgI)m·nNO3-·(n-x)K+]x-·xK+;C.[(AgI)m·nAg+·(n-x)I-]x-·xK+ D. [(AgI)m·nAg+·(n-x)NO3-]x+·xNO3-。7.胶体的稳定性1).溶胶的稳定性(1)热力学上为不稳定体系:胶体体系是多相分散体系,有巨大的界面能。(2)动力学上的稳定体系:溶胶粒子较小,布朗运动激烈,因此在重力场中不易沉降,即具有动力学稳定性。(3)聚结稳定性:由于胶团双电层结构的存在,胶粒都带有相同的电荷,相互排斥,故不易聚沉。这是溶胶稳定存在的最重要原因(4)水化膜:在胶团的双电层中反离子都是水化的,因此在胶粒外有一层水化膜,它阻止了胶粒的相互碰撞而导致胶粒结合变大。2).DLVO理论:溶胶在一定条件下是稳定存在还是聚沉,取决于粒子间的相互吸引力和静电斥力。若斥力大于吸引力则溶胶稳定,反之则不稳定。3.影响溶胶稳定性的因素(1)外加电解质的影响。这影响最大,主要影响胶粒的带电情况,使电位下降,促使胶粒聚结。(2)浓度的影响。浓度增加,粒子碰撞机会增多。(3)温度的影响。温度升高,粒子碰撞机会增多,碰撞强度增加。(4)胶体体系的相互作用。带不同电荷的胶粒互吸而聚沉。3).溶胶的聚沉聚沉值:使一定量的溶胶在一定时间内完全聚沉所需电解质的最小浓度。从已知的表值可见,对同一溶胶,外加电解质的离子价数越低,其聚沉值越大。聚沉能力:是聚沉值的倒数。聚沉值越大的电解质,聚沉能力越小;反之,聚沉值越小的电解质,其聚沉能力越强。(1).电解质的聚沉作用:质对溶胶稳定性的影响不仅取决于其浓度,还与离子价有关。 规则:在离子浓度相同时,离子价越高,聚沉能力越大,聚沉值越小。聚沉能力主要决定于胶粒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的价数。聚沉值与异电性离子价数的六次方成反比,这就是Schulze-Hardy规则。(2).带相反电荷的离子就是价数相同,其聚沉能力也有差异。相同价数离子的聚沉能力不同:胶粒带负电的溶胶,一价阳离子硝酸盐的聚沉能力次序为:H+&Cs+&Rb+&NH4+&K+&Na+&Li+ Li+半径最小,水化能力最强,水化半径最大,故聚成能力最小;带正电的胶粒,一价阴离子的钾盐的聚沉能力次序为: F-&Cl-&Br-&NO3-&I- &SCN- ,种次序称为感胶离子序(lyotropic series)。(3).有机化合物的离子都有很强的聚沉能力,这可能与其具有强吸附能力有关。(4).与胶体带相反电荷的离子相同时,则另一同性离子的价数也会影响聚沉值,价数愈高,聚沉能力愈低。这可能与这些同性离子的吸附作用有关(5).溶胶的相互聚沉:将两种电性不同的溶胶混合,可以发生相互聚沉作用。但仅在这两种溶胶的数量达到某一比例时才发生完全聚沉,否则可能不发生聚沉或聚沉不完全。 例:1. 在AgI溶胶(带负电荷)中分别加入同浓度的下列物质,聚沉值最低的是:( )A. La(NO3)3 B. Mg(NO3)2 C. NaNO3 D. KNO32. 当在溶胶中加入大分子化合物时 ( )A.一定使溶胶更加稳定 B.一定使溶胶更容易为电解质所聚沉 C.对溶胶稳定性影响视其加入量而定 D.对溶胶的稳定性没有影响3. 对于唐南平衡,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 ( )A.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化学位相同 B.膜两边带电粒子的总数相同 C.膜两边同一电解质的浓度相同 D.膜两边的离子强度相同问答题:1. 分散体系的分类?根据被分散物质分散的程度可将分散体系分为粗分散体系、胶体分散体系和分子分散体系。2. 什么是胶体?颗粒大小在1~1000nm范围内的分散相粒子称为胶体3. 胶体制备一般需具备什么条件?常用的制备方法有哪些,举例说明?条件:a。固体分散相粒子要足够小,使其有一定的动力学稳定性;b。分散相在分散介质中的溶解度要足够小,形成分散相的反应物浓度低;c。为了使分散相粒子具有抗凝结而保持稳定的性质,体系中必须有第三种物质存在方法:分散法——机械粉碎法、超声分散法、电分散法、胶溶法凝聚法——化学凝聚、物理凝聚胶溶法——吸附溶胶、洗涤沉淀胶溶、表面解离溶胶例子:洗涤沉淀胶溶法制备普鲁士蓝溶胶、改换介质法制备硫溶胶。4. 什么是单分散溶胶?单分散溶胶制备的原理?在特定条件下制备的粒子大小、形状、组成均相同的溶胶称为单分散溶胶。原理:在溶液中产物浓度超过其饱和浓度,并略高于成核浓度时,在短时间内形成全部晶核。晶核形成后,溶液浓度迅速减小,低于成核浓度(仍高于饱和浓度),不再形成新晶核。已形成的晶核在此浓度下以相同速度长大,从而得到单分散胶体粒子。5.河出口处为什么形成三角洲?江河携带的泥沙在到达入海口与海水接触时,因海水中大量电解质的作用,使其携带的泥沙上的电荷被中和,悬浊液的性质被破坏,这样泥沙就不能继续稳定地悬停在水中了,只好沉淀下来,加上海水的流速小于江河水的,于是就在入海口处沉积了下来,年深月久,就形成了三角洲。6为什么不同型号的墨水不宜混用?墨水属于胶体,一些品牌的墨水中胶粒带正电荷,一些品牌的墨水中胶粒带负电荷,两电性不同的胶粒混合会发生聚沉而使钢笔堵塞7.举例说明胶体的电动现象及其在环境治理方面的应用。电动现象是悬浮于分散介质中带某种电荷的胶体在外电场的作用下产生与液体介质的相对运动,或是带点固体与介质因相对运动而产生电势差,统称电动现象。电动现象有四种:电泳,电渗,流动电势和沉降电势。电动现象在治理环境方面的应用:1、污水处理,向污水中加入NaHCO3和Al2(SO4)3,生成聚合水合氧化铝无定形沉淀物,在其生成和沉淀过程中同时将废水中悬浮物裹挟下来从而除去。2、可以用电渗法将污染物从渗透性不良的土壤中带到土壤表面。8. 为什么说胶体系统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和动力学稳定性?物系具有热力学稳定性是指系统处于热力学平衡态,处于热力学平衡态的标志是看在特定条件下,系统的某些热力学特征函数是否处于极值的状态。例如:在隔离系统中,熵值达到极大时,为平衡态,在等温,等压 条件下,系统的吉布斯函数达到最小为平衡态,胶体系统是一个多相的高分散系统,表面吉布斯函数值很高,因此是热力学不稳态定系统,具有热力学不稳定性。动力稳定性是指系统中的粒子能够克服重力场的影响而不下沉的性质,影响动力稳定性的主要因素是分散度,胶体系统的粒子小,分散度高,因而具有较强的布朗运动,能够克服重力保持均匀分散,所以说胶体系统具有动力稳定性。9. 胶体具有聚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聚结稳定性是指溶胶中的粒子发生相互碰撞时不会聚结成大粒子沉淀下来的现象,溶胶具有聚结稳定性的主要原因有三点:①是它的动力稳定性,即因为溶胶粒子强烈的布朗运动;②是溶胶粒子具有的扩散双电子层结构,使其在相互接近时,所具有的静电性斥力与渗透性力;③是溶胶粒子周围的溶剂化层的作用,使胶体粒子外部包有一层溶剂化外壳而阻止其接近发生聚沉。其中最主要的因素是胶体粒子的双电子层结构所引起的排斥势能的作用。10. 什么是布朗运动?为什么粗分散系统和真溶液观察不到布朗运动?处于胶体范围的分散相粒子在分散相粒子在分散介质中进行着永不停息的无规则的运动,这种现象是由植物学家布朗首先发现的,故称为布朗运动,布朗运动的本质是分子的热运动,由于胶体粒子不断受到不同方向,不同速率的介质分子的不平衡力的冲击,所以时刻以不同方向,不同速率做不规则的运动。真溶液的分散相为分子,粒子太小,在显微镜下观点来看,每一瞬间在各个方向所受撞击的几率应当相等,合力为零,或者即使合力不为零,也因其质量太大,难于发生位移,故观察不到布朗运动。11. 在两个充满0.001mol.L-1 KCl溶液的容器之间是一个AgCl多孔塞,多孔塞两边接以直流电,试问溶液将向溶液何方移动。当以0.1mol.L-1 KCl来代替0.001mol.L-1 KCl 时,加以相同的电压,液体的流动是加快还时减慢,如果以AgNO3代替KCl,结果又将如何。吸附了Cl-离子的AgCl多孔塞带负电,则溶液带正电,将向负极移动,增加电介质的浓度,将压缩扩散层,使ζ电势降低,液体的流动减慢;以AgNO3 来代替KCl,则溶液带负电,向正极流动12. 胶体系统的主要特征是什么?高度分散得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的主要特征高度分散得多相性和热力学不稳定性是胶体的主要特征。13. 丁达而效应的实质及生产条件各是什么?丁达尔效应的实质是分散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只有当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尺寸时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丁达尔效应的实质是分散粒子对光的散射作用。只有当入射光波长大于分散粒子尺寸时才会产生丁达尔效应。14. 简述扩散双电层理论的要点,并区分何为热力学电势?何为斯特恩(Stern)电势?何为ζ电势?斯特恩扩散双电层理论要点:(1)分散相粒子的表面上带有相同符号的电荷。(2)反离子在静电力作用和热运动作用下,呈扩散状态分布在分散相粒子的周围。(3)分散相粒子的周围分两层:紧密层和扩散层。(4)紧密层与扩散层的分界面为被吸附的溶剂化反离子中心边线所形成的假想面,称为斯特恩面;(5) 当固,液两相发生相对移动时,滑动面在斯特恩面以外。由要点可知,固体表面,斯特恩面及滑动面同溶液本体之间的电势(E),斯特恩电势15. 胶体系统能在一定程度上稳定存在的主要原因是什么?(1)溶胶的动力稳定性。胶粒因布朗运动而克服运动而克服重力的作用,从而保持溶胶的稳定。(2)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静电斥力的存在使得胶粒难以相互靠近,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3)溶剂化的稳定作用。因分散相粒子周围离子的溶剂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溶剂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溶剂化外壳,增加了胶粒相互接近时的机械阻力,使溶胶难以聚沉。(1)溶胶的动力稳定性。胶粒因布朗运动而克服运动而克服重力的作用,从而保持溶胶的稳定。(2)胶粒带电的稳定作用。静电斥力的存在使得胶粒难以相互靠近,增加了溶胶的稳定性。(3)溶剂化的稳定作用。因分散相粒子周围离子的溶剂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溶剂化而形成的具有一定弹性的溶剂化外壳,增加了胶粒相互接近时的机械阻力,使溶胶难以聚沉。16. 结合憎液溶胶和高分子溶液稳定的主要原因,解释何为聚沉作用?何为盐析作用? 和ζ电势。96胶体化学_胶体化学憎液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能暂时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电,而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稳定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溶剂化作用。当加入少量电解质,对于胶体,因异电离子压缩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到达临界电位时,溶胶的稳定性被破坏,发生聚沉,这就是胶体的聚沉,这就是胶体的聚沉作用。对于高分子溶液,加入少量电解质(超过等电点)。使原来高度水化的高分子化合物去水化,其稳定性才会被破坏而发生聚沉,这是高分子溶液的盐析。 憎液溶胶是热力学不稳定系统,能暂时稳定的主要原因是胶粒带电,而高分子溶液是热力学稳定系统,稳定的主要原因是溶剂化作用。当加入少量电解质,对于胶体,因异电离子压缩扩散层使ζ电位降低,到达临界电位时,溶胶的稳定性被破坏,发生聚沉,这就是胶体的聚沉,这就是胶体的聚沉作用。对于高分子溶液,加入少量电解质(超过等电点)。使原来高度水化的高分子化合物去水化,其稳定性才会被破坏而发生聚沉,这是高分子溶液的盐析。17. 10. 搭桥效应,脱水效应,电中和效应,外加中解质1)江河中含有大量带负电的SiO2溶胶,而海水中含有的电解质NaCl,河水与海水相遇时,使其中胶粒聚沉,聚沉物逐渐累积便形成了三角洲。(2)当白光(各种波长)照射到大气层中,要发生散射现象,由瑞利公式可知,散射光的强度与入射光的波长的四次方成反比,与分散相和分散介质的折射率平方差成正比。当白光照射无色胶体时,其散射光呈蓝色,而透射光程橙红色对在地球上生活的人来说,黑暗的宇宙背景正好使散射光效应更强,晚霞出现在地平线上所看到的橙红色是天空透射光的色彩。(3)钢笔的墨水属于胶体分散溶液,不同型号的墨水由于生产厂家使用的原料和配方不同,因此会带有不同类型的电荷,若混合使用不同型号的墨水,会发生聚沉使钢笔堵塞。(4)用管道泵输送燃料油时,在流动过程中会产生流动电势,高压下易产生火花。因此必须采取严格的防护措施,如油管接地同时加入由溶性电解质(如四异戊基苦味酸胺,二异丙基水杨酸钙),增加介质的电导,减少流动电势。若贮油罐中的燃料油含有水滴时,水滴的沉降形成较大的沉降电势,可能达到较大的数值。通常采用的办法是加入油溶性有机类电解质,增加介质的电导率,降低沉降电势。(5)豆腐浆是含有蛋白质的负溶胶系统。―点浆‖是向豆腐浆中加入MgCl2,CaSO4等电解质(俗称卤水),电解质中阳离子Mg2+, Ca2+使蛋白质溶胶发生盐析作用转载请保留本文连接:分享到:相关文章声明:《96胶体化学》由“那﹏傷”分享发布,如因用户分享而无意侵犯到您的合法权益,请联系我们删除。TA的分享物理 化学 历史 地理 复习 口诀 让孩子全面发展
我的图书馆
物理 化学 历史 地理 复习 口诀 让孩子全面发展
生活中的物理知识大全
厨房中的物理知识 我们认真观察厨房里燃料、炊具,做饭、做菜等全部过程,回忆厨房中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会看到有关的物理现象。利用物理知识解释这些现象如下:一、与电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饭堡煮饭、电炒锅煮菜、电水壶烧开水是利用电能转化为内能,都是利用热传递煮饭、煮菜、烧开水的。   2、排气扇(抽油烟机)利用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利用空气对流进行空气变换。   3、电饭煲、电炒锅、电水壶的三脚插头,插入三孔插座,防止用电器漏电和触电事故的发生。   4、微波炉加热均匀,热效率高,卫生无污染。加热原理是利用电能转化为电磁能,再将电磁能转化为内能。   5、厨房中的电灯,利用电流的热效应工作,将电能转化为内能和光能。   6、厨房的炉灶(蜂窝煤灶,液化气灶,煤灶,柴灶)是将化学能转化为内能,即燃料燃烧放出热量。二、与力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1、电水壶的壶嘴与壶肚构成连通器,水面总是相平的。   2、菜刀的刀刃薄是为了减小受力面积,增大压强。   3、菜刀的刀刃有油,为的是在切菜时,使接触面光滑,减小摩擦。   4、菜刀柄、锅铲柄、电水壶把手有凸凹花纹,使接触面粗糙,增大摩擦。   5、火铲送煤时,是利用煤的惯性将煤送入火炉。   6、往保温瓶里倒开水,根据声音知水量高低。由于水量增多,空气柱的长度减小,振动频率增大,音调升高。   7、磨菜刀时要不断浇水,是因为菜刀与石头摩擦做功产生热使刀的内能增加,温度升高,刀口硬度变小,刀口不利;浇水是利用热传递使菜刀内能减小,温度降低,不会升至过高。 三、与热学知识有关的现象  (一)与热学中的热膨胀和热传递有关的现象   1、使用炉灶烧水或炒菜,要使锅底放在火苗的外焰,不要让锅底压住火头,可使锅的温度升高快,是因为火苗的外焰温度高。   2、锅铲、汤勺、漏勺、铝锅等炊具的柄用木料制成,是因为木料是热的不良导体,以便在烹任过程中不烫手。   3、炉灶上方安装排风扇,是为了加快空气对流,使厨房油烟及时排出去,避免污染空间。   4、滚烫的砂锅放在湿地上易破裂。这是因为砂锅是热的不良导体,烫砂锅放在湿地上时,砂锅外壁迅速放热收缩而内壁温度降低慢,砂锅内外收缩不均匀,故易破裂。   5、往保温瓶灌开水时,不灌满能更好地保温。因为未灌满时,瓶口有一层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能更好地防止热量散失。   6、炒菜主要是利用热传导方式传热,煮饭、烧水等主要是利用对流方式传热的。   7、冬季从保温瓶里倒出一些开水,盖紧瓶塞时,常会看到瓶塞马上跳一下。这是因为随着开水倒出,进入一些冷空气,瓶塞塞紧后,进入的冷空气受热很快膨胀,压强增大,从而推开瓶塞。   8、冬季刚出锅的热汤,看到汤面没有热气,好像汤不烫,但喝起来却很烫,是因为汤面上有一层油阻碍了汤内热量散失(水分蒸发)。   9、冬天或气温很低时,往玻璃杯中倒入沸水,应当先用少量的沸水预热一下杯子,以防止玻璃杯内外温差过大,内壁热膨胀受到外壁阻碍产生力,致使杯破裂。   10、煮熟后滚烫的鸡蛋放入冷水中浸一会儿,容易剥壳。因为滚烫的鸡蛋壳与蛋白遇冷会收缩,但它们收缩的程度不一样,从而使两者脱离。(二)与物体状态变化有关的现象   1、液化气是在常温下用压缩体积的方法使气体液化再装入钢罐中的;使用时,通过减压阀,液化气的压强降低,由液态变为气态,进入灶中燃烧。   2、用焊锡的铁壶烧水,壶烧不坏,若不装水,把它放在火上一会儿就烧坏了。这是因为水的沸点在1标准大气压下是100℃,锡的熔点是232℃,装水烧时,只要水不干,壶的温度不会明显超过100℃,达不到锡的熔点,更达不到铁的熔点,故壶烧不坏。若不装水在火上烧,不一会儿壶的温度就会达到锡的熔点,焊锡熔化,壶就烧坏了。   3、烧水或煮食物时,喷出的水蒸气比热水、热汤烫伤更严重。因为水蒸气变成同温度的热水、热汤时要放出大量的热量(液化热)。   4、用砂锅煮食物,食物煮好后,让砂锅离开火炉,食物将在锅内继续沸腾一会儿。这是因为砂锅离开火炉时,砂锅底的温度高于100℃,而锅内食物为100℃,离开火炉后,锅内食物能从锅底吸收热量,继续沸腾,直到锅底的温度降为100℃为止。   5、用高压锅煮食物熟得快些。主要是增大了锅内气压,提高了水的沸点,即提高了煮食物的温度。   6、夏天自来水管壁大量“出汗”,常是下雨的征兆。自来水管“出汗”并不是管内的水渗漏,而是自来水管大都埋在地下,水的温度较低,空气中的水蒸气接触水管,就会放出热量液化成小水滴附在外壁上。如果管壁大量“出汗”,说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较高,湿度较大,这正是下雨的前兆。   7、煮食物并不是火越旺越快。因为水沸腾后温度不变,即使再加大火力,也不能提高水温,结果只能加快水的汽化,使锅内水蒸发变干,浪费燃料。正确方法是用大火把锅内水烧开后,用小火保持水沸腾就行了。   8、冬天水壶里的水烧开后,在离壶嘴一定距离才能看见“白气”,而紧靠壶嘴的地方看不见“白气”。这是因为紧靠壶嘴的地方温度高,壶嘴出来的水蒸气不能液化,而距壶嘴一定距离的地方温度低;壶嘴出来的水蒸气放热液化成小水滴,即“白气”。 9、油炸食物时,溅入水滴会听到“叭、叭”的响声,并溅出油来。这是因为水的沸点比油低,水的密度比油大,溅到油中的水滴沉到油底迅速升温沸腾,产生的气泡上升到油面破裂而发出响声。   10、当锅烧得温度较高时,洒点水在锅内,就发出“吱、吱”的声音,并冒出大量的“白气”。这是因为水先迅速汽化后又液化,并发出“吱、吱”的响声。   11、当汤煮沸要溢出锅时,迅速向锅内加冷水或扬(舀)起汤,可使汤的温度降至沸点以下。加冷水,冷水温度低于沸腾的汤的温度,混合后,冷水吸热,汤放热。把汤扬起的过程中,由于空气比汤温度低,汤放出热,温度降低,倒入锅内后,它又从沸汤中吸热,使锅中汤温度降低。
(三)与热学中的分子热运动有关的现象   1、腌菜往往要半月才会变咸,而炒菜时加盐几分钟就变咸了,这是因为温度越高,盐的离子运动越快的缘故。   2、长期堆煤的墙角处,若用小刀从墙上刮去一薄层,可看见里面呈黑色,这是因为分子永不停息地做无规则的运动,在长期堆煤的墙角处,由于煤分子扩散到墙内,所以刮去一层,仍可看到里面呈黑色。 我们在日常生活、生产中只要细心观察身边的物理现象,联系到我们学过的物理知识,去分析和解释这些现象,就能够提高观察、分析及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我们在厨房里,若留心看一下其中的炉灶、器皿以及做饭、炒菜中出现的一些现象,定会发现很多处要用到物理知识。 一、热凉粥或冷饭时,锅内发出”扑嘟、扑嘟”的声音,并不断冒出气泡来,但一尝,粥或饭并不热,这是为什么? 把凉粥或饭烧热与烧开水是不一样的。虽然水是热的不良身体,对热的传导速度很慢,但水具有很好的流动性。当锅底的水受热时,它就要膨胀,密度减小就上浮,周围的凉水就流过来填补,通过这种对流,就把锅底的热不断地传递到水的各部分而使水变热。而凉粥或饭,既流动性差又不易传导热。所以,当锅底的粥或饭吸热后,温度就很快上升,但却不能很快地向上或四周流动,大量的热就集中在锅底而将锅底的粥烧焦。因热很难传到粥的上面,所以上面的粥依然是凉的。加热凉粥或饭时,要在锅里多加一些水,使粥变稀,增强它的流动性。此外,还要勤搅拌,强制进行对流,这样可将粥进行均匀加热。 二、用砂锅煮肉或烧汤时,当汤水沸腾后从炉子上拿下来,则汤水仍会继续沸腾一段时间,而铁、铝锅却没这种现象,这是为什么? 因为砂锅是陶土烧制成的,而非金属的比热比金属大得多,传热能力比金属差得多。当砂锅在炉子上加热时,锅外层的温度大大超过100℃,内层温度略高于100℃。此时,锅吸收了很多热量,储存了很多热能。将砂锅从炉子上拿下来后,远高于100℃的锅的外层就继续向内层传递热量,使锅内的汤水仍达到100℃而能继续沸腾一段时间,铁、铝锅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其原因请同学们自己分析)。 三、炒肉中的“见面熟”。逢年过节,人们总要炒上几个肉菜,那么怎样爆炒肉片呢? 若将肉片直接放入热油锅里去爆炒,则瘦肉纤维中所含的水分就要急剧蒸发,致使肉片变得干硬,甚至于会将肉炒焦炒糊,大大失去鲜味。为把肉片爆炒得好吃,师傅们往往预先将肉片拌入适量的淀粉,则肉片放到热油锅里后,附着在肉片外的淀粉糊中的水分蒸发,而肉片里的水分难以蒸发,仍保持了原来肉的鲜嫩,还减少了营养的损失,肉又熟得快即“见面熟”。用这种方法炒的肉片,既鲜嫩味美,又营养丰富。 四、冻肉解冻用什么方法最好?从冰箱里取出冻肉、冻鸡,如何将其解冻呢? 用接近0℃的冷水最好。因为冻肉温度是在0℃以下,若放在热水里解冻,冻肉从热水中吸收热量,其外层迅速解冻而使温度很快升到0℃以上,此的肉层之间便有了空隙,传递热的本领也就下降,使内部的冻肉不易再吸热解冻而形成硬核。若将冻肉放在冷水中,则因冻肉、冻鸡吸热而使冷水温度很快降到0℃且部分水还会结冰。因1克水结成冰可放出80卡热量(而1克水降低1℃只放出1卡热量),放出的如此之多的热量被冻肉吸收后,使肉外层的温度较快升高,而内层又容易吸收热量,这样,整块肉的温度也就较快升到0℃。如此反复几次,冻肉就可解冻。从营养角度分析,这种均匀缓慢升温的方法也是科学的
汽车上的物理知识 一、力学方面 1、汽车的底盘质量都较大,这样可以降低汽车的重心,增加汽车行驶时的稳度。 2、汽车的车身设计成流线型,是为了减小汽车行驶时受到的阻力 3、汽车前进的动力——地面对主动轮的摩擦力(主动轮与从动轮与地面的摩擦力的方向相反) 4、汽车在平直路面匀速前进时——牵引力与阻力互相平衡,汽车所受重力与地面的支持力平衡 5、汽车拐弯时:①司机要打方向盘——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拐弯的反方向倾倒——由于乘客具有惯性 6、汽车急刹车(减速)时,①司机踩刹车——力是改变物体运动状态的原因;②乘客会向车行方向倾倒――惯性 ;③司机用较小的力就能刹住车――杠杆原理;④用力踩刹车——增大压力来增大摩擦;⑤急刹车时,车轮与地面的摩擦由滚动变摩擦成滑动摩擦 7、不同用途的汽车的车轮还存在大小和个数的差异——这与汽车对路面的压强大小相关 8、汽车的座椅都设计得既宽且大,这样就减小了对坐车人的压强,使人乘坐舒服 9、汽车快速行驶时,车的尾部会形成一个低气压区,这是我们常常能在运动的汽车尾部看到卷扬的尘土形成原因 10、交通管理部门要求:①小汽车的司机和前排乘客必须系好安全带——这样可以防止惯性的危害;②严禁车辆超载——不仅仅减小车辆对路面的破坏,还有减小摩擦、惯性等;③严禁车辆超速——防止急刹车时,因反应距离和制动距离过长而造成车祸 11、简单机械的应用:①方向盘、车轮、开窗摇柄等都是轮轴,②调速杆,自动开关门装置是杠杆 12、汽车爬坡时要调为低速:由P=Fv,功率一定时,降低速度,可增大牵引力 13、关于速度路程,时间的计算问题;参照物与运动状态的描述问题 14、认识限速,里程,禁鸣等标志牌,了解其含义 二、声学方面 1、汽车喇叭发声要响,发动机的声音要尽量消除(发动机上装配消音器)――这是在声源处减弱噪声 2、为减轻车辆行驶时的噪声对道旁居民的影响,在道旁设置屏障或植树――可以在传播过程中减弱噪声 3、喇叭发声:电能――机械能 三、热学方面 1、汽车发动机常用柴油机或汽油机——它们是内燃机——利用内能来做功 2、发动机外装有水套,用循环流动的水帮助发动机散热——水的比热容大 3、冬天,为防冻坏水箱,入夜时要排尽水箱中的水――防止热胀冷缩的危害 4、小汽车的后窗玻璃板中嵌有一道道的电热丝——它可以防止车内形成的雾气附着于玻璃上并凝结 5、刚坐进汽车或有汽车从你身旁驶过时,会闻到浓浓的汽油味——扩散现象 6、空调车车窗玻璃设计成双层的――防止传热 7、环保汽车使用气体燃料,可减小对大气的污染 四、电学方面 1、汽车的发动机常用低压电动机起动:电动机是根据磁场对电流的作用的道理制成的,工作时把电能转化为机械能。 2、汽车电动机(汽车电机)常用车载电瓶(蓄电池)供电,汽车运行过程中可以利用的车轮带动车载发电机发电,给蓄电池充电。给蓄电池充电时,电能转化为化学能储存起来,此时蓄电池是用电器;用蓄电池给电动机供电时,化学能转化为电能,此时蓄电池才是电源 3、车载蓄电池还被用来为汽车上配装的空调、电扇、收录机、CD机及各种用途的电灯供电,方便地电能转化为机械能、声能、光能等等 3、油罐车的尾部通常要挂一条铁链直达路面,这样做有利于使运输过程中因颠簸而产生的电荷迅速传到大地上,避免因静电放电而带来灾难 4、车灯发光:电能――光能 五、光学方面 1、汽车旁的观后镜,交叉路口的观察镜用的都是凸面镜,可以开阔视野 2、汽车在夜间行驶时,车内一般不开灯,这样可防止车内乘客在司机前的挡风玻璃上成像,干扰司机正确判断 3、汽车前的挡风玻璃通常都不直立(底盘高大的车除外),这是因为挡风玻璃相当于平面镜车内物体易通过它成像于司机面前,影响司机的判断 4、汽车尾灯灯罩:角反射器可将射来的光线反回,保证后面车辆安全 5、汽车头灯:凹面镜反射原理,近距光灯丝在焦点附近,远距光灯丝在焦点上
自行车上的物理知识 你知道自行车上有哪些物理知识吗?下面我们来看一看。 1、自行车上的摩擦知识。 ①自行车外胎为什么要有凸凹不平的花纹 摩擦力的大小跟两个因素有关:压力的大小、接触面的粗糙程度。压力越大,摩擦力越大;接触面越粗糙,摩擦力越大。自行车外胎有凸凹不平的花纹,这是通过增大自行车与地面间的粗糙程度,来增大摩擦力的,其目的是为了防止自行车打滑。 ②自行车为什么能前进? 当我们骑在自行车上时,由于人和自行车对地面有压力,轮胎和地面之间不光滑,因此自行车与路面之间有摩擦,不过,要问自行车为何能前进?这还是依靠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而产生的,这个摩擦力的方向是向前的。那前轮的摩擦力是干什么的?阻碍车的运动!其方向与自行车前进方向相反。正是这两个力大小相等,方向相反,所以自行车作匀速运动。不过,当人们在地上推自行车前进时,前轮和后轮的摩擦力方向都向后。那谁和这两个力平衡呢?脚对地面的摩擦力向前! ③刹车以后,自行车为何能停止? 刹车时,刹皮与车圈间的摩擦力,会阻碍后轮的转动。手的压力越大,刹皮对车圈的压力就越大,产生的摩擦力也就越大,后轮就转动的越慢。如果完全刹死,这时后轮与地面之间的摩擦就变为滑动摩擦力(原来为滚动摩擦,方向向前),方向向后,阻碍了自行车的运动,因此就停下来了。 ④自行车哪些地方安有钢珠?为什么安钢珠? 在自行车的前轴、中轴、后轴、车把转动处,脚蹬转动处等地方,都安有钢珠。 人们骑自行车总是希望轻松、灵活、省力。而用滚动代替滑动就可以大大减小摩擦力,因此要在自行车转动的地方安装钢珠,我们可以经常加润滑油,使接触面彼此离开,这样就可以使摩擦力变得更小。 2、自行车上的杠杆、轮轴知识。 ①自行车上的杠杆 A、控制前轮转向的杠杆:自行车的车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转动自行车前轮,来控制自行车的运动方向和自行车的平衡。 B、控制刹车闸的杠杆:车把上的闸把是省力杠杆,人们用很小的力就能使车闸以较大的压力压到车轮的钢圈上。 ②自行车上的轮轴 A、中轴上的脚蹬和花盘齿轮:组成省力轮轴(脚蹬半径大于花盘齿轮半径)。 B、自行车手把与前叉轴:组成省力轮轴(手把转动的半径大于前叉轴的半径)。 C、后轴上的齿轮和后轮:组成费力轮轴(齿轮半径小于后轮半径)。 3、自行车上的气压知识。 自行车内胎充气:早期的各种轮子都是木轮、铁轮,颠簸不已。现代自行车使用充气内胎主要是使胎内的压强增大,可以起到缓冲的作用,同时可以减小自行车前进的阻力。 气门芯的作用:充气内胎上的气门芯,起着单向阀门的作用,只让气体进入,不让气体外漏,方便进气,保证充气内胎的密封。4、自行车上光学知识。 自行车上的红色尾灯,不能自行发光,但是到了晚上却可以提醒司机注意,因为自行车的尾灯是由很多蜂窝状的“小室”构成的,而每一个“小室”是由三个约成90度的反射面组成的。这样在晚上时,当后面汽车的灯光射到自行车尾灯上,就会产生反射光,由于红色醒目,就可以引起司机的注意。自行车在我国是很普及的代步和运载工具。在它的“身上”运用了许多力学知识 1.测量中的应用 在测量跑道的长度时,可运用自行车。如普通车轮的直径为0.71米或0.66米。那么转过一圈长度为直径乘圆周率π,即约2.23米或2.07米,然后,让车沿着跑道滚动,记下滚过的圈数n,则跑道长为n×2.23米或n×2.07米。 2.力和运动的应用 (1)减小与增大摩擦。 车的前轴、中轴及后轴均采用滚动以减小摩擦。为更进一步减小摩擦,人们常在这些部位加润滑剂。 多处刻有凹凸不平的花纹以增大摩擦。如车的外胎,车把手塑料套,蹬板套、闸把套等。变滚动摩擦为滑动摩擦以增大摩擦。如在刹车时,车轮不再滚动,而在地面上滑动,摩擦大大增加了,故车可迅速停驶。而在刹车的同时,手用力握紧车闸把,增大刹车皮对钢圈的压力以达到制止车轮滚动的目的。 (2)弹簧的减震作用。 车的座垫下安有许多根弹簧,利用它的缓冲作用以减小震动。 3.压强知识的应用 (1)自行车车胎上刻有载重量。如车载过重,则车胎受到压强太大而被压破。 (2)座垫呈马鞍型,它能够增大座垫与人体的接触面积以减小臀部所受压强,使人骑车不易感到疲劳。4.简单机械知识的应用 自行车制动系统中的车闸把与连杆是一个省力杠杆,可增大对刹车皮的拉力。自行车为了省力或省距离,还使用了轮轴:脚蹬板与链轮牙盘;后轮与飞轮及龙头与转轴等。 5.功、机械能的知识运用 (1)根据功的原理:省力必定费距离。因此人们在上坡时,常骑“S形”路线就是这个道理。 (2)动能和重力势能的相互转化。 如骑车上坡前,人们往往要加紧蹬几下,就容易上去些,这里是动能转化为势能。而骑车下坡,不用蹬,车速也越来越快,此为势能转化为动能。 6.惯性定律的运用 快速行驶的自行车,如果突然把前轮刹住,后轮为什么会跳起来。这是因为前轮受到阻力而突然停止运动,但车上的人和后轮没有受到阻力,根据惯性定律,人和后轮要保持继续向前的运动状态,所以后轮会跳起来。 切记下坡或高速行驶时,不能单独用自行车的前闸刹车,否则会出现翻车事故!
民谚俗语中的物理知识   在日常生活中,我们经常会接触到一些民谚、俗语,这些民谚、俗语蕴含着丰富的物理知识,我们平时如果注意分析、了解一些民谚、俗语,就可以在实际生活中深化知识,活化知识,这对培养我们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是大有帮助的。下面列举几例: 1、小小称砣压千斤——根据杠杆平衡原理,如果动力臂是阻力臂的几分之一,则动力就是阻力的几倍。如果称砣的力臂很大,那么"一两拨千斤"是完全可能的。 2、破镜不能重圆——当分子间的距离较大时(大于几百埃),分子间的引力很小,几乎为零,所以破镜很难重圆。 3、摘不着的是镜中月 捞不着的是水中花——平面镜成的像为虚像。 4、人心齐,泰山移——如果各个分力的方向一致,则合力的大小等于各个分力的大小之和。 5、麻绳提豆腐--提不起来——在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小,则压强就大。 6、真金不怕火来炼,真理不怕争辩——从金的熔点来看,虽不是最高的,但也有1068℃,而一般火焰的温度为800℃左右,由于火焰的温度小于金的熔点,所以金不能熔化。 7、月晕而风,础润而雨——大风来临时,高空中气温迅速下降,水蒸气凝结成小水滴,这些小水滴相当于许多三棱镜,月光通过这些"三棱镜"发生色散,形成彩色的月晕,故有 "月晕而风"之说。础润即地面反潮,大雨来临之前,空气湿度较大,地面温度较低,靠近地面的水汽遇冷凝聚为小水珠,另外,地面含有的盐分容易吸附潮湿的水汽,故地面反潮预示大雨将至。 8、长啸一声,山鸣谷应——人在崇山峻岭中长啸一声,声音通过多次反射,可以形成洪亮的回音,经久不息,似乎山在狂呼,谷在回音。 9、但闻其声,不见其人——波在传播的过程中,当障碍物的尺寸小于波长时,可以发生明显的衍射。一般围墙的高度为几米,声波的波长比围墙的高度要大,所以,它能绕地高墙,使墙外的人听到;而光波的波长较短(10-6米左右),远小于高墙尺寸,所以人身上发出的光线不能衍射到墙外,墙外的人就无法看到墙内人。 10、开水不响,响水不开——水沸腾之前,由于对流,水内气泡一边上升,一边上下振动,大部分气泡在水内压力下破裂,其破裂声和振动声又与容器产生共鸣,所以声音很大。水沸腾后,上下等温,气泡体积增大,在浮力作用下一直升到水面才破裂开来,因而响声比较小。 11、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根据平面镜成像的规律,平面镜所成的像大小相等,物像对称,因此猪八戒看到的像和自已"一模一样",仍然是个猪像,自然就"里外不是人了"。 12、水火不相容——物质燃烧,必须达到着火点,由于水的比热大,水与火接触可大量吸 收热量,至使着火物温度降低;同时汽化后的水蒸气包围在燃烧的物体外面,使得物体不可能和空气接触,而没有了空气,燃烧就不能进行。 13、洞中方一日,世上已千年——根据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在接近光速的宇宙飞船中航行,时间的流逝会比地球上慢得多,在这个"洞中"生活几天,则地球上已渡过了几年,几十年,甚至几百年,几千年。 14、千里眼,顺风耳——人们利用电磁波传送声音和图像信号,使古代神话中的"千里眼,顺风耳"变为现实。并且人类的视野已远远超过了"千里"。 15、坐地日行八万里——由于地球的半径为6370千米,地球每转一圈,其表面上的物体"走"的路程约为40003.6千米,约8万里。这是毛泽东吟出的诗词,它还科学的揭示了运动和静止关系——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总是相对参照物而言的。 16、釜底抽薪——液体沸腾有两个条件:一是达到沸点,二是继续吸热。如果"抽薪"以后,便能制止液体沸腾。 17、墙内开花墙外香——由于分了在不停的做无规则的运动,墙内的花香就会扩散到墙外。 18、坐井观天 所见甚少——由于光沿直线传播,由几何作图知识可知,青蛙的视野将很小。 19、如坐针毡——由压强公式可知,当压力一定时,如果受力面积越小,则压强越大。人坐在这样的毡子上就会感觉极不舒服。 20、瑞雪照丰年——下到地上的雪有许多松散的空隙,里面充满着不流动的空气,是热的不良导体,当它覆盖在农作物上时,可以很好的防止热传导和空气对流,因此能起到保温作用。 21、霜前冷,雪后寒——在深秋的夜晚,地面附近的空气温度骤然变冷(温度低于0℃以下),空气中的水蒸气凝华成小冰晶,附着在地面上形成霜,所以有"霜前冷"的感觉。雪熔化时要需吸收热量,使空气的温度降低,所以我们有"雪后寒"的感觉。 22、一滴水可见太阳,一件事可见精神——一滴水相当于一个凸透镜,根据凸透镜成像的规律,透过一滴水可以有太阳的像,小中见大。 23、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24、纸里包不住火——纸达到燃点就会燃烧。 25、有麝自然香,何须迎风扬——气体的扩散现象。 26、玉不琢不成器——玉石没有研磨之前,其表面凸凹不平,光线发生漫反射,玉石研磨以后,其表面平滑,光线发生镜面反射。 27、扇子有凉风,宜夏不宜冬——夏天扇扇子时,加快了空气的流动,使人体表面的汗液蒸发加快,由于蒸发吸热,所以人感到凉快。 28、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水往低处流是自然界中的一条客观规律,原因是水受重力影响由高处流向低处 29、水缸出汗,不用挑担——水缸中的水由于蒸发,水面以下部分温度比空气温度低,空气中的水蒸气遇到温度较低的外表面就产生了液化现象,水珠附在水缸外面.晴天时由于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少,虽然也会在水缸外表面液化,但微量的液化很快又蒸发了,不能形成水珠.而如果空气潮湿,水蒸发就很慢,水缸外表面的液化大于汽化,就有水珠出现了.空气中水蒸气含量大,降雨的可能性大,当然不需要挑水浇地了。 30、下雪不寒化雪寒——雪是高空中的水蒸气凝华或水滴凝固形成的,凝华、凝固都是放热过程,化雪是融化过程,要吸热。 31、雪落高山,霜降平原——下雪天,高山气温低于山下平地气温,下到高山的雪不易融化,而下到平地的雪易及时融化.所以下同样的雪,高山上比平地多.霜是地面上的水蒸气遇冷凝华的结果,山下平地表面上的水蒸气比高山上多,故平地易摻禂霜,而高山不易形成霜。 32、冰冻三尽,非一日之寒——水的温度在0℃~4℃之间是热缩冷胀,4℃时水的密度最大.当整个水温都降到4℃时,水的对流停止.气温继续下降时,上层水温降到 4℃以下,密度减小不再下沉,底层水温仍保持4℃,上层水温降到0℃并继续放热时,水面开始结冰.由于水和冰是热的不良导体,光滑明亮的冰面又能防止幅射,因此,热传递的三种方式都不易进行,冰下的水放热极为缓慢,结成厚厚的冰,当然需要很长时间的天寒。 33、火场之旁,必有风生——火场附近的空气受热膨胀上升,远处的冷空气必将来填充,冷热空气的流动形成风。 34、一石击破水中天——平静的水面如一块平面镜,可看到天的像,石块投入水中破坏了平静的水面,形成层层水波,水中天的像也就被击破了。 35、瞎子点灯白费蜡——人们能看到世上万事万物,是因为太阳光或用来照明的光照射在物体上被物体反射后的光线进入人眼,反射光线进入不了瞎子眼中,所以瞎子看不见物体。 36、早虹雨滴滴,晚虹晒脸皮——我国的降雨云大都是由西向东移动的,早晨看到的虹,是东方射来的太阳光照在西方的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形成的西虹,显然,西虹是本地天气将要降雨的预示.相反,傍晚看到的虹是西方射来的阳光照在东方天空降雨层的水滴上而形成的东虹,它预示着西方天空已没有降雨云了,天气必然是晴朗的。 37、朝霞不出门,晚霞走千里——(参考上则) 38、虹高日头低,早晚披蓑衣——当“日头低”时,太阳光线和地平线是非常接近的,这时出现虹,虹心必然亦接近地平线,在地面上可以看到虹的半个圆弧.若此时空气中水滴很多,分布的空间很广,那么除了可以看到虹外,还可以看到霓,霓顶的半圆弧比虹高且接近天顶,也预示着降雨云已经移近天顶,本地很快就有暴雨下降。 39、照相的底片——颠倒黑白——照相机是应用物体放在凸透镜两倍焦距以外,成倒立缩小的实像原理制成的,故照相底片上的像与人是颠倒的.底片上涂有感光剂,人照相时,由于浅色部位反射光的能力强,反射光进入相机的暗箱与底片上的感光剂发生了光化作用,而深色部位由于吸收光的能力强,只有很少的反射光射入底片.这样浅色部位在胶片上感光强,深色部位感光弱.胶片冲洗时,感光弱的部位的感光剂基本冲洗掉,所以呈浅色,而感光强的部位由于发生了光化反应冲不掉,所以呈深色。 40、磨刀不误砍柴工——减小受压面积增大压强 41、鸡蛋碰石头——自不量力——鸡蛋碰石头,虽然力的大小相同,但每个物体所能承受的压强一定,超过这个限度,物体就可能被损坏。鸡蛋能承受的压强小,所以鸡蛋将破裂。 42、一只巴掌拍不响——力是物体对物体的作用,一只巴掌要么拍另一只巴掌,要么拍在其它物体上才能产生力的作用,才能拍响。 43、四两拨千斤——杠杆的平衡条件,增大动力臂与阻力臂的比,只需用较小的动力就能撬起很重的物体。 44、水银落地——无孔不入——水银的密度大于组成地面各物质的密度,水银又具有流动性,故它总是沉在其它物质的下面。 45、泥鳅黄鳝交朋友——滑头对滑头——泥鳅黄鳝的表面都光滑且润滑,摩擦力小。 46、鸡蛋碰石头——完蛋——蛋壳承受的压强远小于石头能承受的压强,鸡蛋碰石头,鸡蛋先破。 47、大船漏水——有进无出——液体内部存在压强,船破后,船外的水被压进船内,直到船内外水面相平,此刻船内的水也不会向外流。 48、水上的葫芦——沉不下去——葫芦的密度小于水的密度,故只能漂浮在水面上。
初三化学新教材课本内容梳理(第一章)
9年级第一学期上半学期教学进度安排&&&&&&&&
期中考试前课时安排&& 共31课时(10周)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2.1& 人类赖以生存的空气
1.2& 走进化学实验室
2.2& 神奇的氧气
1.3& 物质的提纯
2.3& 化学变化中的质量守恒
1.4& 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学生实验:氧气的实验室制取
学生实验:粗盐的提纯
期中复习、考试
复习、单元考试
第1章& 化学的魅力
1.知识与技能
&& 通过大理石与盐酸、镁带燃烧、澄清石灰水中通二氧化碳等实验:
(1)理解化学变化、物理变化,化学性质、物理性质等概念;
(2)学会试管、烧杯等常用仪器的使用,以及加热、液体固体取用等基本实验操作;
(3)理解混合物、纯净物、单质、化合物、游离态、化合态等概念;
(4)学会元素符号、化学式的书写。
2.过程与方法
&& 通过走进实验室进行实验:
&(1)学会加热、液体固体取用、过滤、蒸发、结晶等操作;
&(2)初步学会粗盐的提纯。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 通过阅读、讨论、交流、实验等:
(1)体验化学变化的奥秘和身边处处有化学,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2)感受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严谨的学习习惯与态度对学习化学的重要意义
教学过程:(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我们生活在物质世界里,大到太阳、地球、月球,小到尘埃、水雾,都无时无刻不在运动。
世界上物质的运动是多种多样的。自然科学中的各个学科——物理、化学、生物等都各自描述与研究不同的运动。
第一章 化学的魅力
1.1 化学使世界更美好
一、物质的运动和变化
请推测下列哪些运动属于物理学或生物学或化学研究的对象。
①&&&&& 汽车和摩托车行驶中的加速
②&&&&& 山羊和绵羊的DNA杂交,产生绵山羊
③&&&&& 把生铁炼成钢,钢铁制品在潮湿的空气中生锈
④&&&&& 蜡烛在空气中燃烧,在二氧化碳中熄灭
⑤&&&&& 风力发电机把风能转化为电能
属于物理学研究的是①⑤,属于生物学研究的是②,属于化学研究的是③④。
物理学主要研究的是宏观的运动,如天体行星的运转,汽车的行驶,风力发电等;生物学研究的是生命的运动,如物种的改良,绵山羊的产生,杂交水稻培育,细菌的产生和杀灭等。化学研究的就是一种或多种物质变成与原来不同的新物质的运动,如生铁炼成钢,钢铁生锈,除去铁锈的方法,物质的燃烧与灭火等。甚至很多问题的解决需要多个学科的知识。如航天飞船的发射,飞船的构造、飞行轨道的确定等物理学研究的对象,飞行员的身体素质中的各项生理指标是生物学研究的对象(包括社会科学的心理研究),制造飞机的材料是化学研究的对象,更多的则是综合的,如核反应,点火问题等。
㈠ 化学变化: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化学变化。
水的蒸发变成水蒸气、水蒸气冷凝成水有没有变成其他的物质呢?
㈡ 物理变化:没有其他物质生成的变化叫做物理变化。
举例:点燃蜡烛,发生了什么变化?分析物理变化和化学变化的关系。
点燃蜡烛,蜡烛燃烧后变成了二氧化碳和水,蜡烛燃烧时化学变化;点燃蜡烛时蜡烛受热熔化是物理变化,两者关系:物质发生化学变化时往往伴随有物理变化;发生物理变化时,不一定有化学变化。(如:物质受热有气体产生,可能是水加热变为水蒸气,那就是没有发生化学变化;也可能是物质加热生成了一种新的气体,那就是发生了化学。)
㈢ 下面让我们来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一、把盐酸滴在大理石上(认识滴管,并见识使用方法)。
取一支试管,放入少量大理石碎块,逐滴滴入盐酸溶液或醋酸溶液。
观察到的现象:看到大理石的表面产生很多气泡。
结论:这是大理石和盐酸反应产生了二氧化碳。
文字(符号)表达式:&&&&&&&&&&&&&&&&&&&&&&&&&&&&&&&&&&&&&&&&&&&
实验二、向石灰水吹气(认识试管)。
在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澄清石灰水,通过玻璃管向石灰水中吹气。
观察到的现象:看到试管里的液体变浑浊。
结论:这是二氧化碳和氢氧化钙反应产生了碳酸钙白色沉淀。
文字(符号)表达式:&&&&&&&&&&&&&&&&&&&&&&&&&&&&&&&&&&&&&&&&&&&
实验三、镁带燃烧(认识坩埚钳)。
由教师取一小段镁带,用砂纸擦亮,再用坩埚钳夹住,放在酒精灯火焰上点燃,观察现象。
观察到的现象:看到镁带剧烈燃烧,发出耀眼的白光,留下白色粉末。
结论:这是镁和空气中的氧气反应生成了氧化镁。
文字(符号)表达式:&&&&&&&&&&&&&&&&&&&&&&&&&&&&&&&&&&&&&&&&&&&&&
上述实验中,这些变化现象各异(有气体生成、有沉淀生成、发光发热变色),凭借这些现象可以有助于我们判断是否是化学变化,但只凭这些不足以判断是不是化学变化,由于这些变化中都是有新物质生成的,这才是判断化学变化的根本依据。
物质在变化中表现出的性质又可以分为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㈣ 物理性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物理性质。
&&&&&&&&&&& 如:颜色、气味、状态、熔点、沸点、硬度、密度、挥发性等。
㈤ 化学性质:只有通过化学变化才能表现出来的性质叫做化学性质。
想一想:“氢气在燃烧”与“氢气能燃烧”之间有何区别?
氢气在燃烧是化学变化,氢气能燃烧是化学性质。
二、化学研究什么
①研究大洋深处“可燃冰”的组成、性质和用途
②研究金刚石内部结构,探究其高硬度的原因
③研究用空气中的氮气来生产氮肥
④研究天然纤维的组成和结构,开发以石油、煤为原料制造合成纤维的途径
化学探究物质的性质和变化的原因,就需要探究物质组成和结构的奥秘。还要运用化学变化的规律,把自然界的许多资源转变成人类所需要的各种物品,如从矿物中获得金属生产自然界中并不存在的,性质优良的人造物质,包括塑料、合成纤维、合成橡胶。
化学:是一门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自然科学。
三、化学促进社会的发展
人类文明史中,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的发展与化学有紧密的关系。据统计,过去的几千年里,人类发明的新物质五十多万种,近一百年里,人类发现和合成的新物质有两千多万种之多。
㈠ 古代化学工艺(拓展视野):青铜器钢铁冶炼 &火药发明& 造纸& 瓷器烧制
㈡ 现代:工业原材料& 动力能源& 农药化肥& 医疗药品
①&&& 19世纪,低成本钢铁冶炼方法的发明,使钢铁产量猛增,成为当今主要的结构材料,如地铁,钢铁结构的建筑物(为08年奥运会而建造的“鸟巢”)。
②&&& 炼铝的出现只有一百多年历史。铝轻盈美观,不易生锈,铝合金有可与钢铁媲美的强度,使铝成为生活中金属制品的主角,如高层建筑的铝合金幕墙、铝质包装材料、生活中的水壶等铝制品。
③&&& 塑料非常坚固稳定,可以制成人造骨骼、人造关节、人造血管,植入体内不会有排异作用,已为数百万伤病人带来福音。
④&&& 化学工业为城市建筑提供了水泥、玻璃、钢材等材料,如高层建筑玻璃幕墙、钢筋混凝土。
⑤&&& 化学合成的各种药物为治疗疾病作出贡献。
⑥&&& 电脑的产生促使现代社会的进步与发展。
⑦&&& 由玻璃、石英、塑料等构成的光导纤维发明,被制成了医疗上的内窥镜。
⑧&&& 化学已研制出可降解塑料,废弃塑料的“白色污染”将成为历史。
教学过程:(1.2 走进化学实验室)——5课时
一、参观化学实验室
实验准备室中各种玻璃仪器和药品分门别类地摆放在橱柜里,准备台,学生实验室。
进行化学实验时,加热时要防止烫伤,酒精灯使用不当会有着火的危险,玻璃器皿敲碎会划破皮肤……
为使实验取得良好效果,并确保实验安全,请同学们遵守如下实验规则和安全要求。
化学实验规则:
1、 实验之前要认真学习实验内容,实验目的,明确实验步骤以及注意事项。
2、 做实验以前,要检查实验用品是否齐全,仪器是否干净,并将桌面上的实验用品放整齐。
3、 做实验时要按照实验的步骤和方法进行,注意操作规范。如要进行自己设想的实验,必须征得教师的同意,听从教师的指导。
4、 注意安全,遵守实验操作规程,特别要谨慎地处理易燃、易爆、有毒、有腐蚀性的物质,防止意外事故。
5、 保持实验室安静,遵守纪律。爱护公共财物和仪器设备。注意节约药品,煤气和水电。
6、 实验时,要认真细致的观察实验现象,随时作好记录,并分析得出结论。
7、 实验完毕,把废液和废物倒在指定容器里,及时洗净器皿,放回原处,做好清洁整理工作。
8、 实验后认真地写出实验报告。
化学实验安全要求:
1.不能用手接触实验室所用的药品,更不得品尝药品的味道,也不要把鼻孔凑到容器口去闻药品(特别是气体)的气味。绝对不允许把各种化学药品任意混合。用剩的药品应该交还实验室,未经教师允许,不能将药品带出实验室。
2.可燃性气体(如氢气、一氧化碳等)与空气的混合气体遇火容易发生爆炸,因此这些气体的发生装置要远离明火。点燃可燃性气体前,必须要检验气体的纯度。
3.使用加热器时要小心,万一不小心而失火,一般的小火可用湿布或砂土覆盖着火的物体。火势大时可使用泡沫灭火器或二氧化碳灭火器。电器着火时,应先切断电源,再使用二氧化碳灭火器。
4.实验室一般伤害事故处理
伤口保持干净,用酒精棉球擦净,涂上红药水,必要时敷上消炎粉包扎。
烫伤(烧伤):
用75%酒精处理受伤处后,涂上玉树油或蓝油烃。如果损伤面大,达真皮,则应涂烫伤油膏,并用纱布包扎,并急送学校医务室。
化学灼伤:
使用浓酸、浓碱等强腐蚀性的药品时,必须特别小心,防止皮肤或衣物等被腐蚀。如不慎将稍多量的酸(或碱)液泼在实验台上,应立即用适量的碳酸氢钠溶液(或稀醋酸)中和,然后用水冲洗,用抹布擦干。如只是少量酸或碱溶液滴到实验台上,用湿抹布擦净,再用水冲洗抹布。
如果不慎酸沾到皮肤或衣物上,要立即用较多的水冲洗(如果是浓硫酸,必须迅速用抹布擦拭,先后用水和碳酸氢钠溶液(3%—5%)冲洗。
&&& 若碱溶液沾到皮肤上,要用较多的水冲洗,再涂上硼酸溶液。
实验中要特别注意保护眼睛,万一眼睛里溅进了稀酸或稀碱溶液,要立即用水冲洗(切不要用手揉眼睛),必要时请医生治疗。如果溅进了浓酸或浓碱溶液,应立即送医院诊治。
二、中学化学实验常用仪器和操作
㈠& 实验室常用仪器的认识
&&& 试管、烧杯、漏斗、玻璃棒、玻璃导管、试管夹、圆底烧瓶、研钵、滴瓶、量筒、坩埚钳、试管架、试管刷、镊子、表面皿、酒精灯、蒸发皿、三角架、铁架台、集气瓶、玻璃片、燃烧匙、药匙、滴管、试剂瓶(广口瓶、细口瓶)、锥形瓶、水槽、长颈漏斗、分液漏斗、坩埚、研钵
㈡& 实验室常用仪器的使用和操作
1、药品的取用
固体:粉末——用药匙取或纸槽(取粉末放入试管中)
&&&&& 块状——用镊子取(取颗粒放入试管中)
液体:向小容器口——倾倒(标签向着手心)
&&&&& 向大容器口——倾倒液体,沿容器内壁或用玻璃棒转移液体(引流作用)
&&&&& 少量液体的取用:滴管
2、滴管使用
&& 用滴管向试管中滴加液体(演示)
强调:滴管不能伸入试管中;滴管中有液体时,口应向下,不可翻转;滴管不可放在桌面上;用完后及时洗净(滴瓶中的滴管使用后可不用洗涤)。
3、液体的量取——量筒
介绍量筒的量程,最小刻度1/100,最低线的读数1/10。
使用量筒量取2ml水
强调:视线应与量筒中液体的凹液面的最低处保持水平。
&&&& 俯视读数偏大,仰视读数偏小。
思考:用量筒先仰视读数取15毫升水,倒出一部分后,剩下的水俯视读数为5毫升,倒出去的水的体积等于、大于还是小于10毫升?(大于10毫升)
想一想:如何用10毫升量程的量筒量取用0.8毫升的水。
4、物质的称量——托盘天平
将天平放平,调节平衡螺母至平衡;强调:药品不能直接放在托盘上,一般药品放在称量纸上,易潮解、有腐蚀性的药品放在玻璃容器里
介绍一般的天平:砝码有50、20、20、10、5克、游码5克。
称8克住食盐:取5克砝码放在右盘,游码放在3克处。
想一想:如果左右盘放反了,实际称得食盐多少克?(2克)
称一药匙食盐:物体放在左盘,砝码放在右盘,要用镊子夹取砝码,添加砝码时由大到小,直到天平的指针指在刻度盘的中间或左右摇摆一样的格数。
想一想:如果放反了,称得15.6克,实际食盐是多少克?(14.4克)
5、酒精灯的使用
观察酒精灯的构造:灯座、灯芯和灯帽三部分组成。
试验火焰温度:火焰结构:焰芯、内焰和外焰三层火焰,外焰温度最高。
检查酒精灯:酒精灯内酒精1/3—2/3。熄灭酒精灯:用灯帽,不可用嘴吹。
使用酒精灯注意事项:用外焰加热;酒精灯内酒精1/3—2/3;不可用燃着的酒精灯去点燃另一盏酒精灯。
6、给物质加热
⑴用试管加热液体:
强调:①液体体积不超过试管容积的1/3;
②先均匀加热(预热),后集中药品加热并不断上下移动;
③试管夹夹在离试管口1/3处;④试管外壁没有水珠;
⑤用酒精灯外焰加热;⑥试管与桌面成45°角;⑦试管口不能对着人。
注意:如果是液体的量较多,需要用到烧杯时,需垫上石棉网。
⑵用试管加热固体:
强调:①试管口应微微向下倾斜
(防止冷凝水倒流,使试管因冷热不均而破裂);
②铁夹夹在整个试管离口1/3处;③先均匀加热,后集中药品加热;
④试管外壁没有水珠;⑤用酒精灯外焰加热;
强调:①边加热边用玻璃棒搅拌;
作用:使液体受热均匀,防止液体因局部过热而飞溅出来。
②蒸发皿内的液体不超过容器容量的2/3;
③加热到有大量固体析出时要停止加热。
过滤:把不溶性固体和液体进行分离得操作。
一贴:;滤纸边缘紧贴漏斗内壁;(过滤器的制作)
二低:滤纸低于漏斗口边缘;加入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三靠:漏斗下端管口紧靠烧杯内壁
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
倾倒液体时烧杯口紧靠玻璃棒
9、检查装置的气密性
方法①: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用手捂住容器外壁,看到水中有气泡冒出,说明气密性良好。
方法②:将导管末端插入水中,看到导管中的液面低于烧杯内的液面,说明气密性良好。
10、玻璃仪器的洗涤
一般用水冲洗,可用试管刷刷洗,试管中盛放少量水,再用试管刷旋转刷洗;
油脂用纯碱液或洗衣粉等洗;氧化物、不溶性碱用稀盐酸洗。
洗净标准:内壁附着的水既不成股流下,也不挂水珠。
三、怎样进行化学实验
实验前:首先要明确实验目的,预习实验内容,估计可能出现的实验现象。
实验时:要以认真的科学态度,按实验步骤进行操作,仔细观察实验现象,并实事求是地记录,最后完成实验报告。通过实验,应学会正确的操作,学会观察实验现象和记录,学会发现问题(多想几个问什么),学会分析和得出结论。
实验后:① 把废液等倒人废液缸,整理实验用品,洗净用过的玻璃仪器。
化学变化的条件和现象:(拓展视野)
条件:有些变化在常温下就能发生,有些则需要提供一定的热量,或者通入直流电。
现象: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一般要求描述物质外观、性状变化。如颜色的变化,某些在水溶液中的变化,如产生气体或不溶性物质,则描述为气泡或产生浑浊、沉淀。有些变化伴随有能量的释放,如焰火燃烧描述为剧烈的发光、发热等。
学生实验:观察化学变化的现象
实验一、颜色的变化
向一支盛有2毫升氢氧化钠溶液的试管中滴加1-2滴酚酞试液,观察现象;再逐滴滴加盐酸溶液,边滴加边振荡,观察现象。
操作要求:正确取用液体试剂,正确使用胶头滴管。
现象:溶液由无色先变为红色,再由红色变为无色。
文字表达式:&&&&&&&&&&&&&&&&&&&&&&&&&&&&&&&&&&&&&&&&&&&&&&&&&&
实验二、沉淀的生成和溶解
在一支试管中,加入2毫升硫酸铜溶液,逐滴滴加1毫升氢氧化钠溶液,观察现象;再逐滴滴加稀硫酸,振荡试管,观察现象。
现象:先出现蓝色絮状沉淀,溶液由蓝色变为无色;
再蓝色沉淀消失,溶液又变回蓝色。
文字表达式:&&&&&&&&&&&&&&&&&&&&&&&&&&&&&&&&&&&&&&&&&&&&&&&&&&&
&&&&&&&&&&&&&&&&&&&&&&&&&&&&&&&&&&&&&&&&&&&&&&&&&&&
实验三、气体的生成
在干燥洁净的试管中加入少量高锰酸钾,用酒精灯缓缓加热,把带有火星的木条放在试管口,观察发生的现象。
操作要求:正确使用药匙向试管中加入固体,正确使用酒精灯加热,学会氧气的检验。
现象:紫黑色的固体变为黑褐色,产生的气体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
文字表达式:&&&&&&&&&&&&&&&&&&&&&&&&&&&&&&&&&&&&&&&&&&&&&&&&&&&
实验四、热量的变化
取一支试管,加入少量生石灰,滴加少量蒸馏水,观察现象并用手触摸试管外壁。
操作要求:正确向试管中加入块状固体。
现象:试管内有水气,且用手触摸试管外壁发烫。
文字表达式:&&&&&&&&&&&&&&&&&&&&&&&&&&&&&&&&&&&&&&&&&&&&&&& &&&&&
四、怎样写实验报告
在科学研究中,实验报告起到交流、查询等作用,它可使科学研究成为一种连续的、不断改进、不断进取的实践活动。对于学生而言,实验报告记录了自身学习的过程,有利于反省自己的实验得失,巩固所学知识。书写实验报告还有利于提高总结能力,并对以后从事研究工作,撰写总结报告或论文有所帮助。
实验报告一般由实验名称、实验目的、实验用品和实验内容(操作步骤和实验现象)、结论及实验小结等组成。
实验目的是整个实验的依据。本次实验是:“化学变化现象的观察”,实验目的在知识方面是认识化学变化的特征和现象;在操作方面是学会取用液体和固体试剂及加热操作;情感方面是体验化学变化。
实验内容是实验报告的核心部分。
结论是通过实验现象的分析,得出有关实验的结果。
实验小结可以写对实验的体会和建议。
怎样设计实验(拓展视野)
化学实验的学习有两种,一种是按照书本指定的实验方法和步骤做实验,达到认识物质,训练操作,提高动手能力等目的。另一种是根据要解决的某个化学问题,自己设计(或部分设计)实验方法和步骤,进行实验,再根据实验的现象和结果,通过分析和推理,得到结论。在实验设计时,一定要查阅有关资料,对要解决的问题提出某些假设(推测),按照假设来设计实验过程。设计实验是一种探究性的学习,对于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独立工作的能力是有很大帮助的。
实验设计实例
问题:为什么不能用铝锅长期盛放食醋?
收集资料:食醋是一种调味品,有酸味儿、能促进食欲,帮助消化。铝是一种金属材料,在酸性溶液、碱性溶液中会发生化学变化。人过多摄入铝,有害健康。
提出假设:铝跟食醋能发生化学变化。
实验步骤设计:在一个洁净的烧杯中,注入少量食醋,投入一小块用砂纸打磨过的铝片,观察现象,一段时间后,取出铝片,观察铝片的变化。
现象:铝片表面有少量气泡,铝片表面变得比打磨前更加粗糙。
分析和结论:铝片表面受到腐蚀,说明铝跟食醋能发生化学变化,如盛放较长时间,铝片明显受损,更易折断。证明推测正确。铝锅中不宜长期盛放食醋。
教学过程:(1.3物质的提纯)
请你先说:
1、自来水、矿泉水、江河水、蒸馏水等,哪一种是纯净的水?
2、无论是天然还是人造的物质,请举出1-2种你认为是纯净物的实例。
一、物质的纯度
混合物:两种物质或多种物质组成的物质体系。
纯净物:只含有一种物质的物质。
自然界中的物质绝大多数处在混合状态中:空气、海水等
世界上没有绝对纯的物质,雪水、24K金、硅晶体、精盐等
物质的纯度:混合物中主要成分(或某一成分)含量的高低。(95%的酒精)
该成分的质量百分含量表达式:
某一成分的质量
某一成分%=&&&&&&&&&&&&&&&&&& ×100%
该混合物的总质量
二、物质提纯的方法
研究一种物质,常常要求这种物质有较高的纯度(不是最高纯度),以免含有的杂质影响它的性质。物质提纯的方法有很多,实验室常用的方法有过滤、蒸发、蒸馏、结晶、洗气等。
㈠ 过滤——分离难溶性固体和液体。
课堂实验:含泥沙的水的过滤
1、制作过滤器
3、讨论:⑴ 为使滤渣不混入滤液,过滤应注意哪些问题?(玻璃棒斜靠在三层滤纸处,以免滤纸破损;加入的液体的液面低于滤纸边缘。)
⑵ 怎样使过滤速度快,滤液又不损失?(过滤前将液体静置一段时间,上层清液先过滤,然后将底层部分一起转移到漏斗内)
㈡ 蒸发——用加热的方法,将溶液中的溶剂(如水)汽化除去的操作。
蒸发可以使稀溶液变浓或者把溶液蒸干使溶质析出(蒸发结晶)。
课堂实验:蒸发食盐溶液,得到食盐晶体
2、讨论:⑴ 蒸发操作时,怎样防止析出的晶体飞溅损失?(在加热到有较多的晶体析出时,停止加热,用余温使蒸发皿内的固体蒸干。)
㈢ 结晶——把可溶性固体和液体分离。
当把溶液蒸发到一定程度使溶质析出(蒸发结晶)。
㈢蒸馏——把液体混合物加热到沸腾变为气态,再冷凝成液态,再收集起来,从而达到分离的目的。
怎样制得蒸馏水(拓展视野)
蒸馏装置:蒸发、冷凝和接受三部分组成。
有杂质的水放在烧瓶中(蒸馏头上插有一支温度计),加热至水沸腾,水汽化成的水蒸气流经冷凝管的内管,经冷凝管外管的水冷凝为液体,进入接收器。这就是蒸馏水。
蒸馏是物质提纯的重要方法,用于制得纯度较高的各种液体试剂。
学生实验:粗盐提纯
课题要求:除去粗盐中不溶性杂质,制成精盐。
讨论:⑴ 根据课题要求,粗盐提纯包含哪些提纯分离操作?
⑵ 大体设想操作步骤。
⑶ 列出实验所需要的仪器和试剂。
(所需仪器:托盘天平、药匙;量筒、胶头滴管;烧杯、玻璃棒;漏斗、铁架台、烧杯、玻璃棒;蒸发皿、酒精灯、铁架台、玻璃棒)
实验内容和步骤操作:
操作Ⅰ:称量粗盐(约5克)
操作Ⅱ:量取水(约15毫升)
操作Ⅲ:溶解
操作Ⅳ:过滤
操作Ⅴ:(将滤液)蒸发
操作Ⅵ:冷却后称量精盐
教学过程:(1.4世界通用的化学语言)
语言是人类交流的工具,化学也有自己的语言,它是一套国际通用的符号。
元素符号是最基本的化学语言。
一、地球万物是由元素组成的
迄今为止,人们发现的天然物质及合成的物质,已探明其组成的大约有三千多万种(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地增长)。
研究表明,仅仅有100多种元素,自然界中发现的元素有90多种,人工合成的元素有20多种。
举例:①铁钉中有铁,钢材、不锈钢中有铁,人体血液中有铁,菠菜中有铁,这些铁是同一种的元素铁元素。②煤中有碳,木炭中有碳,淀粉、葡萄糖、蔗糖都会烧焦,说明都含有碳,这些碳是同一种的碳元素。
思考:为数不多的元素为什么可以构成这么多物质呢?
举例:C、H、O三种元素可以组成物质:氧气、臭氧、氢气、金刚石、石墨、水、二氧化碳、一氧化碳、醋酸、葡萄糖、酒精……(给出化学符号)
单质:由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游离态
化合物:由不同种元素组成的纯净物。——化合态
思考:单质和化合物为什么一定要强调纯净物?
以氧元素为例,可以组成氧气、臭氧,由此可见,一种元素可以组成多种物质,即由一种元素组成的物质有可能是混合物,所以单质必须首先是纯净物。
二、元素符号和化学式
表1-1常见元素的元素符号
氢、氦、碳、氮、氧、钠、镁、铝、硅、磷、硫、氯、钾、钙、锰、铁、铜、锌、银、钡、汞
地壳中的元素(资料库):
整个宇宙含量最丰富的是:氢元素和氦元素(太阳几乎全是)
地壳中元素含量:氧、硅、铝、铁、钙、钠、钾、镁、氢、其他;
(碳是一切生命的基础元素,奇妙的是,地壳中碳元素含量仅为0.027%。)
人体中元素含量:氧、碳、氢、氮、钙
元素符号的由来(拓展视眼)
元素符号采用该种元素的拉丁文第一个字母的大写来表示,如果第一个字母相同,则再附加一个小写字母来区别。
有了元素符号,再加上一定的数字,可以方便的表示物质的组成。
化学式:用元素符号表示物质(单质或化合物)的组成的式子。
化学式的含义:①组成该物质的元素种类;②组成元素的原子个数之比。
物质的化学式是物质组成的客观反映,它是通过实验测得的,不能随意书写。
三、用化学语言交流
举例:碳在氧气中燃烧生成二氧化碳。
用中文表示:
用英文表示:
用化学用语表示:
(用化学语言表示前面学过的一些化学变化)
化学用语交流的优点:①简单;②发现化学变化的规律;③便于交流。
1.写出已经熟悉的含有氧元素的物质。单质:氧气、臭氧、O4化合物:水、氧化钙、氧化镁、二氧化碳、
2.区别混合物还是纯净物汽水、二氧化碳、冰水、澄清石灰水、牛奶、洁净的空气、碳酸钙
(一)&我国反抗侵略、追求近代化的艰难历程
本主题在复习中,可以围绕以下三条主线进行:一是外国列强的侵略;二是中国人民的抗争;三是中国近代化的进程(探索史)。
  外国列强的侵略
  19世纪中晚期,随着两次工业革命的进行和完成,英、法等西方列强连续发动了侵略中国的战争,如中英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等,清政府被迫签订了《南京条约》《马关条约》《辛丑条约》等一系列不平等条约,中国的主权独立和领土完整不断遭到破坏,西方列强与中华民族的矛盾日益激化,中华民族的生存危机不断加剧,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一步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中国人民的抗争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从鸦片战争开始,列强的侵略给中华民族造成的危机日益严重。面对列强的侵略,中国人民以坚不可摧的意志、矢志不渝的精神进行了顽强的抗争。从林则徐的虎门销烟到太平军抗击洋枪队;从左宗棠收复新疆到黄海大战邓世昌率领将士以身殉国,无不彰显着中国军民抵抗外国侵略的决心和勇气。正是这些抗争,才使得帝国主义灭亡中国的阴谋没有得逞,中国人民前赴后继、不屈不挠的斗争精神成为中华民族自强和崛起的推动力。
  中国近代化的历程
  以洋务派为代表的封建统治阶级以维护清王朝统治为目的,掀起了一场“师夷长技以自强”的洋务运动,它开辟了中国近代化的道路,但由于只引进西方的先进技术而没有从根本上触及封建制度,最终以失败告终。  以康有为、梁启超为代表的资产阶级维新派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主张变法图强,领导了戊戌变法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但最终也失败了。  辛亥革命是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领导的中国近代史上的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它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也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新文化运动是以陈独秀、李大钊、鲁迅、胡适为代表的进步知识分子掀起的中国近代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他们从辛亥革命的失败中吸取教训,高举“民主”“科学”两面大旗,以《新青年》为阵地,向尊孔复古逆流发起了冲击。新文化运动后期以宣传马克思主义为新内容,也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纵观近代化的历程,经历了学习西方技术到学习西方政治制度再到学习西方思想文化的变化,体现了近代化探索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特点。也让我们感悟到中国人民坚持不懈的探索精神以及封建统治阶级、资产阶级不能使中国摆脱落后的面貌。
一、外国列强的侵略1、鸦片战争&&(1)原因:英国为了开辟商品市场和掠夺廉价的工业原料;清政府闭关锁国、经济落后、政治腐败;林则徐虎门销烟是英国发动战争的借口。&&(2)结果:1842年签订《南京条约》。内容:①割香港岛给英国;②赔款2100万元;③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上海五处为通商口岸;④英商进出口货物缴纳的税款,中国须同英国商定。&&(3)影响: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中国开始从封建社会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第二次鸦片战争&&(1)原因:为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2)罪行:英法联军于1860年10月占领了北京,并放火烧毁圆明园;沙俄通过不平等条约的签订,侵占了我国东北和西北领土一百五十多万平方千米。&&(3)影响:外国侵略势力由沿海深入到内地,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进一步加深了。&&3、甲午中日战争&&(1)原因:日本明治维新后,走上资本主义道路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2)结果:1895年签订《马关条约》。内容:①割辽东半岛、台湾、澎湖列岛给日本;②赔偿日本军费白银2亿两;③开放沙市、重庆、苏州、杭州为商埠;④允许日本在通商口岸开设工厂。&&&(3)影响:刺激了西方列强瓜分中国的野心,中国的民族危机空前严重;大大加深了中国的半殖民地化程度。&&4、八国联军侵华战争&&(1)原因: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义和团运动)。&&(2)结果:1901年签订《辛丑条约》。内容:①清政府赔偿白银4.5亿两;②划定北京东交民巷为“使馆界”,允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人在界内居住;③从天津大沽到北京沿线设防的炮台一律拆毁,允许列强各国在北京到山海关沿线要地驻兵;④清政府保证严禁中国人民参加任何反帝活动。&&&(3)影响:清政府完全沦为帝国主义统治中国的工具,中国陷入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
二、中国人民的抗争1、林则徐虎门销烟&&(1)原因:鸦片输入给中华民族带来深重灾难。&&(2)经过:钦差大臣林则徐赴广东查禁鸦片,把收缴的鸦片在虎门海滩销毁。&&(3)意义:维护了民族尊严,表明了中国人民禁烟的坚强决心,显示了中国人民反抗外来侵略的勇气和民族气节。2、太平天国运动&&(1)兴起:1851年,洪秀全在金田村起义,建号“太平天国”,起义军称“太平军”。&&(2)太平军抗击洋枪队:在浙江慈溪一战中,太平军击毙洋枪队头目华尔。3、左宗棠收复新疆&&(1)背景:阿古柏率军侵入新疆;俄英对新疆虎视眈眈,俄国出兵占领伊犁。&&(2)经过:1876年,左宗棠率三路大军进军新疆,采取了“先北后南、缓进急战”的战术,在新疆人民的大力支持下收复了除伊犁以外的新疆地区。4、甲午中日战争中邓世昌的主要事迹  在黄海大战中,“致远”舰管带邓世昌壮烈殉国。体现了中国人民反抗外国侵略、不怕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三、中国的近代化历程(探索史)1、洋务运动  (1)时间:19世纪60—90年代。&  (2)派别:洋务派(封建统治阶级)。&  (3)主张:师夷长技以自强。&  (4)内容:前期以“自强”为口号,采用西方先进技术,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江南制造总局、福州船政局等一批近代军事工业;后期以“求富”为口号,创办民用工业为主,主要有轮船招商局、汉阳铁厂、湖北织布局等。  (5)人物:奕?、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  (6)影响: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使中国出现了第一批近代企业,客观上促进了中国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为中国的近代化开辟了道路。&2、戊戌变法  (1)时间:1898年。  (2)派别:维新派(资产阶级)。  (3)主张:变法图强,发展资本主义。  (4)内容:改革政府机构,裁撤冗官,任用维新人士;鼓励私人兴办工矿企业;训练新式军队;开办新式学堂培养人才,翻译西方书籍;传播新思想;创办报刊,开放言论等。  (5)代表人物:康有为、梁启超等。&  (6)地位和作用:戊戌变法是一场资产阶级改良运动,在社会上起到了思想启蒙的作用,有利于资产阶级思想的传播,为辛亥革命的发生创造了有利条件。3、辛亥革命  (1)时间:1911年。  (2)概况:1911年10月10日,革命党人在武昌发动起义。在武昌起义的影响下,全国有十几个省宣布脱离清政府的统治而独立,形成了席卷全国的革命浪潮。1911年是旧历辛亥年,所以称“辛亥革命”。  (3)派别:革命派(资产阶级)。  (4)主张:推翻清政府,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或实现三民主义)。  (5)人物:孙中山。&  (6)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建立中国同盟会;在《民报》上阐发三民主义;领导辛亥革命,建立中华民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颁布了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宪法性质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7)意义: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使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推动了中国近代化的进程。4、新文化运动&  (1)时间:1915年。&  (2)派别:资产阶级或知识分子。&  (3)主张:民主、科学。&  (4)内容:前期以四提倡、四反对为主要内容;后期以介绍十月革命和宣传马克思主义为主。  (5)人物: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  (6)影响: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它大大激发了广大青年追求新思想的热情,探索救国救民的新出路,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的创造了条件。
2008年是戊戌变法110周年,近代化问题就值得我们关注。  与当今社会经济建设或者思想建设的联系和启示类考查。  与当今社会所提倡的和谐社会、创新型国家相联系,主要是先进的中国人为了挽救民族危机,锐意进取,积极探索的相关史实以及从这些人物和事件中体现出来的不畏强暴、不屈不挠的爱国主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二胡独奏江河水简谱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