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人在安徽上高一,想参加学校篮球队训练计划,该怎么站稳脚跟 (没多少财富值 谢谢大神们耐心的回答)

80后集体奔三
来源:_bookdoc_
  如今,绝大部分人都熟悉80后这个名词。如果大家上网百度关键词80后,显示结果不计其数,可见80后这个词语已经为大众所认可、接受,并且逐渐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流话题。到2010年的新年钟声响起,最小的一批80后开始迈过20岁的门槛,集体奔三,80后的生活现状以及未来展望更是摆在了社会舆论的风口浪尖上。
  当80后如洪水猛兽般冲击我们的视野和心灵的时候,有人提出疑问:80后这个名词到底是怎么得来的呢?
  80后不仅仅是社会舆论的焦点,他们已经抛却了年少的轻狂和稚嫩,开始成为社会的中流砥柱。
  80后这个词,最初只是文坛对年出生的年轻作家的称呼,首先由少年作家恭小兵提出,后来逐渐被各个领域借用,成为了中国大陆20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代人的代称。
  80后这个概念是诗坛原创的,最早在2000年7月的《诗参考》上,以“80年代出生的诗人的诗”为专栏亮相。
  后来80后势力扩展到小说界,80后概念逐渐在文坛上开始为众人所知晓。至于80后命名扩展到整个文坛乃至整个文化界,则应该归功于80后诗人春树、李傻傻以80后为旗号制造的文坛激荡和波振。到了日,北京少女作家春树上了美国《时代》周刊亚洲版的封面,与韩寒、曾经的黑客满舟、摇滚乐手李扬等4人被认为是中国80年代后的代表,“80后”正式闯入社会大众的视野之内。
  80后表面上是指在1980年-1989年出生的人群,但其实包含着一种文化现象,实质意义远远超过了80后文学的简单字面含义。
  面对80后大潮的汹涌态势,社会各界包括媒体、文学界、教育界等都纷纷将矛头指向了80后,一场对80后的批判风暴由此拉开了序幕。
  在这段时间里,《时代》周刊将美国60年代“垮掉的一代”重新提起,与80后相提并论。《时代》称80后另类,认为他们是国内的新激进分子,因此引发了一大批人出来批判80后,称80后最不敬业、没有理想,等等。
  由于经历了特殊的历史背景,80后们在人们眼中一直没有留下好的印象。当时社会舆论普遍认为80后是叛逆、无责任感的一代,对其持悲观态度,产生了很多偏见。前几年各种媒体上到处是“歧视”80后的现象,甚至包含攻击性的字眼,80后被冠以“垮掉的一代”“最没责任心的一代”“愚昧的一代”“最自私的一代”“最叛逆的一代”等各种称呼。
  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以及年龄的增长,人们开始逐渐改变对“80后”的看法和偏见。
  几年前,很多人都说80后的人不关心政治,不关心社会,认为他们崇洋媚外,喜欢韩国肥皂剧和法国的时尚,关注来自更多国家的非主流文化生活,说他们喜欢无病呻吟,习惯在富足的生活之中寻求矫情的忧郁和悲伤。
  然而,汶川这个名字,却把80后的真正面貌清晰地展现在了所有人的面前。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80后们勇敢地奔赴四川,参与到抢救和灾后重建的行动中。在举国同心抗震救灾的日子里,全国各界表现出了团结与友爱,而80后更是在国难面前表现出了无所畏惧的精神面貌,他们勇敢、善良,果敢地走进抗震救灾队伍,捐款、义卖、甚至深入最前线,深深地凝聚了他们对灾区同胞的爱与祈祷,表达了他们对祖国深沉而热烈的爱。
  奥运圣火护卫战中,80后年轻人作为有力的中坚力量,点燃了中国人民一次又一次的爱国热潮,充满活力地宣传了爱国、思辨、正义、人性的积极思想。
  经历了汶川地震和2008年北京奥运会之后,80后凭借自己的出色表现最终得以正名。至此,国内各种媒体对80后进行的积极报道和正式宣传开始进入了主流趋势。
  其实,80后从出生到逐渐长大成人,是一直站在最前端鉴证着当代中国在改革开放后日渐发展崛起并与之一同成长的特殊的一代人,80后们在20来年的人生历程中目睹到的多是整个民族的自强不息和奋起拼搏的历史。
  80后从嗷嗷待哺到长大成人,亲身经历了祖国由相对困难落后到今天繁荣富强的全过程,度过了没有高科技围绕、没有太多物质享受却简单充实的美好童年时代,80后通过使用手机、上网等率先跨入中国的信息新时代,并一直站在前沿接触新生事物,成为2000年之后第一批彰显个性的人群,并在跨入2010年之后,最终成为了关心民族荣誉、国家前途、日渐成熟、有所担当的一代人。
  在众多的80后中,姚明、易建联、刘翔等人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力量,彰显着坚强、毅力和速度;李想等IT届新秀代表了年青一代的智慧、进步和创新;李宇春、胡彦斌、周笔畅等代表了中国年青一代的乐观、活泼、魅力和张扬;韩寒、郭敬明、张悦然、戴志康等代表了中国年轻一代的才华、博学、聪慧与激情。
  80后是强大的,是勇往直前的,他们对新事物的接受与吸收能力是极强的,他们已经在工作生活的各个领域中不断崛起并逐渐成为中流砥柱。  70后指的是在1970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70后比较中规中矩,秉承着中国传统的思想。因为父辈们是被国家耽搁的一代人,10年动荡,很多人没有机会读书,做事受束缚,所以70后在很大程度上继承了父辈们失去的社会价值,他们渴望成功,总是希望通过努力进步来弥补上代人所没能得到的价值体现。
  80后是指上世纪80年代出生的一群人。80后是迷茫的一代,他们在老一辈人的传统教育下成长,遇到的社会变革很多,进入社会却发现现实的格格不入。他们大多认同旧的社会价值,同时又谨慎地接受着社会的不断变革,他们在新旧思想交锋中苟延残喘,在东西文化冲突中挣扎生存。迷茫成为了他们的代名词,而当他们不再迷茫之时,他们也就该承担起应有的社会责任了。如果说80后是伴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第一代人,那么70后就是伴随着中国社会体制转型而成长起来的一代人,只是这代人的个性特征并不像80后一代那么明显而已。
  80后很多都是上有老,下有小;工作不够称心如意,思想上也很迷茫。80后普遍面临着就业、家庭、生活等各方面的压力,他们集高学历、低就业、生存难、经验少、实践少、出头难等社会现实于一身,尤其是农村出身的、无社会背景的高学历80后,前途更是茫然。
  90后指1990年至1999年出生的一代人。九十年代,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有了明显成效,同时也是中国信息飞速发展的年代。所以90后可以说是信息时代的优先体验者。90后普遍为独生子女,目前大多没有任何负担,还处于无忧无虑的阶段。由于时代的发展和环境的变化,90后的思想理念与70后、80后有很大的不同,同时有着不同于前人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
  90后的生活环境比70后和80后都优越许多,他们没有经历过历史和政治上的动荡,也没有经历过大的经济波动。因为大部分是独生子女,90后只和父母关系比较亲近,亲情观相对淡薄,比之前的几代人稍显孤僻。同时,90后对新事物的接受能力较强,在审美观和价值观方面也与70后、80后有很大的差别。
  在教育方面,90后的孩子经历了多次教育改革,虽然体验过“减负”、“素质教育”,但他们承受更多的还是学习压力和升学压力。繁重的课业负担和心理压力使得部分90后对学习丧失了兴趣甚至产生了厌学情绪。同时,90后的家庭突破了很多传统,父母的生活态度有了很大改变,他们主张独立与开放,追求的是成功的事业与高质量的生活,所以对孩子的教育与金钱息息相关脱离不了金钱,他们的父母往往喜欢用钱来解决问题,不能从情感的角度去感化孩子,势必使他们产生叛逆的心理。同时,90后的很多家庭都有过拆散重组的现象,这样无疑给他们带来了情感上和心理上的创伤痕,使他们变得冷漠与自私,缺乏应有的温暖感与亲切感。
  相比较而言,90后因为从小受环境的影响,是典型的快乐主义者,他们的生活条件普遍比80后好得多,基本上不知道什么叫吃苦受累。90后大多追求精神的放纵和肉体的愉悦,比80后现实,更能适应物欲横流的现实,另外,他们也比80后更容易走极端。相比较来说,90后比80后的生活更优越、思想更开放、更极端,更容易受物质生活的引诱。
  80后是第一代独生子女,在童年时期经历过一段物质匮乏的年代,而且他们的父母有很多经验都是源自非独生子女时代,这使得80后身上既有着自我反叛的一面,更有着节约孝顺的一面。从这方面来讲,90后其实是很痛苦的一代,因为他们中的许多已经是第二代独生子女,但许多由爷爷奶奶抚养长大,既享受着被溺爱的幸福,又因缺失父母的关注而保持着强烈的不满。每一代人的心理上都会有着那一代人鲜明的烙印,80后看不惯90后,就像当年70后看不惯80后一样,是正常现象。
  70后、80后与90后,这三个群体存在着差异与隔膜,从根本上来说是不同的成长环境造成的,本身无可非议,但他们也有很多类似之处,不能片面地去看待。
  70后一直是一个比较正统的群体,中规中矩走到现在。而80后进入人们视线的时候,遭到了很多人的炮轰与非议。随着时间的流逝,80后在人们眼中的形象慢慢变好,得到了平反。如今90后也成长起来,同样遭到了人们的议论纷纷。这种议论在与80后的对比中逐渐升级,也许在不久的将来,人们又会重新理智地审视90后的社会角色与地位了。
  对于这三个不同时期、不同年龄的群体,网上有人列出了如下的点评与总结:
  70后的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奶粉买不到;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吃肉要靠票;当我们需要信仰的时候,信仰崩溃了;当我们需要理想的时候,理想泯灭了;当我们需要精神鼓励的时候,我们被物欲世界包围了;当我们要买房子的时候,福利房没有了;当我们要上大学的时候,大学生贬值了;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工作要靠自己找了;当我们要谈恋爱的时候,爱情也变成钱情了;当我们生小孩的时候,小孩只能要一个了;当我们要孝敬老人的时候,我们上面有六个老人。
  80后的无奈:
  当我们读小学的时候,读大学不要钱;我们要读大学的时候,读小学不要钱;我们还不能工作的时候,工作也是分配的;我们可以工作的时候,撞得头破血流才勉强找份饿不死人的工作做;当我们不能挣钱的时候,房子是分配的;当我们能挣钱的时候,却发现房子已经买不起了;当我们没有进入股市的时候,傻瓜都在赚钱;当我们兴冲冲地闯进去的时候,才发现自己成了傻瓜;当我们不到结婚的年龄的时候,骑单车就能娶媳妇;当我们到了结婚年龄的时候,没有洋房汽车娶不了媳妇;当我们没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心的;当我们找对象的时候,姑娘们是讲金的;当我们没找工作的时候,小学生也能当领导的;当我们找工作的时候,大学生也只能洗厕所了;当我们没生娃的时候,别人是可以生一串的;当我们要生娃的时候,谁都不许生多个的。
  90后的无奈:
  当我们出生的时候,奶粉里都有毒了;当我们长身体的时候,只能吃垃圾食品了;当我们要上幼儿园的时候,开始乱收费了;当我们大学毕业的时候,毕业就是失业了;当我们想努力赚钱的时候,股市倒了;当我们想努力谈恋爱的时候,帅哥都成GAY了;当我们想追求一切流行的时候,又开始非主流了!
  其实由于各方面因素的影响,每个年龄段的人都会有自己的优势和劣势,都会遇到完全不同的机遇与坎坷。70后、80后与90后从本质上来讲并没有深层次的不可化解的矛盾,相反,还有很多值得互相学习与借鉴之处。  当奥特曼、阿童木、变形金刚纷纷再次入侵80后的视野,当中学教科书上的李雷和韩梅梅重新出现在80后面前,当网上出现“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时,让所有的80后都想起了曾经温馨浪漫的童年时代。当2010年春晚,小虎队重出江湖,众多的80后再次勾起了对过去的美好回忆。
  2009年是怀旧的一年,很多80后突然发现自己变得老了,童年真的成为了不可重复的过去。
  童年的那些小细节
  小学的时候,80后唱着“太阳当空照,花儿对我笑,小鸟说早早早,你为什么背上小书包”蹦蹦跳跳地去上学。他们吃过小豆冰棍,喝过北冰洋汽水,穿着棉衣棉裤白球鞋在操场上嬉戏。
  初中的时候,80后的男孩子们看着酷酷的古惑仔,研究金庸小说里的刀光剑影,女孩子们则躲在被窝里看琼瑶童话般的爱情故事,叽叽喳喳地看《还珠格格》。
  高中的时候,80后一边传纸条一边看漫画,三轮模拟黄冈四中试题轮番上阵。大学时的80后一边疯狂地看世界杯一边热衷于哈利·波特,同时学着邓论马哲毛概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80后读过《雷锋的故事》、《钢铁是怎样炼成的》、《红岩》,也读过《神雕侠侣》、《月朦胧鸟朦胧》、《幻城》。他们学过唐诗宋词,也自学过三毛席慕容。80后的童年还是纸质媒体的时代,他们在那个时候读到了很多,包括知识和人生。
  动画片与电视剧的回忆
  80后的童年没有电脑游戏陪伴,却大多是和很多很多的经典动画片和影视剧一起度过的。变形金刚、机器猫、黑猫警长、足球小将、灌篮高手……太多经典的动画片都印在80后的脑海里挥之不去,因此直到现在80后们还能记得这些动画片的情节和主题曲。80后看过《陈真》、《婉君》、《我爱我家》、《新白娘子传奇》,也看过《还珠格格》、《浪漫满屋》、《越狱》。那时候的80后有很多偶像,他们喜欢四大天王、小虎队、林志颖,也喜欢过谢霆锋、周杰伦、F4和超级女生。正是这些东西,陪伴着80后成长,让80后的童年拥有了无限的回味。80后的童年在物质上不够富足,却充满了精神上的乐趣。
  当变形金刚、阿童木换了一种方式再次出现在人们面前的时候,80后开始深深怀念童年那种没有电脑只有电视的美好时光……  如果你是出生在年间的80后,你一定认识LiLei和HanMeimei。他们是1993年首次改版的初中英语教科书里的插图人物。剃平头的LiLei是一个正直向上的小男生;齐耳短发的HanMeimei则严肃保守,很像一个干练的妇女主任。虽然这两个人物形象在课本里没说上几句话,但在那个青春萌动的年代,插图版的英语书让很多人在课堂上浮想联翩,并且留下了关于青春期的美好回忆。
  早在2006年的时候,已是上班族的80后就开始不断“考证”出韩梅梅与李雷的爱情故事。在一本薄薄英语教材提供的人物关系基础上,网友们以极大的热情、丰富的想象力,分析李雷和韩梅梅同书中其他人物之间的“复杂情感”。两个课本中虚拟的人物在网络讨论里获得了生命。娱乐和恶搞充斥了最初的话题。除了李韩恋情大猜想之外,当年这套教科书里的所有人物,包括那只叫Polly的鹦鹉,统统被翻出来八卦了一遍。
  如果说开始只是网络上的一场恶搞的话,那么而后来一首名为《李雷与韩梅梅之歌》的新歌走红网络,煽情的歌词、伤感的旋律,再次触碰到80后的神经末梢,李韩事件成为了80后怀旧的焦点。
  “一切从那本英语书开始的,那书中的男孩LiLei,身边的女孩名叫HanMeimei”,歌曲唱的是Lilei和Hanmeimei的故事,讲述的却是所有80后甜蜜的回忆。“后来听说LiLei和HanMeimei,谁也未能牵着谁的手,Lucy回国,Lily去了上海,身边还有了那么多男朋友,Jim做了汽车公司经理,娶了中国太太衣食无忧,LiTao当了警察,UncleWang他去年退了休。”每个名字都似曾相识,备感亲切,让80后们开始想起那些偷偷早恋的细节,刻上三八线的笑闹,以及一切美好的中学时光。
  对于阅历尚浅、成长环境逐渐多元与宽松的中国80后而言,陪伴着他们一同成长的李雷和韩梅梅,在这一次成了他们缅怀青春的载体,引发了一群人的集体回忆。  日,百度魔兽世界吧发表的一个名为“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的帖子,短短五六个小时内被390617名网友浏览,引来超过1.7万条回复,被网友称为“网络奇迹”,“贾君鹏,你妈妈喊你回家吃饭”这句话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
  许多网友对“贾君鹏”引发了浓烈的好奇心,纷纷在百度知道、新浪爱问悬赏寻问“贾君鹏”到底为何人,更有不少网友开始恶搞,把自己的网名改为“贾君鹏的妈妈”、“贾君鹏的姥爷”、“贾君鹏的二姨妈”、“贾君鹏的姑妈”……组成异常庞大的“贾君鹏家庭”。因此有网友把“贾君鹏”事件戏称为“一句吃饭引发的血案”。
  虽然后来有网友通过发帖者的IP地址发动了对“贾君鹏”的人肉搜索,发现在网络上符合身份的有二个,一个目前在北京海淀卖书,而另一个则在江苏镇江某建工集团,但都不能确定。最后论定“贾君鹏”为一个虚拟人物。但一句“妈妈喊你回家吃饭”倒是勾起了很多80后对童年的美好回忆。屋外的小板凳,妈妈做饭时叮叮当当的锅碗瓢盆的声音,简单的饭菜里飘出的浓浓香气,都让80后狠狠地伤心了一把。
  不管怎样,80后都已经集体奔三,不再是不谙世事的孩子,即使童年再美好,回忆再浪漫,也只能安静地怀念一下,继续自己成长与成熟的道路。
  “垮掉”的一代
  “垮掉的一代”,又称疲惫的一代,是20世纪50年代末期出现于美国知识阶层的一个颓废流派,曾受到社会的广泛批判。“垮掉的一代”最早由作家杰克·克鲁亚克于1948年前后提出,指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出现于美国的一群松散结合在一起的年轻诗人和作家的集合体。“垮掉的一代”的成员们大多是玩世不恭的浪荡公子,他们笃信自由主义理念。他们的文学创作理念往往是自发的,有时甚至非常混乱,因此创作的作品通常不遵守传统创作的常规,结构和形式上也往往杂乱无章,语言粗糙甚至粗鄙,通常广受争议,这群人也因此为当时社会所批判。
  随着大批80后逐步走出校园,步入工作岗位,这批满怀抱负、充满朝气的年轻人也迅速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然而,职场中的80后口碑并不太好,大家给80后贴上了“工作浮躁”“不敬业”“频繁跳槽”“贪图享受”等词汇,甚至有人形容他们是中国版“垮掉的一代”。
  其实每一代人都有自己的成长环境,有自己独特的文化标志,独特的价值世界和独特的行为方式。任何一代人的成长都需要一个过程,并被打上时代的烙印,一概否定或者肯定都是不正确的。  在四五十岁的长辈眼中,80后常常与“心浮气躁”、“得过且过”这一类的贬义词画上等号。而且现存在的频繁跳槽状况,也很容易让人们把80后与“垮掉的一代”联想到一起。
  按照传统的思维模式,一个人加班加点工作就是敬业;一个人频繁跳槽,则是浮躁。很多80后既可以彻夜不眠地工作,也会频繁跳槽,对此,他们说自己是在“实现自我的价值”。
  “谁说跳槽频繁就是不敬业?”很多80后都表示“跳槽可以丰富自己的阅历,更快找到自己正确的职业定位。如果找到了自己喜欢的工作,谁会不敬业?”对于社会上的“80年代出生的人最不敬业”的说法,大多数80后都表示反对。
  23岁的张莹2008年大学毕业,目前在一家外资传媒公司做网站编辑。周一凌晨2点,刚刚修改完本周节目文稿的张莹又收到了记者刚刚发来的新资讯,这意味着自己的工作又要做调整,加班还要继续。由于公司组建不久,张莹的工作量很大,加班至深夜是家常便饭,经常一个星期连休息的时间都没有。然而这份工作已是她毕业两年来换的第六份工作了。
  张莹目前这份工作每个月收入在6000元左右,有四险一金,待遇还是很好的,但她已经开始寻找下一份工作了。因为对张莹来说,自己对目前的工作完全可以胜任,需要相应的回报,而目前在公司的上升空间不大,没有什么前途,需要及时跳槽了。
  大多数80后都刚刚走进职场,在他们看来,“敬业”指的是“敬重职业技能”,和老一辈人讲究的“以厂为家”“以单位为家”并不是一个概念。80后更期望实现的不是国家利益、集体利益,而是自我价值的实现,因此频繁跳槽也就不足为奇了。  50年代的人认为做小生意就等于投机倒把,踏踏实实捧个“铁饭碗”才是最理智的选择,而80年代的人大多认为“宁可当一年赚5万的小老板,也不做年薪50万的打工仔。”因此很多80后都放弃了踏实的工作,选择去创业。
  追求自我、标榜个性使得80后们成为自主创业的主力,他们普遍对自己充满信心。良好的专业素养,加上年轻人独到的眼光和十足的干劲,让他们中的一些人放弃了好的工作,转而经营自己喜欢的“一亩三分地”。他们有的选择网上开店、有的经营饭店、有的卖特色小饰品,还有开图文设计和小型的软件公司。有些店的生意越做越大,还开设了分店。当然,也有一些店由于各种原因被迫关张,而大多数则一笑置之,“权当是进行了一次社会实践吧。”
  80后不安于现状,选择自己喜欢的人生道路和职业生涯,其实更是对自己负责的表现。  80后的消费观与上一代人区别很大:手机频繁更替;新兴电子产品一个都不少;对名牌服装、化妆品如数家珍;不惜为了购买一件心仪已久的衣服花掉一个月工资。在商场、超市一浪高过一浪的打折狂潮中,年轻的80后们正逐渐成为购物的生力军。这些行为在年长的人看来很难以理解,因此也给80后冠上了“过于追求物质享受”的帽子。
  但是80后却并不这么认为,在他们看来,青春很短暂,为什么不对自己好一点?如果光把钱攒着,到老了还能不能打扮出年轻时的样子,还会不会有享受的机会?其实这也是两代人不同生活方式的表现,不能说谁对谁错。
  似乎“批评精神”代代相传。上一代人批评80后,首先是因为他们看不惯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的某些特点与做法,其实在很大程度上是沟通不畅造成的。我们不能简单地以上一代人的价值标准去要求、评价下一代人,就像我们当年不愿接受父辈以他们的标准要求我们一样。另外,不能简单地以同一种眼光去看待所有80年代出生的年轻人,不能将一些人的特征扣在整个一代人的头上。
  历史潮流滚滚向前,下一代肯定有许多与上一代不同的地方,而这正是历史前进、社会发展的动力。而不管80后是不是“垮掉的一代”,他们必将成为社会的中坚力量,并将引领一个属于他们自己的时代。  2009年,网上流传了一则文言生活打油小品,名为《80后的出师表》,让人读后又想笑又想哭。这则黑色幽默小品形象生动地反映了80后的现状,揭示了80后的无奈与困惑,引发了很多80后年轻人的共鸣。文章内容如下:
  夫80后者,初从文,未及义务教育之免费,不见高等学校之分配,适值扩招,过五关,斩六将,本硕相继,寒窗数载,二十六乃成,负债十万。
  苦觅生计,背井离乡,东渡苏浙,南下湖广,西走蒙疆,北漂京都,披星戴月,尝遍各种劳作,十年无休,积蓄十万。
  时楼市暴涨,无栖处,购房金不足首付,遂投股市,翌年缩至万余,抑郁成疾,入院一周,倾其所有,病无果,因欠费被逐出院。
  寻医保,不合大病之规,拒付,无奈带病还乡。
  友怜之,送三鹿奶粉一包,饮之,卒。
  这几段话讲的是80后童年时期没有享受到免费的义务教育,好容易赶上扩招考入大学,却又失去了高校分配工作的机会。毕业之后为了理想与生计四处闯荡,尝试了各种工作,接触了各个行业,却也没积攒下多少财富。当80后想要倾其所有购得一个稳定居所的时候,却发现房价上涨的厉害,自己的积蓄根本没办法支付首付。为了钱生钱,80后开始投资股市,却损失惨重,身心俱疲。求医问药的消费和医保不符,得不到期待中的报销,只能黯然离去,喝掉有毒的奶粉,自我了断。
  这则小品有戏谑的成分,但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80后面对的严酷社会现实,字里行间透出了80后的辛酸以及奋斗的艰难。  爱情话题永远是年轻人最关注的,而80后最早的一批已经开始进入而立之年,年龄最小的也已经20岁,于是爱情婚姻成了摆在80后毕业生桌面上的重点话题。
  琼瑶阿姨的故事陪伴了我们的整个童年和少年,每个人都向往一份美好的爱情,希望两个人相爱终老,然而现实并不是甜美故事里的风花雪月,当梦想与现实相遇,很多80后都在毕业之后输掉了美好的校园爱情。
  80后们在即将毕业的时候,往往要面对事业和爱情的双重抉择。曾经卿卿我我的校园恋人,在告别校园之际不得不正视现实——求职之路将会有多艰险?爱情之路又要怎样维系?美丽的大学校园是滋生爱情的温床,但曾经的海誓山盟碰上现实的铜墙铁壁,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据有关部门统计,大学生的毕业分手率高达80%,越来越多的大学恋情以分手告终。调查中,近七成的人认为毕业即分手现象很正常。认为不正常的只有10.6%。我们不禁要问:“舍弃”和“结束”,是否只能成为大学爱情的宿命?
  为了各自的事业,爱情分道扬镳
  明子和芳芳是曾经是所有人艳羡的一对,两人大一相识,大二牵手,相亲相爱一直走到大四,感情一直很好。大家都以为他们毕业之后一定还会继续在一起,顺理成章地结婚生子,恩爱一辈子。但随着毕业的临近,这对同学们眼中艳羡的情侣,却要面临分手的危机。明子想趁着年轻多出去闯闯,争取做出一番事业,而芳芳则希望回到家乡安心过自己的平静生活。两个人要不顾一切走在一起吗?他们心里当时都没底,只能走一步算一步。
  果然,毕业时间不长,两人就以分手告终,明子去了遥远上海打拼,而芳芳背着行囊回到家乡当了一名小学老师。一场美好的校园爱情就这样不了了之。
  大学生毕业后,每个人都踌躇满志,想趁着年轻成就一番事业,实现自己的梦想,而能在同一个城市找到满意发展机会的恋人少之又少。这时候,就要有人为维系爱情作出让步或牺牲。在关系个人前途发展和维系爱情之间,如果没有两全其美的办法,校园恋人分手在所难免。  大学情侣在校园里可以浪漫地恋爱,而当面临毕业的时候,不仅要考虑彼此是否在同一个地方工作、生活,还要考虑家庭因素的影响。离开了校园,恋爱仿佛已经不只是两个人的事,而成为了两个家庭的对垒。父母是否同意?是否门当户对?双方家长对这段爱情是否看好?都直接或间接地造成了大学生情侣的分手。
  很多家长都在孩子毕业之前就开始关注孩子的人生大事,催促孩子带另一半回家,家长在审核一遍身高长相家世人品之后,如果满意的话还好说,如果不满意,就很可能要求孩子结束这段恋情,因此大学恋人毕业之后就分手的情况与双方家庭的影响不无关系。
  没有现实基础,爱情走入社会后举步维艰
  在校园里建立的恋爱关系往往很简单很单纯,大部分人不会在选择恋人时考虑两人的性格、家境、价值观以及生活习惯等问题,而经济条件这一点更无从谈起。
  毕业之后的爱情和婚姻则太现实,情侣们不能只在食堂和小炒店吃饭,也不能每天除了上课就是在小径上散步还常常去看电影。当面临工作问题、生活问题等一系列情况的时候,校园爱情在毕业之后往往会变得不堪一击。
  爱情是否牢固,与校园恋情的质量息息相关
  很多人在大学里谈恋爱并不是多么爱对方,而是因为互相攀比的思想在作怪,觉得别人都有恋人自己没有很没面子。也有的大学生恋爱只是为了寻找一种心理的慰藉,抱着一种玩玩看的心态,毕业之后注定要分手。
  还有很多大学生只是想填补一点大四的空虚。总觉得大学几年里如果只埋头苦读,而不去谈场恋爱,就会像缺点儿什么。或者说:这大学生涯是不完整的。为了避免毕业之后留下遗憾,选择一段“黄昏恋”来充实自己最后的大学生活的人也不在少数。
  不能说大学生对待感情就是游戏心态,他们也希望爱情能够开花结果,主要问题还是在于大学生没有想清楚什么样的人适合在一起,不能理性地进行判断和选择。  离开学校之后,也有不少恋人分隔两地却仍坚守爱情,坚信距离不是问题,但“异地恋”其实很难修成正果。两人身处异地,不能直观地感受对方,这样很容易在沟通上出现问题。尤其是,当两个人都有了工作,独立生活在家之外的陌生城市,孤独感更容易让恋人之间出现隔阂。
  恋人之间解决矛盾的最好办法就是面对面沟通,而这恰恰是异地恋人最缺乏的东西。本来一个拥抱、一个眼神就能解决的问题,却因为距离变成了问题,且越积越深,逐渐蚕食双方认为坚不可摧的爱情。“
  另外,”异地恋“的成本也很高。对于很多刚参加工作、甚至没工作的恋人来说,电话费、交通费等费用都是不小的经济负担。而恋人两地分居,生活的环境不一样,当价值观和心态出现偏差时,另一份感情就有可能趁虚而入了。就算两人到了同一个城市,也有可能因为距离而分手。由于双方工作压力大,单位又距离较远,很多恋人成了”周末夫妻“。工作的辛劳,加上生活中的琐事干扰,双方都筋疲力尽,分手成了早晚的事情。  进入2010年,很多的80后开始集体感慨:我们已经谈不起恋爱!
  80后在成长的过程中,经历的爱情多种多样:
  在初中的时候,80后们很多还都不知道恋爱到底是什么,和异性打打闹闹地度过了三年时间。即使有个别”早熟“的孩子,偷偷喜欢上隔壁班的男孩,也会被老师校长一句”不许早恋“吓得赶紧撤退,甚至觉得思念某个异性都成了罪过。
  高中时候,因为要好好学习,要考大学,要为了自己的将来努力奋斗,80后们都不敢轻易坠入爱河。老师也在讲台上谆谆教导:“抓紧时间学习吧,等你们上了大学之后什么样的帅哥美女找不到?”因此80后们紧闭了心扉,刻意地和异性保持着一定的距离,任凭美好的爱情刚刚开始就夭折,心里则期待着大学时代轰轰烈烈的恋爱。
  而到了大学,我们却发现大学生活并不是以前想象的那样,包括爱情。不管是男生女生,看到身边的好友都开始有了恋人,过上二人世界的甜蜜生活,自己也开始有了烦恼。哪个人不希望自己拥有一份纯真的爱情,但人们都说大学的恋爱不再纯洁,都变得功利化,于是80后们对爱情也就不再那么期待。
  好不容易毕业了,想着开展一份轰轰烈烈的爱情,才发现工作、房子、车子像一座座大山朝我们压来,让人焦头烂额、不知所措。我们80后败在了现实面前,已经谈不起恋爱了。网友的一句“我想早恋,但是已经晚了!”更是道出了所有80后渴望爱情而无法得到的心声。
  现在,80后们在奔三之后都已经到了谈婚论嫁的年龄,但是如果细心观察,你会发现身边好多80后的同学和同事依然是形单影只。当问及他们的时候,回答大多都很无奈:婚姻是一辈子的事,不能太草率了,所以选自己另一半的时候更多的是理智与现实,而不再仅仅是琼瑶故事里的风花雪月。
  然而,80后中还有好多人没谈过恋爱,心底还是期望自己能谈一场真正的恋爱,然后和自己心爱的人携手走入婚姻的殿堂。但是谈恋爱对80年代的我们来说已经成为一种奢侈,我们也已经没有了太多的时间去恋爱。
  不管谈过恋爱还是没谈过恋爱的,因为害怕失败,如今都不敢把太多的感情放在恋爱上。不知不觉到了结婚的年龄。可是80后很多人真的已经谈不起恋爱了,因为他们承受不起失恋。
  80后不像90年代的孩子们那样敢爱敢恨,可以大胆说出自己的爱,哪怕是被拒绝。当80后们错过了好多优秀的异性,当自己心爱的男人、女人也是通过介绍而成为别人的老公、老婆的时候,他们只能偷偷抹一把辛酸泪,默默为他们祝福。为什么我们宁愿彼此都受伤,也不愿意把心中的爱说出来呢?或许是因为我们总是不确定对方心里是否有我们,于是在矛盾中把自己的爱情弄丢了。
  80后也会去相亲,也会和不错的相亲对象保持联系。但是他们已经找不到恋爱的感觉,大家更像是朋友,谁也不肯付出太多的感情,担心到头来一场空。
  相亲的时候,好多80后女孩都还保持着属于自己那个时代的风格,放不下原有的矜持,总认为男孩应该主动。而男孩子则更现实一些,觉得对方都这么大年龄了,不是小女孩了,还有什么好害羞的。当戴着有色眼镜短暂接触之后,双方都会发现对方的不足,再也提不起兴趣。
  关于婚姻,女孩子们都在说,找个对自己好的男人就嫁了吧,不管自己喜不喜欢,结婚后都会对他好,生个孩子,踏踏实实过一辈子。男性朋友则是希望找个会过日子的女人,好好对她,安安稳稳过日子。因为男人在外面打拼真的很累,最大的期望就是有个温暖的家。当爱情演变成了这种模样,80后才发现,恋爱其实早已经离我们远去,剩下的只是婚姻、生活,与一望到头的平淡日子。
  爱情离我们远去,结婚又像是完成使命,在亲朋好友的催促安排下艰难前行。当90后的孩子们叽叽喳喳地讨论如何如何谈恋爱,如何如何换男朋友,还有如何如何送花玩浪漫的时候,80后只能偷偷地感慨:我们已经没有了谈恋爱的资本和勇气。  随着时代的发展,“剩女”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必然现象。而在这些“剩女”中,80后占的比例相当大。
  现在再提起“剩女”,并不是专指爬上30岁台阶的老女生了。许多83年、84年生的人都开始有了“剩女忧患意识”,希望早点找到自己喜欢的人。“身边的同学全都结婚了,可我还没遇上合适的。自己倒没有什么,就是摆脱不了父母的压力。”
  在80后的祖辈父辈那个年代都是有剩男没剩女,再丑的姑娘也能找到婆家。现如今的趋势却仿佛不是如此,大街上餐馆里,经常看到一帮女人扎堆喝酒聊天,商场里经常有三四个女孩一起手挽手悠闲地溜达,我们细心观察的话,会发现周围二十几岁的单身女性越来越多,丝毫都没有要嫁人的迹象,剩女潮流似乎已经成为了社会的必然。
  对于周围越来越多的剩女,有人戏谑地把她们分为了几个等级:25-27岁为初级剩客,这些人还有勇气继续为寻找伴侣而奋斗,故称“剩斗士”;28-30岁为中级剩客,此时属于他们的机会已经不多,又因为事业而无暇寻觅,别号“必剩客”;31-35岁为高级剩客,在残酷的职场斗争中存活下来,依然单身,被尊称为“斗战剩佛”;到了35岁往上,那就是特级剩客,当尊为“齐天大剩”。
  在如今的社会状态下,剩女又可以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爱情至上型剩女
  这部分女孩之所以被剩下,主要是因为想要一份期待的爱情,而完美的爱情却往往可遇不可求。
  朵朵今年28岁,供职于一家外资企业,漂亮温柔,喜欢追求有情调的生活,是个标准的“小资”。朵朵从大学时代就憧憬一场轰轰烈烈的爱情,但看着就要奔三十了,却还是单身状态。朵朵身边的追求者众多,却还是“找不到最适合的另一半”。她的说法是:“对物质条件要求不是很高,但要有感觉。”但现实往往是,有钱的没品位,有品位的没钱;自身条件好的,工作不怎么样;工作好的,自身条件欠佳;整体符合要求的,个子又太矮;一切都符合了,但又找不到共同话题……当朵朵结束了一段恋爱之后,对男士更为挑剔了,相亲的时候听完介绍人的简单描述,只要感觉其中某一条与自己的爱情理念冲突,立马就回绝了。
  远离故土型剩女
  这些女孩从小在农村长大,通过求学就业,终于融入了家乡之外的大城市,在陌生的城市找不到另一半,却又不愿意回到家乡过平凡安稳的生活,所以只能寂寞地耍单。
  小惠是安徽人,今年28岁,已经在北京打了8年工,因为没有找到合适的结婚对象,现在仍是孤身一人。随着年龄的逐渐增大,小惠也开始被家里的三姑六婆七大姑八大姨叫回去相对象,但在几次未果的相亲之后,她还是跑回了北京。每当有别人问起小惠的婚姻大事,小惠坦言回自己家都已经“过不惯”,更别说嫁在家乡了。
  宅女型剩女
  这类80后女孩一般都宅在家里,大多是是自由职业者,因为可以在家里办公而免去了大多数外出项目。她们虽然有稳定的收入、不错的容貌,却往往因为宅在家里使得交际面过窄,失去了认识异性的诸多机会。
  梅西今年28岁,是一名自由撰稿人,因为每天在家写稿,梅西常常是不洗脸,能张嘴吃东西喝水就成,头发乱七八糟也不管,穿着睡衣在房间里逛荡一天,忙完了就看看电视、上上网,吃饭一般都是叫外卖,买东西也最多是到楼下超市转一圈或者干脆叫超市的人送上来。对于自己为什么成为剩女,梅西无奈地说,自己每天在家里写东西,见到的人很少,即使偶尔见到一两个,也总是很难有机会继续发展。
  强势型剩女
  这一类80后剩女不管是在工作还是生活上都显得很精明强干,身上散发着强势的气势。这些剩女常常因为在公司拥有较高的职位,在工作上都是高高在上地命令别人,等到恋爱的时候,也就习惯乐用这样的口气命令男人。而男人大多都承受不了如此强势的女人,因此这类女孩被剩下也就不奇怪了。
  小欧的年龄只有29岁,身材长相都很出色,半年前因为出色的能力荣升为了公司的总经理,工作中的小欧很干练,对员工的要求也很严格,时间长了,在生活中也就养成了颐指气使的习惯。前一段时间小欧交了一个各方面条件都不错的男朋友,可是两个人仅仅相处了两个月男方就提出了分手,在小欧的追问下,对方才无奈地说,因为小欧太强势了,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他总感觉自己在被领导教训,因此只好分手。小欧这才发现了自己的问题所在,但是要想很快改变这些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还是要有很长时间的路要走。
  绝色美女型剩女
  太漂亮的女人男人都喜欢,谈恋爱人人争先,可说到结婚,就很少有男人有这样的勇气了。另外,绝色美人对于婚姻的期待值一般都比较高,很难看中普通男人。如果这样的美貌剩女运气不好,总碰不上有财有貌无老婆的帅哥,婚姻大事就只能一拖再拖了。
  沫沫从小就是有名的美女,在一片赞扬中长大,周围的追求者更是数不胜数。沫沫大学毕业之后凭着魔鬼的身材和让人着迷的脸庞做了专职模特,每天在T台上走来走去,艳光四射,吸引了很多异性的目光。然而直到今年,沫沫已经29岁了,却还没有找到合适的人结婚。对于为什么没结婚,沫沫坦言自己不缺钱,所以不要求男方车子房子等物质条件。虽然也谈了几场恋爱,却总是找不到感觉,认为交往的对象没内涵,不是自己想要的另一半。沫沫还说,其中有的人并不是想娶她,只是为了图个乐子或者养个二奶,这样的人更是不能相伴一生的,必须PASS掉。
  才女型剩女
  有句话这样说:“女人读书不宜多,因为在男人心目中:大专生是小龙女,本科生是黄蓉,研究生是赵敏,博士生是李莫愁,博士后是灭绝师太,硕博连读更可怕——是传说中的东方不败。”对于学历高的剩女,如果不是能够背诵辞海辞源,肚子里没有足够的墨水,是没几个男人敢娶他们回家的。
  霏霏大学时候是文学社的社长,不仅写得一手好文章,书法更是练得出神入化,一直被同学们冠以“才女”的美称。然而直到大学毕业,霏霏也没有交到男朋友,用她的话说就是光芒太大了,以至于让男生们都退避三舍了。毕业之后霏霏到一家外企工作,现在已经工作了五个年头。霏霏说,自己现在最希望的就是找个男朋友过平稳的生活,然而很多男性朋友都是在夸赞她一番之后就躲的远远的了,她很明白,是“才女”的美称让好男人都对自己敬而远之了。
  很多过了25岁的80后女孩,还没觉得自己真正成熟,却发现自己已经迅速加入了“剩女”的行列。到底是像父母一样赶紧嫁掉、结婚生子、过稳定平淡的日子,还是继续理想中的后现代自由生活?剩女们似乎自己也找不到结果,只能顺其自然了。  “你相亲了吗?”这句话成了如今80后在见面的时候谈论的最多的一个话题。80后在2010年正式迈入30岁大关,不少适婚龄的80后在虎年春节走马灯般“被相亲”。好端端的假期过得忙忙碌碌,有些相亲明知不靠谱也躲不过。
  随着80后集体奔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80后的婚姻归宿问题,没男女朋友的催着赶紧找男女朋友,有男女朋友的催着快点结婚。面对强大的相亲压力,有些80后抗住了七大姑八大姨的施压,硬是没有去相亲,有些人干脆网上招聘女友,以便应付家里焦急的父母。但更多的人却是慢慢接受了这种传统的相亲方式并欣然前往,尤其是过年回家的这段时间,更是有很多80后赶场似的参加了“密集式”相亲,还纷纷晒起了自己的相亲经历。
  网友“小罗”表示,今年春节,他的主要活动不再是和家人团聚,而是变成了走马灯似的相亲,“从初二拜年过后,剩下的日程全是相亲,多的时候每天三四个。”说到这,小罗也表示很无奈。
  随着近年来就业难、工作压力大等现象的凸显,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在婚姻中寻找寄托,由于80后交友圈子比较狭窄,相亲狂潮卷土重来。相对于我们祖辈父辈中规中矩的相亲,80后的相亲观更加张扬与开放:相亲的时候所产生的费用均为AA制,见面的时候开门见山直奔主题,一些80后女孩为了解决“曲线就业”而相亲;一些男生为房为车宁可“倒插门”等奇怪的现象也开始出现。
  相亲就餐AA制
  对于第一次见面谁付账,80后大多会说出“第一次见面,当然是AA了!”这样的话。80后大多觉得相亲饭AA制名正言顺,因为彼此都是平等的,相亲是为了解决大家的需要,自然钱也应该一起出,没道理让其中一个人来负担。AA制在80后看来是相亲时比较恰当的结账方式,他们会非常自然地要求餐馆服务员算出每个人的消费,甚至连零头都不会放过。AA制由饭局逐步走进婚姻,相亲的时候得到延伸,似乎也成了很正常的事了。
  相亲直奔“性趣”
  《非诚勿扰》节选:
  葛优:“你认为多长时间一次合适?”
  女伸出一根手指。
  葛优:“一个月一次?”
  女:“嗯,这是我理想状态啊,能不能一……年一次。”
  葛优:“要是我们结婚了,你也找不到我睡哪儿。”
  女:“那事,就那么有意思吗?”
  葛优:“有……意……思……啊。”
  主动出击、直奔主题,成了一些80后相亲的主旋律。像《非诚勿扰》里的这段相亲一样,80后们也把“那事”摆在了桌面上,两个人性趣合不合,第一次见面就开诚布公地讨论。网友C说,自己和一个相亲对象第一次见面就接吻了,感觉还不错,便直接确认了恋爱关系。没多久,两人越界了,但他们很快发现彼此性趣不投,就很自然地和平分手了。
  与需要全家出动的老式相亲不同,80后在相亲的时候更注重自由和隐私,谈起“性事”也不再犹抱琵琶半遮面,而是坦坦荡荡开门见山。
  为“曲线就业”而相亲
  临近毕业,当同学都在忙着找工作时,小伟却在忙着相亲,对方女孩其貌不扬,不过据说家里很有背景,小伟很快与女孩进入了热恋状态,爱的热火朝天。因为女孩的关系,小伟还没有毕业就与广州一家实力雄厚的国企签了协议。面对同学朋友的困惑,小伟毫不避讳地传授了自己“曲线就业”的经验:“相亲前就知道她家有背景,不然怎么会牺牲自己的色相,跟她如胶似漆?”小伟在工作转正后很快就找了个理由与相亲的女孩断绝了关系,自己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了别人艳羡的好工作。
  房子成了首要条件
  如今的人们越来越现实,相亲的时候有没有房子成了重点。不少80后甚至将有房没房当成了相亲的一个前提条件:“有房立马就可以结婚,没房就不要见了,免得浪费时间。”很多女孩在相亲之前就直接表示:有房子就见,其他条件都可以商量。一位相亲多次的小伙子自嘲地说“以前说感情是婚姻的基石,现在房子是婚姻的基石。”而一个刚刚相亲结束的女孩则表示对方长得相当影响市容,但是听说此人有套全款的房子,就决定先处着,不是太差的话就结婚。  要求女方买车买房
  如今已经不是女孩子“嫁汉嫁汉,穿衣吃饭”的时代了,很多80后男性不知什么时候开始提高了要求,希望相亲成功后女方买房买车。
  王宁在亲戚朋友的安排下进行了好几次相亲,却都没有成功,对于为什么失败了,王宁表示:女方条件都太差了,没车没房。现在流行女方买车买房。当然,如果女方有这实力,又宁愿买房买车的,肯定年纪比较大了。但只要是富婆款姐,年纪大点无所谓,“倒插门”也不是不可以,起码可以少奋斗20年呢。
  不管相亲是属于以上哪种情况,80后对于相亲这种方式还是普遍接受并且认可的。那么80后在相亲的时候如何把握好尺度,依靠语言的魅力和幽默的表达来俘获对方呢?对此有关人士也提炼出了一些技巧,以便80后们更好地展示自我,相亲成功。
  80后相亲的时候首先要衣服整洁,注重形象。人的第一印象很重要,80后男女相亲的时候衣服不必很隆重,简单就好,但一定要干净整洁。双方谈话的时候男方不要说粗话,女方最后保持微笑的表情和端庄的仪态。
  相亲之前,80后的心态往往很重要,自己想要什么要合理对待,不能要求过高,也最好不要给予太高的期望,保持一颗平常心,才能保证相亲的顺利进行以及进一步发展。
  大多数相亲对象在两人见面之前就已经通过媒人或者父母了解了彼此的基本情况,例如学历、工作、性格、家庭背景等,因此相亲是否成功就体现在“是否顺眼”上了,也就是第一眼感觉。
  要想在相亲的时候给对方一个好印象,让相亲对象对自己有不错的感觉,可以利用对方的好奇心,在第一时间大胆地、中肯地说出你对自己的评价,既显得落落大方,又能表达出你的诚意,更能在第一时间引起对方的极大关注。另外,在相亲的时候也应该给对方适当的赞赏,态度要诚恳,评价要适当。
  合适的笑话、得体的幽默一直以来都是打开尴尬局面的有力武器。幽默说起来容易,做起来难,因此在要懂得如何把握尺度,弄不好就变成了耍嘴皮子,当对方很认真地和你谈论问题的时候,这种自以为幽默的回答会让对方感觉缺乏诚意。
  80后相亲的时候诚信也很重要,因此80后在相亲的时候没必要虚伪,也不必过分掩饰和夸大。夸大其词往往会让对方觉得你很虚伪,很功利,往往会很快导致相亲的失败。
  80后相亲的时候最应该展现各自的性格特点、爱好特长、所见所闻,总而言之,要展现一个活生生的人。双方可以多聊一些工作的趣事或者旅行的见闻,相亲的过程也就会变得更加轻松自如。  如今,很多80后都因为工作忙,交友面变得狭窄,很多人甚至没时间谈恋爱,便慢慢地开始向网络婚恋发展,比如网友见面、婚恋网上模拟相亲、MSN谈情说爱等等都已经成为了普遍话题,并且不断演示着成功案例。
  在互联网刚刚普及的很长一段时间里,网恋被人们冠以“欺骗”“虚无”等负面标签,以至于很多人都谈之色变。然而随着互联网慢慢渗透到了人们生活的方方面面,越来越多的80后开始通过网络寻找到理想的另一半。而网络婚恋作为一种新的恋爱相识的方式,带有明显的神秘色彩,受到了很多80后的肯定。网络婚恋标志着80后的婚恋观发生了全新的改变,不知不觉中,网络婚恋时代已经悄然来临。
  2010年春节,在市区一家酒店,网友“小鱼”一身洁白的婚纱,喜气洋洋地站在了婚礼的红地毯上。很多闻讯前来道喜的朋友好奇地问起她和新郎相识的经过,她都开心地回答,两个人在网络上认识,平时联系也都在网上,虚无的网络也能创造出真实的幸福。
  “小鱼”今年已经满28岁了,在一家外企从事人事工作,每天从早忙到晚,还常常加班,见得最多的就是办公室里两个40多岁的“老同事”,根本没机会认识年龄相当的男孩子,此前一直因为自己跨入“剩女”的行列而心烦。去年9月,“小鱼”在网上认识了远在东北的网友杰,两个人越聊越投机,趁着元旦和春节的时间见了几次面,彼此都很满意,很快就顺理成章地结婚了。和“小鱼”一样苦于交友圈子太小的80后还有很多,网络为他们打开了一片新的天地。
  很显然,网络超越了任何一种传统的相亲方式对时间和空间的限定,让沟通与交流变得更加便捷,让单身男女的择偶范围也更加广泛,并意味着较高的成功率,正是这一点使得网络婚恋快速受到未婚男女的青睐。
  随着互联网的不断发展,现代人的生活与网络早已密不可分。很多人早上起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打开电脑,登录QQ、MSN、刷新网页。直到睡前的最后一秒,最后一件事也是下线,关上电脑。互联网作为科技革命的成果,深入影响着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因此80后将恋爱、结婚与网络捆绑在一起也是顺理成章的事。
  在互联网还没有出现的时代,婚介的载体主要是一些亲戚朋友和一些“职业媒婆”。而网络的出现却改变了这一切。很多年轻朋友,尤其是喜欢泡在网上的80后朋友们,逐渐通过婚恋网站以及一些诸如QQ、MSN、博客等媒介来完成自己的终身大事。在单位、居委会做红娘牵线,婚介所、报纸、电视征婚等传统模式相继没落之后,中国开始进入了网络婚恋时代,而且随着3G时代的到来,网恋必将“愈演愈烈”。
  80后因其独特的个性和生活方式,网上结缘的方式也各不相同。对于网络婚恋,虽然80后相识相知的方式不尽相同,但很多都通过网络收获了幸福。
  婚恋网站
  女生小怡和男生小孟就是相识于一个婚恋网站。两个人都在网站上注册了会员,互相看过对方的资料和照片之后都觉得很有感觉,于是发了很多站内信件,很快开始了网上热恋。后来婚恋网站发起了一个元旦的活动,两人决定在活动中进行第一次真实的见面,没想到见面之后的两个人相见恨晚,很快就结婚了,结婚之后小怡还不忘在网站上发发照片写写博客,恩爱的样子让很多人都羡慕的要命。
  QQ聊天
  阿华半年前在QQ上结识了一个女生,交谈中感觉她非常可爱,便伸出了爱的橄榄枝。后来得知女孩已经结婚,阿华不得不遗憾地结束了这段网恋之旅,但他还是相当认可网络婚恋的神秘和新鲜感。现在阿华又有了新的网恋对象,为了保持神秘感,他甚至不使用视频和语音,也不急于和对方见面,只为了给彼此留下更多的想象空间。他期待着两个人在水到渠成的那一天,像贾宝玉初见林黛玉那样惊叹:“这个妹妹,我见过的!”
  游戏结缘
  惠子喜欢打魔兽,业余时间大部分泡在网上打游戏,她和男友正是游戏过程中认识的。两人通过游戏结缘,在游戏的过程中感情不断升温,还亲切地在游戏中互称“老公”、“老婆”。时间久了两人就自然而然地开始通电话、见面,并且很快确定了恋爱关系,2010年的春节,惠子和男友走进了婚姻的殿堂,成了一位幸福的新娘。
  对于网络的虚无所带来的欺骗性,很多80后表示,网络中也有不少真实与纯洁的爱情存在,骗子只是极少数,只要是一个有心人,完全可以通过网络全面地认识对方,很少会上当受骗。
  而对于网恋是否能够成功,通过网络相识的80后在结婚之后是否能够得到理想中的幸福,有专家表示,网恋其实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男女双方如果没有共同的话题、相同的兴趣爱好,是很难持续进行网恋的。换句话说,网恋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发生和发展的,它同样是男女双方在精神与情感上的积累达到一定程度的结果,这和现实版婚恋并没有什么不同,因此人们不需要把网络婚恋与其他的婚恋方式区别对待,保持一颗平常心即可。  二奶是一种称谓,通常指被已婚男士包养的年轻女士。2009年上半年,网络上的一个《宁做二奶不嫁80后》的帖子在网上蹿红,并且招致了一片嘘声。发帖人自称“重庆女大学生”,是一位“资深二奶”,文章中的“她”称自己通过自身经历总结出了宁做二奶也不能嫁80后的六大理由。
  发帖人称自己“在做大款情人的时间里,交往过5个80后男人,最少是本科以上学历。”于是,比较如下:
  我是一名23岁重庆的女大学生,也是一名资深二奶。在几年做大款情人的时间里,我也交往过5个80后的男朋友,他们最少都是本科以上学历。然而我却发现了宁做二奶也不能嫁80后的六大理由。
  首先说衣吧,女孩子有谁不喜欢美丽的衣服,特别是像我这样的漂亮的女孩子。80后的男朋友总是带我去低档小店,偶尔在我的要求下去一些稍好的店,在拿钱时那么的寒酸和犹豫,表明了80后的低贱。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的情人(建筑公司老板)带我去的是大商场和名牌专卖店,付钱时的潇洒和从容让我感到了做美丽女人的高贵。
  二说食吧,有多少80后穷男人敢带女朋友经常去五星级的酒店吃饭?他们能在兴致所至,突然驱车数百里只为吃一碗特色粥吗?他们只能带女朋友去那些烟雾缭绕的低级饭馆,并且不能多去,否则他们那原本就可怜的钱包就要见底了,这样的穷男人哪有权利拥有我这样漂亮的女人。
  三说住吧,古人说金屋藏娇,如我这般漂亮的女人不说用金屋,最起码也应该有华丽的花园洋房吧。我现在在重庆想在哪个市区,就可以在哪个市区住,想在哪个小区去买房住,就能去哪个小区买房住。80后的穷男人只能带我去住最便宜的出租房,总是住在最破旧的地方,而且是合租。对于买房子更是艰难无比,即使东摞西凑借钱买了按揭房,又成了勒紧裤腰带的房奴了。80后的穷男人根本就不配有女人,起码不配有如我这样漂亮的女人。
  四说行吧,这似乎根本不需要讲了,谁都知道。80后的男人在火车站通宵排队,只是为了得到一张廉价的站票。何尝有过不用排队,只需高价买卧铺票的潇洒?更何况多数的时间总是飞机来飞机去了。再说什么宝马、奔驰更不是80后穷男人敢想的了。
  五说玩吧,人活一辈子不应该去各地玩玩吗?不应该玩玩最新款的手机、笔记本、数码产品吗?这一切在我的情人办起来总是那么轻松和容易。80后的穷男人呢?他们永远不敢允许女朋友追赶潮流,他们总是以种种可怜的借口来阻止女朋友换手机、笔记本和数码新品。那些可怜的80后男人啊!我真可怜他们。
  六说性吧,当今这个现代社会里男女都是平等的,男人需要性,女人也需要性。80后的男人在人前总是那样高傲,其实上床总是毛手毛脚的匆匆了事,或者早泄。何及我的中年情人的经验丰富,总能让我感到做女人的快乐和满足。
  最后,发帖人还附上一张“本人真实照片”,并呼吁特别是漂亮的80后女人们,“宁可做二奶也别嫁给80后的穷男人们。”
  网帖发出来后,顿时引起了网友的广泛热议。在很多人看来,这6大理由的根源就是一个字:钱。对于这个受人争议的帖子,很多网友表示这位女生属于不想付出就想得到回报的人,丧失了作为一个社会人的最基本尊严。有网友愤慨地说:“就算身穿香奈儿,手提LV,脚踏GUCCI,你还是没有档次,因为连做人的起码尊严都没有了。”“一个连尊严都没有的女人,大骂80后男人不是,不觉得可耻吗?”还有人称发帖人属于典型的找不到自己在社会中所处位置的人,高不成低不就。后来经过调查证明,此帖系人为造谣中伤,帖子中的女孩其实是受害者。但不管怎样,从客观上讲,这篇网帖还是很真实地写出了当今社会存在的一种现实情况,那就是二奶现象已经普遍甚至泛滥了,值得人们去深入思考。
  受此帖影响,网上还出现了一个升级版的帖子,宣称80后女孩最适合做二奶,一时间在网上引起了轩然大波,内容入下:
  一、80后姑娘年轻貌美,属于物种优化,具备二奶天生的素质,也是必备的素质。
  二、80后姑娘贪图享受,成功成熟的男人恰好可以提供这些物质上的支持,二奶恰是这种天性的追求物质的纯文本。
  三、80后姑娘天性独立,二奶的生活恰没有老公的种种看管,于是一拍即合。
  四、80后姑娘喜欢坐享其成,而成功至少需要10年的打拼,这是他们同龄人所不能具备的,所以只能寻找70年代甚至更早的,这些70年代甚至更早的男人,早已结婚成家,在养小蜜、包二奶盛行的70年代男人中,80年代后首先成为捕获对象,其实双方早就你情我愿,心有灵犀。
  五、80后姑娘生来就被娇生惯养,几乎不会做什么家务,成功男人恰好可以提供完善的家庭服务系统,让二奶有足够的时间衣来伸手、饭来张口。
  六、80后姑娘在男人堆里滚打许多年,勾引男人的手段技艺高超,恰是成功男人没有享受过的娇情,二者一拍即合。
  七、80后姑娘对婚姻自由有独到见解,崇尚“不求天长地久,只求曾经拥有”,恰能符合成功男人既不影响家庭,又能墙外花香的心理,于是二奶做得心安理得。
  八、80后姑娘根本看不起同龄的和自己一样被娇生惯养的奶油小生,二奶就是最好的安全保障。80后姑娘认为:“80年代男生因为成长在一个开放的年代,思想比较活跃不安分,生活随意。对于爱情他们抱一种无所谓的态度,他们可能到处留情,很容易就移情别恋,只贪图眼前风花雪月的缠绵,却不考虑将来的长期安定与发展,他们可以把”爱“字轻易的说出口却不愿担起责任。他们不够成熟稳定,自私自我,也不会照顾别人,不足以担负起家庭的责任。嫁给这样的男生,到时反过来还得你去时时照顾他,督促他、教导他,好像他请的私人保姆。
  九、80姑娘对性的开放程度完全认识清楚,与保守的前辈相比,早已被成功男人认为是天生尤物,爱不释手。
  十、80后姑娘早在大学、高中甚至初中就开始了恋爱,在与一个个同龄人过招之后,越来越觉得同龄人靠不住,有强烈的恋父情结,做二奶非常适合。
  这个帖子虽然饱受争议,却反映了很多80后二奶的内心想法和生活现状。到一部反映社会现实的电视剧《蜗居》在各个电视台轮番播出,剧中的海藻似乎成了”二奶“的形象代言人,晋升为人们争议的焦点话题,二奶似乎不再是屈辱的代表,而是成为了一种坦然,一种理所应当的社会角色。
  对于80后二奶、情人等现象,有关人士表示很难用道德标准去权衡或者评价,只能顺其自然了。  突然而至的金融危机波及到人们生活的很多方面,工厂倒闭,工作难找,薪水降低……很多人因为手头拮据,买房的目标从”宽敞气派型“变成了”经济适用型“。相应的,不少女性的择偶标准也纷纷从”金龟婿“变成了”经济适用男“。
  经济适用男的定义为:长相大众,性格传统;不吸烟、不喝酒、不关机、不赌钱、无红颜知己,无婚前性行为;从事教育、IT、机械、技术类等职业;月薪元;有支付住房首付的能力。”比我老公顾家的没我老公有钱,比我老公有钱的没我老公顾家。“这是网上对”经济适用男“的经典描述。
  比起金龟婿和社会精英,经济适用男的经济实力处于劣势,但比起普通职业的男性,他们的收入充裕且稳定。经济适用型男人大多是好男人,顾家、重情义,视家庭为生命,往往会将大部分收入投入到家庭中来。在网络上,女白领将”经济适用型男“的形象代言人选为”沙和尚“。他们认为”沙和尚“是好儿子、好员工,是最具潜质好老公、好父亲,可以称之为”潜力股“。因此大家普遍认为,嫁给好男人,无异于嫁给美好的生活和美好的未来。
  网络上经济适用男的标准为:
  1.长相普通,性格温和。
  2.工资不一定高,但收入稳定。
  3.在工作中,总是兢兢业业,努力勤奋。
  4.有更多时间陪伴女友,并能耐心陪女友一起逛街、看电视。
  5.能带给女友一种亲切自在的生活,没有多少压力,悠闲而轻松。
  6.尊重女友的人生志向及爱好追求,不会牵绊她飞得更高更远
  7.作风过硬,纪律严明,对所爱的人忠诚不二。
  与经济适用男比较起来,其他几种类型的男人就相形见绌了:
  首先是大款。有钱的男人挣钱需要时间和精力取得利益,他们一般不是锱铢必较的商人,就是忙于应酬的权贵,往往脑子里充满了利益,缺乏温馨与浪漫。有钱的男人总是没时间,会将女人冷落在一边,嫁给这种男人等于嫁给了电视机、美容院,要忍受长期的精神空虚,空有一份华丽的外壳,内心却很苦涩。
  其次是帅哥。帅哥即使想一辈子只爱你一个人也很难顶住别的女人不管不顾的爱心奉献,因此难免招蜂引蝶。帅哥长得帅,艳遇来的快,往往斩不尽杀不绝,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与帅哥结婚,往往会上演一场又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闹剧。
  再次是才子。才子往往有两种,一种是出人头地的,一种是怀才不遇的。出人头地的才子的爱情婚姻很多都轰动一时,结果却往往不尽如人意。而怀才不遇的才子大多是糟糕的丈夫,女人要陪他一起谴责上苍无眼,时运不济。怀才不遇的人往往还会有怨气,时间久了人很容易变得阴暗,婚姻也就很难美满和谐。
  还有一种是朴实的男人,这种男人往往忠心耿耿,不花心,对擦肩而过的美女一眼都不看。但这种男人往往很迟钝,你换了一个新发型,他一星期都没发现,你问他穿什么衣服好看,他通常会一脸茫然。这种缺乏情趣的男人往往会让女人觉得自己的美丽形同虚设。
  霏霏在闺密们挖空心思地要”嫁个有钱人“的时候,闷声不响地嫁了一个”经济适用男“。这个男人长相一般,个头中等,属于扔在人堆里找不着的类型,也没有显赫的家世背景,只是一个在大公司里有份稳定薪水的小职员。而霏霏生在书香门第,气质优雅从容,因为学了十年舞蹈,还练就了如杨柳拂风的婀娜身姿。研究生毕业的大美女加大才女霏霏如今在一家大医院里独当一面,却找了一个并不比自己优秀的普通男人。对于霏霏的”经济适用男“,闺密们都纷纷替她叫屈。对此,霏霏却很坦然:“嫁人和买房一样,不该买最贵的,而是要买适合自己的,房子华而不实,看起来漂亮,却住着不舒服,到头来受苦的是自己。我只要看到老公温暖的笑容,绷得再紧的神经也会松弛下来,这就已经足够了。”  也许“经济适用男”没有经济实力送你一瓶香奈儿五号,也不会出其不意地为你拿出鲜花制造意外的惊喜。但是,他会在雨天默默地为你撑一把伞,他会在你胃疼的时候,帮你买回最有效的药。他会在你生气受伤的时候张开一个温暖的怀抱,还会在你失意或烦恼的时候为你做一道可口的家常菜。女人理想中的婚姻是天长地久,一生一世,而最有可能相携一生的,当然是“经济适用男”。因为“经济适用男”往往都比较脚踏实地,不会有一些不着边际的想法,情感也不会速生速灭,而是踏踏实实地生活在人间烟火里。
  经济适用男在婚姻价值上的受宠,同样也反映出人们对于成功和幸福标准的重构。一项社会调查发现,如今衡量男人成功的标准正在悄悄发生变化。80%的人认为男人成功首要标准是“顾家,拥有一个和睦的家庭”,排在第二位的是“给家人足够的保护”。而女性择偶首要考虑的因素中,绝大部分女性首先考虑“责任感”,其次是“对自己好”“有上进心”“有家庭观念”,其中首先考虑“经济因素”的女性只占30%。买房子,经济适用房实惠又舒适,是经济上的最优选择;嫁人,经济适用男收入尚可,又顾家重情,是婚姻上的最优选择!
  全球性的金融危机,让每个人都开始正视自己的逆境生存能力,反映在婚恋上,人们越来越倾向于务实,因此“经济适用男”日益吃香。于此同时,“简单方便女”也越来越成为男人择偶的新宠。
  简单方便女:
  1.做事做人不张扬,不容易一下子引起别人的注意,从不给旁人威胁感,让人放松。
  2.没有过多花哨的包装,无论做朋友还是做爱人,她不是回头率最高的那种,但肯定是平实男人最乐意选择的指向。
  3.用情专一,内心善良细腻。
  4.不太讲究虚的或者是浪漫的东西,不是说不喜欢,而是撇开了这些东西,她也能知道如何分清虚情和实意。
  5.懂得站在对方的立场上去考虑事物,也善于和对方沟通,做事能考虑到各方面的感受。
  6.善于谅解别人,所以和她在一起,一点也不会感觉到疲累和压力。
  7.她有很好的内在素质,旁人常常惊讶于她不经意间流露出的修养。
  简单方便女不做作,清爽简单,洗完脸一扎头发就能出门;不拜金,看淡金钱,能自己养活自己;不败家,奉行物美价廉的购物观,会持家过日子;不复杂,感情经历简单,,不爱折腾,是男人们娶妻的首选。
  今年28岁的阿峰在一家五星级宾馆的公关部任职,由于工作关系,接触的都是帅哥美女,他曾经想娶一个性感、气质好、身材好、有女人味、温柔大方的美女回家,但经过几次恋爱,他发现几个女友不是脚踏两只船就是过于追求物欲、对生活有很多要求,让他感觉很累。痛定思痛之后,阿峰终于萌生了要找一个“简单方便女”当老婆的想法。他说:“找一个能体贴照顾我的女孩才有安全感,也才有家的温暖感觉。”阿峰现在的女朋友是一家公司的财务人员,虽没有惊艳的外貌,却是清清爽爽,简简单单,很会持家过日子的那种女孩,就像入口清淡但回味醇香的茶,阿峰和她在一起很踏实很轻松。  才出校舍又进洞房,告别上下铺就上双人床,很多80后的大学生们选择了毕业之后马上结婚,成了名副其实的“毕婚族”。“毕婚族”们一改以前一毕业就分手的“毕分”状态,转变成了一毕业就结婚的“毕婚”状态,前脚刚拿到毕业证,后脚就领了结婚证。打着“婚姻是爱情的坟墓,不结婚,我们的爱情死无葬身之地!”的旗号,“毕婚族”成了当下大学生情侣新的生活选择。
  “毕婚”一词是相对于“毕分”而出现的,它并不是这个时代特有的产物。从某个角度来说,毕婚族也是社会发展的一个产物。现代年轻人需要通过婚姻来获取稳定安全的社会生活空间,当遭遇到就业压力的时候,有一个稳定而温馨的家,一个亲密的爱人相伴,会觉得很安心。爱人比恋人更容易成为强有力的心理支持。另外,两人共同走进全新的生活,共同承受就业的压力,共同经历新的挑战,更能促进双方的相互理解和支持。
  毕婚族也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剩男剩女的产生。很多毕婚族选择了维持并且延续自己单纯的恋情,也是为了避免步入形单影只的剩男、剩女行列。他们深知,如果没有良好稳固的感情,即使事业有成,也还是会觉得缺了些什么更重要的东西。而在闯荡社会的过程中,一份纯粹的感情更是优秀的避风港和疗养院。
  经过有关人士调查,“毕婚族”分为以下几种类型:
  “曲线就业”型
  临近毕业,某高校一名女大学生在网络上晒出了自己的择偶标准,内容如下:“一张文凭、二国语言、三房一厅、四季名牌、五官端正、六六(落落)大方、七千月薪、八面玲珑、九(酒)烟不沾、十分老实。
  一部分大学生之所以选择”毕婚“,很大程度上是把结婚当作缓解就业压力的一个特殊”出路“。上面这位女大学生的华丽转身,在婚姻方面选择”复古路线“,靠婚姻谋出路的功利性梦想,就被社会戏称为”曲线就业“。
  很多匆匆加入”毕婚族“的女性认为,从学校出来就结婚、生子,当个全职太太,就相当于曲线就业了,不仅解决了自己的就业问题,还了却了终身大事,一举两得。也有一些人在毕业之前就开始在校园里寻觅将来的另一半并很快确定关系,以获得招聘会上”负责安排家属工作“的机会,这样,毕业之前工作就搞定了,还能安心地早点结婚生子,再也不用像其他同学一样为了工作和生活劳苦奔波。
  有专家表示,”毕婚族“的产生与现在的就业形势关系十分密切。现在就业形势不好,很多刚毕业的大学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有的甚至找不到工作,在这样的环境下,选择结婚也不能不算一个较好的选择。
  “水到渠成”型
  相对于社会上的人们的情感淡漠,很多人都认为大学时代培养的感情更加纯洁,应当珍惜,而延续爱情最好的方法就是结婚,因此他们都早早地进入了婚姻这座城堡,成为了“毕婚一族”。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就结婚是因为二人感情稳定,有些不只是谈了大学四年,甚至高中就开始在一起,相恋已经成为了习惯,目前的生活状况也和结婚之后的夫妻没有什么区别,于是就在两人刚刚毕业,工作有了着落而又不太忙的时候,摆摆酒席领个证。这类毕婚族的择偶对象多为同学、学长或是学生时代的朋友。
  这类毕婚族的结婚行为是水到渠成的结果,一般不会出现太大的问题,因此未来的婚姻会很幸福,结局都比较圆满。
  但针对这种情况,相关人士指出,大学生刚刚走出校园就选择结婚,这对双方来说都是极大的挑战,双方的经济能力、物质条件,以及社会舆论等,都在考验着他们,需要他们付出更多的努力来经营以后的婚姻生活。
  “相亲闪婚”型
  一些大学生毕业之后短时间内就开始相亲,速战速决,成为闪婚一族,这类人也算作毕婚族。毕业之后大家都更加现实,很多人经人介绍相亲,双方条件合适、感觉还好的话,就开始谈婚论嫁,两三个月之内结婚的更是不在少数。
  这类毕婚族一般都家境较好,大多是毕业之前已经安排好工作,所以不用为将来找工作发愁,但因为双方没有感情基础,出现问题的也比比皆是,当然其中也不乏一见钟情的人结成甜蜜夫妻。
  针对社会上对“毕婚族”的种种争议,专业人士认为“毕婚”是当代大学毕业生的一种新的生活选择,本身无可非议,因此没有必要对他们的行为大惊小怪,而应该以平静的心态来看待。观念多元开放是社会成熟的标志之一,社会大众应该祝福这些毕婚族,给他们自我思考和选择的空间。
  日本就鼓励年轻女性在大学受教育后,毕业嫁作他人妇。在有条件的前提下,这不失为一种不错的社会分工,男人一心拼事业挣钱,女人安心管好家庭。而且,受过教育的主妇在以后教育孩子的问题上占很大优势,对民族的下一代成长将贡献巨大。但针对我国的现状来看,“毕婚”不会成为热潮,而只是个别同学的选择。
  从“毕分族”转变为“毕婚族”,也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在严峻的现实生存压力下放弃了乐观幻想,转而追求稳定、务实的生活状态。但专家对广大青年提出,刚毕业的大学生在思想、能力、经济、物质等方面都还不够成熟,最好是能工作一段时间,基础牢固之后再结婚。因此大学生们选择“毕婚”的时候最好多加考虑,谨慎实施。  闪婚是2009年兴起的一个词汇,顾名思义,指的是男女双方认识不久便闪电般速度结婚。一项网络调查显示,有超过六成的网友表示身边有认识不久就结婚的“闪婚”族。闪婚近两年逐渐成为一种流行的趋势并且人数在不断增加。
  社会在不断发展进步,人们更加追求效率,连恋爱婚姻的程序也开始变得简单快捷。如今,3秒钟爱上一个人,8分钟谈一场恋爱,13小时确定伴侣结婚,再也不是新鲜事了。闪婚族从双方互相认识到结婚,一般都在半年之内,甚至有很多人仅仅认识几天就考虑结婚了。
  如果仔细观察,我们都会很快发现身边越来越多的80后朋友们加入到“闪婚”一族中,很多同学、朋友都在没有任何人发觉的情况下突然宣布结婚了。
  王新和张莹都是80后,他们在“认识”15天后闪电结婚,可谓是闪婚族里的典型。两人只有一面之缘,基本都是在网上聊天,两人的“了解”和“沟通”全部都在虚拟世界里进行。在哈市某广告公司任职的张宁,在客户联谊会上结识了在某品牌汽车4S店担任销售企划的聂雨。两人四个小时后在MSN上互相加为好友,两天后进行彻夜长谈,六天后拉了一帮好友组团去旅游,旅游回来后就闪电般地领了结婚证。其实他们还算不上是最快的,据说有个做网络编辑工作的女孩,跟一个素不相识的小伙子在网上聊了7个小时后,从没见过面的俩人就去登记结婚了。
  在选择闪婚的人中,绝大部分都是80后。70后的婚姻观念比较传统,大多靠媒人或熟人牵线才认识,然后是马拉松式的恋爱,对于结婚万分谨慎,认为婚姻是一辈子最重要的事,不能草率。而80后在观念上则相对较新潮和前卫,他们是伴着电视电脑成长起来的,接受新事物较快。在80后的观念里,能否结婚,第一面就能判断了。一见钟情没必要大惊小怪,闪婚也就成了顺理成章的事。民政局婚姻登记处的工作人员透露说,“闪婚族”一般都是80后的年轻人。他们很多人都是刚刚踏上工作岗位,思想活跃、敢于尝试新鲜事物,一般从事传媒、IT、娱乐等时尚行业。
  还有一些年龄稍大的80后,特别是来自传统家庭或农村的80后,一旦过了25岁就觉得自己年纪很大了,再不结婚就青春已逝。因此,这些80后们急于抓住青春的尾巴,在家长亲戚的安排下见了家庭条件不错、各方面都比较适合的结婚对象之后很快就匆匆嫁人了。这种急于解决终身大事的心理,很可能促成闪电结婚。
  另外,也有一部分人是抱着功利目的而闪婚的。这些人一切从实际出发,比如能解决房子问题,工作能有着落,或者有助于升官发财,他们就不会考虑两人是否适合,而是选择马上结婚,这其实是一种赤裸裸的物质交换式婚姻,不值得肯定。
  闪婚的逐年增加还有一些客观因素的影响。在我们父辈那个时代,规定青年结婚和离婚都必须开具单位证明,而2001年新婚姻法实施之后,单位证明在结婚和离婚的时候都省略了。程序简化,结婚变得容易了很多,离婚也没以前那么复杂,这些无疑促进了闪婚的快速增长。“结婚和离婚更容易了,那么结婚和离婚的人自然也就多了。”一位专攻婚姻家庭法的律师表示。
  闪婚是社会高速发展的产物,也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但在婚姻中,家庭责任和义务是维系婚姻的重要砝码,不能轻视。爱情是婚姻的基石,需要双方深入了解。而如今,闪婚这种快餐式的爱情和婚姻会让婚姻家庭变得缺乏理性。闪婚也就造成了“短高快”(认识时间短、激情高、离婚快)婚姻的产生,而随着越来越多的人闪婚,随之而来出现了“闪离”,也就是结婚之后快速离婚。
  王铭是北京某外企的白领,他去年国庆与一位在网上认识仅一个月的女孩结婚了。两人对婚后的生活充满了规划与憧憬,但问题在他们结婚之后不久就出现了。
  二人都是独生子女,平时在家里很受宠,都不会做饭,也不做家务。两人平时都是出去吃饭,连衣服都是周末送给父母去洗。后来二人之间的矛盾逐渐暴露,每日因为谁打扫卫生谁没管厕所的灯等生活琐事而争吵,最终激化到无法调和。二人只好又去办理了离婚手续,黯然分手。
  2009年9月的一天,一对80后小夫妻上午刚办的离婚,下午又去办理复婚,前后仅4个小时。工作人员通过与二人谈话之后发现,二人离婚的原因竟是家务劳动分配不均,而复婚原因则是彼此气消之后发现事情闹大了,觉得为此离婚不值得,因此几个小时之后就又来复婚了。
  在与两个人交流后,工作人员了解到,这对小夫妻婚前有一个书面协议。协议中规定,婚后男方负责做饭,而女方负责洗碗。结果前两天,妻子加班回家较晚,而丈夫没能及时回家做饭,双方就为此争吵了起来。两人干脆第二天就去办理了离婚手续。可到了下午,两个人都冷静下来,这才发现事情闹大了,也觉得为此离婚太不值得,所以下午又去办理了复婚手续。
  在80后闪婚族中,这种现象并不少见。有的是头天离婚,第二天再去办理复婚,最长一“离”一“复”不会超过一周。但这些人的离婚原因都让人哭笑不得,常常是鸡毛蒜皮的小事,有的是因为抢卫生间,有的是因为抢电脑,还有的是因为吃完饭谁都不刷碗。而所有复婚理由几乎都是后悔当时太冲动,实际上并没有想过真正离婚。  针对这些现象,专家称,80后一代因为从小娇生惯养,对婚姻的认识过于理想化,缺乏自省精神,喜欢一味地要求对方付出。也有的人结婚的时候过于冲动,没有进化过慎重考虑深入了解便匆匆结婚。然而婚姻与爱情总是存在差异,于是在发生矛盾时便各不相让,婚后出现问题也不懂得自我调适和相互谅解,很容易造成“闪离”和“闪婚又闪复”的闹剧。
  对于闪婚,社会舆论看法很多,有关专家指出,对于闪婚族,我们不应当片面地区肯定或否定而应当提出一些指导性的意见和建议。
  结婚之前,男女双方需要进行全面的了解、交流和磨合,在观念、兴趣和生活方式上达成共识,并且最好在具备了亲密、吸引、承诺、互补等要素后,再步入婚姻殿堂。这样即使对对方负责,也是维持婚姻长久的秘方。
  经历闪婚的双方要理智地看待闪婚可能带来的弊端,要对婚姻负起责任来,在婚姻内多进行沟通,互相发掘对方的优点,以使婚姻生活更加和谐。
  闪婚族的父母、亲属、朋友以及公众对闪婚应有宽容之心,不要一味地指责或批评,而应该适当地对闪婚族进行指导和协调,促进80后小夫妻婚姻和谐。
  另外,打算闪婚的人一定要慎重看待闪婚,千万不能为了赶吉日或者随大流而拿自己的婚姻大事当儿戏。  当房价越来越高,钻戒越来越贵,婚礼越来越烧钱,很多人高喊着“我们裸婚吧!”这样另类的口号,昂首阔步走进了婚姻的殿堂。
  裸婚,是指不买房、不买车、不办婚礼,甚至没有婚戒,直接领证结婚,是2008年兴起的网络新词汇。这个名词听起来陌生,其实在若干年前就实实在在地发生着,我们的父辈很多人在结婚的时候都是家徒四壁,简简单单地搬到一起住就算是结婚了。而如今金融危机、房价猛涨,80后的一代也不得不开始选择裸婚的方式来解决自己的终身大事。
  “裸婚”在2009年不断上涨的房价“助推”下迅速流行,成为时下80后年轻人的一种新潮结婚方式。对此,很多80后的网友们戏谑地称,裸婚就是“无车无房无钻戒,不办婚礼不蜜月,两人各出四块五,领证走进新生活”。
  小赵就职于北京一家IT公司,月收入6000多元,妻子莹莹在一家化妆品公司任职,一个月也有3000多元的收入。即便如此,买房子对他们来说仍然是奢求。在夫妻俩蜗居的一套出租房里,小赵的电脑屏幕上清晰地显示着最新的房价信息。“几年的时间,北京的房价涨了好多,远远超过了我们攒钱的速度。”说到房价,小刘苦恼地连连摇头。
  小赵和莹莹这对情侣在七年爱情长跑之后,终于在10年春节之前领了结婚证。“没买房子就结婚,面子上觉得过不去,所以也没摆婚宴”,对于小赵而言,婚宴只是一种形式,“一年要喝十几次喜酒,没什么新意,还不如请大家吃喜糖”。对于付出去的礼金,小赵认为,办婚礼只为收回礼金其实并不划算:买钻戒和拍婚纱照至少要花一万,摆酒席最少也要一两万,加上婚礼现场和布度蜜月的钱,全算上最少也要3万多,而收回的礼金也就刚刚够支出的这一块,但婚礼前后的准备和后续工作至少要折腾两个月,时间和精力都白白浪费了。
  对于两人的“裸婚”,小赵的父母并没有多大意见,而莹莹的父母一开始强烈反对,但时间长了,见没什么效果,也很无奈,就不再坚持了。
  有人针对如今的结婚成本做过一个统计:一般的钻戒要5000元左右;婚纱照至少4000元;摆酒席按1500元一桌算,如果家里亲戚朋友多,二三十桌都不够;婚礼现场布置加司仪费要3000元左右;度蜜月光在国内旅游至少要花4000元,这样加起来,几万块就没有了。再加上上百万的房子和十几万的车,简直让人咋舌。难怪很多80后都感慨说:“我们已经结不起婚了!”
  从上世纪50年代至今,人们口中的“结婚三大件”一变再变。50年代,结婚就是吹唢呐、坐轿子、分喜糖;到了60年代,结婚要订做大木床、大衣柜和桌椅;70年代的时候,结婚要配齐自行车、手表、缝纫机;到了80、90年代,则必须有电冰箱、电视机、洗衣机,才算成家。
  而到了80后的年代,想结婚却只能“裸婚”。因为从现在的情况来看,80后是目前面临结婚人数最多的年龄段,但这个年龄段人群的收入却相对较低。尤其是1984年以后出生的人,步入社会时间较短,在工作的起步阶段收入要更低,更不用提什么存款。80后的“裸婚”其实在很多情况下都是无奈的选择。
  “裸婚”这个词一出现,就在社会上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争议。其中有支持者,也有反对者,还有人表示,这是80后自己选择的生活方式,应该顺其自然。
  对于是否应该支持裸婚,有的人说“裸婚”其实就是自欺欺人。俗话说“贫贱夫妻百事哀”,没有一定的物质基础,用什么来谈情说爱。只有一张薄的像纸的结婚证,婚姻是经历不起任何风吹雨打的。有的人则认为没有房子、车子,没有豪华的婚礼,“裸婚”一样可以获得幸福,没有物质的爱情更经得起考验。  而对于“裸婚”的态度,男女之间泾渭分明。大部分男性都赞成“裸婚”,而70%的女性觉得“裸婚”不靠谱。
  大多数80后男士都表示,现在房价太贵了,对于一个刚刚毕业没几年的年轻人来说,简直是望尘莫及,再加上事业处于起步阶段,根本没有能力负责昂贵的房子和奢华的婚礼,倒不如省下钱来做点别的,或者两人先领证,以后有条件了再补办这些事项。
  而许多80后的女孩表示,半裸可以,全裸不行!大多数80后女孩称,只要两人感情好,结婚的时候有没有房子都无所谓,租房也不是不可以,因为毕竟年轻人凭借自己的实力买房子还是不现实的。但结婚不办婚礼不买戒指的全裸很难让人接受,普通人不奢望奢华的婚礼,亲戚朋友聚在一起吃个饭总是要有的,上万的钻戒太贵不实用,千八百的黄金戒指也并不是可遇不可求的。两个人花四块五拉着手把证一领就算结婚,总觉得有种婚姻大事草草了结的嫌疑,想起来就让人心酸。也有的80后女孩表示,半裸一般可以接受,但没有房子就意味着连一个栖身之地都没有,将来何谈幸福?而且裸婚中最后吃亏的肯定是女方,因此女孩子对于裸婚一定要慎重。
  也有的80后女孩认为,只要两个人相爱,房子、婚礼、钻戒这些东西都可以不要,两个人共同努力,一定会过上自己想要的幸福生活。
  很多80后女孩的家长都表示,自己的女儿正值出嫁年龄,但如果男方没有房子,自己是不会嫁女儿的,“虽然我们结婚时什么都没有,但可不能让子女走自己的老路。”男孩的家长也表示,不管是全款还是贷款,只要能做到,他们都是愿意帮自己的孩子买房的。即使买不起房子,婚礼也得办,不然在亲戚朋友面前会觉得很没面子,结婚并不是两个人的事儿。
  在社会现实面前,面对各种媒体、各种人群对裸婚的争议和拷问,“裸婚”其实已经升级到了处于风口浪尖的社会话题。“裸婚”、“半裸”在更多情况下是一种无奈的表象,盛行“裸婚”的背后,是高房价和扩大的社会经济差距。
  对此,有专家表示,80后“裸婚”的行为实际上是真爱回归的一种表现,他们勇敢地迈出了自己的第一步,这种做法值得提倡。
  裸婚反映了新一代年轻人的心理特征,那就是敢于突破传统观念,有独立精神和追求梦想的勇气。“裸婚”只是一种形式,它不能代言爱情,也不能代表幸福。在80后眼中,婚姻并不是物质,而是相互扶持、共同努力的精神和相互依靠的温暖。另外,因为婚姻只是一种生活方式,如何结婚也没有一定的规则,所以以什么方式结婚是两个人自己的选择,自己觉得适合就好。
  随着裸婚的逐渐流行,很多人也开始研究起究竟是全裸还是半裸了。  “凤凰男”指的是发轫于农村,大多家境贫寒,通过发奋苦读,靠自己的勤奋和努力在城市里学习、就业,依靠自身的能力在城市里站稳脚跟的男孩。他们一般都是拥有一份不错的工作,和城市女孩组合家庭,并逐渐融入城市生活,成为人们眼中的“山沟沟里飞出来的金凤凰”。
  凤凰男无论在求学还是工作中,都有股自强自立、吃苦耐劳、锐意进取的精神,容易得到师长、上司的器重,获得学业和事业的建树,成为同龄人中的佼佼者。他们因为考上大学扎根城市而受到乡亲们的艳羡与推崇,却往往在城市里生活得举步维艰,需要通过不断的努力来维持自己在众人面前的光鲜形象。
  相对于“凤凰男”,条件优越的城市女孩在嫁给他们之后也有了一个统一的名称,那就是“孔雀女”。“孔雀女”大多出身大城市,生活和成长环境都比较优越,是在父母宠爱之下长大的,是生在蜜罐里的娇娇女,从没经历过大风大浪,从小到大生活顺风顺水,几乎没有一点挫折。
  “孔雀女”对农村生活缺乏了解,人际关系比较简单。大多数“孔雀女”因为家庭条件姣好而不了解金钱的重要性,因此很少在恋爱婚姻中把男人的经济实力当作首要的考察内容。她们向往纯真的爱情,更看重男人的能力并注重男人的家庭责任感。
  由于成长背景、家庭条件、生活习惯的不同,80后孔雀男和凤凰女的爱情、婚姻和家庭往往会产生各种各样的问题。
  凤凰男往往对家乡千辛万苦供自己上学的父母、兄弟姐妹,甚至整个村子、整个家族都存在着沉重的负疚感,也因此衍生出强烈的责任感,认为改善他们的生活是自己和妻子义不容辞的责任,否则就是“没良心”,就是“忘恩负义”,会被乡亲们“戳脊梁骨”。在这种思想的驱使下,凤凰男就很容易忽略妻子的感受。而妻子生在条件优越的家庭中,人际关系比较简单,从来没有遇到过应付一大堆亲戚的状况,她一旦对这种无穷无尽的家乡大贴补有所不满,就很容易引发家庭矛盾。
  另外,凤凰男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多受到重男轻女的封建思想影响,在自己生儿育女的时候,就多了几分想要男孩的期待。如果生下来不如自己所愿,父母就会失望,自己也会认为妻子“不争气”。而孔雀女从小长在城市,觉得男孩女孩一个样。在双方思想不同的影响下,双方很容易激发矛盾,造成家庭悲剧。
  孔雀女在蜜罐里长大,衣来伸手饭来张口,一般都花钱大手大脚。凤凰男因为从小受过很多苦,好不容易取得一定的成就,都是靠自己的双手努力奋斗得来的,往往会觉得当今的生活来之不易,会在生活上继续保持节俭等习惯。而在优裕的家境中长大的孔雀女却很难理解凤凰男对财富的渴望,对自己所拥有的东西的珍惜。双方的消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校花是篮球队的性奴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