肺活量体重指数只有2300的是不是该放弃骑行

9岁男孩骑行2300公里回山东老家 近一个月途经七省市-9岁|男孩|骑行-东北网黑龙江
省领导活动报道集
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9岁男孩骑行2300公里回山东老家 近一个月途经七省市
作者: 刘洋   来源:
    频道主编: 王辉.
  哈尔滨日报7月28日讯 &我9岁的儿子跟他爸,从哈尔滨出发骑行2300公里,这两天已经到达山东老家了。&昨天,和兴小学三年级学生杨辰的妈妈兴奋地对记者说,这对父子一路行经了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北京、天津、山东七省市,绕过美丽的渤海湾,最后抵达山东黄县大杨家庄。
  载30斤重行李,尽量选择露营
  6月29日,杨辰和爸爸杨祖峰每人载着30斤重的行李,沿着102国道开始了骑行苦旅。为了锻炼杨辰,此行杨祖峰特意选择露营,实在不适合露营时才找便宜旅店住下。
  刚开始杨辰很兴奋,骑劲十足,每天早晨四五点钟就收拾行囊骑行上路,可是骑行一段时间后,就不愿意骑了。每当杨辰骑不动时,杨祖峰就用一根绳将两辆自行车连起来,骑车拽着杨辰骑行。
  途中突降暴雨,鸭舍躲半小时
  虽然杨辰的骑行技术不错,但判断力和路面经验欠缺。骑行中,杨祖峰让杨辰在前面骑,自己在后面骑,这样可以随时提醒杨辰注意身边的交通情况。
  一次,父子骑行到潍坊地界,突然下起暴雨。冒雨骑行太危险,二人便躲进路边的鸭舍,闻着鸭粪味待了半个多小时。
  骑行2300公里,一路收获颇多
  7月24日,父子俩近一个月骑行2300公里,终于抵达山东老家&&黄县大杨家庄。杨祖峰说:&我是和兴小学的体育老师,平时总带儿子骑行到松北、呼兰。今年儿子9岁了,我就决定带他骑行回山东老家看爷爷奶奶。&经过一路骑行,儿子积累了阅历和经验,胆子大了,更有了一颗感恩的心。
  杨辰喜欢弹钢琴,每到一个城市,杨祖峰就给儿子找个琴房弹弹钢琴,放松一下身心。
&&精彩推荐
孙俪竟是这样的人...
杨丽萍终身不育内幕
龙江24小时新闻排行
Copyright & 2001- All Rights Reserved.
本网站为东北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使用。2300公里,骑行在广袤的俄罗斯大陆上
  骑行队员们骑行在俄罗斯境内□本报记者 徐敏  四个济南人,2300公里异国骑行,一场让爱和生命沉淀的旅程。  一望无际的宽阔的针叶林和带着几分枯草般黄色的草原,澄澈清冽又风景绝美的贝加尔湖,穿着防弹衣的荷枪实弹的高个子俄罗斯大兵,地广人稀的国土和完全不同的生活饮食环境……大多数人对俄罗斯的了解仅限于书本。就在今年暑假,山东省实验中学四名老师组成的“73号骑行队”骑行俄罗斯,用了一个月的时间,从满洲里到伊尔库茨克,从圣彼得堡到莫斯科,完成了2300公里的骑行之旅,并将“爱与和平”的主题撒满旅程。  在骑行逐渐成为一种主流的健康、绿色的生活方式的时代,“73号骑行队”完成的骑行之旅可谓是骑行队中的翘楚。四年下来,四趟骑自行车远行。沉淀过后,骑行带来的还有对生活的感悟和置身公益的博爱情怀。 2300公里,骑行在广袤的俄罗斯大陆上□本报记者 徐敏  8月11日的俄罗斯莫斯科机场,迎来了几名风尘仆仆、携带着自行车的中国面孔的男子。为了顺利登机,他们光是拆装自行车就花费了两个多小时。很难想象,在过去的近30天中,从满洲里到伊尔库茨克,从莫斯科到圣彼得堡,他们已经骑行了2300公里。为期一个月,由山东省实验中学四名老师组成的“73号骑行队”完成了这趟俄罗斯骑行之旅。“73号骑行队”完成俄罗斯2300公里骑行  看着“73号骑行队”暑假骑行路线的长长的俄罗斯版图,首先想到的是当年从地理课本上获知的那列行驶七天七夜才从东往西穿越广阔的俄罗斯的火车。静美的草原上,幽深的针叶松森林,满载着乘客的绿皮火车从人烟稀少的土地上经过。时间过得缓慢,几十个小时之后看不到列车窗外的景色有什么变化——路途实在是太遥远了。  不过,就是这段遥远的里程,山东省实验中学“73号骑行队”四名老师令人惊叹地用骑行+火车的方式走了下来。  陈鑫是实验中学的一名语文老师,也是“73号骑行队”的队长。8月14日,记者在学校见到了前两天刚刚返回济南的陈鑫,大概是骑行的旅途太过遥远和疲惫,再加上时差的作用,陈鑫显得颇有几分疲惫,比出发之前略微黝黑和沧桑。从一幅世界地图开始,陈鑫给记者讲述了这段旅程。7月11日是旅程的开始,实验中学的四名老师陈鑫、胡锋、刘锦勇、郭兆坤整装待发。第一程交通工具是火车——他们乘火车来到内蒙古北部城市满洲里,然后从满洲里出关来到俄罗斯境内的第一站,一个叫后贝加尔斯特的小城,随后从这里开始了骑行之旅;经过13天风餐露宿的骑行,到达俄罗斯中部城市伊尔库斯克,经过了传说中苏武曾经牧羊、被称作西伯利亚明珠的贝加尔湖;随后从伊尔库斯克坐火车到圣彼得堡;再从圣彼得堡经过7天的骑行来到莫斯科;最后乘飞机回到济南。  这趟在普通人看起来难度颇大、似乎不可能完成的旅程,“73号骑行队”的几名老师顺利完成了。说起这趟骑行的难度,队长陈鑫表示,为了筹备这场旅行所做的工作和旅行中遇到的困难都超乎想象。比如,因为预计到可能会在一天的骑行过程中都遇不到补充水源和食物的地点,他们甚至随身携带了锅碗瓢盆以便就地支锅做饭;为了应对没有合适的地点过夜,他们准备了帐篷和睡袋。这些物品还需要合理的方式分配打包,需要队员们之间的默契配合。  “万一自行车出现故障,队员们还需要有修理自行车的技能。”陈鑫说,用“千头万绪”来形容旅行之前的准备工作和路上所遇到的细节问题,毫不为过。意料之中的食宿困难住在山洼帐篷内的不眠夜  静谧的贝加尔湖风光绝美,犹如一枚巨大的钻石镶嵌在西伯利亚平原上,熠熠生辉。湖水清澈无比,透过湖水观察水面之下的生物像是透过空气一样清楚,在染红了天空的夕阳下夜宿贝加尔湖畔,看起来是一种多么美的享受!回忆起夜宿贝加尔湖畔的那两夜,陈鑫说确实有几分这样的感觉,不过绝大多数的旅程,均是充满了想象不到的艰辛。  如果骑行在中国的国土上,即便是到了西藏、青海等边缘地区也会有“安全感”,毕竟没有出国境,不存在语言交流和食宿上的巨大差异。骑行俄罗斯,陈鑫和队员们早就做好了充足的功课,但是一些想象不到的问题仍然接踵而来。刚到俄罗斯的第一天,由于语言完全不通,在买水和食物时与当地人的交流基本就算是“表演”。“比如说想要买水,可以做出一个仰头喝水的动作,当地人就明白了。”陈鑫说,不过如何沟通需要的是纯净水还是热水、冷水?麻烦就来了,第一次就因为“表演”不畅,买到的是队员们都喝不惯的苏打水。于是,以后再买水时,他们就发出一个“呲”的声音,然后摆摆手,就传达出了“不要苏打水”的含义。 骑行队将“爱与和平”的主题带到俄罗斯(上接B01版)  骑行的第一夜,运气还不错的队员们在一名中国同胞的帮助下,住到了一家生产面包的工厂内。虽然条件也很简陋,不过总算有个地方休整作息,补充水源和食物。然而第二夜就没有那么幸运了,找不到合适住宿地点的队员们决定就地搭帐篷。回想起第一夜露宿野外扎帐篷的经历,陈鑫说,宿营地点离人口聚居的地方太近反而不好,因为俄罗斯东部地广人稀,鲜有外人经过,可能会引起少数不友好的当地居民的关注。为了尽可能规避风险,他们将宿营地选择在距离一处放牧区域1公里的山洼中。广袤的草原上还可能有狼出没的风险,他们捡了好多石头放在帐篷旁边以备不测。幽静的山洼沉浸在夜色中,山风吹过简易帐篷呼呼作响,“是不是有狼?”“还是有附近做工人的当地居民?”在忐忑不安的担心中,队员们就这样惴惴不安地度过了第一个住帐篷的不眠夜。  即便是不眠,次日带着几分未知的旅程仍然要继续。艰难困苦的骑行路和撒播爱与和平的壮举  “前几天的旅程是最辛苦的。”陈鑫说,初到俄罗斯的前几天经历了极大的困难,语言不通、人烟稀少、入关不顺、天气不好。第三天遇到大暴雨实在没法露宿,只好赶到一个较大的镇上住宿。三天没有洗澡没有刷牙,他们形容自己“像个乞讨人员”,好在一切平安。除了宿营扎帐篷以外,他们还睡过墙根底下,睡过加油站旁边。就在一处外观是红色的俄式建筑的墙根下,四个不同颜色的睡袋依次排开,不在乎什么样的天气条件,不在乎当地居民的异样眼光,队员们就这样睡过了一夜。“疲惫至极,除了睡觉,别的什么也顾不上了。”陈鑫说,不过后来想起来还有几分后怕。  描绘俄罗斯广袤国土的地理环境,陈鑫说可以用全部是森林来形容,森林中的骑行异常辛苦。他们还曾经住在森林中一处加油站附近的山坡上,不远处就是荷枪实弹的俄罗斯大兵——队员们笑称是大兵穿着防弹背心给他们站岗,森林中说不定会有熊出没呢。后来他们从照片中看到了森林中真实出现过的熊,庆幸他们宿营时熊没有来“造访”,否则有生命危险都说不定。  自行车是队员们最主要的伙伴,不过从伊尔库斯克坐火车到莫斯科时,带自行车上火车也遇到了不少的麻烦。上火车时,列车长表示自行车不允许带上火车,或者必须把车轮拆掉才能上车,在语言不通的巨大麻烦下好说歹说之后,终于允许他们把车带上火车,不过必须放在包间内。无奈车厢的包间内空间太过狭小,他们只能把自行车挂在床上,结果是列车长看见了也哭笑不得,竟然也把这样的场景拍下来了。  骑行的这段日子里,他们曾经穿越一望无际的针叶林夜宿森林中的加油站旁边;曾经在清澈见底的贝加尔湖畔用石头“砸鱼”,用这种原始有趣的方式捕鱼;也曾经骑行在人车混行的贯通莫斯科和圣彼得堡两大城市的道路上,一天见到了四起人车俱亡的车祸。陈鑫说,等这样的经历沉淀下来,将是一笔宝贵的人生财富。  就在他们去俄罗斯骑行之前,也有其他骑行爱好者远征俄罗斯,不过因为半路上遇到不友好的当地居民的阻拦,骑行被迫中断。四名老师,2300公里,按照既定的路线骑行完成顺利返程,并且将爱与和平的美好愿景带给中俄两国,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值得点赞的壮举。“73号骑行队”在骑行中为留守儿童募捐 2014年,队员们在满洲里。□本报记者 徐敏  在“73 号 骑 行队”里,有喜欢新诗和爵士,写得一首好文的队长陈鑫,有颇具几分江湖之风其实骨子里最向往安稳的副队长胡锋,有骑行队的老大哥刘锦勇,还有体力最好喜欢拍摄花花草草的生物老师郭兆坤。漫长艰苦的骑行生涯,带给他们的不仅是经历,也是生活厚重的沉淀。最重要的是,公益事业一路伴随骑行之路。骑向美丽的贝加尔湖  “73号骑行队”,这个名字的来源其实异常简单:山东省实验中学的地理位置正是经七路73号。第一次骑行是2012年暑假,队长陈鑫和副队长胡锋本来打算骑往东营,结果在校门口集合后,陈鑫随口一句“哎,要不去青岛吧”,于是二人一路向东,到了海边。2013年队伍初建,陈鑫指引队伍一路向西至西安,途中便商议来年继续西行之路,到成都。谁知2014年春节刚过,开学一见面:“哎,要不去满洲里吧。”结果2014年暑假骑到了满洲里。  队员之一的刘锦勇在文章里这样描述他们的骑行经历:每次骑行的路线是这样形成的:喜欢新诗、爵士和摇滚的队长陈鑫刚读了一首诗,随后打开音响瞬间陶醉,随着旋律做身体的摇摆,一曲终了,他猛睁眼,右手食指戳向满铺在桌上的中国地图,一个地名一闪一闪,万籁俱寂,队长得意的笑纹里爬满阴谋……一次次艰苦之旅就此开启。今年队长的桌子上换了世界地图,于是队员们就要纵穿盛产东北虎和俄罗斯棕熊的远东地区,骑向美丽的贝加尔湖。  胡锋因为姓胡,被其他队员们称为大胡子。陈鑫概括他“授历史,性嗜酒,喜观美女,常让我联想到一代武侠宗师古龙。”称之为是胡大侠是有道理的,因为胡姓,第一想到的是胡一刀。天涯,明月,手执一柄寒光闪闪的钢刀,一汉子独立天地之间,近旁有佳人相伴……胡一刀爱孩子,女人,刀。胡大侠亦如此,且爱友,助人。只不过他那手中刀变成了胯下的自行车。胡锋是提醒大家注意安全最多的队员,他的侠气中流淌的是孔孟之道中安稳的因子。  刘锦勇是骑行队的老大哥,2014年他们骑行西安回来后,他的妻子给他写下了《致勇哥牛掰的青春》,文章中这样描述骑行回来的勇哥:假如是一身老棉袄棉裤,演《闯关东》的话就不再需要添置什么了。当初只剩几寸的头发,已经窜长了一倍不止,那本就比头发还长的胡子,似乎可以扎个皮筋了。但勇哥第一炫耀的还是他几近纯黑的小腿和脱下鞋子后脚背的黑白图案,这些是他们日头底下牛掰的徽记。  郭兆坤体力好,队员们把所有的修车工具还有路上所需粮食、吃剩的饭菜一并挂他车后带着。小郭是生物老师,带着一个小卡片机,一遇到花花草草就停下来拍照。经常是他冲在骑行队伍的最前面,突然一个急停,冲到路边一株植物拍完照,跨上车又绝尘而去。将公益事业贯穿旅途始终  在很多人看来,骑行这么艰苦,意义何在。如果想去哪个地方,有更快捷和舒适的交通工具抵达,也可以保存更多的体力和精力享受自然风光和社会风貌。而在骑行队队员们看来,旅行的意义远不止如此。章诒和的《四手联弹》中写道,到生命不可企及的地方去感受生命的渺小和孤绝,在非常陌生的地方找到回归乡土的亲切感觉,这或许还不能全部概括远行的意义。在未知旅途中,在充满艰辛的跋涉中,我们不会轻易畏惧屈从,痛苦和疲倦反而让我们时常怀有感激之情。  谈到这几年的骑行经验,陈鑫说,队员们经历了很多意想不到的细节上的困难,在团队共同努力的智慧下一一克服并破解。其实不光是骑行,生活亦是如此。  在旅途中,虽然也有过不愉快的被欺骗的类似经历,还是能体会到人性的善良,大多数人能够在他们需要的时候慷慨相助,并且由衷地为他们点赞。回想起骑行路上的那些点滴,无垠的呼伦贝尔大草原,成群结队的牛羊,蒙古国低垂的雨幕,夕阳染红幽邃的天际线,漫天的星斗缀满夜空,东升的月亮如原始森林孕育出的火种,北斗星下那如会发光的海藻的城市的灯光,海拉尔司机大哥的江湖情意……骑行的征途如此完美,也如此令人着迷和感伤。  在骑行的过程中,公益事业也渐渐融入到“73号骑行队”中来。陈鑫说,在赴满洲里的一个普通的酒场上,他的一个朋友提出赞助,所以就萌生了做慈善的念头。今年的俄罗斯骑行是一次“爱心之旅”,目的是用骑行“壮举”感召周围的人们参与到公益活动中来,为中国留守儿童募集善款。前期,“73号骑行队”考察了济南平阴县洪范镇后杨河村的小学,此行目的是争取募集到可购买一台投影仪的资金,争取每次到后杨河村活动时能给孩子们带去一两部好电影。到今年10月1日左右举办活动时,希望能给孩子们带去棉衣、书籍,共同观看一部有意义的电影。  在骑行和公益的道路上,“73号骑行队”的路会越走越远。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肺活量体重指数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