锻炼了两周突然发现如何减掉腹部赘肉肉好像少了点……两周时间就有效吗还是只是心理错觉……每天都跑8公里…

心理知识 心理在线 南航航空航天大学
明故宫校区大学生活动中心(新馆)西205室
周日下午2:00至5:00
总访问量:4575
你的位置:&心理知识
浏览:10次
浏览:11次
浏览:10次
浏览:12次
浏览:23次
浏览:16次
有时他们甚至要你给出解释,你为何做了这样或那样的决定。也许你觉得有义务回答这些问题,但很多事真的和他们没有半点关系,你并不欠任何人解释,比如下面这15件事:
1、你不必向任何人解释你的生活状况
不管你正在跟前男友/前女友同居,还是正辗转下榻于不同的旅馆,或在20岁以后还和父母住在一起,你都不需要向人解释。
如果你对自己的生活状态了如指掌,那你一定有自己的原因,这个原因与其他人无关。
2、你只需要对自己的人生优先级负责
你清楚什么可以给你和你爱的人带来舒适与快乐。我们都是独立的个体,有着截然不同的价值观、梦想和愿望,你的生活重心必然与其他人不同。你不必向任何人解释自己生命中的优先级,这事只关乎你自己。
3、如果你并不感到抱歉,就不要道歉
你并不后悔自己的所作所为,认为有人在这事上犯了错,或你根本不在乎被原谅,那你就不需要道歉。
很多人急于提出道歉,只是为了尽快修复伤口。怎奈时机未到,只会导致伤口恶化,甚至带来更多的并发症。所以下次当你认为自己没有错,或你的声音未被听到的时候,就别急着说对不起。
4、你完全有权力享受独处的时光
你可能会担心被人评价无礼、反社会或冷漠,因为你取消计划或事项的理由是你想要独处,你需要一些独处的时间来重启、放松、或只是想阅读一本好书。
其实,享受独处的时间是完全正常、自然而又必要的举动,每个人都应该多多尝试。安心享受属于你一个人的时光吧,你不需要做出任何解释。
5、你不必赞同任何人的信仰
仅仅因为对方激情澎湃地和你分享个人信念,并不代表你就要坐在那里,点头赞同他说的每一件事。
如果你不认可他们的想法,虚意逢迎对你和他都不公平。比起压抑你的反对和沮丧,得体地说出不同看法是个更好的选择。
6、你永远都可以说不
无论何时,你都有权利说不。事实上,那些最成功的人多是善于对不重要的事情说不的人。
接受别人的好意、并心怀感恩,但不要害怕礼貌的拒绝,尤其是让你的注意力从自己的核心目标上分散的事情。这是让你得以前进的保证。
7、我的身材与你无关
你可能苗条或丰满、可能高挑或娇小,可能美丽或平凡,你不必向任何人解释为什么你看起来是这样。你的外表是自己的事,你只需要对自己负责。它并不能决定你的个人价值。
8、你不必向任何人解释你的饮食习惯
总是有些食物让你避之不及,原因多种多样,也许出于口味偏好,也许出于健康问题。你不用解释为什么喜欢这种食物,不喜欢那种食物,这个问题最好留给你自己。
如果还有人用这个问题令你烦扰,耸耸肩告诉他们,你这样吃就是感觉更好。
9、留给你自己的秘密
只要发生在另一个成年人也同意的情况下,你就不需要向任何人解释你的性生活状况。你可以婚前守身如玉、享受露水情缘、或尝试同性之恋,随你喜欢,包括你的性取向,都是你自己的事情。
10、工作狂OR家庭妇男
情势所迫,我们有时不得不在工作和生活之间进行选择。这个选择并不轻松,你可能最终选择了工作,但这不代表你不在乎家庭或社交生活,而是因为你在为将来的保障而努力。
无论选择把工作置于生活之上还是反之,只要你清楚自己在做什么就不需要向其他人解释。
11、你的宗教信仰和政治观点
不管你的身份是民主党派、共和党派、天主教徒、基督教徒或者穆斯林,这都是你个人的选择。如果有人无法接受你的身份,那是他们的问题,与你无关。
12、单身罪不可赦?
无论你是否有意为之,你的单身状态无需向人解释。单身不是人格缺陷,你有选择是否置身一段关系中的自由。
此外,你的关系状态并不代表你,单身状态也只是一种社会标签,别太介意。
13、你不需要赴每一场约会
邀约的对方可能人好颜又美,你也有一点小心动,但这不代表你欠他一个约会,即使他提出了邀请。
如果你内心并不想参加这场约会,那就别去。你可以给出一个理由婉拒,但请言简意赅、并坚持自己的决定。
14、选择适合你的婚姻状态
结婚、生子、未婚、丁克&这些都是你的个人选择。即使你母亲对外孙望眼欲穿,她也应当明白婚姻是极个人的决定,而且并非适合每一个人。你的选择应当被尊重,无论它是否令人难以接受。
15、你的关系应该你做主
有些人会对你的恋爱关系指手画脚,尽管这与他们无关。你可能会听到诸如&你们不配&或者&你应该换个人&这样的评论,对此你只需保持沉默。
过你自己的生活,永远不要因为别人口中的&应该&而离开或维持一段关系。如果你必然会犯错的话,那就去犯错吧,但记得从中学习。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5次
客体关系心理学说,关系就是一切。我们存在的全部意义,就是寻找关系。婴儿若没有照料者的陪伴,无法存活。成年人若没有朋友或伴侣,生命黯淡无光。老年人没有人陪伴,生不如死。我们都知道陪伴的重要意义,那什么才是真正的陪伴呢?
一、高质量的陪伴,前提是完全不想改变对方
没有人喜欢被说教,没有人喜欢被控制。因为当我们想要改变对方时,无论出发点多么好,道理多么正确,其实都在传递:我不喜欢你现在的样子,你应该变成另外一个样子。这个改变对方的能量本身,就会让对方抗拒。就像妻子想要把老公改造成一个有热情的人,老公的心就关得更紧,觉得妻子根本不接纳自己,很伤心。
很多父母和孩子在一起,几乎不停的挑剔指挥孩子。孩子玩水,嫌孩子浪费水;孩子玩土,嫌孩子弄脏衣服;孩子自己吃饭,嫌孩子吃得慢,指挥孩子多吃青菜。孩子开心的跑过来要妈妈抱,妈妈却要孩子先去洗手,才能碰妈妈。这种&陪伴&下来,大人小孩都很累,而且不开心。
为什么想要改变对方?因为看不见对方的真实存在,只能看见我们头脑中想像出来的、正确的对方应该是怎样。
头脑想像是最可怕的东西,因为头脑会造出一万种理由,证明自己的想像就是真理。比如,看见孩子弯着腰玩iPad,头脑立刻会说,这样会把眼睛搞近视,这样对身体不好,所以我要纠正他。当父母去纠正孩子,结果必然是,孩子不开心,和孩子关系进一步疏远。
看到这里,有人可能会说,难道我纠正孩子的不良习惯,错了吗?长时间弯着腰玩iPad,就是对身体不好,这个还有疑问吗?
问题是,人不是机器,人是不能拿来纠正的。问问自己,你也知道晚睡不好,可是你真的能做到从来不晚睡?如果你晚上失眠,伴侣在旁边不停教育你:晚睡对身体多么多么不好,这样有助于你安然入眠吗?
如果伴侣理解你的晚睡,肯陪着你失眠,抱着你轻声聊天,这就是真正的陪伴:我不要改变你,我只是如你所是的爱你。
同理,看到孩子弯着腰玩Ipad,不妨去看看孩子在玩什么让他这么聚精会神,有兴趣的话可以一起玩。心疼孩子弓背弯腰,那么去爱抚他的背,孩子的脊柱在爱的灌注下,自然会挺直。这就是真正的陪伴:关注,但不打扰。
二、高质量的陪伴,是看见对方
我的一位来访者喜欢打篮球,小学时候,有一次打完篮球身体畅快淋漓,带着这份满足和快乐,儿子迫不及待的想回家和爸爸分享,刚说没两句,爸爸立刻接过话鼓励孩子:打篮球,这个爱好很好阿,锻炼身体,培养意志力,你要好好坚持下去,打好篮球!
听完这句话,儿子感觉身体里流动的能量一下子全被憋回来,淤堵在心中,愤怒却又无从发泄,因为爸爸没有说错任何话。
另外一个例子,一朋友形容小时候父亲看自己弹钢琴的感觉:爸爸就像在欣赏自己刚买回来的艺妓。这个例子里虽然有俄狄浦斯冲突,但最本质的含义都是:父母看不到孩子本身,父母看到的是孩子的功能价值。
这不是一句指责父母功利心的话,也许父母并没有要求孩子必须功成名就。但父母能否看到孩子本身的存在,而不是用外在价值去定义的物质性的&它&,决定孩子的心能否直接感受到爱。
若孩子本然的存在不被看见,即使父母为孩子倾注一切,孩子也只是父母表达爱的道具。孩子也许头脑上承认父母为自己付出很多,承认父母很爱自己,但心知道那份恒久的孤寂。
犹太哲学家马丁布伯说,关系分为两种:我与你,我与它。当我放下预期和目的,以我的全部本真与一个人或事物建立关系时,我就会与这个存在的全部本真相遇,这种没有任何预期和目的的关系,即是我与你的关系。
在马丁布伯看来,&我与你&只是生命的瞬间。也许我与你神性相遇的境界太高,但至少我们普通人可以学习做到,去尊重孩子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不是父母的延续,不是一个实现我们想象中功能价值的&它&。
孩子打篮球的体验、满足的表情,流动着一个生命的存在感。打篮球带来的功能价值,是头脑总结出来的&它&,&它&并非不能存在,打篮球确实附带强身健体等很多好处,但如果你只能看到&它&,听不到孩子快乐而急促的呼吸、看不见他满足的表情,孩子由内而外散发的快乐也不能共振你的嘴角上扬,那么,你和孩子根本不存在于一个空间。你睁着眼,确是全盲的。
当我们放下所有的要求、控制、评价,只是单纯看见对方当下的样子,当下的感受,并愿意和这个真实的人在一起,分享时光,这就是真正的陪伴。这种陪伴,无论对自己还是对方,都是巨大的滋养疗愈,是我们存在的证据。
(文章来源:壹心理)
烦躁的人是在给自己制造障碍,情绪是自己选择的。一个人再怎么烦躁、不开心,也不会因此遇到好事情,比如说你在淘宝店上买的东西送到之后,发现和自己想要的颜色不一样,一查却发现原来是因为下单时选错了颜色,即便觉得&去换一个太麻烦了,就用这个吧&,你却还会因为&可不能浪费钱&、&要是当时检查一下就好了&而烦躁不已,可再怎么样,东西的颜色是不会因此改变的。人一烦躁起来就会被消极情绪缠身,无法再冷静地看待现实,甚至无法从容地享受现实;同时还会缺乏集中力。
烦躁的人容易给他人坏印象,苦瓜脸不会讨人喜欢。我们通常都喜欢那些开朗、快乐的人,无法喜欢那些不开心的人。社会中人际关系都是单纯的以&个人好恶&为标准,即便是说同一句话,可人们就是想赞成自己喜欢的人的意见,而对那些自己不喜欢的人,哪怕理性明白&这可能是个好主意&,在情感上也不愿意老老实实地赞同。人的情绪特点就是如此,面对自己喜欢的人,就想帮助对方,也愿意与之分享信息,支持对方,希望能和对方一起工作,即便对方有些许失败,也会说&没关系&。
易烦躁、爱生气的人在人生中太吃亏,因为:首先生气、烦躁更容易浪费时间;第二这种情绪会白白浪费你的能量;第三烦躁生气会使你判断力消失;第四容易烦躁的人很难给人留下好印象。
有川真由美在《整理情绪的力量》一书中就给出了减少烦躁的7个理由:
一、避免进入老好人的误区,否则容易让自己变得烦躁。
有的时候,好员工、好女友、好妻子、好丈夫、好儿女、好朋友,只要想一味做对方眼里的好人,我们就容易勉强自己,强忍住自己想说的话拼命努力,因为太希望胜任各种角色,结果却不堪重负,就像紧绷的皮筋啪的一声断了一样,疲惫不堪的我们很容易进入另外烦躁的。
二、一味被动地等待会让人烦躁。
等待很容易让我们变得烦躁不安,等待联络、等丈夫回家、等待公布结果、等待诊室叫号,着急的时候就连等公车、等红绿灯都能让人心急火燎,改变被动的等待,在等待对方的时间里不再单纯等,而是积极的把它变成自己的时间,比如和人相约的地点可以定在书店、咖啡馆这样悠闲的地方,即使对方来晚了一会儿,你也有很多事情可以做;学会在等待的时候,安排自己的时间和行程,可以让自己的内心变得更平和。
三、贪心无益,把日程安排的太满很容易烦躁。
如果给自己的安排太过紧张,就会因为&还没有做完&而焦虑;一旦进行的不顺利,就会变得焦躁。越是对人生有着一番精密打算的人,就越容易把自己的日程排得太满,不要贪心,重视优先事项,有时也需要「敢于不做那些不用做的事情」的勇气,快乐地去芜存精。
四、幽默和笑容,能帮助我们击退烦躁。
笑容是人际关系的润滑油,笑有个奇妙的作用,就是你会从日常生活中发现更多感到好笑的事情。为什么只有人类会笑?或许是因为只有人类深陷在痛苦的深渊中,所以才有必要发明这种行为。
五、不拘泥于小事,容易减少烦躁。
因为纠结某件事情,比如人际关系或者职场中强势的上司,没用的同事,只想着自己出人头地的后辈,种种原因让人心情烦躁。有一位船长曾经这么说过:所有的问题都是小问题。在船上虽然随时随地都可能出现危及生命的问题,但绝大部分问题并不都是生死攸关的,即便在危机之下,想想问题其实很小,就会更容易冷静下来,专心解决问题了。在人生更大的目标之下,活得大度一些,问题就会出乎意料地微小。
六、过度苛求也会导致烦躁。
那些被公认幸福感很高的国家,有的方面说好听点叫&豁达&,说得不好听点就是&随便&,但是在那些国家笑容随处可见,人们对待他人也非常宽容。「幸福度」与「严格度」是成反比的,保持严格的一面很重要,但是要注意到自己烦躁的极限,快要越过临界点时就放松下来,采取「就先这样吧」这样的态度,这一点也非常重要。
七、看清对自己真正重要的,可以避免烦躁。
我们没有必要让自己去配合在身边不断泛滥的信息,有时我们面对各种信息时,需要捂住耳朵;倾听自己心中真正渴求的东西,选择自己真正需要的东西,这样主动的态度可以创造自己的生活,不为不必要的信息困扰。对自己真正有用的东西,真正重要的东西,应该没有那么多。
生活是多变的,有时候即便我们处理的很好,内心仍然会滋生烦躁情绪,这个时候可以试试下面这些方法:
第一招,转换心情,暂停烦躁。
喝喝茶,聊聊天,运动一下,读读书&&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和所处的场所,可以有效地转换心情。平时有意识地准备两三个适合自己的方案,比如特别能让自己心情好转的地方和事情,需要的时候就拿出来用。
第二招,停下来,觉察烦躁的缘由。
学习自己跟自己对话,稍停下来,问问自己为什么会这么烦躁?尝试觉察埋在心底的声音。
第三招,分开考虑「可以解决」和「无法解决」的事项。
如果是可以解决的事项,就积极地考虑如何应对;如果是无法解决的情况,就勇敢地接受它,然后继续积极地前进。当你有所前进的时候,烦躁情绪会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第四招,以上都无效,就要大规模地消除压力。
做一些可以让自己专心的事,心情会更变好;可以向信任的人倾诉;也可以通过一个人痛快地大哭一场,疏解情绪;催泪电影或者感人的书和音乐也可以帮助我们。还有一类人,你也许可以尝试运用他们&&心理咨询师其实并不只是治「病」,他们或许是你另一类重新生活态度的选择。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24次
(文章来源:河北德育网)
心理学家称之为 &冒牌者症候群& 或 &冒牌者恐惧&。
冒牌者恐惧不仅让我们思想负担过重而且使得我们不断质疑自己,把更多的精力用来猜测别人会对我们做出什么评价(而且多数情况下我们的猜测还都是错误的)。同时猜测让我们疑心重重,破坏与他人之间的互动。因此演讲时,我们的注意力无法集中,总觉得自己准备得不够充分,想着下一步该干什么,下一句该说什么,担心台下的听众会不会对自己的表现不满意。
冒牌者恐惧偷走了我们的自信,压制了我们的风采。如果连你自己都不相信你有能力站在这里,那又凭什么指望别人信服你呢?展现个人风采与冒牌者恐惧就像一个硬币的两面,而我们自己就是那枚硬币。
我并不从事冒牌者恐惧相关的研究,但是我有过亲身经历。我不仅体验过这种做骗子的感觉,并且曾经在很长一段时间里我都生活在它的阴影之下。不过其他人对此一无所知,因为这只是我的秘密。这也是冒牌者恐惧为何一直控制我的原因&&它像给了我封口费一样,只要不说出心底的恐惧,别人就不会有&她没资格站在这儿&的想法。所以我们不该透露任何的恐惧,难道不是吗?
在2012年的TED演讲中,我分享了自己遭受冒牌者恐惧的困扰经历。在一次严重的车祸后我试图回到学校,那时我的大脑严重受损所以无法有效处理信息。因为这个原因学校劝我退学另谋出路。我很迷茫,没有什么比失去社会对你的核心认同感更可怕的事情了。失去其他的能力也许还不会让我很绝望,但是我却失去了思考能力,我曾经最引以为傲的能力,这一点让我觉得很无助。
不过我还是熬过来了,努力让自己的生活重回正轨。这个过程真的相当缓慢并且艰难。我完成了本科学业,然后费劲考入了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生院。但是长期以来我依旧笼罩在冒牌者恐惧里。每一次的进步都让我感到更加害怕,小小的失误也会时刻提醒着我的无能,暗示着我&你根本没资格站在这儿 &, 这句话像魔咒一般地萦绕在我心头,怎么也释怀不了。
研究生的第一年,每位学生都需要在一个20人以上的团队里发表20分钟的演讲。轮到我演讲的前一天,我几乎要被恐惧淹没,于是我找到了我的导师并且告诉他,我准备退出 && 只有这样才能不用发表演讲。
然而导师却说 :
&不,你不能放弃,你必须上台演讲。尽力去做,就算是装出来的也没关系,继续伪装,直到有一天你发现你真的可以做到为止。&
事实上,那次演讲我表现并不好。一个人杵在台上,全身僵硬,只有嘴在动。我分分钟都感觉下一秒大脑就要短路,唯一的乞求便是这次演讲快点结束。演讲的末尾有人举手提问,那时我几乎都快晕厥过去。但是我还是挺了过来,而听众的反应也并没有我想象得那么糟糕。在这之后,我开始不断地出去演讲,抓住一切锻炼当众演讲能力的机会。有时候我甚至会给自己做演讲,只为了寻求更多的练习机会。
在那之后,我从普林斯顿大学研究生院毕业,先是在罗格斯大学从事了1年的心理学教育,再是到西北大学凯洛格管理学院任教两年,最后我到了哈佛大学教书 && 像我这种人根本不应该来的地方 && 当年导师说的是对的:我发现自己已经有能力做到了。
当时我在哈佛大学遇见了一位女学生,一整个学期几乎都没有发言。最后一堂课前,她来办公室找我。因为我之前跟她说过,如果她在最后一堂课还不发言的话,这门课就会不及格。她无助地站在我的面前,沉默了许久,最后留下了眼泪,并说出了一句我不能再熟悉的话:&我没有资格呆在这里。&
她说她来自一个小乡村,没有高贵的血统,在哈佛大学里完全没有归属感,经常怀疑自己被录取进来只是招生官跟她开了个玩笑。
她多么像当年的自己啊。
就在那一刻,我的心深深地被触动了,我突然意识到:
今时已不同往日,我不需要再伪装自己,不用再去害怕别人发现我内心的脆弱。不过这一切在她开口对我说这些话之前,我甚至没有意识到。
接下来我另外一个想法就是:她也不是一个冒牌者,她也有资格呆在这里。
我的TED演讲播出后,我才知道自己的故事能引起这么多的共鸣。事实上,在演讲之前我差点就把这部分内容删掉了,因为它有点偏离演讲的主题,同时又是非常私人化的内容。
演讲结束后,很多听众走过来拥抱我,他们饱含热泪地告诉我,我完全说出了他们的心声。在之后很长一段日子,我收到了来自世界各地无数个这样的类似信息,每个人都告诉了我他(她)做一个冒牌者的感受。
大部分的人可能一辈子都无法完全克服做一个骗子带来的恐惧。其实我们只需要在每次恐惧出现的时候面对它们,一个一个地解决掉就行了。我并不能随随便便地说,只要你学会了演讲的技巧你就能像一个技艺高能的禅师一般掌握&永恒的秘诀&,我不能确保你很快就能永远摆脱伪装带来的焦虑。新出现的问题可能会加深从前已有的恐惧,新涌出的匮乏感也许也会唤醒沉睡已久的不安。我们与焦虑打交道的时间越多,就越能学会如何与它和平共处,化敌为友。这有点像儿时玩的打地鼠游戏,你知道的,最后我们总是赢家。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9次
我们似乎陷入了这样一个矛盾的漩涡,一边倔强地唱着《不将就》,同时却又抱怨着找不到一个可以白首不分离的合适伴侣。
那么,在爱情中,一个&合适的人&需要具备怎样的特质呢?
一.从科学的角度来理解,爱情究竟是什么?
心理学家罗伯特斯滕伯格认为,各种不同的爱情都能由三个构成成分组成。爱情的第一个成分是亲密:包括热情、理解、沟通、支持、分享等爱情关系中常见的特征。第二个成分是唤醒:主要包括性的唤醒和欲望。爱情的最后一个成分则是忠诚,指投身于爱情和努力维护爱情的决心。忠诚是认知性的,而亲密是情感性的,激情则是一种动机或者生理上的内驱力。
爱情三角理论中表示,这三个成分就像是三角形的各条边,根据这三个成分的不同比率,会构成多种不同的三角形,即许多种不同程度的爱情。比如与对方亲密程度高的时候代表我们喜欢眼前这个对象,喜欢在友谊中最为常见。而激情成分很高,其他的成分很低时,爱情更多是一种迷恋。没有亲密和激情,仅仅只有忠诚的爱情则是一种&空爱&。当激情燃烧殆尽,而情侣之间的亲密感也丧失,只是依靠承诺来勉强度日的时候,这样的爱情就是一种&空爱&。最后,每个人所期待的完美爱情,或许是这三种成分都非常充足的情况下我们所体验到的爱情。
爱情三角理论也许不是能够非常完美地表现爱情的理论依据,但它确实给予我们对于爱情,这个既神秘、又复杂而令人向往的东西一个理解它的框架。
二.你所遇到的真的是爱情吗?
1.生理唤醒OR爱情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我们对于爱情的期待也越来越高,越来越多的年轻人在谈到爱情的时候所联想到的第一个词或许是:浪漫。浪漫之爱与爱情三角理论中的激情相对应,而对于激情的产生一个必要而非充分的条件就是生理的唤醒(肾上腺素的升高)。
研究表明,不同类型的高唤醒,包括运动、恐惧、快乐等情绪状态,似乎都可以增强人们对于爱情的体验。也就是说,当你处在以上这些高唤醒状态的时候,约会对象的魅力会提升,在约会中会感受到更多的浪漫之爱的体验,而这种体验并不完全是由眼前的这个对象所带给你的。
2.移情OR爱情
移情是心理学上精神分析学派的一个术语。是我们会对人际关系中的对方产生的一种莫名的强烈情感,会将自己过去对生活中某些重要人物的情感投射到对方的身上。比如:对异性的莫名其妙的好感有时是因为对方很像自己的初恋情人;又比如非常讨厌某一个同事,只是因为对方身上某些特点与中学里讨厌的数学老师相似。在以上两个例子中喜欢以及讨厌的感受由于过去事件的影响而被转移。
所以,你爱上的究竟是眼前的TA OR 过去的TA呢?
3.理想自我 OR 眼前的TA
我们都会喜欢优秀的、有魅力的对象,但仅仅是优秀,并不一定会带来爱情三角理论中的三个元素。那么为什么我们会有&坠入爱河&地感受呢?也许只是因为优秀的对象让我们看到了&理想自我&。理想自我代表个体最希望拥有的自我概念、理想概念,即他人为我们设定的或我们为自己设定的特征。它包括潜在的与自我有关的、且被个人高度评价的感知和意义。
每个人对于理想自我的定义不尽相同,如果TA正好满足我们内心中对于自己理想中形象的定义,则很有可能会产生晕轮效应(晕轮效应是指当我们对某一个人形成了某种好的或坏的印象后,会借此来推断此人的其他形象,产生认知偏差),我们会将眼前的对象&完美化&和&理想化&,而理想化和完美化恰恰是爱情的第一个阶段中会出现的。
三.怎样的人才是&合适的人&?
1.相似却又不尽相同
&异性相吸&、&物以类聚,人以群分&这听起来似乎是一对矛盾的命题,前者告诉我们,相异才能引起相互的吸引,而后者似乎表达了另一种截然不同的观点:与我们最终走到了一起的一定是和我们相似的人。其实这一对命题并不矛盾,相似的人会使我们有安全感和产生相见恨晚的知己感,是产生亲密关系的基础。而相异则会使我们产生好奇心,新奇感,这种新奇感又会产生浪漫的激情。
浪漫的激情一定是短暂的,有时当激情褪去之后,新奇感消失不见,爱情也随风飘逝了。也就是说当激情褪去后,相异并不会导致相吸,而兴趣、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的相似才能产生爱情三角理论中的亲密元素,亲密的核心则是&分享&,对于一个和我们完全不同的人,我们又能和对方分享些什么呢?
寻找一个大部分相似而又不尽相同的人,在相似中享受亲密,在不同中寻找激情,或许这样的一个人就是我们合适的人。
2.爱情中的依恋模式相似
依恋模式是指,我们在婴儿时期与母亲的互动以及依赖的模式,而这种模式会在成年后的人际关系中起着很大的影响作用。心理学家将依恋模式分为以下四种:安全型、痴迷型、恐惧型、回避型。安全型依恋的人在感情上会很有安全感,不管在恋爱中是否依赖他人是否独处都会感到很心安;痴迷型的人害怕独处,希望在亲密关系中投入全部的情感,会对没有亲密关系感到不安;恐惧型的人会因为害怕被人拒绝而避免与他人发生亲密关系,虽然他们的内心渴望亲密关系;回避型的人则认为亲密关系可有可无,拒绝与他人相互依赖。
比如一个回避型依恋的人如果遇上了一个痴迷型依恋的情人,尽管他们在许多外在条件上很有默契,但在相处的过程中回避型依恋的人会比较喜欢享受独处,希望能有自己的空间,痴迷型依恋的另一半则会希望时时刻刻粘着对方,与对方做一对快乐的&连体婴&,他们对于恋爱相处中的依赖,距离以及空间感的需要都有很大的不同,所以在相处的过程中会很有难度。
当一对情侣拥有相同的依恋模式时,相处中则会轻松自在的多,因为他们对于依赖和独立有着共同的认识,所以他们享受独处,也容易在相互依赖中得到快乐和幸福。
两个相爱的人一定是合适的人,因为除了浪漫的激情,他们之间还有相似的价值观和性格,以及相知相伴相互支持的亲密感和愿意相互扶持,共同付出的承诺。合适的人与相爱的人从来就不是互斥的关系。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5次
比如勒奈&笛卡尔(Rene Descartes)就是在看着卧室里飞来飞去的苍蝇时有了笛卡尔几何学的灵感,保罗&麦卡特尼(Paul McCartney)在写&昨天(Yesterday)&这首歌的时候完整的旋律已经出现在脑海中了(他之后回忆道:&有天早晨,我醒来时大脑中就有一个旋律,当时还想到说:嗨,我可没听过这个旋律&&不是吗?&)。再后来,有个人给了这种顿悟时刻一个名字:阿基米德酝酿效应(古希腊数学家阿基米德在躺下来洗澡时意识到物体的密度可以通过溢出的水量来测量)。
这并不是说只有天才们才会经历那些突然而至的灵光一闪,事实也并非如此。
任何一个在洗澡时有过灵感闪念的人都可以证实(想来阿基米德也是发明了沐浴时的深思)。2010年,研究员们发现了所有的顿悟时刻共有的几个特点:
1.它们突然出现,得来全不费功夫
2.感觉上像是积极的体验
3.而且最重要的是,你预感它们是正确的,即使还需要时间去确认事实是否如你所想。
这种感觉还经常准确无误:在5月那期的《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就重点刊登了近期的研究,它们证实这些顿悟时刻往往是正确的。
在《思考与推理》(Thinking and Reasoning)杂志上刊登的一项研究中,由西北大学心理学的卡洛拉&塞尔维(Carola Salvi)领导的一个研究小组带领实验的参与者们进行了4个不同的难题实验。
在第一项测试中,参与者们接到3个一组的词,并要他们想出一个词能够和这三个词语进行组合,形成三个新单词。比如在&crab&、&pine&和&sauce&这组词中,答案是&apple&,因为能够分别进行组合成三个词:crabapple, pineapple,和applesauce。
在每组词之后,参与者们都要说明他们是通过顿悟还是分析解决了这个问题。前者是指答案意外地突然出现在脑海中,而且参与者们很难说明他们是如何解决的;后者是指参与者们通过运用某种策略(比如生成一个词的合成词然后对其他几个词语进行尝试)逐步找到答案,而且能够讲明是如何找到的。
当研究者们仔细分析了数字后发现,通过顿悟解决的问题正确率约为94%,而通过分析解决问题的正确率仅有78%,这一模式在接下来的3个试验中同样成立。每次这些参与者们接到某种文字或者图片难题需要解决,每次都证实了顿悟是个比有条有理的思考更为成功的策略。
正如《科学美国人》(Scientific American)杂志中所解释的那样,部分差异的原因在于顿悟和分析是明显不同的大脑过程:由于这种过程很大程度上都在一个人的觉知之外进行,结果就是要么出现要么毫无影踪,也就是说要么想到一个成熟的答案要么就一无所获。
这个假设也得到脑电图和功能性核磁共振扫描结果的支持,它们在之前的研究中揭示了就在灵感出现之前,大脑中负责视觉处理的枕叶皮质区出现暂时的关闭,或者说是&闪烁&,这样想法才可以进入到意识当中,心理学家约翰&库尼奥斯(John Kounios)如此说到。所以灵感不太可能会出错,而分析性思考是有意识的,因此更容易受时间紧张和推理失误的制约。
过去的研究已经描述了突然出现的顿悟和有意识的分析相比是一个&要么有要么一无所有&的系统:在限时的实验室试验中,当有人用顿悟去解决一个问题却没有得到正确的答案,往往是因为他们没有利用好时间进行大胆的猜测;当他们运用分析时,更有可能会提出多个错误的答案。
当然,需要注意的是像笛卡尔几何学和歌曲&昨天(Yesterday)&那样的灵感可不是限时的实验室实验,而且现有的研究对于现实生活中突然迸发的创造力也知之有限。
也许对于浴中沉思你仍然心存疑惑,但这并不影响你在洗头发的时候让大脑浮想联翩。
(文章来源:壹心理)
心理学视角下,内在父亲的形象与感觉决定了一个孩子作为成年人如何面对世界。
我接手过两个案例,其中一个是姐妹俩无一例外的都是婚姻不幸,姐姐婚后家暴直到这个男人抛弃妻女她才算解脱,妹妹找各种男人然后抛弃他们,我几乎没加思索就问她们,你们对爸爸感觉如何?我看到当她们听到爸爸这个词眼中流露出的绝望与愤怒。原来他们的父亲就是一个施暴者,在外面随意搞男女关系,每月仅有两天回家就是为了打大女儿和妈妈,二女儿就是反抗和愤怒,我们似乎看到了这两个姐妹生活的底板不是吗?
另一个案例就是一个男人,典型的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总是想要干一番大事业,做做就失败,三十多岁了一事无成,一边啃老一边&享受&父亲的责骂和不屑。他的记忆中,从出生父亲就很忙,事业比儿子重要,只要和儿子互动看到的都是儿子的&无能&,所以这个当事人一直做的事情,一是仰慕事业有成的人,急于求成证明自己,夸大自己的能力提升自我价值感,二是忠诚于父亲眼中&无能&的熟悉的自己,三是啃老来不断验证肯定父亲对自己的爱。不知道这位老父亲如果看到儿子纠结的人生是自己的作品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只对当事人工作,心理学的工作从不去改变外面的世界,只是改变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当内在世界不同了,外在世界就会是另一个样子,多么有趣。
对于这些案例中的当事人,已经内化了的父亲形象深深的影响着他们现在的世界,这个内在父亲形象就像个指挥家一样指导着他们的创造力。姐妹俩创造出暴力男,创造出被抛弃,创造出复仇行动;男人创造出各种事业,创造出失败,创造出了自己的无能。我们的工作在这个父亲的底片基础上增加了不少其它底片,比如父亲的背景,父亲没有表达出来的爱,父亲的脆弱,父亲的期待,让事实更加全面和深入;然后我们也会进行与底片告别的仪式,用没有父亲这个过滤网的眼睛看世界;我们会支持当事人表达那些未被重视的情绪,从而不去在生活中一直演绎让自己不断体验到这些情绪状态;我们也会训练当事人新的表达和沟通的技巧,并且回到现实中去实践;等等。当然,重新培养一个被内在父亲形象塑造了几十年的人,工作量是加倍的,只要改变的决心在,更好的未来就在眼前就在当下。
父亲与母亲不同,父亲更多负责孩子灵魂的成长
在一篇教子的文章中曾经看到过这一段:宋嘉树夫妇有六个子女,三个女儿&&宋蔼龄、宋庆龄、宋美龄,在中国近代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被称为&宋氏三姐妹&。宋嘉树教子有三个基本思想:一是&不计毁誉,务必古先&;二是男女都一样,&身为女人,不应妨碍自己成为祖国有成就、有作为的公民&;三是和孩子们做朋友,在日常生活中身体力行,以此影响和教育孩子。
这个总结中可以看到宋氏三姐妹得到父亲深远的影响是三个方面,价值观、世界观、情感连接。这三个部分也是最关键的父亲可以贡献给孩子的支持力。母亲给孩子提供了子宫和乳汁,父亲无法完成这些,也无需遗憾自己给不了孩子养分,因为父亲将要负责更加重要的,就是孩子意识的发展与成长,因此一个有格局有魅力的父亲对孩子的生命有着极其深远的影响。
从生物学角度,男性的精子其中精力最旺盛最有生命力最能经受住考验也最有智慧的那一个才能到达卵子内部与之结合,这也决定了父亲从传递生命那一刻就代表了勇往直前与胜利。因此在与孩子的互动中,如果孩子能够体验到父爱的流畅,被父亲高品质的关注与陪伴,那么就代表着阳刚的力量在孩子的生命状态中源源不断产生支持力,帮助孩子面对挑战和进取,帮助孩子面向世界与未来,帮助孩子产生创造力,这种创造力就如同创造新生命一般可以不断颠覆自我,一直前进。
那么,父亲仅仅陪伴孩子就够吗?当然非也,影响孩子最深的是父亲的人格状态,也就是说父亲是什么样的人更加重要。男人们,如果已为人父,你不断学习提升并且完善自己的人格,那绝不仅仅是为了自己了,可以说是为了子孙后代,所以责任重于泰山啊!
当然,一个父亲是从一个男孩一个男人进化而来的,我们看到很多例子是一个伟大的男人却难以成为一位伟大的父亲,一个成功的企业家是一个失败的爸爸,一个从小吃苦耐劳的男孩培养出了一个纨绔子弟等等。所以,父亲们,你们的进化真的无比重要。
我们看到了父亲对于孩子来说的重要性,比起母亲来似乎更加任重而道远,加油吧,爸爸们!因为有了你们,孩子就有了诗和远方!
父亲节,没有母亲节那番温存,但是必须要有诗和远方!
(文章来源:壹心理)
问题1:我不敢对别人发脾气。有时候心中有情绪,怕爆发出来伤人,有时候还真伤人了,我心中忐忑及郁闷。请问丛老师怎么破?
真是一个自恋且自以为是的人啊。对不起我乱贴了个标签。
我不相信别人,我不相信别人的承受能力,我觉得别人跟我一样脆弱,我觉得我在爆发情绪的时候,就会给他带来一万点的不可磨灭的伤害。我不相信别人的承受能力,不相信他能够消化得掉我给的情绪,不相信他有自愈的能力。所以我不敢爆发情绪,我特别怕我一表达情绪他就死翘翘了,那多不好意思,我还得背负杀人之罪,所以我不能爆发情绪。听起来好像有点自以为是。
这也是我太看得起自己的影响力了,我太看得起自己的杀伤力了,还真把自己当小李飞刀了,一个情绪射出去,嗖,对方就应声而倒。真是自恋啊。
当然这里面还可能有一个非理性信念:伤害别人,哪怕一点点都是不被允许的,都是不对的。我的理智太强大,以至于我不允许自己伤害他人一点点。
解决方案就是:
别这么自恋和自以为是了,允许自己伤害到别人。你只要不去犯故意伤人罪就可以了。虽然这个同学不允许自己给别人带来一点点伤害,但是客观上来说,人活着无论你是刻意还是不刻意,伤害别人都是一件在所难免的事情,而且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所以我们说,适度的允许自己伤害别人是可以的,当你允许自己伤害别人的时候,你才可能正常地跟一个人来往。允许自己伤害别人的另外一层意思就是,我相信我们关系的结实程度,并不会因为这一点点的伤害而破碎的。
反之,你太小心翼翼地做一件事时候,通常结果会适得其反的。而且越是压抑,越是厉害。比如说咳嗽、爱情、性欲、思念,以及伤害。
人际关系也是这样,你太小心翼翼不伤害关系的时候,其实对方感受到的是你的不真诚,反而是一种推开关系,是一种更大的伤害。而且,小心翼翼久了,就格外容易压抑不住一次性爆发,或者满了憋不住了流露出来一点,这两种情绪的外泄都挺伤人挺让人难受的。都不如平时适度的表达情绪,来得舒畅点。
这点可以多跟我学着点。我这个人就从来不憋情绪,也从不记仇,因为我有情绪当场就表达了,有仇当场就报了。不适合报仇的场景,我就回家扎个小人骂它一顿。
问题2:我不知道怎么顺利表达自己心中真实的想法和感受,我总觉得不被理解。有时候有感受和想法表达不出来,用词不当,想要被理解却不被理解,很痛苦。请问怎么办破?
是的。想要被理解却不被理解的确是很痛苦的,因为人本来就不可能被理解,一个人是不可能被另外一个人完全理解的,即使你们再默契,你也不可能被完全理解。所以人不被理解才是一个常态,才正常。如果过度理解了就不正常了。因此如果你过度渴望被理解,本身就不正常了。
但是为什么会有时候表达不出来、用词不当,不被理解呢?一方面的原因就是本身逻辑、思维能力有限,这是智商问题,智商低就要多读书多吃核桃。我们讨论心理方面的,当你想要被理解的欲望太大的时候,想要被理解的太多的时候,你就无法正常表达了。你就想同一时间内一股脑地把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就无从下手了。
搞过论文的同学会有个这样的经验,如果你的论文想表达的点特别得多,你就写不了论文了,因为你根本不知道从哪入手。所以当你特别想要被理解的时候,就会去表达一大堆碎片或噎住倒不出来,你就无法被理解了。那怎么办呢?
什么样的人可以把论文写好呢?就是学酥,就是没那么在意,就是能表达多少是多少,凑合凑合就行了,并不贪心,并不想表达很多。这时候你写论文的时候才会发现是轻松自在的,表达也是一样的。当你放弃特别想被理解的时候,你的表达就会轻松很多。也就是说,能理解一点是一点,这样就会轻松很多。同时接纳这个实事:人本来就不可能被完全理解。
另外一点就是,不被理解的部分,憋住就会发酵的,会促进人的反思和成长。多好。
问题3:作为主管的我,不敢得罪下属,害怕冲突。我是那种讨好型的,我经常是委屈自己,面和心不和,害怕冲突后,关系不保,又天天见面,还担心下属以后刁难自己。我该如何突破?
如果有这样的主管,请给我来一打。我想能做你的下属的人,上辈子一定拯救过地球。
你的重点在这儿:&害怕冲突后关系不保&。这句话里有几层意思:
第一,冲突后关系就没了;
第二,我一定要保住关系,哪怕委屈自己。
不知道我给你翻译了下后,你听了什么感觉?
一旦爆发冲突关系就没了,我跟下属产生冲突我们的关系就没了?这得多么害怕失去关系,才活得如此的小心翼翼。关系对他来说得多么的重要,才重要到了哪怕委屈自己也一定要保住关系。
&我一定要保住关系,哪怕委屈自己&,听着真的好心塞。他人比我重要,关系比我重要,下属比我重要,还有什么是不比你重要的呢?对自己好残忍啊,你们都是重要的,我一点都不重要,我失去了你们,我就没法活了,我就不活了。当一样东西对你来说无比地重要的时候,你才会如此地小心翼翼。
那么,如果你的客户要跟你上床,你是跟他上呢还是不上呢?如果你觉得跟这个客户的关系十分地重要,非常地重要,失去了这段关系你就没工作了,没工作你就死了,那你还真会跟他上床的,因为在死亡跟上床之间,你可能会选择上床了。
但是如果你觉得贞洁比工作重要,你就不会上床了。
所以是重要性的问题,而不是该不该的问题。
因此我们要思考和探索的是,为什么关系对你如此得重要,以至于你要如此小心翼翼地保护关系,不能有一点点的闪失。显然不是跟钱有关系,也不是跟工作有关系,因为关系都重要到比自己重要这么多的级别了。
我想可能你从小的经验就是,什么都比你重要。但是现在不一样了,你长大了,你可以觉得自己重要了。你可以想清楚:
工作重要还是自己重要啊?钱重要还是自己重要啊?关系重要还是自己重要啊?钱重要?工作重要?客户重要?下属重要?那就用尽你所有的身心能量去保护关系吧,直到把自己累死。那画面,简直了,太美,我只想说三个字:
我会闭上眼。
请不要提醒我看。
问题4:父母喜欢过度干涉控制自己的情感生活,妈妈特别着急自己结婚,虽然自己年龄并不很大。妈妈甚至觉得可以先结婚后恋爱,我该怎么和她有效地沟通,让她接受我已经长大了,有自己的想法,让她相信我,让她不再这么着急和焦虑?
你被逼婚了啊,深表同情,我也遭遇过几次,不同的是我年龄真的很大了。同是天涯逼婚人,相逢何必聊天室。怎么样可以让妈妈不逼婚?怎么样让她相信你呢?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怎么样改变父母。
谁能告诉我怎样改变父母?
至少我还不会。因为我也改变不了我的父母,所以我也教不会别人改变他们的父母。但我学会了一件事情,每个人都可以也都需要为自己的期待负责,为自己的情绪负责。如果你跟我说:&丛非从,你现在打200万给我,不然我会很伤心&,那我是打给你还是不打给你呢?不打给你吧,你很伤心。可是打给你吧,我就很伤心。
我能做的,可能就是接受你的伤心吧。虽然我很爱你,但是比起爱你来,我更爱两百万啊。所以你是更爱自己呢?还是更爱父母呢?做一个选择就好了。自古以来,两难全的事太多了,满足自己和满足父母是太容易产生冲突的事情。如果你在所有的冲突中,你都想要两全其美,既满足A,又满足B,那我应该好好跟你学习一下,怎样才能做到。
在此基础上,尽你的努力去沟通就好了。能做到什么程度就做到什么程度,然后放过自己,别太勉强自己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更别勉强别人做他做不到的事。当然你也可以勉强,我会闭上眼的,那看着实在太虐心了。
(文章来源:壹心理)
浏览:18次
机会越多,你就能学到更多,进步更快。
学得越多,进步越快,你的自信和能力都会得以提升,就可以承担更重大的角色和责任。
每当我和那些跨国公司高管讨论,他们希望自己的员工在哪些方面做得更多更好?他们经常会提到一点:采取更大的主动性。在很多方面,正是积极性和采取主动的意愿,区分了那些杰出员工和普通员工。我所了解的任何公司和管理团队中,积极主动都是深受欢迎的品质,它反映了你的领导才能,以及学习和为环境增添价值的强烈愿望。
关于主动性及其好处,我最喜欢的故事是来自于一位我曾见过的学生。由于她主动接触我,给我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
真诚热情的人很难拒绝
我第一次遇见Angela Zhang,是参加中央九台举办的一个名为English Outlook的谈话节目,当时我分享的话题是海外MBA和中国MBA的不同价值。节目组从央视官网征集现场观众来参加节目录制。节目中,我发现有一位年轻女士,在我与其他观众对话时,她一直在一边静静等待,直到最后,她上前介绍了自己。
她兴奋地一口气说道:&你好,王先生,我叫Angela Zhang,我是北京大学一名大二学生,我觉得你是一位非常有魅力的演讲者,我相信我的同学会从你的演讲中收获很多,因此我想请问您是否有兴趣来我们学校,为我参加的一个组织进行一次职业发展演讲,我们会在全校范围宣传这个活动。&
她说完后,我的第一个念头是:&我很有魅力?不,你才是魅力四射!&我告诉她说,我非常乐意做这个演讲。第二天,她就将具体活动方案发邮件给我。在接下来的一个月中,我们就此活动进行过多次沟通。
创造展示自己品质和能力的机会
当我来到校园,举行演讲的礼堂里坐着 300多名热情洋溢的学生。整个演讲过程和问答环节都让我非常享受。我听到了他们在职业发展方面的担忧,更加了解了这一代朝气蓬勃的青年才俊。
在演讲的最后,我强调了积极主动的重要性,告诉他们要走出书本与课堂,积极主动地去识别并创造自我学习和发展的机会。我还讲述了一个人的例子,而这个人就坐在他们中间。
&北大的学生有多少?&我问道。&我认识一个北大学生,她就是Angela Zhang。她给我留下了特别好的印象。她访问了央视的网站,报名参加了其中一期节目,并在节目上主动向我提议这次演讲活动。事后她继续协助这次活动的举办,并且为此进行宣传,最终此次演讲也的确令我非常满意。在整个合作过程中,她没有为自己向我提出任何要求。将来如果她打电话说需要我的帮助,我一定会帮她。&
后来,Angela Zhang确实联系我寻求帮助了,那是她大四的时候,希望请我为她写一封赴美留学的推荐信。我自然很乐意。几个月后,她再次联系我,告知我她已被这所美国顶尖院校成功录取,并感谢我的帮助。
脱颖而出的好方法
我喜欢分享这个故事来说明:采取主动,可以为你提供展示能力的机会,并且让你获得更好的发展机遇。虽然你不能指望这些事总会发生,但你的积极主动肯定会给人留下非常正面的印象,特别是公司的管理层,因为他们一直都在寻找那些在环境中积极参与,为其贡献并增加价值的员工。
对你来说,更加积极主动(而非被动)是一个非常简单、快速、且实用的方法,能让你从目前环境中收获更多。它让你可以更好地利用周围的环境和机遇,加速你的学习和发展。最终,积极主动将帮助你脱颖而出,因为你所展示出的能力、价值、及对环境的贡献,正是每个成功企业和高管所看重的。
(文章来源:壹心理)
Copyright (C) 2013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工会 版权所有南京市御道街30号 教职工活动中心四楼 邮编:210016
Powered b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锻炼腹部赘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