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球讲武堂(4)控制力量为什么会魔王失去力量的小说准度

台球讲武堂(17)隐形的杀手
隐形的杀手
大约是在1993年的时候左右。有一卷艾弗伦、雷耶斯和强尼、阿查对抗赛的录影带。忘记是那个单位发起的了。记得这是一场抢21胜的比赛。
我到现在还记忆非常的深刻。他们两个以每次下场超过2盘的续杆能力在积累比数。大约是在强尼阿查下场第七还是第八次的时候,比赛结束了。比分是21比19。强尼阿查以两局之差赢得了比赛。
我想那时候的台湾人。可能都被这次的比赛吓到了!
台湾以前是盛行十四分之一赛制的。这种赛制因为目标球的选择性很多。母球基本不太需要长台的进攻,力量比较追求轻巧,走位也比较细腻。因此选手大部分都是依靠腕力在打球比较多。但是像9球。目标球只有一个,所以强攻走位的能力就显得格外重要。而依靠手腕的发力方式。在这个赛制上面,对于长台的处理能力,明显是不如以手臂为发力主体的方式。来的稳定。台湾的选手,基本上都在修正自己的发力方式!
这次比赛给我们最大的启示是,纵使我们每一局都能够完美的清台。没有失误。但是,因为冲球爆发力较差。也根本打不过这些顶级的选手的。
因此在这个时期,台湾的台球爱好者,进行了一次全面性的发力整合练习(我也是其中的一员)。大约经过了两年作用,成果就浮现出来了。这个时期的选手,基本上,技术都非常的全面。长杆,短杆,高杆,低杆,跳球。几乎所有的打击技术,都可以集成在一个人身上。
这一个时期,技术得到整合的人数达到惊人的程度。我举一个例子来说明:
有一次世界锦标赛在台湾举行,正值台湾职业会的例赛正要开打。这些国际选手一方面好奇台湾的台球环境,一方面也出于热身的考量。纷纷要求参加这次台湾的职业赛。当时的涂永辉理事长一听到这个消息就乐了。直接就向这些选手表示说:非常欢迎你们来参与。最好是帮我教训教训这些目中无人的傢伙。
最后有六位选手参加了这次的比赛,其中超过三个是前世界冠军。
最后的结果惊呆了所有的人:这六位选手,没有一个挺近前32强的。
台湾这时候的9球水平到底有多高?我再说一件事情:
我们一般在对抗练习的时候,大家常常聚集在一起“追分”。(游戏的细节就不说了)。但是,因为大家的续杆能力都太强了。因此常常有人一个小时都无法下场。因此,只好把袋口改小一点。增加“冲球”的难度。从2。2改到1.8.再改到1.7、1.6。甚至是改到1.5。
所以在台湾的球馆,一定会有一张或一张以上经过这样特别修改的球台!
但是,纵使如此,技术在这里面。也只占了很小一部分的胜负因素。
后来,台湾的选手,干脆以开仑的方式来追分。就是我们俗称“二三五”的开仑赛制。从9球桌上练习开仑。因为新奇,以及可以练习母球的走位控制(防守)等原因。很快的。这种游戏就在台湾全面的得到了推广。
大家或许很难明白,这个游戏为什么会被台湾的台球爱好者如此追捧,我再说一件事情:有一次我在玩追分的时候,总共五家。我因为猜拳输了。因此最后一家。等到我下场打击的时候。我前面的四家,居然开清了22局。要知道。这个球台的袋口小于1。7呢!
这意味着什么?防守在这个游戏中,根本就没有任何意义!
因此台湾的9球选手。基本上是不擅长防守的。
而这种开仑游戏,正好可以弥补这些人在防守上的不足。
这件事情,对台湾的台球界,又发生了一次惊天动地的影响!
“台球王国”,竟然就此一去不返!
我大约在2006年才弄清楚这件事情的关联性!
我在前面的许多内容中不断的提到。我们瞄准的感觉,其实就是一种错觉。而我们之所以能够产生这种感觉。是因为我们锻炼身体。当身体形成一定的本能的时候,所会延伸出来的错觉。
我将身体这种本能的形成过程称为:“优化”。而将优化所产生的感觉称为“幻化”
那么:这两件事情有什么关系呢?
我曾经说过,身体本能的存在,是因为身体基于帮助我们面对环境而产生的一种特质。这种特质可以帮助我们能够精确的使用我们的肌肉关节。在优化过程中,本能逐渐的提升还可以帮助我们拥有注意细节的能力!以帮助我们更加精确的修正我们的动作方式!因此,本能的形成是需要不断的完善的。
同样的,由本能所产生的幻化,也会不断的变化。并且与本能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进化。最终,形成一些,能够更精确引导本能的幻化(错觉)!
但是,本能的产生,不是由我们的意志力来决定的。而是以它认同方式来决定的。
当我们在进行台球落袋式赛制的时候。把力量精确的投送到进球点“把子球打进”是一切幻化的基础。这种需求是唯一的,是必然的。
因此当我们逐渐形成本能的时候,引导本能的幻化会依据这种前提而产生合适的错觉。由于进球是唯一的选择,因此在幻化产生的时候,不管是母球的走位控制,我或者我们所需要的力量形式。都会以进球为优先的考量!
而台湾的台球爱好者,因为分散精神去练习开仑。当我们在练习开仑的时候,我们的幻化主要是以母球的走位控制为优先条件。“把球打进”反而得不到任何幻化的机会。
虽然开仑因为母球的走位需求,母球需要非常宽广的旋转方式。因此能够使得我们的发力更为完善。但是,也由于引导我们发力的幻化,无法得到坚定的发展方向。最终,使的台湾的台球选手。空有强大的发力能力,却丧失了在准备打击的时候,对进球点的锁定能力。
这个影响到这里还远没有结束!
由于母球的旋转,是由球杆相对母球路径的角度产生的。当需要更大比率的旋转的时候,就必须利用桌面的阻挡(提高球杆对桌面的角度)。来使母球得到更大比率的旋转。
这意味着,我们在打击的时候,球杆对桌面的角度会因为这种需求而变高。练习者在不知不觉当中,后手会越来越高!
然而实际上,高手在进行瞄准的时候,大部分是利用我们重心的延伸线来进行的。这个延伸线也是经过不断的优化,幻化产生的。当我们把打击发力时候的球杆提高了以后。这條延伸线会失去在发力初始阶段。由球杆水平所引导产生的依据。因此,这条延伸线也得不到合适的优化幻化。
在这里,可能大家会好奇,这条延伸线是什么东西?现在我们稍微解释一下:
我们可以用球杆锁定进球点,也可以用手腕,手肘锁定进球点。但是,这些锁定的基本是“把球打进”。并不会包含母球走位控制的参数。真正能够整合准度和控制的,是由我们幻化出来的“重心的延伸线”来实践的。
因此当我们对进球点进行锁定的时候,还必须与这条重心線重叠。这时候才能够同时实现准度与控制。
这样子说,可能还是不好理解:我们用一个图形来表示:
如这个图所示:球杆的方向和进球点实际是没有关系的。我们知道仍然能够把球打进,是因为我们有一种感觉。我们知道母球会朝向前方运动。最终把球打进。这种感觉因为正好接近我们重心的前方。因此叫做重心的延伸线!
重心線的方向和球杆的方向是存在角度的。但是两者分别都可以用来锁定进球点。身体在处理这种矛盾的时候,会产生一种主从关系。
重心線存在的因素是母球与球杆的夹角关系。是匹配母球旋转的依据。因此,如果以重心線为瞄准的依据。母球的控制会比较精确。而球杆的锁定是将力量投送到进球点上。因此,如果以球杆(或者手腕)来锁定进球点。准度会比较稳定。
因此,如果想要同时实践准度与控制。这两个感觉必须能够重叠!
(这个东西,就是高手在瞄准试击时候调整最多的东西)
身体能够明显感觉这条重心線存在的依据,是经过不断的重复锻炼的。这种锻炼的基础就是力量坚决的投向前方。
但是,由于练习开仑的关系。我们把后手抬高了。直接导致我们重心線的延伸距离缩短。延伸的精确性下降。
因此台湾的选手在练习了开仑之后,不但瞄准锁定的能力下降。连打进之后的走位控制能力也跟着下降。
台球王国的称号。居然从此不再!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
恶劣的学习考验还不只是这样!
上世纪末,许多制造钓鱼竿的工厂,由于本身市场的竞争激烈,又由于球杆与钓鱼竿在外观及性能上有些相似,因此,这些工厂便将碳纤技术引导到台球领域当中。制造出碳纤球杆。
碳纤球杆由于其直性好,不易变形。而且力量的传递完整,因此,在崇尚科技的美国,广泛的应用在台球领域中。
但是,不管是碳纤球杆或者科技前节,这类球杆的响应速度比木质球杆的快。受力时间短。
我们都知道,要将一个西瓜切成两半很容易分辨大致上的位置,但是要将一粒绿豆切成两半,就不是那么轻松了。同样的,当球杆击打母球时受力时间越长,则力量越容易分割。受力时间越短,则越不容易分割。高杆,低杆,左塞右塞都具有相同的原理。
母球旋转力量的大小,与母球行进力量大小的配比,是由球杆接触母球的角度及球杆滑过母球的速度时间来控制的。过短的接触过程,使得旋转及控制相对困难。
我们在学习过程中,技术能力的进步,是由意识行为及本能反应两者共同构成的。由于这样的条件,对于击打的控制及精确度产生了一定的难度。这个难度使得身体在每一次的打击过程中都存在疑虑。因此身体的本能得不到坚决或者正确的引导,最终导致技术本能的退化。
表面上来看,这种退化似是由于意识行为的迷惑所造成的。当我们在学习技术的时候,主要是以意识行为引导的本能反应所支持,来达到技术的形成。比如我们身体的平衡能力,是从幼小的时候,逐步摸索养成的。我们非常容易就能够利用身体的平衡能力,是因为我们的上一代在承传时,已经将这些必要的本能需要,为我们做了一些必要的准备。
但是对于其他非生存必要的本能反应,就不具备这样的条件了。因此,我们学习的时候,必须通过自身的学习理解来引导形成我们想要的本能反应。
当这个过程不够坚决,或者过于困难时,身体出于保护这个生命体的前提下,会破坏这种本能的链接过程,主要的目的是希望我们能够寻找出更为符合自然现象的方式,来达到技术养成的目的。或者放弃。
因此,碳纤球杆和科技球杆的推广,直接导致了整体花式台球水平的下降。
全世界人才济济。原本这些问题也不难发现的。但是却发生一件事情,使得这些负面因素得以隐藏的更深!
我们知道:一个运动的兴起,总是跟随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
花式9球,由于选手的续杆能力提升太多了。常常在一些实况转播的赛事当中。形成一面倒的比赛。比方一个原本60分钟的赛事节目。却因为选手突出的表现。可能在25分钟就结束比赛了。
这种结果,对于观众当然是一场难得的视觉盛宴。但是,对于赞助商和电视公司而言,却是一场灾难!剩下的这些时间,已经失去比赛过程中,悬疑性的吸引力了!怎么处理,面对这种可能?
但是、没有赞助商,就没有经费来进行大型的赛事。
最终,只好修改赛制规则。以网球的赛制规则为依据。轮流发局!
这种赛制方式,直接终止了选手的续杆意图!在破发局的环境当中。选手只好花费更多的精神来练习防守。
这种现象,直接又形成了前面说的。优化幻化的方向,受到影响。
这正是鱼与熊掌不可兼得!
当选手不再追求无懈可击的打击能力的时候。消失的是这个运动的爆发力与张力!没有这些激动人心的震撼。
花式台球运动,正从各个角度当中。失去色彩!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2015、6、7于台北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台球讲武堂(18)力量的开始
核心提示:力量的开始台球运动由于没有完整的理论教材,因此学习台球的人。几乎只能够从别人的动作特征当中,来推测对方技术本质上的原理。然而,前面我也例举了许多,关于感觉是由于本...
力量的开始
台球运动由于没有完整的理论教材,因此学习台球的人。几乎只能够从别人的动作特征当中,来推测对方技术本质上的原理。
然而,前面我也例举了许多,关于感觉是由于本能过程中所产生的错觉等。
其中为祸大陆台球界最深的一个例子:
戴维斯在一次受访当中说过:打好台球,应该从脚尖准备做起。
结果这句话到了中国,居然被误解为:打好台球应该从脚尖开始瞄准。
在9球上面,这句话的影响还不大。因为9球常常需要剧烈的旋转。而剧烈的旋转,球杆的方向和母球的路径,几乎不存在什么关联。而使用旋转球判断进球点主要是经由我们的重心来形成的(请参考台球讲武堂17)。因此脚尖根本就无法与进球点产生关系。所以9球选手几乎没有被这句话影响。
但是,斯诺克则不同了。斯诺克由于准度的需求太高了。因此刚开始学习斯诺克的球友,基本上都不愿意使用旋转球来进行打击。因此球杆方向与进球点的联系感比较强烈。又由于球杆一般都会处于后脚的上方。因此许多斯诺克爱好者便以为可以使用脚尖来进行瞄准。
这个现象,也形成了大陆台球爱好者一个特殊的现象!
每次当我看见一些斯诺克爱好者(甚至许多选手级的),在进入打击区的时候,拼命的调整后脚尖的方向,然后紧紧的锁住这种感觉。我心里真的觉得很无奈,好气又好笑!
(至于戴维斯为什么会说出这句话,以后我再来说明!)
台球爱好者,非常容易被许多这样的外表特征所误导。
其中有一些动作,是大部分台球爱好者不能理解,这些动作,甚至打击者本身也还没有足够的理解(已经习惯了,当然不会去追根究底了)。因此,纵使打击者本身已经能够完美的应用这些技巧。却始终没有人能够清楚的表达这个动作的含义!
那就是“力量的开始”。
什么是力量的开始呢?
高手在进行打击动作的时候,需要不断的模拟试击,以推测自己所准备的打击方式,是不是符合这次的打击条件。所谓的“试击”。就是虚拟一次打击完成的效果,以验证自己的准备方式是否合理。这种试击的动作,看起来好像是在进行瞄准,因此旁人在观看选手的试击动作,几乎都误以为选手是在进行对进球点瞄准的调整过程。
事实上,高手在趴下去的那一刻,纵使不再进行调整,也能够将子球打的非常准了。母球也能够非常的到位了。
那么,为什么说还需要面对发力开始的问题:
大家仔细想一想:由于试击本身就已经是发力完成的一种推测动作。那么,当真正要打击的时候,打击者是怎么区分这两者的不同呢?
由于我们在试击的时候,球杆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投送到前方,因此虽然动作的完成度已经涵盖了投送之后的姿势平衡等等的细节。但是,毕竟两者之间还是存在本质上的差异的。那么,我们就必须能够区分两者的不同。并且以某一种方式来使自己能够准确无误的将力量投送出去。
另外:由于球杆本身具有相当的质量,因此,如果不能使球杆顺利的投送出去,那么,打击的结果,可能就会与我们原先的设想产生偏差。
在这里,我将这种引导力量从后方开始往前方投送力量的动作称为“杨杆”。
典型的,比较高效的杨杆方式大约有六种:
1、让球杆紧贴下巴开始发力。这是斯诺克上面使用最多的一种杨杆方式。这种方式的好处是可以利用下巴来固定球杆的方向。对于像斯诺克这种不需要过度使用塞球的打法。确实有着非常高的效果。(关于斯诺克的塞球为什么和9球不同,我们从后面“球杆”的部分再来说明)
2、将球杆拖至于更后方,在增加的距离当中,先将球杆启动起来:这种杨杆方式几乎是大陆的特产!由于这种方式使得整个打击的过程,因为球杆行走的距离增加,而得到延长。因此,能够充分的将动作的肌肉(主要指手腕)用来维持准度。这种打法非常的准。大陆球友崇尚准度,因此许多选手选用这种方式。
3、划船式。这是艾弗伦雷耶斯独创的杨杆技巧。刚开始的时候,这种发力方式主要的目的是将母球能够推的更远而应用的。因此这种杨杆方式,对于球台环境的变化适应性最强。非常适合在湿度较高的环境中来使用。
4、半划船式。这是台湾的著名教练陈为志发明的杨杆方式。这种杨杆方式有一个最大的好处:能够将球杆最高效的穿透母球。因此这种杨杆方式,对于长台低杆等强烈旋转球,具有非常好的处理能力。
5、提杆:所谓的提杆是指在准备打击的那次回杆之后,将球杆利用大臂稍微提起一点,利用这个过程,对于大臂稍微产生压迫,而不至于需要压迫到手肘或者手腕等,能够控制整个打击意念分配的动作部位。这个杨杆动作比较上面几种杨杆方式具有更完整的准度维持与控制能力。但是,利用这种杨杆的前提是自己的动作部位,需要极高的作用时机。也就是需要极高的动作顺序。
6、慢:这是在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利用更慢的回杆动作来压缩重心。以重心来带动所有的动作部位。由于这种杨杆方式在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也能够对重心进行调整,因此就是在没有试击的条件下,这种方式也能够准确的将目标球打进袋口。但是,这种杨杆方式的出发点是为了维持对进球点的锁定而产生的。完全没有对母球的走位进行控制。因此必须能够以预力来进行打击的选手,才能够应用这种方式。
(在我的视频当中,有一组库边9球的清台视频。其中最后三颗球就是用这种方式锁定进球点的)
我想,大家看到这里,应该能够明白,我们所看见的动作表征。其实都打击者自身能力应用的一种方式。单纯的模仿这些特质,几乎对于台球的打击技巧没有任何帮助!
有所谓:差之毫厘谬以千里。
在上述六种杨杆方式当中,只有第一种对球友能够起到实质上的帮助。这是由于这种杨杆方式,在发力的时候,球杆需要紧贴下巴,因此我们的动作部位,包括:大臂,小臂(手肘),手腕。在这个过程当中。需要调整高低。因此能够有效的锻炼我们动作的细节。因此能够帮助球友的打击技术得到提升。
而其他五种杨杆方式。几乎和技术的提升,不存在任何因果关系!
现在的问题是:绝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和所谓的“杨杆”。根本就没有任何的联想意识。那么这些人是怎么来启动自己的发力过程的?比较明显的方式有:
1、瞄准完,将球杆快速的抽回到更后方,压缩动作部位的肌肉:这种发力方式是大部分台球爱好者所使用的方式。这种发力方式,和胡乱发力几乎是等号!由于这种杨杆方式,根本不存在所谓的“试击:的概念。力量几乎都准备在球杆到达母球的接触点为止。因此会觉得可以利用母球的接触点,或者接触母球以后形成的”線“来锁定进球点。一般我们所谓的”瞄准“。就是这些人在做的事情。由于这是所有初学者使用的一种打击技巧。当技术稍微成长以后,包括动作,瞄准方式等等都已经根深蒂固。因此当想要追求技术的时候,这些习惯紧紧的封锁了练习者的思考方向。观念不容易改变。因此谁来也教不动这些人!
2、瞄准完。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以虎口或者掌心压迫球杆:这种杨杆方式,是前面说的初学者,在没有改变自己的打击瞄准习惯的时候,进一步为了维持准度与控制母球所使用的方式。由于打击台球的时候,手腕是动作部位当中,速度最快的一个部位。因此以这种方式杨杆,球杆在发力初期的时候,就已经产生非常快的速度。在进行力量控制的时候,还需要降低球杆的速度。需要更加的握紧球杆。这种杨杆方式,和我们真正打击台球时候需要的力量方式,几乎完全敌对。
前面这两种杨杆方式,几乎已经确定打击者,终其一生,技术得不到进步的空间!
前面也说过,台球技术想要进步,就需要改变自己的习惯。而改变习惯,意味着需要面对自己本能的抵制。
有多少台球爱好者,能够面对这种磨砺?
就有多少高手的产生!
台球技术之所以难!还不是原理有多难。实在是因为练习者在初期,就已经走上一条错误的道路!
要命的是:绝大部分的台球爱好者,完全臣服于自己不良的习惯当中。对于真实的原理,几乎已经没有容纳的空间了!
所以,台球技术能够得到进步空间的,我认为他们都是”勇者“。
菲律宾式:又称划船式。
菲律宾由于地处东南亚亚热带,环境潮湿。又由于当时经济相对落后,球台品质较差。打球时想要产生母球的旋转及控制相对不容易。而且潮湿使得台布摩擦力相对较大。母球滚动至半途,旋转的动能消耗大半。因此如何维持母球的有效旋转就变得很困难。
但是,有这种难度,就有人能克服它。首先要想把旋转的持续力增加,那么旋转的速度就要大一些。要想使母球的旋转被台布抵消的少一些,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用用枪把母球推远一点,母球才离开枪。这样,少了一小段的消耗,旋转控制的效果转而明显。
为了达到这样的效果,必须具备两个条件:首先手腕要摆动明显,并且腕力必须完整的在枪棒打击母球的整个过程中,对母球做完整的加速。其次是送杆要长一些,这样才能把母球推远一些。
我们把它连贯起来,手肘先把枪棒推出去,接近到母球的时候才翻转手腕。
由于想要获得更大的旋转力,架桥会稍微高一些,枪头在中段再平行于台面。因此有上下摆动幅度较大。我们戏称“划船式”。
这是我们在客观上的一种解释,在经过了深入的分析之后,我们发现。这种发力方式,本身就具有某些台球技术的合理性及特性:
由于这种发力方式由于手臂上抬较多,因此,发力初始,是由大臂带引到球前端最低时,转为手肘发力,再引导出腕力。这种由慢到快的加速方式,对于台球运动的发力来说,已经具有高度的完整性。
如图1所示:红色部分表示大臂将力量引导出来的过程。黄色部分表示小臂开始发力的过程。蓝色部分表示手腕开始发力的过程。
表面上看这种带有弧线的发力方式似乎非常简单,但是事实上并非如此。以较低的杆速接近母球时,这意味着球杆击打母球的过程是非常长的。这种长时间的加力方式,母球的路径就变得非常难以掌握。因此,实现这种发力过程的前提是必须对母球的旋转具有很高的熟悉度。
台球的旋转与行进路线在塞球的优化中有过叙述。由于母球静止在球桌上时,从任何方向施力,都会使母球产生移动。当对母球做加塞击打时,母球的行进路线并不会与发力方向重叠。这就使的力量与母球路径间形成了一个夹角。这个夹角的大小与母球的距离,在特定的力量下,存在着一种平衡。当这个力量不符合这个夹角时,则会有多余或者不足的力量,母球过早或过晚到达进球点,当这个力量如果是建立在子球优先的前提下,则母球的移动控制将会产生偏差,当建立在母球优先的前提下,则子球将失去准度。因此这种杆法是在球技成长到一定阶段时的应用表现,而不是提升技术的手段。
台球技术在成长过程中,如果能够依循自然规律来进行训练,那么身体就会产生出应用这些技术的能力,简单的讲,身体会产生一些感觉来帮助我们使用这些技术。(图2)(图3)
如图2及图3所示:在做塞球控制时,由于身体的本能反应还没有将母球运动的路线,当成是同一条路线,这时候的发力控制存在偏差,我们称这种感觉是“偏心”。
(图4) (图5)
如图4及图5所示:当所预想母球的旋转方式符合这个打击时,身体将会感觉到母球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也就是母球的路线与身体假想的重心线,在同一条路线上。(在我们的眼里,母球是处在我们身体重心的前端)反之,如果这个打击控制不合理时,我们会感觉到母球是处在一种偏心的状态。
想要身体产生这样的感觉,就必须通过大量的训练来达到。而一般人在模仿这个动作的时候,并不知道这些基础的存在。练习过程中形成另一种误导,使得进步艰难。
这样的发力方式,虽然已经具有完整性,但是由于发力中,球杆的加力过程受到了这种弧线完成度的制约,并且击打处在发力过程的末端,因此,力量总成较小。对于力量较大的发力方式,球杆与母球的接触时间相对较为短暂存在着控制上的不足。
也许菲律宾人并没有完全理解这种技术的形成过程,以至于能够利用这种方式的球手并不多。其中最主要的原因就是这种发力方式,并不是单纯的模仿就能完成,前面说过,要将这种发力方式应用在真实的打击控制中,必须对母球的旋转运动方式具有非常全面的体会才行。
台式:也有人称半划船式。
台湾的台球发展离不开三个阶段,开始是使用虎口扣杆,极度的使用了腕力。因此长台的打击能力较弱。到前掌握杆时,已经将送枪的长度向前延伸。到后来,基本上都采用全掌握杆。再发展到打击前回杆时将枪头从母球的中心拉回来。
最后这种打法,由于打高低杆的时候,最后一次回杆的时候,枪头会上提或下压到母球中心点,因此最后一次看起来很像菲律宾式的划船式,因此又有人戏称为“半划船式”。
当选手在完成瞄球的打击准备之后,利用将球杆回到母球中心的做法,引导自己将力量发送出去。
其实这就是扬杆。和菲律宾的划船式是一样的道理。
如图6所示:红色部分是最后一次瞄准时的球杆位置,蓝色部分是最后一次回杆时,球杆的位置。
在这里特别强调一件事,这种回杆方式主要的作用是为了区别瞄球与打球的不同,从而使自己更加清晰坚决的将力量发送出去。并不是为了增加母球的控制能力。
这种杆法的穿透力很强,因此高低杆非常犀利。中长台的进攻能力强。
相比划船式来讲,这种打法在球杆接触母球时的杆速比较高,因此母球的细腻度比较不容易掌握。几乎完全依赖手腕来达成。
这种打法和划船式同样有着母球是否偏心的问题。也同样有着分割旋转的程度问题,因此,并不是外表的学习,就可以掌握。
但是,我非常建议初学者练习这两种杨杆方式。因为,在这个练习当中,我们明显的需要调整动作部位的位置。前面说过,本能的细化是经由不断的自我修正形成的。能够开始分辨自己动作部位的位置,正是使自己台球技术进步的关键。
事实上我认为:没有“杨杆”需求的台球爱好者,根本不算“台球高手”!
因为,只有胡乱发力的台球爱好者,才不需要这个东西!
S。这些内容是我在台球教材中的延伸讨论!请大家到我的其他博客内容中看看。后面的章节还会逐条逐项来说明台球技术应该具有的正确观点。
欢迎球友提问。进行交流。
(未完待续)
傅文政 于台北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傅文政台球讲武堂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