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宁都县赣州市宁都县足球比赛石上对战肖田足球比赛

宁都党务公开网
县人大县政协
位置导航:&&
宁都县出席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公示
发布时间:日
  宁都县出席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公示  发布时间:日 22:10:17   公 示  根据《中国共产党地方组织选举工作条例》有关规定和市委关于换届工作的有关要求,现将县委研究提出的宁都县出席中国共产党赣州市第四次代表大会代表候选人预备人选公示如下:  温会礼,男,汉族,江西宁都县人,中共党员,现任赣州市政协副主席。  王四华,男,汉族, 1968年4月出生,江西乐安人,研究生学历,1990年7月参加工作,中共党员,现任宁都县委书记。  刘勇,男,汉族, 1962年2月出生,江西会昌人,大学学历,1980年8月参加工作,198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委副书记、县长候选人。  谢文才,男,汉族,1968年6月出生,江西上犹人,研究生学历,1981年9月参加工作,1987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委副书记。  钟恢森,男,汉族,1966年11月出生,江西南康人,大学学历,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92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委常委、纪委书记。  余路晓,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江西大余人,大学学历,1991年8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委常委、组织部长。  张活生,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4年9月参加工作,199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委办主任。  曾晓青,男,汉族,1963年1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5年1月参加工作,1988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农粮局局长。  黄娟,女,汉族,1972年5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9年8月参加工作,1994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安福乡党委书记。  黄宏洲,男,汉族,1968年10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5年1月参加工作,199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洛口镇党委书记。  李学文,男,汉族,1970年9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9年9月参加工作,199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长胜镇党委书记。  杨斌,男,汉族,1967年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研究生学历,1989年8月参加工作,1993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赖村镇党委书记。  黄海明,男,汉族,1968年8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1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梅江镇党委书记。  李平,男,汉族,1974年3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5年9月参加工作,1997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黄石镇党委书记。  廖玮,男,汉族,1968年1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7年9月参加工作,1990年9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田埠乡党委书记。  陈晓义,男,汉族,1972年8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4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东山坝镇党委书记。  郭建国,男,汉族,1966年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8年9月参加工作,1991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固村镇党委书记。  谢亦华,男,汉族,1965年3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7年8月参加工作,1987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财政局党总支书记。  郑三省,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2001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公路局局长。  罗晓红,女,汉族,1963年7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0年12月参加工作,1985年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直属机关工委书记。  赖玉香,女,汉族,1976年3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5年9月参加工作,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固厚乡党委副书记、乡长。  黄锋建,男,汉族,1973年10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3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10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蔡江乡党委副书记。  黄翔,男,汉族,1970年10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2年9月参加工作,1995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东山坝镇党委副书记。  郭显芳,男,汉族,1976年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大沽乡党委副书记。  熊建华,男,汉族,1970年4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专学历,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石上镇纪委书记。  黄正发,男,汉族,1970年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专学历,1992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竹笮乡党委宣传委员。  胡林林,女,汉族,1977年7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7年9月参加工作,2000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会同乡党委组织委员。  袁镇华,男,汉族,1976年4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7年9月参加工作,199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青塘镇党委宣传、统战委员。  刘荣生,男,汉族,1975年11月出生,江西宁都人,2008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三永光电灯饰厂总经理。  张晓芸,女,汉族,1967年7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8年5月参加工作,1998年5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供水公司党支部书记。  简东英,女,汉族,1971年4月出生,江西宁都人,2006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二小教师。  叶芳婷,女,汉族,1973年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专学历, 1990年7月参加工作,200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人民医院护师。  刘柏生,男,汉族,1966年6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89年9月参加工作,1991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四中教师。  杨晓红,男,汉族,1960年11月出生,江西瑞金人,大学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1989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水利局总工程师。  宋继平,男,汉族,1969年10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0年9月参加工作,1994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小布垦殖场场长。  李俊杰,男,汉族,1962年4月出生,199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供电公司党委书记。  邓聚成,男,汉族,1968年11月出生,江西宁都人,1996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农粮局高级农艺师。  廖东华,女,汉族,1962年9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专学历,1983年8月参加工作,2000年6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中医院护师。  李嘉铭,男,汉族,1974年9月出生,江西宁都人,大学学历,1996年8月参加工作,2002年12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公安局小布派出所所长。  赖明生,男,汉族,1967年8月出生,江西宁都人,200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宁都县长胜镇法沙村农民。  刘先亮,男,汉族,1963年8月出生,江西宁都人,1984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肖田乡肖田村党支部书记。  林长秀,女,汉族,1957年8月出生,江西宁都人,1995年8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小布镇陂下村党支部书记。  刘河发,男,汉族,1974年12月出生,江西宁都人,1994年7月加入中国共产党,现任宁都县固村镇湖坊村党支部书记。  对以上人选如有什么意见,请于6月17日前向县委组织部反映。联系电话: 6831365。   中共宁都县委组织部  日   
乡镇党委网站
党委网站群
其它单位网站
梅江镇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固村镇赖村镇石上镇东山坝镇洛口镇小布镇黄石镇田头镇竹笮乡对坊乡固厚乡田埠乡会同乡湛田乡安福乡东韶乡肖田乡钓峰乡大沽乡蔡江乡宁都县 - 宁都概况
宁都县位于东南部,赣州市北部,版图面积4053平方公里,居全省第三,全市第一位,人口74.1万,居赣州市第三位,其中县城人口15万,现辖12乡12镇。
宁都建县历史悠久。宁都县建县始于三国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曾用阳都、宁都、虔化、博生等县名,元清时期两度升为直隶州,1934年10月为国民党专署驻地,解放初曾设宁都专区,1952年并入赣州专区。宁都是著名的红色故土。苏区时期,、、、等老一辈革命家曾在这里留下战斗足迹。宁都是第一、二、三次反围剿的政治军事指挥中心和主战场。日,国民党26路军1.7万余人在、的率领下,举行了震撼中外的“”,诞生了红五军团。&1932年10月,中央苏区中央局在东山坝小源召开了全体会议,史称“宁都会议”。宁都是早期的摇篮。大量的谱牒研究和田野调查证实,中原汉人唐宋时期南迁进入现在的客区,最早定居在宁都一带,站稳脚跟养足实力后,逐渐向闽西,然后向粤东推进。宁化客家公祠所列一百多个客家姓氏中,有好几十个是自宁都迁入的,如赖氏、廖氏、邱氏等。现在全县客家姓氏130多个,客家人口占总人口的98%。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讠利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宁都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诗国”之称始于宋代,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为代表的“”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自宋至清,中榜状元2人,探花1人,进士123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宁都教育底蕴深厚,民间崇学重教之风盛行,宁都中学曾连续10年高考上线人数名列全市前茅,2004年宁都中学廖海珍同学高考一举夺魁,成为我市、我县恢复高考以后首位全省文科状元。宁都是资源大县。宁都生态环境优美,森林覆盖率达71%,活立木蓄积量784.8万立方米,为国家首批100个生态示范县之一。野生植物、野生动物资源、矿产资源丰富。宁都还有迷人的旅游资源,最著名的自然风光数风景区,该景区集儒、佛、道和革命历史于一体,是省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森林公园,被道家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人文景观中,有唐东平候孙中山先祖孙讠利墓、建于西晋的青莲古刹、建于明朝万历年间的等,还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宁都起义”指挥部旧址等一批革命历史文物。宁都是农业大县和国家重点扶持贫困县。宁都经济以农业为主,有“赣南粮仓”之称,年产粮食30万吨以上,2004年被评为全省粮食生产大县。&2008年全县生产总值59.9亿元,财政总收入3.2亿元,农民人均纯收入2810元,是国家重点扶持的贫困县,现有贫困人口2.73万。全县新产业发展迅速,农业产业化经营深入推进,形成了优质稻、脐橙、黄鸡、加工型红薯四大农业主导产业和蘑菇、席草、蚕桑、茶叶、白莲五个区域特色产业。目前建立了全国最大的红薯加工基地和全省最大的席草、蘑菇生产加工基地。全县各级组织以新农村建设为总抓手,不断发展新产业,调整调优经济结构,实施工农联动、城乡互动战略,转变观念,理清思路,力促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强劲迈进。
宁都县 - 自然环境
●地质构造宁都全境地质构造较复杂,褶皱、断层、隆起、凹陷均有。地质基础系古生代震旦纪的浅变质岩构成。已出露的地层为前震旦系、、、、、、第四系,以震旦系、白垩系为主。岩石主要有花岗岩、、紫色页岩、,以居多。●地貌
2003年,全县有耕地面积58.48万亩,林业用地440.1万亩,水面23万亩,属典型的丘陵山区,概称“七山半水一分田,分半道路和庄园”。境内北部多山,中部丘陵起伏。西、北、东三面高,中间低,自北向南依次下降。西、北部边界为雩山山脉,地势较高;东部属武夷山山脉的分支,连绵不断;中、南部是丘陵、岗地及纵贯南北的梅江河冲积。境内一般高程300米至500米,最高点为西北部的,1454.9米;最低处是南部黄石镇下车坪村,海拔154米。森林覆盖率达71%。●气候特征宁都县地处北纬26°05'18″至27°08'13″,东经115°40'20″至116°17'15″之间。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区。气候温和,四季分明,日照充足,雨量充沛,冬无严寒,无霜期长,适宜于的正常生长。
●四季变化冬季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入冬,宁都在蒙古冷高压东南侧,因而多吹北风或东北风。这期间,有寒潮侵袭,并伴有霜、雪、冰冻天气。正常年份是:前冬冷晴多严霜,天气干燥;后冬则多雨雪,天气阴寒。俗话说“三九、四九,相见不出手”。又说:“大寒、小寒,滴水成团”。1月中旬至2月中旬,是全年最冷的时节,大雪、冻雨多发生在这个时期。春季3月中、下旬入春,蒙古冷高压强度逐渐减弱,而太平洋副热带高压逐渐靠近县境,气温渐升,雨日渐多,有“春雨连绵”、“春无三日晴”之说。但前期气温仍然较低,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影响,有时天气较冷,俗语说“清明谷雨,冻死老虎”。后期是南北气团在县境互相推移的时节,降水强度大,且较为集中,常有发生,使江河水位陡涨,山洪暴发,这是宁都的汛期,常有雷雨或。夏季5月下旬入夏,汛期过后,进入盛夏。由于太平洋副热带高压的控制,天气炎热。又因地处高压北缘,故多吹南风或西南风。有“小署南风十八天”之说。当副高压加强或减弱阶段,容易形成热雷雨天气。这种热雷雨,多发生在午后或傍晚,且地方性明显,有“夏雨隔堵墙,淋女不淋娘”之说。这时期,常有台风影响县境,有降水、降温、大风、暴雨现象出现。秋季9月下旬入秋,处署过后,夏季风减弱,但气温仍高,俗称“秋老虎”。不过这时的热与前不同,所谓“白露秋分节,夜寒白天热”。即白天虽热,入夜转凉,秋意渐浓。这时期,地面至中低空为冷性高压控制,中高空则仍为暖性高压影响,从地面至高空均为高压,且下冷上暖,气层稳定度大,不容易形成云雨,大部分年份天气晴朗。晚秋时节,有“小阳春”天气促使草木开花,甚至结果。
●气温、降水、日照、霜冻情况
气温年平均气温在14至19℃之间。北部山区低,南部丘陵、河谷地区高。黄石、赖村的梅江河谷和固村盆地是两个平均气温高值区,在19℃以上。北部的肖田、郎际年平均气温仅在14℃。极端气温也是南部高、北部低。极端最高南北相差较小,而极端最低气温相差较大。月平均气温,12月至2月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下,其中一月气温最低。从3月开始有连续9个月的时间,平均气温都在10℃以上,其中7月气温最高。据县城稳定通过10至20℃,保证率80%的起讫日期:10℃最初出现在3月25日,20℃最终出现在9月28日,历时187天,总4723.5℃。降水年:在毫米之间。大致北部多,南部少,东部多,西部少。4至6月降水量占年降水量的40~70%,比重较大。若超过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特大水年。自1939年以来,有、、六年为特大水年。大的洪涝灾害出现在这些年份。若低于4至6月多年平均降水量30%定为枯水年。自1939年以来,有、、1971五年为枯水年。较严重的干旱均发生在这些年份。7至9月降水量与4至6月降水量相比,明显减少。这一时期,容易形成伏、秋旱。10至12月降水量最少。1至3月降水量次于7至9月降水量。多年平均降水量1706毫米,最多的为1997年,达2791毫米,最少的为2003年。多年平均年降水日数与无降水日数之比为18:20,相差不大,农谚谓:“有多少晴天就有多少雨天”。1939年以来,日雨量最大的是日和日都为218.1毫米。日照:多年平均日照1938.8小时,日照百分率为44%,太阳辐射的年平均总量为卡/平方厘米。无霜期:县城多年平均值为279天。最长为319天,最短为224天。平均初霜日期为11月30日。最早的初霜日期是11月5日,最晚的是次年1月3日。平均终霜日期为2月22日。最早的终霜日期是1月16日,最晚的是3月28日。初、终霜间隔天数(有霜日期)多年平均为85天。最天128天,最短32天。县北部初霜早,终霜晚,霜期较南部长,无霜期较南部短。根据县气象局观测记录:山顶出现霜的次数较少,山间盆地出现霜的次数较多,俗说:“雪上高山,霜打洼地”。
宁都县 - 资源概况
●地热资源
宁都主要有两条地热带,一条由兴国至青塘过信丰;一条由肖田、湛田至瑞金过寻乌。现有温泉池三个(湛田、石上、肖田、青塘)。热水平均温度为30~40℃。平均水量为每秒1~2公升,按热量计算,全年热能资源为39×103千卡。相当于煤炭3500大卡/公斤的114.3吨煤。湛田李村,温度高(出口水温为55℃),流量大(日流量200立方米左右),适宜开发利用。●县内太阳的年总辐射量年平方厘米为112.19千卡,平均每天可达488.9千卡cm2月,最低的二月份,月平方厘米其值亦有5.9千卡。4~10月平均月平方厘米都在8千卡以上。
●矿产资源分布于安福廖坑、青塘白石坳、坎田、大沽南林。廖坑矿藏分布范围较广,东西长3000余米,南北宽1000余米,面积约三平方公里。大小矿脉约30~40条。类型为高温热液石英大脉型黑钨矿及少量残积坡积砂矿藏。含量一般为0.02~0.03%,最高达0.22%。青塘白石坳矿,位于燕山期花岗岩株与石炭系纪灰岩的接触变质带上。类型:白石坳地带为砂卡岩型白钨矿。狮吼山、赤水至山峰仙等处均为含钨石英脉型黑钨矿。硫铁矿分布在青塘打山岭、杜弯背、和尚脑、、茶山岗、一带。矿化面积5.14平方公里。矿体以似层状、透镜状产出为主。主要赋存于地层中。矿物组合有:磁黄铁矿、黄铁矿、黄铜矿、斑铜矿、铜兰、辉铜矿、毒砂、闪锌矿和方铅矿等。类型属高热液接触交代矿藏。矿石品质优良。煤主要分布在青塘、赖村、黄贯等地。矿点很多,储量丰富。煤质为无烟煤,赋存于石炭系梓山组地层中。煤层不稳定,变化较大,且常为断层所破坏。黄贯煤矿从莲花山至五罗棋山麓,纵贯两山,共有四平方公里含煤面积。石灰石分布于青塘、黄贯、赖村等地。有的整座山都是。仅黄贯后山塘口一处石灰石储量就达100万吨以上。主要产于青塘狮吼山、刘坑燕子岩、田头牛栏洞、长胜尼姑山、固厚蜀田和铁树坳、东韶漳灌、肖田美佳山、东山坝等地。但矿石品位不高。分布在刘坑、会同、石上、东山坝、黄石、洛口、黄陂、钓峰等8个公社。据钻探资料表明,从黄石的山梓至肖田的小吟都延伸萤石矿脉,全县萤石蕴藏量估计可达百万吨。绿柱石黄陂、小布、钓峰、廖坑等地均有分布。凡县内有花岗岩、云母岩的地方都发现有此种矿物。多呈绿色,也有无色、蓝色、黄色或粉红色的。呈六棱柱形,有玻璃光泽,硬度大,可用以提炼及其化合物。其它矿物(1)分布在青塘、赖村、肖田等地。纹理有土黄、黑色、灰白、红色数种。目前尚未大量开采。(2)建筑石料有小布花岗岩,灰白中夹杂黑星点,质地坚硬、美观;赭红石,产于石上莲湖,梅江河东及梅江下游两岸。开采量较大,多用于建桥、建房。(3)磨刀石产于青塘老埠磨刀坳、固厚蜀田一带,细嫩多浆。
●生物资源野生药用植物共有235种,其中历史较长比较重要的有:绵茵陈等。此外,还有纤维植物、观赏植物、淀粉植物、栲胶植物、饮料植物、杀虫植物、单宁植物、植物等8类,计72种。木本植物以松、杉、竹为主的木本植物共有90多种,其中较珍贵的木本植物有30多种,属国家保护的有银杏、、、、、、半枫荷、野山茶等13种,主要分布在北部凌云山区和小布钩刀咀一带。小布池边有两棵百余年的,钩刀咀有香果树多株。这两种树,世界其它国家已属罕见。鱼类除人工放养的鲩(草鱼)、鲢、鳙、鲤、青、鲫、鲴鱼等传统品种外,非人工放养的主要有、、鳅、河鲤、石鲩、虾、鲦、铹铍、鲶、鳗、鳜等20来种。
宁都县 - 历史沿革
考古资料证明,
在原始社会晚期,宁都已有人类居住。属吴国,初属越。后楚灭越,全境属楚。秦统一后,始皇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分天下为三十六郡。宁都属九江郡。西汉属豫章郡。高祖六年(公元前201年)始置雩都县。宁都为雩都县地,属庐陵郡。三国属吴。嘉禾五年(公元236年)分庐陵郡立南部都尉于雩都,析雩都县东北陂阳乡白鹿营(今黄石镇营底村)置阳都县。此为宁都建县之始。太康元年(公元280年),改阳都为宁都(因境内有太平里,以安宁之意而名为宁都)。此为“宁都”县名之始。迁县治于阳田营(今石上镇王田营村)。太康三年(公元282年)改南部都尉为南康郡(治雩都)。东晋永和五年(公元349年),南康郡移治赣县(今赣州)。宁都隶之。·宋永初元年(公元420年)改南康郡为南康国。宁都隶之。大明五年(公元461年),析宁都虔化屯(今东山坝镇大布村)置虔化县(旧志载:县西五里有石状如虎,传由虎化为石。虎为凶物,改为虔,故名虔化,县以此得村名),并属南康国。南朝·齐永明元年(公元483年)南康国复为南康郡。宁都、虔化均属南康郡。隋开皇九年(公元589年)灭陈,改南康郡为虔州。虔化并入宁都,隶虔州。开皇十三年,陂阳县(今石城县西)并入宁都县。开皇十八年(公元598年),改宁都为虔化县,隶属如前。迁县治于雪竹坪(今梅江镇)。唐武德五年(公元622年),虔化属洪州总管府虔州。贞观元年(公元627年),分天下为十道。虔化属江南道虔州。开元二十一年(公元733年)分江南为东西道。虔化属江南西道虔州。元和六年(公元811年),升虔州为上州,虔化为上县。咸通七年(公元866年),升虔州为节镇,号百胜军。虔化隶之。五代十国时,南唐保大十一年(公元953年),析虔化之石城场置石城县。宋至道三年(公元997年),分天下为十五路。虔化属江南路虔州。天禧四年(1020年),分江南路为东、西路。虔化属江南西路虔州。宋大观元年(1107年),升虔州为望郡,虔化为上县。宋绍兴二十三年(1153年),改虔州为赣州,虔化为宁都。元至元十四年(1277年),置江西行中书省,改赣州为路。宁都属赣州路。元元贞元年(1295年)十一月,升宁都县为州,辖石城县,属赣州路。明洪武二年(1369年),改赣州路为府,改宁都州为宁都县。洪武九年(1376年),宁都县属江西布政使司赣州府。清初沿明制。乾隆十九年(1754年),升宁都县为直隶州,辖瑞金、石城二县。民国二年(1913年),宁都复改为县。民国三年,全国行政区划设省、道、县三级。江西设四道,宁都县属赣南道。民国十五年,废道,宁都县直属江西省政府。1929年,宁都为中央苏区属县。1931年9月,宁都县分为宁都、彭湃两县。1932年2月,宁都、彭湃两县复并为宁都县。日,在南城金溪黄狮渡战役牺牲。同月13日,为纪念赵博生,宁都县改为博生县。1933年7月,根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人民委员会《关于重新划分行政区划的决定》,宁都分为博生、洛口、长胜三县。隶属如前。民国二十三年十月,红军长征北上抗日,仍为宁都县,属江西省第十二行政区,并为专署驻地。民国二十四年四月,江西省政府将全省改划为八个行政区,宁都属第八行政区,仍为专署驻地。日,中国人民解放军解放宁都县城。29日成立宁都县人民政府。同年9月,省人民政府决定设瑞金分区,后未成立,改为宁都分区(1951年6月改称宁都专区)。宁都县隶之,并为专署驻地。日,撤销宁都专区,并入赣州专区。宁都县属赣州专区。1954年6月,改赣州专区为赣南行政区。宁都县隶之。1964年5月,改赣南行政区为赣州专区,1971年2月改称赣州地区。宁都县隶之。1984年,设立员布乡(赣府厅字[号)。日,青塘乡、长胜乡、黄陂乡改设青塘镇、长胜镇、黄陂镇(赣府厅字[号批复)。日,撤销刘坑乡,其行政区域划归梅江镇管辖(赣民函[号批复)。日,撤销固村乡、赖村乡,设立固村镇、赖村镇(赣民字[号批复)。日,撤销石上乡、东山坝乡,设立石上镇、东山坝镇(赣民字[1997]12号批复)。日,梅江镇析置刘坑乡,乡政府驻刘坑村(赣民字[1998]50号批复)。日,撤销洛口乡,设立洛口镇(赣民字[号批复)。日,改赣州地区为赣州市,宁都县隶之。日,撤销小布乡,设立小布镇(赣民字[号批复)。日,撤销员布乡,划归洛口镇;撤销刘坑乡,划归梅江镇;撤销黄石乡、田头乡,设立、(赣民字[号批复)。
宁都县 - 经济发展
200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综合据初步统计,2006年,全县生产总值41.65亿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3%,其中,增加埴12.89亿元,增长10%;增加值15.05亿元,增长12.3%;增加值13.71亿元,增长16.7%。一、二、三产业增加值在生产总值中的构成比例为31.0:36.1:32.9。
全县居民消费价格总指数比上年下降0.9个百分点。在八大类价格指数中,除娱乐教育文化用品及服务和居住类上涨,其他类都有不同程度下降。2006年,全县财政收入18502万元,比上年增长15.6%。其中,地方财政收入13532万元,同比增长16.6%。全县财政支出59692万元,比上年增长33.8%。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总体经济实力仍然偏低,不尽合理,财政收入占比重偏低;规模以上工业总量偏小;“三农”问题仍然突出,农业产业化进程缓慢;财源建设滞后,财政增长乏力。
二、2006年全县农林牧渔业总199039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0.5%。农业总产值92034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3.5%。全年粮食总产量达6.69亿斤,增长6.3%。林业产值10328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9.2%。畜牧业产值75826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6.4%。全年牛出栏2.23万头,同比增长0.9%;出栏肉猪29.8万头,同比下降13.1%;肉类总产量6.74万吨,同比下降10.9%;家禽出笼28.2万百羽,同比下降12.2%;产量920吨,增长1.1%。产值1653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5%;全年水产品产量19595吨,增长1.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4321万元,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增长1.2倍。
三、工业2006年,全县完成增加值9.8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2%。全县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完成工业总产值64114.4万元,同比增长34.1%;实现工业增加值19950万元,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25.99%。国有工业及年销售收入500万元以上非国有工业企业34家中,内资企业27个,其中国有企业1个,完成产值856.6万元;股份合作企业1个,完成产值534万元;有限责任公司企业7个,完成产值29356.8万元;私营企业18个,完成产值24009.7万元。港澳台商企业7个,完成产值9357.3万元。外向型企业规模逐步扩大,工业出口交货值8401.8万元,同比增长45.9%;规模以上轻工业完成总产值30436.8万元,同比增长39.6%;重工业完成总产值33677.6万元,同比增长29.5%。工业产品销售率98.43%,高于去年同期0.15个百分点。全县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销售收入62035万元,同比增长35.2%;完成利税总额2911万元,同比增长38.3%;实现利润盈亏扎抵后盈利517.7万元,上交税金2393.3万元,同比增长29.8%。
2006年工业园区共有工业企业33家。实现工业总产值56200万元,同比增长34.7%,实现工业销售产值52800万元,同比增长29.1%,实现销售收入52600万元,同比增长28.6%,实现利润盈亏扎抵后盈利5110万元,同比增长29.8%;上交税金1630万元,同比增长15.0%。
四、固定资产投资
固定资产投资快速增长。2006年,全社会投资12.96亿元,同比增长20%。全县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完成投资额58383万元,同比增长21.4%。其中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50693万元,同比增长29.9%;开发投资完成7690万元,同比下降15.1%。
2006年县基础实施投入较大、重点工程实施较多。重点围绕县城市政建设基础设施和基本功能设施完善,高标准实施了中山南路财政大厦至县职业技校段、宁河大桥至昌厦公路段县城南北出入口道路改造。三环北路、党政办公大楼、影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城南停车场建设进展顺利,建设、博生西路农贸市场建设、东门农贸市场扩建等重点工程正在加紧施工,中央苏区反“围剿”战争纪念馆建设已完成征地工作。实施了交通路口红绿灯建设。以“农村公路建设年”为契机,全年安排国家农村公路建设项目126.5公里、通村水泥路建设项目25公里、通达工程20.8公里、战备公路宁都段28.66公里、国债公路44.6公里。新增通水泥路行政村7个,田头至黄石、梅江至安福和田埠至马头三头国债公路及对坊至瑞林公路基本完工。
五、国内贸易和招商引资2006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20976万元,比上年增长15.4%。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实现117243万元,增长15.6%;餐饮业实现3318万元,增长11.0%;其他行业实现415万元,增长7.0%。共签订报批外资项目11个,实际引进外资2454万美元,增长27.3%,外贸出口120万,同比增长36倍;引进国内197个,实际引进国内县外资金15亿元,增长3.4%;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6个。
六、金融和保险业2006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为44.3亿元,同比增长17.2%,其中:企业存款余额3.7亿元,同比增长2.1%;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达37.1亿元,同比增长17.0%。全县金融机构各项余额16.7亿元,同比增长6.3%;其中,短期贷款余额为12.9亿元,同比增长12.6%;中长期贷款余额为3.9亿元,同比下降15.2%。全年金融机构现金收支相抵,净回笼8.3亿元。2006年,全县保险机构各类收入9370万元,其中:财产保险收入1680万元,财产险赔款金额983万元,人身险给付金额870万元。年末全县已有22939人在职职工和离退休人员参加了社会养老保险。
2008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一)立足扩大经济总量,综合实力得到新提升2008年,全县实现59.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7%,按可比价计算,同比增长12%。一、二、三产业分别完成增加值16.5亿元、22.6亿元和20.8亿元,增幅全年呈&“一稳二降三升”态势,三次产业结构比由去年的28.7:36.9:34.4调整为27.5:37.7:34.8。&(二)立足提高经济效益,运行质量取得新绩效。“十一五”以来,财政收入占比重持续提升,今年首次突破3亿大关,完成3.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3%,增长33.3%,其中地方财政收入2.4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5%,增长35.7%。金融机构年末各项存款余额62.75亿元,比年初增加13.27亿元,居民储蓄存款大幅上涨,增加10亿元;各项贷款余额22.10亿元,比年初增加2.86亿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达2810元,完成年计划的101.7%,增长9.9%,增速比年计划高出1.9个百分点。&&(三)立足发展农村产业,农村经济呈现新气象全县实现农业总产值27.5亿元,同比增长8.1%。农业基础地位进一步巩固,粮食连续5年丰收,今年再创新高,今年粮食播种面积达103.6万亩,比上年增加8万亩,粮食总产7.8亿斤,增产近6000万斤。优势产业进一步发展,优质稻种植面积占总种植面积的90%以上;黄鸡出笼3130万羽;果园成园面积17.8万亩,比年初增加5000亩,其中脐橙11.9万亩;种植250万平方米,比年初增加50万平方米。龙头企业队伍进一步壮大,现有江西丰泽米业、宁都山凤凰禽业有限公司、江西惠大实业有限公司、九发(宁都)食品有限公司等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由年初的6家增加到12家。农民合作组织进一步发展,全县现有各类专业合作经济组织76个,比年初增加了7个。(四)立足壮大工业规模,工业总量再上新台阶全县工业增加值预计实现14.0亿元,按可比价计算,增长10.4%。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完成5.15亿元,增长40%,规模企业由年初的28家发展到37家,新增9家,宝华山水泥、供电公司和丰泽米业等3家企业年产值突破亿元。工业经济发展平台进一步拓宽,工业园区北区开发已进入施工阶段,竹笮工业小区建设全面启动,完成征地176.5亩。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园区农贸市场已交付使用,新建厂房2万多平方米,新建职工宿舍1万多平方米,硬化厂区道路2万平方米。园区效益取得新突破,入园企业由年初52家发展到60家,新增8家,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4亿元,同比增长66.5%,上交2963万元,同比增长80.4%,出口交货值2.23亿元,同比增长67.7%,从业人数达6806人,同比增长10%。(五)立足增强发展后劲,投资消费取得新突破重大项目有序推进,石吉、鹰瑞高速公路宁都段建设已全面铺开,鹰瑞汕铁路列入铁道部规划调整方案;18个投资在500万元以上的县重点项目先后开工建设,赖坊—祭头隘国家战备公路、老埠水库除险加固工程、行政服务中心大楼等项目已基本完工,预计完成总投资2.61亿元。招商引资成绩显著,全年实际引进外资3400万美元,增长12.3%,实际引进内资12亿元,引进5000万元以上工业项目12个。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完成19.78亿元,增长26%,增幅较去年提高4.9个百分点。消费市场更加活跃,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7.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4.9%,增长22.0%。(六)立足构建和谐社会,各项事业取得新进步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全年共组织开展职业技能培训3962人次,开展省内工业园区定向培训13621人次,开展“金蓝领工程”培训17772人次,开展科技咨询4200余人次,发放科技宣传资料16000余份。教育基础设施更加完善,全年利用校建资金2708万元,开工、续建校舍改造项目56个,竣工37个。公共文化体育基础设施建设和农民健身工程有序推进,新建黄陂镇综合文化站项目正在施工中,县体育中心已完成设计方案招标,建设完成农民体育健身场所14个。医疗卫生事业得到巩固和发展,田头、小布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已完工,长胜、黄陂等10个卫生院改扩建项目已全面完成前期工作;全县参合人数达54.9万人,参合率达90%,超过省下达目标任务5个百分点,城镇医保参合人数13.2万人,完成市计划任务的122.7%。
宁都县 - 社会事业
●教育和卫生
2006年全年内1所中等专业学校在校学生3992人,增长8.3%。普通中学37所,在校学生47374人,其中高中在校学生14352人(注:设的学校有宁都中学、宁都五中、宁都四中、宁都二中、宁都三中、私立宁都育才学校。其中宁都五中的全身为长胜中学,宁都四中的前身为刘坑中学。)增长22.9%,初中在校学生33022人,下降9%;职业中学3所,在校1992人;全县小学258所,在校学生68786人;适龄入学率达到100%。
2006年末全县有医院3个,农村卫生院25个;各类卫生技术人员1905人,其中,执业医生387人,执业助理医师75人,注册护士303人,药剂人员138人,检验人员55人,其他人员952人;病床总数950张.
●人民生活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2352元,比上年增加166元;城镇居民收入水平提高,全县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1302元,增长15.0%。
●科技成果据统计1978年至2004年全县受县以上奖励的优秀科技成果311项,其中国家机关授予的10项,省级机关授予的33项,地(市)机关授予的67项,县政府授予的201项。从1985年至日止,县共申请专利65项,在江西省各县(市)排名中列第17位。
宁都县 - 历史人文
宁都历史悠久,是客家早期摇篮,素有“文乡诗国”之美誉。自宋至清,有科举中榜2人,1人,125人,举人431人,居赣南之首。这里涌现出清代闻名全国的散文家、清代江西山水画始祖等历史名人。宁都自古“士尚诗文”,文论昌盛,孙中山先生前35代先祖孙誗于唐朝末年被封为东平候,定居宁都。宁都“诗国”之称始于宋代,宋代理学名家曾兴宗是朱熹最得意的门生,其孙曾原一(字宗之)与当时一些诗坛名人结“江湖吟社”,影响颇深,有“诗人宗之,邑由此称诗国”之赞誉。明清之际,宁都文化达到巅峰,以清初著名的三大散文家之一魏禧为代表的“易堂九子”的出现以及清初“三山学派”之首易堂学馆的创立,宁都又添“文乡”之誉。
宁都古代儒学教育发端于唐。
自西晋隋唐起,中原汉人陆续南徙定居于宁都,客家人口发展至今已占98%。客家先民从中原各地带来儒家思想和伦理道德标准,与官方倡导的仁政、礼治结合一起,形成了宁都古代儒学。唐初孕育了私塾,晚唐设立了县学,宋代创办了书院,明代兴办过社学。自唐至清,县有县学(州时称州学)、乡有书院、村有、姓有,形成了完整的教育体系。由于崇教兴学的民风盛行,官以兴教为义举,民以助学为善行,儒学教育得以代代延续并不断发展。
明清两代是宁都儒学教育鼎盛期,时有唐代始设的县学1所,宋代始建的,明代始建的,清代创办的纯青书院、崇仁书院、仁义书院共5所。名儒私办学馆计有北宋的“长春谷”、的“牛石山房”、明代的“竹坞山房”、清代的“易堂学馆”和“乌石山”学馆等。历代名塾计有唐代孙家的“竹林幽居”,宋代崔姓的“白鹿营塾馆”,明代曾姓的“圣公祠义塾”,清代城南的“百获斋”、东龙的“马头塾馆”、东山坝李姓“天花坛义塾”、东韶曾姓“南团义塾”和琳池“霸公义塾”等。据清道光四年(1824年)州志载,“邑内塾馆200余所,琅琅书声,充耳城乡”。
儒学盛,人才出。自宋至清,全县科考中榜进士125人,举人413人,、干余人,其人数之众居赣南之首。进士当中,状元及第者2人,探花1人(即宋皇祐五年状元郑獬、景定三年特科状元谢元龙、明成化五年探花董越)。自唐至清,进入仕途官达四至一品的高级职官67人,成为朝廷文臣武将者有:南唐礼部尚书衷愉,南宋理宗帝所拜右丞相崔与之,宋代太常寺卿黎尧、刘越驭、胡承憨,明代弘治工部尚书董越等文臣;南宋抗元英雄陈继周、尹玉;明代卫国将军、抗倭英雄等。见诸史册记载的文化名流有:时期的“廖氏文学集团”(廖匡图、廖正图、廖邈、廖融、廖凝),北宋的“孙氏五贤”(孙长孺、孙立节、孙勰、孙虑、孙登科),南宋的“曾氏祖孙”(曾兴宗、曾原一)和“宁都三肖”(肖立等、肖士赞、肖土资);明末清初的“宁都三魏”(魏禧、魏祥、魏礼)和“易堂九子”(“三魏”和李腾蛟、邱维屏、曾灿、彭任、彭士望、林时益);清末的“宁都三邱”(邱璧、邱和鸣、邱珍)以及民初“宁都教育精英”(邱灏、邱椿、邱燕、邱敬慎、蔡爱仁、温晋城等)。此外,尚有杨益、董越、董天锡,翻译家,江南山水画宗师罗牧,蚕桑李安等。历代文化名流学者留下传世诗文、论著1200多部(卷),故有“文乡诗国”之誉。
宁都县 - 旅游资源
宁都风景绮丽,
山水秀美,其中以翠微峰自然保护区最为著名。是国家森林公园,又是江西省重点风景名胜区。其中的在宋代被列为七十二福地中的第三十五福地。该景区距县城2.5公里,海拔426.8米,红层地貌丹霞地形,以峰险、崖奇、洞幽、泉美、水秀著称,“花飞千涧满,日落万山深”。
距县城17公里的宁都县莲花山,是江西省的名山之一,气势磅礴,古木参天,逶迤回环,状如莲花,山上有始建于西晋时的青莲古刹,蔚为壮观。此外,有湛田和石上的温泉、大型人工湖团结水库等休闲度假场所;有以“植物宝库”闻名的;有始建于明万历年间的、始建于唐末的先生客家始祖孙誗墓,邱氏家庙、田埠东龙村等一批古建筑;有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如需转载,请注明来源于
发表评论:
馆藏&48486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江西赣州市宁都县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