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Hubbardosi七层模型的理解

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转帖】如何考察一个能带(DOS)结构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 在西安交大BBS 上看到的这篇文章, 收获很多, 整理后跟大家分享一下
原帖地址:http://202.117.30.253/bbs/viewthread.php?action=printable&tid=29
如何考察一个能带(DOS)结构和复杂的相互作用
Part 1 Electric conductivity and Band structures
固体计算最终结果将以能带结构展示出来,关于能带结构,固体中化学键分析,轨道之间的相互作用的解释等是一个复杂的过程,这里只是简单的根据本人的经验对此作定性的描述.
根据Fermi面附近能带的分布情况,固体分为绝缘体(insulator),半导体(semi-conductor),导体(conductor),导体比较典型的是金属,能带在Fermi面附近是连续分布,主要由于金属d,s以及p轨道之间能级重叠导致了Fermi面能带的联系分布,金属电导的好坏不仅仅是看Fermi附近是不是存在可供电子跃迁的能级,还要看这些能级是不是扩展态(extended&&or delocalized states),如果是定域态(localized)那么及时Fermi附近呈现Metallic特性,电导不会比金属好,比如过渡金属化合物电导就要比金属本身差很多。过渡金属本身电导也会受到d轨道扩展程度的影响,比如3d系列Fe,Co,Ni等电导率不是很大,比起Cu,Ag等就差的远了,对于Fe等金属Fermi面主要陈分是3d轨道,而对于Cu和Ag,由于3d(4d)轨道已经成满层排列,因此Fermi面落在了扩展的s轨道上面,这些轨道上的电子类似于自由电子气,能带呈现抛物线的形式,E(k)=h^2k^2/2 具有比较高的电导率,相反Fe等的3d轨道成分也可以分为巡游电子(自由电子,轨道为扩展性,能带呈现抛物线特点)和定域轨道两类,定于轨道能带在k空间是离域的,色散关系比较平直,但在晶体实空间内高度的定域,受到原子核的Coulomb吸引作用比较强烈,难以发生迁移,因此如果填充电子落在这些d轨道上面,电导性会大大降低。当然具体取决于DOS或者能带是如何分布的,这个和晶体结构有关系。在一些化合物中如TiC等结构中,Fermi面最后落在以C2p轨道为主要成分的能带上面,p轨道主要参与结构共价键形成,这些电子能级一般定域在Ti和C原子周围,电子处于紧束缚状态,难以在外加电场下发生迁移,因此这时候化合物的电导会进一步下降。
Part 2 关于半导体能带的特点:
半导体能带类似于绝缘体,区别在于带隙数值,一般认为宽带隙半导体的能带最大在4eV左右。如果比这个更大,可以认为是绝缘体。半导体能带主要分成三个部分:valence band, band gap, conduction band。
Valence band:主要由电负性较大的原子组成,如InP,价带主要是P的3s,3p轨道,导带一般是金属原子组成,如In的s,p轨道等。从化学键角度考虑,价带一般是Bonding,当然也有部分结构表现出Anti-bonding状态。
Band gap: 带隙,电子动量空间的绝对真空地带。
Conduction band: 电负性较小的原子轨道组成,一般是反键态为主,也可能由Non-bonding states。
半导体能带需要注意the top of valence band和the bottom of conduction band,确定他们在Brillouin 区位置有助于了解带隙特点,如直接带隙(direct band gap) 还是间接带隙(indirect),不同的带隙特点在发光效率方面由比较大的影响,由于间接带隙涉及导声子驰豫过程,因此发光效率远远不如直接带隙半导体。
带隙比较大的固体结构,能带结构类似于半导体,能带的色散关系和固体结构中化学键的类型有关系,比如共价键强烈的固体能带扩展能量范围很广,如果存在离子键,能带会比较平滑一些。
在磁性材料中需要考虑交换-分裂对能带的影响,一般的DFT计算,轨道电子占据如果是非自旋极化的,电子内禀属性spin是不考虑的,不同自旋的电子占据同一轨道的概率相同,但如果是考虑自旋极化,轨道的这种对称性将被打破,能量的在最小化过程中可以让某些轨道保留多于的自旋极化电子,电子的磁矩可以保留下来。自旋极化对应的交换能(原子之间)一般用Heisenberg模型:
E=-JS1S2Cosa
J为交换系数,可正可负,Si为自旋角动量,a是自旋角动量之间矢量夹角。
一般轨道自旋极化产生的磁性用Stoner 模型。在Stoner模型中整个体系的电子总数是N0,不考虑自旋的时候up spin 和down spin电子数目都是No/2,如果考虑自旋极化,自旋极化率为s,则up spin=(1+s)×No/2,对应自旋down spin=(1-s)×No/2。交换能存在于自旋相同电子之间,假设为U,则E(up spin)=E(k)+U×N(up spin);同理E(down spin)=E(k)+U×N(down spin);显然U<0时候,E(Up)<E(down),体系总能量是E(total)=E(up)+E(down),能量最小的时候,要求dE(total)/ds=0,这样可以确定最终的s数值。
Hubbard 参数U和Stoner 自旋极化参量I
在平均场近似或者说是一般得LDA计算中,能带得自旋分裂是由一个称为Stoner 参数I来主导得,而且平均场近似中认为这个交换分裂能是小于带宽得,一般而言I得数值在LSDA中大概在1eV左右,这样即使对于某些氧化物如NiO,FeO,MnO等即使能带发生交换分裂,整个体系依然是金属性得,试验观察到得这些氧化物实际上是绝缘体,主要原因在于在这些氧化物中d轨道得能级位置不是由I来决定得,而是Hubbard参数U决定,U也称为On-site Coulomb作用能,相当于把两个电子放在空间同一个位置需要得能量,U数值一般在10eV左右,如此大得分裂能足以将Fermi面附近连续分布得d能级分开,从而得到正确得基态性质,目前广泛采用得LDA+U的算法就是针对某些定域轨道,如d或者f,这些轨道占据存在强烈的在位Coulomb排斥。正是U使得带隙分裂,而不是轨道极化参量I。
U计算目前仍然是一个研究热点,最近由人采用线性响应理论,同时结合轨道束缚的DFT计算自洽的求解了部分体系的U参数,在大部分情况下U数值要根据计算结果和试验参数的符合程度而定。
LDA+U计算核心思路是:首先将研究体系的轨道分隔成两个子体系(subsystem),其中一部分是一般的DFT算法(如LSDA,GGA)等可以比较准确描述的体系,另外是定域在原子周围的轨道如d或者f轨道,这些轨道在标准的DFT计算下不能获得正确的能量与占据数之间的关系(如DFT总是认为分数占据是能量最小的,而不是整数占据);对于d或者f轨道,能带模型采用Hubbard模型,而其他轨道仍然是按照Kohn-SHam方程求解;d以及f轨道电子之间的关联能采用一个和轨道占据以及自旋相关的有效U表示;整体计算的时候需要将原来DFT计算过程中已经包含的部分关联能扣除,这部分一般叫Double Counting part,并且用一个新的U来表示,最终的结果是在DFT计算的基础上新增加一个和d或者f轨道直接相关的分裂势的微扰项,这部分能量可以采用一般微扰理论计算。
在CASTEP最新的版本中增加的LDA+U的计算,U参数的设置一般主要是针对过渡金属氧化物(Charge transfer type insulator),包含非满层f轨道的元素等,高温超导体强关联体系。在参数设置方面主要是需要注意d和f轨道,至于s以及p轨道一般不需要设置,当然由文献也报道p轨道的这种关联性。过渡金属氧化物的有效U如下:
Species& && && &U& && && && &&&J& && && && && && &&&U-J(Ueff)
NiO& && && && &&&8.0& && && &&&0.95& && && && && && &7.1
CoO& && && && &7.8& && && && &0.92& && && && && &&&6.9
FeO& && && && & 6.8& && && && &0.89& && && && && &&&5.9
MnO& && && && &6.9& && && && &0.86& && && && && &&&10.3
VO& && && && && &6.7& && && && &0.81& && && && && &&&5.9
TiO& && && && &&&6.6& && && && &0.78& && && && && && &5.8
Reference: Band theory and Mott insulators: Hubbard U insteat of Stoner I, PRB Vol44 No 3 (1991);
3d轨道U和J计算如下所示:主要原理是改变d轨道的占据,在自旋极化的前提下计算不同自旋轨道能量的差值提取U和J,U微Coulomb排斥能,J是交换能,U在所有电子中都存在,不管自旋是否相同,J只存在于自旋相同的电子上。
下面给出过渡金属(不包括稀土元素)U和J参数的选取(uint in Ry,1Ry=13.6eV):
3d series:
Elements& && && & U& && && && && && &J
V& && && && && && & 0.25& && && && && &0.05
Cr& && && && && && & 0.26& && && && && &0.053
Mn& && && && && && &0.28& && && && && &0.055
Fe& && && && && && & 0.3& && && && && &&&0.058
Co& && && && && && &0.31& && && && && & 0.059
Ni& && && && && && &&&0.31& && && && && & 0.06
4d series:
Elements& && && & U& && && && && && &&&J
Nb& && && && && && &&&0.19& && && && && &0.04
Mo& && && && && && &&&0.2& && && && && &&&0.04
Tc& && && && && && &&&0.21& && && && && & 0.042
Ru& && && && && && &&&0.22& && && && && & 0.042
Rh& && && && && && &&&0.25& && && && && & 0.044
Pd& && && && && && &&&0.29& && && && && & 0.044
5d series:
Elements& && && &&&U& && && && && && && &J
Ta& && && && && && &&&0.19& && && && && & 0.039
W& && && && && && && & 0.20& && && && && &0.038
Re& && && && && && &&&0.205& && && && &&&0.039
Os& && && && && && &&&0.2& && && && && && &0.039
Ir& && && && && && && &&&0.21& && && && && & 0.038
Pt& && && && && && && &0.215& && && && &&&0.038
对于其他过渡金属化合物U一般在5-10eV之间。如在PRB73,06)这个文献中作者在计算Co掺杂的ZnO时采用的U是6和8eV。过渡金属的U数值和d电子排列以及价态有关系,因此上面给出的数值只是一个大概的估算数值,具体文献见Physical Review B Vol50,No23,1994.
LDA+U 算法主要原创作者是俄罗斯金属研究所的V.I. Anisimov,重要文献有:
Corrected atomic limit in the local density approximation and the electronic structure of d impurities in Rb, Phys.Rev.B 50,23 (1994);
Band theory and Mott insulators: Hubbard U instead of Stoner I, Phys.Rev.B. 44 No.3 (1991);
Materials Studio 4.3版本中也给出了一些元素默认的U数值(实际是Ueff=U-J):
Element Name& & & & Atomic number& & & & Angular Momentum& & & & Hubbard U
Sc& & & & 21& & & & d& & & & 2.5 eV
Ti& & & & 22& & & & d& & & & 2.5 eV
V& & & & 23& & & & d& & & & 2.5 eV
Cr& & & & 24& & & & d& & & & 2.5 eV
Mn& & & & 25& & & & d& & & & 2.5 eV
Fe& & & & 26& & & & d& & & & 2.5 eV
Co& & & & 27& & & & d& & & & 2.5 eV
Ni& & & & 28& & & & d& & & & 2.5 eV
Cu& & & & 29& & & & d& & & & 2.5 eV
Y& & & & 39& & & & d& & & & 2.0 eV
Zr& & & & 40& & & & d& & & & 2.0 eV
Nb& & & & 41& & & & d& & & & 2.0 eV
Mo& & & & 42& & & & d& & & & 2.0 eV
Tc& & & & 43& & & & d& & & & 2.0 eV
Ru& & & & 44& & & & d& & & & 2.0 eV
Rh& & & & 45& & & & d& & & & 2.0 eV
Pd& & & & 46& & & & d& & & & 2.0 eV
Ag& & & & 47& & & & d& & & & 2.0 eV
Cd& & & & 48& & & & d& & & & 2.0 eV
La& & & & 57& & & & f& & & & 6.0 eV
Ce& & & & 58& & & & f& & & & 6.0 eV
Pr& & & & 59& & & & f& & & & 6.0 eV
Nd& & & & 60& & & & f& & & & 6.0 eV
Pm& & & & 61& & & & f& & & & 6.0 eV
Sm& & & & 62& & & & f& & & & 6.0 eV
Eu& & & & 63& & & & f& & & & 6.0 eV
Gd& & & & 64& & & & f& & & & 6.0 eV
Tb& & & & 65& & & & f& & & & 6.0 eV
Dy& & & & 66& & & & f& & & & 6.0 eV
Ho& & & & 67& & & & f& & & & 6.0 eV
Er& & & & 68& & & & f& & & & 6.0 eV
Tm& & & & 69& & & & f& & & & 6.0 eV
Yb& & & & 70& & & & f& & & & 6.0 eV
Fr& & & & 87& & & & f& & & & 2.0 eV
Ra& & & & 88& & & & f& & & & 2.0 eV
Ac& & & & 89& & & & f& & & & 2.0 eV
Th& & & & 90& & & & f& & & & 2.0 eV
Pa& & & & 91& & & & f& & & & 2.0 eV
U& & & & 92& & & & f& & & & 2.0 eV
Np& & & & 93& & & & f& & & & 2.0 eV
Pu& & & & 94& & & & f& & & & 2.0 eV
Am& & & & 95& & & & f& & & & 2.0 eV
Cm& & & & 96& & & & f& & & & 2.0 eV
Bk& & & & 97& & & & f& & & & 2.0 eV
Cf& & & & 98& & & & f& & & & 2.0 eV
Es& & & & 99& & & & f& & & & 2.0 eV
Fm& & & & 100& & & & f& & & & 2.0 eV
Md& & & & 101& & & & f& & & & 2.0 eV
No& & & & 102& & & & f& & & & 2.0 eV
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x
请问,含有d轨道的物质就可以用LDA+U计算吗?
因为从过渡金属才开始有D轨道存在啊,加U不就是为了让兼并的d或者f轨道分裂吗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一维费米Hubbard模型的相变研究一维费米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一维费米Hubbard模型的相变研究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图文】Hubbard -经济学(微观)ch01_经济学:基础和模型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Hubbard -经济学(微观)ch01_经济学:基础和模型
上传于||文档简介
&&H&#8203;u&#8203;b&#8203;b&#8203;a&#8203;r&#8203;d&#8203; &#8203;经&#8203;济&#8203;学&#8203;(&#8203;微&#8203;观&#8203;)&#8203;汉&#8203;化&#8203;P&#8203;P&#8203;T&#8203;,&#03;-&#03;章&#8203;讲&#8203;述&#8203;经&#8203;济&#8203;学&#8203;基&#8203;本&#8203;概&#8203;念&#8203;,&#8203;结&#8203;合&#8203;案&#8203;例&#8203;,&#8203;深&#8203;入&#8203;浅&#8203;出&#8203;,&#8203;是&#8203;很&#8203;好&#8203;的&#8203;入&#8203;门&#8203;读&#8203;物
大小:1.43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小木虫 --- 500万硕博科研人员喜爱的学术科研平台
&&查看话题
【求助】bose-hubbard模型的矩阵形式怎么写?
请问:一维Bose-Hubbard模型,当只有一个原子时,其哈密顿量及其有关算符的矩阵形式怎么写?
最后一项是一个格点中原子间的相互排斥作用。那个产生算符和湮灭算符的矩阵怎么写呢?
谢谢你,呵呵!
研究生必备与500万研究生在线互动!
扫描下载送金币韩伟东,王美山,管习文,具有化学势的一维Hubbard模型的量子R矩阵(英文)
擅长领域&专家姓名
&&&&&&&&&&&&&&&&&&&&&&&&
&&&&&&&&&&&&&&&&&&&&&&&&
&>&&>&内容
文献名称:具有化学势的一维Hubbard模型的量子R矩阵(英文)
&&&&前言:对于具有的一组Hubd的单值(monodromy),通过求解Yang-Baxter关系,得到了与其的R矩阵,由此给出该模型的量子可积性的直接证明.其结果使具有性和开边界条件的Hubbard模型的代数theansatz处理成为可能.&&&&By solving Yang-Baxter relation to asymmetric monodromy matrix of onedimensional (1D) Hubbard model with chemical potential, we obtain its quantum Rmatrix which provides a straightforward proof of integrability of the model. The resultspresented will make algebaric Bethe ansatz approach for the model with both periodicand open boundary conditions possible.
具有化学势的一维Hubbard模型的量子R矩阵(英文)
Article Name英文(英语)翻译
QUANTUM R MATRIX FOR ONE-DIMENSIONAL HUBBARD MODEL WITH CHEMICAL POTENTIAL;
Han WWang MGuan Xiwen( Qingdao Worker's University. Qingdao 266021)( Department of PZibo College. Zibo 255010)( Department of PJin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23);
作者单位Author Agencies
青岛职工大学;
淄博学院物理系;
吉林大学物理系;
文献出处 Article From
中国科学院上海冶金研究所; 材料物理与化学(专业)
博士论文 2000年度
Hebbard模型;
<FONT color=# &2005&&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深入理解java内存模型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