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纳签证的食物fufu 是什么

加纳传奇人物介绍非洲饮食 推荐“FUFU”
加纳传奇人物介绍非洲饮食 推荐“FUFU”
.cn&&& 日期: 15:08&&&
网络编辑: 李亚敏&&&字体显示:
他推荐“FUFU”
长谈非洲足球直到傍晚,最后,贝利向记者介绍起了非洲饮食,他强烈推荐“FUFU”。
从风情各异的绘画、雕塑中,你可以体会到非洲人喷薄的艺术激情,但他们的文化怎么也算不上深远。从饮食来说也是如此――你找不到一家特色餐馆。“FUFU”差不多是惟一可以称为当地特色的饭菜了。说饭菜一点都没错,满满一大盆全在里面。
说到非洲,就免不了说到手抓饭。其实,手抓只是一种吃法,就像我们用筷子,欧洲人用刀叉一样,非洲人什么都省略了,就用手。同样是手抓,在不同的地方吃的东西不同。在塞内加尔吃的咸鱼米饭,基本上都是干干的,用手吃也情有可原。但在加纳,却是汤汤水水,说是手捞饭恐怕更为准确。虽然到非洲很多次了,手抓饭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有了解,但手抓的方式却始终都没有付诸一试。这次在加纳,算是第一次,吃的就是颇有难度的“FUFU”。
虽然没有正儿八经的餐馆,但街头的小摊却随处可见。一个女人,一手拿着勺子,一手数着钱。一个大锅,里面是豆腐脑一样粘稠状的当地作物做成的米粉;还有另外一口大锅,煮着鱼或肉的汤,上面飘着一层红色的辣椒油,热气滚滚。女人先在你的碗里盛上几块粘稠的米粉,接着把热汤浇上去,然后瞪起眼睛:“一百一块,你要几块?”――鱼或肉都是要额外加钱的。
&&& 来源:体坛周报        六月,已经迈入了夏季的步伐,我却要飞往一个更加炎热的地方,这便是临近赤道的加纳,曾经的黄金海岸。那个地方烈日炎炎、又湿又热,一年可以种十二季的小白菜,一个月一收。当然,这种事只有勤劳的中国人才能办得到,至于当地的老黑,都以娱乐型为主,所以事实上的加纳,蔬菜物价奇高。
楼主发言:68次 发图:
      飞加纳,阿联酋航空是首选,可以选择北京-迪拜-阿克拉, 也可以选择上海-迪拜-阿克拉。一万多公里,整整17个小时,在迪拜中转时间跨度上比较合适,相当于上半场与下半场之间的中场休息。我们此行因为签证缘故,选择从北京出发,在国际机场吃了一顿韩国餐BIBIGO,味道不错,在机场这种位置,价位也还算合适,45块搞定。 下楼时偶遇戴着鸭舌帽的刘谦,有美女助理的陪同下,低调的从我们身边飘过。
      加纳在殖民时代,直接被称为黄金海岸。 因其盛产黄金。 加纳的隔壁邻居是科特迪瓦,以前叫做象牙海岸,同理。记得12年的时候,阿航飞往加纳的航班如包机一般,大部份乘客都是中国人,当时居然没有明白是怎么回事。 现在淘金热潮已过,放眼望去,黑人居多,机上的中国人已经零零星星起来。
  还有吗?  
  三十天,一定美景不断,精彩不断。等更。  
          中午抵达加纳首都阿克拉,一下飞机就感受到了滚滚热浪。加纳机场人员的廉洁度有所好转,这次一共就给了2美元+几瓶风油精,这2美元还是因为我没有找到行李票才付的。以前的那种索贿可是赤裸裸的,每个环节都会以各种名目要钱,当然,这也是非洲国家的通病。从现在来看,在非洲国家里面,加纳算是做的不错的了。入关时基本每个人的箱子都会打开检查一下,一般来说,只要带的烟不超过两条就没什么事。
          入住海景酒店King Royal Atlantic, 这里的的很多名字中都用到Royal这个词,估计是殖民时代用以体现高大上的词,一直沿习至今。酒店是中国人的修的,目标客户也是中国人,看房间牌价就能看得出来,目前标间价格是240塞地,合人民币480元。最辉煌的时代酒店名字叫做Ocean Sky,在淘金热时期直接是一房难求。正所谓是看着它起高楼,看着它宴宾客......世事难料,自从塞拉利昂老板接手后,现在酒店生意已不如前。当然,生意好不好,对我们入住来说没有什么影响,就是吃饭有点小问题,厨房只剩一个黑人厨师Chirs,他做的中餐,即使是同一道菜也会风格多变,哥们你就不能稳定点吗
      入住以后第一件是先搭蚊帐。这里的疟疾是当地人的第一杀手。疟疾的症状和感冒有点类似,发热、不舒服之类的,特有症状是忽冷忽热,也就俗称的打摆子,这是由疟原虫引起的传染性寄生虫病。 加纳的蚊子正在疟原虫的携带者。这种病也算是热带特种病吧,因为寒带地区到冬天蚊子就死光了,而这里常年炎热,蚊子生生不息,所以病原体带带相传。 人在江湖飘,难免不挨刀,大部份呆一年以上的中国人都会感染疟疾, 只要及时吃药,不过度劳累,一般不会出严重问题。即使如此,我们的准备带的还是很全,防蚊花露水、大筒蚊香片、电蚊香、长衣长裤全部配齐。
  挺亲切,我04年去的加纳,当时1000赛第换一块人民币。2万就是大面值,每次出门都带黑塑料袋装。阿克拉街头还那样。
  挺亲切,我04年去的加纳,当时1000赛第换一块人民币。2万就是大面值,每次出门都带黑塑料袋装。阿克拉街头还那样。
  赞个,现在就在加纳
  赞个,现在就在加纳
  赞个,现在就在加纳
  没了?
  @蒙哥马利呀 卤煮很棒,期待加纳的相片~~坐等更新噢
  HOHO~ 不错哟~
  HOHO~ 不错哟~
  @蒙哥马利呀 卤煮很棒,期待加纳的相片~~坐等更新噢
  小皮鞭抽起来~~
          出来跑,吃很重要。首先第一件事就是去超市去补充给养,毕竟行李有30公斤限制,不可能面面俱到。在阿克拉,所有的地址标记都比较模糊,比如我们入住的这家酒店King Royal Atlantic, 打的时候只能给司机说:osu road, Joker's Club(奥苏路,小丑酒吧附近),到了以后再给司机指具体的位置。去补充给养的地方叫OSU,Shopprite。 这是一个当地的大型超市,价格直接国际接轨。路上经过的KFC表明,这里是好地段。
            正值世界杯期间,超市内部也充满了足球的氛围,要知道,加纳是本届世界杯中的非洲球队之一,当地老黑超级喜爱的运动。超市里面的东西并不便宜,因为加纳相当多的产品依赖进口,比如热带地区不产的苹果,死贵死贵的,而当地的菠萝,则只要1塞地一个,划人民币3块钱。所以在当地做生意,这既是机会也是限制。由于对酒店里的自来水质不放心,直接抗了几个大瓶回去。在超市里居然还发现有蚊香卖,英语称之为 Mosquito Coil, 相当直白。
        离Shopprite超市不远,一条不起眼的小巷子里,有一家中国人开的加华超市。这个超市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因为它卖的全是中国人口味的东西,泡面、调味品、猪蹄什么的。加纳为保护本国人就业,法律规定外国人不得涉及零售业,按理说这个超市是不让开的,估计是目标群体主要是中国人,所以不太惹眼吧。
        房间一角俨然变成了一个小厨房:啤酒、鸡蛋、方便面、榨菜、苹果、菠箩、青菜、酱油、醋、老干妈配齐, 不过炊具却简单了一点,只有一个自带的迷你电热锅。矿泉水的牌子,应该是以加纳最大的一个内陆湖Voltic命名。
        酒店离大海只有七八十米的距离,从酒店窗口望去,分明是两个世界,周围全是破破旧旧的小平房。在这种无敌海景的位置,换作国内早就盖成别墅高楼热卖了,而在产权私有的加纳,这种突兀的搭配到处都是。
  期待楼主继续更新
    在海滩边遇到了一个沉默的黑人小孩子,他的表情可以代表加纳2014年苦闷的经济,通货一直在膨胀,2011年时塞地与美元还是1.5比1,现在已经降到3:1了,油价、水电费、交通费都在上涨。主要原因也是众说纷纭,从宏观方面讲,加纳新任总统在经济方面没什么建树,问到很多黑人也直言不喜欢现任总统,从微观方面讲,对中国淘金热的打压也对自身经济是一种伤害。毕竟,几万中国淘金人的背后,是更多的当地人从事相关物流、消费、雇佣、金融等产业链,一刀切下去,大家没得玩了。
        酒店海边的生活垃圾很多,虽然这比起工业废水的污染要好一点,只是生活类垃圾实在是醒目极了。村里的老黑也喜欢到海边出恭,岸石的背后总有几个老黑拿着草纸在那蹲着。
    海边还有一块很大的绿地,用途只是用来放牧,放牧也就放牧,还TM只放一只,这让国内的房地产商情何以堪? 其实加纳的房地产业确实很火,但是运作起来,水很深。因为土地的产权非常复杂,特别容易交叉,某块地,可能不只属于政府,还可能属于当地的酋长。
        阿克拉的中餐馆很多,有东北人开的顶呱呱,份量很足,有台湾人开的玫瑰园,菜系精致;还有上海人开的食中天,地理位置难找;今天吃的这一家,是香港人的富豪饭店,已经在此地经营了20多年,老板对人很热情,吃到一半总要过来寒暄两句:好不好吃? 满不满意?
客观评价,富豪的味道相当不错的,只是在非洲很多食材都发生了变化,不要指望菜单上的图片与菜特别匹配。 至于加纳的STAR啤酒,普遍都感觉度数是国内的2-3倍,一瓶下去,就有点上头了。
  顶个贴,给楼主加把劲!
        繁华的OSU街头。这条路,在世界杯期间,一到有加纳队的比赛,就封路,现竖起一面大LED电视实部转播球赛。
        白天的酒店天台,炙热的阳光,远处传来加纳当地特有的黑人音乐,充满热带风情的海岸。离大海这么近,如果发生海啸会怎么样呢?但是从这个海岸建筑布局来看,这种情况从未发生过,看来大西洋对加纳人民是非常照顾的。
  去不了,看看图片也是极好的,谢谢分享。
  不错呀,认真看图也是一种旅行
  不知楼主还更新不?坐等
  赞一个!
  不知楼主还更新不?坐等
        特别介绍加纳最好吃的水果---奶油菠萝,没有之一。 这种菠萝香甜多汁,入口无渣,所以取名为奶油菠萝应该是名至实归。台湾也有这种类似口感的凤梨,但依然没有达到加纳这种菠萝的质感。因为是本地产,所以价格也出奇的便宜,在大型超市里也只卖1塞地一个,划人民币3块钱。 这么好的品种如果能引入国内,会不会很有搞头?
      菠萝的延伸产品味道也很好,在炎热的加纳,中午来一杯冰菠萝汁相当的给力。一是当地人给很足的冰,大半杯,二是瓶装上注明了是100%的菠萝汁,从口感上判断,还真是没掺什么别的。习惯了在国内以怀疑一切的态度去审视食品,在这里,谨慎的心在慢慢放开
        阿克拉的出租车司机,也是一群充分相信顾客的伙伴。 出于需要,我们经常打的一跑就是大半天,中途停车去办事,让司机等着,然后一走个把小时,司机很放心地就让我们去了,不需要预付什么,就是一个口头的承诺。 换成国内,好像不会有这种玩法。
        阿克拉曾只有一家巨无霸的超市Accra Mall,在OSU的SHOPRITE超市修好之后,就基本很少来这里了,因为Accra Mall地处北区,阿克拉怎么说也是个堵城,大老远跑过来不划算。Accra Mall里的非洲式假模
    Accra Mall里的兑换店。塞地对美元 1:3, 如果换得多,比较拿1000美元换塞地,还可以讲价,把汇率升高一点。但是换钱的时候,普遍不收92年以前的美元。
    推荐当地特产:加纳可可糖。 作为加工巧克力的原料,可可是加纳出口的三大产品之一,加纳甚至还有专门的可可出口委员会,所以可以想像这种可可糖的纯度,味道很正。价格也但宜,划人民币12块钱一包。
      出门在外,自己做饭是必需的。为了增加方便面的口感立体度,经常复合添加各种配料:磨菇、午餐肉、青菜、鸡蛋什么的,只有老干妈不变动。
      虽然加纳有自己的海上油井,但是汽油柴油都靠进口,油价:汽油2.73塞地,划人民币8.19,比国内油价贵8毛钱左右。 至于SUPER,不知道是不是等同于国内97号那种高级油。驻加期间,有一阵所有加油站都统一不卖油了,原因是就是屯集一下,等到下周涨价后再卖,也算是一件奇葩的事情。估计这种事情反复发生过,所以很多出租车司机有存油的经验。
        黑星对于加纳有着特别的寓义,代表着自由和正义的独立广场,有一个醒目的四面体黑星雕塑。国家的大型露天集会,一般在这里举行。可能是出于反恐的需要,这里经常有警察值班,而且广场里是不让拍照的,只能远远的隔着马路拍一下。
            爱国情怀无处不在,黑星可以做在装饰品上,可以印在衣服上,可以插在车上,也可以刷在墙上。
            从独立广场沿着海岸线走,很快就能到达大名鼎鼎的Art Center。也就是艺术品市场,也被中国人称之为象牙市场。 里面一个摊拉挨一个摊位,密集排列。 有木雕、绘画、服装、饰品等各种充满非洲风情的艺术品。 当然东西要细选才行,因为非洲风情的另一面,就是粗糙。远看很好看的木雕,仔细一观察,感觉工艺还差点火候。在这里,价格浮动可以很大,老黑可以往死里喊,你也可以往死里砍,然后就是老黑无辜的表情。因为中国人来的多,很多老黑为了营销套近乎,连中国歌曲都会唱了。服装区的老黑特别热情,在又窄又黑的过道里,被一群黑人围着拉来拉去的,说不出的酸爽。  至于象牙也是有卖的,因为买卖不合法,所以商人们一般都是神神秘秘的拉开抽屉给你SHOU一眼,然后谈价。最近几年加纳海关在象牙方面越查越严,这里的象牙生意也大受影响,这是好事。
  非洲净土的质变
  18年前,几年的非洲工作,景观印象很不错
            住在OSU区域,中餐有几家可选,东北人开的顶呱呱就是我们常去的一个点,依然保持了份量足的特点。很多青菜已经实现本地化了,因为加纳气侯炎热,又多雨,绝对是个人勤地不懒的地方, 有朋友曾经在这里种过菜,亲口告诉我说,这里可以一年可以收12季的小白菜。牛肉味道也不错,但奇怪的猪肉味道发生了巨大变化,口感和硬度都像变异了一样,很不好吃,比如水煮肉片,青椒肉丝之类的,怪怪的。也许这个世界就是这样,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也养一方猪。
        除了星牌啤酒、菠萝汁以外,还有三种常见的饮料供佐餐。一种是Malta,从字面就能看出一股红糖水味;一种是Guinness,算是啤酒的变种,粘的不行,泡沫也很丰富,口感厚重,需要时间去适应;一种是alvara, 感觉像清亮的汽水
        在南非、肯尼亚等国家的老黑从来不用头顶东西,但是在加纳,这肯定是一种必备技能。不知道这是不是和发达程度有一定关联,最起码发型要被弄乱吧。 走在街上靠近看,能明显看到黑人的臀部要翘很多,一些年青黑人裤带系得很松,尼股露出半截内内,但是人家的裤子就是掉不下。所以可以设想, 也许黑人的颈椎要强劲一点呢。
  看上去的感觉物产还比较丰富。吃的也不错,哪里有多少华人啊?
          加纳的广告牌和路牌做得好一点,但是各处机构的指示牌就相当随意了,包括国家机关的也如此,比如第一张图白色指示牌,感觉就像是把木箱子拆出一个面然后扎在路边就好了,这么简约的牌子上,加纳国家税务局赫然在列。公交站牌也很小,黑巴专用,极少有中国人会选择坐这种小巴。这么炎热的地方,没有空调的小巴挤这么多汗澄澄的人,不坐也知道什么体会。
          加纳的路边水果摊,讲究一点的搭个棚子,不讲究的直接露天暴晒。主要品种有菠萝、木瓜、西瓜、橙子、椰子、香蕉之类的。这么暴晒水果会不会坏得很快呢?别的水果不清楚,反正本地的西瓜是很抗得住。 这里买西瓜论个卖,5塞地一个,划人民币15块一个。
            加纳就在赤道旁边,一年只有两季,旱季和雨季。雨季不用说了,旱季也干不到哪里去,湿度很大。热带雨林气侯条件下真的是插木成荫,蓝天白云下处处是这些绿色植物怒放的生命。
            非洲人普遍喜欢鲜艳的色调,从国旗就看得出来,像西共体的非洲国家开会时,国旗扎堆时尤为明显,大红大绿的一片,黑人妇女的传统服饰那种鲜艳色彩也是大块大块的用。而欧美海洋文明比较发达的国家,国旗中蓝色就用的多一些。很多当地居民喜欢把房子也涂上颜色,在灿烂的阳光下格外醒目。
      气势恢弘的加纳国家大剧院,中国援建
          跟海边的渔民约好了买一些海鲜,老黑满口答应,还互留了电话。结果第二天起个大早去了约定地点找不到人了,电话一问,哥们说今天没有出海。 我去,没出海你提前吱一声噻。 接触久了,感觉与这边黑人打交道,要特别注意放低预期,因为他们的承诺时而靠谱时而又不靠谱,普遍比较拖沓,政府官员、企业、平头百姓皆是如此。
          玫瑰饭店,台湾人开的餐馆,做菜精致,老板也很热情,言语之间处处体现了修养。 玫瑰菜单上的价格,乘以3就是人民币的价位了。如果打的去玫瑰,不能说去Sweet rose,要说去Papaye饭店, Papaye开在玫瑰的对面,是阿克拉最高档的本地菜餐馆。很多黑人的梦想之一,就是去那里吃一顿。
          因为是英国殖民地,所以加纳到处都是教堂,加纳70%的人都信基督教,20%的穆斯林,再加10%的原始宗教,大致是这个比例。 一至周末,黑人都会去教堂,是很重要的一种生活内容,当然又结合了黑人善歌善舞的基因,所以礼拜的时候,教堂动静很大。总的来说,教派之间容忍度还可以,虽说私下相互不对眼,但是没有听说有什么冲突。教堂的牧师为人平和,友善地邀请我们进去参观。
        为了与国内保持联系,上网是头等大事。 不过酒店的网络不太给力,下雨断网,停电断网,打雷断网,也时不时无理由断网。所以在当地买一个无线上网卡是有必要的,速度也还行。MTN上网卡是华为开发的,为这些开疆拓土的中国民营企业赞一下。加纳上网几乎没有什么管制,什么都可以访问,最有趣的当然是YouTube,就一个词,百家争鸣
    华为在加纳的广告牌
          在加纳作生意的黎巴嫩人很多, 虽然这两个国家看起来风马牛不相及,但是黎巴嫩人在这里的生意还满成功的。 在OSU有一家黎巴嫩人开的海鲜店里有龙虾卖,挑了两只,15塞地,划人民币45块钱,比国内便宜太多了。龙虾配香菜方便面的晚餐,感觉既奢华又低调。
          OSU老区是寸土寸金的地方,加纳国家银行、高等法院、市政厅都在那个位置,街区建筑里的欧式风格若隐若现
        加纳高等法院
    加纳国家银行,类似于我国的央行
      不是所有的政府机关都修得很好,相当一部分国家部委的房子都很低调,比如加纳贸易与工业部,就是一栋普通大楼
    加纳全国人口只有2千多万,无论是人口还是国土面积都差不多与国内的一个省差不多。饶是如此,人家规格很高,政府人员的官僚范儿还是有的,不管来加纳干什么,总还要是与各种各样的官员打交道的,官员们不管级别高低,都很喜欢小礼品,你去第一次拜访,比如送了一个电筒,第二次再去,老黑会笑脸相迎,但还是记不住你叫什么,冲着你说道:“oh, torch!”,那意思是说,哟,电筒来啦
        政府机构的办公室也很简单,但管理上还挺规范的,桌子和打印机什么都写上了编号,有点类似于国内的资产管理登记。挂的世界地图与国内不同,以非洲大陆为中心
        加纳对教育还是比较重视的,虽然校舍比较破,但是每个学生都保证了有一套校服,不同的学校不同的风格,热带地区校服简单,一套夏装足矣。黑人头发自来卷,又长不起来,所以学生仅看脸还真是难分出男生女生来,这个时候只能看衣服认,穿裙子的是女生。
女生一旦成年,又变得好认了,因为个个都会去植假发
      声东击西的广告牌,看起来像是警局的宣传 The police are our friends(警察是我们的朋友),其实是贷款公司的广告,不过这个警察形象基本上很象黑猫警长。 在加纳,公共场所是禁烟的,这基本上是为这里的外国人准备的法律,因为当地极少有黑人抽烟,所以来这里的中国人要特别注意。 我们在超市门口被手持AK47的警察拦下,说要把我们带到警局去,我们赶紧掐灭了烟头,说了些好话,不过确实也是不知道有禁烟这回事。运气很好,全身而退。
          通过司机打听到了海边渔村的地点,6点20就爬起来去买海鲜。早晨的海边非常热闹,除了周末休市以外,周一到周六都能开市
      在渔村里能看到小船的毛坏,就是一整棵大树硬刨出来的。不说工艺问题,这林木资源也太丰富了
          早市开始啦。感觉这边打渔的效率很高,海网拖起来以后,上面挂的全是各种各样的螃蟹,一帮人围拢在网堆前进行分拣,如流水作业一般。
          从海里打出来,到下锅水煮,只间隔了40分钟。 这种螃蟹肉质纯白,口感清甜, 用酱油、醋蘸着感觉非常鲜美。在渔村里,蟹钳是可以零卖的,因为那个部份肉最多,吃起来也方便。整了一桶慢慢夹着吃
      本人吃过的最新鲜的带鱼。 新不新鲜很好认,看看鱼眼就知道了。炊具有限,只能清蒸,口感上肉质很嫩
        正值世界杯期间,有空还看了几场加纳队的球,顺便帮他们欢呼助阵。本届加纳球占绩不太理想,最好的一场是战平了德国,也算是捍卫了荣誉。要知道,后来德国队连屠巴西7个球
      不要以为非洲就不会堵车,世界大同,只要是首都,都会有交通问题。 阿克拉只要一堵起来那也是没完没了的。重点是规划好路线,尽量规避堵点
              加纳的贫富悬殊很大,一小摄富裕的黑人生活质量远超我们国内的普罗大众。是好车,在哪里都会发光。
        加纳最豪华的五星酒店 Labadi Beach Hotel,座落在海边,380美元一晚。住客以欧美人居多
            在Labadi酒店旁边,还有一个休闲海滩,主要项目就是游泳、海边骑马什么的,海风很大、又潮,坐不了太久就想闪了。
    小卡车上装的是当地人的一种主食,名为Ghana FUFU。一种植物的根茎,看造型让人联想起红薯的味道,当地人把它捣碎后,做成糊状物手抓着吃,从未有试吃的兴趣,所以介绍只能点到为止
        加纳的官方语言为英语,基本上人人会讲,说明学校的教育还是很到位的。当地人的土语叫做Tree,以前只有语言,但没有文字,是在英国殖民后,才用英语拼法补充了Tree的文字。文字是历史的基础,所以加纳的历史只能追溯殖民时代。翻看了一下用母语写的圣经,简直就是英语音标的翻版。当地电台的DJ,喜欢英语和土语混合着使用,那听觉才叫奇异
      加纳流行的晒衣服方式,直接铺草上,增大表面积,一会即干
        路边小摊,很多小商品都是从国内进的货,国货价格便宜,在非洲可谓所向披靡。各类光盘也摆着卖,不过人家的娱乐业也算是自成体系,很多电影电视很多都是自产的,全黑人主演的本地情感故事居多。曾经看过,那演技以及情节实在是不太适应
          加纳总体来说民风纯朴,性格平和,在街上几乎没见过打架之类的暴力行为,两个人土语叽叽喳喳吵架吵半天,眼看着要动手了,然后又叽叽喳喳下去...但是偷盗行为应该比较严重,草地里的地灯,用钢筋给焊起,很多地方,门刺、铁丝网、电网都用上了
          各种乌央乌央的商品集市,一般直接飘过
          加纳首任总统恩克鲁玛陵园,1957年,曾经的黄金海岸更名为加纳
      留着30天满满的回忆离开,加纳,再见
  行走在世界的撒哈拉!!
使用“←”“→”快捷翻页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您当前的位置 :&&&&正文
(加纳志愿者)终于见了系主任,也终于尝试了当地食物FUFU
09-10-01 23:23
  来源:
  作者:
  编辑:
21st,July&overcast
&&&约了今天早上见我们将要工作的现代语言系的系主任的dean&Asaah,有点紧张,不知道这位阿萨是不是也跟某些校方人员一样难折腾,甚至是挖苦我们。
吸取了前几次被人说“young&man”的经验,今天我们四人齐齐穿上衬衫,比前几次穿志愿者LOGO的汗衫成熟几倍。
Asaah的办公室也就10个平方,这里的楼基本上都是建于50年前的两层平方,白墙红屋顶。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空调是海尔的,电脑是惠普的,老先生背后的墙上还有个呼唤铃按钮,一按,秘书就立马进来了。老先生挺亲切的,一边寒暄,一边叫秘书拿来病果汁请我们喝。
Asaah,1954年生人,在法国留过学,所以现在他在系上还是法国文学课的教授。今天的打扮非常加纳,橘色、白色相间的袍子,牛皮凉鞋,想必很凉快!说白了,那就一桌布!怪不得有人说,加纳人“穿衣一块布”,还有两句是“吃饭一棵树,说话不算数”。
他没有提到住宿问题,这是我们希望的结果,没有人过问这事,就证明我们可以安心住现在的小别墅。
今天谈话的重点是工作。谈话结果是:中文本科生下学期这门课是2个学分,按照学校惯例,2个学分意思就是每周有2个小时的课时。而一学期的学习目标是掌握400个汉字。一学期才多少周啊?这个目标有点mission&impossible。这么少的课时,我们4人加上李老师他们2人,6个人对付50个学生?所以有可能的模式就是,我们其中两个作为李老师和邹老师的assistant,其余两个给其他系上的同学上兴趣班。最后还是没有明确我们的工作任务。我们也不急了,船到桥头自然直。
关于网络,阿萨说在宿舍上网不可能,他带我们去了学校上网的地方。离系上很近。从宿舍走过来十多分钟也能到。是免费的,只要进出做好登记。试了试网速,还行。可惜周末不开。&
这人不错,而且做事情算是相当有条理和有效率了,也许就是留过学的缘故吧,接受过现代文明的洗礼。老先生貌似也挺爱好语言,很开心地与我用西班牙语对话,还好这几句简单的我都应上了。不知道下次他换下那身袍子我还认得否。
一圈下来已经是1点了,天也突然下起雨来。今天咱们就下馆子了!就在咱们的小别墅前面的restaurant。大家都点了鸡腿米饭,我就不信邪,要了传说中的FUFU(木薯、芭蕉、玉米和在一起的类似年糕的东西)。这碗东西上来,我看着就不好吃,倒不是因为传说中的FUFU酸布拉吉,而是这两块像是羊肉的东西,太臊了。所以我自己创新吃法,把FUFU团捞出来,沾上他们吃米饭配的酱汁。其实FUFU本身的味道不那么难吃,淡而无味,关键是管饱。这就是我的第一次吃FUFU经历。一点都不壮烈。当地的麦芽饮料也很难喝,有股糊味,像药水,连瓶子都像农药瓶子。
今天是什么日子,事情又扎堆来了。FUFU才吃了几口,我们就接到胡参的召见,说下午新华社的记者来,要跟我们谈谈。好几天没外事活动了,还有点想念参赞处了。
新华社的这位同志叫郭军,1978年生江西人,西安外国语学院研究生毕业后就进了新华社,来非洲两年了,没有问是什么头衔,姑且就封个新华社东非片兼西非片主管吧。总部在肯尼亚内罗毕。这次来加纳,是来“看地形”的,今年11月份,就会在这设立分社。所谓的分设就是派一名同志来,然后在当地各大媒体请些报道员。谈话最后,我们也成了他的报道员了:-D
西安外国语学院就在碧红的西北政法对门,而他当初报学校的时候还想着报我的母校四川外语学院来着……种种巧合,让我们的谈话更加来劲。他也以他多年的经验给了我们不少在非洲、生活的建议。他还提议我们应该考虑做点“大事”,比如策划一个中国文化非洲行。听起来非常有难度,但是的确有道理。我们的确应该拓展思路。也请正在非常给面子地阅读这些文字的您,多给提建议。
我来说两句:
 本网推荐
              
 热门视频             
 热帖推荐
 杭报社区24小时最具人气贴
 杭报社区最新回复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加纳利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