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在网上跟跟陈老师学的,动作不一定规范能达到健身养生太极拳作用吗?

课程介绍:
一、传统陈式太极拳初级课程
总体要求:打好基础练会套路(内容包括:熟练掌握太极拳的桩功,缠丝功,手法,步法,身法,陈式太极拳简化套路和陈式太极拳老架一路拳理拳法及动作要领)
第一阶段:要求学员能够清楚的分清太极拳的各个招式及招式的名称。
  本阶段重在模仿,初学者应认真观察、细心体会。学习动作需要注意身法的整体配合,使协调一致。
第二阶段:要求学员能够掌握太极拳的具体身法要求及身法变化要求。
  本阶段要求教者必须言传身教,习者务必伶听恭学,初学者应在学习中用心学习,多多演习,使太极拳能够形神一致。
第三阶段:要求学员了解太极拳的运动特点(曲线运动和圆周运动),并能够自我校正自己的运动误差,和寻找太极拳有趣的运动路线。
  从生活中寻找规律,从规律中发现生活。初学者能够把太极拳演练的形神一致,如风吹杨柳,活泼贯串,就达到要求了。
二、传统陈式太极拳高级课程
总体要求:人有三宝:精气神(内容主要为太极拳养生功修练,辅以其它养生气功功法六字决、八段锦等,以达到快速得气、驭气的效果.)
第一阶段:由松入柔,练精化气。
  太极拳独特的练功方法是松沉灵活,力走自然。练自然之力,引生命元气运动。
  学者在本阶段能从本质上认识到太极拳是高级的生命运动,理精法密。学习时,须有老师口传心授,方得真传。练功时,要学者循规蹈矩,一丝不苟。二者缺一不可。
第二阶段:以理练气,以气运身。
  人身元气,是先天的生命之源,元气充盈后,生命旺盛有力;元气犹如洪水,须经训练引导才能被人为善所用。
  练出元气不为奇,以理导气,方为真.引气运身,才能体会到太极拳高级的奥妙运动。以外形引导内气,以内气催动外形,到此,学者离不开老师的精心指点,更不可半途而废。功到自会进一个新境界。
第三阶段:练气化神,自然神行。
  拳架、元气、神意早已融合为一。动静之间,无声无息,开合之意,无形无迹。后天返还先天,变化莫测,道法自然。
联系人:李老师
授课地点:原新梅小学教学楼三楼,环境好。
每月八节课,
收费:240元(另招收少儿班学员,学费相同.60岁以上,学费减半)
上课时间:周六、周日晚:5:00-6:00。&&&&&&&&&&&&&&&&&&&&&&&
,脚尖常带勾劲,
,上必埋午,下钳阳
少私、寡欲、清净、豁达
6.对肌肉、骨骼和关节的影响
  太极拳长气致柔,防止了骨质、关节、韧带的老化。老年人骨质疏松发脆、关节旋转不灵、韧带松弛、血管口经狭窄,无不是失去柔韧性的结果。太极拳行功走架,旋指、旋腕、旋膀、旋腰,撑裆开胯,抻筋拔骨,缠绕拧翻,所有招式动作,无不在划弧走圆中完成。这种螺旋运动的内含,其实就在于强化周身筋、骨、皮肤及其内脏各部器官的弹性,亦即柔韧性。
  太极拳具有弧形动作,能使全身各部分肌群和肌纤维都参加活动,通过反复地缠绕绞转,使肌肉拉长到一般运动所不及的长度,长年累月,一张一弛,使肌肉匀称丰满,柔软而富有弹性,并增强收缩的能力。由于肌肉的收缩,对骨骼的牵引作用以及新陈代谢的加强,骨的血液供应得到改善,使骨的形态结构功能都发生良好的变化,骨质变坚固,这就提高了骨的抗折、抗弯、抗压缩和抗变形等方面的能力,使骨骼不易发生变形和畸形,使关节周围的肌肉,关节囊和关节韧带受到良好的锻炼,增强了关节的稳固性、柔韧性和灵活性。
  太极拳特别注意腰部活动,锻炼后可增强肾功能,同时再加上腹肌和膈肌的配合,对腹内器官淤血的消除和肠蠕动功能的改善有积极影响,对腰背痛的防治作用突出。
  经6个月太极拳练习,确能减低胫骨的骨矿物质丢失率,有效地减低骨折的发生机会。另外,练习太极拳能显著改善肌肉力量及柔韧性,从而达到防治骨质疏松和预防由于摔倒而引起的早老性骨折的目的。有效地减少骨矿物质的自然丢失,使骨密度多年保持稳定,有效调节骨钙、血钙平衡。
  北京、上海和广州对练拳老人进行脊柱活动度检查,被检者伸膝站立,向前弯腰用手触地,其结果练拳老人较对照组明显为优。表明练拳人的骨关节、韧带的柔韧性明显优于普通人。
  北京医科大学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练拳10-70年的31例老人(年龄50-85岁)与36例住养老院老人(年龄50-89岁)进行脊柱X线摄片,两组老人的骨质疏松、骨椎变形及椎体前缘压缩的发生率有明显差异;练拳组的椎体唇样变发生较少。
  太极拳要求姿势中正,不偏不倚,“一动无有不动”,全身骨骼处于柔和活动中,既纠正了不良姿势,又锻炼了颈椎、腰椎、上下肢肌肉骨骼。加上户外空气新鲜及阳光中紫外线适量照射,有利于体内维生素D的合成,人体钙质容易吸收,也就少患由骨骼疏松而引起的骨骼变形折裂。
  7.对泌尿、生殖系统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能增加汗液分泌排除体内更多的体内“垃圾”;又通过腰胯部活动,有利于肾脏和泌尿系统的健康。由于意识和动作的紧密结合,精神安静且高度集中,能增进体内津液的分泌,能双向调节内分泌腺、激素,从而影响泌尿系统的功能。
  太极拳的主要治疗原理为:调和人体阴阳气血,协调脏腑,疏通经络,宁神定志,激发人体潜能,身、息、心并调,精、气、神并练,动静结合,身心双调。
  慢性前列腺炎多有气机不畅、气血凝滞,瘀阻脉络,腺管堵塞,分泌物瘀积和局部微循环受阻。打太极拳要“松胯圆裆”,对前列腺疾病有很好的舒缓作用,打太极拳要“气沉丹田”,太极拳站桩要“意守丹田”,通过“以形引气”,“以意导气”,内气对前列腺进行循环不息的反复按摩,可清除前列腺分泌物瘀积,促进引流,排出秽浊之分泌物,疏通尿路。
  太极拳除全身放松,再以意导气经会阴穴至尾闾穴,沿督脉上冲至会穴,内气循环不息地刺激副交感神经,并从丹田经会阴至尾闾,不断地按摩前列腺。增强机体正气,提高抗病能力和自我修复能力,达到扶正祛邪、化瘀通阻的治疗功效。
  范振华等调查了上海平均练习太极拳25年的50-79岁的男性80人,与同年龄组退休职工141人的资料相比,表明长期练习太极拳有利于延缓老年性机体的萎缩。
太极拳讲究“命意源头在腰际”,是“以腰为轴”的全身积压部位肌肉、关节、内脏器官的全面运动,练习过程中的“丹田内转”、“深长呼吸”、“检腰松胯”和“腰脊旋转”必然会引起肠胃、肝肾、腰腹及肛臀等脏腑部位的起伏、揉搓和挤压。这种对生殖系统,尤其是男性睾丸和女性卵巢不断得到刺激与锻炼,能疏通经络,提高其性生理功能,是保养生殖系统的积极手段。经常进行太极拳锻炼,可预防肾虚,同时泌尿系统的功能也得到提高,对于增进健康、抗衰老、保健养生都是十分有益的。
  8.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通过太极拳锻炼可大大增强人体免疫功能,提高免疫组织、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等的能力,有很好的功效。
  太极拳能增强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有人用玫瑰花结的形成研究了练太极拳的老年练拳组与对照组各30人,总E玫瑰花结(ET)与活性玫瑰花结数(EA)均较对照组为高,经常练拳可能有增强非特异性细胞免疫能力的作用。
  太极拳对精神具有良好的康复作用,使人体中枢介质和内分泌发生变化。因此,锻炼者会感到轻松、安宁。血浆皮质素的减少,意味着人体衰老过程变慢,免疫系统功能得到增强。
  9.对孕妇的作用
  太极拳作为群众性健身的一项最为主要的运动,几乎在所有的大公园、社区健身点和综合性的健身俱乐部都可以看到,但相对来说,女性练习太极拳者远远较男性少。女性练习太极拳是利国利民,一点都不夸张。首先,对未育者则非常有利于优生优育,有利顺利生产,保障母子平安。太极拳是有氧运动,孕者坚持练习可保证供给宝宝足够的氧气,生出来的婴儿会更健康,更聪明。
李宗岳,男,汉族,1981年生人。辽宁武术协会会员,中国武术四段,一级武术教练,国家级社会体育一级指导员。辽阳市双截棍联盟副会长,创始人之一。咏春拳研究会副会长。宗岳自幼喜武,曾习练过散打、咏春等拳术。曾从师于辽阳市拳研究会长张惜光老师学习老架,后从其第十一代嫡宗传人,陈瑜大师研习陈氏拳新架(照奎架)。
科学研究表明,肺活量的大小与呼吸力量的大小及生命长短成正比,呼吸波的长短粗细是体质强弱的重要标志。太极拳中“深、长、细、缓、匀、柔”的腹式呼吸,保持了“腹实胸宽”的状态,增强了呼吸功能,能在保持一定呼吸频率、不过分刺激呼吸系统的情况下,又能吸进大量的新鲜空气,这种呼吸方式使呼气、吸气都比较充分。加大了肺内气体交换程度,有效地促进新陈代谢。
  4. 对消化系统和内分泌系统的影响
  太极拳迈步如猫行,动作如抽丝。不用拙力而轻柔缓慢,不易肌肉酸痛、大汗淋漓,长期有节律的腹式呼吸使横膈肌活动加大,膈肌上下活动,腹肌的收缩和舒张,对肝脏、胃肠均起到了自我按摩的作用,促进肠胃器官蠕动加快,促进食欲、加强消化机能,使肝、肾随之发生明显运动,促进了肝内血液循环,提高了胃肠的运动能力,促进蠕动、消化和吸收的能力,增强了消化系统的功能,改善了体内物质代谢。如此,胸腔、腹腔的器官血液旺盛,吸收机能加强,对诸脏腑产生的疾病,如肠胃消化不良、糖尿病等都会收到良好的疗效。
  经常练太极拳,能使胃肠功能增强、弹性增加、运动加快,从而改善消化系统的血液循环,这对预防和推迟消化道的老化十分有益,对大便结燥者有明显改善。同时,太极拳能改善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功能,可以防治某些因神经系统机能紊乱而导致的消化系统疾病。练太极拳时,还要求“敛臀”即提升肛部,这有助于促进肛周的血液循环,加强肛门括约肌的收缩能力。长期练习,有活血化淤、疏通经络的作用,不仅可以防治痔疮,还能有效地防治肛门脱垂、痔核下落等疾病。
  许胜文等对51名老年太极拳拳师进行了下丘脑-垂体-性腺轴神经内分泌功能的研究,与17名老年对照组及17名成年对照组相比,发现拳师组垂体激素TSH高于两个对照组,提示拳师组内分泌的代偿能力较强,对保持正常代谢、延缓衰老有积极意义。
  5.对调节血脂和减肥的作用
  高血脂症患者过氧化脂质水平增高,高血脂症患者伴有脂代谢紊乱,其特点是:血浆甘油三脂(TG)、总胆固醇(TC)、低密度脂胆固醇(LDL-C)浓度升高,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浓度降低。
  国内研究报道,练习太极拳能使中年人血液TC、LDL-C水平显著下降。常年坚持太极拳运动可调节脂类代谢,降低血糖,增加HDL-C及HDL-C/TC比值。而血浆HDL含量与冠心病发病率成反比。太极拳练习可使血液非酶抗氧化能力显著提高,对改善老年人的血脂代谢、提高机体供氧能力、延缓衰老有着积极的作用。
  上海体育科研所的资料表明,练太极拳1年后,血甘油三酯和总胆固醇均有下降。因各种疾病在疗养院住院的病人,练拳者15例,每天打太极拳40分钟,1个月后与17例对照组比较,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上升,因而抗动脉粥样硬化指数明显升高,致粥样硬化指数明显下降,对照组则无变化。说明太极拳练习尽管运动强度不太高,同样具有改善血脂水平的作用。
  章江洲和许豪文测试了长期坚持太极拳练习的25人与同龄不练拳34人对照,观察血浆脂质过氧化水平(LPO),全血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水平(GSH-PX)及过氧化氢酶(CAT)等抗氧化酶活力。结果显示太极拳组LPO低于对照组,反映机体抗氧化能力的SOD、GSH-PX活性太极拳组高于对照组,SOD对降低脂质过氧化水平起着重要作用。
  练太极要求虚领顶颈,含胸拔背。必须做到颈椎、胸椎、腰椎保持正直,使前胸和上腹肌处于微微内含的状态并且随着动作的变化,上腹肌处于细微的收缩状态中。长期锻炼,能减少上腹部脂肪的堆积,增加腹肌的力量。练太极要求气沉丹田,呼吸深长。太极拳要求练习时动作配合呼吸。逐步达到呼吸深长,气沉丹田的目的,这就需要胸腹式呼吸,使膈肌向下舒张,以起到扩大肺活量。减少脂肪堆积,减轻脂肪堆积而造成的负担。如“白鹤亮翅”“提手上势”等动作能体会到上腹肌和横膈肌的运动。练太极要求主宰于腰裹裆含。以腰部为宰,由腰部的运动变化来引领。控制其他肢体动作,而腰部的运动则带动了下腹部的肌肉锻炼,不但有利于消除腹部的脂肪堆积,而且能逐步收到“气宜鼓荡”之效。如“单鞭”这一动作锻炼了腰臀及大腿内侧的肌力并刺激了“足三里”穴位,既能起到减肥效果又能增强人体免疫功能。如长期坚持,必定能促进肠胃蠕动,消耗脂肪,排除糟粕,除去赘肉,增加肌力,起到减肥之效。
2.对心血管循环系统的影响
  练习太极拳时,随着机体的运动,加强了血液及淋巴的循环,减少了体内的瘀血现象。练习时要求气沉丹田,由于呼吸的加深,从而促进了冠脉循环,加强了心肌的营养。此外,由于练拳后血中载脂蛋白含量增加,对预防动脉硬化也有良好的作用。再加上饮食合理,高血脂、高血压、冠心病等循环系统疾病就会少患及改善。据研究调查,常打太极拳者平均血压131/80.5毫米汞柱,对照组老人154.5/82.7毫米汞柱。两者收缩压相差23毫米汞柱。动脉硬化指标太极拳组为39.5%,一般老人为46.4%。
  国内研究发现,太极拳练习后恢复期内舒张压低于运动前水平。由于舒张压影响冠脉血流,运动后舒张压下降对于心肌的供血具有重要意义,这说明太极拳可以减少外周阻力,从而改善外周循环。尤其是舒张压较低使冠状动脉对心肌供血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对高血压患者具有良好的康复保健效果。
  太极拳有很多姿势都能促进血液静脉回流,改善全身血液循环状况,加强了心肌营养,对机体是一种良性刺激。研究发现,练习太极拳后,左心室收缩末期内径(ESD)减小,缩张末期内径(EDD)增大。根据Staring定律:心脏收缩产生的能量是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函数,随着EDD的增加,舒张末期容积(EDV)亦增加,必然引起心肌纤维初长度的增加,从而使心脏收缩力加强,有利于血液的排出,增加心每搏输出量。
  北京医学院运动医学研究所曾对32名练拳老人和53名相应年龄的不运动老人作了心血管功能检查比较。练拳组除1例外,全部顺利完成1分钟内上下40cm高的台阶15次的定量运动,达到100%。对照组完成此项运动的比率随年龄增高而下降,50岁组、60岁组、70岁组和80岁组依次仅为85.9%,54%,5%和2%。
  微循环是指微动脉与微静脉之间毛细血管中的血液循环。细胞所需要的养料以及排出的废物依靠上述各种血管共同完成运送,这一运送过程就称为人体的微循环。
  微血管的这种自律性运动与心跳并不同步,起着第二次调节供血的重要作用,被当今医学界称为人体“第二心脏”。现代医学已证明:人体的衰老、高血压、糖尿病及许多心脑血管疾病都与微循环功能发生障碍有着密切关系。人体的毛细血管微循环不通畅,会逐渐引起组织细胞和脏器的衰老。所以微循环的功能正常与否,是人体健康状态的重要标志。
  太极拳“以意行气,以气运身”,强调体内气血的畅通。只要练功得法,经过一定时期的练习,在行拳时就会产生出“气”的感觉,如手指有胀、热、饱满感,腹腔内气流咕咕作声,乃至有虫爬蚁走样刺痒的感觉等等。以上的感觉,实际上是人体气血循环加快,体内毛细血管扩张,也就是微循环加速的外在表现。
  徐明等在《老年人太极拳运动前后心肺功能的变化》一文中,发现通过系统观察测试部分长年参加太极拳锻炼和无训练者在完成规定的太极拳运动前、运动中、运动后的心肺功能指标变化时发现:长期从事太极拳运动的老年人的心脏射血速度和射心血加速度均显著性优于无训练的普通人(P&0.05),而且肺活量也显著大于普通人(P&0.05),此外,一系列指标显示长年从事太极拳运动对促进老年人心肺功能的改善确实具有积极作用。
  3.对呼吸系统的影响
  练太极拳可使呼吸逐步加深,通过横膈上下鼓动,牵动胸腹运动加强,对五脏六腑起到“按摩作用”,这是药物所达不到的效果。太极拳的深长呼吸使肺脏呼出大量二氧化碳,吸入较多的氧气,提高了肺部的换气效率,同时增强了肺组织的弹性,这可使肋软骨骨化率降低,胸廓活动度加大,对肺癌和肺气肿的防治有一定的作用。
  经常练习太极拳在吐故纳新加强气体交换的同时,对保持肺组织的弹性、胸膈活动度、肺的通气功能功能都有良好的影响。北京运动医学研究所的资料提示练拳老人的肺活量较对照组大,胸围呼吸差也较大。上海体育科学研究所观察50人练太极拳6个月后,肺活量平均由2588ml增至2765ml(P<0.05);另一组在练拳1年后肺活量自2556ml增至2780ml(P<0.01)表明坚持长期打拳,则肺活量改善更明显。
太极拳是一种重要的健身和防治疾病的手段。我国《黄帝内经·素问》中就提出:“其病多痿厥寒热,其治宜导引”。汉代名医华佗创编了“五禽戏”作为健康运动,他的理论是:“人身常动摇则谷气消,血脉通,病不生,不犹户枢不朽是也”。练习太极拳,除全身各肌肉群、关节需要活动外,还要配合呼吸及意识活动。这样对中枢神经系统起了良好的影响,从而给其他系统与器官机能活动的改善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对神经系统的影响
  经常练习的人都有这样一种感觉:练习套路后,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周身感觉活泼,反应灵敏。情绪的提高在生理上是有重要的意义的。“情绪”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练习太极拳对中枢神经系统有着良好作用。
  太极拳是运用阴阳原理的极佳典范,每个动作都包含阴阳之变化。虚与实、动与静、表与里、开与合、进与退、收与放、左与右、刚与柔、正与隅,相辅相成。又增强了整体观念,要求身心合一,松静无为,内外上下一致,以意领气,气随意行,意到气到。因此练习太极拳能调整阴阳,疏通经络,达到保健的作用。
  练习太极拳要求情神贯注、意守丹田、不存杂念,即要用意不用力和心静。这种意识和身体锻炼相结合的方法,都是在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提高的情况下完成的,它使大脑皮质形成一个特殊兴奋灶,而其它区域则处于抑制状态。这样就使大脑得到充分的休息,可以打破疾病的病理兴奋灶,这有益于大脑皮层兴奋、抑制的调整。修复和改善高级神经中枢的功能,从而使内脏器官的病患获得修复和改善,对大脑皮层过度兴奋引起的神经衰弱、失眠、头晕等有显著疗效。
  练太极拳时呼吸较深,动作缓慢而柔和,既能增加脑动脉内的血流量和供氧量,也能有效地改善脑神经细胞的营养。还可使植物性神经系统活动紊乱得到调整和改善。
  太极拳要用右脑思维(形象思维),再和左脑合作表现在姿势动作上。形象思维:事以理依,物以形存,太极拳必有其形与理,要有形象的摹仿、形象记忆、形象理解和形象创造等思维活动。将右脑思维的信息传给左脑,形成逻辑运动,才能达到拳论讲的:“一动无有不动”,“有形皆是假,无形才是真”的境界,是一种智慧,是左右脑高度配合的意动。
  太极拳的练习,“开发右脑”用图像去思维,而后再转化为语言或运动(左脑),这时左脑的运动是以信息规范的运动,是完整的、柔化的、松静的,故有助增强记忆力及专注力,对失眠、忧郁、烦躁等也有一定疗效。
  太极拳是一种很有趣味的运动,动作需要完整一气,由眼神到上肢、躯干、下肢,上下协调毫不紊乱,前后连贯,绵绵不断,需要有良好的支配和平衡能力。练拳的时候,周身感觉舒适,精神焕发。由于大脑的情绪的提高,可以使各种生理机制活跃起来,对患有某些慢性病的人来说,情绪的提高更为重要,有益于使病人脱离病态心理。从而起到防病、治病、强身、防身的目的。(3-1)
  3-1 太极拳对大脑的良性效应
  打太极拳也是中年人健身养性的良好运动项目。打太极拳最好到有花草树木陪伴的自然环境中。当你做几次深呼吸后,静下心来,抛开尘世的嘈杂喧闹,抛开种种忧虑和烦恼,呼吸随着动作协调进行,然后就开始一个运动一个运动地舒缓行进。这时你就有了天人合一的感觉,你感觉到自己是大自然中的一个生命体,达到一种“恬淡虚无”“宁静自如”的境界。从而感受到大自然的无为状态,体悟到圆通的无碍妙境。好精神和好心情有益于健康,这是人所皆知的。
  参加太极拳活动,身临优美的环境,呼吸新鲜的空气,伴之行云流水般的动作,恍若步入仙境。此时此刻,极有利于消除人的烦闷、焦虑、孤独和忧郁,减除老年抑郁症,治疗心理障碍病症,真是一服千金难买的良药。习练太极拳对大脑有保护和开发作用,因打拳时思想高度集中,以意导气使大脑皮层进入保护性抑制状态。通过太极拳锻炼可以消除大脑神经的紧张疲劳,清醒头脑,活跃情绪,恢复神经系统的动态平衡
起落旋转是什么呢?起是向上,落是向下,起落旋转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圆。可以这样想,有上、有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就形成了一个立体的圆。在练拳的时候,重心由左腿移到右腿或者由右腿移到左腿,只有这两种移动。裆走下弧的时候,从起点最高然后下落,通过下落向前走弧线然后上升,这里面就有一个落起的升降运动。如果单纯一个起落向前的平行运动就形成了一个平面的圆,加上螺旋就成为立体圆了。二起脚就是这样的立体圆。它的路线不是单纯的直上直下,而是一个弧线的立体运动。在以手领劲的过程中,通过肘划了个微小的圆弧线,向上升了,任何一个起落都是螺旋的,通过起落旋转把起落变为立体圆,不可单纯理解上下的运动。
  如拳式中的懒扎衣变六封四闭的时候,过程中有上、下、有左、有右、有前、有后,这是一个完整的螺旋的立体运动。因为它的圆运动有六个方向的路线构成,是一个正确的劲路,因为它具备了前后左右上下六个方向的运动,是一个完整的路线运动的基本条件。如果运动中重心并且不落,不虚不转它就不构成螺旋运动,这样就要出现直线、平面、凹凸和棱角。在螺旋运动时,当重心转换两手往返的时候,要注意立体的圆运动。通过旋转起来才对。有些人是平面过来的这就不对,只有通过一个立体的圆才能达到预期的目的。不管是手、腿、脚在任何运动中进步、退步都要走一个螺旋的运动。这一点今后在练习中要反复的练习,求证自己的每一个动作运行中
  是不是有六个方向的劲(大部分人走的是四个方向,六个方向),才能成为立体圆的基本条件,有了六个方向的运动才是构成缠丝运动的基本条件。
  关于轻灵圆活的问题,平时练拳僵直,心里想的和实际运动的不一样,想把对方摔得很远,结果事得其反,这是平时练拳推手不轻灵。轻则灵,练拳也好推手也好,轻是灵的保证;圆是活的保证,要用意不用力。一般人的力是呆力,太极拳通过特有的缠丝运动,特有的螺旋运动,通过练习变为一种新劲新力,这种新力我们叫太极劲。每到练习的时候我们要用意不用力,要节节贯穿,手上的意识要强烈,手即有劲而且又要轻灵,这种劲才算正确。
  圆是太极拳的核心,弧线也是太极拳的核心。圆和弧构成了太极拳的刚柔。形成了阴阳、开合,所以说用意不用力的轻灵锻炼后,感到灵活了,在推手的时候会感到有一种球体感,象球滚动一样。
  太极拳的劲是八个字:棚捋挤按,采列肘靠。
  它的方法是五种:腾、闪、折、空、活。
  这十三个字实际上是总结了前面所有的东西,归纳到“活”的上面来。
  怎样才能活起来呢,实际上要走圆,不圆就不活了。
  怕大家都有这种感觉,在推手当中只有你出现了平面、直线、凹凸、断劲和棱角,就会感到不舒服,练拳时应注意节节贯穿,周身协调。协调是根本,认真揣摩,细心体悟,方能得到个中三味。
劲起于足下,主宰于腰。上面是以手领劲,中间胸椎完成胸腰运化,腰椎完成4――6成劲力的分配,尾椎是完成劲力上送的传递作用,胯是转换的根源,进退需有转换的好坏在胯,合好裆劲靠膝关节的缠丝运动,步法灵不灵是看踝关节的运动,踝关节靠跟踺韧带拉长。
  如果把手固定起来,能不能转换呢?虽然通过转腰可以办到,可这样不行了,因为你违背了太极拳节节贯穿的规律,要转换就要以手领劲。运动时,手指是个圆,手腕是个圆,肘、肩、腰、胯各是一个圆,要求十三个关节运动时,同时在转圆,这样就形成一个圆转的十三个圆,是结合在一起的立体的圆运动。这样的运动在实战中,在推手和技击中才能把对方的力化掉,然后很快就能组织进攻。
  第十五章推手
  太极拳在推手中是舍己从人,舍己从人会不会吃亏呢?不会,舍己从人是有原则的,它是通过改变来力方向的方法,运用螺旋弧线的缠丝运动把对方的力量改变方向,结果,你的力我的力的和归我指挥。
  合不能乱合,从不能盲从,主要是通过一种螺旋的缠丝运动。
  力的三要素是大小、方向和作用点。只有圆运动的力的方向是不确定的。正因为圆无方向,它可以向任何一个方向发展。为什么说阴阳乃万物之母呢?无极是未分阴阳,在极就分了,阴阳是从无极产生的。
  把对方的力量改变了方向就可以归你指挥。舍己从人的方法是沾粘相随。目前在练拳和推手中易犯的四大毛病是:丢、顶、扁、抗。(1)丢――是太软,没有意识,没有力度,推手时易扁。(2)扁――在推手中出现了,不圆,在往返过程容易出现。(3)顶――就是僵了,舍不得松,仍然会出现凹凸和断劲。
  在推手中应经常检查自己,是否出现了以上四种毛病。推手和练拳是辩证的,陈鑫讲:练拳就是推手,推手就是练拳。通过练拳能推好手,通过推手可以检验拳是否正确。
  要有计划的练习推手,多打拳,在打拳中要把棚捋挤按的方法(手法)作出来,水平才能
  很快提高。推手时不要光求赢人,要求其方法的正确,过去的先生光教人打拳就要打三年,看起来很笨,实际上水平很快就能提高。通过三年的沾粘沾随,随之再加上手法就不得了。三年一晃就过去了,今天你推我一下,明天我拿你一下光想赢人不求方法,要想提高就得按规矩,要明规矩中规矩脱规矩而和规矩。练拳时,应刚柔相济、快慢相兼,但是要认真不可马马虎虎,马马虎虎练不如不练,不然你就休息,思考思考也可以,要养成这种良好的习惯,一练就要做到沉肩坠肘,含胸蹋腰,裆走下弧,一式一式的练正确。
  第十六章放松
  放松是对的,但放松并不是等于不用劲(不用劲是不对的),太极拳的任何一种运动包括起落旋转都是螺旋运动的。放松是在棚劲不丢的基础上放松,这是原则,如果违背了这个原则你就不是松,而是丢。过了是顶,弱了是丢,即不能僵又不能丢,取其中间而已,这个尺度还是好掌握的,取其有意无意之间,经过长期的揣摩才能得来。
  第十七章技法
  三百多年来陈氏太极拳仍然保留着古老的风格,有踢、打、摔、拿和推手。推手是陈氏太极拳的专门技法。它的方法是先由一人喂招,等对方掌握以后才能变劲,这叫招熟。目前练陈氏太极拳的比其它太极拳的技击内容要丰富的多,有打法、摔法、拿法、腿法和巨大的暴发力。
  一、打法――打法分长劲和短劲两种,即慢劲和劲两种。
  长劲是太极拳的宽面打击,如肩的周围、肘和周围、掌、胸、腹都为宽面部位。象拳、肘尖、肩的尖部这些都为窄面。窄面容易伤人,现在一般都练习宽面。宽面一般都为长劲(属慢劲),用窄面打人一般都为快劲(即短劲)。
  陈氏太极拳除了螺旋运动外,另一个特点是暴发力强。它分为惊弹劲和劲两种,有时在打击中是好几个劲。
  用一个组别来打击对方的方法叫闪惊巧取。通过闪战、惊弹组别方法打击,最后用一个重劲、沉劲打击对方以达到自己的目的。“虚弄诈诱只为一转”这一转就叫闪惊巧取。
  太极拳要求在进攻中两手相系,它经常出现重手不重人,打人不重手。打人的手正好回来转为轻手。所以说它有一个协调的关系,给别人的感觉是出手不见手,见手不能走(用肩、肘也等于手),境界高了,叫打人不见形,见形不为能。
  二、摔法――摔法是三点着地算输。它有上下结合的问题,上面有压力,下面有管脚。如使人头向左斜而右去,头向前倾而脚向后去,这样才能把人摔倒。摔法要有三个点:(1)上管手;(2)中管躯干;(3)下管脚。
  三点打击才能把人打倒。有人说“手是两扇门,全靠腿打人”。腿在用摔法的时候起决定性的作用,它是采取杠杆原理的支点的力点。
  第十八章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陈鑫扬扬几十万言总结太极拳为“开合”二字,说明“开合”很重要。
  如果用两个字来概括太极拳就是“开合”,用四个字概括就是“虚实开合”,如果用八个字来概括就是“虚实开合,起落旋转”。
  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是:一般认为虚是无,实是有。
  里指的是腿上分虚实,有重心的腿为实,负担重心少的为虚,手轻腿为实。虚实是指腿而言;轻重指手而言。
  手和腿的关系:太极拳论“左得则左虚,右重则右杳”
  虚是没有,杳也是没有,怎样区分腿的虚实和手的轻重呢?凡是手向下运动定为重手,下沉为重,上升为轻。有的说我的双手在水平面上怎么分呢?如两手向金刚捣碓的捋和退步压肘的捋,这种情况一般为身向右转而重心在左,身向左转重心在右,这是一般的规律。重手不一定有力,轻手不一定无力。向上的手哪怕有一万斤力仍定为轻手;向下的手哪怕只有三两力、四两力仍然定为重力。只有以方升沉来定下沉为重、上升为轻。不管怎样旋转都要为清上升下沉,分清虚实就是分清上升下沉。虚实指腿,轻重指手,除迈步以外,腿跟手发生矛盾的时候都要以手来定上升的轻重关系。手上升为轻腿为重;手下沉为重腿为虚。实际上虚实和轻重的关系是手和脚的关系。
  开合:开是开开,合是两个方向相对合拢。从形式上是这样。太极拳的开合是开中有合,合中有开。因为它的球体运动,是螺旋的球体运动,是圆的,就可能出现多处的开中有合,合中寓开。如:六封四闭,当两手放到两耳下的时候,“肘开、胸开、胯开”。前面好象都开了,后面呢?两肩合上了,膝合上了。一般情况是前开后合、左开右合、上开下合,不可能一开都一合都合。除形式上的开合外还有神,练拳的时候很远看他一眼,觉得不舒服,为什么呢?这是神。神和形应高度统一,形神兼备后就能出现这种情况。有时候手看视没合拢神合拢了。有一天在储奇门教了一个手法,从两手的距离看并未合拢,差的很远。但是通过前手的前搓、上升、下压、回拉这四个环节就连成了一个弧线,一个向前突出的下弧线;后手通过前伸、下沉从对方小腿上挖下来然后回摆,就是一个向下向里的运动,向里下的下弧线,连个弧线连起来就是一个球。形式上好象没有合起来,但通过形和神两者有机的结合就可以合起来。今后在练习的时候要求在每个动作的定式是做到“外三合”。什么叫外三合呢?就是手与脚合、肩与胯合、肘与膝合。怎样叫合起来呢?就是上下对照起来,就算合上。还有内三合:就是心与意合、意与气合、气与力合(有心与意合,气与力合,筋与骨合)。这里讲的是力就是太极拳的劲。通过太极拳特种方法锻炼产生的弹性和韧性,通过螺旋的弧形运动产生的劲就是刚才说的“力”(气与力合的力)。我们把它叫做太极劲。在练拳时要做到形与意合。光是形式上做到还不行,因为光有形式是呆板的,象学一个字,光知道它的音,不知道它的意思是什么。神就是把形和意的含义进一步发挥出来,在练习中注意和内在的联系。
肩关节运动的要点是:肩关节运动时,不要向里合,腋下就空,不要向上拉起,向后隆起,向前曲起,这样情况都不行,总之要把肩关节的骨缝拉开,把肩关节的韧带拉长。韧带长了就产生了一种弹性。周身所有的关节拉长了,所产生的周身的弹性和韧叫内劲。有人问什么是内劲?内劲就是弹簧劲和协调性。
  肩关节特别重要,要求在一年内练好上肢关节也叫梢节。上肢要做到以手领劲。往返需有折叠,中节肘要做到外、下乍,根节要做到肩沉肘坠,才会形成轻灵圆活的效果。
  5、脊椎关节――脊椎关节也叫躯干,它是由颈椎、胸椎、腰椎、尾椎组成。上三节运动的变化根本在胸椎和腰椎的变化。太极拳论讲:紧要全在腰间中运化。就是颈椎的运动。这一部分内有内脏,外有肋骨保护,运动量的大小直接影响内脏,而这一部分的关节运动也和其它关节的运动一样,也是立体的运动,它除了会前后、上下的折叠外,还会作左右的旋转运动,脊椎关节也要作起落旋转运动。上肢关节能不能轻灵、灵活与颈椎有直接的关系。所以这一部分的关节在运动时除了起旋转外,看是否做到了立体的圆。要经常检查,不要走平面的圆。象六封四闭、初收、倒卷弘,颈椎、腰椎的运动是曲型的螺旋运动,弧度很大,在练拳时要经常检查看是否是螺旋运动,找出它的规律。脊椎关节要求要虚虚对准,节节贯穿,实际上还是为了轻灵圆活,要做到轻灵圆活就要练好脊椎。
  6、腰椎――腰椎是躯干的中干部分,它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它上联胸椎,下联尾椎。从劲起脚跟的劲螺旋地送到了腰上,腰又作一次分配,把60%的劲送到了梢节。40%的劲退回到下肢去。这样就形成了有上有下,在技击推手中才会有根,不至于漂浮、失重。练拳时,手上的每一次往返腰椎都要作一次4比6的分配。练拳的时候,腰不可随便晃动。有的人为了显示他练拳很灵活,不断的晃动,这叫枉动。枉是白费的意思。如果练拳是经常这样,在推手时很好的机会失去了,很好的劲的发不出来。为什么呢?正因为枉动的时候腰椎漂浮了,经常是在腰间分配的时候它不能按比例去分配,经常作些不必要的动作(枉动、乱动),那怕你很大的个子、很高的质量,都站不稳,说明你腰椎分配的力量不合理。
  7、尾椎――尾椎是脊椎最小的部分,下连胯关节。它有什么作用呢?在暴发力的时候,它顺利地把下肢的劲通过尾椎送到腰部去。练拳的时候一般臀部不要外翻,但是小腹也不要过于
  前挺。如果向后翻了是前俯,小腹前挺了会形成后仰。本来我们的重心是左重则左虚,右重则右杳,左歪右斜就会形成双重,就产生手重了、脚实了,手轻了、脚也虚了。在推手中会出现许多被势,本来应该赢的赢不了,不该输的却输掉了。
  尾椎的第二个作用是将下面脚的蹬力能不能通过尾椎送到腰椎去,是有关系的。如果尾椎不向里收而向外翻,拳练了很多年效果都不会好,总而言之尾椎是最难练的关节,也是很重要的关节,练习的时候要多多注意。
  8、胯关节――胯关节是下肢根部关节也是周身打击力量最大的关节。胯关节下连膝,上连脊椎,所有的虚实变化都要通过胯关节来完成。在推手中的起落旋转、起承开合都是通过胯关节来完成的。胯关节的旋转直接跟你的水平有关。通常人不能放松很大一部分是跟胯关节有关系,有时发不出劲也是与胯关节的韧带有关系。拳论讲:“有不得机,得势者,必于腰腿求之”。实际上是在腰间求之,腰腿之间就只有一个胯关节,胯关节是把脚、踝、膝关节的力量顺利地送到脊椎进行分配。拳论讲:“进退需有转换,往返需有折叠”。什么叫转换?是通过脚指领劲有膝盖的弓背胯和踝关节的弓把,共同完成的螺旋弧线运动叫转换。如重心向前和向后运动不可直来直去,不可走直线、夹角。练拳的时候看脚下走的是不是弧线,有的人走的是三角形的线一个直线接一个直线,这说明胯关节有问题。转换的时候会出现了问题,胯关节的锻炼很难,关节很大,上面连着脊椎和承担上肢的重量,训练的弧度较大。要提高推手水平和技击水平非把胯关节练出来不可,放松胯关节不可,练胯关节的时候,一定要幅度拉大,要做到起落旋转在裆部形成一个立体的螺旋运动的圆。俗语一般把从下面翻上来的劲称裆劲,实际上裆是会阴穴和百会穴上下垂直相对。所谓裆能不能合住实际上是指胯能不能合住。胯能松开能合住暴发力一定大,所以说胯关节是全身第二大的关节(除脊椎外),也是最不好练的关节之一。全身是难练的关节有:脊椎、胯、踝、膝;全身最好练的是腕关节;全身最不容易注意的是肩关节和肘关节;运动量最大的是胯关节。所以说在胯关节的练习时,要多练拉开、合住,胯关节练不好水平就提不高。上肢是往返需有折叠,折叠在腕;下肢是进退需有转换,转换在胯。
  9、膝关节――人是直立的靠两条腿走路,不象其它猫科动物大部分是四条腿走路。如猫的膝关节在后面,正因为它的膝关节在后面,它的重心就低的多,要灵活的多。膝关节下连踝,上连胯,它是下肢的弓背。膝关节的后面有一个委中穴,这个地方不能软,如这个地方一软就站不稳,一但这个地方软啦,你离摔倒就不远了。膝关节即要承担上体的重量又要自转运动。练拳时它是怎样运动的呢?实际上象肘一样是一个向外棚的运动叫外转内扣,而不是左右摆动。通常人把胯关节的运动作为左右摆动,前弓后蹬这不对。实际上是向外转为顺缠,向内转的为逆缠。这种运动完成了膝盖运动。
  膝盖运动是合裆的保证。两膝能否相合、相系,就关系着你能不能合住裆,是表示下肢顺逆缠丝的标准。
  膝在打击时,虽不及肘凶狠,但它的暴发力比肘大。泰国的泰拳之所以凶狠,实际上是他运用了肘和膝。膝的打击力仅次于胯,膝的练习主要是向外转内扣的意识要加强,不可光左右摆动。下肢主要练习胯、膝、踝。膝关节的灵活性是直接影响下肢的运动,练拳时两膝应相合,移动重心的时候膝盖应向里扣。这扣要扣得饱满、要圆。扣是意念要向里扣,把它合到一起,不是形势上一定要向里扣,不是把它锁得很紧,而是意识要合住。
  10、踝关节――踝关节上连膝,下连脚指关节也是很难练的关节。一般练踝关节都是以勾脚为标准是以脚腕旋转为标准。认为转响了就叫练开了,其实踝关节是以跟踺韧带越长越好。如有的人练拳下坐不舒服,有时是对方加压力时不舒服,为什么呢?就是跟踺韧带比较短,所以进退都感到长度不够。练踝关节的时候,应用脚指领劲。动一次即一个进退转换,踝关节有三次运动,即开、合、开或合、开、合,最起码要做到三次运动,很少有两次运动。只要一迈步最少有三次。有些人不注意这些,迈步时脚尖要上翘,上翘才能里合,里合膝盖形成逆缠,曲膝松胯,迈步以脚跟贴地铲出。通过收弧线,贴地铲出,这样踝关节就产生了一个立体的圆。有些人迈步就迈步,退步就退步,不注意开合。就成了跳坑似的有响声,这是不轻灵的表现。扬式太极拳要求迈步如猫行,跟猫一样很轻灵,陈式太极拳要求迈步如临深渊,如履薄冰。脚、踝、膝、胯,经常在打击中起了很妙的作用。在练习踝关节的时候,主要的目标是把跟踺韧带拉长,韧性比别人好。练拳的时候,经常注意到脚尖上翘。动一次步作一次开、合、开或合、开、合,很快就能把你的踝关节练好。踝关节是一个比较难练的关节(要注意)。
  全身共13大关节,这13大关节是围绕脊椎运动的,千万不可先走三节一起走,后走也是三节一起走,这样不行,要节节贯穿,围绕腰脊椎各走各的路线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健身气功太极养生杖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