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到主场去亲身参加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外,你可提醒人们还可以用哪些形式表示自己的哀悼

公祭,以网络的形式_新闻中心_新浪网
公祭,以网络的形式
  今天是汶川大地震发生一周的日子,按照中国的民间习俗,今天是部分死难者的“头七”日,“头七”之日,亲人们是一定要做些什么的,一束花,一g土,一掬泪。但是这次不同,汶川地震遇难者“头七”祭前一天,一个被专家、学者呼唤了很久的“为重大灾难罹难者降旗志哀”的动议终于上升为国家意志。
  在举国默哀三天的同时,各大网站为了缅怀那些在地震中逝去的同胞,纷纷组织各种网上公祭活动。
  据了解,“汶川大地震遇难同胞网络公祭活动”于5月18日下午14时28分正式启动,该网络公祭活动由“我们的文明”、“民族魂”网站联合据人民网、据新华网、中国网、百度网、新浪网、搜狐网、中华网、腾讯网等网站共同发起。
  今天上午,登录网络公祭活动网(http://512.china5000.org.cn可以看到,公祭活动的主要内容包括在网上向全体遇难同胞敬献虚拟的鲜花;给遇难同胞家属写信留言;倡议全国青少年暂停娱乐活动一天,向遇难同胞表示哀悼和敬意。一些网友表示:“除了物质上我们要给予灾区人民帮助,从精神上我们也应该给予他们更多的关爱。让四川人民知道,我们的心是紧紧相连的。”
  正义网今天改版,将往日的蓝色版面调制成黑色,并在显著位置上开辟了“法律人寄语地震灾区”和“点击寄哀思”专题,并开通了“网上纪念馆”,不少法律人士和普通群众通过正义网寄托对逝者的哀思,鼓舞失去家园和亲人的人们。
  百度帖吧中,版主“冬六乙”在《告全国网友书》呼吁:“在5月19日至21日期间,为向‘5?12汶川大地震’中遇难的同胞们表示沉痛的哀悼,请网友们除进行哀悼、悼念以外,不要发布其他任何贴文。请网友们使用文明用语,以表示对逝者的尊重。让我们一起,为逝者进行哀悼,愿逝者安息!愿生者坚强!”
  “冬六乙”的呼吁得到网友们的响应,关于“哀悼日”的帖子纷纷发布到论坛里。一名匿名网友在《天堂路上,你们一定要走好》中写道:“哀悼日,天空在哭泣,哭泣那些压在瓦砾中的逝者,哭泣那些幼小的生命……雨水顺着瓦砾的缝隙,一滴一滴,它们要流进你们的血液里,增添你们的力量。遇难的同胞啊,天堂路上,你们一定要走好”
  在大连“天健网”,网络管理员倡议网友为逝去的生命默哀。该网站管理员还在其主页上制作了一个感人的flash:登录网站的网友可以利用手中的鼠标,将flash中摆成的心形图案的蜡烛全部点亮。
  (本报北京5月19日电) 徐日丹&&&
&&&&&新浪独家稿件声明:该作品(文字、图片、图表及音视频)特供新浪使用,未经授权,任何媒体和个人不得全部或部分转载。
】【】【】您现在的位置:
国家公祭日:为了永不忘却的纪念
来源:&&发布时间: 15:25:22&&点击次数:202
&&&&作者:李月昭&综合整理&发布时间:<span style="color:#14-12-12&来源:&江苏教育新闻网  编者按:77年前,日本侵略军攻占南京,发动惨绝人寰的大屠杀,30万同胞罹难。南京大屠杀不是南京一城一地的事,它是中华民族的灾难,南京之痛,国人之痛;南京之灾,民族之灾。硝烟远去,国耻民殇不可或忘,在社会各界人士的不断努力下,12月13日南京大屠杀纪念日正式成为国家公祭日。公祭日的设立是为了铭记历史,并不是为了铭记仇恨,而是要记住战争与苦难,表达对遇难同胞的哀悼,对生命的尊重,对和平的诉求。第一个国家公祭日来临在即,江苏教育新闻网将目光投向这一段特别的历史,愿尽绵薄之力追悼同胞,反思暴行,望逝者长安息,生者惜太平。(图片来源:新浪)【公祭日由来】  国家公祭日是国家为了纪念曾经发生过的重大民族灾难而设立的国家祭日。二战后,主要参战国政府纷纷推出国家级哀悼日,以国家公祭的形式来祭奠在惨案中死难的国民,增强现代人对国家遭受战争灾难历史的记忆,目前已成为国际惯例。波兰的奥斯威辛集中营大屠杀纪念馆、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馆、俄罗斯卫国战争纪念馆、日本的广岛和长崎原爆纪念馆等,每年都举行国家公祭。  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决定,分别将9月3日确定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将12月13日确定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9月30日为烈士纪念日。【历史不容忘却】  历史是最好的老师,它忠实记录下每一个国家走过的足迹,也给每一个国家未来的发展提供启示。――习近平设立国家公祭日的多重意义  2月2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七次会议审议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确定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的决定草案和关于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草案,确定9月3日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设立12月13日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  值此日本右翼势力不断抬头、安倍政权的仇华倾向日益显著之际,由全国人大以立法形式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正当其时。  自安倍政权上台后,围绕钓鱼岛主权问题展开的中日争执不断升级,从而导致中日关系急转直下。安倍政权将中国视为“假想敌”,发表了一系列“中国威胁论”,在外交、军事等各方面展开攻势,大幅度增加防务费用,并且发表一系列否认日本侵略历史的言论,说什么“关于侵略的定义,不管是学术界还是国际上都尚无定论”。名古屋市长河村隆之更是直接否认南京大屠杀。日本广播协会(NHK)经营委员百田尚树今年2月3日在东京街头的公开演讲中声称,根本不存在南京大屠杀,一时间,各种各样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甚嚣尘上。  每当从日本传来否认南京大屠杀的言论时,我国外交部都会及时予以回应,但对方往往不予理会;近几年的12月13日,南京各界都会集中在大屠杀遇难者纪念碑前举行公祭,但因为是地方性纪念行为,其影响尚不能跨越国界。现在,全国人大将12月13日这天法定为国家公祭日,到时,国家领导人将与全国各地民众一道公祭死难者,告诉全世界,中国人民永远不会忘记死难同胞,同时正告日本当局,企图借否认侵略历史为军国主义招魂的伎俩注定落空,其影响必将波及国内外。  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重要性和历史意义,堪比世界各地设立的二战纪念日和公祭日,包括联合国2005年确定的“国际大屠杀纪念日”,波兰的奥斯维辛集中营解放纪念日,德国的大屠杀受害者纪念日,俄罗斯的卫国战争胜利纪念日,以色列的大屠杀纪念日,美国的珍珠港事件纪念日等,这些纪念日的最大价值就是让侵害者和受害者及其后人不忘历史,敬畏生命,珍视和平。  我们早该设立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了,这不仅是为了回击日本当局的需要,也是为了教育本国公民的需要。由于某种原因,自1949年到上世纪80年代初,“南京大屠杀”这个历史名词极少被各方面提起,说起南京和大屠杀,只知道雨花台,不知有南京大屠杀。及至1982年,在日本篡改教科书的刺激下,中国学者才想到“要对南京大屠杀进行研究”。然后,才有1985年建成的“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该馆馆长朱成山曾感慨:“没有日本否定历史,还没有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  国人常以“忘记历史意味着背叛”的名言告诫自己,要正视历史,但如果我们自身在这方面做得还很不够,又怎能理直气壮地斥责别人健忘或有意抹杀历史呢?  现在,中国终于有了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其设立不仅表明中国政府和人民永远记得30多万死难同胞,也表明我们冲破了观念的束缚,具有了还原抗战历史真相的勇气和胸怀,彰显了前所未有的开明、大度和自信。(来源:《中国青年报》)设立国家公祭日是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三次固化  “国家公祭视域下的南京大屠杀史研究”学术研讨会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史研究会2014年学术年会昨天举行,一批专注于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的专家学者交流最新研究成果。大家认为,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对南京大屠杀史的第三次固化,公祭的对象不仅仅是南京大屠杀期间死难的30万同胞,还包括所有在日本帝国主义侵华战争期间惨遭日本侵略者杀戮的死难中国同胞。  从今年起,每年12月13日,我国将举行国家公祭活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说,这次国家公祭的对象,除了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万同胞,还有在日本近代形成帝国主义后,所有对中国的侵略战争期间遭到杀戮的死难者,包括1874年日本武力侵台造成的死难者、1895年甲午战争期间日本对旅顺大屠杀中的死难者、1900年日本参与八国联军镇压和杀害许多义和团员、1904年日俄战争中的中国死难者、1931年日本侵占东三省后的中国死难者以及1937年日本全面侵华期间后的中国死难者。  “南京大屠杀惨案发生77年来,已经多次对这段历史进行固化,而这次设立公祭日是第三次固化。”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史实的第一次固化始于远东国际军事法庭和南京审判战犯军事法庭的判决。第二次固化是“建馆立碑编史”,1985年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建成开放,中山码头等一批集体屠杀或丛葬地遗址建立了遇难同胞纪念碑,编辑并公开出版了一批史料书籍等。今年起,对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悼念活动升格为国家公祭,是第三次固化,有力反击了日本右翼势力否定侵略和加害史实的言行。  因为多年对南京大屠杀历史进行调查研究,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教授经盛鸿昨天获得了“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特别贡献奖”。经盛鸿说,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仅仅隔了20年,就爆发了第二次世界大战。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至今已过去69年,虽然有局部冲突和战争,但世界整体处于和平状态。说明二战后包括中国在内的战胜国,制定的和平发展的国际新秩序符合人类发展规律。日本作为战败国,制定了和平宪法。但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日本国内右翼势力不甘心军国主义失败,逆历史潮流而动,先是修改教科书,后是参拜靖国神社,否认南京大屠杀历史,否认“慰安妇”历史,完全是颠倒黑白。  经盛鸿说,30多年研究中,有些事让他印象深刻。一次应日本民间友好人士邀请,他去东京作报告,报告厅里聚集着爱好和平的日本人士,外面是日本警察维持秩序,再外面就是日本右翼分子,开着卡车、架着高音喇叭,气焰十分嚣张。还有一次是调查南京保卫战,中日武器装备悬殊令人震惊,日本兵每月训练子弹200发,因此枪打得准。而中国军队士兵只有10发子弹,有的人没有枪,只有大刀。日本当时能造航空母舰、造飞机,侵华日军飞机有2000多架,中国只有200多架,还都是从西方买来的,打一架少一架,“在抗日战争中,每打死一个日本兵,中国军人要付出6―8个人死亡的代价,我们是拿生命去拼。举行国家公祭日,核心就是要维护这段真实的历史,教育广大青少年不忘国耻,建设强大国家。”(来源:《南京日报》)日媒高度关注中国“国家公祭日”    今年12月13日是中国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13日上午将举行国家公祭仪式,南京将全城鸣笛向死难者致哀,日本舆论对此也十分关注。  日本《读卖新闻》和《产经新闻》都在12月8日报道了12月7日,中国民间对日索赔联合会会长童增通过日本驻华大使木寺昌人,致函日本政府及安倍晋三,要求“日本政府还历史以公正,向南京死难者及遗属诚恳谢罪并进行相应赔偿”的消息。  《产经新闻》报道称,中国每年都在12月13日纪念南京事件,今年在习近平政权的操办下,升格为国家级别的纪念日,习近平主席将首次出席纪念日。  《现代商贸》12月8日撰文称,习近平主席今年3月28日在德国发表演说,强调“30万无辜的中国人遭到日军的屠杀”,他又在7月7日,在1937年爆发日中战争的北京西南部的卢沟桥发表了演说。(来源:中国日报网)【亲历血与火,辗转生死间】  “我亲眼看见王家楼子整个村子被烧掉了。村里有一个人是陈德教的父亲,当时他是个读书人,鬼子见他像个知识分子,就绑起来,浇上汽油,在张家堡把他活活烧死了。”――幸存者&邹万波  “昨天,30名女学生在语言学校被抓走。今天,我听到了数十起有关昨夜被抓走女孩子的悲惨遭遇。我永远也不会忘记这一情景:人们跪在路旁,玛丽、程夫人和我站着。枯叶瑟瑟地响着,风在低声呜咽,被抓走的妇女们发出凄惨的叫声。”――美国基督会在华女传教士&魏特琳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向联合国发公开信声讨日本罪行  近700字篇幅的公开信由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名义分别寄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波德莱尔?恩冬?艾拉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扎伊德?拉阿德?侯赛因。  12月10日,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右二)、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右一)展示公开信。  12月10日“世界人权日”当天,“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致联合国人权机构公开信”在南京向社会公布。据悉,近700字篇幅的公开信由3361名南京大屠杀遇难者遗属和幸存者联合起草,以中国人权研究会、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名义分别寄至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联合国人权理事会主席波德莱尔?恩冬?艾拉和联合国人权事务高级专员扎伊德?拉阿德?侯赛因。  “12月10日是世界人权日,也是77年前中国守军打响南京保卫战腹廊战斗的日子。”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馆长朱成山在公开信发布会上称,在这样一个特殊日子里举行公开信发布,就是希望引发国际社会的关注,期待联合国人权机构,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促使日本政府对侵略和加害的历史进行深刻反省,以史为鉴,面向未来。  朱成山说,南京大屠杀是二战史上的重大惨案,短短6周内,30万放下武器的士兵和手无寸铁的平民百姓被杀戮,1/3的建筑被破坏,无数公私财物被掠夺……南京大屠杀惨案是人类的浩劫,是对人权的无情践踏。年与时驰,虽然南京大屠杀幸存者年事已高,但侵华日军践踏人权的暴行记忆却不会逝去。在12月13日国家举行公祭活动之前,应广大遗属及幸存者要求,我馆组织其中3000多名遗属,联名向联合国发出公开信。  “我们要向国际社会表达中国人民尊重人权的强烈呼声和反对侵犯人权暴行再次重演的诉求。”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遗属代表、南京大学教师韩新民在发布会上说,南京大屠杀暴行发生已经77年,铁证如山,不容否认。但时至今日,当年的加害者以及日本一些右翼势力,仍然否认侵略,美化战争,尤其是近年来,还相继发生日本内阁成员参拜靖国神社、右翼政客发出扭曲历史史实的谬论,深深伤害了中国人民、特别是南京人民的感情。  “和平来之不易,我们都想过安稳、太平的好日子。”南京大屠杀幸存者余昌祥在发布会上激动地说,寄出这封公开信是想让全世界铭记历史,以权威组织联合国的影响力,站在维护人权、公平和正义的立场上,敦促日本政府反省,让他们认清对南京人民造成的伤害。  记者看到,遗属们在公开信上如是呼吁:我们热爱和平,因为我们知道战争意味着流血和破坏。我们铭记历史不是为了延续仇恨,只有中日双方共同站在尊重历史事实的基础上,中日两国人民才能达到真正的和解。  朱成山说,以公开的方式表达正当愿望和诉求,国际社会早有先例,如韩国曾积极收集在中国和东南亚地区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史料和名录。今年3月25日,韩国外长更是在日内瓦举行的联合国人权理事会第25次会议上,强烈谴责日军强征慰安妇的反人权问题。  记者了解到,公开信已于今年11月28日分别通过邮局投递以及网络邮箱寄出,共有中、英、日、法、德、西、俄等7种语言版本。截至目前,纪念馆方面尚未收到联合国方面有关回应、答复。(来源:新浪网)南医大49级校友凤仪萍:从地狱走出的医学教授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陈思宇&陈亚新)129号席锦麟,199号雷飞鹏,252号高荣生,269号李忠……他们都是上吊自杀死的。”  整整70年,写在“生死簿”上的那98个名字一直烙在他心里,抹不去。  日前,南京医科大学49级泌尿外科专业校友、现居广州的凤仪萍教授在得知第一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从千里之外寄来一沓厚厚的材料:一册《北海道角田矿“共荣寮”遇难同胞人名簿》的复印件,一批1990年4月刊登他凭吊难胞新闻的日本报纸,一本日文的《第十九层地狱生死记录册》,一本《二战掳日中国劳工口述史》,一张日印发的“江苏医学院毕业证书”……  70年前,他被日本兵抓去煤矿做劳工,死里逃生回国后发奋考上大学,并成为泌尿外科的医学专家,直到80岁才放下手术刀,至今仍然每周去医院上两个半天的门诊。  记者赴广州采访了这位84岁的老校友,他满头白发、神态慈祥、身板硬朗,听说母校来人,特意穿上西装、皮鞋。但每当口述那段沉甸甸的劳工经历时,常常悲愤难抑,泪水盈眶……  “那是地狱般的煤矿”  1944年,凤仪萍14岁,那时他的名字还叫做凤永刚。8月的一天,刚上初二的他从上海浦东南汇县周浦东北的横沔镇的家中出发,去复旦大学找一位老师。一路上关卡重重,他的良民证和钱在伪军搜身检查时被洗劫一空。在上海外白渡桥附近,他本想着冒险从日租界抄近路穿过去,却遇上了日本兵,端着三八枪的日本兵把没了良民证的他抓到上海虹口的一个集中营。“这一拨老老少少300人,老的有60多,最小的就是我。”  “父母还不知道呢。”十多天后,他们300人被日军押上一搜日本运输船。  每每回忆至此,凤仪萍都禁不住泪流满面。“再次回到家已经是一年多后的事情了,因为想念我这个不知去处、生死未卜的小儿子,妈妈瘦得只剩下40多斤,病倒在床上,意识已经不清楚了。我回家后不到两个礼拜,妈妈就过世了。而直至她去世,都不知道我失踪的原因。”  被送往日本的船上,300人挤在黑压压的舱底,没有人知道要去的方向,也没人知道何种命运在等待他们。  在海上颠簸一个月后,船在日本的门司港口靠了岸。“上岸后我们又被押上火车,经青森过津轻海峡到北海道的函馆,再转火车到北海道夕张县栗山町的角田煤矿,下井挖煤。”  每天清早4点多起床吃点早饭,然后就戴着矿灯、拿着工具、挎着木饭盒进矿,在狭窄的坑道中打眼、放炮,“先用风钻打炮眼,再用风镐挖煤”。烟尘未散就进去装斗车,晚上11点日本工头来检查,合格后才能爬出矿井回到工棚。他们还要扛木材进去支撑坑道,“经常前一晚刚支好,第二天一看一半都塌了。矿井下事故太多。”由于没有排风设备,坑道中的空气污秽不堪,充满煤尘。“回国都十几年了,咳嗽时咯出的还是黑色的带有煤粉的痰。那时,我在大学学医,我自己都害怕。”  “在日本工头的监督下,我们要拼命地挖煤、装车、往外推车,动作稍慢一点就会立即招来毒打。每次下矿井,都不知道还能不能活着爬出来。有个词叫度日如年,那时候,我们觉得每个小时都像熬过了一年。”  被强掳的中国劳工住的工棚叫“共荣寮”,“我们用日语发音的谐音称之为‘苦难寮’”。棚里50个人一间,屋里虽有两个煤炉,可即便在零下40度的寒冬也从来不烧,天冷得受不了,工友们挤在一起,用毛毯把自己卷起来。北海道的10月开始就已经进入冬季,下雪天气温常常在零下30-40度,下矿井时大家不得不把纸片、草和破布扎进单薄的破衣服里,走起路来哗哗直响。日复一日在矿井上爬,石头嵌进肉里,皮肤磨烂无药可医,只能看着它刚刚结痂,又重新磨破。每天的食物是胡萝卜、土豆和几粒数得清的米。“干又脏又累的活不给洗澡。”日本工头给劳工们还一一标上编号,凤仪萍是41号。  共荣寮的寮长是原关东军受伤军曹,叫小田岛骁勇,几天不亲手打死一个中国劳工就浑身不舒服,而他手下的监工,也是个个凶残。193号侯林生带伤下井,却惨遭监工毒打,“钉锤朝向侯林生雨点般敲打,先几下敲碎头灯,矿灯帽被打落,钉锤尖头敲开头顶骨,顿时脑浆迸射,鲜血直淌,侯林生没办法反抗,倒趴在大坑道内。那一天是日。”  一天,中村工头突然抓住凤仪萍,污蔑他偷便当吃,险些用小斧头砍下他的左手中指。“我的左手鲜血直流,手指骨断了,只剩下块皮连接着,差点被切除。”没过几天,就又被逼着下矿井采煤。凤仪萍的一只耳朵也近乎被打聋。  “大家曾用罢工反抗日本人的暴行,日本工头就用绳子把我们绑起来牵到矿井里,还给我们断粮。”由于饥饿、寒冷、劳累、惊吓和残酷的毒打,4名中国劳工先后上吊自杀,几十名先后病死、饿死,“当时劳工中最常见的病是急性肺炎、结核、肠炎、气管炎、营养失调、风湿病、皮肤病等”。  凤仪萍曾和其他4名工友往北海道的深山里逃跑,不幸被抓回,冰天雪地里,“被打得皮开肉绽,体无完肤,失去知觉”,同去的工友王正海被活活打死。  “苦难,绝望。”凤仪萍在日复一日的受虐中渐渐支持不住。“盼望回到家人身边的日子遥遥无期,我也想到了自杀。”凤仪萍已经把头伸进绳套里了,幸而被工友及时发现救下,难胞们都小声来劝他:“同胞们之中就你最小,你一定要活下去,要把我们这里的苦难告诉祖国人民!”他们照亮历史唤醒尘封的“南京真相”  上世纪80年代,中国开始大规模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当时,距那场浩劫已经近50年,亲历者大多白发苍苍,实物资料散落于世界各地,教科书也鲜有关于这段历史的记述。历史渐渐被人遗忘。  幸运的是,研究者们站了出来,他们采集大屠杀幸存者证言,四处寻访证物,不辞辛苦,用一片片历史的碎片,拼出了一段沉重但明晰的历史画面。  三十多年过去,中国人都知道了南京大屠杀,记住了“30万”这个数字。日,成为中国第一个国家级的公祭日。  最初的研究者们已经老了,有人甚至已经成为历史本身,但值得欣慰的是,他们当年撒下的种子,已经长成了参天大树。  活在历史中的高老师  当下的研究者们在接受采访时,一提到高兴祖的名字,总会恭敬地加上“老师”两个字。  这位国内史学界公认的“南京大屠杀研究第一人”早在2001年就已去世。不过,即便再过几十年,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高兴祖依然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名字。  早在1960年,南京大学历史系日本史小组师生就曾在高兴祖老师的带领下,对南京大屠杀进行调查研究,并于1962年完成了书稿《日本帝国主义在南京的大屠杀》。但直到1979年,这本书稿才得以编印出版。  上个世纪80年代初,中国学术界开始大规模研究南京大屠杀。1982年,日本发生教科书事件,日本右翼分子不断美化侵略和否认南京大屠杀,引起中国人民的强烈不满。  其时,早有研究的高兴祖成了这项研究的领军人物,直到今天,研究者们的调查研究方式还与他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殊无二致。  高兴祖寻找并走访了大批南京大屠杀的幸存者、见证者,实地走访并记录下当年日寇实施暴行的遗址,留下大量珍贵的图片史料。他还把研究扩展到大屠杀死难同胞研究、慰安妇研究、荣字1644细菌部队研究等领域。年间《纽约日报》等西方报刊有关南京大屠杀的报道,也都是由高兴祖最早翻译成中文的。  作为先行者,高兴祖的研究影响了无数人。而高兴祖在南京大屠杀研究领域的作用还不止于此―他还是研究南京大屠杀最坚定的拥护者。  上个世纪80年代,南京大屠杀这一名词频繁见诸报端,几乎每一天,都会有幸存者被发现,但社会上存在这样的观点,“过分渲染这段历史,对于中日关系的健康发展没有好处。”  高兴祖不这么认为,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他表示,研究南京大屠杀历史意义重大,一是有助于人们认识侵略战争的残酷性,从而推动人们维护和平。二是重温这段历史,有助于推动我们吸取历史的教训,使中日关系沿着正确方向向前发展。三是有助于人民接受爱国主义的教育。”  这样的历史观同样影响了后来的研究者。2001年,高兴祖去世。日,他获得了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颁发的“特别贡献奖章”。  他和他的团队让历史板上钉钉  张宪文的头发全白了,眼睛却炯炯有神。1934年出生的他是南京大学南京大屠杀史研究所所长,早过退休年龄的他,带着100多位专家学者,完成了72卷《南京大屠杀史料集》。  在南京大屠杀首个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张宪文联合南京地区的部分学者,编纂了有关南京大屠杀史实与历史的公共读物。张宪文表示,编纂团队选择了《南京大屠杀史料集》(72卷)中的重要部分,汇编成书《见证与记录:南京大屠杀史料精选》(江苏人民出版社)、《南京大屠杀重要文证选录》(凤凰出版集团),他们还在《南京大屠杀全史》基础上推出《南京大屠杀史》(南京大学出版社)。其中《南京大屠杀史》还会被翻译成英文和日文,让西方和日本老百姓对南京大屠杀有个基本的了解。  到今年,张教授在南京大学学习、任教已满六十年。昔日热爱考古的热血青年,如今已成为国内史学大家。1985年,张宪文所著的《中华民国史纲》出版,在海内外引起轰动。  2000年后,张宪文担当起搜集大屠杀史料的重任。他带领团队走遍美、日、德、英、意等国及我国台港地区。2011年,耗时10年分3批出版72卷共4000万字的《南京大屠杀史料集》,这是世界上关于南京大屠杀最翔实的史料集。  对于今年通过的将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的决定,张宪文深感认同,“过去纪念这个日子,仅仅是作为一个地方性的纪念活动,最高到省一级。如今从地方升上国家级别,说明人们对南京大屠杀有了更进一步的认识。”  张教授指出,除了国家举办公祭日,他更希望看到的是民众认识的改变。  “过去人们认为,南京大屠杀,只是一个地方事件,其实远远不止于此。”他表示,这些遇难者是在国家、民族危亡的情况下,在民族战争的背景下做出了牺牲。日本政府为进一步逼迫中国政府投降,杀害了大批南京市民和放下武器的中国军人,其意图是灭亡中国。因此这些遇难者,是为国家、民族做出了牺牲。  “从更高层次来说,当年日本军队的行为,违背了人类基本道义,所以这已经超越了国家范围,是对人类的毁灭和反对。&这也就是为什么,我们每次用的都是‘死难者’这个词,而不是‘遇难同胞’,因为他们也为人类做出了牺牲,外国人同样需要纪念他们。”张宪文提出,纪念活动不仅应该上升到国家的高度,还可以上升到国际层面,在国际上设立纪念日。  奔走太平洋两岸为大屠杀取证  章开沅一直都是个新闻人物,哪怕他已经88岁。今年3月,他四度请辞资深教授,11月,他又建议重开两湖书院。“他走上研究南京大屠杀这条路,也是性格使然。”一位曾经见过章开沅的研究者说。  1987年,已是华中师范大学校长兼历史系教授的章开沅,突然决定开始研究中国教会大学史。当年暑假,他来到耶鲁大学神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意外地发现了他的老师贝德士生前所保存的全部文献。  美国人贝德士曾在金陵大学任教,南京沦陷前后,他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的发起人与组织者之一,也是南京国际救济委员会的重要骨干和最后一任主席。贝德士根据当时自己的所闻所见,对日军在南京所犯下的暴行一一作了记录。1945年,贝德士曾在远东国际军事法庭上作证指出日军在南京城犯下的罪行。  这些资料内容丰富,里面有许多关于南京大屠杀的珍贵原始资料。  其时,章开沅是国内辛亥革命历史研究的大家,对南京大屠杀的研究不深,但这些资料吸引着他走下去。  1988年,他再次赴美参加中国民主运动史国际学术研讨会,在一次会议休息的时间,唐德刚、邵子平等友人提出成立对日索赔会,并且当场召集发起人签名。当时大陆到会的学者就章开沅一人,因此便成为祖国大陆的当然代表。在章开沅提笔签名之际,一位旅美华裔女作家在一旁笑问:“你敢签吗?”章开沅笑着回答:“死且不惧,何况签名。”  这个对日索赔会,后来改名为“纪念南京大屠杀受难同胞联合会”。  在贝德士文献的基础上,章开沅撰写了《南京大屠杀的历史见证》,编译了《南京:38.5》。这两本书出版后,在国际上引起很大反响,但也引来日本右翼学者的攻击。  日本右翼学者认为,贝德士文献只是当时个别人的记述,带有很大偏见。章开沅决定反击,开始了漫长的寻找证据之路。  为此他再次前往耶鲁神学院图书馆查阅资料,将当时留在南京的9位传教士及一位在南京大屠杀之后到南京的传教士共10人的原始资料编译成册,即《天理难容―美国传教士眼中的南京大屠杀()》一书。这本书增加了许多资料,除了贝德士文献外,还有费吴生、福斯特、麦卡伦、马吉、米尔士、史迈士、华群、威尔逊等人遗留的原始资料。这些资料都是南京国际安全区委员会这个外籍人士群体,为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暴行撰写的最为详尽的实录,其公正性、真实性与严谨性是任何人也无从否认的。所以,此书的史料价值极高。与以往注重学理论辩的论著不同,章开沅在编著这些书时,尽量原文照录,不作删节或少作删节,其目的就是为了让读者直接接触当时、当地、当事的第一手材料,便于读者做出自己独立的判断。正如他在书中引用贝德士的话所言:“如果事实说明了一个现代军队的种种野蛮行径,那就让事实说话吧。”  为了寻找“事实”,章开沅的足迹遍及中国、北美和日本,这位曾经以研究辛亥革命史出名的研究者,又成为了南京大屠杀历史研究方面的专家。按照章开沅自己的说法:有一种力量,或者说有一种召唤,使他投入到这项工作中。(来源:《现代快报》)拉贝日记:西方人眼中的南京大屠杀12月16日  上午8时45分,我收到了菊池先生给我的一封函件,菊池是一位谦逊可亲的日本翻译。他在信中通知我们,从上午9时起在安全区搜寻中国士兵。  前一段时间我们所经历的狂轰滥炸和连续的炮击同我们眼下所经历的可怕时期相比简直算不了什么。安全区外已经没有一家店铺未遭洗劫。现在掠夺、强奸、谋杀和屠杀在安全区也开始出现了。安全区里的房子,不管有没有悬挂旗子,都被砸开或洗劫了。  下面致福田先生的信大体描述了目前安全区的局势,信中所提到的15起事件仅仅是我们所知道的许许多多事件中的几起。南京安全区国际委员会南京宁海路5号日尊敬的福田先生:  昨天在交通银行的会晤中,我们已经向少佐先生强调过,应当想方设法尽快恢复城市的正常生活,这是很有必要的。  日本士兵昨天在安全区的暴行加剧了难民的恐慌情绪,许多难民甚至不敢离开他们所待的房子去旁边的粥厂领取每日的定量米饭,因此我们现在面临着向收容所运送米饭的任务,这就大大增加了我们向大众提供粮食方面工作的难度,我们甚至找不到足够的脚力来装米和煤运送到粥厂。结果今天早上有数千名难民没有得到食物。为了让中国的平民能得到食品,国际委员会中的几个外国委员今天早上想尽一切办法避开日军巡逻队,把卡车开到安全区来。昨天,我们委员会有好几个委员的私人汽车被日本士兵拖走了。  现随函附上日军在安全区的各种暴行。  不结束目前这种人心惶惶的局面,就不可能进行任何正常的活动,例如,不可能找到劳工去修复电话局、水厂、电厂和各种商家店铺,甚至都找不到人去清扫街道。  为了弄清并改善局势,国际委员会冒昧地向日本皇军建议,立即采取以下预防措施:  1、所有搜家活动由负责军官指挥,率领正规组织的小分队进行(制造麻烦的大多是四处游荡的士兵,他们3人~7人一伙,无军官带队)。  2、夜间,最好也在白天,在安全区的所有通道口安排日军岗哨(昨天我们已经向贵军的少佐先生提过这项建议),阻止四处游荡的日军。  经十分艰难,但仍然提供给我们3辆卡车为平民百姓运送粮米。与此相比,日本皇军具有更好的装备,而且已经控制了全城,城内的战斗也已经全部停止,因此我们坚信,在目前中国平民百姓需要得到日军的关心和保护的情况下,日军会表现出更高的姿态)。  日军最高指挥官于昨天抵达南京,我们原以为市内的秩序和安宁会由此而得到恢复,因此昨天我们没有提出任何指控。但是昨天夜里的情况比前天还要糟糕,因此我们决定向日本皇军指出,这种状况不能再持续下去。我们相信,日军最高指挥官是不会赞成日军士兵的暴行的。  谨致崇高的敬意。签名:约翰?拉贝主席签名:刘易斯S&C&史迈士秘书【逝者长安息,生者惜太平】  本网提示:【12.13国家公祭日】如果你不在公祭现场,你依然可以通过各种形式祭奠死难同胞。12月13日当天,请大家尽量减少娱乐活动,以沉重的心情缅怀逝者,用我们的行动悼念同胞,牢记国耻。  “小时候和爸爸去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参观,拍照的时候习惯性摆笑脸,爸爸跟我说,这个地方不能笑,要严肃。”(网友&fromairvivian&)&&【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12月13日上午在南京举行&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仪式】据新华社讯,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当天上午,党和国家领导人将出席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举行的国家公祭仪式。国家公祭日南京全城致哀一分钟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首个国家公祭日。为确保国家公祭仪式活动安全顺利,南京市人民政府8日向广大市民发出公告。  公告要求,日10:00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仪式开始。在现场奏唱《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之后(约10:01),全市主城区范围内道路上行驶的机动车应当停驶鸣笛致哀1分钟(执行紧急任务的特种车辆除外,火车、船舶同时鸣笛致哀),道路上的行人和公共场所的所有人员也同时就地默哀1分钟,致哀1分钟后恢复正常(正在从事特种生产作业的人员除外)。  南京警方提醒驾驶人员,为确保交通安全,12月13日当天临近上午9:55不要进入主城区高架、隧道,服从现场执勤人员的指挥管理;9:58开始,行驶在路口的车辆请驶离路口有序缓慢停放,路段上车辆请按车道有序缓慢停车、切勿急停、注意观察前方车辆动向,防止车辆追尾、碰擦事故发生。待全城警报拉响后,请广大驾驶人员鸣笛致哀,致哀1分钟结束后,请按交通信号灯和执勤人员的指挥有序通行。绕城公路和各高速公路行驶的车辆不在停车鸣笛范围内。  国家公祭仪式期间(日零时至日24时),南京市行政区域内禁止使用轻型和超轻型固定翼飞机、轻型直升机、滑翔机、三角翼、滑翔伞、动力伞、热气球、飞艇、无人机、航空(天)模型、空飘气球、系留气球等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的飞行活动。经政府批准用于国家公祭仪式活动、航拍、电视转播以及警务、应急救援、引航、气象探测和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飞行活动的,不受公告规定限制。公安机关可以对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及其起降场采取临时封存、封闭措施,或要求相关单位对其管理的小型航空器和空飘物采取临时封存措施。对违反本公告规定的,依照有关法律、法规予以处罚;构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责任。(来源:《新华日报》)国家公祭读本首进江苏中小学课堂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一个优秀的民族,必定是一个尊重历史、牢记历史的民族。昨天下午3点半,南京北京东路小学,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和省教育厅副厅长朱卫国,郑重地把刚刚出版的《血火记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颁发给小学生代表朱烨[、杨子涵、郑睿宸。从今年秋季学期开始,《公祭读本》首次正式进入南京中小学校。  《公祭读本》是我国第一套全面讲述南京大屠杀历史真相、并结合课堂教学的历史读本。今年2月27日,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决定,将每年的12月13日设立为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在省委宣传部支持下,南京市教育局组织编写《公祭读本》并在开学前首发。  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吴晓茅介绍,《公祭读本》包括《血火记忆》、《历史真相》、《警示思考》三册,结合不同年龄段学生实际而各有特点,分别供小学五年级、初中二年级、高中二年级学生阅读和学习。《血火记忆》以南京大屠杀历史事件中的关键人物为切入点,重点选编了10个人物小故事,有侧重地介绍基本史实,引导小学生形成基本的历史认知;《历史真相》以重大史实为脉络,强调以点串线和呈现历史真相,要求学生形成正确的历史认识,理解设立国家公祭日的意义;《警示思考》以重大历史事件为主线,通过若干主题,强调高中学生的探究与思辨。作为一门地方课程,南京将把《血火记忆》融入小学课程教学中,课堂学习时间不少于3课时,社会实践活动不少于1课时。朱卫国评价说,《公祭读本》让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这段历史更多地走进中小学课堂,使国家苦难的历史通过国民教育体系真实地展现给学生,对于增强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自强精神意义重大。下一步,《公祭读本》将逐步推广至全省其他地区,作为爱国主义教育的教材。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纪念馆将利用国家公祭网和纪念馆官网,用中、英、日、俄、法、德、韩七国语言,向海内外传播《公祭读本》,馆长朱成山表示,他们将购买《公祭读本》赠给国内外观众,赠送海内外学校,开办南京国际和平学校,以《公祭读本》为教材,对来馆参观的100所共建学校师生开展培训,今年举办10期,明年举办100期。(来源:《新华日报》)江苏青少年:不忘血火记忆&坚定爱国之志  首个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连日来我省各地青少年学生开展共学公祭读本、寻访丛葬地、网络祭扫等活动,了解历史,表达哀思,呼吁和平――  不忘血火记忆 坚定爱国之志  今年12月13日是首个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国家公祭日。连日来,我省各地大中小学开展了形式多样的爱国主义教育实践活动,共学公祭读本、寻访丛葬地、进行网络祭扫、开展志愿服务……一系列纪念和悼念活动,激发起广大青少年学生众志成城的爱国热情。  随着《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读本》发放,从12月2日起,全省中小学生同上一堂“历史课”,在南京约有12万名学生同日开课。当天上午9:05,在南京市第二十九中学初二(3)班教室里,学生们共学公祭读本第一讲。该校地处南京大屠杀期间的安全区范围内,周围留有鼓楼医院、金陵女子文理学院等众多医治和收留难民的场所、机构旧址,学校组织学生进行实地探访,开展多种形式的社会实践,并在班级中进行展示汇报。课堂上,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家属、该校80岁退休教师阚守洁的一段证言视频更是让不少学生潸然泪下。学生花笑阳表示:“通过学习读本,我进一步了解了历史真相,更感受到了肩上不可推卸的责任。”  与此同时,淮安、盐城、苏州、镇江等地的中小学校纷纷组织学生通过学习公祭读本、搜集史料史实、观看视频资料等形式,举行祭奠活动,开展专题教育。  “历史是最好的教科书,忘记历史就意味着背叛。”12月8日,在金湖县实验小学五(6)班少先队活动课上,班主任陈云老师正在和同学们一起举行“不能忘却的记忆”主题队会。“你知道哪些南京大屠杀的历史?”“日,日军占领上海后,攻向南京。12月10日发起总攻,中国守军在装备落后、条件艰苦的情况下,与日军展开了殊死的战斗。”“日军大屠杀暴行从12月13日攻占南京开始,约持续六周,肆意杀害放下武器的中国军民和无辜平民达30多万人。”……孙亚婷、黄逸非、吴沁远等同学纷纷用自己的方式讲述着这段屈辱的历史,表达对死难者的哀悼。“反对战争,维护和平。”“发愤图强,自强自立。”“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学好本领,报效祖国。”……同学们的铮铮誓言句句赤诚。活动中,陈云还向学生们教唱了《永久的南京?辛德贝格玫瑰》。  勿忘国耻,圆梦中华,近日,淮阴师范学院生命科学学院开展纪念国家公祭日主题活动。同学们手持自制小白花,带着一份份虔诚的心意,将燃烧的蜡烛12.13围成一个心形,为在南京大屠杀中遇难的30多万逝者的亡灵祈祷、默哀。  【江宁淳化中学隆重举行12.13公祭日活动&】南京大屠杀国家公祭日到来之际,江宁区淳化中学举行“公祭日”纪念活动。为了纪念在大屠杀中惨死的同胞,牢记历史,珍爱和平,学校精心策划了系列活动,利用12月8日至15日为期一周的时间,积极开展相关活动。@南京文明网赣榆沙园小学:为“国家公祭日”捐砖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刘玲&仲启强)为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激发学生为维护世界和平、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的正能量,11月19日至20日,连云港赣榆区沙园小学利用信息技术课开展了“国家公祭日――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活动中,学生在老师的引领下,登陆“众志成城,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的网络页面,进行加转、献花、点烛、寄语等相关操作,表达自己“勿忘国耻、圆梦中华”的志愿。  一条条寄语、一束束鲜花、一盏盏蜡烛,无不表达着学生对革命先烈的缅怀和崇敬之情,让学生深受教育。铜山区利国镇万庄小学:开展国家公祭日“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 马厚海)为贯彻落实中央精神,激发全体师生的爱国精神,徐州市铜山区利国镇万庄小学积极开展了“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  今年12月13日是&“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后的第一个国家公祭日。近日,该小学为配合“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而联合举办的“众志成城&#8226;为了永不忘却的国家记忆”虚拟捐砖活动全面启动。  首先由校长田传继作了“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解读专题讲座,讲述了77年前“南京沦陷,从12月13日开始,日军进占南京城,在华中方面军司令官松井石根和第6师团师团长谷寿夫等法西斯分子的指挥下,逢人便杀,见房就烧,无恶不作,对南京进行了40多天的屠杀,造成30多万人遇难……”当全场全体师生听到他对这段历史清晰的描述时,都默默地低下了头。接着,回到教室,各班班主任又再次具体讲解“万名师生虚拟城墙捐砖”活动的方法、步骤,发动学生群体利用网络媒介积极捐砖,献花。全校师生踊跃参与,他们选择了加砖、献花、点烛和寄语。一束束鲜花饱含了孩子们对烈士的敬仰;一支支蜡烛寄托了孩子们对和平的祈祷;一块块墙砖坚定了他们捍卫长城的决心;一条条寄语抒发了他们牢记历史,珍惜和平的心声。  本次活动激发了师生们众志成城的爱国之情和肩负历史重托、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正能量。中国药大举行菊祭活动悼念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崔嘉跃/图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姜晨)承爱国之义,传家国情怀。12月11日,&中国药科大学师生在校园内开展“菊祭”活动,迎接首个“国家公祭日”的到来。当天中午,数百名师生手捧菊花,在侵华日军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祭语墙前默哀,并以菊花作笔,拼出了“12?13”字样以此铭记历史,悼念亡灵。  “菊祭”活动表达了药大师生对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的无限哀思和对历史的深刻反思,同时,也唤起了大学生强烈的爱国主义情怀。一位同学在现场设立的祭语墙上这样写道:“我们将会带着你们的中国梦砥砺前行。”&南师大百余名师生雨中悼念魏特琳  本报讯(记者&糜晏嵩)12月10日上午阴雨绵绵,在南京大屠杀遇难同胞罹难77周年之际,南京师范大学国家公祭日纪念活动在该校随园校区魏特琳雕像前举行,100余名师生代表手持黄色菊花、佩戴紫金草徽章参与了此项活动。  据了解,明妮?魏特琳是一位美国传教士,1919年任金陵女子文理学院教育系主任兼教务主任。在南京大屠杀期间,她冒着生命危险,在该院难民所收容和保护了上万名中国妇孺。每年12月13日前后,南京的学生们都会来此悼念和缅怀这位和平使者。&大丰城东实小:勿忘国耻&珍爱和平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陈静静)&在首个“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即将到来之际,为了深切缅怀在77年前惨遭侵华日军屠杀的遇难同胞,也为了让孩子们能更好地牢记历史,大丰市城东实验小学开展了以“勿忘国耻,珍爱和平”为教育主题的系列活动,从而进一步了激发了爱国情,树立了报国志。  11日上午9时整,学校上空响起凄厉的警报声,全校近1200名师生肃立、默哀。那是对三十万遇难同胞的深深悼念,是对世人深刻的警示。默哀后,全体少先队员大声唱响《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铿锵有力的歌声唱出了对死难同胞的沉痛哀思,更唱出了中国人不屈的骨气。之后,少先队按计划分年级组织开展了“众志成城”――虚拟捐砖活动,以此表达对遇难同胞的深切悼念和反对侵略捍卫和平的坚强决心。至11日上午,全校师生及家长已为虚拟城墙加砖近2000块。  在A楼一楼大厅里,一张印有“记住历史,捍卫主权,反对侵略”字样的横幅平铺于桌面上。全校师生无一喧哗,无一嬉笑,大家拿起了笔,在横幅上郑重地签下自己的名字,为12月13日――这一沉重的日子奉献出自己的爱国情怀。在学校门厅外,一系列有关“南京大屠杀”的图片展览,再现了历史,揭露了侵华日军的滔天罪行。在中型会议室内,正在播放反映南京大屠杀史实的影片。一个个触目惊心的镜头让我们看到了南京大屠杀的惨绝人寰,彻底揭露了灭绝人性的日本法西斯暴行。孩子们眼噙泪水,无比愤慨。在各班教室中,班主任老师们悉心搜集材料,精心准备课件,有的指导阅读读本《血火记忆》,有的通过朗诵,寄哀思、缅亡魂,有的讲述历史,诉愤慨、鸣不平。&&国家公祭日读本走进句容后白中心小学课堂  江苏教育新闻网讯(通讯员&蒋令海)&12月10日上午,句容后白中心小学五(3)班52名孩子开始了他们第一节国家公祭日读本小学版《血火记忆》课程。  孩子们在老师的指导下阅读了《血火记忆》。授课老师通过下载大量的文字和图片资料向孩子们介绍了“南京大屠杀”这一历史事件,教育孩子们铭记历史,珍爱和平。课后,孩子们根据课后作业走进学校网络教室,登陆国家公祭网,进一步了解国家公祭日的知识,进行南京大屠杀死难者的网上悼念活动。&
版权所有:江苏省海安县实验中学
地址: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县草坝路8号&&&技术支持:南京冠邦网络技术有限公司
备案号:苏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南京迎国家公祭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