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池巴赫到法兰克福到布拉格距离有多少距离

对好声音的“哥德巴赫猜想”
已有 1611 次阅读
|个人分类:|系统分类:|关键词:歌手 哥德巴赫 中国
& &好声音终于结束了,但给人的感觉,比赛越到后面越变味了!名为“中国好声音”,最后选出的歌手真的能代表中国好声音吗?作为导师为主评判歌手的一个节目,最后让媒体参与和公选推出最后的胜者,是否为了给导师减轻责任?不过要真的让导师来选择,最后的结果会是怎样的呢?俺大胆猜测一下,当然也是有一定依据的。& & &刘欢组:根据最后留下的四位选手的情况看,吉克隽逸,权振东,徐海星、袁娅维,从歌手的实力和导师的偏爱来看,吉克隽逸应该还会是最后的胜者。刘欢组最让我感到有问题的是前一轮选手7进4PK赛中,在权振东和王乃恩之间,刘欢选择了权振东。从两个人的歌曲中俺并不认为权振东比王乃恩好多少,王乃恩的一首《慢慢》,偶认为演绎的非常好,声情并茂,在副歌的真假音转换也表现了他的歌唱能力,至少在这个环节要说权振东因为感情真挚而胜并不是很有说服力。可见刘欢对权振东是有偏爱的,俺后来分析大概权振东也是个老师,刘欢在这个方面有惺惺相惜之意。权振东在四进一的比赛中,因歌唱的情感演绎到位得到保送,这个没什么话说,但依然可见刘欢对他的照顾,因为如果最后保送的是吉克隽逸的话,估计权振东轮不到最后的对决。当然,吉克隽逸获得媒体和导师的双重喜爱,最后胜出算得皆大欢喜。& & &哈林组:俺猜在金池、王韵壹、吴莫愁、大山四位选手中,如果由导师来选,应该还是吴莫愁胜出。该组除了哈林保送吴莫愁直接到最后对决外,另一个导师和媒体不一致的是对金池和王韵壹的评价,当然,差距非常小,哈林给金池的分数略高,所以完全由导师选,应该最后对决的是金池和吴莫愁。有人说要是最后在金池和吴莫愁之间选,可能会是金池最后取胜,俺认为,这个结果只有媒体也参与选才可能,如果让哈林选,同样会选吴莫愁。其实,哈林对吴莫愁的偏爱一开始便能让人看出,哈林算得性情中人,并不掩饰这一点。在最后莫愁与梁博的对决后,哈林表示,一开始听到吴莫愁说要开着音乐大篷车到处演唱的梦想时便怦然心动,偶认为说的是真话,有时人的缘分便是因为一句话,一个眼神。好在哈林对吴莫愁的偏爱更多出于他对音乐和歌手的理解,而吴莫愁后来的表现也说明哈林的眼光独到。& & &那英组:最后的四强是张赫宣、张玮、梁博、多亮,如果完全由导师来选的话,俺觉得梁博胜出的概率不大,应该是张赫宣或多亮,而且多亮的可能性更高。在此首先要吐槽一下导师那英,该组的好选手不少,让导师给浪费了!初选表现出色的选手都大幅退步,如盲人歌手张玉霞、大嗓门黄鹤、小小鸟赵露,都是难得的好声音,却都没能挤进最后的四强,女歌手竟全军覆没。当然,胜出的四个歌手也不弱,而且俺认为梁博的胜出更加侥幸,因为都不是以明显的优势取胜的,仅在稳定性上小胜而已,如果他对上了张玮或多亮,估计后面就没他什么事了。四选一比赛中,因为张玮和多亮的演唱都没在状态,而梁博却比较完整的演绎了一首《私奔》,得到其他导师的赞扬,所以被保送也在情理之中,但另外三位选手让那英选的话无疑会让张玮首先下去。无奈媒体和导师的矛盾一开始便显露,而且差距很大。如果张赫宣与多亮PK,现在不知道张赫宣会演唱一首什么歌,但多亮所唱的《I believe》还是很有感觉的,除非张赫宣唱得特别好,从导师的喜爱程度看应该是多亮取胜。那么最后对决的结果也不好说,因为俺认为那英其实并不特别喜欢梁博,最后只要多亮(或张赫宣)唱得不太差的话便有可能被导师选为最后的胜出者。& & &杨坤组:金志文、丁丁、关喆、平安四强,除丁丁的胜出被质疑外,其他选手应该算选出的强手了,杨坤组因为特别优秀的选手不太多,所以初选其实比较好选,不像刘欢那么纠结。但四进一的比赛,让俺对杨坤这个导师的印象一落千丈,原来感觉他的率真、热情也一扫而光,因为他的偏心到了让人不能忍受的地步,比那英组更甚。杨坤想保关喆之心昭然若揭,毫不掩饰。在保送环节,所有导师一致认为平安更好的情况下,杨坤选择了关喆,当金志文和平安PK后,为了避免平安与关喆的比拼,他又涂改了原来的打分,让金志文胜出。说实在的,还是媒体的选择相对公平,如在金池和王韵壹之间、金志文和平安之间投票的差距都非常小,因为两者的确各有所长,听者也会各有所爱。导师的打分如没有那么大差距,平安胜出是没有悬念的,杨坤原来的打分也是51和49。估计杨坤知道要是平安与关喆对决,关喆几乎没有什么胜算,而关喆与金志文相比则获胜的可能性大得多,没想到他明显的偏心激怒了媒体,让最后关喆与金志文的媒体投票有那么大的差距,凭心而论,关喆与金志文最后的演唱不应该有那么大的分差,《想你的夜》应该是关喆唱得最好的一次。如果让杨坤在关喆和金志文之间选的话,我猜他还是会选关喆,而且也算有足够的理由。& & & &所以,如果全部由导师选择的话,估计根本就没梁博参与竞争的机会,那么好声音的最后胜者也就完全不同了,如果媒体不参与,可能会是吉克隽逸、吴莫愁、多亮、关喆之间的比拼,如果还是导师做决定,则吉克隽逸胜出的可能最大,因为从歌声、舞台表现力看她都不差,导师中也以刘欢为老大,把老大的弟子选出顺理成章。& & & 如果从四选一开始便完全由媒体来选择的话,俺猜其实平安或吉克隽逸最后胜出的可能最大。平安所唱也大多为正歌,声线漂亮,声情并茂,歌路也宽,梁博其实歌路很窄,从摇滚的角度看不够疯狂,偶认为要是真的唱摇滚,黄勇和褚乔的激情都会超过梁博。另外,总决选中的观众投票俺也弱弱的表示不太可信,有暗箱操作的嫌疑。首先没有公证人员,没有具体票数,仅宣布一个结果便选了一个直接晋级的和直接出局者。。。。& & &总之,由于选举在前期导师做主,后期导师与媒体共同评判,最后完全由媒体投票这种奇怪的制度下,产生了梁博这个中国好声音。俺倒不是说梁博不好,最后选出的各组的四强歌手除少数几个外可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点,而且基本上难以比较。但最后一定不是最强、最有特色的选手被推出,而往往是相对平庸、没得罪什么人、四平八稳、没太多负面评价的人成为最后被推选出来的人。不仅是中国好声音,纵观中国的制度设计,往往官员的推选、优秀的推选也大体如此
本文引用地址:&此文来自科学网赵美娣博客,转载请注明出处。
上一篇:下一篇:
当前推荐数:2
评论 ( 个评论)
作者的精选博文
作者的其他最新博文
热门博文导读
Powered by
Copyright &推荐这篇日记的豆列
······
&(1人关注)
&(18人关注)合作账号登录: |
您当前的位置: &
& FSV法兰克福
FSV法兰克福
FSV Frankfurt
成立时间:日
球场容量:51500人
国家地区:德国
球场:法兰克福大众银行体育场
所在城市:法兰克福
球队身价:& 1165万
近10场胜平负统计
FS法兰 近10场战绩 4胜1平5负 进10球失11球
上一场球队阵容
FS法兰0:3不伦瑞克
本场比赛暂不提供出场阵容数据
版权所有&&股票代码:WBAI&&客服热线:&&&&&&&&
郑重提示:彩票有风险,投注需谨慎&&不向未满18周岁的青少年出售彩票马丁·莫泽巴赫 - 简介
  马丁-莫泽巴赫(Martin Mosebach,1951- ),德国当代著名作家。1951年生于,至今生活于此。他年轻时学习,后转投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多部长短篇小说和诗集,并写有电影、歌剧和话剧,以及广播剧的剧本,其中较为著名的有处女作《》(DasBett,1983)、《西区》(Westend,1992)、《土耳其女人》(Die Türkin,1999)、《长夜》(Einelange Nacht,2000)和(Der Mond und das Madchen,2007)等。   莫泽巴赫曾经获得过2002年的克莱斯特奖,和2006年的巴伐利亚艺术院文学奖。 2007年他更是荣获了德语文学最高奖(Georg-Büchner-Preis),并获奖金4万欧元。
马丁·莫泽巴赫 - 创作母土:法兰克福
  马丁-莫泽巴赫生于美因河畔法兰克福,年轻时学习法律,后转投文学创作,迄今已出版了多部小说和诗集,并创作了电影、歌剧、话剧以及广播剧的剧本。就如伊斯坦布尔是帕慕克的创作母土一样,法兰克福也是莫泽巴赫诸多作品的背景和源源不断的灵感源泉。   “告诉你一件可怕的事情,我从来没搬过家。我从来没有看到过像我这样一辈子都住在同一个地方的人。”   虽然莫泽巴赫很喜欢游历,甚至很多作品都是在旅行途中创作的,但是他自己也承认,他对于故乡法兰克福的“执念”。“在我的小说中,每个法兰克福的人都可以在其中找到这座城市的影子。”   莫泽巴赫告诉记者,他其实并不是想写法兰克福,这座他生活了50 多年的城市只是一座巨大的舞台,他创作的人物在那上面轮番登场。当他想塑造一个人物的性格、命运的时候,最适宜的选择就是无比熟悉的法兰克福,这里的人,这里的风俗,甚至是那条历史悠久的老街都给他的作品贡献了无限的生机。   “虽然我写了很多与法兰克福有关的书,但是这并不是说我在写一座城市,我最关注的始终是人,人的性格、人的命运、人的荒谬等等。法兰克福,只是我手中的一座巨大宝库。比如在写《西区》的时候,虽然故事发生在意大利南部的一座小城,但是我糅合了很多法兰克福的影子在其中。这就好像我们每天都可能有的梦境,虽然梦境中的一切都是幻觉,但是那些梦境中历历在目的画面都与你在现实中的遭遇。当然,梦境和现实是有区别的,小说中的世界就好比一个梦,托生于现实,却也有别于纯粹的生活。”   法兰克福给了他无数故事,然而他的父亲给了他法兰克福。莫泽巴赫的父亲,一位狂热的古典诗歌爱好者,给了他最初的文学启蒙。“我的父亲喜欢古典的诗篇,尤其钟爱但丁的《神曲》,他是带着这本书慢慢变老,完成了对我进入文学殿堂的启蒙。”不过也是那位身为精神科医生的父亲让莫泽巴赫读大学时选择了“比文学艺术更有前途”的法律专业。“那时,我根本不知道我自己会从事什么职业。作家?我没考虑过。只是那时,我父亲,我最尊敬的人,他告诉我,把文学作为业余爱好吧,艺术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工业化已经扼杀了文学的生命力。医学,法律,哲学,神学,你就选其一吧。我当时选了法律。”不过如今,让莫泽巴赫感到懊悔的是,他没有将法律专业的学习视为锻炼自己语言精确度的良机。要知道,司汤达为了准备写作,也曾经攻读过民法典。   在法兰克福所经历的那些,莫泽巴赫只不过是个“篱笆外的看客”。当时,他家附近的很多房屋都被参加学运的学生们占据了。“在我年轻时的经历中,不包含学生运动,”他这样回忆道,“我和父母一代之间不存在反抗和斗争。我和老一辈们的关系都很好。”早在通过第一次国家考试后,他创作了第一批短篇小说。1980 年,即在他通过第二次国家考试一年之后,这部短篇小说集获得了于尔根- 庞托(Jrgen-Ponto)文学奖,不过直到1995 年,才以《野生动物静物画》(Stillleben mit wildem Tier)的名字正式结集出版。   
马丁·莫泽巴赫 - 艺术风格
  在德国以外,人们熟知的是君特·格拉斯、马丁·瓦尔泽和最近红得发紫的克,但在德国,马丁·莫泽巴赫同样声名显赫。   传承于欧洲古典文学的莫泽巴赫,扮演的是一位忠实的讲述者,叙说着自己对城市、家乡的冷静观察。关于现代化、工业化,他说:“过去200 年,我们把考量历史的模式称为‘进步’。但自从这种‘进步’的想法日益受到质疑以来,人们就同时开始探问这种进步的代价和带来的损失有多大。”   几十年来,德国的众多学者和评论家都非常肯定的一件事是:社会小说在德国曾拥有充满资产阶级特色的传统,其代表包括冯塔纳、托马斯·曼、多德勒等,但如今它已经过时了。一位在自己的小说中以讽刺和同情的笔调描绘出众生相的“全知型作家”,会被视为是从19 世纪的故纸堆里爬出来的老古董。   但是,马丁·莫泽巴赫打破了这条“常识”。始于1951 年,以剧作家格奥尔格·毕希纳命名、与同等重要的毕希纳文学奖,2007 年被授予了莫泽巴赫。这标志着今天的德国,文学价值观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以往的各种教条主义思想正在被摒弃。   很久以来,在现代主义文学评论家的眼中,莫泽巴赫的传统叙事方式即便不是反动的,也是十分保守的,因此他的作品一直得不到应有的承认。莫泽巴赫小说中的叙事者从来不会撇下读者,而是会安静、周到地向读者提供素材,并详细地评论主人公的每一处行动、思想或是对话,他们集主人公们的辩护律师、起诉人和法官等各种角色于一身,从而与书中人物之间产生出一种具有讽刺意味的适当的距离感,但同时又不会对其他人物有居高临下的感觉。为此,莫泽巴赫发展出自己的语言风格,第一眼看上去仿佛是陈旧过时的,因为这是一种如亨利·詹姆斯般考究、优雅、高贵的文风。这种风格首先是作者个性的自然体现,人们同样可以用这些修饰词来描述他本人。除了叙说,他的另一个工具是讽刺。讽刺让他与书中的人物保持必要的距离,也让自己保持刻意的清醒。在小说《长夜》(Eine lange Nacht)中,男主角是一位学业无成的法律系大学生,他也是一个浪漫的骗子,这个角色是“自我”(ego)某个发展阶段的化身。通过这个爱好文艺的无用之人的故事,莫泽巴赫讲述了自己“潜在的个人自传”。他坚信要采用“经历过的素材”。他的看法是,人不可能通过搜集来掌握事实,“只有亲身经历过,才能信心十足地运用素材”。
马丁·莫泽巴赫 - 重要作品
Der Mond und das Maedchen  对于马丁·莫泽巴赫来说,那年夏天,站在法兰克福木板房街区干枯的栗子树下实在是不堪炎热。于是他飞到卡萨布兰卡,之后又前往气候更加凉爽的索维拉,在那里动笔写下了自己第一部短篇小说《月亮与少女》(Der Mond unddas M dchen)。当然,人们也可以将其作为中篇小说来读。莫泽巴赫用了15章的篇幅,从满月写到新月,讲述了发生在银行高楼和陶努斯丘陵之间一段闻所未闻、鬼魅一般的故事,其笔触如此轻盈,如同四处飘飞的小精灵,置身于雅典的魔法森林之中。   莫泽巴赫是在用自己的大都市幻象,来向他最喜爱的作品《仲夏夜之梦》致敬。其实他更喜欢叙事诗般的天马行空,或是干脆让时间静止,如同他的榜样海米托·冯·多德勒一样。可是这次,莫泽巴赫让故事自然发展下去,却没有让其成为紧张情节的牺牲品。所有的一切都在恶魔般的戏谑和讽刺中飘浮、闪光。   在2007 年8 月出版的《月亮与少女》中,莫泽巴赫为当代德国描绘了一幅最为纷繁复杂、栩栩如生的同时又妙趣横生的社会画卷。《世界报》的文学家乌维·维特施托克写道:“自二战结束后,就从没有一位作家能像他这样怀着满心的爱意来描绘过这座城市—美因河畔的法兰克福。莫泽巴赫给社会小说这一体裁赋予了新的力量,他的作品充满了幽默和优雅,生动描绘出德国社会的全景图。”   《月亮与姑娘》内容简介:汉斯和伊娜是一对年轻的夫妻,新婚燕尔。他们在法兰克福中央火车站附近一栋公寓大楼里租了套新房。公寓大楼足德国19世纪末经济繁荣时期遗留下来的古老建筑。光看外表,完全想象不到大楼内的蹊跷。故事以这对年轻大妇的感情发展为线索,房东、各位邻居以及其他关系微妙的人士先后髓场,与这对夫妇的生活发生交集……   莫泽巴赫运用轻盈的笔触,从满月写到新月。讲述了一段鬼魅般离奇而生动的故事,描绘出一幅纷繁复杂、妙趣横生的当代德国社会画卷。《月亮与姑娘》于2007年问世,入围“德国图书奖”决选名单,并直接促成莫泽巴赫荣膺该年度的“毕希纳奖”。其他  莫泽巴赫说,他想用艺术来梳理世界的混乱局面,让它变得可以理解。他的小说《床》(Das Bett,1983 年)、《鲁迫海因》(Ruppershain,1985 年)和《西区》(Westend,1992 年)便是这样诞生的。同时,他还尝试戏剧创作。1992 年,他的诗剧《》(Rotk ppchen und der Wolf)被导演汉斯·霍尔曼(Hans Hollmann)搬上法兰克福剧院的舞台。此外,他为卡尔·马里亚·冯·韦伯的《》(Oberon)创作了歌词,该剧于1995 年在法兰克福歌剧院上演。很显然,那时他便非常喜爱小精灵的主题和女巫的氛围,直到今天他仍然为之着迷。   “世界是混乱的。我在小说中也描述了现代化、国际化等等我们这个时代给城市和居民带来的冲击,但是这是无意识的,或者说通过艺术的形态为读者理清头绪。我只是希望在未来,当人们再次阅读我的小说时,会评论说,‘原来这种思想,这种生活,这种现象,是从那个时候就开始了的,开始出现变化的’。你甚至可以说,我只是个诚实的记录者,我的记录工具就是文学艺术。只有读者有权利去评价现实的真伪,它们的正反或者好坏。”   莫泽巴赫每天都会规定自己至少创作一定数量的文字然后手抄下来,“当作是家庭作业吧”。然而他觉得最有趣的是,“如果一名作者按照无意识和全无计划的方式进行写作,会发生些什么?”尽管对游戏和自编自导满怀乐趣,但对他来说写作仍是一种精神和心灵层面的行为—“当练习突然变成灵感时”。
马丁·莫泽巴赫 - 荣膺毕希纳奖
  2007年,莫泽巴赫荣膺德语文学最高奖——毕希纳奖。评委会赞扬他是“全部文学领域内天才的形式实践者”(Genialer Formspieler),亦是“坚定的时代批评者”,兼具“辉煌的风格与叙述之乐”。   毕希纳奖的往届得主中名家云集,包括海因里希·伯尔、和艾尔弗丽德·耶利内克。但去年该奖得主、罗马尼亚裔诗人奥斯卡·帕斯提奥(Oskar Pastior),却不幸在颁奖典礼举行前数周,于10月4日法克兰福书展期间,突然死于酒店房间,据信他死前正在修改毕希纳奖的答谢辞。   莫泽巴赫对自己能获毕希纳奖感到又惊又喜,他对德通社谦虚地表示,比他强的人有的是。他像19 世纪的作家那样以讽刺和同情的笔调描绘出众生相,文风考究、优雅、高贵;他在2007年被授予毕希纳文学奖,这标志着今天的德国,文学价值观再次发生了重大变化。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12:16:39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法兰克福到慕尼黑距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