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fll016是澳门风云2那里能看的车

【创见】李想投资、90后操盘的“Car+”HUD长什么样?
6月4号下午,深圳湾创业广场联想之星孵化器,车云菌第一次见到了91年的程瀚,黑T、短裤、拖鞋,屋里屋外脚步匆匆。办公室很简单,十几个工位,几张海报,门外是即将投入运营的3W咖啡和京东智能奶茶馆旗舰店,腾讯新双子楼在几十米外兴建。程瀚端起一款名为“Car+”的HUD产品对我说:“咱就先聊聊产品目前的问题吧”。这是他的创业项目。乍看下,“Car+”并无特别之处,但在4个月前,当这位大男孩决定从旧金山回国创业,并抱着“Car+”的实验样机独自出现在汽车之家创始人李想的办公室时,仅仅聊了两个小时,就迅速拿到了50万美元。一个多月后,IDG资本在汽车之家入股后跟投75万美元。于是大家开始好奇,在后装HUD产品尚存诸多难题的当下,李想和IDG,看中的究竟是什么?“Car+”CEO 程瀚什么打动了李想?程瀚告诉车云菌:“回想起来,那会可能有两点戳中了李想”。首先是个人背景。2009年,程瀚以683分、湖南省第八的成绩考入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主攻汽车设计专业。3年后,他提前一年毕业,并接连在大众、沃尔沃、本田工作,曾参与沃尔沃XC90的设计。因此,相对其他创业者来说,他对车辆本身的理解更深。其次是产品理念。程瀚在“Car+”设计之初,就提出“全民设计师计划”。他邀请众多用户进行产品试用,一方面调研用户的真正需求,一方面及时发现现有产品问题。这与一般硬件创业者“屁股指挥脑袋”的做法不尽相同,但恰恰与李想最初成立汽车之家时以用户为中心的想法不谋而合。两个要素直接折射到了“Car+”产品本身。程瀚在汽车工业设计上的工作经验对“Car+”产品的硬件设计形态起到了帮助。与目前后装HUD产品单纯悬挂或单纯平置的装车设计不同,程瀚通过对“Car+”底座设计的优化,将其变为“悬挂+平置”两种装车形态均适配的产品,以符合每款车型不同的仪表台和反光镜的形态,从而适配更多车型。在功能层面,“全民设计师计划”给予“Car+”提供取舍的依据。例如,程瀚并未在“Car+”上搭载目前HUD产品热炒的手势识别功能,因为在一系列的用户反馈中,手势识别虽然被认为非常炫酷,但大多数用户的第一选择依然是更为简单直接的接触式控制方式。在深圳参与“Car+”HUD全民设计师计划的用户目前,“Car+”全民设计师计划正在深圳、上海、北京进行。在程瀚看来,将全部的样机给予用户进行测试,是“Car+”项目在现阶段最重要的任务之一,“相比表扬,我们更需要被吐槽”。程瀚预计,今年10月,第一批“Car+”HUD产品将会在经过3-4次关于功能增删、UI设计、系统稳定性的软件迭代后,正式量产。功能上的极简与极精目前,“Car+”HUD产品样机的基本形态已经确定,基本功能也已走通。根据前期的设计及用户反馈后的改进,程瀚将“Car+”的功能定位于——极简、极精。简单来说,“Car+”HUD的功能可以被简单划分为三种:导航、电话、讯息(短信、微信)。目前市面上的导航产品,不论前装或后装,能达到用户需求的产品几乎没有,这是业内的共识。于是,导航便成为程瀚的第一个突破口。程瀚将“Car+”HUD导航的使用场景定义为两种:第一、用户通过与HUD关联的手机APP,直接查询线路、发送到HUD,上车后,线路信息会直接出现在HUD上,无需再使用手机。第二、用户通过方向盘上安装的与HUD关联的小型遥控器按钮,启动语音输入功能,在对HUD说出目的地信息后,由HUD本身进行导航路线规划。“Car+”HUD的导航界面目前“Car+”HUD导航在语音识别方面使用了科大讯飞的产品,而数据上则采用高德和百度的云端数据,由于内置3G卡,因此实时路况规划功能可以实现。另外,“Car+”团队为导航投射的UI进行了使用场景优化,尽量使得图像更为简单,以避免行车安全隐患。在安全领域做文章的功能还有微信。为了尽可能保证用户在读取微信时注意力不受到影响,“Car+”团队进行了一系列信息筛选机制和显示时间机制的制定。例如,群消息和公众号信息不显示在HUD上,只显示单一人的单一信息,另外,在车辆速度超过10公里/小时后,微信和短信信息将均不再显示。逃不开的制造难题在通过全民设计计划解决“Car+”HUD的软件功能层问题后,关于硬件制造的问题成为令程瀚头痛的首要问题。在程瀚看来,“Car+”HUD产品在硬件制造上的难点主要有两点:散热问题、光学系统问题。“Car+”HUD的样机散热问题首当其冲。和行车记录仪等车载硬件产品一样,HUD产品的散热问题是重中之重,另外HUD由于放置位置位于阳光直射的仪表台上,因此积热问题更加突出。目前,程瀚找到了专业的散热研究所来解决“Car+”HUD的散热问题。他们首先将塑料材料的HUD底座换成金属材料,以保证热量的传导与里外对流。另外,在产品量产后,底座两侧和底部还均需要打出散热孔,以保证热量快速散发。除了散热问题之外,光学系统问题是“Car+”HUD制造上的另一大难点。车云菌在实际使用时发现,目前“Car+”HUD用户投影的合成镜片上颗粒感还比较强,镀膜并不均匀,因此投影会存在畸变问题。程瀚表示,由于样机的合成镜片并非专门开模制造,且用的是最原始的镀膜工艺,加工过程中直接冲刷下的液体导致镜片镀膜的不均匀。为解决该问题,程瀚和其团队共同制定了一套生产流程,在独立开模的同时,简化原始工艺中的流程,直接通过优化加工温度下的氟化镁直接喷射工艺,使得镀膜的细致程度更高。目前,程瀚已经找到了专门的代工企业,负责按最新流程生产“Car+”HUD“PC材料+氟化镁”为主体的合成镜片。另外,在显示屏的亮度问题上,程瀚正试图将现有样机上的喷砂材料替换为光学微结构材料。实验显示,后者相比前者来说,光损耗更少,因此在使用场景特别明亮的环境下,也不会出现用户看不见投影的状况。但光学微结构材料不仅制造难度更复杂,成本也更高,这是另一个非常棘手的问题。程瀚表示,目前其“Car+”HUD产品的硬件成本差不多在1000元人民币左右,但未来随着出货量的增加,硬件成本将会迅速下降。车云小结:去年下半年,先后有多家公司开始涉足后装HUD产品领域,今年7、8月份将是产品集中上市期。相比这些公司和产品来说,程瀚的“Car+”无疑是后来者。采访结束后,程瀚告诉车云菌,目前其已经在联系海外销售渠道,未来销售将不仅局限于国内市场,另外,“10月产品上市时的价格,会有惊喜”。是车云网明星创业公司报道专栏。与创业者的一场初见,最终呈现为您所看到的商业洞见,一幅幅创业画像构成中国汽车行业的创新见证。《创见》栏目求报道请联系(请将#替换成@)。
欢迎关注车云菌的个人微信:cheyunjun2015 。TA是来自车云星的菌族碳基生物,可以私聊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车云网及本文链接:
Carplus官网
“Car+”全民设计师计划 怎么参与?
半吊子摄影师。
非典型驴友。
作者的其他文章
Copyright (C) 车云网 (京ICP备号)从“微电台”到“车听宝”,车载网络电台的赛点到了
一年前,当多听“微电台”智能硬件打着“0流量同步手机APP音频内容”功能出现时,可以说改变了我们对传统车载电台傻大黑粗的固有概念。2月6号的国家会议中心,第二代车载网络电台迭代下线。如果说第一代产品“微电台”是一个自带智能存储、数据传输的移动U盘,那么第二代产品除了名字变成更加直白的“车听宝”,渠道合作的继续下探再到整个适配思路的大开,可以清晰看到一种理念推动下的输出之变。先来梳理下车听宝的产品层面变化:1、接口由以前的车内USB变成适配性更广的点烟器接口;2、顶部是可按压式旋钮,旋转键操作音频节目的前后切换,按压键支持暂停、播放;3、侧面有一个USB接口,满足行驶中的充电需求;4、定价199元,计划在3月底上市。外形只是初级变化,更多的是产品设计和结构层面的变化。第二代产品的播放单元和音频解码脱离车机,采用在设备内部完成。也就是说,设备对汽车主体的解码依赖没有了,播放过程只会借助到汽车音响,适配广度和使用便利度大大增加。另一方面,在原有预置内容、常规音频内容之外,内容插播更具及时性、灵活性。例如,根据车主兴趣阅读可在设备启动时语音推送财经、体育等新闻更新情况;行车途中如遇到如塞车或交通事故等突发情况,可及时通知到车主。这也就带出车听宝的旁枝,延伸出路况新闻、导航犬、电子狗等车内需求,类似车内语音助手。那么,设备在产销理念上的变化又体现在哪?多听从APP顺延用户而做车内硬件,难免你会揣测说,这家公司的重点营销渠道是线上无疑。可据车云菌独家了解,即便多听第一代也曾发起众筹,59元的价格的确亲民,但相比大客户、渠道商、代理商等线下线索来讲,线上营销事件也好、电商平台的进驻销售也罢,带来的客户变现着实不多。这也是对硬件创业者的一种警惕:别偏信硬件友商们的各种众筹及炒作效果,在打模具、流水线生产之前,先想一想手握多少传统渠道商。车听宝的推广渠道主要放在线下,以保险和银行这样的大客户举例来讲,可以预装定制版的语音广告露出,比如说,汽车启动时即播放欢迎广告;行进过程中插播伴随式广告。另一个推广上的重点是,车听宝将会推出名人定制版,借助名人粉丝效应、配合传播节奏,聚合更多小众。比如说,评书作为最早期的有声读物,如何在互联网时代找回存在感?车听宝选择与评书大神单田芳推出定制版,开机音是单田芳辨识度极高的沙哑声音,同时将预置评书节目,优先更新,置顶播放,平台上产生的广告收入双方也会一起分成。这种类似崔健、韩庚的明星定制手机的方式主要为了吸引名人主动参与推广,据了解,定制版车听宝前期会生产10种,后期会根据受众群体的基数推出定制层级不一样的设备。可拓展的合作可能是……据多听创始人赵思铭透露,多听已经牵手国内互联网垂直媒体,将会在内容上深度渗透。拿汽车举例,如果能够借助垂直领域的专业能力,“打造一档能覆盖全国的,24小时不间断的,完全符合用户需求的交通台节目,包括用车、养车、汽车时尚生活等”,将会有更多想象。与汽车垂直媒体合作的考虑基于汽车类APP的使用尴尬:即便用户基数很大,但车主开车的时候是不会打开一款介绍产品、介绍车型的图文类APP的。要想在开车途中依旧touch到车主,寻找一个合理化使用场景和终端落地是关键。车云菌的疑虑在于,如何将汽车垂直媒体上、以图文为主的媒体形式转换成音频节目?这对制作组的语言表现能力提出要求。而全天候的节目时长对前期节目储备也是个挑战。但是合作其实是提供了一个内容垂直的方向可能。新闻类、财经类、文娱播报类,可以挖掘出更多的专业媒体基于车听宝平台打造音频节目,补充和丰富传统广播电台的内容缺失。另一个要提到的是360,双方合作主要在品牌的联合推广上,不过据车云菌了解,在硬件领域略显滞后的360,或将考虑开辟新的战场,避开与其他互联网硬件巨头的正面交锋。不妨揣测的是,360会不会借用多听在车内的空间抢占,打下更多服务内容的疆土呢?车云观察:此前,车云菌曾表达过,多听第一代的理念巧劲,就在于理顺一个正确且轻便的产品理念:从用户而来,用户在哪,产品就在哪。而多听第二代是更加实际且落地:用点烟器接口的小硬件解决基本的影音娱乐需求,扩大产品适配性。点烟器作为车内唯一且通用的电源接口,使用频率高,相比并非全标配的USB接口无疑是产品的一大改进。脱离车机操作的益处显而易见,更轻便、更灵活。反观一些OBD、车联网的重量,不免觉得有些买椟还珠:用尚未成立的假设前提(大数据可积累出高价值车主数据),来证明车内需求的存在,再往下拉拢分类应用(音乐、地图等)的加入。略微遗憾或者说不便的是,点烟器的接口位置虽然在挡位或者中控处,离车主的手臂不远,但由于不借助车机操作,在点选收藏、跳过、播放上一首等具体功能时,还需要车主在行驶过程中,腾出手来操作,但赵思铭在车云菌的采访中提到,不排除未来加入声控功能的可能。总体来讲,带着产品而来的发布会好过一个图景的描述,车听宝的功能改进和内容扩展方面的尝试,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车内音频的娱乐化衍进。不过,目前音频电台大部分以广告营生,稍显单一。针对这一点,赵思铭提出多听计划在音乐的数字发行、版权首发上尝试盈利的多样性。另外,与车主相关的本地化生活类服务也在考虑中。不论是哪一种体量形态,最后都有一个殊途同归的表达:车主服务。但创业者要想明白的是:辨别需求的真伪,有舍有弃。据车云菌了解,不少用户量更大的网络电台APP今年都将强势推出智能硬件产品,甚至不止一款。车载网络电台的赛点已到,而摆在多听眼前最大考验就是,在车内这个狭小的空间里,当广播、网络电台、手机、U盘、OBD、车载MP3、车载网络电台等选项都摆在用户面前,究竟会有多少人选择最后者收听音频?选择最后者的又有多少人会选择车听宝?我希望一年的销量是500万台,赵思铭说。
欢迎关注车云菌的个人微信:cheyunjun2015 。TA是来自车云星的菌族碳基生物,可以私聊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车云网及本文链接:
作者的其他文章
Copyright (C) 车云网 (京ICP备号)云dx4477车主是谁,车是那里的_百度知道
云dx4477车主是谁,车是那里的
你好,该车是云南曲靖的牌照。至于车主是谁、是不是曲靖的。这个属于公民的个人隐私,受法律保护,一般人和单位无法查询。只有交警部门和授权律师有权查询,所以你想查的话,可以选择报案,也可以委托律师前去查询。
成都货车顾问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自杀式进击,汽车疯子应宜伦的独立造车梦
在过去十四年里,应宜伦是隐身在车企背后的“本土数字广告第一人”和“安卓车机第一人”,但不论是深耕互动营销的安瑞索思,还是开发智能车载产品的博泰,都处于一个以车厂为核心的封闭生态当中。依靠为汽车厂商代理广告公关业务,以及提供前装车联网服务,应宜伦toB的生意做得不错,但他终于还是没能忍住直面汽车终端消费者的诱惑。一家企业有没有可能从toB业务成功转型到toC?这是应宜伦最近在思考的命题。为此,他制定了一个庞大的计划,首先通过几款车载后装产品试探终端消费者,然后造一辆全新的互联网汽车——擎感。对,你没看错,擎感是一辆汽车,全新的汽车。自杀式进击作为TSP,博泰昔日的命脉在哪里?从硬件、软件、服务、运营等方面把控整个车联网产业链,成为连接C端与B端的中心。在2009年-2013年以车厂为主导的车联网第一代,博泰通过五次迭代创造了inkaNet与Volvo、DS、PSA等车联网服务,更难能可贵的是即将在2014年首次盈利,税后利润过亿元,成为国内车联网企业唯一一家实现大规模盈利的公司。但在这个里面,有一个巨大的痛点,就是自主品牌这根命脉已经松动。toB业务虽然多,但是前期需要投入巨大的研发费用,这笔钱达到什么量级?如果是平台级的从零开始研发,至少是六千万至七千万,如果已经有了产品只是适配到不同车型上,至少要六百万到一千万。按照行规,车企对博泰这样的供应商不会一次性支付研发费,而是采取摊销政策,这个逻辑非常简单粗暴,车卖出去,就能拿钱,如果正好碰上一款失败的产品,那么千万级的研发费用就直接打了水漂。应宜伦掩饰不住对这种高风险商业模式的忧心,“我们四十几款产品,假设按一千万标准算就是四个亿,表面上看拿到50亿、60亿的订单,其实都是假的啊。”那么真实的市场状况又是怎样呢?如果说前几年自主品牌还可以鳌战在15万左右的价格区间,现在已经被挤压到6-8万左右。而且随着合资品牌价格下探、换购与消费升级、环保要求提高、知识产权与国际供应链打压、车企股比开放压力等因素,自主品牌的市场份额正在进一步萎缩,这直接关乎博泰的生死存亡。而在前端车载娱乐系统,本土企业短时间又难以打入被外方供应商盘踞的豪华品牌以及合资品牌。当然,还有一个痛点应宜伦没有说,虽然产品一直被消费者使用,但由于种种限制,博泰没有针对消费者的运营,也就无法获取充分的用户数据并进行挖掘与分析,更没有提供更多的增值服务的可能,最终只是向车厂提供了一套带互联功能的终端而已,并且没有任何自有品牌露出。这种代工模式顶多赚点辛苦钱,难以获得更大的利润增长点。与其一起抱团,不如各自结网。应宜伦决定砍掉几十个看上去很美的前装业务,他认为2014年-2016年,将进入以消费者为主导的车联网第二代,这个阶段车联网的系统架构和运营模式将面临颠覆性的变革,公司必须在toB业务之外,加入toC产品,否则就是丧失了进化的可能性。而直接选择从造车这个角度杀入消费市场,无异于一种自杀。“博泰的建立是把安瑞索思杀掉,而擎感的建立是把博泰杀掉了,这是人自杀的过程。”全新的联网车若干年前,嗅到互联网营销趋势,应宜伦成就了国内最好的数字营销公司之一。成功后又放手一搏,冒险闯入车联网腹地,推出首个安卓车机。而随着互联网的持续发展,越来越多的商业被卷入其中,传统业态在加速进化,也在不断被挑战和撬动。应宜伦口中的自杀,指的就是毫不留情地卸掉所有历史包袱和思维惯性,保持敏感、兴奋和持续创新能力。现在他所要做的,便是掏空自己,开始下一段关于造车的冒险旅程。中国市场已经拥有了世界上最多的汽车品牌,为什么应宜伦仍然认为造车有机会?一方面是性格使然,就他的扩张野心而言,需要的是一个更大更直接的入口来掌控用户与服务。另一方面回到自主品牌市场萎缩的话题,应宜伦认为“不是自主品牌营销、渠道、产品不好,而是现有的造车模式走不下去了,这就为后来者提供了机会。”传统的造车模式是做宽度,一个车厂出五六款汽车,每个汽车下恨不得分十几个车款,考虑的是多维布局平衡搭配;而互联网思维是做深度,追求极致,集全公司之力打造一款明星级单品。应宜伦认为后者才是未来汽车应有的思路,在此思路下设计的汽车有三个特点:1、是联网车而不是车联网。2、是标准化的,不需要那么多产品。3、是极致的用户体验,不管是营销、销售、运营、服务,车辆本身使用状态一定跟现在的汽车形态不同。应宜伦要造的车,主打的便是联网车概念,在传统汽车架构和传统电子架构的基础上,采用最柔性的电商以及互联网的商业模式,并涵盖新能源、自动驾驶、大数据、设备互联、生产外包、以及创新的销售物流渠道等新技术和业态。在成为一辆汽车之前,擎感将先上市二款针对车主的后装车载产品,第一款将于今年6月17日发布,11月将推出第二款,目标积累一千万用户,并完成初步的造车方案,明后两年研发测试,2017年正式推出擎感汽车。在应宜伦之前,自主造车已经有了仰融模式和观致模式。前者野心庞大,在新能源外衣下仍是传统造车思维,最终败于资本和人事,不了了之。后者则在资本运作的基础上增加了工程外包概念,主要控制产品设计与营销,声称是汽车界的苹果,但销量低迷,仍面临诸多挑战。在工程外包、设计控制等方面,擎感模式与观致模式有相同之处,但两者最根本的不同在于擎感是在标准化硬件的基础上实现从软件到服务的多种定制化选择,甚至可以高达两三百个选项。此外,基于联网车理念,擎感的设计细节将完全不同于现在的汽车,比如说,传统的中控台或许会被流线型的、一体式的、柔性显示屏所取代。标准化的硬件和定制化的软件,这种思想与“开源汽车”达成了某种契合。就在本月,国内已经出现了第一个公益性的开源汽车组织,可以让任何人研究、修改、分发、制造和销售基于该设计的软件或硬件甚至是整车。这也可能成为擎感的下一步。从产品到平台应宜伦的手机上列出了30多项造车准备工作,比如说准生证、车辆认证和安全、工程和质量、产品迭代开发和竞争力、核心团队等等。他把这些分成三个层次,顶层是战略,往下是资本,最底层是传统汽车制造。这里面的核心是战略和资本,传统汽车制造则相对成熟。安瑞索思和博泰的经历,让应宜伦拥有营销推广和产品技术的积累,对车厂和整车供应链也有一定的洞察和认知,这让他认为自己造车比小米或者苹果要靠谱许多。应宜伦认为,中国汽车产业将迎来质的突破。这个质的突破一定不是什么特斯拉模式,或者某个汽车集团所谓的创新模式,而是混合的模式。所以不能一味挑战巨头,像互联网公司那样上来就说“我要消灭你”,而是要拉拢巨头发展自己。他反复强调,造车不是说把车企干掉,而是在车企没有内部创新机制和环境的情况下,找到一种商业模式的创新来获得跟传统汽车产业更好的结合。“传统汽车一定会移植进来,但是在一家公司里,不是某个工厂做个半成品过来。我觉得在股份、顶层设计上要设计得很好。”而后续的商业模式有更大的想象空间,将涉及到车内网架构,以及整个服务业态的改变。当你知道车主所在的城市、小区、驾驶轨迹、驾驶习惯等信息后,保险、维修、养护、二手车、车主电商等服务的嫁接便是顺理成章,基于车主的大数据分析更是可以充分挖掘后市场这个万亿级的消费市场。按照这样发展,未来所有的广告都可以直接实现精准投放,不再需要像安瑞索思这样的广告公司;未来所有的汽车都将提供标准化的车联网接入,所有服务由用户自己选择,也不再需要博泰这样的机构TSP,或许这就是应宜伦“自杀论”的终极逻辑。但凡创业,都有一个野心勃勃的开头和美好的愿景。应宜伦造车故事,看得到开头,还猜不到结尾。也许他面临的问题比这篇文章更长,但我们无意在此逐条盘问。车云网曾将应宜伦定义为一个,也有人认为他是一个汽车疯子,此刻,我们更愿意对他想要开创的事业怀着敬畏之心,以鼓呼之力,观其后续。
欢迎关注车云菌的个人微信:cheyunjun2015 。TA是来自车云星的菌族碳基生物,可以私聊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车云网及本文链接:
挺有想法的,认识一下聊聊吧。我Q
从乙方到甲方的思维。
车辆网这么多年一直没真正火的原因是什么?车联网相对冰箱联网,空调联网多了多少想象空间?如果从使用人次频率时间上统计。在移动互联网外再做导航、语音识别、行车记录,android版本跟进,等等会不会代价太大?和百度、谷歌、e路航,苹果,三星等庞大团队的劳动是不是有重复?云端服务移动服务等有微信、百度等觊觎,车联网有单独运营的必要吗?能否让汽车回归其安全、舒适的定位,仅仅扮演移动互联网的部分参数提供者,而不是另起炉灶软硬开发做车联网?能否通过嵌入式单片机提供音视频GPS胎压等参数输入输出,通过USB OTG,VNC连接到用户的手机,车子只是提供大屏,音箱,摄像头等,单片机VNC,让不断演进的手机自己去承担娱乐系统中枢?不需要几百人的研发团队,只要几个人的研发团队就可以一直享有业界最先进的功能和应用呢?是不是研发团队越小软硬件平台越少在移动互联网的分支上所做的研发越少反而越先进呢?汽车厂商是不是就不用考虑芯片车规和移动互联迭代频繁的矛盾呢?这样的一个简单硬件(屏+单片机VNC软件接口+移动端JAVA应用软件接口)是不是更容易推广到各路汽车厂家呢?各类功能是不是软件化了呢?是不是更容易轻松容易普及自动驾驶、前挡导航投影呢?每个汽车厂家单片机都不同,只推广VNC软件接口是不是更容易在他们已有产品上应用呢?这是不是以前做的很累,很难推,推也很不经济,很难先进的原因呢?这是不是就是以后的方向呢?当然,关键点是 单片机VNC软件接口传输 A/V I/O 双向函数互访是否真正可行。按说是可以的,software is soft.顺应方向,顺应“经济”,是否做的更少,做的更精,做的跟他人更不重复,可以推的更广,甚至可以推到更多的行业,对社会价值更大,获益机会更多呢?
在千人做梦之中/总有那么几个人,造梦/梦里有千万人。传统围绕造车的模式,再多造车的创新,也看不到、突破不了用车的困境;是时候有一些新的用车模式了,集成、反逼、提升已有的造车模式。你见或不见,困境就在那里。
Copyright (C) 车云网 (京ICP备号)【车云报告】上门保养是个好生意吗?
车云按:如果某一天,你在停车场遇到这么一个场景:两辆车停在一起,其中一辆的发动机盖被掀起,穿着制服的师傅正在忙碌着,而敞开车门的另一辆车里摆满了各种工具,旁边还有高高架起的摄像机在全程拍摄,雪糕筒上清晰地写着“正在作业”,请不要惊讶,这种原来只能在维修车间看到的景象正在以“上门保养”的形式来到我们身边。车云菌经过数月的走访调查、亲身体验,为大家呈现国内首份上门保养行业报告。上门保养是个好生意吗?在上门保养兴起之前,做车辆保养的主要有三类服务机构,4S店、路边店、连锁店。 &4S店的痛点在于:1、价格高;2、等待时间长;3、客户体验差。路边店的痛点在于:1、假冒伪劣配件横行;2、品牌缺失。维修连锁店的痛点在于:1、价格较路边店更高;2、品牌力不及4S店;3、服务标准难统一。但不管是哪种保养方式,都是车主将车辆送到服务机构的指定地点,而且要耗费较高的时间成本在市内交通、排队等待上。而上门保养,顾名思义是由服务机构提供专人专车到车主指定地点对车辆进行保养的方式。与传统保养方式相比,上门保养更为灵活机动,节省了车主的时间;直接通过手机、网站或400电话进行预约也十分便捷;更重要的是,车辆保养的配件价格、服务价格、服务时间以及服务质量均透明化,让车主更加放心。服务一般为标准化的三滤一油的更换,外加车辆检测并出具检测报告。有创业公司提供上门换轮胎、换刹车片等更多的附加服务,还有创业公司提供上门取送车、保险续约等增值服务。 费用目前,大多数提供上门保养的公司,都支持配件费与服务费分离,即车主自备配件,然后单独购买上门保养和车辆安全检测服务。当然,也可以选择配件与服务都由保养公司提供。服务费按次收取,大多数定为150元/次。和4S店相比,这个价格的优势是非常明显的。至于配件费方面,有上门保养公司做到了与京东上的销售价格一致,甚至更低,且保证正品。无论是配件费还是服务费,价格都非常透明。保养时间施工时间约为45分钟,车主可以在某个停车超过45分钟的场景,如购物、上班等选择上门保养服务,充分利用碎片化时间。不过,对于创业公司来说,时间成本应该再加上路上的往返时间。服务单元一个服务单元一般配置是一辆车+两名技师,保养所需的工具及配件均安置在车内。目前,上门保养公司每个服务单元每天的接单量极限为6单(指三滤一油的保养单)。互联网思维的介入互联网思维的介入,车主能够感受到的是可以通过PC、APP或者微信端下单,在车主下单以后,客服会与车主联系,沟通确认保养车辆信息、配件信息以及保养时间。当然,传统的电话端也是可以下单的。对于创业者来说,互联网,更准确来说是移动互联网的介入,对整个公司运营的影响在于可以把服务单元管理系统(保养车辆和的技师位置、服务状态)、配件管理系统(配件的备货及运输状态)、客户管理系统(订单管理)串联起来,实现管理的信息化。 扩张模式上门保养是一个轻入门、重服务的行业。在验证了这个模式可行的前提下,所有上门保养公司都进行了扩张。由于扩张城市有限,目前主要采用直营模式。也有公司采用将当地团队(洗车、保养等)整体并购或加盟的模式进行扩张,这样更有利于熟悉当地情况,快速复制已经验证过的流程和模式。 盈利模式目前上门保养的收入主要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服务费,大多是150元/单;另一方面是配件利润。当然,有的公司提供上门取送车、保险等增值服务也是收入来源。 推广模式线上推广、线下推广和口碑推广。线上推广有搜索引擎入口和广告位推广等;线下则以地推为主,通过与停车场管理、住宅物业等合作,通过电梯广告、派送宣传单的方式取得用户;口碑推广主要是依靠已经体验过服务的客户口口相传,获得新的客户。综合来看,作为一种新型的汽车服务方式,上门保养从根本上改变了传统的以“店”为中心的服务关系,“人”也就是车主成为服务的主导,体现的是商家思维向用户思维的转型,因此在2014年成为后市场最热门的创业和投资项目之一。而对于服务机构而言,只要有两个车位空间就能实施上门保养,场地简单,服务门槛更低。那么,对于创业公司来说,这是一门好生意吗?典型创业公司分析2012年,以上门保养为方向的创业公司开始在国内出现,经历最初的发展期,在资本的助推下,上门保养行业在2014年迎来了第一个爆发期。但是与去年同样火热的共享租车不同,上门保养的市场认知度仍然停留在一个初级水平,大多数的消费者尚不知道或没有体验过上门保养。这一方面是因为两个行业资本投入规模相差悬殊,另一方面也是因为上门保养扩张制约更多,目前的明星创业项目主要集中北京和上海。不过,对于先人一步的创业者和投资者来说,上门保养已然成了“红海”状态。开创了上门保养商业模式的卡拉丁总经理贾纪平说,刚开始做上门保养的大半年时间,都没留意到同类型的公司,到后来的一个月冒出一家,到现在的一周冒出一家。实际上,上门保养本身并没有太高的门槛,对于创业公司来说,上门保养也只是一个切入口而已,希望利用这个很小的支点,去撬动整个汽车后服务市场。根据车云菌的了解,目前上门保养的公司大多完成了第一轮融资,少部分完成了两轮融资,融资规模在数百万人民币到数百万美金之间不等。虽然上门保养行业的创业公司众多,在这里我们选择了几家具有代表性的公司进行分析,分别是行业的开拓者卡拉丁、首创博湃和博湃e两个细分品牌的“大博湃”、扩张迅速的后起之秀e保养、最具极客精神的车极客、以及科班出身的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卡拉丁:行业开拓者在上门保养行业中,卡拉丁被认为是开拓了这个细分市场的先行者。同时,也是上门保养诸多规则的制定者。如150元的上门服务费、三滤一油的保养项目、全车安全检测、45分钟服务时间、全程录像、百万保险等。卡拉丁创始人季成选择上门保养这个从来没有人干过的行业,是为了解决早前所从事的保险业务受到网络保险、到店保险等冲击后团队的出路问题。最初,卡拉丁通过为两家汽车租赁公司服务逐步完善了整个保养服务体系,形成了保养模式的雏形。在完成了整个上门服务商业模式的搭建后,B端客户已经不能满足卡拉丁发展的需要,开拓更为庞大的C端用户成为必然。针对C端用户,卡拉丁增加了提供客户休息椅、全程录像等进一步完善了针对C端的上门保养服务体系。上门保养的后来者,或多或少都参考了卡拉丁的模式,并进行了适应性的改变,增加自己的特色服务。目前,卡拉丁采用了直营方式进行扩张,但是并没有从总部外派团队,而是在当地选择合适的团队,让他们加入到卡拉丁的体系中,迅速完成扩张。e保养:信息化管理+强地推当e保养出现在上门保养的列表时,车云菌第一反应就是这和e代驾有联系吗?实际上,e保养的创始人高峰,正是从e代驾辞职出来创业的。从发展来看,e保养的上升势头非常猛,短短半年时间就开通了北上广深苏五大城市的业务,一度成为开通城市最多的上门保养公司。这种急速扩张的背后,e保养建立了一套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结合LBS技术,能够完成技师排班及位置监测、订单管理、服务车辆监控、配件仓储及运输以及服务质量的把控等。尤其是在服务质量把控方面,除了常规的录像外,还要求技师拍摄“定点”照片。在与车主沟通方面,e保养的电子信息化管理系统和e代驾一样,服务时候通过短信为主的方式与车主进行交流,告知车主即将达到的时间,尽量减少打扰车主。保养毕竟是更偏重于线下的服务,在获取用户方面,或许是受到e代驾强地推的影响,e保养也十分重视地推的作用。信息化系统+强地推是e保养在运营上最大的特点。博湃养车:两大子品牌分攻高、中端博湃养车对目前市场的存量车进行划分,并建立了两个品牌,分别是博湃和博湃e(前身是易捷卡),博湃服务ABB、沃尔沃等豪华品牌,而博湃e则服务于大众、丰田、别克这样的中端品牌。这样划分的原因,一方面是术业有专攻,方便技师熟悉固定的几款车型;另一方面则是可以为不同需求的用户提供不同的服务。在博湃看来,高端品牌的客户,对服务质量要求更高;而中端客户对时间要求更高。所以,博湃养车将博湃定位为专属移动养车顾问,而将博湃e定位为上门快速养车。弊端就是前期投入大,因为划分品牌意味着需要搭建两套技师团队。除了进行明确的品牌划分外,博湃养车在车辆维护方面的上门服务,除了机油三滤外,还提供空调清洗、刹车片、轮胎和火花塞(春节上线)等。其中,刹车片和轮胎是目前上线的差异化服务。目前,博湃养车在京东上售卖10元上门保养、10元换轮胎和49元换刹车片的服务来获取更多的用户,这也意味着博湃养车重点将转向服务提供商。此外,上门换胎业务和麦轮胎进行了合作。车极客:主打移动端入口在车云菌接触的上门保养创业公司里,车极客创始人是唯一的女性创业者,车极客也是目前唯一弱化PC端官方网站的上门保养公司,只有微信端和400电话两种下单方式。不过,车极客即将推出APP产品,未来有可能成为业务第一来源。随着APP的推出,车极客将成为唯一主打移动端入口的上门保养品牌。在服务过程中,车极客也完全实现了无纸化,通过PAD端的操作,技师可以完成车辆检测及信息的录入,以及客户交接车的电子签名。这一切都体现出一种极客精神。虽然极客只是社会上的少数派,但车极客希望影响并获得这样的少数派“死忠粉”,形成自己独特的发展方向。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科班出身的高富帅和上述所有创业公司不同,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有着得天独厚的品牌优势,可谓是科班出身的高富帅,目前是通过美孚北京经销商安慧具体运营。由于是促销推广期,现在通过大众点评网可以获得团购价,根据油品的不同套餐价分别为98元、198元和398元,服务范围仅限于机油和机滤的更换以及18项车辆检测。美孚工作车基于江铃福特全顺进行改装,并配备抽油泵、气泵、气泵举升器等专业设备,并提供现场打印消费单、饮水机等服务。车身外,则刷了统一醒目的LOGO。从形象到工具,都显示出专业的一面。在美孚的规划中,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承担的责任,一方面是为美孚的客户提供更便捷的服务,另一方面则可以通过较轻的上门保养为美孚经销商导流更多客户。目前,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尚处于初期阶段,加上车辆改装的耗时长以及耗费巨大,作为运营执行方的安慧仅投入了两辆服务车,不过车云菌了解到有更多的服务车正在做改装准备。商业核心核心技术手段——信息化把保养做成O2O模式,信息化成为关键一环。目前上门保养的模式,大多是通过PC、微信端和400电话进行下单,在初期订单量少的时候还可以人工处理,一旦规模化了,就需要一套强有力的系统解决,尤其是涉及到技师排班及位置监测、订单管理、服务车辆监控、配件仓储及运输以及服务质量的把控等内容。信息化的另一个表现是车辆状况的信息化。上门保养公司提供的多项车况监测,一方面是为客户提供增值服务并发送车辆健康状况报告,另一方面则是收集到更多的车辆信息,为后延业务模式提供可能。此外,为了方便消费者查询并完成下单购买,上门保养公司均通过自建或购买的方式建立了配件数据库。核心资源——技师上门保养服务的主体是技师,技师的技能和服务态度决定了上门保养公司的服务质量。目前,上门保养创业公司技师的主要来源是4S店和维修厂等,技师从上述地方投身上门保养行业,也意味着自身角色的转变,肩负起维修技师和维修接待的双重责任。为了让技师完成这种转变,上门保养创业公司均会花费大量精力去培训技师,一方面是培训技师对存量车的熟悉程度,以及上门保养服务的流程标准;另一方面则是培训技师与客户的沟通技巧以及服务意识。在待遇方面,为了提高技师的积极性,上门保养公司大多提供住宿(这与布点有关,宿舍即为技师待命点),收入方面则分底薪+提成以及固定工资两种,前者显然是可以激励技师更努力工作,后者则是可以保证前期订单不足的情况下不影响技师的收入水平,提升技师工作积极性。在上门保养创业公司里,技师的收入水平均比在4S店以及维修厂等大幅度提升,从元/月,提升到元/月,甚至更高。风险与问题上门时间目前北上广深等大城市严重的交通拥堵,成为上门保养服务时间的一大障碍。为了缩短路上的时间并提高按时到达率,上门保养创业公司均采用广泛布点的模式,技师宿舍即为固定布点,既解决了技师住宿问题,也可以有效把控上门时间。频次问题车辆保养有里程和时间间隔,也就造成了单车保养频次偏低,一般而言,城市家庭用户的代步车辆,单车每年保养次数为两次。偏低的频次,上门保养创业需要解决更多的问题——如何拓展服务,如何提高用户粘性等。用户成本对于新兴的上门保养来说,如何低成本获得用户,这是成为各保养品牌的头等大事。目前,多以更轻应用的防雾霾滤芯作为切入口,获得用户信息,另外,则从渠道入手,从合作伙伴处导入用户也是一大手段,如e保养与中石化的合作就是典型的例子。车辆问题目前上门保养创业公司开通服务的城市多为限购限外城市,在牌照难以获取、外地牌车辆难以进入的情况下,采用了自购、租赁以及技师自带车辆三种模式解决车辆问题。不过,以北京为例,一旦正式实现单双号,也意味着需要投入更多的车辆保证运营。目前,有上门保养公司采用电动车作为服务车的方式,以解决号牌问题,不过电动车受困于续航里程,每天保养单数下降33%,这需要更多的布点和电动车,成本问题也必须考虑。信任度新兴的上门保养,应该如何获得客户的信任是永恒的话题。目前,上门保养创业公司提供透明化的服务过程和高额的保险来提高客户的信心。服务质量因为车辆故障的不可逆特性,对技师的服务质量提出了高要求。上门保养创业公司通过搭建标准的服务流程、加强技师技能培训、严格的质量监控体系(录像以及保险)来保障服务质量。技师技师既是核心资源,也是风险与问题的高发点。因为技师的形象、技能水平以及服务态度均代表着公司形象。目前,上门保养的技师团队问题在于人员流动性大、稳定性较差,主要是因为上门保养需要的技术水平不高,对于有志于在汽修行业发展的技师来说不利于其职业发展,这个难点可以通过结合线下店的模式来破解。场地与设备限制由于操作场地有限,一般的上门保养仅携带小型基础设备以及常规配件,很多复杂的保养检查项目无法进行,如发现车辆存在故障隐患,不但无法现地解决,只能转投修车店,而且服务商与用户极易因为故障产生原因发生纠纷,这也成为上门保养服务很大的局限性。发展预测 利好政策汽车配件统一编码——去年10月份开始国家在车企试点汽配统一编码的国家标,编码统一后的汽车配件可以追溯到厂家和生产批次,拥有防伪、评价、检测认证等功能。对于上门保养行业而言,这个政策一旦全面铺开,可以方便车主查询所用配件的真伪,提高上门保养的信任度。维修技术信息公开——另一个政策是由交通部等十个部委颁布的《关于征求促进汽车维修业转型升级 提升服务质量的指导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该“意见”从今年1月1日起正式实施,汽车生产企业(包括从中国境外进口汽车产品到境内销售的企业)要在新车上市时,以可用的信息形式、便利的信息途径、合理的信息价格,无歧视、无延迟地向授权维修企业和独立经营者公开汽车维修技术资料。到2015年底,所有国产及进口车型的维修技术信息将全部公开。利用维修信息的公开,上门保养创业公司可以建立车辆生命周期的维修记录,提高服务延伸的便利性。行业规模上门保养这个细分领域的市场有多大,目前尚无调查报告。为此,车云菌尝试从汽车保有量的角度进行分析。私人汽车是上门保养品牌的目标客户,北上广深四大城市是最先开通服务的城市,根据中国钜轩的调查数据显示,截止2013年年底北京私人汽车407.5万辆;上海私人汽车141.32万辆;广州私人汽车164.69万辆;深圳私人汽车183.43万辆。截止2013年底,四大一线城市的私人汽车总量达896.94万辆,加上2014年四大一线城市大约70万辆私人汽车的增量,截止2014年底,四大城市汽车总量达到966.94万辆。在保养次数上,由于时间和里程的规定,平均每车每年保养两次,总保养单数在1933.88万单,日均5.3万单。如果加上四大城市的公司车辆和其它城市的车辆,上门保养市场足够目前创业者深耕了。发展方向导流——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显然是为了给经销商导流,带来更多更具价值的客户。APP——目前车极客APP即将内测,而卡拉丁APP将在5月份面世,APP能够给上门保养带来什么样的前景,我们拭目以待。平台——上门保养只是进入汽车后市场服务的切入点,创业公司未来发展的普遍愿景是获取一定用户之后,提供平台式的一站式服务,拓展汽车整个生命周期的保养、维修以及二手车等业务。创业公司和美孚1号移动车养护强烈往线下店导流的愿望不同,各家创业公司对后续的发展方向不尽相同。有的创业公司目前专注于“三滤一油”的保养,并不提供更多服务;有的公司直奔着平台化发展方向;有的公司则拓展多元化服务。总体而言,各家上门保养公司仍在在摸索适合自己的道路,努力形成自己的品牌。根据车云菌的了解,随着上门保养的兴起,以及4S店脱保率居高不下的情况下,已经有主机厂在内部讨论基于4S店体系的上门保养可行性。一旦主机厂进入,将十分有利于提高车主对上门保养的接纳程度,行业也将迎来竞争的新阶段。优胜劣汰随着一大波的创业者和资本的进入,现在上门保养创业公司可谓是遍地开花,随着市场的发展,优胜劣汰是必然发生的。车云菌预测,目前上门保养的创业公司,会出现一两家坐大的局面,触角伸到一线城市及二线城市等;而基于非一线城市发展的保养公司,有可能会出现被收购的局面。车云总结上门保养作为汽车后市场服务新兴的热点,成为了创业者和资本逐鹿的新战场。当服务场景从维修车间转移到任何位置的停车场时,既需要解决车主的问题,又要解决上门保养自身的问题。车主需要的是良好的服务态度、出色的施工质量以及准时的服务时间等;而上门保养自身的问题包括车辆问题、技师问题、配件仓储及运输、质量监控、体系搭建、车型库的建立等。更重要的是,上门保养只是一个切入点,车云菌陌生体验了上述几个上门保养品牌的服务,发现标准化的三滤一油服务内容及程序并没有多大的差别,最重要的差别是来自服务技师的责任心决定的服务细节问题,这是每一个上门保养品牌不断提高的地方。如何通过上门保养切入到庞大的汽车后服务市场的链条中获取更大的利益,这更需要各个创业公司去努力发掘。相关报告:
欢迎关注车云菌的个人微信:cheyunjun2015 。TA是来自车云星的菌族碳基生物,可以私聊哦
原创文章,转载请注明来源为车云网及本文链接:
任重而道远,可以私聊哇!
分析得比较到位。这些上门养车公司的爆发,要等用户的用车、养车习惯形成才能形成气候。但是一旦形成气候,就会有大资本巨头进入市场。市场整合兼并,又只会存在一两家巨头。如同滴滴和快的一样。因为这个基本上就是需要资金门槛。运营和后台系统,大家到后来都会上。但是挣钱的业务还是靠后面的更多的后装产品推荐等增值产品和服务。@袁锦超 不知道你对上门服务的未来怎么看?
为何你认为专车公司做上门养车会比这些市场的先行者有优势?
系统全面的报告,但是个人不看好这种模式,成本太高,重资产。专车公司下一步也许就是上门养车了,这些创业公司全得死。
作者的其他文章
Copyright (C) 车云网 (京ICP备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云台山在那里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