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自学成为篮球自学教练???

上传时间:
56官方微信
扫一扫发现精彩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篮球教练_百度知道
如何成为一名职业篮球教练
要走哪些程序,说的清楚一些,
提问者采纳
..最好是去上几个课程去学习和看多点书本....
采纳率100%
其他类似问题
为您推荐:
篮球的相关知识
其他2条回答
看书、学习呗。
等待您来回答
下载知道APP
随时随地咨询
出门在外也不愁如何成为一名篮球教练员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评价文档:
如何成为一名篮球教练员
如​何​成​为​一​名​篮​球​教​练​员
大小:174.50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本人负责大约20人的业余篮球群,每周活动一至两次。非营利(而且经常贴钱),暂且抛开经营管理方面的问题。如何转型教练的角色?(如果有现成的手册推荐就更好了。中英文不限。)
为了纪念当过一次痛快的篮球教练,以及我们那支球队,把那段时光记录下来。——————————————————————————————————————————2011年所在单位组织各个部门及营业机构之间进行篮球联赛,经过一次部门内(zi)部(ji)训(hu)练(luan)赛(da)和与其他部(yi)门(qi)友(hu)谊(luan)赛(da)之后,我们部门确定了11人的队员名单。由于两年前的上届比赛小组赛即三战皆负,这次比赛部门也没有抱多大期望,直接安排我这个队员担任教练。正式比赛前1、
了解队员球队共有11名队员,其中有3名实习生。除了实习生是大学本科最后一年,其他人大多在26至30岁。球队与其他部门或营业机构相比年龄结构相对年轻,但整体全是偏瘦型的,身体对抗肯定会吃亏。·外线队员:①良,180cm,偏瘦身材,实习生,控球及进攻技术不错,可以打PG/SG.在内部训练赛上,我与良对位,看得出有不错的球技,但相当紧张,我不是很看好他。②蒙,175cm,偏瘦身材,技术一般,动作敏捷,无明显位置。蒙是我们部门足球队的主力前锋,射术佳,跑位有灵气,禁区内好手,我作为边后卫与他有过一些配合,能感受到他踢球很动脑子。但篮球场上他的传接投技术确实一般,想要发挥作用需要一些条件。③飞,181cm,偏壮身材,控球及进攻技术不错,可以打SG/SF.内部训练赛上我与飞同队,飞的身材及打法给我留下了印象,会利用身体,但与他人的配合没看到。④真,175cm,偏瘦身材,队长。队长真是个很有意思的人,跟所有人关系都很好,跟我尤其不错,如果不是因为所有人都跟真关系很好,我可能不会愿意去担任教练,真是因为他,我的很多想法最终都实现了。真之前踢足球的时候脚踝受伤骨折过,所以高强度的对抗对他来说会很困难。⑤川,173cm,中等身材,射术不错,可以打SG.我、真和川平时私交不错,川是个团队球员,但由于身高原因,发挥也需要条件。⑥苏,180cm,偏瘦身材,技术一般,可以打SG/SF.内部训练赛上与我同队,没有留下什么深刻印象。⑦我,181cm,偏瘦身材,控球及进攻技术凑合,防守有一定技巧。两年前的比赛我作为刚刚入职1个多月的信任也参加了,40分钟的比赛大概每场上场15~25分钟,场均大概贡献过5分左右,总比分我们基本都是30分左右输给40多分。如果以我的水平来评定整个外线队员的话,只有飞肯定可以成为首发,良如果发挥稳定的话会占据主要轮换,其他人都有各种各样的问题。·内线队员:⑧辰,188cm,偏瘦身材,实习生,各项技术都不错,中投很准,技术风格是SF/PF.辰是我最先关注到的队员,应该是重点高校院队主力,校队边缘球员的水平。技术比较全面,传球也不错,可惜队里内线太少,辰在多数时间都要打中锋的位置。⑨颖,183cm,偏壮身材,各项技术不错,篮板很出色,同样是SF/PF的技术风格。颖比我晚一年入职,和我一样都积极参加各项运动,话不多,但意识也不错。⑩小胖,180cm,偏壮身材,实习生,各项技术一般,无明显位置。三个实习生中小胖最活跃,但我对他不是很有信心。⑾大个,185cm,偏瘦身材,技术较差,无明显位置。大个是队内第二高度,虽然技术不怎么样,但球队整体身高不高,所以肯定需要加入轮换。2、
了解对手所在单位在帝都超过10000人,以部门或营业机构为报名单位共有36支队伍参加这次的篮球比赛,分成8个小组,上届四强作为种子队,种子队所在小组有4支球队,剩余20支球队每5队一组。小组赛为单循环,每个小组出线1支球队,8强以后全部为单场淘汰赛。四支种子队全部都是大型营业机构,大型营业机构男性年轻员工多,自然实力较强。大的部门实力基本相当于中型营业机构,最弱的自然是小部门和小机构了。我们部门算是个大部门,与一大一小两个部门以及一中一小两个机构分在一组。大家整体实力比较接近,没有明显实力超群的队伍。第一场比赛我们对阵小机构,中机构与另一个大部门对阵。3、训练及比赛第一场比赛比赛前的训练:主要练了联防防守的站位,由于内线轮换有限,主要站位设计为内线两名大个球员分列左右保护三秒区,上线三名外线球员移动防守,小前锋注意收缩在罚球线保护篮板。这个防守站位主要意图在于保护禁区和篮板,对于两个底线的防范较差。阵容上主要在尝试内线的搭配,包括辰和颖、辰和大个、颖和大个。当然最理想的是辰和颖的组合。外线则没有进行固定的搭配,让多人尝试了小前锋的防守位置。在训练结束的时候,我并没有确定首发阵容。NO.1 YHK vs ZY比赛是在北体大的室内场举行的,四块场地比赛同时开打,5月份天气很热,气氛也很足。我招呼队长真与我一起带领大家跑跑篮,除了辰和良在学校的时候有过训练,大家对跑篮的感觉还不太熟悉。我也感受到大家对第一场比赛的那种紧张。好在,最好的消息就是对方实力不如我们,这可以从他们的热身中看出端倪。裁判叫我去填写球员名单并勾选首发阵容,辰、颖、飞三人很容易确定,这是我最稳定的三名球员。良在赛前训练时状态不错,而且在我的鼓励下自信心逐渐增强,可以首发。最后一个位置我安排了蒙。我把队员们聚拢到身边,一个一个看着对方念出首发的名字,当我告诉蒙要首发的时候,他有些意外,但很快会心一笑。我单独跟蒙说,你防守时站小前锋的位置,注意卡住位。比赛开始,2-0,4-0,6-2…很快我们将比分拉开到10分以上。攻防两端表现最抢眼的不是辰也不是飞,而是蒙。蒙利用他敏捷的动作与特有的预判能力,在罚球线附近完成了至少两次抢断,甚至有一次是像在足球场上抢点射门一样把身体扔出去完成抢断的。进攻端也通过罚球和二次进攻拿下6分。后面的比赛没有太多的波澜,我也上场打了15分钟左右,贡献4分。但是在场上的时候与坐在场下有很大的区别,不能全面的观察比赛进程让我很不踏实。最终我们以40多比20多拿下了比赛。五名首发表现都不错,全部都有得分入账。比赛结束,我才想起我还有个任务,应该去看一看同组的另一场比赛战况如何。大部门JT输给了中机构ZGC,比分为20比30多,差距不小。下一场我们的对手正是ZGC,看来下场比赛很可能就决定我们小组能否出线了。第二场比赛比赛前的训练:一个坏消息,比赛时间在周末,而部门组织的集体旅游时间也是在周末,颖、真、川无法参加这场比赛。刚刚才有点成形的轮换很快又要调整,我有些措手不及。颖攻守都很全面,身体也不错,没有他内线的防守和进攻都将受到影响。除了防守阵型,进攻端我也要想办法了。训练前我告诉大家接下来的这场比赛将对阵小组最强的球队,直接决定我们能否小组出线。防守方面由大个顶替颖的位置,进攻方面我搜集资料后选择了底线发球战术进行练习。选择底线发球战术是因为这个战术加上发球人只需三人,容易执行,而且离篮筐近练好了成功率也高。辰和良、辰和飞、颖和飞两两一组练习跑位,内线帮助外线挡开防守人后突然向篮筐顺下。发球人可以选择将球传给逃脱防守的外线在底角中距离投篮,也可以将球传给突然顺下的内线直接攻击篮筐。在训练最后,所有的球员都练习了罚球,不连续命中5球不允许结束。NO.2 YHK vs ZGC赛前热身时,气氛和第一场已经明显不同,如果ZGC这场比赛获胜,那将八成获得小组出线的名额,如果我们获胜,也将占据小组中最有利的位置。由于阵容残缺,我们总共只有8人,算上来加油的替补席上总共不过10来人,而ZGC那边则是20多个人,从气势上我们就输了不少。首发阵容是辰、大个、蒙、飞、良。由于对方阵容深度和整体身材比我们都有优势,我对辰和大个说,一定要保护好内线和篮板。单独叮嘱辰,适当保存体力,减少单独进攻。比赛开始,对方的进攻都是交给核心王牌来发起,王牌队员大约184cm,身体与技术俱佳。一般都是从外线直接突破或是在腰位要球后单打。对方进攻成功率不低,但好在我们依靠反击和前场篮板加上罚球得分不断,比分一直压制对方在2~4分。半场结束,虽然领先对方4分,但我的球员们包括我体力消耗都很大。尤其是大个,身体不占优势但还一直要在内线肉搏,可我真的没有人能够顶替他的位置。我明白,我必须想出方法来克制对方的王牌进攻发起点,否则下半场我们一定会迎来得分荒,那时再守不住这场就悬了。下半场开始,上场阵容是辰、大个、我、飞、良。与首发阵容相比,身高更高。我与飞、良这样安排,保持联防阵型不变,由身体对抗最好的飞主要对位防守对方王牌,我根据情况放弃自己的防守位置进行协防。我们三个在防守落位时就观察好对方王牌的位置进行适当的位置互换。由于身处赛场,我也不确定这个战术最终成效如何。下半场我们每得一分都很艰难,依靠辰的中投与飞的突破我们勉强保持着微弱的领先优势。飞与王牌几乎每个回合都在进行身体对抗,双方的动作也越来越大。协防的过程中,我主动帮飞承担了1次犯规。但王牌却逐渐已经身背四次犯规。一次进攻,我利用辰的掩护突破,主动与王牌身体对抗试图造犯规。被强壮的身体抗开的同时球也被抢断,王牌自己带球杀向我方的篮筐,身体接触,双方倒地。裁判给了进攻犯规。飞成功制造进攻犯规将对方王牌罚出场。比赛还剩下1分钟,我们还领先1分,对方叫了暂停。全场第一次对方的替补席沉静了下来,我们的替补席沸腾了。我询问了一下大个的体力情况,告诉所有人后场篮板就是我们的生命,一定要保住篮板。最后一次进攻,我们打满进攻时间后由辰在高位中投,命中,领先3分。ZGC的最后一投勉强出手没能命中。我们赢了。全场比分是29-26,相当低比分的比赛。回顾进程,我们的罚球丢的很少,发底线球战术执行两次全部得分,飞和辰打满全场40分钟。我们几乎拼的弹尽粮绝但我们拿下了这场至关重要的比赛。第三场比赛比赛前的训练:真、颖和川旅游归来,对我们竖起了大拇指。现在我们是两胜名列小组第一,中机构ZGC一胜一负,大部门JT一胜一负,小机构与小部门都是一负且各轮空一场,我们第三场的对手是JT。大家训练的气氛很轻松,两连胜,拿下小组最强劲的对手,出线形势大好。所有的一切都是这么和谐,然而我知道这场比赛我们必须获胜。如果失利,我们与JT、ZGC将形成连环套,ZGC拿下JT净胜分有10多分,而我们之赢了ZGC3分,我们没可能出线。我没有把这些小分算给我的队员们听,经过上一场苦战,他们理应获得一些精神上的放松了。训练还是以防守为主,继续练了底线球战术。NO.3 YHK vs JTJT是利润创造最多的产品线部门,从赛前热身就看出一种土豪气质,人员齐整、啦啦队给力、还有专业教练在指导着球队。不过上一场胜利让球员们的气势一点也没输,两连胜之后部门也有同事来观战为我们鼓劲。首发阵容与第一场一样:辰、颖、蒙、飞、良。我告诉每名队员,现在我们是小组里最强大的队伍,我们必须拿下这场比赛,获得小组出线。上半场结束的哨响,比分是16-25,我们落后了9分,这还是终场前最后一攻蒙两罚全中将分差缩小到10分以内。JT在上半场第三个回合开始就使出了全场防守,并在中线附近包夹控球后卫良。通过半场总是花费太多的时间,进攻只能草草出手。JT通过压迫式的防守获得了多次反击机会可以轻松得分。我在第一节快结束的时候将良换下,他得了8分当时全队超过一半的得分,可是他三次失误,两次犯规。换下他不是因为他的三次失误,而是因为两次犯规都是进攻犯规。良下场以后很沮丧,把毛巾盖在头上。我坐在他身边,让他抬起头,看着比赛。一直到上半场结束,我都没有让良再上场,我一直让他好好看着比赛。中场休息的时候,我对着所有的队员,第一次向他们怒吼了。我吼他们没能卡住位置保护篮板,我吼内线在进攻的时候没有帮助外线通过半场,我吼进攻的选择太过草率。我希望通过我的爆发能让队员们心中胜利的欲望再强烈一些。对方从战术上已经胜了一筹,我除了进行应对以外还必须保证球队的气势。下半场开始前,我问良,准备好了吗?良看着我。我排着良的肩膀说,去吧,你可以的。我只有良这一个运球好同时能突能传的后卫,我必须把胜利押在他身上了。其实我想对他说的是:“去吧,接管这场属于你的比赛吧。”这场比赛我一分钟也没有上场,但我特别享受坐在场边第一个的感觉。由于还穿着队服,我没有太多次站起来向队员们喊话。看到我的队员们拼了命去保护每一个篮板让我的心跳比站在场上还快。良放弃了在后场与对方纠缠,由辰作为中转我们很顺利的通过半场,良站在弧顶保持威胁姿势有了一些指挥官的派头。良连续得分,突破、跳投、助攻内线。与上半场判若两人。一次进攻中对方协防的内线队员粗野的撞到了良,良重重的摔倒在地上。我先回头按住替补席的队员,看到良被队员们扶起,我走向裁判与技术台控诉这次野蛮的犯规,良站起来冲我看看表示没问题。技术犯规,良命中两次罚球后个人得分达到20分,场上比分也变成36比30.最终我们40多比30多不到10的优势拿下比赛,良一人贡献24分。我们小组出线了!最后的一个周末(第四场、第五场与第六场比赛)比赛前的训练:小组赛三战三胜后第四轮轮空,第五轮我们迎来小组最后一个对手小部门JG。看似轻松的比赛却由于赛程安排很不轻松。比赛将在这最后一个周末两天决出冠军,周六上午进行五支队伍小组的最后一轮小组赛,周六下午进行八进四的淘汰赛,周日上午进行半决赛,周日下午进行决赛。唯一有利的一点可能就是我们已经出线,上午的最后一轮小组赛可以放一放,下午的淘汰赛再放手一搏。赛前的训练主要内容是5vs5的分组对抗,替补阵容对抗先发阵容。八进四很有可能遇到另一组的种子队,那组的种子不是上年的冠亚军,上届的四强全是大机构,碰到谁可能都一样。NO.4 YHK vs JG赛前热身的气氛很放松,毕竟是一场无关出线的比赛。对方队长拍拍我的肩膀说希望手下留情,我笑笑说你们也是,我还是希望带着胜利进入下午的淘汰赛。这个周末“大个”家里有些事没能来,所以我们总共就只有10名队员。我调配着主力阵容的出场时间,基本上都只打了10分钟,川、苏和小胖都发挥的不错,我觉得可能前面的比赛我也应该给他们更多的机会。进入最后五分钟,我们领先5分左右,对方突然通过两记三分球反超了比分,比赛还剩下1分多钟,我叫了暂停决定打一次战术。阵容替换为全部替补,我高位持球组织进攻,突破成功进入内线取得两分反超。JG的队长接了底线发球后直接就向我方的篮筐冲,一路杀到三分线内,我担心犯规没有起跳只是贴着他的身体,他用一个很不舒服的姿势高抛得分。还有15秒,我又叫了暂停。五上五下,我希望主力阵容可以完成最后一攻,以一场胜利鼓舞球队的士气。最后一攻我布置给良完成,私心来说我很感激他上一场的发挥。战术执行成功可惜球弹框而出,我们最后一场小组赛很遗憾以一分之差失利。四轮小组赛三胜一负以小组第一出线,这已经是部门最好的成绩了。中午大家开开心心的一起聚餐,欢笑中已经有些别离的情绪了。毕竟有三名实习生,将来能否再一起共事还要看机缘了。我们笑着说如果还想再一起打球,今天下午就要拼下来。NO.5 YHK vs AYC来到赛场我们才知道,原来认为会与我们对阵的种子队因为外请非职工球员被取消资格了,同组的小组第二AYC递补参加淘汰赛。看了看赛前热身的情况,AYC身体不错,阵容深度也还可以,感觉上与小组第二个对手ZGC类似。不过今天,我很有信心取胜,进入四强。这一场的细节已经记得不清了。我们的求胜心明显比对方更强,比分领先后比赛也进入了我们的节奏。辰这场打出了明星级的表现,我们顺利进入四强。下一场的对手是上届亚军HD。NO.6 YHK vs HDHD是上届亚军,为了这届比赛能够更进一步,不仅有专门的教练负责筛选队员与脱产训练,而且他们的队员身体素质与基本技术比我们强了太多。他们的后卫线与我们的辰是相似的身材,他们的内线同样有一手精准的投篮。这就是实力的差距吧。开场之后HD很快进入状态,全场紧逼加上区域联防,我们几乎只能靠远投进攻,身高的差距使我们的投篮变的勉强,篮板也完全失去控制,很快我们就被拉开了比分。有些队员开始着急,我趁着暂停的机会给队员们打气,让大家尽量果断的出手,有机会就投,同时更平均的分配出场时间,我希望大家都能获得与高手对抗的机会。上半场HD最后一次进攻,真在前场独自防守对方的控球后卫队长。突然真将球断下,并直接上空篮得手,随即上半场结束。我们的替补席爆发出欢呼声,就像我们获胜了一样,可惜比分是14比35.下半场HD基本都由替补阵容出阵,我们每得一分都会带来一阵欢呼。所有的队员都获得了出场的机会,没得分的队员会被一直留在场上直到得分。全场比赛结束了,我们这个球队的使命也结束了。由于没有三、四名的比赛,我们YHK最终获得第三名,可能会获得下次比赛种子队的资格吧,不过两年多过去了还没有新一届的比赛。
某银行个人业务产品经理怎样练习一万小时(by 同人于野) | 学习之道小组 | 果壳网 科技有意思
58262人加入此小组
任何训练的本质都是1.不断挑战极限2.重复练习(强度+持续时间)3.琢磨方法。对于学习和肌肉练习,都是如此。甚至人生也是如此。我喜欢一句话,人要不断去做那些自己踮起脚才能够到的事。看完同人于野这篇文章,再回过头看看我这几句话吧。---------------------------------随着畅销书《异类》的流行,“练习一万小时成天才”这个口号现在是尽人皆知。也许仍然有不少人相信那些不世出的天才必有天生的神秘能力,但科学家通过大量的调查研究已经达成共识,那就是所有顶级高手都是练出来的。不但如此,最近几年的科学进展,人们可能第一次拥有了一个关于怎样炼成天才的统一理论。好消息是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有个匈牙利心理学家很早就相信只要方法得当,任何一个人都可以被训练成任何一个领域内的高手。为了证明这一点,他选择了一个传统上女性不擅长的项目,也就是国际象棋。结果他和妻子把自己的三个女儿都训练成了国际象棋世界大师,这就是著名的波尔加三姐妹。这个实验甚至证明哪怕你不爱好这个领域,也能被训练成这个领域的大师,因为三姐妹中的一个并不怎么喜欢国际象棋。而坏消息是成为大师需要长时间的苦练。每天练三小时,完成一万小时需要十年时间,但这只是达到世界水平的最低要求。统计表明对音乐家而言,世界级水平要求的训练时间是十五到二十五年。但最关键的并不是练习的时间,而是练习的方法。天才是怎样炼成的?中国传统思维比较强调一个“苦”字,冬练三九夏练三伏,甚至是头悬梁锥刺股。而近代生活条件越来越好,人们则开始强调一个“爱”字,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强调寓教于乐,“哈佛女孩”的家长们纷纷写书,介绍自己的孩子如何一路玩进名校。很多励志故事和流行的成功学书籍最爱强调的似乎是“顿悟”,认为一个人之所以不成功是因为他没想通,他没有认识到真正的自己!好像一旦一个人顿悟到了真正的自己,他就会非常简单地在本来应该属于自己的领域成为天才人物。一个销售员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小说家,一个医生可能认为真正的自己其实是个画家 — 唯一的问题是他们从来没有写过小说或者画过画 — 但他们认为他们距离“真正的自己”只有一步之遥,一旦尝试了就会爆发天才。所有这些关于成功学的个人经验和励志故事都不科学。假设一个成功人士做过一百件事,包括参加演讲比赛,衣着有个性,听英文歌曲,最喜欢的颜色是绿色等等,他会非常自得地把这一百件事都写进自传,没准还要加上女朋友的影响。然而其中真正起到决定性作用的可能只有四件事,问题是他和读者都不知道是哪四件。科学家不信励志故事,他们只相信调查研究。在过去二三十年内,心理学家们系统地调研了各行各业内的从新手,一般专家到世界级大师们的训练方法,包括运动员,音乐家,国际象棋棋手,医生,数学家,有超强记忆力者等等,试图发现其中的共性。他们的研究甚至细致到精确记录一所音乐学院的所有学生每天干的每一件小事,用多少时间做每件事,父母和家庭环境,来比较到底是什么使得那些音乐天才脱颖而出。现在这项工作已经成熟了。2006年,一本900多页的书,The Cambridge Handbook of Expertise and Expert Performance, 出版。这是“怎样炼成天才”研究的一本里程碑式的学术著作,此书直接引领了后来一系列畅销书的出现,包括格拉德威尔的《异类》,Geoff Colvin 的 Talent is Overrated,和 Daniel Coyle 的 The Talent Code 等等。科学家们不但证明了高手是练出来的,而且通过考察各个领域最好的训练方法的共性,总结了一套统一的练习方法,这就是所谓“刻意练习”(deliberate practice)。过去多年来,训练方法是不断进步的。比如说作曲,假设一名普通学生使用普通训练方法六年时间能达到的水平,另一个学生使用新的训练方法三年就能达到,那么我们可以说这个新训练方法的“有效指数”是200%。统计表明,莫扎特当时的训练,他的有效指数是130%。而二十世纪的天才也许没有莫扎特有名,但其训练水平都能达到300%到500%!十三世纪的哲学家培根曾经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在少于30年之内掌握数学,而现在的学生十几岁的时候已经学到多得多的数学,教学方法进步了。事实上,我们今天在所有领域都比过去做得更好,体育世界纪录被不断打破,艺术家们的技巧也是过去根本无法想象的。训练方法重要性的另一个体现是“天才”的扎堆出现,比如曾经有一个时期俄罗斯对女子网球,韩国对女子曲棍球,更不必说中国对乒乓球的的绝对优势。更进一步,哪怕你这个国家传统上并不擅长这个项目,只要有一名教练摸索掌握了科学训练法,那么他就可以带出一代绝世高手,比如中国花样滑冰教练姚滨。人们经常感慨中国十多亿人居然找不到11个足球天才 — 如果天才是天生的,那么十多亿人必然足以产生很多天才,但天才是练出来的,而中国缺乏有效的练习环境,人口再多也比不上欧洲小国。刻意练习首次提出“刻意练习”这个概念的是佛罗里达大学心理学家 K. Anders Ericsson。这套练习方法的核心假设是,专家级水平是逐渐地练出来的,而有效进步的关键在于找到一系列的小任务让受训者按顺序完成。这些小任务必须是受训者正好不会做,但是又正好可以学习掌握的。完成这种练习要求受训者思想高度集中,这就与那些例行公事或者带娱乐色彩的练习完全不同。“刻意练习”的理论目前已经被广泛接受,我们可以总结一下它的特点。1. 只在“学习区”练习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2. 大量重复训练。从不会到会,秘诀是重复。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专门帮助那些比如说不敢和异性说话的人克服害羞心理。这个诊所的心理学家不相信什么心理暗示疗法,什么童年回忆之类,他们相信练习。他们认为使人害羞的并不是事情本身,而是我们对事情的观点。怎么治疗恐女症?做法是设计各种不同难度的场合,从在房间内集体对话到直接跑到大街上找陌生美女搭讪,安排接受治疗者在一个疗程之内跟130个女人聊过天。这种把不常见的高难度事件重复化的办法正是MBA课程的精髓。在商学院里一个学生每周可能要面对20个真实发生过的商业案例,学生们首先自己研究怎么决策,提出解决方案,最后老师给出实际的结果并作点评。学习商业决策的最好办法不是观察老板每个月做两次决策,而是自己每周做20次模拟的决策。军事学院的模拟战,飞行员在计算机上模拟各种罕见的空中险情,包括丘吉尔对着镜子练习演讲,都是重复训练。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首先你要把整个动作或者整首曲子过一遍,看专家是怎么做的。然后把它分解为很多小块,一块一块地学习掌握。在这种训练中一定要慢,只有慢下来才能感知技能的内部结构,注意到自己的错误。在美国一所最好的小提琴学校里,甚至有禁止学生把一支曲子连贯地演奏的要求,规定如果别人听出来你拉的是什么曲子,那就说明你没有正确练习。职业的体育训练往往是针对技术动作,而不是比赛本身。一个高水平的美式足球运动员只有1%的时间用于队内比赛,其他都是各种相关的基础训练。反过来说如果没有这种事先的重复训练,一个人面对不常见的事件往往会不知所措。统计表明工作多年的医生通过读X光片诊断罕见病症的水平反而不如刚毕业的医学院学生 — 因为很少遇到这种病例,而在医学院学到的东西早就忘了。最好的办法其实是定期地让医生们拿过去的旧X光片集中训练,而不是期待在工作中碰到。3. 持续获得有效的反馈。传道,授业,解惑,老师和教练最大的用处是什么?也许对一般人来说小学老师最大的作用是激发了他学习的兴趣,教会了他什么东西,曾经有过传道授业解惑。而真正的高手都有很强的自学能力,对他们而言,老师和教练的最重要作用是提供即时的反馈。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如果只是应付了事,你不但不会变好,而且会对好坏不再关心。在某种程度上,刻意练习是以错误为中心的练习。练习者必须建立起对错误的极度敏感,一旦发现自己错了会感到非常不舒服,一直练习到改正为止。从训练的角度,一个真正好教练是什么样的?John Wooden 是美国最具传奇色彩的大学篮球教练,他曾经率领 UCLA 队在12年内10次获得 NCAA 冠军。为了获得 Wooden 的执教秘诀,两位心理学家曾经全程观察他的训练课,甚至记录下了他给球员的每一条指令。结果统计表明,在记录的2326条指令之中, 6.9%是表扬,6.6%是表示不满,而有75% 是纯粹的信息,也就是做什么动作和怎么做。他最常见的办法是三段论:演示一遍正确动作,表现一遍错误动作,再演示一遍正确动作。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4. 精神高度集中。刻意练习没有“寓教于乐”这个概念。曾经有个著名小提琴家说过,如果你是练习手指,你可以练一整天;可是如果你是练习脑子,你每天能练两个小时就不错了。高手的练习每次最多1到1.5小时,每天最多4到5小时。没人受得了更多。一般女球迷可能认为贝克汉姆那样的球星很可爱,她们可能不知道的是很少有球员能完成贝克汉姆的训练强度,因为太苦了。科学家们曾经调查研究了一个音乐学院。他们把这里的所有小提琴学生分为好(将来主要是做音乐教师),更好,和最好(将来做演奏家)三个组。这三个组的学生 在很多方面都相同,比如都是从8岁左右开始练习,甚至现在每周的总的音乐相关活动(上课,学习, 练习)时间也相同,都是51个小时。研究人员发现,所有学生都了解一个道理:真正决定你水平的不是全班一起上的音乐课,而是单独练习:- 最好的两个组学生平均每周有24小时的单独练习,而第三个组只有9小时。- 他们都认为单独练习是最困难也是最不好玩的活动。- 最好的两个组的学生利用上午的晚些时候和下午的早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还很清醒;而第三个组利用下午的晚些时候单独练习,这时候他们已经很困了。- 最好的两个组不仅仅练得多,而且睡眠也多。他们午睡也多。那么是什么因素区分了前两个组呢?是学生的历史练习总时间。到18岁,最好的组中,学会平均总共练习了7410小时,而第二组是 5301小时,第三组 3420小时。第二组的人现在跟最好的组一样努力,可是已经晚了。可见要想成为世界级高手,一定要尽早投入训练,这就是为什么天才音乐家都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苦练了。人脑的学习原理现代神经科学和认知科学认为,几乎没有任何技能是人一出生就会的。哪怕是对简单物体的识别,把东西抓取过来这些简单的动作,也是婴儿后天学习的结果。一个人一出生的时候根本不可能预见到将来自己需要什么技能,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人的任何一个技能,都是大脑内一系列神经纤维传递的电脉冲信号的组合。解剖表明拥有不同技能的人,其大脑的神经结构非常不同,比如出租车司机大脑内识别方向的区域就特别发达。也就是说与计算机不同,人对于技能的掌握是在大脑硬件层次实现的。而最近有一派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技能训练的关键,它的作用是像胶皮把电线包起来一样,把这些神经纤维给包起来,通过防止电脉冲外泄而使得信号更强,更快,更准确。不管练习什么,我们都是在练习大脑中的髓磷脂,就好像把一堆杂乱无章的电线被排列整齐变成电缆。直到2000年新技术允许科学家直接观察活体大脑内的髓磷脂之后,髓磷脂的作用才被发现,而且一直到2006年才第一次被在学术期刊上说明。科学家认为髓磷脂是脑神经的高速公路,提高信号传递速度,并且可以把延迟时间减少30倍,总共提速3000倍,甚至可以控制速度,想慢就慢。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髓磷脂理论可以解释很多事情。比如为什么小孩常会犯错?他们的神经系统都在,也知道对错,只是需要时间去建立起来髓磷脂的高速网络。为什么习惯一旦养成不容易改变?因为所谓“习惯”,其实是以神经纤维电缆组合的形式“长”在大脑之中的,髓磷脂一旦把神经包起来,它不会自动散开 — 改变习惯的唯一办法是形成新习惯。为什么年轻人学东西快?因为尽管人的一生之中髓磷脂都在生长,但年轻人生长得最快。最激进的理论则认为人跟猴子的最显著区别不在于脑神经元的多少,而在于人的髓磷脂比猴子多20%!解剖表明,爱因斯坦的大脑中的神经元数量是平均水平,但他拥有更多能够产生髓磷脂的细胞。谁愿意练习一万小时?看了钢琴家朗朗的传记之后,可能很多人会怀疑是否真的应该让孩子接受这样的苦练。实际上,顶级运动员都是穷人家的孩子。不练这一万小时,一定成不了高手,但问题是考虑到机遇因素练了这一万小时也未必成功。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不论如何,刻意练习是个科学方法,值得我们把它运用到日常工作中去。显然我们平时中做的绝大多数事情都不符合刻意练习的特点,这可能就是为什么大多数人都没能成为世界级高手。天才来自刻意练习。
+ 加入我的果篮
mark,聆听十三叔教诲
心理学硕士
感谢分享!~说两个题外话:1、美国加州有个“害羞诊所”(The Shyness Clinic)——这种疗法应该是典型的行为主义疗法中比较常用的”系统脱敏“治疗。比如一个人莫名其妙地害怕猫,治疗方法就是把他恐惧的程度由轻至重划分,逐步克服。最早可能是阅读与猫相关的文章,而后是看一些猫的静态图片,接下来是看猫的动态图,然后是看猫的视频(带声音),接着是在远处出现真猫,真猫逐渐变近,最后直接接触,完全克服恐惧。这个方法很简单粗暴,看起来也很有效。其缺点是把人看作黑盒,并不关注内部真实原因。可能的不良后果就是,从此患者不怕猫了,改怕狗……如果真的是创伤经历造成的,可能例子中的患者真的见到女性不害羞了,却生出其他莫名其妙的症状……2、本文要”加入小组“才能发言,所以其实从产品的角度来说是鼓励用户加入小组的。不过这个入口真的好隐蔽~我找了半天才在文章最下面找到一小串文字超链接……个人觉得至少下图中的”加入“应该是一个入口~
果壳网CEO,科学松鼠会创始人
“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一矢中的
智能科学专业
我小时候开始练习用鼠标。现在也使用了一万小时了。。。。也就是用的比别人流畅一些,找东西快一些而已。。。。= =签名:猪头——帅气~~~
微电子专业
确实可以成为一个入口。用户是在看帖子,也是本组相关的内容,可以用来判断加入还是不加入。
这篇文简直太棒了!受益匪浅!踮起脚做事,在学习区学习而非舒适区和恐慌区,有一个优秀的师傅随时指出你的错误,再加上你高度集中精力的刻苦重复训练,就能成为该领域大拿!好励志啊!
精读一万小时这文章能成为什么样的大师?
大量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情~~~这句话启发很大。
去扛一万次BOSS,就能成为合格的MT(喂)。
的话:我小时候开始练习用鼠标。现在也使用了一万小时了。。。。也就是用的比别人流畅一些,找东西快一些而已。。。。= =木有刻意练习,所以木有成为顶尖高手。
“除了某些体育项目对天生的身高和体型有特殊要求之外,神秘的天生素质并不存在,也就是说人人都有可能成为顶级高手。早在20多年以前,芝加哥大学的教育学家 Benjamin Bloom 就曾经深入考察过120名从音乐到数学多个领域内的精英人物,发现他们幼年时代没有任何特别之处。后人的研究更证明,在多个领域内,就连智商都跟一个人能不能达到专家水平没关系。” ----是的,这是我自小就有的相信。其实每个人要成为一个领域的优秀的“家”都是可以做到的。比如说每个人都可以成为优秀的数学家。人的大脑并没有这么大的区别,阻止你不能成为优秀的数学家。不过象莱布尼兹这样的数学天才,莫扎特这样的音乐天才恐怕就不是每个人通过努力都可以达到的了。
“科学家们考察花样滑冰运动员的训练,发现在同样的练习时间内,普通的运动员更喜欢练自己早已掌握了的动作,而顶尖运动员则更多地练习各种高难度的跳。普通爱好者打高尔夫球纯粹是为了享受打球的过程,而职业运动员则集中练习在各种极端不舒服的位置打不好打的球。真正的练习不是为了完成运动量,练习的精髓是要持续地做自己做不好的事。”----是的。学习能力强的人,就不会满足于已经掌握的可以舒服的去做某件事,而是会当发现自己满足于舒服轻松的做事时,开始寻找新的挑战自己的东西,不断的提升自己。
“心理学家把人的知识和技能分为层层嵌套的三个圆形区域:最内一层是“舒适区”,是我们已经熟练掌握的各种技能;最外一层是“恐慌区”,是我们暂时无法学会的技能,二者中间则是“学习区”。只有在学习区里面练习,一个人才可能进步。有效的练习任务必须精确的在受训者的“学习区”内进行,具有高度的针对性。在很多情况下这要求必须要有一个好的老师或者教练,从旁观者的角度更能发现我们最需要改进的地方。”---这个分类是不错的。好的学习社区就是要让学习者迅速的就能从恐慌区进入学习区,并开始学习的过程。如何做?让学习者意识到让自己恐慌的是因为自己不具体某领域的知识,那么去找找看是什么领域的知识自己不具体,这就是知识发现的过程。这就是生活中的学习和知识发现,即每当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有意识自己可能是要发现新的知识了。
“只在学习区练习,是一个非常强的要求。一般的学校课堂往往有几十人按照相同的进度学习知识,这种学习是没有针对性的。同样的内容,对某些同学来说是舒适区根本无需再练,而对某些学生则是恐慌区。科学教学必须因材施教,小班学习,甚至是一对一的传授。真正高手训练与其说是老师教学生,不如说是师傅带学徒。”----需要一个更自由的学习空间,有丰富的资源,和好的老师的即时的指导。
“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正是!
“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是的,需要分解成几个关键的部分进行练习。比如踢球可以专门练颠球,训练腿的灵活性,就好像练乒乓球专门练颠球和往墙上巅一样。
“一个动作做得好与不好,最好有教练随时指出,本人必须能够随时了解练习结果。看不到结果的练习等于没有练习”----或者说是一个负反馈系统。其实就是需要实战。实践是最好的检验。还是踢球的例子,多在不同的场地和不同的人踢对自己的提高也是很快的。
“与外行想象的不同,最好的教练从不发表什么激情演说,甚至不讲课,说话从不超过20秒。他们只给学生非常具体的即时反馈。所有训练都事先进行无比详细的计划,甚至包括教运动员怎么系鞋带。他们仿佛有一种诡异的知道学员在想什么的能力,即使是第一次见面能指出学生在技术上最需要什么。他们是绝对的因材施教,源源不断地提供高度具有针对性的具体指导。”---- 没错。你可以期待学校里的老师做到这些吗?没有对这个领域的长期的练习,理解,领悟,怎么可能对这个领域有全局的了解,可以做这样灵活的指导?学校里的老师连用自己所教的知识去谋生的能力都没有。这就是现代教育最大的问题。
“获得反馈的最高境界是自己给自己当教练。高手工作的时候会以一个旁观者的角度观察自己,每天都有非常具体的小目标,对自己的错误极其敏感,并不断寻求改进。”--正是。
其实就是要帮助普通人学会自我观察的能力。北师大的庄老师通过91biji学会了在生活中通过自我觉察去发现自我,打开了学习的空间,就是一个很典型的例子。
“基因不可能把一切技能都用遗传的方法事先编程,那样的话太浪费大脑的存储空间。最好的办法是不预设任何技能,只提供一个能够学习各种技能的能力,这就是人脑的巧妙之处。基因的做法是先预设一些对刺激的基本反应和感觉,比如看见好吃的东西我们会饿等等。这些基本的反应需要调动的神经较少。但对于更高级别的技能,比如演奏音乐,需要协调调动很多神经,就必须靠后天学习了。” ----正是。学习能力是人本来就具有的能力。是学校让人丧失了学习能力。就说英语吧,每个人学语言的能力都是天生的。但是学校搞得人不会学语言了,到了国外,有了英语的环境,却已经丧失了学习语言的能力,一说英语就想到语法。语言这么丰富的东西,怎么可能象数学一样,掌握点语法就可以走遍天下都不怕? 另外,人的学习能力来自于自己对快乐的需求。有这种需求,人是可以自己去学习的。每个人都有学习能力。是学校让人忘记了快乐。我们在中小学做教育调研时,一位中学校长说他最大的愿望是学生能是快乐的。
“人脑之中分布着大量“自由的”髓磷脂,它们观测脑神经纤维的信号发射和组合,哪些神经纤维用的越多,它们就过去把这一段线路给包起来,使得线路中的信号传递更快,形成高速公路。这就是为什么练习是如此重要。” ----这些神经纤维联系的,恐怕就是储藏概念(语言里的概念)的神经元(或者其他更高层的组织?学习生命科学已经很久了,印象不深了,恐怕需要再回去看看了。)不知社区里有没有脑科学家,可以说一下这个领域里的最新的科学进展情况,认知到什么程度了。学习一个新的语言时,没学习一个词,似乎就是这个词的概念在大脑里长了一个东西一样。我想这个概念的存储应该是有物理基础的。另外一个体验是,回国后,以前沉淀多年的旧的记忆整个一层被挖了出来,这些又是和语言连在一起的。不知道其他人的体验怎么样?可以分享一下。生活中的科研应该就是这么做的吧。全面严谨,大胆假设,小心求证。
“这就是兴趣的作用了。如果说有什么成功因素是目前科学家无法用后天训练解释的,那就是兴趣。有的孩子似乎天生就对某一领域感兴趣。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没错,兴趣是第一位的。一开始的时候学习者不可能对某个领域有全局的知识,不可能有知识的地图。他只可能有从他自身出发的一些经验。没有关系。他会慢慢的建立知识的全景。而这个过程中,兴趣是最重要的
这是我以前写的一篇关于大脑的健康的短文:
这篇文章很好。所以一激动,很多的评论。不过也希望能有更多的讨论才是。
终于找时间把这文章看完了,自己的确荒废了很多时间。。。
的话:“一旦已经学会了某个东西,就不应该继续在上面花时间,应该立即转入下一个难度。长期使用这种方法训练必然事半功倍。2004年的一项研究表明,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正是!为什么在大学生这个时段,学习方法在学习效果的比重中就变大了?
的话:“在体育和音乐训练中,比较强调“分块”练习。”----是的,需要分解成几个关键的部分进行练习。比如踢球可以专门练颠球,训练腿的灵活性,就好像练乒乓球专门练颠球和往墙上巅一样。“分块练习”的这个分块该怎样分?“比如踢球可以专门练颠球,”我会疑惑的是这样一个动作是不是还可以更好的分下去...分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
的话:我小时候开始练习用鼠标。现在也使用了一万小时了。。。。也就是用的比别人流畅一些,找东西快一些而已。。。。= =亲 你好萌。。。
智能科学专业
的话:亲 你好萌。。。过奖了。。。人人皆可萌。。。练习一万小时先。。。签名:猪头——帅气~~~
坚持真的很重要......
"“分块练习”的这个分块该怎样分?“比如踢球可以专门练颠球,”我会疑惑的是这样一个动作是不是还可以更好的分下去...分块的一般方法是什么?"----我这里简单的讲两条吧,1.尽量的大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快速的训练,只要自己能够保持专注
2.不要过大,导致自己不能在一段时间里专注,把握不了。训练时你需要的是在那段时间里只做那件事情。举例:如果踢球只打比赛,平时不做些专项练习,那你很难有这样的天赋纯粹在实战中掌握所有的需要的技术。所以你必须拆解,做些单独的训练。另外:抓住其本质。乒乓球就是手的感觉,踢球就是脚的灵活性。就是身体不同的部位去玩。首先是玩,享受玩的乐趣,再具备理性的分析能力和自我感知的能力,可以感知自己的空间和有无提高。不过首先是玩,千万不要忘了玩。
“为什么在大学生这个时段,学习方法在学习效果的比重中就变大了?”----好像原文并没有强调“大学生这个时段”。不过对于这句话“大学生的学习成绩和他们在学习上投入的总时间没有直接关系,关键是学习方法。” 我可以做更多的阐释: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可以每次都找到正确的领域和正确的层次来最快的推进学习的前进。更多的可以看这个知识包:逐层推进学习法
方法很重要!
“1.尽量的大块,这样可以节省时间,快速的训练,只要自己能够保持专注 2.不要过大,导致自己不能在一段时间里专注,把握不了。”...这个,那到底是多大了?..."学习的关键就在于可以每次都找到正确的领域和正确的层次来最快的推进学习的前进。"如果这成了关键的话,那这与1万小时相比,谁的比重更大?...
感觉要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来学习还真是挺复杂的一件事
“这个,那到底是多大了?”---- 关键在于对自我的觉察。每个人每个阶段能够把握的能力都不一样。那这与1万小时相比,谁的比重更大--1万个小时是这样不同的最快的推进的1万个小时。否则你练到1万个小时也不够。
“感觉要完全符合人的认知规律来学习还真是挺复杂的一件事” ----不复杂,经常反思内省感觉自我即可。可以每周到风景很好很安静没有人打搅的地方,思考至少一到两个小时,想想自己这周所做的事情。当然还有很多。具体可以看我笔记本上的内容:如何思考:关于学习:
不抛弃、不放弃、坚持就是胜利。
说的很好,拜读了!thank u
在吉姆 兰德尔的《成功为何不是你》也有描述了髓磷脂的作用 以及驳斥了所谓天才论直说,成功没有秘诀,在于非常非常努力的高质量练习
很有道理的文章,尤其是后面那句,关于兴趣和 天才的关系:感兴趣并不一定说明他能做好,就算不感兴趣只要愿意练,也能练成。兴趣最大的作用是让人愿意在这个领域内苦练。非常受教啊~
受教!并且亲身体验 !曾经对一个竞技特游戏别有兴趣 后来自己吃苦练习 成了圈子里的高手受人追捧 自己开始确定苦练是成功捷径了 并且告诉朋友他们也可以做到我自己的程度
受教了!!!
(C)2013果壳网&京ICP备号-2&京公网安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如何成为篮球教练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