镠斯怎么炒股新手入门得

cueiyazhai的日志
丹书铁劵的历史与五代吴越国王钱缪铁券考略(文物资料)
已有 2718 次阅读&
& 丹书铁劵,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追溯铁券制度的形式,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铁券”一词始于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契”、“丹书铁券”。程大昌《演繁露》中云,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筒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收藏。&&&&& 民间所称的“免死金牌”,在古代的正规名称叫“金书铁券”或称“丹书铁券又名“金书铁券”、“金券”、“银券”、“世券”等,省称“铁券”。丹书:用朱砂写字;铁契:用铁制的凭证。古代帝王赐给功臣世代享受优遇或免罪的凭证。文凭用丹书写铁板上,故名。为了取信和防止假冒,将铁卷从中剖开,朝廷和诸侯各存一半。  唐以后铁卷不是丹书而是嵌金,《辍耕录》记载唐赐吴越王钱镠的铁卷,形状宛如瓦,高尺余,阔三尺许,卷词黄金镶嵌。誓词有所封的爵衔,官职及受封的功绩等,另刻有“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  明代铁卷依照唐制,不过“所谓免死,除谋反大逆,一切死刑皆免。然免后革爵革薪,不许仍故封,但贷其命耳”(明沈德符《野荻编》)   由来典故  丹书铁契,是封建帝王颁发给功臣、重臣的一种带有奖赏和盟约性质的凭证,类似于现代普遍流行的勋章(或奖章),只不过其形制稍有不同内涵较为宽泛。但从其源流、功能、性质等进行考查,铁券是勋章的雏形。   追溯铁券制度的形式,最早滥觞于战国时的铜节。“铁券”一词始于见于史籍《汉书·高帝纪》和《祭遵传》,其曰“丹书铁契”、 “丹书铁券”。程大昌《演繁露 》中云,铁券壮如圆筒瓦形,铁质金字,两券合而为一整体,左券颁发给受券人保存,右券藏入皇家内府或宗庙内,遇到特殊情况,将两券合在一起,以检验真假,防止伪造。不过从现存最早的铁券来看,至唐代后期,铁券的分藏制度已有所改变,圆筒瓦形已为覆瓦状,不再对分收藏。   据史料载,早在西汉时期,汉高祖刘邦夺取政权后,为巩固其统治,笼络功臣,颁给功臣丹书铁券,作为褒奖。当时的铁券还无免罪和免死等许诺,仅作为一种封侯的凭证。南北朝至隋唐时期,北魏孝文帝颁发给宗室、亲近大臣的铁券是作为护身防家之用。南朝的宋齐梁陈四代,颁发铁券已较为普遍。隋唐以后,颁发铁券已成常制,凡开国元勋、中兴功臣以及少数民族首领皆赐给铁券,也给宠宦、宦官颁发铁券。到宋元明清时期,铁券的颁赐逐渐趋于完备。明代起就规定有整套制度,朝廷根据功臣、重臣爵位的高低分为七个等次,各依品级颁发给铁券,不得逾越。   铁券镌刻的内容一般包括四个方面:一、赐券的日期,赐予对象的姓名、官爵、邑地;二、记载被赐者对朝廷的功勋业绩;三、皇帝给被赐者的特权,如免死等;四、皇帝的誓言。按朝延的有关法律,持有铁券的功臣、重臣及其后代,可以享受皇帝赐予的种种特权。   铁券上的文字在汉时用丹砂填字,即“丹书铁契”;梁时用银字填字,即“银券”;隋时用金填字,亦称“金券”,所以后世称铁券为“金书铁券”,又因铁券可以世代相传,又称铁券为“世券”。   现存最早的铁券,是中国历史博物馆珍藏的五代吴越国王钱缪铁券,已千余年历史,据报道,这道铁券是公元896年,唐昭宗为嘉奖吴越王钱缪讨伐董昌有功,特颁赐于钱缪的。铁质铸成,形如覆瓦状,纵29.8厘米,横52厘 米,厚2.41厘 米,重约132两,上嵌金字350个,正文25行,每行14字,全文端楷甚工,现金字多有剥落。铁券的主要内容是记载被赐者征讨董昌的功绩,因其对朝廷有如此功劳,所以“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意即皇帝可免钱九次死罪),是皇帝赐给臣下的一种奖赏和信物。   由此以来,我国古代的铁券无论其形制如何演变,内容如何丰富,目的始终没有超出“表德彰义,率世历俗”的范畴,这与现代 的勋章、奖章的涵义是吻合的。  历史演变  始于汉高祖,后代沿之。原以丹书于铁板,故名。涌进仅为颁发给臣下的一种封侯及荣誉凭证。  南北朝以后,始具有免罪免死的功用。西魏还密赐予欲归附者,作为归附后享有特权的保证,并听世相传袭。  唐朝在制度上作了明文规定。形制历代不一,所世基本上仿唐制。  金朝铁券状如卷瓦,刻字画栏,以金填之,半予功臣,半留内府,以御宝为合。  明洪武二年(1369)封功臣,因唐制有所损益,形亦如瓦,分七等。公二等,一高尺,广一尺六寸五分;一高九寸五分,广一尺六寸。侯三等,一高九寸,广一尺五寸五分;一高八寸五分,广一尺五寸;一高八寸,广一尺四寸五分。伯二等,一高七寸五分,广一尺三寸五分;一高六寸五分,广一尺二寸五分。外刻所赐功臣履历、恩数,中镌免罪,减禄之数。封号四等,佐太祖定天下者,曰开国辅运推诚;从成祖起兵者,曰奉天靖难推诚;余则为奉天翊运推诚和奉天翊卫推诚。武臣曰宣力武臣,文臣曰守正文臣。字嵌以金。凡九十七副,各分左右,左颁给功臣,右藏内府,有事则合之,以取信。洪武三年,赐铁券者公六人,侯二十八人;二十五年,改制铁券,又赐公及故公共八家。永乐初,靖难功臣亦有赐者。
一、钱鏐与金书铁券
在浙江台州历史上民间收藏第一大家当数临海的钱氏。钱鏐铁券、钱氏大铜瓶、金涂塔,世称台州“钱氏三宝”,那都是文物收藏中极其珍贵的藏品,其中以“钱鏐铁券”最著名。
“钱鏐铁券”又称“金书铁券”,是唐代最后一个皇帝唐昭宗李晔(867—904)于乾宁四年(897)八月四日赐给当时担任镇海镇东军节度使钱鏐(852—932)的免死牌。这件国宝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铁券,现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钱鏐,字具美,唐杭州临安(今浙江省临安市)人,五代吴越王。唐昭宗景福二年(893)授镇海军节度使,乾宁三年(896)兼领镇东军节度使,统领两浙12州。天祐四年(907)封吴王,后梁贞明二年(915)授诸道兵马元帅,次年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后唐时又被封吴越王、天下兵马都元帅。五代诗人贯休曾经写诗给吴越王钱鏐,诗中有“一剑霜寒十四州”之句,[1]说明吴越国最强盛时他管辖的有14个州,成为一时之雄杰。
钱鏐本来是自称大越罗平国王的威胜军节度使董昌麾下的一员骁将,乾宁二年(895)二月,董昌在越州(今浙江省绍兴市)称王后封他为两浙都将,而钱鏐并没有接受董昌的“伪命”,却反戈一击,擒获董昌并把他献给朝廷。要知道唐朝到昭宗时,已经奄奄一息,各地藩镇的割据势力远远大于朝廷的势力,那时真正听从朝廷指挥的藩镇少得可怜。因此,钱鏐的这一举措让唐昭宗高兴得不得了。为了嘉奖钱鏐忠于朝廷,镇压叛乱,维护东南一方安定的功绩,就决定给予他特别的褒奖——赐予他有许多特权的“金书铁券”。
在铁券上刻的是唐昭宗的诏文:“咨尔镇海镇东等军节度浙江东西等道观察处置营田招讨等使、兼两浙盐铁制置发运等使、开府仪同三司、检校太尉兼中书令、使持节润、越等州诸军事、兼润越等州刺使、上柱国彭城郡王食邑五千户,食实封一百户钱鏐,朕闻:铭邓陟之勋,言垂汉典,载孔悝之德,事美鲁经,则知褒德策勋,古今一致。顷者,董昌僭伪,为昏镜水,狂谋恶贯,渫染齐人。而尔披攘凶渠,荡定江表。忠以慰社稷,惠以福生灵。其机也氛祲清,其化也疲羸泰。拯瓯越于涂炭之上,师无私焉;保余杭于金汤之间,政有经矣。志奖王室,绩冠侯藩,溢于旂常,流在丹素。虽钟繇刊五熟之釜,窦宪勒燕然之山,未足顾功,抑有异数。是用锡其金版,申以誓词:长河有似带之期,泰华有如拳之日;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永袭宠荣,克保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得加责。承我信誓,往惟钦哉。宜付史馆,颁示天下。”
二、钱鏐铁券传入台州
五代时,钱氏家族三代出了五个吴越国王,而且吴越国王钱鏐家与台州有着很深的关系,其中有五人曾经出任台州刺史、台州郡守等职。他的弟弟钱镒在五代天祐年间就出任过台州刺史。吴越王钱俶(929—988),字文德,本名弘俶,钱镠的孙子。他在后晋开元中,做过台州刺史,在任时间不长,但政绩卓著。钱俶之子钱惟治、钱俶之孙钱暄都曾经担任过台州郡守,特别是钱暄在任台州郡守期间,开凿临海东湖、徙筑台州城东城墙等,都可以称之为德政,他也因此深受台州老百姓的称戴。今台州府城有一条路叫“钱暄路”,即为纪念他而命名的。
钱俶在五代汉乾祐二年(949)被授予东南兵马都元帅、镇海镇东等军节度使,后周广顺元年(951)授诸道兵马都元帅,次年,授天下兵马元帅。宋太祖建隆元年(960),钱俶为了表明归顺的心意,他将台州城墙全部拆除。乾德二年(964)授天下兵马都元帅,封忠懿王。钱俶是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最后一位国王,到北宋太平兴国三年(978),他又遵照钱鏐“善事中国,弗废臣礼”的遗训,审时度势,主动将他当时所辖的13州、86县、55万多户、11.5万士兵“纳土归宋”,为大宋实现和平统一作出了贡献,宋太宗封他为南阳国王、邓王。
钱俶迁宫到河南南阳,后来死在那里,但“钱鏐铁券”及历代皇帝所赐的竹册、玉册、诏诰等家传文物仍留在杭州钱氏祖庙。淳化元年(990),杭州地方官将铁券等全部吴越旧物运到汴京献给宋太宗。为了安抚钱氏,宋太宗观赏铁券后下诏将铁券等归钱俶之子安僖王钱惟濬保管,钱惟濬去世后交给他的弟弟钱惟演收藏,当时铁券收藏在京师的昭化坊赐第。钱惟演去世后,“钱鏐铁券”交给他的第二个儿子钱晦保管,继而又转给钱惟演之孙、冀国公钱暄之子钱景臻保管。宋仁宗、宋神宗也都观赏过“钱鏐铁券”。
熙宁八年(1075)三月,钱景臻做了宋仁宗女儿秦鲁国大长公主()的驸马,“金书铁券”开始珍藏在钱景臻的驸马府。钱景臻,字道邃,跟秦鲁国大长公主结婚时,担任右领军卫大将军、驸马都尉。后来官至少师、安武军节度使,封康国公。后又受封太傅、会稽郡王,八十四岁时去世。
秦鲁国大长公主是宋仁宗的第十个女儿,她由宋英宗主持下嫁给钱景臻。公主有四个儿子——钱忱()、钱愕、钱愐、钱恺。长子钱忱,字伯诚,是她自己所生,也最受她宠爱。大长公主曾经不断向宋高宗为钱忱求官爵,公主在生时,钱忱已经累封至开府仪同三司,官至吏、户二部尚书,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公主去世时,钱忱又被加封为少保、荣国公,后又迁升为太师、汉国公、豫国公。
绍兴元年(1131),钱忱奉他母亲之命随宋室南迁,居住到台州府所在地临海。钱氏居住到台州以后,逐渐成为台州的大族、望族,在他的子孙中高居显宦的还有不少,如钱端礼,绍兴三年(1133),做过台州通判,隆兴二年(1164)赐同进士出身,除签书枢密院事兼权参知政事,进参知政事,著有《诸史提要》、《佛祖纲目》等。他的孙子钱象祖更是累官至左丞相兼太子太傅。
绍兴四年(1134)夏,宋高宗赐大长公主第“一行”宅,并御题“忠孝之家”四个字,让她安享尊荣富贵。“一行”宅的位置在当时临海县的美德坊,大体在今浙江省临海市台州中学老校园的东侧。
南宋建都临安,钱氏曾经进贡台柑,报谢皇恩。绍兴七年(1137),宋高宗又赐钱忱第在临海县治东北的白云山下。“钱鏐铁券”也由钱忱携藏在临海宅第,成为台州钱氏的“族宝”。从那以后,“钱鏐铁券”长留临海达767年之久,世守不坠。著名文学家陆游83岁时写了一篇《跋唐昭宗赐钱武肃王铁券文》回忆说,绍兴六年(1136),在他十二三岁时随母至姨母家,拜见了这位老长辈大长公主,看到了铁券、节度使印等宝物,他说:“铁券实藏卧内,状如筩瓦。今七十馀年,乃得见录本于武肃诸孙槱家。后十字,盖文僖手书。某家旧藏文僖书帖,亦有押字,皆与此同。武胜军节度使印,则文僖尹洛时所领邓州节钺也。开禧三年六月乙巳,山阴陆某谨书。”[5]元末明初著名文史学家、黄岩陶宗仪曾经看过铁券,在他著名的《辍耕录》中有记《钱武肃铁券》篇,文中也有“吾乡钱叔琛氏赟,乃武肃王之诸孙也……尝出示所藏铁券,形宛如瓦,高尺馀,阔二尺许,券词黄金商嵌”的记载。[6]
这以后一百多年,“钱鏐铁券”就在临海钱氏家族中收藏递承,倒也平安无事。
三、钱鏐铁券失而复得
南宋德祐二年(1276),元兵攻破临海时,钱氏祖传的“钱鏐铁券”由钱焘保存,却被他丢失了。钱焘,字君寿,临海人,官朝散大夫、直秘阁太府寺卿等。“钱鏐铁券”怎么丢失的呢?现在有三种说法,一种说法是,钱焘携带“钱鏐铁券”逃避到黄岩,然而,在匆忙的逃亡中,他把“铁券”投入黄岩县南泽库(今浙江省温岭市泽国镇)的水中,以求得安全,却忘记了地点,就这样把“钱鏐铁券”丢失了。
另外有一种说法是钱焘带着他的儿子钱叔澴一起逃避战乱,“钱鏐铁券”在他儿子钱叔澴身上,钱叔澴落水而死。元兵第二次进攻临海时,台州府城被攻陷,钱焘也被俘,并被拘留了好几年才得以归来,所以钱焘也记不清楚“钱鏐铁券”丢失的确切地点了。
还有一种说法是钱氏后裔钱叔澴偷出钱氏铁券南逃。钱泳在《履园丛话》中说:“有家人窃负以逃,莫知所在。”[7]因此,钱叔澴完全有可能就是钱焘的家人。在兵荒马乱中,钱叔澴落水而死,从此铁券不知去向。
时隔56年之后,在元朝至顺二年(1331),有一位捕鱼的渔人在泽库的深水中撒网打鱼时打到了“钱鏐铁券”。他一开始很高兴,以为它是金质的,可是用斧头劈了一角,才知道它是铁质的东西,但不知道它的来历,不知道这件东西的珍贵,以为是不值钱的东西,就把它丢弃在一边。一个偶然的机会,“钱鏐铁券”被钱氏黄岩官渭别墅邻近村里的一个学究看到了,学究知道它是一件宝贝,马上出钱把“钱鏐铁券”买了下来。后来有人把这件事情告诉给钱氏子孙,钱氏十四世孙、钱焘的儿子钱世珪()以十斛谷买回了“钱鏐铁券”。就这样,这一件宝物重见天日后,又回到了临海钱氏的手中。可惜的是,由于浸水太久,嵌在“钱鏐铁券”后半段的金字大多都剥落了。但这是一件传家宝呀,钱氏后裔又小心地把它收藏起来了,一直到元朝灭亡都没有发生什么闪失。
四、“钱鏐铁券”见效过一次
明朝洪武二年(1369)八月,明太祖朱元璋想仿效古代帝王表彰开国功臣的做法,给他的开国功臣们赐以铁券。他与大臣们谈起了铁券的式样,可是谁也没有见过铁券的式样,不知道怎么制作。翰林学士、文学家、书法家危素奏闻临海钱氏藏有“钱鏐铁券”,于是朝廷遣派使者到了台州,让钱氏把铁券送到京城来。钱世珪之子钱尚德(),字允一,做过青田教谕,他接到圣旨以后,不敢有丝毫的怠慢,立即把“钱鏐铁券”和钱氏五王画像送到京城。朱元璋与丞相李善长、礼部尚书牛亮、礼部主事王肃等观赏后,命礼部照样雕了一个模子,并翻刻制成木刻铁券,仍将“钱鏐铁券”交还钱尚德,让他带回临海以世代宝藏。《明史·舆服志四》中、清朝学者凌扬藻在《蠡勺编·铁券》中、清代考古学家林洋藻在《礼绍篇》中都记载了当时这个情况。
“钱镠铁券”在历史上颇为出名。这次“钱鏐铁券”进京,让朱元璋的朝臣们大开眼界,他们争相吟咏,唱和不迭,当时的文坛领袖宋濂就特地为它撰写了一篇《送钱允一还天台序》来纪念这件事。
从五代到明朝初年,“钱鏐铁券”在临海钱氏收藏了五百年,却一直没有见效过。到洪武二十四年(1391)时,“钱鏐铁券”曾经见效过一次,这也是它唯一的一次见效。当时,“钱鏐铁券”由钱用勤收藏,都察院查勘他在建昌任知府时,在税粮方面出事了,于是朝廷抄没了他的家产。他的儿子钱怞(字汝贤,一字士俊,嗜古,性淡泊,读书善吟,著有《就正稿》)为了救他的父亲,想到了“钱鏐铁券”,就捧着“钱鏐铁券”到京城,引奏唐皇赐券及他的先祖“纳土”的功德。明太祖朱元璋在奉天殿接见了他,并且下令有司发还从他家抄没的全部田产家财。
永乐十五年(1417),朱元璋的儿子明成祖朱棣也曾御览过“钱鏐铁券”。当时,他派遣行人曹闰来到临海,钱氏后代公推钱仕复()奉券入京。朱棣观赏后仍然命钱仕复把“钱鏐铁券”带回临海,这件宝物由钱凤墀家妥善保存。
明朝嘉靖四十年(1561),倭寇围攻台州府城,为了躲避战火,钱氏第二十五代孙钱珍等带着铁券躲进了深山。十几年后,他们才带着铁券重新回到钱家祠堂。
五、乾隆亲题《观钱镠铁券歌》
清朝康熙皇帝时,“钱鏐铁券”转藏在钱日耀家。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高宗爱新觉罗·弘历第三次南巡时想一睹这件稀世古物,于是钱氏后裔武进士钱选等人把铁券及五王画像送到常州,让他观赏。临海钱氏收藏五王画像的时间也不短,这件宝物后不知所终,待考。乾隆皇帝不但御览了铁券,还把他亲题的《观钱鏐铁券歌》刻在安置铁券的木盒宝匣上赐给临海钱氏,连同铁券还给钱氏子孙保管。乾隆皇帝的《观钱鏐铁券歌》云:
表忠观永祀钱塘,铁券却在台州藏。久闻其名未睹物,秋卿同族今呈将。
铸铁如瓦勒金字,乾宁岁月犹存唐。皇帝若曰咨尔鏐,董昌僭伪为昏狂。
披攘凶渠定江表,祲清赢泰保余杭。用锡金版永延祚,克保福贵荣宠长。
恕卿九死子三死,承我信誓钦毋忘。徒观剥蚀字漫漶,铁犹如此人何方。
龙门致诮带砺誓,赵宋转眼为新王。俊杰识时有弗较,善存桑梓功斯良。
其时铁券固不出,南迁后出方羶芗。作歌装匣付珍弆,所嘉谢表撝谦光。
当时一些大臣、名士,如庄有恭、范清供、齐召南、沈德潜、蒋士铨、沈初等都作诗“恭和”,为一时之盛。其中齐召南的诗长达74句。齐召南是台州历史上著名的学者,他另撰有《铁券考》或许也是这件事情触发的灵感。
这以后,“钱鏐铁券”藏到临海东门外五十里的白石山下一个叫岭外钱(今浙江省临海市大田办事处岭外村)的小村子里,由钱文川家保管,钱氏后裔对它爱护备至。清代著名学者钱大昕在《潜研堂金石文跋尾》中也提到:“券藏白石村民钱文川家。”[8]
清朝道光年间,钱氏家族渐渐衰落,那时钱永兴兄弟三人虽然都务农,却仍然为藏铁券专门造了三间小楼,并且由族人轮流守护。临海著名学者宋世荦曾经去观赏铁券,并撰《钱王铁券歌》一首:
九百年来一片铁,土花剥蚀银钩缺。几时飞入九渊中,饿蜃馋螭不敢窃。
婆留小儿真英雄,约束蛟鳄弯长弓。纥千山头冻煞雀,临安陌上春融融。
杀宏诛昌霸业盛,两浙河山平似镜。臣鏐再拜捷书驰,争得銮舆遂反正。
十四州土敛霜寒,锦衣玉带万人看。罗刹江头潮已落,婴兰堂里梦初阑。
券高一尺广二尺,锐三角形森铁画。恕卿九死子孙三,三百卅言辉典册。
火龙绕柱困不飞,老臣西望泪沾衣。开门且作节度使,湖山如画迎骖騑。
三世四王依浙水,蹋践羖羊愤欲死。夹马香孩光烛天,使有文孙识真主。
版图收拾去朝天,地下有知定欣然。寻肯梦中还索土,西湖重见草芊芊。
富贵神仙总销歇,带砺铭词券中列。无人更话乾宁年,有客又吊熙宁碣。
君不见,唐家玉册久销沉,寿世谁如此吉金。神物终防破匣去,海山夜夜老龙吟。[9]
清朝道光十二年(1832),临海洪瞻墉(?—1862),字容甫,号少筠,在岭外借来铁券盒,把乾隆皇帝的《观钱镠铁券歌》拓下来,把它与六舟和尚摹写的铁券全文合裱成一个册页,今藏临海市博物馆。洪瞻墉还著有《钱王铁券考》三卷。在民国二十五年(1936)的浙江省文物展览会上,洪氏后裔拿出钱王铁券摹本及金石书画多件应征,项士元先生曾经作《七区文物展览会杂咏二十首》(一):
山馆荒凉久化埃,劫余喜有未寒灰。最叹吴越留余迹,钩勒分明摹本开。[10]
晚清著名书法家何绍基也曾到临海观赏铁券,并留下了墨宝。
咸丰十一年(1861),太平军攻入台州,钱氏子孙怕把“钱镠铁券”丢失了,将它沉放在水井中。等到捞出来以后,铁券上的金字剥落得更加厉害了。村里人无知,将这件祖上的宝贝视为“神物”,并且以为它是灵验的“药物”,在小孩受惊吓时,他们就用铁券上的金字来治疗,你挖一点,我挖一点,把铁券上的金子挖去了不少。晚清学者王舟瑶在他编纂的《光绪台州府志·金石略》中说:“今文字完者仅一百八十馀。”
六、钱鏐铁券归藏中国国家博物馆
今藏国家博物馆的“钱鏐铁券”并不是由在临海的钱氏后裔捐献给国家的,而是由嵊县(今浙江省嵊州市)长乐乡的钱氏族人捐献给国家的。这又是为何呢?
光绪三十年(1904),临海岭外钱村发生了一件怪事:钱氏家族日夜派人看守的藏在宗祠里的“钱鏐铁券”不翼而飞,这件宝物的命运又起了波折。不久,“钱鏐铁券”在嵊县出现,时任嵊县县令的常熟人徐印士出400银元购得了这件宝物。好在几年以后,“钱鏐铁券”又归藏在嵊县长乐乡的钱氏后裔手中。
“钱鏐铁券”在徐印士那里收藏没有几年,就被钱氏后裔、清末举人、民国时曾任中国驻旧金山领事馆领事的钱文选知道了。钱文选通过正以观察兵部在浙江办公的哥哥与嵊县长乐乡一大批钱氏族人一起向徐印士力争,终于以原价从徐印士手中赎回“钱鏐铁券”,一起赎回的还有乾隆御赐的那件宝匣。赎回的时候,长乐乡的钱氏族人很高兴,为了表示庆贺,他们演了10天戏。此后,铁券由该乡的钱氏三房轮流保管。每逢正月初二,在三房的房长监护下,钱氏后裔会吹吹打打,用轿子将“钱鏐铁券”抬到祠堂供大家观赏。
1938年,嵊县长乐乡被日军占领。钱氏族人为了防止“钱鏐铁券”遗失,他们决定将它藏在钱赓麟家的深井里。钱赓麟夫妇俩为此忙碌了一番,他们先是给铁券涂上油,然后封蜡,再将铁券用棉线缠好,外面再封上蜡。他们生怕铁券放入水中会浮上来,又在铁券外面绑上铜钱,然后把它投入井里。就这样,“钱鏐铁券”在井里存放了七年。1945年11月,钱赓麟夫妇才把“钱鏐铁券”从井里拿上来,并把它藏到商会会长钱元瑞家中。1949年5月,长乐乡解放了,钱氏族人决定由钱元瑞代表他们将“钱鏐铁券”捐献给国家。1951年,“钱鏐铁券”从长乐乡的钱家祠堂取出,移送到浙江省文物管理委员会保管。
曾经“七登天子之庭,一藏深山,三沉深水”的“钱缪铁券”,历经千年沧桑,流传有绪,终于有了最好的归宿。鉴于这件铁券具有重大历史文物价值,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今中国国家博物馆)特调藏这件无价之宝,将它以一级文物珍藏。
日,临海大田岭里村有钱姓百姓二人送来盛放“金书铁券”的木箱一只,交由临海文管组保存。这件木箱外刻篆书“天章云汉”四个大字,另一面刻有篆书小字一百多个,说的是同治八年,礼部左侍郎徐树铭督学浙江时,到临海观赏铁券等。这是与“钱缪铁券”相关的在临海保存至今的唯一的一件实物。朱翊镠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朱翊镠
朱翊镠(1568年年3月3日―日),明穆宗第四子,第一代。生母李氏,与万历帝同母。隆庆四年(1570年)二岁时受封潞王。居京师二十年,朱翊镠受尽恩宠,万历帝曾赐其田地万顷。万历十七年(1589年)二十二岁时就藩。在藩二十六年,在王位三十五年。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孝定太后去世,讣告到卫辉,朱翊镠悲痛不已,不久即病逝。年四十七岁。谥号简王。
纠错 关闭纠错
所处时代明朝出生时间日去世时间日
朱翊镠一生下来就是宫中的宝贝蛋。据史载,万历八年,已经十八岁的万历皇帝有一次在后宫醉酒闹事,失态之下拔剑追杀太监,场面极其混乱。将此事报告。愤怒的太后一番暴风骤雨训斥,宣称要废掉这个失德的皇帝,让他的弟弟朱翊镠继位。由这件小事可见,朱翊镠多么深得母亲的宠爱。朱翊镠
同时,万历皇帝本人对这个亲弟弟宠爱有加,是皇族家庭中少见的,终其一生,万历皇帝几乎任其妄为、不加约束。这也是致使潞王飞扬跋扈的根本原因。万历十年,朱翊镠十四岁,按照皇家习俗准备完婚。为准备婚礼,宫廷用了各色金三千八百六十九两,青红宝石八千七百余颗,银十万两,珊瑚珍珠两万四千余颗。由于费用奢侈,户部看不下去,以礼法《大明会典》载“亲王定亲礼物,金止五十两,珍珠十两”,提示万历皇帝:潞王婚礼的费用超标了。
但万历帝置之不理,光边备军费就挪用了九十多万两,甚至把整个京城的珠宝都买空了:“京师虽百货所萃,此等珍奇与日用粟帛不同,即召商凑买,难以时刻取盈。”
经过十年励精图治、整饬朝政,明王朝的经济状况有了很大的改观,可是朱翊镠婚礼开销实在惊人。假如张居正不在万历十年去世,后来也会被活活气死:有人给出主意,说张居正家有万贯家产,抄了他的家就不用发愁潞王的婚礼了。为了替宝贝儿子追讨婚礼费用,这位出身农家、曾经高度尊敬张居正的老太太居然同意了。结果,抄家仅得几万两银,远不及的十分之一,根本不够她儿子用的。
不过,这些与朱翊镠后来的贪淫与奢华相比,仅仅是个开始。大婚之后,潞王的之国就藩就被提上了议事日程。本来,明代亲王的之国就藩没有年龄时间上的硬性规定,但有出府成婚即议出藩的惯例。万历十二年,在首辅的主持下,为潞王选定了湖广衡州、卫辉两地作为就藩地点。万历皇帝点定了更为富足的湖广衡州,传旨在为弟弟建造王府。卫辉府卫星图片
此时,朱翊镠本人上本,说:“臣愿就近,庶几咫尺天颜。”请求改为卫辉。万历当然批准。朱翊镠为何对情有独钟,史上没有说。
潞王府工程之浩大很快让当地官府受不了了。万历十三年,河南巡抚臧惟一不得不奏疏皇帝求助:建造潞王府的预算为六十七万七千八百两白银,所采石料皆采之于、四川的深山老林,所用人工众多,故建议河北道参戴光启改驻卫辉。
历经四年,至万历十六年五月,潞王府竣工。整个王府建筑群规模宏大、雄伟壮丽,坐落于汲县城的东半部。至今卫辉潞王府的遗迹,依稀可见昔日气势。
修建王府期间,潞王仍居于京城。万历皇帝曾多次到昌平十三陵拜谒祖陵及视察寿宫的修建。他每次离京都命率居守大臣监国,万历帝对潞王的信任与亲近可见一斑。
万历十七年,潞王即将就藩,倒霉的户部又需要替潞王筹办安家费。这一回,给户部下的指标是三十万两金。已经在万历十年去世,,这位敏感、脆弱、一身诗人气质的万历皇帝决定清算张居正,甚至连张居正为明王朝国力振兴所创造的业绩都置于脑后,认为如果交在自己手里,国家早富了,张首辅误国尔。
遗憾的是,万历皇帝很快发现,旁观能臣治国是一回事,自己动手又是另一回事。毕竟,从他一生行事风格来看,他并不是有谋略和才干的人。于是,帝国再次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而且这次没人能帮他。
这正是潞王就藩的真实背景。偏偏又逢浙、直等省灾荒,户部哪里拿得出三十万两金?忍无可忍的大臣纷纷上疏,弹劾户部尚书宋薰和户部官员。理由是:国家都受灾了,你户部不但不抚恤灾民,反而屈从皇帝的无理要求!
可怜的户部尚书宋薰既不敢得罪皇帝,又对上疏无可辩驳,只好递交职呈不干了。
万历帝当然心知肚明,他一面抚慰宋薰,一面谕廷臣:“协和奉公,不必以言争论。”想堵住众臣的嘴巴。
最后,万历帝不得不下旨:减三分之一。万历十七年,潞王离京就藩,动用了五百多艘船只装运财宝家私,沿途顺天、河南二省各府县官员均举行盛大的迎送仪式。
这又是一场浩劫。保定巡抚在奏疏里向皇帝大倒苦水:潞王之国,经由、大名二府,费用浩大。连岁荒役,委难措处,乞于天津仓动支米一万七千石、临清仓动支米一万一千石。
按当时的米价,两万八千石大米的比价约相当于两万两银子!这些借贷,官员们必将再往下层层摊派搜刮,百姓之苦可以想象!了解明史的人都知道,由于燕王朱棣起兵,明朝格外重视,历代均不得掌握兵权。穷极无聊之下,精力旺盛的亲王们自然能搞出百般花样。倘若醉心技艺也就罢了,可醉心于荒淫,对皇家,也许无非多养几个不肖子,但对于百姓来说,不啻于一场灾害。不幸的是,朱翊镠恰好属于后者。
就藩的前一年,朱翊镠为了寻找好马,无视政府的军马法令派府役们到军马场选好马,任意胡闹,打死了一匹不驯服的马。军马场负责人只得上前喝止。按照军法,打死军马,应受法律处置,即使对亲王,也当劝诫。没料到,恶人先告状,跑去向皇帝哥哥诬军马场负责人:“欺蔑亲藩,吓诈府役。”
万历帝对潞王的罪责不管不问,反命人把军马场的官员、军士共七人交大理寺严惩。
大理寺的官员明知人家无罪,但也只得曲法判处“充军处身”重刑。七名官兵本已受了极大的冤枉,但皇家兄弟还不解恨,万历帝又命大枷枷示为首者一个月。
设想一下,有这么个皇帝哥哥罩着,朱翊镠的骄横不法也是符合常理的。
就藩无须问政事,朱翊镠开始谋划生财之道。他接任的是景王朱载圳的庄田,实际上,景王是个无子嗣的短命鬼,名下受封的四万亩地多是虚数。
朱翊镠呢,不说要多少土地,多少产业,只“奏讨景王遗业。”这是一个聪明的决定。朱翊镠的主意是,不但要向前王看齐,而且要落下实数。
万历帝当然同意,这一来吓坏了廷臣和地方官员们。景王死后,田地已还于民,又经过的,全国土地丈量,“悉数版籍”,哪有土地可拨?
万历帝不管这个,责令各地按老档案的虚数勘划土地。此举在朝野掀起轩然大波,百姓“闻之色变”,各县、府、户部多次上书,但万历帝仍是如数准给。最终,四万亩土地强行搜刮到位,潞王又追讨到景王名下的房课、盐税……
潞王数年疯狂敛财有例为证:清政府于顺治年间拆毁潞王府,其他财产皆已悉数卖净,但唯独潞王家的义和盐店,清廷舍不得卖。原因很简单,到清初按官价正常行销,义和盐店每年仍有两千多两白银的进项。据《》载,潞王在藩二十六年虽有大量的俸禄田产享用不完,但他仍旧强占民田。他有十几个妻妾,但他仍强占民女,甚至凡新婚女子,他都要占有“初夜权”
潞王为非坐歹,潞府人也狐假虎威。他们私设公堂,非刑拷禁。当时明朝刑部不断接到举报,潞府恶徒“淫用非法”,至有活钉棺中,曲死,套死,折胫,断脰之刑。从民间百姓的反应看,潞王的口碑也不怎么样。当地有一个传说:南边有个小村,叫城南庄。有一年,这庄上一户姓马的要为儿子娶媳妇。结婚前一天,马家杀牛宰羊,烧煮炖炒,把一切都准备得停停当当了。第二天,全家人起来要办喜事,但掀开锅盖一看,肉、菜全没了。谁把东西偷走了呢?马家全家出动,找来找去,找到潞王陵前,大家发现神道西边的那个牵马小吏嘴上油乎乎的,还残留着肉末呢。马家人气愤地说:“潞王在世时就没干多少好事,你这个牵马的也跟他学!”一边骂着,一边抡起铁锤就砸。结果,牵马小吏的胸前就留下了一个大窟窿。
现在,潞王陵神道旁这个牵马小吏的胸口已经被水泥填上了。
虽是传说,可见潞王确实不是个贤王。但在明代的亲王中,他还不算太坏。他的谥号“简”,是一个中等偏上的评价。话说回来,明代的亲王、皇帝中,比混蛋的多得是。潞王堪称“诸藩之首”,万历皇帝亦视其为“诸藩观瞻”,他肯定是最富有的藩王,这一点从上表露朱翊镠陵墓无遗。
潞王陵整个墓区一气贯通,建筑布局严格规范,工整精美,分为三进院落,与北京明皇陵基本相同,有和定陵一样的棱恩门、棱恩殿、地下宫殿,城垣内占地80余亩,所有建筑均以青石垒砌雕琢而成。规模比定陵更大。
据说潞王陵所用的石料全部是从采集而来的,为了运石头,民夫们只好在寒冷的冬季,一段路掘一井,于地上泼水成冰,利用冰的滑力将万斤重的巨石一步一步运来。
在明朝,皇室成员陵墓严格划分为三六九等,皇帝的帝陵当然是最高标准,然后是皇后、亲王,照此类推。哪位亲王或大臣私用了皇帝的规格,要领杀头之罪的。
但潞王不管,潞王陵简直就是龙的世界,至高无上、皇帝御用的龙纹饰,肆意地使用在陵园内所有的牌坊、望柱、碑额和碑趺上。
陵墓前设置石人石兽,本是帝王陵寝的传统套路。按照明代的规矩,帝王陵前设置石兽六种,明孝陵和北京的明长陵都只列狮、麟、象、驼、獬、马六种石兽。可骄奢的藩王可能心里很不服气。他一口气给自己王陵神道两旁设了十四种石兽。地宫的门钉,也用了九路,即纵九横九计八十一颗,此为中国封建社会门户装饰中的最高规格。
就连一旁的次妃墓也采用了皇后的“制式”。所有石刻的精美程度令2002年来考察潞王陵的世遗专家惊叹不已:这是中国艺术的宝库!
潞王这么没王法,皇帝、太后知不知道?据说,安插在朱翊镠身旁看管他的次妃赵氏,曾经劝诫过他:到底是藩王,也注意一下。混世魔王对这个老在旁边絮叨的赵氏很是厌烦,根本不听她的。后来,暗中禀报了太后,但溺爱幼子的太后,似乎也装作不知道,不介意儿子的“雄心壮志”。
史料记载上已经无从知道潞王陵耗资多少,但参照他哥哥万历皇帝修建定陵花费七百万两白银的数字,修建潞王陵的花费也不少。值得一提的是,七百万两相当于明朝两三年的GDP,万历皇帝终于报复似的把辛苦积攒的那点银子都花光了。
潞王卒于万历四十二年(1614年),据载是因为母亲病逝,他身为藩王不能回京奔丧,不久便一病不起,伤心而去。算下来,朱翊镠总共活了四十六岁。
陵墓前设置石人石兽,本是帝王陵寝的传统套路。按照明代的规矩,帝王陵前设置石兽六种,南京朱元璋明孝陵、北京的明长陵都只列狮、麟、象、驼、獬、马六种石兽。可骄奢的潞王一口气给自己王陵神道两旁设了十四种石兽。图为潞简王墓神道两侧的石兽。朱翊镠擅长书法,喜好音乐,但玩世不恭,以致早逝。一生共有子四人,第一子、第二子俱夭折,第三子,后袭潞王,第四子常【氵坒】,后封长垣王。女四,二夭,余封郡主。和一样,他的父亲隆庆皇帝也曾是个。应该说,朱载垕命很苦,从小没人答理他,继位之前,年轻苦闷的朱载垕便把全部精力集中、宣泄到女人身上。朱载垕一生服用春药无数,只活了三十六岁就死了。
嘉靖四十二年,朱载垕私幸一位宫女李氏,李氏为他生下了一个儿子,这个孩子正是后来统治明王朝达四十八年之久的万历皇帝朱翊钧。朱翊钧被册封为太子后,母以子贵,李氏也晋升为。
这个李氏的确很有运气,隆庆二年,又为隆庆皇帝生下了第二个儿子,即潞王朱翊镠。位于河南省新乡市北郊15公里处凤凰山南麓,潞简王朱翊镠(1568年年3月3日―日)是的第四子。朱翊镠虽然只是个,但他的陵墓处处都有皇帝才能用的龙饰,连地宫大门的门钉都是九九八十一颗,享受天子的九五之尊。豪华、气派赶超万历皇帝的明定陵。由于规模宏大,潞简王陵被誉为“中原定陵”。这是我国现存规模最大、最完整的明代藩王墓《明史·卷一百二十·列传第八》:
潞简王翊镠,穆宗第四子。隆庆二年生,生四岁而封。万历十七年之籓卫辉。初,翊镠以帝母弟居京邸,王店、王庄遍畿内。比之籓,悉以还官,遂以内臣司之。皇店、皇庄自此益侈。翊镠居籓,多请赡田、食盐,无不应者。其后福籓遂缘为故事。明初,亲王岁禄外,量给草场牧地,间有以废壤河滩请者,多不及千顷。部臣得执奏,不尽从也。景王就籓时,赐予概裁省。楚地旷,多闲田,诏悉予之。景籓除,潞得景故籍田,多至四万顷,部臣无以难。至福王常洵之国,版籍更定,民力益绌,尺寸皆夺之民间,海内骚然。论者推原事始,颇以翊镠为口实云。翊镠好文,性勤饬,恒以岁入输之朝,助工助边无所惜,帝益善之。四十二年,皇太后哀问至,翊镠悲恸废寝食,未几薨。
世子常淓幼,母妃李氐理籓事。时福王奏请,辄取中旨,帝于王妃奏,亦从中下,示无异同。部臣言:“王妃奏陈四事,如军校月粮之当给发,义和店之预防侵夺,义所当许;至岁禄之欲先给,王庄之欲更设,则不当许。且于王无丝豪益,徒令邸中人日鱼肉小民,饱私囊。将来本支千亿,请索日频,尽天府之版章,给王邸而不足也。”不报。四十六年,常淓嗣。崇祯中,流贼扰秦、晋、河北。常淓疏告急,言:“卫辉城卑土恶,请选护卫三千人助守,捐岁入万金资饷,不烦司农。”朝廷嘉之。盗发王妃?冢,常淓上言:“贼延蔓渐及江北,凤、泗陵寝可虞,宜早行剿灭。”时诸籓中能急国难者,惟周、潞二王云。后贼躏中州,常淓流寓于杭。顺治二年六月降于我大清。潞简王 朱翊镠
潞闵王 长子
次子 朱常[氵坒] 宝丰王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口腔溃疡怎么好得快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