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自己怎么理解论人力资本投资资

第十二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讲义
第十二章:人力资本投资理论(一)
讲解提纲 第三部分 劳动力市场第十二章 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第三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在职培训第四节 劳动力流动
第一节 人力资本投资的一般原理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产生及其发展 (一)人力资本投资理论的发展及其意义 人力资本概念将人力即人的劳动能力储备也视为一种资本。 直到20世纪50年代,人力资本的概念才作为新的发现而重新问世。人力资本投资分析的现代奠基人西奥多?舒尔茨。 人力资本投资的重点在于它的未来导向性; 人力资本投资的利益就如同任何投资一样发生在未来,并且通常情况下,这些投资所产生的利益会在相当一段时期内持续不断地出现,而其成本则产生在目前。(二)人力资本投资的概念及其含义 人力资本投资则可以被定义为任何就其本身来说是用来提高人的生产能力从而提高人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收益能力的初始性投资。不仅各级正规教育和在职培训活动所花费的支出属于人力资本投资,而且增进健康、加强学龄前儿童营养、寻找工作、工作流动等活动也同样属于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通过人力资本投资获得的生产性资本的价值则取决于其内含的知识和技能在劳动力市场上能够得到的报酬数量。寻找新的工作和迁移行为就是通过提高既定的知识技能储备在劳动力市场上所能够获得的价格即工资,来增加某人的人力资本价值的活动,因此它也是一种人力资本投资活动。将未来的货币折算为现在的价值,即为现值,这一过程便称作贴现。 如果用一种通用的公式来表示这种关系,则为: B0(1+r)=B1其中,B0表示货币的当前价值,B1表示当前货币在一年后的价值,r为利率。1+r意味着不仅可收回其原值或本金,还要加上利息。 人力资本投资模型假定,人们在进行教育和培训选择时都是以终身收入为依据来对近期的投资成本和未来的收益的现值进行比较。为简便起见,我们将现期中的人力资本投资总成本用C来表示,那么只要将未来收益的现值与现期成本进行比较,我们便可以知道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是否值得。即当且仅当以下公式成立时,进行人力资本投资才是值得的。公式:其中,r表示利息率(在这里也称贴现率),只要r为正值,未来收入将会被进行累进贴现。r越大,则未来收入的现值就越低。如果r=0.06,那么在未来30年中可消费的收入经过贴现之后,其价值就仅相当于现在立即能够消费的同等数量收入的17%,然后,如果r=0.02,那么上述比例就变成了55%。我们可以用两种方法来衡量公式(12-5)是否能够得到满足,一是现值法。二是内部收益率法。如果最高贴现率大于其他投资的报酬率,则人力资本投资计划是可行的,否则,就是不可行的。
第二节 人力资本投资与高等教育
一、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基本模型 (一)高等教育投资的成本收益分析框架 与任何一种人力资本投资一样,决定是否上大学的人都需要考虑上大学的成本和收益之间的比较。接受高等教育会产生直接成本、机会成本以及心理成本,同时也会带来经济收益和心理收益。如图12-1所示,曲线H代表的是一位18岁的高中毕业生在毕业后不去上大学,而是立即进入劳动力市场就业情况下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而曲线U代表的则是这位高中毕业生毕业后,先去上四年大学然后再到市场上去就业情况下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从图中可以看出,高中毕业生和大学毕业生的终生工资性报酬曲线在M点相交,在此之前,高中毕业生是一直有工资性报酬的,并且是随着年龄增长而逐渐升高的。 而大学毕业生在22岁即毕业之前是没有任何工资性报酬的,而且在大学生刚刚开始工作的时候,他们虽然得到工资性报酬,但是得到的工资性报酬水平有可能会低于高中毕业生(当然也很可能会高于高中毕业生),这主要是因为他们还缺乏工作经验,处在接受培训以及适应工作的阶段,因而实际生产率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 但是在M点之后,大学毕业生在历年中的工资性报酬就开始超越高中毕业生。在M点之后出现的大学毕业生在工资性报酬超过高中毕业生的那个区域就构成了大学毕业生接受高等教育所产生的总收益 (假定已经换算为现值)。而在M点之前,大学毕业生所承担的接受高等教育的成本则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直接支出的学费以及其他与接受高等教育直接相关的成本,即图中的直接成本C1部分,此外,大学毕业生由于接受高等教育,一方面导致在最初的四年中因无法工作而损失了四年的工资性报酬,另一方面,还有可能因为刚开始工作时继续接受培训等原因而导致工资性报酬在最初的一年或几年中低于已经有几年工作经验的高中毕业生。严格来说,这两部分成本都属于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成本,即图中的C2区域。图12-1 关于是否上大学的决策模型:
如果上大学的收益现值超过上大学的成本,则上大学就是值得的。即图中的B部分的面积大于(C1+C2)部分的面积,则一个人上大学就是值当的,否则,从经济上来说,就是没有意义的。(二)高等教育投资决策的几个基本推论 我们仍然可以从上述关于上大学的成本收益分析中得出以下几点推论,这几点推论分别涉及图12-1中提到的上大学的成本(包括直接成本和机会成本)、上大学的收益以及对上大学的未来收益进行折现的程度等因素。需要指出的是,这些推论不仅适用于高等教育,而且适用于培训等其他一些人力资本投资活动。 第一,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投资后的收入增量流越长,则上大学的净现值越可能为正,从而上大学的可能性更大。 在许多情况下,女性的劳动力参与往往是不连续的,在完成正规教育之后,大多数女性往往都是先工作一段时间,然后离开劳动力市场一段时间去结婚、生养孩子,然后在孩子上学之后再重返劳动力市场。这种劳动力市场活动中断的现象实际上减少了女性上大学以及进行其他人力资本投资之后的收益年限,从而使其从上大学等人力资本投资活动中得到的净现值会比相同条件的男性要低。 第二,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上大学的成本越低,则愿意上大学的人相对就会越多。 从机会成本方面来看,首先,这个社会的经济增长水平和所处的阶段会影响人上大学的机会成本。通常情况下,当经济处于衰退期时,高中毕业生不仅找到工作的可能性更小,而且即使找到工作之后所能够赚得的收入更低,这样就会使上大学的机会成本下降,从而有更大比例的高中毕业生愿意上大学。反之,在经济高速增长期,高中毕业生中愿意上大学的人所占的比例会有所下降。 其次,我们在上一条推论中提到的上大学的往往是年轻人这样一种现象,也同样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有关,这是因为,从图12-1中可以看出,劳动者的收入是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上升的,这样,劳动者的年龄越大,他们的市场工资水平就会越高。 这就意味着他们去上大学时需要放弃的收入即机会成本就会更高,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他们从上大学或接受培训等人力资本投资中可得到的净现值便会比年轻人要低。最后,接受高等教育投资者本人的能力也会影响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能力强者不仅有可能用更少的时间完成高等教育,而且有可能在上大学期间从事一些勤工俭学活动,从而降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 比如,能力较强的人完成大学学业相对较为容易,所承受的心理成本往往也是比较低。再比如,一个人的家庭背景、父母的期望以及家庭所能够提供的心理和其他方面的支持等等,也会影响一个人上大学的心理成本以及心理收益。第三,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大学毕业生与高中毕业生的之间的工资性报酬差距越大,则愿意投资于大学教育的人相对来说就会越多。 大学毕业生的绝对工资性报酬水平变化则取决于大学毕业生所在的劳动力市场上的供求状况,很多国家的经验表明,大学毕业生刚毕业时的工资性报酬水平确实是经常波动的,它取决于供求双方的力量对比。 需要指的是,做出上大学的投资决策时,人们所依据的并非是上大学与不上大学之间的真实工资性报酬差别,因为这些差别是到未来才会发生的,因此在决策时是不可能事先知道的(尽管有时可以参考一些平均数据)。因此,人们通常都是依据自己对两种学历的未来报酬差别所做的预期来进行当前的上大学决策的。第四,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在折算上大学的未来收益时所使用的贴现率越高,则上大学的可能性就越小。 对于贴现率较高的人而言,上大学的未来工资性报酬收益必须足够高才能使他们的人力资本投资净现值为正。(三)关于上大学的合理年限决策 假定一个人从大学教育中所能够获得的边际收益也是递减的,即上大学的时间到了一定的年限之后,一个人每多上一年大学所能够获得的终身工资性报酬增长幅度是在递减的。这样,我们就可以绘制出一条如图12-2所示的那种边际收益曲线。 对于不同的人来说,上大学的边际成本不可能是完全相同的,对于那些学习能力强的学生来说,上大学的边际成本显然会更低一些,而对于那些在学习方面特别费劲的学生来说,他们在完成更多的高等教育年限方面所需要付出的边际成本实际上会更高一些,在这种情况下,不同的人最好选择不同的上大学年限。图12-2 最佳高等教育投资年限的决定:二、教育投资的收益估计及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 (一)教育的社会收益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教育投资直接导致国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社会财富的增长,从而提高整个国家和社会的福利水平。 第二,教育投资有助于降低失业率,从而减少失业福利支出,同时起到预防犯罪的作用(教育水平的高低会影响个人犯罪被捕之后的机会成本),减少了执行法律的支出。 第三,较高的教育水平有助于提高政策决策过程的质量和决策效率。第四,父母的受教育水平在很大程度上会影响下一代的健康以及受教育状况。 第五,教育水平的提高还有助于提高整个社会的道德水平和信用水平,降低社会以及经济中的交易费用,提高市场效率。从社会的角度来说,教育的私人投资水平总会是不足的,所以世界各国政府以及各种社会组织对教育都极为重视,对教育,尤其是大学之前的义务教育,给予了大量的投资。 对于整个社会而言,它必须在人力资本投资和物力资本投资之间进行平衡,以使人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与物力资本投资的社会收益率之间达到平衡。(二)教育投资的私人收益估计偏差 1、高估偏差 所谓高估偏差,也被称为能力偏差。 这里最主要的是涉及一个人的能力问题。 实际上,那些本来就聪明、勤奋和积极的人更有可能接受更多的正规学校教育,而这些人即使不比其他人接受更多的正规教育,他们的生产率(从而工资性报酬水平)也仍然可能会更高一些。 能力差别对工资性报酬的影响不是太大,高估偏差的数值很小。2、低估偏差 经济学家们低估了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私人收益。首先,上大学的收益并不仅仅表现为较高的生产率,还表现为心理上的收益或非货币收益。其次,在对上大学的收益进行估计的时候,经济学家们通常使用的都仅仅是工资性报酬数据,即固定薪酬加上奖金等浮动薪酬部分,这些都是货币性报酬,但事实上,上大学所获得的超过高中毕业生的货币报酬并不仅仅包括工资性报酬部分,实际上还应该包括福利部分。由于在很多组织中,福利已经占到员工总薪酬的很大一部分,而且接受高等教育者一旦进入组织中的中高层管理岗位,实际上还享受着很多职务福利或特权,而这些福利在许多研究中都没有体现出来。因而,可以说,对高等教育所产生的私人收益进行的估计存在低估的趋势。3、选择性偏差 所谓选择性就是指受教育者的自我选择性,即一个人是否选择接受高等教育,实际上是当事人及其家庭根据自己的能力状况所做出的一种理性选择。 传统的高等教育收益率研究实际上一方面高估了那些实际没有上大学的人因为没上大学而放弃的收益,同时又低估了大学毕业生们从上大学中实际获得的收益。这种误差就被称为选择性误差。 不过,实证研究发现,这种在对正规学校教育的收益率进行估计时可能存在的选择性偏差实际上是很小的。(三)高等教育的信号模型在很多时候,企业常常根据他们认为与生产率之间存在某种联系的,同时又是可以被观察到的标志或特征来进行人员筛选。这些标志或特征包括年龄、经验、受教育程度等。其中有些标记是可以自行改变的,如年龄、而有些标志则是劳动者本人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去争取获得的。这些能够获得的标记就被称为信号。 如果高等教育能够以较高的概率表明持有大学毕业文凭者确实比持有高中文凭者的生产率要高,那么,企业利用大学毕业文凭作为筛选工具可能确实是一种简单明确而且预测准确率也比较高的好办法。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的原因浅析-[经济类]【2】
&&&&【提要】本篇《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的原因浅析-[经济类]【2】》由66test小编特别为需要大学生论文的朋友收集整理的,仅供参考。内容如下:
等教育不是义务教育,政府在这方面的资金投入可以有一定的弹性。这样导致多数高校不断缩减开支,有些本应该给予学生的指导、学习资源都尽可能的减免了,学生学习资源不足,学术能力发展也一定程度受到制约。另一方面,政府在大学生就业指导方面的工作也做得不足。大学生西部志愿者计划、大学生村官计划本是很好的就业分流举措,由于政策执行不力、受益面较小等特点,导致很多本来出发点很好的政策到后来成了一纸空文,大学生在辗转之后还是无奈投入茫茫的人海中寻找就业机会。&&&&四是现在大学生的自身原因。在大学里,有两种人最为普遍:一是毫无目标型。从高中的繁忙生活中解脱出来,大学时代的生活自然是乐不思蜀。对自己在大学里需要做些什么完全没有目标,更别说对自己的大学人力资本投资的认识了。这样的投资,是高风险投资,因为根本没有考虑到它的回报率如何,准确来说,是不在乎它的回报率如何。另外一群人,是属于考证的狂热追随者,哪种证书社会上需要,可能对自己就业有帮助,就趋之若鹜。并不是说证书这种东西不重要,不需要大家去考,但是要为了迎合社会需要去盲目报考,成了考证一族,而忽视大学自己专业的知识学习那就得不偿失了。这些证书说明的只是你的努力,你比其他人多投入的精力,证明的只是你能力价值的一部分。所以说,这样辛辛苦苦的大学生,其专业知识能力水平却不高、专业科研能力却不足,是有原因的。这样投资的盲目性,并不能有效地增加其大学期间的资本存量。工具性、功利性的资本积累,不应该是我们大家追捧的投资方式。   五是从家庭的现代教育观来看,很多家长为了子女上大学付出了大量心血,一切事情都是围绕子女考上大学而转。只要孩子成绩好,其他不足都可以忽略不计,可以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往往就是这样的教育方式,盲目且不平衡的教育投资造成了个人自我意识强,缺乏社会性,高分低能、高智商低情商的学生不在少数,这样的个体,这样的偏执人际交往思维有时就导致了一些悲剧的发生。&&&&5相关建议&&&&国家和政府要重视高等教育的重要性并且通过合适的途径加以引导。在资金投入方面,应该具有严格的指标分配,保证高校教育的基本资金运转,不至于高校缩减规模、压缩学习资源。另外,虽然国家每年都会投入部分资金用于学术创新和研究,但是由于执行不力,审核不严谨,很多高校的科研成果并不是很理想。所以,在资金投入的同时,还应把好学术成果的审核关,提高高等教育的层次水平。&&&&学校在办学理念和办学方式上要考虑市场、学生的需求。学习西方的高等教育模式,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特点,综合学生的个人特质,做到“专业设置科学,教学模式新颖,学习过程高效,知识技能成果双丰收”。&&&&社会和家庭也应重新思考“高考”、“上大学”这两个概念,不要把所有的重心往这两者上集中。“成绩唯上”的观念已经阻碍了社会的进步、学生个人的发展。所以,家庭教育的模式需要走向社会化。社会大背景和家庭小背景要协调一致,为培养既能独立又善合作、既专于知识又富技能的大学生共同努力。&&&&6结论&&&&通过对人力资本理论的分析表明,人力资本的投资与积累是一个国家前进和发展的原动力。大学生正处于资本存量快速积累的阶段,但是这一阶段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制约了大学生人力资本的合理高效投资,甚至动摇了我们对人力资本投资收益递增规律的认识。所以,为了避免 “人力资本投资与收益不匹配”现象带来的一系列负面影响,政府、学校、大学生自身都需要深刻的反思。&&&&参考文献:&&&&[1]王翠平,喻入海,谢金桃,等解析大学生就业难问题――基于人力资本投资的调查[J].重庆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2009(2)&&&&[2]王明杰,郑一山西方人力资本理论研究综述[J].中国行政管理,2006(8)&&&&[3]刘文亚当?斯密的人力资本思想及其启示[J].金融教学与研究,2008(2)&&&&[4]西奥多?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1990&&&&[5]孙贝贝大学生人力资本的界定及其基本特征[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4)&&&&[6]潘懋元,谢作栩试论从精英到大众高等教育的“过渡阶段”[J].高等教育研究,2001(3)&&&&[7]傅恒杰,王自力,安素霞制约地方高校大学生人力资本投资边际收益的因素分析[J].邢台学院学报,2009(12)&&&&[8]张宏,陈伟大学生人力资本失灵现象探析――基于人力资本视角分析[J].四川省干部函授学院学报,2011(1)&&&&[作者简介]胡微(1993―),女,汉族,安徽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吴佩莹(1992―),女,汉族,安徽人,安徽大学商学院人力资源管理专业。
特别声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论人力资本投资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