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问一下你之前发的王雪华金匮要略视频重点复习资料有完整的吗?个人觉得总结得很好。

抱歉,您要浏览的文章不存在!
5秒后将自动跳转到首页,您可以继续浏览其它的好文章
您也可以&&当前页面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总结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总结
中​国​文​化​要​略​笔​记​总​结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52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第7页
上亿文档资料,等你来发现
52金匮要略复习资料-7
10.肠垢:指大便粘滞垢腻;五、简答题;1.何谓真脏脉?;真脏脉又称死脏脉;2.脾约的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脾约的病机是胃强脾弱,即胃热气盛,脾阴不足,则脾;3.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4.试述积、聚与b气的鉴别;积为脏病,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多在血分,为瘀血;5.《金匮》论“热在三焦
10.肠垢:指大便粘滞垢腻。 五、简答题 1.何谓真脏脉? 真脏脉又称死脏脉。死脏脉皆为无根欲脱而无柔缓之脉象,是无胃气的表现,说明脏气已绝。2.脾约的病机、治法、方药是什么? 脾约的病机是胃强脾弱,即胃热气盛,脾阴不足,则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偏渗膀胱,肠道失润,故可见大便坚、小便数。治以麻子仁丸,取其泄热润燥、缓通大便之效。3.肾着的病因病机、主症、治法、方药是什么? 肾着多由于感受寒湿,着于腰部,阳气痹阻所致;以腰冷、腰痛、腰重为主症;治以甘姜苓术汤温中散寒、健脾除湿。 4.试述积、聚与b气的鉴别。 积为脏病,痛有定处,固定不移,病多在血分,为瘀血凝结,病位深,难治;聚为腑病,痛无定处,推之则移,病多在气分,气机郁滞,病位浅,易治;
气为谷气壅塞脾胃,属无形之气,故按之则疼痛暂缓,但气覆结时,疼痛再作,治宜消食理气。 5.《金匮》论“热在三焦”的临床表现是什么? 因肺居上焦,热在上焦熏灼于肺,肺失肃降,则气逆而咳,咳久伤肺为肺痿;脾胃居中焦,热在中焦,消灼津液,肠道失润,传化失职,则大便燥结坚硬;肾与膀胱同居下焦,热在下焦,灼伤脉络,血渗膀胱则尿血;邪热壅滞,气化不利,则小便淋漓涩痛,甚或癃闭不通。六、论述题 1.脾约为何大便坚而小便反数? 《金匮》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胃气强,涩则小便数,浮涩相搏,大便则坚,其脾为约”。趺阳脉候脾胃之气,脉浮而涩,浮为举之有余,为阳脉,主胃热气盛;涩为按之滞涩而不流利,为阴脉,主脾之津液不足。“浮涩相搏”揭示脾约证的病机,即由于胃热气盛,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津液不行其常道,偏渗膀胱则小便数,肠道失于濡润,则大便坚。 2.肾着为何用甘姜苓术汤治疗?答案见典型例题分析。 3.如何理解“阴气衰者为癫,阳气衰者为狂”?关于本条所论,迄今仍有争议,较多注家认为本条从正虚立论。人体阴气不足,则邪易从于阴而为癫;阳气不足,则邪易入于阳而为狂。另有一种认识是认为“衰”当为“蓑”,即重叠之意。阴气偏盛则癫,阳气偏盛则狂,即《难经?十二难》谓:“重阳者狂,重阴者癫”,似与临床相符,可供读者参考学习。4.试述肝着的证治及后世对其发展。 肝着病机为肝经气血郁滞,着而不行所致;主症为胸胁痞闷不舒,甚则胀痛、刺痛。治以旋覆花汤,方中旋覆花为主药,善通肝络而行气,新绛活血化瘀,葱茎通阳散结,气行血行,阳通瘀化,共奏行气活血、通阳散结之功。旋覆花汤是治络瘀之肝着要方。王清任用血府逐瘀汤治愈“胸任重物”、“胸不任物”、陶保荪用通窍活血汤治愈“常欲人足蹈其胸”,叶天士治肝络血瘀证擅长用辛温通络、温柔通补、辛泄通瘀诸法,都是在本方基础上的进一步发展。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第十二一、名词解释1. 痰饮:有广义、狭义之分。篇名所指是饮邪为患的一类疾病的总称;而狭义痰饮为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仅指饮邪停留于心下、胃肠的病变,以“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为其临床主症。“痰”字只是形容词,与“淡”、“澹”相通,用以说明较清稀的饮邪具有流动貌。2. 悬饮:是指饮邪停留于胸胁(胁下),累及肺肝。因肝脉布两胁贯膈上注于肺,当饮邪所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气机逆乱时,以“咳唾引痛”,甚则“嚏而痛”、“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为其临床主症。3. 溢饮:是水饮流注于四肢肌表,责之于肺脾之脏。若脾阳不运,水饮外溢四肢、肌肤,必有身体疼痛而肿重等临床主症。4. 支饮:在本篇原文中有“膈间”、“胸中”、“肺饮”及“伏饮”、“膈上病痰”等不同描述,针对小青龙汤为其治疗主方,临床主症有:“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苦喘短气”,“喘而不能卧”,“短气而渴”等,均属饮停胸肺的标志。其病机为肺失宣降,心阳被遏,气逆水亦逆;气不布津则渴不欲饮。5. 留饮:指饮邪深痼于里,停留不去,病程较长,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之饮病,它分属于四饮之中。(详见原文8~10条)。6. 伏饮:指饮邪久伏于胸肺,潜伏不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7. 微饮:是指狭义痰饮的轻证,仅见短气、小便不利等症状。虽有在脾、在肾的不同证治,然温阳化气以除饮的目的是一致的。8. 肺饮:即水饮犯肺之支饮,因其脉平不弦,症见“苦喘短气”,为支饮病情较轻或较稳定时的症状,是指支饮的轻证而言。9 伤饮:是指饮病初期,饮邪轻浅,有骤伤之意,而非久积停饮,故曰“伤饮”,而不名“有饮”。10. 素盛今瘦:谓狭义痰饮病人在未病之前,身体较丰满;既病之后,身体消瘦,乃因脾运不健,饮邪停聚,饮食精微不得充养肌肤所致。11. 沥沥有声:指狭义痰饮病人有饮邪自心下(胃)至肠间流动时所发出的声音。12. 咳逆倚息:谓咳嗽气逆,不能平卧,须凭倚呼吸。13. 悬饮内痛:指悬饮病人胸胁部牵引而疼痛。14. 苦冒眩:苦,指痛苦、病症为重;冒,如有物冒蔽;眩,视物旋转。苦冒眩,即苦于头昏目眩;或以头昏目眩症为重之意。15. 癫眩:癫作“颠”解。《说文》:“颠,顶也”。头位于身体之顶部,故癫眩即头目眩晕有颠倒之感。16. 心下坚筑:指心下部位满闷痞坚,动悸不宁,由水饮凌心、抑遏心阳所致。17. 咳嗽则辄已:辄当“就”、“总是”解;已指“停止”、“不动貌”。即悬饮病人因咳嗽时胸痛加剧,故被迫抑制或停止咳嗽,以减轻胸痛的剧烈程度。另有版本载:“一作转甚”,是指咳嗽会使胸痛加剧而言。18. 面色黧黑:谓面色黑而晦暗。因支饮在胸肺,日久不愈,营卫运行不利所致。19. 脉双弦:左右两手脉象皆弦,主里寒。20. 脉偏弦:左手或右手脉象见弦。谓饮邪停聚人体局部,偏注一侧之意。五、简答题1. 简述《金匮》痰饮的含义。“痰饮”病名为仲景首创,始见于《金匮》。汉晋唐时期,“痰”字与“淡”、“澹”相通。《说文》:“澹,水摇也。”用以说明水液动荡之貌。在《脉经》、《千金翼方》中俱作“淡饮”。至宋?杨仁斋《直指方》才以粘稠浓浊的水津称为“痰”,清稀的水津谓之“饮”。故《金匮》所论“痰(淡)饮”即饮邪为病,且偏于寒饮。篇名是指广义痰饮而言,病机总因脾阳虚衰,导致水饮停聚体内局部脏腑经络而致病。而狭义痰饮是其分类的四饮之一,为饮停心下、胃肠的病变。2.
试述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是什么?有几种分类?各有何特征?痰饮病分类的依据有二:(1)饮邪停聚人体的部位(即饮停部位);(2)临床表现的主要症状(即临床主症)。其分类有四:狭义痰饮、悬饮、溢饮、支饮。狭义痰饮:饮停心下(胃)、肠。临床主症为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
悬饮:饮停胸胁(胁下)。临床主症为咳唾引痛。溢饮:饮停四肢、肌表。临床主症为无汗、身体疼重,肢体轻微浮肿。支饮:饮停胸肺。临床主症为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3.
何谓留饮、伏饮?与四饮的关系如何?留饮与伏饮均系病程较长,饮邪停留部位较深,病势较重,一般药物难以攻除的饮病。留饮有留而不去之意,指饮邪深痼于里,因其部位(心下、胁下、胸中、四肢)不同,临床表现各有不同,它分属于四饮之中。伏饮有潜伏不出之意,指饮邪久伏于胸肺,平素常有满喘咳吐等症,一旦气候变化,多因外寒引动内饮,使病情反复发作,因而它属支饮的一个类型。总之,留饮、伏饮不是四饮之外的另种分类,是均在四饮范围之内的不同称谓。4.
肺饮与肺胀怎样鉴别?肺饮即是支饮的轻证,可见脉平不弦,“但苦喘短气”;“亦喘而不能卧,加短气。”由饮邪犯肺,宣降失职,气逆于上则咳喘、呼吸短促;因支饮初起,病尚轻浅,故脉不弦。支饮为饮停胸肺,故称肺饮。肺胀即因病机为肺气胀满而得名。多由外邪引动素有的里饮,内外合邪,邪实气闭,影响肺气宣降,令肺气胀满则“咳而上气,烦躁而喘”或“喉中水鸡声”,甚则“目如脱状”、“时时吐浊,但坐不得眠”为其临床特征。5.
为什么“心下有留饮,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心下有留饮”言明狭义痰饮的留饮,病位在心下,主症为“其人背寒冷如掌大。”因“心”与“背”在生理、病理方面有密切联系。心之俞在背,背为胸之府,诸阳受气于胸中,而心阳又能转行于背。腧穴则是人体脏腑经络气血灌注出入之所。今心下之留饮阻遏阳气不能展布,而且影响督脉的温煦功能。故背部有寒冷感,其范围形容“如掌大”,可视病情轻重、新久而定。6.
为什么“留饮者,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金匮》原文对悬饮的饮停部位称作“胁下”,此为悬饮的留饮,其主症为“胁下痛引缺盆,咳嗽则辄已。”从脏腑经络学说的理论认识和临床实际的观察,悬饮包括留饮,其饮留部位应在胸胁为确切。因肝脉布两胁络胆贯膈上注于肺。而缺盆是足少阳胆经之所过,故饮邪致肝气不升,肺气不降,必咳嗽牵引胸痛加剧,使病人不得已去强制咳嗽,以减轻因振动病所而加剧的疼痛症状,包括胸胁痛和缺盆处的牵引痛。7.
如何理解“凡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微者短气”?对原文“凡食少饮多”的解释,常有人根据“夫病人饮水多,必暴喘满”而解释为病人由于饮水过多而骤发痰饮病,为其成因之一;对食纳欠佳,又饮水过多者,理解成内虚外犯,内外相引而致饮病渐得的原因。究其实质,对痰饮病的形成如同前述,应当强调饮邪为患的病机所在是脾失健运。“凡食少饮多”不可拘泥于字下。因脾运失司是关键,不仅影响胃纳而食少,并且食入于胃不能正常化生精微,反聚中焦而成饮邪,它既是病理性产物,又是致病因素,故心下有停饮,恰指狭义痰饮而言。其临床特征,重者水气凌心则心悸;轻者妨碍肺主气、司呼吸的功能,故短气。8.
怎样解释“脉浮而细滑,伤饮”?原文19条载:“脉浮而细滑,伤饮。”提示饮病之初,饮邪未深之征。仲景之脉学内涵丰富,多数用以脉症合参诊断疾病,但据脉论理不可不知。如:有推测病因、确定病位、阐述病机、指导治疗或判断预后之用。本条正说明其初起轻证并未见偏弦之脉,故称伤饮。9.
简述泽泻汤主治何种痰饮的冒眩?其证候、病机、治法及药物组成如何?原文25条载:“心下有支饮,其人苦冒眩,泽泻汤主之。”释义中首先应把握四饮分类的二个依据:即饮停部位和临床主症。仲景所言“心下”,通常认为指胃脘部,所以当属狭义痰饮的范围。再者,结合学习原文16条:“心下有痰饮,胸胁支满,目眩,苓桂术甘汤主之。”可见,饮停中州,阻碍气机之升降,则浊阴不降,必弥漫于胸胁部,会有支撑胀满感;清阳不升,浊阴上冒则清窍不爽,故头昏目眩。“方后注”还提示:当有小便不利症。据此,后世有“无痰不作眩”、“无饮不作眩”之说,苓桂术甘汤被誉为“天下化饮第一方”。可以领悟,泽泻汤主治头昏目眩,苦不堪言症,因此,胸胁支撑胀满感亦重,但是并非在说“支饮”,仍是指狭义痰饮的临床主症。因病机为脾虚饮泛,清阳不升,浊阴不降,而泽泻汤健脾化饮,降逆止眩。方中重用泽泻五两,利水消饮,导浊阴下行;白术二两健脾制水,培土以化饮。二药合用体现“温药和之”之意,即温补之中以利水消饮为主。临床应用证明,泽泻汤广泛用于美尼尔氏综合征、突发性耳聋等症,疗效满意。10. 简述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主治何种呕吐?在本篇原文中,有第28条论小半夏汤证治;第30条、41条论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治。通用教材将第41条小半夏茯苓汤证归于狭义痰饮呕吐证中;将第28条小半夏汤证和30条的小半夏加茯苓汤证放入支饮呕吐证里。联系《金匮》第十七篇第2条原文辨饮邪致呕的内容,提到“先渴却呕者,为水停心下,此属饮家。”“呕家本渴,今反不渴,以心下有支饮故也,此属支饮。”以及本篇第38条原文论支饮冒呕证,苓甘五味姜辛半夏汤主之,方中虽有干姜与生姜及其药量之别,亦可说明小半夏加茯苓汤既可用于狭义痰饮,又可用于支饮。这是《金匮》方剂互用,体现异病同治的原意。综观有关论述,似应统一认识,服从于临床应用。比如:小半夏汤为“呕家之圣方”、“祖方”已被历代相传,所以凡饮停心下,脾阳不运,肺失宣肃所致痰饮呕吐,兼见心下痞、眩悸者以及呕而不渴为饮盛阳弱,渴而呕者为饮阻阳郁,均可用小半夏汤、小半夏加茯苓汤治疗。六、论述题1. 痰饮病总的治疗原则是什么?你是怎样理解的?试分析说明之。答案请参考典型例题分析。2. 试述狭义痰饮的辨证论治。(1)饮停心下(胃)、肠,临床表现: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甚者则悸,微者短气;胸胁支满,目眩,小便不利,脉偏弦等。病机:脾阳不运,升降失职,饮阻气机。治法:宜温阳化饮,健脾利水。方用苓桂术甘汤(茯苓、桂枝、白术、甘草)。(2)饮及脾肾DD狭义痰饮轻证:微饮,短气,小便不利,兼见胸胁支满,目眩,心悸等症者。病机:脾阳不运,饮停心下。其本在脾。治法:温脾阳以化饮。方用苓桂术甘汤(同上);若兼见腰痛,少腹拘急,畏寒足冷等症者。病机:肾阳虚弱,水泛心下。其本在肾。治法:温肾阳以化饮。方用肾气丸(干地黄、山茱萸、山药、泽泻、茯苓、牡丹皮、桂枝、炮附子)。此二方为治本大法的代表方剂,不仅体现了“温药和之”的治则,而且也是同病异治的范例。(3)留饮欲去DD饮留心下,为狭义痰饮的留饮:脉伏,自利,利反快,心下续坚满等症。病机:心下留饮有欲去之势。治法:急则治标,因势利导。方用甘遂半夏汤(甘遂、半夏、芍药、甘草、蜜)。(4)饮聚成实DD饮留肠间,为狭义痰饮“此肠间有水气”,可有素盛今瘦,水走肠间,沥沥有声,腹满,口舌干燥,二便不利等症。病机:脾运失司,饮聚成实。治法:前后分消,攻坚逐饮。方用己椒苈黄丸(防己、椒目、葶苈子、大黄)。此二方为狭义痰饮急则治标的代表方剂。3. 试述支饮的辨证论治。(1)支饮主证: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其形如肿,兼有恶寒发热等表证。饮停部位:胸肺。病机:外寒引动内饮,饮邪郁肺。治法:解外寒而除内饮。方用小青龙汤(麻黄、芍药、五味子、干姜、半夏、细辛、桂枝、炙甘草)。(2)支饮痞坚,虚实错杂证治DD其人喘满,心下痞坚,面色黧黑,其脉沉紧,得之数十日,经吐下不愈。虚者:兼见上气而渴,小便不利,其形如肿等症。当心下痞坚可虚软者即愈。病机:气虚与饮热互结,饮逆迫肺,心阳不布,气机不利。治法:补虚清热,通阳利水。方用木防己汤(木防己、石膏、桂枝、人参)。实者:服用木防己汤后,心下痞坚不解者。病机:饮停气阻,坚结成实。治法:行水散结、消坚补虚。方用木防己汤去石膏加茯苓芒硝汤(木防己、桂枝、人参、芒硝、茯苓)。(3)支饮腹满DD咳逆倚息,短气不得卧,腹满,大便秘结等症。病机:饮热郁肺,腑气不通。治法:疏导肠胃,荡涤实邪。方用厚朴大黄汤(厚朴、大黄、枳实)。(4)支饮不得息DD呼吸困难,张口抬肩,胸满,咳喘不得卧,口吐清涎等症。病机:支饮阻肺,气机不利。治法:泻肺逐饮。方用葶苈大枣泻肺汤(葶苈子、大枣)。(5)支饮久病邪实DD久嗽不止,正气未虚。病机:胸肺支饮,久留不去,饮阻气道,心肺俱病。治法:攻逐水饮,祛除病根。方用十枣汤(甘遂、大戟、芫花、大枣)。4. 《金匮?痰饮咳嗽病》篇对广义痰饮病提出了几种治法?试将代表性方剂做简要归纳。(1)温阳化饮法:脾肾阳虚,当分轻重。①轻者以泽泻汤利水补脾;②重者以苓桂术甘汤温阳蠲饮,健脾利水。③下焦饮逆证用五苓散化气利水。④饮积胃脘者,当以小半夏汤温胃散饮;⑤饮邪较甚,眩悸者则用小半夏加茯苓汤导饮下行。⑥肾阳虚,气化不行者用肾气丸温肾蠲饮,化气利水。(2)表里双解法:①内饮外寒的支饮、溢饮,当以小青龙汤化饮解表。②外寒内饮兼郁热的溢饮,以大青龙汤发汗清热除饮。(3)疏导肠胃法:①狭义痰饮停聚成实者,用己椒苈黄丸前后分消,攻坚逐饮。②支饮腹满者,以厚朴大黄汤疏导肠胃,荡涤实邪。包含各类专业文献、专业论文、高等教育、应用写作文书、各类资格考试、文学作品欣赏、行业资料、外语学习资料、生活休闲娱乐、52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等内容。 
 金匮要略 复习提纲 11页 免费 针灸学重点笔记(个人总结... 23页 免费金匮要略重点复习资料 ...  17页 1下载券 金匮要略复习题 10页 免费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36页 1下载券喜欢...《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并治第一 1. 《金匮》...  金匮要略复习重点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贵阳中医学院《金匮要略》复习资料金匮要略一、绪论 1、金匮要略的性质与沿革: 被誉为“方书之祖”、“医方之经”、治...  金匮要略选读复习资料一、选择题 (一)A 型题: 1、虚劳虚烦不得眠,治宜: A 百合地黄汤 B 栀子豉汤 C 酸枣仁汤 D 甘麦大枣汤 E 甘草泻心汤 2、虚劳...  金匮要略复习思考题 4页 3下载券 金匮要略复习总结 8页 免费 金匮要略考试复习真题 17页 1下载券 金匮要略复习题 10页 免费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 36页 1下载券喜...  金匮要略测试试卷 仅供参考版 复习 资料_医学_高等教育_教育专区。仅供参考 附带答案金匮要略测试试卷 一、 选择题(共 60 分) (一) 单项选择题(1-40 题,每小...  金匮要略复习资料(精)_从业资格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一院 06 中西t《金T要略》Y料(精) 第 1 页共 11 页 金匮要略重点掌握内容 一、绪言(掌握...  金匮要略考试复习真题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 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金匮要略考试复习真题_中医中药_医药卫生_专业资料。一. 绪言(掌握学科特点...  金匮脉法有两种,一种是独取寸口法,分寸口、关上、 尺中。另一种是三部诊法,分寸口(手太阴动脉)、跌阳(足阳明冲 阳穴)、少阴(足少阴太蹊穴)。本条寸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金匮要略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