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你的优势,劣势以及加入万达集团两回中国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和威胁做一个简单的分析

收集来的SWOT分析的系列资料 - 城市总体规划 -
都市世界论坛 城市规划|城市交通|城镇化
收集来的SWOT分析的系列资料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万达江畔人家倾情演绎“新城市主义”生活
“万达•江畔人家”地产项目营销的成功,源于其定位创新,而其定位是以“新城市主义”为中心,这个中心可解构为项目、理念、服务三大版块。
  万达•江畔人家是大连万达集团在高寒地区&&吉林省吉林市的住宅创新夺标中的经典实践;是万达集团携15年丰富的地产开发经验,又出奇制胜的一个成功案例。
  在万达•江畔人家项目的营销推广过程中,无论是其产品本身,还是战略的制定与战术的运用,无不闪现着创新的睿智。
项目定位:适合高寒地区的超大型现代社区
  住宅创新是一种根据具体的城市地理、气候、人文特点等客观条件,对现代住宅进行的科学规划,对生活方式进行的努力探索。这种创新是具体的、实际的,而不是抽象的、理论的。万达•江畔人家是专门针对北方的生活方式,为充分满足北方消费者的居住需求而设计的创新项目。
  一、项目概况
  万达•江畔人家地处吉林市最具发展潜力的东部沿江位置。整体居住区占地30万平方米,建筑面积40万平方米,绿化率51%。该项目毗邻风光旖旎的松花江,与景色秀丽的龙潭山隔江相望,是不可多见的集水景、山色为一体的高尚楼盘。
  二、SWOT分析
  (一)优势
  1、企业的高知名度与美誉度。
  大连万达集团成立于1988年,现已形成以住宅房地产、商业房地产、大型百货连锁店为三大支柱产业的大型企业集团,公司总资产约100亿元人民币。万达地产在大连、南京、长春等主要城市都曾经创造过骄人的销售业绩,并以其过硬的质量、高品质的物业服务打造出“万达”的强势品牌。因此,雄厚的企业实力与企业强势的品牌引力是当地竞争对手所不具备的。
  2、项目整体规模宏大。
  吉林市开发的住宅项目多为10万平方米以下的中小型社区,占地最大的仅21万平方米。万达•江畔人家占地30万平方米,可谓“江城第一大楼盘”。而“第一”的独特位置,可以在消费者心目中留下极深的印象。同时,由于吉林市的地产项目普遍配套不完善,万达•江畔人家作为超大型社区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3、最适合北方人生活的创新规划设计。
  万达•江畔人家是由业界闻名遐迩的何显毅建筑师公司,亲自“捉刀”所完成的一部力作。并且从以下几方面完全领先于当地的竞争对手:
  ①高寒地区住宅的人性化规划与均好性设计。
  ◇高寒地区的停车库规划:根据吉林市的气候条件,为了避免在寒冷冬季,室外停车对车辆的损坏,缩短住户室外步行距离,规划设计中的停车场所以地下车库为主,在小区内均衡布置四个100车位的车库,方便住户停车后,就近回家。
  ◇人车分流设计,保证了业主的人身安全也方便了社区内行车的舒畅、便捷。
  ◇户户南向的建筑布局,满足了高寒地区的使用日照。
  ②高寒地区住宅的围合空间设计
  内聚的邻里空间是一种中国化的邻里居住关系。万达•江畔人家在设计中充分表现了这样的邻里关系,将住宅分为多个围合的邻里单位,既互相联系,又有各自独立的小绿洲环境。
  ③环境设计
  欧洲住宅区的步行街建设,在社区内以雕塑廊等文化设施为主要题材。在景观廊以人文造园为主。在宅前屋后以自然植物造园为主。
  ④智能化设计
  万达•江畔人家将领先的“可视对讲系统”、“智能通讯系统”、“紧急求助系统”等五大智能技术应用于社区的智能化系统,从而使社区的科技生活与世界同步。
  4、开发能力及物业管理优势。
  万达地产的施工能力、设计水平、建设速度等开发能力是吉林市本土开发商都无法比拟的。吉林市商品房小区的物业管理相当薄弱,而万达的物业管理却已经达到了国际标准,因此其优势可以充分体现。
  5、经验丰富,能力高超的工作团队。
  万达集团吉林市房地产公司,现有员工40名,本科以上学历的员工占80%。其中,不乏在万达集团征战多年的地产宿将,在他们的手中曾经创造出星海人家、长春明珠、江南明珠等一系列经典楼盘。
  (二)劣势
  1、项目存在空气、噪声污染以及环境景观缺陷。
  万达•江畔人家南侧隔路有一个热电厂,项目东侧隔松花江和龙潭山后有30万吨乙烯工厂,空气污染比较严重。项目当中有火车道,存在噪音污染。周边有电线杆和高压线,影响环境景观。
  2、市政配套严重不足
  万达•江畔人家周边除了有几所质量一般的中学外,几乎没什么市政配套设施,因此生活不是很便利。而且有许多破旧棚屋和烂尾建筑,严重影响项目形象。公交站点及线路也不完善,属未成熟片区。
  3、地段口碑差
  在项目区域有大片棚户区,为城市最低收入人群集中区,市民对此地段的印象不佳,口碑较差。
  4、期房销售
  当地的其他楼盘皆为现房销售,万达•江畔人家一期为跨年度期房销售,所面临的售卖阻力大。
  (三)机会
  1、商品房消费市场正在逐步扩大。
  吉林市国民生产总值(GDP)位居全省第二,人均可控支出为4260元左右,位居全省第三。随着吉林市经济的发展,商品房市场正处于成长期,并且在逐步扩大。
  2、项目所处地块具有一定的发展潜力。
  虽然万达•江畔人家周边环境较差,但地处城市副中心地带,距市中心不过7公里左右距离,发展空间巨大,片区具有很强的发展潜力。
  (四)问题
  1、市场容量小。
  吉林市开发的项目虽然多数规模不大,但数量众多,市场积压较为严重,许多市场知名楼盘的销售也不超过7成。吉林市2001年的市场竣工总量为157万平方米,销售量刚过5成,这一切说明了当地市场容量还是有很大的局限性。
  2、消费习惯不成熟。
  当地购房者对性价比的要求不够成熟,一味追求低价格,容易忽视产品真正的价值,因此对高价格、高品质的本项目容量产生一定的购买“瓶颈”。
  3、居民消费水平偏低。
  吉林市人均可控支出为4260元左右(省会长春市为4800元),位居全省第三,市民人均收入800元左右。当地房地产主流价格在1500元左右(省会长春市在2200元左右)。因此与省会长春相比,房地产消费能力偏低。
  4、按揭贷款观念不成熟。
  吉林市民对于按揭贷款的消费观念接受起来还有一定困难,需要舆论进行消费引导。
  (五)结论
  根据对以上问题的分析,万达地产围绕着“充分运用优势,将劣势有机地转化为优势;牢牢把握机会,有效地解决问题”的核心思路,制定了以下的应对办法:
  1、在立足本地的同时,积极开拓外埠市场;(针对“市场容量小”的难点)
  2、提供多种灵活的付款方式,如:轻松付款,组合置业贷款等;(针对“消费水平低”的难点)
  3、通过舆论宣传进行引导;(针对“消费习惯只注重低价,忽略产品品质”的难点)
  4、电厂烟囱污染通过电子除尘罩净化处理;噪声污染争取通过政府有关部将火车道折除或迁移;对影响景观的电线杆、高线进行迁移;(针对“项目周边污染比较严重”的难点)
  5、协调政府有关部门增加市政配套,增设公交线路;(针对“市政配套严重不足、公交站点及线路不完善”的难点)
  6、通过软性文章及政府政策宣传本区域未来发展前景;(针对“市民对项目地段印象不佳、口碑差”的难点)
  7、通过相关活动、价格策略进行调控;(针对“期房销售,其他楼盘均为现房”的难点)
理念定位:倡导“新城市主义”生活
  万达•江畔人家的项目创新不仅仅是一种硬件设施的创新,最主要的是一种生活观念和生活方式的创新。“万达人”在继承地吸收了原“新都市主义”部分理论的基础上,根据吉林市的环境、风貌、人文特点创造性地提出了适合当地市场中目标消费者所普遍认同和响应的“新城市主义”理念。
  一、目标消费者简析
  经过广泛细致的调查与分析,万达•江畔人家目标消费者的特征便清晰地展现在了我们面前:
  1、年龄:30 55岁之间,主力人群为35 45岁
  2、社会阶层:私营企业主阶层、经理阶层(外资、内资的职业白领)
  3、性别:男性为主
  4、面积需求:三房100 130平方米,二房75 100平方米
  这一部分消费群体中的“意见领袖”既注重生活的品质又追求生活的品位;他们是社会中的成功人士;在他们中间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追求新生活的思潮;他们更加崇尚居住在最佳的城市核心区,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所以,单一硬性地诉求住宅所带来的功能性利益是不会吸引到目标消费者的注意与兴趣的。正是基于目标消费者这样的心理特征,万达人赋予了万达•江畔人家“新城市主义居住区”的主题定位,并由此掀起了轰轰烈烈的新城市主义运动。
  二、市场定位:新城市主义居住区
  根据目标消费者的特征,万达人将万达•江畔人家定位为“新城市主义居住区”,并且根据吉林市本土的市场状况,既生动又形象地赋予这一定位以丰富的内涵。即万达•江畔人家追求“新城市文明生活”,它力图以“升级版的新生代住宅;邻里化的社区配套;诗意绿色的居住环境以及和谐人本的物业服务。这四大要素来打造江城人居新生活。为了在市场中建立万达•江畔人家独特的品牌个性,塑造人性化的品牌气质,以展现强势的品牌张力。万达人将“新城市主义”作为万达•江畔人家所倡导的生活理念予以提出,并且通过传播“新城市主义”所倡导的“八项主张”把“新城市主义”的理念诠释得淋漓尽致。从而体现了区别于竞争者的差异化形象,吸引了大量的消费者,最终创造了决定性的竞争优势。
  三、理念溯源
  “新都市主义”原本是指形成于20世纪90年代西方国家(尤其是美国)的规划和建筑上的一种新浪潮。它主要针对城市空心化所导致的一系列问题,诸如:由于住宅区脱离市区,原来完整的城市结构、城市文脉、人际关系、邻里和社区被打破,人们的都市概念和都市感受涣散,对汽车的过分依赖,又导致严重的能源浪费和环境的破坏。于是,追求现代生活的人们唤起了“新都市主义”的口号。“新都市主义”试图提供更加完善、完整的生活品质。提供真正的住宅区质量,重建社区环境与邻里关系。然而在中国,城市并没有走过完全类似西方的“郊迁”往返过程。但是,在我们的城市和人们心中,同样涌动着追求新城市、新生活的思潮。所以,万达人在借鉴西方城市发展历史的理论思想,并结合当今社会人们急切向美好城市生活愿望的基础上,扯起了“新城市主义”的大旗,用以感召向往“新城市主义”生活的人们。
  四、全新理念,精妙主张
  “在城市建设与发展过程中,重视国人居住文化中的城市情结,用邻里式的开发模式打造优美的社区环境、完善的社区配套、使人们居住在最佳的城市核心区,能够享受到便捷的交通、繁华的商业、高雅的文化、优美的环境。”而这一切就是万达•江畔人家所倡导的“新城市主义”理念。
  万达•江畔人家创造性地从八个方面丰富了“新城市主义”的核心思想,使得“新城市主义”越发的活灵活现、栩栩如生。
  1、新城市主义是“城市的”
  它重视人们的城市情结,强调一切城市内容和内涵,满足人们城市生活的各种需求。在另一个层面上,它亦强调社区、人群是城市的一部分,并且贡献着城市的内容。
  2、新城市主义“文明的”
  它倡导现代居住区的服务与交往理念,将物业公司的服务文化推向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极致,致力于营造一种健康向上的社区氛围。
  3、新城市主义是“优雅的”
  它致力于创造品位优美的建筑空间形态,铺设绿色亲切的住区环境,创造文化趣味浓郁的内外景观体系。它流淌着一分风雅,既属于社区内的人群,同时又将它的优雅融于整个城市。
  4、新城市主义是“健康的”
  它提倡建设绿色家园,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它种植四季花树、修建慢跑小径,提供运动设施。它让人们呼吸清新的空气,在阳光、绿树中享受风中的惬意。
  5、新城市主义是“科技的”
  它强调现代社会的科技含量,先进而高效率,便利而快节奏地畅游于现代科技的时空中。
  6、新城市主义是“生态的”
  它的生态观不只是一个简单的环保概念,它拒绝污染、杂乱与噪声。它尤其强调人与场所的适应性,在相融适应的有机环境中,享受人本生态的安宁。
  7、新城市主义是“互动的”
  它注重人本活动对环境、对社区、对城市的能动性,在一种交流互动中,共同推进人、社区、城市的共同生长。
  8、新城市主义是“持续的”
  它是一个过程。它强调参与和发展。在一个城市、社区、居民的互动中,在交流和文化更替中体现持续性的生生不息。
  住宅建设的最佳境界,就是让住宅成为一种历史文化。“新城市主义”理念的提出,喻示着即万达•江畔人家已经脱离了销售有形产品层面,并且上升到了销售一种文化、一种价值观念的境界。消费者认同了你的文化,就会认同你的产品。可见一个精明的房地产商,他所开发的建筑要有鲜明的时代特征和深厚的文化底蕴才会获得消费者的青睐。也只有这样,才能够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中占据强有力的一席之地。
服务定位:万达•海尔房&&万达的房子,海尔的服务
  “万达会”组织和“新城市主义”理念一经推出,恰似给吉林市的房地产市场注射了两针“兴奋剂”,令久已水波不兴的市场不禁躁动了起来。而伴随着“万达•海尔房”的横空出世,更使得这股躁动的“消费洪流”汹涌澎湃,久久不能平静。
  “万达集团”与“海尔集团”强强联合,为购买万达•江畔人家住宅的业主选择了由海尔集团提供的厨房、卫浴菜单式整体住宅装修和家电套装,这种由万达优秀的工程质量与海尔出色的家居服务理念相结合的完美结晶,我们称之为:万达•海尔房!
  一、一站到位的全程服务:放心、省心、舒心
  万达人注意到:大多消费者买了新房之后,在入住的时候总要面临诸多方面的烦恼。譬如:买了新房,拿了钥匙,开始为设计发愁,到哪里才能找到一个好的装修设计公司呢?哪家装修公司的价钱更合理,性价比更高呢;装修公司找到了,工程开始了,许多业主又成了“采购员”兼“搬运工”,每根螺丝差不多都要亲自去买;装修完成了,也常常会听到业主这样的报怨:“房子装修完了,人也瘦了好几斤。” ;终于搬进了新家,室内空气、装修的质量又出现了问题。正是基于消费者的这些购房烦恼,经过万达人的周密策划,万达与海尔终于强强联手集两大品牌在各自行业中的优势于一身,创造了万达•海尔房这一经典产品。万达集团与海尔集团的强劲实力是消费者放心选择万达•江畔人家的有力保证。其次万达•海尔房的从装修到装饰采取“一站到位式的装配式”集成,可以使业主不必面对装修所有环节的烦恼而轻松入住新房;最后,万达、海尔星级的售后服务体系简单便捷,可以令业主舒心地享用。
  万达•江畔人家向业主提供从设计、上门测量直至装修完毕后的“一站到位式”全程服务,从而确保消费者放心、省心、舒心地入住新房。
  二、家装菜单,无忧组合
  万达•海尔房为业主提供全方位、个性化、规范化的家庭装饰、装修方案,精心打造业主放心满意的现代之家。
  1、万达•海尔(装修)房
  采用海尔的“菜单式”装饰、装修集成。海尔会根据万达•江畔人家业主的需求提供不同标准、不同金额、不同风格的菜单式装修,并由海尔负责实施。
  2、万达•海尔(厨卫)房
  万达•江畔人家迎合当今国际家居最新趋势,全面引入了海尔整体厨卫,带来家庭厨卫的全新变革。
  3、万达•海尔(家电)房
  “菜单式”家电配套集成。提供海尔家电产品的配套方案菜单及产品展示,主要包括“厨房家用电器、户式家庭中央空调、家电系列产品”等。
  不同的组合“菜单”可以满足不同的消费需求,为了保证装修与售后服务的高质量,所有的家装施工都统一由海尔家居集成公司进行整体规划。
  万达的房子,海尔的服务。万达•海尔房在江城首度面市,即获得了空前的成功。它作为一种产品的创新,不仅为产品增加了一整套的高附加值,而且真正地解决了消费者在购房后所面临的一系列难题。这种强强联合、优势互补的运营的确产生了1+1﹥2的倍增效应,为房地产业的产品创新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借鉴价值。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附件: 您所在的用户组无法下载或查看附件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合肥的旅游业
合肥的旅游业n
& &&&摘要:本文根据合肥旅游业存在的问题和优势,运用SWOT分析法,给我市提高旅游经济收入提供一些实用性建议,以指导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在发展旅游业的同时,努力把日新月异,活力四射的现代合肥打造成科技合肥,绿色合肥,人居合肥而奋斗!相信合肥的旅游业明天会更美好!& & 关键词& &旅游业& & 发展& && & 趋势& &
一、合肥旅游基本概况& && && && && && && &(一)合肥与旅游业
合肥是一座自然与人文、历史与现代和谐交融的城市,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据统计,全市共有旅游资源单体86处。从空间看,分布广泛,点多面广,根据资源丰度和空间集中程度,我市旅游资源区域分布可概括为“城中汇成片,城郊连成带,远郊聚成块”,呈现出同心圆状旅游分布特征。从构成来看,合肥2200多年的悠久历史,素以“包公故里、三国故地、淮军摇蓝”著称,遗存众多,以现代人文吸引物类单体最多,其次是历史遗产类,再次为水文景观类,其它类型相对较少。从规模上看,人文旅游资源的普遍体量偏小,自然旅游资源规模较大,如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有三分之一的水面在合肥,在合肥的岸线长达72公里。从分布来看,市区资源点数量多,密度大,城郊和郊县数量少密度小;市区的资源以历史和现代人文类型为主,郊区、郊县以自然旅游资源为主。就品位而言,人文旅游资源较为突出的是名人文物和遗址、遗迹;自然旅游资源以水文景观突出,巢湖、岱山湖水域大,离市区较近,可以开展多项水上休闲活动。总之,合肥市旅游资源禀赋,在全国优势不明显,但是合肥市的城市功能地位较突出,城市特色明显,文脉深厚。第一,合肥是国家首批园林城市,城在园中,园在城中,城园交融,浑然一体,城市特色鲜明。第二,合肥是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有中国科技大学、高等院校30多所,中国科学院合肥分院等各类科研机构200多所,科教旅游资源独特。第三,合肥是历史悠久的古城,自秦置县,名人辈出,遗存众多,文脉厚重。所以,虽然合肥资源优势不强,但是在全国具有一定的竞争力。因此,合肥市的旅游产品开发,要以现有的旅游资源为基础,充分利用城市功能、区位优势,开发符合现代人消费心理的旅游产品;充分利用文脉,发掘名人文化,依托名人影响,开发相关的文化旅游产品系列。合肥居皖之中,周边资源密集,品位很高。北有凤阳明皇陵与中都古城、寿州古城和亳州古城,东有滁州的琅琊山,西有大别山的天堂寨景区,南有万佛湖、天柱山景区以及大巢湖景区,江南还有黄山、九华山以及徽州古民居。黄山、九华山、徽州古民居是世界遗产,其中黄山是国家四个双遗产之一,是全国品位最高的旅游资源。亳州、寿州古城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天柱山、琅琊山是4A旅游景区,具有区域性的优势和吸引力。合肥市交通便捷,连接东西、贯穿南北,合宁、合芜、合安、合徐高速公路和206国道、312国道贯穿,合九铁路与宁西铁路交汇,可以借助自身辐射出的交通干线,把它们与合肥市串接成线,借景发展,形成旅游产品,增强合肥旅游的吸引力和影响力。我市服务类旅游资源较为丰富,目前全市有旅游经营单位160多家、直接从业人员2万多名。其中旅行社93多家,星级饭店42家(五星级3家),涉外旅游汽车公司、旅游院校及培训中心等多种机构。
(二)合肥旅游定位
为了使合肥发展成为“具有园林特色的科技、文化旅游名城”,立足于建成“国内重要的旅游、文化和教育产业化基地”,以及国内有影响的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打好包公牌、三过古游牌,科教牌、园林牌等、合肥旅游局确定了以下目标:
  (1)产业定位:
  近 期(年)将旅游业作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来加以发展壮大,将合肥市建成全省著名的旅游目的地。
  中 期(年)把旅游业培育成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将合肥市培育成为国内有影响和在东部和中部地区有较大影响的旅游目的地和集散地。
  远 期(年)把旅游业发展成为国民经济中的强力支柱产业,将合肥市建成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和京九、宁西线上著名的旅游枢纽城市,使之成为具有海外影响的旅游目的地。
  & && && & (三)旅游城市定位
  为实现上述目标,合肥市以实际出发,加强了市场开发力度,决定做好以下几点,实现旅游的快速发展:
  第一,在区域上,把合肥市构建成“安徽省旅游中心城市”。省委、省政府实施“抓促带”战略(抓‘两山一湖’,促全省旅游,带安徽经济),合肥在其中处于什么样的战略位置,毫无疑问是全省旅游中心城市。安徽是全国旅游资源大省,但不是旅游产业大省。当前,我省旅游皖南较热,长期以来形成了南热北冷、游客不能深入安徽腹地等问题。安徽呼唤旅游中心城市带动,营造中部崛起、辐射东西南北的发散态势。合肥是安徽省的省会城市,经济首位度最高,具有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完善的基础设施,这是省内其他城市无法比拟的。并且,合肥地处皖中,交通便捷,去周边风景区十分方便,合肥理应成为安徽省的旅游中心城市。
  第二,在客源市场上,把合肥建成长三角地区休闲度假的“后花园”以及宁西铁路上重要的交通枢纽城市。长三角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是旅游业最繁荣的金三角,是全国最大的客源市场。合肥与长三角地缘相近,人缘相亲,随着区域一体化发展,两地的交往更加密切,互动更加频繁,融合更加深入,合肥要以良好的生态、纯自然的山水以及厚重的文化成为长三角旅游者休闲度假的后花园。宁西铁路是我国重要的东西大动脉,西安 合肥段已经建成通车,合肥 南京将建成高速铁路。随着建成通车,合肥将成为宁西铁路上的重要枢纽城市,并将真正成为中国北方广大地区游客进入黄山的最佳集散地。
  第三,在空间形态上,把合肥建成建设现代化滨湖城市。我市正在建设“四大基地”,实施千亿规划,城市面临着从“环城时代”到“环巢湖时代”的历史性跨越。临湖发展旅游,是国内外大多数城市的共同特点。合肥城区南侧至巢湖岸边的直线距离仅10公里,巢湖780平方公里,有1/3的水面在合肥,这是合肥旅游业发展最突出也是最有价值的区位优势。所以,巢湖开发应以旅游开发为主,巢湖旅游开发应以四顶山开发为主,四顶山沿线水质最好、资源密集,交通便捷。合肥旅游要充分依托五大淡水湖之一的巢湖,把合肥建成国内重要的休闲度假基地和知名的滨湖城市。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四)我市旅游业宏观环境与发展基础   (1)我市加快旅游业发展已有了良好的基础 我市旅游业在改革开放中崛起,以快速超前的增长态势逐步壮大,不仅在产业规模上有了长足发展,而且在发展质量上也取得了很大提高,旅游业不仅逐步成为第三产业的带头行业,而且在国民经济中的牵动作用也在不断增强。1999年全市共接待入境游客3.12万人次,国内游客323.66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25.46亿元(大口径),其中外汇收入1508.08万美元,旅游收入占全市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8.7%。旅游业具备了良好的发展基础。   1.综合优势进一步显现。“九五”以来,我市经济总量稳步提升,综合实力逐步增强。1999年全市实现GDP294.5亿元,在全国省会城市的位次由1995年的21位前移至18位,继1992年后,再次跻身“中国城市综合实力50强”。旅游业等新兴第三产业发展加快,三次产业结构已经调整为12.2∶47.5∶40.3。保持和获得了“全国园林城市”、“全国卫生城市”、“全国环境综合治理优秀城市”、“全国优秀旅游城市”、“全国科教兴市先进城市”等国家级荣誉称号,城市影响逐步扩大。   2.旅游资源丰富。我市素以“江淮明珠,包拯故里”著称于世,拥有丰富的历史遗迹和众多的古代文物。有国家级重点保护单位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1处;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曹操教弩台、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吴复墓、三国新城等14处;市、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城隍庙、段氏祠堂、李鸿章享堂、高家祠堂、大孔祠堂、环城公园东汉古墓、太平天国城墙等73处。782公里的巢湖有三分之一在我市境内,并且有姥山岛、四顶山两处名胜;由人工改造而成的岱山湖,有沟通环城水系同巢湖相连的南淝河;另外还有双凤湖、大堰湾等大体量水域。拥有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岱山国家森林公园等三处,此外,还有风光秀丽的大蜀山森林公园。   3.景点建设步伐加快。近几年来,我市对逍遥津公园、环城公园、蜀山森林公园、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等一批老景点进行充实、提高,修复了吴王遗踪、李鸿章故居等。先后建成蜀山观光索道、野生动物园一期工程、明珠广场、和平广场、琥珀潭、花冲公园、瑶海公园、安徽名人馆、安徽科技馆等一批新景点,初步形成包公文化旅游区、环城公园区、蜀山风景区、紫蓬山森林公园生态旅游区等。   4.旅游接待条件得到改善。截止到1999年,全市共有旅游涉外饭店25家,其中,四星级宾馆(饭店)2家,三星级7家。全市有省属国际旅行社6家,国内旅行社48家,旅游涉外定点商场12家,定点餐馆6家。年接待国内外游客能力达百万人次以上。有旅游车船公司4家,共有各种车辆300多辆,游船5艘。   5.立体交通框架基本形成。我市是国家建设中的全国交通枢纽城市之一。市内形成了二环九射加方格网的现代化城市公路交通框架,航空港开通了国内27条大中城市航线。火车可直达北京、天津、济南、上海、杭州、宁波、西安、成都、厦门、广州等众多城市。合铜公路加强了与皖南地区黄山、九华山、齐云山等景区的联系;合宁高速公路及正在建设的合徐线、宁西铁路对拓展沪、苏及西部旅游市场极为有利;合六公路加强了与大别山地区的联系。   6.旅游管理逐步规范。我市综合运用经济、法律、行政等手段,加强对旅游行业的管理。制定并实施了旅游业发展的“九五”计划。统一对外宣传促销。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开展行业统计、行业财务审计和市场整顿等工作,使旅游行业的发展逐步迈向规范化、法制化、科学化的发展道路。旅游从业人员逐步壮大,到1999年底,全市旅游业直接从业人员有6000多人。旅游队伍整体素质明显提高,接待服务水平也显著提高。   7.旅游客源市场开发取得显著成效。我市开始注意加大旅游客源市场的开发与促销。先后利用赴深圳、福州、厦门、北京、上海、西安兰州等地的招商活动和外事活动之机,大力宣传合肥。经过几年的努力,我市客源市场已覆盖港、澳、台、日本及东南亚,与美国的哥伦布和日本的久留米等6个城市结为友好城市,并开始向欧美市场拓展。   (三)我市旅游业发展的潜力巨大   1.旅游消费的逐步上升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机遇。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上升,特别是今后一段时期,国家将继续采取扩大内需的政策,并且把旅游作为一个新的经济增长点来发展壮大,旅游业发展环境宽松,旅游消费水平将逐步上升。而且,随着我国加入WTO,国际商务交流增多,民间交往加强,入境旅游也将成为新的热点。   2.旅游业增长弹性高。我市旅游业的收入 需求弹性系数一直大于1,并呈上升趋势。但我市旅游发展水平与我市旅游资源地位很不相称,旅游开发的增量空间相对较大;因此,随着我国国际国内旅游增长弹性和增长规模的不断加大,我市旅游业的边际增长水平将高于全国,客源流向构成将有利于向我市倾斜。   3.旅游业具有加快发展的动力。旅游业作为对外开放的先导产业,在带动资源开发和基础建设、出口创汇、增加地方财政收入、提供就业机会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日益受到市委、市政府的重视。在启动需求、将较大的居民可支配收入变为经济增长动力这一主题上,旅游消费能以其低起点、多层次的特点适应消费。省里最近又提出发展“两山一湖”国际级的旅游区,我市也把旅游业作为“十五”时期新兴产业之一加以培育发展,旅游扶持力度将进一步加大,随着发展旅游业综合环境的宽松,我市可以乘势而上,把独特的旅游资源优势迅速转变为市场竞争优势,以逐步形成江淮旅游中心和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枢纽城市。`
二:合肥市旅游开发的重心
(一)合肥旅游业现存的问题:&&合肥旅游业的开尽管近年来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但与旅游发达城市相比,旅游业总体发展水平仍然不高,差距较大。1999年旅游直接收入仅3亿多元(小口径),占当年全市国内生产总值1%以上。我市虽然拥有一些具有旅游开发价值的自然和历史人文资源,但开发深度不够,尚未形成旅游精品;虽有一些休闲娱乐设施,但还不太完善、没有配套,而且未形成整体和规模。在项目投资上也不够明确,缺乏政策扶持。现已建成或拟建的景点起点不高、规模偏小、布局较散、利用不够,尚未形成特色旅游产品和黄金旅游线路。部分人文资源如“刘老圩”、“李鸿章享堂”等保护抢救不够,造成资源破坏和浪费。我市作为省会城市、全国重要的科教基地和长江中下游重要中心城市之一,缺乏实力较强的旅游企业,至今全市没有一家五星级饭店,没有一家市辖国际旅行社,没有自己特色的、上档次的旅游纪念商品。虽具有良好的区位优势,但未能充分利用周边市县旅游资源,形成以我市为中心的旅游网络。旅游宣传促销力度不够,没有打出合肥旅游业观光、休闲的特色品牌,制约了我市旅游业发展。
(二)合肥旅游业发展的综合定位   1.产业定位。树立办大旅游、大办旅游的思想,把旅游业作为我市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先导产业,作为我市第三产业的支柱产业来培育,逐步推进我市旅游业从一般产业向支柱产业转变。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运作旅游产业,把“点”做大,把“线”做长,壮大旅游产业链。充分发挥各行各业在我市旅游业发展中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综合配套、共办旅游的作用,使我市旅游业的发展建立在经济、文化、社会综合发展的基础上,确保旅游产业发展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协调发展。   2.区域功能定位。将我市处于潜在的、分散的、自然的旅游生产力诸要素,按旅游市场的需求,进行优化组合配套,形成各种特色和功能齐全的旅游区域。把合肥的旅游业做大、做特、做好、做强,把周边的旅游资源纳入合肥市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形成以合肥为中心的大旅游圈,实现资源共享,形成合肥大旅游新概念,建立以合肥为中心的旅游协作网。形成以包公故里、三国故地、园林城市、科教基地为特色,立足江淮,面向全省,辐射周边省市,集商务、会务、观光、休闲度假为一体的江淮旅游中心和全省旅游业发展的枢纽城市。   3.市场定位。树立大市场观念,大力发展国内旅游,逐步打开国际市场。强化整体形象的策划、宣传和营销意识,努力做大客源市场。发挥合肥科教基地和省会城市优势,大力发展商务、会务、修学等重点客源市场。利用全国重要铁路交通枢纽优势,积极开拓过境客源市场。大力开拓假日旅游市场。实施区域一体化联手发展战略,使旅游资源合理配置和高效利用。   & &&&(二)我市旅游业的发展模式   旅游业发展是政府主体和企业主体以不同而又相互统一的开发、生产、销售和管理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是宏观上的发展模式和微观上的经营行为共同作用的结果。正确界定政府和企业的地位与作用,选择适合自身条件下宏观发展模式和微观经营策略,才能达到旅游产业合理布局、旅游资源高效利用、旅游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   面对合肥的地理位置和旅游景点的分布,我觉的我市应该统筹规划,化整为零,做好以下工作:   1.对旅游资源实施分层次管理。政府主持全市旅游资源的分类定级、开发规划等基础管理工作和对重点旅游区的开发投入;对重点保护景点、历史名胜、生物资源和文物单位,要按国家有关管理条例进行管理,并积极争取国家专项保护和开发资金;对分散的资源点,根据资源潜质制订开发计划和措施,对其进入设施进行统筹规划;对跨地区旅游资源,需要明确权限,相互协调,共同搞好开发计划和管理配套。   2.旅游开发投入要立足长远。同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和沿海发达地区相比,我市吸引客源的稳定性较弱,因而旅游经济的关联度相对较小,效益约束偏大;政府在开发投入上要致力合肥整体形象改善、区位优势增强、经济功能和综合实力的提高,制订旅游开发的长期规划,找出瓶颈,拎出重点,循序渐进地筹集资金,安排投入。   3.加强旅游市场的引导监控。旅游资源开发的后期管理和旅游产品销售管理是旅游市场管理的两个方面。对旅游开发的后期管理,各旅游管理部门必须直属政府领导,政府对其赋予充分权限,在设施管理、环境保护、公共秩序维护和对外协调等方面行使职能。对旅游产品销售管理,除直接开展促销活动外,应加强对旅游企业经营规范化的引导和监督,推动企业规模重组和升级;组建国家控股的旅游集团公司,发挥其在旅游销售中的扩张优势。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三)我市旅游资源开发
以景点建设为突破口,提高旅游城市品位。按照培育支柱产业的要求,积极贯彻省“两点一线”和“政府主导型”旅游发展方针,牢固树立大旅游、大市场、大产业观念。做活“山(大蜀山、紫蓬山)水(南淝河、巢湖)文章;丰富文化内涵,打响名人牌(包公、李鸿章、刘铭传、姜夔、杨振宁)”。大力建立科教旅游景点,适应不同层次消费的需求。围绕紫蓬山和巢湖景点开发,发掘包公、三国历史文化遗产,发展观光旅游、休闲旅游和度假旅游,近期重点是要把市区和市郊的景点连起来,开辟一日游、二日游等特色旅游线路,以宣传合肥,促销合肥,形成旅游业发展的气候。加强对巢湖、南淝河综合治理力度,结合环水工程,开辟新的旅游景区,建设一批高档次、高水平的旅游设施,建设高品位主题公园。加大园林城市的建设力度,提高园林城市的环境品质。加快森林城工程、万里绿色长廊工程建设。我市有以下旅游景区:   1.旅游景区布局。形成三个主导景点区线,一是环城绿化带串联包公墓祠、李鸿章故居和逍遥津三国故址,形成环城历史文化旅游区;二是大蜀山景区 紫蓬山森林公园并嫁接高新技术开发区;三是巢湖游览区并嫁接经济技术开发区。   (1)包公文化旅游区。现有的芜湖路更名为包公路,逐步改造沿街的建筑,开辟与包公有联系的食、住、行、游、购、娱等设施,形成宋代风格显著的商业街道。建设包公文化纪念馆、孝肃亭、包公广场、碑林和包公塑像、包公壁画廊,增加浮庄的包公文化内涵,举办“包公研究国际研讨会”、“包公塑像开光盛典”等系列活动。开发新的拜谒项目和纪念品,如史迹资料、包公雕塑头像、包公脸谱、铡刀、包公卡通画片、包公座右铭工艺品等,在各景点周围开设相关旅游文化系列商店。以包公祠(墓)为中心,向包拯出生地小包村延伸,将包氏宗祠按原貌移至小包村,形成完整的包公文化旅游区,方便中外客人前来拜谒和观瞻。积极申报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使包公文化尽快成为我市一处国家级旅游精品。   (2)环城水上风景区。沟通环城水体,开发建设以南淝河、环城河为主体的水上风景带。结合南淝河改造,尽快打通环城水体之间的结点,并将其与南淝河等整个城市周转的水体连接起来,使其成为有机的整体。完善市区内的“翡翠项链”,重点建设“石林峡谷”、“白石知音”和杏花景区,使之成为融观光旅游、文化娱乐、科普教育为一体,城市园林与旅游服务相配套的旅游景区。改造沿岸建筑物和水体之间的园林景点,在主要河段建设植物园景区、森林探险景区、田园风光景区和城市风情景区,营造瀑布流泉,丰富立体景观和沿河旅游景观。   (3)西郊蜀山风景区。搬迁逍遥津动物园,建设并完善野生动物园二期工程,建设高档次的科技梦幻大世界、三国新城遗址公园、高尔夫球场等,建设完善紫蓬山森林大道,引山林入城郊。重点突出山林韵味、生态旅游和现代旅游的特色。   (4)建设两类自然保护区。巢湖自然保护区面积23295公顷,拥有湖、岛、洞、泉、花“五朵金花”,自然风光独特。加强巢湖治污,保护巢湖的水资源、珍稀水禽及其生态环境。开设科技旅游、观光旅游、度假旅游等特色旅游。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以原有的紫蓬山国家森林公园、舜耕山国家森林公园为基础,将肥东岱山国家森林公园和合肥大蜀山森林公园逐步纳入,整个森林公园自然保护区到2010年将达到近3500公顷,营造更加广阔的生态环境。   (5)吴王遗踪风景区。依托合肥十景之一的吴山庙和国家级森林公园舜耕山等众多的历史文化遗存和秀丽的自然风光,开发百花公主坟、杨行密墓、老佛洞、周武王墓穴、死虎垒古战场遗址等景点,修复尹祠、提督府等古建筑,丰富吴山庙和舜耕山森林公园的旅游观光内容。   (6)旅游度假区。依托合肥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结合巢湖、蜀山的自然资源,积极勘探、开发地热资源,开辟有特色的旅游度假区:四顶山度假区、蜀山度假区、清溪花园度假区、紫蓬山度假区。   (7)旅游商业区。建设具有包公文化特色和宋代风格的包公路文化旅游街、建设完善淮河路旅游步行街、城隍庙旅游商品市场、七桂塘旅游商品市场、市中心购物区等为旅游服务的旅游商品市场。   (8)四大开发区旅游景点。充实完善安徽科技馆内容,提高科技含量;利用民营科技园、软件园、科技园、博士园等高科技园区,开发科技一日游活动;加快世纪门标志性工程建设,使其尽快成为我市乃至全省旅游的一个亮点。建设南艳湖渡假风景区,完善明珠广场、农业产业化园区,开发建设高科技农业、城郊服务型农业、旅游服务型农业,吸引更多游客前来观光渡假。加快胜利广场建设,提高新站窗口形象。中国科技大学也是一个潜在的人文旅游景点,科大一日游,激发学生的远大理想,努力学习,早日成为祖国的栋梁之才。   2.旅游类型的开发。依托合肥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及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的优势,由一般型旅游向复合型旅游转变。   (1)会务、商务旅游。充分利用省会城市、全国园林城市、卫生城市、优秀旅游城市、长江中下游中心城市之一等良好环境和区位优势,尽快建设完善国际会展中心,争取承办更多的全省、全国性、国际性会议,每年举办一系列跨区性的大型节庆、交易会、展览会,促进会务、商务旅游的发展。   (2)修学、科教旅游。充分利用我市作为国家重要的科教基地,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众多的优势,加快科技、智力密集区旅游景点建设;开辟寒、暑假高校游项目;扩大对外交流,吸引国内外旅客来我市修学和科技旅游。   (3)工业旅游。利用我市美菱、荣事达、海尔、丰乐种业等名牌企业以及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等优势吸引游客。通过工业旅游,借旅游者之口将信息加以传播,既培养了众多潜在游客,又可以使企业与游客沟通,了解市场动向,调整生产策略,了解消费者需求,及时推出适销对路产品。   (4)农业旅游。利用县郊交通和自然环境优势,开展现代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农家乐”休闲旅游。在开发区建设集种子繁育、生产、观光旅游为一体的现代农业示范区。开办住农家、干农活、吃农村风味、享农村生活情趣的旅游项目。   (5)都市旅游。增加城市广场、绿地,精心设计一批雕塑和唯我独有的特色建筑物,改善城市风貌,提高城市品位。严格保护、合理开发文物及名人故居。增设城市公交旅游专线,开辟都市旅游线,如城区风貌,纪念地、名人故居观光,博物文物,宗教线等。利用我市现代化大城市建设的成就,进一步开展“安徽人游省城、合肥人游合肥”活动。   (6)假日旅游。假日经济是一种综合性强、牵涉面大的新型经济形式,要搞好规划和计划,尤其要制订切实可行、注重长远的可持续发展方案。各行各业要加强合作,特别是旅游、文化、服务、商业等行业形成相应的假日市场产业链,最大限度地利用假日市场产业链,创造顾客源,启动消费、促进发展。积极建设度假型、疗养型、环保型、军事型、探险型旅游产品,发展设施齐全的旅游度假村,吸引以家庭为单位的假日消费人群。建设学生假日活动基地,提供游玩、娱乐、健身、文化的场所,安排自炊、农活、陶吧、手工艺等活动,将假日旅游同夏令营、春秋郊游和冬练结合起来。   3.旅游线路设计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以巢湖、大蜀山野生动物园为龙头,以五里墩立交桥、新火车站、逍遥津、包公祠、李鸿章故居和瑶岗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以及周边著名景点为支撑,推出精品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等。   (1)合肥市旅游路线包括:   合肥一日游主要景点:包公祠、清风阁、包公墓园、明教寺、李鸿章故居、逍遥津、环城公园、和平广场和中国科技大学等。   合肥二日游主要景点:在一日游的基础上,增加琥珀山庄、五里墩立交桥、黄山路、野生动物园、安徽名人馆、蜀山森林公园、明珠广场、瑶海度假村等。   合肥三日游主要景点:在二日游的基础上,增加紫蓬山风景旅游度假区、刘铭传故居、渡江战役总前委旧址 瑶岗、岱山湖风景度假区、  龙泉寺、四顶山、双凤湖等。   (2)江淮旅游中心主要旅游路线:   合肥 巢湖1日游主要景点:银屏山、紫微洞、忠庙、姥山、巢湖等。   合肥 舒城1日游主要景点:慈母宫、万佛湖风景区等。   合肥 滁洲1日游主要景点:吴敬梓故居、醉翁亭、琅琊山等。   合肥 凤阳1日游主要景点:明皇陵、龙兴寺、明中都城、明中都古城楼等。    合肥 寿县1日游主要景点:寿州古城墙、安丰塘、报恩寺、汉墓、孔庙等。   合肥 九华山2日游主要景点:祗园寺、肉身宝殿、百岁宫、凤凰松、天台正顶等。   合肥 黄山2日游主要景点:西海景区、北海景区、始信峰、天都峰、莲花峰、鳌鱼峰等。   合肥 天堂寨2日游主要景点:马尾平湖、五大瀑布、龙剑峰等。   合肥 天柱山2日游主要景点:神秘谷、天柱峰、六月雪、三祖寺、石牛牯洞、炼丹湖等。   (2)全省旅游枢纽线   合肥 九华山 太平湖 黄山奇山异水旅游线。   合肥 皖江黄金水道旅游线。   合肥 新安江 千岛湖青山秀水旅游线。   合肥 淮河风情旅游线。   合肥 九华山和齐云山宗都朝胜旅游线。   近期尽快开通完善合肥通往如下景点的旅游线,除巢湖外的5个国家级风景名胜区:黄山、九华山、天柱山、琅琊山、齐云山;18个省级风景名胜区:太平湖、石台溶洞群、齐山、秋浦仙境、太极洞、敬亭山、采石矶、西山、小孤山、浮山、白崖寨、花亭湖、天堂寨、南岳山 佛子岭水库、万佛山 龙河口水库、八公山、凤阳县 韭山洞、滁山 白乳泉、皇藏峪;3座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歙县、亳州、寿县;4座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安庆、黟县、桐城、凤阳;6处省级历史文化保护区:屯溪老街、万安古镇、陈村古镇、东流古街、上庄 冯村、大坑口 湖村 石勘头古村落;6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花戏楼、芍陂遗址、明中都城及皇陵石刻、和县猿人遗址、广教寺双塔、新四军军部旧址,以及胡氏宗祠、许国石坊、潜口明代民宅、宝伦阁、棠樾牌坊群等省级文物保护单位200处;3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牯牛降、宣城扬子鳄、鹞落坪。联线联网,提高旅游产品的规模、品位和档次,做好联合对外宣传促销工作。   三、合肥市旅游业发展的营销策略   在发展模式既定的前提下,旅游发展速度、规模和效益取决于企业经营策划水平,也就是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水平。旅游营销策略的制订和实施范围大体上包括客源开发策略、产品推广策略和同业竞争策略三大方面。   (一)客源开发策略   我市客源开发策略制订的客观前提是研究我市旅游资源构成与现有游客构成的适应性,发现客源构成的变动范围、变动点和变动方向,并实施差异性与密集性市场开发策略。差异性市场策略,把整个市场细分为若干个客源市场,针对每个市场存在的差异性需求,进行开发。密集性市场策略,把绝大部分精力集中在某一个或少数几个市场面,以较小的市场范围控制较大的市场份额。在现实操作中,根据我市目前的具体情况,差异性策略和密集型策略要交互使用,对不同空间的旅游客源市场要制订不同的开发策略。   1.国内中长距离客源市场开发。界定我市中、长距离客源地为我市境外非周边地区。首先对长江三角洲地区进行密集开发;针对这类地区消费者收入水平高、旅游消费选择性强的特点,重点增强竞争能力,突出旅游产品的高品位性、高效用性和多重针对性及全程服务的便捷、规范和多重附加,不断推出名牌精品,争取这些地区游客流动向我市倾斜。其次对东北地区、西北地区、西南地区和部分中北部地区加大开发力度,针对这类地区游客进入受空间、时间和支出预算约束较大以及不同地区经济内涵、文化内涵和生活习惯存在差异的状况,重点增强直接吸引力,除开发多层次产品和服务外,要加强营销渗透力,主要在宣传渗透上形成影响,在组织渗透上为游客成行创造条件,在社会经济活动渗透和旅游线路关联渗透上吸引间接游客和中途游客等。   2.国内近距离客源市场开发。界定我市近距离客源地为本省及周边地区。近距离游客的消费目标主要是短期休闲度假,其全程服务一般不需旅行社的中介。对这类客源市场的开发主要应通过发展旅游场所和产品的超市模式,使其具有很高的开放透明度和消费随意性,具有充分的往返直达条件。对我市周边短期客源市场的开发采取密集型策略。   3.国际客源市场开发。在国际旅游的重心逐步向亚太地区转移的大趋势下,我市旅游开发的重点应放在以亚洲市场为主体、欧美市场同步开发的方向上。亚洲市场的重点放在日本、韩国及港澳台地区,并注意有潜力的东南亚市场。欧洲市场以西北欧等发达国家为主;美洲市场以美国、加拿大为重点;并重视俄罗斯、澳大利亚等国的市场开拓。   4.客源结构市场开发。要在巩固和发展老年市场的同时,重视开拓儿童、青年和女性客源市场;在继续开发团队客源市场的同时,重视开发散客市场;在开发一般观光客源市场的同时,重视开发度假、商务等专项旅游市场,逐步形成全方位、多元化的市场开发新局面。   (二)产品推广策略   1.宣传促销。搞好我市旅游宣传,要把合肥整体形象和个体资源形象结合起来,把产品特性和游客需求结合起来,把识别系统设计和游客消费心理结合起来。在操作上主要是加强媒体开发,利用广播电视、报刊、画册、互联网络和各种户外媒体扩大宣传覆盖面;适时推出各类精品宣传材料,包括一批高质量、信息量大的纸介宣传材料和音像资料,扩大发放或播出范围;建设官方的合肥网上旅游网站,按我市旅游资源的地理分布、交通路径进行网上旅游介绍,内容涉及景区名胜介绍、旅行社和旅游宾馆介绍、交通设施和订票服务介绍、特色服务介绍等。在宣传内容上,除资源产品外,要逐步加强旅行社和其它旅游企业的宣传。   2.活动促销。要积极参加国际国内各类旅游博览会、展销会,主动在国内中心城市、重点客源地及国际重点客源国家举办旅游促销会、招商会,以活动宣传扩大旅游交往和合作机会;每年争取在各主要客源地区以及最有影响的旅游博览会上展销或巡回促销,广泛发布我市旅游信息,签订旅游招商和合作协议;积极举办各类地方特色活动,吸引游客,选准有利时机邀请旅游界知名人士、旅游记者考察访问,提高我市旅游产品的知名度。   3.包装促销。在继续深度开发我市旅游资源及其项目,开发新景区,在老景区开辟新景点,以增强旅游资源本身的吸引力。改善产品组合包装水平相当关键,在产品组合上发展“观光加度假”、“观光加专项”、“度假加专项”等组合型产品,进一步丰富游览内容,推出包括自然风光、人文景观、乡土民俗、艺术和技术表演及其它观赏性强的新型观光产品,发展参与型休闲娱乐产品,大力开发生态旅游、探险旅游等主题旅游产品及适应不同消费群体的专题旅游产品。在产品包装上主要针对游客的消费心理,让其得到轻松、新奇、高雅或高贵等不同心理要求,如渲染旅游产品的文化艺术氛围,提高产品载体的社会地位,形成以宾为主的消费形式和服务方式等。   (三)同业竞争策略   制订和实施同业竞争策略是我市旅游产品营销的重要手段。同业竞争的内容包括产品开发、设施建设、客源开发、产品推广和服务创新各个层面,在操作上则要突出以下几个方面。   1.形成实力强的竞争主体。在队伍建设方面,主要在于高素质旅游专业人才的培养和使用。旅游营销人员不仅要熟悉旅游知识和我市旅游资源情况,掌握旅游服务技能,还要根据我市旅游客源分布,把握游客的经济构成、文化构成、生活习惯构成和消费心理构成,在按需开发、按需服务方面拥有较高水平。通过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大力发展多层次的旅游教育,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经营管理、营销、接待和导游队伍。要舍得花本钱,以高薪从沿海和境外引进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营销人才。要把导游队伍建设作为一个重要的“形象工程”来抓,加强我市旅游从业人员岗前培训和持证上岗制度,提高从业人员知识技术构成和职业文明水平;加强高校对旅游营销人员的输送和在职培训,加强与旅游企业合作培养,把旅游人才的培养、引进和使用作为重中之重。在网络机构建设方面,推进国有旅行社、旅游公司上规模、上等级,发挥旅行社的中介作用。发展一批国家一类旅行社和大型旅游公司,提高国际国内营销能力;鼓励发展多种投资主体、不同规模的旅游企业,特别是发挥各类小企业在旅游小区、散区的营销推广作用;不断增加在重点客源地、旅游中心城市、旅游热点区线的营销分支机构。对国内各地的旅游代办处要增加完善信息发布、客户咨询、私旅组织、团旅代办等各项功能,加强与外省有关旅游营销机构的联系合作;加强旅游企业与工贸企业、运输企业、机关团体以及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利用这些单位的对外交往活动争取游客,开展宣传推广、团游组织和国际旅游合作各方面活动。把发展旅游业同调整本地区产业结构结合起来,引导直接服务于旅游业的企业,走集团化道路,形成资金实力雄厚,经营功能齐全,管理水平先进的旅游骨干队伍。   2.采取领导型和补缺型并举的市场竞争策略。市场领导是根据旅游需求的变化趋势开发新、特产品项目和服务手段,做到人无我有、人有我新,形成旅游新时尚,主导客源流向。市场补缺是开发其它市场特别是相邻市场上不能满足游客需求的产品项目和服务手段,引导游客向本地分流。从今后的趋势看,观光型旅游产品将倾向自然生态型,度假型产品将从以海滨度假为主转向以深山和田园度假为主,参与型休闲产品将突出娱乐、探险和猎奇,旅游购物将偏向文化品味和收藏价值,旅游服务突出以客为主,我市应充分利用山水资源和文化资源开发相应产品,并抢先上市,领导旅游发展新潮流。   3.运用待遇优惠和价格优惠提高竞争力。尽快建立针对不同游客的接待规范,对外宾、杰出人士、低收入者、残疾人等不同层次游客的接待要在区别中体现平等;制订较为完整的优待项目、优待对象和优待标准清单,在各客源地大力宣传。要根据其它市场的价格标准和优惠办法制订更具竞争力的优惠项目和优惠幅度,推出起点消费优惠、再次消费优惠、团体消费优惠、会员消费优惠和特定消费者优惠等措施,以及相对其它市场的普惠政策;同时根据其它市场旅游活动和消费的奖励措施和标准,推出我市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奖励项目和办法。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四、我市旅游业发展计划 为了更好的实施和实现我市旅游业的跨越发展,加强旅游景区的管理,使旅游业持续发展,我市旅游管理部门应该:{P
  1.制订完善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当前我市正在制订“十五”及到2015年旅游发展规划,下一步要在扩大资源勘查、细化旅游资源分类定级、理清发展思路的基础上,征求专家意见,提高规划的可操作性;发展规划要做到总体布局、市场定位、开发规划与具体项目相结合,长期规划与近期发展计划相配套,突出品牌和特色,兼顾内聚连片开发和外联扩散。加快制订区域旅游开发规划、旅游业利用外来投资规划。旅游发展战略要突出产业布局、交通布局、景区建设、产品开发和服务设施建设的操作性和配套性,提出具体产品开发项目和促销措施。   2.建立健全旅游业发展机制。针对旅游业跨地区、跨行业的特点,我市旅游业职能管理部门要具备资源管理、行业协调、产品开发、奖惩监督等多重职能。目前我市旅游管理的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主要集中于产中、产后管理,在资源调控、产业规划和跨行业组织方面受到条块分割的制约,为此,要发挥市旅游工作指导委员会的作用,各部门和社会各界协同配合,合力兴旅,合理配置旅游资源,将旅游的行业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协调起来,促进我市旅游业走上快速、健康的发展道路。按照发展大旅游、大商贸、大流通、大市场的思路,形成区域性的旅游综合服务中心。旅游业是高投入高产出的产业,没有一定量的投入,规模效益难以形成。在新辟景点或旅游线路的初始阶段,政府要投入必要的引导资金,以吸引更广泛的社会投资,为此旅游发展专项基金要纳入各级政府财政预算,用于旅游建设项目担保、参股和贴息。本着“国家、集体、部门、个人一起上”和“谁投资、谁受益”的原则,坚持开放式的开发,走全社会办旅游之路。   3.进一步加大对旅游业发展的社会投入。在项目投资方面,政府以基础设施建设作为启动点,牢牢把握项目投资的主动权,以有限的资金吸引带动大量的社会投入;扶优限劣,重点扶持市场前景好,收效快,创汇多,效益好的项目。建立项目法人责任制,健全旅游投资管理体制和约束机制。提高项目科技含量和策划水平,注重可行性论证,实施项目全过程管理。积极鼓励企业投资服务设施和景点开发项目。兴建安徽地方风味小吃一条街,吸引全省名品名点商家来肥进场开店。在投资政策方面,力争将重点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讯等基础设施项目列入省、市乃至国家重点建设项目,将一些投入较大、社会受益面广的旅游项目列为城市基础建设项目,从而享受投资优先权和优惠权。积极开发招商引资,鼓励民营企业和个人以投资、入股形式参与旅游项目的开发建设,兴办旅游企业,逐步启动和形成社会投资办旅游的机制,允许旅游企业申请发行债券、股票等社会资金,切实解决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建立市旅游发展资金制度,每年确定一个行业给予重点扶持,实行有偿使用,滚动发展。   4.完善旅游业的硬件和软件建设。有重点地开发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唯我独有的专项旅游项目和“拳头产品”,不断充实、丰富旅游产品内容,增加市场竞争力。在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开设IC卡电话、传真、电报、特快专递、无线电传呼、移动通迅、电子信函等邮电通讯服务;完善涉外宾馆饭店的邮电通讯设施。本着适度超前的原则,采取依托城市及时就地解决的方法,风景名胜区和旅游度假区要实现环路供电、保障供水。建设良好的治安环境、干净整洁的卫生环境、规范的消费环境、可行的安全措施;建设一支素质良好的旅游服务队伍,建立一支覆盖面广、反馈及时的旅游投诉索赔制度,建造以人为本、一切从游客出发的旅游服务体系。在广大市民中进行“当好东道主、满意在合肥”的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一个“宾至如归,不虚此行,希望再来”的良好软环境,有效地提高综合接待能力和创汇能力。   5.努力做好旅游资源保护工作。旅游景区的开发建设要和自然环境相协调,有利于环境保护和生态平衡,避免建设性的破坏和环境污染,使旅游业的发展形成生态经济的良性循环。加快巢湖的水污染治理步伐,结合滨湖大道的建设,让巢湖水域早日重现“碧水蓝天”的娇美风姿。大力整治南淝河的水质污染。严格执行《文物保护法》等一系列法规,确保辖区内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不受损害。严格控制风景名胜区内的其它建设项目,保证各类建筑在风格、色彩等方面同风景名胜区内原有的或在建的、待建的项目相协调。禁止在风景名胜区内采石、取土、挖沙、建坟和兴建污染严重的工厂。   6.努力加快旅游业对内对外开放步伐。研究编报一批我市旅游业的优先发展项目,完善项目库,引导外来投资在投向和区域上的合理分布。加紧制订和完善旅游行业管理的法规,进一步规范旅游业的市场运行规则,营造公平公开公正的旅游市场环境,依法维护旅游市场的竞争秩序。加快国有旅游企业改革步伐,逐步建立符合市场竞争要求的运行机制,大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经营和管理素质,增强各类旅游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加快组建、培育和扶持大型旅游企业集团,以增强我市旅游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进一步加快旅游业的对内开放步伐,鼓励非公有经济成份投资旅行社,鼓励旅游企业的发展壮大。借助我国加入WTO的时机,发展壮大我市历史文化等地方特色旅游;大力吸引外资投入旅游业。   7.积极承办各类会议与商务活动。我市旅游客源中因公旅游占有相当比重,因公旅游的人均消费水平也较高。因公旅游开发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市的经济社会交往,并要借助政府承办较大规模的盛事,这也是发挥政府作用的重要方面。通过举办一系列文化艺术节,积极承办国家级、国际性大型展览会、交流会,文艺演出、体育比赛、国际国内重大会议,深化内涵、改善包装、扩大影响,吸引更多游客向我市流动。   8.形成促进旅游业发展的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改善旅游投资环境,形成方方面面、家家户户关心和支持旅游经济发展的社会大气侯。要强化法制建设,切实维护公平竞争,维持旅游业投资者、经营者和广大游客的合法权益。要规范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能行为,严格依法行政、依法管理。凡是阻碍旅游经济发展,侵犯投资者、经营者和游客合法权益的单位和个人,都要及时依法追究其责任。政府各相关部门要通过组织实施有关法律法规和发展规划,为企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要在旅游资源规划和开发、旅游设施、旅游物价、旅游安全等方面形成管理办法和规定。在市场规范化管理方面形成一系列制度和规则,建立行业准入制度,对旅游从业者颁发营业执照或经营许可证;实行旅行社质量保证金制度,规范旅行社经营行为;制订旅游场所治安管理软件设施标准;加强旅游区文明管理办法,对从业人员和相关从业人员的衣着、语言、行为制订规范,在景区摊点杜绝乱收费和坑骗敲诈行为。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没事儿偷着乐
成都“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的SWOT分析
(成都理工大学商学院&&银元&&610059)
本文采用SWOT分析法,分析了成都“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的优劣势、机会以及威胁,为成都打造、深化或重塑“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提供理论依据。
成都& &“休闲之都”& &旅游形象定位& &SWOT分析
成都的旅游形象定位似乎有些例外,成都有过许多旅游形象定位,如80年代定位的“天府风光、熊猫故乡、蜀汉文化”(后将“蜀汉文化”改为“古蜀文明”),后来的“成功之都、美食之都、多彩之都”、休闲之都、美食之都、锦绣成都、天府之都、人居天府[1],以及近几年的“一座来了就不想走的城市”、“第四城”、“东方伊甸园”等。但直到今日,仍未正式确定旅游形象定位。
通过分析归纳,现阶段政府、学术和公众层面都有将成都形象定位为“休闲之都”的倾向,“休闲之都”能否作为成都的最佳和最终旅游形象定位,需要从多角度、多层次全面的分析。
本文利用SWOT分析方法,即Strength (优势)、Weakness (弱势)、Opportunity (机遇)、Threat (危机),对“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内在的优势和弱势与外在的机遇和危机加以剖析。
1 优势分析
成都旅游形象定位为“休闲之都”的休闲优势,可以从休闲资源、休闲意识和休闲产业等方面进行归纳。
1.1 休闲资源丰富
成都自古被誉为是“水旱从人,不知饥馑”的“天府之国”,优越的地理环境和三千年的古蜀文明,为成都沉淀下了极为丰富的高品质休闲资源。为成都休闲活动的开展提供的必要的基础。
1.1.1 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
成都市地处成都平原,并跨四川盆地和川中丘陵西缘,境内河网密布,沟渠纵横。成都市气候属中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类型,大部分地区年均气温16. 3℃,全年无霜期约338.5天,年降水量976毫米,多集中于夏秋而冬季少有降雪。气候条件不论从湿度、紫外线强度还是空气清洁度、环境舒适度等都最适合人们居住。全市森林覆盖率达23.1%西部山地气温呈垂直分布,雪线以上积雪时间长,是夏日休闲避暑的好地方[2]。
1.1.2历史文化沉淀厚重
成都市有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19处:国家级17处、省级30处、市级72处;5座历史文化名城:国家级2座、省级3座;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00处,文物建筑22处,省级历史文化名城名镇4座,各类博物馆23座,馆藏文物24.5万余件。近年来先后发掘的水井街酒坊遗址、船棺遗址和金沙遗址,引起了国内外考古界、学术界的极大反响,分别被评为1999年、2000年、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金沙遗址被誉为“21世纪中国第一个重大的考古发现”[3]。
1.1.3 旅游资源丰富多样,品位层次高
成都全市拥有12个风景名胜区:国家级2个、省级7个、市级3个; 7个森林公园:国家级4个、省级2个、市级1个;4个自然保护区:国家级2个、省级2个;国家级旅游区AAAA(点)3个,AA级2个;世界文化遗产1处[3]。
此外成都还拥有数量众多的节庆活动,既有流传千年的传统节庆活动,又有现代节庆活动。成都的传统节庆活动主要有:正月十五的成都灯会;每年一月在青羊宫举行的成都花会;端午节新津龙舟会;清明前后的天彭牡丹会;清明节的都江堰放水节;五月十五前后的望丛祠赛歌会;以及中秋节前后的新都桂花会和每年二月的龙泉桃花会[4],以及有独具地方特色的正月初一游武侯祠,正月初七(人日)游草堂赛诗的习俗[5]。现代节庆活动有定期与不定期举办的美食节、新春购物节、糖酒会、车展,以及承办的各种级别的交易会、博览会和文化节等。
1.1.4旅游接待场所设施
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4年),成都拥有星级饭店93家,国家、国内旅行社180家;并有大中型的茶房、咖啡馆、酒吧、休闲会所、美容保健、都市购物场所等,数量繁多,形象鲜明且颇具规模[3]。
1.2 大众休闲意识突出
成都人的休闲意识可以称得上是源远流长。《隋书•地理志》说:其人“多溺于逸乐”。《宋史•地理志》也说:“其所获多为邀游之费,踏青药市之集尤盛。”元费著在《岁华纪丽谱》中也说:“成都游赏之盛甲于西蜀,盖地大物繁而俗好娱乐”[6]。
从“天下茶馆数成都”到成都被命名为“农家乐发源地”,以及不完全统计的每年20万人到龙泉看桃花,20万人到都江堰避暑休闲,可见大众休闲意识之突出。
1.3 休闲产业初具规模
& &成都休闲产业不仅直接带动了旅游的发展,还撬动了餐饮、娱乐、房地产、IT行业、文化体育、社区服务等一系列休闲产业的发展。如休闲房产的迅猛发展,2003年以来,每年有超过40%的购房者是来成都安家的外地人,近两年还有上升的趋势。据保守估计成都休闲经济的产值每年在200亿元以上[7]。休闲产业的规模发展,不仅推动了社会经济的发展,而且为社会提供了众多的就业机会。
2 弱势分析
2.1休闲资源缺乏优化整合,尚未形成规模效益
成都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和中国最佳优秀旅游城市之一,拥有极为丰富休闲资源,其中不乏国家级和世界级的休闲资源,如“五朵金花”国家4A级景区(点)和都江堰&&青城山世界文化遗产。但不可否认的事,现阶段成都的休闲资源还处于“各自为政”的阶段,缺乏资源的优化整合,形成一个完整的具有强劲竞争力的休闲资源整合体。
2.2休闲产品开发缓慢,层次低端化
成都的休闲旅游产品虽有创新和提高,如在农家乐中推行“星级评定”,开通了城市旅游环线公交,以及成功创佳(中国最佳旅游城市);但从总体上看,成都的休闲产品开发缓慢,仍以低层次的茶馆、农家乐为主。同时,从市场角度来看,仍以成都本地人的低层次消费为主,即“一杯茶坐上一天,晒太阳,打麻将,掏耳屎一并搞定”[7]。
2.3“休闲”带来的负面影响
随着社会、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休闲”已经脱离了原有的属性,即是上层社会专有的,意味着“可耻”和“寄生”的奢侈和劳动者在“失业”和“穷愁潦倒”时的无奈。虽然休闲的属性正在改变,但不可否认的是仍存在“担心‘休闲’二字涣散了成都人的进取精神”[8]的倾向。
其次,由于不当的宣传和地域文化的差异,成都的休闲常常被外地游客理解为,一种“小富即安”的安于现状的心态,层次不高的“百姓休闲”,进而误解“休闲之都”的旅游形象定位。
此外,成都的休闲还处在一个自然生成的状态,缺乏对休闲文化进行研究,尚未充分发现和发掘出成都休闲中蕴含着的本质特征和浓郁的地域特色,为“休闲之都”的旅游形象定位提供可行的理论依据。
3 机遇分析
“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的机遇,可以归纳为休闲业的总体发展机遇和地区发展机遇。
3.1休闲业发展带来的机遇
据预测,2015年前后发达国家将进入“休闲时代”,休闲将成为人类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休闲业将成为下一个经济大潮,并席卷世界各地[3]。
同时,当一个地区人均GDP超过2500美元时,休闲消费将出现迅猛之势[7]。2006年我国人均GDP已达到3000美元,这意味着人们的休闲需求将进一步加强。
3.2地区发展机遇
一是来自政府层面的支持,2003年成都市第十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医疗保健、餐饮等休闲产业发展,整合自然与人文资源,打造“休闲之都”城市品牌[9]。
二是来自行业层面的支持,2007年4月全国首家省级休闲文化研究会(四川省休闲文化研究会)在成都成立,“以民间社团的方式,开展对休闲文化以及休闲对社会进步、城市经济发展的研究”[7]。
此外,近年来,有不少学者从多个层面论述了“休闲之都”作为成都旅游形象定位的条件与优势,并提出了许多可行性建议。如李成勋(2003)、刘德谦(2003)、廖振跃(2003)等。
4 危机分析
成都“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的最大危机就是近来愈演愈烈的“休闲之都争夺战”以及最为明显的竞争对手&&杭州。
4.1 “休闲之都争夺战”,狼烟四起
近来“休闲之都争夺战”愈演愈烈,杭州、成都、海口、三亚、梅州等城市同争休闲之都;与此同时大连、天津、青岛、厦门、银川等地方城市也用休闲业来作为自己的城市发展定位,如天津在其“十一五年规划纲要”中明确提出,未来五年树立“近代缩影、渤海明珠、北方休闲之都”的崭新旅游形象。甚至一些县城也提出了“休闲之都”的口号,比如2005年1月,北京密云县提出了打造出“生态密云、休闲之都”品牌;山东烟台海阳市也正在打造“休闲度假名城”[10]。可谓一时间群雄争霸,狼烟四起。
愈演愈烈的争夺战,将对成都树立“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产生极不利的影响,将使得“休闲之都”的旅游形象定位趋于“套话”,丧失其形象吸引力和形象美誉度。
4.2最为明显的竞争对手&&杭州的优势
从优越的区位条件、丰富的旅游资源、深厚的文化底蕴和雄厚的经济来评估,成都和杭州具有相同的属性,但从人文、地理、人均收入、各项生活指数、生活态度、自然条件、城市建设、居民素质等细节方面评比,两座城市又有着各自的特点。
杭州树立“休闲之都”的优势可以归纳为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目标明确
近年来,杭州着力实施“经济强市、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天堂硅谷”的城市品牌战略,制定了“天堂硅谷”、“休闲之都”两大奋斗目标,探索着城市的独特性、差异性发展道路,一步步迈向“生活居住的天堂”、 “旅游休闲的天堂”和“求知创业的天堂”[10]。
在2006世界休闲高层论坛上,杭州提出了更为具体的目标:2010年基本形成国际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的基本框架;2020年基本建成国际知名的风景旅游城市和‘东方休闲之都’”。
二是高起点打造“休闲之都”品牌
日至10月22日,杭州成功举办了世界休闲博览会,并以此为契机打响“东方休闲之都”的品牌。同时在博览会期间举办的世界休闲大会、世界休闲峰会和世界休闲研究和培训,使得杭州成功占据了休闲理论高地。
继成功举办首届世界休闲博览会后,日杭州市和世界休闲组织正式签订备忘录,继续承办第二届世界休闲博览会,这无疑是对杭州“东方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再次肯定与推广。
三是游客的认知度高
正如人们所说,我国有两个可以称作“花园城市”的地方:一是杭州,一个是成都。在“休闲之都争夺战”交战各方中最有力的一对角逐者莫过于杭州和成都。&&
“上有天堂,下有苏杭”已经成为一个常识被国内外游客所接受,同时在游客认知度中,杭州“休闲”在游客的感知中褒义度高于成都“休闲”,倾向认为杭州“休闲”是一种较高层次的“文人休闲”。
综上,分析成都“休闲之都”旅游形象定位SWOT,是成都旅游形象分析与设计的基础工作,能为成都旅游形象的选择与重塑提供理论依据。
抵制日货,从我做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灯饰企业面临的威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