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说生态文明建设意见文明体现了和谐发展,全面发展,可持续发展和循环发展的思想

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_休闲阅读-牛bb文章网您的位置:&>&&>&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生态文明建设与县域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原作者:杨汉东)[摘要]生态文明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新要求,对县域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巨大的导向作用。党的十七大首次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是对人类长期以来主导人类社会的物质文明的反思,是对人与自然关系历史的总结和升华。我们要正确认识生态文明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处理好两者之间的关系,找准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关键词]生态文明建设 县域经济 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建设生态文明,强调必须把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坚持全面、健康、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观。潜山县是山区县,又是林业大县,总面积1686平方公里,山场面积140.8万亩,素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称,山场资源优势明显,希望在山,潜力在山,活力在林。多年来,生态建设在推进农村结构调整、推动农民增收、促进全县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如同鸟之双翼,缺一不可。只有实现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共赢,经济发展才会是全面发展、科学发展、和谐发展、可持续发展。一、正确认识生态建设在经济发展中的地位及作用当前,生态问题已成为人类生存与发展的最大威胁,建设生态文明成为延续人类文明的必由之路。在我国,生态问题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的最大瓶颈,生态差距也是我国与发达国家的最大差距之一。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成为生态环境良好的国家,这充分说明执政党在探索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道路进程中,对生态建设的认识达到一个新的高度。由此可见,生态建设在人类社会发展中具有战略性的地位。近几年来,我县通过不断实施退耕还林、国家及省级公益林、世行项目造林、封山育林、森林可持续经营等工程,不仅增加了绿地面积(林地面积140.8万亩)、森林覆盖率(53.1%)和森林蓄积量(383万立方米),而且提高了森林整体质量及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潜阳大地,无山不绿,无水不清,层林尽染。2009年年初,我县虽然遭受了50年不遇的持续低温冰冻灾害,但直接经济损失与次生灾害如冻土、山体垮塌带来的重建损失远远小于其他山区县,足见生态屏障作用日益显现。二、正确处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关系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是相辅相成、和谐共生的关系。经济发展为生态建设提供资金动力支持,生态建设为经济发展提供物质基础保障,两者相辅相成,相得益彰。1、不能因为追求经济发展而忽视生态建设科学发展观,强调经济发展不等于经济增长,经济发展不单纯是速度的发展和数量的累积,不能以牺牲生态环境为代价。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不和谐的发展,单一的发展,最终将遭到各方面的报复,包括自然界的报复。发展,说到底是为了社会的全面进步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是追求与自然的和谐相处,而不是杀鸡取卵,竭泽而渔。由于我县森林资源丰富,以木竹为生产资料的加工企业不断增多,同时还通过招商引资引进不少外县、外省投资商,全县木竹加工企业仅芯板厂就有150余家,庞大的资源消耗是一个现实问题。由于这些加工企业是资源依赖型,经营者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生态意识不高,形成了一方面大量收购木材,造成资源破坏,林区秩序紊乱,另一方面为垄断资源而又恶性竞争的局面。甚至有些执政者认为,生态不能当饭吃,经营者为林农木材销售开辟了广阔的市场,为山区经济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没有必要这样管理那样限制。这种理念相当危险,务必从这个误区走出来。须知只有青山常在,才能永续利用。2、生态建设应做经济发展的推进器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县级综合经济开发区规模不断扩大,乡镇工业园区不断增多,林地占用问题日益突出。这方面曾引起领导不理解,少数人还认为林业部门是以收钱为目的,片面认为林业部门在为经济发展设置障碍。其实不然,经济发展是人类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无法阻挡,也不可能阻挡,但林地同耕地一样同样有它的红线,不可逾越。为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林业部门如何协调、解决园区建设与林地占用的矛盾显得尤为重要。林业部门宣传好林业政策,当好领导参谋,争取省市林业部门支持,为园区建设提供服务是当务之急。应积极帮助开发区、工业园区扩建及落户企业完善占用林地报批所需的相关材料,严格履行林地占用报批手续,从而加快审批速度。但是往往有人认为手续报了就万事大吉,埋怨林业部门办事效率低下。恰恰相反,林地报批是一个敏感的政策性问题,需要一个过程,只有办好了,企业才能轻装上阵、快速发展。三、切实找准经济发展与生态建设的切入点,实现经济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现行的经济发展不是资源依赖型的经济高增长,而是以“好”字为先的全面发展。就全县的资源状况和区域特点来讲,找准发展经济与建设生态的切入点和结合点,既是现实问题,更是长久之计。1、工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发展县委、县政府提出“工业强县”战略,有力刺激了我县工业的强势发展,保证了财政收入的逐年增加。然而工业化发展的同时,大量排放的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毒有害气体及粉尘会造成环境污染,形成温室效应,影响人居环境。因此,引进新增企业要坚持清洁生产和循环生产,要科技含量高、污染排放小;对老企业要改造升级,达到环保要求。工业园区要把绿化面积和绿化树种的配置作为企业发展的首要抓手,同时要密切园区周围干群的关系,携手加强周边森林资源的保护,形成现有的防护林,有效防范和整治来自生产与生活两方面的污染。资源消耗型企业通过科技创新,提高产品附加值,逐步培育自己的商品林原料基地,实现资源越采越好,越采越有,步入良性循环。大力倡导留住绿水青山也是政绩的执政理念。2、农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增效重视生态平衡,提高农村生态环境质量,建设生态农业和高效农业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内容。近几年来,我县农业一直保持着旱涝保收的可喜局面,特别是随着退耕还林项目的实施,山区水土流失明显改善。生态建设使得森林植被增加,有效减少了地表径流,因此很少有泥石流、山体滑坡、山洪暴发等灾害发生,人民群众得以安居乐业。大多在林地上发展起来的蚕桑、瓜蒌,是山区老百姓的重要经济来源之一,但也要改变传统的经营模式,充分发挥立体经营,因地制宜,全面实行林粮间作、林药间作、林果间作,增加单位面积的产量及产值,以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3、旅游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创收被称为朝阳产业的旅游业,扩大了我县对外开放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我们应利用国家风景名胜区、国家4A级旅游区、国家地质公园天柱山的优势,不断开发县内的金紫山森林公园及板仓自然保护区的生态旅游资源,通过优势辐射,增加旅游环境的容量及游客的流量,从而带动一大批第三产业如服务业的兴起。应积极倡导“养生健体”的理念,打造“生态旅游度假区”、“森林旅游人家精品区”,同时做好绿色、无公害的生态食品的开发及深加工,做出品牌优势,走上把资金引进来,把精品推出去的良性轨道。4、林业产业要依靠生态建设求壮大当前全县的林业产业资源优势相当明显,如茶叶、油茶、板栗、毛竹、杜仲等均已形成规模。但由于缺乏龙头企业的作用,加上林业本身体制及机制的约束,林业产业化经营水平低,产业链无法延伸,加工生产停留在作坊式粗放经营。目前进行的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正是林业产业化发展的最佳机遇期。通过林权制度改革发证,实现“山有其主、主有其权、权有其责、责有其利”,充分调动了广大林农护林、爱林、造林、养林的积极性,林农拥有了林权证,就相当于拥有了一张“绿色银行卡”,林农才会真正“把山当田耕、把树当菜种”。在不改变林地性质的前提下,林农有了依据市场选择发展经济林项目的自主权,生态受保护、林农得收益的格局形成。同时新型农村合作经济组织的不断涌现,将会加大林区资源的有序利用,并能解决一大批劳动力就业问题,将为增加林农收入、提高林业产业化水平、维护林区乃至社会稳定发挥积极作用。生态建设只有起点没有终点,加强生态建设是实现科学发展的紧迫任务,也是实现科学发展的艰巨任务。只有实现生态建设维护经济发展、经济发展促进生态建设的有机统一,及生态立县、工业强县、旅游兴县的有机统一,才会促进我县国民经济健康、快速、可持续发展。欢迎您转载分享:热门休闲阅读好评休闲阅读相关热词搜索:
频道总排行
频道本月排行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_百度作业帮
拍照搜题,秒出答案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可持续发展战略与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性是什么
 一、环境危机呼唤生态文明建设\x0d  科技进步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随着科技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人类的文明开化程度日渐提高.“技术已给我们的生活与时代带来根本性的变化,它在各个领域的挺进已日益地改变、修正和更换着我们的环境,我们的面前呈现出一个可供行为与选择的迥然不同的世界”.[①]18世纪中叶的工业革命使这个世界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工业化彻底改变了人类的生产和生活方式,给人类带来无限的幸福与憧憬.但是,伴随工业化生产方式而来的不仅仅是福音,环境恶化与资源短缺已使超常发展和消费巨增的人类面临着生存挑战:按传统生产方式和人类无节制的消费方式,地球提供给人类的资源能维持多久?“狭小”的自然空间还能容纳多少人类生产生活所产生的垃圾、废物、废气?有限的地球最终能够承载多少日益庞大的人群?我国的环境资源危机也是与工业化相伴而生的.近代中国为实现民族的平等和国家的发展,进入了由农耕文明向工业文明的转型期,百年动荡,内忧外患.直到中国共产党执政,中华民族才开始了一场艰难的工业化运动.20世纪50年代以前,我国的工业化刚刚起步,工业基础薄弱,环境污染问题尚不突出.50年代后,随着工业化的大规模展开,重工业的迅猛发展,环境问题初见端倪,但这时候污染范围仍局限于城市地区,污染的危害程度也较为有限.到了80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和经济的高速发展,工业化进程的突飞猛进,我国的国内资源已难以支撑传统工业文明的持续增长和当前这种高污染、高消耗、低效益生产方式的持续扩张,环境危机已经呈现.其中,人与自然之间的危机主要表现在:资源短缺、环境污染严重等等;受人与自然环境道德关系影响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危机表现在:代内不平等(当代人在利用自然和环境、满足自身利益上的机会不平等.代内不平等主要反映在南北问题或者同一国家内部不同地区的不平衡上)、代际不平等(我们现在对可再生资源的开发如果超过其再生速度,就破坏了其再生性,我们的后代就不能再开发利用).\x0d  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把经济利益作为追求的首要目标.在经济利益的驱动下,人们竞相开发“免费”或者“低廉”的自然资源, 降低甚至规避环境成本,由此引发了环境危机.如,在青海,人们为了获取土地上所剩无几的“发菜”,几乎将方圆数百公里的植被全部毁掉;在内蒙古,由于山羊绒的高价和畅销能够给生产者带来高额利润,大片的草场被养殖的山羊破坏殆尽.正如马克思所言,“一旦有适当的利润,资本就大胆起来,如果有百分之十的利润,它就保证到处被使用;有百分之二十的利润,它就活跃起来;有百分之五十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百分之一百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百分之二百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甚至冒绞首的危险.”.可以说,某种野生动植物被人们发现有利可图之日,便是其濒临消亡之时.一些落后或边远地区为尽快脱贫致富,不惜一切手段开采本地的自然资源.例如:长江上游川西北地区的居民滥伐森林,直接引发1998年那场百年不遇的特大洪水;20世纪90年代初在宁夏草原上,当地群众疯狂挖采尚未成熟的沙淇、甘草,致使几十万亩草原沙漠化.[②]这种为了经济利益而破坏环境的例子不胜枚举,造成的环境危机是不可估量的,有时是无法挽回的.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所造成的环境破坏,是只顾及眼前利益、本位利益,而不顾及社会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不符合现代环境道德要求的.科技进步、经济发展给人类带来了幸福的生活,但在享受现代科技改造自然和发展经济所获得的好处的同时,也品尝到了其所带来的负效应.\x0d  总之,我们正面临着一场新的环境资源危机,人与自然和人与人的矛盾需要及时缓解,人类需要文明的转型.党的十七大提出了建设“生态文明”,这是我们党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理念的进一步升华.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人类曾经历了原始文明、农业文明和工业文明.这些传统文明的一个突出特征是以人类中心主义为价值取向,其实质是“反自然”的.工业文明时代,奉行的是“物质消费至上,享乐至上”的价值观.人类凭借科技的进步,采取各种手段不断向自然大肆索取财富,忘却了对自然的爱护和对生态环境的保护,导致了当今全球性的环境危机.[③]生态文明是人类在继承和批判工业文明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是一种可持续的道德文明.它强调人类在追求健康而富有生产成果的生活权力的同时,也应当与自然保持一种和谐的关系,而不应当凭借手中的技术和投资,采取耗竭资源、破坏生态和污染环境的方式;强调人类在追求今世发展与消费的时候,应承认并努力做到使后代人与自己的机会平等,不允许当代人一味片面地、自私地追求自己今世的发展与消费,而毫不留情地剥夺后代人本应享有的同等生活、消费和发展的机会.\x0d  二、生态文明建设中环境道德的内容和作用\x0d  环境道德(也叫生态道德),即人与自然环境间的行为规范.《中国21世纪议程》将我国公民的生态道德界定为:1、所有的人享有生存环境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过健康和健全生活的权利,并承担有保护子孙后代满足其生存需要的责任.2、地球上所有的生物物种享有其栖息地不受污染和破坏,从而能够维持生存的权利,人类承担有保护生态环境的责任.3、每个人都有义务关心他人和其它生命,破坏、侵犯他人和生物物种生存权利的行为是违背人类责任的行为,要禁止这种不道德的行为.\x0d  环境道德的思想和理念.基于生态文明的环境道德强调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反对人类中心主义关于人拥有对自然的绝对的单向权力、人是宇宙之灵、太阳为人而生、星斗为人所亮、自然为人而存、人是自然的主人、人类要征服自然等观点;反对认为自然是无价、无主、无限的观点;反对对自然资源进行“竭泽而渔”式的索取和掠夺.环境道德主张摆正人与自然的关系,明确人在自然界中的地位,人类对自然做了什么就是对自己做了什么,人对自然具有义务.在生态文明下,人类与自然要共同迈向未来,既不是人类统治自然,也不是自然界统治人类,而是在不断满足人类长远利益的前提下,两者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相互渗透.人类在尊重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的基础上合理地开发自然,把人类的活动控制在生态系统所能承受的范围内,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维护生态平衡,积极能动地改造自然和利用自然.[④]\x0d  环境道德的生产观.人们在从事生产、经济活动时,要在追求社会效益和环境效益兼得的前提下实现生产、经济效益的最大化.要改变传统的“原料—产品—废品”的生产模式为“原料—产品—剩余物—产品” 的生态模式,即循环经济模式.循环经济是追求更大经济效益、更少资源消耗、更低环境污染的先进经济模式,是实现经济增长、社会发展与自然资源有机整合的基础,是一种与环境和谐共生、环境友好的经济模式,它是世界各国环境保护必然的选择.另外,要加强生产领域的伦理约束.首先,要使企业在保护环境方面发挥重要的主导作用,特别是在推行运用环保技术方面发挥示范作用.近年来,在环境污染日渐严重的情况下,生态生产技术得到了人们的高度重视,发展非常迅速.但是目前生态生产技术在我国企业生产中的应用还不充分,这就要求企业界能够克服生态上的短视,使不断进步的生态技术能够发挥真正的效力,有用武之地.其次,企业在生产过程中要以研发“绿色产品”为主导方向.企业生产绿色产品既会体现出企业对社会的责任感,推动“绿色市场”的发育,同时也有助于推动环保宣传教育,提高整个社会的生态意识.第三,按照“谁污染谁治理”的原则,企业应勇于承担治理环境的责任,不能推诿,更不能采取转嫁生态危机的不道德的行为.\x0d  环境道德的消费观.1994年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在《可持续消费的政策因素》中提出,可持续消费是“提供服务以及相关产品以满足人类的基本需求,提高生活质量,同时使自然资源有毒材料的使用量减少,使服务或产品的生命周期中所产生的废物和污染最少,从而不危及后代的需求.”可持续消费要求引导人们选择合理的生活方式.人类的生活方式通常是指满足自己多种需求的基本样式.随着技术文明时代的到来,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评判也往往是通过“以个体对实物的占有量的多少和个体对实物的需求量的满足程度评判生活质量的高低”.[⑤]这种评判导致社会出现非人道化的消费时尚,即表现为片面地强调物质消费.因此,人们应转变消费模式和观念,提倡绿色消费.绿色消费是“一种以‘自然、和谐、健康’为宗旨的有益于人类健康和社会环境的一种消费形式”.[⑥]具体说来,表现为三个方面:其一,消费文明化.应该使消费行为成为个人发展完善的一种手段和条件,不能将其转化为生活的目的,要摒弃“消费至上”的价值观念.其二,消费无害化.要求对人的整个消费活动的诸多环节——从产品的设计生产、包装出售到被人以不同的方式消费掉,都应避免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破坏或将污染、破坏降到最低限度.其三,消费适量化.也就是指建立一种科学合理的消费结构,选择正确的消费方式,在使人们的消费规模保持适当增长幅度的同时,提倡消费适量化.\x0d  环境道德教育是为维护人类生存和经济持续发展所进行的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行为规范教育,是客观的环境道德原则和规范转化为人们个人环境道德品质的基础,是培养人们良好环境道德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实践活动.《21世纪议程》指出,“教育是促进可持续发展和提高人们解决环境与发展问题的能力的关键.教育对于改变人们的态度是不可缺少的,对于培养环境意识和道德意识、对于培养符合可持续发展和公众有效参与决策的价值观与态度、技术和行为也是必不可少的.”只有道德教育才能提高人们的环境道德素质和意识,才能对保护环境、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迈向生态文明起到积极的作用.\x0d  三、环境道德教育的现状与存在问题\x0d  环境问题不仅破坏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也直接导致了复杂的伦理恶果.恢复这些被环境危机破坏的伦理关系需要大力开展环境教育,特别是其中的环境道德教育.传统的道德教育仅仅教化人们处理各种人际关系及社会关系,并没有对人类指向自然实体,直接作用于生态环境的行为加以伦理评价.环境道德教育所确定的道德教育目的和原理与此不同,它教导人们,不仅人对人的社会行为而且人对环境的自然行为均要受到伦理评价,不仅要正确处理人与人、个人与社会的利益关系,而且还要恰当地对待人与自然的交往行为、利益关系,摆正人在自然中的位置.[⑦]近年来,环境道德成为环境伦理学领域内受到广泛关注的问题.但是,对环境道德教育的研究并不多,环境道德教育的实践也比较薄弱或缺乏.在领导层,对于环境道德教育口头上重视,行动上忽视.不少领导干部对环境问题的重视往往只是停留在口头上、报告中,在实际工作中对环境问题的关注较少.在各类学校,专门的环境道德教育几乎没有,只是在相关课程的教学中,有时提到一些支离破碎的环境道德观念.在媒体的宣传上,虽然有一些环境道德的提倡,但力度也不够,知识也不全面.受这种大环境的影响,家庭的环境道德教育更是付之阙如.环境道德教育的这种现状引起的结果是:我国公众环境道德总体水平不高.虽然近年来随着环境危机的日益严重,公众对环境保护的意义、环境污染的危害性有了一定程度的认识,也掌握了一些环保科学知识,了解了一些基本的环境道德规范,但还不尽如人意;另外,虽然许多公众确立了较为明确的环境道德观念,但环境保护的参与意识较为薄弱,对自己行为的作用以及应当承担的责任没有充分认识.\x0d  环境道德教育在我国是一门很不成熟的学科,还存在着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公众对环境问题认识不足,影响了环境道德教育的开展;缺乏系统的环境道德知识教材,各界无法进行完整的环境道德教育;师资匮乏,师资的培养还没有到日程上来;社会未能将环境道德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提高未来公民素质的重要措施来实施,未能真正认识到环境教育广泛而深刻的德育内涵.\x0d  四、环境道德教育的实施途径\x0d  按照环境道德教育形成和发展的规律,通过多种途径和手段,开展环境道德教育,使社会各阶层逐步树立环境道德意识,养成环境道德习惯,从而自觉履行环境道德义务.\x0d  (一)教育的内容.\x0d  普及生态环境知识和环境法律知识.人类的生存和发展离不开自然的支持.人们应热爱自然、尊重自然、了解自然;只有掌握了自然规律,才有可能正确利用规律,满足人类自身需求,改善和提高人类生活质量.只有拥有丰富的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知识,具有环境道德意识,才能对大自然产生热爱之情,才能产生保护大自然的挚着追求,才能达到保护生态环境的目的.因此,系统传授生态环境知识、环境法律及环境道德知识就成了环境道德教育的中心任务.\x0d  灌输新的环境道德价值观.生态文明、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提出,大大拓展了传统价值观的内涵.首先要向人们揭示自然的内在价值,使人们能够将自然视为人类的伙伴,并产生一种保护自然、尊重自然的态度,产生对自然的亲近感情和关怀.其次引导当代人树立可持续发展观念,自觉维护下一代的发展权利,学会正确处理当代人之间、当代人与子孙后代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利益关系,从而在平等的基础上真正实现资源共享.\x0d  引导人们树立合理的利益观.利益是人们行为的驱动力.道德与利益既是对立的又是统一的.正确对待利益问题是一切道德的出发点.环境道德作为调节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关于生态环境利益关系的规范,其基本原则就是生态整体利益和长远利益高于一切,要注重自然界各个要素的互利共生、协调发展.环境道德将我们置于一种挑战性的困境中,因为它们可能会要求我们抛弃一些物质理想,即我们的生活应达到一定的水准以及为了维持这种水准应该进行各种各样的活动.因此,我们在发展经济,追求物质利益的同时,不能忽视生态利益,以破坏环境为代价.人类应重新规范人与自然的关系和利益分配,以生态优先的原则重新定位一些产业.\x0d  提倡适度消费和绿色消费观念.人类开发利用自然资源,必须考虑它们的有限性和不可再生性.即使可以再生,也必须给它以喘息的机会,让其能够休养生息.我们应大力宣传和引导人们购买那些生产使用中对环境和人体健康无害、符合环保要求的绿色产品,培育绿色消费的情感和市场,从根本上杜绝一次性的消费.总之,我们强调:“自然界能够提供人类生存的资源,而人类消费过的东西又能够被自然界分解和吸收,成为自然界发育的有益养分,然后再以更多的财富回报人类.这样就形成了社会—人类—自然的良性循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人类可持续的发展.\x0d  (二)教育的途径.\x0d  社会环境教育.在社会教育中,应形成多层次、多形式、全方位的社会宣传教育格局.首先要提高各级领导干部的认识,强化他们对环境道德的重视.各级领导层是党的方针政策、法律法规、社会经济重大事项的决策者,在环境道德建设中起着决策作用.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直接影响到整个社会和广大民众.因此,抓好领导者的环境道德教育是我们的首要任务.应利用党校和行政学院等各种领导干部培训班开设环境教育讲座,提高领导者的环保意识和环境道德水平,进而激发领导者带头做好环境保护工作的积极性.[⑧]同时,也要在群众中进行环境保护、环境科学和环境道德的普及宣传教育,使环境道德教育成为全体公众的必修课,让全社会都重视和行动起来,共同爱护环境、保护环境.充分利用环保部门和宣传媒体普及生态、环境科学知识.环保部门以公开环境情况的数据、案例等,引起社会对环境问题的广泛关注,以科普讲座、板报宣传、影像教育等方式进行舆论宣传,加强环境道德的宣传教育,深化全社会环境道德意识.\x0d  学校环境教育.学校是教育和培养国家建设者和管理者的专门场所,对于学生环境道德素质的塑造,它们有着义不容辞的义务和至关重要的作用.学生是祖国的希望和未来,培养学生的环境道德观念,是提高全民族环境道德观念的关键.因此,有必要根据各类学校的教育特点,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学校应将环境道德教育纳入学校教育体系,开设相关的必修课或选修课,以提高学生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意识.对他们进行广泛深入的环境保护和环境道德教育,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长期的战略任务.\x0d  家庭教育.家庭教育在一个人的终身教育中是处于起点位置的.在对人的教育中,家庭教育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家庭教育是家庭承担社会责任中最重要的一项内容.家庭教育应包括环境道德教育,引导孩子从小做起,从点滴做起,自觉遵守行为规范,培养良好的环境道德素养.在家庭环境教育中,可以将环境道德教育内容以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方式传授给孩子.也可以通过各种切实可行的实践活动来进行环境道德教育.如,可以参加每年的“世界环境日”、“植树节”、“爱鸟周”等宣传活动,从小培养孩子们良好的环境道德意识,了解一定的环保知识.\x0d  环境道德教育,是一项涉及面广的任务,宣传、教育、新闻、出版、文艺等部门应协调配合,把这项教育活动深入开展、抓紧抓实,使环境道德深入人心.形成一个人人关爱保护环境,领导者带头做起,企业家从本企业做起,公民从身边做起,学生从小事做起的良好社会风气,努力创造人和自然协调与和谐、优美的生态环境.[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生态文明建设意见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