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气象台卫星云图卫星资料三百字以上

当前位置: >>>
气象卫星资料应用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郑国光要求提高认识科学谋划再接再厉持续推动
来源:中国气象报社
发布时间:日分享到:
  10月23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庄白羽摄影
  中国气象报记者张静 庄白羽报道 10月23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高层研讨会在京召开,回顾总结《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年)》(以下简称《规划》)实施三年来的成果和经验,共同探讨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发展方向,促进我国卫星资料的应用。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强调,要充分认识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工作面临的新形势和新要求,认真总结经验、分析差距,科学谋划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发展。中国气象局副局长矫梅燕、中国科学院院士周秀骥、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健民等领导和专家出席会议。
  《规划》实施三年来,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工作全面推进,气象卫星应用水平明显提高,呈现出六大亮点。一是气象卫星数据质量明显提高。二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平台初步建立。三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技术水平得到提升。四是气象卫星资料的行业标准形成体系。五是风云卫星数据共享成效显著。六是强化了气象卫星应用技术交流。
  郑国光对卫星资料应用发展取得的成绩表示肯定。他指出,该《规划》设计合理,发展思路清晰,落实措施有力,形成了推进业务发展值得借鉴的经验。一是注重顶层设计,制定应用规划,这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发展的基础;二是注重需求引领、强化应用业务,这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发展的关键;三是注重标准规范、强化数据共享,这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发展的重要基础;四是注重科研支撑、强化与业务结合,这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发展的重要保证;五是注重龙头带动、统筹协调推进,这是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发展的有效途径。
  郑国光强调,气象卫星及其应用是我国现代气象业务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强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已经成为发挥气象卫星效益、提高气象业务服务能力的一项重要而迫切的任务。
  一要以落实《规划》为抓手,加快推动气象卫星资料应用业务的发展。各单位要认真梳理总结《规划》实施成果,围绕我国气象业务服务需求,加强统筹规划,整合资源、发挥优势、突出重点、科学组织,确保《规划》任务的落实。
  二要加强合作交流,充分发挥气象卫星的综合应用效益。要坚持合作交流,积极推进与国内科研单位和高校在气象卫星资料应用领域的科研合作与交流;加强国家级业务单位与省级气象部门的交流,及时反馈卫星资料应用需求与意见建议,促进各类技术难点、疑点的有效解决。
  三要进一步加强气象卫星及资料应用研究工作和队伍建设,不断提高气象卫星资料应用水平。要坚持科技驱动,加强对制约卫星应用发展的关键科学问题和技术难点的研究和攻关,注重面向应用的研发和研究成果的业务转化;要有计划地培育卫星遥感应用的骨干队伍和专业人才,为气象卫星资料应用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矫梅燕强调,气象卫星资料的应用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不断努力的基础性工作。一要扎扎实实继续组织做好《规划》实施后续工作和已取得成果的业务应用工作;二要注重提炼气象卫星资料应用的科学问题,加强支撑卫星资料应用的基础科学研究;三要注重总结经验,持续推进卫星资料应用工作的科学发展。
  据悉,中国气象局于2010年1月下发了《气象卫星应用发展专项规划(年)》,确立了2010年至2015年我国气象卫星遥感应用业务发展的思路和目标,提出了卫星资料在数值预报、天气分析、气候与气候变化、环境与灾害监测评估、农业气象业务等方面的应用和卫星应用基础支撑等6大领域21项重点任务。
  (责任编辑:苏玉君)
气象服务热线:400- 中国气象局总机:
网站值班电话:010-:00-17:00)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号极轨气象卫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极轨气象卫星本词条缺少名片图,补充相关内容使词条更完整,还能快速升级,赶紧来吧!
极轨卫星在离地面720至800公里的轨道上运行,它们的轨道通过地球的,而且它们的轨道是与同步的,也就是说,它们每天两次飞越地球表面上的一个点,而且总是在同一个钟点。美国、中国、印度和俄罗斯拥有极轨气象卫星。气象卫星的图象对于外行者来说也是很容易理解的,云、云的系统、、、湖泊、森林、山脉、冰雪、火灾、、油迹等污染现象都一目了然。假如把一系列的照片连到一起看云的变化和发展,那么连风都可以看到。别&&&&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作&&&&用确定云的高度和类型
极轨气象卫星也叫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其轨道在地球上空800-1000公里之间,围绕地球南北两极运行,运行周期约115分钟,我国的就是极轨气象卫星。其优点是覆盖全球,观测领域广阔。
极轨气象卫星轨道平面与地球平面夹角为90度的气象卫星。有经验的专业人员可以分析气象卫星的红外线图象,通过它他们可以确定云的高度和类型、计算地面和水面的温度,他们可以确定海面的污染、和海流。对航海业来说,海流的信息是非常重要的,因为他们依此可以制订省油的航线。和希望知道地面或海面的温度,来保护他们的作物受冻或提高他们的捕获量。连厄尔尼诺现象都可以被转化成图象。红外线图片测量地面的温度,可以用来预报火灾发生的可能性。一般这些红外线图象是灰色的,但通过计算机处理它们可以变成多色的,来提高它们的对比度。
观察山上的冰雪情况可以提供年内河流供水的情报,为防汛和灌溉提供宝贵的预报。除此之外海面上的情况对航海业来说也是非常重要的。对海流的观察还可以提供对泄露油毯的发展的预报。
气象卫星对沙暴的观察对人类对这个现象的理解和预报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每年春天中国的沙暴可以一直跨越太平洋到达美国。在每年夏季大量的沙暴被刮进大西洋,有时可以到达。世界上目前分辨率最高的气象卫星是的气象卫星DMSP。它的飞行高度是720公里。它可以分辨出地面上油车大小的物体。而且它可以在夜里拍可见光的照片,它利用的是月光来照明。它拍的城市灯光、火山爆发、大火、闪电、、和极光的照片是非常动人的。这些图片可以用来计算一个地区使用能源的量。天文学家用它们来确定一个观察点的程度。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风云一号气象卫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风云一号气象卫星
风云一号气象卫星是研制的第一代太阳。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风FY-1A卫星和FY-1B卫星分别在日和日发射升空。风云一号C卫星在性能上作的较大改进,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卫星的序列,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日在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类&&&&型时&&&&间日
风云一号是研制的第一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可以向世界各地云图接收站发送实时的气象云图,还可以对海洋水色进行探测和对海温进行遥感研究;卫星上携带有空间粒子成分监测器,可对空间进行。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共4颗,是中国的极轨气象卫星系列,共发射了4颗,即FY-1A卫星,FY-1B卫星,FY-1C卫星、FY-1D卫星。
FY-1A,1B是试验型气象卫星,分别于日和日用长征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1.4×1.4× 1.2米的六面体,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地球为14圈。首颗 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由于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FY- 1B卫星的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系统的可靠性有待进一步改进。。这两颗卫星上装载的,成像性能良好,获取的试验数据和运行经验为后续卫星的研制和管理提供了有意义的数据。FY-1A是中国第一颗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标志着中国已跻身世界少数几个有能力自己研制、发射和运行气象卫星国家的行列。
FY-1C于日发射,运行于901千米的太阳同步极轨道,卫星设计寿命3年。卫星的主要遥感器是甚高分辨率可见光-红外扫描仪,通道数由FY-1A/B的5个增加到10个,分辨率为1100米。卫星获取的遥感数据主要用于和植被、冰雪覆盖、洪水、森林火灾等环境监测,FY-1C卫星因其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而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序列,成为中国第一颗被列入世界气象业务的卫星。
FY-1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于5月15日在用长征四号B火箭发射升空。
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其主要任务是获取国内外大气、云、陆地、海洋资料,进行有关数据收集,用于天气预报、、和全球环境监测等。[1]风云一号是中国第一代准极地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探测昼夜的云图、地表图像、海洋水色图像、水体边界、海洋面温度、冰雪覆盖和植被生长,用以获取全球性气象信息,向全世界气象卫星地面站发送气象资料,并具有探测空中粒子成分的功能。[2]风云一号气象卫星于1977年形成总体初步方案,并全面开展研制工作。1985年10月,风云一号气象卫星工程被列入“七五”期间卫星型号发展的重点项目。
FY-1A卫星于日用四号火箭发射,卫星本体是,星体外侧对称安装六块太阳帆板,卫星总长度为8.6米,星重750千克,三轴定向稳定,卫星高900公里,倾角99°,周期102.86分钟,每天卫星绕为14圈。首颗FY-1A卫星入轨后获取了大量高质量云图资料。运行不久,发现水汽对红外探测器造成污染,由于遭遇强烈的太阳活动,卫星发生太阳单粒子翻转事件,姿态失控,卫星工作了39天。没有达到预定的工作寿命要求。[3]卫星携带多光谱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仪,它有五个通道,用于获取昼夜可见光、红外云图,冰雪覆盖、植被、海洋水色、海面温度等。卫星资料发送方式有:甚高分辨率传输(HRPT),低分辨率图象传送(APT)和延迟图象传输()。FY-1B卫星于日用四号火箭发射。由于采取防污染设计和防污染技术措施,其地面收到的可见光云图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图像质量良好,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卫星正常运行165天后,由于星载计算机突发故障造成姿态失控,后经抢救恢复正常工作。但星载计算机受到空间环境的影响,工作不稳定,卫星断续工作,没有达到设计寿命要求。FY-1B卫星星载5通道可见光、红外扫描辐射计的性能和卫星的主要功能,与第三代极轨气象卫星相当,接近业务应用水平;卫星可见光通道图像质量良好,信噪比高于设计要求。姿态控制系统比FY-1A有明显改善,但有待进一步改进。它提高了中国的时效性、准确性以及监察灾害性天气的能力。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C星(FY—1C),于日发射升空。卫星总质量为958公斤,轨道高870公里,倾角为98.8度,卫星主体呈立方体,长2.02M,宽2M,高2.215M,设计寿命为2年。由于采取了一系列有效的技术措施,产品质量、对的适应性和都得到较大提高,已稳定工作两年多并超期服役,所有备份单机尚未投入使用。
FY-1CD卫星有较大改进,增加了探测通道,提高了探测精度,为更精确的和气候预测提供必要的基本资料,并可在灾害监测、环境遥感中发挥巨大作用。、欧洲和亚洲等地区多个国家都建立了兼容接收风云1C、1D星的数据接收系统和相应的数据处理与应用系统,风云一号卫星数据成为全球灾害监测和环境变化研究的重要数据之一。每天定时两次向世界各地站实时发送10个通道1.1km甚高分辨率的数字量云图;记录存储全球国外地区4个通道4km分辨率数字量云图,延时回放给中国地面站。轨道特征: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高度:863km
道倾角:98.79°
轨道偏心率:0.00188
轨道回归周期:10.61天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8∶34()
轨道降交点地方时2年后漂移量:23min15.84s(指标为&1h)卫星重950kg,平均功耗256W,外形为1.42m×1.42m×1.2m六面体,太阳帆板伸展后总长10.556m。
卫星由遥感(含空间粒子探测器)、图像传输、DCDS、天线、结构、热控制、电源、姿态控制、测控和星载计算机10个分系统组成。前4个分系统是卫星的有效载荷,后6个分系统是卫星平台服务分。
①10通道扫描辐射计
卫星的主要探测器是两台互为备份的10通道扫描辐射计,其主要技术性能的在轨实测结果如表1、2所示。其中可见光和近红外通道定标精度达到10%的要求;红外辐射定标精度达到1K指标要求;空间分辨率HRPT图像优于1.1km,GDPT图像优于4km。
②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
空间粒子成分探测器探测结果如表3所示。
③图像传输特性
(CHRPT):1700MHz,码速率为l.3308Mb/s,全球任意地点可以实时接收。
(DPT):频率为1708MHz,码速率为1.3308Mb/s,分为GDPT和LDPT两种。GDPT用于星上存储4个通道(通道1,2,4,5)、4km分辨率均匀化的全球资料,星上可存储时间为300min的观测资料,当卫星过境时回放,每天可以获得一次全球资料。
④卫星姿态控制性能FY-1C星三轴稳定对地定向的姿控系统采用偏置动量轮加磁进动、章动控制和磁平稳方案。三台红外地平仪是主要的姿态测量仪器,两台计算机构成姿控中央控制器。其在轨测试结果见表4。
⑤卫星寿命和云图资料可用率
卫星设计寿命为2年;寿命期内云图资料的可用率大于97.5%。日美国东部时间下午5点28分左右,从发射了一枚反卫星导弹,成功地击毁了已经退役的“风云1C”。这次试验使用了动量杀伤弹头。Space-Track网上查了风云一号的轨道数据(由防空司令部雷达系统提供显示,风云1C的轨道在11日21:44至12日13:03之间,从845x864公里突然升高到869x876公里。对一颗燃料基本耗尽的退役卫星来说,这么明显的轨道提升确实是不正常的。12日之后,该网站没有发布过任何新数据。
对这次导弹发射事先有知。Space-Track在11日发布的风云1C轨道数据达5次之多,大大超过平时的1-2次,说明当日雷达系统有意识加大了对风云1C的跟踪。从以上情况判断,这个报道有一定的真实可能。当然,也不排除风云1C由于某种我们未知的原因发生了轨道变化,而中央情报局或者记者,出于对中国的偏见,臆断和制造了这个事件。风云一号气象卫星风云一号D卫星从2000年开始正样设计,其在继承了风云一号C卫星的成功经验及技术的基础上,对其技术风云一号D气象卫星发回首张照片状态作了14项改进,以进一步提高其稳定性。该卫星的质量为950公斤。
风云一号D正常运行10年,超额完成任务,已经停止运行。[4]日风云一号B星成功发射入轨。其性能明显改善,地面收到的可见光质量比第一颗气象卫星清晰,红外云图与当时国际先进的同类卫星相当。
风云一号C星在轨运行的稳定性和获取数据的准确性得到广泛认可,世界气象组织于2000年8月正式将风云一号C星列入世界业务极轨气象卫星的行列。这是中国第一颗列入世界气象业务应用系列,为世界各国免费提供气象资料的卫星。风云一号A星于日在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是中国自行研制的第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太阳同步轨道),也是中国第一颗传输型极轨遥感卫星。在轨运行39天,发生故障,导致卫星失效。风云一号B星于日成功发射。该卫星在轨正常运行了165天后,出现故障,断续工作到1992年11月份,在轨累计正常运行285天。
风云一号C星于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日交付中国气象局使用。FY-1C星在轨稳定运行了近五年,日开始,停止了对FY-1C星云图的接收存档。
FY-1C卫星的成功发射被列为中国1999年十大科技新闻之一,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并铭刻在上。2000年5月,FY-1卫星在轨稳定运行一年之后被世界气象组织正式列入应用卫星序列。
风云一号D卫星于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该星超期服役数年,积累了大量数据,已经停止运行。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_百度百科
关闭特色百科用户权威合作手机百科
收藏 查看&风云三号气象卫星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为了满足中国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等方面的迫切需求建设的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由三颗卫星组成(、、FY-3C卫星),1994年“风云三号”列入航天技术“九五”规划,风云三号气象卫星2000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立项。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的目标是获取地球大气环境的三维、全球、全天候、定量、高精度资料。北京时间日11时许,中国成功发射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目&&&&的天气预报、气候预测和环境监测组&&&&成FY-3A、FY-3B、FY-3C发射时间日11时发射质量2400千克倾&&&&角98.753度轨道高度836.4千米周&&&&期101.496分使用寿命2年以上
“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绕地示意图
“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卫星的主要任务是:
特别是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的温、湿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云辐射等气象参数;
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
研究全球环境变化
探索规律,并为气候诊断和预测提供所需的地球物理参数;
为军事气象和航空,航海等专业气象服务
它可以提供全球及地区的气象信息。
新一代的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经过8年研制,在日11时2分29秒于,由长征四号运载火箭成功送入太空,标志着中国气象卫星和卫星气象事业发展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风云三号”装载的探测仪器有:10通道扫描辐射计、20通道红外分光计、20通道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臭氧垂直探测仪、臭氧总量探测仪、太阳辐照度监测仪、4通道微波温度探测辐射计、5通道微波湿度计、微波成像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器。
“风云三号”配置的有效载荷多,研制起点高,技术难度大,卫星总体性能将接近或达到欧洲正在研制的METOP和美国即将研制的NPP极轨气象卫星水平。“风云三号”卫星研制成功将使中国在极轨气象卫星领域更进一步缩小与美国、欧洲等发达国家的差距,接近或赶上其发展水平,增强中国参与国际合作和国际竞争的能力。它实现了我国从单一遥感成像到地球环境综合探测、从光学遥感到微波遥感、从千米级分辨率到百米级分辨率、时间周期为每天,从国内接收到极地接收等卫星技术的“四大突破”。风云三号卫星主要用于有关大雾、冰凌、积雪覆盖、水情、火情等方面的监测服务[1]。1、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全球均匀分辨率的气象参数。
2、研究全球变化包括气候变化规律,为气候预测提供各种气象及地球物理参数。
3、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地表生态环境。
4、为各种专业活动(航空、航海等)提供全球任一地区的气象信息,为军事气象保障服务。数据传输采用3个信道。第一个是L波段实时数据(HRPT) 传输信道,MHz,码速率为4.2Mbps(RS编码后),作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以外的所有探测数据的实时传输,全球范围内发送。第二个是X波段实时数据(MPT)传输信道,MHz, 码速率为18.7Mbps(RS编码后),进行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数据的实时传输。第三个是X波段延时数据 (DPT) 传输信道,MHz,码速率为93Mbps(RS编码后),进行星上存储延时回放数据的传输。在数据传输中,格式标准为CCSDS推荐的AOS标准,将与美国和欧洲的下一代气象卫星的数传数据格式一致。
星上存储回放的数据分为两类,一类为全球覆盖,每天有白天和夜晚两个时次,此类资料有除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外所有探测器原分辨率的资料,包含扫描辐射计10通道1.1公里分辨率原始数据。另一类数据是地球任选地区的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局地资料。[2]轨道参数
卫星轨道:近极地太阳同步轨道
轨道标称高度:836公里
轨道倾角:98.75°
半长轴偏差:|Δa|≤5公里
轨道倾角偏差:|Δi|≤0.12°
标称轨道回归周期为5.5天,设计范围为4至10天
轨道偏心率:≤0.0015
交点地方时漂移:2年小于10分钟
卫星发射窗口:降交点地方时10:00~10:20或升交点地方时13:40~14:00
第一颗星:上午窗口。
姿态稳定方式:三轴稳定
三轴指向精度:≤0.3°
三轴测量精度:≤0.05°
三轴姿态稳定度:≤4×10-3°/s
太阳帆板对日定向跟踪
记时方式:年日计数和日毫秒计数
记时单位:1毫秒
时间精度(星地总精度):小于20毫秒
数据记录存储
记录除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外的其他遥感探测仪器全球探测资料;
记录中分辨率成像光谱仪资料20分钟。
L波段实时传输信道(AHR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4.2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L波段(MHz)
调制体制:
EIRP:41dBm(EL=5°时)
全球范围内实时发送,并具有程控功能。
X波段实时传输信道(M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18.7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5°时)
程控加密传输。
X波段延时传输信道(DPT)?
格式标准:CCSDS推荐的AOS标准
原始数据率:约93Mbps(RS编码后)
载波频率:X波段(MHz)
调制方式:QPSK
EIRP:46dBm(EL=7°时)
国内接收站网延时回放。
观测仪器技术指标
姿态保持方式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0.5°
自旋速率:98±1转/分(rpm),运行中可能提高为100rpm
姿态保持精度:≤ ± 0.5°
姿态测量精度 :≤ ± 0.07°
姿态稳定度:短期:≤ 3.5 μrad/0.6秒
长期:≤ 35 μrad/30 分
自旋稳定,自旋轴垂直轨道平面误差 & 0.5°
风云3号卫星的研制工作已经进行多年,大家称它为“奥运星”,只是恰逢2008年之前发射,它将在奥运期间,和一起,共同为奥运会提供气象保障服务。风云3号01星的发射准备工作进行顺利,进场测试情况良好。负责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拍摄的气象图的地面应用系统工程建设,包括资料接收、处理、产品生成和分发等,风云3号于2008年下半年发射成功。
风云三号是新一代极轨卫星,其主要特点应该从三方面来讲。
将实现对大气的三维探测
因为卫星上携带有先进的微波探测仪器和红外垂直探测仪,不光可以了解云和大气的表面特性,而且可以了解大气温度湿度的垂直结构分布,这对天气预报特别是对数值预报有十分关键的作用。
实现全球高分辨率观测
对全球气候和自然灾害监测有重要价值。风云三号卫星有很强的的星上存储能力,可以存储全球观测到的数据。同时,中国气象局已经和进行合作,在建立了数据接收业务,可以获取全球观测资料,并传输到。
实现了全天候和全天时工作
风云三号卫星不受白天和黑夜的限制,也不受各种天气状况的影响,可以在各种条件下工作,提供24小时的观测服务。这对遥感科技工作而言,是一个福音。
2000年9月,国家批准风云三号卫星立项。风云三号卫星是中国自主研制并达到国际先进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水平的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它创造了诸多第一。
星载有效载荷数量第一:它采用新型卫星平台,装载着11台高性能的有效载荷探测仪器,在国内卫星上是首次。
单机活动部件数量第一:它的20台单机有活动部件35个,是国内活动部件最多的。
气象卫星观测功能第一:它的遥感仪器观测谱段从真空紫外线、紫外线、可见光线、红外线一直到微波频段样样齐全,既有光学遥感,又有微波遥感,能实现全天候、全天时、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与欧美新一代气象卫星处于同一发展水平。
报道说,风云三号卫星发射成功后,最长3就可完全投入使用,它不仅为北京奥运会提供更加精细化的气象服务,还将使中国的中期数字化气象预报成为可能。“ 风云三号”卫星质量为2298.5千克,将采用三轴稳定姿态控制方式。它是瞄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准国际先进技术水平而设计的卫星,技术含量高、系统复杂、研制难度大,是国内投资最大、功能最强的对地观测卫星。风云三号卫星装载有扫描辐射计、红外分光计、微波温度计、微波湿度计、中分辨率光谱成像仪、微波成像仪、紫外臭氧总量探测仪、紫外臭氧垂直探测仪、地球辐射探测仪、太阳辐射监测仪和空间环境监测仪等11台有效载荷。气象卫星(meteorological satellite)是对大气层进行气象观测的人造卫星。具有范围大、及时迅速、连续完整的特点,并能把云图等气象信息发给地面用户。1958年美国发射的人造卫星开始携带气象仪器, 日,美国首先发射了第一颗人造试验气象卫星,截止到1990年底,在风云三号气象卫星30年的时间内,全世界共发射了116颗气象卫星,已经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气象卫星网,消灭了全球4/5地方的气象观测空白区,使人们能准确地获得连续的、全球范围内的大气运动规律,做出精确的气象预报,大大减少灾害性损失。据不完全统计,如果对自然灾害能有3—5天的预报,就可以减少农业方面的30%~50%的损失,仅农、牧、渔业就可年获益1.7亿美元。例如,自1982年至1983年,在中国登陆的33次台风无一漏报。1986年在附近登陆的8607号台风,由于预报及时准确,减少损失达10多亿元。日,美国发射了世界上第一颗试验性气象卫星“泰罗斯”1号。这颗试验气象卫星呈18面柱体,高48厘米,直径107厘米。星上装有电视摄像机、遥控磁带记录器及照片资料传输装置。它在700千米高的近圆轨道上绕地球运转1135圈,共拍摄云图和地势照片22952张,有用率达60%。具有当时最优秀的技术性能。美国从1960年至1965年间,共发射了10颗“”气象卫星,其中只有最后两颗才是太阳同步轨道卫星。日,美国研制并发射了第一颗实用气象卫星“艾萨”1号,它是美国第二代太阳同步轨道气象卫星,轨道高度约1400千米,云图的星下点分辨率为4000米。从1966年至1969年间,共发射了9颗,获得了大量气象资料。它的发射成功开辟了世界气象卫星研制的新领域,大大减少了由于气象原因造成的各种损失。日11时02分,中国首颗新一代极轨气象卫星风云三号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中国自行研究的“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发射升空。这颗装载10余种先进探测仪器的卫星升空后,将使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得到质的飞跃。日,中国“风云三号”第二颗气象卫星成功发射。这是中国首次发射极轨气象卫星下午星,它将和“风云三号”A星组成上下午双星同时在轨运行的格局。
日凌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把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送入预定轨道。这颗卫星将与第一颗“风云三号”组网运行,由原来的一天全球扫描2次变为4次,从而提高对台风、雷暴等灾害性天气的的观测能力。据悉,“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均为上海航天技术研究院总研制。据了解,除了天气预报外,“风云三号”B星还有监测干旱、水灾、沙尘暴等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全球冰雪覆盖和臭氧分布以及区域空气质量的能力,甚至还能对全球粮食产量进行预估。
根据计划,中国将在未来10年发射14颗气象卫星。[3]北京时间日11时许,中国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将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成功发射升空,卫星顺利进入预定轨道。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成功
中国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将与正在轨运行的两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组网运行,进一步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风云三号”气象卫星是中国第二代极轨气象卫星,可在全球范围内实施全天候、多光谱、三维、定量探测,主要为中期数值天气预报提供气象参数,并监测大范围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同时为研究全球环境变化、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规律以及航空、航海等提供气象信息。
中国第一颗和第二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为试验应用星,分别于2008年5月和2010年11月成功发射,仍在轨稳定运行。“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实现三星组网后,其观测数据更新时效将由12小时缩短为6小时,从而大幅提高中国气象观测能力和中期天气预报能力。
这次第三颗“风云三号”气象卫星发射,是中国“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第181次航天飞行。[4]日前,由陕西省气象局农业遥感信息中心和西安市气象局建设的风云三号卫星地面接收系统通过论证。
据悉,该接收系统具有对当前FY-3、NOAA、TERRA、NPP系列卫星多颗传感器实时接收预处理功能,并且硬件部分可以满足国产中高分辨率资源卫星数据接收需要。同时,在省气象局建设卫星数据应用中心,软件部分针对SMART在陕西省的本地化应用进行深度改造,对当前的应用分析、支撑发布平台将按照陕西省市业务需求进行整合,在天气领域利用FY3微波传感器提供多种对流天气参数、在气候领域提供长时间序列卫星数据的统计分析滤波、FY3在环境领域增加霾污染事件监测、气溶胶光学特性反演、PM10、PM2.5反演、大气质量评价等功能。
另据,通过此项目的实施将大大提升陕西省市两级卫星遥感业务服务能力,对全省遥感业务、科研提供充足的数据和工具支持,同时也标志着陕西省气象部门卫星遥感业务现代化取得重要进展。[5]
新手上路我有疑问投诉建议参考资料 查看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央气象台卫星云图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