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拉克希特列斯的赫尔墨斯之靴左手抱的是谁

作业一小篇之读书笔记《情爱论》
首先,我强调,这是我的作业
既是作业,那么多多少少就有些应付的情绪在里面
本篇命题作业的题目是“我的大学”
我硬着头皮辗转数日去思考
我要如何把这本“情、爱、性”的书与之联系在一起
下笔之后才发现
只要脑中想到
笔下便会自然
我惭愧的想
文中很多借鉴之处有凑字数的嫌疑
但是仍然有很多是出自我本身所悟
谢谢我的导师谢谢这本书
究竟何为情爱
我的大学——爱的象牙塔
(读《情爱论》)
只要谈及情,涉及爱,世间万物便都会笼罩上一层温婉的粉红色彩。双十年华,去谈情爱的真谛未免显得过于肤浅,然而当我真正打开《情爱论》的时候,我却庆幸着,庆幸在我年轻的心上,经历了这般对爱情客观清澈的洗礼。无可厚非,我现在所经历的岁月是我人生中最美好的日子,摇晃在高考和职场之间的小船上,两岸尽是美好的峰峦苍翠。在这里,我们树立起我们的爱情观,牵手,拥吻,呢喃细语,在这最美好的韶华里,我们翻开《情爱论》,品读这爱的象牙塔里的一点一滴。
大学的两道风景线,读书写字,谈情说爱。遨游在知识的海洋,同时,也在这座充满爱的象牙塔里吹起幸福的粉红色泡泡。然而,究竟什么是男女之间的爱情?为什么罗米欧与朱丽叶会一见钟情?动物也有爱情吗?人们究竟为什么相爱?怎样解释那种至死不渝的生死恋?保加利亚伦理学家瓦西列夫这本《情爱论》,试图对这些问题作出解答。作者引述大量世界文学作品中的材料,从伦理学、社会学、心理学的角度出发,逐一剖析爱情问题的各个方面。作者坚决摒弃宗教禁欲主义,认为男女相爱是合理的、正当的,同时就爱情与责任、爱情与道德、心灵与理智等问题作了详尽的阐发。
究竟什么是爱情呢?爱情就像是一道看不见的强劲电弧一样在男女之间产生的那种精神和肉体的强烈倾慕之情。用现代的科学思想得术语来说,就是在传宗接代的本能基础上产生于男女之间使人能获得特别强烈的肉体和精神享受的这种综合的(即是生物的又是社会的)互相倾慕和交往之情。人们自古以来就在探索爱情的秘密,试图认识他的本质,因为爱情既给人们带来明朗的快乐,又给他们造成深沉的痛苦。
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饥渴,是淡薄和欲望,是烦恼和快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各个时代关于爱情都有形形色色的议论和箴言,既有诗意的赞颂,又有痛切的抱怨;有虔诚,也有庸俗,有兴高采烈,也有沮丧颓唐,有青年时代的鲁莽,也有对命运的诅咒。各民族的诗歌都热烈而振奋地赞颂人类爱情的巨大力量:“愿我如星君如月,夜夜流光相皎洁”,“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青年男子谁个不善钟情?妙龄女人谁个不善怀春?这是我们人性中的至神至圣”……
然而,爱情本身很复杂:它要求运用许许多多的科学:生物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伦理学,美学等等,进行综合的研究,因为爱情把生命蛋白质的诞生同社会关系,心里密密和存在的无限性联系在一起。爱情是人类精神的一种最深沉的冲动。费尔巴哈说过:“爱就是成为一个人。”哲学应该在研究人类生存的这种崇高的感情形式的本质和社会职能方面做出贡献。所以,当我捧起《情爱论》时,怀着对爱情的信仰,对哲学的敬畏,而去领略这其中关于爱情的种种,受益匪浅。
谁能禁止这种奇妙的感情突然出现呢?总有一天男青年会突然听见在他心底响起一种最甜蜜、最温柔的音乐。这是青春苏醒了,这是存在的庄严召唤、生机勃勃的人的本质的召唤。这是纯洁的、少年的初恋。——(《情爱论》之“肉体获得了灵性”)
谈起情爱,我竟不知道从何下笔。然而,在《情爱论》中,首章选为:“肉体获得了灵性“,的确,正是因为我们的肉体产生了灵性,才有了关于爱情的种种。人常说,初恋是人一生最美好的记忆。这是青春苏醒了,是存在的庄严召唤、生机勃勃的人的本质的召唤,这是纯洁的少年的初恋。现在想象,在我们那个年岁,这是被老师和家长严厉杜绝的,早恋。
早恋,早恋,再早也是恋,不是吗?再青涩的面孔,再幼稚的情话,也是当初心中最美好的誓言。我想,那应该是大多数人初次接触爱情了。一般来说,高中时代是初恋的高发期,在生理和心理方面的自然反应,即使家长老师再怎么杜绝也阻挡不了十七八岁的孩子们懵懂的心了。当然,如果我们作为人父人母的时候再来看待这件事,或许我们也会采取和当初父母一样的态度,甚至有过之而无不及。因为,太早的涉入爱情的领域,有些事情是懵懂的我们难以把握的。在此,书中也提到了关于学校教育的问题。
学校应当对年轻的一代进行性教育。这是一桩困难的任务。首先必须建立一种以严肃和信任为基础的总得道德风气。当青年男女之间产生了爱情的时候,嘲笑、窃窃私语和威胁只能起不详的作用。他们可能玷污纯洁的爱情。列宁在谈到这个问题的社会方面时,强调必须严肃的说明这个问题。列宁的批评既是针对小市民道德观念的,也是针对爱情问题上的无政府主义态度的。少年的爱情是纯情感的,精神的,但又不是布拉图式的。因为第一,他也是在延续世代的本能的基础上产生的,其次他终究也是要导致性的接近的。
最近在网上看到一篇关于中学生的小故事,虽然俗套,却让我想起了我当时中学时代的一些身边的事。初中的她,和身边的同学们一样,都喜欢帅哥。每天和姐妹们聊得最多的话题就是某某班的班草,某某年级的帅哥,学校里某某某今天打篮球有多么引人注目。她心里一直有个男孩,他比她大一年级,那年她初一。
那年代,郑伊健和陈小春演的古惑仔影响了一代人,甚至两代。每天在学校门口总会站着,蹲着一批头发五颜六色的社会人士,他们自称古惑仔。她初二的一天,她在那群古惑仔里看见了他。他没有染发,显得格外明显,靠在墙边低着头默默的吸烟,时不时的看看校门,似乎在等谁。后来,他们集体群殴了从学校里走出来的一个肥头大耳的男生。女孩找到了男孩的QQ,男孩轻佻的和她聊天,暧昧的交流,终于两个人在一起并发生了关系。他每天带着她一起吃饭,一起逃课,一起去各种地方玩。她很开心,她觉得这就是她所要的爱情。每个周末都会给家里撒谎,然后陪他去开房。她想,他们应该这样,到永远。然而,帅气的男孩有很多女孩子喜欢,有一天女孩被一帮比自己大一届的女生打了,即使这样,女孩忍着疼痛也不放弃和男孩在一起。可笑的是,男孩还是变了心,竟和那个打自己的“小三”混在了一起。于是,女孩放弃了自己,夜夜欢歌,认识了一些社会上的人,开始堕落,出卖灵魂,出卖肉体,让他们加倍报复了曾经那个向自己甩耳光的女生。而她,在教学楼的走廊上,冷冷的看着他变得歇斯底里。
初中的时候,青春期作怪,大家都叛逆的很。那时的爱情,就像是两个不懂事的孩子,永远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因为看了古惑仔,喜欢上了那种肆无忌惮,看似风光的生活。她因为看了太多爱情连续剧,以为只要她坚持,爱情就一定会美好。他并没有错,他只是做他自己。她也没有错,她只是在坚持她的爱情。
初中的时候,人的变化,只在一念之间,有可能一辈子就毁了。当她成熟之后,明白了人情世故,看透了男人女人,回过头看看自己,是多么狼狈不堪,是多么可笑。她想逃出这个圈子,但她还能逃出去吗?当他成熟之后,知道了那些古惑仔的下场,明白了这个社会不是喊打喊杀就能解决温饱的时候。他变了,变得稳重,变得睿智,甚至变得温文尔雅。他开始了新的生活,新的人生,只是在他的心里偶尔会出现那个因为他而受伤的影子。
我的初中时代,也有那些老师心中令人头疼的不省心的孩子。记得初三的时候,学校开除了我们这一届的八个女生,被同学们称为“八大金刚”。其中一个上初一的时候还和我同桌,那时候她还是个很单纯的女孩,大大咧咧,仗义的很。后来和男男女女混在一起,逃学打架上网打球,渐渐堕落了。只是当时,我们那么单纯,爱情之于我们来说就像毒品,固执叛逆的女孩子很容易从此就毁了自己。
现在到了大学,大家对感情的事也就越发坦然,再谈起当初的“早恋”,只当是孩童时不懂事的懵懂青涩的回忆。然而,即使是这样,我们也都明白,它代表的是那段青葱岁月里最初开辟我们爱情萌芽的感情。说到这,我想到了书中在这一章中反复提到的“柏拉图式的爱情”。
什么是所谓的“柏拉图式爱情”呢?它是以西方哲学家柏拉图命名的一种异性间的精神恋爱,追求心灵沟通,排斥肉欲。“真正的爱情会由于同所爱之人非预谋的肉体接触而死亡,因为这种接触引起的性冲动,从而在一瞬就毁灭了爱情。只存在柏拉图式的爱情。”真的是这样吗?我想以我们纯真的初恋去反驳他,很多初恋是没有所谓的肉体关系的。然而在赵本山老师的小品中又有一句话来反驳了我,“初恋根本不懂爱情。”到底肉体和爱情,有多大的关系呢?
我在读这本书之前,百无聊赖随便翻开了书中某一页,结果是令我纠结而又尴尬的一段话。
两千年前,卢克莱修描绘过性成熟时期青年人的变化,他是用自然主义的笔法简单地勾勒了这个过程,不过他的描述是很客观的。
那些男子,当成熟的年龄
在他们的肢体中所产生的种子
现在首次进入了他们生命的波涛汹涌的海峡里面的时候
在他们的梦中他们就遇见了
从外面来的某人形体的肖像——
那些美貌和动人的艳色的使者
这些形象就刺激了那现在寂静充满着镜子的耸起的部位;……
因为不同的原因激动着不同的东西,
只有人才有一种力量激动起人的种子……
并使人的生殖器官激动起来。
受刺激的部位胀满了那些种子,
于是就渴望想把那些种子射向疯狂地情欲所渴求的那个东西,
肉体就去寻找那个用爱欲来刺痛心灵的对象。
即使,我觉得大学让我的思想变得开放,观念变得新潮,可是当我直面关于性的话题的时候,还是会觉得尴尬。记得艺考培训的时候,一次专业老师给我们放一场获奥斯卡奖的电影《朗读者》,这是被最高奖项承认的艺术作品,本身就带有崇高的艺术闪光点。然而,片中很多激情戏和裸体片段让当时还没有高考的我们着实觉得尴尬,很多女孩子都难为情的低下头去。当时,专业老师见我们这样,就对我们进行了关于“艺术”的思想开导。关于性和爱,以及肉体关系一类的词语从老师的口中灌输到我们的脑海里,老师当时说,等我们大一些,上了大学就会对这些在影片中常见的性爱观念看开的。
的确,大一的课比较少,于是找了好多国内外的经典电影作品来看。光影世界下,情欲肉欲,感性理性,总是那么明显的呈现在观众面前。前些日子看《最爱》,在冯小刚导演的诠释下,封建农村里一份无奈的爱情那么催人泪下。两个换艾滋病的平凡人,被彼此的伴侣嫌弃的人,被全村人鄙视的人,他们领到小红本的那天,两个人幸福的笑,我却哭的停不下来。他们的结合,因寂寞,因情欲,最重要的,是爱情。在爱情面前,一切都淡了,不是吗?
人类爱情以性欲为基础,但是却以精神方面的内容得以丰富,将两者联系并融为一个统一的情感整体的是意识。意识是人类所独有的,意识能够吸取过去的教训,能够为现在确定一个思维方向,能够预见将来,意识的这三个向度在爱情上的作用,能够建立起对过去情感活动的回忆,能够对现时的情感活动进行认识并确定尺度,并且能够幻想和描绘将来更加美好的生活或者预料将来情感生活的坎坷,所有这一切都是动物所不具备的,动物的性行为既不会在其头脑中建立印象和回忆,也不可能对将来进行任何畅想,对于发情期间的行为尺度,不受自己大脑的节制,而只受自然环境和条件的制约。因此,让人的情感生活更有“人性”,更有“人味”,就可以认识到将生理欲望与精神世界截然分开,各行其是,或者不承认人的生理需求这个基础,鼓吹“柏拉图式爱情”的做法,都是对人性的无知。“男女关系是衡量社会文化修养水平的尺度”。
爱情把两个个体——一个男人和一个女人的各个方面都联结在一起。他们彼此之间,双方同时是爱情的主体,又是爱情的客体。这种交往的形式自然首先就是十分亲昵的。——(《情爱论》之“男人和女人”)
在之前的课上讲如何走进受访者心里的时候,导师说“在利益面前,每个人都是狰狞的。世界上只有男人和女人,没有好人和坏人。“然而,书中的这一章却着重讲述了爱情中的这两个个体人种,男人和女人。虽然现在随着社会的发展,不是只有男人和女人才可以产生爱情,但是这仍然是大多数人的性取向与爱情观。我并不歧视同性恋,我觉得当今社会出现同性相吸的现象也是社会发展的产物。况且,只要两个人相爱,同性恋,异地恋,夕阳恋,师生恋,姐弟恋,甚至老夫少妻都并非天理不容的。有的时候社会媒体对这类人的关注太过了些,两个人的世界,无论怎样只要两个人愿意,那么一切都不重要了。
同样,男人和女人就更明显了。当今时代社会角色必要的再分配必须照顾到两性的差别。遵循生活的这一要求,对于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生产的高效率,对于形成当代的具体历史实践,是有着重大意义的。在中国历史上,男尊女卑,女人天生低贱这类的规则沿袭了很久,甚至到了现在还在影响着一些地区和家族。寝室里有南方的女孩,我们有时聊天时谈起家里聚会时做饭招待客人,处处忙碌的妈妈就只能最后吃饭。在南方,好像就并不是这样。然而在家里,家里聚餐的时候,忙碌的妈妈确实是最后才吃饭的。每当这个时候,忙完了的妈妈都会累坏了。可能与古代帝都的兴建有关系,在北方还是要相对封建一些吧。
虽然,后来的朝代沿袭,有些地区还有很多是女权主义,但依然很难改变男人在历史舞台上强大的角色。男子威风凛凛的登上了历史舞台。他寄希望于自己强壮的体格,诡谲和夺得的权力。男子作为奔跑和投掷的能手,开拓者,祭司,立法人,先知而享有盛名。艺术则颂扬他的功绩和发现。埃及的巨型雕塑像,菲迪亚斯和波拉克希特列斯的大理石像雕塑完美的体现了男子的形象。荷马的史诗,索福克勒斯的悲剧和罗马的镶嵌图案里表现的也是男子的形象。
然而,在爱情中,是否男人也是强势的一方呢?其实也不尽然。人都说,男追女隔重山,女追男,隔重纱。在当今男性人口明显多于女性的社会中,有些情况真的在发生改变。前些日子在电视上热播的电视剧《婚姻保卫战》,在这方面给我的印象很深。
剧中的三对夫妻中,由于当今社会发展迅速,要养房养车,经济开销大,家里的全职太太越来越少,女人们对工作,对立足于社会的渴望不亚于男人。三个女主人在不同的方面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展现了非凡的能力与干练。在爱情面前,甚至已经涉入婚姻的爱情,需要两个人的经营和维持。男人和女人并不一定有一方就一定要占有一定的优势权才可以,强势的爱情,不管强势的一方是男人还是女人,很容易让自己的婚姻或爱情亮起红灯,当真正的爱情或婚姻保卫战打响,那么谁胜谁败就不一定了。
“两个人的爱情,男人哭了,说明他真的爱了;女人哭了,说明她真的放弃了。”这话说得虽然有些矫情,但对于热恋中得少年少女来说,却也蛮真实。男孩子去追求喜欢的女孩子,投入的深,出来的也快。如果没有一个合适的方式去经营两个人的爱情,那么最先厌倦的很可能就是男人。而女人,有时候虽然是被动的笨女人,但一旦深陷却很难自拔。或许这和我本人是女孩子有很大关系,当然也只是我的个人观点,但有的时候就是不得不承认,男生占主动权的情况还是占大多数的。
男性和女性关于爱情反面的差距和态度这些年也被很多人研究。对于他们来说,生育并不意味着伴侣关系结束。女性常年需要有人帮助她们抚养孩子。疼爱孩子的男性对她和他们的后代至关重要。在这方面女性只面临一个问题:男性其实渴望有很多伴侣。一夜情对男性而言不是什么大不了的事。
  美国心理学家拉塞尔·克拉克和伊莱恩·哈特菲尔德请一位迷人的女士帮助他们进行一场实验。“你今晚愿和我一起过夜么?”,这位美女在一所大学的校园里向陌生男子问道。75%的男子表示立刻可以和她走。其余25%的人中有大部分表示遗憾,称今晚已有约会。将提问者换成美男子,结果只有6%的女性表示可以去他家里,但没有人答应立刻动身。
  这个实验揭示了人类繁衍的主要矛盾。男女对生育采取不同的策略,男性追求数量,女性追求质量。女性至少在一段时间内要把可靠的伴侣拴在身边,而男性更喜欢沾花惹草。
因此,现实生活中男女往往维持很长时间的关系的确令人惊讶。那么是哪种力量使差异极大的两性结合在一起抚养后代呢?生物学家认为,这是激素的力量。到了今天,社会道德准则已经给人性、个性让出了空间,因此坚守婚姻的、钟爱一生的、遍洒情种的、婚外别恋的,林林总总,让这个世界在情爱上变得纷繁多彩起来,不断丰富着话题的内容,对于爱情的审美,也就产生了不一样的标准,但是,作为物质与精神统一在一起的人,用矛盾统一的观点审视爱情,一直是爱情审美的主线。
作者用客观的态度去评判了爱情面前的男人和女人,男人的豪迈,女人的温婉,他们构成了爱情世界里的那首悠扬的歌。不管男人还是女人,我认为,在大学里,男人和女人都要为爱情负责。当今社会,很多人批评九零后太“人来疯”了,对待爱情也并不慎重。或许是九零后还没有步入社会,还没有真正经历那些职场风云与爱情历练,当然大学是进入社会之前的跳板,如果到了这个时候自己还没有一个尺度去把握自己的感情,态度,不能收放自如,那怎么能算成长呢?那么自己还没有在爱情世界里学会这些的时候,走上跳板,也会两脚发抖吧。大学是爱的象牙塔,这是个充满爱的世界,我们要在爱里学会更多的东西。
爱情的魅力就在于它的神秘性和自发性,它不问原因,不顾一切,不计利害。虚幻朦胧仿佛是笼罩爱情王国的气氛。爱情从不虑及后果。或许正因为如此,许多人才认为炽烈的爱情总是盲目的。——(《情爱论》之“疯狂和理智”)
生活中,疯狂的爱情随处可见。校内网上,很多人转载的一组照片我觉得就说明了这种疯狂地爱恋。这是各大高校各个节日时男生向女生求爱时的各种阵势的照片。玫瑰花,蜡烛,烟花等等各种场面,引来同学们的围观、拍照,甚至广为传阅。当然,在爱情里,怎么疯狂都不过分,因为有句话说得好“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觉得这句话放在爱情里,也再合适不过了。当你爱上一个人,那么他的所有缺点也都变成了优点,别人即使再怎么诋毁,心中的那个他仍然是最美的。
当我们只注意爱情的一种因素时,它看上去好像是“疯狂的“,而当我们注意到爱情结构的其他一些相反的因素时,他看上去好像又是合乎情理的。认识的这种片面性能顺利地绕过事物的矛盾。许多分手的恋人,分手之后就会去想,当初我怎么会和他在一起啊,我怎么会和他干嘛干嘛啊,我当时是怎么想的呢?其实这很正常,说到这,我又想起网上流传的很非主流的一句话,“我爱你时,你是全世界,我不爱你时,你就什么都不是。”难道说分手之后再回想当初就是理智的吗?当然不是,这些东西的理解都很片面,只是在于主体对对方爱情的态度。
在爱情中,非理性成分和不理智成分表现尤为突出。爱情的一切似乎都无法借助人的认识来预见、培养和控制。冷眼看上去,爱情是因为颠倒了理性的一切规则才得以生存。它通常给人带来许多不合乎逻辑的意外,仿佛是嘲弄理性和优良品德。爱情有时候就像毒品,一旦深入其中,那么会让一个人改变很多。记得高考之后,我们班上当初一个很老实,很好学的男生和一个女生闪电般在一起了。或许是高中生活让两个人压抑了太久,暑假的时候两个人爱得死去活来。结果报志愿的时候岔开了,两个人没能录到一所大学,结果男生为了在暑假的时候能和女朋友好好在一起,就在家里偷钱骗钱,甚至还到外面打工去给女朋友买一些他认为女孩子喜欢的东西。当时谁劝都没有用,借便身边所有朋友的钱,家里也知道了,管教他了,可是依然阻挡不了他那颗狂热的心。现在回想,真的印证了书中的这句话,“爱情是因为颠倒了理性的一切规则才得以生存”。
人是世界上最高级的生物,有着极其复杂的自我调节系统。其中也包括亲密关系范畴。费尔巴哈认为,人性有三个显著特征,“理智,意志和心灵“。这就是那个通过抽象方式反映了一定的社会现实的”神圣的三位一体“。人的这几种力量使他成为”统一体“,因此应当把它们看做”给人活力的,起决定作用的,占统治地位的“力量。理智不可能没有感情,也就是说不可能没有爱情,而爱情也不可能没有理智,换句话说,爱情不可能是盲目的、非理性的。这也就解释了男男女女们后悔当初的和恋人做过的一些事的时候的尴尬,的确,当初的确你情我愿,虽然有些时候分手让两个人不欢而散,但是当初的自己却非盲目去做一些事的。“我爱你时,你就是全世界”嘛,很多恋爱过的人,都了解这种大无畏的心情。
爱情是本能和思想,是疯狂和理性,是自发性和自觉性,是一时的激情和道德修养,是感受的充实和想象的奔放,是残忍和慈悲,是餍足和饥渴,是淡薄和欲望,是烦恼和快乐,是痛苦和快感,是光明和黑暗。爱情把人的种种体验熔于一炉。真正的爱情仿佛是在理性和非理性的迷离交错的小径上做富有浪漫色彩的、神话般的漫游。当初历史上司马相如与卓文君私奔之时,我们能说这是两个人头脑发热的冲动之举吗?当然不是,是久居闺中的文君的寂寞,是青睐佳人的相如的凤求凰,两个人最终当街卖酒的时候,我想文君也是乐在其中的。爱情的本质是由个人的生理、审美、伦理和心理价值的相互作用来决定的。
然而,说到爱情中的理性与疯狂,很容易就使人联想到由爱情升级到的性爱。性爱代表着人的精神高尚的一个方面。正因为如此,在社会向前发展的过程中产生的社会文明为性爱提供了肥沃的土壤。西方哲学宗教思想,曾经一度宣传禁欲主义随着自己的宗教思想去传播,感染那些虔诚的子民。我想,幸亏中国没有以禁欲主义为什么指导思想,没有全国人民都信奉佛教吃斋念佛,戒色戒欲,不然爱情则少了很重要的一部分。其实,这与我们中国古代宣扬女子的品德是有冲突的,洁身自爱,三从四德,然而在当今的社会,似乎这种观念逐渐被年轻人因爱情而生出的疯狂而超越了。的确,爱情,没有冲动,没有盲目,爱情给我们的虽然不一定是全都正确,却让我们的感官受到了美好的心灵心灵享受。
使爱情永葆青春的秘诀,就在于保持相爱者情感交流的特殊气氛。性欲、性本能可以满足,但是对于相互接近的深刻的精神需求是永无止境的。爱情之能够坚贞不渝,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物质的产儿,达到幻想王国,进入直感的广阔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具有浪漫情调,其秘密也就在这里。——(《情爱论》之“感觉和爱情”)
爱情本身,就是一种美好的感觉。
爱情要作为人的本能和欲望、作为人的思想和感情、作为人的渴望和享乐而存在,就需要远远不断的信息、丰富充实的印象。外界的作用通过感觉的渠道达到意识的高级领域,经过综合而形成了关于恋爱对象的独一无二的品德和属性的统一而令人兴奋的认识。
真正的爱情,没有物质,不涉及权势。世界上有卑微的男女,却没有卑微的爱情。爱是一种感觉,两个人,不管可以爱多久,不管最后的结果是相守终生还是悲伤哭泣,牵手的那一段美好的感觉,是愿意为你付出一切的。说到这,我想起不久在杂志上看到的一段爱得故事。
他和她都是小工人,薪水不高,但是足够生活。丈夫很普通,妻子却很漂亮,也很伶俐。&
因为彼此都很有时间,他们每个月或是出去看场电影,或是去逛逛公园,间或出去吃顿晚餐。只要妻子想,丈夫就陪着。什么事都顺着妻子,只要妻子高兴,只要条件允许,从来不说半个“不”字,好像从来就没有自己的想法。一次,他们出去吃晚饭,妻子让丈夫点菜,丈夫说,点你爱吃的吧,妻子有点生气,你就没一点自己的主见!是不是有点窝囊!丈夫楞了,叹了口气:我只是一个普通的工人,不能给你宽敞的住房和漂亮汽车,我只想在自己“能”的范围内,给你最好的。&
世界上有卑微的男女,却没有卑微的爱情,爱她,就给她最好的,我想这也该算是婚姻的真谛。
前些日子,又看了一遍《山楂树之恋》。这段世间最纯洁的爱情,赚取了很多观众读者的眼泪。最后老三说,“静秋,我等不到你二十五岁了,但是我会等你一辈子。”虽然最后的结局那么悲伤,重温多少遍,我们依旧难忘老三用衬衫罩住静秋的头,两个人乘一辆自行车回家时的快乐情景。那是一种爱情的感觉,那是一种心动的承诺,那是美的享受。否则怎会有那么多人飞蛾扑火一样,即使受伤也要爱呢?性欲、性本能可以满足,但是对于相互接近的深刻的精神需求是永无止境的。爱情之能够坚贞不渝,它之所以能够成为物质的产儿,达到幻想王国,进入直感的广阔境界,得到美的享受,具有浪漫情调,其秘密也就在这里。
审美化,作为爱情的成分和因素,其职能特别重要。陶醉于理想化的情侣,彼此把对方看做审美的形象。两人都会在对方身上看出美的特征,它体现在对方的独一无二的个性中,具有一种征服力量。它包括面容,体型,姿态,道德品质和气质等等。——(《情爱论》之“关系的审美化”)
《山楂树之恋》中,悲剧的结局虽然是不幸的,但不一定引起压抑的情绪。结果往往是,爱情的魅力更大了,对爱情在人的审美和道德价值体系中的作用理解得更加深了。最后,喜剧也肯定爱情的道德审美本质。它消除爱情中的虚伪,误会和愚蠢,从而提高人们相互关系中的文化养素。
恋人具有画家的敏锐,具有达芬奇或拉斐尔,提香或者维罗内斯的画笔的纤巧,他的生活在审美直观的王国之中,将情人的人间面目改造成美的理想的崇高形象。
爱情总是男女关系的热烈而激动人心的审美化。它的奔腾饥渴,它追求幸福的轻盈步伐,就是血液的流动节奏,他的语言就是高尚的诗篇,是美妙的音乐,而爱情的目光就是明媚的光辉。
在爱情里,我们究竟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呢?充满传奇色彩的英雄?温柔美丽的公主?我们的行为举止同我们的愿望相称吗?我们在伴侣关系中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
其实,我们每个人身上都有两个自我,一个是现实中的自我,一个是理想中的自我。在内心深处,男人都渴望成为一位伟大传奇的英雄人物,万人瞩目,赢得美人芳心一片;而女人则梦想着成为一位美丽可爱的公主,集万般宠爱于一身,引无数英雄竞折腰。女人们希望感觉到自己是对方的梦中情人,最适合对方的妻子。
然而,一旦一个男人爱上了一个女人,他就会向她敞开自己的心扉。突然之间,他会感到心里有了个人,这人的幸福比自己的幸福还要重要。此时他唯一的心愿就是让她感到幸福。但是,什么样的女人是最有魅力的呢?很多女孩子为了自己遇不上自己心仪的那个白马王子而怅惘。其实,女人的微笑比玲珑的身材更有魅力。这个结论是美国科学家在对4000名男子所做的一次测试后得出来的。参加测试的男子还认为,女人的脖子以上的所有部位要比胸部、腿部和臀部更加吸引人。而微笑,是女人这些优势中最有杀伤力的武器。
这让我想到了关于爱情审美给我们带来的选择伴侣的指向。在我们这样的年龄去谈审美选择经验未免为之过早,但是很明显的是,身边外貌出众的朋友,感情经历就确实比相貌相对平庸一点的朋友丰富一些。初中时代大家刚刚衍生爱情萌芽的时候,可能是一句交流,可能是一方闪光的表现,或者是出众的外貌,很容易给别人带来一种初恋的懵懂心情。然而,出众的外貌似乎是比重最大的因素了。但是到了现在,和朋友们聊天的时候,如果是抱着大学谈恋爱的心态去寻找伴侣的话,那么仍然希望自己能找到个漂亮或帅气的伴侣。但是如果我们去问那些走到婚姻殿堂门槛前的人,那么他们的回答大部分是,希望自己的另一半绝对内在最重要,外在是其次的。这样一来,我们去认真地看待感情这一回事,爱情审美最重要的还是一种内在美。
怎样的关系才是爱情里最幸福的程度呢?不久前看过一本书,叫《情爱潜能》。其中非常主要的一章占了很大的篇幅,标题是“两个人的世界,以和为贵”。这悄悄印证了《情爱论》中“关系的审美化”这一章。两个人在一起,如果没有所谓的“和”,那么恐怕一切都是徒劳了,最终的结果也逃不开分手二字。我们不妨正确看待爱情里两人的关系,没有所谓谁付出的多少,没有谁的思想固执的专一,有的只是两个人内心的和平相处,只要能这样的相爱,那么相信其他一切都不是问题吧。伴侣关系幸福美满的另一特点在于,双方总是能够本着积极的态度来对待纠纷。高曼特曾说,这样的伴侣一旦吵架,他们总是在双方还没有失去控制、恶语相向之前就试图握手言和,达成谅解。
爱情对象的选择是对熟悉的众多异性中某一个人的具体偏爱,是对这个人的价值理想化。没有一个人会同时深深地、忘我地、热烈地爱两个或三个人那必然会导致心理动荡,使人面临困难的抉择,分散感情的洪流。爱琴首先要求一个人将注意力集中在一个对象上,要求感受的和谐完整。——(《情爱论》之“对象的选择”)
人们遵循一定准则的亲昵生活和“公认的“交往形式始终需要多种多样的个人品质。对任何一种时尚都机械的,毫无批判的接受结果会适得其反。如果一个人不能选择自己的衣饰用品而且把它们和谐的搭配起来,使之符合自己的特点,那就只表明他缺乏审美能力。
爱情作为进化和社会发展的成果,不像享乐主义信徒们所强调的那样,仅仅是痛苦的反面。在人的生活中,满足具有一些社会要素,这些社会要素起着价值的、行为上有效的作用。满足不仅仅是肉体的享乐,它还是审美的、道德的、心里和生理的完整享受。
法国大思想家罗素说过,爱情源于性,又高于性。这就解释了人是社会的人,如果仅仅是性的满足,那么就很难解释人为什么会有爱的选择性,也就是为了只爱“他”或“她”了,而不是别的异性。性爱是一种强大的力量,如果失去控制,它就可能变成灾难,与此同时,不能把爱情的性爱部分过分扩大化,那就玷污了爱情这个神圣的情感了。正因为如此,对象的选择也为此变得范围变小。
上了大学之后,面对大学生活,看到身边很多朋友都有这样的苦恼。交往的男朋友或女朋友是哪个学校或者是已经参加工作的高中同学,在思想观念上存在一些差异,大学上的越久,发现思想观念在改变的越大。是啊,我们在成长,并不代表所有人都在成长。这就在对象选择上出现了一些芥蒂,没有那么多永远志同道合的伴侣会陪着你。
说起对象的选择,我想起了最近很风靡的电视相亲节目,你相信一见钟情吗?反正我不相信。有人说不相信一见钟情的人就是对自己没有自信,即使这样,我也不相信,为什么呢?因为遇到一见钟情的指数几乎等同于买彩票中五百万大奖。如果仅仅是一面,那么可以说对方的面貌长相肯定不赖,不赖的人一定会有一定的感情经验,不会生下来就长得那么大,那么好看而被你遇到。而且,仅仅一面,在性格方面,条件方面,会有很多东西你都不了解。如果退一万步讲,你们什么都匹配,两个人也相爱,那么以后呢?如果在一起,会不会有什么阻力呢?现如今,人们对爱情想的越来越多,仿佛爱情并非最重要的,而取而代之的经济条件。
涉入大学的我们,在最美的年华,在对象的选择上一定要慎重。如果不能遇上一个让自己倾心的人,那么我一直遵循的原则就是,宁缺毋滥。
两性的爱情有很重要的意义,如果它得不到满足,受到禁锢或是压抑,就往往导致惨痛的个人悲剧。爱情上不幸妨碍一个人才智的充分发挥,而在社会生活的特定条件下,会决定他的个人命运。——(《情爱论》之“爱情和一个人的命运”)
爱情被直接织进我们的“自我“织物之中,渗进人的意识,使延续种属的本能神圣化,触及个人感受的基础。爱情从情感上美化人的精神世界,给人带来欢乐和希望,痛苦和享受,就像看不见的大气层一样,经常影响人的情绪,而且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他的社会活动和对现实的态度。
社会的发展必不可免的也要求爱情的发展。爱情的内容成为衡量一个人的精神高度的重要标准。爱情的精神本质不断丰富,它积聚着日益发展的精神文明中得审美价值和道德价值。
美国的心理学家斯滕伯格认为,爱情由三个基本成分组成:激情、亲密和承诺。激情是爱情中的性欲成分,是情绪上的着迷;亲密是指在爱情关系中能够引起的温暖体验;承诺指维持关系的决定期许或担保。亲密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的来自关系中的情感性投入;激情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的来自关系中的动机性卷入;承诺可以看作是大部分而非全部的来自关系中的认识性的决定与忠守。因此可以说,亲密是“温暖”的,激情是“热烈”的,承诺是“冷静”的。
涉及到关于爱情和一个人命运的问题,我觉得作为当代大学生,有很多东西我们需要注意。当代大学生的性生理发育虽然基本成熟,但心理发育相对滞后,人生观还不够稳定,学识基础还不够牢固,社会阅历还相对缺乏,还没有独立的经济基础。大学生迫切需要爱情,但未必懂得爱情,未必能把握住爱情。在大学生的言谈中,大概没有什么事情比爱情谈论的更多而理解的更少了。因此,理性的认识是大学生恋爱应具备的条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大学生这个群体,虽然从年龄上看,已经是成年人了,但是情绪还是不稳定的。表现在容易冲动、焦虑、困惑、迷茫、失落等。这种心理发育的不成熟性,决定了恋爱观的不稳定性和对恋爱时机把握的不准确性,在这种不成熟的心理状况下谈恋爱,就容易将爱情简单化、片面化、理想化和浪漫化,并因此造成一些令人堪忧的问题。有的大学生把过多的时间放在了谈恋爱上而忽视了学业;有的大学生把恋爱当成小时玩的“过家家”游戏,对方让自己稍不如意就又哭又闹;有的大学生在恋爱的过程中,不能正确面对两个人之间的矛盾,不肯相互理解与体谅,导致矛盾激化,恋情发生危机,甚至分手。
大学的两道风景线,读书写字,谈情说爱。在这座美丽的象牙塔里,我们或多或少的都会接触到爱情,甚至自己去切身体会,然而,不管我们对别的东西多么精通,对于爱情还是太过于青涩了。翻开《情爱论》,我觉得其中很多言语纠正着我对爱情的胆怯,自卑甚至执拗。在未来懵懂的爱情里,我把它看成我的参考书一般。如果我们的大学时光里有一门必修的学科为“爱情学”,那么相信“情爱论”会让我们对爱情观有一个高分的认识。
在这座爱的象牙塔,到处冒着粉红色的泡泡。
我的大学,到处温馨。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赫尔墨斯之鸟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