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课题为"新媒体传播案例时代信息传播对人们思想的影响和应对策略"好吗

新媒体对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如何利用新媒体宣传,新媒体宣传,新..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新媒体对企业新闻宣传工作带来的挑战与应对策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14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吕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3.00
&&¥3.00
&&¥0.50
&&¥0.50
&&¥3.00
&&¥2.00
&&¥1.00
自媒体时代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影响及应对策略_吕杰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新媒体时代的下的学校德育危机与应对策略易.. - 林中路的主页
&&&&&&&新媒体时代的下的学校德育危机与应对策略
&&&&&&&&&&&&&&&&&&&&&&&&&易连云&&兰&英
网络的发展使我们进入到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新的媒体技术为支撑的“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呈现出多种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特点,如互联网在技术上的开放性与平等性、人际交流中的双向性与互动性、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以及思想建构的独立与自由性等,这些新的特点从多种角度、不同层次影响到学校德育。由此,今日之学校德育改革,探索其特点并做出有针对性的应对,将是广大教育理论研究者和实践教育者一个非常重要的现实任务。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
[作者简介]&易连云&,西南大学教育学院副院长、教授、博士、博士生导师&联系电话:(重庆400715);&兰&&英&西南大学教育学院课程与教学系副主任、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联系电话:(重庆400715)
一、新媒体时代的特点
网络的发展大大超出了人们的想象,同时也以不可思议的速度开拓了人们的眼界,并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世人们的观念。人们在不经意间已经从传统的旧媒体时代步入了新媒体时代。“新媒体时代”内涵尚无明确定论,可以这样说,这是一个以新的技术支撑体系为基础的媒体形态,或者说是一个“互动式数字化复合媒体”时代。这一变化从信息技术上的革命,媒介传播的多元化开始,到网络博客的逐步盛行,已经或正在颠覆着现实生活中人们的思想观念、价值标准以至于生活方式。学校教育自然不会例外,特别是学校德育更是遭遇前所未有的挑战。有人甚至预言:“新媒体将成为主流媒体,新的话语将成为主流话语,由此带来的新思维,将成为主流思维方式。”1而方兴未艾的“博客”则将成为真正的新媒体的代表,博客的出现,标明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以个人为中心的新的媒体时代。人们从不同方面描述了新媒体的特征,并对新媒体时代的特点进行了概括,普遍认为新媒体时代至少表现为如下特点:
第一, 新媒体在技术上的开放性与平
现代互联网技术上进步,使得人们一方面打破了旧媒体时代在空间上的封闭。自上个世纪末以来,互联网在技术上的进步已经打破了时间、空间的限制,进而完成了对国界的超越,形成了一个全球性的信息空间场域。可以预期,在不远的将来,人们将在任何生存的地域之内建立起自己的网络空间从而实现超越现实空间的对话;另一方面,新媒体时代的身份认同也超越了旧媒体时代的身份界限,即如同人们所说的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2的角色转变,从而实现了真正的平等,并达到在“任何时间,任何空间”中的平等交流。3G手机的普及与流行以及功能的不断地创新逐步证实了这一点。
第二, 人际交流的双向性与互动性。
互联网技术所承载的文化影响其直接结果是社会化发展由精英文化向着大众化的发展,这一发展一改昔日大众文化传播中的信息传播与接受中的“单向性”与被动特征,开始走向全面的双向交流与适时互动。“数字时代的本质特征,是用双向交流方式实现个人化,满足个体差异的交流需要。我们可以想象,在数字化以后的时代里,将会有更加方便的媒体来满足个体的选择、加强交互。”3这种适时的双向和互动使得个人的主体性得以大大的加强,并极大地解放了人们的创造力,同时也为新的信息或知识的产生提供宏大的生产群体和更为广泛的空间。
第三, 信息传播的即时性与广泛性。
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中,传统的受众由简单的知识的单向接受者转变为知识与信息创造者,这种角色的转变其意义是巨大的,在新媒体的技术支撑下,每一个个体都摆脱了地域与传统的身份的限制,一方面能够即时地将自己所捕捉到的信息进行及时的发布。这一特点已经为近年来的几次大的突发事件中的媒体应急反映所证实,如四川汶川大地震中的及时视频传播。另一方面也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将自身的人生感悟真实地发出并实现跨越文化、种族与国度的信息共享。
&&&&第四,思想建构的独立与自由性。
新媒体时代下,个体的这种交流与传播虽然受众甚广,如同人们所界说的是由“所有人面对所有人”4。但从本质上看,其开放度却是以个体的自愿为前提,也即是说它依然是属于个人的。这一特征决定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中,个体思想的建构并没有受到媒介技术多元化与超时空性所限制,依然保持着传统媒体时代个体思想建构的独立性与交互的自由性,也正是这种独立和自由使得我们试图在新媒体时代建立个体思想的公信力和道德责任意识成为可能,进而真正实现新媒体时代个体交往中的新秩序。
二、遭遇挑战的学校德育
我们不难看到,以互联网为基础与平台的新媒体的发展,将以强大的技术力量推动并彻底改变传统教育的知识传播途径,同时也将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传统的教学与学习方式。就学校德育而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至少在如下方面对我们现今所进行的学校德育提出了挑战。如同教育者们普遍感受到的,我们的德育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时代,我们正在遭遇“难以置信”的问题。
第一,“边界”的消解与话语“霸权”的危机。
新媒体时代对于“边界”消解,其实质在于打破了传统的文化“垄断”,或者是对传统媒体时代中学校德育主流意识的冲击,使得我们面临着多元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冲击。这种消解是全方位的,它既消解了传统媒体之间的界限,也逐步消解了地域与文化的界限。新媒体所具有的开放性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文化的传递成为一种多元的趋势,这种趋势既给了广大学生以发表自己言论的机会,显现出一种“大众化”式的平等。同时,它也带来了一个很大的问题,即传统“主流文化”的话语“霸权”的势微,特别是学校德育中的信息的公信度遭遇普遍怀疑,在人人都是网络信息主人的境况下,在“民主、平等”的背后,教育者道德话语的“霸权”同时受到了来自全方位的监督与质疑;所导致的直接的后果便是因普遍怀疑而导致的新的信仰危机。更为严重的是,学生们的价值取向在海量信息的冲击下变得混沌不清甚至可能被误导。
第二、大众传播的“个体化”对传统德
育的时空的拓展。
&&&&进入新媒体时代,“数字化”的生存方式,不再是一个远景的描述,已经成为了我们当下的生存。新媒体的开放与互动性特征更是为学生们提供了超越时空的发展平台,并使学生们的个性表达成为一个我们无法回避的现实。这种媒体所具有的信息制造与传播的广泛性也正在以难以置信的传播速度向广大青少年呈现着无法计数的海量信息,使得青少年面临着各种不同的选择,事实上,广大青少年自身也是这些信息的制造者和传递者。这种由传统媒体的“一对多”到当代新媒体的“多对多”的转变使得大众传播具有了“个体化”的鲜明特征,也使得传统德育中的单向灌输与传授的方式逐渐失去了往日的光环和效力,特别是对学校德育的传授途径提出了挑战,甚至会改变我们的学校德育模式,具体地讲,新媒体背景下,学校德育的时间与空间概念均将被打破,单一的学校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模式将不再适应,德育的生活属性更加凸显,所有的公共与私人空间都将可能成为德育的场所。新媒体背景下从学生生活环境的开放性、交往的互动性与信息接触的广泛性与即时性来看,学校德育中的课堂教学将不再是德育的“黄金频道”,校园内的生活也许不再是德育的“黄金时间”,在此意义上,“全过程育德”、“全方位育德”与“全员育德”具有更加现实的意义和可操作性。
第四, 新媒体所具有的交互与互动性
凸显了个体的主体性。
如前所述,新媒体时代信息的制造、传播与接受方式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相伴而生的便是接受与传播者之间的即时交流与互动。在这种互动中,一个非常值得注意的现象就是个体主体性的凸显,这种主体性主要体现在如下方面:首先,青少年学生已经不再是单向的、被动的德育信息接受者,他们对教育者所施加的各种德育信息也不再简单地盲从,而是经过他们的自主与自由的理解、认同和选择;其次,以网络为平台的青少年的主体参与使教育者所施加的各种德育影响通过即时的互动得以及时的反馈,进而使学校德育获得及时的校正。
&&&&第五,教师角色的转换与地位的变化。
&&&&世纪之初开始进行的新的基础教育改革,其理念较过去有所不同,在师生关系上,主张教师的角色应从传统教育中的教师中心与主导转变为“平等中的首席”,在我们看来,这种关系依然是平面化的,仍然强调了教师在道德上的示范者形象。而在新媒体时代,这种关系正在被改变,新媒体时代的交往与互动呈现出“立体性”,从传播技术手段上看,电视、电脑、手机以及各种传播手段等将从道德教育转向道德学习,教师正从道德影响的发布者,成为一个新的学习者。从另一角度讲,教师实际上已经处在诸种媒体的包围之中,其个人的私密空间随着技术的开放变得越来越小。教师这一群体作为学生心目中的“道德偶象”受到了来自学生全方位的关注甚至监督。
三、学校德育应对策略思考
从上述影响所带来的冲击来看,今日之学校德育正遭遇着前所未有的冲击。学校德育如何面对此种冲击已经成为摆在教育理论与实践工作者面前的不容回避,也无法回避的重大课题。观近些年来的学校德育面对网络问题的诸种变革,我们看到,教育者们对网络的特点以及带来的种种问题有了较多的关注,也给予了高度的重视。但是,对于其影响的途径和方式,以及所带来的结果尚缺乏足够深入的研究,故而在采取的措施上常常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如众多教育者,特别是学校德育工作者往往立足于传统的德育思维方式,立足于“抢占高地”、“封”与“堵”等方法,试图将青少年学生从网络的影响与痴迷中吸引过来,或者阻断这种影响,使学生远离网络。然而,我们看到的一个令人遗憾的现实是:不少实施专门德育的“红色网站”,其点击率始终难以攀升,渐渐成为网络中被青少年学生遗忘的角落,孤独地印证着我们努力的失效,而越来越多的少年网民的出现也无情地预示着“封”与“堵”的失败。
另辟他途,便迫在眉睫……
笔者认为,面对新媒体时代,学校德育应作好如下应对:
第一, 充分认识和研究新媒体时代的
&&&&如前所述,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我们带来的影响是巨大的,特别是新的媒体在技术上的飞速发展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可以说,传统的学校德育模式在今天已经不再可能,因此教师应有充分的思想准备,迎接这种挑战,简单地拒绝与排斥不是一种理性的态度,主动地研究与了解成为当下之必须。
第二, 转变学校德育观念,探求新的
学校德育模式。由“封”与“堵”的被动的德育模式转为“疏”与“导”的主动参与模式。
需要指出的是,在新的媒体时代,其技术的开放性,以及其承载的文化影响的多元性,使得我们传统的“封”与“堵”的德育模式既无理论的支撑,也失去了技术上的可能。多渠道、多主体的信息制作和难以计数的信息传播使我们防不胜防,可以说,我们已经没有能力,也无可能将学生与新的媒体影响隔离开来,由此,应采用“疏”与“导”的德育模式,变“居高临下”的德育灌输为平等的交流与互动,更要将自己视为一个道德的学习者,实现道德教育过程中的自我道德境界的自觉与提升。
&&&&第三,利用技术基础,构建立体化的网络德育平台,实现平等、多向的师生互动与交流。
&&&&进入21世纪,由电影、电视、计算机、多媒体到互联网,特别是手机的广泛普及,已经深刻地影响到当代青少年学生的生活方式、信息接受方式和思维方式,特别是新媒体技术对现代时间与空间的突破,使得青少年学生在接受信息的方式、时间,空间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使得传统的学校德育由“平面化”向“立体化”转变。这种立体化的内涵是指,新媒体时代的德育不再是传统媒体时代的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单一层面的“现实的”有形的空间和时间,它正在被一个更大与更广泛的“虚拟的”无形的时间和空间所补充,同时也以强大的力量冲击着传统媒体时代的学校德育。在这个特殊的时间和空间中,现实生活中的身份与地位之间的界限变得模糊,隐藏在网络符号之下的是一个个独立,平等的个人,他们自由的交流,自主地发表各种感想,包括自身对诸种道德现象的判断。博客、短信、电邮、QQ空间成了个体表达思想与情感的隐蔽、快捷的工具。我们可以看到,这些技术手段的变化带来的影响是双面的,我们既要看到这其中存在的问题,更要看到,它们同时也给我们提供了做好学校德育更好的技术基础与更灵活的方式,教育者可以充分利用其优势同学生进行全方位、零距离的交流与互动,进而使教育者们可能对青少年学生施加更加深入与生动的影响,让学校德育变得更有针对性和实效性。
&&&&第四,加强网络知识教育,强化网络伦理与责任意识培养。
网络世界的“虚拟性”已是尽人皆知。“个性张扬”、“恣意妄为”、“无视规范”也成了网民们的代名词。网上“虚拟社区”的建设更是让不少的网民过起了煞有介事的网络生活,人们硬是活脱脱地在网络上建立起了一个现实世界的“山寨”版。人们认为在这样一个虚拟的空间里,可以依靠自身的身份隐藏来摆脱现实社会中的种种束缚,从而使得灵魂深处之自我得以真实的显露,并不必担心自己的隐私被暴露。就这样,一些时间以来,“随心所欲”的语言调侃与“不负责任”的游戏拼杀,对青少年学生的理性思维能力、人格心理与人文情感包括语言规范等产生消极的影响。就学校德育而言,面对如此现状,应教导青少年学生充分认识到网络的特点,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的关系,特别是潜藏在网络媒体之中的伦理规范与道德责任。无论是教育者还是受教育者都须意识到,网络世界的“虚拟”绝对不等同于“虚幻”,它并非一个外在于我们现实生活世界的“乌托邦”,或者是逃避现世的“避风港”,它其实就是我们现实生活世界的一部分,一个不可分割的部分,作为教育者而言,如果我们人为地将网络世界与现实生活世界分离实际上会对青少年学生产生一种潜在的不良影响,他们会下意识地以为网络世界成了他们逃避现实束缚,自由发挥的场所,进而形成一种两面人格。实际上,人们的网络交往与行为在很大程度上依然受着自身道德意识的支配,只是他们常常会以网络的“虚拟”为借口,而使自己得以放纵,从而得以暂时的解脱。以笔者十多年的网络经历来看,从网民们的“网名”从“俗”到“雅”;聊天内容由“姿意胡说”到“真情表白”,反映了网民网络道德意识的不断增强的过程,因网络而起的那些极端的负面个案并不能遮蔽它给人们因信息的广泛吸纳而带来的道德上的进步。我们有理由相信,网络已经逐步走出了它的“野蛮”时期,而过渡到了一个“文明”阶段。对这个“虚拟世界”的道德引领在现阶段既具有了现时的可能性,也具有了实际的可操作性。
新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与进步正在引领我们进入到一个新的时代,一个充满了变化与机遇的时代,无疑,这种变化给我们带来了许多未曾遭遇与经历的新的问题,而且还会产生出更多的新的问题,高度关注与深入研究将是我们研究者们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_________________
参考文献:
1、李希光:迎接新媒体时代,环球时报,日第三版。
2、杨晓丽:从“新闻消费者”到“新闻生产者”----浅析博客时代的公众角色定位,青年记者,2007年7月中
3、肖容: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青年记者,日
4、肖容:新媒体时代即将到来,青年记者,日
此成果系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一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
中国优秀传统德育资源的开发与应用研究----“生命•实践”学校德育体系构建((BEA060020)阶段成果
The&reform&of&moral&education&in&the&era&of&new&media
Yilianyun&&&Lanying
&&&&&&&&&&&&&&&&&&&&&&&&&&&&&&&&&&&
Abstract&:The&improvement&of&internet&makes&us&enter&into&a&new&era,&a&‘New&Media&Era’&based&on&the&new&media&technology.&In&which&there&are&some&new&traits&produced&which&are&quite&different&with&the&ones&in&traditional&media&times.&These&new&traits,&such&as&its&opening&and&equality&of&internet&technology,&mutual&interaction&of&each&other&and&etc,&are&giving&much&influence&on&moral&education&of&schools&&in&China.&We&must&do&more&and&deep&research&about&it&and&try&to&find&some&suitable&ways&to&answer&to&them.
Key&words:&new&media&&era&&&moral&education&of&school
Authors:&Yilianyun,&professor,&tutor&of&doctoral&candidates&and&Vice&President&at&Educational&Institute&of&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Lanying,&professor,&tutor&of&master&candidates&at&Educational&Institute&of&Southwest&University&(Chongqing&400715);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学& 术& 沙& 龙
以互联网为代表的新媒体,正在广泛地影响和改变着人们的社会生活。新媒体意味着技术的进步、传播语境的改变、传统话语权的解构和内容生产方式的转变。新媒体的发展和普及给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带来了新的机遇,也提出了一系列新的挑战。如何做好新媒体环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必须认真回答的一个重要课题。为了更好地推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学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我们邀请到西南大学博士生导师罗洪铁教授、重庆邮电大学硕士生导师刘秀伦教授等就“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等相关论题开展学术交流。此次沙龙由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主办,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承办。欢迎广大师生光临。
一、沙龙主题:新媒体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影响及对策研究
研讨内容:
1. 网络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精神
2. 信息时代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的理论进路
3.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本质
4.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基础研究
5.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目标体系研究
6.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体系研究
7.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体系研究
8.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政治教育研究的途径研究
9.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
10. 大学生新媒体素养研究
11. 新媒体传播环境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研究
12.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代化趋势研究
二、主讲嘉宾
西南大学政法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 罗洪铁教授
重庆邮电大学法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刘秀伦教授
重庆交通大学社会科学部主任、硕士生导师&& 王成平教授
重庆医科大学管理学院副院长、硕士生导师&&& 蒲 川教授
三、沙龙地点:明德楼1010会议室
四、沙龙时间:<span lang=EN-US style='font-size:14.0font-family:仿宋_GB年12月21日上午9:00—12:00
&&&&&&&&&&&&&&&&&&&&&&&&&&&&&&&
重庆工商大学科研处
重庆工商大学政治与社会发展学院
二00七年十二月十八日课题研究结题汇报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文档贡献者
大学副教授
评价文档:
喜欢此文档的还喜欢
课题研究结题汇报
沉&#8203;默&#8203;的&#8203;螺&#8203;旋&#8203; &#8203;课&#8203;题&#8203;研&#8203;究&#8203;展&#8203;示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大小:5.86M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媒体的传播特点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