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元函数一致连续性”的论文的论文开题报告怎么写写

河南师范大学实习生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表 - 副本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暂无相关推荐文档
河南师范大学实习生科研训练中期检查表 - 副本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想免费下载本文?
把文档贴到Blog、BBS或个人站等:
普通尺寸(450*500pix)
较大尺寸(630*500pix)
你可能喜欢
20080份文档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怎么写?
论文开题报告的研究方法、技术路线、实验方案怎么写?
09-03-04 & 发布
开题报告是有格式要求的。课题名称、选题背景、理由、国内外成果综述、研究内容、目标、方法、步骤、预期成果等。请参考我设计的一个开题报告: 1、课题名称: 关于人工智能的可行性研究 2、课题的来由: 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分工日趋复杂,并且有的工种具有一定的危险性,另一方面,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人们产生了越来越高的生活需求,越来越多人的迫切需要从消费水平进入享受水平,人们生产的目的是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二者之间的矛盾导致现有人力无法满足社会生产发展的需要,急切需要一种更为发达、效率更高的生产工具代替人力进行生产流程,只有这样才能最大显得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现代人工作的压力、紧张和心理疾病才有可能得到根本的缓解,也才有利于我们和谐社会的构建。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我们从中看到了希望。就是依托计算机技术来开发人工智能,进入生产、生活领域。 3、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本课题研究通过探讨人工智能的原理明确开发人工智能的可行性。开发人工智能将极大地提高社会生产力,将有助于改善我们的生活质量,将有助于社会、文化、教育等改革。 4、活动计划与活动步骤:(含分工) (1)组长负责进行资料收集、查询、整理,完成人工智能相关文献综述; (2)两组员负责通过资料查询了解人工智能原理等相关理论知识; (3)两组员通过访谈计算机专家了解人工智能的可行性; (4)全体组员通过访谈、观察了解工厂工人工作压力情况和人们生活状况,了解人们的需要; (5)全体组员对查询和收集的资料进行整理分析,完成研究。 5、可行性分析: (1)我们课题组对计算机技术非常感兴趣,具有较好的基础,尤其是人工智能感兴趣; (2)我们联系到了计算机专业的教师和科研院所的计算机专家作为指导教师; (3)人工智能理论研究成果比较多,对我们课题的研究提供了丰富的基础性支撑; (4)我们收集到了比较多的相关资料和书籍等。 6、小组分工:(参见4) 7、研究方法:文献研究法、访谈法、观察法等。 8、预期成果:论文、研究报告、访谈调查报告 9、表达形式:幻灯展示、实验模型、口头汇报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课题结题报告格式要求一、课题背景及立项(800~1000字左右)二、课题简介(500字左右)三、课题主持人及课题实验学校建议包含以下部分:1.课题领导小组成员2.课题实验校3.课题起止时间四、课题的理论依据(500~800字左右)建议包含以下部分:1.理论依据2.课题研究目的与意义五、课题理论研究和探索(字左右)六、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成果(500~800字左右)七、课题终结成果目录八、参考文献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课题研究的结题报告由以下几个基本内容组成:1、 报告标题:课题名称+结题报告2、 作者署名:单位+姓名(负责人或负责人和撰写人),署在标题的下面。3、 内容提要:主要观点、内容。超过4000字的就要写内容摘要。4、 问题提出:意义(重要性和必要性,是对研究方案中的研究意义部分的深化)、理论依据、前人研究综述(包括研究方案中前人研究综述以及立项后又看到过的同类课题研究成果)。5、 研究过程:简单介绍研究经过、方法、步骤。方案中的研究过程是一种假设,而结题报告中的研究过程是实际做的。6、 结果分析:摆事实,讲道理,对研究内容进行分析。这块是结题报告的主体部分,应按原来设计的内容,分几个部分把自己已做的工作加以描述分析出来。这些事情做后得到什么启发,得出什么规律性的东西,可以有数据分析、案例分析等。若在文中恰当运用图表,可以简捷明了地表述研究的主要结果。图表可以对研究过程中一些零乱的原始数据进行初步加工整理,从而直观地反映数据的某些规律和特征,显示事物发展规律、变化趋势及分布状况。常用的表格有分类表、频数频率分布表、累积频率分布表等。使用表格一般都要进行显著性检验,如卡方检验。有时为了更直观地表达研究结果,可以用统计图像,如条形图、圆形图、线状图等。在论文中若运用量表和常模,必须标出名称,并简述使用方法。7、成效分析:研究所取得的成绩、效果的分析。成绩与效果的分析最好是对比分析,通过前测、中测、后测得到三组数据,最能反映表面出成效。也可以通过具体案例的描述看出效果,如某个学生行为的变化,研究之前什么样的行为,通过一年的干预发生了怎样的变化,把他们的行为描述出来。8、 问题思考:研究的特点,今后努力的方向。充分肯定自己课题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看看还存在什么问题。9、 参考文献:引用(注释),参考他人的成果。注释,即原滋原味地引用别人的成果的,要注出谁的文章,哪一年,哪一篇文章,第几页。参考文献则附在后面。(注释的方法和参考文献的注入格式附后)10、 附录:不便列入正文的原始材料等。如一些原始材料,包括调查问卷,一些统计过的数据,一些典型的案例,一些照片等材料。上述第4至8部分是结题报告的正文部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一、如何选择问题
         我一直萦绕于怀的,是在写博士论文开题报告的一年多时间里,导师薛澜教授反复追问的一个问题:“你的 puzzle 是什么?”多少次我不假思索地回答“我的问题就是,中国的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薛老师问题以其特有的储蓄,笑而不答。我在心中既恼火又懊丧:这么简单的道理,这么明显的答案,到底哪儿不对了?!
         奥妙就在于提出问题的“层次”。不同于政策研究报告,学术文章聚集理论层面、解决理论问题。理论是由一系列前设和术语构造的逻辑体系。特定领域的理论有其特定的概念、范畴和研究范式。只有在相同的概念、视角和范式下,理论才能够对话;只有通过对话,理论才能够发展。极少有硕博论文是创造新理论的,能这样当然最好,但难度很大。我们多数是在既有理论的基础上加以发展,因此,在提出问题时,要以“内行”看得懂的术语和明确的逻辑来表述。审视我最初提出的问题“中国半导体产业为什么发展不起来”,这仅仅是对现象的探询,而非有待求证的理论命题。我的理论命题是:“中国产业政策过程是精英主导的共识过程吗?”在这个命题中,“政策过程”、“精英政治”、“共识诉求”三个术语勾勒出研究的理论大体范围和视角。 简历下载
         其次,选择问题是一个“剥笋”的过程。理论问题总是深深地隐藏在纷繁复杂的现实背后,而发现理论问题,则需要运用理论思维的能力。理论思维的训练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不过初学者也不必望而却步,大体上可以分“三步走”:第一步,先划定一个“兴趣范围”,如半导体产业、信息产业、农村医疗、高等教育体制等,广泛浏览相关的媒体报道、政府文献和学术文章,找到其中的“症结”或“热点”。第二步,总结以往的研究者大体从哪些理论视角来分析“症结”或“热点”、运用了哪些理论工具,如公共财政的视角、社会冲突范式等。第三步,考察问题的可研究性,也就是我们自己的研究空间和研究的可行性。例如,西方的理论是否无法解释中国的问题?或者同一个问题能否用不同的理论来解释?或者理论本身的前提假设、逻辑推演是否存在缺陷?通过回答这些问题,我们找到自己研究的立足点。不过还要注意我们研究在规定的一到两年时间内,是否可能完成?资料获取是否可行?等等。
         最后,如何陈述问题?陈述问题实质上就是凝练核心观点的过程。观点应当来自对现实问题的思考和总结,而不是为了套理论而“削足适”。中国的政治、经济和社会发展充满动态的、丰富的景象,如何才能用恰当的术语、准确的逻辑表述出来呢?雄心勃勃的初学者往往提出宏伟的概念或框架,但我的建议是尽可能缩小研究范围、明确研究对象,从而理清对象的内存逻辑,保证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规范的? 简历吧
       术论文。如“中国半导体产业政策研究”就是一个非常含糊的陈述,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收缩话题:( 1 )时间:从 1980 年到 2000 年;( 2 )对象:政府的叛乱者和决策行为,而不是市场、企业、治理结构等;( 3 )视角:政治和政府理论中的精英研究;( 4 )案例: 908 工程、 909 工程、 13 号文件和《电子振兴》,这是发生在 1980 - 2000 年间半导体政策领域的两个重大工程和两个重要文件。通过这样的明确界定,我们将目光集中在“政策过程”、“精英”、“共识”几个显而易见的概念上,问题也就水落石出了。同时,问题清楚了,我们在筛选信息和资料时也就有了明确的标准,在这个“信息冗余”的时代,能够大大提高研究效率。
           二、 如何做文献综述
         首先需要将“文献综述( Literature Review) ”与“背景描述 (Backupground Description) ”区分开来。我们在选择研究问题的时候,需要了解该问题产生的背景和来龙去脉,如“中国半导体产业的发展历程”、“国外政府发展半导体产业的政策和问题”等等,这些内容属于“背景描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的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关注的是现实层面问题,严格讲不是“文献综述”。“文献综述”是对学术观点和理论方法的整理。其次,文献综述是评论性的( Review 就是“评论”的意思),因此要带着作者本人批判的眼光 (critical thinking) 来归纳和评论文献,而不仅仅是相关领域学术研究的“堆砌”。评论的主线,要按照问题展开,也就是说,别的学者是如何看待和解决你提出的问题的,他们的方法和理论是否有什么缺陷?要是别的学者已经很完美地解决了你提出的问题,那就没有重复研究的必要了。 简历
         清楚了文献综述的意涵,现来说说怎么做文献综述。虽说,尽可能广泛地收集资料是负责任的研究态度,但如果缺乏标准,就极易将人引入文献的泥沼。
         技巧一:瞄准主流。主流文献,如该领域的核心期刊、经典著作、专职部门的研究报告、重要化合物的观点和论述等,是做文献综述的“必修课”。而多数大众媒体上的相关报道或言论,虽然多少有点价值,但时间精力所限,可以从简。怎样摸清该领域的主流呢?建议从以下几条途径入手:一是图书馆的中外学术期刊,找到一两篇“经典”的文章后“顺藤摸瓜”,留意它们的参考文献。质量较高的学术文章,通常是不会忽略该领域的主流、经典文献的。二是利用学校图书馆的“中国期刊网”、“外文期刊数据库检索”和外文过刊阅览室,能够查到一些较为早期的经典文献。三是国家图书馆,有些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甚至更早出版的社科图书,学校图书馆往往没有收藏,但是国图却是一本不少(国内出版的所有图书都要送缴国家图书馆),不仅如此,国图还收藏了很多研究中国政治和政府的外文书籍,从互联网上可以轻松查询到。
         技巧二:随时整理,如对文献进行分类,记录文献信息和藏书地点。做博士论文的时间很长,有的文献看过了当时不一定有用,事后想起来却找不着了,所以有时记录是很有必要的。罗仆人就积累有一份研究中国政策过程的书单,还特别记录了图书分类号码和藏书地点。同时,对于特别重要的文献,不妨做一个读书笔记,摘录其中的重要观点和论述。这样一步一个脚印,到真正开始写论文时就积累了大量“干货”,可以随时享用。 简历吧
         技巧三:要按照问题来组织文献综述。看过一些文献以后,我们有很强烈的愿望要把自己看到的东西都陈述出来,像“竹筒倒豆子”一样,洋洋洒洒,蔚为壮观。仿佛一定要向读者证明自己劳苦功高。我写过十多万字的文献综述,后来发觉真正有意义的不过数千字。文献综述就像是在文献的丛林中开辟道路,这条道路本来就是要指向我们所要解决的问题,当然是直线距离最短、最省事,但是一路上风景颇多,迷恋风景的人便往往绕行于迤逦的丛林中,反面“乱花渐欲迷人眼”,“曲径通幽”不知所终了。因此,在做文献综述时,头脑时刻要清醒:我要解决什么问题,人家是怎么解决问题的,说的有没有道理,就行了。
           三、如何撰写开题报告
         问题清楚了,文献综述也做过了,开题报告便呼之欲出。事实也是如此,一个清晰的问题,往往已经隐含着论文的基本结论;对现有文献的缺点的评论,也基本暗含着改进的方向。开题报告就是要把这些暗含的结论、论证结论的逻辑推理,清楚地展现出来。
         写开题报告的目的,是要请老师和专家帮我们判断一下:这个问题有没有研究价值、这个研究方法有没有可能奏效、这个论证逻辑有没有明显缺陷。因此,开题报告的主要内容,就要按照“研究目的和意义”、“文献综述和理论空间”、“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资料收集方法和工作步骤”这样几个方面展开。其中,“基本论点和研究方法”是重点,许多人往往花费大量笔墨铺陈文献综述,但一谈到自己的研究方法时但寥寥数语、一掠而过。这样的话,评审老师怎么能判断出你的研究前景呢?又怎么能对你的研究方法给予切实的指导和建议呢? 简历
         对于不同的选题,研究方法有很大的差异。一个严谨规范的学术研究,必须以严谨规范的方法为支撑。在博士生课程的日常教学中,有些老师致力于传授研究方法;有的则突出讨论方法论的问题。这都有利于我们每一个人提高自己对研究方法的认识、理解、选择与应用,并具体实施于自己的论文工作中。
       摘自 《中国研究生》
                               作者: 陈玲        开题报告(文体形式)            课题名称:
           姓 名: 年 级: 班 级:
           成果形式: 完成时间: 指导老师:
           一、研究的目的及其意义        二、研究的主要内容        1、 简历吧
       2、
       3、
       4、
       5、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和手段        1、        2、        3、        4、        四、实施的步骤        1、        2、        3、        4、        5、        6、        7、            表1—1 开题报告 (表格形式)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开题报告主要包括:一、拟选论文题目:二、文献综述与选题报告要求:1.  引用外文文献不少于10篇,写出文献综述与选题书面报告,字数在3000字以上。2.  书面报告内容应包括:选题背景和意义,国内外研究动态,本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基本框架,主要参考文献,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等;3. 填好“论文选题报告及论文工作计划”表,连同书面报告一起交研究生院备案;4. 书面报告的格式见附件。三、导师对选题报告的评语(就研究生对该研究领域国内外研究现状的了解情况、研究方法和手段、预期成果予以评价):四、评审小组对选题的意见(是否同意选定该课题、是否同意选题报告通过、以及对下一阶段研究工作的建议;其他建议,如限期重作选题报告、终止培养建议等):五、论 文 工 作 计 划六、附件(一下为附件内容)拟选论文题目一、选题背景和意义二、国内外研究动态三、论文主要研究和基本框架四、预期成果和可能的创新点五、主要参考文献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经济制度的确立,标志着在所有制结构理论和实践方面又有了重大突破和创新。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建设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社会生产力、综合国力有了显著提高,人民生活有了明显改善。这些伟大成绩的取得是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不断推进体制创新和制度变革的必然结果。在这场伟大的变革过程中,作为生产关系基础的所有制改革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起着至为关键的作用。随着整个经济体制改革的进程,我国所有制理论实现了三大突破与创新:一、在所有制结构上,突破了传统的单一所有制结构,提出了“一主多元化”的所有制架构科学社会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中提出:未来的社会在“消灭私有制”后,要把一切生产工具集中在国家即组织为统治阶级的无产阶级手里。[1]1875年马克思在他写的《哥达纲领批判》中又提出“共同占有生产资料”的设想。[2]后来恩格斯在他著名的《反杜林论》中指出:未来社会要有“社会来占有生产资料”。[3]这些提法虽异,但却都认为未来的社会是单一的所有制占有,即没有任何私有经济成分的公有制占有。十月革命后,列宁也提出过利用外资的问题,但其只是把它看作是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新经济政策的一部分,并不认为未来社会还存在外国资本,对未来社会单一所有制结构的认识并未改变。斯大林在领导前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于1936年宣布苏联已建成社会主义。同年召开的全苏维埃第八次非常代表大会通过的《苏联宪法》第五条规定:苏联社会主义所有制有两种形式:“国家财产(全民财产);合作化集体农庄财产(各集体农庄财产、各合作社财产)。”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明确提出社会主义有两种所有制形式,这是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创造性发展,但另一方面斯大林又认为集体所有制是较低层次的所有制形式,应当尽快提高水平已达到全民所有制的程度,因此斯大林最终也没有走出社会主义就等于公有制、特别是国有制的单一结构的认识误区,再加上他后来思想僵化,搞个人崇拜,进一步限制了人们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讨,从而最终形成了社会主义单一所有制结构的僵化模式。建国后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探索也经历了一个艰难的历程,走过一段蜿蜒曲折的路。新中国成立时,我国的所有制经济成分有国营经济、合作社经济、个体经济、私人资本主义经济以及国家和私人合作的国家资本主义经济的等多种经济成分,从1953年起党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实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农业、手工业劳动群众的个体所有的私有制转变为劳动群众集体所有的公有制,资本家所有的资本主义私有制转变为国家所有即全民所有的公有制,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在我国确立起来。但这种受苏联单一社会主义公有制模式影响,追求单一的所有制结构,认为公有化程度越高越好,试图通过所有制的升级来取得生产力发展的改造道路,不可避免的产生种种偏差乃至失误,进而延缓和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制度基础。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广大劳动人民真正成为国家的主人和社会生产资料的主人。 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确立,使占世界人口1/4的东方大国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这是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又一个历史性的伟大胜利。在一个几亿人口的大国中比较顺利地实现如此复杂、艰难和深刻的社会变革,的确是伟大的历史性胜利。这个胜利的取得,是由于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人民执行了毛泽东根据我国情况制定的马克思主义政策。 在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东方大国中顺利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建立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是马克思列宁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理论在中国正确运用和创造性发展的结果。 第二阶段:从党的十五大到现在。这一时期:在非公有制经济的性质上明确肯定了其姓“社”不姓“资”;在非公有制经济的地位和作用上,明确提出“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指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过去的“补充论”发展为“共同发展论”。标志着我们党对非公有制的认识发生了质的飞跃。这是对马克思主义所有制理论的重大突破与创新。三、在所有制的实现形式上,破除了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封闭性,提出了多样化开放性的实现方式所有制或所有制形式与所有制的实现形式是两个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经济范畴。所有制属于性质问题,它是指生产资料的归属关系,其中包括人们对生产资料的所有、占有、使用、支配和收益关系;所有制实现形式则属于方法问题,它是指在一定的生产资料所有制前提下,如何实现劳动、资本等生产要素组合,以及人们的经济权限、责任和利益的结合,它是一定的所有制经济所采取的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国内外的经验说明:同一所有制可以采用多种实现形式,不同所有制可以采用同一种实现形式。从社会主义等于单一的公有制到确立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从非公有制经济的姓“资”论、“补充论”到非公有制经济的姓“社”论、组成论和共同发展论;从公有制实现形式的单一化封闭性到多样化开放性,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主义所有制理论的认识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种理论上的深入与升华既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发展的必然结果,又反过来促进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和发展。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发展,我国所有制理论还会有新的突破和创新,我们必须在发展中抓住机遇,进一步促进这种创新与发展。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论权力制衡与行政监督行政监督指以政府为对象的监督,是多元政治主体对政府权力的监控与制约。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采取了以下放权力为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与此同时也出现了普遍的权力失范现象。加强行政监督是规范权力运用、遏制腐败蔓延、实现民主政治的必由之路。本文勾勒了行政监督理论研究的分析框架,并对行政监督的理论基础进行了详尽探讨。文章强调权力配置与权力制衡必须协调一致,行政权限的下放必须与监督机制的建立同步进行。改革开放以来,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我国逐步与传统僵化的行政集权体制告别,形成了以下放权力为基本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中央向地方放权,政府向社会和企业放权,以此调动地方与社会的积极性。但与此同时,下放的权力被滥用的情况也相当严重,腐败现象呈急剧蔓延的趋势,正如江泽民指出的到了“惊人的程度”。面对日益严重的权力失范现象,我们不可能以新的集权来解决权力下放之后出现的消极问题,况且集权体制本身也可能发生严重的权力失范。解决权力失范问题的根本出路还在于监督,在于建立均衡的权力体制,保持管理权与监督权的相互平衡。因此,以权力下放为主要标志的行政体制改革,必然提出一个相关的重大问题,即如何对下放的权力进行有效的监督。(一)监督是一种普遍的权力现象,存在权力的地方,就会有权力的监督。行政监督作为一种特殊的监督,其特殊性在它的政治性,在于其权力是政治权力。而政治是国家的治理活动,因此,行政监督是与国家治理紧密联系在一起的。行政监督在本质上是政治权力对政治权力的制约,作为一种普遍的政治现象,与政治权力的公共性有着密切的关系,反映了政治权力普遍存在的非公共运用倾向。以国家存在为前提的政治权力是一种公共权力,尽管在不同的政治社会,政治权力的公共性所代表的利益范围有所不同,但首先都代表了统治阶级的共同利益。人类是以过社会性生活为基本特征的,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对这一特征作了精辟的阐释,“这是因为人即使不像亚里士多德说的那样,天生是政治动物,无论如何也天生是社会动物。”人类生活的社会性,是由人类的生产劳动决定的。人类劳动的分工合作大大提高了人类的整体能力,没有人类的分工合作,就不会有人类的文明,就不会有人类的进步。人类的文明又把人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恩格斯曾分析道:“劳动的发展必然促使社会成员更紧密地互相结合起来,因为它使互相帮助和共同协作的场合增多了,并且使每个人都清楚地意识到这种共同协作的好处。”而人类的共同劳动、公共的生活则必然需要公共权力进行组织协调,合理配置社会资源,维护公共秩序。随着社会的发展,人类的生活、劳动之间的关系不断密切,客观上要求强化公共管理,使人类的劳动与生活在更加有序和更加有效的状态下发展。这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大趋势。当然,在特殊时期,公共权力的设置超越了社会的客观要求,可能需要限制,但总的发展趋势是公共领域在不断扩张,公共关系在日益密切,与此相伴随的是公共权力的干预也越来越大。因此,人类生活在政治权力的普遍支配之下,正如罗伯特·达尔所言:“无论一个人是否喜欢,实际上都不能完全置身于某种政治体系之外”,“政治是人类生存的一个无可避免的事实。每个人都在某一时期以某种方式卷入某种政治体系”,“人类究竟是被炸成粉碎,还是将设计出能使自身得以生存的政治安排,现在正取决于政治和政治家们”。今天,不管是政府导向的市场社会还是秩序导向的市场社会,政府都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像美国这样典型的自由市场经济社会,总统人选的更替,政府的政策的变动也都对整个国家乃至全世界都产生重大影响。然而,根据人类的政治经验,公共权力具有普遍的被非公共运用倾向,孟德斯鸠对此有经典的论述,“一切有权力的人都容易滥用权力,这是万古不易的一条经验。有权力的人们使用权力一直到遇有界限的地方才休止。”公共权力内在的变异倾向与公共权力的特性有关。公共权力是组织集体劳动、协调公共生活的基本手段和工具。“权力是特定主体将他的意志强加于他物,使之产生一种压力继而服从的能力”。公共权力的行使往往导致利益的分配,对此,戴维·伊斯顿精辟地指出:权力具有对稀缺资源进行权威性分配的功能。因此,在公共生活中,对利益的追逐往往转化为对公共权力的追逐,公共权力成为人们追逐利益的重要手段。这种以利益为目的的权力追逐,必然伴随着公共权力的非公共运用,也就是政治腐败。于是,出现了被称为公共悖论的普遍现象,以公共目标设置的公共权力却成了一些公职人员谋取私利的基本手段。这种背离公共利益的腐败现象必然受到公共社会的抵制,因此,人类始终面临这样的选择,“赋予治理国家的人以巨大的权力是必要的,但是也是危险的”。人类社会对腐败现象的遏制是永恒的课题,解决这一难题的基本途径正如孟德斯鸠所言:“要防止滥用权力,就必须以权力约束权力”。以权力制约权力是人类政治社会恒久的努力,现行各种行政监督制度就是长期历史实践的沉淀所凝聚的制度力量。行政监督并不是民主社会的“专利”,在专制国家往往也有相当严密的至上而下的垂直监督系统。不过,民主社会却必然要有行政监督,而且主要体现为横向的分权与制约,并成为民主政治的基本实现机制。民主政治事实上确立了公民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决定公共事务的权力,不过,具体从事公共事务管理的总是国家机关和居社会少数的国家公职人员。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作为人民主权意志的外在表现方式和对象化产物,构成人民主权意志实现的社会性手段和工具。但是,人民主权和意志一旦外化出来,国家机关和公职人员一旦产生,便有可能脱离人民的控制,存在着“同个人相对立而存在的异己性和独立性”。于是,就必然产生一个十分严峻因而历来引起人们关注的问题,即公民如何保持对所委托的少数人和由他们组成的国家机构的控制和监督,防止权力的异化。正是基于这种考虑,一系列与权力机关相分离、相制约的监督机关和监督机制不断出现并逐步趋于完善,这无疑是民主主体确保自身民主权利和“公意”贯彻的一种努力。因此,建立完善的民主监督机制,确立严格的民主监督程序,通过各种形式的分权和制衡,使民主主体自始至终地能够控制自己转让的权力,保证大多数人公意的实现即最大限度地达到社会所提供的现实民主权利,也就构成了政治民主的最基本规定之一。行政监督不仅是民主政治的要求,也是法治社会的必然诉求。政治社会始终处于国家权力无限扩张与法治诉求不断强化的互动之中。国家权力的无限扩张,表现为国家越来越多地干预完全可以由社会或公民自己去履行和完成的事情,或把国家权力深入到纯粹个人生活的私人领域。国家权力无限扩张的直接后果是属于私人的权利和自由不断缩小,财产权和经济自由不断受到侵犯。在这样的背景下,社会和公民要求加强法治的诉求也必然越来越强烈,以维护自己的民主权益和自由人权不受专制政权的践踏。法治的核心问题是国家与社会的权力均衡和国家内部权力制约机制的设置,因此,法治与国家政治体制具有密切的关系。从法治的政治原理来看,法治国家的政治体制应该具备两个基本条件:第一,政治统治模式应该是民主政制。民主政制确立了社会和公民对国家进行行政监督的权力和机制。第二,国家权力结构应该具有分立和相互制衡的关系。分权制衡与法治在一定程度是相互重叠、互为因果的,国家权力的分立和制衡是国家实现权力自我约束的有效制度安排。(二)行政监督作为权力之间的监控与制约关系,以不同形式体现在当代政治体制之中,随着民主政制的不断完善,行政监督作为实现民主政治的基本机制与民主政体结合在一起,在各种民主政治制度中得到表现。民主政治为保障社会不同阶层的利益提供了平和调节的机制,在这方面行政监督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利益的冲突和斗争必然会转换为政治权力的斗争。如果没有哪一方政治力量具有绝对的优势,政治权力就会出现分立和制衡的格局。政治权力分立形成的权力制衡,是不同的阶级或利益集团分享权力,从而保障各自利益的政治安排。在现实政治生活中,许多行政监督制度的构建不是来自政治理论,而是政治斗争和政治妥协的结果。行政监督制度的形成,又为不同阶层利益的合理分享提供了制度保障。行政监督首先反映在政治思想的监督。政府政策体现了政府所坚持的基本政治思想,不同政治思想的分野,反映了不同政府各自利益的主张。在一些西方发达国家,政治自由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两种政治思潮的共存,彼此批判和攻击,交替成为主导政府政策的政治思想。这种不同政治思想并存的格局客观上起到互相调节,互相补充的作用。在现代西方发达国家,偏激的、极端化的政治思想之所以难以成为主流政治思想,基本原因之一就出于此。政治自由主义比较具有革新精神,强调改革、发展;而政治保守主义则强调政治的连续性,重视传统的价值,一般具有更大的政治惯性,代表稳定的力量。没有保守主义的制衡,革新容易走过头;没有自由主义革新精神,保守力量将会阻碍社会的发展。可见,政治自由主义与政治保守主义的并存,客观上起到彼此监督的作用,从而在政治思想上防止政府走向极端。现代民主国家的政治体制也充分体现了行政监督的原理。代议制与选举制作为民主政治的基本实现形式,其基本的制度功能就是对政治权力的制衡与监督。代议制政体使国家权力置于社会代表有效的控制与监督之下,它提供了监督涂刂浦醒爰?ǖ幕?疲?⒊械A苏?巫杂傻氖鼗ふ摺6?【僦剖拐??僭辈恢劣诔晌?豢梢埔椎牧α浚???僭币坏┍忱肓嗽级ǖ纳缁峁嬖颍?【僦扑?纬傻募?辶α炕崞仁顾?绿ɑ蛳蛟级ǖ墓嬖蚓头丁?现代西方发达国家普遍建立的三权分立体制对于遏制专制,维护资产阶级民主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三权分立体制的实质是权力的监督,这种体制把国家权力划分为立法、行政、司法三个部分,并按照一定的均衡原则进行权力配置,使各个权力之间互相分立、彼此制约,防止任一权力的专制和滥用。分权体制在西方各国尽管不尽相同,但强调权力之间的监督这一基本思想是共同的,三权分立体制使立法、行政和司法任一权力都难以完全主宰国家机器,从而达到防止专制的目的。西方国家两党制或多党制的政党制度,客观上也发挥了行政监督作用。西方国家的政党制度是一种竞争制度,这种竞争对于平民来说并不意味着充分的公平,但对政党本身来说是一种有力的外在制约。要执政,必须要比其它政党取得更多的选票,要更取信于民,尽管目前西方国家各政党在公民中的信誉度普遍不高,但各党派都希望自己比其它政党获取更多选票的内在要求,促使他们努力防范错误,争取民众的支持。因此,两党或多党的并存,政党之间的竞争,客观上起到监督制约作用。由于当代政治一定上意义上都是政党政治,执政党主导着国家机器的运作,政党之间的行政监督,对于避免执政党对国家政策的误导具有重要意义。西方的政党制度尽管并不适合于中国,但在西方政治生活中确实发挥了重要的监督制衡作用。总而言之,在现代民主政治生活中,行政监督是一种普遍的现象。行政监督的普遍性客观上反映了公共性的凸现,反映了非专制政治已愈来愈受到人们的重视,民主政治得到了普遍地支持。(三)行政监督是政治体制的一个有机构成部分,同时,行政监督制度本身又是一个有机系统。行政监督体制应该是发展的体制,要与政治体制改革保持动态的协合。行政监督职能的规制要与政治体制的整体功能保持协调,离开了政治体制这一宏观的制度环境,就无法评价行政监督制度的合理性。行政监督的合理性,要在行政监督与政治体制的交互作用中去把握。在西方国家,三权分立政治体制是国家体制中最基本的行政监督机制,这一机制是动态的,随着资本主义发展的需要,不断地有所调整,以适应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在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经济需要一个自由宽松的社会环境,反对政府对经济过多的干预,限制政府专制和防止公共权力滥用是当时的主要问题,因而,对政府的监督力度比较大,政府的权力受到较大的限制,具体表现为立法机关的至上地位,政府对议会必须言听计从。随着垄断资本主义的出现,西方国家客观上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府迅速而有效地干预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能够代表国家在国际政治舞台上发挥积极作用的政府。在这种情况下,政府的权力得到了迅速地扩大,对政府的限制和监督被削弱,尤其是立法机关对政府的制约一度被弱化。然而,腐败是与权力相伴随的政治现象,政府权力的扩大客观上为腐败现象的蔓延提供了沃土,导致腐败现象的加剧。所以,近几年来加强立法机关对政府的监督又不断受到重视。总之,行政监督体系是一个动态的体制,只有与宏观政治体制保持动态的协调,与社会经济发展相适应,行政监督制度才能发挥更有效的作用。由于政治体制是不断改革发展的,行政监督制度如果不适应政治体制的改革,就会影响政治体制正常运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认识到传统行政体制的最大弊端是权力高度集中,因此采取了以权力下放为基本导向的行政体制改革,以调动地方政府和社会组织的积极性,提高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和行政管理的效率。但是,我们忽视了管理权与监督权均衡的重要性,在下放权力的同时相应的监督权没有得到合理的配置。实践表明,权力下放必须以权力监督为保障,放权后形成的权力扩张如果没有受到有效的监督,公共权力就会走向公共的反面,利用公共权力谋取私利必然严重蔓延。当前,我国腐败现象严重蔓延,不仅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权力下放带来的积极意义,而且已严重危害社会的稳定和国家的全面发展。因此,权力下放必须与权力监督相协调,失去监督的公共权力必定会最终背离公共利益。行政监督的完善不仅体现在制度上,也决定于政治主体的监督意识与监督能力。一个不善于放权的领导不会是有效的领导,而对下放的权力不善于监督的领导同样不会是优秀的领导。同时,一个优秀的领导、一个对人民负责的政治组织应该正确对待来自外部的监督。对于任何人来说,监督往往是令人不快的事,但对于有志于成大业的人来说,监督的存在却可以防止他(她)少犯错误,客观上是非常有益的。一个有雄心大志的人,一个想有所作为的人应该以积极的态度正确对待来自各方面的监督,而不应该拒绝监督。行政监督作为一种压力,对个人或组织都具有推动作用,实践表明,有监督才不敢松懈,有监督才不断进取。(四)行政监督的本质在于权力的较量,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在根本上取决于力量的支持,因此,能不能有效地遏制行政权力的滥用,不仅取决于监督机制的完善、监督技能的娴熟,更关键的是监督主体的力量。而行政监督主体的监督力量建立在十分复杂的体制基础和社会文化基础之上。因此,行政监督问题并不仅仅局限于监督者与被监督者之间的关系,而与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与社会文化底蕴有着密切的关系。从这一意义上来说,行政监督的健全和完善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要与社会政治的综合发展有机结合起来。同时,行政监督机制的完善对于政治民主化的进程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政治民主化是我国现代化的重要目标之一。民主政治作为国家的制度形式,确立了公民对国家权力的支配。民主政治制度通过对政治权力的合理配置,防止国家权力的专制和滥用,维护公民在政治生活中的主人地位。可以说,民主政治的核心问题之一是建立有效的民主监督机制,使公民有足够的力量监督和制衡国家权力,促使国家机关切实根据公民的意志和愿望进行管理,从而保障社会的政治民主,维护公民的政治自由。因此,行政监督制度的建设对于民主政治的实现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民主制度能否建立,取决于公民的政治力量,在公民的政治力量还很孱弱的情况下,不可能建立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也不可能形成有效的行政监督体制。行政监督的发展历程是专制和民主斗争的历史。民主的每一进步,都会推动行政监督的发展。在缺乏民主监督的地方,必然是专制政治横行的地方,也是腐败现象严重蔓延的地方。因此,行政监督的有效性在根本上取决于两种力量的实力对比,根植于公民的民主权利,健全的民主政治制度是实现有效行政监督的制度保证,民主政治是行政监督的力量之源。希望对你有所帮助,祝你成功!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以北京国大药房连锁为例■张佳宁 李先国一、药品连锁经营发展的背景近年来,我医药行业改革力度不断加大,药品流通逐渐放开,药品实行分类管理,医药分销市场对外资开放等,这些改革和变化给医药行业带来了巨大的冲击,医药流通格局也将会有巨大的变化。但由于我国医药流通体制改革相对滞后,医药连锁经营与其他行业比较起来还相形见拙,医改的滞后虽使医药连锁经营形成相对落后的局面,但也给医药连锁经营带来了巨大的机遇。药品连锁经营作为一种先进的经营管理模式,与传统的药品商业购销一体化的经营方式有本质的区别:它的进货渠道与销售职能是分离的,尤其是集约化配送模式,是产生规模效益、降低单位产品成本,提升企业竞争力的重要手段,这种集中配送的经营模式将彻底打破我国原有计划经济体制下的药品四级批发体系。随着我国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城镇职工医疗保险体制改革和深化以及医药分开核算、分别管理的呼声日高,医药零售业已经成为新的投资热点和社会热点。       二、药品连锁经营的现状及存在问题从1995年到现在,我国药品连锁企业从最初的几个迅速发展到400多个,门店增至近7800多家,其企业规模也在不断扩大。毫无疑问,连锁药店作为中国入世的圈地利器,成为药品流通企业的必然选择。根据有关专家统计,未来2~3年之后,将会有70%以上的药房纳入医药连锁企业的轨道。同时,药品连锁也将在不断调整中,逐渐向经营各种品牌的单个或几个品类医药商品专业形式发展。但是,尽管近年来药品连锁经营在我国得到迅速发展,然而目前盲目连锁圈地、地方保护严重、内部管理不规范等因素日益成为制约药品连锁经营健康发展的不良因素。主要问题概括如下:1.注重规模、形式的连锁,忽视内在的、规范的连锁,忽视连锁经营的基础建设。这是药品连锁经营隐患最大的问题。20%到30%的高额药品零售毛利使得药品零售业已成为医药行业各诸侯争夺的战略重点。许多企业只关心规模和数量,对连锁经营的规范化往往只注重外在形式的统一,忽视内在的基础的建设。很多特许授权一方往往自己还未具备吸引加盟者的能力,反而把加盟作为扩大规模的唯一手段。同时,特许授权者为了壮大实力往往以拉为主,缺乏对加盟者各方面条件的审查,使加盟者鱼龙混杂,部分条件不具备的经营者加盟后使企业形象受到损害,甚至低价从其他渠道进货,使药品质量监督失控。2.产权,隶属关系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限制了药品连锁经营跨地域发展。我国原有的行政监督管理体系带来的多头管理和利益分割,造成医药流通领域条块分割,地方保护主义严重,限制了全国医药流通领域统一市场的形成,也限制了药品零售业的扩张和发展。连锁经营要求跨地域统一采购,统一配送,统一管理,与行政区划管理有着天生不相容的特性。3.企业内部管理水平落后,规模效益不高,地区差异明显,竞争的主要手段是价格战。由于历史原因,药品零售业基础薄弱,布局零散,未形成专业化、规模化、集约化的经营,进入壁垒较低。药禁解开后,连锁药店竞争主要靠价格战。同时,企业只注重规模的扩张和数量的增加,许多连锁店是挂上了总部的牌子,而其原来的单体店经营模式改进很少甚至照搬,根本没有达到连锁店在进货、广告、物流、形象设计等方面的独特要求和内在规模的统一,而且内部管理分工不明确,协调缺乏科学性,导致管理成本上升,不能发挥连锁经营的规模化优势和价格优势。目前,从我国药品连锁企业总体情况来看,南方开放发达城市的发展较北方城市快,尤其深圳的连锁药店发展迅猛且水平较高,以一致、中联和海王星辰为代表,三家各有特色。在北方主要是以同仁堂药店、金象大药房、格威治大药房为首的一些药房,医药零售业竞争相当激烈。三、发展药品连锁经营的对策分析1.连锁经营的模式选择要适当。目前,国际流行的连锁经营模式有三种:正规连锁、自由连锁和特许连锁。针对我国目前药品连锁企业数量多、规模小、市场竞争激烈,并面临国际知名企业冲击的情况,药品流通企业应采用正规连锁和特许经营相结合的方式,先取得进入市场的通行证,然后通过优化整合,逐步探索适合本企业的经营模式。(1)总部为老字号,名牌医药流通企业。这类企业大多是区域性的连锁组织,随着区域限制的取消而逐步走向全国化,有着丰富的药品连锁经营的管理经验,而且在药品流通中有品牌效应,应该采取特许连锁方式,同时也要注意加盟店的质量,防止假连锁和不规范连锁。(2)总部为原医药批发企业。这类企业的优势主要在于畅通的进销渠道,在传统体制下控制了大量的销售终端,医药批发企业可以带头搞自由连锁方式。各企业相对松散地联系在一起,利用总部的物流配送来降低成本。2.建立信息化管理系统是医药连锁企业发展壮大的有效途径。只有充分利用电子计算机进行信息化管理,才能真正提高管理效率,降低管理成本,将扩张的规模效应发挥到最大。通过条形码和收款系统收集信息,跟踪药品销售的动态,从而提高物流配送的效率。3.整合现有的药品连锁经营企业,提高其竞争力,为迎接外资的挑战做好充分的准备。连锁经营的最终目的是取得规模效益,只有达到一定的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连锁总部的物流配送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4.实现保持统一和有效激励的充分结合。保持店面、广告、物流等方面的统一,是连锁经营的重要表现形式,提高效率,降低成本才是连锁经营的价值所在。在总部和分部之间建立一套有效的激励机制能够激发员工的工作积极性。5.降低药品价格,实现薄利多销,让利于消费者。随着国家对药品管理的逐步放开,特别是非处方药(OTC)的放开,药品连锁形式减少中间环节,同时资本大量流入使竞争趋于激烈,药品的价格下降已经是必然趋势。面对这种趋势,药品连锁经营企业应该尽快降低药品价格,让利于消费者。只有将最终顾客当上帝的企业才是真正有竞争力的企业。6.连锁分店的位置应该以便民为原则。药品是与人民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商品,它的销售也应该满足人民群众的方便和快捷的需要。药品连锁企业药店店址应尽量选择在居民区、商业区中,使人们方便购买。7.提高医药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传统观念认为,药店只是销售药品的场所。但是,随着非处方药的普及,老百姓已经将药店当作了小医院,常常会提出一些与药品疗效有关的问题。因此,药品连锁企业必须重视和提高销售人员的医学知识水平和职业道德。四、北京国大药房的连锁经营1.公司概况北京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注册资金1000万元人民币。员工300多人,公司实行董事会领导下的经理负责制。公司下设经营业务部、事业拓展部、采配业务部、质量管理部、人力资源部、经理办公室、信息部、财务部等组织。公司目前在北京已拥有近40家直营门店,根据公司发展规划,2007年将有近百家社区健康爱心药房遍布北京城区。北京国大药房连锁有限公司是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而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又是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的全资子公司。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成立于日,是由中央管理的以医药科研、生产和服务贸易为主业的我国最大的医药企业集团,旗下拥有十家全资或控股子公司。2005年药品、医疗器械等销售收入257亿元人民币,进出口额5亿美元。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下面还有全资子公司国药物流有限责任公司,该公司是国药股份于2002年联合国内外知名企业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组建的第三方医药现代化物流中心,注册资本6000万元人民币。国药物流致力于为国内外药品生产企业、药品流通企业、药品零售企业及药品相关产业提供第三方医药物流服务,设计配送半径为北京市及周边500公里范围内,储存与配送规模可达人民币200亿元。2.国大药房连锁的策略(1)国药集团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是国有老牌医药流通企业,已经拥有了一套非常成熟完善的进销渠道,而且拥有很多独家经销品种。那么,国大药房作为子公司,可以利用母公司的这些渠道优势,从厂家那里拿到独家专营品种,而且借助厂家的市场推广,在成本最小化的情况下,做到利润最大化。同时,在药店内设立驻店医师,给买药的顾客提供咨询。(2)在几十年的悉心经营下,“国药”已成为一个品牌,虽然它的含义非常广泛,业务涉及到多个领域。但是,当人们看到这个品牌时会不自觉地联想到经营药品的国药企业,相对于那些民营的医药企业会多出一份信任感,从心理上就先赢得了一些客户。由于国大药房的整体店面的装修颜色和在大门上方的螺旋标志与“国药”都是保持一致的,所以顾客自然会把二者结合在一起。同时,国大药房的几乎所有店址都选在社区附近,会有越来越多的人做到对“国药”品牌的认知。(3)国大药房在自己的连锁店中,根据设立的地区不同,针对不同的社区类型,经营品种应有所调整。比如在北京望京地区,是一些收入相对较高的人的居住区,在经营品种上,适当增加疗效好、相对高档的药品,满足不同收入群体的消费需求。(4)国大药房已经拥有40多家连锁店,未来应该在资金允许的情况下,不断扩大规模。一定的分店数量才能充分发挥国药物流的配送优势,最大限度地降低成本,以相对较低的价格赢得顾客。这样在与其他连锁药房的竞争中才能取得优势。(5)加强对店内员工的培训。使销售人员掌握基本的医学常识,能够为顾客提供初级的帮助和建议。随着对外资的放开,医药连锁经营市场的竞争会越来越激烈,组织结构扁平化,流通速度快,节约成本的连锁经营模式的优势将会愈加显现出来。而在都采用这种模式的众多医药连锁经营企业中,只有拥有自己的优势,即国大药房应重点发展自己的品牌优势和成本优势才能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参考文献略)(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商学院)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1、研究背景 研究背景即提出问题,阐述研究该课题的原因。研究背景包括理论背景和现实需要。还要综述国内外关于同类课题研究的现状:①人家在研究什么、研究到什么程度?②找出 想研究而别人还没有做的问题。③他人已做过, 认为做得不够(或有缺陷),提出完善的想法或措施。④别人已做过, 重做实验来验证。 2、目的意义 目的意义是指通过该课题研究将解决什么问题(或得到什么结论),而这一问题的解决(或结论的得出)有什么意义。有时将研究背景和目的意义合二为一。 3、成员分工 成员分工应是指课题组成员在研究过程中所担负的具体职责,要人人有事干、个个担责任。组长负责协调、组织。 4、实施计划 实施计划是课题方案的核心部分,它主要包括研究内容、研究方法和时间安排等。研究内容是指可操作的东西,一般包括几个层次:⑴研究方向。⑵子课题(数目和标题)。⑶与研究方案有关的内容,即要通过什么、达到什么等等。研究方法要写明是文献研究还是实验、调查研究?若是调查研究是普调还是抽查?如果是实验研究,要注明有无对照实验和重复实验。实施计划要详细写出每个阶段的时间安排、地点、任务和目标、由谁负责。若外出调查,要列出调查者、调查对象、调查内容、交通工具、调查工具等。如果是实验研究,要写出实验内容、实验地点、器材。实施计划越具体,则越容易操作。 5、可行性论证 可行性论证是指课题研究所需的条件,即研究所需的信息资料、实验器材、研究经费、学生的知识水平和技能及教师的指导能力。另外,还应提出该课题目前已做了哪些工作,还存在哪些困难和问题,在哪些方面需要得到学校和老师帮助等等。 6、预期成果及其表现形式 预期成果一般是论文或调查(实验)报告等形式。成果表达方式是通过文字、图片、实物和多媒体等形式来表现。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实验方案在哪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毕设开题报告怎么写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