跪求winky诗照片2014EP中的《故乡》MP3或其他声音文件格式的版本!

【交流】班长2014EP《贰零壹肆》听后感_winky诗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4,032贴子:
【交流】班长2014EP《贰零壹肆》听后感收藏
《再见了,二零一四》 因为工作繁忙,时至今日才能安心坐下来细听这张EP。之前是看了不少小伙伴的听后感的,不明白为什么每人都有相同的感受,都说开篇是阳光洒向宁谧的森林。 记得在上大学的时候,宿舍里一个姐姐跟其男友去听交响乐音乐会。回来后,她说她男友在给她讲解,交响乐中哪段是山林,哪段是大海,让她闭着眼睛去想象。她说她想不出来,开始是对他特别的崇拜。后来又想,既然自己听不明白,那也可能是他在忽悠,反正她不懂嘛。说完这话,性格开朗的她哈哈一笑,我们听了也笑了。 我没有去听过音乐会,因为自认乐感不好。虽然不清楚宿舍里那个姐姐的男友是否在忽悠她,但我承认所有乐章都有其要表达的意境。而那份意境通过人的想象,是可以幻化为画面的。可惜我当初学钢琴的时候,第一首曲子是《小蜜蜂》。年幼的我是没有听出画面感的,导致上了20多节课以后,就中断了钢琴的学习。于是钢琴在家闲置多年……偶尔敲键盘累了,转头看到同在书房的钢琴,我都会认为自己实在没有音乐细胞。 听《再见了,二零一四》第一遍的时候,我还没有意识到大家的听后感写的是这首纯音乐。我一直以为“二零一四”是EP的名字,而这首纯音乐没有名字。我是在2分20秒前后忽然听到转折的,在2分40秒的时候意识到这段音乐似曾相识。那种悲戚中又蕴蓄力量的感觉,让我想到了为何会觉得这段音乐熟悉。那是在日,我在一个寒风天去了我们这里的方特主题公园。我本来对真人演出不是特别感兴趣,但走到场馆门口的时候,热情的工作人员说表演不错。因为当天方特公园的游人可能也只有两三百人,我是抱着为辛苦的演员们捧场的想法,跟三个姐妹一起走进了场馆的,却没想到这确是一场精彩的演出。故事的主题就叫《丛林的故事》。 起初,我以为这是虫鸣鸟飞百兽自由的欢腾景象,是用来演给小孩子的童话剧。但看着看着,我却发现这是适合成人观看的现代寓言剧。那时深有感触的我,随后记录下了这个故事。而我更没有想到的是,我听到《再见了,二零一四》,竟然会第一时间想到这个故事。 起初,我只是觉得2分40秒前后,像偷猎者进入丛林后杀戮砍伐中的毁灭讯息;像百兽与偷猎者的斗争;像百兽走出丛林后在城市底层劳作的挣扎;像带着责任的一步一个脚印向前迈进的坚定……猛然间,我意识到,小伙伴们说的晨曦中的森林,是否就是这首纯音乐? 于是我再次从头听起,也顺手打开了歌页,看到了班长写的歌后语。原来“阳光从枝叶中透射而出”,是歌后语中即有的语句。我觉得这个“透”字用的非常好,有一种生生不息的力度。前一分钟的曲子给我的感觉就是随着太阳初升,一道,两道,越来越多的光线从浓密的树杆间射出。然后是草地上飞起无数小精灵,在林间跳跃,欢快起舞。我没有某颗大树或雄鹿的感觉,只是想起了电影《狮子王》中百兽呼应的场景。想起了《狮子王》中文译名的开场曲——《生生不息》。 在音乐转折后,我的思绪又回到了《丛林的故事》。《丛林的故事》也是没有语言的音乐剧,却和有些《再见了,二零一四》不谋而合。我把当时我所感受并记录的故事背景再拿来跟小伙伴们分享一下: “宁静的丛林中,万籁俱寂,鸟虫的鸣叫打破了这里的沉寂。随之而来的,是群兽的狂欢,一片逍遥自在。 就像农村孩子对城市的渴望一样,丛林中的动物也对外面的世界有着无限的憧憬与向往。于是,一只小猴子鼓起勇气走出了丛林,他在外面的世界拼搏着,走出了属于自己的一片天空。当这只看过外面世界的猴子回到丛林的时候,那新奇的手机,洋派的作风,都令周围的伙伴羡慕不已。因此,越来越多渴望改变的动物们穿上了时装,走出了那片森林。 然而,随着丛林的对外开放,走出去的脚步,挡不住走进来的掠夺。贪婪的狩猎者带着对金钱的崇拜,对野生动物们展开了杀戮。仓皇逃亡的小动物们,在躲避枪林弹雨的同时,还要警惕伐木者砍倒的一棵棵树木。属于丛林的资源,就这样被掠夺,属于小动物们的家园,就这样被侵占。 终于,忍无可忍的动物们组成了联盟,他们挽起手来,共同向侵略者们发起了返攻。正义是无法战胜邪恶的,所有的故事都如是在教导我们。不出所料的,黑心的侵略者被动物们赶出了丛林,可这并非故事的最终结局。因为打开门的丛林,不可能再封闭,被外来风吹过的那片土地,总是会发生变化的。 谁说风过了无痕? 为了追求更好的生活,年轻力壮的动物们走出了丛林,驻入了城市。丛林里剩下翘首以盼的老人和留守儿童,每日望着亲人远去的方向,静静地等待和生长。 不同于林子里的安静,城市则是一片喧嚣。白天,在机器轰鸣中的钢筋水泥构筑了一片石屎森林。夜晚,那些为城市建设增砖添瓦的民工们踏着沉重而又坚实的脚步,在向心中明天的黎明迈进。虽然,在黯淡的星光与光怪的霓虹中,这个夜有点清冷与漫长。但是,为了丛林中的期待眼神,他们为自己心中的希望注入了不妥协的力量。 不一样的明天,是会来的吧。” 我很早以前听试听的时候就说过,对整张EP,我最喜爱的,一听钟情的,是《何所闻》,不是其他小伙伴们多数最喜欢的《洛神赋》。如果让我对整张EP的曲目按喜欢程度排序,第一是《何所闻》,第二是之前我从未认真关注过的这首纯音乐《再见了,二零一四》,第三才是《洛神赋》与《两世洞天》。如果遇到改名字的游戏,我会把这首曲子改为《感谢,二零一四》。因为不管过去的是好是坏,对我们都是成长。 尽管我过去从许多歌曲中也有过许多感悟,但多数是以词为引。单听曲子,我只会感觉出适合搭配清新的词汇,还是豪情的语言。从未有单独曲子就让我能肯定,我听到的就是这种力量。也极少有机会与作者去交流,让我确定,我听到的就是这种力量。所以,我十分感谢戴荃,他认同了我对《悟空》的理解。我也十分感谢班长的《再见了,二零一四》,是这首曲子及歌后语的方式,让我确定,我还是那个未曾老去的我。虽然无甚乐感,但还能用心去感受这一切的我。2015,我要恢复我中断多年的写作。
《两世洞天》 发完《再见了,二零一四》的听后感,我第一时间是找浮华来分享的。因为在我转了2首歌曲的时候,浮华已经转完了,我的MP3格式的曲目是浮华传给我的。而我除了慢速看完七爷专业的评论,其他小伙伴的歌后感都是快速阅读的。只有浮华的听后感,是我亦慢慢地仔细地看的,起初是因为她写的比较长。 曾经一度,我多次在论坛上看到有人对我的文字重复一句评论。每次回贴都有不少人说,看到那么多字眼就花了,从不会去看内容。而这时,我也会忽略他们的评论,因为这只说明一件事,就是这些人与我无缘。我知道,在我一路同行的朋友里,也有许多从未认真读过我文字的人。但是我写是我的事,他们不读是他们的事,他们却从不会以不读来评价我。就像你可能有一个从不上微信的好友。却不会有人去保持一段每日评价说“你别更新了”,“别写了”,“别发了”的朋友关系。在日渐匆忙的人群中,能抽出时间慢慢细语的人,是我的同类。 浮华告诉我说,她觉得自己写的不好,因为只是自己的感受,不是音乐鉴赏。我告诉她,我写的也是自己的感受。我们不是专业学音乐的,所以我们写不出专业的鉴赏,写感受足矣。在我看来,七爷写的,也是自己心里的感受,也不是鉴赏。“鉴赏”一词,总会让我想到烫金封面的唐诗鉴赏、宋词鉴赏那些精装版的书。那些离我们的生活好遥远,是我们所抒发的小情怀不能抵至的地方。 有朋友问,那古代不是距离我们的生活更遥远,为什么你们还听古风?我想说,当曹操、周瑜立于赤壁之时,他们谁也不是站在这里的第一人。而苏轼几立于赤壁之时,曹操、周瑜已经成为古人。当我们今天读到前后《赤壁赋》、《赤壁怀古》的时候,他们皆是古人。结绳记事的古人,不知道会有纸张;矛盾相搏的古人,不知道会有火炮。载体、工具,都在改变,但人还是人,没有从两只眼睛变成三只眼睛。所以当服饰改变的时候,总有些没变的地方,是亘古而今的。那就是一颗怀古的心,面对“青史几番春梦,红尘多少奇才”的喟叹。 其实《两世洞天》,我就是听到“三千年青史又翻过一篇,再回首,此去经年”才逐渐开始静心入歌的。开头的“黄铜镜”、“梨木台”,以及后面的“紫檀香”并没有给我什么感觉。许多古风歌曲都会写“物”,再写“情”,是想以“物”烘托“情”。但许多歌曲,我只是看到“物”的名字比较“古”,却难生“情”。“铜镜”一词,让我最先想到的歌曲,必定是李玉刚的《逐梦令》。方文山《逐梦令》的词,也是我认为将“情”寄“物”,“物”“情”统一的最好的词。同样的“铜镜”,这里只是简单的以古铜色,以“黄”来衬托古。而《逐梦令》中,用了一个“入”字,将一个思君不成眠,憔悴胭脂落的人像,映入了铜镜。 同样的“檀香”,这里的“紫”,不知是否因为其字作色意讲,为帝王贵气。我会想到《三寸天堂》里“木兰香遮不住伤”的感觉。并非是说这两句意境相同,而是词的共同点是点题点的太透。点透以后就固化了人们的思绪,等于写“死”了感受,不像有张力的“活”能自由生发。而《逐梦令》中,用了一个“引”字,只一个字便勾画出了香烟丝丝缕缕升起,向四周无声的散发的场景。毕竟周杰伦与方文山是多年的老搭档,《逐梦令》的曲子也与“如意”轻,“屏风”静,“北风”行的感觉完全贴合。所以《逐梦令》是我曾经单曲循环到妈妈跟我说“好听是好听,但是你换首吧”的一首歌。 《两世洞天》,开头的曲子,能听出“物”的感觉。但是词转“情”的时候,觉得换个“物”,也能与此“情”搭,没有非它不可的感觉。所以导致“情”的前两句,并不能引我入戏。而“三千年青史又翻过一篇,再回首,此去经年”刚微入戏,又被“将军令”给打出来了。不过第二节从“黄昏游弋的孤雁”就开始微有感,觉得这一节词曲贴合感比第一节强。 “看尽枯荣白骨”这一节,词是微有感,主要是曲开始更有感。我第一次听时,是听到这里才听到背景音乐里的打击声的。后来重复听时发现,从第二节就有了,只是我没发现。我不知道这是模拟的什么声,初听给我的感觉是太妙了。因为这个相对比较“脆”的声音,入了正在柔的曲子中,有将人从沉浸的前世拉回今生的感觉,一如主题“两世”。 像是在一座宫城的四边,两道高耸的旧红色宫墙中,夹着一条不太平整的青石板路。在晨曦来临前,一个看不清面容的前朝宫人孤独的走在这空旷中。他的手里拿着类似“打更”的工具,就发出这样的声音。他向我们走来,但眨眼间,他又背我们远去。没有白昼,没有可以照清一切的光明,转瞬黄昏。似乎也没有夜,没有可以湮灭一切的黑暗,转瞬又清晨。他就在晦暗的青灰色天幕下,踩着这久经磨砺的青石路,来来回回的走着。他越来越老,步履越来越蹒跚,但是他不会死。任凭宫墙外血雨厮杀,宫墙内朝代更迭。君王有死,繁华有尽,可是这个宫人没有死,苍凉没有尽。 如果说前两节的词,是努力让我们在眼前勾画出一个男子的话。这个男子是绝对主角的那种。他站在广场的一隅,迎风而立,斜视着前方的正殿。我们看到的是他孤独的背影,想到的是他风华绝代的面容。而他在风中翻飞的发带与衣袂,割裂了入镜的宫殿画面。就这样翻飞着,翻飞出了暑去寒来。 可是这样的画面太直接,仿佛每部小说中都有这样一个主角。因此我更喜欢曲子给我的感觉,那个连背影都不清晰,唯有步履的宫人。所以我是喜欢这个效果处理的,初听至此特别惊艳。但听了几遍以后,又觉得歌里每段都有这个效果与歌词不是特别搭。若没有词,但就曲而言,这个效果配的非常好。 所以我对《两世洞天》的感觉,没有听《再见了,二零一四》那么激动。歌词与曲子还有班长的演唱让我觉得最统一最有感的是“你此生所求由我成就”这里。这句回来了我当初听《凤求凰》中的大气。虽然只是一个人的内心的小心戏,其格局却大过那些对观征战、观兴衰的铺垫描写。因为外在的所有变化,都是由人主导的。而人,是被心左右的。心,决定了所有人的所为。 “白发时蓦然回首”这段,曲子与词的感觉还是比较贴的。整体歌曲的感觉是第一节和第二节的前两句感觉略欠,后边都还好。只是结尾歌词本上没有歌词,我以为要唱的是“可曾记风流”。听完了四个字,一直在等最后一个“流”字,却一直没等到。后来看了七爷的帖子才知道,是“可曾记否”。她说感觉这里是累赘,我是觉得这一句没有写尽。因为最后一节是转折,转回了人生初见的场景,这四个字没有引发的感觉。 听完歌,我去翻歌后语,才知道这是以《盛世无争》为背景而创作的歌。《两世洞天》的题目很好,词的整体构架也很好。这并不与我前边认为词写的略欠而矛盾。我感觉的是,作为原著,词作弄简有了一个很好的主题。他为这个主题规划了一个起承转合的思路,定好了一首词每一段的意境。可当下笔的时候,由于对这个故事太熟,这种感觉太深,反而不容易表述。 就像我的一个朋友,他也写过几首自己词曲的歌曲。当我问他为什么不为我们玩的游戏写一首的时候,他说等等。这一等,我等了十多年。十年后,他给我的答复是,不是不想写,而是想写的太多,反而写不出。我想所有写作的朋友都有相同的感受,当感触太深的时候,确是无从下笔。有时写是写了,却自己对写过的东西也不甚满意。所以《两世洞天》就是给我这样的感觉,想表述的没有表尽。 整首歌,个人觉得从前八句以后,词曲开始入境。我喜欢前八句后的这首歌,所以有那个成语,“渐入佳境”。就好像我们很多时候,是活着活着,才明白了自己想要做什么。我也是如此,从小到大,没有特别想要的人、物、事。我曾经的生活目标就是,够吃,够穿,够我偶尔出去旅游就可以了。而当我过了这些年这样的日子以后,我才发现我有更想要的生活。 昨日高中同学聚会,谈到2015年要做的事。同学问我之前用什么名字,以后要用什么名字。我告诉她,之前的名字不必提起了,那都是过去青涩时期的文字。我都不会再去翻起那些东西,只是会接受那是过去的自己。新的名字我已经取好有一段时日了,是完全独立于现在的我的。也有朋友问,为什么不用你的微博名字?在我的分类中,微信和QQ是属于熟人的。博客和微博是属于有缘人的,而做事是属于与社会交互的。所以独伊无二还是独伊无二,只是新年又多了一个新的我。那是,另一个洞天。
《西塘·夜话》 初见这首歌名的时候,因为西塘两字,我以为这又是一首烟雨蒙蒙感觉的歌。包括打开歌词本看第一段歌词的时候,我也以为曲风是非常柔润忧伤的那种。可当听到这首歌,我立刻想起了儿时音乐课本上的《洋娃娃与小熊跳舞》。如果这首歌依然是旧江南曲风的话,我想我会听一遍就匆匆放弃。一是比较柔润的江南曲风的歌曲近期太多;二是人不能一直浸在淡淡忧愁中,大痛可以歇斯底里,大悲可以入定。而淡淡忧愁是闷在心中无法释怀,久了会把人憋坏的。所以我听到欢快的音乐响起,是非常开心的。转念又有些担心,因为这样的欢快打破了旧有的江南印象,是否能被接收? 可能我是入戏较慢的那种,这首歌依然是第二段开始入戏。第一段给我的感觉更像是定格在了民国时期的文艺青年身上,无他感。而第二段比第一段的画面感要强,我会想到水波荡漾中船夫摇起木橹。且一定是那种双橹的,有胡须的老船家面带笑容,在船尾一摇一顿。他的整个身子都随着动作活动起来,与船一起晃着。船从拱桥下钻出,船尾向两边荡去层层漪纹。一个少年迎微风立于船头,观着水路两侧的风景。青白的房舍高低错落,偶有穿着素色服饰的行人从岸边狭窄的青石板路走过。虽然是欢快的曲风,但给我的感觉还是很安静的画面。这时候出现了一个妙龄的少女,她脚步轻盈的从远处走来。她的手中有一把粉色的油纸伞,瞬间点亮了整个淡青色的画面。 我是有这样一把油布伞的,大红色,一侧绘了几笔兰花。那是小时候父亲出门旅游,带回给我的礼物。那时候我太小,伞太大。纯木制的伞骨感觉特别地沉,我抱着都觉得累。所以这把伞就放在我的储物柜中,平时是难得想起的。只有每年假期的时候,在家闲着无聊,翻箱倒柜的找玩意儿,才会看到它。而每次看到它,我都是欢喜的,因为这是我喜爱的感觉。我会拿它出来,撑开,合上,再撑开,在手中转上几圈,再合上。 听老人们说,在屋子里打伞不长个,所以这把伞我从未打在头顶过。更多的时候就是看着它在手里旋转,时快时慢,伞骨或模糊或清晰。小时候的我,在下雨天撑折叠伞的时候,也喜欢将手中的伞转啊转。后来城市里人越来越多,慢慢就无法这样恣意的旋转了。因为当你转伞的时候,伞上的雨水可能飞溅到路人的身上去。包容性愈发低的现代人,轻则给你一个冷眼,重则就开始了言语辱骂。当我们在出门时的行为越来越被束缚,越来越不能随心所欲的时候,我们发现,我们长大了。大到忽然从柜子里拿出这把伞,都觉得它是被施了魔法,变得很小了。 这直径刚及肩宽的小伞,倒依然是有些分量的。这些年我走过的景区多了,景区旁贩卖的商品愈发的天下大同了。几乎在所有的地方,都会有花式的小伞。基本搭配是木伞骨与不透明的油布组合,不锈钢伞骨与薄纱组合。鲜少有纸伞,因为易脏、易损。而在我的想象中,油纸伞应该是那种轻盈的,必须可以被捅破的。并不是我有暴力倾向,是个破坏狂。是有时就需要毁掉,才能显示轻盈欢快的感觉。就像晴雯笑着,一下一下撕开手中的扇面。 但是,当我拿起愈加粗制滥造的旅游纪念品时,那些木头与金属拿在手里轻的毫无质感。我就会想起我那把沉重的油布伞,20多年了,伞骨还是光滑有质感。所以我渐渐明白,想象的感觉是一种美好,真实的感觉又是另一种美好。有时想象和真实大相径庭,却可以共存着,共同美好着。 回到歌中,我在第一段,第四段,会想到夜色浓郁。而在第二段,第三段,总觉得是淡色画面。很喜欢“缺一抹春时烈艳”的那种感觉,如同黄绿色的嫩草间,还没有春花绽放。所以我在第二段时会想到白日的浅色情景,及那一把暖色的伞。 我曾经有一副拍摄于碧沙岗公园的雨景,加强对比后仿佛天地都是黑白色的。只有一位女子撑开的伞,是红色的。那时候我还不会使用历史画笔工具,所以极喜爱这张照片。当我会用历史画笔工具以后,我处理了多次此类的照片。我会将荷塘的图画处理成水墨色,只恢复其中一朵莲花的粉嫩。我会将一个身着战甲的女子图片处理成深棕色,再恢复她长发的红烈。我也会将一个梦幻的女子图片处理成旧色,只留下唇及眼的亮色。我还会将台儿庄或开封城的古建筑夜景处理成单色,只留下灯笼的红,或新或旧。因此第四段歌词,依然是我喜爱的这种感觉。夜色昏暗中只有灯笼的红,是我每年去几次开封寻找的感觉之一。 所以当我第一遍看到歌词的时候,觉得歌词写的很一般。没有让我一见惊艳的语句,没有让我觉得与旧江南不同的“新”的地方。而当我跟着音乐开始听歌的时候,猛然觉得歌词的画面感很强。“夜雨落岸边青石板”与前边的“听船家咿呀呢喃”是同有旋律感的。真的是搭配起来,会让我觉得雨点都欢快起来的感觉。加上“却是我喜的山花烂漫”,是我最喜欢的三句。最后一句也有瞬间点亮画面的感觉。一副画里的颜色不要多,艳色也不要多,只在最后加上那么几笔足矣。若依我个人感受,歌的感觉是,夜-昼-昼-夜。如果一和四段是连贯的现实,那就是夜为真,昼为忆。二和三段是在眼前回放的画卷。 其实《西塘·夜话》的成歌感觉,词与曲是非常贴合的,比《两世洞天》要好。如果让我再排序的话,我对《西塘·夜话》的喜欢程度,会超过《两世洞天》。《西塘·夜话》的吃亏在于,第一段的歌词,没有二三四段的歌词带感。我听《西塘·夜话》的时候,听了第一段,就跳到下一首歌去了。而《两世洞天》我初次听是有次刚戴上耳机,正好听到副歌。YY频道里放到“走一条不相为谋的路”那一段的曲子。我当时问桜咲咲这是什么歌,咲咲告诉我是《两世洞天》,我就记得了。 闲下来以后,再听整张EP,《西塘·夜话》更加耐听。而且除了曲风的喜悦,我听歌的感觉也是喜悦的。我一直喜欢有那么一点特别的感觉,叫与众不同。所以《西塘·夜话》不同于其他旧江南曲风的尝试,是听得出班长音乐的多样化的。 听完歌曲我看了歌后语,我觉得班长的境界比我更高。我认同“古在心,不在相”这句话。世界上仅有两座因二战炮火毁坏而作为世界文化遗产重建的城市。一个是台儿庄,一个是华沙。华沙太远,所以当别人认为台儿庄是原址重建,是现代没有看的意义时,我固执的跑了一趟台儿庄。 那天我步行下的泰山全程,却依然坚持步行走到了台儿庄的四个角落。开封很近,近到我周围的朋友都认为它没啥转头。我却每年跑十次左右的开封,只因为我喜欢这座城市的感觉。开封的古迹,除了铁塔、繁塔是北宋建筑外,基本都为明清建筑。所以总有人在我耳边念叨,他们喜欢真实的古迹,越老越好,开封不行。而我却很喜欢开封满街的仿古建筑,古是一个城市给人的感觉。 不过班长可以将身着牛仔裤的现代人们看成身着汉服、胡服。我只在特别有感的时候,才能忽略周边游人的大呼小叫。但当我举起相机的时候,我做不到如此。故而我独游开封的时候,总是在各种旅游淡季。如果有电线、现代服饰游人、吊塔等入境,我会用我蹩脚的PS把他们P掉。我其实从未替换过蓝天白云,或组合过场景,阴天就是阴天。但我对感觉中格格不入的这些现代痕迹,是忍不了的。记得和未暮暮游清明上河园时,天逢大雨,除了我们几乎没有游人。那天没有看成大型马术表演,但东京梦华录的表演场地,确是我见过最美的一次。 朋友们都说我是职业的导游+不遗余力的广告商。那我就再借用一次清明上河园的广告词:“一日步入画卷,一朝梦回千年”。我想即便再有心境的人,忽然耳边传入“啊!啊!”的大叫声,都会被拉回现实的。因此我想建议所有去古镇、古城、古迹旅游的人们,尽量文明旅游。当人们的行为互不打扰的时候,可能会有更多的人能够进入穿越的状态。会有更多的人产生不虚此行的满足感,从而会生出更多的愉悦。一如这首欢快的《西塘·夜话》。
《洛神赋》 作为整张EP里我第三喜欢的歌曲,原实是因为和想象有些差距。我的小学是在郑州市第一大小学,伊河路小学上的。那时候我知道附近有漯河路、汝河路、陇海路,就好奇为什么所有的路都带水。不得不说老郑州的路是很规矩的,东西为河,南北为岳。当我抱着疑问去问长辈的时候,长辈们告诉我这个没有方位感的人,听名辨向。而现在的郑州,虽没夸张到如张家界起阿凡达山的地步,新路名已只是“好听”罢了。 初中的时候,我已经忘记是哪篇课文了。只记得我的语文老师告诉我们:山南、水北为阳,山北、水南为阴。于是我知道了洛(雒)阳的来历,是在古洛(雒)水的北面。而且我了解到,伊河与洛河是并流的,成为了伊洛河。由于我对“伊”字有特殊的偏爱,我开始积极的去了解课本以外的知识。 在这个过程中,我知道了“河图洛书”,据传八卦就源于此。我知道了“河洛文化”,知道了世界上的文明多起源自河流。在未上历史课的时候,我就知道了两河指的是幼发拉底与底格里斯河。我看《中华成语故事》,会因为“洛阳纸贵”一词而骄傲。我对家乡文化历史的热爱,其实就来自于伊洛河。 初听到“洛神赋”这三个字的时候,相当长一段时间,我都以为是写洛神的。那时候只听过洛神的传说,一个有善心、有美貌,有教百姓生存技巧的女子。当看到河伯被羿射瞎眼睛的时候,非常开心,因为洛神被救了出来。在我的心里,洛神就是一位令人喜爱,又令人敬佩的女神。想当然的,我以为《洛神赋》是歌颂洛神的,就很喜欢这个名字。 这个误会一直到2000年我开始上网的时候,才变化。读着半文言的《洛神赋》,文字很美,却达不到心中所念及的美感高度。而后继续了解《洛神赋》的创作背景,开始不怎么喜欢它了。当时所知《洛神赋》是曹植写给甄后的,就固执的认为人对人的爱恋太庸俗。用一个完美的女神,来比喻一个有缺点的凡人,对女神是十分不敬的。故而弃《洛神赋》如敝屣,再无关注。 回到郑州以后,我每年都会接待许多外地的同学、朋友。中原毕竟是交通方便之地,因此郑少洛开变成了我的必修课。忍着心中对《洛神赋》的“不适”之感,再来了解它,却得知它被我误会了许多年。射日的是大羿,嫦娥的丈夫是大羿;洛神宓妃的丈夫是后羿,后羿是夷羿;宓妃不是甄妃。大羿是英雄,宓妃是女神,而嫦娥是小偷,后羿是昏君。多年后真相原来是:英雄娶的是小偷,女神嫁的是昏君…… 当得知英雄与女神不再是完美的一对儿,我们便步入了现实生活。或许这些神话传说的起源,描述的就是不完美的现实。而那些被口口相传中“矫正”为美的误会,则是因为人们心中矛盾的向往吧。所以《洛神赋》被误成曹植写给甄后的,大抵是源自人们对真爱的渴求。就像现在流行的玛丽苏,谁都希望将自己代入,拥有一个对自己永爱不变的恋人。 其实此时的我,虽仍向往完美,但已经可以接受普遍的观念了。一个人,将自己的所爱在心中比美为女神,曹植也是个痴情的人。而事实却给了人们更沉重的一击,原来“甄”是鄄城的“鄄”。曹植只是借此抒怀,并非是真的爱恋这样一个真实存在的人。当我的好友为这个真相扼腕叹息的时候,我则深深地舒了一口气。无论曹植想表达什么样的情感,《洛神赋》终又回到了我希冀的写女神的主题。 我更喜欢不被误读的《洛神赋》,没有曹植与甄后故事背景的《洛神赋》。当我再去读纯粹的人神之恋,真的是恍如隔世一样久远了。儿时听,听的是女神的美;少时读,读的依然是女神的美。现在,我仍认为女神是美的,却更深刻的理解了不可得的美。越被束缚,越去想象;越是禁忌,越是渴望。我将《洛神赋》看作这样一种对真实描述的时候,再度喜欢上了它。 曾经看过一个讨论古风的帖子,作者讨厌古风。作者说所有的古风歌曲都不好听,除了《山鬼》。之后就有小伙伴去跟帖,戏谑地说,所有的古风歌词都是矫揉造作,除了《山鬼》。得知EP里有《洛神赋》的时候,我又是欢喜,又是迷茫。去年有位小伙伴私戳我,求《洛神赋》的词,我答:你不会去读原著吗?小伙伴欢天喜地的说:对啊,我好笨!忘记《山鬼》就是屈原的词了!因此相当长一段时间内,我都在替班长担忧。我觉得《洛神赋》太长了,班长全部谱完曲,就是一部音乐剧了! 后来班长在YY剧透了EP的部分歌曲的片段,我才知道《洛神赋》不是曹植的词。而且曲子第一遍听时,没有特别吸引我的地方,所以我对《洛神赋》的期待下降了。收到EP后,我是匆匆扫视了所有的歌词的,觉得《洛神赋》歌词平平。所以我单曲循环了好久的《何所闻》,其他歌曲都没有去听。 过了几天,我戴上耳机的时候,是草莓在频道麦序上唱歌。我听到一首我没有听过的歌,觉得曲子非常好听。看着梨落、咲咲她们都在字幕,觉得词也写的很好。我还很奇怪,为什么她们都会这首歌的歌词,平时也没见如此积极字幕。当我复制一段去问度娘的时候,看到了“赋一首洛神而你拒绝听闻”。我惊觉这是被我忽视的《洛神赋》,才赶忙开始听整张EP。 如果说《何所闻》是我一见钟情,《西塘·夜话》是日久生情,那《洛神赋》是再见定情。不过《洛神赋》我第三遍听的时候,惊艳的感觉又没有了。我换了个安静的环境,第四遍听《洛神赋》,还是觉得没有《何所闻》的感觉。虽然可能是年龄的问题,咲咲和浮华都更喜欢《洛神赋》。我认为她们的喜欢,一定有她们的理由,我决定再多听几遍《洛神赋》。 听了多遍《洛神赋》以后,我终于明白了问题出在哪里。我每天晚上都要听一遍《不眠千夜》,我觉得它真像不老之蛇吐着信子在一卷一卷。那种卷的感觉,像一个妖异的女子在向人类勾手,在诱惑着你失去意识,只知跟随。我第一次听到《宣》,就听到了天下苍生为己任的大义。我想知道古风圈还有谁能写出这样特色霸气的曲子,一问度娘得知是班长,瞬间了然。 《洛神赋》之所以草莓唱的时候,我觉得好听,不是因为草莓唱的比班长好。而是因为我不知道是《洛神赋》,不知道是班长的歌。我把它当作一首我在麦序上听到别人唱的古风歌来听,觉得这首歌相对水平较高。但在EP内,我一直听不出感觉,是因为我想把它当作经典来听。我带着这么多年对洛神的完美的苛求的念想去听,《洛神赋》未能让我觉得完美。我前几天和如歌、残叶聊天的时还在说,谁也不认识时,古风圈我只关注了班长的微博。我带着对班长的才华的完全推崇去听,《洛神赋》未能让我认为尽显了班长的才华。 明白问题症结所在以后,我换了以听一首普通的古风歌的心态来听歌。此时再来听《洛神赋》,是首词曲都算不错的古风歌。《洛神赋》的词,在我听草莓唱的时候,意外百度到是作于2010年的词。单看在公屏刷的词时,我喜欢,觉得写的非常好。翻歌词本时,我没被吸引,是同样的问题,没有达到我对“洛神”期许的高度。 我对《洛神赋》的古文的理解,就化为了那一句:人神殊途,命定的不可得。对这首歌词,始终感觉像写人对人因缘际会的不可得,缺少了宿命的悲。所以我只能抛开对“洛神”的感觉,再来反复听这首歌。个人觉得主歌部分,词曲的贴合度一般,主要是词相对曲感觉较欠的感觉。副歌两段,词写的更好些,词曲的贴合度就高了,感觉就来了。 班长唱的《洛神赋》,唱的感情,我觉得比《何所闻》唱的到位。如果说我喜欢《何所闻》的词、曲、立意、感觉,我喜欢《洛神赋》的唱。唱的感觉是主歌两段,副歌第二段,都是能感觉到有悲有情的。班长常说他录歌的时候,宁愿要唱的音有瑕疵,但是感情到位的那一遍。我听古风歌,觉得唱的最有情的,就是班长了。我喜欢老妖的声,女歌手里最喜欢小爱的妈,但总觉得都不及班长放入歌里的情深。 听完歌以后去读歌后语,看到了班长果然说到了情。说到他“最深刻的情绪、感情、永远都在第一次的demo里”。《洛神赋》没有达到我想象的那种情,却是我可以听出班长的情的一首歌。因此当我又啰嗦了一堆的时候,浮华说个人情感写多了,就不是歌评了。我与她讨论,当听歌没情没感的时候,这首歌可以扔进垃圾堆了。能让我们有所思、所感,可能这些都和歌评无关,但是这能证明这是首好歌。所以,我们写的都是听后感,不是歌评……
《平湖月》 我西安行的最后一天,好友对我说,有名的、该玩的地方,我都去过了。他想了很久,就想到平湖这一个地方,可以带我去悠然地转一下午。这是我第一次听说平湖两个字,就误以为平湖是这个湖独有的名字。虽然小,也能像鄱阳湖、东湖、西湖一样在地图上有自己的标识。后来我一度忘记了湖的名字,可能是因为“平湖”这个名字太普通。当我看到《平湖月》名字的时候,我忆起在那遥远的西安,我也在平湖边两度漫步过。我想知道班长所见的平湖,给予他了怎样一种感受。 我打开歌词本,才知道班长所见的平湖,是杭州的平湖。度娘告诉我,全国各地都有平湖,就像每个城市都有幸福路一样普遍。凡没有波涛感的,稍微宽敞的湖面,都可以取名为平湖。那如此多的平湖,是否能让许多人找到自己片刻的宁静地欢欣呢?就是“宁静地欢欣”,我没有用错词汇。不是所有欢笑必须要与嬉闹挂钩,汇集成欢闹的。当一个人内心宁静的时候,是最能感受到自我感觉的时刻。那种看到自我的感觉,是很令人欢喜的。所以我第一遍听《平湖月》,从开头就很喜欢。感觉曲子很有雨点滴在湖面,氲出一圈圈涟漪的感觉。这种动态,反而刻画了一种更加宁静的美。 我曾跟小伙伴们说,我看到《平湖月》歌词的第一反应,是准备拖鼠标全选。因为全选以后,所有与背景对比不明显的文字都会清晰的。而意识到这是歌词本的时候,只能在略暗的灯下再打开手机的闪光灯来照出文字。墨尧说她的第一反应也是全选…… 这首歌是我挺喜欢贰小哲的词之一。与前面几首喜欢后部分词相反,这首歌我喜欢前面部分的词。第一段让我想到了曾经读过的四句诗:手写瑶笺被雨淋,模糊点画费探寻。纵然灭却书中字,难灭情人一片心。 第二段的词写到了石碑。去年我爬了泰山,并且沿途拍下了主线攀登的大部分石刻碑文。都说泰山之旅其实是文化之旅,重点在于这些石刻。这些石刻,书法很赞,内容也极其丰富。但可能是为了方便游客留影,所以描红绘金的感觉太过新与鲜。失去了“旧石碑纹路”的岁月斑驳之感。所以我更愿意想象,这里的那块石碑是倒在野地里被杂草半湮的模样。 第三段的歌词我也很喜欢,我觉得整首歌词与曲风的感觉都很搭。因为我总是在节假日看到介绍“西湖涌人海,断桥被挤断”的新闻。所以能在络绎不绝的人群中,看出平湖的静,写出平湖的静,是十分难得的。我尤其喜欢“偷了一袖荷香”的“偷”字。估计许多人写到此类场景,会惯用“染”之类的词来展现静中的氤氲。而“偷”在这里动起来,却感觉很轻快。一如“偷得浮生半日闲”中,“偷”成功了,有种满足地窃喜地感觉。这种喜是属于自己的。因为小偷总不会对人大喊,自己偷到了个手机。人们都说感情越是禁忌,越是强烈。“偷”那种不得语人的压抑,会显得这分喜悦更加强烈。 我在平湖的白天,荷花开的还不多,但也遇到了下雨。当江面上开始有零星的涟漪,眼看风势渐狂,我在滑索准备关闭前任性了一下。我很庆幸在前面几个男生相继害怕的时候,我没有放弃。因为我曾在水上坐过几次滑索,这是感觉最好的一次。当我在水面上飞驰的时候,我的前后左右都没有人。睁开眼,四周是烟雨蒙蒙的江面;闭上眼,感受雨点和着风打在我的脸上。不似夏天暴雨的狂虐,却也不似春雨般温润。这让我感觉自己在迎着风雨前行,然而风雨并不可怕,我能战胜它们。本来没有特殊景色的平湖,因为这一刻的感受,让我生出欣喜。尽管,这个西安平湖的场景没有西湖那么诗意美丽。 我不知道那个少年喝了多少桃花酿。我在西安平湖边的那晚,喝了几两52度的西凤,谈不上微醺,应该是略起兴奋。夜晚的平湖边,行人特别少,我们几个好友在湖边漫步。起初是在修好的栈道边行走,路灯异常的耀眼。当我们走到栈道的尽头时,没有了路灯,便不敢再前行了。而此时的昏暗,方给了我宁静的感觉。就是在这样的边缘地带,前进是欢喜,却因恐惧而止步。后退是现实,是一举一动都不能随心所欲的光亮之下。路灯的强光呈放射状洒下,我想到的是法海那射出金光的金钵。前方的黑暗是压抑的,但却有那么一丝自由的诱惑。后方的光亮是更压抑的,不仅被剥光所有的遮掩,而且被穿透五脏六腑。我停在这里,想起了萨顶顶的《自己美》。我想谁都不理,不进不退,借用稀薄空气中的那一点点浮力,跳脱出去。而后,皆回还的好友相继开始喊我,催促。于是我转身匆匆跟上他们的脚步,这一刻的感受,就被我这样遗忘了。 在贰小哲与班长的眼中,定是没有这为方便行人而伫立的现代化的强光路灯的。那个平湖边只有古朴的红灯,被风吹过的忽明忽暗,根本照不清石子路的深浅。如果用现代人的眼光看,这些灯是毫无实际价值的。可是世界上又有多少东西是能被绝对定义为有意义的?看过一篇文章,说是北上广快节奏生活的精英们嘲笑在古镇中悠闲混日的人们生命没有价值。而在古镇中睡到自然醒再随意做点事的人们,嘲笑北上广拼命三郎们不懂享受生活本身。这里的红灯点点,不是用来照明的,是用来说话的。它们说:我在这里,欢迎同好前来。所以那个少年讨到了酒,因为是同好,因为纯感情,没有用到钱。 没有人可以绝对地去定义那两种截然不同的生活,谁对,谁错,谁更有意义。只希望无论选择了哪种生活,都坚持走下去,不让自己后悔。我想这个已不复年少的人,是没有后悔的。在他眼中的“昔年”,“画舫”还是轻灵的,“朱砂”还是鲜红的。据说回忆远比当时经历的真实要美丽。少年多年后回忆多少遍,这幅荷塘月色就被他柔软的心温润了多少遍。那是一遍比一遍更美的感觉,所以《平湖月》是耐听,可以反复听的一首歌。 如果要我挑剔些什么,就是我不大喜欢后面部分的和声。下午在办公室的时候,同事强烈要求听《骨生花》,我也不喜欢有和声版本的。不知道是不是我个人的错觉,觉得没有和声会更轻,更静,更夜。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为兴趣而生,贴吧更懂你。或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梦望断 winky诗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