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县域经济方面的mpa论文开题报告 用什么理论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我国县域经济研究理论基础的解读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本文重点对我国县域经济的研究理论基础进行了归纳和总结,并结合实际进行了解读,以期找到更适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尤其是找到适合西部地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理论。 中国论文网 /2/view-3108989.htm  【关键词】县域经济;理论基础;比较优势;产业结构;经济增长;可持续发展;解读   国内外的县域经济理论研究绝大部分都是借助于对区域经济的研究,县域经济在国外的基本定义为一种区域经济,它是以广大农村为腹地,以集镇为纽带,以县城为中心的一种区域经济,因此它具有资源丰富、区域广阔、生产门类齐全、人口众多的结构特点,其结构特点就像生物细胞或者原子一样,都拥有一个核心和一个能够互补的外围区域。   在我国如火如荼的县域经济研究中,国内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独到的见解。在研究过程中,大家通过借鉴和引用西方的区域经济学、发展经济学、地理学等理论来发展对中国县域经济的研究,使得国内的县域经济研究理论出现了快速的发展。其中,代表性的理论基础有以下面几种,它们在我国县域经济研究中发挥着不同的作用。   1.区域比较优势理论   比较优势理论,有的也把它称为比较利益说,学术界普遍认为这种理论最早来自亚当·斯密(Adam Smith)。比较优势理论的发展大致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即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的绝对比较优势理论与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的相对比较优势理论为代表的发展阶段;第二阶段,即以资源禀赋理论(Factor Endow.mentsTheory)为代表的发展阶段,资源禀赋理论又称赫克歇尔-俄林模型(简称H—O理论);第三阶段,即以二战以后的新贸易理论为代表的发展阶段。   比较优势理论认为,国际贸易的基础并不限于劳动生产率上的绝对差别。只要各国之间存在劳动生产率上的相对差别,就会出现生产成本和产品价格的相对差别,从而使各国在不同的产品上具有比较优势,使国际分工和国际贸易成为可能。根据这一理论,每个国家都应集中生产并出口其具有比较优势的产品,进口其具有比较劣势的产品。比较优势是和一种和国家的资源禀赋有关的优势,是一种具有相当竞争力的天然优势,但它要有效发挥就必须借助其它因素的支持:比较优势强调得更多的是某一个国家产业发展的可能性大小;某一个国家拥有比较优势并不等于在现实经济中该国拥有的实际竞争力。但比较优势理论对国际经济发展的作用仍然是不可低估的,在现实经济中仍然有着重要的意义。比较优势理论明白地告诉我们:地区之间的产业发展必须扬长避短,才可能取得最好效益。   从系统科学的角度看,比较优势理论是县域经济的定位理论。它试图解决一个子系统如何在大系统中定位的问题。比较优势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方面表现为比较成本优势,它是指各个国家在相同的资源禀赋条件下由于要素生产率或生产技术的相对差别(而非绝对差别),以及由此产生的而形成的优势;第二方面表现为资源禀赋优势,它是指由于各个国家的地理位置、自然资源蕴藏、气候条件等方面的不同所导致的各国专门从事不同部门产品生产的格局,由此产生的相对成本的差别而形成的优势。   比较优势理论目前在区域经济发展中被广泛地应用。我国的很多县,特别是位于中西部的许多县,可以说都是发展中地区,因此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比较优势理论也同样得到广泛运用。   2.区域产业结构化理论   区域产业结构是在特定区域范围内经济空间布局组合的结果,具体是指特定区域范围内,具有不同发展功能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在某个特定的区域范围内,为什么会拥有某种类型的产业结构?这完全取决于该区域对经济空间布局的总体要求和区域的优势。一般来说,某个区域的优势主要包括三种优势,即体现在资源、区位以及发展阶段上。通常要充分发挥某个区域的优势,关键之处在于必须建立合理的区域产业结构。怎样算合理?那就是这样的区域产业结构能充分体现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和发展阶段优势。具体来说,就是要在实践中遵循比较优势理论,并根据区域经济发展的阶段,正确选择既符合区域优势又符合发展阶段的产业,从一个地区来看,要分清主导产业和专门化产业,打造相互适应相互协调的区域产业结构。   经济结构优化理论已经被广泛地运用于县域经济的发展中,并一再被证明这是制定县域经济发展战略必不可少的理论。这其中主要是指产业结构优化理论。所谓产业结构的优化,是指在县域经济发展中推动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级化发展的过程,是实现产业结构与资源供给结构、技术结构、需求结构相适应的状态。它是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主要依据产业技术经济关联的客观比例关系,遵循再生产过程比例性需求,促进国民经济各产业间的协调发展,使各产业发展与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相适应。它遵循产业结构演化规律,通过技术进步,使产业结构整体素质和效率向更高层次不断演进的趋势和过程,通过政府的有关产业政策调整,影响产业结构变化的供给结构和需求结构,实现资源优化配置,推进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发展。   根据区域产业结构化理论,我国大部分县域的产业结构调整方向都应该是提高二三产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但二三产业内部具体确定哪些作为支柱产业,哪些作为新兴产业,哪些作为有潜力的产业来扶持,就必须充分考虑本县的实际情况以及有利因素和不利因素。   3.区域经济增长理论   从上个世纪50年代起,区域经济发展理论大量出现并且逐步走向完善,但始终围绕区域经济增长这个核心。以经济均衡增长理论和非均衡增长理论两种最具代表性。   区域经济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莱宾斯坦(H.Leiben-stein)的“临界最小努力”理论、罗森斯坦·罗丹(P.N.Rosenstein-Rodan)的“大推进”理论、纳克斯(R.Nurkse)的“贫困恶性循环”理论以及赫克歇尔-俄林(E.Hecksher与B·Ohlin)的资源禀赋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这些地区的经济要增长,就必须要打破这种均衡的状态,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同时获得增长。这个理论适用于落后地区经济增长的描述和开发,为发展中国家迅速摆脱贫穷落后困境,实现工业化和经济发展,提供了一种理论模式,指出了一条快速发展的路线,因而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并对一些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实践产生了一定影响。   非均衡增长理论主要包括:缪尔达尔(G.Myrdal)的“回浪效应”与“扩散效应”理论、赫尔希曼(Albert.O.Hirschman)的不平衡增长战略、佩鲁(F.Perroux)的增长极理论、威廉姆森(J.G.wil—liamson)的倒“U”型理论以及综合很多学者形成的梯度推移理论等。这些理论认为:不发达地区存在着生产与消费的低水平均衡状态。由于经济落后地区的资本有限,不可能大规模地投向所有部门,要实现这些地区的经济增长,就只能集中资本投入到几类有带动性的部门,通过有带动性部门的经济优先发展,促使整个区域的经济得到增长。   4.可持续发展理论   二十世纪特别是五、六十年代以来,人类一直在不断反思自身的发展对资源环境乃至人类自身所造成的破坏和伤害。人们逐渐意识到,传统的发展方式带来了生态失衡、环境污染、资源耗竭以及贫困人口增多等一系列经济、社会、资源、环境问题,殃及到了人类乃至地球生物的生存与发展。例如,一些化学工业发达的国家,大量含汞的废水污染水体,汞进入食物链,使人体血液的含汞量超过正常人的10多倍,连北冰洋的企鹅体内的含汞量也超过正常企鹅的3-5倍。种种不祥迹象引发了一场全球性的危机意识,人们迫切地在寻求新的发展方式来指导人类的未来,可持续发展理论就是在这一背景下逐渐形成的。可持续发展表达的是一种既满足当代人需要,又不损害子孙后代之所需、不损坏地球生命系统的发展观。
  在1987年当世界环境与发展委员会在发表的《我们共同的未来》中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后,国际社会纷纷响应。1992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大会”通过《21世纪议程》,我国也于1994年发表《中国21世纪议程》,2003年,又制定了《中国21世纪初可持续发展行动纲要》。   可持续发展理论自形成以来一直处于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人们对这一理论的解释也是异彩纷呈。仅到1989年,可持续发展的定义己多达13页纸,并且,这个清单还不是毫无遗漏的。   尽管如此,可持续发展理论的核心思想是一致的。这个核心思想为人们所传递的共同信念就是社会经济的健康发展应该建立在生态持续能力、社会公正和人民积极参与以及生活质量提高的基础上。它强调社会经济的发展要与资源环境相协调,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以及人与人的和谐,使人尽其才、地尽其力。   可持续发展不单指生态发展,而是包括生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它要求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三赢。生态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生态效益,在开发资源、发展经济的同时,要注意保护好环境,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经济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经济效益,经济发展必须把数量与质量、速度与效益有机统一起来,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社会可持续发展,就是要注重社会效益,促进教育、科学、文化、卫生、体育等社会事业全面发展。核心竞争力的培育也需要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对于县域经济的研究,不论是在国内还是在国外,不论是理论界还是实践界,大体都是以经济学作为理论基础。虽然近年来县域经济在我国的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但是我们还应该看到,它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就总体而言都还欠缺,同时,又因为县域经济研究的理论基础主要依托国外的区域经济理论,这其中很多与我国的实际国情又不尽相同。所以,找到更适合我国县域经济发展的指导理论,尤其是找到适合西部地区提升县域经济实力的理论就成为理论界的当务之急。   参考文献:   [1]段培君.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理论的系统框架[J].中国软科学,2003(06).   [2]刘全忠等.关于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思考[J].中国经济导刊,-50.   [3]纪明.县域经济发展理论体系的构建[J].广西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1).   [4]徐高.县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J].时代金融,2011(33).   [5]高平.刘洪海.县域经济的产业动态发展机制与产业政策目标确定[J].辽宁经济,2011(07).   作者简介:何涛(1971—),女,四川遂宁人,西南大学农业推广硕士,会计师,四川职业技术学院应用数学与经济系讲师,主要从事财务会计教学以及区域经济研究。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县域经济的金融支持发展战略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工业园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优秀毕业论文..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工业园区建设与县域经济发展研究——以安徽省肥西县为例--优秀毕业论文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政治理论课程论文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