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大师,有谁能够提供一些四年级下册语文课文阅读教学方面的理论,比如对话理论……写论文需要的理论基础,谢谢啦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研究》课题结题报告
研究团队:高中语文组 执笔:李春良
2011年12月,我们 根据多年的教学体会和我校学生的实际情况,制定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研究方案”,并于2012年4月成功申请为校教育科学规划2012年度“集体课题”,由李春良老师主持,路良基、刘孝焱、王兆银、任扬华、屈莹等老师作为课题主核心成员。该课题于2012年4月开始实施,现已按计划顺利地完成了实验任务,取得了显著成果。
一、课题研究的背景及核心概念解析
1.课题研究的背景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当前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实践中,由于教材的内涵不够丰富,教师的审美素养有待提高,课堂教学模式和阅读教学的评价单一,再加上应试化教育,只注重双基、技能,而轻过程、情感的教学现象时有存在,学生在课堂上感受不到阅读的乐趣,得不到情的感染,意的熏陶,更享受不到审美乐趣。基于上述认识,从我校的实际出发,我们提出研究课题《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研究》,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积极的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让学生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核心概念解析
(1)高中语文阅读教学
阅读教学是教师、学生以及文本之间进行对话的过程。课堂上的文本研习是与文本对话,活动体验及问题探讨等等则是师生、生生的对话,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也反复强调对于文本的阅读与鉴赏。所以,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在语文课堂教学乃至整个语文教学过程中都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2)教学审美化
教学审美化是教学生存的一种境界,在这种存在方式里,教学不仅仅以美的事物为手段、工具,更重要的是整个教学活动都呈现出美的样态,师、生双方在教学中体验到知识的学习所带给他们的美感,体验到教学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美的享受。他们全身心融入到教学情境当中,感受着教学活动的勃勃生机和生命韵律,体验着知识所蕴涵的生命情态。教学活动已经变成了人的自身需要,成为人的生命自由创造的需求,师生就是在这种教学活动中体验着自由创造的精神愉悦,获得生命的享受。
二、本课题研究目标
1.改变语文教学重课本知识传授轻实践活动,教材内涵不丰富的弊端,利用现实生活中的语文教育资源,构建成一套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贴近学生生活、富有审美情趣的语文阅读教学校本课程。
2.改变语文学习的评价方法单一,评价注重近期的显性的效果,偏于理性的弊端,形成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几方全面进行的多元评价体系,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以全面考查学生的语文审美素养。
3.改变课堂教学结构机械、模式单一的现状,探索多元化的具有学校特色的适合于不同年级,不同类型课文的教学模式,让学生在轻松、活泼、和谐的氛围中享受语文。
4.通过本课题的研究与实践,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以及实施审美化阅读教学的能力。改变课堂教学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技能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培养学生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交流合作的能力。
三、研究的主要内容
1.树立三维一体的审美教学的有效机制;
2.形成对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评价体系;
3.构建校本化的高中大语文阅读教材;
4.提高教师审美素质的基本操作策略;
5.探索多元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四、研究的基本方法
本课题的研究采用行动研究法,边实践边研究,探索审美化阅读教学的策略和途径的研究,探索语文教学的新思路、新方法、新理念,有效提高阅读教学质量,切实提高学生的阅读素养。
五、研究的理论依据
1.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理论认为,人在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潜力,只要给以适当的外部条件,就能调动其主观能动性,使潜能和个性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挥。这一理论对本课题的启示:教师要在阅读课堂上帮助、鼓励每个学生表现自己的审美倾向,充分调动学生的潜能,让学生在不同方式的阅读中获得审美体验和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建构主义理论:
建构主义理论即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于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源,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新知识。这一理论对本课题的启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在课堂上既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
3.新课程标准的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 》明确指出: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学生,培育学生热爱语文的思想感情,指导学生理解和运用祖国语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提高学生的思想修养和审美情趣。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发展影响深远,学生对阅读的反映又是多元的,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这种综合能力的培养,各学段可以有所侧重,但不应把它们机械地割裂开来。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在积极的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六、研究步骤
1.准备阶段(2012年4月―2012年8月)
2.实施阶段(2012年9月―2014年1月)
3.总结阶段(2014年2月―2014年6月)
七、研究结论
(一)探索了审美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
审美化的阅读教学是在审美情感的参与下,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理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的统一,把理解深奥的知识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其内在情智激发创造的一种最优化教学。因此,审美化阅读教学应以培养和发展学生健康审美情趣和审美情感为内涵,注重教学的存在与运行的美,注重教学过程本身是否美的问题。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应从“情”和“美”的视角契入,把着眼点放在对阅读教学的“审美化”的构建上。通过对阅读教学的研究,结合审美原理,我初步探索出审美化阅读教学的课堂流程为:创设情境――体验探究――激发创造。
1.创设情境
情境,是实施审美化教学的基础和前提,教师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审美情境,是审美化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师生在特定的审美情境中,触景生情在情感共振中,获得审美情感体验。创设情境的目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心境,唤起学生的审美注意,当学生进入一种特殊环境,面对特定的审美对象,新鲜感便会油然而生,注意力高度集中。比如,组织教学时,教师优雅的仪表,亲切而真诚的问候,清晰简洁的谈话,优美轻盈的背景音乐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的影视图像等,都会使学生产生真切的审美心境。
教学情境的多元化,不仅是教学手段的多样化,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在每一个教学环节中起到不同的作用。用于教学的起始阶段和结束阶段,可起到唤起审美注意,激发审美渴望;用于教学过程的各环节和教学内容的连接,能起到承上启下,培育新的审美心境,唤起新的审美注意和审美渴望;用于教学内容之中,则会使原有的审美要素更加丰富多彩,产生更佳的宜人、感人、化人的审美化效应。
2.体验探究
在审美化阅读教学中,根据语文课程的本质“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根据阅读教学的特点规律,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和阅读需求,以读为本,读悟结合,读写结合,读思结合,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学生是否主动体验探究主要体现在课堂上学生活动的表现、主动的参与、问题的探究等方面。
3、激发创造
情感,是学科教学“审美化”的主要标志,情感是人文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最为活跃的心理因素,既是审美感受的动力,又是教学目标之一。审美化阅读教学应牢牢地把握住情感性原则。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的圣境。阅读教学是从对审美对象的感知开始,建立在情感体验、善于思辩的过程中,这是最能体现审美化教学本质的一个特征,通过情感的教育和培养,阅读教学不仅是让学生掌握知识、技能、技巧,更重要的是要挖掘学生的潜能,激发对文本的兴趣,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创造能力。
总之,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重精神愉悦、重个性张扬、重情感激发、重主体参与、重体验探究、重人文关怀。在不同的年级,教学资源都有独特性,教学策略当然有所不同。
下面以“审美――品读”模式为例谈审美化阅读教学模式的构建。
品读是指学生在朗读、默读中按照自己的体会和想象而对课文(特别是重点段落和关键词语)表达的思想感情予以品味。学生的品读具有鲜明的个性化特征。品读不仅有助于学生加深对课文的重要思想内容的理解,还能使他们体会到祖国语言文字的韵味,如语言的节奏美、音韵美、意境美等。品读实质上是一种创造性阅读。它需要学生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独特的感受力。
审美品读是以美的规律来优化和规范语言实践行为,使学生置身于愉悦的、个性的、创造性的阅读之中,乐于学习、善于倾听、深悟美读,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不时点燃学生的情感火花,使其在情绪的勃发与激动中进入审美阅读的圣境,在丰富的语言实践活动中深切地体验语言文字的灿烂,让学生自读自悟,悟出情感,读出个性,说出见解,交流心得体会,分享学习成果,从而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它具有形象性、主动性、愉悦性、情感性、创造性等特点。
1.在审美心境中品读
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与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与把握对象。为此,教师要依据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心理特征,自觉地运用审美因素,创设多元的审美情境,是“审美―品读”式教学得以成功和优化的保证。正如教育家冷冉所说:“有无学习兴趣,是会不会学习,能不能学习的根本前提。”学生对语言文字要有准确的感受和领悟,必须处于一个特定的语境和心境之中,这样才能主动地以审美的态度感知和把握对象。如我们在上《可以预约的雪》时,其中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激起了学生写句的兴趣,取得了良好的阅读教学效果。老师说:“如何对待生命的中的常与变,林清玄给了我们他的答案。古今中外,不同的人又是如何对待的呢?示例:面对不可预约的人生―― 苏轼豁达开朗,豪放洒脱,以诗显志;史铁生坚强自尊,热爱生命,以文励志;”请同学们仿写他们的经历,感悟他们的人生。学生写出了“司马迁:隐忍苟活、忍辱负重,以生践志;屈原:宁为玉碎,舍生取义,以死明志;贝多芬:不屈不挠,主宰命运,以乐和志。”等仿句。通过创设仿写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有效的语言实践活动,通过咬文嚼字,品味词句,凝炼语言,培养语感。从而培养学生综合审美素养。
2.在审美体验中品读
审美是以体验为核心的个性化的情感教育。审美体验的本质是一种对象化的自我享受。在阅读、鉴赏、接受过程中,体验是最基本的前提活动。我国传统的语文教学中经常使用的“涵泳”“吟诵”“体味”“妙悟”“入神”等都包括情感体验的过程。高中语文教材中有丰富的人物形象,有引人入胜的意境,有传神的词句。如何将“知”的积累转化为“感”的积淀,不是零碎的分析,而是在品读中整体把握与领悟。即教师要把学生当成学习的主人,尊重学生的内在需求,将探究的目标建立在学生的需求之上。努力为学生提供一个良好的情感倾向,以各种合适的教学手段和教学形式吸引学生主动体验探究。由于学生获得了自我体验探究的机会,便会很快地投入到语言实践活动中去了,在愉快的情绪中完成了学习任务。不仅使学生的精神世界得到愉悦,同时也唤起了学生对学习的更大兴趣和强烈的创新意识,这正是我们所应追求的理想审美化教学效果。如我们在教学《鸿门宴》一课“樊哙闯帐”这一情节时,为了引导学生感悟樊哙鲜明的人物个性,我们先让学生自读相关的句子,简明扼要说言中之意,再让学生将句子与原文比较,从描写人物的语言、动作、神态的词中分析人物形象,感悟司马迁对樊哙的赞美之情。然后进行个性化朗读,将自己的理解与体会寓美读之中。学生读出了情之真、情之切、情之浓、情之深,引导学生体会樊哙的“忠、威、智、识”从而进一步认识刘邦和项羽的性格特点。
3.在审美视角中品读
美学家罗丹说:“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教师要从美的视角,引领学生研读文本,把一切美的人、情、物都“探”出来,领学生去发现、去欣赏。有人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个人每次读同样的内容或不同的读者读同样的内容都有不同的认识与理解。
附:《葡萄月令》一课品读汪曾祺的纯净透明的心灵的片断实录:
师:在汪曾祺心目中葡萄是什么?
生:孩子。
师:有何凭据?从文中找凭据。
生:四月份,给葡萄浇水,“不大一会,它就从根直吸到梢,简直是小孩嘬奶似的拼命往上嘬”。
师:这是把葡萄当孩子了。有其他依据吗?
(生小声讨论)
生:“九月的果园像一个生过孩子的少妇,宁静、幸福,而慵懒。”
师:葡萄园是孩子的妈妈,那爸爸是谁呢?。
生:(笑,齐答)汪曾祺。
师:对!有没有其他依据?
生:文章最后一段:“老鼠爱往这里面钻;它倒是暖和了,咱们的葡萄可就受了冷啦!”这里的“咱们”不可能是一个人,除了作者还包括果园。
师:很好。这样的依据在文中还有很多。葡萄在汪曾祺的眼中就是他和一个孩子。由此我们可以知道,汪曾祺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生:汪曾祺就是一棵葡萄树。
师:是啊,汪曾祺为我们提供了一串葡萄――葡萄一样的语言,葡萄一样的散文,葡萄一样的心,葡萄一样的人。我们在读散文时就应该从语言入手,走入作者的心中,读出人物的性情。
师:这就是品读。品茶是品茶的色香味。品文是品――
生:文中之意
生:文中之情
生:文中之神
生:文中之韵
师;对,品文的“精气神”。
以上恰如《语文课程标准》阐述的,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是多元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4.在审美移情中品读
移情是在想象中把人的感情注入到对象上去,使之带上读者的思想情感色彩,寓情于物,物生人情,情之相通,美寓其中。杜甫的“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说的就是这个道理。有人说,作为教材中的诸多美的因素,不是露天的珍珠,伸手可以摸到;也不是碧空的银星,抬头可以看见,它往往隐藏在艺术形象中,隐蔽在生动的意境中,有时只会意会,那么如何获取艺术的真谛呢?创设情境,培养想象,将文章中词句具体情境化的过程,是很有效的方法之一。叶圣陶先生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学生的情感是伴随着清晰的表象和正确的理解不断深化的。因此,“审美―品读”式教学就是依据语言文字,进行引导,展开想象,进入课文的境界,借助语言文字,领悟其中的情,体味其中的神。如在教《冬天之美》一文时,通过移情,创设情境:“乡村的冬天夜晚,非常寒冷,一家人围着火炉闲聊。同学们,你们有没有这样的经历?这样的经历仅仅让你们感到冬天的美好吗?”学生情绪高涨,纷纷回忆起自己和家人冬日相聚的美好场景,还自然得出了“冬天之美,尤美在人情之美”。当学生的审美想象得到激发,他们就能在朴素的话语中道出真情,在品读中获得审美的愉悦和满足。
5.在析词中品读体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念奴娇.赤壁怀古》中,巧妙地抓住上片“穿、拍、卷”三个动词,从表意、修辞和语境等方面由浅入深地品味写景用词之妙,更加真切地体会到了苏轼在壮美之景中表现出的豪迈之情。也正因为有了如此深切的体会和感受,所以学生在随后的朗读中才能读出了情,读出了味,读出了神。
6、在对话中品读体悟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苏教版教材必修一第三专题“月是故乡明”所选文本皆设置“对话栏”,其用意就是让教师引导学生在阅读教学中与文本对话,与作者对话。我们把对话中品读的方法用在诗歌教学中也收到很好的效果。在对话教学中品味诗意,体会诗人情感。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引领学生与文本对话,在理解诗词意思的基础上品味诗词意境,进行生生对话、师生对话,涵咏诗词韵味,深入挖掘诗文内涵。在这个过程中又适时插入诗人的写作背景,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加深了学生对诗文内涵的理解体验。在品读中赏景悟情,让学生用心去体悟“一切景语言皆情语”。
学生在品读的过程有那种独特的思维、创造性的见解是十分可贵的。
附:其他阅读模式
1.情境体验模式
情境体验模式,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有目的地引入或创设具有一定情感或情绪色彩的以形象为主体的生动具体的场景,以引起学生一定的态度体验,从而帮助学生理解内容、明理启智,陶冶情操,使学生获得审美体验,激发审美创造的一种教学模式。在情境中体验的核心在于激发学生的情感和求知欲,在过程参与、自主体验的过程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陶冶情操、发展思维。创境的途径大致有:生活再现情境,实物演示情境,图画再现情境,音乐(媒体)渲染情境、表演体会情境以及语言描述情境。上述情境可以有机结合,有助于陶冶情操,培养创造性思维。
2.生活情景模式
语文的外延就是生活的外延。语文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于课堂,那么它是封闭的、单一的。语文应该是生活化的语文。要让学生感受生活、享受自然,并将生活经验与语文学习有机结合。生活化充分体现人文性。其过程是“移情――共鸣――圆融――享受快乐”
3.问题探究模式
它是以问题为中心开展教学,其形式包括问题导入式和问题调研式,通过问题的创设来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本进行对话。这有利于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有利于发展其审美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力。其过程是“情境――质疑――解疑――检验创设”。
4.比较鉴赏模式
比较鉴赏是一种思维过程的表现,有比较就难分美与丑,好与坏。在教学中有意识地进行比较,培养学生的智力。就比较的内容讲,有主题、题材、体裁、风格、语言、意境等方面的比较,侧重于相同或相关内容的国家教材与地方教材、校本教材之间,甚至与网上的有关内容之间进行比较阅读,丰富阅读内容,在大量的比较中鉴赏语言美、表达方式的异同和意境美,从中受到思想的启迪和情感的陶冶。其过程是“呈现――比较――鉴赏――顿悟惊喜”。
5.形象趣味模式
情境生动,形象地学,愉快地学。其中创设情境是关键,教师的情趣、激情和对文本独特的理解是核心,教师通过多种方法,引导兴趣,激发学生的热情,让学生感到阅读是一种享受,达到“如坐春风“的感觉。其过程是“引趣激情――形象直观――体验探究――如坐春风”。
(二)明确了教师的角色定位,提高了语文教师的审美素质
本课题深刻认为:做一个具有审美意识、审美能力、审美情趣的教师是不容易的,这就需要教师“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交万人友。”加强理论学习,积淀美育知识;注重社会交流,丰富生活体验;参与审美实践,陶冶教师心灵。其中审美欣赏活动是审美的感受和体验过程,审美创造活动是一个具体的操作过程。有了这样的基础与体验,教师才能时时处处把握美的规律,按照美的理念、美的规律去塑造自己完美的教师形象,才能去创造美,从而教育出完美的学生,做到“以美育人,以美启智。”教师也才能以美的法则来优化教学,教师充分挖掘教材的审美因素,把课程性内容与感性形式、抽象概念与鲜活形象有机的统一,把理解深奥的知识与积极的情感体验结合起来,从而开启内在情智激发创造的一种塑造学生灵魂的最优化教学。从而,培育人格审美完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
1. 审美化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1)教师应是审美化阅读教学中的组织者。
在美育化教学中,教师善于组织学生,创设和谐、宽松的学习氛围。与学生建立一种平等的师生关系,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是一种平等的交流,是一种美的享受,是一种生命的呼唤。让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能的舞台。最大限度地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利于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2)教师是审美化阅读教学中的引导者。
雕塑大师罗丹说:“生活中并非缺少美,而是缺少对美的发现。”美,无处不在。让我们用我们的慧眼引领学生去发现美、感受美。教学时,作为学生学习引导者的教师应帮助学生制订适当的学习目标,并确认和协调达到目标的最佳途径;引导学生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学习策略;创设丰富的教学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提供各种便利,为学生的学习服务。
(3)教师是审美化阅读教学中的合作者。
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相互合作,帮助学生顺利地获取新的知识信息。组织学生相互之间进行交流合作来完成对新知识的理解和运用。师生互动、相互合作,彼此间以智慧启迪智慧、以情感赢得情感、以思想影响思想、以人格塑造人格的理想效果,课堂里都流淌着激情的诗韵和激昂的歌律。
(4)教师是审美化阅读教学中的激励者。
德国著名的教育家第斯多惠说:“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使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展示自我,让创新的火花在课堂上迸发。
2. 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得到了提升。
语文教师应是美的使者,具备对审美对象的感受力、理解力和创造力,否则,备课时发现不了美,师生互动时传达不了美,更谈不上以美启真,以美怡情,以美育人,从美学的角度说,教师的审美素养包括审美感知力、审美鉴赏力、审美创造力,对语文教师而言,对文学、艺术的审美能力则是审美素养的核心内容。具体来说,一个优秀语文教师要善于运用自己的真实生活体验和道德情感去感悟和感知文本中蕴含的“真善美”,帮助学生完美自我,塑造人格和发展个性。要能够艺术化、科学化在处理教材,让语文之光照进每一个孩子的心灵,让学生富有纤细的感受力、丰富的想象力和鲜活的创造力。让每一个孩子感受语文的魅力。要感怀人生、体验生活。语文是一门工具性与人文性统一的学科。语文与生活密切相关。美国教育家华特& b& 科勒涅斯说:“语文的学习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又如“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说明了生活与语文的关系。一个善于感怀人生,深谙世事人情的语文教师,才能对充满人性之美的语言文字同样具有敏锐的体悟,才能上好语文课。鲁迅先生说:“中国文字有三美:意美以感心,一也;音美以感耳,二也;形美以感目,三也。”所以语文教师要对语言文字敏于感受,精于鉴赏,能超越文本与文字的形式,体悟作品丰富的内涵,感悟精神之美,感受语言文字的意境之美、感受语言的音乐韵律之美。俗话说:“茶壶里的枣子倒不出来”。这可是不行的,教师光自己能感受“三美”还不够,更要引导学生去读,去悟,去理解。所以,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还要具人良好的语言表达能力、书写审美能力、对文本的解构与重构能力、教案写作能力、教学执行能力。
3.提升教师的审美素养的策略有三:
(1)有效学习。引导教师自觉、系统地学习美学及审美教育教学理论知识。课题组给教师提供一些的美学著作和学习材料。通过学习让教师掌握审美教学的性质与特点,懂得实施审美化教学的一般途径与方法。
(2)提炼课型。教师的阵地在课堂,如何让课堂教学具有科学性、艺术性、有效性?让课堂成为师生共同成长的精神家园,关键在主动地进行审美创造活动,积极总结提炼不同的课型,追求理想课堂,实施有效教学。让课堂“本真、扎实、灵动、大气”。
(3)学术沙龙。每月一次以审美化语文教学为主题的学术沙龙活动,依靠集体的力量,在对话与交流中思维碰撞,产生灵感。读美育故事、撰教学随笔、写教学叙事,交流教学案例或论文。
(4)审美观照。即在审美实践活动中提高教师的审美素养。审美观照是一种通过对现实和艺术中的审美对象的感受、鉴赏、品味和评价,使审美主体的审美能力和内在情感得到塑造。观照的内容包括自然景物美、内在情感美、社会生活美、文学艺术美。审美观照对象主要是语言文字之美,把握语言的形式、节奏、神韵,感受文章的含蓄、蕴藉和幽远。
(三)构建了一套校本化的大语文审美阅读教材
大语文观意思是教师不仅把语文课视为工具课,而是高屋建瓴,以人的发展为语文教学为本,在教学过程中不仅教给学生语文知识,更要培养美好的情感、情操,塑造完美的个性,形成良好的思维品质。《语文课程标准》强调“努力建构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大语文教学观。拓宽阅读的形式、内容与渠道,使学生在广阔的空间里学语文、用语文,丰富知识。”显然要达到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仅靠一本语文书是远远不够的。
本课题的研究就是要树立大语文阅读观,积极引进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论,探索多元的途径,结合校本文化,主要从“重组教材”与“读书活动”两方面入手,构建校本化的大语文阅读教材。为学生的成长、提升打下良好的精神底子。具体做法:
1.重组教学内容,构成弹性化的教学方案。&
语文教学新的课程观认为,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概念;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的架构中,在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有了一片不确定的相对疏远和弹性的空间。而新课标的实施,要求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紧紧围绕高中语文课程“积累•整合、感受•鉴赏、思考•领悟、应用•拓展、发现•创新”的整体目标,根据新课程标准提出的必修与选修的课程设计思路,根据本校的课程资源和学生需求,根据教师自身的专业素质与潜能,富有创造地开发微型课程,设计教学模块。如积极探索语文必修课与选修课的有机结合;探索在教学设计中如何将一篇课文的教学与一类作品的教学、文本的阅读鉴赏教学与听说读写基础知识的训练的教学、语文学科的知识教学与跨学科知识的教学的有机结合等。通过教师的努力,创造生动活泼的语文课堂,增强学生能根据原有基础、自我发展方向和学习需求等方面的差异选择语文学习的自主性,真正实现新课标提出的理想境界,实现教师与课程的同步发展。
鉴于此,我们首先做的就是打破教材原有的体系,从审美的阅读出发,对必修教材进行了教学内容的重组, 构建了弹性化的阅读教学方案。以必修一为例,目录如下。
《高中语文阅读教学审美化研究》课题阅读教材目录(必修一)
第一体例( 审美视角 )
认识结构美&&&&& 我的四季&&&&
西地平线上&&&&
感受形象美&&&&& 沁园春长沙
品味语言美&&&&& 江南的冬景&&&&
体验情感美&&&& &想北平&&&
相信未来&&&
领悟哲理美&&&&& 像山那样思考&&&
获得教养的途径
我心归去&&
第二体例( 文章体裁 )
诗歌:如白居易的《琵琶行》,可以从以下方面切入――
a.音韵美。文章大体押韵,同时对仗句较多,有急切的描述,有舒缓的抒情,声调顿挫,音韵和谐,给人以美的享受。
b.图画美。开篇一句“浔阳江头夜送客,枫叶荻花秋瑟瑟”,用简笔点染环境,一下子就把读者带入冷清、凄凉的气氛中来。
c.语言美。文章用典度大量运用修辞,使文章精炼,内涵丰富。
d.情感美。“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诗人触目伤怀,是对琵琶女命途多舛的叹惜,也是对自己怀才不遇,郁郁不得志的感叹,到了最后的“江州司马青衫湿”这是同情琵琶女的沦落之泪,也是伤感自己遭贬之泪,至此诗人丰富的情感世界表露无遗。
小说:如莫泊桑的《项链》
a.文章的结构美。文章通过借项链、丢项链、还债及最后巧遇明真相,一系列戏剧性的变化,讽刺了小资产阶级的虚荣心和享乐思想,表达了人生对于戏剧性变化的无能为力。
b.人性的变化美。文章的主人公是一个虚荣心到错位,到由诚实劳动因而复位,并最终找到自我的女性,是一个变得美好而可爱的形象。
c.主人公的品质美。主人公除了虚荣心作怪,导致酿成“一时欢乐,十年辛酸”的悲剧外,其品质有很多值得称道的地方,比如,文中她丈夫问到做一套礼服要多少钱时,“她想了几秒钟,合计出一个数目考虑到这个数目可以提出来,不会招致这个俭省的书记立刻的拒绝和惊骇和叫声”这里体现了主人公的善良、善解人意和通情达理,又比如“她一下子显出了英雄的气概,毅然决定打定主意,偿还这笔可怕的债务”,开始了她勇敢面对打击脚踏实地的生活,体现了她质朴、坚韧和吃苦耐劳精神,在长达十年的还债生活中,她变得心态平和、自豪和成熟。
散文:如李乐薇的《我的空中楼阁》
整篇文章就可以用一个“美”字来概括:美的语言――美的景观――美好的生活――美好的情怀,反映了作者热爱生活,热爱自然,渴望回归自然思想感情,文章明快而乐观,给人一种境界超然的空灵美和遗世独立的超越感。
戏剧:如王实甫《长亭送别》语言的音乐美。
此外,其他文体也具有美学研究价值,在教学中也可进行审美教育,如议论文有逻辑严密美,雄辩力量美;说明文有平实美,简洁明了美,甚至有的说明文连语言都美,画面也美,如《斑纹》,如《南州六月荔枝丹》等。
由于“美文”是审美教育的最好载体,我们在课堂教学审美研究中,重点放在“美文”的教学上,如《再别康桥》(徐志摩)的飘逸美、《荷塘月色》(朱自清)的画面美、《边城》(沈从文)的人性美、《雨霖铃》(柳永)的语言美等都是我们审美研究的重点内容。
2.熟读经典著作和古代诗文,组织读书活动,开展读书竞赛。
(1)组织读书活动,使之日常化。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要求,普通高中学生应“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读好书,读整本书,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提高文化品位。课外自读文学名著(五部以上)及其他读物,总量不少于150万字”。开展读书活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阅读优秀作品,品味语言,感受其思想、艺术魅力,发展想象和审美力。”“帮助学生获得较为全面的语文素养,在继续发展和不断提高的过程中有效地发挥作用,以适应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具体活动安排如下:
1.制定班级、个人的读书计划。
2.选定自己所读书籍,开展阅读。认真做好读书笔记。
读书过程中学生自主设计一张个性化书签。
1.各班语文老师选择时间组织学生交流。
2.在各班交流基础上,学校组织交流比赛活动。
布置本学期阅读
学生阅读,写好读书心得。
学校举行大型读书征文活动。
附推荐书目: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推荐的高中生必读书目
《论语通译》 孔子& &&&&《哈姆雷特》(英)莎士比亚&
《孟子选注》 孟子&& &&&《堂吉诃德》(西班牙)塞万提斯&
《庄子选译》 庄子&& &&&《歌德谈话录》(德)爱克曼&
《西厢记》 王实甫&&& &&《巴黎圣母院》(法)雨果&
《呐喊》&&& 鲁迅&&& &&&《欧也妮.葛朗台》(法)巴尔扎克&
《鲁迅杂文选》 鲁迅&& &《匹克威克外传》(英)狄更斯&
《子夜》&&&& 茅盾&&&& &《复活》(俄)列夫.托尔斯泰&
《家》 巴金&&&&&&&& &&&《钢铁是怎样炼成的》(苏联)尼.奥斯特洛斯基&
《茶馆》 老舍&&&&&&& &&《普希金诗选》(俄)普希金&
《边城》 沈从文&&&&&& &《泰戈尔诗选》(印度)泰戈尔&
《雷雨》 曹禺&&&& &&&&&《莫泊桑短篇小说精选》(法)莫泊桑&
《女神》 郭沫若&&& &&&&《契诃夫短篇小说精选》(俄)契诃夫&
《朱自清散文精选》朱自清《欧.亨利短篇小说精选》(美)欧.亨利&
《谈美书简》& 朱光潜&& 《格列佛游记》(英)斯威夫特&
《尘埃落定》 阿来&&&&& 《鲁滨孙漂流记》 (英)笛福&
《朝花夕拾》 鲁迅&&&&& 《高中生必背诗文40篇》&
《繁星春水》 冰心&&&&& 《初中生必读诗文50篇》
(2)开展读书竞赛活动。
如学校组织的“经典诗文背诵比赛”、“名著阅读比赛”、“美文阅读欣赏比赛”等,还组织学生参加江苏省网络读书活动大赛。
总之,语文教师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适时推荐文化品位高、难易程度适当的课外读物。鼓励学生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读书活动,分享阅读乐趣,交流阅读成果,共同提高阅读能力。我们通过读书活动,引导学生读好书、读整本书,引导他们阅读书籍“取法乎上”,通过阅读来丰富写作素材,提高思想境界,提升高雅品位,增添理性内涵,进而达到提高写作能力的要求。
八、研究成果
通过两年来的实践,无论是在改变学生学习状况,还是在促进教师教学改革上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一)学生层面
1.提高了学习兴趣,使“阅读”真正成为“悦读”。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好奇心和求知欲,学生由传统的被动接受知识变为在自主学习、探究发现、合作交流中获得探究的乐趣、审美的乐趣、认识的乐趣、创造的乐趣,从而真正使阅读成为“悦读”。
2.培养了学生良好的概括性思维、求异性思维、联系性思维、全面性思维等思维品质。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感悟更深刻了。在阅读积累方面很多学生学会了自读自悟、质疑问难、探究阅读、摘录积累等多种阅读方法。
3.改变了教学和学习方式。运用“参与式”“体验式”“情境式”“品读式”的阅读教学方法,基本本上摆脱传统的“单篇”、“单向”性的授课模式,实行“综合”、“横向”性连贯比较以及“独特体验、倾听欣赏、文化陶冶、认同接纳、经验分享、发现问题”等求新求美的学习方式,从而激发了学习兴趣。
4.提高了学生综合语文能力。审美化阅读教学不以知识的传授为终极目标,而是更关注丰富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形成体验。在研究过程中,研究教师十分重视学生“阅读兴趣、体验过程和阅读智慧”,培养学生的想象、鉴赏、感悟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审美智慧。
(二)教师层面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我们开始去感悟阅读教学的真谛,关注阅读教学改革的前沿趋势。理论的学习,实践的摸索,使我们的教学理念得到了提升,树立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思想,不断提高审美能力,尤其是对语言的感悟能力和鉴赏能力,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教学风格,阅读教学富有个性。在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开设了多节课题实验课,写出多篇读书心得,撰写了多篇教学体会和课题研究反思文章。有些论文刊发在市、校级刊物上。
九、课题结论的理论依据和研究的思考
(一)课题研究结论的理论依据
1.情境原理。
在《现代汉语词典》中,情境突出的特征是其具体可感性。心理学认为,情境是指对人的视觉感官产生直接刺激的具体的环境;从教育意义上说,情境是指对人产生一定影响的生态。创设教学情境是指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为完成教学任务,培养学生美好情感而创设的具体可感的教学环境,它具有“直观形象、情深意远、移情激情、启迪思维”四大特点,它要求“因文设境、因人设境、因内容而设境”。
2.完美原理。
语文教学是一个复杂的统一体,它包含各种因素,这些因素有联系又有区别,但它们又都按照一定的秩序或规律协调一致,融合一体,形成一个整体上的和谐感,因而具有审美价值。语文教学的整体美具有协调性、关联性、有序性。教师只有按规律教,学生按学情学,内容按顺序进行,才能体现出整体之美。
3.创新原理。
审美教学根据创新原理,以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主要目标的教育,其中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审美教学的核心。首先体现在“以人为本”,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和人格魅力,弘扬人的主体精神;其次要体现语文阅读教学的观念创新、模式创新、教学环境的创新、教学内容的创新、教学方法的创新、教学评价的创新;第三是培养思维的新颖性与独特性。
4.新课程理念
新课程强调“注重语文应用、审美与探究能力的培养,促进学生均衡而有个性地发展”, 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在积极的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应该是一种非预设的动态生成的概念;语文教科书不是唯一的教学资源,社会、生活也是语文教学丰富的教学资源。在新课程的架构中,在课程标准与教材之间有了一片不确定的相对疏远和弹性的空间。
(二)实验研究的不足与思考
1.理论资料占有远远不够。
平时埋首于常规的教学与管理,对国内外先进理论知之不多,甚或较少,课题研究中的困惑不能在先进理念的牵引下得以解决,带来很多烦恼。今后,我们要充分利用合理安排时间,鼓励大家多读名家文章,提升理论水平,对此次课题研究的不足进行修补、完善和提升。
2.如何解决审美化阅读和应试阅读教学之间的裂隙?
本课题的研究凸现了新课标提出的语文学科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提高道德修养、审美修养、审美情趣、思维品质和文化品位,发展健康个性,形成健全人格等要求,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在阅读鉴赏、探究感悟的学习过程中,使学生在关注语文语言文字物质符号存在的同时,扩大阅读视野,体验学习人生,获得成长的滋养,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但是,在实施的过程中,我们发现问题还不小。主要来自:学生对学习的急功近利,学校对分数和升学率的迫切希望,教师自身的语文素养还不足,教学压力过大等等。因此,本课题研究只能说是初见成果。
3.研究的内容因时间关系,未能全部完成,有待下阶段在以下方面继续努力。
(1)自主学习研究理论和科研方法。一方面,要求老师积极主动地向有丰富科研经验的专家、江苏省特级教师以及其他兄弟学校同仁学习,另一方面,勤奋研读相关理论专著以提高理论水平。
(2)搜集、分析相关资料,结合课堂阅读教学审美实践,对树立三维一体的审美教学的有效机制、形成对学生综合审美素养的评价体系和如何提高教师审美素质的基本操作策略等内容进行进一步的研究。
(3)继续探索多元化的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课堂模式,结合“江苏省语文课程基地的实施”,构建校本化的高中大语文阅读教材,以期对高中语文课堂阅读教学实践有切实的指导作用。
第&<font color="#&楼&&&审美,应是重要的教育内容。
& 作者:jh
日期: 17:02:00
教育的两大目标,应是审美和启智,相对而言,现在教育审美严重缺乏,迫切需要加强。一个不懂得欣赏美、创造美的人,是一个很悲催的人。高中老师的探索很有必要和意义。
无标题文档
地址:江苏省扬州市秦邮路958号
邮编:225006
人力资源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到底有谁能够告诉我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