任现职时间怎么填以来主要著作,译文,论文,调查报告登记表中"本人承糠怎么填写

结合新中国60年的成就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结合新中国60年的成就谈谈你是怎样看待中国国际地位的变化
09-11-18 &匿名提问 发布
60年成就:中国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影响显著增强字体大小:大 中 小   11:38:33  来源:世华财讯      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国家统计局网站9月29日消息,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国经济社会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历史性变化,综合国力显著增强,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经济总量、人均收入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地区中的位次大幅上升;主要工农业产品产量名列前茅;对外贸易长足发展;外汇储备迅速增加。中国对世界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国际地位大幅提高,国际影响显著增强。    一、经济增长率远高于世界平均水平经济总量跃居世界第三。新中国成立60年,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经历了不同的发展时期。1949年以前,我国战乱不止,贫穷落后。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国务院大力推进经济恢复和建设,国民经济获得长足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隆重召开,实现了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党历史上具有深远意义的伟大转折,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年,我国经济快速增长,年平均增长率达到9.8%,比同期世界经济平均发展水平快6.8个百分点。    1952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GDP)300亿美元。1960年,达到614亿美元。之后,每年的GDP总量呈稳步小幅上升态势。1972年突破1000亿美元,之后用了10年的时间达到2021亿美元(1982年)。从此以后,我国GDP总量逐年稳步大幅增加,2008年达到38600亿美元。从1960年到2008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大幅上升。1960年,我国GDP占世界的比重为4.6%,1987年曾一度跌至1.6%,此后逐年上升,从2000年的3.7%提高到2008年的6.4%。    1978年,我国GDP总量居世界第11位。2000年,我国GDP超过意大利,居世界第6位,是美国的12.3%,日本的25.7%,德国的63.1%,英国的83.1%,法国的90.2%。2005年,我国GDP超过英国和法国,居世界第4位,是美国的18.1%,比2000年提高5.8个百分点;是日本的49.3%,接近一半,比2000年提高了近一倍;是德国的80.5%,比2000年提高17.4个百分点。2008年,我国GDP超过德国,跃居世界第3位,但已是位于世界第2位的日本的78.6%,比2005年提高29.3个百分点。60年来,我国经济总量与主要发达国家之间的差距不断缩小。    二、人均国民总收入(GNI)增长了38.6倍。建国60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量的大幅提高,人均GNI水平也大幅提升。据世界银行统计,1962年,我国人均GNI只有70美元,到1978年也只达到190美元。但改革开放后,人均GNI水平大幅提升。2001年突破1000美元,2008年又迈上新的台阶,达到2770美元,比1962年增长了38.6倍。人均GNI水平与世界平均水平的差距逐渐缩小,197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10.1%,2008年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32.3%,比1978年提高了22.2个百分点。在世界银行209个国家和地区的排序中,居世界的位次由1997年的145位提升到2008年的130位。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中国现代化的启动与实践:辛亥革命为中国进步打开了闸门,为中国走向现代化提供了契机,也为中国与世界文明对话创造了条件。这是辛亥革命一笔巨大的无形遗产,令后继者受益无穷。 政治上,辛亥革命的伟大成果直接缔造了中国的民主共和政体,为中国政治现代化谱写了开篇。因为政治近代化的前提,是君主专制制度为民主制度所更替,这是与世界潮流相一致的文明潮向。 经济上,辛亥革命开创了中国近代化的第一次腾飞,把贫穷落后的中国引向近代工业化的道路,为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社会生产提供了前提和条件。孙中山于民国创建伊始,主持制订了一系列奖促工商的法规法令,为发展工商业营造了良好的社会氛围,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开始进入较大规模发展的&黄金时代&。辛亥革命的领袖孙中山、黄兴以民国元勋的身份努力倡行实业建设,激发了广大民众积极投身工商业的热情,极大地促进了工商业的勃兴。孙中山关于坚持主权、开放引进以及以外国的资本主义造就中国的社会主义等思想与主张,在今天仍不失为有益的借鉴。 思想上,由于辛亥革命砸碎了专制枷锁,中国的思想界获得了前所未有的解放,各种主义、思潮有机会在中国社会舞台上展现,马克思主义也因此得到广泛的传播和普遍认同,中国共产党人在对辛亥革命失败的反思中,选择了科学的马克思主义。一批先进知识分子随之摆脱失败的迷惘,走上革命道路。正是由于中国共产党的崛起,承传了辛亥革命的志业,并把民主主义革命转变为社会主义革命,使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社会变革,取得了现代化事业的辉煌成就。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看待新中国现代化建设的成就及经验这个问题要辩证全面。要看到总体上还是利大于弊的,但是也不能否认存在一定的问题。成就当然是非常辉煌的,中国从一个落后封闭的国家,发展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都在不断进步,逐步和世界先进水平接轨的状态。这当然是巨大的成就。 然而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过很多问题,比如片面注重经济建设,忽视了精神文明建设的协调发展,比如现代化过程中资源浪费、环境污染、贫富差距过大等问题的产生都对中国的长远发展造成了一定不良影响。 所以,新中国现代化建设,要正确处理12条带有全局性的重大关系,指出正确处理这些重大关系要贯彻一个总的思想,就是以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党的基本路线为指导,针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搞现代化建设所遇到的涉及全局的新矛盾和新问题,明确应当坚持的原则。12条重大关系为:
 一、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  二、速度和效益的关系;  三、经济建设和人口、资源、环境的关系;  四、第一、二、三产业的关系;  五、东部地区和中西部地区的关系;  六、市场机制和宏观调控的关系;  七、公有制经济和其他经济成份的关系;  八、收入分配中国家、企业和个人的关系;  九、扩大对外开放和作持自力更力的关系;  十、中央和地方的关系;  十一、国防建设和经济建设的关系;  十二、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关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您好 这个问题估计无从考证 传说中 中国最早的翻译是 一种名叫“角端”的怪兽,此兽日行1万8千余里,走遍世界各方,通晓天下语言,明外方幽远之事,是最早的“同传译员”吧。呵呵以下列出具体中国翻译发展史:我国的翻译有着数千年的历史。打开这一翻译史册,我们可以看到翻译高潮迭起,翻译家难以计数,翻译理论博大精深。了解这一历史不仅有助于我们继承我们的先人的优秀文化遗产,而且也有助于我们今天更加深入认识和发展我们的翻译事业。简单说来,中国的翻译史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阶段:一、汉代-秦符时期; 二、隋-唐-宋时期; 三、明清时期; 四、五四时期; 五、新中过成立至今。 一、汉代-秦符时期 中国的翻译活动可以追溯到春秋战国时代。当时的诸侯国家相互之间交往就出现了翻译,如楚国王子去越国时就求助过翻译。当然这种翻译还谈不上是语际翻译。中国真正称得上语际翻译的活动应该说是始于西汉的哀帝时期的佛经翻译。那时有个名叫伊存的人到中国来口传一些简单的佛经经句。到了东汉桓帝建和二年(公元一八四年),佛经翻译就正式开始了。译者安世高是安息(即波斯)人,他翻译了《安般守意经》等三十多部佛经。后来月支人支娄迦谶(又叫娄迦谶)来到了中国,他翻译了十多部佛经。支娄迦谶译笔生硬,基本上是字对字、句对句地翻译,中国读者不易看懂。中国翻译界现在的直译和意译之争大概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的。支娄迦谶有个学生叫支亮,之亮有个弟子叫支谦。他们三人号称&三支&,是当时翻译佛经非常有名的译者。与&三支&同时从事佛经翻译的还有竺法护。他也是月支人,是当时的佛经翻译名家,总共译了一百七十五部佛经,对佛经在中国的流传贡献不小。竺法护和&三支&一道被人称作月之派。不过,这一时期的佛经翻译活动还只是民间私人事业。 到了符秦时代,佛经翻译活动就组织有序了。当时主要的组织者是释道安。在他的主持下设置了译场,开始了大规模的佛经翻译。由于释道安本人不懂梵文,惟恐译文失真,因此他主张严格的词对词、句对句(word for word, line for line)的直译。当时的佛经《鞞婆沙》就是按此方法从梵文译成汉语的。为了把握好译文的质量,释道安在此期间请来了著名的翻译家天竺(即印度)人鸠摩罗什。鸠氏考证了以前的佛经翻译,批评了翻译的风格,检讨了翻译的方法。他主张意译,纠正了过去音译的弱点,提倡译者署名,以示负责。他翻译了三百多卷佛经文献,如《金刚经》、《法华经》、《十二门论》、《中观论》、《维摩经》等。其译文神情并茂、妙趣盎然,堪称当时的上乘之译作,至今仍被视为我国文学翻译的奠基石。到了南北朝时期,梁武帝特聘印度佛教学者真谛(Paramartha,499-569)到中国来翻译佛经。真谛在华期间共翻译了四十九部经书,其中尤以《摄大乘论》的翻译响誉华夏,对中国佛教思想影响较大。 二、隋-唐-宋时代 从隋代(公元五九0年)到唐代,这段时间是我国翻译事业高度发达时期。隋代历史较短,译者和译作都很少。比较有名的翻译家有释彦琮(俗姓李,赵郡柏人)。他是译经史上第一位中国僧人。一生翻译了佛经23部100余卷。彦琮在他撰写的《辨证论》中总结翻译经验,提出了作好佛经翻译的八项条件:1)诚心受法,志愿益人,不惮久时(诚心热爱佛法,立志帮助别人,不怕费时长久);2)将践觉场,先牢戒足,不染讥恶(品行端正,忠实可信,不惹旁人讥疑);3)荃晓三藏,义贯两乘,不苦闇滞(博览经典,通达义旨。不存在暗昧疑难的问题);4)旁涉坟史,工缀典词,不过鲁拙(涉猎中国经史,兼擅文学,不要过于疏拙);5)襟抱平恕。器量虚融,不好专执(度量宽和,虚心求益,不可武断固执);6)耽于道术,淡于名利,不欲高炫(深爱道术,淡于名利,不想出风头);7)要识梵言,乃闲正译,不坠彼学(精通梵文,熟悉正确的翻译方法,不失梵文所载的义理);8)薄阅苍雅,粗谙篆隶。不昧此文(兼通中训诂之学,不使译本文字欠准确)。彦琮还说,&八者备矣,方是得人&。这八条说的是译者的修养问题,至今仍有参考价值。在彦琮以后,出现了我国古代翻译界的巨星玄奘(俗称三藏法师)。他和上述鸠摩罗什、真谛一起号称华夏三大翻译家。玄奘在唐太宗贞观二年(公元六二八年)从长安出发去印度取经,十七年后才回国。他带回佛经六百五十七部,主持了中国古代史上规模最大、组织最为健全的译场,在十九年间译出了七十五部佛经,共一三三五卷。玄奘不仅将梵文译成汉语,而且还将老子著作的一部分译成梵文,是第一个将汉语著作向外国人介绍的中国人。玄奘所主持的译场在组织方面更为健全。据《宋高僧传》记载,唐代的翻译职司多至11种:1)译主,为全场主脑,精通梵文,深广佛理。遇有疑难,能判断解决;2)证义,为译主的助手,凡已译的意义与梵文有和差殊,均由他和译主商讨;3)证文,或称证梵本,译主诵梵文时,由他注意原文有无讹误;4)度语,根据梵文文字音改记成汉字,又称书字;5)笔受,把录下来的梵文字音译成汉文;6)缀文,整理译文,使之符合汉语习惯;7)参译,既校勘原文是否有误,又用译文回证原文有无歧异;8)刊定,因中外文体不同,故每行每节须去其芜冗重复;9)润文,从修辞上对译文加以润饰;10)梵呗,译文完成后,用梵文读音的法子来念唱,看音调是否协调,便于僧侣诵读;11)监护大使,钦命大臣监阅译经。玄奘在翻译理论方面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他根据自己的理解和翻译实践提出了&既须求真,又须喻俗&的翻译标准,意即&忠实&&通顺&,直到今天仍有指导意义。他还在翻译实践中创造性地运用了多种翻译技巧。据印度学者柏乐天和我国学者张建木的研究结果显示,玄奘运用了下列翻译技巧: 1)补充法(就是现在我们常说的增词法);2)省略法(即我们现在常说的减词法);3)变位法(即根据需要调整句序或词序);4)分合法(大致与现在所说分译法和合译法相同);5)译名假借法(即用另一种译名来改译常用的专门术语);6)代词还原法(即把原来的代名词译成代名词所代的名词)。这些技巧对今天的翻译实践同样仍然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与玄奘同时的还有失义难陀、义净、一行、不空等译者,也都译了许多佛经。唐末无人赴印度求经,佛经翻译事业逐渐衰微。 到了宋代,佛经翻译已远不如唐初的极盛时期。在北宋的乾德开宝年间,宋太祖曾派人西去求经,印度也派名僧东来华夏传法。宋太祖也曾在开封的太平兴国寺内兴修了译经院,专事佛经翻译。虽译场组织极其完备,译经种数几乎接近唐代,但质量却不如唐代。当时有名的僧侣译者主要有天息、法护等人。在翻译理论方面颇有贡献的要数赞宁(俗姓高,今浙江德清人)。他曾归纳了以往译经的各种情况,提出了解决翻译过程中各类矛盾的六种办法。这是对我国唐代翻译理论的继续和发展,是我国翻译论库中的宝贵财富。到了南宋,由于社会动荡等原因,佛经翻译已是寥寥无几,史书的记载中无一例翻译。在其后的元代,统治者曾下昭拔合恩巴、管主八等人翻译佛经,但译作只有十几部,翻译理论方面的探讨更是无从谈起。翻译事业基本处于停滞状态。 三、明清时代 在明代的二百多年历史中,佛经翻译呈现一片衰落的局面。佛经译者只有智光等一、二人,译了几部经书。但到了明代万历年间直至清朝&新学&时期,我国出现了以徐光启、林纾(琴南)、严复(又陵)等为代表的介绍西欧各国科学、文学、哲学的翻译家。明代徐光启和意大利人利马窦合作,翻译了欧几里得的《几何原理》、《测量法义》等书。清代的林纾(-)和他的合作者以口述笔记的方式翻译了一百八十四种西方文学作品,达一千万字以上。所译小说中最著名的有《巴黎茶花女遗事》(La Dame aux Camelias)、《黑奴呼天录》(Uncle Tom's Cabin)、《块肉余生述》(David Copperfield)、《王子复仇记》(Hamlet)等。林纾本人不懂外文,因而他的译作删减、遗漏、随意添加之处甚多。但是林纾的翻译对于中国读者了解西方文学作品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严复(-)是我国清末新兴资产阶级的启蒙思想家。他从光绪二十四年到宣统三年(公元)这三十年间翻译了不少西方政治经济学说,如赫胥黎(T。H。 Huxley)的《天演论》(Evolution and Ethics and Other Essays)、亚当﹒斯密(A。Smith)的《原富》(An Inquiry into the Nature and Cause of the Wealth of Nations)﹑孟德斯鸠(C.L.S. Montesquieu)的《法意》(L'esprit des Lois)、斯宾塞尔(H。Spencer)的《群学肆言》(On Liberty)、甄克思(E。Jenks)的《社会通诠》(A History of Politics)等。严复每译一书,都有一定的目的和意义,常借西方著名资产阶级思想家的著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他译书往往加上许多按语,发挥自己的见解。严复&曾经查过汉晋六朝翻译佛经的方法&(鲁迅《二心集》),在参照古代佛经翻译经验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翻译实践,在《天演论》(公元一八九八年出版)卷首的《译例言》中提出著名的&信、达、雅&翻译标准。他说:&译事三难:信、达、雅。求其信,已大难矣!顾信矣,不达,虽译,犹不译也,则达尚焉。&有人因此认为严复偏重于&达&,把&信&、&达&相互对立起来。事实上,严复曾紧接着解释道:&至原文词理本深,难于共喻,则当前后引衬,以显其意,凡此经营,皆所以为达,为达即所以为信也。&这说明严复并没有把&信&、&达&割裂开来,他主张的&信&是&意义不倍(背)本文&,&达&是不拘泥于原文形式,尽译文语言的能事以求原意明显,为&达&也是为&信&,两者是统一的。但严复对&雅&的解释今天看来是不足取的。他的&雅&是指脱离原文而片面追求译文本身的古雅。他认为只有译文本身采用&汉以前字法句法&--实际上即所谓上等的文言文,才算登大雅之堂。严复自己在翻译实践中所遵循的也是&与其伤雅,毋宁失真&,因而译文不但艰深难懂,又不忠实于原文,类似改编。有人说严复用一个&雅&字打消了&信&和&达&,这个批评不是没有根据的。不过从积极的一面来看,严复重视译文文字润饰这一点却是值得我们注意的。尽管严复对&信、达、雅&翻译标准的解释因时代的限制而有一定的局限性,但许多年来,该标准始终没有被我国翻译界所废弃,原因在于:这三个字的提法简明扼要,又有层次主次突出;三者之中,信和达二者之中,信犹为重要。因此有些翻译工作者仍然沿用着三个字作为当今的翻译标准,但旧瓶装新瓶,已赋予新的内容和要求。例如,他们认为&雅&已不在是严复所指的&尔雅&和&用汉以前字法句法&,而是指&保存原作的风格&问题。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在严复出版《天演论》前数年,《马氏文通》的作者马建忠于公元一八九四年在他写的《拟投翻译书院议》中已发挥了他所认为的&善译&的见解。马建忠的&善译&标准包括三大要求:第一、译者先要对两种语言素有研究,熟知彼此的异同;第二、弄清原文的意义、精神和语气,把它传达出来;第三、译文和原文毫无出入,&译成之文,适如其所译&。这些要求是很高的,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他本人专研究语法而没有搞翻译的工作,因此他对&善译&的见解,被后人忽略了。 四、五四时期 &五四&是我国近代翻译史的分水岭。&五四&以前的最显著的表现是以严复、林纾等为代表翻译了一系列西方资产阶级学术名著和文学作品。&五四&以后,我国翻译事业开创了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开始介绍马列主义经典著作和无产阶级文学作品。《共产党宣言》的译文就发表在&五四&时期。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在内容和形式上都起了很大变化。白话文代替了文言文。东西方各国优秀文学作品,特别是俄国和苏联的作品,开始由我国近代翻译史上卓越的先驱者鲁迅、瞿秋白等前辈介绍进来。鲁迅是翻译工作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典型。他和瞿秋白两人关于翻译问题的通讯,为我们提供了一些应遵循的基本翻译原则。他译过许多俄国和苏联的优秀文学作品,如《毁灭》、《死魂灵》等。他和瞿秋白通过翻译实践,总结了许多宝贵的经验。鲁迅对翻译标准的主要观点是:&凡是翻译,必须兼顾着两面,一当然力求其易解,一则保持着原文的风资。&鲁迅竭力反对当时那种&牛头不对马嘴&、&削鼻剜眼&的胡译,乱译,他针对有人所谓&与其顺而不信&而提出了&宁信而不顺&这一原则。当然,鲁迅这条原则有&矫枉必须过正&的意味,但与借此作挡箭牌的&硬译&、&死译&实无共同之处。鲁迅主张直译,是为了照顾输入新表现法和保持原作的风貌,这于借直译作挡箭牌的&死译&也是丝毫无共同之处的。他们二人对待翻译工作的态度都十分严肃,至今仍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五、新中国成立至今 一九四九年,随着新中国的成立,翻译事业也得到了解放。从那时起,翻译工作在党的领导下,一直是社会主义新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不断迅速发展,取得巨大成绩,在翻译理论方面也日益充实完善。这一时期的翻译工作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 翻译工作者在党的领导下,有组织、有计划、有系统的进行工作,逐步取代了抢译、乱译和重复浪费的现象; (二) 翻译作品质量大大提高,逐渐克服了粗枝大叶、不负责的风气; (三) 翻译工作者为了更好地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开展了批评于自我批评,逐渐消除了过去各种不良现象和无人过问的状况; (四) 翻译工作者不仅肩负者外译汉的任务; (五) 对翻译标准的认识日趋统一,有效的推动了我国的翻译工作。特别是在过去的二十年中,我国广大翻译工作者也积极响应党的号召,通过认真的辛勤的翻译劳动,介绍和交流先进科技知识、优秀文艺作品以及民族文化,为我国四个现代化和世界和平不断做出新的贡献。其实身为译员,我自己觉得哪位祖先圣贤最早译出了英文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先辈已经给我们用辛勤和汗水留下了这份瑰宝,我们就要更好的去传承它,完善它,从而更好的利用它创造更大的价值。个人的见解 希望能帮到您一点 祝开心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上世纪70年代末,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共产党国家——苏联和中国作出了两个完全不同的战略决策:苏联在1979年底决定出兵阿富汗;中国在1978年底决定改革开放。  中国共产党在革命和建设过程中作出过许多与苏联不一样的决策,尤其是这一次完全不同的战略决策决定了中国最终必将走上与苏联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  在研究和讨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前,我想首先提醒大家注意这一点。  (二)  我们所讲的改革开放,包括对内改革和对外开放这两个方面的重大政策。  对内改革,指的是要从根本上变革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和其他各方面体制;对外开放,从设立深圳等四个经济特区开始,到开放沿海、沿江、沿边,全面参与经济全球化。这两个方面的重大决策是相互联系的,体现了社会主义自我完善和发展的要求。  这在社会主义中国的历史上是前所未有的伟大创举,因而又被我国人民称为“新的革命”。  在研究和讨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前,先要把“改革开放”这一基本概念搞清楚。  (三)  在我们的历史书上,1978年底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被称作是中国改革开放开始的标志。  称这次会议为“标志”,是有道理的。因为,1978年的中国发生了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比如1978年3月召开的全国科学大会和5月召开的全国教育工作会议,恢复了知识分子的地位,提出迎接新科技革命,为实现现代化而奋斗的历史任务。这一系列重大的历史事件及其引起的社会变动,最后都集中体现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上。  在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发生的一系列重大历史事件中,最重要的,是1978年5月发生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和11月10日至12月15日召开的中央工作会议。  ——轰轰烈烈的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提出对毛泽东的决策和论述不能不加分析地教条式地执行,即不能搞“两个凡是”。这样,就把中国人从“个人崇拜”和教条主义的束缚中解放了出来。在邓小平同志的领导和支持下,中国共产党在这场大讨论中,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  —— 1978年11月、12月那次中央工作会议,是一次传奇式的会议,一共开了36天。开这次工作会议的目的,是讨论提交给十一届三中全会审议的关于调整经济发展计划和农业工作方面的有关文件。但是,会议因邓小平同志提出的一个建议,改变了主要议题和议程。邓小平同志的建议是,从1979年开始把工作重点转移到现代化建设上来。在讨论这一建议时,一批老一辈革命家提出要解放思想,发扬民主,审查文化大革命和过去历次政治运动中发生的冤假错案;包括对当时党中央的主要负责人的错误观点,也进行了批评。这次会议,在发扬党内民主问题上,写下了重要的一页。邓小平同志在这次会议闭幕会上所发表的讲话《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是在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中国面临向何处去的重大历史关头,冲破“两个凡是”的禁锢,开辟新道路、开创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理论的宣言书。  随后于日至22日召开的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在邓小平同志主导下,决定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这标志着在中共中央形成了以邓小平同志为政治核心的领导集体,标志着中国“以阶级斗争为纲”年代的结束和“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新时期的开始。  因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发生的事情,是一个重大的政治变动。“解放思想”和“民主”,是这一政治变动的主题词。正由于有了这一重大的政治变动,才有了中国的改革开放。  在研究和讨论中国改革开放问题时,必须重视这一改革开放起步时的特点。  (四)  在解放思想和民主的氛围中,从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中国发生了历史性的大转折。  这个历史性的大转折,包括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转变,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转变,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转变,从崇尚“个人崇拜”到弘扬民主法制的转变,等等。  在这一系列前所未有的大转变中,最大转变,是中国人民在搞清楚“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过程中,改变了传统的社会主义观念,选择并走上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这条道路,是一条以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为目标的中国和平发展的道路。  也就是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始的30年,中国共产党已经把过去实行的苏联模式社会主义转变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五)  中国的改革开放,已经经历了30个年头。  这30年,中国社会的各个方面都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变化,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和社会建设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历史性进步。  ——中国人从死气沉沉中走了出来,中国成为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大家只要到北京街头走一走,看一看中国人的穿着打扮,听一听中国人的聊天,就可以发现中国人已经从各种各样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国社会内在的活力已经在很大程度上释放出来。邓小平同志有句话是这样说的:“文化大革命期间,那时‘四人帮’当权横行,人民心情沉闷,甚至可以说是在忧虑之中,整个社会处于停滞状态。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还有两年徘徊。中国真正活跃起来,真正集中力量做人民所希望做的事情,还是在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他把中国的活跃,看作是中国改革开放以来最大变化和进步,是很值得重视的。  ——中国摆脱了大多数人连温饱也难以维持的贫穷社会,实现了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一个13亿人口的大国,持续30年以年均接近10%的速度高速发展,经济总量已经达到世界第四位,外汇储备高居世界首位,这确实是奇迹。中国经济发展的成就,已经得到全世界的公认。  ——中国告别了物品凭票供应的“票证”年代和短缺经济,建立并正在完善商品市场和其他各种要素市场。在计划经济年代,中国物资短缺,人民群众生活必需的粮食、食油、食盐、食糖、鱼、肉、煤炭、火柴、棉布以及自行车、缝纫机等商品,什么都要凭票供应。而且,有票还不一定有货,有货就要排长队。投机倒把盛行。而现在,伴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逐步建立和完善,商店里各种商品琳琅满目,这在过去是无法想象的。  ——中国大幅度减少了贫困人口,人民群众走上了富裕之路。过去30年里,中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由343元增长到13700多元;农民人均纯收入由133元增长到4100多元;特别是,绝对贫困人口已经从25000万减少到2300万。尽管中国今天还存在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之间发展不平衡的问题,社会成员之间的收入差距还在扩大,但是从总体上讲,中国的贫困人口在减少,中等收入人口在大幅度增加,这也是必须注意到的进步。  ——中国结束了“谈人色变”的年代,民主法制建设快速推进。大家只要读一读中国的文艺作品,看一看中国学者所写的论文,“人性”、“人道”、“人权”等已经成为中国思想文化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特别是,在中共中央的倡导和推动下,“以人为本”已经成为中国经济与社会发展中贯彻始终的核心理念。改革开放以来,从大规模平反冤假错案以来,中国人的基本权利不仅获得了宪法和各种法律的保障,而且在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中正在逐步落实。  ——中华文明走上了伟大的复兴之路,中国人的民族自尊心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重新树立起来。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的进程中,中国人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深刻的变化。这只要看一看今年中国人在诸如奥运火炬传递、抗震救灾等一系列大事中的表现,看一看中国人举办的北京奥运会,就可以体会到了。“振兴中华,赶上时代”,已经成为具有宽广的世界眼光的当代中国人对爱国主义和民族精神的新理解。  当然,在讲中国改革开放30年所取得的进步和成就的时候,我们不会忘记面临的巨大挑战和考验,不会忘记我们工作中存在的许多必须认真对待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挑战和考验,我们始终是十分清醒的。  (六)  历史,无疑是最好的老师;历史经验,无疑是历史留给我们的最宝贵的财富。  在改革开放这一艰辛而又伟大的革命中,我们积累了丰富的经验,中共十七大对此作了全面总结。在十七大总结的经验中,贯穿着一条鲜明的红线,这就是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始终坚持的思想路线和政治路线,就是始终坚持从中国的实际出发,解放思想,解放生产力。我们中国能够用短短30年的时间,就在一个十几亿人口的发展中大国摆脱贫困、加快实现现代化、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其最重要的经验就在这里!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就是忠诚正直,言行一致,表里如一。守信,就是遵守诺言、不虚伪欺诈。“言必信,行必果”、“一言既出,驷马难追”这些流传了千百年的古话,都形象地表达了中华民族诚实守信的品质。在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中,人们不但为诚实守信的美德大唱颂歌,而且努力地身体力行。孔子早在2000多年前就教育他的弟子要诚实。在学习中,知道的就说知道,不知道的就说不知道。他认为这才是对待学习的正确态度。曾子也是个非常诚实守信的人。有一次,曾子的妻子要去赶集,孩子哭闹着也要去。妻子哄孩子说,你不要去了,我回来杀猪给你吃。她赶集回来后,看见曾子真要杀猪,连忙上前阻止。曾子说,你欺骗了孩子,孩子就会不信任你。说着,就把猪杀了。曾子不欺骗孩子,也培养了孩子讲信用的品德。秦朝末年有个叫季布的人,一向重诺言,讲信用。人们都说“得黄金百斤,不如得季布一诺”。这就是成语朋友的帮助,才幸免于难。而有信,自然会得到大家的:旧时中国店铺的门口,一般都写有“货真价实,童叟无欺”八个自古在商品买卖中,就提倡公平交易、诚实待客、不欺诈、不作假的行业道德。在当代中国,诚实守信的美德也得到了发扬光大。这种美德表现在工作和学习上,就是专心致志,认真踏实,实事求是;表现在与人交往中,就是真诚待人,互相信赖;表现在对待国家和集体的态度上,就是奉公守法,忠诚老实。南北朝时,有一个非常老实的人,叫明山宾。他当州官时,因开仓济贫得罪朝廷,被罢除官位。有一天,他看家里实在揭不开锅了,便把父亲留给他的瘦牛去集市上卖了。可是回到家中,从妻子口中得知这头牛曾经患过腿疾,就急忙跑到集市上,找到买主,跟他说明情况,并主动退了一半的钱。周围的人都赞叹不已。---------------------------------------------------------------人尽其责,诚实守信“ 三杯吐然诺,五岳倒为轻。”这是李白《侠客行》的诗句,形容承诺的分量比大山还重,极言诚信的重要。中国是个有五千年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诚信一向是中国人引以为豪的美德,“人无信而不立”。诚实守信更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中国,崇尚&诚信&的文明源源流长,早在几千年前,孔子就说过:“人而无信不只其可”,延伸之意就是:“信,则知其可”。千百年来,人们讲求诚信,推崇诚信。诚信之风质朴淳厚。远在三国时期,刘备三顾茅庐的故事每个人可能都听说过:诸葛亮辅佐刘备并受托孤之重任,正如《出师表》所言:“追先帝之遗诏,臣不胜受恩感激,今当远离,临表涕零,不知所言。”一心为汉,七出祁山,耗尽毕生心血,留下千古美名。什么是诚信?诸葛亮就是诚信。诚实守信,能够履行承诺而取得他人信任。诚信也是道德建设的根本,是一种非常宝贵的素质。我国素有“一诺千金”之说:“君子一言,驷马难追”。但在现在的社会,有些人受西方思潮的影响,“不在乎天长地久,只在乎曾经拥有”,在生活中迷失了自己,图一时之快,置后生于不顾,拼命透支自己已经不多的诚信,可想而知,这种行为的后果就是沦为成克杰之流:遗臭万年!在中华几千年历史中,有许多关于诚信的论述,也流传着许多诚信的故事。这些宝贵的论述,在今天也能给我们深刻的启示。诚信是一切道德赖以维系的前提。失信于人,什么工作也就开展不起来。古语曰:索物于暗室者,莫良于火;索道于当世者,莫良于诚。也就是说最好借助于光亮在黑暗中取物;而只有诚信,才能取信于天下。“得道多助”古人尚能如此明白,而作为我们,当代的中学生,更应该诚信做人!青少年时期,是人生的黄金时期,是人生中至真至纯至美的时期。而诚信又是最容易而又最不应该让人忽视的美德,我们应该把诚信作为人生中的一个坐标,做老实人,说老实话,办老实事。诚信对人,诚信对己,诚信就像一轮圆月,惟有与高出的皎洁相伴,才能衬托出对待生命的态度;诚信就像一个砝码,在生命的天平上,放上他,摇摆不定的天平就会稳稳地倾向他;诚信更像是高山之水,能够在浮动的社会里,洗尽铅华,洗尽虚伪,露出真诚。所以我们应该在全社会大力提倡诚信,为社会风气的净化,尽一份自己的责任!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煤炭的深度开采、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城市废水污水、水土流失严重……所有这些都威胁着我们的母亲河,如不及时进行综合治理,势必会影响沿黄河地区乃至全国的工业经济发展和人民健康。”中国工程院院士、太原理工大学校长谢克昌委员在谈到这个问题时一脸的忧虑。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是华夏文明的摇篮。“近20多年来,受工业发展及城市化进程的影响,黄河正饱受前所未有的侵害。”谢克昌委员告诉记者,通过对黄河沿山西段四市十几个县700多公里的实地考察,发现黄河水资源保护目前正面临几大挑战: 煤炭的深度开采对黄河水资源污染严重。据测算,开采1吨煤要损失地下水2至4立方米。黄河山西流域年产煤炭1.4亿吨,每年至少向黄河排入矿坑水2.8亿立方米,而这些矿坑水中含有许多复杂的物质成分,其中包括重金属和放射性离子等,严重地污染了黄河的水源。 各类责权不明的尾矿对黄河水资源造成威胁。“谁污染谁治理”是企业对其污染应承担的责任,然而这些企业一旦破产或关闭,其后续的环境污染治理问题由谁承担就成为难以解决的问题。 黄河干流沿岸采石点密布,采石过程中的碎石及粉尘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黄河沿岸及支流的城市废水、污水直接污染黄河水资源。 水土流失造成黄河水资源物理性的污染,同时农业生产上使用的化肥和农药残留物随水而流,导致黄河水资源污染进一步加剧。 针对上述情况,通过对黄河沿线煤炭资源的合理规划、整合,提高回采率,控制开采总量,并对矿坑水实现治理达标排放;坚持“预防为主”的原则,有效实行“谁污染谁治理”的治理措施;尽快划定合理的采石和烧灰区域,改变采石与烧灰散乱管理的现状;尽快分期分批对黄河流域城市污水处理进行统一安排;加大对水土流失治理的力度,在有条件的地方实施以坝系建设为主的综合治理工程;加快建设“数字黄河”,为黄河水资源污染检测、防治提供一个信息共享平台。 感受黄河 中国第二大河.上游有3源:西源玛曲,又称约古宗列渠,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雅拉达泽山东麓的约古宗列盆地西南缘;中源卡日曲,又称喀喇渠,发源于巴颜喀拉山脉中部的各姿各雅山北麓;南源多曲,源于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的日吉山附近.在这3条源流中,玛曲为黄河正源说已有200多年的历史.若依据&河源唯远&的原则,在3条源流中以卡日曲最长(190.1千米),它比玛曲(171.5千米)长18.6千米,因此也有主张以卡日曲作为黄河正源.中国水利部及黄河水利委员会仍以玛曲为黄河正源.从青海省的玛曲为源头,东流经四川省,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内蒙古自治区,陕西省,山西省,河南省等,在山东省垦利县注入渤海.全长5464千米,流域面积75.24万平方千米. ___ 聆听黄河 献出爱心 黄河已经是一条被人类深刻影响和干扰的河流,未来应如何治理,才能既保障区域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又能保障这条古老而又伟大的河流生生不息,造福于人民,是一个值得深思而又亟待解决的重大课题,也是制定国家中长期科技发展规划的重要内容. ___ 未来黄河治理的核心难题有三个:一是黄河的巨量泥沙如何处理和利用,这是黄河难治的症结,它不仅关系到黄河的防洪安全,也关系到水土流失的治理和水资源的开发利用.二是依据黄河水资源的变化,如何合理配置,有效解决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以及维持河流生命对水资源的需求.三是如何保护和改善黄河的生态环境.解决这三个问题的关键是:合理配置,高效利用,有效保护,增水减沙. 朱佩玲委员:治理污染 拯救黄河 黄河是中华民族的摇篮,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五千年来她成就了一个又一个历史文明。然而,近年来,黄河污染加剧,已超出了黄河水环境的承载能力。目前黄河干流近40%河段的水质为劣五类,基本丧失水体功能,黄河流域每年因污染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115亿~156亿元。 “母亲河”的水量并不丰沛,但却以占全国河川径流2.4%的有限水资源,滋养着全国12%的人口,灌溉着15%的耕地。近年来,随着经济发展,黄河流域废污水排放量比20世纪80年代多了一倍,达44亿立方米,污染事件不断发生,黄河中下游几乎所有支流水质常年处于劣五类状态,支流变成“排污沟”。黄河污染触目惊心。 黄河担负着沿黄地区50余座大、中城市和420个县的城镇居民生活供水任务,黄河污染给城镇居民供水安全带来巨大威胁。2003年,黄河发生有实测记录以来最严重的污染,三门峡水库蓄水变成“一库污水”。 兰州、银川、包头、新乡、开封正在饱受水污染之苦。农村的不少地方出现了用黄河水浇地,作物减产、烧死庄稼的事件。 宁夏石嘴山市黄河水厂,主要是通过处理黄河水向部分城市居民供应饮用水。然而,从2001年开始由于黄河水质急剧下降,水厂的处理难度不断加大。水里的氨氮、挥发酚等含量过高,消耗了大量用于杀菌的氯,水厂不得不将加氯量由原来的处理每升水使用0.15毫克增加到4毫克左右,而用于澄清、处理有机物的药料也在成倍增加。去年和今年春天这家水厂还曾多次被迫停止处理。 工业污染多年来一直是黄河水污染的“祸首”。从青海,经甘肃、宁夏,至内蒙古,黄河沿岸能源、重化工、有色金属、造纸等高污染的工业企业林立,产生出了大量污染物。生活污水和过量施用化肥、农药造成的“农业污染”目前也呈现加重趋势。同时,沿黄一些城市生活垃圾加剧了污染。 甘肃白银有色金属公司是黄河白银段最大的废水排放源。重金属污染物大多来自白银公司下属的冶炼厂。作为我国铜冶炼的老企业,冶炼厂已运行40多年。甘肃省环保部门、甘肃省经贸委曾两次决定对这个厂限期治理。2002年,环保总局与原国家经贸委再次对其限期治理,要求到2005年必须实现达标排放。目前,冶炼厂的治理项目仍无实质性进展。 旧的高污染源还没有彻底治理,新的高污染项目又在西部上马。据悉,一些东部污染企业在招商引资的旗号下涌入西部地区。宁夏石嘴山市月份引进的70个项目中,高耗能的项目就有43个,部分已经投产的项目其环保后续工作也没有跟上。近年来黄河宁夏段在工业污水排放减少的同时,生活污染和农业面源污染比例不断加大,成为黄河污染治理的新重点。 据宁夏回族自治区环保局数据显示,2003年,黄河宁夏段年排放废水2.35亿吨,其中生活污水排放量已达到了1.28亿吨,占废水排放总量的54.4%。废水中主要污染物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10.15万吨,工业和生活废水中的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分别为7.64万吨和2.51万吨。 伴蹲着经济的高速发展。黄河污染治理的老问题尚未完全解决,新污染,新问题又在不断显现。目前黄河流域的水污染已由集中的工业点源污染逐渐变化为工业点源污染与农业面源污染和生活污染并重。生活污染的影响力逐步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和农业化肥、农药、畜禽粪便污染防治,已成为污染防治工作的新重点、新难点,并逐步呈现出污染结构多元化和污染因素的复杂化。 污染之“痛”痛在经济结构,黄河流域工业结构一“重”二“小”,与水环境特点不相适应,使河道径流越来越小的黄河要接纳越来越多的工业污水。“重”主要表现在兰州、白银、包头、宝鸡、西安、咸阳等地重工业高度集中,超出环境容量。黄河最大支流渭河流域是陕西的工业基地,而渭河流域年污水排放量达8亿吨,占黄河流域排污总量的18%。目前,渭河已成为“关中下水道”,大部分河段失去自净能力。“小”主要表现在黄河中游一些地区趁国家加强对淮河、太湖流域水污染治理,大量关停污染企业之机,低价买设备,上了许多“十五小”工业,接下了“污染接力棒”。这些小污染企业点多面广,治理难度很大。 我们认为,黄河污染问题是目前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必然现状,污染越治越严重的根本原因,主要是近些年黄河中上游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太快,而治理污染的投资和速度无法同步跟进。为此建议: 1.将市场机制引入污染防治领域。通过市场作用,从原来“谁污染谁治理”的企业个体行为,引申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的社会分工和供求关系,形成社会化、专业化的环保企业乃至环保行业,向污染责任方提供商业性环保服务,逐步实现环境治理市场化、社会化、企业化。同时,在企业比较集中的工业园区鼓励多家企业污染处理设施共建共享和治污设施专业化运行,提高治污设施处理效率,降低污染治理费用,逐步解决普遍存在的投入大量资金建成的环保设施,不能充分利用的问题。 2.树立“维持黄河健康生命”的新治河理念。一是划定黄河水功能区,根据黄河水资源量和水流的纳污能力,提出各省(区)允许排入黄河的污染物总量,实行省(区)际断面水质行政首长负责制;二是依法治污,在相关法规中明确相应的水污染超标处罚措施,对于污染超标省(区)要停止审批新的水资源利用项目;三是建立和完善水利、环保联合治污机制,在排污监测和监管处理水污染突发事件上统一行动、团结治污。 3.国家应进一步加大力度推行绿色GDP,把环保工作纳入地方党政一把手的政绩考核。 4.环保体制需要进一步理顺,实行垂直管理,脱离地方的制约。 5.给予环保部门更大的执法权。如处罚力度,关停污染企业等。 6.地方新上项目论证必须有科学的决策程序,有环保部门参与,对新上项目,如果发生大的污染事件,实行事后决策追究制度,以加强地方“一把手”对黄河污染监督管理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7.应该在具备了有效的监测网络基础上,探索建立排污区域赔偿制度,让过度占有资源者付出应有代价。可以通过“排污收费”的办法,由河流段面水质不达标者,向下游提供补偿,迫使沿黄地区政府加大对本地区污染的治理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同祖国的辽阔山川一样,这里曾经遭受过贫瘠与愚昧,侵略与杀戮。都说新中国的成立使人民站了起来,而改革开放使人民富了起来。30年前,改革开放的惊天大雷震撼了着片土地,也震醒了久已沉睡的人们,人民开始怀着无比振奋的心情积极的建设自己的家乡。经过30年的努力,一个美丽富饶而充满激情的家乡展现在人们面前。 从根本上改变这一切的是土地制度的变化。不仅仅是解放了生产力,更是极大的提高了人民的积极性。吃大锅饭,干集体的活,平均分配,不管是偷工减料还是积极努力的干结果都是一样的分配,严重影响了人们的积极性。家庭连产承包制以后,蕴藏在人民之中的伟大力量开始发挥出来 说起土地,家乡位于黄淮海平原地区,土地的盐碱化比较严重,土地歉收,人民挨饿曾是这里的普遍现象,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的积极性的提高,开始治理这里的烟碱化土地,几十年过去了原来歉收的土地变成的肥沃的良田,看这人们丰收的景象,我们真的要感谢改革开放的伟大举措。 收割时,常听人们讲起以前收割的景象,大家都面朝黄土背朝天的用手拔麦子,然后又要在场里忙的死去活来,在看看现在,联合收割机开进了麦田中,不一会儿的时间,金黄的麦粒就到了人们的粮仓中。在拿起电话联系买家,不久前还在地里生长着的麦子就变成了人们手中的钞票。 再说起衣食住行,那变化就是更大了。不用说以前的衣衫蓝缕,现在不少人穿起了名牌。常常听起爷爷奶奶讲以前挨饿的时期,啃树皮,吃玉米轱辘,在看看现在人们吃的多摸有营养多摸的丰盛。从住房的条件来看,那可谓是翻天覆地,土坯屋茅草房是那一个时期的代表,再看看现在宽敞明亮的砖瓦房,真是不可同日而语。听爷爷讲起过骑着自行车到北京赶着驴车到天津的故事,这对现在来说真是天方夜潭了,摩托车或是电动车是必备的,还有人已经把小汽车开进了家。 变化的不仅仅是物质方面,人们的思想变化更是大了。不少人挣脱思想的桎枯,开始做起生意,也不再受农村思想的束缚,无论是婚丧嫁娶还是其他什么方面都可以看到人们思想的巨大变化,人们开始摆脱传统的顽固思想的束缚,向着积极文明的思想方式迈进,这是令我们非常欣喜的。 我的家乡的30年来的变化只是中国各地的巨大变化的一个小小的缩影改革开放的30年,就是人民不断走向富裕安康的30年,是我们伟大祖国走向繁荣富强的30年,我们有理由相信,在不断汹涌的改革大潮之中,我们的家乡会越来越富裕,我们的中国会更加的富强。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楼主所言差矣。在北欧的瑞典、挪威、芬兰、丹麦才是共产主义,因为那里消灭了人剥削人,人压迫人的资本主义制度,三大差别(工农差别、城乡差别、脑力劳动与体力劳动的差别)已经消失,国家实行免费医疗、免费养老、免费教育,其他国家如德国、英国、法国、荷兰、加拿大、澳大利亚、奥地利、新西兰等等都已经是半共产主义,而美国、日本、韩国顶多也只能称为社会主义国家。而中国已经蜕变为一个原始的封建资本主义国家,这才是当今中国的现实。 楼主你没事吧?别老拿社会主义说事!国与国的关系利益永远是第一位,一但利益发生冲突,什么主义不主义,全是瞎扯!中苏决裂、中越战争、南斯拉夫和苏联交恶、阿尔巴尼亚先和苏联之后又和中国交恶、苏联入侵捷克。这些全发生在社会主义国家之间。朝鲜对中国从来没有俯首帖耳过,甚至没有真心感激过中国,除了张口要钱,小摩擦到是不断。 “大多数国家里一起”?政治课上了这么多年,杂书也看了几本,也不记得哪里有这样的论述啊?楼主怎么老是看些半吊子的东西来说呢。美国现在在欧洲日本有很大影响力,多半是因为二战后通过经济援助等参与了这些国家的经济建设工作。而社会主义阵营之间是通过政治目标联系在一起的,论联系的牢固程度自然比不上欧美日之间。此外,中国的各种支持还不够多么?朝鲜战争、越南战争、中印冲突里连城下之盟之类都没订就回到原地、二战后象征性的收了点日本赔款......换不到回报是政府政策或者它国下作程度的问题,自做多情可能有,可哪里算是“自扫门前雪”?楼主想独醒一回没什么,可问问题的时候至少得先把自己的历史知识整理一下吧。=====================================================马克思的最初说法是资本主义充分发展后过渡到社会主义;列宁的则是所谓“锁链中薄弱的一环”。就和巴黎公社一样,政权需要改变时,革命者会选择政权的形式。受马克思主义理论影响的苏共把国家带上社会主义轨道,这有什么不正常的?话说回来,推翻沙皇统治时可是许多势力一起努力的,里面不缺资产阶级政党。后来没搞成联合政府,就全是苏共的问题了?苏共的做法是不扫自家雪到过分的程度了,还搞什么“社会主义国家的国际分工”。按楼主说法,中国也该这么做了?楼主说的“大多数国家”是哪里来的,你的评论又想表达什么呢?是说列宁的理论凭空捏造?可要说起来,苏联最辉煌的时间段可就是列宁身后这二三十年呢。或者说中国既然不肯按楼主的意愿全盘西化,就得守着社会主义的本分?可是在国家走向的问题上,政府和执政党真的能做违背民意的决定么?虽然这种民意可能是被动搜集起来,而不是主动表达出来的。不关问什么,楼主至少该做到问题在语法上没错误吧。=========================================================有识之士?辛亥革命就是有识之士奋斗不知多少年成功的,结果次年三月和四年后出了什么事情?1927年的国民党是很有势力的,但是它是怎么对待曾有过紧密合作的在野党的?1945年国民党更有实力,还有美国人撑腰。如果共产党一无是处、国民党里到处都是有识之士,它怎么没避免内战?有识之士的意愿多半是好的,至于行动么。楼主在评论里问到中国社会的变化。我就说说我的出生地的变化吧。我是苏州人,母亲在一所精神病医院工作,父亲在我五岁时复员。据说母亲曾节约其它的票证换了不少鸡蛋票,好给我再大点的时候用,结果随着粮票之类被废除而变成废纸。五岁时父亲用复员费买了家里第一个电器,之后在政策不紧时做过几年倒爷,又买到第二台电器。不过那时候我们家楼下就有一家买了大彩电,而我们隔壁住着的母亲的老前辈则已经搬进了宿舍大院里刚建起来的老式六层居民楼。之后到了有些人嘴里喊着民主、法治,手里却搞着动乱的那年,母亲单位分了套住到现在的房子。但那时我们这样的居民区城里已经有了不少,而这个居民区本身也在不断的扩建,我就常到拆迁废墟里转悠。当时的苏州城也是这样,有两个现在很有名气的工业区开始建设。——当然这些建设也不全是好事,比如现在苏州已经看不出水城的样子了。然后我父亲到了大学里做保卫工作一直到前几年。当过兵的人,起早贪黑就不说了,有一次还在抓贼时受过刀伤。之后不久,苏州城内有名的重工业单位被拆并迁走,原址上建了规格更到的住宅区。我父母多少都是逆来顺受的人,十多年省吃俭用,工作的又都是经济发达地区的垄断性事业单位(当地唯一的精神病院和当地最大高校么)。现在积累下来的东西也不过有一桶金,这还是托了以前炒股时赶上过几趟的福。但是这不算什么,我表姐夫妇都是大学生,刚出来找到的工作都不是事业单位,但年均收入就和我工作了快三十年的父母差不多了。楼主等说社会黑暗,我见过的黑暗未必比你少。中学时我和一个老乞丐聊过天,知道他因为社会保障不力而只能出来乞讨过活;我读的中学一个做过很多教学实验、一个则是有十几年老本的传统学校,教育体制的弊端我见得未必就少了;(比如我的班主任得了癌症,学校领导又是发福利又是发假期,他感恩戴德、呕心沥血,治疗单位又没采取国外已经有过的实验疗法,结果真正那个什么后已了。没有谁做错了,结果却近乎悲剧。)至于事业单位的内幕么,平时父母和同事聊天说的就是这个,什么领导层怎么在她们基层医生、护士的工资、奖金上做文章啦,什么谁谁谁贪污事发啦,什么人浮于事之类更是听的烂了,改革不力的事情也没少听到。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医院里原来是一把手说了算,现在至少有了民主的形式,而且基层员工也都开始知道用统一的民意来对付特权压榨。教育产业化之后大学那个福利好啊,做些日常工作就能吃得很好了,但是我父亲就在保卫工作方面搞了不少的具体条例之类。前几天我母亲那个老前辈和女儿找附近的民警那里办什么房产过户公证之类,手续那个烦琐啊,什么当事人必须亲自到场、证件必须齐全、要当事人亲口描述亲属关系之类——这哪里有空子可钻,所谓法治也不过如此吧?楼主问中国社会正在往哪里变?苏州就是方向之一。不管是什么国家,只要国内和平稳定,外部没有列强封锁,人民或者领导层有改革的意愿和行动,那么国家进步几乎是一定的,什么民主和专制之别的都是费话。比如发起过两次世界大战的德国(当然结果差不多毁在之后的战争里,不过不是说“恐惧流言日,当时便身死”么)。其实我觉得楼主是一个很思想的人,楼上二位不知道为什么这么喜欢激动.楼主的很多问题总让人无法轻易给出个答案.可能只能这么说,关于社会主义的许多理论只能是停留在理论阶段,已经被实践给否定了. 自扫门前雪--自己家里的事情都没搞利落,凭什么帮助别人,帮助能力又能有多大,能起到多大作用,恐怕连起码的示范作用都起不到当初坚定支持苏联--支持苏联什么呢??苏共老子党的作风,苏联大国沙文主义心态的危害,我党自建党初期既有充分领略,而且苏联在建设社会主义社会方面可以说给我们提供了一大堆的教训,我学问不多,不敢说苏联搞的那一套是否符合社会主义社会原则,但它在探索社会主义道路上犯了严重的错误出现了严重的偏差是肯定的又怎么能让我们去支持一个错误的东西呢我们汲取苏联的经验教训,结合我们的自己实际情况,在社会主义这条道路继续探索,至少从眼前看是走在一条正确的道路上 社会主义理论就是老马吃多了没事讲个故事给大家听的,听听就算了,别当真。 楼主说的有道理,但是当初不是不支持苏联,而是苏联大搞修正主义,而我们坚持马列主义,所以不能支持苏联,至于朝鲜,国家搞的太穷,证明他们那套东西是阻碍生产力发展的,让社会停滞不前的东西我们是不能支持的。 至于全球一片红,我们认为世界本来就是丰富多彩的,不能搞单级世界,全是红色的还怎么丰富多彩? 那么成了地道的单级世界了吗? 初级!绝对的初级.再过一百年你肯定能看到中级.急了不行. 马克思自己都不相信自己的理论。玩文字游戏找马克思。 晕,人都知道这所谓的社会主义本来内部就有致命的问题,而且互相之间也分歧很大。否则,就不会有第三个世界,苏联也不会诞生,当然也不会解体。关键还是体制。 魔高一尺,道高一仗我讨厌红色 呵呵    楼主是  政治教科书洗脑的产物    不知这社会还有多少受害者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这可多了去了,要以领域分吧。军事战争上:七次战役基本全胜。对越、对苏、对印、对美等。军事科技上:核弹爆炸成功、火箭卫星上天、神6上天、龙芯的开发研制等等。其余科技上:很多华裔获得诺贝尔奖,中国科学家在某些高科技领域的研究水平领先世界,但基础科技水平还是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政治地位上:联合国五大常委之一,随着国力的壮大,中国在国际上地位也越来越高。经济上:改革开放,经济快速发展,渐渐地使全国人民都富裕起来(还没有最终完成)。社会文化上:虽然教育体制不对,但比建国前水平高了不知多少倍,各种文艺水平越办越高,渐渐地在国际上站稳脚跟。人民受教育程度普遍提高。世博会也在中国举办。影视文化上:这个 就不用多说了吧,国内影视制作水平的提高有目共睹啊,10年前哪儿有这么多丰富的电视节目可看呢?艺术水平也在提高。民间艺术也在保护。体育上:中国的成就太辉煌了,已经连续几届人类奥运会名列前三甲了,中国的优势项目称霸全人类。最近的刘翔、姚明还有冰上项目更是牛比,在全世界都有巨大影响力。逐渐举办世界级别各大体育赛事:奥运会、f1、亚洲会等等非常多。疆土上:收复香港、澳门。民族自信心上:随着国力的壮大,人民也越来越富裕,越来越自信,越来越讲究。但最近极端排外的民族主义有抬头现象,不理智的愤青也对社会产生一定民族情绪的影响。这都对中国社会的稳定和发展不利。 现在还不能有浓重的民族主义。时机未到。政治体制上:总的来说也在进步。总的说来,就这些方面,但政治体制上还是很不完善,腐败现象严重。执政党也在努力地做到民主。相信国力的的增强, 中国未来会更好。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第一,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邓小平理论破题的标志,它创造了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模式。正像毛泽东开辟了农村包围城市的革命道路,这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破题的标志一样;邓小平开辟了一条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现代化的新道路,也是邓小平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的标志。这是因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之理论有多方面的内容,但找到一条符合中国实际的现代化建设道路是核心内容。在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和理论的众多任务和内容中,只有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方面取得根本性的突破,才能够称得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破题了。而邓小平同志创立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的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新道路,就在这个中心任务和核心内容上取得了根本性的突破。如果说,在马克思时代,社会主义只有建立在大工业基础之上才会成为可能;那么,在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争共存的当代,社会主义只有实现现代化才有可能取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相对优势,才就生存、发展并最终站稳脚跟。而世界发展的历史表明,不搞市场经济就不能真正实现现代化。我国的社会主义脱胎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历史上没有过发达的市场经济,现实中生产力极为落后,与发达国家存在着极大的差距,尤其需要通过市场经济发展生产力,实现现代化,但是,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人们把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看作是水火不相容。在这个问题上不敢越雷池一步,因而对我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道路的探索始终没有能取得根本性的突破。邓小平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打破了传统观念的束缚,将现代化的一般规律与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我国特殊国情相结合,开辟了通过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实现我国现代化的新道路,这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最重大的理论成果,是这一理论破题的最根本的标志。在中国只有这条道路而没有其他道路能够引导中国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第二,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的开辟是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二次历史性飞跃的标志,它创造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实现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相结合是一个艰难的探索过程,它不可能一蹴而就,也不可能毕其功于一役。特别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和党的中心任务的转变,必将开始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的新的探索过程。党的十二大报告指出,在马克思主义与我国实际相结合的历史上,有两次历史性飞跃,“第一次飞跃,发生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人经过反复探索,在总结成功和失败经验的基础上,找到了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把革命引向胜利。第二次历史性飞跃,发生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中国共产党人,在总结建国三十多年来正反两方面经验的基础上,在研究国际经验和世界形势的基础上,开始找到一条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开辟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新阶段。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两次历史性飞跃作比较,我们还会发现它们的模式是不尽相同的。如果说,第一次飞跃的模式主要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那么,在第二次飞跃中,由于关于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普遍原理,特别是实现现代化必须搞市场经济的这一普遍原理,在马克思主义的原有理论中还没有形成,因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实际相结合,首先要做的工作是总结和提炼出马克思主义关于实现现代化的普遍原理。在这种情况下,邓小平依据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相统一的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在总结我国和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正反两方面的经验教训,特别是总结发达国家和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实现现代化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从各个个别国家现代化的实践中总结和提炼出来了实现现代化的一般规律,然后又把这种一般规律运用于中国的特殊国情,从而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道路。显然,这是对第一次飞跃的模式的创造性发展和更新,是一种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新模式。我们党称这种新模式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这种新模式涵盖包容了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相结合,但同时又包含了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方面的最新实践、最新探索。第三,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的开辟极大地推进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发展,它为马克思主义的振兴提供了重大的历史契机长期以来,在马克思主义理论队伍中,形成了一种把计划经济等同于社会主义,把市场经济等同于资本主义的传统观念。这种观念源于对马克思主义的教条化、简单化理解,同时与马克思、恩格斯对社会主义将很快消灭商品经济的看法不无关系。这种传统观念不仅使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在与资本主义的激烈竞争中越来越处于不利的态势,而且造成了马克思主义理论的停滞。这种理论的停滞大大削弱了马克思主义的影响和指导实践的功能。邓小平把社会主义同市场经济结合起来,开辟了中国式的现代化新道路,这是对传统社会主义观念的极大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极大发展。这种突破不是细枝末节的突破,这种发展也不是个别结论的发展,这是对社会主义理论基本框架的突破,是对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重大发展。以此为契机,马克思主义获得了重新振兴的巨大历史推动力量。在当代世界,以中国实行的社会主义与市场经济相结合为突破口,马克思主义的队伍在重新集结,马克思主义的市场经济理论研究正在酝酿着更大的突破。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xx社区党委按照街道“保先”办的要求,在全面总结第二阶段的学习培训工作的基础上,认真体会上级精神,制定好社区第三阶段工作计划的具体实施方案,在作好规定动作的同时,创造性的开展富有xxx特色的自选动作,取得一定效果,现在汇报如下:  一、抓培训,定计划,全面推荐“党性分析,民主评议”工作的顺利进行  x月xx日艮山街道@#$社区党委召开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动员会,社区十个支部和各党建指导员也参加了会议。社区党委书记主持了会议,向同志们全面总结了上一阶段的工作,帮助支部书记理清思路,搞好计划,作好安排,在评议中就下一个阶段提出了。在评议中要求支部书记起好带头作则,做到四个结合,一是深入学习与认真评议相结合。二是自我批评与相互批评相结合。三是自我教育与接受教育相结合。四是自身要求与发挥作用相结合。并提出要做好“找、求、议”三篇文章和努力实现各项要求。做好“找、求、议”三篇文章:  “找”。即“找差距”。社区党委要求各支部党员认真对照“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要求、党章的规定、党员保持先进性的具体里求和先进典型事例,从理想信念、宗旨观念、组织纪律、思想作风、工作作风等方面,查找自己的问题,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并要做到联系实际找深找透,把群众提出问题摆到桌面。如第三支部有个党员风多年未交袋装垃圾处置费,在这次党性分析中该支部书记及时掌握了该党员的思想动态,通过谈心交心使他深刻认到自己的不足。  “求”。即“求”意见。在“求”了中得到提高。一是“求意见”。社区党委充分发扬民主,设立二只群众评议箱和一只网上评议箱,召开各种征求意见座谈会,广泛征求党员、群众对党支部和党员的意见。各楼道支部书记还亲自上门走访党员邻居家,了解党员在楼道牛活中的表现。党支部对征求的意见及时进行梳理,并如实向党员反馈。二是“求发展”。社区党委紧紧围绕党员先进性教育“对上回答问题,对下解决问题”的要求,在广泛泛征求意见的同时,开展为社区做贡献的献计献策活动,在社区的三个又明建设中发挥作用。  “议”。即广泛评“议”。但要议出党性、议出战斗力、议出先进性。以各种活动为载体,把充分体现党员先进性摆在为居民群众的服务上。社区楼道党支部结合各自的实际情况,在组织党员参加服务社区。服务群众的活动和文明社区的创建活动中体现出战斗件、先进性的情况,尤其足在这次抗击非典的斗争中社区党员积极参与,做好宣传防范工作,义务值班巡逻的消况,都将列为评议的内容。在这种思想的指导下党员同志积极响应,特别是刘阿金、陈文忠、徐彩云等十名党员组成抗非典督会组,承担了整个社区抗非典的巡视工作,在活动中充分发挥了党员先锋模范作用。  社区还充分利用网络优势,在网上开辟两块栏目:征求意见栏和网上评议栏。鼓励群众说说身边的党员,议议身边的党员。运用《@#$论建》活动载体,采访社区的好党员,让他们和群众面对面。并将自我剖析材料放在网上供群众和党员监督。  二、创新“党性分析,民主评议”的方法  当社区党员先进性教育进入党性分析和民主评议阶段时,社区党委发现党员在自我评定时有这样和那样的想法,主要是对评定标准的认识模糊。为此社区党委及时召开党委会,讨论如何落实上级布置的工作。党员保先教育其实说到底对党员思想、党性意识的一种重新梳理。  社区党委的想法是要化复杂为简单,就是针对社区离、退休党员多,部分失去固定工作的党员流动在外的特点,拿出可操作的举措。于是想出了“心理测验题”的形式,对每一个问题设定了“是”或“否”两个答案,只要党员认真对照这20道题目,基本上都能在三分钟左右的时间内得到一个明确的答案。在党员“保先”教育活动中,我们所做的每一步都尽量社区的实际情况,我们是在大胆探索“前无古人,后有来者”的“保先”教育之路!这是社区党委在完成上级布置的“规定动作”后的“自选动作。”  如何指导支部规范的评定党员?显然这既要严格按照党章规定,又要通俗易懂。我们的“心理测验题”为每个党员在自我评定的工作中提供了参考意见。例如,第四支楼道部的一位老党员,她认为自己不中用了,评定党员先进性应该是年轻人的事情,最初的自我评定标准模糊,以致于不能作出正确的评定,产生了偏差。但社区党委知道了这个情况后,党委书记立即把她请到党员谈心室,拿出早已准备好的20道心理测验题,并对她说:“请你静下心来,认真完成这份心理小测验,如果你做完题目后,依旧坚持原来的自我评定意见,我们将完全尊重你的意愿。”在接下来这么短短的三分钟时间里,这位老党员独自认真仔细地做完了题目,她笑着对社区党委书记说:“对照这份试卷,我想我应该是一位合格党员,社区党委想得真周到。”  我们一面将测试题打印出来分发给自我评定模糊同志来检测,一面通过社区网站向社区群众公布。就在社区公布“心理测试题”后第二天,一位身在上海的社区在册党员岳钦杨同志就在网上进行自我测评,从网上看到的结果,我们有理由相信党员不仅进行了认真的回答,并且在思想认识上也有了一定提高。  党员的党性分析过程其实也是对一个党员健康心理的真实反映,离、退休党员和下岗失业通过自身努力自谋职业或尚未找到合适工作的党员,在心理测验题上应有所区别,因此我们为后者又增加了5道题目。我们做这样的尝试,是希望“保先”教育能使党员在党性认识上有一点提高,并不想产生什么轰动效应。希望我们所做的这些努力,能够为党员的学习带来一定的帮助,根据社区党委对10%的党员测试情况来看,党员不仅能情绪稳定的做完题目,而且许多党员还在做完“心理测验题” 后,将自己的感想写入了自我的党性分析材料中。  一个小小的举措,能为部分党员在自评中带来好效果。在接下来几天支部举行的民主评议会上,许多没有做作心理测试的党员也对心理测验题表示了极大兴趣,纷纷要求给自己也做一做。  对书写有困难的党员社区建立了流动辅导站,5月28日楼道支部书记专程走访现在居住下城老人公寓的72岁鲁焕连同志。支部书记向鲁焕连详细解说了杭州市保持共产党员先进性教育活动试点工作“党性分析、民主评议”登记表,向他汇报目前社区保先教育的工作具体实施步骤。鲁老汉激动的说,虽然自己住敬老院了,可永远不忘自己是一个共产党员,希望有生之年,能看到祖国更加繁荣昌盛。  第十支部指导员郑映华同志从24日开始,她就踏上了家访之路,@#$14幢2单元103室88岁党员李长明是一个文盲,斗大的字认识不了一箩筐。郑映华带着“党性分析、民主评议”登记表,预约上门,为他详细解说要注意的事项,倾听了他的述说。手把手帮他填写好了自己鉴定。她所在支部有两个夫妻党员已经定居嘉兴,已经2年没有看到人了。我们通过已经给他们发了短消息,请他们在网上撰写分析材料了。第六支部指导员黄洁同志,在整个学习阶段中和支部党员一起召开支部大会,将征求的群众意见告诉党员,让大家结合自己的实际情况撰写党性分析材料。  杭州市“保先”办下城督导组组长陈贤卓书记多次考察了@#$社区保先教育情况,给予高度评价。  三、全面加大宣传力度,推动社区保先工作向纵深发展  对于社区在保先教育中出现的经验,社区党委及时总结,先后在《浙江在线》网络媒体和《今日早报》进行了刊登,同时社区还将这些经验向全国性的报刊和杂志上投稿。  在街道保先教育专刊上也把社区党委在保先上的每一点状况,也及时进行了宣传,得到兄弟社区党委的认可。对社区党员中评议出来的优秀党员,党委及时进行总结,就其中两为党员的事迹撰写经验交流文章。多渠道地宣传身边党员的好人好事,让群众、党员有目标可对照,有方向可努力。  四、存在的不足。  一是少数党员组织观念不够强,收到组织上关于开展先教活动的通知后,未按要求认真学习,未及时写好有关书面材料。  二是少数党员党性分析不够深刻,讲理论多,讲问题少;讲成绩多,讲不足少;讲共性多,讲自己少;讲客观因素多,讲主观原因少,极少数人甚至完全不触及自己,成了纯理论文章;  三是极少数党员对自己要求不够严,只强调流动人员的特殊性,未认识到党章规定的严肃性。流动党员不是特殊党员,不应该放松要求,而应该与其他党员一样受党的规章制度的约束;  四是有少数党员原先与组织有联系,可是最近因换了单位未及时与组织上联系,致使老的断线人员接上了线,又出现了新的断线人员。目前社区社区100%的党员都取得联系。另外,党员在网上发送邮件时方法上有待改进。
请登录后再发表评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quot是什么意思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