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家儿子2岁,老是左脚右脚出去右脚跟上、也跑不起来

玩Q刹,右脚后掏能甩出去了,但是左脚就是点不起来,老是摔倒。_轮滑吧_百度贴吧
&&&&&&&&&&&&&&&&&&&&&&&&&&&&&&&签到排名:今日本吧第个签到,本吧因你更精彩,明天继续来努力!
本吧签到人数:0成为超级会员,使用一键签到本月漏签0次!成为超级会员,赠送8张补签卡连续签到:天&&累计签到:天超级会员单次开通12个月以上,赠送连续签到卡3张
关注:110,382贴子:
玩Q刹,右脚后掏能甩出去了,但是左脚就是点不起来,老是摔倒。收藏
玩Q刹,右脚后掏能甩出去了,但是左脚就是点不起来,老是摔倒。求教
1楼 15:52&|
相关的贴子15338126278相关的图贴
今天天气很好,我只想说三句话,说完了。。。
2楼 16:13&|来自
建议先原地练习甩腿和点脚,熟练了再开始练刹
3楼 16:22&|
听说,天国熟练了很容易出q
4楼 17:03&|来自
把你点脚的后脚跟用力顶到cuff上就ok了
收起回复5楼 00:59&|来自
刹车的时候先手举起来,高过头,身子压低,甩腿,腿着地前掂脚…
收起回复6楼 01:11&|来自
学Q刹,先把天国练的随心所欲,后面Q刹就跟容易了……
7楼 08:21&|来自
Q刹,退要夹在膝盖以上,把腰向前挺出去
8楼 08:21&|来自
点脚稳住,身体侧,向后倒~祝早日出!
9楼 08:29&|来自
登录百度帐号推荐应用
已有239,349吧友中奖,实现梦想
内&&容:使用签名档&&
想了解更多关于 ”轮滑“的信息,请&或有时候我觉得自己就像一根正在燃烧的炭棒,每一分钟都是烫的
在《钢琴课小结(十五)跳音》中,我们就开始了跳音的学习,通过一段时间的练习,我们以为自己已经完全掌握了跳音的弹奏技巧,但现在看来,我们真正离跳音的掌握还有一段不小的距离。
上节课老师是布置了《孩子们的哈农》第9条的变化(P26页)——跳音的练习,回课的时候,弹奏效果老师不太满意。
跳音的声音发飘,而且慢弹个三两遍,嫣然就感觉大臂很累,酸痛得不行。老师指出:下键的时候,手指准备不充分,过份随意,所以手指没有把力量下到底;离键的时候,没有充分利用手指触键的反作用力,而是借助手臂、手腕的力量,大量动作浮在手的上部,看上去也有反作用力的效果,但这是假跳而不是真跳,所以声音发飘。
老师要求:重铸每一根手指的跳音。首先:手指准备:其次:象跺脚一样,手指尖在琴键上快速加力跺一下,发力点在指尖;最后:手指离键完全是借助跺脚后的反作用力,不必刻意地跳高,自然地松开最好。整个过程,除了指尖的力量,手的其他部份全部放松,不要紧张,不要帮忙。
检验标准:合格的练习是慢弹个三两遍手的其他部份应该不会有酸痛的感觉,并且要学会自己用耳朵听,每一颗跳音都是清脆饱满的,那就OK了。
更高要求:通过了检验标准后,可以尝试做一点跳音的提速练习,毕竟跳音在乐曲中通常是用来表现比较欢快的情绪,对速度也是有一定要求的。
课后,老师布置了《孩子们的哈农》第10条的变化(P28页),这是一条8分附点音符+16分音符+跳音的练习,难度明显高于上一条。另外,还有钢基中一条左手带跳音跑动的乐曲:《扎红头绳》。看起来,老师是打算让我们重铸跳音了。
别看这个老师笑咪咪的,和蔼可亲,但她的眼睛、耳朵都是相当“毒辣”的,要想马虎过关是不可能滴,只能回家踏踏实实地重修跳音了。也就只有这样的老师最厉害,她能做到既不伤孩子的自信心,又能严肃地指出孩子们学习中的问题。如果你想变得和她一样优秀,唯一的办法就是按她说的去做、去改,怪不得她的学生那么多,想上她的课,还得排队、加塞、说小话。
这次上课的时候,我们偶遇到嫣然从前的电子琴老师,她很诧异于嫣然的表现,感慨道:“还是坚持就是胜利。”
记得从前嫣然5岁半跟她学电子琴的时候,手指软不拉塌,根本就立不起来,总爱赖在琴键上,她曾经建议嫣然回家练习手指插米桶。后来,我们想转钢琴,她笑着说在电子琴都站不稳手指的人,怎么可能弹得了钢琴?
我们一天米桶也没去插,但是我们一天也没有想过要放弃我们的钢琴梦。“不积硅步,无以致千里”我们就这样硅步了两年,终于打开了钢琴学习的新局面。
在换了新老师的第六节课后,我突然发现嫣然弹奏除《哈农》以外的乐曲、练习曲,不用节拍器的效果好得出奇。
简单总结一下:
1、旋律线效果明显加强;
2、乐曲听起来有更多想象与情感,我这个陪练听了一遍又一遍,百听不厌;
3、节奏均匀稳定,没有忽快忽慢的现象
但是,在老师面前回课的时候,她还是有一点紧张,会越弹越快一点点儿。
我很诧异,嫣然怎么就突然扔掉了节拍器这个拐棍,飞奔了起来呢?
《沂蒙山小调》有了歌唱般的感觉;《保卫黄河》前半部份声音虽然还是略嫌轻浮,但后半部份的高潮弹得还是情绪满满的,老师也说相当不错滴。
《拜厄88》令我想起了小时候小男孩们最喜欢的拐铁圈的游戏,右手轮动的附点上行、下行音符,旋律线的尾音由上行转下行的拐点音符,象极了男孩们拐着铁圈在空地上不断进行的转弯练习——那一个个小心而漂亮的转身。中间、以及结尾三个小节16分音符为主的上行、下行音阶的穿行跑动,象极了男孩们练习让铁圈如何在水泥阶梯上保持平衡地滚下推上。这显然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性动作,期间第二小节夹了一个8分音符似乎就是为了给男孩们一个调整喘息的空当儿,第三小节那4个8音符听起来更象是男孩们颁给自己完成高技巧动作的奖励——“得,得,得,得!”
《拜厄91》在《拜厄88》的基础上,嫣然总结了一点经验,合手的时候根本没有象从前那样,采取左右手音符谱面先对位置的方式合手,一上来就是右手弹右手的,左手弹左手的,没用节拍器,弹得特别流畅,节奏也很稳定,让我大吃一惊。
唯一的不同就是她在《拜厄88》、《拜厄91》里想象的都是她最喜欢的那只小熊在小溪边喝水的情景,而我在《拜厄91》里听到则是一条顽皮的小溪在山间迎着风自由的奔流。
这样的转变真是让人又惊又喜,我四处寻找这种转变的原因,终于在流钢网上琴友的博文《速度的应用》中找到了答案(为方便参看,现将原文拷贝如下,此文实乃经典,值得我们反复学习。红字部份,为我所理解的“心的节奏”),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试着享受一下“心的节奏”,交流一下使用“心的节奏”的心得体会。
琴友的博文《速度的应用》原文如下(小字部份):
每位練琴的學生都曾有過速度的問題,本篇會列出較常見的速度困擾及解決辦法.概念:在此之前,须先了解钢琴的速度概念:一般拍子机调整的数字便是分钟打多少次.粗略分的话,40~80为慢版,80~120为中版,120以上为快版.一些曲谱在其快奏的部份会用上16分甚至32分音符.乘上拍子机的速度,就是每秒弹8~16个音甚至更快.这种速度即对打字100wpm以上的专业的输入员来说还是难以想象的.速度瓶颈:这种速度是如何达到的呢?首先我们须明白,手弹奏速度的瓶颈在哪,才能分办可能或不可能.两个音符可以快到一起发声,时差便是0:没有一个速度是比时差0更快.将弹奏的动作简化到最后,就是只弹乐谱上的两个音符(例如C-G).试着用两只手指同时弹这两个音符,再渐渐改为先后地奏出C-G.你会惊觉自己弹奏两个音符原来是可以如此快的.两个手指之间基本上不存在速度瓶颈:承上文,只要稍为调整两只手指的高低,再一起下降.这便能做到从0开始去慢慢增加两个音符之间的时差.只要你手指够灵活,你可以精致地将时差缩少为1/10秒,甚至是1/20秒.远远高于最初提及的高速要求.当你能够高速地弹奏C-&G时,便要慢慢控制弹奏C的手指在G响起之前要升高,两个音便不会重迭.这两项都能控制到的话,便再没有瓶颈了.真正的瓶颈:当两个音符为同一个音阶时,通常便是用同一个手指去弹奏了.一个手指单独地奏一个音符,动作是降-&升-&降这三个方向相抵的动作,于是便不可能像上文一样无限快地弹奏了.未练习过的话,可能连续弹八分音符都有困难(即清脆地每秒弹4次).这个瓶颈,掌握了后可以针对性地练习,便可解决.另一个瓶颈,便是音符跨度超越了手掌范围,须要移掌或跳移才能弹到的两个音符.这时,瓶颈便在于移掌或跳移的熟练度了.至于对乐谱的记忆,则不列作瓶颈.因为一般人记忆了的琴谱,绝对可在脑海中比原曲高速很多倍地播放.既然弄清楚瓶颈,速度问题亦可针对性地解决了.---------------------------------------------------------------------1.缓慢弹奏时可以弹到,快起来却错误连篇,越弹越糟:  这未必与动作上的瓶颈有关,有时是自己根本还没记好谱,以到手在弹奏时,脑部来不及传递下一步的指令,手指便好像打结一样了.快奏时的错误,也会无分贵贱的被记录在神经系统.当你再弹奏时,这些快奏时的错误便会一直出现,甚至越来越根深蒂固,越弹越糟,越练越差.  解决的做法是先分开双手各自练习,在简化了的单手谱中确认自己能做到高速的动作,同时让脑袋习惯在弹奏前便先播放下一乐句.最后合在一起缓慢地弹奏.当你正确地弹奏过以后,动作会自动被身体记录下来,熟练后便能自由地加速了.重点是要重复正确的动作,而不是将快速的错误记录下来.2.依着琴谱调了拍子机,却一直跟不上:  拍子机的意义在于让你感觉这首曲子大约要用什么节奏,而非用来一步一脚印的练习.就像高速公路标示的速度,只用于表达该路段的适当速度,而非要你全程维持70kmh.即使乐谱有标速度,你仍可视情况在不同乐段加快,减慢,变速,以利于表达乐曲.事实上,乐谱本来便只有粗略地标示快/中/慢版.  此外,人身体有内在的节奏.最明显的是约每分钟72次的心跳.所以考试的学生都倾向越弹越快,因为他们心里越焦急心跳便越快,快到误导了演奏,反而令自己忘了如何表达乐曲了.还有每人的手都有不同的习惯,有其最适当的预设速度.不是一个外在拍子机能轻易配合到的.  这也是一个要点,说明为何自己弹乐曲是比别人弹的动听.因为自己弹出来的,才是自己的节奏.过度崇拜拍子机的话,便将你得来不易的自由和享受都剥削了.3.左右手速度不同:    左右手是两段不同的记忆.在他们各自练习好后,脑袋做管理者的角色将两边的动作协调好而已.如果速度不同,有两个可能:  一就是左手技术追不上右手,本身便未练到达标的速度.而我们已知道瓶颈在哪,只要针对左手的瓶颈练习便好.  二就是协调工作未做好.若太快不容易协调的话,便将速度放慢让双手准确地配合.这个配合熟习了后,要加速便不是难事.
4.练习很久也无进展  有些教程会用高速的练习曲来训练手指,要求学生遇到困难时便回到练习曲去训练"基本功”.这种做法有一定的道理,就像拳击手每天都对着沙包锻练,保持最佳状态一样.基本功有助于让人维持一定程度的水平.可是----  基本功过了某水平后,便变得多余了.就速度来说,我们知道瓶颈在于单音连弹,移掌及跳移.当超过一个基本水平后便再练也提升不了速度,必须针对想练的曲目和乐段仔细地练才能再有效果;情况就像学习驾驶一样.想要进步不可以只练习转波扭軚或简单地在学校跑圈,必须针对考试路线练习每一个细节,甚至重复地跑同一个弯角才能提升改善问题.否则只是浪费汽油和时间而已.  具体点说:如果弹肖邦夜曲有困难,便应该将夜曲困难那段抽出来弹.而不是期望转身弹100次哈农回来,突然便会弹懂夜曲.5.热身不足,无法表现原有速度  一些正规课程下的学生,每次上课前都有一段热身时间,于是便习惯了在充分热身下演奏.遇到没准备时便措手不及,无法加速或错漏百出.  事实上,一些情况也不容许热身.总不成在某个聚会被人邀请弹一曲,你一坐下来便是10分钟的练习曲.这有两个办法:  a另类热身:当你遇上突发的邀请而有时间的话,可在没琴的情况下先偷偷热身.例如用温水浸泡双手,或背负双手作手指运动,让你在坐到琴之前便达到热身状态.  b这是磨练自己的硬件.每次弹琴前不要刻意地热身,反而一坐下便用冷手弹奏一些稍有难度的曲目.让手指习惯在未热身的状态下演奏.这在寒冷的冬天尤为有效,甚至可稍为泡冷水让手指回到未热身状态(不是僵硬),延长练习时间.大前题是不让自己受伤便好.  虽然看起来很不人道.但想到收获--可以随时随时坐下便演奏,这点付出是值得的.6.速度跟上,但听起来杂乱无章  没有数清节奏,很可能就会让你快不起来.即使速度追得到,没掌握节奏的话也会让乐曲杂乱而不动听.  音乐是一个多维的概念.每个音符有长短,高低,轻重,快慢,连奏/断奏,和弦和踏版等复杂的成份(这还只是独奏!).当手指能跟上乐谱的速度敲响应弹的键后,便要更仔细地分析乐谱的结构.抓住感觉是过份抽像的说法.简单来说包括乐曲的节奏,刻意地将一些音符加重,将一些和弦弹足,适时地收放踏板,在高潮的地方加快加强,在结尾的地方减慢放轻等等.  通常,做任何的修改工作,最好都是放慢来练.演奏会那些高速的动作,用来表演或是测试效果时偶一为之还好,除此以外快奏有害无益.  这是较高阶的问题,除了一位好老师外,比较方便的方法就是到网上多听别人弹奏这首曲目,或自己多加想象力试试不同的效果,将乐曲修饰到最完美.这个过程虽说是练习,却应该是娱人娱己而非常令人满足的.7.手指越练越硬,快不起来  一些情况并不是曲谱难,而是被错误的手形所累.双手被压力封锁住了,就像穿着西服领呔去跑步,缚手缚脚的.  想要快速,便要用最少的力量去完成动作,不要制造任何多余的紧张和压力.详见手型,.
8.练习速度  前文提及过慢练有助准确地重复练习.将难以弹奏的音句一字一顿地弹出,正是将不可能化为可能的魔法.  除此以外,当贯通全曲后,以不同的速度快奏及慢奏,将有助巩固对乐曲的记忆.  另外,每次练习完毕或休息前的最后一次练习,最好都正确而缓慢地进行,可保获得最大的练习效果.9.演奏速度  演奏时,要考虑到当时的环境,气氛,观众的情绪等,去决定弹奏的速度.不要太过依赖自己的内在节奏.  听众不会有演奏者的紧张;也未必如演奏者般熟悉曲目.所以稍为慢一点的演奏一般较能取悦听众.  激情的演奏后,最好能在后台缓慢地练习一次,以免自己记住快速弹奏那种不稳定感.
正确地了解速度有助于善用不同速度带来的好处,最终目的都是希望成为一个能驾驭速度的人
中国的传统教育是“谦受益,满受损。”因此,在我们小的时候,谁也不敢说自己“聪明”,即使自己真的很聪明,那也只能在心里暗暗地说说而已。
什么是“聪明”?我想大多数人的判断标准是:他能做到自己所不能做到的事情,他能克服自己所不能克服的困难,那就是“聪明”。前几日,我们坐一块在练琴,嫣然突然问我:“妈妈,你有没有觉得我特别聪明?”
“特别聪明倒没有觉出来,顶多是有点小聪明罢了。”我的思想还是局限在传统教育的框框里,生怕就这么一夸她,她的尾巴又翘上了天,不再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于是,我先采取这么一种试探地态度回答了她的问题。
“什么?我的同桌都说我很聪明!”她显然很不满意我的回答。
“是吗?为什么?”
“她有什么做不了的难题都问我,甚至作文也问我该怎么写才好,而且我说什么,她就是什么,很听我的话。我也问过她:‘为什么你这么听我的话。’她的回答是:‘因为我觉得你比我聪明。’”
对于这答案我感到非常诧异,在我的眼里,嫣然一直是一个再普通不过的女孩,甚至平常到有些内向、胆小:她的各门功课成绩平平,学什么东西都讲究“慢进”才有效果,快一点就容易“物极必反”,我根本看不出她有一点点会特别优异于别的孩子的地方。唯一让我感觉欣慰的就是:她一直都在前进中,且前进的每一步都走得特别稳扎稳打。
“妈妈,你说我是不是天生就这么聪明?我觉得你很‘聪明’,爸爸也很‘聪明’,我是不是有点象你们呢?”嫣然有个特点,喜欢打破沙锅问到底地问问题。
“我想,每个人天生的资质差不多,除非智障儿童。妈妈小时候是一个‘笨小孩’,很多本领都是后来跟老师、同学、朋友、书本一点点学出来的。听说爸爸小时候倒是一个‘小机灵鬼’,但就是很懒惰,所以长大后,一直发挥不出他的‘聪明才智’。”我说的都是实话,并不是为了故意说教孩子。
“那我的聪明是打哪儿来的呢?”
“我听人家说,弹奏钢琴可以使人变得更聪明。因为人的左脑是管人的右手右脚的;人的右脑是管人的左手左脚的。我们先天左脑发育得比较完善,所以右手右脚就天生特别灵活,相形之下,左手左脚就显得有些笨手笨脚,主要是右脑还需要我们后天的开发不断地完善它的功能。钢琴就是这样一件可以开发我们右脑功能的乐器。左手弹奏部份的练习,其实就是在锤炼我们右脑的控制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
“怪不得我的同学、老师听说我在学习钢琴以后,都说我长大以后一定会有很大出息的。”
“多大的出息,妈妈可不敢这么确定,妈妈只知道十根手指都能灵活运用的人,肯定比只会用五根手指的人聪明一点点。”
“这么说,我的‘聪明’是钢琴磨练出来的哟?
“是呀,一定要认真练琴哟,因为我们不仅仅是在练琴,还在练我们的右脑哟!”
“当然,我一定要好好练琴,这样我才会越来越聪明!”
“每一首曲子的左手谱面都不一样,这样,钢琴就可以从不同角度磨练我们的右脑。我们每拿下一首曲子,其实就是使我们的右脑变得聪明了一点点,天长日久,水滴石穿,当我们有一天可以完全随心所欲控制我们的右脑左手的时候,就是我们真正变得‘特别聪明’的时候。”
“也就是说,我现在是有点‘小聪明’,一直练下去,未来我还会变得‘特别聪明’?”
“对呀,能想清楚这一点,证明宝贝儿已经不再是昨日的宝贝儿了,又变得‘聪明’了一点点,妈妈真是要爱死你了。”说完,我情不自禁地亲了一口嫣然的小脸蛋儿,她又开始更加勤奋地练琴了。
嫣然也曾经请过几次她的好朋友到家里来玩。当她们看到嫣然的大镜子、把杆、钢琴、画作,显得艳羡不已。她们认定嫣然是比自己更“聪明”的孩子:能自己所不能。
就是这种社会评价给了嫣然特别的自信,从小到大嫣然一直是听别的孩子话的“小萝卜头”,没想到从四年级开始,她变成了“大姐头”了,她的同桌——曾经的“大姐头”现在对嫣然俯首听命,唯命是从得不得了。
六一节,外婆还碰见嫣然领袖般地呵斥她的小同学,好象是她答应给小同学带表演化妆用的小口红,结果我忘记拿给她了,别人向她讨要,她却若无其事地摆平了这件事情。更奇怪的是,联欢会上,她一没化妆,二没准备芭蕾舞足尖鞋,全班同学一致把她推向舞台,她简单地跳了一段“波尔卡”(芭蕾舞中一段展现法国乡村的舞蹈),她把她的班主任王老师围在中心,当成她想象中的男伴,跳得非常自然而然,却让更多的同学把她当成“明星”一样供起来了,在班上培养了一批新的“嫣然粉丝”。
回到家后,她还说下一次开联欢会的时候,她要带足尖鞋,因为,她的“粉丝”是不会让她甘于寂寞的,只要一有机会,总会把她推向风口浪尖,而她也开始享受每一次站在风口浪尖那种飞翔的感觉。
这一切似乎让嫣然在外人看来非常优秀,尤其是她的同学、她的老师,但我始终知道:她就是她,一个普通的女孩。未来的路还长,我们需要走好人生的每一步。
这节课,钢琴老师教了嫣然一个提高手指独立性的绝招。
第一步:将2、3、4指放在升Fa、升Sol、升La三个黑键上,1指放在Mi的这个白键上,5指放在紧挨着升La的高8度Do的这个白键上。
第二步:然后5根手指突然爆发下键,就象弹奏多指和弦一样,每个琴键一定要“咬死”。
第三步:再分别用1、2、3、4、5指弹出“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这样的节奏。
这是右手的训练方法,左手也是参考右手的方法训练。
难点就在第三步上,每次只能用一根手指弹出这个节奏,其他手指“咬死”琴键,不准帮忙不准动!
老师的建议是每次练琴前,先做这个练习,这个练习会是终生的练习。
目前嫣然只能断续挨个手指做出“咚——咚”的节奏,而且做完一个手指,就要回到第一步才能再做第二个手指。特别是4、5指,好难做呀!
下节课,我得让老师多示范一下:4、5指她是如何做到的?
如果有琴友做过这样的练习,米香会很高兴分享你们的体验。
《拜厄》第88条的左手和弦部份就是解决左手5指与其他手指粘连问题的练习,与老师讲的这个“绝招”有异曲同功之妙。不过,《拜厄》第88条左手和弦相对老师的“绝招”更容易一些,有兴趣的朋友可以自己尝试一下。
嫣然的第一任钢琴老师是我挑的。那时候,我基本是个音盲,不知道怎么挑选好的钢琴老师,在浏览了流钢网上大量的意见后,我一眼就看上了第一任钢琴老师漂亮的手形。
后来,我们聊天的时候,也谈到过:她刚毕业的时候,差一点就去了广州一家艺术中等专科学校当钢琴老师,让她脱颖而出的,正是她那漂亮的标准手形。
但正是这个漂亮的标准手形,让我们的钢琴学习在一年以后进入了有史以来的最低谷:不管我们怎么练习,我们都无法做到她那样漂亮的标准手形,甚至手腕越来越颠,手指越来越不稳,跑起来总是一种连滚带爬的狼狈样儿。
我们越想站住手指,就会越用力敲击琴键,结果手腕就越颠;我们越想放松手腕,手腕却僵硬,力量就越送不到指尖,手指也就越站立不稳——不是折指,就是按琴键。特别是跑动的时候,含糊音越来越多。
现在的钢琴老师用的是一种自然手形,指尖发力咬紧琴键,手腕放松,基本不用力,不刻意敲击琴键,手指自然加速下到键底就好。强调是边弹一定要自己边听音色,音色圆润饱满即可。
几节课下来,颠腕的问题已经解决得差不多了,特别是右手进步非常明显。她没有刻意指出嫣然颠腕的问题,只是一再提醒嫣然,弹奏乐曲的时候,减少抬指的幅度与做作放松的小动作,轻抬快下即可。
如果说前任钢琴老师象是一所普通装修的大别墅的话(她的钢琴音色远没有现任钢琴老师那么丰富),现任钢琴老师绝对是精装修的SOHO(SMALL OFFICE HOME OFFICE,风情万种,却不事张扬)。小孩子选钢琴老师,有点儿象我们选房子,根据自己的承受能力选择最合适的,未必最好的就是最合适的。
记得前任钢琴老师说过,她自己是练了三年高抬指才有今天的成绩,如果嫣然也想同样的水平,至少也要三年。三年中80%的时间与精力都得放在手形的练习上(普通资质的孩子,每天一小时练琴时间)。可我估计这样的练习方法,三年后,按嫣然的脾气,她早就放弃了钢琴。既然老师可以通过这样的练习方法达到今日的成就,老师的教学方法本身是无可厚非的,问题就在孩子的承受能力上。三年,一千多个小时,反复的高抬快下,陪的人都承受不了这份练习的枯燥,更不用说练琴的孩子。
标准手形,孩子需要花很多时间来解决手形的问题;自然手形,孩子很容易在短时间内掌握弹奏的要领。跟现在的钢琴老师学琴,嫣然学习钢琴的激情很快得以复燃,想必与此也是密不可分的。
为此,我在孩子的学习兴趣与标准手形的培养之间苦苦地挣扎了半年,好不容易才想通这么一点:钢琴最基本的功能是用来听的,而学钢琴是因为孩子喜欢音乐才愿意吃苦来学的。兴趣是继续学习的动力,它会推动孩子在学习的过程中不断探索完美自己的方法。
有时候,我们家长明明知道从一点到另一点的最短距离就是直线距离,但为了孩子的成长,我们得多给孩子些时间与空间,鼓励他们去体验、去尝试,或许有一天孩子的承受能力到了,也就是我们回归直线学习距离的时候了。
在嫣然所有的兴趣爱好中,我介入最多最深的就是钢琴,这就是“钢琴课小结”的由来,学琴之前就听大家说钢琴是最难学的,特别是想学好它,更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但在中国,钢琴是所有西洋乐器中群众基础最好的,学的孩子也是最多的。
我的介入不是期望能帮助嫣然学得有多好,只是期望嫣然可以快快乐乐地把钢琴学到底。未必走专业的钢琴道路才叫把钢琴学到底,我的理解是,当嫣然有一天把钢琴真正地融入她的生命里,无论喜忧,都愿意付之一弹,这时的她才是把钢琴真正地学到了家。
有人认为:钢琴是一门贵族艺术、高雅音乐。我却认为:钢琴更应该是一门雅俗共赏的艺术,它可以为我们的现实生活锦上添花,我想,这才是钢琴群众基础好的真正原因。
我相信,有一天,嫣然会发现,钢琴不仅可以使她自己看上去更美,而且她也可以通过钢琴给别人传递更多的美:原来生活可以更美的!
趁着嫣然跟钢琴老师上课的功夫,我开了一会小差儿,和钢琴老师的女儿聊了几分钟。
钢琴老师的女儿比嫣然小半岁,上三年级,钢琴已经在备考八级,并且屡屡在大赛中争金夺银,妈妈是钢琴老师,爸爸是声乐老师,我很好奇,在这样一个优秀的琴童心目中,钢琴又会有怎样的高度?
“听说你的钢琴弹得不错,你最喜欢的是钢琴吗?”我想从她的爱好谈起,打开话题。
“不是,我最喜欢画画。”她怯生生地说道。
“你学过画画吗?”
“没有,没有时间!“她站起来,踮着脚,指着琴房墙上的几张水彩画说道:“看,这是我画的,好看吗?”
“好看,自学的?”画本身很平常,但我知道,她一定非常需要我的肯定。
“别人上课,我偷学的。”她掀开最上面的一张,指着一张“斑点小狗”的水彩画说道:“我觉得这张最好看,很多人也很喜欢它!”
“是呀,确实画得不错!你每天练多久的钢琴?”这张画确实是她所有画中最出色的一张,我故意把话题转回到钢琴上来。
“上学的时候,周一到周四,每天两小时,周六、周日、寒暑假,每天四小时。”说到这,她的表情迅速变得黯然无光。
“那你喜欢钢琴吗?”
“我小时候很喜欢钢琴,但现在不太喜欢了。”
“为什么?”
“练习时间太长,很枯燥!”
“那你还打算练下去吗?”
“练,不练,哪来的钢琴家?”说这话的时候,她看起来象个小大人,表情异常严肃。我想,这种想法更大的可能是来自于大人对她的灌输,小孩子喜欢就是喜欢,不喜欢就是不喜欢,没有理由,没有原因?
“你喜欢中国哪位钢琴家?朗朗?李云迪?”
“朗朗!”
“你想做朗朗?”
“那你弹首最喜欢的钢琴曲给我听听,好吗?”
她翻了半天正在练习的考级书,一首也没找到。看她这么犹豫,我继续问道:“你喜欢激昂一点的乐曲,还是浪漫抒情一点的乐曲。”
“都差不多,有时候喜欢激昂一点的乐曲,有时候喜欢浪漫抒情一点的乐曲。”说了半天,她还是光说不练,一点也没有SHOW一下自己的意思。
钢琴的话题看来对她是有些沉重,就此打住吧,还是先问点别的什么:“除了画画,你还喜欢什么?”
“唱歌!”
“哦,是不是画画第一、唱歌第二、钢琴第三?”
“嗯!”她有点不好意思地点点头。
“为什么?是不是钢琴很难?”
“嗯!有些钢琴曲挺难的,不过,真的练好了,也就不难了。”
“你弹过特别难的曲子吗?”
“弹过。”
“拿下了吗?”
“拿下了!”
“喜欢吗?”
“不喜欢,就是刚拿下的时候高兴了那么一会儿。”
嫣然上了一个小时的课,她期期艾艾地练了大约5分钟,期间还跑出去买了饮料边弹边喝,喝的时间比练的时间还要长。事后,我也问过她的爸爸,她的钢琴只有在妈妈的监督下才能完成每天两小时的有效练习。
她的情况与一年前没学画画的嫣然何其相似,嫣然是上小学一、二年级的时候,才表现出对画画有浓厚兴趣的。因为在这之前,她已经选择了芭蕾与钢琴,考虑到现实的经济条件、时间、精力等各方面因素,我一直没有让她上。她当时的兴趣爱好顺序也是:第一画画、第二芭蕾、第三钢琴。
四年级上学期,嫣然知道爸爸去世的消息后,心情非常悲痛。听说画画有心理疏导的作用,于是我让她选择了水粉画班,一学就是两个学期。一次偶然的机会,我们再次聊起了她的兴趣爱好顺序,却变化成了现在这样:第一芭蕾、第二钢琴、第三画画。一切又似乎回到了她当年学习芭蕾的起点。
嫣然这样给我总结道:“我喜欢芭蕾,是因为我想当一个芭蕾舞演员,我喜欢穿漂亮的芭蕾舞裙,在亮光闪闪的舞台上展示自己;我喜欢钢琴是因为我喜欢《梦中的婚礼》等理查德、克莱德曼之类的流行钢琴乐曲,有一天,我要为自己弹唱我喜欢的乐曲。当然也有一点点虚荣的成份,我们班只有我一个人有机会学习钢琴,我珍惜这个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我喜欢画画,没有理由,也没有原因,灵感来了,我就想画。为什么画画不再是第一位呢?因为看来容易的事情想要做好也不容易,我总也画不出我心中的画儿,虽然现在我通过学习水粉画,掌握了一点点绘画的技巧,但距离我的绘画目标似乎比芭蕾与钢琴更远,更难实现。”
如此看来,孩子的兴趣爱好的发展与离不开方方面面的努力:嫣然芭蕾舞学了六年、电子琴学了一年转钢琴又学了两年、画画学了一年;芭蕾舞是大课、钢琴是小课、画画也是上大课。芭蕾舞偶尔陪练,钢琴一直在陪练中,画画从不陪练。
学龄、经济投入(大课还是小课)、家长投入(是否陪练)、孩子自己的原始爱好程度(画画、芭蕾舞、钢琴)各种作用力形成了今天的兴趣爱好顺序。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吗?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怎样培养和保持孩子的学习兴趣?怎样在保持兴趣的情况下,提高孩子的学习效率?兴趣与压力怎样的分配才是黄金比例?五五?四六?三七?
回家的路上,我和嫣然谈起了钢琴老师的女儿练习时间长短的问题。嫣然显然有些气馁:“妈妈,我是不是永远也超不过她了?我当不成钢琴家了?”
“我觉得时间长短不能说明问题,还要看练习效率。再说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也不是一个、两个。”
“向练习时间要效率?怎么要?”
“每次练习都设定练习目标。”其实现在这个练习目标一直是我在设定,孩子太小,还没有自我规划的意识。这也是钢琴需要陪练的原因之一。
“为什么说世界上著名的钢琴家不是一个、两个?”
“世界这么大,著名的钢琴家肯定也不止朗朗一个,不同的钢琴家演奏风格也不一样。全世界有很多喜欢音乐的人,也不可能一个钢琴家可以满足所有人的需要。”我不想让孩子钻“成名成家”这个牛角尖。
“长大了我能当钢琴家吗?”
“当然能,不仅能当钢琴家,而且还能当最特别的钢琴家。”我首先肯定她的远大理想,再暗示她:她就是她自己,世上独一无二的一个,不需要千篇一律地模仿人家。
“为什么?”
“你可以把你的芭蕾舞、绘画的感觉揉入到钢琴的演奏中去,钢琴演奏越往高处学,越讲究个人的风格形成。”
“那为什么你还要我模仿老师的示范?”
“就象写作文,我们得先跟老师学好字、词、句、段落,甚至有时候还要模仿名家名篇,这样才能充分理解各种写作手法的利弊、熟练运用写作技巧,然后才能写出独具自我风格的文章。我们现在在起步阶段,当然需要老师的指点、模仿演奏技巧的练习,而真正的理解、熟练运用演奏技巧,则要靠我们自己去用心去揣摩。这就是超越别人的思考练习。”
“也就是说练习时间一半是在演奏,一半是在思考。”这时的嫣然已经从气馁的情绪低谷,恢复信心饱满的学习状态。
孙子兵法有说:“知已知彼,百战百胜。”
这个钢琴老师大约有二十几个学生,目前最优秀的当然是她自己的女儿。她的女儿为钢琴付出了很多,包括正常的学业。
而中央电视台新闻节目主持人罗京的去世对我的触动更大:人生最重要的是什么?我想,肯定不是胜负,那又会是什么呢?
有人说健康是“1”,其他是“0”,没有健康这个“1”,再多的“0”也没有存在的意义。
我想:人生最重要是健康地活着,包括身体与心理的健康。只有这两方面都健康,才能快快乐乐地感受生命存在的意义。
现在的孩子名利心都强,也包括嫣然。于是,我将对嫣然的期望放到最低:做个快乐的女孩,做个可爱的女人。所以,我目前给嫣然的兴趣与压力的比例是五五,希望有一天嫣然回望自己一生的时候,感到没有遗憾,因为她一生都在做她最喜欢的事情,并且她有能力把她喜欢的事情做到最好。如果一定要给她压力,那也一定是为了培养她做好自己喜欢的事情的能力才行,她不喜欢的,我决不给她压力。
陪练从某种程度上来说也是种压力,不论是孩子还是家长,我计划再用一年的时间,解决钢琴陪练的问题。希望到时候的“钢琴课小结”由嫣然来写正文,我给她写P.S。
如果人生一定要分出一个胜负,我希望胜在我们一直在坚持做我们自己喜欢的事情上,负在与他人竞争的名次得失上。
在停课四周后,第41节钢琴课我们换了新的钢琴老师,由于并非是事先策划好的,原来的钢琴老师那儿还余了一节课时费。
换老师总归是一件好做不好说的事儿,为了不伤害原来的钢琴老师感情,我决定暂时不告知她,只是说不再上她的钢琴课了。学费是她妈妈代收的,具体的所余课时钢琴老师不清楚,所以我又打了个电话给她的妈妈。但她的妈妈不在,只好和原来的钢琴老师说好,等她的妈妈回来再给我回个电话。结果,我等了一个星期也没有等到她的电话。
一个星期后,我再打电话给她,原来的钢琴老师态度突然变得很强硬:只上课,不退费。反正也就是一节课,那就上呗!我跟她约上课时间与内容:时间是端午节三天假期中选一个小时,内容上我希望她自己来定,毕竟她比我更了解孩子的进展,新老师也才给嫣然上两节课。只是希望不要再上嫣然已经回掉的课,为此,我不得不告知她,嫣然已经换了新的钢琴老师,原来的课已经回掉了。
我期望她能把握好这最后的一节课的,虽然她不太适合教太小的孩子,但我还是认为她的钢琴弹得不错,有值得学习的地方。
万万没想到的是,她一听说我换了新的钢琴老师就急了,摆出了一副蛮横不讲理的态度:要上就上回掉的课,新课坚决不给上,原因就是因为她也是背了课的。
她上课极少做示范,背课更是子虚乌有,她这么说我就知道她不想善罢干休。于是,我就善意地规劝她道;“这节课不退费也就罢了,如果要上老课,我们就不上了。但是我希望她以后给别的孩子上课一定要背课,要不然,学生会越来越少的。不背课,孩子有指法错误、有错音,她就很难发现得了,嫣然在新老师那儿回课就发现有这样的问题。”
没想到,她听完后,勃然大怒:“我没背课不也教好了你的孩子吗?你不也肯定过我的教学效果吗?背不背课,做不做示范这是我的教学风格,你无权干涉。再说我背课应该有背课的课时费,你才给我60元/小时的课时费,我就只能这样教。”
其实,我早就隐约地意识到这种不背课、不示范的教学方法根本没法让太小的孩子学得下去,为此我还不得不借助网络视频的帮助。这种帮助在学琴的初期阶段也许会很有效,但随着学琴的深入,这种帮助会越来越小,家长陪练会越来越吃力,而且越陪越脱不了手,孩子也会逐渐丧失继续学习的兴趣与信心:毕竟没有眼见为实的示范效果来得好。
我虽然有这个意识,但万万没有想到这一切竟然与我有关?
最早上课的时候,是原来的钢琴老师自己制定的课时费标准:50元/小时,大约上了30节课。第31节课,嫣然开始弹奏《天真烂漫》,她说:嫣然已经进入了钢琴二级的弹奏水平,课时费应该由50元/小时调整至60元/小时,我二话没说,掏钱赶紧给她补上(钢琴课是四节一预交课时费的,第31节、32节我补交了20元)。又上了大约五、六节课,她跟我说起过几次,在南昌市区她的同学给别的孩子上钢琴课要80元/小时,然后又说我们现在居住的这个片区,琴童不多,家长培养孩子兴趣的普遍意识不高、再加上自身经济条件不太好,很多人买不起钢琴,所以钢琴课时费普遍是60元/小时,远低于市内。我也去看过附近的几家琴行,事实也确实是如此,我也就没有再多细想。
但是,我很困惑?她为什么不跟我直接了当地说:你要我达这样的上课效果,我需要你支付什么样的课时费?我也不是不会考虑的呀!毕竟一份付出一份收获,为了孩子,昂贵的钢琴我也买了,不菲的学费我也付了,再多一些,只要是值得的,我也会毫不犹豫地继续付出。
现在,嫣然的新钢琴老师就是85元/小时,是我们这个片区我所知道的最贵的课时费,但我很满意目前的上课效果,觉得很值。也许以后我还要支付更贵的钢琴课时费,只要值得,我是有这个思想准备的。
更有甚者,她直指孩子弹奏中的所有问题都是我造成的:我不应该上流钢网乌七八糟的交流;我的陪练不到位,错音、指法错误是陪练应该指出的问题。最气人的是,她甚至暗示我个人的命运也与此有关,我的命苦就是因为我对她太刻薄(因为我希望她上新课),我这样刻薄,孩子长大也不会有什么出息。说完“叭”地一下挂断了我的电话。之前,我们相处一直很愉快,没有什么矛盾,没想到这第二通电话得出这么一个结论,听得一旁的嫣然怔怔的——怎么跟换了个老师似的。
嫣然看我气得说不出话来,赶紧问道:“那我们还上不上最后一节课。”
我勉强让自己平静下来,说:“这节课我们不上了。”
“那课时费怎么办?”
“让它去吧!就目前的状态,估计她也无法好好地上完最后一节课了。与其上一节无效的钢琴课,不如用这个时间我们来做点别的什么。”
“哦,但是妈妈你很生气哟!”
“妈妈也在学习宽容之道,学得不好的时候就会生气。”
“你放心吧,妈妈,我长大了一定会证明给她看:我可以把钢琴弹得很棒的。”
“妈妈相信你,通过努力你一定可以做得到!”
我真没想到,通过这件事情,嫣然竟然有对钢琴学习有这样远大的目标。
原来,嫣然计划钢琴考到五级,就计划出去给别的孩子做钢琴陪练,一是尝试锻炼自己,二是赚些小钱贴补日益昂贵的钢琴学费,找更好的老师学习钢琴。
于是,我就借这件事告诫嫣然:“以后你自己做钢琴陪练、钢琴老师,每次上课前一定要给人家背课、做示范哟!只有认真去做,学生才会越来越喜欢你,你的学生才会越来越多的哟!”
“嗯,我知道了,我会做个好的钢琴老师!”
小时候,看过一本连环画《一文钱小隙造奇冤》(原名好象不完全是这样的,出自明朝冯梦龙的《醒世恒言》),说的是明末时期,一户景德镇瓷器人家,母亲支使小孩子去买东西,不小心弄丢了一文钱,由于母亲心胸狭窄,因这一文钱引出来一系列的误会、争端,导致大小七条人命冤死的故事。
这个故事一直埋在我的心灵深处,虽然已经记不清所有细节了,但道理却深刻在我的心里:做人,对钱千万不能太执著,金钱只是一个实现目标的工具,我们可以执著于自己的目标,但不必执著于实现目标的手段,金钱不是唯一有效的工具。否则,再多的金钱也会误人误已:小的误事,大则误命。
所以,我写下这篇日志,希望嫣然自此开始学习宽容之道:勿为小是小非、小失小得所困,因小失大,损心伤情,而应该学会放手,放过别人的同时,其实也是在放过我们自己。
至此,我们和第一位钢琴老师的缘份就此揭过:感谢她让钢琴与我们结缘!
我以前常常在工作中这样想:你给多少钱,我办多少事。现在我常常是反过来想:我做我力所能及的事儿,你给你力所能及的钱。我的工作无法用金钱衡量,因为我的工作是艺术品,不是为谁做,而是为自己做。做事即是做人,做好人才能做好事。要想实现快乐的工作,我想这个思想高度一定要有,否则一直会困在工作的烦恼中,无法自拔。
女人天生情感细腻,有时会显得心性小,器量窄,做一个快乐的女人,第一个就要战胜自己,调整好自己的心态。我期望通过我的努力能影响女儿:做个比我快乐的女人。
一点杂想,与本文无关,与自我反省有关,仅供参考。
如果说,还有点奢望,就是希望有幸能买到同样的一本小人书(为什么要买小人书?因为这样的故事、教训历史上有太多,放在大书里很容易一翻而过)给嫣然,我相信这个故事会影响她一辈子做人做事:怎样做人做事才能不陷自己于人生的困境——身后有余忘缩手,眼前无路想回头。
这真的会是本做人做事的好书,值得再版推荐!
human=hu+man hu+manbite=bi+t+e bite
thisthoseupdate+
+DVD361202001600
ant=an+tant
Dear Lisel
比如,会计核算中有十三个基本原则:1.客观性原则;2.实质重于形式原则;3.相关性原则;4.一贯性原则;5可比性原则;6.及时性原则;7.明晰性原则;8.权责发生制原则;9.配比原则;10.历史成本原则;11.划分收益行支出和资本性支出原则;12.谨慎行原则;13.重要性原则。
这是为了保证会计报告公允、合理的核算原则,妈妈把它放大来看:其实也是做人做事的原则:
1、客观看待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客观对待事情,对事勿对人;
2、根据实际情况做出选择,勿好大求洋、贪慕虚荣;
3、择业考虑已有知识结构的相关性,就业、事业两不误;
4、对待朋友保持一贯的真性情,善变的人没有真正的朋友;
5、自己的成长不仅横向比较(跟别人比),还要纵向比较(跟自己的过去比),这样才能准确评估自己的进步;
6、问题是拖大的,有问题要及时提出来,决不把问题拖过夜;
7、准确表达自己的需求,细心倾听对方的要求,这样才能很好地和他人合作,实现“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的共赢局面;
8、别过份放大自己的责任,这样会放不开手脚做事;别过份放纵自己的权利,这样容易买椟还珠、因小失大,所以我们做我们能做的,改变我们能改变的,承担我们所能承担的,这是最佳心态的调整目标;
9、一份耕耘一份收获,不寄望天下掉馅饼,勤耕细结硕果,不贪不占,骗子能奈我何?
10、多学一点历史,历史是过去事件成败的总结,从中最容易汲取经验教训;
11、分清长远利益还是眼前利益,知道自己什么时候,要什么,不要什么,不盲从;
12、谨言慎行;
13、重要的事情首先做。
Dear Lisel:
你说,你感觉妈妈变了,变得不那么关心你了:考好、考坏,妈妈的反应一点也不强烈。很多时候,妈妈只是淡淡的表示庆贺、或者指出你得加油了,然后快速地浏览一遍你的试卷,就签上了妈妈的大名。这一切在你看来,妈妈象是在敷衍塞责、应付差事。
Lisel,你知道吗?事实恰恰相反,妈妈非常在乎你!正因为太爱你,妈妈才学着放下对分数的执著:因为分数是分数,你是你。
在妈妈看来,分数并不能完全代表你。每一场考试就象一次总结,通过总结,我们只需发现问题,想办法改善问题,这就是考试存在的最大意义。
通过单元测试总结、并改善我们单元知识的问题;通过期中、期末考试总结、并改善我们半个学期、一个学期的知识结构问题;通过毕业考试总结、并改善我们几年的知识架构问题。这是你在学校经常要面临的考试。
比如:这次语文期中考试中的易混淆字的组词——“暇”与“瑕”,这两个字,虽然平时,我们经常听写到,你经常错,妈妈也经常纠正过的,但你考试的时候还是错了。
这说明了一个什么问题?
你肯定会说:这是粗心。
那为什么会粗心?
&&& 你肯定会说:因为紧张。
仅仅是因为紧张吗?
不仅仅是紧张,还要反省我们平时为什么容易出错;出错后,纠正的方法对不对,有没有效果。
通过反省,你会发现,我们平时听写的时候,出了错,妈妈罚你抄五遍,这个纠正方法显然是无效的。既然是无效的方法,就要想办法改进,怎么改进?
“暇”可以组成很多与时间有关的词语:应接不暇、目不暇接,所以,它是“日”字旁的,表示这个字的本义与时间有关。
“瑕”可以组成很多与玉器有关的词语:白璧无瑕、瑕不掩瑜,“王”这个字与“玉”形似,所以,古人造字的时候,喜欢用“王”字旁表示与“玉”有关的字,比如:带有美玉意思的“王”字旁的字有:玖、珂、琼、珉、璞、璲、珏、珲、珵、琇、珺、琪、瑛、琳、琦、琨、瑌、玫、瑰、瑜、瑀、珉、瑉、璊、瑾、瑨、瑶、璠、璐、瓀、琰。不信,你可以查字典,看看这些字的本义,是不是都与美玉有关。
找到它们易混淆的特点,很快你就能记住它们,这就是我们学习方法的改善。
比如:疲(&&& )不堪,你填的是“备”,正确答案是“惫”
通过这个错误你总结了什么?
“疲惫不堪”,这个词语是人们描述累的感觉的词语。那么人们为什么会感到累呢?因为疾病缠身,或者是心上压了一大堆的事儿。所以“疲”要有一个“病”字头披着,“惫”要有一个“心”字底压着。
针对自己的错误,运用联想的方法,帮助自己更形象的纠正这个错误,这也是我们学习方法的改善。
学习,学习,不仅要学,而且要习。学就是指在课堂上认真听老师讲解知识;习就是指在课后运用老师讲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
怎样运用老师讲解的知识去解决问题?就是通过做练习,不断的发现问题、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考试就是考你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果你平时做练习的时候,能多用心发现问题,善于总结经验,我想不论什么考试对你来说都不会再是问题。不信,你可以参考妈妈对你期中语文考试失误的总结,去自己总结一下数学和英语两门考试中的失误,有问题还可以和妈妈讨论一下。时间一长,你会发现凡是经过你总结过的失误,基本上以后你不会一错再错。
至于说到写作的问题,你觉得:你的作文水平永远都超不过妈妈。
其实,妈妈想说的是:假以时日,你的作文水平肯定会超过妈妈。
原因有三:
其一、妈妈象你这么大的时候,从没有象你这样坚持写过秘密日记,经常三天打鱼、两天晒网,连妈妈的老师都说妈妈是个懒孩子,不信,你可以问问孙老师。
其二、妈妈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没有机会读那么多的书,从没有在写作中提出那么多、那么深的问题。你的秘密日记基本上一天一个问题,甚至一天多个问题地拷问着妈妈、也拷问着自己。有问题的写作才能写出有思想的文章,有思想的文章才能让你独树一帜、显得与众不同。写下你的问题、写出你的思考,写作会让你的思考更加严谨;思考会让你的写作丰富多彩,这是妈妈多年秘不示人的写作经验。
其三、妈妈象你这么大的时候,没有机会尝试那么多新鲜事物。比如绘画,它特别讲究构图与色彩的运用,这与写作中内容的架构与各种修辞手法的运用何其相似;比如钢琴,它特别讲究运用节奏的快慢与音符的强弱进行故事的展开、情感的表达,写作中是三言两语交待故事,还是长篇累牍地展开情节描写;重写什么,弱写什么;怎么前后呼应,怎样突出你的主旋律?你会在钢琴的演奏中找到很多相似的手法;还比如舞蹈,它特别讲究肢体的想象表现力,你可以用你的肢体表现一棵树、一朵花、一只天鹅、一条小河,这些都与写作中的拟人手法何其相似。
要想使你写的静物都生动起来,你只需把自己想象成它们:从中体会它们的快乐与挣扎。写下你的点滴感受,突破写作极限就是水到渠成的事儿,一点儿也没有想的那么难。
这次,你的作文被扣了8分,妈妈看了,只有一个错别字“美”——少写了一横,内容也不错,只是篇幅短了一点。接下来,我们需要改进的写作方向:就是如何尽可能地展开情节去描写。
借鉴《桂林山水甲天下》的作者是如何做到把一个“静”字写成了一大段文章的方法;咱们可以试着抓住春天的一个特别点“生机盎然”写成一篇长篇大论:写动物、写植物、写人;想象自己是一只冬眠过后,迎来春天的熊或青蛙的第一次户外运动;想象自己是一株潜伏在冰雪下的小草,如何想办法钻出地面;联想自己又是如何脱下厚厚的棉衣、舒展手臂在明媚的春光里弹奏心爱的钢琴。咱们还可以试着抓住春天的另一个特别点“懒洋洋”写成又一篇长篇大论:想想春天的太阳为什么时晴时雨;想想动物们又是如何懒洋洋地舒展肢体晒太阳;想想春天上课时的时候,自己犯困被老师狠K的小样儿。
春天的特点有很多,抓住两三个,从不同角度描写,这就是情节的展开,情节展开了,篇幅也就不成问题了。写任何东西,展开情节都是如此,从不同角度去想,从不同角度去写。
一张试卷,妈妈为你写下了这么多思考,你还觉得妈妈是在敷衍你吗?
一场考试,妈妈压根儿不在乎你的分数,在乎你会不会对自己的考试失误进行总结。
失败之所以被誉为“成功之母“是因为人们会从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如何让错过的不再错?
妈妈认为:每一次失败都是为下一次成功晋级所付出的代价,要让这个代价付出有所回报,就要学会总结如何避免失败的经验。
一个有丰富失败经验的人在任何考试面前都不会紧张:因为她知道,考试是起点,不是终点。一个分数代表过去,不代表你的未来,未来仍需继续努力。
放松点,Lisel!你可以做得更好。
人生的考试有很多种,你们现在所面临的只不过是最基本的一种——书面考试,而且一定最终会有一个标准答案不断修正并完善着你,最终形成你自己的经验。
人生更严峻的考试是人生的磨难,它突如其来,且永无最佳答案,你只能靠你自己去摸索、去总结。比如:你在第一次迷路时候的求助经验;你在人生第一次痛哭中总结面对死亡的经验。甚至妈妈也在自己做得熟得不得再熟的工作中、活得熟得不能再熟的生活中不断地总结经验。因为人生中意外无处不在,每一次意外都提醒我们:永远不要满足于现状,这样我们才能做得更好、活得更好。
Lisel!和妈妈一起学习如何总结吧:总结我们的学习、总结我们的生活。别害怕失败,如果我们有信心可以做得更好,为什么不学着坦然面对自己的分数。
爱你的妈妈:米香
以前我很在乎Lisel的分数,Lisel就假装不在乎,跟我装迷糊,一问三不知,要想知道她的真实情况,就得打电话问老师。(从一年级到三年级,一直如此)。
现在我已经放下对Lisel的分数的执著,Lisel却深陷分数的执著中不能自拔。每次考完,她总是絮絮叨叨:谁考了多少分,为什么她的实际分数总是低于她考完试后的预期。甚至有时候还会自责,一连几天都会闷闷不乐的样子。
起初,我还有点儿高兴:我终于让她明白了学习是自己的事儿,不是妈妈的事儿。但现在看来,我的高兴还是早了点,不仅我自己不能执著于分数,还得让孩子放下对分数的执著,这样她才能真正意义地实现轻松应试,快乐学习的目标。
Lisel已经四年级了,各门成绩都很平均,平时都是在90分左右,大考会降至85分左右。从素质教育的角度上看,她是做到了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但显然她不是应试教育的高分得手,仔细分析下来:主要是心理紧张、不善于总结自己的失误。
写下这封信希望可以帮助她科学看待考试存在的意义,学会在失败中总结经验教训,调整好应试心态。
我真的从不曾研究或追求创意——音乐不是由我而来,音乐是透过我而来。
亲爱的嫣然:
你说:你想知道妈妈的“乌有岛”在哪,是什么样的。
其实,妈妈也想知道自己的“乌有岛” 在哪,是什么样的。
在一个老式平房的檐下,一张满是伤痕的方桌前,坐着一个石膏一直从脚打到胸部的小女孩,她成天撕咬着一副塑料扑克,最大的愿望就是学会走路。那一年她两岁,那就是你的妈妈,那时候她还不认识彼得潘。
小时候妈妈是一个先天性小儿麻痹患者,在那个年代,99%这样的孩子是会死于肌肉萎缩的,但妈妈活下来了,而且还能走路,走得和正常人一样,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现在想来,或许就是那个时候,彼得潘来到了妈妈的身边。因为这份幸运一点儿也不亚于获得仙粉、飞往“乌有岛”的温迪姐弟。
幼儿园的时候,妈妈是全托,每周六才能回家见到自己的爸爸妈妈。老师总是吓唬我们:园门口的老楼有妖怪把守,会吃掉每一个试图逃跑回家的孩子。妈妈和所有女孩子一样胆小怕黑,但是有一天,妈妈还是逃了。在一个月黑风高,伸手不见五指的夜晚,妈妈回到了那个期待已久、亮着温暖灯光的家的窗前。已经想不起来是怎样穿过那条长长的、黑黑的巷路,或许真的是受了彼得潘的诱惑,沾了仙粉,循着小丁当的指引,趴在风的背上飞过来的。奇怪的是为什么彼得潘不带我去他的“乌有岛”呢,在看完《彼得潘》的故事后,我才明白:彼得潘喜欢会讲故事的“温迪”,很显然,当时的我不是。这就是为什么妈妈很少给你讲故事,却老是要你给妈妈讲故事的原因。彼得潘喜欢会讲故事的小女孩,从前是“温迪”,而后是 “简”,而后或许是“嫣然”。
上小学了,彼得潘经常来找妈妈玩。彼得潘不喜欢陪妈妈做功课,弄得妈妈经常做不完作业。和彼得潘在一起的时候,不知道为什么妈妈常常听到的不是鳄鱼肚子里闹钟的“嘀答”声,而是一首催魂夺命的乐曲。每到下午六点钟,广播里响起这首乐曲的时候,我们就不得不分手。这时候,胡克船长要找彼得潘决斗了,而妈妈也要回家和自己的功课“决斗”了。
捉迷藏、打野战、玩泥巴、摘野花、跳草绳,甚至下河摸螺丝,就这样,我们快快乐乐地玩了十年。在他的陪伴下,妈妈一点儿也不想长大,妈妈甚至以为自己也可以象他一样永远长不大。
上中学了,彼得潘还经常来找妈妈玩。可功课越来越多,妈妈已经疲于应付了。有一天,老师通知妈妈去把外婆找来学校,在办公室里,老师对外婆说:“你得给你的孩子留级了,因为她已经落下了很多功课,每天上课,她都跟坐飞机似的,什么也不会,什么也不懂。”
老师说的真对,就连上课的时候彼得潘也经常来找妈妈玩。彼得潘那么小,他经常贴在教室的天花板上跟妈妈挤眉弄眼,老师看不见他,可能看见我。于是,彼得潘就给妈妈做了一个真人大小的影子,放在妈妈的座位上,趁老师一转身的功夫,他就给妈妈洒上仙粉,一溜眼,我们又飞到了窗外。
没有认真地听课,成绩自然直线下降,留级是必然的了。起初妈妈还高兴了那么一会儿:终于不用长大了!但后来妈妈突然发现,周围的人看妈妈的眼光都发生了变化:由喜欢到厌烦;由信任到怀疑——,朋友越来越少(原来的朋友都升学走了),最后只剩下彼得潘这么一个了。
彼得潘在全世界有很多的朋友,可妈妈当时的朋友只有他一个,他不可能每时每刻地陪着妈妈,这显然是一场不公平的友谊。
为了获得、并且留住更多的朋友,妈妈尝试改变自己:努力学习,一年中由全班倒数第十名,变成全班第一名,成绩上来了,大家看妈妈的眼光又发生了变化:由厌烦到喜欢;由怀疑到信任——,朋友越来越多,彼得潘仍然是妈妈所有朋友中最喜欢的一个,却不再是绝无仅有的一个。
在改变的过程中,妈妈长大了:原来长大的结果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可怕,有更多的朋友,有更多的自由。不单单是想做什么就可以做什么(比如交朋友、玩),而且不想做什么就可以不做什么(比如留级、讨人厌)。
妈妈长大了,不仅思想长大了,而且随着年龄的增长,身体也长大了。再也不能和彼得潘一起趴在风的背上飞翔了(身体太重了,总爱掉下来),这是我们都不得不面对的成长现实:于是,我决定生下那个不愿长大的我,让彼得潘带到“乌有岛”去。只在做梦的时候,她和彼得潘会在乌有岛上,远远地眺望一下我的未来。
看到这儿,你一定想问:妈妈的“乌有岛”究竟在哪?
说实话,睁开眼,妈妈也不知道它究竟在哪;但一闭上眼,妈妈肯定知道它就在那里。岛上有阳光、沙滩、小仙子、彼得潘、美人鱼、绚烂的桃花、可爱的小动物、不愿长大的我、不能再长大的爸爸、以及很多不愿长大、不能再长大的被我爱过、喜欢过的人,不过,不再有大鳄鱼和可怕的胡克舰长。
没有了大鳄鱼和可怕的胡克舰长,他们的房子不再只是建在地下,也建在地上,有神奇的窗户:从内向外看,仿佛我就一直站在他们的窗外;从外向内看,好象他们一直站在我的窗外,距离一点儿也不遥远——似乎触手可及;门还是那树洞式的,不过,已经不再按我的个子大小决定是否可以通过(因为我的身体总在不断地变化中,一会儿长高、一会儿长胖),彼得潘嫌经常改门太费事儿,我的好朋友彼得潘给我做了一个心形的树洞按钮门,只要把我的心往按钮里轻轻一放,彼得潘就知道他的老朋友又回来了。
至于飞翔,我现在已经不再依靠仙粉的力量。小仙女给了我一个魔法书房,就是你现在看到的这些书,都是从那儿搬来的,这里面就有关于飞翔的秘密配方。不过,不是每个人都可以知道飞翔的秘密配方,小仙女说,秘密要靠自己去寻找哟。
妈妈可以教你一个寻找技巧:小仙女在秘密配方上涂了仙粉,每当你看到那些亮晶晶的字眼,那就是它的仙粉在发光。有一天,当你能够驾驭这些闪闪发光的文字的时候,你就开始了自由自在地飞翔。
还有一个你不知道的秘密:其实我们不仅可以有翅膀飞翔,还可以有象美人鱼一样的尾巴潜入深海。有一天,妈妈走得很累了,停坐在小溪旁,把脚放进溪水里,当溪水漫过胫骨,我忽然感觉,在两条腿的中间伸展出一条扇形的鱼尾,轻轻地摆动,似乎一放松就会滑入溪水深处。
我想:我的脚一定是鱼尾变的。
还记得在《海的女儿》中的那个小美人鱼吗?她用优美的声音换来一双脚,这双脚在陆地上每走一步都会伴随撕心裂肺地痛,当她为心爱的王子起舞,心中却是另一种痛并快乐的幸福感觉。每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她喜欢坐在海边,把那双发烧的脚泡入海水里,获取一点点清凉的感觉。
多么似曾相识的感觉呀!我在这人世间走的每一步都有与她似曾相识的痛并快乐的幸福感觉;我也喜欢把让水淹过我发烧的小腿胫骨,因为它总能抚平那些因为路途坎坷而打起的小水泡;我也和她一样衷心地希望我们爱的人得到幸福,哪怕生命会因此而变成泡沫,那泡沫也会飘回我的乌有岛。
或许“乌有岛”很大,大到我根本看不到边;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乌有岛”;这也就是每个人写的“乌有岛”总是那么的不同,我的“乌有岛”当然与詹姆斯巴利的不一样,你的当然与我的也不一样。
我有时候叫它“乌有岛”,有时候叫它“桃花源”,名字只是一个符号,叫什么都一样,重要的是它们和他们一直在那儿。
或许我们无法阻止身体一天天长大,但只要我们还相信童话,那些仙子就会一直守护在我们的“乌有岛”上。无论我们长得多高多大,神奇的树洞插上童心的钥匙一打就开,彼得潘从来离我们并不遥远。
亲爱的嫣然,你问我:怎样才可以登陆我的“乌有岛”?
妈妈认真思考的结果是:方法很简单,把你的心变得和我的心一样大小就可以登陆我的“乌有岛”。 妈妈就是用这个方法偷偷登陆你的“乌有岛”的,要不然,妈妈怎么会在你弹奏的“天真烂漫”中找到你的彼得潘呢?特别是那些一连串上行跳音,象极了彼得潘滑稽而“一本正经”的笑容、神气活现地在沙滩上连跑带跳。
亲爱的嫣然,别害怕长大。真正的成长:不是为了把简单的问题复杂化;而是要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
爱你的妈妈:米香
几乎所有成长中的孩子都会发出“我是不是应该长大的困惑”。
一方面他们渴望长大,拥有更多的自主权;另一方面他们又是如此害怕长大,因为他们的父母本身就不太快乐,他们害怕自己长大后,会失去现有的幸福生活,变得象他们的父母一样操心操劳而快速衰老。
所以,为了孩子,我们要学着做最快乐的父母。
《彼得潘》是一本好童书,引导孩子对于是否应该成长进行思考。故事的结局彼得潘的好朋友温迪还是长大了;温迪的大弟弟迈克尔、小弟弟约翰也长大了;甚至连其他的7个丢失的孩子,比如多多,最终还是决定跟着他们的“温迪妈妈”回家,成长为一个大法官了。
温迪和她的弟弟们是为了安慰他们的父母达林太太和达林先生;从而意识到应该对爱责任,给爱回报而选择成长;其他的7个丢失的孩子,比如多多,却是为了追随自己喜欢的“温迪妈妈”而选择成长。
嫣然虽然已经选择成长,但她的想法与温迪一样:希望长大后赚更多的钱,让妈妈过上幸福的生活而成长。
我虽然很高兴嫣然不会拒绝成长,但我并不希望孩子完全是为了妈妈的幸福生活而生长:一个生命为了满足另一个生命的需求而成长,这种成长多少有些压抑与被动。
我希望嫣然是为了更好的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而成长;我希望嫣然是为了学习如何驾驭自己的人生而成长。于是,我给她写下了这封信,希望帮助不得不长大的她建立一个“乌有岛”式的精神家园,从而更好的实现“神于天,而圣于地”的理想。
人生不如意十之八九,我是把那十分之一的快乐永远地存在我的“乌有岛”上,有意思的是:“乌有岛”就象一家快乐银行,存进去的快乐一直在利滚利,三十多年下来,我猛的发现,我堆在这个岛上的快乐已经不计其数了。
在现实的世界里我的快乐越用越少,而存在“乌有岛”上快乐却越存越多。所以,当我不快乐的时候,我会飞回我的“乌有岛”,取出快乐的利息,然后再快快乐乐地活下去。
或许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乌有岛”,所以,当你在现实世界一贫如洗的时候,请记得回一次自己的“乌有岛” 取出快乐的利息。
这也是我要帮助嫣然建立自己的“乌有岛”的意义——存入快乐的记忆,花取快乐的利息,这样我们才是真的“富翁”。
60120钢琴课小结(十一)克服手腕抖动,我们向“孩子们的哈农”进军”速度由60提高至80;5696 速度由80提高至96;
速度由96提高至120。
WEIWEII6666老师的评论:“分析的很对,练琴确实是需要时间来磨练的,尤其是哈农要做到在每次练习中有所得,时间用的长短不是重要问题,我599弹了2年半才放下,为我的基本功打了深厚的基础,哈农是一生都需要练习的书籍,所以重要的是质,而不是量。很多小朋友与家长把完成课下练琴当做作业一样对待,是有误解的。完成了就高兴,完不成自己也不找原因,老师又不能时时的修正教学计划,所以弄得孩子家长都很累。&&&&练琴的初期,不求有海量的“作业”,求的是每次练习都有收获,保持这个程度,让孩子练琴成为习惯,不练就感觉缺少什么似的。这样下去会有好效果的。再将来真正检验孩子的技术水平是对于复调作品的弹奏技术以及要领,这都必须建立在深厚的基本功上的,所以钢琴练习必须重视基本功,是没有捷径可以走。”WEIWEII6666老师所说的“哈农要做到在每次练习中有所得”,我们得给“哈农”的练习重新提出练习目标:
一、我们将“哈农”的练习时间扩大到30分钟,乐曲的练习压缩到15分钟,15
二、80212021202160212
一周下来,再次回课,老师非常满意。不仅充分解决了“拜厄”
“钢琴练习必须重视基本功,没有捷径可以走。”看来朴朴素素的一句话,却道出了学琴真理。
谨以此文感谢WEIWEII6666老师的意见。
亲爱的嫣然:
那天你在日记中写道:妈妈说话有点儿自相矛盾。
你没按时完成作业,妈妈气急了,用挠挠抽你小屁板儿的时候,说:“别以为妈妈病了,打你,有的是力气!”;而一说到洗衣做饭,就说自己有病,累得不行,能多简单就多简单。
谢谢你给妈妈指出懒惰、爱冲动的毛病!
英国当代诗人西格夫里·萨松曾写过一行不朽的警句:“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
每次我读到他的这句话时,总会触动我内心深处两个不同的自我:一个冲动如猛虎;一个沉着如带刺的蔷薇。每当面临两难的抉择时,他们两个总归要打上一架,才会凭着输赢见个分晓,你也有这样的感觉吗?
所以说,每个人心中都穴居着一只猛虎。当所有不顺心的事都攒到一块儿的时候,这只猛虎就会一跃而起,伤人于地。要不,人们怎么总说“冲动是魔鬼”呢。
有些人甚至让心中的这只猛虎给送进了监狱,当一切纷争尘埃落定的时候,你会冷地发现即使在这些让人“口诛笔伐”,所谓“丧尽天良”的人的心中仍然有一朵纯良的蔷薇。
在你语文练习册上妈妈看到这样一个小故事:在二战期间,俄军与德国法西斯两军对垒、展开巷战、殊死肉搏。枪林弹雨中,一名俄军士兵发现一户人家门口横躺着一具德国妇女的尸体,尸体上趴着一个正在哭泣的小姑娘,这名俄军士兵放下了武器,不顾一切地爬了过去,德军仍然不断地向他射击;而当他挣扎着抱起小姑娘,笨拙地哄她玩的时候,德军却意外地停止了射击,直到他爬回自己的阵地,把孩子安全地交给战友。
是什么让这名俄军士兵无所畏惧地爬了过去?我想:是他心中的那只“猛虎”。
是什么让那些“灭绝人性”的德国法西斯暂停射击?我想:是他们心中尚未枯死的那丛“蔷薇”。
那又是什么引发了战争,形成了这一幕人间地狱?我想:是德国法西斯心中放纵的“猛虎”。
这是一场“猛虎”与“蔷薇”的战争。
当然,也有人把“猛虎”与“蔷薇”视做人性中的“魔性”与“佛性”,称人人皆有“魔性”与“佛性”,因此这场战争又被称为人性的战争。
妈妈的心里也穴居着这样一只猛虎,冲动的时候也会做些傻事、说些傻话。那些自相矛盾的话一半来自这只猛虎,一半来自那朵蔷薇。
有什么办法能防止这只猛虎伤人或自伤呢?这个世界,有一门学科叫做心理学,它就是研究人心理现象发生、发展和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说到底,就是研究这只猛虎、那朵蔷薇的活动规律,只有掌握了它们的活动规律,才能创造出“我心中有猛虎在细嗅蔷薇”的完美意境。
现在,妈妈一直在自学这门学科,妈妈心里的这只猛虎伤人的频率已经由每周一次减少到每月一次、甚至数月一次;这只猛虎伤人的程度已经由噬人、自噬减少到尽可能的最小伤害。
既然猛虎这么厉害,能不能找到一把刀彻底杀死这头猛虎呢?这样就可以一劳永逸,永绝后患。
妈妈的学习总结是:不能杀死它,只能想办法驾驭它。因为我发现:面对困难,我所爆发出的与之抗争的力量都来自于它。这只猛虎身上的勇敢与顽强,让我无所畏惧。当意想不到的挫折来临时,我只需激发它,就可以勇敢直前,哪怕是再战再败,也必定是再败再战、越战越勇的。
如果你有兴趣,也可以找一些这样的书来看,一方面了解自己内心的那只猛虎,另一方面了解他人内心的那只猛虎,看看怎样驱动它?怎样驾驭它?怎样运用“四两拨千斤” 之力收服它?
至于懒惰,尽管妈妈羞于承认,但这是事实
妈妈每天醒着的时候有14小时55分(从早上5:45到晚上22:00),每天需要集中精神应对的事情至少有10小时。其中8小时是工作,2小时是陪你。工作是第一重要的,这是我们生存下来的前提条件;2小时陪你,你的生存是第一重要的,你的精神需求是第二重要的。妈妈的精神需求是第三重要的;家务劳动是第四重要的。除去3个小时奔波在路上,还有约2个小时,你认为这2个小时分配多少给妈妈自己最合适呢?分配完给妈妈自己的时间,剩下的时间才是分配给家务劳动的,你认为这么短的时间妈妈能完成多少家务劳动呢?
我觉得,事情的重要性决定它的价值。妈妈的时间是按事情的重要性安排的,你的呢,也是如此。只有在暑假的时候,妈妈才鼓励你做家务赚取零花钱。平时,妈妈希望你把家务当做一种调节手段,每学习一小时只做10分钟就能做完的家务。
勤工助学,重点不在“工”,而在“学”。千万不要因“工”废“学”,这样就象买椟还珠,舍本逐末了。
在妈妈的眼里,钱是钱,时间也是钱。
举个例子;妈妈擦一个房间的窗户费时4小时,腰痛按摩2小时,共耗费6小时。钟点工擦一个房间的窗户费时2小时,每小时工资8元。按摩2小时收费20元。
方案一:妈妈自己擦,成本20元。
方案二:请钟点工擦,成本:2*8=16元
表面上看省了16元,实际却多支出了4元,浪费了6小时,根本没有节约。就算没有腰痛,不需要按摩,妈妈这4小时的成本才16/4=4元/小时,这么低的价格,还不如钟点工,估计你都乐意付费请妈妈陪你玩了。
这就是时间的价值。
也许你还会问“为什么钟点工只需要2小时完成的工作,你却要4小时。”因为“术业有专攻”,我们的专业不一样,妈妈的工作如果换给钟点工来做,或许就是倒过来的情形“我只需要2小时完成的工作,钟点工也许需要4小时”。
目前的人力资源市场价值,你的每小时工资是1元;钟点工是每小时工资8元;妈妈的每小时工资是25元;某些人的每小时工资则为成百上千、成千上万元;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差别?因为除掉机遇,还有专业不同;即使相同专业,高度仍然各不相同。怎样达到那个高处?时间肯定是第一要素。
今天的学习正是为了明天的专业分工所学,你说:你是用你现在这么低的时间价值来兑换现金,还是用它来努力攀登专业高峰,再用高的时间价值兑换现金?
假设每个人都能活到60岁,拥有的时间都是相等的:60*365*8=175,200小时,三分之一用来睡觉;三分之一用来赚取生存必需品;三分之一享受生命。也就是说可供交换的时间只有175,200*1/3=58,400,如果按你目前在人力资源市场的时间价值计算:1元/小时,你拿出你三分之一的生命只能换到58,400元,而你60年所需的生存费用为:230/月(2009年南昌城区最低生活保障费)*12*60=165,600元。减去妈妈可以抚养你的18年:230*12*18=49,680元,你仍然需要:165,600-49,680=115,920元。按你目前的时间价值水平,是明显入不敷出的115,920-58,400=57,520元。
怎么办?放弃三分之一享受生命的时间,用来赚钱,那你的生命还剩下什么?除了干活就是睡觉,永远没有玩的时间。
那又该怎么办?要想用最少的时间换取最大的收益,必须提高单位时间的价值,你学习的过程正是在寻找那些如何提高自己单位时间价值的途径。
知识就是财富,如果你通过学习,掌握了大多数人所不能掌握的知识;就能做大多数人所不能做工作,那么你的单位时间价值就高。这就是你常说的“物以稀为贵”。
这样,你可以用相同的时间换取更大的价值;甚至用更少的时间换取更大的价值,多挣的钱或省下的时间干什么?享受生命!怎么享受?尽情地玩,做你喜欢的事情!
&古人说:“治国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妈妈是一家之主,把它放大到家里:“治家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妈妈是自己命运的主人,把它放大到自己的为人处事:“为人处事之道,有所为,有所不为”——
“为”或“不为”取决于事件本身的价值。
所以妈妈说,我们今天地努力与勤奋,为的是明天我们尽情尽兴地玩。
看到这,你一定会笑话妈妈现在的理想太低,但即使是这么低的生活理想,妈妈也没能完全实现。
还有一点,你肯定不知道:妈妈喜欢做家务,小时候特别喜欢洗衣服,因为每一次洗衣服都可以尽情地玩水,不必挨外婆的骂;喜欢做饭,因为每一次都可以把不同的调料混合在一起搅拌,创造新的菜式;甚至我还喜欢擦玻璃、擦地板,因为那种家里崭新的感觉让我的心情也变得亮晶晶的。
我喜欢的事情太多了,我想做的事情也太多了,但并不是每一件我都能有时间、有能力完全做到,所以,我永远只能挑最重要、最紧急地做。
看完这封信,希望你不要以为妈妈是在为自己的缺点狡辩,如果有可能,我愿意让你做一天妈妈,我做一天孩子,你感受一下照顾别人的感觉,我感受一下被人照顾的感觉。
爱你的妈妈:米香
工作太忙了,和孩子的交流时间非常有限。
笔先生是个大好人,他忠实地记录下孩子的问题与我的思考,在我忙的时候,替我笔耕孩子的心田。
每个孩子心里都有一亩田,我们不仅播洒希望的种子,还要时时勤耕细作,笔耕心田算是一种新方式,它把我零星的思考汇总起来,肥沃了孩子的心田。
自有“致女儿书”以来,嫣然的变得爱思考、会思考了。她经常拿着“致女儿书”和我讨论,发现我以前回答她的一些问题又有了新的变化、有了新答案,她问我:“为什么会这样?”
我想起了释迦牟尼讲法的故事,曾经有弟子质疑他:“为什么相同问题,相同的师父,每一次的回答却不一样呢?”释迦牟尼说:“因为你今天的层次与昨天的层次不一样了,我今天的层次与昨天的层次也不一样了,所以说,法无定法,不同层次有不同层次的法。”
我的“致女儿书”不能与高真大德之士的讲法相提并论,却也有相同的情形,随着问题探讨的深入,嫣然的层次变化了,我的层次也在变化中,这也就是人们常说的“教学相长”的效果吧。
所以,希望喜欢“致女儿书”的博友们,可以借鉴我们的思考方法,但不要完全照抄我们的回答。不是因为米香小气,而是所有问题确实没有标准答案。米香不想“我不愿误卿卿,奈何卿卿终误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左脚热右脚冷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