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大旁边的坚忍久石让武道馆音乐会的详细地址

维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书
關於馬來西亞的同名學校,請見。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Taipei Municipal Jianguo High School),簡稱建國中學、建中,為最著名的高中之一,位於,正對面。前身為的、、,也是台灣最早設立的公立中學。
建中以自由學風著稱,亦為本地學術重鎮。該校校友涵蓋了1位得主()、1位得主()、1位()、十多位臺灣縣市首長與數十名的院士等各領域知名人物。(參見)
建國中學紅樓
建中為台灣歷史最悠久,在校及畢業人數最多且較為著名之高級中學。校區坐落於南海路上,鄰近、、等文教機構。交通也頗為便捷,鄰近於捷運及。進入校門,映入眼簾的即是建中的指標建築,其建於日治時期(1909年),目前已列入台北市。
該校以自由學風著稱,社團的多元蓬勃發展也頗為著名。目前高一有29班,高二有30班,高三有31班(2014年),各年級皆設有一班(27班)、兩班(25、26班)、一班(24班)、一班,學生人數約3500人,並有社團80個(其中7個為準社團,即新設立之社團)。
由於進入該校的學生均經過嚴格的篩選(例如),多數建中學生在智育方面表現非常優秀。在升學方面,每屆畢業學生三成多(約四百多人)進入各系就讀。在競賽方面,該校也有亮眼的成績:在舉辦的全國及數理及資訊學科能力競賽中,建中選手經常囊括各學科前三等獎項。在中,該校是紀錄中「單一學校獲獎數」最多的學校:截至2008年,該校選手在(包括、、、、、領域)中,一共得到了58面金牌,73面銀牌,21面銅牌。在中,該校學生也有優異的表現。
除後曾短暫配合政策收容來台之女學生外,該校長期以來皆只招收男性學生,近年雖有改為男女合校之議,但始終沒有實行。該校也一直採用台灣中學傳統的與綠色書包,卡其色制服已經成為該校學生認同的標誌之一。
建國高中的校名,乃來自於當時台北一中與二中的名稱爭議。日一、三、四中台生聯合復課後,14日,令一中、三中、四中籍學生收集進入一中,暫於四中校舍內上課。15日週五,於四中正式上課,暫由前四中校長代理校長。
事實上,一中至四中的名稱僅決定於成立先後,但舊二中學生仍認為二中是以台人為主之學校,而一、三、四中則是以日人為主的學校,應由二中成為一中,對教育處此舉表示不滿。張耀堂校長自1946年一月中旬就任後,努力奔走。教育處於是於一月二十八日將台北一中更名為「臺灣省立建國中學」,二中則更名「臺灣省立成功中學」,取其「建國成功」之意。自此,建國中學之名訂定,沿用迄今。
由於日治時代台灣各地的「一中」多為招收日人子弟者(除外),二中才有較多比例的台生。因此在光復初期,類似的一中、二中爭議不少。在臺中是沿用校名,臺南則,高雄則。而臺北地區的女子高中較為特別,臺北第一女高成為。臺北第三女高更名為北二女中,再更名為。臺北第二及第四高女則在戰後不久因校舍受損嚴重停辦,二女高原址在,四女高原址在城內校區。
1898年創校,初名「國語學校第四附屬學校增設尋常中等科」,同年再改為「總督府國語學校第二附屬學校中學科」,為專收日籍學生的中等學校。
1902年改設為「臺灣總督府國語學校中學部」。
1907年獨立設置為「台灣總督府中學校」。
1908年遷入台北市鼓亭龍口町一丁目,今日的台北市56號現址。
1909年開始遷入土木局營繕課所設計的新校舍。
1914年發布告示第72號《臺灣總督府中學校規則》。因新設「臺灣總督府臺南中學校」(今),校名更為「台灣總督府台北中學校」。
1919年發佈《》,總督府採許可制,准許台灣人子弟可以進入日人專用的各學校,試行「台日共學」。
年台灣地方制度劃分為五州二廳。日移交管轄,更名為「台北州立台北中學校」。
1922年發布《台灣教育令》第2次修正,實施日台共學,因「台北州立臺北第二中學校」成立,改名為「」。
1923年代表出賽「」,此為台灣隊伍第一次參賽。
1945年結束
台北一中和的台籍學生:10月29日於永樂(今)復課,後來台籍學生加入,12月5日,遷日新國民學校(今),12月6日於日新國小辦聯合開學典禮,後以為校慶,以資紀念。
台北一中的日籍學生:以「臺灣省立仁愛中學」的名義於原台北一中校舍繼續上課,旋併入臺灣省立和平中學(今)。
12月14日,下令將台北一、三、四中的台籍學生合併為「臺灣省立臺北第一中學」,暫於舊「台北第四中學校」校舍 (今建國中學東北角宿舍區)上課。
日更名為「臺灣省立建國中學」,初設有日夜間部高中、初中、補習學校初高中等多種學制,一度男女兼收,1955年停止招收女生。
1955年開辦中和分部,1961年脫離,今。
1967年改制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
1968年,因台灣實施政策而停辦初中,建中成為專收國初中畢業生的高級中學。
1983年停辦附屬高中夜間部
2000年停辦附屬,僅存日間部高中部學制,並專收男生。
原任新竹檢察官而於時遭中國國民黨政權殺害的老師
曾任教於建中的知名教師包括:、、、、、、、、、、、、、、、、、、、、、、、、、、、陳建州、、、、、、、、、、、、、、、、、、、、、、、、、、、、。
早期建中操場為一寸草不生的黃沙地,每當天氣晴朗且起風時,飛沙走石,塵埃蔽天,有如置身沙漠一般。因此早期建中學生常自稱為「駝客」,身處沙漠中,稱建中校園為「駝城」,並稱為「綠洲」(亦稱「綠園」)以相對應。不過自李大祥校長就任後,力行綠化政策,經多年經營,沙漠景緻已不復見,駝客之名也逐漸僅存在早期建中人的回憶中。但兩校之(BBS)仍分別以與命名,分別取其處在新疆乾燥地區與蒙古青色之城之意義。
建中橄欖球隊為台灣高中勁旅,曾在、兩度奪得:)冠軍。曾經在全國橄欖球賽高中組連續獲得十九次冠軍。早期校友設計隊服時,以()為師,設計全黑色隊服,因此被喻為黑衫軍。建中橄欖球隊為建中最具歷史性及代表性校隊,為建中爭取無數榮譽,其堅忍不拔,沉著應戰,承先啟後,繼往開來的隊訓也被喻為建中精神的代表。
建中校內刊物《建中青年》第80期曾經以橄欖球隊作為主題報導,其中形容「南海少年遊俠客,詩成嘯傲凌滄州,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深累美人。」
建中早年頗具影響的校長,有部份人認為是。賀校長曾任中華民國教育廳長,與戒嚴時代獨裁統治者有特殊的政治關係,得到較大的辦學空間來維護建中早期的自由開放校風。賀校長曾兩度出掌建中,在建中校史上也是僅見。在建中紅樓的入口處台柱上崁著一面石牌,上面鐫刻了四言的銘文,就是在賀校長第一次離開建中時師生銘文紀念,全文如下 :
中華民國四十四年元月
赫赫黌宇 髦士三千 薰陶入座 恐後爭先
大而化之 賀公是瞻 金石貞固 永記年年
賀公仲弼主校六載春風廣作育有方當離別群情悽愴之詞刻石
勛勤為垂紀念建國中學全體學生三七五四人敬勒
建中目前的校歌,由趙友培先生作詞,李君重先生作曲。歌曲慷慨激昂,歌詞也中充滿對於學生成為國家棟樑的期許。而其中「看!我們重建燦爛的新中華」、「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努力奮鬥同建大中華。」兩句也呼應著校名「建國」二字。歌詞如下:
東海東玉山下;培新苗吐綠芽,春風吹放自由花。
為樑為棟同支大廈,看!我們重建燦爛的新中華。
體格強,志氣大;勞不辭,苦不怕,
樂群敬業,忘己利他;知恥力行,愛校如家。
同學們!同學們!同學們!努力奮鬥同建大中華。
校歌通常會在校慶、開學典禮、始業式、結業式與畢業典禮上由演奏。通常會演奏兩次,一次一般速度,一次快板。學生在唱到「春風吹放自由花」後常會加上一段音階下行的「砰砰砰砰」,雖然並未正式寫入歌詞中,但已經成為了一種慣例。
在校長時,曾將校歌依原曲重新填詞,改為如下版本。但是後來又改回「東海東」的版本。據說是由於「草山高」的版本氣勢不比「東海東」強。我們或許可以從此略窺當時學生的氣魄。
草山高 淡水清 芝巖麗 碧潭明
鐘靈毓秀誕新民
寶島光復 除舊佈新 看我們全是新中國的主人
明禮義 知廉恥 負責任 守紀律
鍛鍊身心 砥礪學行 建國大業 天職匪輕
同學們 同學們 同學們 齊心邁步 任務快完成
浩蕩万里大瀛の 碧瀾たかく打つところ
濃緑匂う常夏の 我が高砂は大八洲
日本の国の南の 重き鎮めと立てるかな
照らむ限りなき大君の 惠の光身にうけて
扶桑に搏たん大鵬の 図南のつばさ
進取の意気に生くるなる 健児の群れを君見ずや
天そそりたつ新高の 高き理想を打ち仰ぎ
大空みたすわたつみの 深き智徳を堪えては
向上息まずたゆまざる 無限の力我にあり
ああ校風の振るう時 そこに我等の自覚あり
自覚の光世に布けば 国に不断の栄えあらん
われ日東の大男児 使命尊き前途(ゆくて)かな
在浩瀚萬里大海 碧波高漲拍打之處
我們四季常夏 綠意盎然
是為南方的重鎮
受到恩惠的光輝照耀 像隻勇敢的大鵬振翅高飛
為邁向南進之路不斷自我鍛鍊
所表現出進取之心 讓我們看到了健壯的群伍
仰望高聳入天的 懷抱著崇高的理想
在天空與大海間涵養孕育 充滿了深邃的智慧與德行
成為我們向上伸展不屈不撓 無限的力量
在發揚校風之際 我們會發現自我的存在
如果將此自覺之光輝散佈到全世界 國家將因此不斷的繁榮
這就是我們如旭日東昇之大男兒 尊貴的使命與前程
建國中學校徽與校訓、標語,位於紅樓二樓,校長室前
在建中,除了全台學校共同校訓「禮、義、廉、恥」 外,另外以「勤、樸、誠、勇」作為其校訓。前者可以在紅樓正門看到,後者則在紅樓二樓的牆面上。而紅樓二樓牆面上也題有「今日我以建中為榮,明日建中以我為榮」等十六字標語以勉勵學子。
另外在黃建斌、李大祥校長時期的《建中人》報脊上可以看到不同的標語:如「發揚建中人精神 守國家立場 堅奮鬥勇氣 負真理責任 抱創導熱誠」、「心平氣和 明辨是非 正大光明 彬彬有禮 作一個堂堂正正的建中人」等也可算是另一種不成文的校訓。不過今日師長較少就校訓論述或以此要求、期勉學生。
三角形的深藍色校徽中,是一個「北」字圍成的框架,而三角形的中間,是一「台」字,象徵建中所在的城市;其中,又表示建中過去為台北州立台北第一中學校。
建中2005紀念徽章飲食篇
建國中學一向以「自由」為傲,但近來校方對於「自由」之詮釋往往偏重於學習(自由學風),而學生則較為偏重生活、行為。由於對於自由認識的不同,學生與校方往往有所衝突。但相對於台灣其他高中,該校對於學生之約束較少,如中午12:05至12:55於正門及泉州街側門各開放250名額供學生證換外出證外出,是該校引以自豪的制度之一。如同其他名校一般,該校學生往往以「會玩又會讀書」自詡。從社團活動的豐富多元與班際活動的參與上可以略見一二。近年曾有數次校方管理遲到或側門翻牆事件太過嚴格而鬧上媒體的狀況,似乎顯示校風在生活管理上面有漸漸收緊之狀況,而自從2011年7月新校長上任後,校方對於班聯會與學生的管控愈趨嚴格,從班聯會會計入帳到對於校慶前各班級與社團留校的各項規範,都可見該校長久以來孕育而成的自由學風有愈趨衰退的現象。
該校的課外活動中,由校方或教師主辦的有一年一度的校慶創意進場、園遊會、班際合唱比賽、高二英語話劇比賽、班際橄欖球比賽、紅樓文藝營、紅樓文學獎。而該校的學生自治團體也定期舉辦電影欣賞會、社團聯展、校慶舞會等等活動。而除此之外,影響學生最多的莫過於社團活動。
「不入社團,猶如未入建中」是該校一句流傳許久的話。建中社團的發展歷史悠久、取向多元,社團活動相當活躍。校方有紀錄的社團(含準社團)在2013年共有80個。校方未對社團活動之參與做限制,因此社團活動有相當高的自由度,但自99學年度起,依照教育部公佈之九九課綱,每週五表訂一節社團課程並列入學分計算,且自99學年度起所有高一新生皆需加入一個正式社團。社團人數與發展並不平均,大社可達百人以上,而小社團人數可能只有十餘人。一般來說,目前偏重娛樂性、大眾性的社團,以及學術型的科學研究社團發展較佳。不過隨著升學主義的高漲,多數社團都擔憂或面臨人數減少的問題。
建中的社團可大致分為服務性、音樂性、綜合性、學術性、技藝性、體育性等六類。社團活動的蓬勃發展,使學生盡情發展自己的興趣,或在課餘能夠學得技藝,獲得自我認同。社團活動中學長與學弟的緊密互動、春遊、寒訓、暑訓、成發等社團活動,都是許多建中人心中難以抹滅的青春記憶。不少人在畢業之後,成為社團活動背後的支持力量,為建中社團的蓬勃發展繼續努力。
除了社團各自舉行的成果發表展以外,每學期的社團聯展(尤其是上學期的迎新社團聯展)與校慶時的社團靜態展覽是相當重要的展現舞台:社團聯展由班聯會行政部門辦理,以具舞台表演性質的社團為主,每年參與社團大約在12個左右,並且會邀請友校社團穿插;社團靜態展則由校方辦理,在校慶時於高三教室作靜態展示。為了使學生能夠充分的了解各類社團,該校在新生入學時會舉辦社團博覽會,以及發放由班聯會行政部門編輯的社團簡介(《建社望友》)。
建中學生的自治活動以班聯會為主,另外為畢業典禮相關活動成立之畢聯會、畢籌會也算是學生自治活動的一部分。
班聯會,正式名稱為「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班聯會」。約在1960年代建立,迄今約40餘年。早期由班長組成。1970年代逐漸發展,形成今日班聯會的基礎,各式活動也多在此時期建立,如報刊型校刊《建中人》之發行、今日之社團聯展(迎新、送舊與校慶音樂會)、電影欣賞會等。1980年代由於行政團隊與其他班長的分化,而形成了今日行政-議會分立的局面,但在此同時也引發兩份章程問題,行政-議會分立的體制並沒有受到當時校方的認可,但班聯會仍以該體制行事。日舉辦台灣高中第一次的自辦舞會。今日班聯會之體制於1992年正式確立,同時並確認全體學生皆為班聯會員。但1990年以後班聯會並不如以往活躍,活動的數量較以往減少,學生對主席普選的參與也日漸冷淡,《建中人》也數次停刊。今日多認為部份班代素質與行政部門的封閉是班聯會弊病的主要原因。但不可否認的班聯會作為建中之學生自治組織,對於學生權利的維護有一定的功效。知名政界人士如孫大千、陳學聖在建中時都曾參與班聯會活動。
目前班聯會之行政部門仍擁有一間專屬空間,位於自強樓地下室,主要業務有舉辦社團聯展(上下學期)、電影欣賞會(目前與北一女中班聯會合辦,稱「建北聯合電影欣賞會」,)校慶舞會、校慶紀念品、畢業紀念品、《建社望友》社團簡介編輯,建北特約商店協調 等。班代 大會主要業務有審議預、決算、監督行政部門、舉辦班聯會主席選舉(實為班聯會行政部門選舉)。 近年班聯會進行一連串的變革,但成效仍待觀察。
此處列出目前建中校方核准登記在案的社團,但有些社團可能已經停止運作。社團分類多為建國中學60屆班聯會行政部門製表時編列,非校方編列或社團申請成立時所填報,僅供參考。
教師會:建中在職教師組成之組織。
建中會:建中退休教師組成之組織。
教師社團:在建中,除了學生有社團,教師也有社團。如社(師生一同參與)、教師合唱團等。
教學研究會:各科教師組成教學研究會。有國文、英文、數學、社會、自然、歷史、生物等。教學研究會除出版學資(生物科特稱學滋)以外,有時也舉辦各項活動。如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的紅樓文學獎、紅樓文藝營,歷史科教學研究會的歷史週等。
歷史週:由歷史科教學委員會主辦。
紅樓文學獎:紅樓文學獎於1980年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開辦,為目前校內重要的文學獎。得獎作品集結為《建中文選》出版。
紅樓文藝營:每年寒假舉辦,邀請許多知名作家演講。
生活科技自製影片:每年在高一必修科目之一生活科技科老師指導下,由一年級學生拍攝短片。事實上,在深耕網站成立之前,生活科技課老師即已指導全校二年級學生拍攝短片,此歷史可追溯至西元2000年。
內有校長室及秘書室
教學事務處
內有教學組、註冊組、設備組、實驗研究組、特殊教育組
學生事務處
內有生活輔導組、學生活動組、課外活動組、體育運動組、衛生保健組
內有文書組、庶務組、出納組
內有服務推廣組、資訊媒體組、系統管理師
資優資源中心
內有研究開發組、活動推廣組、資料服務組
人文與社會科學資優班:
數理資優班
建中青年:由建中青年社主編的半年刊與公認校刊。除了廣受歡迎的逍遙遊(笑話集),也曾探討許多前衛的國家社會議題,如、「」和由「」介紹「」等。1954年創刊,禁刊後於日復刊第一期,至今出版至第140期(日)。目前以人文與社會相關之專題為主要內容取向。原為強制購買(包含在學生活動費裡),但在133期時開始自由認購。不少知名校友出身自該社,包括作家(、、、、)、學者、律師、政治人物、……等。
東海東:2013年10月創報,來由為建中校歌歌首三字「東海東」,為建中青年附屬之報紙刊物,定位為「一盤給建中生食用的報紙」,主要報導與建中有高度相關的時事議題,如:「合作社全面用卡,現金交易走入歷史」、「『自由樂捐』的廁所清潔費」、「數學段考──數學老師的陰謀?」等;然其中不乏受到當事人關注之議題,像是:「過馬路被記警告,教官懲處過當?」、「我們要公平的籃球賽」、「舞會結束後,建中一團亂,社團、班聯會有待改進」......較具爭議,可引發討論的時事。目前已發行第4刊(2014年6月)。
建中人:日創刊,早期為班聯會主編月報形式,後夜補校參與,改為日夜校輪流出刊,夜間部由建中人社編輯,日間部由班聯會編輯股編輯。後夜補校之建中人改為半年刊,月報由日間部班聯會繼續編輯,曾是隨校慶發行的刊物。但自2012年年底開始,班聯會出版之建中人期報,改為一學期三至四期發放至各班班上,以介紹校內事務為主,如:夢紅樓建成、建中橄欖球隊、學資印行與否、畢業禮物之收費問題......對象則是限定於校內學生,發行狀況較過去良好。
建人見智:為圖書館館刊,原名「建圖週報」。2006年12月,由建中圖書館採訪組準館員康秩群發行「試刊一號」,隨後圖書館於2007年3月正式接手發行,除段考前一週及當週外固定於每週五出刊。原報徽以建中校徽為主體所改造,2008年10月,創刊將屆兩週年之際,館方向全校公開徵求新刊名與報徽,並在報徽處放上「?」達五期之久。最後由張瀚文設計之報徽(看書的小男孩)與詹佳鑫提出的刊名「建人見智」(建中人在建圖、在書中看見智慧)雀屏中選,於2008年12月正式換上新裝。
建中學報:教師的論文集,目前出版至第十三期(2007年12月)。
建中教師會:建中教師會會訊。
建中合作社社訊:建中合作社社訊。
建中校友:建中校友會會訊。
心泉:由輔導室發行的刊物,目前發行至第179期(2012年6月)
CKmemo:亦由輔導室發行,高三升學期刊,有電子版及書面版。
家有建寶:還是由輔導室發行,對象為學生家長,寄發至家長之電子郵件信箱。
建橋:家長會會訊,為年刊,目前出版至第七期(2011年6月)。
建中文選:歷屆紅樓文學獎得獎作品與課堂優良作文合編成建中文選。一年一本,早期由中央日報社代理出版。目前由國文科教學研究會發行。
資優班成果彙編:數理與人社資優班各自的論文集(分開發行),由各屆資優班製作。
資誌通建:日創刊,由不分屆數理資優班學生聯合製作,半年刊。
紅樓詩生活誌:2009年春季創刊,由紅樓詩社製作發行。詩是一種美好的生活方式,希望紅樓詩生活誌能夠帶給讀者一個嶄新的觀點:詩並不難解,詩就是我們的生活。
雖名為班級刊物,但因此類刊物係由班號相同之班級製作,同時也象徵著班級的傳承。
涓流(停刊多時,於民國96年由301班復刊):由各屆的01班製作,象徵建中社會組學生的刊物。
建雛(已停刊):由各屆的24班製作,象徵建中自然組學生的刊物,與涓流相對應。由於現在的24班為人文社會資優班,乃社會組,所以即使本刊物復刊也將不會由24班製作。
火種:僅發行兩期,第一期發行於1992年12月校慶時,第二期發行於日;內容為對當時校方制度表示不滿。
阿魯巴:共發行四期,發行於1993年,為火種停刊後響應的刊物。
建國中學之校園規劃以操場為中心,各校舍皆圍繞操場興建。日治時以紅樓為靜態教學區,其餘為宿舍、風雨操場、武道館等活動區域。光復後,由於學生人數增加,逐漸改建為靜態教學之校舍。
應屬誠正樓附屬建物,可能為同時完工。曾經長滿植物,有養魚,而後可能是因為清洗池底造成原先被青苔堵塞的裂罅暴露,因此開始漏水。旁邊的小亭是致知樓東側高三生討論、打牌的好去處。2009年暑假,因配合新大樓建築,予以拆除。
高三層樓。原作科學大樓,1975年科學館啟用後誠正樓二樓與三樓曾用作圖書館,西北側牆面仍可見字跡遺留。配合新大樓建築,已於2010年7月下旬拆除。
拆除前各樓層教室使用狀況:(由東向西排列)
一樓:健康中心、攝影社辦、建中會(退休教師聯誼會)辦公室、舊建青社辦(曾用作班代大會議場,目前供各社團活動使用)。
二樓:國文科教室、軍訓教室、英語科教室、數學科教室。
三樓:電研社辦、建青社辦、天文社辦、行義童軍團、橋藝社辦、軍武社辦。(建青社與天文社共用一間,行義童軍團、橋藝社、軍武社、圍棋社共用一間)
建中正門。電子媒體報導建中時必取之景。
合作社二賣場與麵食部
為一排一層樓之教室。目前為合作社二賣場、麵食部、、與社辦,另外還有交通隊的器材間。1976年理髮部與麵食部從現今學生活動中心南側靠寧波西街的矮房遷到此處,理髮部目前已遷至正誼樓地下室。二賣場與麵食部每到中午時間,總是人滿為患。遇到段考、新生入學時更是如此。
二賣場與紅樓的花圃皆種植杜鵑花,每至春季,萬紫千紅,為建中美景之一。
天地心雕塑
位於合作社二賣前方的紅樓花圃內。曾被《建中青年》調侃:有錢設奇怪的雕像,沒錢更新麵食部菜色。
位於大門廣場,紅樓前方。原為水池,後改為花圃。1975年蔣介石總統去世後,全校募款樹立銅像以為紀念。而後大門也抬高,以使銅像不被阻擋。
為該校最早落成之建物(1909),是該校之精神象徵。時西側曾遭燒夷彈擊中,戰後重建,與東側相比,能見到其磚塊砌法較為粗糙。早期被稱為「大樓」,光復後漸漸被拆除,改建新大樓,今日正誼樓(民國64年落成)、致知樓、誠正樓、莊敬樓之所在地即為原來紅樓的後排與東、西、中列。民國六十二年教育當局鑑於紅樓破舊,欲拆除改建,黃建斌校長大力反對,使其得以保存,後幾經修葺。2005年為最近的一次重修,該次工程將外牆、屋頂梁架與屋瓦等做了大幅度的修復。關於其建築風格與詳細沿革,請參看:。紅樓目前主要作為行政使用:
一樓穿堂兩側有教師會、校友會、家長會之辦公室,其正上方為校長室。
東側一樓依序為輔導室、生涯資訊室、大輔導室,走廊為康輔社社辦。二樓為校史室、藝廊。
西側依序為總務處、人事室,走廊為手語社社辦。二樓為會議室與台北市資優教育中心。
高四層樓,與正誼樓同時興建,1975年已陸續從一樓到三樓先啟用,1976年四樓與整棟建築完工,莊敬樓面向操場司令台上方牆面原為淡黃色,現已配合紅樓改為紅色。原紅樓後側中央部分改建。日治時為生徒控室與禮堂所在。
一樓:學務處、教官室、教務處。
二樓:教師辦公室。
三樓:校史室(辦公區)、教師休息室、教師辦公室。
四樓:會議室(音響效果極差,重要會議多至紅樓會議室舉行)、話劇社社辦。
高四層樓。民國41年,國防部借用部份教室作為駐地,並援款105萬新台幣於建四層樓教室,稱為「新四樓」,後更名致知樓。
早期作為高二教室使用,後因高三所在之正誼樓緊鄰國語實小,過於吵鬧,乃將高二高三教室互換,作為高三教室。98學年度起,因鄰近新大樓工地,復又將高二高三教室互換。101學年度後高二沿用作為高三教室,現為高三教室
高四層樓,與莊敬樓同時興建,1975年南側教室先啟用,西側於1976年完工。原紅樓後側西邊部分改建。現為高二教室(使用歷史請參見致知樓)。1977年起,地下一樓陸續作為合作社第一賣場、辦公室、文具部、早餐部與理髮部。
日治時原址為「風雨操場」。於2007年7月~12月間進行外牆整修工程,目前外觀為類似紅樓之磚紅色。
地下一樓:紅樓詩社與生研社社辦、儲藏間。
一樓:浩然數學電腦教室、地科教室、視聽教室、設備組與特教組、資源教室。
二樓:化學科實驗室三間、準備室兩間、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藥品室、廢液室、暗房(2006年拆除)。
三樓:物理科實驗室三間、準備室兩間、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儀器室。
四樓:生物科實驗室三間、準備室兩間、視聽教室、教師研究室、師生研究室。
高五層樓。時稱「新紅樓」。日治時原址為手工室與倉庫。光復後為蒸飯間與「道南樓」,「道南樓」為僑生宿舍。
地下一樓:設計為停車場,目前作為儲藏空間使用。
一樓:為圖書館、博學講堂(原文康室,於97學年度整修為全校最高級之階梯教室)、國文科、數學科、英文科、社會科及自然科教學研究室。
二樓:為圖書館、教材製作室及團體視聽室。
三樓:為電腦教室、地理教室及遠距電腦教室。
四樓:為網管中心、教材製作室及公民科教室。
五樓:禮堂,設有舞台一個,投影幕三個。是建中目前較好的活動場地。重要活動如紅樓文藝營、英語科話劇比賽、各資優班成果發表等皆會使用此場地。
高四層樓。目前為高一118-128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地下一樓為班聯會行政部門辦公室,以及流音社、天文社、建青社、電研社、橋藝社、圍棋社、軍武社、英研社、日研社社辦。俗稱「危樓」。921大地震後可見明顯裂痕,經評估後加了鋼架以鞏固結構,到目前為止尚未拆除。
自強樓旁空地
原校長宿舍所在地。2002年校長宿舍因331地震而嚴重毀損後遭拆除,目前為空地。校方僅開放此處供傳接棒球使用,但常有學生違反規定在此打棒球。
一共三個標準排球場,時常可看到學生使用。每學年學校也會舉辦班際排球比賽。不過因為靠近樹蔭大道,時常發生球打到樹上去的狀況,並造就建中排球特殊非正式規則──Touch tree。
共有兩個。一個位於明道樓前,過去樂旗隊之旗隊常在此練習;另一個位於科學館與自強樓前,東側有椰樹與黑板樹,西側為榕樹,並設有石板凳。平時可見學生練習排球。
被鐵絲網圍起。日治時期原為游泳池。現為網球隊與網球社共同使用。
原日治時期第一部第一學寮所在。位於籃球場及學生活動中心旁,今為藝能科教室所在,地下一樓有部份社團社辦。因為走廊有著三角星形的造型,被暱稱為「樓」,那些三角星形並非裝飾,而是走廊外牆結構支撐作用。
一共四個標準場地,15個籃框。是建中學生日常運動的場所。
學生活動中心
高四層樓。原址為日治時期之木造學生宿舍(第一部第二學寮),光復後稱「句踐樓」,又稱「木樓」。
地下一樓:第一桌球室(有桌球與撞球臺)。
一樓(挑高):游泳池與體育組、樂旗隊打擊室、(供體育班使用的)健身器材。
二樓:第二桌球室、社團空間(國樂社、航空社)。
三樓(挑高):大禮堂(兼室內籃球場)、社團空間(樂旗隊、管弦樂社)。週會及新生訓練於大禮堂舉辦。
四樓:社團空間。目前由科研社、物研社、口琴社等學生社團使用。
高三層樓。現作為高一101-117和130班教室,二樓有一年級教師辦公室。
明道樓後空地
原有木造的「武道館」。曾為棒球社練習之空地,唯一開放供學生練習棒球的地方。但在新大樓預定地把原有的停車場覆蓋並動工後,此地變成為停車場而禁止練習棒球。
建中操場原本只是一片黃土,早年學生們自稱舊操場為「沙漠」,進而自稱建中生為「駝客」。1975年夏季開始翻修操場,埋設排水管,鋪設三百米紅磚粉跑道的田徑場,場內地面鋪滿白沙,並安裝足球與橄欖球共用的球門,於日建中三十年校慶期間正式啟用,當年學生們曾自嘲沙漠不見了。李大祥校長任內,約於1987年起在操場內種植草皮。
位於資源大樓旁,耗資六億餘新台幣建成,為目前校區最新的建築物。大樓外觀採用紅色與灰色元素。據「夢紅樓落成記事」碑記載,外觀系呼應紅樓古樸之風,具現代紅樓之意象。名稱由建中師生、校友、家長共同命名,並於日校慶時公佈之。2007年11月進行規劃設計,日開工,日竣工。但需等到日才正式啓用。其中地下一樓設置的社團辦公室區域,則至日方開放社團使用。
建國中學畢業學生不乏社會各界知名人士,詳見條目。
建國中學校友會成立於1981年,現為第十一屆,理事長為吳坤光(日選出)。
日治時期台北一中之畢業生組成之校友會,以鄰近學校之(麗正門)為名,稱麗正會。麗正會與建中有長期的往來交流,並且捐獻許多珍貴日治時的學校文物與校史室。並捐助100萬成立麗正會校友獎學金。由於成員年事已高,麗正會於2007年解散,5月12日於東京舉辦最後一場同學會。
建中在台灣多數主要大學均有校友會運作。在部分大學成立建中校友會(例如國立清華大學、部分海外地區),並與友校聯合舉辦活動;在部分大學則與北一女共同組成建中北一女校友會(例如國立台灣大學、國立交通大學、國立成功大學、國立中央大學、部分海外地區),簡稱建北會。
成立於1974年,為建中歷史相當悠久的社團。
1998年7月成立,以歷屆建中合唱團校友組成的合唱團。
以建中與北一女的校友組成的合唱團。1973年9月由「台大建中北一女校友合唱團」改組而來。團址為新北市新店區順安街 4 號 B1。
成立於2003年,為建中與中山國樂社畢業校友組成之國樂團,每年定期舉辦「洄瀾」公演。
建中雖然是一個以數理見長的高中,也沒有藝術類的專門課程,但絲毫不影響建中人對電影的興趣。校友中出現不少的導演和影評人。這些導演也喜歡以自己的成長歷程為題材,使得建中也成為一些電影的素材。早期改編自校友著作《》的同名電影,即以建中校園環境為題材,實地拍攝於。
1980年代中期有一部電影《》,探討台灣的升學考試問題,除了一幕戲在建中和北一女校門口取景外,更有一名徐姓高一資優班學生在電影中客串演出一名建中學生。另外導演的《》以其求學時代的建中為背景,在建中取景並有許多建中學生入鏡。
而以建中為背景的電影中,最著名的就是的《》,該片以楊德昌就讀中學時發生在建中夜校生的情殺事件為題材。其中校園部分都在建中取景,並刻意避開不符合時代感的校景,試圖重現數十年前壓抑封閉時代的凝重感覺。
此外,由著名文學家、亦是建中校友所撰寫的文學作品「孽子」,其故事男主角李青所處的校園場景一般認為即是建中校園。由公共電視製作、曹瑞原導演的同名電視劇「孽子」,男主角李青(范植偉飾)與趙英(楊祐寧飾)在校園內的情慾衝突場景,就是在建中紅樓兩側的拱型穿堂下拍攝。
在2010年上映的知名電影《》中的虛構學校「中華高職」,即是於建中的格物樓樓頂及明道樓走廊和教室取景。片中太子幫所翻越的圍牆,即位於明道樓後方。
洪才登(2007)。建國中學班聯會演變與現況。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專題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張英睿(1983)。建中建築研究。建中青年,79期,65~69。
臺北市立建國高級中學(1997)。建中世紀:百年校慶專輯。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鄭維中(1992)。校史稿。建中青年,96期,34~81。
林昂稷主編(2004)。建社望友─建中社團2004。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林韋翰主編(2006)。建社望友─2006建國中學社團簡介。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
臺北市政府教育局. . 日
(中文(台灣)?).
原譯名Taipei Municipal Chien Kuo High School,由於此一譯名沿用已久且多獲學生及校友認同,故仍經常使用於社團名稱及校慶紀念品上;惟為所屬機關學校英文譯名統一使用,故官方譯名為Jianguo。參考
根據成立時間先後為臺北一中、三中、四中,因1945年復課時是由此三所學校之台籍學生復課。參考《建中世紀》沿革篇。
建國高級中學(2008),《九十七學年度學校日家長手冊》,台北市,建國高級中學,未出版。(註:手冊上統計有誤,資訊科「合計」欄漏計一面金牌)
《建中世紀》沿革篇
此三種校歌的版本可在 。
1939年,教育部「禮義廉恥」定為全國共同校訓。參見
「守國家立場 堅奮鬥勇氣 負真理責任 抱創導熱誠」的標語可在活動中心三樓看台邊見到。
2006年校方曾傳出有意將社團納入正式課程中的綜合活動,只限定四十個社團,並由指導老師上課。消息公布後,班聯會曾發表一篇聲明,反對社團活動計算學分,認為這樣的做法已違反建中社團「自由」的風氣與傳統。而校方則仍並未公布任何實施辦法及措施。
參考洪才登(2007)。建國中學班聯會演變與現況。市立建國高級中學第一屆人文及社會科學資優班專題論文,未出版,台北市。
從未正式的向校方申請更改社名,只是在各種公開文宣上以此社名自稱,2003年版建社望友曾誤植為「模型動畫漫畫研究與推廣社」
國防部援款興建之大樓,為誠正樓抑或致知樓,仍待查證,此處參考張英睿(1983)。建中建築研究。建中青年,79期,65~69。
中相关的多媒体资源:
(生活科技教學網站)
 o  o  o  
第三輪淘汰
 o  o  o  o  o  o  o  
第二輪淘汰
 o  o  o  o  o  o  o  
 o  o  o 建國中學 o  o  o  o  
第一輪淘汰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o  
:隐藏分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武道馆的馆主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