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孤雁儿 世人欺我辱我作梅诗的试题

李清照经典名句_经典语句大全
李清照经典名句
词&如梦令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五绝&绝句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词&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词&声声慢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憔悴损,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怎一个愁字了得!词&永遇乐落日熔金,暮云合璧,人在何处?染柳烟浓,吹梅笛怨,春意知几许?元宵佳节,融和天气,次第岂无风雨?来相召,香车宝马,谢他酒朋诗侣。中州盛日,闺门多瑕,记得偏重三五,铺翠冠儿,捻金雪柳,簇带争济楚,如今憔悴,云鬟雪鬓,怕见夜间出去。不如向,帘儿底下,听人笑语。直参片玉班,盖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词&如梦令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词&孤雁儿世人作梅诗,下笔便俗。予试作一篇,乃知前言不妄耳。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李清照经典名句 相关内容:查看更多>>《孤雁儿》 - 诗词正文
《孤雁儿》&&&&&&&&&&&& 孤雁儿&&&&&&&&&&&& 李清照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沈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
《孤雁儿》 - 韵律
《孤雁儿》&: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韵)。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平平仄(韵)。平平仄仄平平仄(韵)。仄仄仄、平平仄(韵)。平平平仄仄平平,平仄平平平仄(韵)。平平中仄,中平平仄,平仄ˇ平平仄(韵)。
《孤雁儿》 - 句解
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藤床”,一种用绷在上制成的,轻便舒适。“纸帐”,用藤皮茧纸制成的帐子,稀布为顶,取其透气。主人公躺在藤床纸帐里,早上睡醒起来,情绪即不大好,心中说不尽的郁闷忧愁。床、帐、香炉,是一般闺情词的常见意象,词人也从这些物事写起,并直入人物的内心世界。在中说:“大抵起句便见所咏之意,不可泛入闲事,方入主意。”此词正是这样,一开篇即奠定了忧愁的基调。 《孤雁儿》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屋内是这样的沉寂,也好像静止了一样,主人公倍感孤寂,四顾室内,只见玉炉中的沉香早已熄灭,无心再续。不光是那残灰、寒炉,就连似乎都是冷冰冰的,惟有它们,陪伴着主人公如水一样冰凉的情怀。 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情意“弄”,小曲。这里指汉乐府横吹曲词中的《梅花落》。此乐曲的主调反复出现三次,故称“梅花三弄”。“梅心”,指梅花的蓓蕾。此时情怀正自凄凉,突然间传来悠扬凄怨的笛声。这的,断断续续,如怨如诉,听来惹人无限伤心。于是情不自禁地走到室外,突然间惊讶地发现,一个人在屋子里闷了这么久,原来室外竟有如许春色,那枝头的梅花早在不知不觉间开放了。 “梅心”句,是拟人法。词人灵心善感,赋无情之物以知春的灵性,在她的笔下,笛声催开,梅花也因为听到了笛声而醒悟到春天已经到来,惊讶地绽放了自己的花朵。词人着一“惊”字,就将梅花开放的形状和神情都活现出来了。 笛声悠扬,梅花竞放,给人间带来了多么浓郁的气息啊!这与室内沉香断续,玉炉生寒的景象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可主人公的是否就此变得和这盎然的春意一样富有生机了呢? 小风疏雨萧萧地,又催下千行泪虽然春意盎然,然而天气有变,送来了微风细雨。稀疏的春雨潇潇地下着,渐渐地打湿了一切,梅花因而更加滋润美丽,但主人公忧郁的心情并没有因之改变,反而被催下了千行清泪。“又”字是接续“无佳思”说的。原本意绪寥落,了无佳思,情怀如水,如今又是小风疏雨,更加令人感伤。这种内心的悲苦之情,就这样一步一步加深。 《孤雁儿》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主人公如水情怀,究竟为何,至此方才道明。“吹箫人”,喻知音者。这一典故出自。秦穆公时,有个人名叫,善吹箫,箫声能将孔雀、白鹤吸引到院子里来。穆公有个女儿,叫弄玉,喜欢萧史,穆公就把弄玉嫁给了他。萧史天天教弄玉吹箫,模仿凤的叫声。几年后,弄玉果然能吹出凤的鸣声,因此引来许多凤凰。穆公于是建了一座,萧史夫妇就住在这台上。又过了几年,有一天,萧史弄玉随着飞升而去,双双成仙。清照在这里以萧史喻指赵明诚。“吹萧人去”,即是说赵明诚已去世。 当年二人伉俪情深,诗文唱和,互为知音,如今丈夫已经离世,有谁能和她一同凭栏观赏盛开的梅花呢?沉思前事,不禁泪下如雨,肝肠寸断。“玉楼”,是对的美称。萧史弄玉双双仙去的美丽传说,既暗示了她曾有过的夫唱妇随的幸福生活,又以“人去楼空”,倾诉了昔日欢乐已成梦幻的刻骨哀思。 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院内梅花开得正好,此时顺手摘来一枝,可是转念一想,又寄与何人?人间已经无法找到可寄之人,天上更是渺茫难寻。南朝陆凯诗云:“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赠一枝春。”词人也想折梅寄远,但却已无人可寄!结句情思无限,正面落笔于梅花,深切地表达了对亡夫赵明诚的深厚感情和极其沉痛的悼念。刘熙载在中说:“收句非绕回即宕开,其妙在言虽止而意无尽。”
《孤雁儿》 - 赏析
《孤雁儿》此词一开头,就给人展示了一种相当凄清的和气氛。“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大意是,作者在一个清冷孤寂的环境中日高方起,感到有无限的和惆怅,心绪很不好。“藤床”,从宋人作品中看,大概是一种适宜独卧的小卧榻;“纸帐”是一种四周用藤革纸,并以稀布为顶的遮卧之具。这 《孤雁儿》也可能指“梅花纸帐”,即在床的四柱上各挂一金属瓶,并插有梅花数枝,此帐除了具有清雅脱俗的情趣外,还附有“独宿”之意。所以“藤床纸帐”四个字,就把作者当时所处的典型环境和特殊气氛适当地点染出来了。“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这两句是说,那只剩下残香的玉炉已经冰冷,而室内也只有它能同我那颗已像冰水一样的心相对应。“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游春意”,大意是说,陡然从邻家飘来的的乐曲声,一下子惊破了梅蕊——使梅花开放了,同时也惊醒了她那颗已经麻木的心,从而激起她的无限的春恨之春。作者通过这三句,把自己感受那种凄苦冷落的气氛由室内的小天地推向室外较大的空间,并为自然地转入到下片作了准备。 下片的词意是紧承上片(特别是最后两句)的词意而来,其作用是进一步加强和深化上片中描述的悲凉气氛和诉说的凄酸情怀。“小风疏雨箫箫地,又催下,千行泪,”是说自己的“千行泪”是被“小风疏雨”催发的。“凄风苦雨”本来就极易诱发愁苦、催人泪下的,更何况作者已是一个旦夕“以眼泪洗面”的人,因而无事不能引起心酸落。事实上,整个上片就是长歌当哭,是强忍着眼泪写的,到了这里终于已经忍不住的泪涌了出来。这是由于至此作者的感情实在控制不住了,或者她觉得非用能具体而又直接地表现痛苦程度的“泪”,是不足以深诉心怀的。这“雨”和“泪”,既是和,又起到情景交融的作用。“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比喻赵明诚,“倚”即倚声,同歌共唱。此两句的大意为:我的那个“吹箫人”儿消失了,使我的肝肠欲断的是再没有人与我同歌共唱了。 这两句的出现,使人清楚地知道,原来作者在整个作品中,反复表现的那“冷冷清清”的气氛和“凄凄戚戚”的情怀,总的目的是为了尽情地倾泻自己失去终生伴侣的痛苦。全词写到这里,既点明了本篇的主题,又把凄戚之情推向一个新的高潮。“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意思是:一枝梅花折在手中,可是四顾茫茫,我想寄与的人儿到哪儿去找呢?这三句是全篇特别是上两句感情的延续、深化和扩展,而且把这种感情一下子扩大到更大的空间,又是全篇的终止;而在意象上有着更为深刻和强烈的变化。作为结尾又收到了戛然而止的效果。
《孤雁儿》 - 写作特点
《孤雁儿》作为一首梅词来看,李清照在避免“下笔便俗”的弊病上,已经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她尽量摆脱描写梅花的、枝条、颜色、等俗套,也不致力于点染“疏影横斜”、“暗香浮动”一类优美的词句,而是从梅花所引起的人的内心活动上构思立意。 在这首词中,词人始终以写人为,借物抒情,情景融合。在写梅之中,寄托悼亡之情。全词以“梅”为线索,相思之情,被梅笛挑起,被梅心惊动;又因折梅无人共赏,无人堪寄而陷入无可排遣的绵绵长恨之中。全词以景衬情,将环境描写与心理刻画融为一体,营造出一种孤寂凄婉的意境。 (一)借咏梅写自己的欢乐:雪里已知春信至,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共赏金樽沉绿蚁。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 词的上片,,形容梅树着雪而白。用“琼枝”作比,写梅的皎洁。用“香脸半开娇旖旎”,“玉人浴出新妆洗”形象地表现梅花皎洁的特征,传达出作者爱梅之情。词的下片,把笔触转到月夜赏梅的欢悦场面的描写上,既是侧面赞梅,又直接表现了词人的爱梅之心。你看,作者用“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进一步写出了梅花的高贵不凡。这是写赏梅的环境的,是写月色的,但更是写人的。写梅的高贵不凡,不也同时表达出了明月也钟情于她们吗?喜悦之情溢于言表。结句“此花不与群花比”,揭示了主题,交代了作者爱梅的原因,也写出了自己的高洁情操。这首词格调轻快,明朗,全篇充满欢快愉悦的气氛。从词中所表达的思想看,似乎应为她与丈夫屏居青州时所写。当时“仰取俯拾,衣食有余”,生活充满情趣,精神上也无任何负担,故而轻松愉快之情可见。 《孤雁儿》的生活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她的词作随着生活环境的变化也以南渡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前期词作多写闺情相思,传达自己的欢愉和相思之情,基调欢快。南渡后国破家亡夫死,生活困窘,词风为之一变,多写故土之思和凄苦之情,反映一定的社会现实。《渔家傲》即属于前期词。至于等词,则属于后期词了。她的后期词基调低沉,由前期的“乐”一变而为“惜”、“怨”、“愁”了。 (二)借咏梅写自己的愁怨: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词的上片,“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写形;“不知蕴藉几多香,但见包藏无限意”,写神;从形到神,形神兼备。词人触景生情,在下片表达出了“憔悴”、“愁不倚”的无限愁意。要是在过去的话,满可以“插梅花醉”,或于梅下“共赏金樽沉绿蚁”。可是现在不行了。如今“道人憔悴春窗底,闷损阑干愁不倚”,但是还是可以趁却眼前好景,“要来小酌便来休”,不然,“未必明朝风不起”。词的,透露了她极力摆脱和暂时忘却“愁”的愿望。在这首词里,词人由梅花“包藏无限意”勾起了对现实的思索。眼前梅花虽好,但伤心的现实是不容易改变的。全词由梅而我,由我而梅,无处不含愁。 朱彝尊称李易安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为“得此花之神”之佳作。同时被称作“得此花之神”的作品有:林君复的“雪后园林才半树,水边篱落忽横枝”;林逋的“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苏子瞻的“竹外一枝斜更好”;高季迪的“薄暮山家松树下”;高绝古的“一夜冷香清入梦,野梅千树月明村”;朱希真的“横枝清瘦只如无,但空里,疏花几点”。它们各得其妙,但我觉得“蕴藉几多香”、“包藏无限意”则更进了一层,尤“无限意”三字用得使人回味无穷。又如《清平乐》: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这首词也是借咏梅抒发自己愁怨的,,但较《玉楼春》更进了一层。这是李清照晚年流徙途中的作品,虽题为咏梅,却没有正面写梅,而是通过人梅今昔不同关联,衬托出词人飘零他乡,忧患余生的自我。词的上片,“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而词的下片,今年“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由物及情,写出了自己如今风烛残年,已敌不住无情风雨的侵袭,同时也暗示了国势衰败、危在旦夕的黯淡前途,惜花之情中隐含着对自己命运多艰的哀叹和忧国忧民的愁思。 《孤雁儿》(三)借咏梅抒发自己思乡怀人之情:藤床纸帐朝眠起,说不尽无佳思。沉香断续玉炉寒,伴我情怀如水。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这是一首悼亡词,实际上也是写作者无边的。这篇词作,将咏梅与悼亡熔于一炉,道出了她对亡夫的深挚情感与凄楚的哀思。写愁怨,实写怀人。李清照曾有过美满的,幸福的家庭,但金人入侵,南迁,他们夫妇也流亡江南。1129年,赵明诚在移官湖州途中突然病故,从此女词人开始了国破家亡夫死、颠沛流离的生活。词的上片,从室内的“藤床”、“纸帐”、“沉香”、“玉炉”写到室外的“梅心惊破”,通过对环境的描写渲染了气氛的凄清(“寒”、“如水”),抒写了情怀的惆怅;下片在这个基础上点明人去楼空,肝肠寸断。“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折花相赠,是中国古代的一种风尚,折梅寄远也是前人诗歌中常写到的。如南朝陆凯:“折梅逢驿使,寄与陇头人。江南无所有,聊寄一枝春”。“一枝春”即梅。这是折梅寄友。南朝乐府:“忆梅下西洲,折梅寄江北”,是折梅寄。作者也想折梅寄远,但是“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真是的,如今丈夫已死,即使“一枝折得”,但是寄给谁呢?一种茫然凄凉的感觉顿然而生,无限愁苦溢于笔端。 《孤雁儿》只是怀人,到了《诉衷情》则更添了思乡的成分。我们来看看《诉衷情》: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这首词,缘梅抒情,咏梅而意不在梅,而是通过写梅极写词人的愁怨,表现了她强烈的思乡怀人之情、欲归不得之苦。“夜来沉醉卸妆迟,梅萼插残枝。”词人在一个早春的夜晚,酒醉回到卧房,头上的钗簪也无卸去,就睡了,头上的梅花蔫萎成残枝败叶,但越发散发出幽香来。“酒醒熏破春睡”,酒力渐消,梅香袭来(一“破”字言梅香之浓郁),词人从睡梦中醒来,以致于“梦远不成归”。词的上片,写出了词人为乡愁而入梦,又为“梦远不成归”而懊恼。本来“枕上片时春梦中,行尽归乡千里路”,梦回故园,还可略慰相思,但因梅香“熏破春睡”,已是“不成归”了。愁怨之情可见。词的下片,“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四周一片静谧,孤独的词人一言不发。帘外月光如,帘内无限凄清。词人已是无法再入眠了。只好“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无言独处,更到天明。写出了词人内心的孤单凄冷。三个“更”字,表现了词人醒后依托于的心情,也凸现词人的百无聊赖。全词通过“梦远不成归”、“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的叙写,国破家亡,流落他乡,一腔怨恨,借梅而发,从而婉曲含蓄的表现了词人的思乡之情。 《孤雁儿》(四)借梅自况,以梅自慰。《诉衷情》是借残梅抒写思乡怀人之情,则是以残梅自况,以残梅自慰。请看: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篆香烧尽,日影下帘钩。手种江梅更好,又何必,登楼。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从来知韵胜,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笛,吹动浓愁。莫恨香消雪减,须信道,扫迹情留。难言处,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 这首词里,梅花的形象即抒情主人公的。在这里,梅花“从来知韵胜”、“扫迹情留”、“疏影尚风流”,总体上赞梅,也是对自己高尚情操的抒写。词的上片,写赏梅的环境和情趣。“小阁藏春,闲窗锁昼,画堂无限深幽”,交代了所处环境的幽雅、寂静。“篆香烧尽,下帘钩”,写时间,也写作者的孤寂。这时“篆香烧尽”,连日影也“下帘钩”了。如果说刚才还有篆香日影做伴的话,那么现在则是一人独处了。但忽然发现了“手种江梅”,情绪为之一振。“无人到,寂寥浑似,何逊在扬州”,又转写孤寂凄清。词的下片,写对梅花的咏叹。从“韵胜”写起,到“扫迹情留”,再到“疏影尚风流”,写出了词的主题,寄托高远。作者深信梅花香消花落,情意犹在,哪怕只剩下枝干也依旧风韵美妙。“难堪雨藉,不耐风柔。更谁家横,吹动浓愁”,幽愁之情也表达的淋漓尽致。 在这首词里,作者称赞梅的“韵胜”,传达出了她对梅“疏影尚风流”的倾慕和赞许。如果说作者在《渔家傲》中以“此花不与群花比”来写梅、抒发自己的高洁情操只限于表面的话,那么,到了则是进入了质的层次,已是人梅合一了。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还注意运用对比手法,突出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增强作品的艺术感染力。运用对比手法,可看作李清照咏梅词在写作方法上的又一个特点。 对比手法的运用,在一词中表现的尤为突出。词的上片,“年年雪里,常插梅花醉”。往日的词人,每到冬天,常常摘来梅花,插在鬓间,甚至于置酒园中,饮于梅下。一“醉”字,道出了词人赏梅的愉悦心情。她陶醉于冬花之景,也由景而情,由梅引发出淡淡的愁绪来。这愁绪,使得她心情变坏而“挼尽梅花无好意,赢得满衣清泪”。作者是素来爱梅惜梅的,“挼尽梅花”足见心境之坏,而“满衣清泪”则更显出词人心情的凄惨来。下片词人以“今年”领起,写现在的情形:“今年海角天涯,萧萧两鬓生华”,无家可归,沦落他乡,已是垂垂老矣,诉不尽的愁苦笼罩了词人的心头。眼前纵有和往日相同的梅花,她也没心思再把它插在鬓间了。词人感伤如今的“海角天涯”的悲惨境地。“看取晚来风势,故应难看梅花”,透露出词人对饱经磨难后的暮年的忧悒。在这首词里,作者通过“年年”和“今年”的对比,从多方面表现了她前后生活的巨大变化,写出她生活每况愈下的不幸遭遇,倾诉了她平生无尽的哀愁。同样的,在《孤雁儿》词中也有体现。“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就运用了对比。一面是“小风疏雨”,一面是珠泪千行。痛苦之深,使泪水多于,情景相照,更显得无限凄凉。“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暗含着现在和过去比。往日夫妻感情融洽,志同道合,而今人去楼空,茫茫人世间只剩孑然一身,默念前景,怎不肝肠寸断。对比手法的运用,在李清照其他的词里也有体现。如,全篇都是对比。通过对比抒发词人“今”之孤寂悲苦之情,使得今昔之别,一目了然。 李清照在她的词中,还注意运用反复渲染的表现手法,深化自己的思想感情。运用反复渲染的表现手法,可看作李清照咏梅词在写作方法上的第三个特点。 《孤雁儿》采用反复渲染的方法,可以强化表达效果。在李清照的几首咏梅词中,《孤雁儿》一词表现的最为突出。“说不尽无佳思”,忧伤情绪的表露,说明作者的感伤、惆怅。“沉香断续玉炉寒”,“沉香断续”而“玉炉寒”,“玉炉寒”而心寒,而“伴我情怀如水”,更写出了词人的孤寂、凄凉。“情怀如水”,写忧愁。“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梅花三弄》婉转呜咽,使人柔肠寸断,多少旧情往事,被这笛声勾起,又为笛声惊破,让人心碎地意识到这一切都已不复存在,给人留下的只是眼前的感伤和对往日的留恋。“小风疏雨潇潇地,又催下千行泪。”沉香断续的玉炉,回荡幽咽的笛声,已使人断肠;窗外风雨凄凄的景象,就更使人倍增伤心。“吹箫人去玉楼空,肠断与谁同倚”,“吹箫人去”,满腔悲苦向谁诉说?“肠断与谁同倚”,哀痛至极之语,令人如闻其悲泣之声,如见其哀苦之状。而“一枝折得,人间天上,没个人堪寄”,则给人以茫然凄凉的感觉,较“肠断与谁同倚”更进了一层。这首词由于采用了反复渲染的表现手法,便形成浓重的凄清悲苦氛围,对读者有很大的感染力,远非一般词所能及。 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卸妆迟”的“迟”字,写出作者心情抑郁,神情倦怠。“酒醒熏破春睡,梦远不成归”,写愁和怨,“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人悄悄,月依依”,同样使人愁,而“翠帘垂”的“垂”则极写夜的沉寂,也写愁的深远。到了“更挼残蕊,更捻余香,更得些时”,词人内心愁绪通过动作表现的淋漓尽致。全词不着一“愁”字,却处处含愁,这也是反复渲染手法运用的结果。李清照在其他的词中也运用了这种手法,如《永遇乐o元宵》。《永遇乐o元宵》由于运用了,传达出的家破人亡之痛,曾使刘辰翁激赏云:“余自乙亥上元诵李易安,为之泣下,今三年矣;每闻此声,辄不自堪!”足见其艺术感染力。 李清照在中主张尚故实,。她在对运用“故实”作了理论肯定的同时,又将这一手法运用到自己词的创作实践中去。在她现存的词作中,咏物词颇多用典。用典之妙,臻于化境,这可看作她咏梅词在写作方法上的第四个特点。 《孤雁儿》《孤雁儿》一词用典颇多。“笛声三弄,梅心惊破,多少春恨意”,句中“笛声三弄”就暗用了中所载王子猷与桓子野相会之事,并以此抒发自己对亡夫离世的哀思,带有浓厚的伤感色彩。词人用典,达到了“不知其用事”的地步,这正是她用典的成功所在。在这儿,词人很注意把典故的运用与景物的描写融为一体,所以即使我们看不出词人这里在用典,也能把它看成是词人对周围环境的实际描绘,而去体验她那悲凉孤寂的心境。“吹箫人去玉楼空”句,则用了中萧史弄玉的典故。《列仙传》载:“萧史者,秦穆公时人也。善吹箫,能致孔雀、白鹤于庭。穆公幼女字弄玉,好之。公遂以女妻焉。日教弄玉作凤鸣。居数年,吹似凤声,凤凰来止其屋。为作凤台,夫妇止其上,不下数年,一旦皆随凤凰飞去。故秦人为作于雍,宫中时有而已。”这个典故,象征着夫妇志趣相投,知音。李用此典,传达出了丈夫已死,自己孤守空楼的寂寞凄清的心情。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李之用典,已是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地。她能根据自己的需要,准确地把握所用典故的特性,做到一典多用,从而表达不同的思想感情。只就“吹箫人去”一典来说,在《孤雁儿》一词中,是一种失夫的悲痛,其凄凉和哀痛的感情,是其他词中所没有的。而出现在和中,写的都是离情别怨。 这一特点也表现在《满庭芳》中。“临水登楼”连用陶令临水赋诗、王粲登楼作赋两个,“何逊在扬州”用了何逊对梅徘徊之典。尤其“何逊在扬州”这个典故的运用,倾注了作者寂寞孤独的。这里是触景生情,为情用典。我们在了解了这个典故的含义之后,作者那种凄凉境况也就别是一番滋味了。这种用典,对塑造抒情主人公的形象很有帮助,对读者领会词作的主题也有帮助。 李清照咏梅词的最后一个特点是巧妙地运用语言创造意境,表达感情,使语言富于音乐美。梅以韵胜,词以境高。李清照在词的意境创造方面达到了较为完美的地步。她能用简单的语言创造出表达感情所需要的意境来。在中,词的下片,李清照用了“造化可能偏有意,故教明月玲珑地”两句话就创造出一非常优美的意境:溶溶月色皑皑白雪交相辉映,月光下,雪地上,一树梅花横斜疏瘦,傲然怒放,愈发显示出其冰清玉洁来。从而达到了咏赞梅花高贵不凡的目的。 再看《诉衷情》,词的上片,用了“人悄悄,月依依,翠帘垂”九个字,就在上句“酒醒熏破春睡”的基础上,活脱画出了一幅幽雅的月夜无眠图。你看:夜已经很深了,四周静悄悄的,孤独的词人一言不发,月光如水,给大地涂上一层朦胧银色,窗上的翠帘纹丝不动地垂挂着。写尽了词人的愁怨。她能用寻常语言表达。她“只就寻常言语度入音律,随手拈来,自然超妙”。如表达自己兴奋和赞美梅花的“莫辞醉,此花不与群花比”;如因处境之恶而发的慨叹之词:“要来小酌便来休,未必明朝风不起”;如哀叹自己命运多艰、暗示国势衰败、表达忧国忧民愁思的“看去晚来,故应难看梅花”等等,都是寻常言语,但都能恰切地表达出作者当时的处境和意绪来。 《孤雁儿》李清照主张“词别是一家”,要求填词严格遵守词律,强调词必协律。词是合乐而歌的,因此词的语言便富于美。李清照的语言也是这样。《渔家傲》全押i韵,《满庭芳》全押ou韵,而《玉楼春》、《孤雁儿》、《诉衷情》则间押i韵、ui(ei)韵,只有《清平乐》上片押ui(ei)韵,下片押a韵。一韵到底,使全词显得流畅;而换韵(间押韵)则显示出富于变化来。读来都给人一种音乐美的享受。 自古以来,咏梅之作虽多,佳品却是少数。而李清照的作品,是“不能不宝而存之”的。大家都知道,林逋是以咏梅闻名的,他曾有“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的佳句,素来为人称道,但他抒发的仅是孤芳自赏的胸怀。而号称“一树梅花一放翁”的陆游,咏梅之作有一百多首,,格调较林逋也升高了很多。他的《卜算子o咏梅》,把自己所坚守的节操融进了梅花的形象,但他的词有些暗淡、低沉。而李清照,《满庭芳》虽也有感伤、孤寂之情,但总的格调还是向上的。她是坚信香消花落,而情意犹在的。即使只剩枝干也依旧风韵美妙的。清称,李清照“以一妇人,而词格乃抗秩周柳……为词家之一大宗矣”。从以上分析也可以看出,称李清照为咏梅高手是毫不为过的。
《孤雁儿》 - 作者简介
李清照是南宋著名女词人,自号“易安居士”,“尤工于词”,“在宋诸媛中,自卓然一家”。在她现存的词作中,与梅相关的几乎有一半,具体咏梅的就有八首(含两首存疑之作)。虽然,历来“咏物诗最难工,而梅尤不易”,但是,就李清照的几首咏梅词看,她也可以称作咏梅高手了。你看,在她的笔下,梅花姿态万千,异彩纷呈,各得其妙。有疏雨中梅花:“已过柳生绵,疏雨湿秋千”;有暖雨晴风中的梅花:“柳眼眉腮,已觉春心动”;有雪里梅花:“寒梅点缀琼枝腻,香脸半开娇旖旎;当庭际,玉人浴出新妆洗”;有初放的梅花:“江梅些子破,未开匀”;有盛开的梅花:“红酥肯放琼苞碎,探著南枝开遍未”;有残败的梅花:“良宵淡月,疏影尚风流”;有卖花担上的梅花:“泪染轻匀,尤带彤霞晓露痕”;有鬓边枯萎的梅花:“睡起觉微寒,梅花鬓上残”……今天我们研究她的几首咏梅词,对我们全面认识李清照,确立她咏梅词的历史,我想是会有帮助的。 《孤雁儿》刘勰有云:“咏物所发,志惟深远。”“诗以言志,物以寄情。”历来写景咏物之作,都包含着作者的思想感情、志趣。我们读这类作品的时候,都能领会作者寄寓的或喜或悲的情绪。他们或借写物写景传达出对时事世事的看法,或借写物写景抒发个人的悲欢离合,写出自己的身世之叹。借物抒情、借景抒情是这类作品的主要表达特点,李清照的咏梅词也是这样。关于李清照直接而可信的记载,少之又少,甚至连她的原籍、生卒年等资料,也都欠缺。不过,对于原籍,现在基本上已达成共识,为北宋齐州章丘绣江(今山东济南章丘明水)。至于生卒年,虽有争论,大致可认定为生于宋神宗元丰七年(1084),卒于宋高宗绍兴二十五年(1155)。 李清照之父李格非,出身,在朝为官,地位不算低,是学者兼文学家,曾以文章受知于苏轼,为“”之一。母王氏,相家女,也知书善文。官宦门第及政治活动的濡染,让李清照见多识广,眼界开阔;而诗书之家使她从小就受到文学艺术的熏陶,又让她能更深切细微地感知生活,体验美感。她才思敏捷,博闻强记,工书能文,兼通音律,“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王灼卷二)李清照的生活和创作经历大致可以建炎元年(1127)为界分为前后两个时期。
《孤雁儿》 - 相关词条
《孤雁儿》 - 参考资料
1、http://www.xici.net/b599235.htm2、read.net/cnread1/net/zpj/n/nanhang/000/003.htm3、/article/bbs.aspx?id=600039
为本词条添加和相关影像
互动百科的词条(含所附图片)系由网友上传,如果涉嫌侵权,请与客服联系,我们将按照法律之相关规定及时进行处理。未经许可,禁止商业网站等复制、抓取本站内容;合理使用者,请注明来源于。
登录后使用互动百科的服务,将会得到个性化的提示和帮助,还有机会和770多万专业认证智愿者沟通。
您也可以使用以下网站账号登录:
此词条还可添加&
编辑次数:
参与编辑人数:
最近更新时间: 20:58:55
贡献光荣榜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扫描二维码用手机浏览词条
保存二维码可印刷到宣传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世人谓我恋长安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