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媚娘传奇中的棋子为什么是彩色的,看起来好像是围棋有多少颗棋子的样子。

欢迎您:游客!请先
→ 胜负手(转载)
&&共有<b style="color:#ff人关注过本帖主题:胜负手(转载)围棋和中国文化_吃撑着了_天涯博客
吃多了,没是干.流言蜚语的传播着儿!
今日访问:
总访问量:
开博时间:
博客排名:第908位
(1369)(491)(116)(73)(104)(242)(31)(22)(200)(20)(59)
(13)(20)(15)(2)(1)(1)(2)(3)(6)(2)(1)(1)(1)(1)(21)(13)(1)(1)(1)(4)(1)(2)(9)(9)(1)(2)(6)(2)(8)(10)(2)(3)(9)(6)(6)(1)(1)(3)(2)(2)(3)(1)(9)(4)(10)(5)(19)(15)(21)(20)(14)(9)(9)(22)(58)(106)(118)(141)(167)(105)(87)(29)(82)(93)(8)
  围棋在历史上的发展  围棋,在我国古代称为弈,在整个古代棋类中可以说是棋之鼻祖,相传已有4000多年的历史。据《世本》所言,围棋为尧所造。晋张华在《博物志》中亦说:"舜以子商均愚,故作围棋以教之。"尧、舜是传说人物,造围棋之说不可信,但它反映了围棋起源之早。春秋战国时期,围棋已在社会上广泛流传了。《左传·襄公二十五年》曾记载了这样一件事,公元前559年,卫国的国君献公被卫国大夫宁殖等人驱逐出国。后来,宁殖的儿子又答应把卫献公迎回来。文子批评道:"宁氏要有灾祸了,弈者举棋不定,不胜其耦,而况置君而弗定乎?"用"举棋不定"这类围棋中的术语来比喻政治上的优柔寡断,说明围棋活动在当时社会上已经成为人们习见的事物。  
秦灭六国一统天下,有关围棋的活动鲜有记载。《西京杂记》卷三曾有西汉初年"杜陵杜夫子善弈棋,为天下第一人"的记述,但这类记载亦是寥如星辰,表明当时围棋的发展仍比较缓慢。到东汉初年,社会上还是"博行于世而弈独绝"的状况。直至东汉中晚期,围棋活动才又渐盛行。1952年,考古工作者于河北望都一号东汉墓中发现了一件石质围棋盘,此棋局呈正方形,盘下有四足,局面纵横各17道,为汉魏时期围棋盘的形制提供了形象的实物资料。与汉魏间几百年频繁的战争相联系,围棋之战也成为培养军人才能的重要工具。东汉的马融在《围棋赋》中就将围棋视为小战场,把下围棋当作用兵作战,"三尺之局兮,为战斗场;陈聚士卒兮,两敌相当。"当时许多著名军事家,像三国时的曹操、孙策、陆逊等都是疆场和棋枰这样大小两个战场上的佼佼者。著名的"建安七子"之一王粲,除了以诗赋名著于世外,同时又是一个围棋专家。据说他有着惊人的记忆力,对围棋之盘式、着法等了然于胸,能将观过的"局坏"之棋,重新摆出而不错一子。  
我国围棋之制在历史上曾发生过两次重要变化,主要是在于局道的增多。魏晋前后,是第一次发生重要变化的时期。魏邯郸淳的《艺经》上说,魏晋及其以前的"棋局纵横十七道,合二百八十九道,白、黑棋子各一百五十枚"。这与前面所介绍的河北望都发现的东汉围棋局的局制完全相同。但是,在甘肃敦煌莫高窟石室发现的南北朝时期的《棋经》却载明当时的围棋棋局是"三百六十一道,仿周天之度数。"表明这时已流行19道的围棋了。这与现在的棋局形制完全相同,反映出当时的围棋已初步具备现行围棋定制。  
由于南北朝时期玄学的兴起,导致文人学士以尚清谈为荣,因而弈风更盛,下围棋被称为"手谈"。上层统治者也无不雅好弈棋,他们以棋设官,建立"棋品"制度,对有一定水平的"棋士",授予与棋艺相当的"品格"(等级)。当时的棋艺分为九品,《南史·柳恽传》载:"梁武帝好弈,使恽品定棋谱,登格者二百七十八人",可见棋类活动之普遍。现在日本围棋分为"九段"即源于此。上述这些变化,极大地促进了围棋游艺技术的提高,为后来围棋游艺在中国的进一步发展和向国外的传播奠定了基础。  
唐宋时期,可以视为围棋游艺在历史上发生的第二次重大变化时期。由于帝王们的喜爱以及其他种种原因,围棋得到长足的发展,对弈之风遍及全国。这时的围棋,已不仅在于它的军事价值,而主要在于陶冶情操、愉悦身心、增长智慧。弈棋与弹琴、写诗、绘画被人们引为风雅之事,成为男女老少皆宜的游艺娱乐项目。在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第187号唐墓中出土的《仕女弈棋图》绢画,就是当时贵族妇女对弈围棋情形的形象描绘。当时的棋局已以19道作为主要形制,围棋子已由过去的方形改为圆形。1959年河南安阳隋代张盛墓出土的瓷质围棋盘,唐代赠送日本孝武天皇、现藏日本正仓院的象牙镶钳木质围棋盘,皆为纵横各19道。中国体育博物馆藏唐代黑白圆形围棋子,淮安宋代杨公佐墓出土的50枚黑白圆形棋子等,都反映了这一时期围棋的变化和发展。  
唐代"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是中国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个新标志。所谓棋待诏,就是唐翰林院中专门陪同皇帝下棋的专业棋手。当时,供奉内廷的棋待诏,都是从众多的棋手中经严格考核后入选的。他们都具有第一流的棋艺,故有"国手"之称。唐代著名的棋待诏,有唐玄宗时的王积薪、唐德宗时的王叔文、唐宣宗时的顾师言及唐信宗时的滑能等。由于棋待诏制度的实行,扩大了围棋的影响,也提高了棋手的社会地位。这种制度从唐初至南宋延续了500余年,对中国围棋的发展起了很大的推动作用。  
从唐代始,昌盛的围棋随着中外文化的交流,逐渐越出国门。首先是日本,遣唐使团将围棋带回,围棋很快在日本流传。不但涌现了许多围棋名手,而且对棋子、棋局的制作也非常考究。如唐宣宗大中二年(848年)来唐入贡的日本国王子所带的棋局就是用"揪玉"琢之而成的,而棋子则是用集真岛上手谈池中的"玉子"做成的。除了日本,朝鲜半岛上的百济、高丽、新罗也同中国有来往,特别是新罗多次向唐派遣使者,而围棋的交流更是常见之事。《新唐书·东夷传》中就记述了唐代围棋高手杨季鹰与新罗的棋手对弈的情形,说明当时新罗的围棋也已具有一定的水平。  
明清两代,棋艺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高。其表现之一,就是流派纷起。明代正德、嘉靖年间,形成了三个著名的围棋流派:一是以鲍一中(永嘉人)为冠,李冲、周源、徐希圣附之的永嘉派;一是以程汝亮(新安人)为冠,汪曙、方子谦附之的新安派;一是以颜伦、李釜(北京人)为冠的京师派。这三派风格各异,布局攻守侧重不同,但皆为当时名手。在他们的带动下,长期为士大夫垄断的围棋,开始在市民阶层中发展起来,并涌现出了一批"里巷小人"的棋手。他们通过频繁的民间比赛活动,使得围棋游艺更进一步得到了普及。  
随着围棋游艺活动的兴盛,一些民间棋艺家编撰的围棋谱也大量涌现,如《适情录》、《石室仙机》、《三才图会棋谱》、《仙机武库》及《弈史》、《弈问》等20余种明版本围棋谱,都是现存的颇有价值的著述,从中可以窥见当时围棋技艺及理论高度发展的情况。  满族统治者对汉族文化的吸收与提倡,也使围棋游艺活动在清代得到了高度发展,名手辈出,棋苑空前繁盛。清初,已有一批名手,以过柏龄、盛大有、吴瑞澄诸为最。尤其是过柏龄所著《四子谱》二卷,变化明代旧谱之着法,详加推阐以尽其意,成为杰作。  
清康熙末到嘉庆初,弈学更盛,棋坛涌现出了一大批名家。其中梁魏今、程兰如、范西屏、施襄夏四人被称为"四大家"。四人中,梁魏今之棋风奇巧多变,使其后的施襄夏和范西屏受益良多。施、范二人皆浙江海宁人,并同于少年成名,人称"海昌二妙"。据说在施襄夏30岁、范西屏31岁时,二人对弈于当湖,经过10局交战,胜负相当。"当湖十局"下得惊心动魄,成为流传千古的精妙之作。    出现了围棋高手的春秋、战国时期  “鼻祖”弈秋    围棋见于我国史籍最早的记载,是春秋时期,至今已有二千六七百年的历史了。  弈秋是见于史籍记载的第一位棋手,而且是位“通国之善弈者”。关于他的记载,最早见于《孟子》。由此推测,弈秋可能是与盂于同时的人,也可能稍早一些,大约生活在战国初期。弈秋是当时诸侯列国都知晓的国手,棋艺高超,《弈旦评》推崇他为国棋“鼻祖”。  
由于弈秋棋术高明,当时就有很多年青人想拜他力师。弈秋收下了两个学生,一个学生诚心学艺,听先生讲课从不敢怠慢,十分专心。另一个学生大概只图弈秋的名气,虽拜在门下,并不下功夫。弈秋讲棋时,他心不在焉,探头探脑地朝窗外看,想着鸿鹄什么时候才能飞来。飞来了好张弓搭箭射两下试试。两个学生同在学棋,同拜一个师,前者学有所成,后者未能领悟棋艺。(注一)    学棋要专心,下棋也得如此,即使是弈秋这样的大师,偶然分心也不行。有一日,弈秋正在下棋,一位吹笙的人从旁边路过。悠悠的笙乐,飘飘忽忽的,如从云中撒下。弈秋一时走了神,侧着身子倾心聆听。此时,正是棋下到决定胜负的时候,笙突然不响了,吹笙人探身向弈秋请教围棋之道,弈秋竟不知如何对答。不是弈秋不明围棋奥秘,而是他的注意力此刻不在棋上。(注二)    这两则小故事都记载在史书上。人们把它记下来,大概是想告诫后人,专心致志是下好围棋的先决条件。    出现弈秋这样的高手,说明当时围棋己相当普及,可以肯定,象弈秋这样的国手不只一人。弈秋是幸运的,春秋战国延续五百年,他是留下名字的唯一的一位棋手,也是我们所知的第一位棋手。    举棋不定不得胜    围棋在春秋战国时代,不仅出现了许多下棋高手,而且引起诸子百家的注意。春秋战国正值我国奴隶社会解体、封建社会确立之时,诸子百家各执己见,到处游说,出现百家争呜的局面。已经十分风行的围棋开始在诸子百家的言论中出现,或褒,或贬,或以围棋为例,或直接论述围棋。其中有不少有价值的论点,围棋的理论开始形成。这对围棋的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士大夫阶层最初是瞧不起围棋的。孔夫子在《论语》里说,下围棋的都是些饱食终日,无所用心的人,是成不了贤人达士的。(注三)他把围棋看做无聊消遣的东西了。他的这一观点影响深远,以后有人攻击围棋时,常说些类似的话。    孟子师承孔子,在这方面持同样见解。他曾说:“下围棋的人嗜好饮酒,甚至能够不顾父母养育之恩,不尽孝敬之义。”他把下围棋算作五不孝之一。(注四)和孔子不同的是,他不认为下棋可以“无所用心”。《孟子》里有这么一段话:    “学习围棋如果不专心于自己立足的一方并致力于攻克对方,就不能领会围棋的精髓。”(注五)    这里,孟子不仅承认围棋是门深奥的艺术,必须专心致志才能学会,同时又指出这种奥秘是可以通过学习掌握的。当时提出这种观点是很有意义的。    以后,围棋的地位逐渐提高。《关尹子》里指出:“射箭,驾车,操琴,学棋,没有一件事是能够轻而易举学会的。”(注六)显然,围棋这时已提高到与射箭,驾车、操琴同样的地位了。    围棋地位提高了,下棋的某些规律也慢慢被总结出来。《尹文子》一书中写道:“象围棋这样以智力取胜的游戏,进与退,取与舍,攻与守,纵与收,主动权都在我。”(注七)    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尹文子能够提出主动权问题是很难得的。主动权在围棋实战中作用重大。到今天,始终掌握棋局的主动权依然是每一个围棋爱好者必须牢记的.    “举棋不定”是我们现在常用的成语,形容一个人犹豫不定,不能决断的状态。这个成语是和围棋联系在一起的。最早提出这一说法的,是《左传》上太叔文子的一段话:“下围棋而举棋不定,不能战胜对方。”(注八)    太叔文子总结出一条着棋的重要经验,这就是,思考要周密,落棋要果断,犹犹豫豫者必输。“举棋不定”四字,简洁,生动,形象而且准确,它和围棋一起流传下来,并超越了围棋本身,成为人们的常用语。    太叔文子的观点影响深远。汉代马融的《围棋赋》和应扬的《弈势》,明代张拟(一说张靖)的《棋经》,都论述和发挥了这一观点。    春秋战国时,出现这么精粹的围棋理论,出现如弈秋那样的“通国之善弈者”,这在围棋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它标志着围棋发展到了新的阶段.  诗如潮涌、棋如星云的唐、五代时期  名棋手王积薪及其传世之作《十诀》    
唐代一共经历了二百九十余年。在这个昌盛的时代,围棋有了空前的发展,展现出了一幅绚丽的图画。  唐朝统治者对围棋颇为重视,唐玄宗特为围棋手们设置了一种官职,叫“棋待诏”,官阶九品,与“画待诏”、“书待诏”同属于翰林院,所以又被统称为“翰林”。至此,围棋手开始成为国家高级文职人员,从而确定了围棋在我国古代文化中的地位。  唐代统治者对围棋的重视,使围棋在更广大的范围内获得更快的发展。因此,唐代棋手多如星云,其中最负盛名的当推王积薪。  王积薪是唐玄宗时的棋手。据《西阳杂俎》记载,开元年间,王积薪曾在丞相张说家住过一段时间,在那里和一行和尚下过棋。王积薪自知棋力不差,不久便去投考翰林。果然一战告捷,成为“棋待诏”。以后他就常在宫中陪唐玄宗下棋。  王积薪性情豁达,不拘小节。在棋艺上则刻意求精,勤勉好业。当时流传着这么一个故事:王积薪成名后,从不以名家自居,每次外出游玩,身边总带着一个竹筒,里面放着棋子和纸画的棋盘。他常把竹筒系在马车的辕上,途中不管遇见谁,哪怕是平民百姓,只要会下棋,都要下马来对弈一盘。谁要赢了他,还可以享用他款待的一顿佳肴。(注一)  《集异记》上说,安史之乱时,王积薪随唐玄宗逃往四川。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到了一处地方,住房都被一些大官们占用了。王积薪没有栖身之地,却碰到了婆媳两位女棋手,夜间一起谈论围棋忘了困倦。“邓艾开蜀势”便是那天夜里学得的。那时,王积薪已近晚年。  王积薪在当时所以名震天下,不仅是因为他棋艺高超,而且由于他提出了一套围棋理论,根据前人和自己的实践经验,总结出围棋《十诀》。这《十诀》为:  一、不得贪胜。  二、入界宜缓。  三、攻彼顾我。  四、弃子争先。  五、舍小就大。  六、逢危须弃。  七、慎勿轻速。  八、动须相应。  九、彼强自保。  十、势孤取和。  围棋复杂多变,而王积薪仅仅以这十条,四十字,极其简练、准确而又通俗地概括了围棋实战中的战略和战术;总结了全局和局部,进攻和防守中的一些重要原理。有了这十条,便可把握住围棋实战各个阶段的关键之处。  《十诀》的影响十分深远。宋、明、清的棋手,莫不以《十诀》为座右铭。他们在探讨围棋理论时,也都把《十诀》作为基本原理,在《十诀》的基础上,不断发挥和提高。  《十诀》是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中的瑰宝之一。  王积薪另有三本围棋专著已经失传。其中《金谷九局图》记录着唐玄宗开元年间,王积薪与棋手冯汪在太原尉陈九言家里下的九局棋。因陈九言家又称金谷园,所以题为《金谷九局图》。可惜棋谱已经失传,我们无从知晓九盘对局中,双方精妙的棋艺与风格。但从晚唐诗人韩描写《金谷九局图》的诗句:“眼病休看九局棋”中,我们仍可想象出九局棋的激烈厮杀情景。另外,我们目前还能够从幸存下来的王积薪习用式子——“一字解两征”(见宋代李逸民所著《忘忧清乐集》)中,看到名棋手棋艺水平之一斑。      传友谊扬国威的围棋高手  除王积薪之外,唐代尚有不少一流棋手。在唐朝日益频繁的国事交往中,这些围棋高手起了不少积极作用,为国家和民族赢得了声誉。  开元25年,即公元738年,新罗(朝鲜)国王兴光病逝。唐王派出左赞善大夫邢涛为特使,前往新罗参加吊祭活动。唐玄宗知道新罗和中国一样,是君子之国,礼义之邦,“其人多善弈棋”,便命当时我国围棋名手杨季鹰作为邢涛的副手,一同前往新罗。这是我国历史上记载的去朝鲜的第一位棋手,杨季鹰显然棋高一着,到那儿后没有人能战胜他,朝鲜人民钦佩他,送给中国使者许多贵重的礼品。(注二)  顾师言也是当时的著名棋手。《旧唐书·宣宗本记》上,曾记载了一件他与来访的日本王子对弈的事。《杜阳杂编》记载更详细:日本国王子来访唐朝,唐宣宗得知王子精通围棋,便把顾师言召进宫,命他和王子对局。王子很高兴,拿出了极为名贵的棋盘“揪玉局”和棋子“冷暖玉”,谨慎地摆下阵势。虽说是下棋,因为两人是代表着各自的国家,心情都很紧张,一时胜负难分。顾师言唯恐有负君命,有辱国威,每投一子,都要凝思良久,举棋时,手指已经汗滋滋的了。经过一番苦战,到三十三着时,顾师言终于把日本王子逼到了“瞪目缩臂,已伏不胜”的境地,从而大获全胜。这就是有名的“三十三着镇神头”。  此事是否真实,自明代王世贞起,就有疑问。但不管怎么说,顾师言毫无疑问是位杰出的棋手。唐宣宗时,曾以一只盖金花碗为奖品,举行过围棋比赛。这可能是我国最早的围棋奖杯赛了。在这次比赛中,顾师言力挫群雄,最后战胜一位叫阎景实的棋手,夺得冠军,可以相信,以顾师言的棋力,是足以振国威的。      棋品和人品  下棋有助于修养身心,磨练思维。许多棋手以其深厚的涵养,敏捷的思路赢得人们的尊敬。  据说唐元和年间,有一位名叫郑注的医生多才多艺,精于棋道,敏悟过人,人们都很喜欢他(注三)。另一位善弈者卢藏用,也才华横溢,文章、书法、音乐都很好,在读书人中享有声誉(注四)。但也有为取胜不惜采用卑劣手段,棋品不甚高明,人品也不高尚的。  《玉泉子》中说,东都留守吕元应,常和门客们下棋。一回,正下着棋,送来了大量公文。要他立即处理。吕元应刚拿起笔来准备批复,下棋的门客迅速偷换了一子。他以为吕元应处理文件,一时不会注意棋局。然而,吕元应并未专心于公文,门客的小动作,他看得一清二楚,只是未动声色。门客胜了这盘棋,第二天,吕无应就请这位门客走了,谁也不知为什么,连那位门客自己也不明其中原由。临行时,吕元应照例送了许多东西,以礼相待。十多年过去了,吕元应终因重病不治行将离开人间,他把儿子、侄于叫到床前,对他们说:“交朋友必须认真选择。”接着,他向他们讲述了十年前与门客下棋的那段往事,说,“当时偷换了一个棋子,我倒并不介意,但由此可见此人心迹卑下,不可深交。你们一定要记住这些。”说完,便与世长辞了。  吕元应的遗言是他多年察历人生的经验之谈,棋品和人品是不可分割开的。  杨贵妃智救残局  唐代棋手中,可以列上几位君王的名字。  唐高祖李渊很喜欢下棋,《旧唐书·裴寂传》上说,他留守太原时,有时整天整夜地下棋。高祖的第四个儿子李智云,也是个棋迷,他甚至把围棋当作一门学问加以研究。(注五)  唐顺宗李涌还是太子时,对围棋就很感兴趣,常和当时的棋待诏王叔文下棋。当了皇帝后,仍爱下棋,并且重用棋手王叔文,使这位有抱负的政治家有机会实行他一系列的革新措施。(注六)  最负盛名的帝王棋手当推玄宗李隆基,他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千百年来流传下来,妇孺皆知。但有件事人们未必知晓,杨贵妃还是位通晓围棋的棋手,从《西阳杂俎》记载的一件事来看,足见杨贵妃的乖巧、聪慧。由此也可知她为何能博得唐玄宗的宠爱。  那是一年夏天,玄宗与亲王对弈,贺怀智受命在旁边弹琵琶助兴,杨贵妃站在一旁观阵,手里牵着一种温驯的小动物——康国。下着下着,玄宗招架不住亲王的围攻,眼看就要输了。杨贵妃看得明明白白。她急中生智,把手中的康国放到棋桌旁边,让它爬上棋盘,结果把棋子搅乱了。一局棋便不了了之,给皇上解了围。玄宗为此十分高兴。(注七)  唐朝还有位皇帝僖宗,他的围棋水平不高,可总喜欢下。《天中记》里,说他下棋时,就命棋待诏来观棋。名义上是观棋,其实是叫人帮出主意,他自己只管按吩咐投子。      诗人和棋手  唐朝是我国诗歌兴盛的时代,在唐诗中,可以找到歌颂棋手的诗句。  诗人杜牧有两首《送国棋王逢》,称赞王逢棋力超群,“绝技如君天下少”。他的棋风“赢形暗去春草长,猛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柱史,鏖兵不羡霍嫖姚。”很有些不贪不怯,稳扎稳打的气派特点。  诗人刘禹锡则在《观棋歌送还师西游》一诗中,说棋手还师“行尽三湘不逢故,终日饶人损机格。”还说他“雁行布阵众未晓,虎穴得子人皆惊。”把棋手善用奇兵。出奇制胜的棋风描绘得淋漓尽致。  大诗人杜甫的诗中,提到围棋的更多,例如:“楚江巫峡半云雨,清覃疏帘看围棋。”(注八)写的是诗人观棋。“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注九)这写的是诗人下棋。“闻道长安似弈棋,百年世事不胜悲。”(注十)这里诗人是用围棋的变化莫测来比喻世事复杂。“且将棋度日,应用酒为年。”(注十一)这里,下棋已成了诗人晚年的乐趣了。从这些诗中,我们可以看出,杜甫对围棋不仅有兴趣,而且有相当的造诣。  著名诗人元稹,也很喜爱围棋,从他的“客来有棋局”的诗句中,可以看出他常与来客对弈。元稹还写有《酬段丞与诸棋流会宿敝居见赠二十四韵》一诗,记述了长庆元年在他府中举行的一次围棋名流荟萃的盛会。  唐末诗人李洞,是位隐者,他写有“幽人斗智棋”和“石上铺棋势”的诗句。他还在诗中描写过他与宋校书、薛秀才、郑侍郎等隐者下棋的场面。  诗中写棋也给一些人带来麻烦。《候鲭录》中提到,唐宣宗时,杭州缺一刺史,原准备派李远去做这个宫。唐宣宗知道后说:“李远写过一首诗,里面有一旬‘青山不厌千杯酒,白日唯消一局棋。’这样贪杯恋棋的人怎能够理事治民呢?”李远一句诗丢掉了一个官职。  也有人在下棋时做诗的。据说王勃下围棋时,投四子可作一诗,真可谓一朝大才子。(注十二)  李后主弃棋从政  人们志向不同,下棋的目的、态度就不同。五代时战事频仍,一些知识分子远离尘嚣,避居山野,以求脱世超然。这些人爱下围棋,以此修炼性情,甚至作为一种精神寄托。《册府元龟》上记载了隐居在华山的郑云叟的一些事情。他非常爱下棋,一旦遇到对手,常常昼夜不歇。冬天刮风下雪,他的手脚全冻裂了,仍无休局之意,依然下个不断。  另一方面,那些昏庸无聊的官宦则把下棋当成赌博的手段。据《五代史·陈保极传》记载,后唐进士陈保极,就常以围棋赌博,此人人品低劣,输了便以手乱局,赖着不给钱。  后蜀君臣中也有以棋赌博之风,花蕊夫人的《宫词》中“日高房里学围棋,等候官家(皇帝)未出时,为赌金钱争路数,长忧女伴怪来迟。”的诗句,专门记述此事。  与前、后上蜀同为当时文化中心的南唐,君臣也终日以围棋“娱宾而遣兴”,甚至因而贻误国事。  凡有点志向的君主,多少还能控制自己的棋瘾。南唐后主李煜也酷爱围棋。他刚当上皇帝不久,被贬为舒州副使的肖严应召回来。这天后主正与亲信下棋,肖严前来叩见,看到皇帝在下棋,他勃然大怒,挥手将棋盘扔到地上。后主吓了一大跳,十分不满地问他:“你想学魏徵直谏吗?”肖严朗郎而言:“我非魏徵,陛下亦非唐太宗。”后主一下醒悟了,他明白了肖严是想要他不要因为下棋荒废了政事,便不再继续下棋了。(注十三)  南唐君王中还有不少喜欢下棋的。中主李景及其兄弟都是围棋爱好者,常在一起对弈。现存五代著名画家周文矩的《重屏会棋图》,描绘的就是他们下棋的情景。  中主第九个儿子李从谦,才几岁,下围棋和作诗都很好,后主很喜欢他。《全唐诗》里说,后主与侍臣下棋时,还没几岁的从谦便爱在一旁看,样子看实讨人喜欢,后主曾命他写了一首《观棋》诗。      徐铉和他的围棋理论  南唐围滇大家是当时的吏部尚书徐铉。他是一位颇有成就的围棋理论家,著有《棋图义例》、《金谷园九局谱》、《棋势》等围棋理论著作。他的《棋图义例》在我国围棋史上具有重要地位。  在《棋图义例》中,徐核将当时围棋实战中的各种术语和各种着法,归纳总结为三十三种,其中有些现在还在应用。它们是:立,行,飞,尖,粘,干,绰,约,关,冲,觑,毅,割,顶,捺,跷,门,断,打,薛,聚,劫,搜,扑,勒,刺,夹,盘,松,持。  研究着法,实际上就是研究围棋的战术。《棋图义例》可以说是我国围棋史上第一本全面研究围棋战术的著作。  为便于人们记棋谱,徐铉分别给围棋盘上的十九道线冠以名称,这在当时可以说是一个创举,大大方便了棋谱的记录,它对于棋谱的流传起了重要作用。徐铉给十九道线取的名字为:  一天,二地,三才,四时,五行,六宫,七斗,八方,九州,十日,十一冬,十二月,十三闰,十四雉,十五望,十六相,十六星,十八松,十九客。  后来,随着时代发展,这种记谱名称逐渐被:“1,2,3,……”和“一,二,三……”所代替,它已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  销毁古谱,独持秘诀  唐、五代棋书很多,除了王积薪、徐铉写的那几本,至少还有《棋图》、《玉溪图》、《棋势图》、《棋势新注异图》、《弈棋经》、《棋要诀》和《棋术要诀》等,但除了王积薪的《十诀》和徐铉的《棋图义例》之外,现都无处查找。  关于古谱的亡佚,近代学者孙鉴认为:是因为“术士深秘其书而毁之”,以便“独持自夸隐晦之极”。也就是说,有些棋手,得到古谱后,怕流传开去别人也学会了着法,显示不出自己的高明,便将它们忖之一炬。封建社会印制技术落后,版本稀少,毁于一炬不无可能。加上那个时代以棋进阶者不乏其人,独持秘诀之心也并非夸张之言。但不管怎么说,古谱的散失影响了围棋的发展,这不能不说是件遗憾的事情。  (注一)《云仙杂记》(注二)《旧唐书·新罗传》(注三)《旧唐书·王守澄传》(注四)《旧唐书·卢藏用传》  (注五)《新唐书·高祖列子传》注六)《弈旦评》注七)唐·段成式《西阳杂俎》注八)《七月一日题终明府小楼二首》(注九)《别房太尉墓》。(注十)《秋兴八首之四(注十一)《寄岳州贾司马六丈严八使君两阁老》  (注十二)《棋天洞览》(注十三)《南店书·肖严传》。 围棋大发展的两汉三国时期“天下第一名手”汉朝时,围棋发展还较缓慢。目前见于史籍的棋手,都是西汉时期的。据说,西汉时人称杜陵人杜夫子为“天下第一名手。”他棋艺高强,好棋如命。有人笑他在下棋上乱花功夫浪费时间,谁知道他却回答说:“我精通了围棋之道,可以弥补孔夫之不足。”一个封建大大夫,竟敢说这样的话,可见他确实是把围棋当作一种艺术,当作一不在儒家经典之下的学问来研究的。而且,杜夫子看来还是位有胆气的汉子。(注一)西汉时,以棋扬名的还有刘去和陈逐。传说,陈逐因陪汉宣帝下棋,讨得天子欢心,来还得了太原太守的官职。(注二)汉代宫中盛行围棋。据《西京杂记》记载,每年八月四日这一天,戚夫人总要陪高祖邦下围棋。(注三)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八月四日下围棋成了汉宫中的风俗,晋人干宝在其《搜记》中说,这天下棋,赢家可以终年有福,输家可能遭疾病之灾,要免除灾难,只能取一发丝,面朝北辰星,乞求它赐予长命百岁,给这一风俗涂上了神秘色彩。但不管怎么说,代朝野皆下围棋是有据可查的事实。(注四)善诈的曹操也善弈围棋到了三国时,出现一个大发展的局面,涌现出大批优秀棋手。曹操是三国时众所周知的政治家、军事家,计谋多端。据《三国志·太祖纪》记载,操的棋力也不弱。他与当时魏国的著名棋手山子道、王九真、郭凯都交过手,棋术即使不在上,也堪称对手,旗鼓相当。《三国志》中还提道,孔桂棋力也很强,他被推荐给曹操,曹操见他通晓围棋之道,是喜爱。以后孔桂常伴在曹操左右,随从出入。魏国还有一位大棋家,是“建安七子”之一王粲。一次,王粲看人下棋,棋局乱了,粲凭着记忆,重新摆出了原来的棋局。下棋人目瞪口呆,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他们用布把盘的棋局盖起来,请王粲再重摆一遍。王粲胸有成竹,第二次摆出了打乱前的棋局。下棋者开罩布,两下一对,不错一子。(注五)王粲因此为《弈旦评》誉为“弈中神人”。围棋在魏国还掩饰了一个政治阴谋,一桩人命案子。此事也发生在曹氏门中。曹操的三子曹彰骁勇善战,随军北伐时,曾独自率领百余人追赶敌寇,喜得曹操连声说:“我儿真有用之材啊!”后曹丕当了皇帝,对刚勇的弟弟总存有戒心。为消除后患,一日,曹丕邀曹到卞太后宫中下围棋,边下棋边吃着枣儿,兄弟情义融融。其实,曹丕早已在一些枣儿里下了毒,自己拣好的吃,曹彰却识不出好坏。不多会,曹彰中毒。卞太后见状惊恐万分,赶紧喊人弄一罐水来。但文帝已事先命人打碎了水罐。一时太后宫中乱作一团,太后不知如何保住爱子性命,赤足奔至井边,然而无法汲水,曹彰终于暴死在卞太后怀中,黑白分明的围棋盘沾上了一滴鲜红的血迹.“一灯明暗复吴图”三国之中,蜀国下围棋的人相对少些,但也不无名家。《三国志费炜传》中说,费炜很喜欢下围棋。后主延熙七年间,魏军大举侵犯蜀国,费炜率兵抵挡。当时,形势很紧张,敌人大兵压境,蜀军随时都有战败的可能。费炜却指挥若定,稳坐军帐之中,与光禄大夫来敏专心致志地下围棋很有大将风度。据说,在这战乱之秋,费炜常下围棋,劳逸结合,从不影响战事。在吴国,围棋流行的程度不亚于魏国,甚至还出现“棋圣”、“弈圣”。严子卿、马绥明是吴国最有名的棋手也就是被称为“棋圣”(注六)、“弈圣”(注七)的人物。可以说在当时是天下无敌了。相比之下严子卿的棋力可能更强一些。据《吴录》说,他名叫严武,当时棋手中没有他的对手,他和书法家皇象、画家戴不兴等人被人称为吴国“八绝”。吴国上层人物中,好弈者甚多。孙策、吕范、诸葛谨、陆逊等都是围棋好手。《三国志吕范传》上讲了这么件事:吕范攻打山越回来,准备向孙策汇报战绩。孙策并不让吕范站着干讲,两人是一边下围棋一边谈论战事的。诸葛谨和陆逊这两位棋迷则一急一温,性情差异很大。据《三国志·陆逊传》记载,吴嘉乐五年时,孙权令陆逊和诸葛瑾率军攻打魏国的襄阳。因军情泄露,形势严峻。诸葛瑾有些紧张了,坐卧不安,更无心对弈。陆逊则不然,依旧不慌不忙地下棋。围棋在吴国风行,最后竟使孙权的儿子孙和紧张起来。因为,他的幕僚如蔡颖一班人都喜欢围棋,常因下棋耽误公事。为此,孙和特地找来一个叫韦曜的文人,命他写了篇《博弈论》,批评这些下棋误事的人。文章说,当时的人大多不讲究孔孟之道,却喜欢围棋,荒废了事业,忘记了饮食休息。为在棋局上争一雄雌,搅尽脑汁,甚至可以夜以继日,弄得身心废瘁,事业放着不管,客人搁着不招待。虽有美味佳肴,优雅音乐,都无暇顾及。文章说,这不符合孙吴的治军之理,也不符合孔孟的为人之道。围棋风行到这种程度,名手自然越来越多,精彩的对局也随之出现。以后,好的对局慢慢被人收集起来合成集子,一代一代流传了下来。在隋唐之前的敦煌本《棋经》中,曾两次提到“吴图二十四盘”,指的就是吴国流传下来的棋谱。在后代大诗人杜牧诗中,尚有“一灯明暗复吴图”的优美诗句,可见吴国棋谱影响之深远。声东击西,应此攻彼前面已提到,汉、三国期间,社会贤达中喜欢围棋的不少,“高品”也不乏其人。他们对围棋的造诣很深,加上他们的学识和社会地位,他们对围棋的论述,其深刻性、系统性、全面性和影响面,较之春秋、战国时期,有了很大的发展。这期间,还出现了一些有关围棋的专著。东汉著名史学家、文学家班固,写有《弈旨》一文,其部分段落散于《艺文英聚》、《古文苑》和《太平御览》之中,这是保存下来的最古老的围棋理论文章。班固对围棋作了细致、深刻的论述。他指出:一个好棋手要有雄才大略有“苏(秦)、张(仪)之姿,固本自广”,方能使“敌人恐惧”。此外,要有全局观念,计划要周密,“有似夏禹治水之势”。否则,“一孔有阙(打破缺口)坏败不振。”在对局中,作者提出了声东击西,应此攻彼的战术,提出“曹(刿)子之威,作伏设诈,实围横行”,“田单之奇,要厄相劫,割地取偿”。在自己棋势比较孤弱时,应取守势,这样,“既有过失,能量强弱,巡逻需行,保角依旁,却自补续,虽败不之。”班固的学生马融,写了一篇《围棋赋》,内容比《弈旨》更丰富,对棋艺的理解更加深刻,当时马融的名声已很大了,门徒千人。朝廷的要官马日碲、卢植,经学大师郑玄都是他的学生。他对围棋的见解,博得好评。马融说,围棋的胜负策略,犹如头发那样细微;黑白双方的布局,则象麻那样错综复杂。他认为,攻守各有法则,守要坚固,攻则应前后呼应,上下联络,不能“唐突”。否则敌军将深入自方,杀子占地,自己的棋子就会处于上下离异、四面隔绝,围包不住、梗咽不畅的状态之中,这就很危险了。与马融同时的李尤,也著有一篇专门论述围棋的短文《围棋铭》,短短三十二个字,就使围棋对局跃然纸上,栩栩如生,铭中写道:“诗人幽忆,感物则思,忘之空闲,玩弄游意,局为宪矩,棋法阴阳。道为径纬,方错列张。”精通棋艺棋理的黄宪,曾撰有《机论》,专门论述围棋的虚实形势。他所说的“机”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布局,那时黄宪已提出,布局要着重解决虚实问题,布局好,进可以攻,退可以守,才能取胜。这一理论为我国围棋布局的战略思想奠定了基础。“建安七子”中的应扬也写过围棋专著,他的《弈势》至今仍保存完好。文中论述的围棋临局争斗时的得失,很有见地。汉魏三国时,也有一些反对围棋的议论。这些议论大都沿袭孔孟的偏见。西汉人贾谊说:“失礼迷风,围棋是也。”他觉得封建等级制和帝王的尊严是神圣不可侵犯的,封建礼教是治邦安民之本。然而当时围棋风行,上至君王大臣、下至平民百姓,都被围棋迷住了,一下棋往往就忘了尊卑,失了“礼”。因而他认为围棋是迷乱风气之物,不足取。还有一种看法,如西汉刘安在《淮南子》中提到,下围棋太浪费时间,如果用下棋的时间去读书求学问,“闻者必广矣。”由于围棋本身的魅力,只要下得适度,非但不浪费时间,而且能够启发智力,磨砺思维,加强人们彼此间的情感,那些反对的言论没有起到多大作用。十九条线棋盘问世围棋的发展,一般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棋艺的提高,一是棋盘的改进,二者是相互关联的。棋艺提高了,就要求进一步改进棋盘,棋盘改进后,又对棋艺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围棋纵横十六道线的棋盘保持了相当长时间,汉魏三国时,围棋呈现出发展趋势,围棋高手,很可能不满足十六道棋盘。至于我们现在使用的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棋盘出现于何时,尚无定论。《孙子算经》上有句话:“今有棋局方十九道,问用棋几何?答日:三百六十一。术曰:置十九道,自相来之,即得。”问题是,《孙子算经》作于何时,历来看法有分歧。清朱彝尊认为是春秋时孙武所著。清阮元则认为是周朝时的著作。但因《汉书·艺文志》未录,至《隋书·经籍志》上才有记载,也有人就认为是两晋南北朝的著作。近人又考据论证,它可能是东汉时的作品——如果此推断不错,那就是说,东汉时围棋盘已是纵横十九道了。东汉人马融、蔡洪在《围棋赋》中,有“棋锥”、“五岳”的提法,对这些布局加以分析,可以看出,只有十九道线,三百六十一路的棋盘才可能形成。这再次说明这种棋盘是东汉时问世的。但三国时魏国邯郸淳的《艺经》里写着,“棋局纵横各十六道,自黑棋各五十枚。”而且从新疆吐鲁番阿斯塔那村的古墓中,人们发现初唐时彩色围棋仕女图,画的围棋盘是十六道。与此相关联的是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问题。这一棋局见于来人李逸民编的《忘忧清乐集》,多少年来影响很大,但因为这局棋是在纵横十九道的棋盘上展开的,和三国时邯郸淳的记载相违,从清朝人钱大昕开始,对它的真实性发生了疑问,百余年来争论不休。这是我国现存最古老的一局棋。我们认为,棋盘的变化是一个漫长的过程,尤其是这种变化要被所有的棋手认可,不可能在一时一处完成。新形式总是由局部到全面,逐渐推广完善的,而老形式也不可能一夜间在地球上完全消失。我们可以这么设想,纵横十九道围棋盘,最早出现于东汉,完成于隋唐,而纵横十六道围棋盘,到初唐时尚未完全消失,还在部分地区流行。如果这个设想得到证实,那么《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的真伪就不难分辨了。围棋盘由纵横十七道二百八十九路,改为纵横十九道三百六十一路,在围棋发展史上是一飞跃性的变化,从此以后的全部围棋史都将证明这个飞跃具有重大意义。(注一)《西京杂记》(注二)《前汉书·陈遵传》(注三)《西京杂记》(注四)《搜神记》(注五)《三国志·王粲传》(注六)晋·葛洪《抱朴子》(注七)《弈旦评》 众国手争霸棋坛的宋、金、元时期“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  到了宋朝哲宗、徽宗时,出了独霸棋坛、所向披靡的大棋手刘仲甫。他在围棋各方面都比王积薪有所发展,对后来棋手影响甚大,是围棋史上承上启下的人物。  刘仲甫是江南人,《春诸记闻》里描述了他的一段经历。  有一年,刘仲甫由江西去京城,途经钱塘,借宿在一家旅店里。几天过去了,刘仲甫每天早出晚归,旅店主人怎么也猜不透他是干什么的。这天清晨,店主忽然发现门上飘拂着一个幌子,上面写着:”江南棋客刘仲甫奉饶天下棋先。”一会儿功夫,门口被看热闹的人挤满了,全城人都知道来了一个愿持白子、让人先手的下棋高手。只见刘仲甫成竹在胸,拿出银盆酒器,价值约三百两银子,作为奖赏。  第二天,果然来了几个棋手。他们也凑了三百两银子,选出一位他们中水平最高的人,约刘仲甫到城北紫霄宫下棋。  棋局开始了,下到五十余子,围观的人看出白方局势不妙,下到百余子,黑方已经开始得意了,”大局已定,黑当赢矣!”  “不对。”刘仲甫坚持下下去。又下了二十余子,刘仲甫忽然把棋盘上的棋子全都收了。一时,黑方和观众都觉得莫名其妙。待醒悟过来,紫霄宫一片喧哗,人们纷纷指责刘仲甫不守信义,怕输赖皮。  刘仲甫从容不迫,他对众人说:“我是江南人,从小喜欢下棋,对此有点研究。这回去京城,就是经许多人的推荐,看能否补上翰林祗应的职务。钱塘是个大地方,棋坛高手多,下棋的人都称这里为一关。我想,如果我的棋艺在这儿还能胜人一着,也算过了一关,我就继续往前进京去。我来这里已住了十来天了,天天与人下棋,但还没发现真正的高手,所以才挂出幌子,并不是我太狂妄……”说着,刘仲甫拿出棋子,摆了这十天来他赢的十余盘棋,观棋的人一个个目瞪口呆,十分惊诧,紧接着,刘仲甫把刚才下了一半的棋又摆出来,不差一道。他指着棋局说:”依你们看来,此局黑棋必赢。可我已经看出一要着,只要使这一着,白棋可胜十余子。这着棋我先不说,如果有人能看出这着棋,我马上卷铺盖回家,从此不再下棋。”  听了这话,人们议论的议论,苦想的苦想,谁都想一着压过刘仲甫。可是,谁也没有想出来。只好请刘仲甫下子。刘仲甫在不当敌之处放下一子,众人看不出有什么奥妙。刘仲甫解释说:“此着二十着后方才用得上。”棋局继续进行。刘仲甫多在边角上投子。下到二十余着后,果然遇着此子,顿时局势大变。最后收子时,白棋胜了十三路。观众无不信服,对刘仲甫高超的棋艺敬佩不已。  刘仲甫著的《棋诀》,是对王积薪《十诀》的发展。刘仲甫结合以前历代棋家的经验,把围棋实战中各种着法,各种变化,各种次序,在理论上概括为布置、侵凌、用战、取舍这四个方面,并对各方面做了深刻的阐述,提到了围棋战略的高度。  《棋诀》从理论上阐明了布局的重要性。第一次从战略的角度提出布局问题。刘仲甫准确地指出了布局的原则,在着法上也提出了具有普遍意义的意见。刘仲甫认为,布局是围棋之基础。  从全局、从战略上重视打入,是刘仲甫围棋理论的又一特色。他提出了进攻的时机问题,总结了打入的普遍原则。  刘仲甫对战术上的对杀,持慎重态度。他认为不可轻举妄动,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  《棋诀》的精彩之处,还在于它把任何一个局部得失,都放在全局加以考察。对于实战中的取舍,刘仲甫也有独特的创见。  总的说来,刘仲甫的《棋诀》较之前人的棋书,更全面、更系统、更深刻地总结了围棋的一些规律,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高的价值,是围棋发展史上的又一座里程碑。  四棋手争霸棋坛  刘仲甫独霸棋坛足有二十年,但人终老,棋终衰,不断涌现的新棋手,不少人跃跃欲试,想压倒刘仲甫的棋霸地位。当时敢于和刘仲甫一争高低的三位棋手是:祝不疑、晋士明、王憨。  绍圣初年,祝不疑进京去礼部办事,同乡硬把他拉到寺庭里观国手下棋,正巧这天刘仲甫也在那儿。在人们怂恿下,不疑与他下了一盘。一上来,不疑请仲甫让子。刘仲甫说:“非高手不到这里下棋。在这儿下棋是对子才行。连先后都还得争呢!”最后,还是刘仲甫让先,这盘棋下到终局,祝不疑败三目棋。他又问刘仲甫:“现在是不是可以让子了?”刘仲甫说:“我看你的棋,开始阶段走得很好,要照这样下,我是不能让先的。可惜后来不怎么理想。你如果还这么下,我让五子也可以,岂止是让先。”祝不疑笑而不语,他们又下了第二盘。  这盘棋不是让先而是分先了。 下到三十余子, 刘仲甫突然停下,拱手问到:“官人贵姓?家住何处?”祝不疑的同乡忙回答道:“他是信州的李子明。”刘仲甫说:“我虽不出京城,但天下有名的棋手我都知道。这几年,听说衡州有位祝不疑,棋力甚强。听人说他今年秋天被州府推荐,进京做官了,不知你是否认识此人?”停了一下,刘仲甫有点抱歉地告诉不疑:“我今天和朋友有约会,这盘棋下不完了,以后有机会,我一定登门拜访,我们再接着下。”说完就准备走。这时不知是谁告诉他,刚才和他下棋的不是别人,正是大名鼎鼎的祝不疑,刘仲甫感叹他说:“真是名不虚传。”  后来,刘仲甫去看望过祝不疑数次,奇怪的是,从来不谈棋。也许刘仲甫已看出祝不疑棋力不凡,怕下不过他,使自己国手之名蒙羞。《春诸纪闻》中就有这样的评价:“近世士大夫棋,无出三衢祝不疑之右者。”  王憨的棋力可能与刘仲甫不相上下,可惜在棋坛上活动时间太短,过早地去世了。《铁围山丛谈》里写到:“有棋手王憨者,以其能迫仲甫,未几而痛心死。”  后起之秀晋上明也是刘仲甫的劲敌。政和初年,晋士明年方二十八九,棋力已在仲甫之上,甚至高出两道有余。他下棋左右纵横,神出鬼没,很有特点,名噪一时。刘仲甫知道后,主动找他对局,果然连吃败仗。书上说刘仲甫“为晋士明再四连败之。”(往一)  《宛委余编博物志》上也有评价,认为:宋朝时,继唐朝王积薪而棋品最高的,要算江南的刘仲甫。当时能与刘仲甫抗衡的,有王憨。后来出现的祝不疑,棋力比刘仲甫高“一道许”,再后出现了晋士明,“河东晋士明高仲甫两道许。”刘仲甫独霸棋坛的局面就此结束。  王世贞在《弈问》中认为,刘仲甫高于王积薪,确是水平问题。而祝不疑、晋士明高于刘仲甫,则是利用了刘的弱点,况且,刘仲甫那时年事已高,祝、晋二人则是风华正茂之时。  此外,另一位值得一提的棋手是王与珏,他与刘仲甫在东京万胜门里长生宫对弈的场面,被描绘在《长生图》里,流传至今。  宋哲宗元佑九年,刘仲甫、王珏和另外两位棋手杨中和、孙先,曾在彭城举行四人联棋赛,这个遗局被称为《四仙子图》。  阿谀之徒,留子保命  宋朝除上面提到的几位名棋家,还有一位不能忽略,这就是宋太宗赵光义。  宋太宗非常喜爱围棋,据《通志》,《宋史艺文志》及《皇朝类苑》记载,太宗著有《棋图》一卷,《御制角局图势》数卷。但这些围棋著作现已亡佚。  据说,宋太宗常常做些“棋势”(即死活图势)考朝臣们,相传太宗曾制过三个棋势:“对面千里”、“独飞天鹅”和“海底取明珠”。《忘优清乐集》里保存了前两个,后一个已经失传。宋太宗的棋势比较深奥,朝臣们都不懂,纷纷上表请求皇上再别出了。宋朝文学家王禹傅,曾在他的诗中,把这些棋势描绘为“天机秘密通鬼神”。  宋太宗有“善弈”、“绝格”之称,当时的一些国手都下不过他。这里面有没有些虚假成分就很难说了。这些棋手很可能为取悦皇上,并未全力以赴。当时的棋待诏贾玄,棋力显然在宋太宗之上,可他每回陪太宗下棋,太宗都让他三子,贾玄却每回必输一路,连宋太宗都知道贾玄并非真输。有一回,宋太宗对贾玄说:”今天这盘棋,如果你赢了,就赐你一件红衣裳,如果输了,就把你扔到泥水里去。”一局终了,不胜不负,成了和局,太宗说:“我是让了子的,下成平局,应该算你输。”说完,命左右把贾玄架出去扔到泥水里。不料贾玄立刻大喊大叫起来:“我手里还有一子呢!”太宗大笑,即把红色锦衣赐给了他。(注二)  贾玄品质恶劣,他那种为取宠于皇帝而不择手段的作法,当时一些朝廷大臣也很反感。《湘山野录》中说贾玄“悦惑明主”,使皇帝终日迷醉于围棋,不理朝政,冯元仲的《弈旦评》也说贾玄是“不死不生”的人,是阿谀奉承之徒。  其实,真正喜欢围棋的人,以实力相拼为乐事。以输棋讨好对方,对方未必高兴。有人无意取悦皇上,倒被皇上赏识。那时有个名叫郭赞的平民百姓,有一天正在庙里与和尚下棋,忽听得外面呼喊:“南衙大王(宋太宗未当皇帝时,有此称呼)来了!”当时,老百姓是不可随便见大官的。郭赞慌忙找地方躲藏,连棋局都没顾上收。 太宗进庙, 发现了这盘残局,很惊讶。他问和尚正在和谁下棋,和尚说:“郭赞”。太宗马上命令左右将郭赞找来,郭赞哪里还躲得住。和尚把他引到太宗面前,太宗问他写不写什么文章。郭赞恰好有诗稿放在桌上,便取来给太宗。诗稿第一篇里有这么两句:“高低草木芳争发,多少龙蛇眼未开。”太宗看后大为欣赏,认定自己发现了一个人才,回府时,郭赞便成了他的随员。不到一个月,太宗当了皇帝,郭赞也做了“随龙思命官”。十年后,郭赞官至“公辅”。(注三)  宋太宗对善弈者大概都能厚待。《宋史·钱椒传》中提到,吴越国王钱椒,也是位围棋好手,归顺宋朝后,宋太宗曾赐他“揪棋局”,“水晶棋子”,并在谕旨中写明,可用他赐的棋盘、棋子来消磨时间。  庶民与大夫同好  北宋善弈者绝非几个皇亲国戚和达官贵人,有位被一班士大夫称作“昏浊垢秽不可近”、“不足置之樽俎间”的“里巷小人”叫李重恩。他的棋力很高,“颇为人所称,举世无敌手”。(注四)  可惜,关于下层人民的棋事,史书上的记载寥若晨星。  宋代的几位大政治家、文学家都是棋桌边的常客。范仲淹曾以”一子重千金”的诗句描写下棋,还立下过“吾当著棋史”的宏愿。  王安石也是一位棋迷。《冷斋夜话》记载他曾与薛昂下棋赌梅花诗一首,谁输谁写诗。结果,薛昂败了。论理该他写诗,可薛昂苦思冥想了半天也没写下一句。王安石无法,代他写了一首。以后,薛昂去金陵做官时,便有人就这事写诗挖苦他:“好笑当年薛乞儿,荆公(即王安石)座上赌新诗。而今又向江东去,奉劝先生莫下棋。”  欧阳修的棋也相当不错,他自号“六一居上”,六中之一便是围棋,《潜确类书·僧宝传》里有段记载,说欧阳修听说浮山上有位法远和尚,不同俗人,特地去拜访他。见面后,欧阳修颇感失望,从外表上看,法远和尚没什么特别之处。欧阳修自觉无聊,便与一来客下棋消遣,法远和尚陪在一旁观看。下着下着,欧阳修突然停住不下了,他转过身去,请法远和尚就围棋之道谈论人生哲学,法远和尚并不张惶,击鼓、升座,香烟袅袅,而后开言道:“肥边易得,瘦肚难求,思行则往往失粘,心粗则时时头撞。休夸国手,谩说神仙,赢局输等即不同,且道黑白未分时,一着落在什么处?”停了许久,法远和尚又说:“从来十九路,迷悟几多人?”听得欧阳修连连点头,称赞叹息不已。 宋代著名科学家沈括,博学多能,尤其喜欢围棋,他曾以数字方法解棋,还提出了四人联棋赛取胜的方法。(注五)  官吏着棋之事记载颇多,《宋史·李恽传》说李恽喜欢棋与酒,以致影响公务,北汉王刘继元对他此点很不满意,但李恽不以为然。一回李恽正与一个和尚下棋,刘继元命令派人前来把正下着的棋盘给烧了。李恽不慌不忙地到刘继元面前,向他谢罪。刘继元把他训斥了一顿。但次日李恽又做了个新棋盘,依旧沉溺于围棋之中。  据说开封府户曹毛经下棋而不误事。他和人下棋时,府尹要他放下棋子,去处理案件,毛经说:”处理案件和下棋没什么冲突,可以各不妨碍。”他叫人把状子拿来读,他一边下棋一边留神听状子,结果,棋也赢了,案子也处理得很好,博得府尹的夸奖。(注六)  可见,围棋是受各阶层喜欢的一项文娱活动,宋朝潘慎修在献给宋太宗的棋说中说:“棋之道,在乎恬默,而取舍为急,仁则能全,义则能守,礼则能变,智则能兼,信则能克,君子如斯者,庶几可以言棋矣。”其实,将“仁、义、礼、督、信”用于围棋实战中,极为勉强。(注七)  莫与皇帝说知道  南宋官吏也都爱好围棋。抗金名将宗泽在金人离汴京不远时,仍在和客人下棋。当时京城人都很惊恐,宗泽部下来问他怎么迎敌,宗泽笑着说:”何必如此张惶,有刘衍等大将在外,一定能抵抗住敌人。”说完,继续下棋。然后,他挑了数千名精锐战士,埋伏在敌后,金人正与刘衍大战,忽然伏兵杀出,前后夹击,金人大败而逃。(注八)  宋高宗喜欢围棋,《择尘余语》说,当时的著名棋手,御前祗应沈之才常在宋高宗面前与人对弈,有一回宋高宗提醒他不可大意,他随口答道:“知道了。”不想触怒了宋高宗。宋高宗命人打了沈之才二十大板,井将他驱逐出宫,以此显示皇威不可辱没。  宋孝宗在” 万机余暇, 亦留心棋局。”他常把国手赵鄂召进宫里陪他下棋。(注九)  著名诗人陆游自幼酷爱围棋。一生中写了许多吟咏围棋的诗篇。  大哲学家陆九渊,年轻时,白天观棋,夜间读谱,潜心研究,后来战胜了不少名手。(注十)  民族英雄文天祥也是好棋手,《宋史·刘沐传》记载他与刘沐对弈,经常“穷思忘日夜”。文天祥身后,遗留下近二十首描写棋弈的诗篇。  南宋时,又出现一位著名的女棋手。她叫沈姑姑,棋艺很不一般。据《太平清话》里记载,她因擅长围棋而在内廷奉职。  金、元时期的棋手见于记载不多。我们现在只知道金朝的围棋竞赛制度与宋朝相仿。金世宗时,贵族宗室中棋风甚盛。据《金史》记载,围棋赛中还曾闹了一起纠纷,监察御史梁襄因此受了处分。  金朝时被推为全国第一的棋家是张大节。他曾被召至宫中与礼部尚书张景仁对弈,张景仁也是一位著名棋手。(注十一)  据《中州集》上说,金史公文章书法“皆有前辈风调”。围棋也“绝人甚远”。  元文宗孛儿只斤图帖睦尔,爱好围棋,身边聚集了一些名手。宫中下棋者甚多。元人袁伯长有《宫娥弈棋图》诗,描写了宫女们下棋的情景。  《棋经十三篇》及其它  宋、元时,出现了三部重要的棋书,直接影响后世,在围棋发展史上,占有特殊地位。这三部书是:《棋经十三篇》、《忘忧清乐集》和《玄玄集》。  《棋经十三篇》在宋仁宗皇佑年间问世。它的作者,有人认为是张拟,有人认为是张靖,尚未有定论。  《棋经十三篇》的《序》,对整个围棋的形势进行了分类,谈到围棋着法与战术,与兵法相似。《论局篇》对棋盘进行了解释。《得算篇》则强调计算关系到一局的胜败,因此要心中有数。《权与篇》谈的是布局,指出了布局的重要性和原则,《合战篇》则全面周密地提出了实战中的各种问题,这是全书最重要的篇章之一。《虚实篇》主要探讨战术进攻的原则。《自知篇》把有无自知之明提到了胜败的高度加以阐述。《审局篇》要人们特别重视棋局形势的变化,做到成竹在胸,《度情篇》从各个方面讨论了态度问题。《斜正篇》谈的是棋风问题。在《洞微篇》中,以变化的观点探讨了围棋战术,列举了战术上一系列原则。《名数篇》归纳了下子的三十二种术语。《品格篇》把棋力的高低分为九段。《杂说篇》则比较芜杂,值得特别注意的,是提出了棋手的品质作风问题。  《棋经十三篇》的价值,首先在于它的系统性。我国古典围棋理论,从尹文子和太叔文子算起,中经班固《弈旨》、马融《围棋赋》等,到了敦煌写本《棋经》和王积薪的《十诀〉,才逐渐开始系统化。但真正建立起一个体系的,还要算《棋经十三篇》。这标志着我国古典围棋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棋经十三篇》比起以往的围棋理论,在一些重要问题上,论述更加深刻、更加全面了。特别是涉及围棋战略、战术的篇章,充满了辩证法的观点。如“棋有不走之走,不下之下”,“有先而后,有后而先”,“有始少而终多者,有始近而终远者”等等,都是妙绝千古的真知灼见,这是这本书的另一重大价值。  此外, 《棋经十三篇》 还第一次阐述了棋手的品质作风等问题。书中提出了“胜不言,败不语”,”安而不泰,存而不骄”等评走棋手品质作风的标准,认为这关系到一局棋的输赢,关系到棋手水平的提高。这些观点至今还为棋手们所称道。  总的来说,《棋经十三篇》运用朴素的唯物主义观点,总结了历代下棋的宝贵经验,全面继承和发展了我国古典的围棋理论。这是围棋史上最重要的理论著作。  《棋经十三篇》问世九百年来,历代棋手都受到了它的影响。据《棋经十三篇·跋》的记载,此书一问世,就受到包括刘仲仲甫在内的宋代棋手的重视,“人人皆能诵此十三篇”。刘仲甫以后许多棋手为之作注,至元代,晏天章、严德甫“会诸家之要”,撰成集解,《忘忧清乐集》、《玄玄集》等书都全文收录《棋经十三篇》。对今天的棋手来说,它仍有惜鉴、指导作用。  李逸民编著《忘忧清乐集》是这一时期的另一部重要棋书。  《忘忧清乐集》书名来自宋徽宗的题诗:“忘忧清乐在枰棋……”,全书分为四部分:一、文字部分,包括《棋经十三篇》、《棋诀》、《论棋诀要杂说》等重要著作;二、全局棋谱,其中有著名的《孙策诏吕范弈棋局面》、《四仙子图》等;三、边角的着法,包括有座子的与无座子的着法;四、棋势,每个势子各有专名,相当于今天我们所说的局部死活。  《忘忧清乐集》的价值,在于它保存了《棋经十三篇》、《棋诀》等重要论著,保存了一些古谱(包括宋代大棋手刘仲甫的对局),而书中所载的那些边角着法和棋势,也不无参考价值。  《忘忧清乐集》在元、明两朝,流传并不很广。清初钱曾见到此书,非常高兴(见所著《读书敏求记》),清嘉庆年间,黄丕烈收集到仅存的宋刻本。本世纪初,徐乃昌依宋刻本影摹出版了《忘忧清乐集》,从此流传下来。  元朝也流传下来一本驰名中外的棋书——《玄玄集》(又名《玄玄棋经》)。该书由元代大棋手严德甫主编,晏天章帮助整理刊刻。这本书刊印于元至正年间。  《玄玄集》书名来自《道德经》中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用来比喻棋图着法精妙的。全书共分为”礼”、“乐”、“射”、“御”、“书”、“数”六卷,内容比《忘忧清乐集》还要丰富。第一卷也是文字部分,收有班固的《弈旨》、马融的《围棋赋》、皮日休的《原弈》、吕公的《悟棋歌》、《四仙子图序》、张拟(一作张靖)的《棋经十三篇》、刘仲甫的《棋诀》等篇。二、三两卷,重点是边角走式,还有让子局谱和术语图解。四、五、六三卷,共有三百七十八个棋势图,是全书中最重要的部分。  《玄玄集》在我国古代有深远影响,直到今天,价值仍很大。在日本,此书也很受重视围棋的外传佛经劝诫莫戏围棋在漫长的岁月中,围棋渐渐流传到国外,逐渐为世界各国人民所喜爱。现在,围棋已成为一项世界性的体育项目。成为世界各国人民文化交往的一个组成部分,早在汉代,张骞出使西域,我国与中亚细亚各国往来就开始了。古印度等国的文化传入中国的同时,中国古代的文化也向那些国家传播,其中包括围棋的外传。据后秦和尚道朗翻译的《大般涅盘经·现病品第六》记载,在印度诸国流行着中国古老游戏,如围棋、弹棋、六博、投壶等。佛经劝告人们不要玩这些游戏。可见围棋在印度流传甚广。现在在孟加拉、不丹、尼泊尔等国,还流行着十五道和十六道围棋。走法和我国围棋基本相同,只有个别地方稍有差异,比如叫吃后不能马上提子,须待对方在他处走过一子,自己不应后才可提子,和我国围棋的打劫差不多。高丽好围棋之戏中国与朝鲜的文化交流也是从汉朝就开始了。当时朝鲜尚未统一,分为高句丽、戚、韩等部。汉光武帝时,高句丽王派使者来中国,带回乐器、衣冠、服饰等。戚人与汉人杂居,受汉人文化影响更大。韩又分为马韩、辰韩、弁韩三部分。汉光武帝时,马韩就开始受汉族文化的影响,后来,在马韩的故土上建立了百济国,在辰韩、弁韩的故土上建立了新罗国。在《北史·百济传》上,有“百济之国……尤尚围棋”的记载。百济在朝鲜半岛的西南部,和中国的文化交流最为密切,所以围棋首先传入百济国。以后,围棋在朝鲜半岛广为流传,《旧唐书·高丽传》已有“高丽好围棋之戏”的记载了。朝鲜的围棋棋盘也是纵横十九道的。公元七世纪,新罗统一朝鲜半岛,从此更多地吸收了唐文化,并经常派遣一些贵族子弟来中国留学。这时的围棋,在朝鲜已相当普及了。《新唐书·东夷传》上说:“(新罗王兴光)二十五年死,帝尤悼之,赠太子太保,命邢涛以鸿胪少卿吊祭…又以国人善棋,诏率府兵曹参军杨季鹰为副,国高弈旨出其下,于是厚遗使者金宝”,可见围棋在朝鲜是非常受重视的。经过中国、新罗两国棋手的相互交流,相互学习,新罗也出现了不少棋艺水平较高的棋手。唐末诗人张乔《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一诗提到的新罗优秀棋手朴球就是其中的一位,他曾在中国居住多年,并担任了棋待诏。围棋——日本的“国技”围棋传人日本,是围棋发展史上的一件大事。围棋能有今天这个繁荣昌盛的局面,与日本人民的努力是分不开的。日中文化交往,最早也在西汉时,公元五十七年,日本遣使来中国。《后汉书》、《三国志》都比较详细地记载了当时中日文化和经济交流的情况。公元六世纪末以后,中日交往愈加密切。尤其是我国唐朝时,日本多次派遣使者来中国。随同遣唐使者来中国的留学生吉备真备、阿部仲麻吕等,以及最澄、空海、园仁等和尚,回国后都积极传播中国文化。他们中间,吉备真备留华十九年,辩正法师留华三十年,两人都是围棋爱好者。吉备真备回国后,广为传播围棋技艺。那时距今已有一千二百余年了。后来的留学生和来华人员中,也有不少学得一手好棋的,有名的少胜雄就是其中之一。在中国派往日本的使节和随行人员中,也有会下围棋的,他们都对围棋的传播起了积极作用。关于中国围棋传入日本,还有另一种说法。这种说法出自日本平山菊次郎所著的《简明日本围棋史》。他说:“围棋经过朝鲜半岛传到日本,约在一千五百年前的大和朝初期(相当于我国两晋南北朝时期)。一般认为,前一种说法证据充足,《美国百科全书》(1977年版)、德国《布洛克豪斯百科全书》(第十六版),都同意我们详述的那种看法。”围棋传人日本后,取消了对局以前先固定四个势子的旧框框。这一打破势子布局的革新,推进了围棋的发展,围棋在日本特别兴盛,是从德川幕府时代(相当于我国明末清初时)开始的,当时往来于两国间的棋手认为,中日两国棋手的水平已不相上下了。中日两国围棋界的交往,推动了围棋的发展。公元十六世纪的日本棋手僧中虚来华,与中国棋手林应龙合著棋书《适情录》就是一例,但后来德川幕府开始执行“锁国政策”,使这种有益的交往中断了,这不能不说是围棋发展过程中的一大憾事。“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围棋逐渐发展到了全盛时代。本因坊秀策创“一、三、五”布局,被誉为围棋的金字塔,1928年,中国十四岁的棋手吴清源到日本。1933年夏,他和日本棋手木谷实共同研究了“新布局”。从而掀开了围棋的新篇章。围棋在日本被誉为“国技”。日本是目前世界上围棋最发达的国家。围棋在东南亚和西方我国围棋在明代以前,就已传入东南亚各国。据随同郑和下西洋的马欢在《瀛涯胜览》中记载:“三佛齐国俗好……弈棋”,三佛齐国即今印度尼西亚的一部分。葡萄牙航海家门德斯·平托在他的《费南·门德斯·平托航海记》中说,十六世纪时,葡萄牙航海人员曾在日本学过围棋,并将它带到了欧洲。如果这话可靠,则那时欧洲已有围棋了。不过,一般认为,十九世纪围棋才在欧洲流行。最早的一本英文围棋书,题为《围棋手册》副题是《为欧洲棋手所编写的东亚古老的军事战斗的游戏》,1911年在英国伦敦出版,书中介绍了中国和日本的围棋,其中还有一幅我国古代女子下围棋的图。目前,围棋在西方各国己相当流行,有许多棋手,经常举行比赛。 中国文化和围棋棋界才女杨晖认为:围棋是只有棋理,没有风格的。围棋和象棋比,棋子无固定性能,这就比象棋对人的主观依赖性为大。中国象棋每个子,与生俱来有一身本领,人服从于这一性能。象棋的每一个棋子的作用是固定的,而且看起来有天赋的优越条件,例如车可以横冲直撞,马可以斜过去吃子,当然这是他们的好处,但是也是一种限制,总是一种天赋吧!车好像出身高贵,似乎是纨绔子弟,旧时代的王公贵族。兵很可怜,只能往前,只能走一步,过了河才能横行,横行也只能走一步。而且带有浓厚的封建色彩,一切努力都是为了保护将,将死了就是棋局终了,即使别的子很多也是输了。象棋布局也是先布好,像罗马方阵图一样,摆出阵地决一死战的架势。围棋就不同,每一个子都靠人的主观,它本身没有天赋,全仗人,下棋人,临时决定,临阵决机。这样围棋形而上的成分高,象棋形而上的成分少。象棋的布局先固定死,再分头冲杀,而围棋的宏观布局先存于心,且边走边布,重在占位。我以为围棋是典型的真正的中国式。
中国象棋落子非常明确,为的是杀伤对方的有生力量。围棋落第一手时,战场上空无一物,第一手下去,根据你的第二手才有第三手。棋手在布局上很下功夫,绝对不是为了杀伤对方有生力量。正如老子所说:「将欲歙之,必固张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将欲夺之,必固与之」。老子说的,是很有辩证法的,要能收缩,一定要先扩张;要想放弃,一定要先张扬;要想夺取,必定先要给予。这样的辩证的思考,是在围棋手的心中一直在进行中的。根据实际的情况临阵决机。围棋的棋子没有大小,但一旦落到棋盘上,变化就开始了,都在谋在杀,而且是阴谋阳谋结合在一起的。比如弃子战术,吃亏一点,是为了叫你上大当。围棋可以说是明明白白,却又是居心叵测。 围棋和中国人的通脱老辣相象。中国人中间的一些人非常潇洒,但他又是老奸巨滑的。二三十年代人论中国民族性中就提到这样的特点。好多作家说过,我记得林语堂就说过这个意思。好像并没有表现出凶巴巴的样子,就像老子说过的「和光同尘」,不那么直露,光芒不那么耀眼。往往表现出一种超脱,但这又不是真正的超脱,表面上装出一种消极的超脱这里面埋伏着老滑。
从这些地方认为围棋和中国的哲学扣得特别紧,正是在这种地方使围棋成为非常典型的中国文化的代表,有最典型的中国哲学气息。 围棋诗词《五言咏棋》唐太宗&#8226;李世民手谈标昔美,坐隐逸前良。参差分两势,玄素引双行。舍生非假命,带死不关伤。方知仙岭侧,烂斧几寒芳。《重送绝句》唐&#8226;杜牧绝艺如君天下少,闲人似我世间无。别后竹窗风雪夜,一灯明暗复吴图。《送棋手王逢》唐&#8226;杜牧玉子纹楸一路饶,最宜檐雨竹萧萧。赢形暗去春泉在,拔势横来野火烧。守道还如周伏柱,鏖兵不羡霍嫖姚。得年七十更万日,与子期于局上销。《咏棋子赠弈僧》唐&#8226;张乔黑白谁能用入玄,千回生死体方圆。空门说得恒沙劫,应笑终年为一先。《棋》唐&#8226;裴说十九条平路,言平又崄巇。人心无算处,国手有输时。势回流星远,声乾下雹迟。临轩才一避,寒日双西垂。《观棋》唐&#8226;杜荀鹤对面不相见,用心如用兵。算人常欲杀,顾己自贪生。行势侵吞远,乘危打劫赢。有时逢敌手,当局到深更。《别房太尉墓》唐&#8226;杜甫他乡复行役,驻马别独坟。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送棋待诏朴球归新罗》唐&#8226;张乔海东谁敌手,归去应道孤。阙下传新势,船中覆旧图。穷荒回日月,积水载寰区。故国多年别,桑田复在无。《观棋》南唐&#8226;李从谦竹林二君子,尽日竟沈吟。相对终无语,争先各有心。恃强斯有失,守分固无侵。若算机筹处,沧沧海未深。《梦中作》宋&#8226;欧阳修夜凉吹笛千山月,路暗迷人百种花。棋罢不知人世换,酒阑无奈客思家。《弈棋二首呈任渐》宋&#8226;黄庭坚偶无公事客休时,席上谈兵较两棋。心似蛛丝游碧落,身如蜩甲化枯枝。湘东一目诚甘死,天下中分尚可待。谁谓吾徒犹爱日,参横月落不曾知。《观棋》宋&#8226;郑侠三百六十路,通精此有门。数奇藏日月,机发动乾坤。对面知为敌,浑输却有翻。诈贪常易丧,仁守乃长存。只子如轻用,全功更莫论。就令投险胜,宁抵被围奔。纵得四方尽,宁同一腹尊。旁观饶好着,当局奈嗔言。惭愧中孚信,几危大壮藩。坐观成败着,安得不惊魂。《观棋》宋&#8226;邵雍未去交战意,难忘胜负心。一条玄妙路,彻了没人寻。《观棋》宋&#8226;石介人皆称善弈,伊我独不能。试坐观胜败,黑白何分明。运智奇复诈,用心险且倾。嗟或一枰上,两人终日争。《谢太傅弈棋图》元&#8226;王恽胜负心中料己明,又从堂上出奇兵。怡然一笑楸枰里,未碍东山是矫情。《观弈图》明&#8226;高启错向山中立看棋,家人日暮待薪炊。如何一局成千载,应是仙翁下子迟。《围棋》明&#8226;叶顒围棋白日净,举诀清风吹。神机众未识,妙着时出奇。我老天宇内,白雪凝须眉。坐阅几输赢,厉观迭兴衰。古今豪杰辈,谋略正类棋。终局一大笑,惊起白云飞。《题王质烂柯图》明&#8226;徐渭闲看数着烂樵柯,涧草山花一刹那。五百年来棋一局,仙家岁月也无多。《观弈》明&#8226;曾棨两军对敌立双营,坐运神机决死生。千里封疆弛铁马,一川波浪动金兵。虞姬歌舞悲垓下,汉将旌旗通楚城。兴尽计穷征战罢,松荫花影满棋枰。《逢锡山过叟》明末清初&#8226;朱茂曙围棋第一品,知有过文年。相值三衢市,且停千里船。宁愁斧柯烂,不愿灯花偏。倚数本河洛,问君然不然?《后观棋绝名六首》之一明末清初&#8226;钱谦益一枰犖确竞秋风,对局旁观意不同。眼底三人皆国手,莫将鼎足笑英雄 分类: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围棋棋子数量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