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举考试制度史考试复习资料

2010届高考历史(新课标人教版)一轮复习精品资料:第一单元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doc--预览
试卷 教案 课件 搜索
试题搜索答案
☉禁止使用迅雷下载本站资源,如果不能下载请联系QQ:
☉如果遇到什么问题,可以加网站QQ群()
☉本站提供的资源仅供学习研究之用,任何涉及商业盈利目的均不得使用。
下载内容预览: 预览不包含图片,只是文字内容 ,需要完整资源请下载.
古代中国的政治制度第1讲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和秦朝中央集权       制度的形成【应用1】 (2008·上海历史分叉部分A组1)"封建亲戚,以藩屏周"。这句话指的是
)  A.分封制
本题宜用直选法。所谓的"封建"即分封,故选A项。【应用2】(2009·济宁模拟)根据下图判断以下四个结论正确的是
A.该图反映的是科举制
B.该图所表现的故事发生在西周时期
C.该图反映的是嫡长子继承制
D.该图反映的是分封制?
答案 C【应用3】(2008·江苏历史)"齐人"、"鲁人"、"楚人"这种表述,逐渐让位于以行政区划为籍贯的表述,造成这一变化的制度因素是
D.三省六部制
"齐人""鲁人""楚人"说法的出现与分封制相关,而分封制后来被郡县制取代,出现了以行政区划为籍 贯的变化。故答案为C。【应用4】(2009·济南联考)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统治机构,管理有明确的职责分工,既相互配  合,又彼此牵制,统治机构的最高统治权掌握在皇帝个人手中,最终确保了地主阶级对广大  劳动人民的专制统治。这套金字塔般统治机构的建立,标志着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  确立。关于郡县制度的评价,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①郡县制是分封制的继承和发展
②废分封、立郡县是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
③郡县制代替分封制是历史的进步
④废分封、立郡县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A.①②
郡县制取代分封制是历史的一大进步,有利于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郡县制打破了分封制贵族世卿世禄的特 权,秦朝灭亡的主要原因是暴政,而不是郡县制。   史料文本                             秦封泥
信息解读 (1)本史料为文物图片材料,图片中的实物为文物,是第一手研究资料,具有重要价值。? (2)"封泥"是皇帝的诏令或中央政府的政令传递给地方官员时盖在文书上的"密封印鉴",主要作用是保障在传递过程中不被泄密。 (3)本史料表层信息反映了秦朝时期的文字形态和中央政府官职的设置(左丞相,右丞相)情况。深层信息则反映了秦朝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某些内容,如中央对地方的政令传达方式,左右丞相的权力制约及秦代的保密制度等。  史料应用 (1)上述史料可以印证秦朝
A.出现了造纸业的事实?
B.实行郡县制的事实
C.使用文字小篆的事实
D.用泥制陶的史实 (2)有同学要用该史料进行秦朝中央官制的研究,你认为可行吗?为什么?? 答案
(1)C (2)可行。该史料为文物图片史料,是第一手研究资料,可信度高;该史料反映出秦朝丞相制度,中央对地方的政令传达方式等有关内容。
自古以来,我国民间十分重视修订"家谱"。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家谱是一种以表谱形式,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流传至今的家谱至少仍有三万多种,其内容之丰,价值之高,很值得我们今天去了解与认识。"隐恶扬善"是修纂家谱的一条基本原则。材料二
在现代的侨乡家谱中,都普遍记录了不同时代出洋人的姓名......出洋时间与原因......同故乡故国的联系与贡献等内容。有些还辟有专章、专传介绍,这就为他们的后裔寻根问祖提供了可靠的根据,也就更增加了他们对故国故乡的依恋之情。有人对福建省的家谱资料进行研究,了解到福建人移居台湾的最早记载是两宋之交的苏姓。......从有关家谱中我们可以了解到移民的人数、成分、原因,他们的婚姻状况、分布特点及与大陆的关系等。材料三
梁启超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说:"欲考族制组织法,欲考各时代各地方婚姻平均年龄、平均寿数,欲考父母两系遗传,欲考男女产生两性比例,欲考出生率与死亡率比较......等等无数问题,恐除了族谱家谱外,更无他途可以得资料。"为此他提出广收家谱并对家谱进行研究。
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民间重视修订"家谱"的主要原因。简述家谱在中国传统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提示:"家谱"与宗法制密切相关,"原因"和"作用"都要注意从这一角度思考。)(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现实,分析家谱在当今的作用。(提示:从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和国家统一角度思考。)
(3)依据上述材料,说说如何辩证地看待家谱的学术价值。(提示:从积极和消极两方面分析。)自主解答 (1)主要原因:受宗法制的影响,中国人重视血缘和家族观念;受小农生产方式的影响,彰显家族声誉,弘扬传统美德。作用:凝聚亲族;弘扬正统观念;规范人际社会关系;巩固统治。
(2)作用: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有利于团结广大海外侨胞;有利于实现和巩固国家完
全统一。(3)家谱是中国特有的文化遗产,可以拓展史料来源;家谱隐恶扬善的笔法和孤证会影响其史料价值。一、选择题  王位世袭制、分封制和宗法制是中国古代早期的政治制度。回答1~3题。1.史载:启破坏了禅让制,继禹而立。有扈氏不服,"启伐之,大战于甘"。对这一史料的理解正确的是
) A.有扈氏为维护民主传统而战应该肯定
B.启为夺取部落联盟首领而战应该肯定 C.启代表历史前进方向应该肯定
D.双方为争夺王位而战,都不宜肯定 答案
王位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是历史的进步。 2.(2008·惠州模拟)史书记载:"封诸侯,班赐宗彝,作分殷之器。"它最符合
) A.禹建夏朝
B.汤灭夏建商 C.西周分封制
D.春秋诸侯争霸 答案
根据材料中提到的"封诸侯"、"分殷"等信息判断应为灭掉商朝后,西周为了巩固统治,实行了分封制。3.坐落在北京天安门东侧的今北京市劳动人民文化宫,曾经是明清两代皇帝供奉和祭祀祖先的地方,这种对列祖列宗的膜拜,源于我国古代的
C.皇帝制度
D.王位世袭制
宗法制是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确立起来的,逐步形成对祖宗的顶礼膜拜。
分封制是我国奴隶社会的政治制度,它的推行使西周成为一个绵延数百年的强国。回答4~5题。4.(2008·镇江)在下列甲骨文字中描述分封制度的是
)    
A.四手共抬一?
B.巡行于通卫以保卫城邑之安全?
C.阡陌纵横之农田?
D.执干戈以卫社稷
先排除与题干关系不大的A、C,分封的区域应该是在王都的周围,起到拱卫中央的作用,从图B的状况和
注释看,可以排除。图D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注释最合题干要求。5.对下图所反映的历史史实的表述正确的是
)      A.参与分晋的"三家"是韩、赵、卫三国? B.三家所分的"晋国"就是西周初异姓分封的诸侯国之一? C.春秋末,晋国大权渐渐落在几个大夫手里,是分封制衰落的一个突出表现? D.司马光的纪传体史书《资治通鉴》的记载就从这一事件开始,作为春秋与战国的分界。 答案
三家分晋反映的是分封制的崩溃。 宗法制是西周的一项重要政治制度,影响深远。回答6~7题。6.据《史记》载,周武王灭商后"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周与鲁的关系是
) A.父子
D.大宗与小宗 答案
从周武王"封弟周公旦于鲁"可以看出周与鲁的关系是大宗和小宗的关系。7.(2008·东莞模拟)宗法制将"国"与"家"结合在一起,其结合点主要是
) A.以嫡长子继承制为核心,保障国王的权威和政治隶属关系 B.以家族的分配制度保障各级贵族的世卿世禄制度 C.以血缘亲疏关系确立土地、财产和权力的继承,保障了国家内部的稳定 D.以宗法制保障权力和财产的再分配,从而稳定各级贵族的统治 答案
各级诸侯、卿大夫、士既是一种家族组织,又各自构成一级国家政权,共同向最高宗主-周天子负责。周王即周天子,既是国王,又是家族中的家长。这样,"国"与"家"结合在一起。  秦朝建立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回答8~12题。8.考古工作者发掘出公元前219年的刻石一方,上有"六合之内,皇帝之土。......人迹所至,无 不臣者"的文字。这里的"皇帝"指的是
) A.西周周武王
B.西周的周公?
C.秦国的商鞅
D.秦朝的嬴政 答案
本题考查学生从材料中获取信息辨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由公元前219年的时间可以排除A、B、C,另一方面,皇帝制度是秦王嬴政首创的。9.秦朝郡县制是有利于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的制度,其依据主要在于
) A.郡县官吏必须对上一级负责
B.郡县是地方行政管理机构? C.郡县官吏与皇帝是君臣关系
D.郡县完全由中央和皇帝控制,官吏不能世袭 答案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正确分析问题的能力。郡县制之所以适应封建专制集权政治的需要,是因为这一措施的实行体现了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基本特征,即皇权至高无上。10.(2008·镇江模拟)右图中秦代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其中"海内皆臣" 一句反映的历史信息主要是
A.统一全国文字为小篆?
B.疆土辽阔,臣民众多?
C.国家一统,集权于皇帝?
D.水陆交通发达,便利统治
结合材料所给的时间,分析材料,可知答案为C。11.秦始皇在中央机构中设太尉一职,但只是虚设其位,并未任命任何人担任,他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皇帝掌握全国政务,加强中央集权?
B.皇帝直接控制全国军队,使权力更加集中? C.缺乏可以委此重任的优秀人才?
D.秦朝短命而亡,未及任命 答案
B12.(2008·潍坊模拟)斯塔夫里阿诺斯在《全球通史》中说:"在中国长达数千年的历史上,有过三次大革命,它们从根本上改变了中国的政治和社会结构。第一次发生于公元前221年,......第二次发生于1911年,......第三次在1949年......"。第一次的"革命"主要是指
A.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
B.焚书坑儒,实行思想专制?
C.封建土地私有制的形成?
D.制定一整套选拔和考察官吏的制度 答案
A二、非选择题13.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周)武王追思先圣王,乃褒封神农之后于焦(地名),黄帝之后于祝,帝尧之后于蓟,帝舜之后于陈,大禹之后于杞。于是封功臣谋士,而师尚父为首封,封尚父于营丘,曰齐。封弟周公旦于曲阜,曰鲁。--《史记·周本纪》材料二
三年,(周)幽王嬖爱褒姒。褒姒生子伯服,幽王欲废太子。太子母申侯女,而为后。后幽王得褒姒,爱之,欲废申后,并去太子宜臼,以褒姒为后,以伯服为太子。周太史伯阳读史记(当时各国记载的历史皆称史记)曰:"周亡矣。"
--《史记·周本纪》材料三 "夏商周断代工程"于1996年正式设定,成为中国"九五"期间重点科技攻关计划项目。为了使工程规定的目标能顺利实现,国务院成立了由国家科委副主任邓楠为组长、七个部委领导为成员的领导小组,李铁映、宋健二人为工程特别顾问。聘任历史学家李学勤、碳-14专家仇士华、考古学家李伯谦、天文学家席泽宗为工程"首席科学家",主持由21位不同学科的专家组成的专家组工作。
--陈宁:《"夏商周断代工程"争议难平》
材料四    图片展示的是两千年前的铺地砖,长30.8厘米,宽26.7厘米,厚4厘米。我们不受什么特别的专业训练,两千年后依然能够读出砖上所刻文字,这便是文化的传承。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西周分封的对象主要有哪几类??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分析,为什么"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3)史料一般分为原始史料与二手史料两大类。从研究西周历史的角度看,材料一、二所引用的史料属于哪一类?材料三中"夏商周断代工程"所采用的研究方法有什么特点? (4)有位考古学家说材料四出土的铺地砖是秦朝的遗物,你是否同意他的判断,理由是什么?看了砖上的文字,甲认为是对当时朝代的歌功颂德之词,乙认为是对当时朝代的统治者腐朽残暴的抨击。你同意谁的观点?? 答案 (1)古代帝王的后代、功臣、王族。 (2)评分说明:按以下三层次给分。 第一层次:说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
第二层次:简要说明宗法制和分封制的作用。
第三层次:说出周幽王行为的危害,得出结论。?西周的基本政治制度是宗法制与分封制,宗法制和分封制互为表里,西周宗法制的最大特点是嫡长子继承制;宗法制与分封制的结合保证了贵族在政治上的垄断和特权地位,有利于统治集团内 部的稳定和团结。
周幽王的行为破坏了嫡长子继承制,进而影响宗法制和分封制,动摇西周统治。因此,周太史发出"周亡矣"的感叹。 (3)二手史料。 特点:多学科综合研究、利用现代科技进行研究、政府主导。(答出两点即可,其它表述,言之成理即可)(4)同意。理由是:此砖正面以凸线划分为十二个方格,每格内有一阳刻秦篆,故推测为秦代的遗物。同意甲的观点。(砖文为"海内皆臣,岁登成熟,道毋饥人")14.阅读下述材料:日,长沙晚报报道了岳麓书院紧急抢救2098枚珍贵秦汉竹简,引起社会广泛关注。据报道:岳麓书院抢救秦简又有新发现,在整理秦简的过程中,专家们发现了两个迄今历史资料上从未记载过的新郡名称。                                       日拍摄的一枚竹简(新华社记者明星摄)在已经清理完毕的秦简中,有一枚保存完好的秦简清晰地出现了"丙辰朔己卯南郡守贾报州陵郡"等字眼。"在目前整理的部分秦简里面,'州陵守,州陵守'至少出现过3次。......"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介绍说。另外一枚秦简当中,则清晰地篆写着"清河守"的字眼。?在发现这两处郡名之后,岳麓书院的专家立即查考其他相关文献。考查后发现,上述两处郡名并不在目前历史学界确定的"秦朝48郡"的名单之内。同时,历史资料记载,清河、州陵两郡出现在汉朝。这时,一个疑问出现在专家们的脑海里......。 最后,专家们通过两个证据确定了这些简还是出自秦朝。? 请回答:? (1)"两个迄今历史资料上从未记载过的新郡名称",叫什么?这个发现有何重大意义??(2)岳麓书院副院长陈松长认为"州陵在秦代肯定是个郡名","虽然没有清河郡的名字,但是有清河守,......,那么,清河也是郡名。"你认为他的依据是什么?? (3)你认为出现在专家脑海里的疑问是什么?? (4)最后,专家们通过两个证据确定了这些简还是出自秦朝。请你推断一下,这两个证据是什么?
(5)从这篇报道中你认为研究历史的基本方法是什么?? (6)从报道中能够获取到的重要历史信息有哪些??答案 (1)这两个新发现的郡,一个叫州陵郡,一个叫清河郡。这个发现将改写目前"秦朝48郡"的考证。 (2)'守'一般都是郡守一级的官。 (3)这次抢救回来的到底是秦简还是汉简。(4)一个证据是从简的质地和书写风格上分析符合秦代;另外一个重要的证据是纪年,从保存完好的刻有文字的简的纪年中来看与秦朝干支纪年法是相对应的。 (5)搜集史料和考证史料的方法。(6)郡是秦代的地方政权机构;秦朝时期的重要书写材料是竹木简等等(本问只要符合题意,且能从材料中反映出来均可给分)。
从汉至元政治制度的演变和明清         
君主专制的加强【应用1】(2008·威海质检)下列地方行政制度,具有很强的割据性的有
) ①西汉的王国
②唐朝的地方割据
③北宋的"路"
④元朝的行省 A.①②③④
D.①③④ 答案
C【应用2】 下图为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权力强弱变化图,较为正确的是
)    答案
在我国古代封建社会地方和中央的争权过程中,中间虽然有过反复,但最终地方权力被逐步削弱,故B、 C、D三项明显错误。【应用3】《明史》记载:"(明太祖)革中书省,归其政于六部,......置殿阁大学士,而其官不备其人亦无所表见(表现)。燮理(治理)无闻,何关政本,视前代宰执(指宰相),迥乎异矣。"殿阁大学士与宰相"迥乎异矣"主要表现在
A.殿阁大学士仅供顾问,而无实权
B.殿阁大学士实际上并未设置?
C.殿阁大学士地位实际上与六部等同
D.担任殿阁大学士的人没有办事能力?
A【应用4】明朝的内阁距离皇帝寝宫1000米,清朝的军机处距离皇帝寝宫只有50米。政务中心逐步靠近皇帝寝宫的这一过程,从本质上体现了
A.皇宫建筑布局愈益合理
B.政府行政效能不断提高?
C.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
D.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
从距离的远近结合内阁、军机处的职能,联系明清时期的政治特点,可得出答案为D。【应用5】(2008·天津文综13)我国古代中央机构不断变革,曾先后出现了三公九卿、三省六部、内阁、军机处等 制度。这些变革反映的趋势是不断强化
A.专制皇权
B.中央集权
C.监察权力
D.对农民的控制?
本题关键是这些变革反映出的"趋势"。由秦朝的三公九卿到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再到明朝内阁以及
清朝的军机处,这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也是中国封建君主通过削弱相权加强皇权的具体过程。实际
上反映了中国古代皇权不断强化的变化趋势。
   史料文本材料一
"皇帝常服:......袍黄,盘领,窄袖,前后及两肩各织金盘龙一。......天顺二年,定官民衣服不得用蟒龙、飞鱼......并玄、黄、紫诸色。违例奏请蟒衣、飞鱼衣服者......治以重罪。""洪武二十六年定,凡大祀、庆成、正旦、冬至、圣节及颁诏、开读、进表、传制,俱用梁冠,赤罗衣,......凡亲祀郊庙、社稷,文武官分献陪祀,则服祭服。"
--摘自《明史·舆服志》  材料二
明代文武官员常服主要标识等差表品序
文官
武官
带饰

仙鹤
狮子


锦鸡
狮子
花瓶

孔雀
虎豹
金银花

云雁
虎豹
素金

白鹏
熊墨
银锭花

鸳鸯

素银

麒麟

素银

黄鹂
犀牛
鸟角

鹌鹑
海马
鸟角
--据赵连赏《明清官员的补服》
(1)本史料为文字史料,分别选自古人的史学著作《明史》和今人的史学著作《明清官员的补服》。史料反映的信息体现了皇帝和不同级别官员在服饰上的差异。?
(2)本史料的表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颜色、样式和饰物均为其独享;不同等级官员的官服有不同的规定;文武官员的官服有别(文官常服的饰物为飞禽,武官常服的饰物为走兽);不同场合的着装也有规定。?
(3)本史料的深层信息是:皇帝服饰的独享,反映了皇权独尊;官服的规定,反映了明朝严格的等级制度;服饰图案有寓意,反映了对官员品行的希望与要求,有教化的功能。
(4)服饰是一个时代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的具体体现。从当时人们的生活习俗,衣着服饰着手研究一定时期的政治、经济、思想、文化等是史学研究的新视角。
史料应用 (1)明代对皇帝服饰的规定有何特点?  (2)图一到图三是明太祖命制并颁行全国的三种男子帽式,你从中得到的确切信息是
图一 一统河山巾
图二 四方平定巾
图三 六合一统帽 A.朱元璋关心民众生活?
B.朱元璋鼓励发展纺织业? C.明朝极力加强专制皇权?
D.明朝百姓服饰都有统一规范? (3)明代对服饰有着严格的规定,其根本目的是什么?? 答案
(1)皇帝服饰独享,突出反映了皇权独尊。
(3)加强专制皇权,巩固封建统治。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材料:
      图一
图二(1)将上述两幅图所示政治文明成果填入下表中适当的位置。(提示:先判断两幅示意图反映的是何种政治制度。)图片


国家(朝代)
政治文明效果
(2)山东是中国沿海经济大省之一。结合材料一说明山东省为什么又称"齐鲁大地"?元朝是怎样加强对该地区管辖的? (提示:该问题考查的是西周的分封制和元代的行省制度。)材料二
新英格兰出现的骚乱,我们商业上的不景气以及笼罩全国各地的那种普遍的低迷消沉情绪,在很大程度上(如果不是完全的话)归咎于最高权力机构的无权。
--华盛顿1787年给友人的信(3)依据材料二指出美国独立之初面临什么问题?是如何解决的?(提示:该问题考查的是美国独立之初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中央软弱无力,地方权力过大。)材料三
中央对地方实行严格管理,国家官员在君主面前,永远只能处于被管理被驱策的地位,决不能按自己的意图或根据客观条件运用独立的治理权。
--摘自《中国政治制度史》(4)结合材料三和所学知识分析在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上,古代中国和美国有何不同?古代中国的这种处理方式对中华民族发展有何作用?(提示:从地方有无独立的权力及对中华民族发展的积极影响方面分析。)(5)综合上述材料你得到什么启示?(提示:从政治文明的演进、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的关系等角度思考分析。) 自主解答 (1)图片一,西周
分封制;图片二,秦朝
中央集权制度(2)在古代山东省曾分封过齐、鲁两个诸侯国。?元朝山东归中书省直接管辖。?(3)问题:政治上的松散状态(邦联制)无法形成强有力的中央政府来稳定统治秩序,保护国家的利益与主权。解决:召开制宪会议,制定1787年宪法(联邦宪法);宪法规定实行联邦制。(4)中国:权力高度集中,地方无独立的权力。?美国: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相结合,(国家主权属于联邦,中央政府与州政府实行分权)。作用:奠定了中国古代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基础,有利于国家的统一;集中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经济建设,有利于农耕经济的持续发展;有利于各地区的文化交流和民族融合,有利于中华文明的延续。(5)农业文明时代中央集权制度适合中国国情,工业文明时代实行中央集权与地方适度分权相结合已成为先进国家普遍的选择;中央集权制度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古代中央集权制度与近代中央集权制度有着本质区别。一、选择题  在加强中央集权的政治制度演变中,解决中央与地方矛盾,集地方权归中央,是历朝的重点。回答1~5题。1.(2008·苏锡常模拟)史载:景帝的弟弟梁孝王入宫晋见,景帝相当亲热,得知梁孝王有五位儿子,便赐给五人侯爵之位,并赏赐许多物品。梁孝王死后,景帝把梁孝王所遗之国分为五份,每位侯爵一份,又把他们提升为王。对这段故事理解正确的是
A.兄弟情谊
B.爱屋及乌
?C.分割实力
D.分封爵位? 答案
C2.公元前112年,汉武帝为祭宗庙,要列侯献酎金助祭,以所献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为借口,废列侯106人。这段材料说明了
) A.汉武帝贪财暴虐? B.列侯献酎金的金子有问题? C.汉武帝加强对地方的控制? D.汉武帝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
材料中已经指出酎金的分量不足或成色不好是废除列侯的一个借口,其目的是要逐步解决王国问题,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3.宋太祖曾说"朕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分治大藩(节度使辖区),即使他们都贪浊,也不及武臣一人为害之大。"为此,宋太祖采取的最重要措施是
) A.派文臣做知州?
B.设"三衙",收精兵? C.设转运使,管理地方财政?
D."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答案
宋太祖的话明显表达了选派"儒臣干事者"到地方管理行政事务的意向,同时,显露出宋太祖了解到"武臣"危害之大,不可能派军事将领到地方当行政长官。4.(2008·广州模拟)"文武将吏,擅自置署,贡赋不入于朝廷,虽称藩臣,实非王臣也。"(选自《旧唐书》)该材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君权与相权的矛盾?
B.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C.汉族政权与少数民族政权的矛盾?
D.文臣与武将的矛盾?答案
唐朝安史之乱后,地方势力增强,节度使权力不断膨胀,职位往往遵循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或由部下拥立,朝廷只能事后追认。他们在名义上是唐朝的藩镇,实际上割据自立,形成了藩镇林立的局面。5.元朝创设的行省制度,对后世产生了深远影响。主要是指这一制度
)①推广了秦汉的郡县制度
②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辖 ③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④成为今天中国省制的开端A.①②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D 从汉代至元代,历代王朝不断采取措施,加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回答6~8题。6.(2008·临沂模拟)嫦娥本名姮娥,西汉时,汉文帝名刘恒,为避帝讳改名为嫦娥。这件事情反映出
) A.避讳现象开始出现
B.皇帝权力受到了侵犯? C.皇帝地位至高无上
D.百姓对汉文帝的尊敬?答案
C7.张三及第后,在中央负责政令草拟和颁布皇帝诏令的工作,当时他应是任职于
) A.中书省
D.行中书省?答案
A8.(2008·上海历史共同部分21)有网友发表帖子讨论科举制时说:"自秦以来,科举兴于世,始以八股为试,学子彻夜秉读。然科举追求功禄,令学子神经麻木,岂真学识耶?"对该帖最恰当的评价是
) A.对科举制的评价是完全正确的
B.仅从追求功禄评价科举制是片面的? C.关于科举制的史实和评价都有问题
D.关于科举制和八股取士产生的时间都有错误?答案
科举制始于隋唐时期,初期推动了文化发展,而从材料中可知,该网友认为科举始于秦朝,且不是真学问,其史论都不正确,故选C项。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强化。回答9~12题。9.中国象棋是一种古老的智力游戏,是中国人智慧的体现。以下说法符合史实的是
) A."火"旁的"炮"最早可能始于宋代
B."相"退出历史舞台始于朱元璋 C."楚河、汉界"源于春秋战国的历史
D."围魏救赵"的象棋战术源于春秋史?答案
从明代朱元璋开始废除丞相。10.洪武十二年,明王朝颁布了《大明律》,它规定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内乱等为"十恶"重罪,属于"常赦所不原";"大臣专擅选官""交结朋党紊乱朝政""交结近侍官员""擅为更改变乱成法"等列罪条款又为明律所特有。这些规定
A.表明皇权专制的继续强化
B.规范内阁机构的运作程序?
C.协调了君权与相权的关系?
D.解决了中央与地方的矛盾? 答案
A11.故宫军机处景点的文字说明上有这样的文字:"军机处一日日程......接折(阅读奏折)-见面(请皇帝旨)-述旨(拟皇帝旨意)-过朱(皇帝过目确定)-交发(下发旨意)......。"这说明军机处的主要职能是
) A.跪受笔录,上传下达?
B.辅佐皇帝,参与决策? C.陪读陪写,赋诗作画?
D.纵论军务,谋划战事?答案
结合信息"接折-见面-述旨-过朱-交发",联系教材相关内容进行分析比较,A符合题意。12.康熙帝统治时期,清朝中央机构出现三足鼎立状态,下列表示正确的是
清初,设立内阁、置六部,但军国机要由满洲贵族组成的议政王大臣会议定夺。康熙亲政后,为扩大皇权,在宫内设南书房参与机要事务,这样中枢机构一分为三,内阁、议政王大臣会议与南书房三足鼎立、互相制约,最后集权于皇帝。正确答案为B。二、非选择题13.(2008·重庆文综,3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隋炀帝)大业八年,天下旱,百姓流亡。时发四海兵,帝亲征高丽,六军冻馁,死者十八九。十三年,天下大旱。时郡县乡邑,悉遣筑城,发男女,无少长,皆就役。
--《隋书》贞观十一年七月一日......洛水瀑涨,漂六百余家。......十三日,诏曰:"暴雨为灾,大水泛滥......诸司供进(进奉的财物),悉令减省。凡所力役,量事停废。遭水之家,赐帛有差。"......九月,黄河泛滥......太宗幸白马坂以观之。
--《旧唐书》 材料二
凡有水旱,(清朝统治者)略不怜恤,坐视其饿莩流离,暴露如莽,......又纵贪官污吏,布满天下,使剥 民脂膏。
--杨秀清《奉天讨胡檄布四方谕》材料三
鸦片战争后十年间,民变迭起,各族人民的起义和暴动达100余次,以广西、广东、湖南三省声势最盛。--摘编自王文泉《中国近代史》材料四
1933年5月,国会通过了《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了联邦紧急救济署。1935年8月通过的《社会保险法》,改变了过去由民间团体自助自救或由慈善团体提供救助的传统,开始了美国的"福利主义"试验。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英国经济与社会矛盾都演变到极其严重的地步。为了摆脱困境,寻求发展,工党政府采用"福利国家"政策,实施社会改革,可谓顺乎历史潮流的明智选择。--摘编自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现代史编》 (1)根据材料一,说明灾害发生后隋炀帝、唐太宗对待百姓的态度,概括唐太宗应对灾害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 分析唐太宗采取上述态度和举措的原因。? (2)材料二反映了当时怎样的社会状况,与材料三所反映的史实有何内在联系?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太平天国在 哪些方案中提出了改善百姓生活的办法,各举一条相关内容。
(3)根据材料四,说明美英两国社会福利改革各处于什么发展阶段,归纳美国社会福利改革的主要措施。结合所 学知识,分析上述措施对当时美国社会有何积极影响。 (4)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
(1)隋炀帝置百姓于不顾,仍然征发兵役、徭役;唐太宗关心民间疾苦,重视赈灾。减省诸司进奉(戒奢 从简);减轻徭役,救济灾民;亲临灾区了解灾情,吸取隋亡教训,具有"存百姓"的思想。 (2)清朝统治者漠视民生,放纵贪官污吏搜刮百姓,这是造成社会动荡不安、各族人民纷起反抗的重要原因之一。《天朝田亩制度》《资政新篇》,平均分配土地,或实行圣库制度等,兴办保险事业,或兴办医院和慈善机构等。 (3)美国开始"福利主义"试验;英国实行"福利国家"政策。颁布相关法令;成立专门机构。一定程度上促进 了社会生产力的恢复,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国家稳定。 (4)略。解析
材料一反映了隋炀帝和唐太宗在灾荒之年对待百姓的两种截然不同的做法。材料二声讨了清政府在灾荒之年不怜恤百姓,反而加剧剥削百姓的现象,这也是导致太平天国运动发生的重要原因之一。材料三反映了人民起义频繁发生的现象。材料二与材料三为因果关系。材料四反映了现代西方国家建立"福利国家"的过程。此题主要围绕灾害及政府对策这一主题进行命题,针对抗震救灾这一社会热点问题,主要考查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史记》卷五七《周勃世家》:周亚夫为丞相,窦太后欲封王信为侯,景帝犹疑不决说:"请得与丞相议 之"。《史记》卷一百七《武安侯列传》:田蚡于武帝时为丞相,"入奏坐语移日,所言皆听"。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 
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且日断十事,五条不中,中者信善,其如不中者何?以日继月,乃至累年,
乖谬既多,不亡何待!
--摘自《贞观政要·政体》
"罢丞相不设,析中书省政归六部,以尚书任天下事,侍郎贰(副)之,而殿阁大学士只备顾问。帝方  自操权柄,学士鲜所参决。"
--引自某史书《职官志》
请回答: (1)秦朝丞相的职能是什么?从材料一可知汉代丞相的政治地位怎样?? (2)唐太宗在丞相作用上的看法如何?他又是怎样做的??(3)根据材料三划线部分推知这是哪一朝代官制的变化?材料中的"帝方自操权柄"是什么意思?"帝"指的是谁?
(4)从三段材料中皇帝对宰相(丞相)态度的变化,你能看出古代中国政治发展的什么趋势?? 答案
(1)"助理万机"。位高权重。(2)认为设置宰相有利于提高中央的行政效率,可避免因君主决策失误而亡国。做法:由宰相等官员先集体议政,皇帝最后决断。? (3)明朝。全国的军政大权集中于皇帝一人之手。明太祖朱元璋。? (4)相权逐渐遭到削弱,君权逐步强化,君主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巩固并发展。  试题原创  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下表列举了秦汉时期三公九卿中的"九卿"的名称及其基本职责 基本名称
基本职责(掌管)
秦朝
汉朝
九卿
奉常
奉常-太常
宗庙、祭祀、礼仪
郎中令
光禄勋
宫廷侍从警卫
卫尉
卫尉
统辖卫士、卫护宫门
太仆
太仆
宫廷车马
廷尉
廷尉
刑狱、司法
典客
典客-大鸿胪
少数民族事务
宗正
宗正
皇族内部事务
治粟内史
大司农
钱谷
将作少府
少府
宫室建筑工程
材料二         
唐代三省六部制示意图? 材料三
国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仍然有28个,而日本是12个,美国是15个,英国是17个。材料四
日,随着超过2 900名全国人大代表的表决,《国务院机构改革方案》获得通过,工业与信息部、交通运输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环境保护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成为5个新名词。5个新部委中,前三者同类项合并,环境保护部在一夜之间长成了"大人",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则只是改换了衣裳的颜色。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分析,按其职责来说秦汉时期九卿负责的事务大致可分为哪几种类型?从九卿的职责可看出秦  汉时期怎样的社会生活状况??
(2)唐代最高的行政机构是什么?为什么说该体制提高了办事效率??
(3)结合材料四,你认为大部制的重点是否在机构的成立与裁撤上??
(4) "中国即将进行的'大部制'改革,是与我国经济、社会体制发展以及自身存在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国
家行政学院公共管理教研部汪玉凯教授)。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谈谈你是如何理解的??答案
(1)①五种类型的事务:一是宫廷事务,占有五卿,涉及宫廷的警卫、工程、生活等方面的工作;二是以管理农业生产为主的财政事务;三为司法事务;四为管理少数民族事务;五为祭祀事务。②负责宫廷事务与祭祀的部门占六卿,说明秦汉时期家国一体、皇权专制的机构特点;治粟内史或大司农的设置,说明农业是我国古代的主要生产部门;刑狱、司法部门的设置,表明维护社会治安是国家机构的主要任务;掌管少数民族事务部门的出现,说明处理民族关系开始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内容,也说明从秦朝起我国已是个多民族的国家。?
(2)三省对大政方针的制定有参与权和执行权,六部管理具体事务;三省之间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分工
明确。 (3)大部制的重点并不在机构的成立与裁撤上,而是在职能的整合上。? (4)新中国成立以后实行的计划经济体制下部门设置多,机构重叠、职能交叉、协调困难的情况十分普遍。随着 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政府管理部门的改革也不断深入。这些改革为推进"大部制"管理奠定了 重要基础。与成熟的市场经济国家相比,我国政府部门设置依然较多,削弱了政府的决策职能,也不利于集中统 一管理。从我国的实际情况看,由计划经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客观上要求政府不能过多干预微观经济,反 映在政府体制上就必须走"大部制"管理的道路。实行"大部制"管理,可以大大减少政府部门之间职能的交叉 重叠,这对提高行政效率,降低行政成本具有重要意义。一、选择题(每小题3分,共60分)
夏、商、西周的政治制度对后世影响深远。回答1~5题。1.(2008·上海模拟)从史料中提取信息是历史学习的重要能力,下列反映我国原始社会被奴隶制国家取代的史料是(
A.《国语》中记载的"防风后至,禹杀而戮之"
B.《越绝书》中记载的"禹穴之时,以铜为兵"
C.《左传》中记载的"茫茫禹迹,划为九州"  D.《礼记》中记载的"天下为家......人人世及以为礼"?答案
"天下为家"反映的是王位世袭制取代禅让制,表明原始社会已被奴隶制国家取代。2.(2008·杭州模拟)相传周成王和弟弟叔虞玩耍时用桐叶对弟弟说:"我把它封给你吧!"一旁的周公马上上前表示祝贺。成王说:"我是开玩笑的。"周公说:"天子无戏言。"于是成王把唐封给了弟弟叔虞。这则故事讲的是
) A.世袭制
C.君主专制
D.禅让制?答案
B3.(2008·泰州模拟)"先王之法,立天子不使诸侯疑(拟)焉,立诸侯不使大夫疑(拟)焉,立嫡子不使庶孽疑(拟)焉。疑(拟)生争,争生乱。是故诸侯失位则天下乱,大夫无等则朝廷乱。"这表明西周嫡长子继承制的目的是                                            (
A.确立嫡长子的最高地位?
B.防止内部纷争,强化君主专制?
C.解决权位和财产的继承与分配,稳定统治秩序?
D.保证贵族血统的纯正? 答案
C4.下图中的政治制度是
) A.夏朝的王位世袭制? B.西周的宗法制和分封制? C.秦朝的三公九卿制? D.商朝的宗法制和分封制?答案
从图中的"嫡长子继承"和"主要封国"可以看出是西周的宗法制 和分封制。5.(2008·蓬莱模拟)宗法制的实行使西周的政治制度具有浓重的
A.神权色彩
B.血缘色彩
C.平等色彩
D.民主色彩? 答案
宗法制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故这项政治制度带有浓重的血缘色彩。 
秦代确立的中央集权制度初步奠定了我国封建政治制度的基础。回答6~7题。6.(2008·广州模拟)下列是对右图铜权[注:权身刻有秦始皇二十六年 (公元前221年)统一度量衡的诏文和秦二世元年(公元前209年)诏文]观察所得出的结论,你认为
不正确的是
) A.这是全国通用的标准衡器
B.采用皇帝世系纪年法
 C.反映了国内市场开始走向统一?
D.权身诏文由太尉起草?答案
根据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有关内容可知,太尉是负责全国军务的官员,不可能替皇帝起草诏文。7.(2008·临淄模拟)秦朝为巩固国家统一而采取的加强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措施中,根本性的保障措施是
) A.三公九卿制
C.监察制度
D.统一货币?答案
郡县制的推行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和国家统一的巩固,郡县制是中央政府隶属下的地方行政体制,郡县 长官由皇帝直接任免,听命于中央,地方上没有特权。
汉、唐两个朝代在政治制度方面有许多创新。回答8~11题。 8."虽置三公、事归台阁"突出地说明东汉时期
) A."三公"已无任何权力
B.尚书台权倾一时 C.君主权力明显加强?
D."三公"与尚书令矛盾尖锐?答案
"事归台阁"反映出尚书台的权力变大。9.钱穆在《国史新论》中说:"汉代宰相是首长制,唐代宰相是委员制"。这反映的实质问题是
) A.汉代宰相位高权重
B.唐代宰相权力下降 C.宰相数量逐渐增加
D.皇权不断加强?答案
材料包括汉、唐两个时期的有关情况,A、B项只分别说了一个方面,故不选。由"首长制到委员制",看起来宰相数量逐渐增加,但这只是表象,题目要求说出反映的实质问题,故应该思考为什么宰相数量逐渐增加?这种增加意味着什么?由此可以推断出是皇权在不断加强。10.(2008·滨州模拟)唐朝元和年间(806~820年),主管财政的宰相皇甫镈奏请减少内外官俸,诏书下达后被给事中崔祐驳回,皇帝最终采纳了崔祐的意见。崔祐所属的部门应是
D.参知政事? 答案
结合唐朝三省六部制的职能进行分析,可知中书省是决策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因此答案为B。11.(2008·聊城模拟)隋唐时期社会全面繁荣,具体表现在国力的强盛、经济的发达、文化的兴盛等方面。史学家们在总结其原因时,曾归结为"得益于政治制度的创新、成熟与完善",其中三省六部制的成熟与完善体现在
                                            (
A.它既削弱了相权,巩固了皇权,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官员责任明确,分工细密?
C.机构运作程序合理?
D.负责皇家与国家的官署和官吏相互脱离而自成系统? 答案
三省六部制较好地解决了皇权与相权的矛盾,同时又提高了行政效率,体现了制度的成熟与完善。12.下列关于隋唐时期科举制作用的表述,正确的是
A.禁止世家大族子弟入朝做官?
B.调整了统治集团内部关系?
C.为各阶层的读书人进入仕途开辟了道路
D.忽视实际性学问,降低了官员文化素质? 答案
宋元时期,政府机构进一步发生变化,中央集权进一步加强。回答13~15题。13.(2008·枣庄模拟)五代时期,有人喊出口号:"天子宁有种乎?兵强马壮为之也。"赵氏深知,自叹不快乐,臣问何故,曰:"人孰不欲富贵,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由此可知赵氏的举措是
A.废分封,置郡县
B.建立中朝?
C.杯酒释兵权?
D.设转运使? 答案
根据"五代时期""黄袍"可知"赵氏"是指黄袍加身的赵匡胤,"一旦有黄袍加汝之身,虽欲不为,其可得乎?"说明他忌讳权臣,故通过"杯酒释兵权"集中军权,答案为C。14."上(宋太祖)因谓(赵)普曰:'五代方镇残虐,民受其祸,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分治大藩,纵皆贪浊,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宋太祖据此思想所采取的措施是
A.削减节度使的实权
B.实行更戍法
C.设置转运使
D.派遣文官担任知州? 答案
在理解史料的基础上撷取材料中"朕今选儒臣干事者百余人......亦未及武臣一人也"可确定其正确选项。15.元初高鸣进谏:"方今天下大于古,而事益繁,犹曰有壅,况三省呼。"元世祖采纳了此建议,在元朝设
) A.行中书省
D.内阁制?答案
A 明清时期君主专制空前加强,这反映出中国封建制度渐趋衰落。回答16~20题。16.明初中央"设五府、六部、都察院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相上下),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这一做法的主要目的是
) A.罢设丞相,缓和君臣矛盾?
B.各机构平等,避免权力集中? C.各部权力分明,提高效率?
D.强化君主专制?答案
分权的目的是为了集权,把权力集中到皇帝手中,强化君主专制。17.明初撤销中书省及丞相官制,皇帝秘书班子内阁的地位上升,主要反映了
) A.中央政府提高工作效率?
B.文臣的地位开始提高? C.君主专制统治大大加强?
D.科举制度不断发展?答案
C18.《明史》载:"(内阁)地居近密,而纶言批答,裁决机宜,悉由票拟,阁权之重,偃然汉、唐宰辅,特不居丞相名耳!"这句话指的是
) A.明朝的内阁就是丞相?
B.明朝宰相虽无其名却有其实? C.明朝内阁承担了宰相的职能?
D.明朝的宰相帮助皇帝处理政事?答案
C19.紫禁城坐落在北京城南北中轴线上。其中太和殿是中轴线上最高大的建筑,皇帝即位、婚礼、生日、命将出征、接受文武百官朝贺等重大活动都在此举行。这样的建筑理念体现的实质问题是
) A.天人合一
B.建筑功能齐全
? C.皇权至上
D.国家大一统?答案
这种建筑布局突出了皇帝的威严,反映的是皇权至上理念。20.(2009·邢台)清代军机处"名不师古,......(但)军国大计,罔不总揽。"成为皇权加强的重要标志,这是因为军机处的设置
A.与议政王大臣会议互相配合,提高了行政效率
B.实现了皇帝"票拟"和"批红"的设想
C.取代了丞相,避免了权臣独揽大权
D.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由皇帝一人裁决? 答案
清代军机处位高权重,但其却完全听命于皇帝,军国大事皇帝一人说了算,这表明专制皇权达到了顶峰。二、非选择题(21题16分,22题24分,共40分)21.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材料二                     《古代的嫡长子继承制》漫画材料三
《通鉴外纪》说,"百姓者,统其祖考之所出;氏者,别其子孙之所自分。"《国语·周语》载:"姓者,生也,以此为祖,令之相生,虽不及百世,而此姓不改。族者,属也,享其子孙共相连属,其旁支别属,则各自为氏。" 材料四
人民日报消息(日):今后,全球华人寻根问祖将有"路线图"。记者从上海图书馆获悉,历经7年编纂,备受海内外关注的《中国家谱总目》即将于今年底完成。《中国家谱总目》将用文字提要概述出各特色家谱宗族的迁徙路线,涉及2万多份家谱。这项工作完成后,普通读者如知道宗族堂号、始祖及始迁祖、名人和聚居地等基本信息,便有望查寻出自家一脉相传的上千年生活、迁徙历史。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重要历史信息?(4分)?(2)漫画中跪着接受象征权力的"帽子"的人,一看就没有手拿象征知识的"书卷"的站立者有出息,但没有办法,正如图中的长者所说:"你虽然有才,但毕竟是次子,认命吧"。这就是对我国古代嫡长子继承制的真实写照。该制度起于商末,定于周初。具体规定为"立嫡以长不以贤,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规定是什么意思?(4分)? (3)材料三表明夏商周三代的姓与氏有何关系与区别?(4分) (4)从血缘关系的角度,你是如何理解商周时期的宗法制的作用和姓与氏的?家谱是一种特殊的文献,就其内容 而言它是什么样的历史图籍?(4分)答案
(1)主要信息:①周王朝分封诸侯国之后,上古长期存在的"部落"自此逐渐消失,为封国所代替。周初封国地位平等,直属中央管辖,但国君的爵位各有高低,故封国的面积也大小不一;②周王朝将封国国君的爵位分为"公、侯、伯、子、男"五级;③这五级爵位的产生,系根据宗法制的嫡、庶关系而定。(答出其中两点即可得本问满分)(2)"立嫡以长不以贤"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自己的嫡亲长子,不管他是否贤能。"立子以贵不以长"的意思是:王位的继承人都是自己嫡亲的儿子,但不是同一个母亲所生,并且可能王后的儿子不是长子,这时就有"立子以贵不以长"这一条来确定继承人:王位的继承人必须是正妻所生的长子。(3)关系:①姓为氏之本,氏由姓所出。②姓起源较早且形成后也较为稳定,氏起源较晚并不断发生变化;姓用以区别婚姻,同姓不可通婚,氏用以区别贵贱,贵者有氏,而贫贱者有名无氏,氏同而姓不同,婚姻可通。(4)①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一种措施,通过血缘的亲疏确立起一套土地、财产和政治地位的分配与继承制度,有利于凝聚宗族力量,有利于统治集团内部的稳定和团结;②姓的社会职能是代表有共同血缘关系的种族的称号,而氏则是从姓中派生出来的分支。③家谱是记载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主体的家族世系繁衍和重要人物事迹的特殊图书体裁。解析
本题的核心是宗法制。根据宗法是周人把血缘纽带同政治关系结合起来的特点又联系到姓氏及家谱,有历史与现实的链接,解题当紧扣三者与"血缘"的关系。22.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秦武王二年(公元前309年)始置左右丞相,佐助君主处理国家军政要务。嬴政统一全国后,设置"三公"。其中御史大夫职位相对低而权限重,太尉一职虚有其位而无实人。材料二
以天下之广、四海之众,千端万绪,须合变通,皆委百司商量、宰相筹划,于事稳便,方可奏行。岂得以一日万机,独断一人之虑也。
--《贞观政要》引唐太宗语 材料三
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据司马光说:"淳化中......太宗患中书权太重,且事众,宰相不能悉领 理。向敏中时为谏官,上言请分中书吏房置审官院,刑房置审刑院。"  材料四
自秦以下,人人君天下者,皆不鉴秦设相之患,相从而命之,往往病及于国君者,其故在擅专威福。--黄佐《南雍志》明太祖语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三公"的出现有何实质意义?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什么矛盾?(4分)? (2)据材料二,唐太宗对丞相的态度是怎样的?为此设置了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4分)? (3)据材料三,为什么说"传统相权的衰落,宋代是关键"?(6分)?(4)元代实行怎样的政治运行机制?据此并结合材料四,说明明朝废除丞相的原因和措施。(6分)(5)综合上述材料,说明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发展的基本趋势及对中国社会造成的主要影响。(4分)?答案
(1)"三公"的出现是对世袭制的否定。御史大夫的设置反映了君权与相权的矛盾。(2)态度:设宰相筹划大事,以弥补君主的不足。实行三省六部制,三省长官都是宰相,既相互牵制又互为补充;同时相权三分,有利于加强皇权。(3)宋代设参知政事分割宰相的行政权,设枢密院分割宰相的军权,设三司使分割宰相的财政权,而且还削掉了宰相的用人权和司法权。(4)元朝实行行省制,中书省长官就是宰相。原因:中书省权力过重。措施:废丞相,权归六部,六部长官直接对皇帝负责。(5)趋势:相对渐趋衰落,皇权日益强化,虽然有助于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但也阻碍了新思想和新经济因素的产生和发展。 解析
君权与相权的矛盾是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内部的两大矛盾之一,本题以此为主题,考查学生阅读分析材料及 深入分析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要从对世袭制的否定这一角度分析其意义;从材料二、三可看出,唐、宋两 代对待宰相的态度有重大差别,因而其政治运行机制也有显著不同,可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回答第(2)、(3)问; 第(4)问联系元朝的政治制度以及明朝加强皇权的目的进行回答;第(5)问注意围绕君权与相权矛盾的发展来 分析,从而得出其基本趋势和主要影响。                              ????????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组卷搜题网
永久免费在线组卷
永久免费在线测试
可圈可点教案下载
免费观看教学视频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考试制度史 的文章

 

随机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