钟彭老师工作室怎么样学习教材怎么样有效果吗

钟和军老师课题
当前位置:
& 课题内容
《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
课 题 研 究 工 作 报 告
《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课题自2002年6月实验以来,进展顺利,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效果。现科研课题顺利结题,实验工作情况总结如下:
一、课题由来
年,钟和军老师参与了《中学生心理与学法一体化实验研究》科研项目,研究成果获广东省首届(97年)普教系统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一等奖,并获广东省教育科研青年规划立项;年,钟老师主持的科研项目《中学信息技术分层导学的实践与研究》获省级课题立项,并获湛江市首届教育科研成果评比二等奖(2003年),论文《基于网络环境下的分层导学模式研究》获中国电化教育协会年会论文评选二等奖,并做大会发言(2000年)。通过这些科研课题,课题组积累了丰富的科研经验,经历了课题实验的完整过程,掌握了基本的实验研究方法,具备了推广应用科研成果的能力。
2001年,在信息技术课教学以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方面出现了教学内容与学生学习生活严重脱离的现象,无法有效地吸引广大教师和学生主动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来,学习效益并不显著。7-8月钟老师参与组织了全国首次“虚拟师生夏令营”活动,开展了基于网络环境下跨校跨地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成果被人民教育、中国教育报、中国教师报等媒体刊登或转载。11月起,钟老师利用Webquest等教学模式设计并在课堂上实施了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案例,是国内最早研究和实践Webquest、教育主题网站开发应用的教师之一,最早把网络主题探究教学作为科研课题来实验和研究。
本课题主要研究如何开展基于网络应用的主题探究学习的理论和实践问题,重点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网络主题教学的实证研究,对网络学习资源、网络学习社区、网络教学平台开了应用进行深入实践和研讨,通过探讨和实践有效的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模式和网络学习模式,研究培养学生信息素养和提升综合能力的教育规律问题。
二、实验过程及主要措施
两年以来本课题一直把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研究和实践作为主要任务,采取边实验边应用边总结的方式,以解决实际教学问题为切入点,注重课题实验的有效性和实效性,通过成果发表、讲座报告、网站发布等途径,推进和扩大课题研究的影响和纵深实验。主要实验过程如下:
第一阶段:2002年6-8月做好实验准备。制订了课题实验方案,成立了课题组,聘请了专家顾问,做好具体的课题实施计划。我们在“分层导学”课题组的基础上增加了几位新成员,总结了前阶段实验取得的成绩及分析了存在的主要问题。同时,钟老师向课题组成员推荐并学习了Webquest、英特尔未来教育的教学设计模板及其使用方法,进行了深入的学习研究和交流对话。课题组还邀请了原湛江一中教研室主任、语文特级教师钟世焯老师参与了实验工作,常期作为课题组的教学指导和课题顾问,对课题方案进行了审议,在研究方法以及培训教师方面做了大量工作。我们还得到了原华南师大未来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桑新民教授博导的悉心指导,鼓励我们把科研课题纳入其学习技术理论的研究项目当中,并对实验内容以及研究方法进行了调整和补充。我们还得到了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陈美玲女士的鼎力支持,聘请了钟和军老师为研究中心网络教学研究室的教研员,扩大了课题组与外界的联系和交流。
第二阶段:2002年9月-2003年8月开展了网络主题探究教学实践,主要进行了信息化教学设计以及网络主题学习和评价的研究实验。主要工作包括:
(1)网络主题教学“网上家乡”的教学设计及课堂实施。教学设计要素有:主题――问题――目标――内容――过程――资源列表――学习成果――评价量表。主要教学过程:围绕选题内容学生做好分组,从网上搜集并筛选出有用资料,用自己的思维方式对资料整理和加工,以电子作品的形式呈现学习结果,网站展示交流后进行网上的总结评价活动。由此,我们总结出了教学模式“资料检索――专题探究――协同作业――展评总结”。围绕教学设计我们在网上组织了学科的虚拟教研活动,来自全国各地的教师、研究人员、大学生对本教学设计方案进行了系统分析、论证、修改和调整,其后钟老师成功实施了一节基于网络环境下的主题教学活动课。
总结性文章《网上家乡――基于因特网资源环境的高中信息技术单元学习活动课例》(作者:钟和军、王峻)发表在《网络科技时代》2002年第6期、“我的一节网上活动课”(作者:钟和军)发表在《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2年第5期、“网上家乡――基于网络学习单元设计”(作者:钟和军)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杂志2003年第4
期。该案例后来在广东省计算机骨干教学培训班进行了演示介绍,受到了专家、教师们的高度关注并获好评。
(2)Webquest应用课例“建立我们班上的同学通讯录”的实践研究。本课例的主要过程:学生根据Webquest计划自助申请自己的邮箱、学会收发邮件等操作;对已经拥有邮箱并学会了操作的学生,则要求他帮助其他同学完成学习任务,同时推荐一至两个有应用价值的资源网站;最后学生要把自己的邮件地址、姓名、学号以及所推荐的资源网站地址寄到老师的邮箱中;课后老师整理出一个班上同学邮件通讯录,并通过邮件发送给学生。教学设计要素有:“导言――任务――过程――资源――评价――结论”。针对此案例,我们总结出教学模式“明确任务――探究学习――师生互动――评价总结”。
(3)基于平台应用的高中专题探究学习活动。2003
年2月起,钟和军老师在高二年级信息技术课上开展了“专题网络探究学习活动”,实验人数共229位学生。主要目的是让学生在课堂上围绕着某个学习专题,通过学习资料、小组合作以及自主探究等方式从事一些项目研究工作,这些工作可以是就某个工具软件而展开的学习活动,也可以借助电脑或网络技术进行某个学习领域的探究活动,特别是结合其他学科知识的专题整合型学习。
第1、2周全班同学分组讨论并确定学习专题,拟定评价标准,理解网络学习的含义和方法。选举本班专题学习活动的核心组成员,自愿成立学习小组(2~5人)并制定本组的学习计划,接受活动前的学习和培训。
第3~8周各小组利用网络及“回归教育学习网”实施专题学习和研究。核心组成员负有管理和督促的权利及义务,老师和核心组要对各学习小组的进展情况进行一次中期评估工作。其中,第3周组长要负责制定小组学习计划1份,个人制定学习计划1份;第4~8周填写学生成长记录册1份(有关表格,个人负责),小组活动记录(每周均有记录,组长负责);第5、6周:小组活动进展报告至少1份(组长负责);第8周:专题研究成果1份(全组负责)。
第9、10周学习小组展示和交流研究成果,小组总结报告1份(组长负责),个人总结报告1份(个人负责)。老师组织全班同学对学习活动进行总结和反思。
本次学习活动时间共10个课时,应该说教学活动目的明确、教学计划详尽完善,也建立了学习支持网站――“高中专题探究学习网站”。由于在课堂具体实施过程中缺乏细致合理的调控组织,同时发现了主题教学活动本身时间跨度太大,教学实施难度过大等缺陷,相当部分学生没有取得明显学习效果。但也有不少学生在教师指导之下小组讨论并开展了协作学习,通过学习网站提交了学习计划和活动资料,得到了一些较好的学习成果。
本案例中,鼓励学生采用“头脑风暴”选定学习专题的讨论式教学方法得到了广泛接受和推广应用。高中课标组负责人李艺教授主编的著作《信息技术课程:设计与建设》(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年)书中提到:“教师需要深入学生活动,及时发现问题,保证活动安排不流于形式。如广东湛江一中的钟和军老师在让学生相互讨论时发现,学生在各自的座位上进行交流,效果很不理想,如果把学生进行分组,将桌子拼接在一起,学生围桌而坐,讨论的积极性很高,效果也非常好。”
(4)基于网络应用的高中作文教学案例――“鸭子故事”(也称“两钟案例”)。钟和军老师(小钟)、钟世焯老师(大钟)合作开展了一次由“鸭子故事”引发的高层次思维水平的高中语文话题作文教学实践。该案例是由一则大钟老师自编的寓言故事引起:甲乙丙丁四人外出野游。甲发现一只野鸭,乙立即举枪射下野鸭,丙飞快地把野鸭捡回,丁主动把野鸭弄净并烧成美味佳肴。最后四人共享丰盛的晚餐。请问:若要重奖贡献最大者,重奖当属谁?理由何在?
学生根据提供的话题材料――“鸭子故事”纷纷发表意见并阐述了理由,如“因为乙工作最有决定性,所以重奖乙&。学生思考问题仍然处在“就事论事”的思维水平层次。后来小钟老师把这则寓言故事搬到了网上,许多教师就此故事展开了激励辩论。这时大钟老师把网上教师的讨论结果介绍给学生,教师们思考问题、分析材料和提炼观点的思维方式对他们产生很大冲击和影响,学生思路一下子拓宽了,懂得了提炼观点的有效方法,课堂讨论进入了“就事论理”的更高思维水平境界。为了进一步强化学生写作技能和论证观点的水平,大钟老师在学习方法和策略实施方面进行了再指导,他提示可以上网查阅资料,以事实材料来充实自己的观点――“事实论证”。一位学生课堂上阐述了自己观点:“我认为,发现才是最重要的!‘诺贝尔奖’……。所以我认为应该重奖甲,因为是他最先发现了鸭子。”学生在作文中以某个观点作为立足点,做到了“借题发挥”,达到了写作的最佳境界。
曾经获得“<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2年全国中学生新概念作文大赛”全国一等奖的招振业同学说:“这种学习相当有意思!很能激发大家的兴趣,大家都主动去寻找资料来论证自己的观点,试图说服与自己不同观点的同学。”
在教师的帮助下,学生经历了“话题材料――就事论事――就事论理――借题发挥“的学习过程,在材料分析、提炼观点、事实论证等学习环节中,由一般讨论发展到高层次思维的学习活动,师生的互动交流到达崭新境界。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本阶段实验总结。
在该实验阶段中,我们对网络主题教学的教学设计、组织实施、技术支持、应用效果等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和实验,在实际运用当中对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本质以及实施策略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部分实验项目取得了非常突出的研究效果和显著的教学效果,如“鸭子故事”“我的一节网上活动课”,也从研究当中发现了不少问题及经验教训,如“网上家乡”“网络专题探究学习”中每位学生的参与程度以及学习效益问题。
第三阶段:2003年9月-2004年6月开展了支持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开发应用以及网络主题学习和评价研究,重点解决网络学习的理论构建和实践案例库形成,其次也开展了信息技术课程体系的改革实验,探讨了课程资源开发应用、网络教学实施及评价研究。主要工作包括:
(1)基于课堂教学的主题网站开发应用研究。
《民间中国――俗世奇人》初中语文整合课例与校本课程资源开发。2003年11月,夏文瑾、钟和军老师合作实施了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课例实验以及专题网站开发应用研究。
结合课文《俗世奇人》和本单元综合性学习《到民间采风去》,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课程资源,搜集、筛选、整理信息,调动同学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通过网络环境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引导学生把握理解课文《俗世奇》人,从而了解民间文化,关注民间文化,热爱民间文化,并且成为拯救中国民间文化的一员。活动计划如下:①全班同学上网查找有关中国民间文化的网站,了解中国民间文化知识。并分组搜集资料,放在专题学习网站中,共同交流浏览。②由学生自主选出活动小组长,明确各小组学习任务,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申报、组建学习小组。③在组长的带领下,确定本小组的学习目标和任务,充分利用网络资源和课程资源,分工合作,共同完成目标和任务。④学生分组上网查找所需知识,搜集整理资料,制作专题网页。⑤中国民间文化知识链接:冯骥才与天津民间文化专题;央视人物专题采访《面对面:冯骥才》;中国民间文化荟萃;中国民间文化遗产分类;民间中国民俗大观;世界遗产中国论坛;抢救中国民间文化大行动。与此同时,“民间中国--俗世奇人”学习网站是由俗世奇人、守望民间、抢救行动、我在民间、民间文化论坛五个栏目组成,为学生研讨课文、把握人物形象特点以及口语交际训练等方面提供学习资源和教学平台,集文本、声音、视频、动画等多种媒体于一体的综合性、拓展性的学习网站。它在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过程中起到支持、整合、展示、交流、交互等功能,充分发挥教学媒体的自身优势和无可替代的作用,也可以校际协作学习以及国际理解教育等方面提供课程内容和学习场所。
《民间中国――俗世奇人》课例实施之后,我们把课例从准备、设计、实施、资源、成果到反思等各个环节重新梳理、结构化组织起来,形成以校本课程为主要特征的综合实践活动案例资源库。《校本课程:民间中国_俗世奇人》网站涵盖了课程目的、学习内容、课程计划、学习资源、活动过程、成果形式、活动评价及总结反思等课程资源,有教师形成的教学资源、也有学生学习过程中生成的成果作品、各种评价量表量规、视频录像或音频资源等。这对于教学案例集成、课程资源开发以及全过程的校本教学设计与实施有很大启发作用,也能极大增强和提升教师的教学成就感。
《音乐巨人贝多芬》初中语文整合课例及教师教育研究。2004年4月,赵西莲、钟和军老师合作进行了语文教学课例《音乐巨人贝多芬》(<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课时,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该课例取材于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七年级下册第十三课,本课教学目的:帮助学生学习并利用网络搜集、筛选、整理有关资料,在此基础上研析课文,使师生在情感、美感和语感中达到积淀传统文化、丰富生存智慧,提升人生境界的目的。教学过程主要包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品读课文,探究问题;拓展延伸,发现新知。学生在教师引导下利用教材并结合网络资源进行学习,学生利用专题学习网站资源及丰富的因特网资源,进一步理解教材内容并拓展学习视野。通过教师精心筛选资料,为了满足课堂教学的实际需要,专题学习网站《音乐巨人贝多芬》进行了精致合理的栏目设计和内容安排。
《民间中国――俗世奇人》课例与《音乐巨人贝多芬》课例相比较,前者更多地强调学生的主体性参与,表现为学习过程中学生的全程参与、学习资源的师生共建共用等方面,更多体现主题学习活动的综合实践特点,而通过一个课时来整体提升学生对课文的深刻理解以及成果展示评估交流等内容;而后者则着眼于一个课时的教学任务与目标的落实问题,借助于教师提供的结构完整的专题学习网站来呈现知识内容,引导学习活动的顺利展开。
(2)基于资源应用的网络课堂教学研究。2004年3月,金俐、钟和军老师合作了初中英语网络阅读课例《Christmas
Day》(<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课时,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该课教学目标是:学生通过阅读大量有关国外节日的文章,体验欧美文化;通过互提互答问题,增强学生的阅读能力、自主学习及合作学习的能力;通过给外国友人发送E-mail和节日贺卡,培养学生文化理解的国际交往意识。该课的教学如下:
&#9658;教师给出指定的外国原版英文网站,学生选择适合自己水平的文章进行自主阅读。
&#9658;引用网页上的资料,小组间进行提问,问题发布在BLOGBUS英语学习网站。
&#9658;小组讨论,合作回答其它小组所提的问题,答案也发布在BLOGBUS英语学习网站。
&#9658;给网站的站长写一封信,感谢他为我们提供了这么优秀的网站,并向他介绍一个中国的特色节日。实现国际间的交流。
本课例特点主要有:课堂内的学生分层教学,欧美文化的渗透与体验,利用大量原版英文网站资源进行教学。在学习资源极其丰富及技术支持发达的学习环境当中,学生能够充分进行自主学习以及小组学习活动,教师充分发挥了已有网络资源的优势,突出了课堂教学成本意识和提升资源再生增值的能力,体现了教师良好的信息素养和教学资源重组开发能力。
(3)基于技能训练的网络主题学习研究。2004年3-4月,钟和军老师在初一年级信息技术信息课中开展了“水资源保护”“世界遗产之旅”“广州的桥”“羊城八景”“人生小故事”的主题探究学习实验(<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课时,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
本次研究活动是在年级8个平行班中同步实施,每两个班选定同一主题,参与每个主题学习的学生约62人。学习目的主要有:通过围绕主题内容,提升学生利用网络搜索引擎检索资料的效率和质量,即网络信息检索的策略与技巧,增强学生对信息资源管理的方法掌握及效益评估的能力,同时引导学生探讨开发主题学习资源网站的思路和方法。本次活动分两种主要形式进行:
一种形式是首先商议集体的成果形式――全班同学共同建设一个主题资源网站。老师和个别同学策划建设好网站的平台框架。然后,所有学生根据网站的结构栏目实行分组,若干个小组负责一个栏目的资料搜集和整理上传工作。最后各个栏目互相进行评估改善及老师、栏目负责人的鉴定验收。例如
“水资源保护”“世界遗产之旅”专题学习资源网站的建设。
另一种形式是利用学校开发的Webquestion平台(问题研讨平台),首先对主题内容进行分析和讨论,把主题进一步细化。例如“广州的桥”可以细化为以下问题:“广州历史上有哪些桥?””“珠江上有哪些桥?”“体现广州现代化的桥――立交桥、内环桥……”而“羊城八景”主题可细化为“新羊城八景有哪些?”“历史上的羊城八景有哪些?”“我心目中的羊城八景……”根据这些细化后的问题,学生自主选择搜集相关内容,然后上传到平台共享和管理,主要采用了竞赛教学方式进行,锻炼学生搜集资料和整理表达的能力。
前一种主题教学通过目标激励的策略,结合小组分工合作的方式实施,注重学生对资料检索及资源管理的技能学习,从而通过团体努力和评估督促,建设好专题学习资源网站。后一种主题教学则通过问题解决的方法,引导学生深入分析问题并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和方法,以竞赛激励学生内在的学习动机,达到提升学生网络信息检索能力的教学目的。
(4)基于项目开发的网络主题学习研究。针对以往主题学习活动所出现的问题,结合信息技术学科的本质特点,2003年12月进行了“多主题作品创作活动+专题式学习”的实践研究,2004年初把多年来主题学习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融入到教材单元知识当中。
A.“多主题创作+专题学习”初中信息技术教学研究。实验对象是初三年级学生,8个班,400多人(10课时,深圳南山实验学校)。
作品创作活动是让学生初步经历“确定主题――总体规划――设计方案――制作作品――交流改进――评价完善”等作品创作流程,学会根据工作需求收集信息,选用合适的工具软件集成信息作品,以表达创意和主题;小组成员在协作中学会采用有效的办法管理文件资料。专题式学习则在于帮助学生梳理和提炼主题活动的知识与技能,并在学生普遍认可的学习内容之上建构新的教学体系,让学生在已有经验基础上继续发展新技能并提升能力。
本次活动让学生自选题目,教师通过设计可行的工作表格,引导学生经历软件工程方法的过程,在学生制作作品中教师加强了小组合作的策略指导和有效管理,课堂上适时穿插了问题对策、个案点评及技术学习等讲座内容,保证了学生创作活动能够顺利进行下去。
绝大部分小组和学生都成功提交了作品,学生对专题学习及主题创作活动都表示出极高兴趣,参与程度也较高,这是一次较成功的主题探究学习活动。
B.软件工程方法引领下的主题学习――高中新课标教科书中的“家乡名人――孙中山”多媒体作品制作。
在参与主编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期间,针对“多媒体信息加工与表达”的需要和特点,钟老师试图把主题活动精细化、微型化,增强其实用性和有效性,从而把主题学习活动更合理地融入在软件工程方法中,真正把规划技术、设计技术、制作技术、评价技术以及创新意识贯穿在学生学习过程当中,在技术学习中感受和领悟技术的思想方法。
我们把制作多媒体作品的过程归纳如下:规划(确定主题、创意与构思、技术考虑)――设计(内容策划、框架设计、结构设计)――制作(素材的加工与处理、作品集成、优化与改进)――发布与交流――评价与完善。
“家乡名人――孙中山”作品效果图(部分)
(5)本阶段实验总结。
本阶段对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主题开发应用问题作了深入实验和研究,对项目开发和技能训练的主题学习进行了实验。
一年以来钟老师的工作单位两度变迁:2003年<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月到深圳南山实验学校工作,<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04年<span lang="EN-US" style="color: #月转至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担任信息技术教学教研主管。为此,本课题在组织实施及深入研究等方面受到了一定程度的影响,但主要研究内容和实验目标仍然得到了有效保障,科研课题按照实验计划顺利开展,取得了预期的实验效果并产生了一定的社会影响,从而确保了本课题得以顺利结题。
第四阶段:2004年6月为总结阶段。撰写了课题实验报告,做好了课题实验的总结和成果推广应用工作。课题组也对实验以来所做的工作,特别是所形成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系统分析和总结,全面接受广东省普教系统“百千万人才工程”专项科研课题结题的验收工作。
三、实验效果和结论发现
(<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实验所取得的主要效果
2004年3月,本课题顺利通过专项科研课题的中期检查,得到了导师桑新民教授,被省指导中心评定为表现突出。
在<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2年教育部全国中小学计算机教育研究中心主办的“首届全国中小学网络主题探究学习暨特色教育网站评选研讨会”上,“鸭子故事”案例在大会上展示并成为热点,得到了与会者的高度肯定及广泛引用。在本次评选活动中,课题的支持网站――回归教育学习网被评为“全国特色教育网站”(文章“我和‘回归教育学习网’”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2003年第5期),论文“给传统教育一个有力的支点――记一次基于高层次思维水平的中学作文教学实践”获一等奖(后来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3年第<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期),论文“网络主题探究学习的实践与思考”获二等奖。执教的初中信息技术学科《用图片美化你的作品》公开课获好评,获<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3年广东省初中优秀教学设计评选一等奖。
2003年<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月<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日,作为15名教师代表之一应邀参加由教育部基础教育司、课程教材发展中心举办的国家教育资源网建设专题研讨会,钟老师在会上向教育部领导、专家作了个人网站建设的专题汇报,受到了高度评价。个人网站“回归教育学习网”被国家基础教育网站向全国师生推荐使用。4月在广东省专题学习网站建设研讨会作了《给传统教学一个有力的支点》专题报告。7月为华师大教育硕士作了《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的实践研究》的专题讲座,受到好评。11月,初中语文课例《民间中国――俗世奇人》获全国第七届多媒体教学大奖赛课程整合课例决赛一等奖,并在全国、省级会议作为范例展示和学习。12月,在广东省教育学会网络教育专业委员会首届年会上主持会场会议及课例的专家点评,并在大会上作专题报告和总结发言,受到极高评价。
初中语文课例《音乐巨人贝多芬》在<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4年广州市海珠区网络教学研讨会上观摩展示并获好评,获广州市中小幼教育软件评比二等奖,作为案例发表在《中国电化教育》(中国教育类核心期刊)<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4年第<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期的文章“网络校本教研的实践模式与推进策略”中;初中英语网络阅读课例《Christmas
Day》在海珠区英语教学研讨会上展示并获好评。在广东省学科网站建设工作会议上,钟老师做了《凝聚课堂&
激发需求――从新课程视野审视教学资源的开发与应用》专题报告,受到了省电教馆领导、学科项目主管的高度评价。
在<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4年第二届全国教育特色主题网站评比中,“回归教育实验室”网站获一等奖,“音乐巨人贝多芬”“水资源保护”“世界遗产之旅”主题网站获二等奖。“多主题作品创作活动+专题式学习”
作为案例发表在《信息技术教育》<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04年第<span lang="EN-US" style="font-family: 宋体; color: #期的“在继承中淀沉,在重建中发展”一文中。
(2)实验所产生的社会影响。
2002年中国教育报记者余冠仕发表署名文章《网络环境下的研究性学习的对话》,介绍了钟老师的教学实践以及研究成果;《信息技术教育》《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等杂志发表文章介绍了钟老师的成长经历和教学成绩;《北京现代教育报》记者发表署名文章引用并推荐了钟老师的教学思路和观念;《中小学电教》等杂志多期转载了钟老师的研究论文和观点;众多著名的教育网站(如中国教育科研网、全国教师培训资源网等)收录并转载钟老师的文章或研究成果。
“家乡名人――孙中山”多媒体作品主题制作编入高中新课标教科书中。目前全国通过初审的高中课标实验教科书共五套,钟老师参与的粤教版教材是其中一套。教育部对粤教版教材的审查意见:学习过程设计合理,恰当安排“任务”、“交流”、“探究”等多种认知活动,充分贯彻以学习者为主体的精神,有利于引导和组织学生通过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和活动方式建构新知识,习得有关技能。探究部分提供多种活动主题供选择,且允许学生“自拟题目”,鼓励学生开展自主学习,适应了学生的个别差异和多样化发展需求。
(3)实验的初步体会
网络主题探究教学确实能给课堂教学、学科教学带来更加鲜活的学习内容,更加易于接近学生学习生活经验和现实,也有利于构建更加丰富多样的课程资源以及校本课程,可以从多方面综合培养学生的多种能力,还可以更好地培养学生动手实践和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近两年以来的系统研究和深入细致的实验,我们发现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有以下特点及努力方向:
有效实用:网络主题探究教学在很大程度上能确保教学活动做到有效实用,但需要使教学设计、活动过程更加精细化、微型化。例如一个课时、甚至数分钟或十多分钟的主题学习――英语整合课例《Christmas
Day》、语文整合课例《音乐巨人贝多芬》。耗费课时太多的网络主题教学确实并不十分有利于学科教学的任务落实及进度安排,组织实施难度对教师组织调控及教学操作能力要求较高,也很难确保每位学生都能达到理想的学习效果。
系列统筹:网络主题教学可能适合于项目学习、规划设计、体验过程等学习内容,比较适合于单元学习活动。譬如本课题研究成果应用于高中信息技术教材的成功编写与实践检验,“多主题作品创作活动+专题式学习”实验。但网络主题教学需要更严密的系统思考和细致实施,确保能取得比较有效的教学效果。
资源建设:利用网络主题探究教学活动形式可以有效建设和开发主题学习资源,如主题学习网站“民间中国――俗世奇人”(含校本课程网站)、“世界遗产之旅”、“水资源保护”等,这可能是主题教育资源开发应用的可行样式,已经成为广东省学科网站建设项目主要借鉴运用的建设思路。
本课题研究需要取得了初步实验效果,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但这些研究成果也只是阶段性、暂时性的经验或规律发现而已,仍然需要在今后实践研究中进一步检验和完善。
撰写人:钟和军
北大附中广州实验学校回归教育实验室,2004年12月
..........................................................................
本文字编辑权归钟和军老师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彭老师工作室怎么样 的文章

 

随机推荐